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的地理基础
历史的地理基础
(摘要):黄仁宇先生治史,不就事论事,复述史实,更反对机械呆板的直线演进论和中国史所一以贯之的道德教化,而是注重从技术的角度归纳中国历史所以如此的原因。本文论述黄仁宇就历史中的地理因素所做的阐释,并就此进行方法论意义上的探讨。人类必须结成社会才能发展经济文化,而社会又一定要建立在某种自然地理的基础之上,因此,人类历史的展开,必定是建构在地理的舞台上。就地理对历史的影响而言,西方学者早就注意到其重要性并就此进行了较为充分的阐述。如,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里,用了整整五章的篇幅分别论述了法律和气候的性质的关系;民事奴隶制的法律和气候的性质的关系;家庭奴隶制的法律和气候的关系;政治奴役的法律和气候的性质的关系以及法律和土壤的性质的关系。①《论法的精神》(法)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又如,在黑格尔的煌煌巨著《历史哲学》里,地理就是贯穿全书的经络,黑格尔不但是在分类论述各个地区和各个国家的时候运用地理,而且更重要的是深入探讨地理对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精神风尚的影响。②《历史哲学》(德)黑格尔著,王造时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19世纪以来,西方更是形成了地理环境学派、地理经纬度社会观、宗教地理学、政治地理学以及经济地理学等门派、观点和学科。黄仁宇先生作为一名美籍华人历史学家,长期浸淫于西方学术文化氛围,自然深得其中三味,体现在他的学术著作中,便是对地理规制历史作用的重视。
黄仁宇就地理规制历史的作用的论述
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里,黄仁宇描述了至圣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异同。两位圣人相同的地方是: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始终相配合,正如《史记》所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但二人的差别也明显。在性格上,孔子轻松愉快,孟子凡事紧张。孔子令门生言志,曾皙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咏而归”的踏青图最得他的赞赏;孟子则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生活上,孔子“食不厌精,烩不厌细”,孟子则毫不忌讳的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在人性善恶上,孔子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人性的善恶,但从“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和“观过,斯知仁矣”两句话中可知,他是持性恶说的;孟子则直截了当,“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在对待礼仪上,孔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凡事中轨中距,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的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对颜渊的死虽然痛哭流涕,却依礼反对其厚葬;对阳货的为人不屑,为了礼尚往来,在其不在家时回访;孟子则率性而为,齐宣王称病时他也称病;见了梁惠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鲁平公没有拜访他则他也以其道还治其人;对各国君主的赠仪,依自己喜好或受或不受。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二者的距离,正可以用孟子的“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来概括。
黄仁宇如此详细的转述二者的不同,并不是要指出孟子对孔子的继承和扬弃,以及儒学之道的传承嬗变,而是要追问“为什么孔子和孟子之间会有这样一段距离?为什么春秋阶段与战国阶段会有这样巨大的差别?为什么中国会如此早熟---在纸张都未发明,文书尚用竹简木片传抄之际,即出现至圣亚圣,而且与孟子同一世纪即出现了秦始皇,且对此后的中国有决定性的影响?”③《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黄仁宇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5页。作者在否定其它见解的同时自问自答,一针见血的指出答案正是中国历史的地理特点。黄仁宇认为,地理因素决定了中国初期的早熟的统一。中华文化发扬于黄河流域,黄河通过黄土地带,因而携带了大量的泥沙,随时有阻塞河床,冲破河堤,淹没人畜,损害耕作物的可能,因而各小国纷纷在黄河附近筑堤防范,也不免有时以邻为壑,将灾害恶意的加诸邻国。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其只要议题之一就是解决各国间因堤防而起的纷争。就此达成的协议,在各种古籍中记载为“无曲防”,“毋曲堤”,“毋雍泉”或“无障谷”,意在各个国家间在利用黄河水资源,防范洪涝灾害上要统一认识,协调行动。但一纸协议,终究敌不住军事政治的考验。公元前332年,赵国与齐魏作战就将黄河决堤以浸淹对方。孟子感慨万千:“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为壑---吾子过矣!”黄仁宇认为,“足见光是治水一事,中国之中央集权,已无法避免。”④《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黄仁宇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8页。
作者: 冥凰2005-8-3 07:21回复此发言
------------------历史的地理基础
季候风也促使中国在公元前趋向统一。古中国是个农业国家,农业的丰收与否全赖雨量的盈亏,因而形成降雨的季候风就显得尤为重要。《史记 货殖列传》记载:“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大饥。”到灾荒时,邻国如不加救济,就构成类似国际法上的“阻籴”行为,即可能导致战事的发生。葵丘之盟,也有“无遏籴”的条款。黄仁宇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大国控制资源愈多,对赈灾恤邻更有效,参附的更多,是以有自然的因素支持兼并。”⑤同上,第9页。“中国在公元之前统一,而且自赢秦之后,以统一为正轨,实有天候和地理的力量支撑着。”⑥同上,第10页。
在论述汉武帝时,黄仁宇提到汉朝北方绵亘两千多里的国防线和15英寸雨量线相吻合,由于线的西北常年雨量不到15英寸,农业无法经营,游牧民族出入此地,威胁强迫中国统一对付。自卫青、霍去病之后,“15英寸雨量线间两方的厮杀,还要继续约2000年,直到康熙帝以新式火炮打败了葛尔丹迫他自杀,才解除了游牧民族骑兵的优势,可见得历史并非全是人为,我们2200年后叙述秦皇汉武更无法忽视天候地理因素之重要。”⑦同上,第28页。宋朝的澶渊之盟,黄仁宇也认为是一种“地缘政治的产物,表示着两种带竞争性的体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着力量的平衡。”⑧同上,第154页。
对王安石的改革,黄仁宇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王安石的新法的宗旨是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然而推行商业经济,在数目字上管理,必须具备的诸如私人财产权的确立和自由的转让等基本条件在当时更本无从谈起,因而只能落得个失败的下场。黄仁宇更进一步指出,“中国的官僚主义,是亚洲大陆主体的产物。其政治体系既要管束亿万农民,又要对付森林地带和草原地带的少数民族,就只能注重数量无法提高效率,不容易改变而成为一种轻而驾巧带商业性的组织。”⑨同上,第161页。
在其他著作里,黄仁宇也多次提到地理对历史的影响。如在他的《中国大历史》里,第三章的题目就是“土壤、风向和雨量”。
注重地理因素的方法论意义
为什么黄仁宇如此重视地理的作用?是不是他也掉进了地理决定论的泥潭呢?探索作者的思想历程,笔者认为,这里面更多的体现了方法论意义。首先来看一下地理决定论。在相当长的时期中,有一派学者认为,人们行为上的差别主要是由不同的自然环境或与此有关的因素所形成。多少年代以来,希波克拉底、修昔底德、博丹、孟德斯鸠、拉采尔和亨廷顿的说法虽然不同,但都认为一个地方的地理环境,尤其是气候情况,对形成人们的外貌和生活起着作用,并淘汰那些与此不适合的东西。“地理决定一切”,代表这派的主要观点。⑻《人文
类型》(英)雷蒙德 弗思著,费孝通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31页。其中孟德斯鸠可谓地理决定论的集大成者。在其经典的《论法的精神》里,孟德斯鸠用了大量的篇幅分析法律和气候的性质的关系。孟德斯鸠认为,人们在寒冷的气候下,便有充沛的精力,较强的自信,较大的勇气,较少猜疑策略与诡计,而闷热的地方则使人心神萎靡。身体的懒惰自然产生精神的懒惰,心灵一旦接受某种印象,就不再能加以改变了。由此他认为:“所以东方的法律、风俗、习惯,甚至那些看来无关紧要的习惯,如衣服的式样,和一千年前的相同。”P231在炎热的国家里,烈性的酒会凝结水分渗出后所遗留的血球,而寒冷国家则可以加速血液循环,因此禁止迦太基人饮酒的法律是处于气候的法律。P234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当人们想象燃烧的时候,立法者的想象也同样热了起来;当人民变的多疑的时候,法律也就多什么都怀疑。P239气候不同,法律对人民的信任也不同。P240快乐的气候产生了坦率的风格,带来了柔和的法律。甚至在阐述奴役权的起源时,孟德斯鸠也认为酷热的气候是罪魁祸首。P246 247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制以及一妻多夫制也受制于气候。P259 262法律和各民族谋生的方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个从事商业与航海的民族比一个只满足于耕种土地的民族所需要的法律,范围要广得多。从事农业的民族比那些以牧畜为生的民族所需要的法典,内容要多得多。从事牧畜的民族比以狩猎为生的民族所需要的法典,内容那就更多了。然而,就是领袖孟德斯鸠,也并不是固执的认为地理决定一切,这一点在他的另一本著作《罗马盛衰原因论》中就可以看出来,就是在《论法的精神》中,他也指出:人类受多种事物的支配,就是:气候、宗教、法律、施政的准则、宪政、风俗、习惯。结果就在这里形成了一种一般的精神。在每一个国家里,这些因素中如果有一种起了强烈的作用,则其他因素的作用便将在同一程度上被削弱。大自然和气候几乎是野蛮人的唯一统治者;中国人受风俗的支配;而日本人受法律的压制;从前,风俗是拉栖代孟的法则;施政的准则和古代的风俗,在罗马就是规范。P30
5作者: 冥凰2005-8-3 07:21回复此发言
------------------历史的地理基础
黄仁宇并非地理决定论者,正如作者所说:“在1960年代,我就觉得我们应当有广泛的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和西欧史与美国史有了互相比较的幅度与层次,才谈得上进一步的研究。”⑩《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页。历史学在黄仁宇那里并不仅仅是记忆,其本身也成为一种“思维的方法”。在研究历史的时候,黄仁宇强调不能局限于历史如何演进,而是要探究何以如是展开的因果关系。地理在他那里,就成了何以如此的一个重要原因。---也仅仅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而非地理决定论。正如作者所说,“我写的历史是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不是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地理在黄仁宇眼里,也具有一种技术的质地,和“潜水艇夹面包”、“数目字化管理”等一起,构成他的方法论的武器。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黄仁宇强调地理对历史的影响,不如说他借助地理这个门径,登堂入室到历史的大殿。
在方法论意义上,就重视地理作用而言,黄仁宇与黑格尔是一致的。在《历史哲学》的目录里,黑格尔指出:“自然加于历史发展的影响不应该估量得太高,也不应该太低。”⑪《历史哲学》(德)黑格尔著,王造时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年版。“助成民族精神的产生的那种自然的联系,就是地理的基础。假如把自然的联系同道德“全体”的普遍性和道德全体的个别行动的个体比较起来,那么,自然的联系似乎是一种外在的东西。但是我们不得不把它看作是“精神”所从而表演的场所,它也就是一种主要的、而且必要的基础。⑫同上,第82页。“我们所注重的,并不是要把个民族所占据的土地当作是一种外界的土地,而是要知道这地方的自然类型和生长在这土地上的人民的类型和性格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个性格正是这个民族在世界历史上出现和发生的方式和形式以及采取的地位。我们不应该把自然界估量得太高或太低:爱奥尼亚的明媚的天空固然大大的有助于荷马诗的优美,但是这个明媚的天空决不能单独产生荷马。”⑬同上,第82页。在后面的论述中,黑格尔以地理的分界为线索,分别论述了阿非利加洲、亚细亚洲和欧罗巴洲的人文历史情况以及四部分,即东方世界、希腊世界、罗马世界和日尔曼世界的历史哲学。在这里,黑格尔少有的将其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绝对精神或绝对理念的宏伟殿堂建构在山水土壤构成的人间家园上,他的“最全面、最富有内容、最深刻的发展学说”(马克思语)辩证法也似乎镀上了唯物主义的金光。当然我们不能说黑格尔的思想发生了根本的动摇、转向,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仅仅可以推断,黑格尔只是在方法论的意义上运用着地理,就象哈特为了改善法理学的方法,解决法理学的问题,而把语义分析哲学引入法学研究一样。⑭《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张文显著,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94页。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精辟的论述:“历史并不是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由此可见,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⑮《马克思恩格思选集》第一卷第4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在人类历史上,自然地理环境曾经而且现在还深深影响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将地中海作为旧世界中心,而今日海湾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态势也必将影响世界格局今后长期的构建和消长。但是,人类已经走出了钻木取火、逐水草而居的蒙昧、野蛮阶段,而进入到知识经济的文明时期,“地理学家和人类学家已开始不再把人类看作是环境可以任意塑造的东西,而是看作如一个地理学家所说的‘改变地貌的力量’,人类不是消极地住在世界各地,而是改变环境的积极力量。”⑯《人文类型》(英)雷蒙德•弗思著,费孝通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33页。
二○○三年三月十二日星期三
请各位大虾指正
第二篇:地理历史
Group Four:
American and British Geography and History
PPT制作和资料查找搜集:
刘佳丽——American and British Geography 罗梨云——American and British History
第三篇:岭南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浅论
岭南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浅论
马伟明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摘要:历史上被北方人称为“ 蛮夷之地 ” 的岭南地区 ,其独具特色的岭南土著文化能够与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地域文化交流融合 ,发展成为具有共同特质的岭南文化 ,是与其既封闭又开放的地理区位、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与资源、土著居民的历史作用、安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等因素分不开的 ,这些因素构成了岭南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
关键词:岭南文化;形成与发展;历史地理;移民
岭南, 作为一个地域性概念, 指五岭以南地区, 在地域上包括今广东省、海南省和广西部分地区。由于岭南地区北依南岭, 南傍南海, 加上南岭万山叠嶂, 不仅使岭南地区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 而且孕育于其中的岭南文化也形成了迥异于岭北的文化特质, 在中华大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岭南文化鲜明特色的形成, 地理环境因素起了重要作用。岭南文化形成的地理因素
岭南地处我国南疆边陲, 北隔五岭、南阻大海。横亘广东北部的五岭山地, 在交通落后的古代, 是一道难以跨越的巨大屏障, 极大地限制了古代岭南与中原的沟通。唐代以前, 中原人对岭南基本上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 斥之为“蛮荒”、“徼外”之地。同样岭南人也难以跨越五岭进入中原, 对中原的经济文化了解更少。因而在古代, 岭南一直保持着一种与中原基本隔绝的地理上的封闭态势。另外, 广东一带疆域被海洋包围, 又使它与大洋彼岸世界隔离开来。岭南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一方面极大地限制了与先进的中原文化的沟通, 使得岭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另一方面, 外来的影响少, 又有利于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本根文化, 特别是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积淀, 形成民族地方特色。在接受外地文化影响之前, 岭南文化已独立发展了十多万年, 这是以后岭南文化一直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最深刻的基础。自然环境对岭南文化的影响
岭南的自然环境与资源受纬度与地形的影响 ,呈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分布 ,具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特点 ,水、土、光、热、动植物等资源非常丰富 ,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强大的基础。自然环境与资源的相互差异 ,又使得生活在不同地方的居民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 ,从而形成不同的文化特质。民系的形成与发展受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同是外来居民 ,他们在岭南所生存的环境不同 ,也会创造出不同的文化来。如广府系的稻作文化是生活在平原或者河流三角洲地区的居民创造的;客家系则生活在交通比较闭塞的山区 ,山多田少 ,气候干爽 ,且与土著居民有冲突 ,为适应这一环境 ,他们以耕山为主 ,形成以梯田为代表的土地利用方式;粤东福佬系定居于沿海平原或三角洲 ,人多地少、粮食不足 ,从而迫使这一部分居民注重开发海洋 ,捕捞、养殖水产 ,发展海上运输和贸易 ,形成以亲海冒险为特色的海洋文化。
五安定的社会政治环境
岭南地处僻远 ,远离中原政治中心 ,历史上战乱较少 ,社
会环境较为安定 ,政治得以保持相对的独立和稳定 ,与中原
地区动荡的政治社会环境形成鲜明对照 ,所以我国历次移民
运动 ,其基本方向都是自北向南 ,多以岭南为最终归宿。
岭南政治上远远落后于中原 ,土著和地方势力强大 ,封
建中央王朝在岭南实行特殊政策 ,形成多元政治格局 ,利于
移民休养生息和形成地方文化风貌 ,有助于各民系按照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发展。如秦汉时期就开始的封建制度 ,在岭南
地区南越人的氏族制度却能够被保留下来 ,直至唐朝时期岭
南仍盛行奴隶买卖制度。这类特殊政策 ,还包括汉武帝时严
行抑商政策 ,却没有在岭南推行 ,这里“以其故俗治 ,毋赋
税 ” [ 2 ],免除了政治经济制度对文化的冲击;唐朝时在岭南
实行任命土人为官员的“ 南选 ” 制度 ,也有利于保持土著文
化。所有这些照顾地方特殊性、保护地方势力的政策和措
施 ,客观上使岭南的社会政治环境安定 ,有助于民系及其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岭南民族和政治格局的多元性无疑为后来汉族与土著
居民结合以及文化融合提供了多种取向与发展余地。如汉
初南越国几代君主 ,摄于南越人势力和文化强大 ,不得不尊
重南越人的风俗 ,连南越王赵佗也自称“蛮夷大长老夫臣
佗 ” [ 3 ]。
参考文献:
[ 1 ]司徒尚纪.岭南历史人文地理 [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2 ]南越列传.史记(卷一一三)[M ].[ 3 ]胡守为.岭南古史 [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9.
第四篇:工作计划历史地理
2012-2013学第二学期
工作计划
本学年我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初一和初二的历史和地理两个学科,本学科的教学计划如下:
一 针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通过班主任的介绍和开学考试的成绩,我基本了解了初一新生的学情,针对我校小班化的课堂特色制定有效教学。每班少量人的安排需要在教学中不只体现出教学层次,还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个别分析,争取做到每次提问和每次作业都能使每个学生有所得。
对于初二学生则以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要参考,针对学生成绩和日常表现加以调整,因材施教。
二 教材分析。首先,针对教材进行教材分析,初一上学期使用的主要是中国古代史部分教材以及历史地图册和填充图册.教材部分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难点,把各单元和各课时有机结合在一起,并加以联系和对比.地理地图册为教材重要辅助,通过分析图片加强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并且使学生更加生动形象的掌握教材和记忆知识点.填充图册是主要的练习题部分,通过读图答题的形式及时反馈.课下作业部分以导航习题为主,结合答案及时讲解。
三 授课计划。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标要求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逐渐培养学生正确的史学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真正向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看齐。考前结束七年级和八年级下册教材的全部课时以及相应习题演练。
四 会考任务。八年级地理学科即将面临会考,除本册书讲解外需要结合前三册教材和习题做出针对性的考试复习工作,让学生不断巩固练习,争取在考试中取得优秀成绩。
张树权
2013年2月27日
第五篇:历史地理论文
湛江行政规划变迁及其风俗文化
摘要:湛江是一个富有独特风俗文化的城市,孕育了一代代优秀而又有特色的后代,同时也孕育了一种独特的湛江文化。本文通过对湛江的历史由来及其行政规划变迁的介绍,使更多人了解湛江人,理解湛江独特的风俗文化。
关键词:湛江 行政规划变迁 历史由来 风俗文化 年例 方言
湛江目前的行政规划
湛江市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广东省西南部,坐落在雷州半岛,处在粤桂琼三省(区)交汇处。东濒南海,南隔琼州海峡与大特区海南省相望,西临北部湾,还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在亚太经济圈中处在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
全市土地总面积13225平方公里(2009年),户籍总人口763,1426人,是广东人口第二大市。它管理的辖区包含雷州市、吴川市、廉江市(三个县级市)和徐闻县、遂溪县(二县),以及赤坎区、霞山区、坡头区、麻章区、湛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五区),主要岛屿有:东海岛,南三岛,硇洲岛,特呈岛,调顺岛等。湛江人绝大部分是汉族,少数民族是近来工作、结婚从外地迁来的。汉族主要包含有广府民系、钦廉民系及高阳民系,使用的语言多种多样。
历史由来 【市名由来】
湛江地区旧称“广州湾”。1899年,法国强租当时名曰“广州湾”的雷州府遂溪县东部沿海(今湛江市区)法国人则称为“白雅特堡”,而此湛江对外贸易盛极一时。1943年,日军侵略者从法国人手中接管“广州湾”,到45年日本投降后,民国政府于当年9月21日光复广州湾,以原范围划设市治,因史上曾属椹川县,境内东海岛曾设椹川巡检司,古“椹川”亦有称为“湛川”,故定名“湛江”市。
【夏商至明清时期】
据出土文物考证,今湛江辖地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约4000年前夏、商之间)便有了人烟。秦皇统一中国后,今湛江辖地归属象郡。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南部徐闻、海康、遂溪三县属交趾部徐闻县;北部吴川、廉江两县分属交趾部高凉县和合浦县。以后,南部三县先后属交州、合州、南合州、东合州,至唐贞观八年(634年),改东合州为雷州,统管雷州半岛三县,直至清代;北部两县先后属广州、罗州、化州,至明清属高州。湛江市区历史上属遂溪、吴川两县。隋至唐初,郊区湖光镇旧县村曾先后为铁耙县、遂溪县县治;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宋帝昺即位于市区硇洲岛,升硇洲为翔龙县;明洪武年间至清雍正年间,曾先后在市郊旧县村和东海岛设置椹川巡检司。
【晚清时期】 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1899年11月)法国胁迫清 政府签订《中法互订广州湾租界条约》,将遂溪、吴川两县属部分陆地、岛屿以及两县间的麻斜海湾(今湛江港湾)划为法国租界,统称“广州湾”,划入法属印度支那联邦范围,设广州湾行政总公使署,受安南总督管辖“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广州湾,被强租法国。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写下了名篇《七子之歌》(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 广州湾 九龙 旅顺大连等七处“失地”),其中第五章便是“广州湾”湛江。
【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前时期】
民国32年(1943年)2月,复为日本侵略军所占,曾建立极为短暂的日伪政权。民国34年(1945年)9月21日,由我国收回,以广州湾范围划设市治,定名“湛江市”。1946年1月15日成立湛江市政府,为省辖市,并隶属广东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7年(1948年))3月改隶属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38年(1949年)5月,改隶十四区行政督 察专员署;公署设于湛江。1945年,中国政府收回广州湾,并改名为湛江市。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陆续解放湛江全境。此后,五县先后属广东省南路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高雷区专员公署、粤西区行政公署、湛江专区专员公署、湛江地区行政专员公署。1983年9月,湛江地区与湛江市合并,五县划归湛江市。1949年12月19日,湛江解放仍为省辖市。1952年11月起,先后归属粤西区行政公署、湛江专区专员公署、湛江地区行政专员公署。1983年9月地区与市合并为湛江市,为省直辖市。
风俗文化
【湛江特色风俗-年例】
年例风俗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广东通志》载:“雷州府于元宵鸣锣鼓,奏管弦,装鬼扮戏,沿街游乐。”记载了当时雷州府跳傩舞闹元宵的场景。光绪《茂名府志•风俗》卷六“风俗十二”篇记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或官绅礼服迎神,选壮者赤帻朱蓝其面,衣偏裻之衣,执戈扬盾,索厉鬼而大驱之,于古礼为近。”城乡各居民以社为单位,按各自原定的社日集资举行祭社盛典,以祈风调雨顺,年丰人寿,俗称“做年例”或叫“祭社”。
一种民俗的形成是复杂而漫长的过程,由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具体的社会条件孕育而成,存在诸多因素。民俗专家的观点比较一致,认为年例是以祭祀文化为核心,由历代因战乱、官宦、贬谪、经商等原因南迁的中原汉族人,经过五次辗转来到这里落脚、生活、繁衍,生生不息,复杂的民系和越楚文化、汉闽文化、海洋文化与土著文化交融凝聚,相互渗透交融,不断发展演化而来的多元文化,再以民俗的形式传承下来。关于这种习俗历史上的迁徒,《雷州府志》有记载:“自汉末至五代,中原避乱之人多家于此。”移民远迁,把来自中原的释道儒多元宗教文化带到雷州半岛,再与雷民俗文化交融。原湛江群艺馆馆长、民俗专家朱卫国认为,年例是一种信仰文化,历史上几次迁徒,来自中原、福建、江西等地的各支各脉以习俗的方式保留了祖宗的习惯、信仰和图腾,传递着一种遥远的文化密码。
主要的活动
1、“游神”活动
游神队伍有彩旗、香炉、菩萨、道士、纸船、炮手、长喇叭、唢呐、锵、锣鼓等等。彩旗上面写有与保佑、赐福等有关的话语,有的还注有此旗是由谁捐赠等。彩旗队伍主要由小孩子组成,前面由一个成年人举着一面大旗带领,站在整个游神队伍的最前面。有的地方还举有“出巡”、“回避”等等的牌子。炮手沿路隔一定的时间就燃放一个炮头,冲天一响。
2、文艺汇演
文艺表演的节目有粤剧、电影、歌舞、木偶戏、采茶戏、杂技、魔术表演、醒狮表演、烟花汇演等等,其中粤剧、木偶戏、采茶戏、杂技、魔术表演、醒狮表演分场分段由白天表演到晚上;电影、歌舞、烟花汇演一般安排在晚上至凌晨甚至通宵,烟花汇演一般安排在晚上晚饭后七至九点或夜间“间醮”时或凌晨三四点配合着当时震耳欲聋的鞭炮声进行烧船活动。
3、年例宴食
粤西地区将过过年例分为“睇年例”和“食年例”两个部分,宴食在年例中也是十分重要的。主要菜式有:白切鸡、炒粉、扁豆炒鱿鱼、梅菜扣肉、鸡翅膀、红烧鱼、鲜虾等。有的地方年例的中午饭是吃素的,传说要等到“间醮”、拜神完后才可以开斋,晚饭才是“开大餐”的时候。
【湛江节日风俗】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地处南国边陲湛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民俗,既明显地受到中原民俗的影响,亦有浓郁的本地特色。
春节,湛江的春节有着浓厚的本地特色。农村春节,一般从准备到结束约一个月时间,农历十二月中旬开始作准备,内容包括整修房子、购置家具、添换新衣裳、采办各类年货等。年货有蔗糖、糯米、年画、对联、糖果、饼干、炮竹之类,一年所挣之钱大部分用于春节。年二十九或三十日最热闹的场面是宰猪、捉塘鱼、赶年晚圩,男女老少齐出动。傍晚家家户户贴“年红”,既有新年画,也有传统的“门神”,对联大多与福财之类有关。12时正,家家户户鞭炮齐鸣,送旧迎新。大年初一,农村一般流行三忌:忌杀生、忌倒水、忌扫地,部分农村尚习惯吃斋。年初二开始走亲串友,你来我去。此期间大部分村庄和乡镇均有舞狮、游神、飘色游行、做大戏、武术表演、球赛等,各种民间活动应有尽有,一直延续半个多月。
元宵节,为本地最有特色的民间传统节日。元宵活动历史较长,古时雷州庆元宵尤如朝廷大典一样隆重。传统的元宵节以游神为中心内容,现在的内容则丰富得多。一般从月初开始村村鸣擂锣鼓开始筹备,以元月十五最为热闹,也有些地区延至十六、十七,均以县城为中心,整个活动热闹非凡。关于元宵活动,清代道光年间编修的《遂溪县志》有这样的记载:“上元张灯结彩,舞狮象杂剧游戏,作火树,放花炮烟花,打秋千,赌灯谜,士庶欢游达旦”。元宵活动除了游神外,还有赛会看人、娱乐之举。清代吴川举人吴河光有“元宵风景正清和,游女如云逐队过”之名句。现在湛江各县均有庆元宵活动,主要以县城和古镇为中心,以吴川县城的规模最大,雷州县城、廉江县城和安铺镇的活动也颇有特色。乡村有小型的放烟花、放炮竹、出灯、做大戏等活动。市区亦举行灯展等活动。
端午,即五月初五节,本地民间一般作为“驱邪镇恶”之节。从初一开始,农村群众大多在居家门楣上插艾条以“驱邪”,到初五亦有部分人在小孩子胸前挂香符(用花布包香料做成三角形或动物形图符)。在城市,从初一开始大街小巷卖艾枝、草药,市民纷纷抢购插门及煮水洗澡,洗澡一般定在12时正。据说,用艾药水洗澡能将邪气及皮肤病冲走。初五日各地普遍吃五月粽,亦有部分地区举行风筝表演或龙舟竞渡,此活动与纪念屈原有关。端午节活动,最有特色的要数廉江之古镇安铺。该镇每年端午节期间均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活动,这一活动历史悠久,长盛不衰。尤以近年来,活动的规模更加盛大,内容更为丰富,参观者不仅有本镇、本县的群众,还有许多外地来客,热闹非凡。
中秋节,亦为较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城市其内容主要有:一是从节前半月开始,举行大规模月饼展销活动,居民纷纷购买,相互送赠;二是中秋之夜赏月活动,主要在全市各大公园或游乐场所,大部分居民均涌向各活动场所,或三五个青年人,或全家人一组烧烤、吃月饼赏月,小孩则时兴手提小灯笼玩耍,几乎通宵达旦。在乡村,村民们则是吃月饼、甜薯、芋子、豆糖之类,亦有年轻女子月下玩“浮针”,取一碗清水置于八仙桌上,拿新针轻放水面,观察针的浮沉情况,预测婚姻。
重阳节,九月九重阳节在本市部分地区流行,为—文人节,吴川、雷州较隆重。旧时两地文人汇集,对该节日兴趣甚浓。《雷州府志》载:“重阳登高,偕于是日采药作酒曲”。雷州西湖、三元塔、梅菉登高坡等为主要活动场所。梅菉镇之重阳节,亦称赛诗节,由商人捐资,五月份开始筹备,文人推出一位教师出题,参加者按题赋诗作对,八月诗稿汇于教师处评定,到九月初一,各街道群众、文化人士派代表到登高坡标号厂位,在坡上搭上雅致精巧的竹楼,张贴诗对,称“诗社厂”。其时张灯结彩,迎狮演戏,士子登高饮酒作诗,观者数以万计,一连数天。雷州市登高之风亦盛,学校师生、各方游人纷纷到三元塔和雷州西湖游览,竞显豪情。这一天,市区及各县均组织老人进行文体活动。
【湛江方言】
湛江除流行普通话外,还流行多种方言,粤、闽、客三大方言均有分布,是省内方言最为复杂的市。
湛江方言的来源和分布,与本地人口的来源有关。古时,站湛江一带土著民族为少数民族,操少数民族语言。唐、宋、元、明几代,大批汉人从福建之莆田、漳州一带迁至雷州半岛,带来了早已形成于福建一带的闽语,后发展为本地人数最多的居民。由于他们人多势众,闽语成了雷州半岛最通用的语言。几乎在闽语传人雷州半岛的同时,早已形成于西江一带的粤语亦开始传入本市,较早传入的有吴川、廉江等地。较迟传入本市的方言是客家话,在明清时期,由福建汀州府及本省嘉应州的客家人迁至廉江居住而带来。闽、粤、客三大方言传入本市后,由于迁民们缺少与原地区的交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受到地方语言环境的影响,各方言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形成了各自的特色。闽方言发展成雷州话(本地人称之黎语),广州方言发展为湛江市白话、吴川话、廉江白话等,客家方言也发展成哎语。
湛江市属4区5县,赤坎、霞山两老城区操粤语,周围农村操雷州话;坡头区操粤语为主,极少数操雷州话;郊区大多数操雷州话,少数操粤语;吴川县绝大部分操粤语,少数操雷州话;徐闻、海康两县绝大部分操雷州话,客家话及粤语零星分布;遂溪大部分操雷州话,小部分操粤语;廉江操粤语、客家话、雷州话,在本市三大方言中,说雷州话人数最多,约300万人;粤语次之,约200万人;说哎话的又次之,约有60万人。粤语方言是本市之主导方言,其不断向其它方言渗透,使操粤语的人口不断增多。一些方言交界处和商品经济较发达的城镇还成为双语区和多语区,居民可以同时操几种方言。
本市粤语较为复杂,各县区的语言差异较大。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湛江白话,二是吴川话,湛江白话又可分为市区白话梅录白话、廉江白话、遂溪白话、龙头塘硼白话等。市区白话其声母、韵母与广州话基本相同,因而专家将其列入广州话,其与广州话之不同是声调和腔调差异较大,开口可辨:梅录廉江、遂溪等地白话与广州话声、韵母大部分相同,其较明显的特点是带有高州、化州话的边擦音声母,且边擦音声母的字较多,因而有人将其列入“高(州)阳(江)话”。吴川话是与广州话相差较远的粤语土方言,其声、韵、调均与广州话有一定差异,语言上与广州话不能完全相通,吴川话习惯以吴川吴阳音为准。
雷州话各地亦有差异,大体以各县区为片,分徐闻音、海康音、遂溪音、廉江音、郊区音等,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语调、腔调方面。如徐闻话略带海南话腔调,只有吸气塞音声母。廉江的雷州话较之海康话“生硬”,音长不够。各地雷州话亦存在一些常用词不同音的现象,但各地之间均可通话。因雷州府历来设于雷城镇,故习惯上人们以雷城话为代表。
湛江是一个美丽且富有历史背景的城市,由年例这一风俗可以看出湛江人民的热情好客,随时欢迎你的到来,你一定会为我们淳朴的民风感到温暖。想了解更多关于湛江的情况,那就去湛江吧。
【参考文献】
网络:百度百科,百度文库,维基百科,湛江市政府门户网站,湛江旅游网,碧海银沙网。
书类:《雷州府志》---(清)吴盛藻修
《2012年湛江市政府工作报告》
《广州湾租界条约》
《清末广州湾地理位置考》-----阮应祺
《广东海康方言记略》------张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