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检察机关反贪局部门参与构建和谐社会之我见
检察机关反贪部门参与构建和谐社会之我见
——德昌县人民检察院反贪局
高廷国
“和谐社会”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能力、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既要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阶层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既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动,又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这一论断是对我们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抓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构建和谐社会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在参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优势,解决创建和谐社会中存 在的不和谐的问题,找准工作的切入点,那就是紧紧围绕“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这个主题,狠抓执法规范,实现执法公正。本人在反贪部门工作已十三年,结合反贪工作实际,就存在的社会不和谐现状及反贪部门如何参与构建和谐社会谈点个人看法。
一、社会不和谐的主要表现:
1、在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队伍中,极少数人思想上不思进取,因循守旧,蜕化变质,腐败堕落,甚至沦为犯罪分子;工作上敷衍了事,马马虎虎,碌碌无为,有的好大喜功,劳命伤财,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作风上官僚习气重,当官做老爷,办事讲排场,贪图享乐,奢侈浪费。
2、社会治安形势依然严峻,刑事犯罪和职务犯罪突出。由于政务、厂务、村务公开落实不到位,群众知情权未得到充分保障,导致来信来访增多,反映强烈。
3、社会不公现象突出。反映在执法不公正,分配不公平,贫富差距、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扩大,竞争机会不平等,行业不正之风依然存在。
4、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弱势群众增多,社会保障和救助跟不上且落实得不好。
5、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解决得不好,忽视了人民群众 的当前利益。反映在企业改制、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涉及群众生产生活切身利益的矛盾和纠纷突出,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方法和手段,损害了群众的利益,导致上访及群体性事件发生,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
二、化解社会不和谐因素,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建立和谐社会需要各级各部门,按照各自职能,紧密协作,共同参与,主动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化解矛盾和困难,为群众排忧解难,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此,检察机关反贪部门要通过依法履职、公正执法、严厉打击贪污贿赂犯罪,融入到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扎扎实实地开展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强化反贪队伍的为民服务意识。我们这支队伍是做什么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和人民把惩治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的执法权力赋予我们,就是要求我们严格执法,公正执法,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保护人民的利益。因为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侵害了国家公务活动的廉洁性,侵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与构建和谐社会格格不入。所以,反贪干警要加强自身修养,牢记为民服 务宗旨,严格依法办案,做到公正执法,真真切切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制定的法律落实到基层,体现到群众中去,让人民群众深切地感受到我们这支队伍是党和人民信得过的队伍,是维护法律尊严,实现公平正义的队伍。
2、加强反贪队伍的执法能力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有一支懂法、守法的高素质队伍来执法,法治才能落到实处,所以,队伍的执法能力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谐社会更呼唤着一支执法公正的司法队伍。为此反贪队伍的执法能力建设,一是在执法机制的提高上下工夫,增强执法的组织领导和执行命令的能力;二是在执法规范的提高上下功夫,增强依法办案的能力;三是在执法公正的提高上下功夫,增强质量第一的能力。
3、始终坚持打击反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不动摇,更新执法理念,体现人文关怀。贪污贿赂犯罪恶化了党群、干群关系,历来是党和人民所深恶痛绝的,与构建和谐社会水火不容,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加大查办贪污贿赂犯罪的力度,发现一件查处一件,决不手软,取信于民。查办案件中,要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对犯罪嫌疑人充分给予“人权”保障,告知其应享有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人文执法理念,对可捕可不捕的犯罪嫌疑人慎用强制措施,以减轻给其家庭及成员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加强教育感化工作,使其认罪伏法,接受改造,回归和谐社 会,最终实现《刑法》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4、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发挥反贪职能优势,实实在在地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打击和预防职务犯罪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打击是一种特殊的预防手段,通过打击与预防,实现标本兼治,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检察机关反贪部门通过办案,开展预防职务犯罪,一是采取及时初查受案线索,构成犯罪的坚决查处,举报失实不构成犯罪的予以澄清,给国家工作人员一个清白,更好地保护干部投身事业的积极性,同时公开初查结论,让群众享有知情权,化解矛盾和隔阂,把涉法上访解决在基层,把职务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积极依法稳妥地处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二是送法到机关、企业、乡村,以案释法,张扬法制,警示后人,以此提高国家工作人员的执政能力和执法水平,增强 人民群众的守法、用法意识,实现遇到矛盾纠纷都能寻求法律途径解决;三是结合办案深入发案单位分析查找原因,提出针对性强的检察建议,帮助发案单位整章建制,杜绝职务犯罪再次发生。同时,对所办案件加强调查研究,找出带有共性和倾向性问题,提出对策,供党委政府决策参考。
总之,检察机关反贪部门参与构建和谐社会大有作为,我们就是要以“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为主题,在加大 力度查办案件的同时,延伸执法服务,做好一系列的相关工作,认真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不和谐因素,从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二00五年九月二十七日
第二篇:粮食部门构建和谐社会之我见
──试论建立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粮食安全观
一、确立和谐社会条件下的粮食安全观需要考虑的因素
1、国际因素
国际因素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更多是是体现为粮食的外贸依存系数。所谓粮食的外贸依存系数,是指内一个国家粮食需求出现缺口或富余时,假定缺口(富余)量全由进口(出口)量来实现,粮食进口(出口)量
占粮食总需求量的比例。建国以来,中国的粮食外贸依存系数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上,最高也在4%以内。就供给而言,据fao统计,1972年世界粮食贸易量只有1.33亿吨,到2002年则达到2.4亿吨,30年内增幅55%,以此预测,2020年国际粮食贸易量还将增加,中国进口粮食占世界粮食贸易量的比例总的趋势是下降的。根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承诺,过渡期内,预计外贸依存系数最大约在4.4%左右,以此推算也仅约2 000万吨,届时即使全部动用外汇储备也尚不及中国储备总额的百分之几!在保持基本的生产能力、必要的自给率前提下,中国充裕的外汇储备,才是粮食安全的强有力保障。
2、非和平因素
这里包括国际国内两方面。国际而言,即便燃起战火,高科技条件下。很少再需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粮食的依存度已降至人类战争史以来的最低。科技对粮食生产能力的推进,也有效阻碍了粮食贸易壁垒的设定。加入wto后的事实也在证明,西方国家非但没有卡我们,反而以缩小贸易顺差为由压我们多进口粮食。反观国内,尽管局部的甚至台独等非和平因素在一定时期内存在,但只要我们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大政方针不变,就不会出现对粮食的反常需求。
3、国内生产因素
粮食生产受自然、经济多重因素影响,间会出现波动,波动幅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粮食安全程度的高低。粮食产量间波动幅度可用粮食产量波动系数来表示。建国以来,中国粮食产量波动系数呈整体下降趋势:20世纪50年代年均为3.6%,60年代为5.5%,70年代为2.5%,80年代为3,4%,90年代为2.2%,均低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也反映了中国粮食生产的安全水平明显提高。中国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大豆5大农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在8000万公顷左右,即使考虑到自然灾害等影响,只要控制住耕地面积,就不会危及粮食安全。
4、粮食需求因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单纯依赖粮食及其初级加工制成品转向粮油、畜禽、肉蛋、果菜,水产、奶类等全面需求,进而刺激粮食以外的食品供应的迅速增加,比重越来越大。这种背景下粮食的间接需求增加,直接需求在整个食品结构中的份量则逐步下降。单从营养和能量平衡角度看,非粮食食物的增长远可以弥补粮食减产带来的不利影响。
5、科技发展因素
粮食生产能力一方面取决于耕地的质和量,更重要的还取决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国杂交水稻单产数十年来一直稳定增长,超级籼稻单产700公斤的预期目标已于2000年实现,单产900公斤预期在2010年成为现实。有关专家认为,作为生产力因素的科学技术在现代粮食增产过程中占35%,预计到2020年,技术因素的贡献将达到45%,即每增产100公斤粮食,就有45公斤是因为技术的改良带来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的粮食存在相当大的潜力。
6、政府调控因素
改革开放20多年的粮食供求波动可以说明这一问题:包产到户和粮食提价极大刺激农民的种粮热情,中国粮食供求迅速实现积极平衡。同样,这一政策的滞后作用,使得粮食产量超出当时的正常需求,随之而来的是政府加大调控,间接导致“谷贱伤农”。同样原因,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先是国内粮价上涨推动产量迅速增长、国家宏观上进行的一系列调整措施,使得粮食产量持续减少,有效缓解了供给压力,这也正是政策的预期目标。近年来,中央采取了包括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减免农业税、制定最低收购价等等一系列惠农措施,刺激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增加,产量增长。从20多年的实践可以看出,政策因素不仅对粮食产销产生重大影响,而且调控过度的现象始终如影相随。
7、环境协调因素
基于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粮食安全观,归根结底是粮食生产不能重蹈若干年来中国工业生产和环境协调中的“先发展、后治理;边发展、边治理”的覆辙。就全国农业的比较优势和土地,水资源等承载能力而言,利用国际分工减轻中国生态环境恶化压力,转而利用中国劳动力资源充裕优势,可以促进以水产、果品,畜禽、蔬菜等产能的全面提升,提高中国农产晶的比较优势。总而言之,即使有限度地牺牲一点粮食自给率,也要通盘考虑通过对耕地的休耕轮作,进而在一定时期内让农民休养生息,以利于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
二、更新和谐社会下粮食安全
观需要突破的几个问题
1、正面认识这次关于粮食安全的争论
2003年粮食减产和以粮食为代表的农产品涨价,再次引发了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不同认识和争论。农业、粮食行政管理及储备部门言之凿凿地认为:“现在粮食正由过去的供过于求向供应偏紧过渡,库存持续减少,缺口十分可观。”来自企业和理论界的观点却不以为然:“目前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严重性被高估了,是粮食部门在夸大。”争论延伸演变成对国家粮食储备制度的诟病:认为国家储备粮食对市场的调控能力不强,巨额财政补贴没有获得理想效果。尽管如此,这次宏观政策的调整依然沿袭了传统模式。毕竟,短缺经济的思维惯性,导致谁也不敢在如此重大的民生问题上有所突破。但这次争论的正面意义,就是终于从事物的另一角度思考问题,为全面更新粮食安全观带来了契机。
2、正确对待近年来中国粮价波动
2003年以来的粮价上涨总体幅度并不算大。稍微追溯一下历史,现在的粮价水平,实际还低于1996年的水平。2001年平均每个城镇居民用在粮油、肉、菜方面的开支比1996年减少了131.2元,2002年减少43.8元,而同一时期,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已经增加了3000多元。从这个意义上说,粮价只是恢复性上涨,不考虑其他因素,粮价甚至还没有恢复到合理的位置。另据业内人士调查统计,667平方米小麦的生产成本投入需319元,如果以单产400公斤、市场售价1.6元/公斤计算,除去成本只有321元收入。按农村劳动力人均耕地2157平方米、生产周期10个月计算,中国麦农年收入1245元/人,同2000年城镇居民最低收人人均2676元比较,只及一半。据此推算,小麦价格即便涨至2.52元/公斤,麦农收入也仅和城镇最低收入持平。而与国际市场粮价比较,中国目前进口美国小麦到港成本价约为2155元/吨.高出国内小麦500元以上。
3、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安全观的突破
建国以来,粮食供求一直在政府的严格调控之下,采取了许多和当时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措施和办法.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这种依靠政府自上而下对粮食供求关系进行调节的模式往往容易导致信息的扭曲和失真,即便滤去人为夸大和缩小的因素,行政环节过多也必然造成信息滞后和政策反应过度,并放大粮食市场的正常波动程度。设想政府放任目前的粮食涨价,让市场去调控,在涨价刺激下,农民也会很快在下一个生产周期内增加播种面积,并迅速使生产恢复到合理水平。当然,政府参与调控会规范这一过程,但忽视政策的滞后和放大作用,就必然带来调控过度的负面影响。
4、摒弃备战备荒基础上的粮食安全观
如前所言,现代战争主要是高科技力量的比拼,虽然动用资源更多,但对粮食的依存度却大幅下降,远不像传统人海战术中的持久战那样带来粮食的大量消耗,也就是说,现代粮食的“备战”功用已极大削弱。中国作为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在科技高度发展的前提下,和地区之间的以丰补歉,就足以大大淡化“备荒”的基本内涵。同时现代备荒概念的外延已经远远不能用温饱所能全部涵盖,应建立在整个社会保障机制充分发育基础上“备荒”的崭新概念。
5、粮食行政管理模式要突破
在绝大多数以行业管理为内容的行政管理部门纷纷撤并的改革年代,粮食部门得以硕果仅存,至少折射了我们对粮食问题不敢掉以轻心。这当然是不错的。但多年对通过行政手段进行调控形成的依赖,彻底悖离了市场经济管理模式的初衷,也是导致我们在粮食安全意识方面墨守陈规的体制原因。
三、与和谐社会对应的粮食安全保障的重构
1、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的粮食储备制度
(1)确定储备规模。就全国而言,储备规模不宜过大,理论上以1年消费总量作基础,适当参考国际粮食储备安全系数,参照全国非农人口口粮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合理需求来确定,这样既可以减轻财政负担,减少社会财富、公共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因需定储,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国家还应通盘考虑将各级储备的合理结构,甚至可以除国家储备外,其他储备不作为硬性要求。
(2)储备布局。不仅要突破传统的产区按3个月口粮消费量、销区和中心城市按口粮消费的6个月进行计算导致“量”的过大,还要充分考虑中国农业区划,产销特点等,结合国际粮食进出口通道,建立吞吐调度灵活、运转成本合理、安全保障有力的储备布点。
(3)储备品种要确立以耐储性、适口性为目标。近几年来,中国3大粮食品种小麦、稻谷、玉米消费比例大体是29:38:33,但玉米更主要的为饲料用粮。要注意消费结构和储存结构的适应。全国范围内以小麦为主,稻谷次之,玉米、大豆等多品种、多花色结构,强调优质粮食储备以适应市场需求。
(4)加快轮换速度。建立开放竞争的轮换机制,引导监督承储企业市场化运作,采取公开招标采购或竞价抛售等方式,规避市场风险,实现阳光管理。(5)积极参与全球化市场,在储备规模、结构,布局等方面与国际市场实现全面对接。
2、“藏粮于地”、“藏粮于民”——拓展粮食安全思路
(1)“藏粮于地”。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是在“地里”而不是在“库里”。只要耕地得到有效的保障,粮食的暂时短缺就可以得到很快的弥补。
(2)“藏粮于民”。中国农民历来有“养儿防老、积谷防荒”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倡动员社会力量多层次的粮食储备,既是对国家财政负担下的多级储备的合理修正,又可以有效发扬光大储粮传统。还要利用价格信息、季节价差等手段,引导各类经济组织增加周转、贸易储备,帮助指导城乡居民增加消费储备,通过这种充分的市场发育,建立起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库存,国有粮食企业周转库存、社会其他经济组织的粮食库存、农户和城市居民的口粮库存等的体系,有效分解储备单纯依靠国家财政的压力,更高层次地实现粮食安全。
3、建立粮食安全预警机制
尽管中国有不少机构和组织对粮食安全进行关注和研究,有些省份也制定了粮食安全紧急预案,但政出多门,数据不一,前瞻性不强,缺乏必要的权威性和实用价值。要对这些机构进行整合并赋予其相应职能,制定统一规范的粮食安全预案,确保做到灵敏、准确、权威。同时要建立健全预警级别制度及相应预案,根据国家粮食供求状况、波及的范围、价格涨落幅度和危害程度等,将预警分为若干级别,并制订对应的预案,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程序化。
4、积极能动的粮食安全应建立在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上
从粮食生产者的角度而言,粮价的合理回归,对增加农民的收入十分有利。从消费者角度来看,中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经降到不足38%,食品支出有限,且弹性增加,食品价格的合理上涨并不对他们的生活带来实质性影响。也就是说,仅就粮食保障而言,“买得起”在现阶段对多数人并不是遥不可及的问题。这些变化也促使我们在确立粮食安全上眼界更开阔一些,把粮食安全牢牢建立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的基础上。即便如此,仍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粮食安全保障,建立严格规范、充满人文关怀而又有别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社会救助机制,在食品保障上实现城乡一体。有了这一前提,加上社会保障机制的全面发育,就完全能够确保建设和谐社会对粮食安全的要求。
第三篇:构建和谐社会之我见
构建和谐社会之我见
中华美德,人人皆知,“孔融让梨”等典故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至高无上的美德,更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之都。但是中华美德在今天,仿佛早已被人们忘却,人们对它不管不问,正所谓:此道今人弃如土。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我们国家也不例外。而中华美德正是所有文化中独一无二的瑰宝,我们都是中国人,自然要理所当然地继承我们祖先给予我们的一笔丰厚的礼物,就像我们是中国人,就要说中国话一样,和谐的社会需要中华美德来构建,来填充这个空虚的世界,否则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枯燥无味,这正是中华美德给予我们的,一颗中国心。
想想这句名言吧: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如果你真的对中华美德弃而不管,你就等于背叛了中华民族的祖先,虽然这是一个愈发进步的社会,但是不是因为进步了,就可以把中华美德像扔垃圾一样遗弃呢?然后再去盲目地追求外国文化,而自己家乡的文化却遭到冷漠呢?那么,你到底还是不是龙的传人,还是不是一条地地道道的中国龙?如果是的话,你又怎能甘心,做一只外国驴呢?啊!让我们保持一颗纯正的中国心吧,并且是一颗有着中华美德的中国心!要永远记住,你是个中国人,要学习中国文化,中国美德!雷锋叔叔永远值得我们崇敬,因为他身上有许多我们所没有的中华美德。中华美德人人都可以拥有,关键是看你想不想拥有,团结同学你就拥有了中华美德;谦虚好学你就拥有了中华美德;为爸爸妈妈洗一次脚你也拥有了中华美德……中华美德就在细微之处,只有你用心去做了才能发现它。
“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社会”,势在必行。这是保护中国文化的一次行动,让我们保护好那一颗中国心,不要让它日积月累没有了往日的风采!请不要只展望未来而忘记过去,过去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回味的地方!细微之处见荣辱说美德 一个人,会因拥有美德而变得更美丽。一个国家,会因充满美德而变得和谐。这个世界,会因充满美德而变得更缤纷。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东方文化美德几千年长盛不衰,每个中华人,都必须要拥有自己国家的传统美德。中华美德有很多,比如说礼让、谦虚、尊老爱幼等等。就好比说《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吧!孔融小小年纪,就知道要把大的梨让给比自己大和比自己小的人,而自己,却一个人拿了一个最小的梨。这就是中华美德之一——尊老爱幼。美德,是至善、至纯、至高人性的结晶,它源自生活又融入生活,只要我们用心去感悟,就会发现它无处不在,只有你用心去做了才能发现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十六届六中全会胜利闭幕了,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九大任务和目标。一时间“和谐社会”成为了当今中国最热门的关键
词。和谐社会强调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和谐关系,其中人自身的和谐是最基础性的和谐,其他和谐关系的实现是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没有人自身的和谐,就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就实现不了人与社会的和谐,最终也达不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所以,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处理好人自身的和谐,而处理好人自身的和谐就要求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个人都努力地从我做起,达到自我和谐,这样整个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从人人做起,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众音齐谐,才能奏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壮美乐章。然而,从我做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是需要一番“修炼”的。结合自身实际,我个人认为应该做好以下三点: 首先,从我做起,应当树立诚信法治意识。每个社会都有一个规范体系,这一规范体系的基础是道德,而道德确立的根基是诚信。当今中国社会最缺乏的就是诚信,诚信的大厦早已坍塌,造假已经成为人们的习惯,人们视诚信法治为无物。一个没有诚信法治的社会不可能是和谐的社会。因此,构建和谐社会诚信在先,人人都必须树立起诚信法治的意识。
其次,从我做起,应当讲究修养。儒学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自身修养的提高放到第一位。和谐社会强调人自身的和谐就是通过提高修养来达到和谐的目的。什么是修养,通俗地说,“心灵美”,思想品质好。而不做伤天害理的坏事,多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善事、好事,是修养的起点和最基本的要求。那些贪财、恋色、弄权、作恶多端之徒,腐败分子,究其违法犯罪根源,都是由贪欲、邪念所致,都是由自我内心的不和谐所致。所以我们应当不断地进行自我“修炼”,消除内心的邪念,催生内心的善意,并身体力行,带头实践,坚决与恶势力作斗争,以此影响、感染、带动大家共创和谐。和谐社会还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就是要处理好人际关系,也就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要学会包容,对己严对人宽,对他人要宽宏大量,要理解人、尊重人、赞美人,只有这样才能共创和谐。再次,从我做起,坚决与学术、教育腐败作斗争 作为一名学生主要的职责就是学习,专心学术。然而,现在连圣洁的象牙塔内似乎也不圣洁了,学术、教育腐败泛滥。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象征,知识分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脊梁。学术的腐败、教育的不平等、知识分子的堕落意味着文化的消亡、文明的沉沦。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决与学术、教育腐败作斗争,决不能让这颗毒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在学术教育这块净土上蔓延、癌变。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责无旁贷。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从我做起!
第四篇:构建和谐社会之我见
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它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已经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位一体,提升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这不只是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认识上的一大飞跃。和谐社会心向往之,问题是如何建设和谐社会。
一、首要的是处理好阶级、阶层的关系
不同阶层之间的经济地位是有差别的,有时还是有悬殊的。差别不大是正常的,悬殊过大是危险的。高低悬殊必然带来不安宁、不和谐。因此,我们必须建立阶层利益的整合机制。
中国是多民族、多宗教、多党派、多阶层的国家。多民族、多宗教、多党派、多阶层,概括起来,我们的社会是一个社会因素繁多、社会资源丰富的社会。然而,同任何事情都有二重性一样,“丰富”也有二重性。不丰富,相互关系简单,容易协调;丰富了,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协调起来就难了。常量、变量、多变量,函数、反函数,线性、非线性,有时候要协调好,简直是难上难。可是,如果不协调好又不行,非协调好不可。
和谐社会是一曲交响乐。其“音符”,说到底,是社会的各个阶级、阶层。
共和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以后,两大对立阶级不复存在了,不能再以阶级斗争为纲了,可是这决不等于没有阶级了,更不等于没有阶层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社会少不了分层。当今中国有哪些阶层,尚在讨论中,不管是八个,还是十个,总而言之,是没有人否认中国还有阶级、阶层存在这一客观实际。
根据现代阶层理论,阶层是指按一定标准区分的社会群体,或经济标准,或政治标准,或职业标准。根据不同的理论和不同的研究目的,也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和方法。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社会中不同阶层因在改革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出现了分化和组合。
首先,经济体制的变革,国有企业的改革,工人阶级逐渐在分化。就连纯粹的产业工人,也因从事不同产业,如夕阳产业与高科技产业的工人,老工业基地与新兴产业基地的工人,劳动密集型产业下岗职工与知识密集型产业技术工人等,因职业性质的明显差异,其阶级归属感和阶级意识也有明显差异。万变不离其宗。不管怎么变,工人总归是工人。孙中山先生曾高呼“劳工神圣”,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工人的地位呢?其次,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农民进入了刚刚兴起的乡镇企业,转化为企业职工。还有一部分农民进入城市后,由于没有稳定职业,形成了流民性质的群体。第三,知识阶层在崛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造就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新形象与新地位,知识经济的出现又为知识分子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舞台。第四,私营个体阶层在发展壮大。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个体私营阶层有了较大发展,他们参与政治的愿望与兴趣越来越大。第五,企业经营管理阶层逐渐凸现出来。在计划经济社会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一直属于党政干部系列。但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使得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有不同阶层存在,不同阶层之间就会有矛盾,有磨擦。比如说,新的利益群体的出现,必然会使各阶层在维护自身既得利益和预期利益的过程中产生各种矛盾甚至冲突。冲突不是和谐。可是冲突能够转化为和谐。阶层矛盾普遍存在,问题是如何处理。阶层是执政党的政治资源。阶层之间的矛盾在卓越的执政党面前,也是可贵的执政资源,也是考验执政能力、检验执政理念、优化执政方式的难得机遇。执政党犹如交响乐的指挥。指挥有方,荡气回肠。
按照“和谐社会”理论,决定和谐的首要因素是财富分配。不同阶层之间的经济地位是有差别的,有时还是有悬殊的。差别不大是正常的,悬殊过大是危险的。高低悬殊必然带来不安宁、不和谐。因此,我们必须建立阶层利益的整合机制。
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可能的趋势有三种:一是在国家经济持续发展中,逐步形成公正合理开放的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其结构形态将从现在的“洋葱头形”,即底层很大但中间阶层发育不起来,演变成为“扁平化”的理想状态,即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二是受到改革不及时、不配套的制约,和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成为病态的社会阶层结构,其结构形态可能继续保持现在的“洋葱头形”。三是由于改革出现重大失误,经济社会发展严重不协调,公正、合理、开放的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停止发育成长,从现在的“洋葱头形”退化为“蜡烛台形”,即底层越发庞大,自底部往上就一路孱弱始终无法壮大,中间阶层不大,头也不大,这样的一种畸形社会形态和社会骨架,根本无法促成现代化发展。
为了实现阶层“扁平化”,应当调整过高收入,反对灰色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应当提高所得税,增加利息税,扩征遗产税。要让富人懂得:抽肥补瘦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普遍的做法。要让富人懂得:缩小差距以后仍然有差距,富人依然是富人。要让富人懂得,这样做也是富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本新闻共4页,当前在第1页1234
第五篇:谈检察机关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身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检察机关担负着依法治国的重要职责,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必须做出积极的努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中,检察机关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具体应当立足于检察职能,结合地方实际,积极主动地为构建和谐社会开展工作。
一、靠发检察建议促进和谐
实践证明,检察建议在预防犯罪,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开展检察建议,首先要注重合理性,要讲事实,摆道理,这样才易于被相关单位所接受;其次,要有针对性,要针对犯罪发生的具体成因,管理上存在的具体问题,开展检察建议,要有的放矢,不能空穴来风;第三要有可采性,建议的对策要便于操作,便于实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实际效果。
二、靠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维护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没有良好的社会治安作依托,几乎是不可想像的。提高公民的安全感,当前情况,就是要加强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检察机关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成员单位,且负有法律的职能,所以更应承担更多的职责,更好地落实各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要抓住“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措施不动摇,不但要强化“严打”力度,更要加强防范力度,配合相关部门严格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充分发挥督导、检查、协调的职责,把各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好,提高公民的安感度。
三、靠打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和谐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是推进改革加快发展的前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检察机关应当有效发挥惩治犯罪、维护稳定的职能作用,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特别是危害国家安全犯罪、严重暴力犯罪、黑恶性质犯罪,以突出的打击成效,彻底遏制严重刑事犯罪势头,从而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保障和谐的社会局面,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四、靠预防职务犯罪 惩治腐败现象发展和谐官吏腐败历来是困扰社会的一大问题,也是影响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检察机关应当进一步加大查办职务犯罪力度,促进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通过查办有影响、有震动的大案要案,取信于民。同时要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认真处理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清除腐败发生的根源,减少腐败发生的机会,从而创造廉洁的政务环境,增强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进而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五、靠强化法律监督实现公平正义创造和谐公正是和谐社会的标尺。检察机关肩负着法律监督的神圣使命,维护法律公正实施是检察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法律监督;充分行使立案监督、侦查监督、审判监督、刑罚执行监督四项刑事诉讼监督职能,坚决纠正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罚代刑,裁判不公等突出问题;切实运用好民行监督职能,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