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之我见(共5篇)

时间:2019-05-14 15:09: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和谐社会之我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和谐社会之我见》。

第一篇:和谐社会之我见

和谐社会之我见

当今社会存在的热点矛盾:官员名声作风问题、毕业生就业问题、劳动力转移和转型不接轨问题、市民看病难问题、人际关系冷漠问题、百姓羞耻感失去问题、人民世界观狭隘,价值观缺失问题、城乡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社会治安和食品不安全问题„„

一切的一切都给了我们一个警示音——社会发展存在着不和谐。小组成员分析部分原因:

1、我国发展出现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能源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

2、人与社会的不和谐(城乡差距大);

3、干部执政能力不够,作风腐败。形成领导与被领导的不和谐。总之,和谐社会发展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新阶段。

尽管社会存在着种种不和谐因素,但令人欣慰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都注重和谐文化,如:和谐城市、和谐校园、和谐医疗、和谐传媒等等。但很少有人知道,“和谐社会”这一概念,首先是由一些当今的发达国家提出的。不得不承认,这些国家在物质文明达到相当程度积累之后,当家作主的领导和人民,都把目光放眼于精神文明建设,涉及内容有:国家更进一步地建设问题、社会福利的改善问题、人文情怀的培养问题、民族文化的弘扬问题等。这是他们提出和谐社会的意识基础和必要前提。

放眼我国,以当今的世界格局作为对比,物质文明自然还没有达到极大丰富,但快速、平稳、高效率地发展,是我国面临的趋势。过去几年中,亿万百姓都在讲一句话——全面奔向小康社会。目的就在于,要把我国发展成为一个物质文明化的国家。

因此,我认为:作为社会的一员——在校大学生,我们也应当考虑以下一类问题:如何给自己一个定位?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解决社会不和谐问题?这些问题的关注程度及思考深度取决于个人的经历,更取决于一个人的世界、价值和人生观念。但我们周围的同学很少会关心此类话题:如何正确看待和把握未来社会?和谐社会的确立还需要我们做哪些准备?

发展论告诉我们,社会总是在矛盾中,曲折而盘旋式地发展。中国近两年的发展非常迅速,国际地位也在逐步提高,随之而来的矛盾,也就初见端倪了——贫富差距明显了,国民幸福指数下降了,失业待业人员增加了,单位人才的忠诚度降低了,社会人际关系变得冷漠了,个人的诚信观念淡忘了„„相信这一局面,在今后的几年中,还有待改善。但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发展看,中国近20年来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仍然是相当大的。政治方面,时下国家局势稳定,祖国一统将成为发展趋势;经济方面,GDP连续十年呈两位数增长,创造了二十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文化方面,从改革开放以来,民族文化和多国文化的冲撞,使得华夏文化逐渐扎根于人民,扎根于世界。结合这三方面的发展比重看,争创华夏文化将成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社会和人文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两大元素。发达国家之所以有今天的国际地位,取决于国家的人民对于自己文化的认识和精神文明的追求。而中国正处于这一阶段的初级阶段:只有少数人才意识到和谐社会的发展框架,而绝大多数的人还都对中国未来充满了疑惑、怀疑,甚至是否定。他们还不能了解到,全民素质基础的高低,将影响社会意识形态。当人们一味地认为只有外国文化才是“正统”,才算得上前卫、潮流、时尚,才是我们的追求时,我们甚至都没有想过去

学他人之长处,补自我之短处,将道德和法律相结合。这样,我们可以规范国民的基本素质和修养,所谓修德可以致远,也就意味着:只有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使得它能被世界所认可,我们国家,就能立足世界之林。这些就是我们要思考、实践和反馈的。

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近百年历史,相信他们在建国六七十年时,同样存在发展迷茫的一个阶段。我国的优势也就显而易见了,我们可以借鉴别国的发展历程来发展我们自己的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组成的基元是人,时下人们的思想,很大程度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就我个人认为,中国在近50年时间,会成为一个政局稳定,经济蓬勃,文化自成一家的大好局势。国际社会也认同,如果忽略中国潮流的影响,那么世界格局也会改变,也就是说,我国在国际上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给我们无形中带来了压力:中国到底如何发展?发展和谐社会,如何入手呢?我看来因该从文化入手。

所谓文化,也就是让文明普及化。中国历史上有着无数灿烂的文化,但有一点不可否认:目前中国人身上存在着许多的劣根性。其中最大的一点就是,不欣赏本国文化。是我们应当反思的问题。西方文化是众人瞩目的趋势,就拿影视行业讲,越来越多地导演和演员,如张艺谋、成龙、章子怡等,都为了进军好莱坞而去迎合西方的一些审美。他们给了国民一个错误导向。唯独被西方认可的文化才能持续发展。这一思维就像一慢性疾病一样,在国人的意识中传播开来。

余认为,中国要走和谐道路,首先要确立自己的人文。无论是在发展领域还是建设领域,是宏观组织还是微观组织都应当如此。如果国家、单位的决策、政策都不能切实地考虑国人的利益,国人都被国外政策所吸引,人才都流向国外发达地区,那我们又怎么来发展华夏人文呢?

人都是一些趋利避害的动物,中国人不热爱自己国家还存在着一些主观原因:中国人只是用眼睛看世界而没有用眼光看世界。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从来没有想过如何发展中国、复兴中华此类问题。其实说的通俗一点,那就是当局者迷。他们虽然听说水涨船高、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道理,但从没有人想过将这一想法运用到宏观国家建设上。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假设:一个中国人能够被国际人士所认可,但他的祖国还没有崛起,那他子孙后代也会留下许多遗憾。当然,中国的发展并不是靠一代人就能完成的,他需要几十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让中国立于民族之林。社会发展之所以不和谐,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们过于追求个人利益,忽略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如果在一个人面前有一个小蛋糕,要有十三亿人民来分,只能有一个结果——人民饥寒交迫;但假如我们考虑把这个蛋糕做大做好,受益的自然是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后人。

今天的中国人,更多地追求物质文明,真是聪明而未必高明,未来中国人的追求,应当有所改善、有所提高。只有丰富的精神世界,才能造就整个社会的和谐;今天的中国人以貌取人,对于地位低的人,他们也许会不屑一顾,对于地位高的人,他们也许会低三下四,但在和谐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不存在歧视,不存在寄人篱下。但常言道,最难改变的是人的习惯——本性难移。能让中国意识形态发生这种改变的除了道德观念,还有法律。在一个和谐社会里,社会上层和普通百姓同样受到法律的约束,社会上不同的角色,都有自己的空间。这一空间受法律保护,不受任何人侵犯。在一些发达国家里,总理由于超车罚款和平民罚款是一样的,社会存在阶层,但不存在阶级矛盾这一概念。这也就要求和谐社会里,要有健全的法律或法典,而每位社会成员都要有一定程度的法律意

识。只有如此,人与人之间才能真正地做到互相尊重,充满人情味。中国人也就不必刻意地去搞人际关系,法律面前 人人平等了,社会才会规范化,钻法律空子的人也就没有滋生的空间了,国家才能变得平等、人民才能变得独立。

不过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是不太重视法律的。历来的统治阶级,都是不把枉法放在眼里的,只要有一官半职,你就是法律。这也使得中国如今的一些领导人有一种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心理,这其实不利于法律的全面普及。如果说人民的基本权利都不能得到公平的对待,那么又怎样让我们的人民去共同建设和谐社会呢?

再次,由利益分配不公引起的矛盾,也是阻碍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不解决分配不公的问题,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扩大,不符合“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个目标的,也必将激化社会矛盾,难以建立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解决利益分配不公问题。要重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要重视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双重权威。改革开放二十六年来,我国的GDP总量增长了10倍,平均发展速度为9.4%,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广大人民群众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实惠,但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差距拉大,利益表达机制和平衡机制严重滞后,利益分配不公的背后隐藏着严重的分配不公和腐败现象,非法致富现象严重,一些人靠钻政策和体制漏洞而暴富,一些部门和单位靠垄断而获取超额利润。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既要维护好人民群众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也要充分关注社会低收入群众,即弱势群体,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同时要通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逐步缩小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例,实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构建好利益协调机制。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形成丰富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分商业保障和强制保障两种。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社会保障以商业保障为主,而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弱势群体相对较广,主要是城市的下岗工人和农村的农民,这些社会群体为改革发展作出的贡献与应得到的补偿不对等,收入的,负担重,利益失衡导致心理失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弱势群体不能仅仅依靠商业保险,而更多的应依靠政府主导的强制保障。因此,要通过国家、集体、个人按不同比例强制形成社会的就业再就业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失地保险、医疗保险,并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通过慈善事业、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措施构建可靠的社会保障网络,努力使社会的弱势群体有一个基本的生活保障,促进社会各阶层的和谐相处。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大力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大力倡导“大社会、小政府”的理念和思想。在我们传统观念中,任何社会矛盾都应由政府来化解和解决,一旦矛盾没有及时解决,就容易引起人民群众和政府的对抗情绪。而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许多复杂的利益冲突都是通过社会组织之间的谈判、协商、妥协来解决的,社会组织成为政府和群众的桥梁和缓冲器。与政府相比,社会组织不同于政府,不具备政府职能,但能起到政府起不到的作用,社会组织能以“中间人”的身份出现,群众认为它在办“份外事”;同时由于社会组织没有架子和面子,也更有沟通妥协的余地。而政府在解决矛盾中往往是当事人,解决得好群众认为是“份内事”,解决不好则会激化矛盾;同时,政府为了顾全面子往往不肯妥协,这就丧失了解决矛盾的基础。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帮助各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引导他们在协调利

益、化解矛盾、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第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不断提高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我国现有的社会矛盾绝大部分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是可以通过沟通协调的方法得到妥善处理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就是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反映和兼顾不同阶层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就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和正确的政绩观,教育和引导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就是要高度重视和落实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就是要运用政策、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采取教育、引导、疏导、协调、调解等方法,引导群众以合理、合法、合情的形式来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第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也是重要一环。我们党历来视干群关系为鱼水关系,又常以“水能载舟、又能覆舟”来告诫党员领导干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干群关系是和谐社会的晴雨表,良好的干群关系是和谐社会的润滑剂。要建立良好的干群关系,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党员干部至少应做到“三心”(即公心、真心、良心)和“三气”(即正气、大气、勇气)。公心就是做事要公心,不谋私利,党员干部要把公道正派作为自己的立身之体,公生明,廉生威。真心就是对待群众要有真心,与群众荣辱与共,以心换心,只有真心关心群众的冷暖疾苦,才会耐心倾听群众意见,才会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不会把自己凌驾于群众之上,才会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戴。良心就是要不忘党和人们的培育之恩,在领导岗位上高标准、严要求、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正气就是树立正气,打击邪气,党员干部就是要以浩然正气压倒歪风邪气,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大气就是要不计个人得失,不斤斤计较,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能损害群众的一分利益。勇气就是要以无产阶级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挫折,有勇气、有能力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只要我们党员干部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工作上充分相信人民群众,充分依靠人民群众,良好的干群关系才能得到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有希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政治性任务,是一个美好的社会理想,需要各级干部和全体民众不懈努力追求来实现。

如今的年轻人,日后就是引领未来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就会影响中国的未来,梁启超有云: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如今的大学生们,是否也该意识到自己身上的使命呢?我们能否成为巨人,就会影响我们的下一代,他们能否成为中国的巨人,就会影响到中国崛起的进度。未来和谐社会究竟谁人创造,我们莘莘学子责无旁贷。

第二篇:和谐社会之我见

和谐社会之我见

南亨中心小学曾秋洁

摘要:本文从以人为本理念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前提、结构转型期是提出和谐社会的现实原由、和而不同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构建和谐社会。关键词:和谐社会 人为本 我与和谐社会

一、以人为本理念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前提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从主体上也就是人的方面,真正解决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前提。

1956年我国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制度。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这样强调:“我们做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难道还有人不知道我国有六亿人口吗?知道是知道的,不过办起事来有些人就忘记了,似乎人越少越好,圈子紧缩得越小越好。抱有这种小圈子主义的人们,怎么就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建设社会主义,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并尽可能地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毛泽东这段话讲得很深刻,实质上是执政党的思维方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在这里没有使用阶级的概念,而使用的是人口概念。这是因为,党在没有执政之前,必须首先分清谁是朋友谁是敌人,以组织阶级队伍领导革命。尽管我们要把全国人民都组织起来进行革命,然而革命是要流血牺牲掉脑袋的,实际上只能把本阶级的骨干力量组织起来去影响更多的人。这个过程中还要利用矛盾,分化瓦解,甚至激化矛盾,以打击敌人。就是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还是最大限度地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毛泽东思想有三大法宝,第一个就是统一战线,第二个才是武装斗争,第三个是党的建设,这是通过搞好党的建设来驾驭前两个法宝。此乃毛泽东的成功之道。有一位老革命的回忆录,讲红军时期毛泽东曾出题考还是红小鬼的胡耀邦,先问你懂军事吗?胡耀邦对军事的战略、战术说了一通。毛泽东说,你对军事理解的还不够到位。什么是军事呢?军事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不能够死拼到底。然后毛泽东又问什么是政治呢?胡耀邦讲了阶级斗争,群众工作。毛泽东又说你对政治的理解也不深刻。政治就是把赞成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我们的人搞得少少的。有作为的政治家善于把反对我们的人变成赞成我们的人。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中国革命因此赢得胜利,共产党成了中华大地上的执政党。

共产党在成为执政党以后,尤其是在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消灭之后,就要全面顾及、通盘考虑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并且尽可能把各种社会矛盾化解在体制之内,求得稳定与发展。因此,党的八大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接着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但是由于毛泽东和共产党对我国社会结构和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判断,执政理念从1957年反右斗争后变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才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讲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十六大提出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人”,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包括一切热爱祖国的人们。我国是法制社会,人的概念也就是公民的概念,集中体现为在法律和政策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正是在此基础上,科学人才观提出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

以人为本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新的执政风貌和施政特色。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曾在“以民为本”和“以人为本”两种提法之间进行比较,取得的共识是,我国封建社会上千年来就有“民本”思想,资本主义社会也早已有“人本主义”,我们共产党人就叫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理念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具有最广泛最充分的包容性,深得人心民意。

以人为本意味着对过去较长一个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执政理念的彻底否定。当年我们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来看,那主要是在工作重心代替意义上的转折(当然意义至关重大),在理论上尚未完全深入到社会历史领域,以致我们这些年的发展进程中仍然不断出现“非以人为本”的现象。诸如曾经发生的姓“社”姓“资”和姓“公”姓“私”的争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责难,对私营企业主的非议,等等。突出以人为本,在社会历史领域里彻底地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维,是对现实社会中一切违背人性发展的、不尊重人的现象的反思和超越。这是共产党在自觉认识到已经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两个根本性转变情况下,在执政理念上的新飞跃。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真正解决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体问题。这就是: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大家一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了新力量,巩固和扩大了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从以人为本理念出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顺理成章。因为以人为本,就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形成人人都可以成才、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观念;才能做到群众利益无小事,并且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就要维护和保障人权,保护合法的私人财产。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全方位、多层次的,而主要是指社会各阶层能够和谐相处。就是说,在新世纪新阶段,只有所有社会成员都有了平等的国民待遇,方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结构转型期是提出和谐社会的现实原由

我们的改革已经进入结构转型时期,这是改革的攻坚时期,主要是解决经济社会结构问题,建立新体制。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化,这一时期是改革取得较大效果的时期,也是社会阶层激烈分化的时期,整个社会结构会逐步地分化为若干个阶层,这些阶层都有了自己特殊的利益和获得这种特殊利益的特殊渠道,产生了维护自身利益的政治要求。改革面临的主要约束条件,是随着改革的深化所带来的各方面的利益冲突。就整个改革进程来说,利益矛盾最尖锐的是这个时期。在这个时期,深化改革的关键,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并且让人民群众不断得到改革的实惠。执政党要合理协调利益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应运而生。

这一时期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一是随着贫富差距的拉大,会使一部分低收入的弱势群体诱发对旧体制的眷恋情绪,怀旧,今不如昔。它的危险性在于,这种眷恋情绪一旦蔓延开来,很可能同改革初期由于改革深化和不断取得成效而沉寂下来的极“左”思潮相结合,从而成为影响改革的一个重要思想因素。一些抱有极“左”主张的人,打着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旗号,改头换面地贩卖“左”的一套,使改革的舆论环境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势。

二是各阶层的代表不可避免地会提出它所代表的特殊阶层利益的理论表达,使改革决策的理论环境趋于复杂,以至影响到决策,在实际操作层面的协调之外,额外地增加了思想理论层面的协调负担。这也就是我们在这一阶段总要强调弘扬民族精神、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统一思想中深化改革的原因所在。

三是由于改革处在攻坚阶段,原来旧体制下的各种矛盾以及在改革启动阶段尚未触及的深层次矛盾都暴露出来了,改革进程中受历史条件限制产生的一些新的矛盾也暴露出来了。

也就是说,旧体制遗留下来的矛盾、改革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交织在一起,情况相当复杂,各项改革措施牵一发而动全身,系统性非常明显。不像改革初期那样,一项改革措施就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效果,改革的成本增大,使得改革难以一时取得突破性进展,这就容易使人们总感到现行的改革措施不过瘾,产生激进情绪。

四是这个期间一般都是经济的开放度达到很高程度的时期,思想文化方面的碰撞十分激烈,特别是国外的一些思潮传了进来,对改革目标的选择、改革措施的确定、改革的实际进程都会产生影响。在这方面,这种碰撞突出地表现为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激烈碰撞。操作不当,就会出现全盘西化,或者出现极端的、狭隘民族主义。

所以,结构转型期的改革,已经不单单取决于经济本身,不单单取决于经济体制本身,它已经使改革成为一个全面建设新体制的创新时期、创新工程。整个改革能不能取得成功,关键取决于能不能协调地渡过这个时期。这个时期最大的危险在于,在经济高速增长条件下出现的社会失调。事实上,困难条件下出现的一些社会失调,在中外政治史上是比较好应付的。比如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全国上下同心同德,比较顺利地度过。但是经济增长、甚至繁荣时期出现的社会失调,非常严峻。美国独立战争、英国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革命即十月革命,这是历史上著名的四大革命,它们在革命的前夜都是经济高速发展、繁荣时期。人们欲望激发起来了,引发巨大的不平衡,所以起来闹事,进行革命;普遍贫穷,超稳定结构,不容易出事。在改革的转型期,由于利益矛盾十分尖锐,非常复杂,尽管经济在高速发展,但是一旦出现社会失调,对我们执政党来说,那是非常严峻的,真正考验党的执政能力。因此,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是高屋建瓴的积极应对,意义不容低估。

三、和而不同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毛泽东曾经精辟地说过,我们的事业为什么能够胜利?不在于纯,而在于不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和而不同、丰富多彩。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兼收并蓄,厚德载物,调节社会矛盾使之达到适度、适时、适当的和谐状态。世界是多样统一的,我们要认识社会结构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和谐社会应当是和而不同的社会,关注人们之间的共同性和个性的差异性,人们的思想文化和精神追求将表现出丰富的个性差异,更加文明,更为开放。

西周末年史伯答桓公:“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万物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平”是把许多性质不同的东西结合起来,使他们得到和谐。这是产生万物的基本条件。“裨”即把性质相同的东西相加凑合在一起,这就没有新东西,也就是没有了创造力。只有把不同成分的原料组合在一起,才会产生新品种。“他”有“不同”的意思,在不同中找相同相近的事物或道理,也就是找“和”的过程。

孔子在《论语·子路》篇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何晏《论语集解》说:“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则同,然各争利,安得而和?”这样便把“和”与“同”彻底地归于人的不同上来,君子的看法相同,但他们所做的不一定都一样。小人看似相同,那是为了利益,如果同伴中损伤了他们的利益,很容易生成内讧,如鸟兽散。

和而不同是指要承认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和(合并、融合、团结、和谐)才能产生新事物;如果一味追求同,不仅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反而会使事物衰竭。和而不同,就是要承认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实现差别共存,从而在本质上达到相近或相似。和而不同是多元一体的理论。承认不同,但是要和,否则就要出现纷争。只强调同而不能和,那只能是毁灭。和而不同体现了辩证关系。和就是要求在纷乱当中寻求到共同的、统一的属性。

由于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我们要通过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按劳分配与按

生产要素分配结合,以及全方位对外开放,不断调整化解各种矛盾,建立起中国历史上最和谐的社会。

在我国现阶段,机会平等是实现社会和谐至关重要的条件。社会对人们利益的满足能够与他们对生产的贡献成正比地增长,即贡献愈大,社会对其回报也愈高,以激发最大多数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财富再分配。用公民平等、机会平等、资源开放、公平竞争的公共政策,开辟不同社会阶层社会流动的合理通道,尤其是向上流动的通道,使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实现良性、公正合理的互动。与此同时,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生动而有序的社会,既富有活力,也保持稳定;既包含各方面不同利益,又能把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处理妥当。这是一种活而不乱、活而有序、和而不同、矛盾统一的社会。

论和谐是动态的。

和谐不是停滞,不是凝固,而是一种积极的前进的状态。在一个地方,今天和谐了,明天又会被新的矛盾所打破;我们又要做新的努力去争取达到新的更高的和谐。

如是,就能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

⊙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用先进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提升人们的文化精神,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

文化环境造就了人。所以建设和谐文化体系,通过进一步弘扬先进思想文化,建立全体人民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和共同的精神追求,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汇成一股巨大无比的精神合力。努力实现社会各阶级、阶层在政治、精神上的和谐,使之“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重在建立先进的精神文化内核。精神文化内核是从人民群众的文化实践中升华、提炼、凝聚而成的文化精华,是一种时代精神。它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行为和发展方向。用先进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提升人们的文化精神,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提高人口素质,提升社会文化品位、树立社会文化形象,增强文化竞争力,造就一代有理想、有信念、有道德、有奉献精神的现代公民。既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以科学理性精神、人文价值精神为支柱的现代精神文化体系。全面提升人口综合素质,教育和引导全体公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具有健康的价值取向、向上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事业追求并与自然和谐的人,形成强势发展的能力。

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现代城市文化、国际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是现代社会的共同特点,不同的人文及文化背景,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不同行为方式,都需要创新文化和主流价值观进行对话、融会、整合与引导。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创造力是千金难求的,而文化建设不仅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奋斗目标,而且还要靠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文化是不能隔绝的,文化是在传承中发展的,文化传统是文化发展进程中的脉络,对于广东而言,传统文化是本土文化、中原文化、域外文化揉和而成的岭南文化。与一切传统文化一样,我们的文化也有自己的时代局限甚至历史糟粕,必须加以扬弃和改造,不断汲取新的营养,不断革新创造和重构。我们应该创造条件,使各种不同的文化从内容、形式、性质、功能以及价值取向、目标取向等在互相接触中不断修正,逐渐融合,形成新的文化体系。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诚信友爱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而且也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和普遍价值。在新世纪的开端,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并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特点和发展趋势,把诚信友爱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诚信友爱对社会和谐发展最有价值

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类以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一个社会要和谐发展,仅仅依靠法律和制度规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而在人类的道德规范体系中,诚信友爱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最有价值。因为诚信友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减少社会生活的风险和代价,使社会的运行成本大大降低。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互爱还可以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事业的成功。人们只有彼此信任,相互帮助,才能够平等相处,合作共事,从而保全个体的利益,使社会的整体利益最大化。诚信友爱不仅可以给社会带来功利化的物质成果,而且也具有极高的精神价值。它有利于增加社会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使人们在彼此信任和相互关爱中,感受做人的价值和尊严,体验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幸福,甚至激发生命的创造力。如果说,社会是一个按照一定的文化模式和制度规范构建起来的组织严密、功能齐全的系统,那么,诚信友爱就是这个系统内部各个构件之间的纽带或润滑剂,它使社会充满色彩和活力,富有浪漫和温馨。

诚信友爱成为当前我们相对紧缺的道德资源

尽管诚信友爱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如此重要,尽管我们的民族在人类历史上以诚信和仁爱的优良传统著称于世,但对于我们今天所赖以生活的这个社会来说,它似乎成为了相对紧缺的道德资源。人与人之间信任程度不高,相互猜疑和防范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就“爱”来说,我们的社会其实并不缺乏自爱、情爱、亲人之爱、熟人之爱,真正缺乏的是兼爱或博爱。博爱是人类理性的理想表达,它反映了人类对自己成员的尊重和认同,对处于危难和困境中的同类表现出的怜悯、同情和关心。因此,在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在全社会提倡诚信友爱的道德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诚信友爱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传统社会的和谐需要诚信友爱,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更加需要诚信友爱。

现代社会是一个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利他主义的道德经济,经济人不仅是理性的,而且也应该是讲道德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只有为社会和他人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和服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因此,越是发展市场经济,就越是要提倡诚信友爱,为人民服务。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有竞争,就会有成功和失败,有富有和贫穷。先富起来的人应该勇于承担对社会的责任,用自己的财富合理地回报社会。现代社会是一个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的平等社会,建立在契约基础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是现代社会关系的主要形式,权利义务主体的契约意识和诚信精神对于维持社会关系的正常运行具有决定意义。现代社会是一个民主、开放、多元的社会,要求社会成员要以诚相待、相互包容、尊重个性。

第三篇:和谐社会之我见

和谐社会之我见

2010级 博物馆班 李博

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谐社会的含义即一是个人自身的和谐,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三是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四是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五是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

其实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也不乏提出了对美好社会的构想与设计。大同社会是中国古代儒家所宣传的最高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它是有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选贤与能的管理体制,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而在大同社会之下,还有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古代思想家描绘的诱人的社会理想,也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

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托马斯·莫尔(英国人)在他的名著《乌托邦》中虚构了一个航海家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由秘密投票产生。他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必须消灭它。

我们现在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与之前的这些构想不同的是,它是具体可行的。而究其构建的原因,我个人觉得,用一句话就可以总结,也就是因为社会的不和谐。多年的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战略,使得中国这架刚刚起飞的巨机,充满了矛盾。个人自身的不和谐,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社会各系统和各阶层之间的不和谐,个人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不和谐,这些矛盾时刻在提醒着我们要谨慎而行,我个人认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重新构架人民的价值观与道德观,近年来的新闻报道越发的在向公众透露出一个事实,笑贫不笑娼已经不再是个说法,感动中国的道德楷模在被评选和宣传的同时,恰恰说明了国人道德的缺失。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内心的贫穷。所以,希望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要轻易地忘记自己。列宁说过:“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

第四篇:和谐社会之我见

和谐社会之我见
【 摘要 】 构建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对马 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完善和升华。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 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和理论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 容。【关键词】 和谐社会 “橄榄型”社会收入分配格局 民主法制建设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 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重要理想目标。从毛泽东 的“均衡发展”、邓小平的“三步走”、江泽民的“可持续发展”到胡锦涛的“科 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对中国国情的思考,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可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与马 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要求相吻合,与我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 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伟大目标的必然选择。然而,尽管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党的 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也明确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执政理念和奋 斗目标,要想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现实中顺利实现这一目标,早日建成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却仍困难重重。在社会转型期内产生的种种不和谐因素,成为阻碍我国顺 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大障碍,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因素分析

(一)社会分配制度不够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的收入分配 制度也相应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较大成绩,在我国基本确立起按劳分配 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的社会收入分配制度。这种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指导原则的分配制度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在促

进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也大幅度地增加了劳动者的收入,提高了整个 社会的居民生活水平。但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大幅增长,分配失衡的问题也日益 凸显。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较大,并且在一些分 配领域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引起了人民群众的普遍 不满,激化了社会矛盾,严重制约着我国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

(二)民主法律制度不够健全 民主与法治是现代和谐社会的基石和保障

。在胡锦涛总书记概括的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六大特征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民主法治。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民 主法制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 主与法律制度不断完善。但不容讳言的是,相对于经济建设来说,民主法制建设 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在民主政治建设上,一方面某些地方和环节未能很好地回 应公民合理的政治诉求,对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充分实现民主选举、民主 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还存在差距;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也存在着不到位的情况。在法制建设上,立法受到部门利益 的干扰,导致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法律化,有些法与法之间互相矛盾;执 法中行政执法主体的自由裁量权太大,导致行政作为、不作为、过度作为的随意 性比较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实践 问题;既是一个重要的奋斗目标,又是一个具体的发展过程。”针对我国社会现 实中存在的各种不和谐因素,在推进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必须要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着眼长远,把握当前,从解决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 不和谐因素入手,探索有效方法和机制,加强薄弱环节,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 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社会和谐。从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入手推进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

(一)构建“橄榄型”社会收入分配格局 解决我国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社会贫富差距拉大问题的最佳方案是深化收入 分配制度改革,构建“橄榄型”社会收入分配格局。总结国内外构建“橄榄型”

分配格局的有益经验,针对我国现行分配格局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在我国构建“橄榄型”社会收入分配格局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一是以深化改 革为根本推动力。在我国只有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并加快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才能够消除构建“橄榄型”社会收入分配格局的各种制 约和阻力,才能推动“橄榄型”分配格局的最终形成。二是“提低、转中、扩中”,即通过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使其中相当部分人进入中等收入群体,以此 来扩大社会中中等收入群体的人数。三是通过调整产业、行业、职业结构,使能 够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行业、职业数量逐步增加,从而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四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政府作用为补充,同时发挥好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的调 节作用,共同促进“橄榄型”分配格局的形成。

(二)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针对我国现行

民主法律制度中存在的种种缺失,在我国今后的民主法治建 设进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在实 践中着力加强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自觉做 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二是保障好群众的知情权,扩大群众 的参与权,建立和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 民力的决策机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建规划、涉及到群众利益的民生事 项等等,决策前的方案要进行社会公示,组织公开听证;政府的一些重大决策性 会议,可以邀请群众代表旁听。三是规范部门执法行为,从制度上落实行政执法 与利益脱钩、与责任挂钩,彻底实行收支两条线,执法部门的经费由财政全额保 障,收费和罚款全额上缴财政,以解决执法中的利益驱动问题。同时,要通过多 种渠道加强对执法行为的监督,严格对执法过错的追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是新时期我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理念,是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相信在我党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伟大目标必将会实现。


第五篇:和谐社会之我见

和谐社会之我见

当今社会存在的热点矛盾:官员名声作风问题、毕业生就业问题、劳动力转移和转型不接轨问题、市民看病难问题、人际关系冷漠问题、百姓羞耻感失去问题、人民世界观狭隘,价值观缺失问题、城乡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社会治安和食品不安全问题„„

一切的一切都给了我们一个警示音——社会发展存在着不和谐。小组成员分析部分原因:

1、我国发展出现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能源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

2、人与社会的不和谐(城乡差距大);

3、干部执政能力不够,作风腐败。形成领导与被领导的不和谐。总之,和谐社会发展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新阶段。

尽管社会存在着种种不和谐因素,但令人欣慰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都注重和谐文化,如:和谐城市、和谐校园、和谐医疗、和谐传媒等等。但很少有人知道,“和谐社会”这一概念,首先是由一些当今的发达国家提出的。不得不承认,这些国家在物质文明达到相当程度积累之后,当家作主的领导和人民,都把目光放眼于精神文明建设,涉及内容有:国家更进一步地建设问题、社会福利的改善问题、人文情怀的培养问题、民族文化的弘扬问题等。这是他们提出和谐社会的意识基础和必要前提。

放眼我国,以当今的世界格局作为对比,物质文明自然还没有达到极大丰富,但快速、平稳、高效率地发展,是我国面临的趋势。过去几年中,亿万百姓都在讲一句话——全面奔向小康社会。目的就在于,要把我国发展成为一个物质文明化的国家。

因此,我认为:作为社会的一员——在校大学生,我们也应当考虑以下一类问题:如何给自己一个定位?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解决社会不和谐问题?这些问题的关注程度及思考深度取决于个人的经历,更取决于一个人的世界、价值和人生观念。但我们周围的同学很少会关心此类话题:如何正确看待和把握未来社会?和谐社会的确立还需要我们做哪些准备?

发展论告诉我们,社会总是在矛盾中,曲折而盘旋式地发展。中国近两年的发展非常迅速,国际地位也在逐步提高,随之而来的矛盾,也就初见端倪了——贫富差距明显了,国民幸福指数下降了,失业待业人员增加了,单位人才的忠诚度降低了,社会人际关系变得冷漠了,个人的诚信观念淡忘了„„相信这一局面,在今后的几年中,还有待改善。但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发展看,中国近20年来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仍然是相当大的。政治方面,时下国家局势稳定,祖国一统将成为发展趋势;经济方面,GDP连续十年呈两位数增长,创造了二十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文化方面,从改革开放以来,民族文化和多国文化的冲撞,使得华夏文化逐渐扎根于人民,扎根于世界。结合这三方面的发展比重看,争创华夏文化将成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社会和人文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两大元素。发达国家之所以有今天的国际地位,取决于国家的人民对于自己文化的认识和精神文明的追求。而中国正处于这一阶段的初级阶段:只有少数人才意识到和谐社会的发展框架,而绝大多数的人还都对中国未来充满了疑惑、怀疑,甚至是否定。他们还不能了解到,全民素质基础的高低,将影响社会意识形态。当人们一味地认为只有外国文化才是“正统”,才算得上前卫、潮流、时尚,才是我们的追求时,我们甚至都没有想过去学他人之长处,补自我之短处,将道德和法律相结合。这样,我们可以规范国民的基本素质和修养,所谓修德可以致远,也就意味着:只有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使得它能被世界所认可,我们国家,就能立足世界之林。这些就是我们要思考、实践和反馈的。

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近百年历史,相信他们在建国六七十年时,同样存在发展迷茫的一个阶段。我国的优势也就显而易见了,我们可以借鉴别国的发展历程来发展我们自己的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组成的基元是人,时下人们的思想,很大程度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就我个人认为,中国在近50年时间,会成为一个政局稳定,经济蓬勃,文化自成一家的大好局势。国际社会也认同,如果忽略中国潮流的影响,那么世界格局也会改变,也就是说,我国在国际上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给我们无形中带来了压力:中国到底如何发展?发展和谐社会,如何入手呢?我看来因该从文化入手。

所谓文化,也就是让文明普及化。中国历史上有着无数灿烂的文化,但有一点不可否认:目前中国人身上存在着许多的劣根性。其中最大的一点就是,不欣赏本国文化。是我们应当反思的问题。西方文化是众人瞩目的趋势,就拿影视行业讲,越来越多地导演和演员,如张艺谋、成龙、章子怡等,都为了进军好莱坞而去迎合西方的一些审美。他们给了国民一个错误导向。唯独被西方认可的文化才能持续发展。这一思维就像一慢性疾病一样,在国人的意识中传播开来。

余认为,中国要走和谐道路,首先要确立自己的人文。无论是在发展领域还是建设领域,是宏观组织还是微观组织都应当如此。如果国家、单位的决策、政策都不能切实地考虑国人的利益,国人都被国外政策所吸引,人才都流向国外发达地区,那我们又怎么来发展华夏人文呢?

人都是一些趋利避害的动物,中国人不热爱自己国家还存在着一些主观原因:中国人只是用眼睛看世界而没有用眼光看世界。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从来没有想过如何发展中国、复兴中华此类问题。其实说的通俗一点,那就是当局者迷。他们虽然听说水涨船高、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道理,但从没有人想过将这一想法运用到宏观国家建设上。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假设:一个中国人能够被国际人士所认可,但他的祖国还没有崛起,那他子孙后代也会留下许多遗憾。当然,中国的发展并不是靠一代人就能完成的,他需要几十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让中国立于民族之林。社会发展之所以不和谐,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们过于追求个人利益,忽略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如果在一个人面前有一个小蛋糕,要有十三亿人民来分,只能有一个结果——人民饥寒交迫;但假如我们考虑把这个蛋糕做大做好,受益的自然是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后人。

今天的中国人,更多地追求物质文明,真是聪明而未必高明,未来中国人的追求,应当有所改善、有所提高。只有丰富的精神世界,才能造就整个社会的和谐;今天的中国人以貌取人,对于地位低的人,他们也许会不屑一顾,对于地位高的人,他们也许会低三下四,但在和谐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不存在歧视,不存在寄人篱下。但常言道,最难改变的是人的习惯——本性难移。能让中国意识形态发生这种改变的除了道德观念,还有法律。在一个和谐社会里,社会上层和普通百姓同样受到法律的约束,社会上不同的角色,都有自己的空间。这一空间受法律保护,不受任何人侵犯。在一些发达国家里,总理由于超车罚款和平民罚款是一样的,社会存在阶层,但不存在阶级矛盾这一概念。这也就要求和谐社会里,要有健全的法律或法典,而每位社会成员都要有一定程度的法律意识。只有如此,人与人之间才能真正地做到互相尊重,充满人情味。中国人也就不必刻意地去搞人际关系,法律面前 人人平等了,社会才会规范化,钻法律空子的人也就没有滋生的空间了,国家才能变得平等、人民才能变得独立。

不过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是不太重视法律的。历来的统治阶级,都是不把枉法放在眼里的,只要有一官半职,你就是法律。这也使得中国如今的一些领导人有一种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心理,这其实不利于法律的全面普及。如果说人民的基本权利都不能得到公平的对待,那么又怎样让我们的人民去共同建设和谐社会呢?

再次,由利益分配不公引起的矛盾,也是阻碍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不解决分配不公的问题,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扩大,不符合“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个目标的,也必将激化社会矛盾,难以建立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解决利益分配不公问题。要重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要重视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双重权威。改革开放二十六年来,我国的GDP总量增长了10倍,平均发展速度为9.4%,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广大人民群众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实惠,但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差距拉大,利益表达机制和平衡机制严重滞后,利益分配不公的背后隐藏着严重的分配不公和腐败现象,非法致富现象严重,一些人靠钻政策和体制漏洞而暴富,一些部门和单位靠垄断而获取超额利润。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既要维护好人民群众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也要充分关注社会低收入群众,即弱势群体,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同时要通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逐步缩小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例,实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构建好利益协调机制。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形成丰富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分商业保障和强制保障两种。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社会保障以商业保障为主,而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弱势群体相对较广,主要是城市的下岗工人和农村的农民,这些社会群体为改革发展作出的贡献与应得到的补偿不对等,收入的,负担重,利益失衡导致心理失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弱势群体不能仅仅依靠商业保险,而更多的应依靠政府主导的强制保障。因此,要通过国家、集体、个人按不同比例强制形成社会的就业再就业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失地保险、医疗保险,并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通过慈善事业、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措施构建可靠的社会保障网络,努力使社会的弱势群体有一个基本的生活保障,促进社会各阶层的和谐相处。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大力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大力倡导“大社会、小政府”的理念和思想。在我们传统观念中,任何社会矛盾都应由政府来化解和解决,一旦矛盾没有及时解决,就容易引起人民群众和政府的对抗情绪。而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许多复杂的利益冲突都是通过社会组织之间的谈判、协商、妥协来解决的,社会组织成为政府和群众的桥梁和缓冲器。与政府相比,社会组织不同于政府,不具备政府职能,但能起到政府起不到的作用,社会组织能以“中间人”的身份出现,群众认为它在办“份外事”;同时由于社会组织没有架子和面子,也更有沟通妥协的余地。而政府在解决矛盾中往往是当事人,解决得好群众认为是“份内事”,解决不好则会激化矛盾;同时,政府为了顾全面子往往不肯妥协,这就丧失了解决矛盾的基础。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帮助各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引导他们在协调利益、化解矛盾、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第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不断提高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我国现有的社会矛盾绝大部分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是可以通过沟通协调的方法得到妥善处理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就是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反映和兼顾不同阶层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就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和正确的政绩观,教育和引导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就是要高度重视和落实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就是要运用政策、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采取教育、引导、疏导、协调、调解等方法,引导群众以合理、合法、合情的形式来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第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也是重要一环。我们党历来视干群关系为鱼水关系,又常以“水能载舟、又能覆舟”来告诫党员领导干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干群关系是和谐社会的晴雨表,良好的干群关系是和谐社会的润滑剂。要建立良好的干群关系,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党员干部至少应做到“三心”(即公心、真心、良心)和“三气”(即正气、大气、勇气)。公心就是做事要公心,不谋私利,党员干部要把公道正派作为自己的立身之体,公生明,廉生威。真心就是对待群众要有真心,与群众荣辱与共,以心换心,只有真心关心群众的冷暖疾苦,才会耐心倾听群众意见,才会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不会把自己凌驾于群众之上,才会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戴。良心就是要不忘党和人们的培育之恩,在领导岗位上高标准、严要求、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正气就是树立正气,打击邪气,党员干部就是要以浩然正气压倒歪风邪气,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大气就是要不计个人得失,不斤斤计较,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能损害群众的一分利益。勇气就是要以无产阶级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挫折,有勇气、有能力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只要我们党员干部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工作上充分相信人民群众,充分依靠人民群众,良好的干群关系才能得到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有希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政治性任务,是一个美好的社会理想,需要各级干部和全体民众不懈努力追求来实现。

如今的年轻人,日后就是引领未来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就会影响中国的未来,梁启超有云: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如今的大学生们,是否也该意识到自己身上的使命呢?我们能否成为巨人,就会影响我们的下一代,他们能否成为中国的巨人,就会影响到中国崛起的进度。未来和谐社会究竟谁人创造,我们莘莘学子责无旁贷。

下载和谐社会之我见(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和谐社会之我见(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构建和谐社会之我见

    构建和谐社会之我见中华美德,人人皆知,“孔融让梨”等典故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至高无上的美德,更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之都。但是中华美德在今天,仿佛早已被人们忘......

    构建和谐社会之我见

    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它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布......

    和谐社会之我见01

    和谐社会主义下的大东广场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一般的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我见(共五则范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我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实践的基础上,在党中央的引领下,社会上掀起了一阵阵理论......

    国有企业构建和谐社会之我见(共五则范文)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搞好国有企业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发展先进生产力,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国有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细胞,是我们......

    思想汇报:构建和谐社会之我见

    敬爱的党组织: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它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构建和谐社会之我见3

    构建和谐社会和青年人的责任与使命之我见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404班杨薇200411104构建和谐社会之我见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它表明,......

    构建和谐社会之我见(5篇)

    构建和谐社会之我见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