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度地质总结

时间:2019-05-13 10:55: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0年度地质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0年度地质总结》。

第一篇:2010年度地质总结

盘县淤泥乡湾田煤矿

2010年度地测总结

湾田煤矿

二零一一年元月五日

2010年度地测总结

我矿2010年在公司与矿领导的指导下,取得了一些成绩,还存在一些不足,现在做下总结,以便更好的开展2011年的地质工作。

成绩方面:

一,基本满足生产、建井的需要,搞好了

各工作面的地质说明书,各巷道的地

层与构造基本情况已经掌握。

二,测量完成了各项工程的贯通,完成了

分煤层工程平面图。

三,开展了地测达标工作。取得了三级标

准。

四,五,六,不足方面:

储量管理方面,台账不全,素描不全。没有分层底板等高线图。图件不全。

2011年元月5日 地质测量都采用了CAD制图。各掘进工作面,有地质说明书。各石门有素描。

第二篇:地质总结

1. 地质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地球的科学,但就目前的研究水平,其主要研究对象还只能是地球的壳层---地壳。即主要研究地壳的物质组成、地壳的结构构造、地壳的发展历史及其各种地质作用、地壳中矿产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2. 工程地质学:是调查、研究、解决与各类工程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和使用有关的地质问题的一门学科,是地质学的一个应用分支。

3. 工程地质学的内容包括:工程岩土学、工程地质分析、工程地质勘察

4. 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场地及周围的岩体、土体类型和性质,地质构造,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各种

自然地质作用

5. 地球的内圈层构造:地核、地幔、地壳

6. 地球的形状:三轴旋转“梨形”椭球体

7. 矿物:是天然生成的、具有一定物理性质和一定化学成分的物质,是组成地壳的基本单位。

8. +岩石:矿物在地壳中按一定规律共同组合在一起,形成由某一种矿物或几种矿物组成的天然集合体

9. 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水平运动;垂直运动、10.+地壳运动(构造运动):由内动力所引起的地壳岩石发生变形;变位的运动

11.地质作用:指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12.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

13.内力地质作用按动力和作用方式分为: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

14.外力作用的方式: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硬结成岩作用;块体运动

15.岩石: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在成分和结构上具有一定规律的集合体,是构成地壳的最基本单位

16.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物理性质和一定化学成分的化学元素单质或化合物,是

组成岩石的基本物质:

17.矿物光学性质:指矿物对自然光的吸收、反射和折射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性质

18.矿物光学性质:有颜色;条痕;透明度;光泽

19.矿物力学性质:解理和断口;硬度

20.岩浆:是存在于上地幔和地壳深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富含挥发性物质、处于高温、高压状态下的熔融体

21.岩浆作用:地下深处相对平衡状态下的岩浆,受地壳运动影响,就会沿着地壳中薄弱、开裂地带向地

表方向运行、冷凝、固结成岩的过程

22.岩性:岩石的地质特性(包括岩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

23.岩石的结构: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颗粒形态及颗粒之间的相互关系

24.岩石的构造:岩石中矿物的空间排列和充填方式所反映出来的岩石外貌特征。

25.岩浆岩结构:岩浆岩的结晶程度、矿物颗粒大小、晶粒形状以及晶粒之间或晶粒与玻璃质之间相互关

系的特征

26.岩浆岩的构造:块状;流纹状;气孔状;杏仁状

27.沉积岩:是在地壳表层常温常压条件下,由原岩经风化、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一系列地质作用而形成的层状岩石

28.沉积岩占地壳岩石体积的7.9%;占陆地面积75%

29.沉积岩形成的过程:原岩风化破碎作用、沉积物的搬运作用、沉积物的沉积作用、成岩作用

30.+成岩作用:压固脱水作用;胶结作用;重新结晶

31.沉积岩的结构:碎屑结构(颗粒大小、形状、胶结物及胶结方式)、泥质结构、化学结构和生物化学结

32.胶结物:硅质;铁质;钙质;泥质;石膏质;

33.胶结方式:基底式;空隙式;接触式

34.沉积岩的构造:是指沉积岩各个组成部分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包括层理构造及块状构造、层面构

造、结核及化石

35.变质作用: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先期生成的岩石在各种变质因素作用下,其结构或矿物成分发

生一系列改变从而形成新的岩石的过程

36.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具有新特性的岩石

37.变质作用的因素:温度;压力;化学活泼性流体

38.变质作用的类型:动力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区域

39.岩石的工程性质:包括岩石的物理性质、水理性质及力学性质

40.岩石的物理性质:岩石的相对密度;密度;空隙性

41.岩石的水理性质:岩石的吸水性;透水性;软化性;抗冻性

42.岩石的力学性质:抗压强度;抗拉;抗剪

43.+岩石的风化作用:地表及地面以下一定深度的岩石,在气温变化、水溶液、气体及生物等自然作用下,逐渐产生裂隙、发生机械破碎和矿物成分的改变,丧失完整的过程

44.岩石的工程分类:岩石按坚硬程度划分(坚硬岩;较坚硬岩;较软岩;软岩;极软岩);岩土施工工程

分级(松土;普通土;硬土;软石;次坚石;坚石)

45.黄土:第四纪以来,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陆相沉积的一种特殊土

46.黄土颜色为:淡色;褐色或灰黄色

47.黄土失陷性问题:原则p56

48. 湿陷系数

49.黄土失陷性的防治措施:防水(防止地表水下渗和地下水位的升高;对地基进行处理,降低黄土的空

隙度,加强内部联结和土的整体性,提高土体强度)

50.软土:一般指天然含水率高、空隙比大、压缩性高、承载力低、抗剪强度很低、渗透能力差的呈软塑

一流塑状态的粘性土

51.软土的地基加固措施:堆裁预压法;强夯法;砂垫层;砂井;生石灰桩;旋喷注浆法

52.膨胀土:是一种区域性的富含亲水矿物并在湿度变化时有较大体积变化或当其变化受约束时常产生较

大内应力的特性粘性土

53.膨胀土的工程地质问题:致建筑物变形;开裂;下沉;失稳破坏

54.膨胀土的工程地质问题防治措施:地基(防水保湿措施:防止地表水下渗、土中水分蒸发,保持地基

土湿度,控制其胀缩变形。地基土改良措施:消除或减小土的胀缩性能);路基边坡变形(p69)

55.地质构造:构造运动引起地层岩变形和变位,这种变形、变位被保留下来的形态

56.地质形态的类型:不同产状的岩层;褶皱和断层

57.岩层:指被两个平行或近乎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同一岩性组成的层状岩石

58.岩层厚度变化形态:正常层;夹层;尖灭;透镜体

59.岩层(状态)分为:水平;倾斜;直立

60.岩层产状描述:水平岩层;陡倾;缓倾;直立

61.岩层产状:指岩层在空间的展布状态

62.岩层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63.褶皱构造:在构造作用下,岩层产生的连续弯曲变形形态

64.褶曲:指褶皱构造中任何一个单独的弯曲(分为背斜、向斜

65.褶皱构造类型:复背斜与复向斜、隔挡式与隔槽式

66.断裂构造:岩层受构造运动作用,当所受的构造应力超过岩石强度时,岩石的连续完整性遭到破坏,产生断裂

67.节理:指岩层受力断开后,裂面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没有明显的相对位移时的断裂构造。节理的断裂面

68.断层:指岩层受力断开后,断裂面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时的断裂构造

69.断层分类:p8

270.断裂构造的工程评价:降低地基岩体的强度及稳定性;跨越断裂构造带的建筑物,由于断裂带及其两

侧上、下盘的岩性均可能不同,易产生不均匀沉降;隧道工程通过断裂破碎时易发生坍塌

71.地质图:把一个地区的各种地质现象,按一定比例缩小,用规定的符号、颜色和各种花纹、线条表示

在地形图上的一种图件

72.地质图包括:平面;剖面和综合地层柱状

73.水分为大小循环

74.水岩土存状:气态水;洗着;薄膜;毛细;重力;固态

75.地下水类型:按埋藏条件分(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按含水层性质分(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76.地下水对土木工程的影响:部分地下水对混凝土的侵蚀性;地面沉降;流沙和浅蚀

77.滑坡:指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内部一定得软弱面整体下滑,且水平位移大于垂直位

移的破体变形

78.滑坡分类:按滑动性质分(牵引式;推动式;混合式)

79.滑坡防治原则:以防为主、整治为辅;查明影响因素,采取综合整治

80.滑坡防治措施:排水(排除地表、地下水)改变滑体的力学平衡条件(刷方减载;滑坡前部加载;抗

滑挡墙;抗滑桩;锚杆锚固和锚杆挡墙;其他)

81.泥石流:是一种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

82.泥石流的防止措施:生物工程及稳固山林;拦挡工程;排导工程

83.崩塌:是指陡峻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坡体向下崩落的现象

第三篇:地质实习总结

地质实习总结范文

是最新发布的《地质实习总结范文》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很有用处,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

地质实习报告地质实习报告是对实习中见到的各种地质现象加以综合、分析和概括,用简练流畅的文字表达出来。写实习报告是对实习内容的系统化、巩固和提高的过程,是写地质报告的入门尝试,是进行地质思维的训练。报告要求以野外收集的地质素材为依据,报告要有鲜明的主题,确切的依据,严密的逻辑性,报告要简明扼要,图文并茂。报告必须是通过自己的组织加工写出来的,切勿照抄书本。

报告章节如下:

第一章绪言,实习地区的交通

位置和自然地理状况(附交通位置图)、实习的任务、目的、要求、人员的组成及实习时间等。

第二章 地层

首先简述实习地区出露的地层及分布的特点,然后按地层时代自老至新进行地层描述。分段描述各时代地层时应包括分布和发育概况、岩性和所含化石、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厚度等(附素描图)。

第三章岩石

描述各种岩体的岩石特征、产状、形态、规模、出露地点、所在构造部位以及含矿情况(附剖面图、素描图)。

第四章 构造

概述实习地区在大一级构造中的位置和总的构造特征,分别叙述实习区的褶皱和断裂。

褶皱:褶皱名称(如玉皇山向斜),组成褶皱核部地层时代及两翼地层时代、产状、褶皱轴向、褶皱横剖面及纵剖面特征(附素描图、剖面图)

断层:断层名称、断层性质,上盘及下盘(或左右盘)地层时代,思想汇报专题断层面的产状,断层

证据(附素描图、剖面图)

阐述褶皱与断裂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

第五章地质发展阶段简述

根据地层的顺序、岩性特征、接触关系、构造运动情况、岩浆活动过程等说明本区地质历史上有那些阶段。每阶段有那些事件和特征。

第六章其它方面,包括外动力地质现象。

后记,说明实习后的体会、感想、意见和要求。

报告中文字要工整,图件要美观。报告应有封面、题目、写作人专业、班级、姓名、写作日期等。并进行装订。

第四篇:海洋地质总结

名词解释:

重力流:海洋中,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水下斜坡或峡谷流动的,含大量泥砂并呈悬浮状态搬运的高密度底流

等深流:在相对较深水环境中由地球旋转而产生的温盐环流 新仙女木事件:11-12ka短暂的气候变冷事件,是末次冰期向全新世过渡的急剧升温过程中,最后一次快速降温变冷事件

D-O事件:末次冰期内发生的一系列千年级,快速的,大幅度的冷暖变化事件

Heinrich事件:末次冰期沉积物岩芯中有数层粗颗粒含量增多,有孔虫急剧减少的沉积物,这些时间跨度为百年或千年的气候快速波动。Bond旋回:H事件与YD事件有密切联系,每一个H事件之后都会伴随温度的上升,预示下一个D-O事件旋回的到来,这种较长周期的气候变化。

问答题:

一.洋底地形:

太平洋:1.东部太平洋海隆

2.东北部大型横向断裂带

3.中部的大洋盆地区。

4.西部的岛弧——海沟——边缘海区 印度洋:

1.呈倒置Y形的洋中脊系统。

2.有多条南北向及南南西北北东向的海岭和海底高原。3.大洋范围内散布着具有陆壳性质的大陆岛和微型大陆。4.具有大型深海扇

5.真正的海沟只有大洋东北缘的爪哇海沟

二.洋壳结构:枕状玄武岩玄武岩墙辉长岩橄榄岩 三.岩石圈:

50-100km地壳+上地幔低速层以上的高速层 参与板块运动的刚性快体

洋中脊结构:洋中脊特征: 1.有中央裂谷

2.洋中脊是产生大洋板块增生与分离的策源地,是板块的边界 3.洋中脊扩展速率不同并造成形态不同

4.洋中脊被一系列与轴线垂直或斜交的大断裂所错开 5.洋中脊为平移断层

6.洋中脊上存在浅源地震活动和火山活动 7.洋中脊热流值高

8.磁异常条带与洋中脊平行并以洋中脊作为对称轴 对比平移断层与转换断层:

1.平移断层两段中脊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远;但是转换断层两段中脊之间的距离却未必增大。

2.平移断层的错动是沿整条断裂线发生的,转换断层相互错动仅发生在这两段中脊轴之间

3.转换断层两中脊的错动方向,恰好与平移断层中脊错开的方向相反

现代海底热液系统的研究意义:

1.成矿作用的天然实验室

2.生物基因资源的宝库 3.生命的可能发源地 4.深部生物圈的窗口 5.生物地质作用耦合体 三十年来取得的重大科学进展:

1.找到了洋壳热平衡推测的热损失,极大地推动了地球热循环的研究 2.发现了不同扩张速率洋中脊之间洋壳结构的巨大差异,给地球动力学的研究开创了新的局面

3.建立了海底热液循环多金属硫化物的基本成矿模式,给矿床学的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4.发现了基于化能合成黑暗食物链的存在,深化了深部生物圈的研究 5.生物地理学之谜 6.生命起源假说

离散型大陆边缘的特征:

1.重力和地磁异常:边缘效应:洋壳与陆壳的过渡;地磁低缓异常带

磁寂带;东岸地磁异常

2.构造变形特征:拉张作用形成纵向高角度正断裂和犁形断裂

同生断层.大型横向构造发育;东西分带南北分块 3.大陆地壳厚度减薄 离散型大陆张裂过程: 1.裂谷的扩张红海:大洋裂谷的初期阶段(地幔柱上涌,导致大陆岩石圈发生穹形隆起并拉张,形成主动型裂谷)2.穹窿状隆起的形成 3.裂谷带的形成 4.海底扩张开始

5.离散边缘带的沉积作用阶段

被动大陆边缘的三种类型(据COSOD II, 1987)

1.火山型被动边缘2.非火山型被动边缘3.张裂转换型边缘

离散边缘的构造原因: 1.通过断裂运动形成裂谷带 2.板块冷却引起的沉降 3.地壳减薄

4.沉积物负荷引起的沉降

聚敛型大陆边缘两种类型:岛弧-海沟系,山弧-海沟系 浅源:0-70km 中源:70-300km 深源:300-700km 板块俯冲示意图:

俯冲构造作用的实质: 1.海洋岩石圈板块的俯冲

2.俯冲带根据近似的深源地震面来确定 3.俯冲带是具有一定厚度的海洋底岩石圈的一部分 板块俯冲带—深源地震发生的唯一场所

俯冲构造带示意图: 俯冲工厂:

1.原料:俯冲的大洋板块,包括海底沉积物、火成岩洋壳和岩石圈地幔部分

2.工艺:脱水、变质和熔融等过程

3.产品:弧前区逸出的流体、气体及蛇纹岩底辟,从弧与弧后区喷出的岩浆,以及生成的矿床和建造的陆壳物质

4.核心问题:俯冲再循环(来自陆地、大气圈、水圈和地幔的物质,通过俯冲工厂的运作再循环返回陆地、大气圈、水圈和地幔)5.研究意义:有助于理解有关灾害的形成机制和背景;助于理解俯冲带上方形成富含金、银的热液矿床形成机制;再循环研究可以为追踪地球环境变迁提供重要背景资料;俯冲再循环驱使地球表

面和地球内部之间大规模的相互作用。俯冲工厂是地球上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地幔之间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场所,是这些圈层之间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焦点地区 弧后盆地的基本特征:

1、与海沟-岛弧平行、菱形或长条状,是在垂直于弧后盆地走向的张力作用下扩张而形成;

2、弧后盆地的水深比同时代的大洋盆地水深要深约1000m;

3、弧后盆地的地壳构造接近于标准洋壳;

4、大部分弧后盆地具有条带状地磁异常;

5、扩张中的弧后盆地具有高热量;

6、弧后盆地的基底成分大部分是深海拉斑玄武岩;

7、弧后盆地的岩石圈厚度大于洋底岩石圈 边缘海盆地的形成可分为四个阶段:

1.初生期边缘海盆地,岛弧或大陆地壳拉张变薄 2.青年期的边缘盆地,正在活跃扩张形成大洋壳 3.壮年期边缘盆地,扩张已经停止 4.老年期的边缘盆地,已经趋于俯冲关闭

西太平洋边缘海盆地演化过程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 1.32-15 Ma边缘盆地的扩张形成期

2.17-15 Ma以来边缘海盆地停止扩张或转向关闭期 构造转换指的是洋中脊-转换断层-俯冲带之间的转换 板块构造学基本原理: 1.地球表面圈层由一系列大小不等的板块构成,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刚性的岩石圈(50-100km)2.岩石圈被驮载在部分融溶的、较软的软流圈上面。

3.岩石圈板块沿软流圈顶面滑动,在板块边界发生离散、汇聚或走滑运动。

4.板块内部没有或存在不明显的塑性形变,而他们的边界发生强烈构造运动(地震、火山或造山作用)

板块构造学说面临的问题: 1.板块的驱动机制:至今还没有人能确切地核实是什么力量在驱使板块运动 2..垂直运动:只当做是水平运动的分量就全然不能解释代表下伏地幔中物理化学作用的直接垂直反映的那些地壳运动

深海沉积物的来源:

1.陆源物质:河流、海岸侵蚀、风、冰川、海流 2.海源物质:生物沉积、海底风化、自生矿物 3.其他物质:火山、宇宙物质

深海沉积的类型:

深海沉积研究方法:多波速地形声纳地震反射重力取样 海底重力流过程的分类:按照支撑机理分类: 1.杂基支撑的碎屑流:

2.颗粒支撑的颗粒流:

3.超孔隙压力支撑的液化流:

4.湍流支撑的浊流:浊流是靠液体的湍流来支撑碎屑颗粒,使之呈悬浮状态,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岩石崩塌简介:

岩石(或固结沉积物)的崩塌可以数米到数百米 发生在陡坡或水下悬崖处 在火山碎屑环境最容易发生崩塌 大规模块状沉积复合体的滑塌也属于此类 对于深水浊积系统有重要影响

蠕动和变形简介: 蠕动是沉积物的长期变形 沉积物载荷较为稳定 发生在较缓的斜坡上 变形的速度较慢

蠕动最终导致沉积物形变构造并发生滑动或滑塌 重力流形成条件:

1.充沛的物源:是形成重力流的首要条件,浅水、斜坡区碎屑物质和碳酸盐物质的大量堆积

2.一定的触发机制:形成重力流的必要条件,如洪水、地震、海啸、巨浪、风暴潮和火山喷发等因素直接或构造运动(断陷)间接诱发

3.足够的坡度:是造成沉积物不稳定和易受触发而形成高密度流体并沿斜坡向下运动的必要条件,亦是重力流克服各种摩察阻力继续运动的能量来源。

4.一定的滞水环境和足够的水深:风暴浪基面以下 鲍马序列不完整的原因: 1.较细的段比其下较粗段具有更大的展布面积; 2.后一次浊流将前一次浊流的上部系列冲走; 重力流形成深海浊积岩系统:

岩石学特征: 发育典型浊积岩,以具有鲍玛序列为重要标志。同时可伴有块状砂岩、颗粒支撑砾岩、叠复冲刷粗砂岩、基质支撑砾岩等 成分、结构特征:以复成分砾岩和杂砂岩常见,成分成熟度低。结构具有反映其悬浮搬运和递变悬浮搬运的特征。

构造特征:具有典型的鲍马层序;递变层理为主;滑塌变形、泄水构造、重荷模;侵蚀痕----槽模、沟模、撕裂屑;无浅水牵引流沉积构造;生物特征:深水浮游生物为主;

浊积岩体的分布与形态:

沉积顺序:砾、粗砂→细砂、粉砂→粉砂、泥

展布形态:平面——扇形;横剖面——透镜;纵剖面——凸透镜 浊积岩的鉴别标志:

1.潜水陆源碎屑沉积与深水页岩共生或韵律分布 2.浊积岩具有鲍马层序 3.有滑动及沉积物液化的证据 4.高密度流动的侵蚀痕-底面印模构造 5.岩石色深,反应深水缺氧环境 6.粒度资料显示递变悬浮的沉积特征 7.单层在大面积上分布稳定

等深流:在相对较深水环境中由地球旋转而产生的温盐环流。这种环流平行海底等深线作稳定低速流动(5~20 cm/s),局部超过50cm/s。主要出现在陆隆区

物质来源:陆源碎屑、碳酸盐物质、海底的再次沉积、火山成因碎屑

影响因素:温度、盐度、科里奥力、海底风暴、海底地形、风力 沉积速率:大西洋2~12cm/ka,较低

温盐底流并不总是沿等深线流动:他们可以从源头沿坡下沉到深海,当这种流动到达一定的平衡深度,由于科氏力的作用,他们可以沿大陆边缘的等深线水平流动,这时才真正的变成等深流。雾状层是又深又厚(500-1500m)底部浊流层

雾状层由几层组成,每一层向上密度都缓慢降低

在一定深度出现密度不连续,形成等密度面(isopycnal surface)密度跃层(pycnocline),捕获悬浮的沉积颗粒

细粒颗粒可以通过低密度的浊流(平均数十米)顺坡搬运 当海底流遇到密度跃层,浊流稀释的部分就会分散开并沿等密度面水平运动(平流)

底部边界层(The benthic boundary layer,BBL): 在雾状层的最底部,有一个几米厚的水层,该水层的物理与化学性质保持稳定(由于海底地形的不规则性,这一层的水体是湍流由于湍流的混合作用,所以其物理化学参数一致)

海底风暴(benthic storms):在海底存在高能量时期,这一时期以流速高、侵蚀强为特点,可以延续数天到数周

特征:流速高:15cm/s-40cm/s;流向变化大;向上的涡旋;水体浊度高;侵蚀与再悬浮作用极强;形成雾状层;进而形成等深流沉积

等深流的侵蚀作用可以造成沉积间断和不连续面 等深岩具有三种共同的特征:

1.生物扰动作用强:因为底栖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水流强度 2.沉积构造保存差:由于生物扰动作用强而在细粒浊积岩中沉积构造保存好

3.粒径垂向变化不规则:可以向上变粗也可以变细,但浊积岩只向上变细

等深流沉积特征:

1.产状:与深水原地沉积伴生,博层状,透镜状 2.粒度:泥级到砂级为主 3.分选较好

4.具有牵引流的沉积作用特征:冲刷面,交错层理 5.岩性: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类+少量火山碎屑 6.流向标志:平行于斜坡走向

7.流速慢,沉积慢,生物扰动作用强,导致原始沉积构造保存不好 8.垂向沉积层序:细粗细

9.发育时期:海平面上升时期,海侵体系的特征沉积类型

低海平面:重力流活动为主,等深流沉积不易保存

海平面上升:陆源区远离沉积盆地,粗粒碎屑减少,重力流活动减弱,等深流沉积得以保存

高海平面:沉积物供给少,等深流沉积不发育 内波:存在于两不同密度水层的界面 内潮汐:周期等于半日潮或日潮的内波 内波和内潮汐的沉积特征: 1.形成于深水沉积环境 2.具有特征的指向构造 3.常见脉状,波状和透镜状层流

4.具有特征沉积层序:双向递变,单向递变,对偶层双向递变 5.粒度:泥级到砂级

6.构造:发育各种层理,波痕,典型的为双向交错层理,缺乏生物扰动

7.通常出现于海平面上升期 沉积物波特征:

1.规模大:波长0.3-20km 波高:3-140m 2.对称性:大多不对称

内驻波:形成不发生迁移,两侧对称的大型沉积物波;封闭水体 前进波:形成不对称的沉积物波;开阔水体中 向上坡传播的内波引起沉积物向下坡方向迁移 向下坡传播的内波引起沉积物向上坡反向迁移 1.波峰和波谷出水质点运动方向相反;

2.前进内波作用于海底时可搬运海底沉积物

3.内波引起的底流水平流速反比与密度界面距海底的高度

4.沉积物搬运的趋势同内波前进方向相反 等深岩丘(等深流前引体):长条形的等深流堆积体 等深岩丘的形成过程:

1.萌生阶段:低海平面时期以重力流(主要是浊流)活动为主,等深流沉积不易保存,没形成明显几何形态

2.成型阶段:海平面上升时期,物源区逐渐远离沉积盆地,粗碎屑物质的注入减少,重力流活动减弱,而等深流活动大大加强,重力流沉积物改造成为等深流沉积物,大量堆积在陆隆或盆地边缘而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几何形态的沉积体—等深积岩丘 3.衰退阶段:高海平面时期沉积物供给少,等深流沉积不发育 远洋工厂:

1.远洋沉积生活在开放大洋表层水体中的浮游和游泳生物产生的沉积

2.光合作用重要

3.浮游植物作为海洋食物链的基础控制了整个海洋的生物生产力 4.浮游生物的生长和矿化主要在透光环境:光线、温度、营养物质是控制因素 沉积颗粒的沉降:

1.根据沉积颗粒的粒径、密度和形状,沉降速率<1m到>1000m/天 2.只有大于100μm的大颗粒(如一些硅藻和有孔虫)沉积速率足够快能沉积到海底

3.在水柱下沉时间越长、在海底待的时间越长、硅质和钙质壳体发生溶解作用越强、有机质的重新矿化作用也越强

4.小的颗粒不能很快沉到海底,他们需要增加密度才能下沉:粪粒;集合体;勃发 垂直沉降作用: 1.斯托克斯规律

2.颗粒形状不规则将减缓下沉速度

3.水体紊流或洋流等使得颗粒在水平方向流动也将减缓下沉速度,并使得他远离原生部位

4.如果是粘土矿物或壳体外附着有粘土矿物,在海水中产生絮凝作用会减缓沉降速度。

5.钙质壳体的溶解作用也将影响沉降速度,受CCD面影响,一般钙质壳体下沉到CCD面以下深处,便被全部溶解。有机质降解:

 溶解有机质:海洋环流和混合搬运

 颗粒有机质:远洋沉降、在表层海水有机质的输出中起主导作用,决定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含量

 异养生物的降解导致氧的消耗、溶解有机质和颗粒有机质的浓度随水深增加逐渐降低

 微光带(twilight zone)(透光带以下到1000米)是有机质降解的主要层

 氮、磷等无机营养物质可以从有机质再生产并随溶解CO2进入次表层水

 微光带的生物降解主要由细菌和古菌引起

 溶解有机质多数在微光带的上部将降完,只有快速沉降的颗粒有机质才能免受降解进入海底

 有机颗粒的食物性质也是影响降解的一大因素 生物硅溶解的控制因素 1.海水温度 2.海水硅酸盐浓度 3.属种成分

4.任何破环硅藻和放射虫有机壁的过程 替代性指标:

 替代性指标都是多因素、因而也都具有多解性  替代性指标都有其适用范围,超出范围都属于错用

 替代性指标都有其测量和解释的误差,没有误差的定量解释就是错用

 替代性指标随着分析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是古环境创新的重要源头

替代性指标常见陷阱: 1.本身变量的定义不清,proxy不可能精确 2.超越proxy 适用范围

超出适用时间 超出适用空间

3.测量对象缺乏代表性 4.分析手段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5.预处理的问题:样品污染

6.学风问题:选择性使用不顾精度与误差

SST:标志性化石化石大小形态古生态转换函数氧同位素

Mg/CaUk’37TEX 86 古生产力:有机碳法底栖有孔虫堆积速率法碳同位素法古生物法 海洋火山灰年代学: 矿物学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电子探针古地磁(磁化率)粒度分析氧同位素分析 沉积间断形成的原因: 1.物质来源缺乏

2.物理剥蚀:底层洋流冲刷作用海啸等引起的再悬浮

3.化学剥蚀:底层海水对海底沉积物特别是生物沉积的溶解作用 化石带(Zone):以某种或某个化石组为特征 顶峰带(acme zone):某种化石大量出现,占绝对优势 初现面(FAD): first occurrence datum 末现面(LAD):last occurrence datum 高分辨率定年技术举例:AMS C-14 测年法TIMS 铀-钍测年法古地磁强度法宇宙核素法

同位素的分馏作用:过程中造成某一同位素在两种物质中分配上的差异(温度盐度冰期生命)

阿尔卑斯四大冰期:玉木里斯明德群智 冰川的证据:冰碛物

偏心率:10w年斜率:4w年岁差:2w年

米兰科维奇理论:地球运行轨道参数的周期变化造成太阳辐射量在地球表面的季节和纬度也发生周期变化 米兰科维奇理论的不足之处: 1.忽视气候系统的非线性过程

2.片面强调某一纬度、某一周期的作用,忽视了辐射量变化的整体效应

3.局限于冰期旋回的104年尺度,忽视了跨越冰期旋回的长期过程 4.重视了冰盖与大气的关系,忽视了冰盖与下伏地基的关系 5.微细而缓慢的轨道变化,如何引起冰期旋回的气候巨变?机制不明白

ITCZ(赤道辐合带)的南北移动造成季风,因而季风是个全球系统 • 太平洋五大海道:塔斯马尼亚海道29 Ma • 德雷克海道25 Ma白令海道5 Ma • 印尼海道10~12 Ma巴拿马海道~ 3 Ma •

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

必要性:社会需求:与人类活动相当的时间尺度 学科需求:揭示变化过程与机理 可能性 :采样技术:无搅动、连续 分析技术:微量样品、精度 测年技术:误差精度、覆盖时间 材料:冰芯珊瑚石笋树轮纹层

方法:高分辨率定年技术:MS C-14测年及其校正

TIMS 铀-钍测年法古地磁强度法

高分辨率测试技术:岩芯扫描高分辨率取样

第五篇:地质课后总结

地质课后总结

在上课教学方面 作为一名学生 我觉的廖老师的课讲的非常好 能突出重点 层次分明 讲课具有权威性 同学们也能够认真的听讲 总之在课堂的情况是非常优秀的 师生能够互动我们也知道廖老师的年龄已经50多岁了 在教育我们的这方面也很不容易 所以廖老师也在课堂下叫我们班委过去和她沟通同学的学习情况 让我们将同学的问题及时反应给她 廖老师为人比较和蔼 我们都非常喜欢她

在考试的这方面 廖老师也给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 但由于教考分离的缘故 出的题较严重的偏离了我们专业应该考的知识点 而且在这份试卷上 分数的分配我也觉得不够合理名词解释的考试内容已远远超乎我们的专业要求 选择题方面 每个只有一分 图形分析题出的也不够合理 后面的简答题 一共就30分 也是以前没有见过的总之在拿到试卷的那时 已经让人出乎意料 但我们也只能硬着头皮做下去。

对课程的意见方面 我觉的应该让同学们多去实验室之类的地方 注重学生的实际认知在课堂上只要把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弄懂 再加上实际的接触方面 那么同学们对这门课的认知就会更加的明白清楚。

下载2010年度地质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0年度地质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质专业总结

    2011年地质工作总结和2012年计划一、2011年地质工作总结 1、本年度编制并下发了《地质异常情况汇报及管理制度》和《阜生煤业有限公司地质保障体系运行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2013年度地质报告总结

    2013年上半年地质工作总结 地质工作是围绕搞好矿井安全生产,立足服务生产一线,并注重煤矿标准化建设,在矿领导和公司技术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加强科学管理为核心,以提高工作质量......

    2012年度地质技术个人总结范文

    2012年度地矿院个人年终工作总结 (刘 成) 各位领导、老前辈、同事: 大家上午好!岁月如梭,2012年11月21日这个传说中的世界末日在人们迷茫的眼光注视下姗姗而来,匆匆而去,不留下一丝......

    地质工作年度个人总结大全

    地质工作年度个人总结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对某一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因此......

    地质野外实习总结

    水利工程地质野外实习总结 此次实习地区选在北京西山的九龙山、愁儿岭、香峪大梁一带。行政区划属门头沟区的门头沟乡和军庄乡,包括城子、龙泉务、军庄、灰峪等自然村。实习......

    地质生产实习实习总结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暑期生产实习报告姓名:胡兆鑫 专业:地球化学 班级:015071 学号:01507111 教师:陈岳龙暑期生产实习报告 从2010年7月6日开始,经陈老师介绍我和另外一位同学来到廊......

    区域地质调查总结

    一、基本内容 1.区调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具有战略意义的综合性基本地质工作,是所有地质工作的先行步骤和地质科学不断发展的基础。 2.区调的目的任务是以详实的地质观察研究......

    完井地质总结

    第五章 完井地质总结 地质录井资料是认识地下岩层、构造、油气水层客观规律的第一性原始资料。所以,当一口井完井后,需要认真、系统地整理、分析和研究在钻井过程中所取得的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