第一篇:中央党校2012级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世界经济学.doc(小抄)
一、世界经济:
1、概念:是全世界范围内各国国民经济通过各种经济纽带紧密联结而成的有机整体。
2、世界经济三要素:各国国民经济、国际经济关系、世界经济整体的问题和规律。世界经济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始终处于一个变动和发展的过程;它与国分工、世界市场相伴而产生和发展。
3、形成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形成至今。
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内部各国之间的联系和矛盾:
1.帝国主义者出于追求高额利润的需要,一方面无限扩大本国的工业生产,另一方面极力把亚、非、拉地区变成自己的原料产地和工业品销售市场,使他们的经济成为只生产少数几种作物的单一经济;2.在国际商品交换中出现了国际垄断价格;3.由于资本输出具有日益重要的意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紧密了;4.随着资本输出,特别是借贷资本输出的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概念的内涵也扩大了;5.殖民地附属国作为帝国主义的资源产地、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的意义,作为帝国主义生存条件的意义日益增大;6.各帝国主义国家争夺资源产地、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的斗争,又使各帝国主义国家相互之间的矛盾,各国垄断资本集团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三、世界产业结构的变化
1、产业结构概念:指整个国民经济内部各部门的组成与相互联系,以及各部门内部各个门类的组成和相互联系。
2、产业结构的主要特点:(1)各产业的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各产业的资本额所占比重等;(2)各产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及其在全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3、影响产业结构形成和变化的条件:1).自然资源条件;2.)历史形成的生活需求和生活水平;3).劳动力和资本拥有状况;4.)已形成的生产技术体系以及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国际分工结构;5.)科学技术进步。
4、战后科学技术进步创造了第三产业大发展的条件:1.科技进步极大提高了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2.科学技术进步使社会分工深化;3.高技术产业本身的发展需要基础服务产业的支撑。
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基本特征:
(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达;
1、科学技术发达;
2、生产力发达
(二)产业结构先进;1.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物质生产部门比重降低,服务业部门比重调高;2.在物质生产部门中,农业比重降低,工业比重提高;3.在整个工业部门中,传统工业比重降低,新兴工业部门比重提高。
(三)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高;
(四)市场经济现代化;
1、企业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
2、市场体制和机制进一步完善;
3、政府宏观调控进一步加强;
(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六)贫富悬殊并且差距扩大。
五、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主要包括:竞争机制、价格机制、激励机制、风险机制。
六、发达国家的企业制度体系包括:个人企业、合伙企业、公司企业。
七、发达国家四种市场形态: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
八、二战后国家垄断的主要表现:1.国家经济实力大增,从而干预经济能力大增;2.私人垄断资本的活动越来越离不开国家的调节扶助,从而具有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3.国家不仅作为上层建筑,而且作为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即作为真正的总垄断资本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结合在一起运动,这种运动贯穿于剩余价值的产生、实现和分割的全过程。
九、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1.实力处于主体地位;2.在世界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中处于优势地位;3.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处于制约地位(制约规模、制约发展速度);4.在世界事务中处于支配地位(支配组织活动、支配主要因素变动)十、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恢复阶段(1945—1953)、高速增长(1953-1973)、停滞膨胀(1973-1983)、中低速增长(1983年以来)。
十一、西欧、日本经济恢复的主要原因:1.较强的物质技术基础;2.充裕的、素质较高的人才和劳动力;3.经济体制和政策的改革与调整;4.其他因素,如:朝鲜战争、美国援助等
十二、战后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1.生产力发展的自身动因(自身积累、自身加速);2.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垄断的促进作用;3.其他因素的促进作用,如:战争破坏、战争需求、战后新秩序、廉价石油等。
十三、国家垄断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的表现:1.垄断促进了科技进步;2.国家对垄断组织帮助,为其扩大再生产创造条件;3.国家宏观调控减轻了经济危机冲击。
局限性:局限性不在于调节手段本身,而是在于调节的资本主义基础。经济政策、经济计划、经济法规等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定和实施,不能不更多地从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经济基础出发,影响其作用发挥。
十四、经济滞胀阶段的主要表现:低经济增长率、高失业率、高物价上涨率。
十五、经济中低速增长的原因:1.政府扩大政府开支以刺激经济增长和复苏;2.进行主要是降低税率的税制改革,以刺激投资,促进经济增长;3.紧缩货币供给,以控制通货膨胀;4.实行企业私有化,以增强经济活力和减少政府财政负担;5.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便生产和增强经济增长的新的活力和推动力。
十六、单纯市场对经济调节的局限性:1.市场机制不可能自动实现宏观总量的平衡和稳定;2.市场调节不能单独保证社会资源的最有效配置;3.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中长期预测和调节的能力不足;4.市场竞争可能产生两极分化,市场调节对诸如收入分配、环境保护等社会效益目标不能充分实现;5.市场竞争是经济活力的源泉,但市场竞争也会产生垄断又反过来抑制市场调节的效能;6.市场调节在日益国际化、全球化经济中不能独自保证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
十七、当代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宏观调控的内容和作用:1.调节总需求以保证经济发展少受周期性危机的冲击;2.调节和制定国家的中长期经济目标,引导和指导企业生产及整体经济发展;3.调节和维护市场秩序、限制垄断,保障市场竞争机制作用发挥;4.调节经济关系,为市场经济发展创造内部的、外部的条件。
十八、发展中民族主义国家经济的基本特征:1.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起点水平较低;2.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3.经济结构不合理,对外依附比较严重;4.社会经济具有二元结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5.发展不平衡普遍存在,贫富相差悬殊。
十九、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1.发展中国家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一支独立的新兴力量;2.发展中国家经济越来越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3.发展中国家经济总体上仍摆脱不了发达国家的掠夺和剥削;4.发展中国家经济在全球化过程中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
二十、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1.以其自身生产力的发展,促成世界经济新的发展,提高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速度和水平,在某些时期和方面,甚至起到带动作用,如目前东亚、东南亚地区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高速增长就具有这种作用;2.在其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资本主义关系的成长,各种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到程度不同的改造,在世界范围内促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需要。3.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陆续实现经济起飞,形成新兴市场,不断地有效扩大世界市场的总需求,支持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4.扩大了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等各种国际经济交往,形成了一些新的经济环流,深化了国际分工,优化了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配置,提高了世界经济活动总体效率;5.通过一系列国际经济关系演变,如:南北关系、南南合作、缓解了一些国际经济矛盾,协调了一些国际经济行为和政策,稳定了一些方面的国际经济运行秩序,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十一、发展中民族国家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粮食短缺;2.人口增长过快;3.债务负担沉重;4.经济结构畸形;5.社会政治不稳定。
二十二、发展中民族主义国家经济的体制和运行机制:一是企业自由型(新加坡);二是政府主导性(韩国);三是混合型(印度)。
二十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1、概念: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借以实现的具体形式,是社会主义经济组织方式和运行方式。
2、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按照生产力过程区分为:生产体制、流通体制、分配体制;按照国民经济构成分为:国民经济体制、部门经济体制、企业体制;按照综合部门区分:计划体制、投资体制、价格体制、财政体制、金融体制、劳动工资体制;按照各经济部门区分:工业体制、农业体制、外贸体制。
3、社会主义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原因:1).市场是配置社会资源的有效方式;2.)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配置资源具有自动性;3.)市场经济体制能够有效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4.)市场经济能够不断推动生产向新的领域和新的层次发展。
二十四、经济转轨中存在的问题:1.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2.私有化加剧了两极分化;3.在私有化过程中,贪污舞弊行为层出不穷;4.外国资本控制了金融等关键领域。
二十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日本西欧经济增长大大超过美国,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排名由日本第一、西欧居中、美国为末,转变成日本第一、美国居中、西欧为末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第一,西欧居中,日本为末。
二十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1.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程度不同;2.积累率不同;3.宏观调控的方式和力度不同;4.国际地位不同。二
十七、国际分工:
1、概念: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各国的生产领域乃至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国民经济之间的分工。
2、国际分工的历史发展:萌芽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深化阶段。
3、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的特征:1.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传统型世界工业农业的分工削弱,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新型分工日趋加强;2.从产业各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发展到各个产业部门内部的国际分工;3.社会主义各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
4、影响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因素:1.自然条件差异;2.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3.各国的生产关系。
5、国际分工的基本形式:“垂直型”、“水平型”、“混合型”。
6、国际分工的特点:一是国际分工的基础更加技术化;二是国际分工的内容不断细化(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工艺专业化);三是国际分工媒介形式日益多样化(国际商品交换、生产资本的国际流动、地区性经济集团内各成员国之间的政策协调);四是跨国公司在国际分工中的作用逐渐强化;五是国际分工格局有所变化。
7、现有国际分工的缺陷:1.)世界经济财富的总量增长与国际经济主体间的社会分配存在着明显的失衡和不公;2.)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环境和发展环境趋于恶化;3).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受到挑战和侵蚀。
8、努力构建合理的国际分工:1).加强团结合作,推动国际经济游戏规则的改革与调整;2.)积极引进外资,利用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改善国际分工体系;3).加强技术创新,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二十八、国际贸易协调:
1、概念:就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为了解决相互贸易中的问题和矛盾而进行的,一般通过协商谈判、签订条约和协定,以及建立经济协调组织等形式,制定共同的规则,协调相互的贸易政策和贸易活动,以促进相互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2、全球性贸易协调体制经历了两个阶段: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1948年1月1日生效、世纪贸易组织(WTO)1995年1月1日
3、当代国际交换的特点:1.国际交换发展迅速;2.国际交换内容和结构发生新变化;3.国际交换中各类国家的地位发生变化;4.贸易方式发生变化。
4、当代国际交换的特点的成因:1.科技进步的推动;2.资本国际流动的促进;3.区域集团的影响;4.各国政府对其出口贸易的支持;5.国际经济协调的加强。二
十九、|国际货币体系
1、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市,召开了有44个同盟国的300多名代表参加的“联合和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简称“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了以美国提出的“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因为此国际货币制度是在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基础上产生的,因而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实行两个挂钩。一是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确定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的黄金官价;二是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与美元保持固定的价比,即与美元建立固定的汇率关系。
3、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特点:1.)美元作为国际货币;2.)固定汇率制;3.)布雷顿森林体系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一是通过基金组织来调节;二是通过汇率来调节)
4、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终结:布雷顿森林体系以一国货币作为主要储备资产,具有内在不稳定性。对布雷顿货币体系美国有两个责任,一是要使美元按照固定价格兑换黄金,维持各国对美元的信心,二是要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能力美元。由不可能同时解决清偿问题和信心问题,这就是著名的“特里芬难题”,1978年3月3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从1978年4月1日起有关肯定浮动汇率和取消黄金条款的决议正式生效,维持了34年的布雷顿货币体系结束。,5、布雷顿体系的作用:1.稳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金融局面;2.促进了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3.该体系所创建的国际多边支付制度,缓解了一些国家在国际收支方面遇到的困难,促进了资金融通和调节,有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三
十、牙买加体系:1976年1月8日在牙买加召开会议,达成《牙买加协定》。从1978年4月1日起正式生效。
1、牙买加货币体系的特点:1).国际储备资产多元化,但美元仍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2).浮动汇率制;3.)区域性货币一体化的发展;4.)多种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相互补充。
2、浮动汇率按照浮动方式分为:单独浮动、联合浮动、钉住单一货币、钉住一揽子货币;按照政府是否干预分为:自由浮动、管理浮动。三
十一、国际资本流动
1、国际资本流动的新趋势:1.投资规模迅速增长;2.国际资本争夺加剧。
2、国际资本争夺加剧的主要因素:1.美国的经济增长和经常赤字,需要大量外资流入;2.日本泡沫经济破灭,资本输出收缩;3.德国的投资更多转向统一后的国内;4.俄罗斯、东欧经济恢复转轨,需要巨额国际资金支持;5.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的快速增长,增强了对外资的吸引力和争夺;6.发展中国重债国摆脱困境,形成资金需求“大洞”。
3、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1)国际分工和国际交往的需要;2)追求高额利润的需要;3)汇率变动影响;4)降低风险的需要。
三
十二、各国对国际间接投资管制的措施:1.政府调节措施;2.外汇管理措施;3.限制贷款用途;4.对金融市场干预。各国对国际直接投资的政策:一是投资母国的政策;二是投资东道国的政策。三
十三、各国对国际直接投资政策
1、投资母国的政策:1.)通过纳税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私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2.)对私人直接投资提供担保和保险;3).对私人对外投资提供情报信息和信贷支持。
2、通过纳税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私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措施:税收抵免、税收饶让、延期纳税政策、免税。
3、投资东道国的政策:1.税收优惠政策;2.承担担保和保护;3.建立经济特区,采取特殊政策,吸引外资入境;4.对外国私人投资的管理与限制措施。三
十四、国际劳动力流动
1、国际劳动力流动的原因:1)劳动力价格差异是引起国际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因素;2)国际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不平衡,驱动国际劳动力的流动;3)各国政府对外籍劳动力流入的态度和政策是国际劳动力流动的决定因素。
2、国际劳动力流动的限制和障碍:经济因素方面的障碍(流动成本)、非经济因素的障碍(心理成本)、政策因素方面的障碍(限制劳动力跨国流动的重要成本)
3、国际劳动力流动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有利的:1)减缓国内就业压力;2.)能增加外汇收入;3).海外就业提高了出国劳动者的工作技能,人才回流也有助于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用于国内建设。不利的:人才流失,加剧了人才短缺的程度。
4、国际劳动力流动对发达国家的影响:1).促进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2.)抵消了发达国家劳动人口下降3).改善了发达国家的就业结构。
5、国际劳动力流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1).从总体上看,国际劳动力流动有利于世界范围劳动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更充分、有效的利用,形成更高的社会生产力;2.)国际劳动力流动引致国际分工优势转移;3.)国际劳动力流动,与国际商品、资本流、信息流、技术流一起,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世界各国联系的更加紧密。总之,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全球化的深入,可以预见,国际劳动力流动在21世纪仍将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三
十五、当代国际技术流动政策:
1、概念:是指一个国家政府对技术流动活动所作出的宏观的、原则性的规定。
2、当代国际技术流动政策的目的:1).延长技术生命周期;2.)扩大技术效应;3.)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成果,缩小技术差距,培养技术人才;4.)配合国家的发展目标选择技术,合理分配资源,不同时期可以采用不同政策以保证发展目标实现。
3、当代国际技术流动的鼓励政策:发达国家:1.)在税收、财政、信贷等方面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采用和传播新技术,积极参与技术贸易;2.)政府直接进行技术传播的政策;3.)制定科技咨询政策;4.)制定技术教育政策;发展中国家:1)采取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发达国家投资、设厂,促使外企带入先进、适用技术。2).对技术先进、本国急需项目给予优惠;3)提供信息咨询服务;4)给外国科技人员以优惠待遇,以引进人才来促进技术贸易和经济的发展;5)采取优惠措施,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
4、当代国际技术流动的限制政策:发达国家:主要是针对技术输出,重点放在防止尖端技术,特别是可用于军事目的的技术外流。发展中国家:主要在技术输入方面:1)对引进技术进行技术分类,分轻重缓急,以不同的政策措施区别对待;2)设立技术引进管委会,审批引进技术项目;3)制定各种标准来评估技术引进水平,通过评估来确定引进技术的项目和应采取的政策。三
十六、区域一体化
1、区域一体化的内涵:是指一体化涉及的经济领域、达到的层次和程度。
2、区域一体化的组织形式: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工业自由贸易区、完全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
3、区域一体化的外延:是指一体化涉及的地域范围、广度、包含成员数量、规模。三种组织形式:区域组织、次区域组织、跨区域组织。
4、区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1.区域化与全球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域化是与全球化并存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而且两个趋势本是同根生。经济资源愈益跨越国界自由、全面、大量、结合地流动和配置,并在体制框架上加强国际联合与调节的进程,发生在全球范围内就是经济全球化,发生在区域范围内就是区域化。两个趋势都是在生产国际化、一体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体现,不过全球化在范围上比区域化更广,而区域化在层次上比全球化更高。2.区域化与全球化是对立统一的两个趋势。只要努力减少区域一体化的排他性,增加其开放性,作为全球化组成部分的区域化就会促进前者的发展,同时区域化自身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三
十七、战后世界经济长周期
1、战后世界经济长周期的基本状况:1)经济增长率在前期明显高于后期;2)失业率相应的在前期低于后期;3)物价水平出现了由低到高再到低的变动。
2、战后世界经济长周期的上升波:两个黄金时代特点原因:一是高投资,另一个是高生产率。
3、战后世界经济长周期的下降波:1)出现了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的趋势;2)出现了价格水平运动的新特点3)出现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繁荣。(一是信息产业快速发展;二是低油价;三是高股价;四是高美元;五是文件灵活的宏观政策)
4、战后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特点的成因:1)科技革命的发展;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3)发展中民族主义国家的兴起;4)局部战争的影响。
三
十八、产业结构演变的状况和特点:
1)工业化前的经济: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二产业微不足道,第三产业还未形成规模。2)工业化经济: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但仍低于第二产业。3)后工业化经济:从结构变化看:第一产业地位迅速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趋于下降;第三产业迅猛增长,在国民经济中跃居首位;产业间依赖性加强。从产业内部变化看: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变化特点:一是农业内部结构日趋合理,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较为平衡;二是农业生产专业化有了很大发展;三是农场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劳动生产率提高。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变化特点:一是传统产业比重降低,新兴产业比重提高;二是整个工业部门出现了从劳动、资本和资源密集型为主向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主转变。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化特点:一是传统服务业经营范围不断扩大,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二是新兴服务业不断涌现,信息产业发展迅速;三是第三产业中为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要的服务部门迅速扩大。三
十九、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
1.人口急剧增长(失业严重、贫困加深、设施不足、社会动荡);2.资源告急;3.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四
十、世界经济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1.传统工业化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2.发展中国家的贫穷和落后;3.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四
十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1.公平性原则(当代人群之间的公平、代际间公平);2.可持续原则(经济可持续性、生态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3.整体性原则 四
十二、国际贸易与可持续发展:
1、国际贸易与可持续发展:
1)贸易自由化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2)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加剧生态环境破坏、加速资源耗竭);3)绿色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挑战;4)环境成本内部化趋势。
2、贸易自由化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
1)贸易自由化促进了贸易总量增加,从而带动一国综合国力提高,有利于该国集中更多财力用于环境保护;2)贸易自由化可以提高资源在国际间的配置效率,将资源配置到成本最低而效益最高的生产领域,这样可以有效发挥拥有不同资源的国家的比较优势,克服因其资源有限而对经济持续发展的制约;3)贸易自由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使发达国家加快环保产品的开发和研制,也有利于外国投资者大幅增加对环境技术设施与运营环保技术的开发环保设备的生产的直接投资.四
十三、经济知识化对世界经济整体的几点影响:
1.网络对全球化的影响。网络的发展将使得经济的知识化进一步加强,并把全球化推向一个新时代——网络经济时代;2.经济知识化对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将成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
3.知识经济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一是知识经济在创造新的岗位的同时,也促进了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机会急剧减少;二是知识含量高的就业机会增多,知识含量低的就业机会则迅速减少); 4.知识经济不能消除不平等现象。如贫富差距加大。四
十四、世界政治的相对独立性:
一是原因在于世界政治的变动除从根本上决定于世界经济的基础外,一般由世界政治自身的因素直接决定的; 二是原因在于世界政治的变动,除由世界经济的基础和世界政治自身的因素决定外,还受其他诸多因素影响,如: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人口资源环境等等。
第二篇: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10年入学考试复习材料:现代管理学小抄
一、1赶超战略特点
赶超战略是指采取扭曲产品和要素价格的办法和以计划制度替代市场机制的制度安排,提高国家动员资源的能力,突破资金稀缺的比较劣势对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制约,使资金密集型产业能够在极低的起点上得到发展并在短期内实现飞跃,进而使产业结构达到先行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战略。
赶超战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经济政策是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表现为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率和GNP 的总量而没有把经济发展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
(2)以牺牲经济整体进步为代价实现少数产业在前沿上赶超与发达经济之间的技术差距,但是先进产业由于脱离经济实际而无法对其他产业产生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经济体系表现出明显的二元结构性质;
(3)政府的保护是赶超产业赖以存在的基础,经济政策上表现为高关税下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进口替代战略,经济体系较为封闭。
1、评价的原则?P2
43一、目标性原则,再管理目标制定正确的前提下,对管理成绩和效果的评价,一般应围绕管理目标的要求来进行。
二、客观性原则,再评价管理成绩和效果的过程中,评价人员应该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评价管理成果;三,激励性原则,在评价活动中,必须注重启迪人的思想觉悟,激发人的积极进取精神,已达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增强组织凝聚力的目的。
2、法约尔提出管理五个职能的主要内容?P41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3、管理活动的基本要素?P5(1)管理主体,即回答由谁来管理?(2)管理客体,即回答管什么?(3)管理目的,即回答为什么而管?(4)管理职能和方法,即回答怎样来管?(5)管理环境,即回答影响管理的主要外部、内部因素和条件是什么?这些基本要素有机结合、相互作用,从静态上说构成了管理系统或管理组织,从动态上说就构成了管理活动。
4、管理客体的特征?P45客观性,管理客体因属客观存在的事物,因此必然有客观性;系统性,在实际中,管理客体表现为各种存在的形式和运动状态;规律性,作为管理客体,不管它表现为何种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都有自身一定的发展变化规律;可控性,可控性或称可管理性是管理客体的重要特征,也是它之所以成为管理客体的重要标志;
5、不确定型决策?P169任何决策问题都面临一定的环境和条件。如果自然状态是不确定的,而且也无法计算其发生的概率,其结果也无法预料,这种决策就叫做不确定型决策。
6、管理的特征?P6.1.管理的二重性 2.管理的目的性3.管理的人本性 4.管理的综合性5.管理的创新性6.管理的艺术性
7、异体监督?P226是指对行为主体的监督,是由行为主体意外的他体所实施的监督,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不同体。
8、评价的作用?P238一评价是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管理良性循环的必要途径;二评价是影响人的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1.通过评价,对人民再一定时期内所付出的努力及其所获得的工作成绩和效益进行肯定和认可,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及其对组织的贡献,享受到事业的成就感和成功的喜悦,则能进一步强化激励人们干好工作及其对事业的追求心里,使其保持旺盛的积极性状态。2.科学的评价是公平分配的前提条件。3.评价不当,会严重挫伤人的积极性。4评价活动再引导人的行为和组织用人方面也产生着积极的作用。综上所述,评价活动再管理过程中起着特定、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影响管理效益提高和管理良性循环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必须重视管理重的评价活动。
9、权变观念在管理中的作用?P147
一、权变观念在计划方面的运用。计划是管理过程的一种基本职能,管理重的其他许多职能是在计划职能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权变观念在计划重的应用主要表现再以下三个方面。1.计划的制定必须首先分析环境和组织的重要变量;2.在不同情况下制定不同类型的计划;3.计划要有一定的模糊性与灵活性。
二、权变观念再组织方面的应用。权变观念认为,在组织与其环境之间以及再各分系统之间都应有一致性。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寻求其最大的一致性。权变观念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提出适宜于具体环境情况的组织涉及和管理行为。1.组织的发展离不开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2.组织适应环境应树立的观念。权变观念认为,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寻求组织与环境的最大一致性,而这个最大的一致性是以组织对于环境的适应性作为基础的。
三、权变观念再领导方式方面的应用。管理的权变观念认为,不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最好的”或“不好的”领导方式。没有一种“最好的”领导方式,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1、三种领导方式的权变应用,专制、民主、分散的领导方式,权变观念认为,三种领导方式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应该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其适用的领导方式;2.领导方式与环境相适应。权变观念认为,没有一种适合任何情况的最好的领导方式,只有当领导者适应他所面临环境的情况之后,才可能选择最好的领导方式。3.目标—途经领导方式。指示式、支持式、成就指向式、参与式四种领导方式的优略,取决于全变因素,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要根据领导方式同权变因素的恰当配合来考虑。
10、职能制组织机构的优缺点?P32优点:将单位管理工作按职能分工,从而能大大提高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减轻各级领导人员的工作负担。缺点:下级负责人除了接受上一级负责人的领导以外,还要接受上一级各职能部门的领导,因而容易形成多头领导,使下级无所适从,不符合统一指挥的原则。
11、指挥与协调的区别与联系?P246指挥和协调都是管理的重要职能。指挥是管理者为实现目标而采取各种命令性措施的行为;协调是管理者为实现管理系统各要素间良好的配合而采取的各种协商调节性的行为。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区别主要体现在:(1)指挥的直接作用对象是人,即被管理者;而协调不仅仅是对人,还包括财和物。人是协调对象中最重要的因素。(2)协调是对不统一有偏差之头现象和情况的处理,其直接目的是改善各要素间的联系状况,实现各要素协调一致,密切配合的关系;但指挥并不单纯着眼于改善联系状况,实现良好配合,还包括力量的部署前进的方向和方法的选择等内容。(3)指挥可以用于协调,可以具有协调的意义;协调往往可通过指挥得到实现,协调又利于提高指挥的有效性。由于协调和指挥的对立统一关系,所以管理者要注意它们的区别和联系,以利于有效的指挥和成功的协调。
12、管理幅度?又称管理宽度,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中,管理人员所能直接管理或控制的部属数目。这个数目是有限的,当超这个限度时,管理的效率就会随之下降。因此,主管人员要想有效地领导属,就必须认真考虑究竟能直接管辖多少下属的问题,即管理幅度问题。
13、共有经济规律?在一切社会形态或在几个社会形态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它是共同存在的经济现象或经济过程的本质的反映。共有经济规律可以分为三种:①一切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②在各个剥削阶级社会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③在几个不同的社会形态中起作用的共有经济规律。
14、行为科学理论对人的看法?P4/52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提出了以人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肯定了人的社会性和复杂性。行为科学理论反映了人类社会发 展的进步要求。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力资源为首要资源,高度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倡以人道主义的态度对待工人,通过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者工作生活的质量,培训劳动者的生产技能,调动人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劳动效率。这些思想有利于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
15、管理的观念?P92/111管理观念是管理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是管理原理、管理原则、管理方法等的思想升华,是指导管理活动的灵魂。包括:1.人本观念;2.系统观念;3.择优观念;4.战略观念;5.权变观念;6.创新观念
二、辨析
1、管理主体主要指的是具有一定管理权限的单个管理者。P27错。在现代条件下,所谓管理主体,固然包括具有一定管理权限的单个管理者,但更多的是指由国家统治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通过一定法律程序或其他形式推举或委托的代理人所组成的管理机构。
2、管理人本观念中的“人”,指的是管理客体中的人。P113错。管理人本观念中的“人”,既包括作为管理客体的人“人”,也包括作为管理主体的“人”,既包括个体的“人”,也包括作为群体的“人”、组织的“人”乃至社会的“人”。
3、在管理活动中应以定性分析为依据,定量分析为工具。P325错。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而且一定的质决定一定的量。因此人们认识十五一般总是按照质、量、度的顺序进行,即从质的研究出发,通过量的分析,达到对度的把握。在管理活动中,必须坚持以定性分析为前提,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集合起来的原则。
4、从在管理客体中发挥作用的角度看,作为管理客体的人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错。从在管理客体中发挥作用的角度看,作为管理客体的人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其主动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当他们参与管理、行使管理的功能时,处于主动管理的地位,即管理者地位;(2)、当他们作为被管理者处于服从地位的时候,这种服从也不是完全被动地服从、盲目的服从、而是主动的服从,有条件的服从;(3)在同一管理客体中,人与其他组成要素,始终处于有意识的主动支配的地位。
5、在管理学中,所谓管理幅度,是指组织机构按垂直隶属关系划分的等级。错。在管理学中,所谓管理层次,是指组织机构中按垂直隶属关系划分的等级。管理幅度,是指一个领导者直接领导其下属的人数。
6、财产所有权所获得的支配权是比较符合现代管理原则的。P22错。财产所有权所获得的支配权是古典企业的类型,按法定程序获得支配权才是符合现代管理原则。
7、过分强调和依赖行政方法不利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P305对。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之间既有明确分工,又有密切合作;地区之间要打破行政管辖界限,建立统一的市场,进行平等竞争。行政方法强调垂直性的领导和行政区域内的集中,因此过分强调和依赖行政方法容易形成所谓的条条专政和地区封锁。这样既不利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之间的分工协作和横向联合,也不利于地区间的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从而也就不利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8、管理客体的可控性不是一成不变的。P47。对。管理客体的可控性,是指管理客体能对管理主体发出的信息作出反应,管理主体能够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手段影响和控制管理客体按照既定的目标运行,并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管理客体之所以具有可控性,首先,在于它本身具有可控机制和一定的发展变化规律,这样就有可能使管理主体运用一定手段,遵循其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度和把握能力。相对于管理主体的控制或管理能力来说,管理客体的可控性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一定意义上说,管理主体控制和管理能力的增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管理客体范围的扩大与可控性的增加,也是人类历史不断前进的重要标志。
9、西蒙所提出的决策准则是最优、最佳。错。西蒙从“决策人”和“有限性”的观点出发,提出“令人满意”的准则。西蒙认为,人要做到完全理性或绝对理性,需要决策者可提供的方案及未来的后果要无所不知;决策者要具有无限的估算能力;决策者对各种可能的后果要能排出一个完全而一贯的优先顺序。但由于决策者在认知能力和时间、经费、信息、来源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具备这些前提。所以,事实上人们不可能作出完全合理的决策。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指出,人在决策时,不能坚持要求最理想的捷达,常常只能满足于“足够好的”或“令人满意的”决策,他的决策准则是符合实际的,也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西蒙提出通过用“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以一种务实的、可操作性的概念去决策,通过花费大量“边际成本”,提高标准,得到替代措施,从而产生的“边际改进”会使决策无限接近“最佳”、“最优”。从西蒙本身的观点推证该题目,他自己所提出的决策准则本身也不应是最佳”、“最优”,而是“足够好的”、“令人满意的”。问答
1、科学决策应遵循的原则。七条原则:
(一)客观原则;
(二)信息原则;
(三)预测原则;(四)程序原则;(五)可行原则;
(六)选优原则;
(七)“外脑”原则。
2、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及再处理二者关系时要考虑的因素。P46在管理学中,所谓管理幅度,是指一个领导者能够直接而有效地领导其下属人数的限度。所谓管理层次,是指组织机构中按垂直隶属关系划分的等级。所谓管理层次,是指组织机构中按垂直隶属关系划分的等级。在一定的组织机构中,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关系。即管理幅度越大,管理层次越少;管理幅度小,管理层次就多;在管理机构的设计和建立中如何处理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一般要考虑以下因素:(1)管理单位规模大小与处理问题的复杂程度。管理单位规模比较大,管理问题比较复杂,则组织机构的管理幅度应小一些,管理层次就多一些。(2)领导与下属领导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强弱。领导和下属的领导能力和工作能力较强,知识和技能水平较高,则管理幅度可大一些,管理层次可少一些。(3)授权程度。领导者善于将权力授予下属,而自己亲自处理的问题就相对而言减少。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幅度就可大一些,管理层次就可少一些。(4)信息传递的畅通程度。如住处传递方式适当,手段先进,传递渠道畅通,上下级意见能及时交流,左右关系能直辖市配合,则管理幅度就可大一些,管理层次就可少一些。
3、现代管理要经历的过程及在这个过程重决策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P191现代管理过程包括:决策、计划、实施、监督、评价等基本环节。这些环节的循环。构成了现代管理的过程。但是最主要的环节还是决策环节。主要理由是:
(一)决策是管理工作的核心。管理工作是多方面的,但是,在一定意义上讲,都是围绕决策开展的。不管是管理中的制订计划、组织实施、进行协调,还是管理中的监督、用人、思想政治工作等等,都不能离开总的决策目标。同时,这些活动本身也有具体的决策问题。可以说,决策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始终,存在于一切管理领域,存在于其中的每个方面,每个层次,每个环节。当然,这并不是说“管理就是决策”;管理活动是由决策与行为两部分组成的,只有行为的选择,没有具体的行为,构不成管理;况且不准备实施的决策也是毫无意义的。
(二)决策决定着管理行为的方向、轨迹以及效率。管理决策实际上是管理行为的选择,管理行为则是管理决策的执行。管理者在实施具体的管理活动之前,都有明确的目的以及体现这种目的的多种具体行动设想和方案。决策则正是对多种具体设想和方案的选择。管理行为就是实践某一设想和方案,以达到一定的目的。决策所选择的设想和方案直接影响着行为的方向是否对头和沿着什么样的道路前进。同时,方案、设想选择得当是管理效率高的保证;选择不当,则管理行为有可能是低效率甚至是负效率。
(三)决策是各级管理者的主要职责。管理者的职责很多,但居首位的是进行决策。一切管理者不论其职位高低都是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决策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决策与执行决策。决策及其实施是管理活动的基本内容,从决策目标的提出,到方案的制定、选优,以及组织实施的全过程,管理者必须亲自过问、参加、负责到底。
4、权变观念在组织方面的应用?P148权变观念认为,在组织与其环境之间以及在各分系统之间都有一致性。权变观念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提出事宜于具体环境情况的组织设计和管理行为。它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1)组织的发展离不开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主要表现在:一是从组织的管理和决策上看,组织能否发展主要处决于组织的管理和决策,而良好的经营管理和科学的决策离不开对环境的适应的选择。二是从组织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上看,组织的生产规模和建设规模不能凭空决定,而是要根据所在的环境,根据社会需要和可能条件决定。三是从组织的调整、改革上看,组织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变化的,每个组织都要根据环境变化来进行调整、改革,通过调整组织的规模,改善组织结构,不断使组织机构精简和增加效率,以提高组织适应环境的能力,实现组织的目标。(2)组织适应环境应树立的观念。一是重视环境的观念;二是适应环境的观念;三是改善环境的观念。
5、管理目标的作用?P63管理目标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它在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具体是:(1)凝聚作用,管理劳动是一种共同的社会劳动,就必然要求有共同的目标,形成共同协作的意愿和团结奋斗的集体,管理目标可以是共同的价值观的反映,会同一人们的思想;(2)导向作用;管理目标不但规定预期结果,而且规定如何达到这一预期结果的措施,因此在管理中管理目标既对人们总的努力方向起到导向作用,又对人们的具体管理活动起到指导作用。(3)激励作用,目的激励作用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目标确定后,可以起到鼓舞人心、振奋精神、激发斗志的作用;二是在目标执行过程中,由于目标的制定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先进性,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达到,因而有利于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目标实现后,由于人们的愿望和追求得到实现,同时也看到了预期结果和工作成绩,因而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满足感和自豪感,这样就会激励人们以更大的热情和信息去承担新的任务。(4)评价作用。管理目标不仅是各项管理工作的依据,而且也是评价各项管理工作成绩大小、质量高低的尺度。这一作用不仅适用对每个单位、每个部门工作成绩的衡量,而且也适用于对个人政绩的衡量。
6、实施的作用?P207实施是管理中的一个极重要的过程,它包括从决策、计划形成起到管理目标实现为止的全部活动。1.实施是落实和完善决策、计划的环节和途径。决策、计划如果不转变为实际行动,付诸实施,那只能是一种设想,在管理中如果只注重决策、计划的制定,而不管决策、计划制定后能否有效地实施,以为只要决策、计划制订下来,自然就会实现,目标当然能够达到,不重视实施中的大量工作,不去及时地发现和解决实施重的问题,那么即使是正确的决策、计划,也只是纸上谈兵。2.实施是现代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责任。管理者的主要职责一是作决策、订计划;二是抓决策、计划的落实;三是检查总结管理工作的全过程。管理者制定决策、计划,就给下级指出了努力方向,提出了工作标准,但管理工作只能算是刚开始,还必须花更大的精力抓决策、计划的落实——实施工作。决策、计划和实施是管理者不可偏废的两项紧密联系的工作,决策、计划是管理者的根本性工作,实施是经常性的工作。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必定是既善于决策、计划又善于抓好实施工作的。3.实践是检验管理机构、管理措施是否科学合理的主要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施,这一决策、计划付诸实践活动的表现形式,不仅能够检验决策、计划是否正确,同时也能够检验管理机构是否合理,人员配备是否得当,具体工作制度是否健全,信息反馈系统、检察监督系统是否得力等等。
第三篇: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题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题
《政治理论》练习题
一类: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深化
3、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中民主和专政之间的关系
4、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
5、当今世界多极化呈现出的主要特征
6、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提出的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7、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8、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9、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必须解决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10、现阶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历史性课题
11、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1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3、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14、现阶段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
15、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 二类:(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性。
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4、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5、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对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否定。
6、我国的经济特区不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7、把社会各方面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会改变党的性质。
8、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相互对立的分配原则。
9、革命统一战线最根本的问题是政策和策略问题。三类:
1、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实质
2、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3、贯彻依法治国方略
4、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5、毛泽东关于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
6、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现代管理学》练习题
一类:
1、评价的原则
2、法约尔提出管理五个职能的主要内容
3、管理活动的基本要素
4、管理客体的特征
5、不确定型决策
6、管理的特征
7、异体监督
8、评价的作用
9、权变观念在管理中的作用
10、职能制组织机构的优、缺点
11、指挥与协调的区别与联系
12、管理幅度
13、共有经济规律
14、行为科学理论对人的看法
15、管理观念
二类:(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管理主体主要指的是具有一定管理权限的单个管理者。
2、管理人本观念中的“人”,指的是管理客体中的人。
3、在管理活动中应以定性分析为依据,定量分析为工具。
4、从在管理客体中发挥作用的角度看,作为管理客体的人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5、在管理学中,所谓管理幅度,是指组织机构按垂直隶属关系划分的等级。
6、财产所有权所获得的支配权是比较符合现代管理原则的。
7、过分强调和依赖行政方法不利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8、管理客体的可控性不是一成不变的。
9、西蒙所提出的决策准则是最优、最佳。三类:
1、科学决策应遵循的原则
2、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及在处理二者关系时要考虑的因素
3、现代管理要经历的过程及在这个过程中决策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
4、权变观念在组织方面的应用
5、管理目标的作用
6、实施的作用
第四篇: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10年入学考试复习材料:政治理论小抄[小编推荐]
1、现阶段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P231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围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解决好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P178)答: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P199)答: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其布局要相应调整。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质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产业的属性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技术构成和科技含量、经济的整体素质、规模经济、资本的增值能力和市场的竞争力等方面。
4、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P272)答: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把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是党的全部任务和历史责任。
5、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P51)答:帝国主义就其经济实质来说,是垄断资本主义。第一、一般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经济根源,是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导致垄断组织的形成。帝国主义的其他所有特征都是以此为根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第二、帝国主义的全部基本经济特征,都是垄断这一经济实质的不同表现。这就是从生产垄断发展到银行垄断,从而形成金融资本的垄断;从国内垄断通过资本输出以及商品输出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垄断;从对世界经济的垄断最后发展到对世界领土的垄断。第三、帝国主义作为垄断的资本主义,其经济运行的根本目的和实质是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追求这种高额垄断利润,是帝国主义经济活动乃至政治活动的决定性动机、目的和实质。
6、当今世界多极化呈现出的主要特征?(P238)答:首先,世界上出现多个力量中心的局面,是多极化的基本特点。其次,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的增强,是多极化趋势的重要体现。再次,各种国际组织和区域组织的空前活跃,是多极化的重要方面。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P3)
答:马克思主义有三个来源: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深化?(P276)
答:
1、关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第一,科学提出了“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党”这样一个执政党建设的基本问题。第二,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特殊性有了深刻把握。第三,对党的执政规律认识更为系统。
2、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第一,是在思想路线上,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第二,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且创造性地提出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9、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中民主和专政之间的关系?(P96)答: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它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对人民内部的各个阶级和阶层,实行了广泛的民主。人民享有言论、结社、集会、选举等各项政治权利。在人民内部按民主原则办事,实行民主集中制。对人民内部的问题,只能用民主的说服的方法加以解决,而不是强迫的方法。对于人民的敌人,对于反动阶级,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则实行专政。当然,对于敌人的专政,并不是不给他们出路。反动阶级和反动派的人们,在他们的政权被推翻以后,只要他们不造反,不破坏,不捣乱,也给土地,给工作,让他们活下去,让他们在劳动中改造自己,成为新人。
10、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提出的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P94)答:所谓的工农武装割据,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基地,三者密切配合。其中武装斗争是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最强有力的工具。土地革命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根据地则是进行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的基地和依托。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P96,97,98)答: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毛泽东指出,要建立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共和国,即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这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共和国”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在今日,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文化。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了的。所谓新民主主义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2、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必须解决的两大历史性课题?(P246)答:即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13、现阶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历史性课题?(P212)答:主要面临三个历史性课题:1.如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2.如何在深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条件,防止和遏制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的蔓延;3.如何在扩大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情况下,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文化传统,防止和消除文化垃圾的传播,抵御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
1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P185)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5、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P203)答:(1)对外贸易(2)引进技术(3)利用外资(4)创办经济特区
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对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否定(P54)
×第一、当代资本主义的这种变化,并没有改变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第二、当代资本主义的调整和发展,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第三、当代资本主义大国的历史作用具有两重性。
2、把社会各方面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会改变党的性质(P285)
×把社会各阶层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党员成分发生了变化,并不会改变党的性质。党员的成分不能作为判断党的性质的标准。判断一个党的性质,最主要的是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3、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相互对立的分配原则(P201)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并非是根本对立的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原则,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通行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为两种分配原则的结合提供了现实基础。
4、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11)
√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是人们社会生活的本×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世界的统一性
×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质和认识活动的基础。主体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又通过实践认识世界。人的本质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5、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性(P14)在于它的存在性仍然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是折衷主义,没有指明世界究竟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6、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P155)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7、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P126)
√(1)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方向。(2)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精神动力。(3)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障经济建设和其他工作顺利进行。(4)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提高人的思想政治水平,防止和克服各种资产阶级思想对于革命队伍的侵蚀。(5)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8、我国的经济特区不具有社会主义性质(P203)
×我国的经济特区是经济上的特区,不是政治上的特区。
×革命统一战线最根本的问题是领导权的问题.由于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以经济特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9、革命统一战线最根本的问题是政策和策略问题?(P114)
4、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实质?答:1.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这项政策把余粮全部由国家征集,改为国家以粮食税的形式只征收最必需的粮食。粮食税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并从经济上巩固了工农联盟。2.工业企业停止推行国有化。允许私人经营企业,并且将一部分国有化了的企业退还给原企业主,由私人经营。国家还采取了租赁制等措施将一部分企业出租给私人经营。3.大力发展商业,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充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促进工农业产品的流通,以满足城乡居民的生活需要。4.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同资本主义交往的最主要形式就是实行租让制,国家将一些自己暂时无力恢复生产的企业,根据一定的条件同外国资本家签订合同,租让给他们经营。实行租让制的好处是,可以利用外国资金,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学习科学管理经验,这对恢复和发展苏俄的国民经济有重大作用。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就是从俄国小农占优势的客观实际出发,实行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的政策。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P186)答: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对党的基本路线,要全面理解,更要抓住其实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关键。只能有一个中心,不能有两个或者多个中心。如果动摇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失去了依托,也就动摇了整个基本路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必须坚持两个基本点,而不是一个基本点。把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统一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的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纲领,必须在实践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几个方面的重大关系:(1)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2)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3)要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
2、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P187)答:发展是目的,是深化改革、保持稳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强大动力。中国的社会主义要发展,就必须进行改革。只有通过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其他体制,才能使我国的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同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只有始终注意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我们的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各项事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3、贯彻依法治国方略?(P296)答: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把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结合起来的最佳形式。依法治国是依照法律去处理国家事物的治国方式和国家处于依法治理的状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当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一是依法治国需要内容好、体系完备的法律。二是依法治国需要推进依法行政。三是依法治国需要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四是依法治国需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5、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P145、P167)答: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辨证统一的构成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高度概括。无论从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看,还是从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内在结构看,他们都是毛泽东思想最本质的东西,起着统帅和决定性的作用,这三个方面互相渗透、互相依存、融为一体,共同构成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若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那就没有毛泽东思想,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也没有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6、毛泽东关于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P121)答:毛泽东着重于从思想上建党,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强调共产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经常注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这是基于对中国特殊历史条件和党内本质矛盾的科学分析,提出的党的建设的重要原则。毛泽东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特别强调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毛泽东关于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理论,经过实践在延安整风时期系统展开而达到成熟。根据党内矛盾的科学分析,毛泽东提出党的思想建设最根本的任务,是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按照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面貌改造每一个党员,解决共产党员思想入党的问题。共产党员要在思想上入党,说到底是要解决世界观问题。毛泽东不仅提出要着重从思想上建党,而且创造了在全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
第五篇: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经济管理专业2006-2010级入学考试试题集锦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10级入学考试试题
中央党校2010级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练习题
《政治理论》练习题
一类: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深化
3、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中民主和专政之间的关系
4、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
5、当今世界多极化呈现出的主要特征
6、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提出的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7、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8、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9、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必须解决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10、现阶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历史性课题
11、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1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3、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14、现阶段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
15、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
二类:(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性。
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4、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5、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对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否定。
6、我国的经济特区不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7、把社会各方面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会改变党的性质。
8、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相互对立的分配原则。
9、革命统一战线最根本的问题是政策和策略问题。三类:
1、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实质
2、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3、贯彻依法治国方略
4、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5、毛泽东关于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
6、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现代管理学》练习题
一类:
1、评价的原则
2、法约尔提出管理五个职能的主要内容
3、管理活动的基本要素
4、管理客体的特征
5、不确定型决策
6、管理的特征
7、异体监督
8、评价的作用
9、权变观念在管理中的作用
10、职能制组织机构的优、缺点
11、指挥与协调的区别与联系
12、管理幅度
13、共有经济规律
14、行为科学理论对人的看法
15、管理观念
二类:(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管理主体主要指的是具有一定管理权限的单个管理者。
2、管理人本观念中的“人”,指的是管理客体中的人。
3、在管理活动中应以定性分析为依据,定量分析为工具。
4、从在管理客体中发挥作用的角度看,作为管理客体的人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5、在管理学中,所谓管理幅度,是指组织机构按垂直隶属关系划分的等级。
6、财产所有权所获得的支配权是比较符合现代管理原则的。
7、过分强调和依赖行政方法不利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8、管理客体的可控性不是一成不变的。
9、西蒙所提出的决策准则是最优、最佳。
三类:
1、科学决策应遵循的原则
2、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及在处理二者关系时要考虑的因素
3、现代管理要经历的过程及在这个过程中决策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
4、权变观念在组织方面的应用
5、管理目标的作用
6、实施的作用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9级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政治理论
试题:(100分)
一、简答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
1、马克思是怎样论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的?
2、独立自主内涵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简述邓小平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
4、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5、实施“走出去”战略有何重大现实意义?
二、辨析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式诞生的标志。
2、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主要就是借鉴和吸收人类政治文 明发展的成果。
三、论述题:(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在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列宁对苏俄如何 建设社会主义有哪些理论思考?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怎样创造性地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 样建设党”?
考试科目:现代管理学
试题:(100分)
一、简答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
1、在现代管理方法中,经济方法有哪些特点?
2、赶超战略具有哪些特点?
3、简述监督的基本原则。
4、简述管理的权变观念。
5、科学决策的核心是方案选优,方案选优的标准是什么?
二、辨析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权变理论的思想结构可用函数式表示为:Y(管理环境)=F(管理理论、管理方式)
2、在管理活动中应以定性分析为依据,定量分析为工具。
3、管理只具有自然属性而不具备社会属性。
三、论述题:(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谈一谈制订管理目标应遵循的原则。
2、如何认识战略观念在现代管理中的作用?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8级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政治理论
一、简答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是什么?
2、在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中,民主和专政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3、简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及理论和实践意义。
4、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5、试述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必须解决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二、辨析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性。
2、革命统一战线最根本的问题是政策和策略问题。
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对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否定。
三、论述题:(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2、现阶段如何贯彻依法治国方略? 考试科目:现代管理学
一、简答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
1、法约尔提出管理五个职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管理活动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3、行为科学理论对人的看法具有哪些新观点?
4、什么是管理观念?
5、权变观念在管理中的作用是什么?
二、辨析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管理主体主要指的是具有一定管理权限的单个管理者。
2、西蒙所提出的决策准则是最优、最佳。
3、财产所有权所获得的支配权是比较符合现代管理原则的。
三、论述题:(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谈一谈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在处理二者关系时要考虑哪些因素?
2、现代管理要经历怎样的一个过程?联系实际论述在这个过程中决策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7级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政治理论
一、简释题:(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
1、实践的基本特征
2、物质
3、跨国公司
4、“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5、科学发展观
二、辨析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规律是人认识的结果,所以规律是主观的
2、资本的价值构成决定资本的技术构成
3、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4、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就不可能达到共同富裕。
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并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谈谈如何抓好精神文明建设。
2、试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考试科目:现代管理学
一、简释题:(共6题,每题5分,共30分)
1、简述管理的权变观念
2、简述协调的作用
3、简述监督的基本原则
4、在现代管理方法中,经济方法有哪些特点?
5、科学决策的核心是方案选优,简述方案选优的标准。
6、简述评价的原则
二、简答题(共5题,每题6分,共30分)
1、权变理论的思想结构可表示为函数式:Y(管理理论)=F(管理理论、管理方式)
2、在管理活动中应以定性分析为依据,定量分析为工具。
3、管理的整体优化是局部优化简单相加。
4、反馈是监督的一项重要职能。
5、管理只具有自然属性而不具有社会属性。
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简述要点并联系实际分析)
1、谈一谈制订管理目标应遵守的原则。
2、如何认识战略观念在现代管理中的作用?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6级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政治理论
一、简释题:(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
1、真理的相对性
2、劳动的二重性
3、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4、“一国二制”的构想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辨析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是为人们提供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2、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不仅要由所有制来决定,还要由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求来决定。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就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4、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谈谈如何坚持辩证法、克服形而上学。
2、试述如何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考试科目:现代管理学
一、简释题:(共6题,每题5分,共30分)
1、现代管理包括哪几个过程?
2、企业决策思想科学化包括哪些内容?
3、简述管理的系统观念。
4、简述管理的人本性。
5、简述管理信息的特征。
二、辨析题(共5题,每题6分,共3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在管理学中,所谓管理层次,是指一个领导者直接领导其下属的人数。
2、过分强调和信赖行政方法不利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3、下面组织机构是职能制。
高层领导 职能部门 职能部门 职能部门 中层领导 中层领导 中层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