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的职能作用
为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的职能作用,推动个人所得税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根据总局“建立四项制度、加快一个建设、强化三个管理”的工作思路和“明确方向,细化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工作要求,现就进一步加强我省个体工商业户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严格执行税收政策,严禁变相摊派税收
各级地税机关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不折不扣地认真执行个人所得税各项政策,确保国家规定的个人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不得变相摊派税收。对于符合免征个人所得税条件的个体工商业户,不得以任何理由采取变通政策征收个人所得税,如对核定销售(营业)额在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以下的个体工商户,凡是经营有盈利的,严格按税法规定征收个人所得税;对经营亏损,不符合征收个人所得税条件的,不附征个人所得税,做到依法征税,应收尽收。要认真组织开展个人所得税执法检查,督促各级地税机关坚持依法治税,严禁随意变通、超越权限擅自开减免税口子。凡属地税机关越权做出违反个人所得税统一政策规定的,要及时自查自纠;属地方政府越权制定的,所在地地税机关要及时向当地政府及上级机关反映
二、大力推行阳光作业,全面实行办税公开
各级地税机关要严格执行“六公开、六不准”办税服务承诺,对符合税法规定征收个人所得税条件的个体工商业户,按照“业户自报、典型调查、民主评税、定额核定、张榜公布、上报审批、下达定额”的民主评税程序进行核定,主动听取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社会监督,防止“人情税”、“关系税”等现象发生,确保税负核定的公开、公平、公正。
三、注重调查研究,及时掌握税源情况
各级地税机关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征收管理制度,建立税源管理档案,及时了解和掌握个体工商业户的生产经营情况和税源变化情况。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税源,要认真分析,采取措施,妥善处理。对属于应税收入项目的,征管工作要及时跟进,做到应收尽收。要加大研究个人所得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力度,稳住存量税源、管住重点税源、抓住变量税源、挖掘增量税源,进一步提高个体工商业户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四、广泛进行宣传,搞好纳税服务
各级地税机关要认真落实“三个服务”措施100条,加大个人所得税税法宣传力度,做好个人所得税纳税服务工作,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舆论工具,突出个体工商业户的特点,长期不断地开展多形式、多角度的宣传活动,使国家有关税收政策家喻户晓,以取得纳税人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依法自觉履行纳税义务,着力营造良好的税收征纳环境。
二00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一、目前个体工商户征收管理存在的问题
1、征收税款呈下降趋势。
年初与县国税局共交接缴纳增值税消费税个体工商户4044户,其中经核实应办登记户为3557户,实际办理3549户,税务登记率达到了99.8%,除117户享受减免税优惠和73户采取直接上门缴纳外,其他的采用由信用联社代征方式,每月税款10余万元。但从银行扣款情况看,税款呈不稳定趋势,尤其是自5月份以后税款入库呈下降趋势,截止到目前信用联社代征税款总额为689567元,以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到年度终了很难达到国税代征时同期的水平。
2、注销环节把关不严。
缴纳增值税消费税的个体工商户因习惯和使用发票的原因,总以国税局为主,自接管以来,一些个体户为了达到少缴应纳税款的目的,保留国税税务登记而申请注销地税税务登记,在个体户申请注销税务登记时,由于没有严格把关,出现了地税漏征漏管户,经统计截止到日前注销的个体工商户中211户中有95%以上为缴纳增值税消费税的个体工商户。
3、申请停业户比例较大。
根据京地税征[2004]393号文件规定,“实行定期定额征收方式的个体工商户需要停业的,应当在停业前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停业登记。纳税人的停业期限不得超过一年;纳税人在停业期间发生纳税义务的,应当按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申报缴纳税款”。由于中心市场拆迁等客观原因,自5月以来申请停业的个体工商户迅速增加,这其中不乏虽然停业但还在继续经营,而不纳税的,截止到日前处于停业状态的的个体工商户达591户,这也是入库税款逐渐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
4、个体工商户纳税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近一年的征收管理中,发现个体工商户纳税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表现在:一是从联社扣款不成功原因中90%以上是因为银行余额不足造成,9个月累计在3000余次,这说明纳税人主观上对扣款帐户不重视;二是从非正常户看,截止日前全局有近50户个体户被认定为非正常户,主要原因都是未按照规定期限申报纳税,实地查找无下落,这说明个体户在办完登记后,在没有经营情况下,没有及时到税务机关办理停业手续。
二、加强个体工商户征收管理的建议
1、各主管税务所按照税收管理员制度和税收管理员平台的实施,分别按照国地共管户、集贸市场代征户、纯地税户建立个体税源分户工作台帐,搞清本所信用社代征税款、直接上门缴纳税款户数,对银行余额不足户及时进行催缴,对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纳税户严格执行有关处罚规定,提高重视程度;征收管理科与国税局定期进行户数和入库数对比,保证税款及时足额入库。
2、对申请停业、注销的个体工商户,要求其提供国税停业、注销证明后方可给予办理,逐步形成停业、注销程序国税前置的管理流程;与国税局形成注销信息反馈制度,定期交换双方停业、注销的信息;采取抽查等方式对已经停业、注销的个体工商户进行实地核查的措施,对停业、注销后仍然经营的根据法律、法规进行处理;与乡镇、街道办事处建立定期联系制度,以形成打击漏征漏管户的社会力量。
3、加大税法辅导力度,对所辖个体工商户,要采取各种形式进行税收法律、法规辅导,提高其法律、法规认知度;通过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对一些违法事件进行曝光,提高税法的威慑力。
4、加强内部业务和思想教育,对今年相继下发的有关缴纳增值税消费税个体工商户文件进行集中学习培训,减少因业务不熟而导致的入库不及时、多缴或者少缴税款问题;从思想上提高干部对个体工商户不重视的思想倾向,形成“抓西瓜、捡芝麻”的良好工作规范。
一是对比时间的滞后性。通过实际操作发现,异常信息90%以上是个体工商户,由于工商个体户经营形式灵活,其经营期限的不确定性,大部分异常信息中的纳税人是地税已注销户,这样反馈信息的时效性就不强。另外,如若税收专管员有变动,就会造成新调任的税收专管员对该片区的管户情况不熟,给反馈工作带来了很大不便。这种情况,特别是农村分局比较突出。由于乡镇合并,农村分局的辖区幅员广阔,税收征管战线长,征管难度比一般分局难度大。
二是国地税户籍管理的不一致性。在反馈环节的操作中,发现不少异常信息不匹配的原因是纳税人名称不一致或是有误。由于国、地税户籍管理方面存在着税务登记管理办法、人工录入错误、纳税人户籍变更等诸多环节不一致,导致国地税系统中户籍管理信息无法保持完全一致。一些纳税人在地税做了纳税信息变更,却未及时地去国税进行纳税信息变更,如同一家店,之前是由妻子的名称来登记纳税人名称,之后在地税又变为丈夫为纳税人。因此两税实现信息共享和数据比对的前提是如何提高国地税户籍管理信息的匹配率。
三是对纳税人信息匹配率不高。异常信息反馈模块结束后,要通过信息匹配模块进行信息匹配,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信息匹配率并不高。
对此,笔者建议:
一是增强“两税比对”时效性和针对性。去年国家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从今年开始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以及城镇税,教育费附加的申报缴纳期限一致,增强国、地两税对几项税种征收的同步性,方便了地税的征管,也方便了纳税人。基于此,可以每个季终展开“两税比对”工作,把“两税比对”工作纳入日常征管环节中。这样既有时效性,又可以防止年末“两税比对”工作量的加大。
二是建立国、地税协作机制。国、地两税在户籍管理方面存在的不一致性,导致比对工作增加了不必要的工作量,而且由于国、地两税政策和要求产生不一致,同一个纳税人在纳税申报时,可能要跑两次,一次地税,一次国税等问题,引发了纳税人的不满情绪。此外,国、地两税所管的一些税种之间存在逻辑联系,如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税等其数据资料均有一定的联系。如若国、地税的税源信息不能及时比对,导致产生了大量的漏征漏管户,造成税收大量流失,对今后补缴工作也带来难度。
因此,建立国、地税协作机制有一定的效用性。通过国、地税机构间的协作,规范户籍管理,同时结合实际,出台一些协作措施,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使双方的税源信息实现互通,提高信息的利用率,从而进一步提高征管质量。
第二篇: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切实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监督责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强调,深化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关键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两个责任”的提出,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出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举措。作为基层纪律检查机关的主要负责人,我认为落实纪委监督责任,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要求,履行尽责,做到守土有责。
一、充分认识落实监督责任是纪检机关的法定职责 纪律检查机关是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和执行党的纪律的职能部门,落实监督责任是纪委必须担负的重大政治责任。《党章》第四十四条明确规定了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三项主要任务和五项经常性工作,都涉及到对执行纪律情况的监督、检查和处理。《党内监督条例》指出:“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是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不管具体任务怎样改变、工作范围如何确定,从法律授权、机构设置和工作要求来看,落实监督责任都是各级纪检机关必须履行的法定职责。
纪律检查机关要深刻认识落实监督责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既不能以监督责任替代主体责任,也不能单方面强调主体责任而推卸、弱化监督责任。目前,一些纪律检查机关大包大揽、主次不分、职能泛化、力量分散、聚力不足的现象比较普遍,严重影响了纪律检查机关职能的充分发挥。强调纪委负监督责任,就是要明确职能定位,聚焦主业主责,把主要力量放到对遵纪不够、执纪不严、违反纪律等现象的监督和案件查处上来;把工作重心放在对“四风”问题的监督、执纪和曝光上来;把主要精力用到督促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上来;把预防重点放在强化领导干部党风党纪和廉洁自律教育上来,逐步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温床,使领导干部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
二、认真落实纪委监督责任
落实纪委监督责任,就是各级纪委要按照党章规定认真履职,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督促检查相关部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进行经常性监督检查,聚焦主业,执好纪、问好责、把好关,严肃查处各类腐败问题。
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是落实纪委监督责任的首要职责。纪律检查机关要协助党委建立健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党风廉政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同考核。坚持履行监督责任必须对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负责,围绕党委中心工作开展执纪监督工作,协助党委制定党风廉政建设目标任务,及时进行责任分解、检查监督和责任追究,确保党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督促检查部门单位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任务是落实纪委监督责任的重要职责。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协助同级党委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任务分解,落实承办单位和责任人,切实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贯穿到日常工作中来。认真开展督促指导,指导各部门单位结合各自工作实际,细化县委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具体办法,夯实工作任务,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开展执纪监督和严肃查处腐败案件是落实纪委监督责任的专门职责。进一步巩固和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成果,加大明察暗访、问责处理、通报曝光、整改落实力度,持之以恒纠正“四风”。严明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人事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认真开展对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强化党员干部的组织意识和纪律观念。严肃查处领导干部贪污贿赂、权钱交易、腐化堕落、失职渎职案件,严肃查处司法执法人员徇私舞弊、枉法裁判、以案谋私案件,严肃查处乡镇、部门单位主要领导和基层村干部的腐败案件,严肃查处群体性事件、重大责任事故背后的腐败案件。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决克服零办案,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
三、切实转变监督工作方式方法
按照中央对纪律检查机关“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的要求,聚焦主责主业,转变工作作风,创新监督理念,转变监督方式。
牵头抓总,在职能作用体现中落实监督。纪律建设、作风建设和查办案件是纪律检查机关的主责主业,义不容辞。纪律检查机关要集中主要精力,运用各种措施和手段,畅通各种举报渠道,认真受理各种来信来访,严肃查处违规违纪案件,及时发现和纠正损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受侵害。
组织协调,在协同作用发挥中落实监督。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任务,需要多个部门单位协同完成的,尤其是案件查办工作,纪委要做好组织协调,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做到牵头不包办、监督不替代、协调不越位,形成工作合力。
督促指导,在对各乡镇部门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检查指导中落实监督。纪委应当充分发挥专门机关优势,对各乡镇、部门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落实情况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对工作落实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漏洞,及时提出改进意见,支持和帮助各乡镇、部门单位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执纪问责,在对服务和监管部门督查问责中落实监督。对各部门的业务监管责任,纪委不能包办和替代,应当把首次监督权交还主责部门,纪委主要通过“再监督”,及时发现各行业主管部门履职履责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执纪问责,以促使各部门履行法定职责。
四、以实际举措推动监督责任的落实
加快推进“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工作进程,创新监督机制,深化反腐败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是推动纪委落实监督责任的实际举措和现实要求。
加快推进“三转”工作进程。“三转”是反腐败斗争形势任务使然,是纪检机关履行好监督职责的必然选择。要进一步明确职能定位,把不该管的工作还给主责部门;要深化机构改革,把更多力量调配到主责主业上来;要改进方式方法,转变工作作风,切实把工作重心、工作力量转到执纪监督问责上来。
创新完善监督机制。落实监督责任、转变纪委职能,要在推进纪检监察机构改革的同时,因地制宜设置工作机构、配置工作力量、提高专业化水平,使工作力量集中化的同时提升集约化程度;要在退出“一线监督”、“全程监督”的同时,建立健全对职能部门履行监督职责情况进行再监督的工作机制,完善监督结果报送审查和再调查机制,切实把监督的重点放在“问题”上,把监督的效应体现在“问责”上,通过加大纪律兑现切实强化震慑。“两个责任”的提出,是在现行双重领导体制内从工作机制上解决问题的创新举措既坚持了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领导,又保证了纪委监督权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
加强执纪监督队伍建设。要认真落实“两个全覆盖”要求,深入推进派驻机构改革,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理顺内部机构设置和职责关系,科学配置人员力量,打造一支忠诚可靠、服务人民、刚正不阿、秉公执纪的纪检干部队伍,为全面落实监督责任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第三篇: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社区矫正试点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公安局注重加强与有关部门协作,合力推进社区矫正工作深入发展,建立起社会监督、管理、教育矫正机制,减少脱管漏管现象,使社区矫正人员不再危害社会,增强了群众的安全感;让服刑人员保持正常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增强其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家庭和睦,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不和谐因素,为经济平稳发展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落实衔接管控措施促进教育改造质量全面提升
在社区矫正试点过程中,围绕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监督管理、教育矫正、社会适应性帮扶3项工作任务,落实衔接管控措施,避免发生脱管、漏管,通过公益劳动、心理咨询、个案矫正、分类管理、分阶段教育等多种教育改造措施和方法,教育矫正社区矫正人员的不良心理和行为恶习,防止重新违法犯罪;提高了教育矫正质量,减少了重新犯罪。
贯彻宽严相济政策实现良好的法律和社会效果
社区矫正工作与监禁矫正相对,对犯罪情节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服刑人员不予收监关押,通过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帮困扶助等措施,在社会上、家庭中把他们管教好、改造好,充分体现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宽的一面,把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真正落实到了刑罚执行工作中,有利于从源头
上遏制、减少违法犯罪,收到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几年来,我局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社会主义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在今后的社区矫正工作中,我们将做到以下几点:
要进一步扩大社区矫正工作覆盖面。认真贯彻实施刑法修正案(八)关于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的规定,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尚未在全辖区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要借鉴全面开展地区的做法和经验,积极稳妥地全面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已经全面开展的地方,要总结经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推动社区矫正工作稳步深入发展。
要进一步加强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监管教育和帮扶。加强对社区矫正人员监督管理,依法执行社区矫正人员报到、会客、请销假、迁居、政治权利行使限制等措施,避免发生脱管、漏管。加强社区矫正人员教育矫正,加强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与认罪悔罪意识,不断提高矫正质量。加强社区矫正人员帮扶,对有需求的社区矫正人员进行免费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提高就业谋生能力,帮助其适应正常社会生活,顺利融入社会。
要进一步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工作配合与衔接。社区矫正工作综合性强,涉及部门多,任务艰巨。要争取社会各有关
方面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广泛动员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为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要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机构、队伍建设与经费保障。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争取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工作组织机构,确保社区矫正工作有专门的组织机构管、有专职工作人员抓。进一步加强司法所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齐配强人员,理顺管理体制,健全工作制度,努力做好社区矫正工作。通过“招录、招聘、招募”方式,建立由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社会志愿者组成的专群结合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定期开展政治业务培训,着力提高综合素质。建立社区矫正经费全额保障制度,并根据工作发展需要,建立动态增长机制。
要积极推进社区矫正制度化、规范化与法制化建设。社区矫正作为刑罚执行活动,要紧紧围绕加强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监管、提高教育改造质量这个核心,抓好衔接接收、监督管理等工作流程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社区矫正人员报到、会客、请销假、迁居、政治权利行使限制等工作制度,统一规范社区矫正人员接收、管理、考核、奖惩、解除矫正等工作环节。统一规范法律文书,加强社区矫正人员档案和社区矫正工作档案管理,确保社区矫正工作依法规范运行。
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
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明确规定了对判处管制、缓刑以及假释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确立,作为刑罚执行制度改革的一种尝试,社区矫正工作既是改革完善我国刑罚执行制度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社会主义法制的内在要求,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和社会意义。我们要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扎实做好社区矫正工作,为我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第四篇:充分发挥教代会职能作用
充分发挥教代会职能作用,积极推进民主管理
学校重视教代会工作,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主人翁作用,认真落实校务公开,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多次被评为民主管理先进单位。
一、机构健全、领导重视
学校党政领导十分重视教代会和校务公开工作。教代会组织和各项制度健全,分工明确。成立了教育教学、学校管理、校务公开、职工福利和师资建设等几个专门工作小组;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各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的校务公开领导小组和执行小组;同时成立了由工会主席和教代会代表组成的校务公开监督小组,具体负责校务公开监督工作。
二、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
1.学校领导和教师代表广泛征求、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建议,增强广大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做好每学年一次的提案建议征集活动,对每一项提案认真研究及时答复,落实好教师的各项权益。
2.落实教代会职能,严格教代会程序,每学期定期召开的1次教代会,学期初讨论审议校长和各处室计划、规划,学期末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情况进行评议,各项议案经教代会审议通过后,才成文发布,公开实施。学校重要决策,如:方案、推先、评优、后备干部培养以及制度出台等都及时提交教代会讨论审议,经教代会审议通过后公开实施,如职评方案每年在职评后及时征求意见建议,进行整理 和修改,报请教代会审议通过,形成新的方案,避免了临时修改,针对人的问题。
3.认真做好提案工作。教师代表深入到教师、家长和学生中,积极征求意见和建议,结合学校工作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如刘炳刚等多位老师的好点子被局工会评为“金点子”,很多建议被学校采纳,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工作。
三、多渠道、多形式实行校务公开
我校不断地拓宽校务公开渠道和形式。设置对校内、校外两个校务公开栏,利用学校网站、宣传橱窗等公开校务;通过学生家长会、全体教师会议等形式公开校务;以各种通知、通报、文件、公告等形式公开校务。
通过各种形式及时把学校的重大决策、规章制度、职工福利、职称评审、推优评优、工作考核、民主评议、财务收费以及其他关乎教师和学生切身利益的事项公开公示。如每学期面向全体教师做财务分析报告,让全体教师了解学校的财务收支情况。通过各项公开切实维护好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校务公开监督组认真履行职责,对校务公开的真实性和程序上的规范性进行监督,保证校务公开健康有序地开展。教代会的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校的重大事项决策更加民主和科学,促进了各项工作和谐健康有序的发展。
第五篇:充分发挥人民法院职能作用
充分发挥人民法院职能作用
积极推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最高人民法院6月30日召开贯彻落实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精神电视电话会议。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王胜俊要求,深入贯彻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央关于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决策部署,全面推进人民法院审判执行各项工作,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在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中的职能作用,为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积极的贡献。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沈德咏主持会议。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南英传达了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精神。
王胜俊要求,切实增强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是在新形势下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各级人民法院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会议精神,特别是***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当前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面临的严峻形势,准确把握人民法院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担负的重要职责,把思想统一到这次会议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圆满完成这次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上来。人民法院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既是审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司法机关承担的一项重要社会责任。各级人民法院必须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从政法工作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不断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王胜俊要求,狠抓执法办案,切实做好矛盾化解工作。人民法院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必须紧密结合执法办案的具体实践。人民法院的审判执行工
作,本质上就是依法对案件所涉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和管理。人民法官不仅是案件的裁判者,也是社会的管理者,既要着眼于案件的公正裁判,也要着眼于社会管理目标实现。要着眼于社会矛盾化解,全面加强案件审判执行工作。要着眼于公正高效司法,全面加强审判管理。要立足于标本兼治,全面做好集中清理涉诉信访积案工作。
王胜俊要求,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切实维护良好的社会管理秩序。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各级人民法院要创新司法服务方式,积极推动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创新,全面提升与人民司法相关的社会管理工作水平。要积极参与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要积极参与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工作。要积极参与互联网的管理。
王胜俊要求,坚定不移地贯彻好“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工作原则,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各级人民法院要紧紧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刚刚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贯彻“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工作原则的若干意见》,不断增强调解意识,牢固树立调解优先理念,切实增强贯彻“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工作原则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坚持调解自愿、合法原则,尊重当事人意愿,切实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坚决避免强迫调解、违法调解和片面追求调解率;抓紧抓好调解工作制度、工作环节和长效机制建设,切实提高工作成效,夯实人民法院调解工作的基础;进一步加强调解工作管理和规范,切实保证调解工作的质量;在加强诉讼调解的同时,积极推动建立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着重加强司法调解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的沟通协调、衔接配合。王胜俊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全面推进司法为民工作。人民法院要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把以人为本、司法为民的要求落实到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工作中去。各级人民法院要认真总结、坚持和推广行之有
效的好经验、好做法,按照以人为本、司法为民的要求和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的部署,进一步强化司法为民意识,积极探索便民、利民、为民的新机制、新举措,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王胜俊强调,各级人民法院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作为一项重大任务,纳入整体工作部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务求工作实效。
在电视电话会议上,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分别在当地分会场作了典型发言。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张军,副院长万鄂湘、苏泽林、景汉朝,中央纪委驻最高人民法院纪检组组长张建南,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主任周泽民,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黄尔梅出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