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级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经济学(经济管理)专业班重点

时间:2019-05-14 17:45: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4级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经济学(经济管理)专业班重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4级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经济学(经济管理)专业班重点》。

第一篇:2004级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经济学(经济管理)专业班重点

2004级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经济学(经济管理)专业班

《市场营销学》教学实施计划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做为一门应用学科,市场营销管理学不仅仅在研究解决企业经营管理遇到的种种问题时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近年来,她也成为国内外在研究解决政府公共管理问题时的新宠儿。市场营销管理学的重要性是由她独特的研究路径和方式所决定并为无数实践证明了的。针对讲授对象的特点,本专题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规定如下:通过系统学习和重点研究,掌握《市场营销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了解现阶段国内外市场营销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的重点问题和基本状况,并能在理论研究、实际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

二、教学方法

本课程总体教与学的方法采用“以自学为主,自学与讲授相结合”的方式。具体面授时贯彻“三个结合”的教学方法,即:

(一)系统研读与重点讲授相结合

学员首先必须系统研读指定教材等内容,面授时专题讲座将在此基础上突出重点进行讲授。

(二)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

《市场营销管理》是发达国家工商企业百年来市场实践成功经验的总结。要学好这门学科,必须结合企业经营和政府管理的实际,其中案例教学是关键。

(三)专题讲座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在专题讲座的同时,除了有目的地设计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外,还允许并鼓励学员就疑点、难点、重点问题随时进行提问和讨论,教与学互补。

三、教学时间

第五学期共安排120学时,其中面授8次,计32学时,课外自学88学时。

四、教学安排

第一讲 营销的基础:满足人类需要

1、介绍本学科研究体系、方法及动态;

2、什么是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的几个基本核心概念;

3、市场营销管理理念的演变;

第二讲 系统整合市场营销

1、为什么要系统整合市场营销?

2、系统整合市场营销的具体内容

(1)鉴定营销机会:市场营销调研、环境分析、SWOT工具。

(2)适应市场需求:购买者行为分析、顾客让渡价值理论、CS理论、CRM理论。

(3)进行合理选择:细分理论、定位理论、组合营销理论、产品整体概念、新产品开发与生命周期理论、市场战略理论

(4)开展影响活动:宣传和广告的一般内容。

(5)维持内外关系:公共关系理论、谈判技巧和公共礼仪。(6)不断开拓创新。企业创新的实质——满足需求,创造市场

第三讲 营销的精髓——满足顾客需求的实践

1、有关顾客至上的博弈

2、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认识

第四讲 营销理论在政府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1、政府营销管理的理论依据

2、市场营销理论在政府管理中的运用

3、我国政府管理需要市场营销

第五讲 当代营销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综述

1、理论发展:

(1)组合营销理论4Ps、4Cs、4Is、4Rs(2)网络营销。

2、实践发展: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国内外营销实践。

五、作业题

(一)名词解释:

1、需要、欲望和需求

2、产品、服务和体验

3、价值、满意和质量

4、交换、交易和关系

5、市场和目标市场

6、市场营销

7、营销管理

(二)简答题:

1、试述营销观念经历的几种演变。

2、略论营销环境分析的基本意义。

3、浅析营销调研与市场调研的区别与联系。

4、简述顾客让渡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

5、市场细分的方法有几种?

6、市场定位的作用是什么? 7、4Ps具体指什么?

(三)论述题:

1、系统整合市场营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结合企业或政府管理的实际,举例说明有什么现实意义。

2、因纯粹市场营销观念的不足,学术界有关“顾客至上”的问题至今存在重大分歧,请结合政府或企业管理的实践,谈谈你对纯粹市场营销观念的认识。

六、思考题

1、请结合市场营销学的有关理论,谈谈你对“营销自我”的看法和认识。

2、现代政府负责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诸如路灯、基础设施等,通过学习“现代产品整体概念”的理论,你对建设服务型政府在提供社会公共产品方面有什么样的认识?

3、在市场营销管理中,创新的内容十分广泛,该如何认识政府或企业创新问题?请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4、联系实际,阐述现代市场营销理论对建设服务型政府有什么帮助和作用?

5、如何理解“未来的竞争是附加价值的竞争”?

6、如何理解“销售是企业全体员工上下一致的努力”?

7、如何理解“凡是消费者认为是新的就是新产品”?

8、如何解释“营销与销售的区别”?

七、考核方法

本课程采取期末考试、作业、考勤相结合的考核办法。期末考试按照指定 内容撰写一篇3000至5000字的课程论文。考核成绩以百分制计算,期末考试占80分,作业占10分,考勤占10分。

八、学习书目

1、必读书:《市场营销教程》,《营销管理》或《营销学原理》,菲利普·科特勒、加里·阿姆斯特朗等著。

2、参考书:

(1)《市场营销学通论》,郭国庆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市场学概论》,邝鸿编著,中央广电大学出版社。

(3)《国际营销学》,乔作因、张杰、刘洪祥编著,东北财大出版社。(4)《国际市场营销学》,洪质彬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

(5)《营销大未来——变革公共行为的方略》,菲利普·科特勒、埃迪尤阿多·罗伯特著,华夏出版社。

(6)《国家营销——创建国家财富的战略方法》,菲利普·科特勒著,华夏出版社。

(7)《服务营销》,克理斯托弗·H·洛夫洛克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8)《定位》,里斯、特劳特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9)《细分》,宝利嘉顾问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0)《市场学纲要》(Essential of Marketing)、《基础市场学》(Elements of Marketing)伊·杰·麦卡锡(E.J.Mccarthy)著。

(11)《市场学原理》(Principle of Marketing)费·克拉克(Fre.clard)著。(12)《市场营销》、《销售与市场》、《国际市场》、《商业经济与管理》等杂志。

第二篇:2005级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经济学(经济管理)专业班重点

2005级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经济学(经济管理)专业班

《发展经济学》教学实施计划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发展经济学(Development Economics 或Economics of Development)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经济学体系中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上个世纪40年代以来在发展经济学的研究领域里出现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成果。在发展经济学形成的早期,各发展中国家刚刚从殖民统治下解放出来,迫切需要实现工业化和取得国家的完全独立,所以研究与工业化有关的问题的发展经济学家较多,提出的理论强调政府计划干预的必要性和独立的重要性的也较多,但60年代以后发展经济学的领域有所拓宽,强调市场机制、农业发展、人力开发和对外贸易等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和理论多了出来。这里,我们仅从这些众多的理论中,选择一些影响较大的做些介绍和探讨。

二、教学方法

以自学为主,自学和讲授相结合。要在学习中联系我国、我省实际,探讨新世纪我国、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存在的难点和应采取的战略、政策和措施。

三、教学时间

第五学期共安排120学时,其中面授8次,计32学时,课外自学88学时。

四、教学安排

第一讲

导论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发展经济学、发展思想等基本概念、涵义及其演变过程,学习发展经济学的意义。

第二讲

收入分配理论

收入分配尽可能地保持平等,这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其重要程度与经济增长目标不相上下。本讲将探讨几种度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方法以及分配与增长之间的关系,同时对贫困问题进行专门的分析。

第三讲

工业化理论 工业化的涵义,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工业化的阶段,工业化过程中工农业关系的认识。

第四讲

农业剩余转移理论

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包括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等四个方面。没有农业剩余从农业部门向城市非农业部门的转移和贡献,就不可能有经济的发展。

第五讲

物质资本与发展

本讲首先对资本形成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回顾和总结,然后介绍资本形成的重要理论,接着论述资本形成的各种来源和方式,最后讨论金融深化与资本形成的关系。

第六讲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源及其在经济发展的作用,发展经济学中的人口理论,人力资源的开发,人力资源的闲置和人口流动

第七讲

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基本条件。在当代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资源和环境都面临着严峻挑战,这些挑战又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健康发展。因此,本讲将探讨如何合理利用资源和有效保护环境,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八讲

技术进步与发展

技术进步的概念与类型,技术进步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技术进步的获取途径,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的理论、实践与经验等。

第九讲

制度、政府与经济发展

制度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讲将探讨制度变迁理论以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制度问题。政府掌握着对大量资源和各种制度的控制权,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是一个现实而又迫切的问题。思考题和作业题:(划*符号者为作业题)

*

1、用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的看法。

2、发展思想的产生和演变。

3、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4、工业化进程中农业的地位与作用。

5、人口问题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

6、发展经济学对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论述与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比较。

7、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及其人口流动模式的涵义及与我国人口流动的比较。

*

8、试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收入分配政策作出评价。*

9、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哪些困难?

10、简述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制度问题。*11.你对政府干预经济有些什么看法?

五、考核方法

本课程采取期末考试、作业、考勤相结合的考核办法。期末考试撰写一篇5000字左右的课程论文。考核成绩以百分制计算,期末考试80分,作业占10分,考勤占10分。

六、学习书目:

必读书目:

《发展经济学》,刘伟、魏杰主编,齐良书编著,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参考书目:

1、《发展经济学概论》,谭崇台著,辽宁出版社1992年版。

2、《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谭崇台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二元经济论》,(美)阿瑟·刘易斯著,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出版。

4、《发展经济学教程》,张培刚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

5、《发展经济学》,周天勇主编,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6、《发展经济学前沿问题》,梁小民译,中国税务出版社、北京腾图电子出版社2000年1月版。

第三篇: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经济管理专业2006-2010级入学考试试题集锦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10级入学考试试题

中央党校2010级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练习题

《政治理论》练习题

一类: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深化

3、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中民主和专政之间的关系

4、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

5、当今世界多极化呈现出的主要特征

6、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提出的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7、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8、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9、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必须解决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10、现阶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历史性课题

11、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1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3、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14、现阶段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

15、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

二类:(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性。

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4、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5、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对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否定。

6、我国的经济特区不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7、把社会各方面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会改变党的性质。

8、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相互对立的分配原则。

9、革命统一战线最根本的问题是政策和策略问题。三类:

1、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实质

2、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3、贯彻依法治国方略

4、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5、毛泽东关于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

6、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现代管理学》练习题

一类:

1、评价的原则

2、法约尔提出管理五个职能的主要内容

3、管理活动的基本要素

4、管理客体的特征

5、不确定型决策

6、管理的特征

7、异体监督

8、评价的作用

9、权变观念在管理中的作用

10、职能制组织机构的优、缺点

11、指挥与协调的区别与联系

12、管理幅度

13、共有经济规律

14、行为科学理论对人的看法

15、管理观念

二类:(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管理主体主要指的是具有一定管理权限的单个管理者。

2、管理人本观念中的“人”,指的是管理客体中的人。

3、在管理活动中应以定性分析为依据,定量分析为工具。

4、从在管理客体中发挥作用的角度看,作为管理客体的人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5、在管理学中,所谓管理幅度,是指组织机构按垂直隶属关系划分的等级。

6、财产所有权所获得的支配权是比较符合现代管理原则的。

7、过分强调和依赖行政方法不利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8、管理客体的可控性不是一成不变的。

9、西蒙所提出的决策准则是最优、最佳。

三类:

1、科学决策应遵循的原则

2、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及在处理二者关系时要考虑的因素

3、现代管理要经历的过程及在这个过程中决策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

4、权变观念在组织方面的应用

5、管理目标的作用

6、实施的作用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9级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政治理论

试题:(100分)

一、简答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

1、马克思是怎样论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的?

2、独立自主内涵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简述邓小平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

4、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5、实施“走出去”战略有何重大现实意义?

二、辨析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式诞生的标志。

2、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主要就是借鉴和吸收人类政治文 明发展的成果。

三、论述题:(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在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列宁对苏俄如何 建设社会主义有哪些理论思考?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怎样创造性地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 样建设党”?

考试科目:现代管理学

试题:(100分)

一、简答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

1、在现代管理方法中,经济方法有哪些特点?

2、赶超战略具有哪些特点?

3、简述监督的基本原则。

4、简述管理的权变观念。

5、科学决策的核心是方案选优,方案选优的标准是什么?

二、辨析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权变理论的思想结构可用函数式表示为:Y(管理环境)=F(管理理论、管理方式)

2、在管理活动中应以定性分析为依据,定量分析为工具。

3、管理只具有自然属性而不具备社会属性。

三、论述题:(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谈一谈制订管理目标应遵循的原则。

2、如何认识战略观念在现代管理中的作用?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8级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政治理论

一、简答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是什么?

2、在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中,民主和专政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3、简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及理论和实践意义。

4、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5、试述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必须解决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二、辨析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性。

2、革命统一战线最根本的问题是政策和策略问题。

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对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否定。

三、论述题:(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2、现阶段如何贯彻依法治国方略? 考试科目:现代管理学

一、简答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

1、法约尔提出管理五个职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管理活动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3、行为科学理论对人的看法具有哪些新观点?

4、什么是管理观念?

5、权变观念在管理中的作用是什么?

二、辨析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管理主体主要指的是具有一定管理权限的单个管理者。

2、西蒙所提出的决策准则是最优、最佳。

3、财产所有权所获得的支配权是比较符合现代管理原则的。

三、论述题:(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谈一谈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在处理二者关系时要考虑哪些因素?

2、现代管理要经历怎样的一个过程?联系实际论述在这个过程中决策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7级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政治理论

一、简释题:(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

1、实践的基本特征

2、物质

3、跨国公司

4、“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5、科学发展观

二、辨析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规律是人认识的结果,所以规律是主观的

2、资本的价值构成决定资本的技术构成

3、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4、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就不可能达到共同富裕。

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并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谈谈如何抓好精神文明建设。

2、试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考试科目:现代管理学

一、简释题:(共6题,每题5分,共30分)

1、简述管理的权变观念

2、简述协调的作用

3、简述监督的基本原则

4、在现代管理方法中,经济方法有哪些特点?

5、科学决策的核心是方案选优,简述方案选优的标准。

6、简述评价的原则

二、简答题(共5题,每题6分,共30分)

1、权变理论的思想结构可表示为函数式:Y(管理理论)=F(管理理论、管理方式)

2、在管理活动中应以定性分析为依据,定量分析为工具。

3、管理的整体优化是局部优化简单相加。

4、反馈是监督的一项重要职能。

5、管理只具有自然属性而不具有社会属性。

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简述要点并联系实际分析)

1、谈一谈制订管理目标应遵守的原则。

2、如何认识战略观念在现代管理中的作用?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6级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政治理论

一、简释题:(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

1、真理的相对性

2、劳动的二重性

3、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4、“一国二制”的构想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辨析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是为人们提供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2、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不仅要由所有制来决定,还要由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求来决定。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就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4、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谈谈如何坚持辩证法、克服形而上学。

2、试述如何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考试科目:现代管理学

一、简释题:(共6题,每题5分,共30分)

1、现代管理包括哪几个过程?

2、企业决策思想科学化包括哪些内容?

3、简述管理的系统观念。

4、简述管理的人本性。

5、简述管理信息的特征。

二、辨析题(共5题,每题6分,共3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在管理学中,所谓管理层次,是指一个领导者直接领导其下属的人数。

2、过分强调和信赖行政方法不利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3、下面组织机构是职能制。

高层领导 职能部门 职能部门 职能部门 中层领导 中层领导 中层领导

第四篇: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经济管理专业2006-2010级入学考试试题集锦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11级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政治理论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11级入学考试试题

试题:(100分)

一、简答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

1、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

3、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中民主和专政的关系。

4、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必须解决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5、党在社会主体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二、辨析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时相互对立的分配原则。

2、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性。

三、论述题:(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实质。

2、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中央党校2010级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练习题

《政治理论》练习题

一类: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深化

3、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中民主和专政之间的关系

4、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

5、当今世界多极化呈现出的主要特征

6、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提出的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7、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8、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9、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必须解决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10、现阶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历史性课题

11、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1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3、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14、现阶段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

15、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

二类:(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性。

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4、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5、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对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否定。

6、我国的经济特区不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7、把社会各方面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会改变党的性质。

8、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相互对立的分配原则。

9、革命统一战线最根本的问题是政策和策略问题。

三类:

1、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实质

2、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3、贯彻依法治国方略

4、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5、毛泽东关于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

6、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现代管理学》练习题

一类:

1、评价的原则

2、法约尔提出管理五个职能的主要内容

3、管理活动的基本要素

4、管理客体的特征

5、不确定型决策

6、管理的特征

7、异体监督

8、评价的作用

9、权变观念在管理中的作用

10、职能制组织机构的优、缺点

11、指挥与协调的区别与联系

12、管理幅度

13、共有经济规律

14、行为科学理论对人的看法

15、管理观念

二类:(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管理主体主要指的是具有一定管理权限的单个管理者。

2、管理人本观念中的“人”,指的是管理客体中的人。

3、在管理活动中应以定性分析为依据,定量分析为工具。

4、从在管理客体中发挥作用的角度看,作为管理客体的人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5、在管理学中,所谓管理幅度,是指组织机构按垂直隶属关系划分的等级。

6、财产所有权所获得的支配权是比较符合现代管理原则的。

7、过分强调和依赖行政方法不利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8、管理客体的可控性不是一成不变的。

9、西蒙所提出的决策准则是最优、最佳。

三类:

1、科学决策应遵循的原则

2、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及在处理二者关系时要考虑的因素

3、现代管理要经历的过程及在这个过程中决策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

4、权变观念在组织方面的应用

5、管理目标的作用

6、实施的作用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9级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政治理论

试题:(100分)

一、简答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

1、马克思是怎样论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的?

2、独立自主内涵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简述邓小平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

4、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5、实施“走出去”战略有何重大现实意义?

二、辨析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式诞生的标志。

2、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主要就是借鉴和吸收人类政治文 明发展的成果。

三、论述题:(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在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列宁对苏俄如何 建设社会主义有哪些理论思考?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怎样创造性地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 样建设党”?

考试科目:现代管理学

试题:(100分)

一、简答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

1、在现代管理方法中,经济方法有哪些特点?

2、赶超战略具有哪些特点?

3、简述监督的基本原则。

4、简述管理的权变观念。

5、科学决策的核心是方案选优,方案选优的标准是什么?

二、辨析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权变理论的思想结构可用函数式表示为:Y(管理环境)=F(管理理论、管理方式)

2、在管理活动中应以定性分析为依据,定量分析为工具。

3、管理只具有自然属性而不具备社会属性。

三、论述题:(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谈一谈制订管理目标应遵循的原则。

2、如何认识战略观念在现代管理中的作用?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8级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政治理论

一、简答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是什么?

2、在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中,民主和专政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3、简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及理论和实践意义。

4、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5、试述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必须解决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二、辨析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性。

2、革命统一战线最根本的问题是政策和策略问题。

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对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否定。

三、论述题:(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2、现阶段如何贯彻依法治国方略?

考试科目:现代管理学

一、简答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

1、法约尔提出管理五个职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管理活动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3、行为科学理论对人的看法具有哪些新观点?

4、什么是管理观念?

5、权变观念在管理中的作用是什么?

二、辨析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管理主体主要指的是具有一定管理权限的单个管理者。

2、西蒙所提出的决策准则是最优、最佳。

3、财产所有权所获得的支配权是比较符合现代管理原则的。

三、论述题:(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谈一谈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在处理二者关系时要考虑哪些因素?

2、现代管理要经历怎样的一个过程?联系实际论述在这个过程中决策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7级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政治理论

一、简释题:(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

1、实践的基本特征

2、物质

3、跨国公司

4、“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5、科学发展观

二、辨析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规律是人认识的结果,所以规律是主观的

2、资本的价值构成决定资本的技术构成

3、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4、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就不可能达到共同富裕。

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并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谈谈如何抓好精神文明建设。

2、试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

考试科目:现代管理学

一、简释题:(共6题,每题5分,共30分)

1、简述管理的权变观念

2、简述协调的作用

3、简述监督的基本原则

4、在现代管理方法中,经济方法有哪些特点?

5、科学决策的核心是方案选优,简述方案选优的标准。

6、简述评价的原则

二、简答题(共5题,每题6分,共30分)

1、权变理论的思想结构可表示为函数式:Y(管理理论)=F(管理理论、管理方式)

2、在管理活动中应以定性分析为依据,定量分析为工具。

3、管理的整体优化是局部优化简单相加。

4、反馈是监督的一项重要职能。

5、管理只具有自然属性而不具有社会属性。

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简述要点并联系实际分析)

1、谈一谈制订管理目标应遵守的原则。

2、如何认识战略观念在现代管理中的作用?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6级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政治理论

一、简释题:(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

1、真理的相对性

2、劳动的二重性

3、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4、“一国二制”的构想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辨析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是为人们提供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2、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不仅要由所有制来决定,还要由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求来决定。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就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4、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谈谈如何坚持辩证法、克服形而上学。

2、试述如何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考试科目:现代管理学

一、简释题:(共6题,每题5分,共30分)

1、现代管理包括哪几个过程?

2、企业决策思想科学化包括哪些内容?

3、简述管理的系统观念。

4、简述管理的人本性。

5、简述管理信息的特征。

二、辨析题(共5题,每题6分,共3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在管理学中,所谓管理层次,是指一个领导者直接领导其下属的人数。

2、过分强调和信赖行政方法不利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3、下面组织机构是职能制。

高层领导 职能部门 职能部门 职能部门 中层领导 中层领导 中层领导

第五篇:中央党校2012级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世界经济学.doc(小抄)

一、世界经济:

1、概念:是全世界范围内各国国民经济通过各种经济纽带紧密联结而成的有机整体。

2、世界经济三要素:各国国民经济、国际经济关系、世界经济整体的问题和规律。世界经济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始终处于一个变动和发展的过程;它与国分工、世界市场相伴而产生和发展。

3、形成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形成至今。

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内部各国之间的联系和矛盾:

1.帝国主义者出于追求高额利润的需要,一方面无限扩大本国的工业生产,另一方面极力把亚、非、拉地区变成自己的原料产地和工业品销售市场,使他们的经济成为只生产少数几种作物的单一经济;2.在国际商品交换中出现了国际垄断价格;3.由于资本输出具有日益重要的意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紧密了;4.随着资本输出,特别是借贷资本输出的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概念的内涵也扩大了;5.殖民地附属国作为帝国主义的资源产地、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的意义,作为帝国主义生存条件的意义日益增大;6.各帝国主义国家争夺资源产地、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的斗争,又使各帝国主义国家相互之间的矛盾,各国垄断资本集团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三、世界产业结构的变化

1、产业结构概念:指整个国民经济内部各部门的组成与相互联系,以及各部门内部各个门类的组成和相互联系。

2、产业结构的主要特点:(1)各产业的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各产业的资本额所占比重等;(2)各产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及其在全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3、影响产业结构形成和变化的条件:1).自然资源条件;2.)历史形成的生活需求和生活水平;3).劳动力和资本拥有状况;4.)已形成的生产技术体系以及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国际分工结构;5.)科学技术进步。

4、战后科学技术进步创造了第三产业大发展的条件:1.科技进步极大提高了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2.科学技术进步使社会分工深化;3.高技术产业本身的发展需要基础服务产业的支撑。

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基本特征:

(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达;

1、科学技术发达;

2、生产力发达

(二)产业结构先进;1.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物质生产部门比重降低,服务业部门比重调高;2.在物质生产部门中,农业比重降低,工业比重提高;3.在整个工业部门中,传统工业比重降低,新兴工业部门比重提高。

(三)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高;

(四)市场经济现代化;

1、企业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

2、市场体制和机制进一步完善;

3、政府宏观调控进一步加强;

(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六)贫富悬殊并且差距扩大。

五、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主要包括:竞争机制、价格机制、激励机制、风险机制。

六、发达国家的企业制度体系包括:个人企业、合伙企业、公司企业。

七、发达国家四种市场形态: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

八、二战后国家垄断的主要表现:1.国家经济实力大增,从而干预经济能力大增;2.私人垄断资本的活动越来越离不开国家的调节扶助,从而具有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3.国家不仅作为上层建筑,而且作为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即作为真正的总垄断资本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结合在一起运动,这种运动贯穿于剩余价值的产生、实现和分割的全过程。

九、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1.实力处于主体地位;2.在世界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中处于优势地位;3.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处于制约地位(制约规模、制约发展速度);4.在世界事务中处于支配地位(支配组织活动、支配主要因素变动)十、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恢复阶段(1945—1953)、高速增长(1953-1973)、停滞膨胀(1973-1983)、中低速增长(1983年以来)。

十一、西欧、日本经济恢复的主要原因:1.较强的物质技术基础;2.充裕的、素质较高的人才和劳动力;3.经济体制和政策的改革与调整;4.其他因素,如:朝鲜战争、美国援助等

十二、战后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1.生产力发展的自身动因(自身积累、自身加速);2.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垄断的促进作用;3.其他因素的促进作用,如:战争破坏、战争需求、战后新秩序、廉价石油等。

十三、国家垄断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的表现:1.垄断促进了科技进步;2.国家对垄断组织帮助,为其扩大再生产创造条件;3.国家宏观调控减轻了经济危机冲击。

局限性:局限性不在于调节手段本身,而是在于调节的资本主义基础。经济政策、经济计划、经济法规等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定和实施,不能不更多地从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经济基础出发,影响其作用发挥。

十四、经济滞胀阶段的主要表现:低经济增长率、高失业率、高物价上涨率。

十五、经济中低速增长的原因:1.政府扩大政府开支以刺激经济增长和复苏;2.进行主要是降低税率的税制改革,以刺激投资,促进经济增长;3.紧缩货币供给,以控制通货膨胀;4.实行企业私有化,以增强经济活力和减少政府财政负担;5.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便生产和增强经济增长的新的活力和推动力。

十六、单纯市场对经济调节的局限性:1.市场机制不可能自动实现宏观总量的平衡和稳定;2.市场调节不能单独保证社会资源的最有效配置;3.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中长期预测和调节的能力不足;4.市场竞争可能产生两极分化,市场调节对诸如收入分配、环境保护等社会效益目标不能充分实现;5.市场竞争是经济活力的源泉,但市场竞争也会产生垄断又反过来抑制市场调节的效能;6.市场调节在日益国际化、全球化经济中不能独自保证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

十七、当代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宏观调控的内容和作用:1.调节总需求以保证经济发展少受周期性危机的冲击;2.调节和制定国家的中长期经济目标,引导和指导企业生产及整体经济发展;3.调节和维护市场秩序、限制垄断,保障市场竞争机制作用发挥;4.调节经济关系,为市场经济发展创造内部的、外部的条件。

十八、发展中民族主义国家经济的基本特征:1.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起点水平较低;2.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3.经济结构不合理,对外依附比较严重;4.社会经济具有二元结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5.发展不平衡普遍存在,贫富相差悬殊。

十九、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1.发展中国家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一支独立的新兴力量;2.发展中国家经济越来越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3.发展中国家经济总体上仍摆脱不了发达国家的掠夺和剥削;4.发展中国家经济在全球化过程中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

二十、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1.以其自身生产力的发展,促成世界经济新的发展,提高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速度和水平,在某些时期和方面,甚至起到带动作用,如目前东亚、东南亚地区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高速增长就具有这种作用;2.在其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资本主义关系的成长,各种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到程度不同的改造,在世界范围内促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需要。3.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陆续实现经济起飞,形成新兴市场,不断地有效扩大世界市场的总需求,支持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4.扩大了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等各种国际经济交往,形成了一些新的经济环流,深化了国际分工,优化了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配置,提高了世界经济活动总体效率;5.通过一系列国际经济关系演变,如:南北关系、南南合作、缓解了一些国际经济矛盾,协调了一些国际经济行为和政策,稳定了一些方面的国际经济运行秩序,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十一、发展中民族国家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粮食短缺;2.人口增长过快;3.债务负担沉重;4.经济结构畸形;5.社会政治不稳定。

二十二、发展中民族主义国家经济的体制和运行机制:一是企业自由型(新加坡);二是政府主导性(韩国);三是混合型(印度)。

二十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1、概念: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借以实现的具体形式,是社会主义经济组织方式和运行方式。

2、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按照生产力过程区分为:生产体制、流通体制、分配体制;按照国民经济构成分为:国民经济体制、部门经济体制、企业体制;按照综合部门区分:计划体制、投资体制、价格体制、财政体制、金融体制、劳动工资体制;按照各经济部门区分:工业体制、农业体制、外贸体制。

3、社会主义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原因:1).市场是配置社会资源的有效方式;2.)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配置资源具有自动性;3.)市场经济体制能够有效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4.)市场经济能够不断推动生产向新的领域和新的层次发展。

二十四、经济转轨中存在的问题:1.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2.私有化加剧了两极分化;3.在私有化过程中,贪污舞弊行为层出不穷;4.外国资本控制了金融等关键领域。

二十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日本西欧经济增长大大超过美国,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排名由日本第一、西欧居中、美国为末,转变成日本第一、美国居中、西欧为末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第一,西欧居中,日本为末。

二十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1.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程度不同;2.积累率不同;3.宏观调控的方式和力度不同;4.国际地位不同。二

十七、国际分工:

1、概念: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各国的生产领域乃至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国民经济之间的分工。

2、国际分工的历史发展:萌芽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深化阶段。

3、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的特征:1.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传统型世界工业农业的分工削弱,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新型分工日趋加强;2.从产业各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发展到各个产业部门内部的国际分工;3.社会主义各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

4、影响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因素:1.自然条件差异;2.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3.各国的生产关系。

5、国际分工的基本形式:“垂直型”、“水平型”、“混合型”。

6、国际分工的特点:一是国际分工的基础更加技术化;二是国际分工的内容不断细化(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工艺专业化);三是国际分工媒介形式日益多样化(国际商品交换、生产资本的国际流动、地区性经济集团内各成员国之间的政策协调);四是跨国公司在国际分工中的作用逐渐强化;五是国际分工格局有所变化。

7、现有国际分工的缺陷:1.)世界经济财富的总量增长与国际经济主体间的社会分配存在着明显的失衡和不公;2.)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环境和发展环境趋于恶化;3).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受到挑战和侵蚀。

8、努力构建合理的国际分工:1).加强团结合作,推动国际经济游戏规则的改革与调整;2.)积极引进外资,利用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改善国际分工体系;3).加强技术创新,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二十八、国际贸易协调:

1、概念:就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为了解决相互贸易中的问题和矛盾而进行的,一般通过协商谈判、签订条约和协定,以及建立经济协调组织等形式,制定共同的规则,协调相互的贸易政策和贸易活动,以促进相互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2、全球性贸易协调体制经历了两个阶段: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1948年1月1日生效、世纪贸易组织(WTO)1995年1月1日

3、当代国际交换的特点:1.国际交换发展迅速;2.国际交换内容和结构发生新变化;3.国际交换中各类国家的地位发生变化;4.贸易方式发生变化。

4、当代国际交换的特点的成因:1.科技进步的推动;2.资本国际流动的促进;3.区域集团的影响;4.各国政府对其出口贸易的支持;5.国际经济协调的加强。二

十九、|国际货币体系

1、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市,召开了有44个同盟国的300多名代表参加的“联合和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简称“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了以美国提出的“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因为此国际货币制度是在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基础上产生的,因而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实行两个挂钩。一是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确定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的黄金官价;二是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与美元保持固定的价比,即与美元建立固定的汇率关系。

3、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特点:1.)美元作为国际货币;2.)固定汇率制;3.)布雷顿森林体系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一是通过基金组织来调节;二是通过汇率来调节)

4、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终结:布雷顿森林体系以一国货币作为主要储备资产,具有内在不稳定性。对布雷顿货币体系美国有两个责任,一是要使美元按照固定价格兑换黄金,维持各国对美元的信心,二是要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能力美元。由不可能同时解决清偿问题和信心问题,这就是著名的“特里芬难题”,1978年3月3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从1978年4月1日起有关肯定浮动汇率和取消黄金条款的决议正式生效,维持了34年的布雷顿货币体系结束。,5、布雷顿体系的作用:1.稳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金融局面;2.促进了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3.该体系所创建的国际多边支付制度,缓解了一些国家在国际收支方面遇到的困难,促进了资金融通和调节,有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十、牙买加体系:1976年1月8日在牙买加召开会议,达成《牙买加协定》。从1978年4月1日起正式生效。

1、牙买加货币体系的特点:1).国际储备资产多元化,但美元仍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2).浮动汇率制;3.)区域性货币一体化的发展;4.)多种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相互补充。

2、浮动汇率按照浮动方式分为:单独浮动、联合浮动、钉住单一货币、钉住一揽子货币;按照政府是否干预分为:自由浮动、管理浮动。三

十一、国际资本流动

1、国际资本流动的新趋势:1.投资规模迅速增长;2.国际资本争夺加剧。

2、国际资本争夺加剧的主要因素:1.美国的经济增长和经常赤字,需要大量外资流入;2.日本泡沫经济破灭,资本输出收缩;3.德国的投资更多转向统一后的国内;4.俄罗斯、东欧经济恢复转轨,需要巨额国际资金支持;5.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的快速增长,增强了对外资的吸引力和争夺;6.发展中国重债国摆脱困境,形成资金需求“大洞”。

3、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1)国际分工和国际交往的需要;2)追求高额利润的需要;3)汇率变动影响;4)降低风险的需要。

十二、各国对国际间接投资管制的措施:1.政府调节措施;2.外汇管理措施;3.限制贷款用途;4.对金融市场干预。各国对国际直接投资的政策:一是投资母国的政策;二是投资东道国的政策。三

十三、各国对国际直接投资政策

1、投资母国的政策:1.)通过纳税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私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2.)对私人直接投资提供担保和保险;3).对私人对外投资提供情报信息和信贷支持。

2、通过纳税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私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措施:税收抵免、税收饶让、延期纳税政策、免税。

3、投资东道国的政策:1.税收优惠政策;2.承担担保和保护;3.建立经济特区,采取特殊政策,吸引外资入境;4.对外国私人投资的管理与限制措施。三

十四、国际劳动力流动

1、国际劳动力流动的原因:1)劳动力价格差异是引起国际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因素;2)国际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不平衡,驱动国际劳动力的流动;3)各国政府对外籍劳动力流入的态度和政策是国际劳动力流动的决定因素。

2、国际劳动力流动的限制和障碍:经济因素方面的障碍(流动成本)、非经济因素的障碍(心理成本)、政策因素方面的障碍(限制劳动力跨国流动的重要成本)

3、国际劳动力流动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有利的:1)减缓国内就业压力;2.)能增加外汇收入;3).海外就业提高了出国劳动者的工作技能,人才回流也有助于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用于国内建设。不利的:人才流失,加剧了人才短缺的程度。

4、国际劳动力流动对发达国家的影响:1).促进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2.)抵消了发达国家劳动人口下降3).改善了发达国家的就业结构。

5、国际劳动力流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1).从总体上看,国际劳动力流动有利于世界范围劳动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更充分、有效的利用,形成更高的社会生产力;2.)国际劳动力流动引致国际分工优势转移;3.)国际劳动力流动,与国际商品、资本流、信息流、技术流一起,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世界各国联系的更加紧密。总之,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全球化的深入,可以预见,国际劳动力流动在21世纪仍将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三

十五、当代国际技术流动政策:

1、概念:是指一个国家政府对技术流动活动所作出的宏观的、原则性的规定。

2、当代国际技术流动政策的目的:1).延长技术生命周期;2.)扩大技术效应;3.)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成果,缩小技术差距,培养技术人才;4.)配合国家的发展目标选择技术,合理分配资源,不同时期可以采用不同政策以保证发展目标实现。

3、当代国际技术流动的鼓励政策:发达国家:1.)在税收、财政、信贷等方面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采用和传播新技术,积极参与技术贸易;2.)政府直接进行技术传播的政策;3.)制定科技咨询政策;4.)制定技术教育政策;发展中国家:1)采取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发达国家投资、设厂,促使外企带入先进、适用技术。2).对技术先进、本国急需项目给予优惠;3)提供信息咨询服务;4)给外国科技人员以优惠待遇,以引进人才来促进技术贸易和经济的发展;5)采取优惠措施,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

4、当代国际技术流动的限制政策:发达国家:主要是针对技术输出,重点放在防止尖端技术,特别是可用于军事目的的技术外流。发展中国家:主要在技术输入方面:1)对引进技术进行技术分类,分轻重缓急,以不同的政策措施区别对待;2)设立技术引进管委会,审批引进技术项目;3)制定各种标准来评估技术引进水平,通过评估来确定引进技术的项目和应采取的政策。三

十六、区域一体化

1、区域一体化的内涵:是指一体化涉及的经济领域、达到的层次和程度。

2、区域一体化的组织形式: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工业自由贸易区、完全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

3、区域一体化的外延:是指一体化涉及的地域范围、广度、包含成员数量、规模。三种组织形式:区域组织、次区域组织、跨区域组织。

4、区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1.区域化与全球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域化是与全球化并存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而且两个趋势本是同根生。经济资源愈益跨越国界自由、全面、大量、结合地流动和配置,并在体制框架上加强国际联合与调节的进程,发生在全球范围内就是经济全球化,发生在区域范围内就是区域化。两个趋势都是在生产国际化、一体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体现,不过全球化在范围上比区域化更广,而区域化在层次上比全球化更高。2.区域化与全球化是对立统一的两个趋势。只要努力减少区域一体化的排他性,增加其开放性,作为全球化组成部分的区域化就会促进前者的发展,同时区域化自身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三

十七、战后世界经济长周期

1、战后世界经济长周期的基本状况:1)经济增长率在前期明显高于后期;2)失业率相应的在前期低于后期;3)物价水平出现了由低到高再到低的变动。

2、战后世界经济长周期的上升波:两个黄金时代特点原因:一是高投资,另一个是高生产率。

3、战后世界经济长周期的下降波:1)出现了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的趋势;2)出现了价格水平运动的新特点3)出现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繁荣。(一是信息产业快速发展;二是低油价;三是高股价;四是高美元;五是文件灵活的宏观政策)

4、战后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特点的成因:1)科技革命的发展;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3)发展中民族主义国家的兴起;4)局部战争的影响。

十八、产业结构演变的状况和特点:

1)工业化前的经济: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二产业微不足道,第三产业还未形成规模。2)工业化经济: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但仍低于第二产业。3)后工业化经济:从结构变化看:第一产业地位迅速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趋于下降;第三产业迅猛增长,在国民经济中跃居首位;产业间依赖性加强。从产业内部变化看: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变化特点:一是农业内部结构日趋合理,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较为平衡;二是农业生产专业化有了很大发展;三是农场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劳动生产率提高。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变化特点:一是传统产业比重降低,新兴产业比重提高;二是整个工业部门出现了从劳动、资本和资源密集型为主向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主转变。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化特点:一是传统服务业经营范围不断扩大,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二是新兴服务业不断涌现,信息产业发展迅速;三是第三产业中为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要的服务部门迅速扩大。三

十九、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

1.人口急剧增长(失业严重、贫困加深、设施不足、社会动荡);2.资源告急;3.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四

十、世界经济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1.传统工业化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2.发展中国家的贫穷和落后;3.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四

十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1.公平性原则(当代人群之间的公平、代际间公平);2.可持续原则(经济可持续性、生态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3.整体性原则 四

十二、国际贸易与可持续发展:

1、国际贸易与可持续发展:

1)贸易自由化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2)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加剧生态环境破坏、加速资源耗竭);3)绿色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挑战;4)环境成本内部化趋势。

2、贸易自由化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

1)贸易自由化促进了贸易总量增加,从而带动一国综合国力提高,有利于该国集中更多财力用于环境保护;2)贸易自由化可以提高资源在国际间的配置效率,将资源配置到成本最低而效益最高的生产领域,这样可以有效发挥拥有不同资源的国家的比较优势,克服因其资源有限而对经济持续发展的制约;3)贸易自由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使发达国家加快环保产品的开发和研制,也有利于外国投资者大幅增加对环境技术设施与运营环保技术的开发环保设备的生产的直接投资.四

十三、经济知识化对世界经济整体的几点影响:

1.网络对全球化的影响。网络的发展将使得经济的知识化进一步加强,并把全球化推向一个新时代——网络经济时代;2.经济知识化对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将成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

3.知识经济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一是知识经济在创造新的岗位的同时,也促进了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机会急剧减少;二是知识含量高的就业机会增多,知识含量低的就业机会则迅速减少); 4.知识经济不能消除不平等现象。如贫富差距加大。四

十四、世界政治的相对独立性:

一是原因在于世界政治的变动除从根本上决定于世界经济的基础外,一般由世界政治自身的因素直接决定的; 二是原因在于世界政治的变动,除由世界经济的基础和世界政治自身的因素决定外,还受其他诸多因素影响,如: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人口资源环境等等。

下载2004级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经济学(经济管理)专业班重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4级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经济学(经济管理)专业班重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