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和谐社会之我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我见
继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把握,是我们党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使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如何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拓展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能力,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和谐社会从广义上理解和从狭义理解的差别。从广义上讲,和谐社会是一个长远的奋斗目标,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进程。历史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一切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只能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阻碍力量,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美好的追求,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也一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从狭义上讲,和谐社会就是我们当前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重大政治任务和重大历史使命,同样需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中心环节,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为其提供思想保证、价值观念、舆论环境、文化条件,打牢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提出的“六个更加”,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内在地包括了社会主义更加和谐的要求。因此,作为广义上的和谐社会,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远战略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我们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它当然要比建设小康社会更长远,任务更艰巨。但是,我们目前首先要关注的还是从狭义上理解的和谐社会,即我们要努力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首先,既然构建和谐社会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多种目标之一,而小康社会建设的多种目标又是一个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那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必须协调好“社会更加和谐”与建设小康社会其它方面的关系,需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增强其物资基础,需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其政治保证,需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巩固其精神支撑。首先,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让“经济更加发展,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使之符合和谐社会“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能是物质贫乏的社会,而应是一个物质文明发达,全社会共同富裕的社会,一个“天下平、国治、家齐”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充满勃勃生机的美丽国度。构建这样一个物质文明极度丰富的社会,关键还是要靠发展。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进步的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动摇。物质文明不仅决定这社会主义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意识等政治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而且也制约着教育,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定的物质基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而其中的一个突出因素就是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大,显然这与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这种经济越是发展与地区贫富差距越是趋于扩大的两极分化现象,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协调这种不和谐的因素,使现代化进程在一个平和的氛围下进行,党中央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从西部大开发到中部崛起再到振兴东北,现代化的进程又迈出了坚定的一步,并取得了立杆见影的效果:一个不同于历史上关于和谐社会的种种构想,既不是封建式的“田园牧歌”,也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更不同于现代资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而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现代的、新型的和谐社会已经开始逐步建立。
其次,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让“民主更加健全”,使之符合和谐社会“安定有序,公平正义”的内涵,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障。在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财富的增加,为人们利益的满足奠定了基础。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就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经济活动始终以效率作为最高宗旨,经济的发展并不代表社会每个成员利益的平均增长,利益关系的和谐很难同步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主义和谐的本质相背离。这就需要以政治这以追求公平为主要价值的手段来进行调整,在现有利益实现程度下,尽可能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消除阻碍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安定的因素。如果说以经济发展为代表的物质文明建设表现为人们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努力,那么以民主法治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则直接反映了社会发展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水平,起到了规范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方向的保障作用。
再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让“文化更加繁荣,科教更加进步”,使之符合和谐社会“诚信友爱”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1世纪的竞争将不再是经济的竞争,军事的竞争,而是文化的竞争”。从一定程度上而言,社会的文化结构和文化背景及由此制定的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和策略原则,常常导致乃至决定社会发展的不同结果。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的运行始终是以文化为内在支撑力量的,这便是文化的魅力。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用。
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加紧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以建设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不断增强当的思想理论和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
要大力量弘扬民族精神,加快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确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这是和谐社会“友爱”内涵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民国教育权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权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要积极推进与“诚信”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确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在我们取得经济建设辉煌成就的同时,决不能忽视发展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负面冲击。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施公民道德教育工程,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消除封建残余影响,抵御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德侵略,全面提高社会成员思想道德素质。
总之,只有在“经济更加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更加发达的基础上,在“民主更加健全”,政治文明更加强大的保障下,在“文化更加繁荣”,精神文明内在力量更加昌明的支撑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第二篇:构建和谐社会之我见
构建和谐社会之我见
中华美德,人人皆知,“孔融让梨”等典故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至高无上的美德,更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之都。但是中华美德在今天,仿佛早已被人们忘却,人们对它不管不问,正所谓:此道今人弃如土。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我们国家也不例外。而中华美德正是所有文化中独一无二的瑰宝,我们都是中国人,自然要理所当然地继承我们祖先给予我们的一笔丰厚的礼物,就像我们是中国人,就要说中国话一样,和谐的社会需要中华美德来构建,来填充这个空虚的世界,否则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枯燥无味,这正是中华美德给予我们的,一颗中国心。
想想这句名言吧: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如果你真的对中华美德弃而不管,你就等于背叛了中华民族的祖先,虽然这是一个愈发进步的社会,但是不是因为进步了,就可以把中华美德像扔垃圾一样遗弃呢?然后再去盲目地追求外国文化,而自己家乡的文化却遭到冷漠呢?那么,你到底还是不是龙的传人,还是不是一条地地道道的中国龙?如果是的话,你又怎能甘心,做一只外国驴呢?啊!让我们保持一颗纯正的中国心吧,并且是一颗有着中华美德的中国心!要永远记住,你是个中国人,要学习中国文化,中国美德!雷锋叔叔永远值得我们崇敬,因为他身上有许多我们所没有的中华美德。中华美德人人都可以拥有,关键是看你想不想拥有,团结同学你就拥有了中华美德;谦虚好学你就拥有了中华美德;为爸爸妈妈洗一次脚你也拥有了中华美德……中华美德就在细微之处,只有你用心去做了才能发现它。
“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社会”,势在必行。这是保护中国文化的一次行动,让我们保护好那一颗中国心,不要让它日积月累没有了往日的风采!请不要只展望未来而忘记过去,过去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回味的地方!细微之处见荣辱说美德 一个人,会因拥有美德而变得更美丽。一个国家,会因充满美德而变得和谐。这个世界,会因充满美德而变得更缤纷。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东方文化美德几千年长盛不衰,每个中华人,都必须要拥有自己国家的传统美德。中华美德有很多,比如说礼让、谦虚、尊老爱幼等等。就好比说《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吧!孔融小小年纪,就知道要把大的梨让给比自己大和比自己小的人,而自己,却一个人拿了一个最小的梨。这就是中华美德之一——尊老爱幼。美德,是至善、至纯、至高人性的结晶,它源自生活又融入生活,只要我们用心去感悟,就会发现它无处不在,只有你用心去做了才能发现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十六届六中全会胜利闭幕了,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九大任务和目标。一时间“和谐社会”成为了当今中国最热门的关键
词。和谐社会强调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和谐关系,其中人自身的和谐是最基础性的和谐,其他和谐关系的实现是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没有人自身的和谐,就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就实现不了人与社会的和谐,最终也达不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所以,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处理好人自身的和谐,而处理好人自身的和谐就要求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个人都努力地从我做起,达到自我和谐,这样整个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从人人做起,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众音齐谐,才能奏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壮美乐章。然而,从我做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是需要一番“修炼”的。结合自身实际,我个人认为应该做好以下三点: 首先,从我做起,应当树立诚信法治意识。每个社会都有一个规范体系,这一规范体系的基础是道德,而道德确立的根基是诚信。当今中国社会最缺乏的就是诚信,诚信的大厦早已坍塌,造假已经成为人们的习惯,人们视诚信法治为无物。一个没有诚信法治的社会不可能是和谐的社会。因此,构建和谐社会诚信在先,人人都必须树立起诚信法治的意识。
其次,从我做起,应当讲究修养。儒学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自身修养的提高放到第一位。和谐社会强调人自身的和谐就是通过提高修养来达到和谐的目的。什么是修养,通俗地说,“心灵美”,思想品质好。而不做伤天害理的坏事,多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善事、好事,是修养的起点和最基本的要求。那些贪财、恋色、弄权、作恶多端之徒,腐败分子,究其违法犯罪根源,都是由贪欲、邪念所致,都是由自我内心的不和谐所致。所以我们应当不断地进行自我“修炼”,消除内心的邪念,催生内心的善意,并身体力行,带头实践,坚决与恶势力作斗争,以此影响、感染、带动大家共创和谐。和谐社会还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就是要处理好人际关系,也就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要学会包容,对己严对人宽,对他人要宽宏大量,要理解人、尊重人、赞美人,只有这样才能共创和谐。再次,从我做起,坚决与学术、教育腐败作斗争 作为一名学生主要的职责就是学习,专心学术。然而,现在连圣洁的象牙塔内似乎也不圣洁了,学术、教育腐败泛滥。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象征,知识分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脊梁。学术的腐败、教育的不平等、知识分子的堕落意味着文化的消亡、文明的沉沦。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决与学术、教育腐败作斗争,决不能让这颗毒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在学术教育这块净土上蔓延、癌变。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责无旁贷。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从我做起!
第三篇:构建和谐社会之我见
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它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已经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位一体,提升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这不只是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认识上的一大飞跃。和谐社会心向往之,问题是如何建设和谐社会。
一、首要的是处理好阶级、阶层的关系
不同阶层之间的经济地位是有差别的,有时还是有悬殊的。差别不大是正常的,悬殊过大是危险的。高低悬殊必然带来不安宁、不和谐。因此,我们必须建立阶层利益的整合机制。
中国是多民族、多宗教、多党派、多阶层的国家。多民族、多宗教、多党派、多阶层,概括起来,我们的社会是一个社会因素繁多、社会资源丰富的社会。然而,同任何事情都有二重性一样,“丰富”也有二重性。不丰富,相互关系简单,容易协调;丰富了,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协调起来就难了。常量、变量、多变量,函数、反函数,线性、非线性,有时候要协调好,简直是难上难。可是,如果不协调好又不行,非协调好不可。
和谐社会是一曲交响乐。其“音符”,说到底,是社会的各个阶级、阶层。
共和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以后,两大对立阶级不复存在了,不能再以阶级斗争为纲了,可是这决不等于没有阶级了,更不等于没有阶层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社会少不了分层。当今中国有哪些阶层,尚在讨论中,不管是八个,还是十个,总而言之,是没有人否认中国还有阶级、阶层存在这一客观实际。
根据现代阶层理论,阶层是指按一定标准区分的社会群体,或经济标准,或政治标准,或职业标准。根据不同的理论和不同的研究目的,也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和方法。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社会中不同阶层因在改革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出现了分化和组合。
首先,经济体制的变革,国有企业的改革,工人阶级逐渐在分化。就连纯粹的产业工人,也因从事不同产业,如夕阳产业与高科技产业的工人,老工业基地与新兴产业基地的工人,劳动密集型产业下岗职工与知识密集型产业技术工人等,因职业性质的明显差异,其阶级归属感和阶级意识也有明显差异。万变不离其宗。不管怎么变,工人总归是工人。孙中山先生曾高呼“劳工神圣”,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工人的地位呢?其次,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农民进入了刚刚兴起的乡镇企业,转化为企业职工。还有一部分农民进入城市后,由于没有稳定职业,形成了流民性质的群体。第三,知识阶层在崛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造就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新形象与新地位,知识经济的出现又为知识分子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舞台。第四,私营个体阶层在发展壮大。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个体私营阶层有了较大发展,他们参与政治的愿望与兴趣越来越大。第五,企业经营管理阶层逐渐凸现出来。在计划经济社会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一直属于党政干部系列。但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使得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有不同阶层存在,不同阶层之间就会有矛盾,有磨擦。比如说,新的利益群体的出现,必然会使各阶层在维护自身既得利益和预期利益的过程中产生各种矛盾甚至冲突。冲突不是和谐。可是冲突能够转化为和谐。阶层矛盾普遍存在,问题是如何处理。阶层是执政党的政治资源。阶层之间的矛盾在卓越的执政党面前,也是可贵的执政资源,也是考验执政能力、检验执政理念、优化执政方式的难得机遇。执政党犹如交响乐的指挥。指挥有方,荡气回肠。
按照“和谐社会”理论,决定和谐的首要因素是财富分配。不同阶层之间的经济地位是有差别的,有时还是有悬殊的。差别不大是正常的,悬殊过大是危险的。高低悬殊必然带来不安宁、不和谐。因此,我们必须建立阶层利益的整合机制。
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可能的趋势有三种:一是在国家经济持续发展中,逐步形成公正合理开放的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其结构形态将从现在的“洋葱头形”,即底层很大但中间阶层发育不起来,演变成为“扁平化”的理想状态,即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二是受到改革不及时、不配套的制约,和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成为病态的社会阶层结构,其结构形态可能继续保持现在的“洋葱头形”。三是由于改革出现重大失误,经济社会发展严重不协调,公正、合理、开放的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停止发育成长,从现在的“洋葱头形”退化为“蜡烛台形”,即底层越发庞大,自底部往上就一路孱弱始终无法壮大,中间阶层不大,头也不大,这样的一种畸形社会形态和社会骨架,根本无法促成现代化发展。
为了实现阶层“扁平化”,应当调整过高收入,反对灰色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应当提高所得税,增加利息税,扩征遗产税。要让富人懂得:抽肥补瘦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普遍的做法。要让富人懂得:缩小差距以后仍然有差距,富人依然是富人。要让富人懂得,这样做也是富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本新闻共4页,当前在第1页1234
第四篇:思想汇报:构建和谐社会之我见
敬爱的党组织:
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它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位一体,提升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新格局。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当前举国上下都在探讨的一个命题。
构建和谐社会,对于任何社会形态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一项工程。历史上没有哪一个社会不和谐而长久存在的,不和谐社会总是要被和谐社会所取代,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问题是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但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核心、急需的问题是什么?笔者认为,是解决社会极为不公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稍微懂得一点社会学知识的人都知道,构成社会的主要成分是阶级、阶层。只要不是共产党*社会,阶级和阶层就是客观存在的,过分强调阶级和阶层的作用是错误的,但反过来,不承认阶级和阶层的存在,也是自欺欺人的。任何社会的前进和发展,既是阶级和阶层互相斗争的结果,又是互相促进的产物。构建和谐社会,并没有什么高深奥妙的理论,只是一个很浅显、人人皆知的道理,那就是在各阶级和阶层之间找到一个公平公正的政治经济尺度,塑造一个公平的社会。
现在,之所以不和谐,主要是社会不公平,阶级和阶层之间政治地位和利益收益差别较大。在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上,有的人不劳而获,有的人少劳多获,有的人劳而不获(如民工辛苦一年,拿不到工资);有的人脑满肠肥、花天酒地,有的人饥寒交迫、食不果腹。这种不和谐社会,或者经过执政者调节,加以修正,最终形成一个和谐社会;或者任其发展下去,由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进行自我调节,达到和谐程度。总之,最后是要达到和谐目标的。社会就是这样,在和谐与不和谐的矛盾中不断向前发展。
因此,笔者想再强调一下,构建和谐社会并不难,并没有什么高深奥妙理论,只要解决好社会的公平问题就可以了。当然,解决社会公平并不是要牺牲社会效率,而是在兼顾社会效率的基础上,达到社会公平。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关注社会效率不是重点问题,而需要亟待解决的是社会公平问题。
汇报人:xiexiebang
小编为大家推荐
第五篇:构建和谐社会之我见3
构建和谐社会和青年人的责任与使命之我见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404班杨薇
20041110
4构建和谐社会之我见
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它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已经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位一体,提升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这不只是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认识上的一大飞跃。和谐社会心向往之,问题是如何建设和谐社会。
一.首要的是处理好阶级、阶层的关系。
不同阶层之间的经济地位是有差别的,有时还是有悬殊的。差别不大是正常的,悬殊过大是危险的。高低悬殊必然带来不安宁、不和谐。因此,我们必须建立阶层利益的整合机制。
有不同阶层存在,不同阶层之间就会有矛盾,有磨擦。比如说,新的利益群体的出现,必然会使各阶层在维护自身既得利益和预期利益的过程中产生各种矛盾甚至冲突。冲突不是和谐。可是冲突能够转化为和谐。阶层矛盾普遍存在,问题是如何处理。阶层是执政党的政治资源。阶层之间的矛盾在卓越的执政党面前,也是可贵的执政资源,也是考验执政能力、检验执政理念、优化执政方式的难得机遇。执政党犹如交响乐的指挥。指挥有方,荡气回肠。
社会分层是天经地义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分层犹如棱镜可以把一束光分成红橙黄绿青蓝紫。“红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在中国,历史地落实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文化的认同,宪法的赋予。执政党的使命就是要协调阶层关系。
二、从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入手优化社会结构
一方面,我国社会仍然存在显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另一方面,还存在一种潜在的城市二元结构,它由市民的关系网络构成的空间和农民的关系网络构成的空间这两部分构成。这种不合理的分布,从根本上影响着阶层间的协调和社会结构的和谐发展。
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城乡二元结构是否正在消失呢?非也!我们认为,我国社会现阶段正处在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二元结构并存的尴尬境地。一方面,户籍制度仍然制约着市民和农民从出生到死亡的逐个生活境遇;另一方面,虽然,国家在政策上为农民提供了非农化路径,但是,农民在城市中并不存在与市民等同的机会,他们的就业,除了受自身人力资本的限制之外,还要受社会资本的限制。因为,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民和市民一直处于冲突和对立,突出表现为市民对农民的歧视,以及农民对市民的厌恶。而这种归属的不一致在某种程度上又会导致农民很难在城市空间场域中将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纳入市民的关系网络中去,从而很难在城市中积累自身的社会资本,也更无法利用社会资本来寻求更好的工作。于是,他们只能利用他们在家乡长期建构起来的社会资本——同乡关系、亲缘关系,在城市中求生存。这样,一方面,我国社会仍然存在显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另一方面,还存在一种潜在的城市二元结构,它由市民的关系网络构成的空间和农民的关系网络构成的空间这两部分构成。这种潜在结构的存在就是阶层关系的分布问题。这种不合理的分布,从根本上影响着阶层间的协调和社会结构的和谐发展。
三、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市场、政府和社会组织三者之间是互补、互动的关系,从治理国家来讲,政府是主导;从管理社会来讲,社会组织是主力。当前,社会组织应当努力克服依赖性,增强自主意识;政府应当大力扶持社会组织,伸出双手欢迎社会组织的参与。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进入转型期,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许多引人瞩目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出现了众多的社会组织,即非政府、非赢利性质的社团组织。
社会组织不同于政府,不具备政府职能,可是,它能起到政府起不到、政府也不应当起的作用。政府不可能是万能的,市场也不可能是全能的。再说把市场泛化了也会带来很多弊端。讨价还价、买官卖官无论如何不行吧?很明显,在政府与市场之外,必须有非政府组织。
市场、政府和社会组织三者之间是互补、互动的关系,是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关系。从治理国家来讲,政府是主导;从管理社会来讲,社会组织是主力。当前,社会组织应当努力克服依赖性,增强自主意识;政府应当大力扶持社会组织,伸出双手欢迎社会组织的参与。不论是政治领导型的、还是业务管理
型的社会组织,不论是利益代表型的、还是公益服务型的社会组织,不论是文体联谊型的、还是学术交流型的社会组织,都是社会和谐发展的血脉。
四、以制度创新构建和谐社会
不论是从现实上看,还是从理论上来讲,要消除社会的不和谐,关键还是要从制度入手。这里的制度既包括正式制度,也包括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人们有意识建立起来并以正式方式加以确定的各种制度安排,非正式制度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习惯习俗、伦理道德、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对人们行为产生非正式约束的规则。
“法治”在中国已不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要真正做到“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还得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首先,要继续推进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与完善。通过市场经济制度的根本确立,从而为国人营造自由、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真正剥离附着在每个交易主体身上的神秘外衣,使市场规律、法律充当交易竞争的裁判员。要逐步完成从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经济的转变,收缩政府权力的覆盖范围,为社会力量的发育成长提供有利的空间和养分,从而在政府与个人之间建立联系和沟通的桥梁,缓和二者间的紧张状态,同时也为个人营造阻挡强权侵扰的屏障。
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要将执政党的性质、地位、职能、领导方式及其与政府、立法、司法、社会民间及公民个人的关系、相关的法律责任以法律文件的形式加以明确化、制度化,使得对执政党的约束与监督落在实处,具有可操作性。还要严格界定党的政策、决定与法律的界限,使其服从法律的规制,防止其超越法律的规定,形成隐性立法。同时,应注重我国的政权建设水平,在减少政府职能的基础上,注意各级、各类权力机关之间的有效制约与平衡。
五、管理的重心转向社会管理
要发展社会管理的硬件,提高社会事业投资的比例。不仅要不断提高社会事业投资的绝对数,而且要提高社会事业投资的相对数。要制定尽可能完整的社会指标体系、人文指标体系。要把繁荣文化提到应有的高度。现代经济中的文化含量在提高,现代经济的运行常常要走文化快车道,现代文化的经济功能在增强。这既是现代经济的特征,也是现代文化的特点。
首先是要发展社会管理的硬件,提高社会事业投资的比例。随着经济发展,不仅要不断提高社会事业投资的绝对数,而且要提高社会事业投资的相对数。社会事业投资要与GDP同步增长。鉴于有些社会事业过去投资较少,在一定时间内应当以更大幅度增加。要把那些建立在牺牲社会事业基础上的、破坏社会和谐的经济超常高速度降下来,用于发展社会事业。社会矛盾的高发期同超常的高速有联系。社会矛盾的高发期是忽视社会发展的片面发展观的产物,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能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其次,是要制定尽可能完整的社会指标体系、人文指标体系。指标是领导的指挥棒。指标是考评的依据。指标是办事的分寸。我们在工作中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社会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当然,指标,一要切合中国实际,二要与国际接轨。人文指标,是要在崇高的人文精神指导下,在丰富的人文知识和广泛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讨论后,订出来。现在一说指标,有人就拿出当年“评工记分”那一套本事来,那是把指标庸俗化。
第三,要把繁荣文化提到应有的高度。文化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这已是全世界的共识。有的国家提出:“文化成了城市发展战略的轴心,经济、社会、技术和教育的战略都将越来越维系于这个文化轴心。”巴塞罗那更是响亮提出:“城市即文化,文化即城市。”很多有名的城市、很多有名的国家,不是因为经济而出名,而是因为文化而出名。文化的辐射力大于经济。现在有些人是物质上的大富翁,在文化上却穷得很哪!我们要强化文化认同,促进社会和谐。现代经济中的文化含量在提高,现代经济的运行常常要走文化快车道,现代文化的经济功能在增强。这既是现代经济的特征,也是现代文化的特点。
和谐有多种:有高度和谐,有低度和谐。我们要的是在发展中高度和谐。这不是能一蹴而就的,这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政权不是一劳永逸的。但是,政权是能够在和谐中巩固、在和谐中发展的。只要对市场经济驾驭得好,对和谐社会构建得好,共和国一定长治久安。我们是发展中国家,目前我们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有条件的地区要快马加鞭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并进而向以社会发展为中心的和谐社会开足马力,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