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论地税部门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
文章标题:浅论地税部门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十六届四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四条原则性的界定: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妥善
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这既是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和基本途径。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旋律,地税部门应立足于地方税收职能,结合工作实际,对内以“和谐”整合要素、凝聚人心,建设和谐地税部门;对外以“诚信”树立品牌、提升形象,建设和谐税收环境。以此为着力点,积极主动地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一是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干部管理机制。经常性的开展党性教育活动,健全基层组织机构,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真正达到增强党员队伍和党的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对内应坚持“以地税干部为本”,建立用人选才的竞争、考核、激励机制,实行干部能级考核,打破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分配模式,量化每一个工作岗位的工作标准和奖惩标准,严格实行“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干部任用制度,为每一位干部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环境,充分调动广大地税干部的工作能动性和主动性,让每一位干部的工作特长、业务特长和业余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激励干部向高职级、高收入的工作方向和岗位方向发展。让干部感受到希望、体会到成就,使整个地税系统充满活力。这是建设和谐地税部门的必然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每一位地税干部自觉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地税事业的发展创造丰富的源动力。
二是丰富地税文化内涵,建设地税和谐机关。以《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为基准,不断丰富地税文化内涵。在实践上,要经常性的开展各种文化、体育、娱乐等健康有益的群众活动,利用琴棋书画、摄影写作、娱乐健身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地税、宣传税法,让每一位地税干部的业余特长得到尽情发挥。诚信友爱是建设和谐诚信地税的道德基础。通过系列的和经常性的群众活动,既可以丰富干部的文化生活又可以不断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密切领导与一般干职的联系,加强沟通,加深了解,增强感情,凝聚人心,把广大地税成员的聪明才智引导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上来。在理论上,要积极探索建设先进地税文化的载体与途径,从理念上和制度上搭建先进地税文化建设的体系框架,用先进的地税文化,实现个体目标与团队目标、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物质利益和精神需求的统一,激发每一位地税成员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使地税部门成为人才价值充分体现、各类人才竞相涌现、创业人才建功立业的平台,积极打造和谐地税部门。
三是严格依法治税,提高征管质量,构建民主法制的税收环境。依法治税是建设和谐诚信地税的核心内容。首先,加大地税干部的政治、法律和业务培训,竭力提高地税干部依法行政和运用现代化手段管理的能力。其次,要充分尊重纳税人的法律主体地位。在要求纳税人依法履行法律义务的同时,切实尊重和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在要求纳税人在依法纳税的同时,更要求税务机关依法征税,依法办事。第三,始终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建立持续稳定的税收收入机制,实现地税收入与当地经济协调增长、收入数量与收入质量的同步提高。进一步提高地税部门的税收征管水平,树立绩效管理理念。进一步加强地方税收征管的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地税部门的内外联网,提高税收征收管理的科技含量,从源头上加强对税源、税基的管理和监控,实现管理有序、规范高效的管理目标。第四,切实加强税收法律救济,强化自我纠错能力。税收法律救济是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也是对税收执法机关执法监督的重要环节。地税部门应加快税收行政复议机制建设,充分利用行政复议等形式,及时发现并纠正本级或下级地税机关已作出的违法或不当的税务行政行为,尽最大的可能减少失误和工作被动,时时掌握税收征管工作上的主动权。第五,切实贯彻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军转人员的地方就业,构建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应当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将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第六,严厉打击各种涉税违法行为,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是推进改革和加快发展的前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各种涉税违法行为将严重影响到当地经济环境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地税机关在征管工作中,要善于运
用法律武器,坚决维护税法的严肃性。同时要充分发挥税务稽查的职能作用,出重拳、查要案、求实效;要坚决杜绝以补代罚、以罚代刑的执法弱化现象。积极构建民主法制的税收环境。
四是提升服务水平,构建诚信友爱的税收征纳关系。作为地税部门,对外应坚持“以纳税人为本”,一切为纳税人着想。通过建立包括资讯服务、办税服务、援助服务等为内
容的为纳税人服务为中心的工作模式,实现从管理纳税人到服务纳税人的转变。努力做到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收税与纳税的对等、目标与利益的对等、服务与职责的对等,视纳税人为“顾客”,顾客的满意或不满意应成为衡量税收服务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首先,要加大税收的宣传力度。税收宣传的形式要多样化和新颖化;宣传的内容要实用且具有针对性,要突出“诚信纳税利国利民”这个中心,特别要注重宣传实效。其次,要实行公开办税。将政务公开,提高地税工作透明度,实现征纳双方的信息对等;将税收政策公开,以便纳税人学习和执行;将办税程序公开,指导纳税人纳税;将岗位职责公开,方便纳税人办理纳税事项;将工作纪律公开,自觉接受纳税人的监督。第三,尽最大的可能减少办税环节,简化办税程序,整合办税流程,提高办税效率。第四,建立服务运行机制,细化岗位职责,分工到岗,落实到人,使办税服务运行有序;建立服务考核机制,完善考核指标体系,量化考核内容,严格考核;建立服务监督机制,实行服务、办事承诺制,从每一个层面上优化为纳税人服务。第五,税务人员要改进工作作风,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做到执法公正、服务热情。同时,要不断提高服务技能,缩短办税时间,迅速、准确地办理各项税收事宜,与纳税人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的征纳关系,营造诚信友爱的税收征纳氛围。(作者单位:都昌县地方税务局)
参考文献:
(1)《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
(2)李安泽《建设和谐诚信地税加快地税事业发展》江西地税网2005年6月20日。
(3)杨仁华钱源志《地税部门如何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中国税网2005年3月12日。
《浅论地税部门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浅论地税部门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
第二篇:构建和谐社会的几个主要着力点
文章标题:构建和谐社会的几个主要着力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当前主要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经济和谐。实现经济和谐,必须处理好一些重大的经济关系问题。就目前宏观经济而言,投资较为强劲,而消费拉动不足;规模扩张较快,而质量提升不够;政府推动的项目较多,而市场自发形成的创业动力不足等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
2、阶层和谐。中国新的阶层分化已渐成轮廓。领导干部、一般职员、企业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蓝领工人、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农户生产经营者、劳工阶层、自由职业者、军人集团等。这众多的社会阶层,其各自组成成员的职业、身份、利益、偏好、文化背景、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都很不相同。他们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各有各的活动领地,各有各的生存方式,各有各的谋生手段。这种阶层划分,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客观必然性。从利益关系方面来讲,各阶层成员之间有相容互补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矛盾性的一面。这些矛盾如果不及时加以协调和化解,任其尖锐和激化,阶层利益摩擦就有可能演化为阶层利益对抗,最后导致阶层冲突的严重后果。就全国而言,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动迁户中的困难群体、落后地区的低收入人群等,政府的公共政策在利益分配上应向他们做进一步倾斜。
3、政务和谐。政务是否和谐,关系到政府形象、行政效率、社会稳定等大问题。从总体来讲,我国的政务和谐有一定基础,但是,有许多问题还很突出,政务不和谐而影响政权有效运作的地方还很多。例如,如何解决党政不分的问题仍是一个难题,有些部门行政效率低下;部门之间互相扯皮,以邻为壑,互相封锁,形不成合力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有少数干部官僚主义严重,不了解下情,工作作风飘浮,造成决策失误;有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政务活动失去了群众基础和公信力。对上述这些政务不和谐现象,应从提高执政能力的高度改进我们的工作,努力构建一个政通人和的局面。
4、长效治本之策重于临时控制措施。由于社会矛盾的长时间积累,近年来经常出现一些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为了保持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局面,化解矛盾,把这些事件及时平息下去,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但是,这种应急措施的功效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在如何解决突发事件和群体事件的问题上,应有战略眼光,探求长效治本之策。把这些事件简单地看作治安问题和少数人闹事是不恰当的。仅仅依靠公安、保卫、信访等部门做工作也是不全面的。我们应当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把工作做在前面,消除产生这类事件的土壤和条件。
《构建和谐社会的几个主要着力点》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构建和谐社会的几个主要着力点。
第三篇:构建和谐社会的几个主要着力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当前主要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经济和谐。实现经济和谐,必须处理好一些重大的经济关系问题。就目前宏观经济而言,投资较为强劲,而消费拉动不足;规模扩张较快,而质量提升不够;政府推动的项目较多,而市场自发形成的创业动力不足等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
2、阶层和谐。中国新的阶层分化已渐成轮廓。领导干部、一般职员、企业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蓝领工人、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农户生产经营者、劳工阶层、自由职业者、军人集团等。这众多的社会阶层,其各自组成成员的职业、身份、利益、偏好、文化背景、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都很不相同。他们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各有各的活动领地,各有各的生存方式,各有各的谋生手段。这种阶层划分,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客观必然性。从利益关系方面来讲,各阶层成员之间有相容互补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矛盾性的一面。这些矛盾如果不及时加以协调和化解,任其尖锐和激化,阶层利益摩擦就有可能演化为阶层利益对抗,最后导致阶层冲突的严重后果。就全国而言,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动迁户中的困难群体、落后地区的低收入人群等,政府的公共政策在利益分配上应向他们做进一步倾斜。
3、政务和谐。政务是否和谐,关系到政府形象、行政效率、社会稳定等大问题。从总体来讲,我国的政务和谐有一定基础,但是,有许多问题还很突出,政务不和谐而影响政权有效运作的地方还很多。例如,如何解决党政不分的问题仍是一个难题,有些部门行政效率低下;部门之间互相扯皮,以邻为壑,互相封锁,形不成合力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有少数干部官僚主义严重,不了解下情,工作作风飘浮,造成决策失误;有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政务活动失去了群众基础和公信力。对上述这些政务不和谐现象,应从提高执政能力的高度改进我们的工作,努力构建一个政通人和的局面。
4、长效治本之策重于临时控制措施。由于社会矛盾的长时间积累,近年来经常出现一些突发性事件和xx。为了保持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局面,化解矛盾,把这些事件及时平息下去,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但是,这种应急措施的功效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在如何解决突发事件和群体事件的问题上,应有战略眼光,探求长效治本之策。把这些事件简单地看作治安问题和少数人~是不恰当的。仅仅依靠公安、保卫、信访等部门做工作也是不全面的。我们应当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把工作做在前面,消除产生这类事件的土壤和条件。
第四篇:浅谈构建和谐社会的四个着力点
浅谈构建和谐社会的四个着力点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社会各类矛盾和冲突日益凸显,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阻力,为适应全球发展,把握时代机遇,构建和谐社会,我国要对症下药,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公平正义,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目标。
关键词: 可持续 全面协调 和谐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和转型阶段,但还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使整个社会显得很“不和谐”。所以,中国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针对性。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说明目前的社会存在着“不和谐”的问题。我们知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原有的利益格局已发生调整、分化,社会问题开始凸现,利益冲突开始激化。我们要清醒地认识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同时要看到贫富差距问题、就业问题和阶级阶层矛盾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要对症下药,找准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如今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社会不和谐因素也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的巨大推动力,我们要认清和谐社会创建的关键,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谐的社会是发展的社会,和谐可以促发展,也只有不断发展的过程才能实现和谐,不能脱离发展谈和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我们的面临的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等等都是在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也将在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得以解决。
二、坚持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动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包括以人为核心的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和谐发展,更重要的是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和谐,这种和谐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和谐,它既是建立在经济高度发展基础之上的和谐,又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然而环境的破坏、人口过度增长、资源过度掠夺、森林破坏与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越来越成为我们不得不直面和尽快解决的现实问题。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已越来越突显,已严重影响全社会和广大公民的生活生存状况。人类与自然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破坏和被破坏的关系,而应该是和谐共处的朋
友关系,只有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关系,我国的经济社会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不仅是中国自身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做出的庄严承诺。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和平相处的伦理价值观,是人类适度的消费观的体现,是可持续的生产观的体现。”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时候,必须尊重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发展,这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三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让每个人“活得有尊严”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只有让坚持以人为本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温总理在回答网友提问中说:我提出“活得有尊严”有三方面含义。第一,就是每个公民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由和权利,无论是什么人在法律面前都享有平等。
第二,国家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第三,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每个人的发展为前提,因此,我们要给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让他们的聪明才智竞相迸发。
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有内在的统一紧密相连的。一方面,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真正构建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另一方面,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在社会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方针。为此,我们要做到:一是做好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千方百计地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为他们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二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通过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以及社会优抚等多方面的措施,来实现社会公正和社会安全,确保每个人有一个基本生存底线作为必要生活保障。努力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在认真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提出的一个指导方针和重要原则。
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以人为本中的“人”,不是脱离社会历史的抽象的“个人”,而应当是具体的人。“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发展为了人民”是为谁发展的问题,以人民为发展的主体,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把人民利益作为发展落脚点。
四、坚持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调节阶层关系,化解阶层矛盾
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3月5日的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为我们开出了药方,这就是: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抓紧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努力解决部分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当前,出现贫富差距,城乡差距、以及区域差距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型阶段正常的现象,但是这种差距不应太悬殊。我国目前以利益为焦点和核心的社会差距在逐步拉大。我想这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由于我国长期存在城乡二元结构,使中国社会被一分为二:城市和农村,与此相联系的是城市人和农村人,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工人和农民。我们之间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分别被纳入到不同的制度和体制之中:工人和城市人被纳入到国家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之中,享受着从生老病死到衣食住行的一切方面的优惠待遇;而农民和农村人则被排除在这个社会保障制度之外,自己负责自己的劳动和生活,自己安排自己的命运。有资料表明,我国收入差距拉大已持续了20年。2004年,全国最富有的10%的家庭与最贫穷的10%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超过8倍,基尼系数逼近0.48;2003年,东部地区人均GDP分别相当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1.9倍和2.4倍。以上的数据和事例使我们看到,目前中国的贫富差距还在扩大,这将直接导致了社会的不和谐。由此可见,缩小社会差距,调节收入分配,平衡利益关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社会学家认为,中国目前不同阶层的收入呈金字塔形。在13亿人口中,年平均收入接近和超过20000元的占总人口的3.5%左右,而一半以上人口的年平均收入在20000元以下,低收入者占绝大部分,而国际公认的比较合理的收入分布应该是“橄榄型”,是大部分人处于中间阶层。因收入和财产的占有状况的巨大差异,富有阶层和贫困阶层之间实际生活状况的反差极为强烈。一些人生活富足奢华甚至奢侈糜烂;而另一些人则勉强维持温饱。开始凸显的阶层矛盾是社会不和谐的一个重要现象。
面对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出的这种现实状况,我国政府应采取措施下大力气整合社会关系,协调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公平正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紧迫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十分辉煌的成就,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当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面对种种不公平的现象,不平一旦爆发就有可能造成社会**,阻碍社会的进步,而这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很大一部分都涉及社会公平和正义。可见,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日益突显和
紧迫,这也将是影响社会和谐的明显问题。只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社会矛盾才能减少,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参考文献:
1徐伟新,《社会主义汁会发展动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2许明,《当代中国亟待解决的27个问题》,今日出版社,1997年
3张敏杰,《渴望和谐:当代中国社会的追求》和《构建和谐: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观察与思考》,2005年第1期
4梁道刚,《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求是》,2005年第1期
5李海青,《正义、共识与良序——和谐社会的人学解读》,《求是》2005年第1期6薛德震,《对两个和谐发展的哲学思考》,文汇报网
第五篇:地税部门建设和谐社会之我见
履行地税职能 发挥“四员”作用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强调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它继承、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全党、全国上下整体联动,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和谐大家庭中人人献计、献策、献力,以全面建设“细胞和谐”来推进整体社会和谐,只有这样,建设和谐社会才不是一句空话。地税部门是建设和谐社会中重要的一员,如何履行好职责,发挥应用的作用,我个人认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履行地税职能,发挥“四员”作用,积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支持经济发展,履行聚财职能,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当好“义务员”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充足的财力作支撑,没有财力作支撑的社会是空中楼阁的和谐社会,而政府的主要财力来源于税收,税收主要组织者是税务部门,所以,我们地税部门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要充分履行好聚财职能,当好组织财力的“义务员”,积级地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源源不断财力保障。
其一,要竭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树立从经济到税收的“经济税收观”,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已任,充分发挥地税部门政策优势和信息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税收调研,积极探索经济增效、税收增收的新思路、新途经和新办法,主动为党委、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献良策、当高参、不断培植新的经济和税收增长点,实现经济和税收可持续增长。结合竹山县经济实际,我们要围绕“工业兴县、项目强县、开放活县、生态立县”的战略,紧抓“把竹山建成基础牢固、特色鲜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电矿支撑的生态水电大县”目标,不断创新税收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快审快批审批项目,减少审批环节,提高税务行政效率。用足、用活、用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优化资源配置,支持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发展,主动地为企业排忧解难,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升企业的市场竟争能力和规避风险能力,做强做大地税税源“蛋糕”,为完成市县分配的收入任务提供税源保障。
其二,要全力完成收入任务。完成收入任务是我们最大的政治,是地税部门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各级党委、政府考核我们地税部门工作业绩的“度量衡”,所以我们抓任何工作都不能离开这个主线。在组织收入中要认真落实组织收入原则,坚持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和寅吃卯粮,禁止越权减免税,确保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要正确处理税源与计划的关系、征管与服务的关系。要明确收入责任,细化收入目标,管好重点税源、抓住固定税源、管住流动税源,实现税费收入稳步增长。
二、坚持依法治税,履行监督职能,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当好“公证员”
和谐社会总体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这里看出,要想构建和谐地税,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应有的税收监督职能,当好“公证员”,首当其冲地要坚持依法治税,规范执法、文明执法、高效执法、阳光执法,营造公平竞争有序的税收环境。
一是要严格税政管理。进一步完善税政工作流程,狠抓税政检查,加大政策管理和落实的考核力度,克服管理上的随意性。坚持减免税集体审批制度,严格执行减免税调查程序,实行“案头”管理,按照“谁报批谁负责、谁调查谁负责、谁批准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减免税台帐,加强各类减免税审批程序的监控与跟踪管理,使减免税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狠抓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的管理工作,建立分税种管理的评估体系,发挥导向指导作用,要根据不同税种的不同特点,制定出符合具体实际的管理措施,使税种管理工作更具针对性,堵塞税政管理上漏洞。要建立税政、征管工作例会制度,按季召开税政、征管工作例会,探讨和收集征收管理、税收政策执行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寻求对策加以解决,以提高征管质量和政策执行效率。对政府出台的有关涉及地税税收政策的相关办法、会议纪要、招商引资政策等,我们根据税收政策提出修改意见,对违背政策的,我们及时建议政府进行修正。要加大税收政策宣传和调研力度,实施“阳光税政”工程。
二是要强化执法监督。结合贯彻总局“二个办法、一个范本”及《若干意见》的要求,梳理执法依据,分解执法权限,确定执法责任,严格过错追究,完善岗责体系,规范工作流程,使执法“两制”向纵深推进。加强对税收执法的有效监督,实现对税收执法行为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全方位监督,全面落实规范性文件备查备案制度,适时启动网上考核,建立以执法质量为核心的执法考核体系和外部评议机制。加强对重大案件的集中审理工作,对税务案件实现督导制,点户审理制和回访制,对稽查局已结案件10%的比例进行复查、分析和评估,以提高办案质量和水平。
三是要强化税务稽查职能。进一步发挥税务稽查职能拳头作用,震慑不法分子,理顺纳税秩序,按照“三年查一次、一次查三年”的标准,减少纳税人的检查次数;推行“查前告知、查中监督、查后反馈”制度,不断地规范自身执法行为;要以房地产、建筑安装、饮食娱乐、建筑建材、水电开发、矿产开发等行业为重点,继续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活动,改善税收环境,努力实现由普遍检查向行业检查、重点检查的转变和由收入型检查向执法型检查的转变,加大检查深度和广度,大力开展延伸检查,提高检查工作质量和效率。
四是开展税法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税收法律法规,重点加强税收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职能作用的宣传。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曝光不法纳税分子,通过公开曝光,教育广大纳税人,震慑纳税人,营造诚信纳税光荣、违纪违法受惩的良好氛围;及时公示最新的税收政策,让纳税人第一时间了解政策、知晓政策,以提高纳税遵从度。
三、坚持以人为本,履行服务职能,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当好“协调员”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地税和谐,打造和谐地税需要构建征纳和谐,征纳关系和谐是和谐税收的关健,当前影响征纳和谐重要因素很多,主要表现在向纳税人公示、送达、辅导税法的制度不健全,尤其是税法在执行中一些补充、优惠、变更规定,不少纳税人不了解,导致多纳少纳税款的情况时有发生,办税环节过多、程序复杂,纳税辅导、税收咨询不主动、不及时,税收法律法规的宣传渠道不畅等等。税收服务不到位,影响了与纳税人的沟通,造成征税人与纳税人信息和地位不对称。所以,地税部门要当好“协调员”,主动协调各方面关系,经常与纳税人保持沟通,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在前头;要重新审视和调整自身角色与职能定位,顺应公共行政的发展趋势和时代要求,牢固树立税收服务是税务部门法定义务和基本职责的意识,形成“感恩纳税人、尊重纳税人、关爱纳税人、善待纳税人”的风尚。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更好地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方便快捷的税收服务。
其一,要建立健全尊重纳税人的制度。“赋税是政府的奶娘”,纳税人是政府公务人员的衣食父母,应该象尊重科学家、尊重英雄模范人物、尊重自已的父母那样尊重纳税人。尊重不仅要用道德方面来约束,更重要的是用制度来规范,否则,尊重纳税人将成为一句空话,健全制度要结合实际,要根据纳税人需求而建。
其二,要更新服务理念。要树立现代税收服务观,体现征纳双方法律地位的平等,尽力做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服务与职责相一致,以新的服务理念来引导税收工作由满足征管需求为主向管理与服务并重的转变,全面推行税收服务向深层次发展。提高工作透明度,坚持办税八公开制度,实现“阳光操作”。
其三、要改进服务手段。要进一步推行多元化纳税申报,通过“一窗式”管理、“一站式”服务等形式,降低办税成本,要从深化管理和满足纳税人需求角度出发,减少管理层次,简化办税程序,缩短办税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建设,逐步实现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缴纳、政策咨询等的网络化,建立起多层次、多渠道、方便快捷的纳税服务平台。经常举办各类培训班,对难点问题耐心细致地向纳税人讲解,以便纳税人正确贯彻执行。
四、扎实练好内功,提高构建和谐税收能力,在社会和谐建设中当好“服务员”
一个单位执行力高低,从某个方面来说取决于干部整体素质,一个人办事能力和服务水平如何同样也取决于干部个人素质高低。当前要构建和谐地税,提高干部服务和谐社会建设能力,必须从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入手。
一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业务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教育税务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不断加强业务培训,使其优化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技能,准确把握税收工作规律,提高税收工作水平。
二是建立健全竞争激励机制。积级推行能级管理和竞争上岗,激发干部的学习热情,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优化配置,搭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的平台,大力营造愿意干事、能干成事的良好环境。要通过开展争当“优秀公务员”、“优秀税务工作者”、“工作标兵”等争先创优活动,激励广大税务干部学先进、比先进、超先进,形成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
三是加强税务文化建设。大力创建学习型税务机关,着力营造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的文化氛围,培育税务人员共同价值观,铸造广受认同和自觉践行的治税思想、团队精神、执法理念、职业道德规范等,实现思想理念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统一,增强全体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和集体归属感,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实现税务机关内部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