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参与和谐社会建设之我见

时间:2019-05-13 06:26: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师参与和谐社会建设之我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师参与和谐社会建设之我见》。

第一篇:教师参与和谐社会建设之我见

教师参与和谐社会建设之我见

韦朝忠

(河池职业学院广西河池市547000)

[内容摘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教师应该而且必须参与和谐社会建设。本文认为教师可以从培养人的和谐理念、培养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才能、传播和谐社会思想、营造和谐社会舆论、为和谐社会建设事业献计献策、充当社会和谐的示范者、担当建设和谐社会的引领者等方面,发挥建设和谐社会的作用,认为教师所发挥的这些作用具有软件性、示范性、导向性和根本性的特点;提出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建设和谐社会人人有责意识,培养高尚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全面深刻理解构建和谐社会理论,提升育人本领、科研本领和参政议政本领,保持心理健康,增强法制意识,才能更好地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作用;指出教师可通过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创建优质教育资源、投身和谐校园建设和服务校外经济社会事业等途径,参与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教师;和谐社会;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 G4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人人有责,这是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下文简称《决定》)中强调的一个原则。教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成员,教师应该而且必须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工作。

一、教师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特殊作用

每位中国人都可以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大显身手,但是,教师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是从事其他职业的公民所无法代替的,这是由教师的角色特点决定的。教师的角色特点源于教师特定的角色职责,教师的角色职责就是教师应履行的法定义务。我国《教师法》[2] 第八条对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根据《教师法》对教师职责(义务)的规定,结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及要求,我认为,与其它职业人员相比,教师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可发挥以下特殊作用:

1、培育人的和谐理念。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首先可通过培养人才 来实现。在育人的过程中,培育人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十分重要的工作。《教师法》第八条第(三)款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教师法》第八条第(四)款要求教师要“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韦朝忠(1966—),男,广西东兰县人,广西河池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教师问题。1

面发展”。培育学生和谐理念,就是完成《教师法》所提出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促进学生在“品德”方面发展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在本职工作中,用和谐思想武装学生,使学生树立建设和谐社会的理想信念,并积极投身到和谐社会建设事业中来。

2、培养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才能。光有建设和谐社会的理想信念,没有建设和谐社会的真实本领,要建成和谐社会是一句空话。《教师法》第八条第(二)款要求教师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无论是国家教育方针还是学校教学计划,从来都把培养学生才能作为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要求教师必须完成。《教师法》第八条第(三)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教育”、第(四)款要求教师要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就是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才能”。因此,教师可在培育学生的和谐理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才能,让学生既有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德”,也有能建设和谐社会大厦的“才”。这个“才”与国家平时强调的“才”并无太多特殊性,只要学生具备了生存、发展的“才”,使自己能自食其力并对社会有所贡献,就是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才”。

3、传播和谐社会思想,营造和谐社会舆论。《教师法》第八条第(三)款要求教师“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师生开展社会活动的任务多样,内容丰富,而教师组织、带领学生传播先进社会思想和营造正确社会舆论,历来是师生社会活动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因为这一工作既可使学生牢固树立正确思想,又能使社会风清气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是先进的思想,教师既要在学生当中传播,还可向其他社会成员传播。支持社会和谐的舆论是正确的舆论,教师应在传播和谐社会思想的同时,旗帜鲜明地驳斥破坏和谐的言论,在校园内和社会上倡导和谐新风,营造和谐社会舆论。

4、为和谐社会建设献计献策。教师是智力工作者,是兼具研究职责的群体,是社会智库的重要“供货”者,大学教师尤其如此。教师可履行这一天职,从宏观及微观多种角度和层面,研究和谐社会建设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教师为和谐社会建设献计献策,也是在履行《教师法》第八条第(三)款要求教师“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的要求。

5、充当社会和谐的示范者及建设和谐社会的引领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一支领导力量来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和表率示范,党的领导机关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义不容辞地要起到这种作用。但是,单靠这支力量还不足以完成和谐社会建设的示范和导向工作,还需要社会上的其他先进分子加以辅佐。教师是知识分子,历来被群众看成是智慧和良知的代表,是先进的社会群体,对国家倡导的任何活动,教师认可与否及积极参与与否,都会在群众中产生样板效应,对文化水平较低的社会成员尤其如此。《教师法》

第八条第(一)款要求教师“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因此,教师应在学生当中、在自己社会活动所及范围内,充当社会和谐的示范者和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引领者,带动老百姓投身和谐社会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需要从硬件(物质)和软件(精神)两个方面来着手建设。从上述的教师的作用来看,教师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软件性的特点,同时兼具示范性和导向性。教师所发挥的这些特殊作用,对和谐社会建设将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我之所以说具有“根本性”影响,是因为教师的特殊作用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影响既“深”又“远”。“深”表现为教师的作用影响到人的灵魂深处。和谐社会建设关键在人,根本在人,尤其在人的思想认识的形成和理想信念的树立。由于教师主要是通过培养具有和谐理念及建设和谐社会本领的人,来促进和谐社会建

设的,所以,教师的影响具有“根本性”。“远”表现为教师的作用效果持久绵长。由于具有和谐理念的学生在社会上将生活五十年以上,而且其和谐理念还会传播给后代,所以,教师所发挥的作用的效果是持久的、长远的,因而具有“根本性”。

综之,教师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具有软件性、示范性、导向性和根本性。

二、教师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应具备的条件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善其事”,就必先“利其器”。由于教师是拿自己的思想态度、人格情操、知识能力、言语行为作为手段(即“器”),来开展工作,达成目标的。因此,教师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并发挥切实有效的作用,就必须从以下六个方面不断加强修养,克服缺点,完善自我。

(一)牢固树立建设和谐社会人人有责意识

由于受古代的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观念的影响,一些教师对社会事务不热心,没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意识,这对教师积极投身和谐社会建设大有影响。因此,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参与和谐社会建设人人有责的意识,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这场建设事业。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任何态度和行动都源于需要,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要让教师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就必须让教师认识到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能极大地满足自己的现实需要和长远需要,认识到不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将损害自己的现实利益。为此,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做好以下两件工作。第一,对教师做思想动员工作,使他们认识到只有和谐,社会才能稳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教师才能过上幸福生活,因此,和谐符合教师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同时,国家和社会关注和谐问题,自然也会关注并逐步解决教师身上的工作偏重、压力偏大、收入偏低、保障偏弱等不和谐问题,有利于实现教师的现实利益。认识到这些,广大教师就会产生投身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内驱力。第二,制定一些强制性规定,要求教师必须参与和谐社会建设,消极对待或破坏和谐者将被追究责任。因为,通过思想工作之后,个别教师仍然会有坐享其成的思想,要使每位教师都消除这种思想,必须采取一些强制性的措施。只有既通过思想动员激发强大内驱力,又通过责任追究营造适当外压力,才会使教师树立并保持和谐社会建设人人有责意识。

(二)培植高尚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教师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根据“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对照自己的思想和品德现状,消除错误的观念,矫正不良的品德,尤其要克服社会上对部分教师所诟病的如对学生丧失爱心、对弱势者缺乏关怀、为特殊利益集团代言辩解、惟利是图、良知泯灭等等问题,做一名思想和品德都高尚的人民教师,才能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真正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三)全面深刻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教师是用自身的知识、智力作为手段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在教师应具备的众多知识、智力当中,第一位的知识智力是对和谐社会理论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和灵活务实的应用。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行动的自觉取决于头脑的觉悟,而觉悟又以认识为基础,对事物的认识越全面深刻,相应的觉悟水平就会越高。只有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高度觉悟的教师,才能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建设和谐社会。因此,教师要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原则要求及主要措施,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对和谐社会建设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

基地振兴及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尤其是对《决定》向教育系统提出的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要全面理解、系统把握、深刻领会,并积极内化为理想信念。惟有如此,教师才能自觉投身这场伟大实践,才能回答人民群众的困惑。

(四)提升建设和谐社会本领。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建设和谐社会的本领:

1、育人本领。育人本领即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应具备的看家本领。但是,我国一些教师的育人本领却不够强。这可从教师学历不达标和课堂教学水平低两方面看出。国家教育部发布的《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在我国专任教师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8.62%,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5.22%,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83.46%,职业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67.74%。[3]换句话说,我国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教师学历不合格率分别为1.38%、4.78%、16.54%、32.26%。此外,我国许多教师无法适应素质教育要求,课堂教学水平不高,采用拖堂、补课、加大家庭作业量等办法,来弥补课堂教学质量的不足,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令部分学生患上厌学恐学症,引发了出走、自杀等震惊社会的不和谐事件。这些现象说明一些教师的育人本领亟须加强。

2、科研本领。目前,我国教师的整体科研能力有待提高。除了高等学校教师外,中等学校、初等学校、学前教育机构的大部分教师对科研还是不感兴趣,科研能力偏弱。科研不兴,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句空话,教师为和谐社会献计献策也是一句空话。

3、参政议政本领。在一些教师的心里仍有一个误解,以为要当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才需要参政议政,普通教师人微言轻,想也无益。其实,在现代国家里,公民都可以参政议政,也应该参政议政。行政是公权力,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导力量。和谐社会建设进程如何,与行政活动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应该学习参政议政,学会参与选举,参与决策,参与实施,参与监督,以促使政府真正为民行政,依法行政,高效行政,促进社会和谐。

教师要提升上述本领,主要通过自学、进修、向本领高的同行学习等办法实现。

(五)重视心理修养,保持心理健康。教师心理不健康对学生身心的影响,主要通过其对学生的冷落、讽刺、压制、体罚和侵犯等形式产生。在教师伤害学生的案件中,有不少优秀教师成为“元凶”,令人遗憾和震惊,究其原因,是这些教师只是在工作责任心和工作能力方面优秀,自控力、抗压力等心理素质却不优秀。因此,教师要真正成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而不是破坏者,健康的心理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有责任引导教师学会如何加强心理修养,教师自身也要自觉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适技法,促进自己心理健康。

(六)自觉学法守法,增强法制意识。由教师伤害学生而导致的家长大闹学校、教师被判刑等不和谐事件的多次发生,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忽视法律知识学习,对《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中关于教师伤害学生所应负的法律责任知之甚少,以为教师“拿捏”学生是天经地义的事。此外,教师乱收费、教师为表达自己的诉求而破坏社会秩序等不和谐事件的发生,也说明了教师法制意识不强。因此,教师要改变以往对法律学习考试活动冷漠、抵制的态度,积极学法守法,做到依法行事。

三、教师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途径

结合教师的本职工作职责,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四个途径参与和谐社会建设。

(一)通过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教育教学工作虽然普通平凡,但与建设和谐社会关系

重大。现在社会上影响和谐的因素很多,与学校教育有关的主要有三个。一是学生毕业就不了业;二是学生违法犯罪;三是学生因学业压力大和生活困难而出走、自杀。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很多,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学生思想品德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不高。学生素质不高,根子在教育教学质量有问题。因此,教师要增强责任心,紧密结合经济社会需要培养人才,主动更新教学内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法制意识以及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心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情,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锻造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改变不合时宜的择业就业观念,增强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惟有如此,才能消除因教育教学质量问题引发的社会不和谐。

(二)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创建优质学校,促进社会和谐。目前教育系统内的不和谐并导致社会不和谐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优质教育资源少,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学生为了进优质学校(即重点学校),上演了一出出家长拉关系、走后门、请客送礼和学校借机乱收费的不和谐闹剧。薄弱校的大量存在,与一些教师自身素质偏低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教师要通过自学、进修和重视科研等办法,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创建更多的优质学校。此外,优质学校的教师要踊跃到薄弱校任教,为缓解优质教育资源不平衡问题贡献力量。

(三)通过积极投身和谐校园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教师在这方面可大有作为。首先,教师要给自己所带的班级建立有利于和谐的班规,并协助订立全校性的有助于校园和谐的校规。其次,教师在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家属关系、师生关系甚至于家庭成员关系上要做到和睦相处,做学生的表率。第三,教师引导学生遵守班规校规,处理好人与人、宿舍与宿舍、班与班之间的关系。第四,教师要利用讲台、广播、校刊、墙(板)报等阵地,宣传人与人、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思想,营造正确的校园舆论,促进校园和谐。第五,教师可通过开展扶贫济困、全民健身、心理咨询等活动,帮助生活困难、身体有疾病和心理有困扰的师生克服困难。第六,开展监督活动,促使教学、管理、生活、学习、课外活动乃至收费的合法有序进行。第七,教师要依法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既要争取解决自己的困难和问题,又不破坏和谐的社会秩序。校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和谐了,社会和谐就多了一分保证。

(四)通过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和谐。教师要利用亲朋聚会、家校联系、学术活动、社会兼职活动和单位派遣支农、支企、扶贫等机会,宣传和谐社会思想,营造和谐社会舆论,探讨和谐社会建设具体方案,为培育国民的共同理想和信念,为扭转社会的道德失范和犯罪猖獗,为普及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为提高失业人员谋生本领,为经济增产增效和生产安全,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改革分配不公,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和医疗,为建设新农村,为培育社会创造活力,献策献力。

教师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途径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的教师可根据自身的实际,采取不同的途径。只要是既不影响本职工作,又能有效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途径,都是可取的。

基于我国的国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基于我们教师的现状,教师要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有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但是,只要我们认识到位,思想统一,只要我们正视缺点,完善自我,只要我们热心投入,积极参与,我们教师必定能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实现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河池日报.2006年10月19 日

[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八届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1993年10月31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3] 教育部.二○○五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5月)[EB/OL].中国教育新闻网.2006年7月4日

MayOpinionToTheTeacher’sParticipationIn

TheHarmoniousSocietyCostrution

WEI Chao-zhong

HeChi Vacational CollegeHe Chi City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y Area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bstract] Constructing the socialism harmonious society is a huge systems engineering, the teacher should moreover have to participate to construct the harmonious society.The article claims that the teacher may do the following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ociety, for example, nurturing people’s harmonious principle, raising people’s ability of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ociety, disseminating the harmonious society thought, building the harmonious public opinion to suggest plans for the harmonious social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acting as the social harmonious demonstrator, acting as the leaders of the construction harmonious society, etc.It says that the fuctions the teacher displays have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 software, demonstration, guidance and fundamentals;It points out that the teacher must reliably set up the consciousness of constructing harmonius society, nurtures the noble concept and moral sentiments, completely understand the theory of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ociety, promote the ability of nurturing peopl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articipation in government and deliberation over government affairs, The teacher should keep healthy in psychology, enhance legal consciouness, whereas, the teacher can give full play in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ociety;It points out that the teacher can participate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work, found the high quality of education resouces, jioin in the harmonious campus construction and sevices extracurricular enterprise of economic society, participate the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ociety.[Key words]the teachers;harmonious society;harmonious campus

第二篇:和谐社会建设之我见(xiexiebang推荐)

和谐社会建设之我见

——管理学院 电子商务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最讲究的就是一个“和”字,从孔孟之道中便可见一斑。和谐包括很多方面,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对于和谐社会,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各自的评判标准,但总的基准都是真善美的社会,也许类似于陶翁笔下的世外桃源,或者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天下大同。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呢?首先,我们必须先理解什么是“和谐”。古人对“和谐”已经有了自己独到的认识,如《论语·学而》有云:“礼之用,和为贵”。《中庸》则说得更清楚:“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而《大学》中所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在我看来是要求自己先做到自己的和谐,然后环环相扣地做到家庭的和谐、国家的和谐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由此可见,对于“和谐”一词,古人是站在社会的理想化角度和根本原则上来看待认识,而我们也应该如同古人一样,把和谐作为社会建设的根本法则。

要做到构建社会的和谐发展,首先要做到自己的和谐发展。人作为社会最基本的个体,如果自己都不能和谐,又怎能去建设一个和谐社会呢?而要达到自己的和谐,我以为自己要不断修身养性,既要多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审美情趣,也要加强身体素质的锻炼,正所谓修身则道厚,道厚则业精,业精则为国之栋梁。同时修身也能使自己明是非,别善恶,辨真伪,知荣辱,断曲直,晓美丑。因此,修身其重要意义可见一斑!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如果细胞不稳定,甚至出现了癌变,那么对于社会这个整体而言,无疑具有严重的危害。成熟的社会需要和谐的家庭作为支撑,家庭是联结个人与社会的纽带,它是社会最基本和最可持续的单位,家庭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家庭的和谐发展是不可小视的。

对于我们所扮演的重要的角色之—学生来说,构建和谐校园也是我们的重要责任。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是人才培养基地,和谐校园可以为社会各行业培养具有和谐精神的人才,促进社会各行业的和谐。学校是人才集聚之地,和谐校园可以产生示范诱导作用,带动整个社会和谐。大学校园是一

个集智慧与理想,青春与热情,严谨与认真的地方,是同学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的时候,是青年们找到自己理想的圣殿,是我们从年少轻狂转变成熟的时候,是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地方。构建和谐校园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的努力和参与,只有我们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让校园形成一种和谐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和谐校园就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当一个个“小家”能够和谐发展后,比如家庭、校园、社区 等等,社会和国家这个“大家”才开始真正和谐起来。

社会的和谐发展不应只关注于片面的效益,而是应从整体来考虑社会总体发展情况。如在我们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之际,我们要认识到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还很不平衡,我们要了解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方面,问题还比较突出。在我们的党加紧党风廉正建设的时候,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这些问题,或许是社会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必然问题。如何妥善处理问题,科学分析问题的来由和出路,解决社会各方面的矛盾,不断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是我们的政府以及我们每个人都要深入思考的。

“和谐社会”的提出时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野认识的新发展。它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已经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之一先进文化的三位一体提升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

走向和谐社会的路是艰难而漫长的,然而所谓“小市民大社会”,当我们心怀和谐,以诚信为根基去服务社会,为社会做贡献,以宽容的心去包容那些暂时不和谐的事物,以真诚的心去改变那些不和谐的事物的时候,你会发现身边的一切都是和谐、美好的。正所谓待到人人内心和谐时,和谐社会到。

和谐社会之我见就是人与人间的和谐相处,真诚相待,给我一片净土,我可以让它郁郁葱葱,这就是对和谐的最高追求!

第三篇:检察机关反贪局部门参与构建和谐社会之我见

检察机关反贪部门参与构建和谐社会之我见

——德昌县人民检察院反贪局

高廷国

“和谐社会”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能力、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既要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阶层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既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动,又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这一论断是对我们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抓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构建和谐社会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在参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优势,解决创建和谐社会中存 在的不和谐的问题,找准工作的切入点,那就是紧紧围绕“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这个主题,狠抓执法规范,实现执法公正。本人在反贪部门工作已十三年,结合反贪工作实际,就存在的社会不和谐现状及反贪部门如何参与构建和谐社会谈点个人看法。

一、社会不和谐的主要表现:

1、在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队伍中,极少数人思想上不思进取,因循守旧,蜕化变质,腐败堕落,甚至沦为犯罪分子;工作上敷衍了事,马马虎虎,碌碌无为,有的好大喜功,劳命伤财,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作风上官僚习气重,当官做老爷,办事讲排场,贪图享乐,奢侈浪费。

2、社会治安形势依然严峻,刑事犯罪和职务犯罪突出。由于政务、厂务、村务公开落实不到位,群众知情权未得到充分保障,导致来信来访增多,反映强烈。

3、社会不公现象突出。反映在执法不公正,分配不公平,贫富差距、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扩大,竞争机会不平等,行业不正之风依然存在。

4、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弱势群众增多,社会保障和救助跟不上且落实得不好。

5、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解决得不好,忽视了人民群众 的当前利益。反映在企业改制、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涉及群众生产生活切身利益的矛盾和纠纷突出,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方法和手段,损害了群众的利益,导致上访及群体性事件发生,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

二、化解社会不和谐因素,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建立和谐社会需要各级各部门,按照各自职能,紧密协作,共同参与,主动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化解矛盾和困难,为群众排忧解难,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此,检察机关反贪部门要通过依法履职、公正执法、严厉打击贪污贿赂犯罪,融入到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扎扎实实地开展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强化反贪队伍的为民服务意识。我们这支队伍是做什么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和人民把惩治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的执法权力赋予我们,就是要求我们严格执法,公正执法,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保护人民的利益。因为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侵害了国家公务活动的廉洁性,侵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与构建和谐社会格格不入。所以,反贪干警要加强自身修养,牢记为民服 务宗旨,严格依法办案,做到公正执法,真真切切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制定的法律落实到基层,体现到群众中去,让人民群众深切地感受到我们这支队伍是党和人民信得过的队伍,是维护法律尊严,实现公平正义的队伍。

2、加强反贪队伍的执法能力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有一支懂法、守法的高素质队伍来执法,法治才能落到实处,所以,队伍的执法能力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谐社会更呼唤着一支执法公正的司法队伍。为此反贪队伍的执法能力建设,一是在执法机制的提高上下工夫,增强执法的组织领导和执行命令的能力;二是在执法规范的提高上下功夫,增强依法办案的能力;三是在执法公正的提高上下功夫,增强质量第一的能力。

3、始终坚持打击反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不动摇,更新执法理念,体现人文关怀。贪污贿赂犯罪恶化了党群、干群关系,历来是党和人民所深恶痛绝的,与构建和谐社会水火不容,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加大查办贪污贿赂犯罪的力度,发现一件查处一件,决不手软,取信于民。查办案件中,要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对犯罪嫌疑人充分给予“人权”保障,告知其应享有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人文执法理念,对可捕可不捕的犯罪嫌疑人慎用强制措施,以减轻给其家庭及成员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加强教育感化工作,使其认罪伏法,接受改造,回归和谐社 会,最终实现《刑法》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4、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发挥反贪职能优势,实实在在地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打击和预防职务犯罪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打击是一种特殊的预防手段,通过打击与预防,实现标本兼治,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检察机关反贪部门通过办案,开展预防职务犯罪,一是采取及时初查受案线索,构成犯罪的坚决查处,举报失实不构成犯罪的予以澄清,给国家工作人员一个清白,更好地保护干部投身事业的积极性,同时公开初查结论,让群众享有知情权,化解矛盾和隔阂,把涉法上访解决在基层,把职务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积极依法稳妥地处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二是送法到机关、企业、乡村,以案释法,张扬法制,警示后人,以此提高国家工作人员的执政能力和执法水平,增强 人民群众的守法、用法意识,实现遇到矛盾纠纷都能寻求法律途径解决;三是结合办案深入发案单位分析查找原因,提出针对性强的检察建议,帮助发案单位整章建制,杜绝职务犯罪再次发生。同时,对所办案件加强调查研究,找出带有共性和倾向性问题,提出对策,供党委政府决策参考。

总之,检察机关反贪部门参与构建和谐社会大有作为,我们就是要以“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为主题,在加大 力度查办案件的同时,延伸执法服务,做好一系列的相关工作,认真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不和谐因素,从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二00五年九月二十七日

第四篇: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初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在新时期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如何围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要求发挥作用,是摆在各级团组织面前的一项十分现实而紧迫的课题。各级团组织要在认真学习领会有关精神的基础上,立足本地区共青团工作实际,从青年特点出发,重点围绕“培塑和谐青年·促进和谐成长”的工作目标,采取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努力使共青团工作在参与和谐社会构建中有所突破。

一、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和谐青年培塑的理论思考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更是包括青年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一直以来,我们党以先进的思想上下求索,为远大的理想矢志追求,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要求;两年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胡锦涛总书记曾多次深入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深刻阐述;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要议题,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标志着党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紧跟党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各级共青团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和认识也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青年既是和谐社会的直接受益者,又是现代化事业的未来建设者,他们与团组织乃至社会和谐发展、互为一体、相辅相成,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契合关系:

1、从社会发展层面分析,和谐青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社会发展总是在不断的新老更替中进行,青年之于社会就象新鲜细胞之于人的全身,不仅在社会中占据相当的比例,而且是社会中最活跃、最可塑的群体。由于青年正处于学习、成长的关键时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个体的想法、行为往往会牵动所在家庭、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潮流与动向,他们和谐了,社会就能和谐;他们不和谐,社会就难以和谐。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紧紧抓住青年这一重要群体,积极促进青年和谐成长。

2、从青年自身诉求分析,和谐成长是当代青年发展的必然选择。不管是“和谐社会”还是“和谐青年”都是一种动态的“和谐”状态,没有发展就谈不上和谐。当代青年渴望成长、渴求成才,希望自己个性目标和人生价值得到社会认同,和谐成长是青年发展的“第一追求”。但是,青年发展必须不断克服成长中出现的各类问题,需要社会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外部环境,这就需要各级团组织全面关注青年发展,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实现青年健康成长。

3、从团的组织属性分析,促进青年和谐成长是共青团的职责所在。共青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青年是共青团组织赖以存在的基础,脱离了青年,团的工作将失去意义,因此,各级团组织必须将服务青年需求、引领青年发展作为自身工作的基础环节来抓,努力使团的各项工作更加贴近青年、符合实际。这是各级团组织和团干部必须着力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更是共青团的职责所在。

二、共青团团结带领青年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分析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难得的黄金机遇期,同时又面临一个严峻的矛盾凸显期。团的工作对象--青年,面对的是社会转型期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冲击,各种利益矛盾、社会问题逐渐显现,青年群体社会流动加剧,不断进行着分化重组,新兴青年群体和新青年组织不断涌现,社会问题青年化和青年问题社会化愈演愈烈,青年群体呈现出新的特点,并由此派生出一些与社会和谐主流不相称的现象和趋势:

1、青年价值诉求呈现个性化多元化趋势。一方面,青年的生活样式日渐个性化。在现代青年生活中,一句个性的语言、一首原创的歌曲、一个夸张的举动或者一个偶然的机会就可能使某个人“一夜成名”。现实典范和利益驱动使得一些青年的个性表现欲望更加强烈,受世俗文化影响,许多青年的行为渐渐趋向于“特立独行”。另一方面,青年的价值追求更加多元化。关于青年价值观的调查表明,在“四个多样化”背景下,青年的价值观念正发生巨大转变,青年的权钱观更加务实,享乐主义有一定市场,45%的青年在问卷中直言“金钱”、“权力”是他们的追求。

2、青年就业水平呈现高期望低水平趋势。青年是就业和再就业的重点群体,就业问题是影响青年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据2005年5月在京举行的“青年就业与和谐社会国际论坛”公布的《中国首次青年就业状况调查报告》:29岁以下中国青年总体失业率为9%,是中国目前社会平均失业率(6%)的1.5倍;与较高失业率相对,当代青年就业意向却依然表现出较高的心理预期,有43%的受访青年认为最理想的工作单位是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20%的青年希望创办自己的企业。同时,受高校扩招、就业竞争加剧、传统观念束缚等因素影响,国内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已从2003年的83%下降到2005年的72.6%,不少青年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危险,“啃老族”、“校漂”队伍随之出现并不断壮大,对社会和谐稳定构成了潜在威胁。

3、青年社会参与呈现社团化志愿化趋势。青年的社会化是历史的必然,当代青年拥有了更加自由的民主政治环境,青年社会参与的途径和渠道正变得越来越宽阔和广泛。各类青年社团的数量持续增长,调查显示:77.9%的青年受访者将社团或志愿者活动作为社会参与的主要实现方式,特别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骨髓捐献志愿者等已成为时下青年群体社会参与的新热点。84.4%的青年愿意“每个月抽出一定时间参加义工活动”,在公益活动中的分享快乐、得到满足,已成为青年参加志愿服务的直接动力。

上述趋势既表现为当代青年的群体特征,同时也是影响当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共青团组织要适应这些情况,在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就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1、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共青团工作是朝气蓬勃的工作,常被赋予理想主义的色彩,一些团干部和团员青年习惯于“凭热情”干工作,在设计载体、规划活动时喜欢赶时尚、逐热点,很少进行严密的研究论证。随着改革的深入,传统的组织架构已被打破,市场环境中青年自主性日益增强,过去许多行政化的动员方式正日渐失效。共青团参与和谐社会构建,既要满怀信心,将其作为共产主义征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的一个重要目标,同时也不能光停留于理想状态,必须正视现实、贴近青年、关注社会,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地为青年成才致富奔小康这一现实需要服务;在工作职能上,要积极承担各类青年社会事务,主动争取党政领导的关心、重视和支持;在动员方式上,要更加注重实际、实用和实效,从单纯的教育灌输、指派任务,向寓教于乐、寓管理于服务转变。

2、正确处理团员与青年的关系。团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团员和非团员青少年,共青团员是先进青年的代表,通过一定的程序加入团的组织,遵守团的章程、享有团员权利、履行团员义务,而非团员青少年不受《团章》约束。尽管因团的工作需要,这两个群体在很多情况下是不作细分的,特别是近年来共青团参与青年事务逐渐增多,团员与青年之间的界限似乎变得有些模糊。这种模糊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增强普通青年对团组织的认同感,进而促进青年群体内部的和谐。但是,这种模糊认识也容易淡化共青团员自身的角色意识,影响到他们先进性的发挥。因此,共青团要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紧紧依靠团员,积极带动青年,全面辐射社会。对于共青团员,要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队作用,自觉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排头兵;对于普通青年,要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通过培塑更多的“和谐青年”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庞大的中坚群体;对于相对弱势的青年群体,要切实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主动提供各类帮助,代表维护其合法权益,与他们携手进步,使之成为社会和谐的有机组成。

3、正确处理务虚与务实的关系。就共青团的性质和特点而言,许多工作内容是务虚的,由此造成各界对团的工作和活动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华而不实、深入不够的印象,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共青团的影响力、号召力。在新时期,共青团参与和谐社会构建要更加注重“虚功实做”,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具体事情抓起,选准共青团工作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切入点,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首先,工作作风要实,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工作毅力,坚决克服浮躁情绪,深入基层、深入青年,扎扎实实,坚持不懈地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其次,工作内容要实,要全力打造一批青年受益、社会公认的“团字号”品牌工程,不断扩大团工作的影响力;第三,工作措施要实,通过争取项目,建立阵地,更多地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主战场中有所作为。

4、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共青团拥有着辉煌的历史,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青年突击队等工作品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至今仍焕发着青春的活力。这些品牌的创立无一不是立足实际大胆创新的结果。当前,创新发展作为时代的主题,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被各行各业所广泛认同并实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无一不是在党带领各族人民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的结果。共青团要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要在新形势下寻求新的作为,在继承传统和深化品牌的基础上不断地推陈出新,在创新中拓展新天地,在创新中实现新发展。

三、共青团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初步构想

针对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共青团组织应当积极适应新形势下青年群体和青年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着眼长远、抓住根本、循序渐进地做好各项工作。要按照党委、政府和上级团委的部署要求,以构建“五项机制”、营造“两个环境”为抓手,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年成长发展的内外环境,积极培塑和谐青年,努力促进青年和谐成长:

(一)构建“五项机制”,积极培塑“和谐青年”

1、以青年舆情观测为重点,着力构建青年动态分析机制。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舆情是思想的反映。面对青年价值诉求的个性化、多元化趋势,团组织原有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已经很难及时、全面、准确地把握各阶层青年群体的真实想法和即时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重新构建一套基于现代科学方法与科技手段的新型青年动态分析系统,进一步提高青年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要以建立完善青年舆情观测分析系统为依托,扎实开展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青年变化的脉搏。一是疏通青年舆情表达渠道。通过建立健全领导工作调研、团干部基层联系点、群众信访接待等制度,全面掌握当前青年思想动态。二是建立青年问题指标体系。围绕青年满意度、青年期望值、青年评价等数据,筛选设计出一整套能够敏感反映青年基本状况与青年舆情的指标体系,据此开展青年舆情调查。三是健全青年舆情工作网络。通过开发软件、设立监测点、培养联络员队伍,着力推进青年舆情信息工作,使团组织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当前青年的思想动态、生活状况、舆情信息等情况,为自身工作和党政决策提供依据。

5、以帮扶弱势青少年为重点,着力构建青年和谐发展机制。针对当前青少年群体两极分化的客观情况,共青团要积极引导青少年中的相对“优势群体”与相对“弱势群体”和谐生存,共同发展。重点关注弱势青少年群体的实际需求,着力构建相应的扶助机制,及时向他们传递党和政府的关心爱护,自觉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一是关注贫困青少年的民生问题。以下岗失业青年、特困学生(失学儿童)、农民工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青年为重点,深入实施“青年成功创业计划”、“大学生助学计划”、“进城小公民援助计划”,全面开展“真情助困进万家”活动,主动帮助特殊家庭、特困家庭中的弱势青年群体。二是关注边缘青少年的融合问题。切实加强罪错青少年、社区闲散青少年的结对联系工作,主动维护其合法权益,热情帮教失足、越轨青年走向新生。三是关注弱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广泛普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心理咨询网络,健全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培植自尊自信、豁达乐观、和谐向上的健康心态。

(二)营造“两个环境”,促进青年“和谐成长”

2、主动解决青年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努力营造青年和谐成长的社会环境。青年和谐的实现是通过每个青年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来共同完成的。各级团组织应当认真审视当前青年群体存在的各类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深入探索解决这些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主动协调好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团体和个人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在青年群体中营造团结奋进、和睦相处的良好氛围。一是在培育青年文明道德风尚上下功夫。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倡导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社会新风。二是在完善维权网络上下功夫。以各系统青少年维权岗创建为载体,进一步加大青少年维权工作力度,努力形成以青少年工作领导小组和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为龙头,各级青少年维权岗为重点,以“12355”青少年维权服务热线为纽带,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青少年维权联动网络。三是在构建“三位一体”工作格局上下功夫。动员家庭、社会、学校三方力量,以推进“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为龙头,广泛开展青少年自我保护教育,教育青少年拒绝毒品,远离犯罪,在此基础上,联合相关职能部门严厉打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进一步“净化”青少年生存的社会环境。

第五篇: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初探

培塑“和谐青年” 促进“和谐成长”

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初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在新时期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如何围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要求发挥作用,是摆在各级团组织面前的一项十分现实而紧迫的课题。各级团组织要在认真学习领会有关精神的基础上,立足本地区共青团工作实际,从青年特点出发,重点围绕“培塑和谐青年·促进和谐成长”的工作目标,采取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努力使共青团工作在参与和谐社会构建中有所突破。

一、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和谐青年培塑的理论思考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更是包括青年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一直以来,我们党以先进的思想上下求索,为远大的理想矢志追求,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要求;两年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胡锦涛总书记曾多次深入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深刻阐述;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要议题,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标志着党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紧跟党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各级共青团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和认识也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系统而庞大、长期而艰巨,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更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之奋斗。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共青团是党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团工作的对象服务于青年、力量来源于青年、内容体现于青年。因此,团组织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最根本的任务是要充分发挥自身团结、教育、凝聚青年的独特优势,通过塑造‘和谐青年’,促进青年‘和谐成长’,来推动国家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既是共青团结合实际学习贯彻十六大及历届全会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共青团按照党的要求紧密联系、切实服务广大青少年的现实需要。从理论上分析,“和谐青年·和谐成长”的目标任务,至少蕴含两层涵义:一方面,对于青年个体而言,他是自然人,是团的工作对象,共青团有责任对其加强教育引导,为其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使其处于和谐的发展状态,自觉成长为和谐社会的一个合格因子;另一方面,对于团员群体而言,他们都是组织人,是团的有机组成,受到《团章》和团的组织纪律的约束,有义务在团组织的带领下积极投身和谐社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

青年既是和谐社会的直接受益者,又是现代化事业的未来建设者,他们与团组织乃至社会和谐发展、互为一体、相辅相成,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契合关系:

1、从社会发展层面分析,和谐青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社会发展总是在不断的新老更替中进行,青年之于社会就象新鲜细胞之于人的全身,不仅在社会中占据相当的比例,而且是社会中最活跃、最可塑的群体。由于青年正处于学习、成长的关键时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个体的想法、行为往往会牵动所在家庭、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潮流与动向,他们和谐了,社会就能和谐;他们不和谐,社会就难以和谐。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紧紧抓住青年这一重要群体,积极促进青年和谐成长。

2、从青年自身诉求分析,和谐成长是当代青年发展的必然选择。不管是“和谐社会”还是“和谐青年”都是一种动态的“和谐”状态,没有发展就谈不上和谐。当代青年渴望成长、渴求成才,希望自己个性目标和人生价值得到社会认同,和谐成长是青年发展的“第一追求”。但是,青年发展必须不断克服成长中出现的各类问题,需要社会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外部环境,这就需要各级团组织全面关注青年发展,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实现青年健康成长。

3、从团的组织属性分析,促进青年和谐成长是共青团的职责所在。共青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青年是共青团组织赖以存在的基础,脱离了青年,团的工作将失去意义,因此,各级团组织必须将服务青年需求、引领青年发展作为自身工作的基础环节来抓,努力使团的各项工作更加贴近青年、符合实际。这是各级团组织和团干部必须着力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更是共青团的职责所在。

二、共青团团结带领青年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分析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难得的黄金机遇期,同时又面临一个严峻的矛盾凸显期。团的工作对象--青年,面对的是社会转型期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冲击,各种利益矛盾、社会问题逐渐显现,青年群体社会流动加剧,不断进行着分化重组,新兴青年群体和新青年组织不断涌现,社会问题青年化和青年问题社会化愈演愈烈,青年群体呈现出新的特点,并由此派生出一些与社会和谐主流不相称的现象和趋势:

1、青年价值诉求呈现个性化多元化趋势。一方面,青年的生活样式日渐个性化。在现代青年生活中,一句个性的语言、一首原创的歌曲、一个夸张的举动或者一个偶然的机会就可能使某个人“一夜成名”。现实典范和利益驱动使得一些青年的个性表现欲望更加强烈,受世俗文化影响,许多青年的行为渐渐趋向于“特立独行”。另一方面,青年的价值追求更加多元化。关于青年价值观的调查表明,在“四个多样化”背景下,青年的价值观念正发生巨大转变,青年的权钱观更加务实,享乐主义有一定市场,45%的青年在问卷中直言“金钱”、“权力”是他们的追求。

2、青年就业水平呈现高期望低水平趋势。青年是就业和再就业的重点群体,就业问题是影响青年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据2005年5月在京举行的“青年就业与和谐社会国际论坛”公布的《中国首次青年就业状况调查报告》:29岁以下中国青年总体失业率为9%,是中国目前社会平均失业率(6%)的1.5倍;与较高失业率相对,当代青年就业意向却依然表现出较高的心理预期,有43%的受访青年认为最理想的工作单位是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20%的青年希望创办自己的企业。同时,受高校扩招、就业竞争加剧、传统观念束缚等因素影响,国内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已从2003年的83%下降到2005年的72.6%,不少青年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危险,“啃老族”、“校漂”队伍随之出现并不断壮大,对社会和谐稳定构成了潜在威胁。

3、青年社会参与呈现社团化志愿化趋势。青年的社会化是历史的必然,当代青年拥有了更加自由的民主政治环境,青年社会参与的途径和渠道正变得越来越宽阔和广泛。各类青年社团的数量持续增长,调查显示:77.9%的青年受访者将社团或志愿者活动作为社会参与的主要实现方式,特别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骨髓捐献志愿者等已成为时下青年群体社会参与的新热点。84.4%的青年愿意“每个月抽出一定时间参加义工活动”,在公益活动中的分享快乐、得到满足,已成为青年参加志愿服务的直接动力。

4、青年网络问题呈现泛滥化复杂化趋势。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网络日益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网络对于青少年群体的影响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与研究。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报告:2004年中国上网用户总数已突破1亿大关,上网计算机总数4560万台,分别是2001年的3.89倍和4.55倍;2004年上网用户中,35岁以下青年和24岁以下青少年分别占82%、54.1%。网络的广泛普及在给青少年学习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使青少年成了网络问题的主要制造者和受害者,约14%青年网民患有不同程度的“网络综合症”,主要涉及网游成瘾、网络赌博、网络诈骗、网络色情等方面,各种危害在不同青少年群体、个体间交错感染、综合影响,呈现出隐蔽化、复杂化特点,给有关部门开展整治工作带来难度。

5、青年生存范式呈现两极化对立化趋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经济状况和生存范式被默认为青年群体划分的主要依据,当代青年群体已不可否认地出现了“相对优势群体”和“相对弱势群体”。“相对优势青年群体”是高学历、高职位、高技术、高收入青年群体的集合,一般分布在企业高层、政府机关、教育科研、司法医疗等系统,拥有较多可调配的社会资源,可能在团内兼有职务或拥有青联委员或青年协会成员的身份,具有较高的“话语权”和较广泛的社会交往。“相对弱势青年群体”则是那些相对而言面临的困难、问题明显较多、较紧迫,拥有较少可调配的社会资源且改变自身现状能力相对较弱的青年人的集合,他们最需要组织的关心和帮助。根据《中国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现状与社会保护政策研究》报告(2006年5月发布):弱势青少年群体与普通家庭相比,身体健康和受教育状况明显偏低(普通家庭中身体状况良好的占74%,弱势家庭孩子中这一比例为57%);家庭青少年教育经费支出水平低于普通家庭(仅8%的弱势青少年能够获得政府教育补贴);弱势青少年的社会参与状况令人担忧(有24%的弱势青少年表示未曾参与过正式的集体活动)。这种相对优势、弱势青少年群体的自然分割会直接影响社会公平,减少青少年相互间的交往、友爱与互助,导致相对优势青少年在心理上出现歧视倾向,而相对弱势青少年易产生压抑甚至“仇富”情绪。

上述趋势既表现为当代青年的群体特征,同时也是影响当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共青团组织要适应这些情况,在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就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1、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共青团工作是朝气蓬勃的工作,常被赋予理想主义的色彩,一些团干部和团员青年习惯于“凭热情”干工作,在设计载体、规划活动时喜欢赶时尚、逐热点,很少进行严密的研究论证。随着改革的深入,传统的组织架构已被打破,市场环境中青年自主性日益增强,过去许多行政化的动员方式正日渐失效。共青团参与和谐社会构建,既要满怀信心,将其作为共产主义征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的一个重要目标,同时也不能光停留于理想状态,必须正视现实、贴近青年、关注社会,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地为青年成才致富奔小康这一现实需要服务;在工作职能上,要积极承担各类青年社会事务,主动争取党政领导的关心、重视和支持;在动员方式上,要更加注重实际、实用和实效,从单纯的教育灌输、指派任务,向寓教于乐、寓管理于服务转变。

2、正确处理团员与青年的关系。团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团员和非团员青少年,共青团员是先进青年的代表,通过一定的程序加入团的组织,遵守团的章程、享有团员权利、履行团员义务,而非团员青少年不受《团章》约束。尽管因团的工作需要,这两个群体在很多情况下是不作细分的,特别是近年来共青团参与青年事务逐渐增多,团员与青年之间的界限似乎变得有些模糊。这种模糊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增强普通青年对团组织的认同感,进而促进青年群体内部的和谐。但是,这种模糊认识也容易淡化共青团员自身的角色意识,影响到他们先进性的发挥。因此,共青团要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紧紧依靠团员,积极带动青年,全面辐射社会。对于共青团员,要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队作用,自觉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排头兵;对于普通青年,要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通过培塑更多的“和谐青年”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庞大的中坚群体;对于相对弱势的青年群体,要切实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主动提供各类帮助,代表维护其合法权益,与他们携手进步,使之成为社会和谐的有机组成。

3、正确处理务虚与务实的关系。就共青团的性质和特点而言,许多工作内容是务虚的,由此造成各界对团的工作和活动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华而不实、深入不够的印象,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共青团的影响力、号召力。在新时期,共青团参与和谐社会构建要更加注重“虚功实做”,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具体事情抓起,选准共青团工作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切入点,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首先,工作作风要实,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工作毅力,坚决克服浮躁情绪,深入基层、深入青年,扎扎实实,坚持不懈地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其次,工作内容要实,要全力打造一批青年受益、社会公认的“团字号”品牌工程,不断扩大团工作的影响力;第三,工作措施要实,通过争取项目,建立阵地,更多地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主战场中有所作为。

4、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共青团拥有着辉煌的历史,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青年突击队等工作品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至今仍焕发着青春的活力。这些品牌的创立无一不是立足实际大胆创新的结果。当前,创新发展作为时代的主题,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被各行各业所广泛认同并实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无一不是在党带领各族人民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的结果。共青团要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要在新形势下寻求新的作为,在继承传统和深化品牌的基础上不断地推陈出新,在创新中拓展新天地,在创新中实现新发展。

三、共青团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初步构想

针对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共青团组织应当积极适应新形势下青年群体和青年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着眼长远、抓住根本、循序渐进地做好各项工作。要按照党委、政府和上级团委的部署要求,以构建“五项机制”、营造“两个环境”为抓手,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年成长发展的内外环境,积极培塑和谐青年,努力促进青年和谐成长:

(一)构建“五项机制”,积极培塑“和谐青年”

1、以青年舆情观测为重点,着力构建青年动态分析机制。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舆情是思想的反映。面对青年价值诉求的个性化、多元化趋势,团组织原有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已经很难及时、全面、准确地把握各阶层青年群体的真实想法和即时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重新构建一套基于现代科学方法与科技手段的新型青年动态分析系统,进一步提高青年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要以建立完善青年舆情观测分析系统为依托,扎实开展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青年变化的脉搏。一是疏通青年舆情表达渠道。通过建立健全领导工作调研、团干部基层联系点、群众信访接待等制度,全面掌握当前青年思想动态。二是建立青年问题指标体系。围绕青年满意度、青年期望值、青年评价等数据,筛选设计出一整套能够敏感反映青年基本状况与青年舆情的指标体系,据此开展青年舆情调查。三是健全青年舆情工作网络。通过开发软件、设立监测点、培养联络员队伍,着力推进青年舆情信息工作,使团组织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当前青年的思想动态、生活状况、舆情信息等情况,为自身工作和党政决策提供依据。

2、以青年创业扶助为重点,着力构建青年和谐就业机制。胡锦涛同志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一般而言,青年知识层次高、活动能力强、对社会影响力大,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但同时他们又缺少工作经验、没有自我的物质财富积累,在面对生存、生活等现实问题时往往处于弱势。共青团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社会联系广泛,组织覆盖全面,人才优势明显,理应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积极构建青年就业创业机制,引导青年通过创业促进就业,通过创新促进发展,设法让他们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事业中大显身手、展示才华、施展抱负。一是建立引导机制,促进青年和谐就业。通过观念引导、就业援助、技能培训、中介服务等手段,逐步构建与国家就业工作相衔接、具有共青团特点、符合青年需求的青年就业工作体系,进而促进青年确立正确的择业观,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到社会需要的地方实现就业。二是健全扶持机制,促成青年和谐创业。以成立青年创业服务中心等形式,实实在在地帮助青年解决在创业中遇到的政策、资金、项目、保障等问题,给想创业的以机会,给敢创业的以舞台。三是完善创新机制,促动青年和谐创造。要致力于培养各种类型的青年创新人才,通过举办“青年创新周”、“创新成果展示交易会”等活动,大力弘扬创新精神,主动搭建创新平台、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带领青年在投身创新实践的同时创造较好的人生业绩。

3、以青年志愿服务和谐为重点,着力构建青年社会参与机制。志愿服务及其蕴涵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既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一脉相承,又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追求道德的主体意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志愿服务在参与方式上强调自觉自愿、力所能及,充分尊重青年的主体性,体现以人为本,符合青年人的参与愿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重要而有效的社会动员方式。各级团组织要进一步加大对青年志愿者工作和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指导支持力度,精心设计推出各种符合青年特点的志愿服务活动和项目,通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和谐行动”和“农村基层志愿服务”等活动,激发青年主体的社会参与愿望,共同促进社会进步。一是坚持项目化操作,针对受众实际需要和志愿者自主需求,采取小型、分散、经常、多样的形式,开展“110反扒”、“金辉助老”、“助残”等志愿项目。二是要坚持品牌化运作,以服务党政中心工作、参与重大社会活动为切入,大力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和谐行动”、“志愿服务新农村”、生态环保志愿者“千百万”行动以及大型展会、节庆志愿者等具有一定声势、规模的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品牌。三是坚持机制化建设,通过完善相关立法,整合社会力量和相关资源,积极尝试“优质低偿服务支持公益无偿服务”机制建设,提升志愿服务的社会效益和发展潜力,实现多方共赢。四是坚持自主化管理,尊重青年意愿和基层的首创精神,以“注册+招募”为主要动员形式,进一步完善组织体系,实现共青团占据主导地位、协会监督指导、基层服务站具体实施的组织管理模式。

4、以预防青年网络问题为重点,着力构建青年网络文明机制。对于青少年网络问题,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视而不见。当前,青少年对互联网的需求主要是“获得新闻”、“满足个人爱好”、“提高学习效率”、“研究有兴趣的问题”以及“结交新朋友”等,各级团组织要正视网络技术给青少年带来的影响,广泛开展《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宣传和“青少年安全放心网吧”的创建活动,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积极推动“未成年人网脉工程”,切实预防与控制青少年网络问题。一是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力量,加强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依托网络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宣传活动,使青少年能够正确使用网络,提高他们抵御网络危害的自我免疫力。二是加强青年网、学子网等青年主流网站建设,在青年集聚的大型综合网站增设青年主题板块,适时开展网上团建,不断扩大团缘网络阵地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用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占据当代青少年的网络空间。三是加快网络监管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对各种网络问题的防控力。尝试设立青少年网络问题防治专项基金,积极开展“绿色网站”、“社区放心网络中心”等创建活动,积极招募网络志愿者,建设一支团组织掌控的网络精英队伍,主动深入青少年经常访问的各类网站,以论坛、BBS、QQ参与者的身份,对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加以引导,并从中获取信息、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有针对性的加以防控。

5、以帮扶弱势青少年为重点,着力构建青年和谐发展机制。针对当前青少年群体两极分化的客观情况,共青团要积极引导青少年中的相对“优势群体”与相对“弱势群体”和谐生存,共同发展。重点关注弱势青少年群体的实际需求,着力构建相应的扶助机制,及时向他们传递党和政府的关心爱护,自觉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一是关注贫困青少年的民生问题。以下岗失业青年、特困学生(失学儿童)、农民工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青年为重点,深入实施“青年成功创业计划”、“大学生助学计划”、“进城小公民援助计划”,全面开展“真情助困进万家”活动,主动帮助特殊家庭、特困家庭中的弱势青年群体。二是关注边缘青少年的融合问题。切实加强罪错青少年、社区闲散青少年的结对联系工作,主动维护其合法权益,热情帮教失足、越轨青年走向新生。三是关注弱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广泛普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心理咨询网络,健全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培植自尊自信、豁达乐观、和谐向上的健康心态。

(二)营造“两个环境”,促进青年“和谐成长”

1、积极推进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制订,努力营造青年和谐成长的法治环境。民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法制是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在我国各级党委政府均高度重视青年发展和青年工作,各级团组织要乘势而上、借势而为,以恰当的方式积极代言青年利益,引导青年热情参与社会管理,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落实依法治国方略中发挥积极作用。一是要致力于提高青年的民主法治意识。通过开展法制宣传、提供法律援助服务等,引导青年自觉遵守法纪、严格依法办事,把法律意识转化为行为习惯,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预防和制止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二是要致力于推进青年事务的立法工作。在全面了解青年的基础上,积极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大力推进党委、人大、政府关于青年工作政策、法规的制订,同时,进一步发挥人大、政协中青年代表、委员的作用,创造条件促成青年事务的相关立法。三是要致力于推动相关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在充分发挥未保委、预防办等协调机构作用的基础上,探索建立青年工作联席会议、青年工作委员会等青年事务协调机制,通过青年政策宣传、资源整合,合力推动相关法规的贯彻执行。

2、主动解决青年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努力营造青年和谐成长的社会环境。青年和谐的实现是通过每个青年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来共同完成的。各级团组织应当认真审视当前青年群体存在的各类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深入探索解决这些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主动协调好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团体和个人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在青年群体中营造团结奋进、和睦相处的良好氛围。一是在培育青年文明道德风尚上下功夫。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倡导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社会新风。二是在完善维权网络上下功夫。以各系统青少年维权岗创建为载体,进一步加大青少年维权工作力度,努力形成以青少年工作领导小组和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为龙头,各级青少年维权岗为重点,以“12355”青少年维权服务热线为纽带,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青少年维权联动网络。三是在构建“三位一体”工作格局上下功夫。动员家庭、社会、学校三方力量,以推进“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为龙头,广泛开展青少年自我保护教育,教育青少年拒绝毒品,远离犯罪,在此基础上,联合相关职能部门严厉打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进一步“净化”青少年生存的社会环境。

下载教师参与和谐社会建设之我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师参与和谐社会建设之我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和谐社会之我见

    和谐社会之我见南亨中心小学曾秋洁摘要:本文从以人为本理念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前提、结构转型期是提出和谐社会的现实原由、和而不同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从三个方面来阐......

    和谐社会之我见

    和谐社会之我见 2010级 博物馆班 李博 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之我见

    和谐社会之我见 【 摘要 】 构建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对马 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完善和升华。构建社 会主义......

    和谐社会之我见

    和谐社会之我见 当今社会存在的热点矛盾:官员名声作风问题、毕业生就业问题、劳动力转移和转型不接轨问题、市民看病难问题、人际关系冷漠问题、百姓羞耻感失去问题、人民世......

    地税部门建设和谐社会之我见

    履行地税职能 发挥“四员”作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构建和谐社会之我见

    构建和谐社会之我见中华美德,人人皆知,“孔融让梨”等典故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至高无上的美德,更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之都。但是中华美德在今天,仿佛早已被人们忘......

    构建和谐社会之我见

    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它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布......

    和谐社会之我见01

    和谐社会主义下的大东广场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一般的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