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
治工作的通知
川办函[2012]114号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11〕43号),根据当前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结合省政府4月5日全省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2012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31号)相关要求,经省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就做好全省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通知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深入认识和把握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
我省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为易发、多发、频发的省份之一,全省地质灾害具有分布广、数量多、突发性强、暴发频率高、危害影响大等特点。特别是汶川特大地震后,受区域性强降雨影响,我省汛期地质灾害频繁发生,造成了较大的损失和影响。基于汶川特大地震对我省地质环境的深层次影响和极端天气频发的综合考虑,对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形势的基本判断是:全省地质环境依然十分脆弱,地质灾害的隐蔽性和突发性依旧明显,在将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区域性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仍然十分巨大,以泥石流为典型代表的潜在地质灾害隐患问题将日益凸显,地质灾害防范风险进一步加大,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防治任务十分艰巨。
全省各地、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要切实承担起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责任,逐级建立完善负责制。市、县、乡级政府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地质灾害易发区要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政府分管领导及主管部门负责人任职等谈话的重要内容。各地领导班子换届后,要及时调整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成员,明确相关领导责任,逐级签订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书,落实岗位责任制,把隐患点防灾责任落实到基层具体人头。4月30日前,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完成本区域2012年度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的审批和公布实施工作,并将灾害隐患点和责任人向社会公布,实现“点点有人管、处处有人抓”。
二、加强排查,掌控隐患,认真推进落实隐患排查预防制度
各地要始终坚持汛前检查、汛期巡查和汛后核查的工作机制,并在汛期将这种高强度的动态排查工作模式贯穿于防治工作始终。当前,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级政府要抓紧于汛期来临前组织一次区域内地质灾害隐患汛前排查工作。将新发现的地质灾害隐
患点纳入预案实行动态管理,特别要重点检查已知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措施落实完善情况,确保各项防灾措施落实到位。对排查结果及防灾措施落实情况要及时向社会公布,加强社会各界对防灾工作的督促和监督。要加强专业调查和勘查工作力度,以县为单元全面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对可能威胁人口密集区域、重要设施等重点、敏感区域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在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及时组织专业力量开展勘查并逐点制订防治方案,为后期实施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三、群测群防,部门联动,重点实施好“群测群防”制度
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乡、村、社6级监测体系,建立群专结合的群测群防监测预警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地质灾害易发区县、乡两级政府的组织领导作用,健全以村干部和骨干群众、在建项目管理及施工人员为主体的群测群防队伍。加快全省地质灾害专职监测队伍建设工作,由政府提供公共岗位,落实补助经费,确保汛期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均有1名以上的专职监测人员专人盯守巡查,发现险情能够及时上报并果断采取应急防灾措施。坚持将分层级防范与分行业联动相结合,明确并落实国土资源、交通运输、水利、住房城乡建设、教育、电监、安监以及扶贫移民等部门的防灾职责,以制度设计促使各行业主管单位切实负起防治责任。加快构建国土资源、气象、水利等多部门联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雨情汛情等信息共享平台,建立预报会商和预警联动机制,完善监测预报网络,加强预警信息发布。
四、扎根基层,突出重点,落实操作层面的“一线工作”制度
始终坚持把防治工作重心下移,落实到工作一线,落实到最基层的群众身上,落实到工作的“操作层面”上。地质灾害易发区要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熟悉情况的优势,坚持以农村村社、城镇社区、基层单位和施工工地为单元组织群众参与防灾,切实强化乡镇政府、群众自治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在操作层面防范的主体作用。认真梳理和完善监测预警信息的传导渠道和机制,全力保障强降雨来临前监测预警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传导至基层一线,指导和帮助其有效防灾避灾。结合“5·12”防灾救灾大演练的工作部署,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培训力度,大力提高基层干部群众主动识灾、避灾和防灾的意识和能力,努力提高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效益。进一步加大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演练力度,在汛期来临前,所有的地质灾害高易发县(市、区)均要完成1—2次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努力提高干部群众对应急防灾预案的认知程度和预案的可操作性,确保面临险情能够有序、有效撤离。
五、深化机制,提前避灾,坚持实行汛期“主动避让”制度
进一步推行主动预防避让制度,在重要转折天气过程前,主动组织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群众提前转移至安全地带。建立落实汛期值守、巡查、预测预警预报等制度,坚持每天更新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遇有降雨时,要动态掌握雨情变化趋势,对降雨趋势不断恶化,或降雨量达到一定量的时候,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员要立即报告当地政府,同时迅速发出撤离警报,组织可能受到威胁的群众按照演练路线和防灾应急预案迅速撤离至应急避险场所。充分发挥乡、村干部和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在预防避让机制启动过程中的决策和组织作用。加快全省地质灾害应急避险场所建设工作进度,确保汛
期来临前纳入省级财政补助的地质灾害应急避险场所能够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试点推广基层主动预防避让补助制度,全面深化地质灾害主动预防避让机制,努力将因灾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六、规范操作,严格管理,有序推进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
加快全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规范有序实施,严格执行经审批的施工图设计方案,进一步规范施工招标,严防恶意低价中标和“串标”、“围标”、“转包”等情况的出现。认真落实工程实施公示制度和上岗考勤制度,对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和主要管理、技术人员不落实、不到位,缺岗、离岗的,采取必要惩戒措施。要落实工程质量抽查制度和工程质量保证金制度,强化工程质量监管,一经发现工程质量问题,立即勒令限期整改并落实处罚措施。加强施工安全防范,认真落实施工安全防范的各项措施,督促施工单位严格按照有关规程规范开展施工工作。加快地震灾区交通干道沿线等重点区域重大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工程实施进度,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确保各项目于4月30日前保质保量完成应急治理主体工程。
七、科学评价,积极维护,切实加强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后期管护工作
各地要高度重视治理工程后期管理维护工作,充分认识切实加强地震灾区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后期管理维护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迅速启动实施地震灾区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后期管理维护专项工作。要组织专业地勘单位,对本区域内纳入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的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逐一进行现场踏勘核实,在综合考虑原设计方案、设计标准、工程防护目标等情况的基础上调查工程运行情况,评估治理工程长期运行隐患,提出进一步完善治理工程的建议意见,迅速组织力量认真落实工程管理维护各项措施。要根据治理工程运行情况,及时对治理工程损坏的部位进行修复,对淤积的拦挡坝等泥石流拦挡工程及时进行清淤维护,对排导槽、排水沟等排导工程及时进行清理疏通,务必确保防灾工程满足设计要求的防灾功效。
按照我省地震灾区重大地质灾害管理实施有关规定,在工程质量保修期内,由施工单位按照合同约定,负责运行工程质量缺陷的修复和加固,对因施工单位施工质量原因造成的修复和加固,应责令其进行限期整改并按合同约定采取必要的惩戒措施;除此之外的管理维护和完善工程作为工程项目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程序应按照《四川省国土资源厅 四川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地震灾区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施工图设计变更工作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川国土资发〔2010〕47号)实施。相关施工图设计变更费用由各地统筹解决。
《四川省地震灾区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川财投〔2009〕29号)明确“治理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的资金结余由同级财政滚存使用,专项安排用于本治理项目的后期建设和管护以及本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地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统筹使用力度,积极落实相应保障资金,确保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后期管理维护专项工作的有效推进。为确保各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安全度汛,各地务必于2012年5月30日前全面完成相关清淤、加固工作。
八、全力防范,多措并举,狠抓工矿企业汛期防灾措施落实
继续加强在建工程和工矿企业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重点强化对工程建设单位业主防灾职责的落实。要通过公示制度将已开展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的项目名称及建设单位、责任人等向社会公告,加强社会监督约束力;通过督查制度,着力强化政府监管主体地位,组织政府有关部门严格对照评估报告明确的防灾措施建议,逐点检查在建项目防灾措施落实情况;通过告知制度,着力强化业主单位防灾责任意识;通过除险制度,着力强化各类工程建设项目的有序、科学实施,严防工程建设诱发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事件的发生。
针对在建工程和工矿企业日益凸显的防灾高风险态势,各地要在汛期前全面组织一次在建工程和工矿企业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落实整改措施。要督促工程建设和工矿企业及施工单位切实做好场址及施工工棚安全选址,避开有滑坡、垮塌、泥石流等灾害隐患的地段;对有灾害隐患的,要及时采取监测、避让或治理等措施,及时消除灾害隐患。隐患特别严重的,应及时采取临时避险或停工等措施,务必确保在建工程和工矿企业安全度汛。
九、夯实基础,长效防灾,加快建设全省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各地要抓紧编制本区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尽快构建省、市、县三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体系,加快全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和应急四大体系建设。要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和省政府有关贯彻落实意见为契机,抓紧出台市、县贯彻落实意见,进一步完善和增强地质灾害防治体制和机制。要进一步修订完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制定严密、科学的应急工作流程并及时更新,提高有关各方协调联动和应急处置能力。要强化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建立健全省、市(州)、县(市、区)三级地质灾害应急工作机制和应急防治能力建设标准。加大资源整合和经费保障力度,加强应急技术和管理机构硬件能力建设,支持配备地质灾害应急抢险车辆、应急通信和其他专业设备用于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等工作,全力提高基层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同时按照部署,国务院办公厅将于近期组织开展《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贯彻落实情况专项检查工作。各市(州)人民政府应尽快统一组织多部门参加的工作组先行开展贯彻落实情况的自查工作,重点检查本地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建设以及相关组织、经费保障和灾害风险规避等情况。
各市(州)人民政府要将本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包括地质灾害防灾责任的落实、汛前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专职监测队伍的建设、宣传培训和应急演练的开展、地质灾害应急避险场所的建设、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管理维护、在建工程和工矿企业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以及市、县两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贯彻落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等工作开展情况,于5月20日前报国土资源厅汇总后报省政府。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一二年四月二十日
第二篇: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全省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
【发布单位】81802
【发布文号】鄂政办发[2000]121号 【发布日期】2000-06-21 【生效日期】2000-06-2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加强全省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
(鄂政办发〔2000〕121号2000年6月21日)
目前,全省各地已进入汛期,部分地区在汛前已发生不同程度的地面塌陷、滑坡等地质灾害或险情。为加强全省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一、进一步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对今年的省级地质灾害监测点(附后),实行严格的责任制,由省地质灾害勘查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与所在市(州)地矿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签订责任书。各市、州、县要根据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检查情况,确定不同级别的重点监测对象,并层层签订责任书。
二、二、做好重大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工作。对具有突发性且危害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各地应紧密结合气象预报,特别是结合暴雨趋势分析预测做好预警,完善以人员紧急避险和财产转移为主要内容的防治预案,并对有关监测人员进行监测及防治知识培训。对发生的灾害点要登记、建卡,对其危险性作出初步判断,提出防范措施和建议,并报上级人民政府和省国土资源厅。
三、三、健全有关制度。地质灾害频发地区要督促当地地矿行政主管部门进一步完善汛期值班制度、险情巡查制度和灾情快报制度,努力增强快速反应能力和防灾能力。对具有危害性的地质灾害点,要认真检查,落实责任。省国土资源厅将在汛期组织工作组,对重点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督查。
四、四、各有关地质灾害勘查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落实专班,固定交通工具,做好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工作。要服从当地政府的领导,听从指挥,一旦接到命令,迅即赶赴现场,协助当地政府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并按规定将调查报告报省国土资源厅。
附件:(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大检查的通知
南宁市人民政府
办 公 厅 文 件
南府办[2008]110号
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开展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大检查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管委会:
为贯彻落实全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
钱学明副市长在2008年5月11日检查市区地质灾害隐患点时的指示精神,切实做好今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经研究,市人民政府决定开展全市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大检查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检查的主要内容
(一)各县(区)政府防灾减灾预案制定和落实情况。各县(区)政府是否结合本辖区实际制订或修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预案和方案。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完善专项应急预案,明确预报预警方式、躲灾避险路线和自救互救方法,并落实到受灾单位和受灾户,确保应急反应及时、高效、到位。要因地制宜对应急预案进行优化和组织演练,增强预案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要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应急预案的认知度,使预案能够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是否对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了部署,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众是否发放了“明白卡”和“避险卡”,是否落实了监测员和责任人并确保信息畅通,是否落实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各项措施,是否制定了单个隐患点专项应急预案。在发生灾害时,撤离路线和临时安置地点是否落实等。
(二)各有关部门对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制度、监管责任是否落实。国土资源、水利、气象、民政、建设、房产、交通、安监、旅游、教育等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形成防灾抗灾合力。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加强对地质灾害发生率较高的重点区域的规范管理,要重点加强城市工程建设、公路、铁路沿线、旅游区、学校、农村建房、矿山采矿及厂矿抽排地下水等敏感点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对大量引发地质灾害或地质灾害隐患的各类工程建设项目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三同时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保障 制度的落实,严格按照《2008年南宁市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南府办[2008)34号)和《2008年南宁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南府办[2008)43号)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加大监督力度,落实责任制:对于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工程建设活动必须在确保采取了有效的地
质灾害预防治理措施的前提下进行。尽量减少地质灾害和地质灾害隐患的发生。
(三)群测群防体系建立和运行情况。群测群防责任是否达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责任人及监测人员是否掌握“四应知”(应知辖区灾害隐患点数目及其点位、规模、影响对象,应知灾害隐患点群众转移路线和应急安置处,应知灾情报告程序和途径,应知监测阶段、时间等要求);“四应会”(会在灾害隐患点主要位置设立监测标志,会用三种简易监测方法,会对监测数据记录、分析并做出初步判断,会对突发灾害进行应急处置)。
(四)移民搬迁安置点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对需要搬迁安置的村民,要注意做好移民搬迁新址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移民搬迁前:一定要做好选点、移民新址的地质灾害评估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工作,消除隐患,确保移民新址的地质环境安全,防止移民新址因地质灾害造成第二次搬迁。
(五)政府对地质灾害防治的资金投入情况。各县(区)政
府要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计划,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要列入各级财政预算。按照财政分级管理的原则,各级都要建立地质灾害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辖区内地质灾害调查、监测、群测群防和治理等工作。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
(六)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开展情况。国土、气象、水文环境监测等有关职能部门是否将预报预警结果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各县、城区是否通过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方式及时将防灾信息发送或通知危险区的防灾负责人、监测人和群众,以便迅速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同时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布,对可能在某区域发生地质灾害的情况进行预警预报。对已设立的专业监测点,监测设备是否完好,信息资料传输是否畅通,分析监测是否到位、及时,确保专业监测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七)汛期值班预报工作和信息畅通保障情况。汛期是地质灾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执行汛期值班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明确汛期值班人员、值班处所和值班电话,坚持24小时值班。要实行领导带班和专人值班,国土资源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分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负责同志以及应急处置人员必须保证手机24小时开机,重大险情要及时报告市政府。要严肃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纪律,对上 级下达的地质灾害防治令,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对拖延不办、拒不执行命令,贻误时机造成损失的,对有灾不报、大灾小报或谎报乱报灾情的,要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八)汛期巡查和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情况。各级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对本辖区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巡查。要将保障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区群众的安全防范工作列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确保万无一失。要重点巡查自治区、南宁市下拨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完成情况和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应急预案的准备情况。对危险性大、变形迹象较明显、威胁人数较多、潜在经济损失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随时进行现场检查。是否对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了部署,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众是否发放了“明白卡”和“避险卡”,是否落实了监测员和责任人并确保信息畅通,是否落实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各项措施,在发生灾害时,撤离路线和临时安置地点是否落实等。
(九)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教育、防灾减灾能力和队伍建设情况。要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普及教育工作,使广大群众了解掌握自己身边可能发生什么样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有什么危险性、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防治地质灾害以及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信息和发生时应该如何应对。要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等传媒开展形式多样、内 容丰富的宣传教育,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群众避险、自救、互救能力。要把制定好的救灾应急预案宣传到乡镇、村屯,使群众都了解其居住区可能面临的险情,以及要采取何种避险措施等,从而确保一旦发生险情,群众能迅速开展自救互救,共同参与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二、检查方式
各县(城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按照本通知精神,以“广真查,掌真情,抓真改,求真效”的要求开展自检工作,要深入隐患点现场、查看资料、提问责任人员和监测人员等形式进行检查。
三、检查监督
各级政府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县(城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要立即开展自检工作,对照检查主要内容,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各项防灾害措施落实到位。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于5月中下旬成立督察组到各县、城区、开发区进行督察。
第四篇: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汇报
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汇报
时间:2012-01-07 点击:26 次
作者:feiyu9
信息来源:
标签:地质灾害防治
灾害防治
地质灾害
工作进展
地质
5.要求各乡镇在组织实施《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基础上,编制和完善本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要加大对预案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应急预案的认知度,并积极开展预案演练。
四、具体工作措施
(一)加强监管,防患未然。加强汛期矿山和山区道路、水库等次生地质灾害的防治,同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对违反有关规定人为诱发地质灾害并造成重大损失的坚决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加强监测,群测群防。建立全民参与的群测群防体系,并将监测预警责任制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人员,提高群众的防灾水平和自救能力。
(三)加强治理,消除隐患。把地质灾害防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加大治理力度。
(四)加强保障,抓住重点。完善预警预报平台,做好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尽量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损失。
(五)加强制度建设,严明汛期纪律。继续强化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核查制度、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重大隐患点预案编制制度、速报和月报制度,严肃防汛纪律、确保信息、政令畅通。
附件:高台县重点预防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本文来自国土资源文秘网:http:///1201/n-91948_2.html
第五篇: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汛期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关于转发《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做
好汛期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的通知
川府办发电[2011]28号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化“安全生产年”活动的通知》(国办发〔2011〕11号)和《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加强汛期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安委办〔2011〕10号)精神,切实加强汛期安全生产工作,有效防范自然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促进我省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经省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汛期安全生产工作
今年入汛以来,我省凉山州等地已发生强降雨引发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气象部门分析预测,虽然今年全省总降水量较常年正常略偏少,但局部地区仍然偏多,区域性降雨引发群发性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危害较大。各地、各有关部门(单位)要认真汲取以往事故教训,高度重视汛期强降雨、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给安全生产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充分认识做好汛期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汛期安全生产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做到早安排、早部署,采取有力措施严防事故发生。要坚持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负专责,并指定专门机构、专门人员负责汛期安全生产工作。要层层落实责任,将防范、应对由自然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特别要抓好基层企业和作业现场汛期安全生产各项措施的落实。要切实加强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存在问题,采取措施彻底解决。
二、切实抓好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各地、各有关部门(单位)要立即研究、安排部署汛期安全生产工作,及时组织开展全面细致的拉网式排查,认真排查可能由自然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隐患。对检查发现的安全隐患,要督促责任单位落实整改责任、时间、措施、资金,限期完成隐患治理工作。对重大隐患要挂牌督办,确保整改到位;对短期内不能治理消除的隐患,要督促企业加强监控工作,落实防范措施,严防事故发生。
一是各矿山企业要查清矿区及附近地面水流系统的汇水、渗漏情况和矿区附近废弃矿井及老窑积水情况,对存在淹井危险的井工矿矿井和露天采场矿坑等要立即采取防范措施,严防淹井(矿)事故的发生。
二是各尾矿库企业要检查排洪设施、干滩长度、安全超高和坝体稳定性;电站、水库企业要检查地质条件和水文变化情况。对存在溃坝、溃堤危险的病险水库、电站大坝、病险江河大堤和尾矿库等,提前治理、除险加固或采取泄载等措
施,并要采用先进的手段加强监测监控,做到万无一失。
三是各建筑施工企业要对周围存在受洪水、山体滑坡、垮塌和泥石流等威胁的工地、企业生产厂房、物资存放场地、宿营地提前采取相关防护措施并加强巡视检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生产作业和居住、使用。尤其要全面掌握深基坑、管沟(槽)和地下作业的排水、放坡和支护情况,塔吊、物料提升机、落地式脚手架等垂直运输支撑设施的基础稳固和拉结及防风装置情况,遇雷雨、大风天气要停止塔吊等室外高空作业。
四是各井巷和隧道施工企业要加强对矿井(隧道)水害预测预报工作,查明矿井(隧道)或采区水文地质条件特别是周边采空区的情况,对于发现的新情况要及时采取防范措施。要按照“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防治原则,落实好“防、堵、疏、排、截”五项综合治理措施,坚持先探后掘,探放水时,要撤出受水害威胁区域的所有人员,监视放水全过程,遇有突水预兆时,要立即撤出所有人员。
五是各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使用、运输、储存企业和民爆物品生产企业要严格执行各项安全技术规程和工艺纪律,加强对防雷电设施的检测维护和对生产线的监控;雷雨天气情况下,油、气储罐要停止装卸,并要维护好生产区的排水系统和其他安全设施;高温天气下,要控制好生产储运设施温度、压力的监控,防止超温并随时做好降温工作。
六是铁路、交通运输部门要加强对防洪重点部位的巡守监护,对易受洪水、泥石流威胁,地质灾害易发的山区铁路、公路、桥梁、隧道,要提高风险等级,制定更加严格的巡守监护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置防洪安全隐患;加强雨中雨后检查监控,严格落实汛期安全行车措施,发现险情要立即停止通行。
三、强化落实汛期安全应急保障措施
一要建立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各级安全监管、气象、水利、国土资源等部门要加强沟通联系,及时主动了解掌握当地汛情、地质灾害等影响情况,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手机短信等多种方式和渠道及时向有关部门、企业以及社会公众发布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信息,建立完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与企业联动的自然灾害监测和预警预报机制。同时,加强整体协同联动,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与处置机制。
二要加强汛期应急值守工作。各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要岗位要建立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及时掌握雨情、汛情、地质灾情和安全生产动态,出现重大险情要及时、准确地上报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
三要强化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各地、各有关部门(单位)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精神,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矿山企业要严格执行领导带班下井制度,完善
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企业生产现场带班人员、班组长和调度人员发现矿井和其他生产生活场所受洪水威胁时,要在第一时间下达停产撤人命令,严防发生伤亡事故。
四要抓好应急预案完善落实。各地、各有关部门(单位)要进一步完善防范洪涝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对由自然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演练,储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逐级落实各项应对措施,做到职责到位、思想到位、装备到位、措施到位,确保因洪涝灾害引发的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得到及时、有力、有效处置,切实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 一一年六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