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汽车及零部件实习报告
在即将开始大四生活的这个暑假,我参加了由机械协会组织的,通过学院介绍的暑期实习活动。实习是在嘉兴兴禾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这是一家大型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公司,产品销售多个世界知名的汽车生产厂商。在这一个多月时间里,在与领导的交流,与同事的交流中让我学到了很多,成长了不少,体会到工作的艰辛,也体会到工作的乐趣。生活过得很有规律,每天早早起床,赶上七点的班车,到公司七点四十五,然后打卡,接着就是做操。对于做早操,是一项很不错制度,每天活动活动筋骨还是很有好处的,让人更加精神,充满活力的开始一天的工作。
我被分配到生产一部,主要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画一些各班组长需要的图纸。所画的图纸也都是些很简单的,架子,盒子,台车等等。本来对自己的cad技术还充满信心,开始时对这些东西都不以为然,但是没想到画出的图纸居然有许多错误,会把视图搞错,会少标尺寸,画出的图纸都不是很标准。慢慢的我发现,要画好这些图纸,能让人看的明白,做回来产品能够达到要求也是很不简单的。在学校画一张图纸,样子正确,尺寸标好就可以了,但是现在,还要考虑做的产品每个部分用什么材料做的,怎么加工的,怎样做到最经济,有些还要考虑它的通用性,难度就加大了。所以不管多简单,每张图纸都会反复考虑,仔细修改,直到满意为止。看到自己的画的图纸做回来的实物还是非常高兴的。但失败的是,好几件都需要返工,达不到要求,主要原因还是设计时没考虑周全,导致做回来的实物跟设计的有所区别。对于这些加工要求不高,精度要求不高的产品来说,问题
不是很大,如果以后工作了出点差错那就不行了。心里还是有点紧张的,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啊。
经理给我的另项任务就是一个快速换模装置的设计。实习的第二天就在另一家公司的生产部观察类似的换模机构,简单的说就是一辆中转小车,把模具从模具架上快速的运送到生产线上,减少运送时间。所要设计的就是轨道线路,小车的大小等。观察了半天,基本上看清了它的运转过程。回到办公室,根据实际情况也就开始了对线路的设计,对整个搬运过程的设计,其实所花的时间并不多,图纸也只有两张。但是很遗憾的是实习即将结束,还是没有完成。这使我感到非常的抱歉。
在公司里听到最多的就是5s和改善。5s就是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对于这几个词的意思还是明白的,但是对于它们所包含的内容暂时也只能够理解其中的部分。生产线上每天都会进行5s检查,有时也会跟着班长一起去,看他们是怎么检查的,检查些什么内容。看着班长在表上一条一条的写了很多问题,我想我怎么就看不出来的?也就说明对这5s的理解还不深。改善是公司的重点,公司的口号就是不断改善,成为最佳。也有专门对改善的奖励。每天都会有人提出改善方案,大家都在思考怎样做能减少浪费,我所画的图纸基本上也都是改善的内容,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氛围。做人做事都是一样,要进步就需要改善,不能做到完美,那也要接近完美。那天还听了一位日本专家的改善讲座,听了很多以前不曾听过的内容,受益匪浅。
实习让我开始思考:我能做什么,如何给自己定位。看到生产线上作业员文凭都不高,所做的工作也就是那重复的一个动作,虽然不知道他们需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要求,但是这应该是乏味的。看到班组长们安排月计划、周计划,指导作业员们作业,检查产品的品质,一个个都是忙碌的身影,每天下班前都在办公室里讨论这一天来发现的问题。看到其他部门坐在办公室里,整理表单,处理数据,安排生产计划等等。而我将是在哪个位置上呢?在学校里学习了pro/e等一些制图软件,本想毕业以后先找一份制图员的工作,但是现在想来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单会使用软件,只是一种技能,一般人只要花点时间都是能够达到的,没有设计的能力那是没有竞争力的,所能做的也只是把别人的设计体现在图纸上。我想这一年时间里所要做的就是给自己定定位,树立一个目标,确定一个发展方向。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第二篇:实习报告-汽车零部件企业-机械厂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一 实习目的1.通过现场参观,了解汽车零部件制造生产过程。2.了解典型零部件的装配工艺。
3.了解一般刀、夹、量具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4.学习工厂计量室及车间的检验,了解公差与测量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5.了解工厂的先进设备及特种加工,扩大自己的专业知识面及加深对新工艺、新技术的了解。二
实习内容与要求 1.机械制造的生产过程:
了解该厂的主要机械设备的整个生产过程情况及生产中所需的主要工艺文件(如机械加工过程卡片、机械加工工序卡片、质量控制计划等)。2.典型零件工艺 1)焊接机器人:
了解焊接机器人对管材焊接时的加工方法,并纪录其工艺过程。分析焊接尺寸及焊接质量的主要控制方法。2)数控铣加工:
了解数控铣床对模具及产品的加工工艺并记录其工艺过程。了解某道工序的具体加工参数,记录数控铣的操作及编程方法。(技术要求,刀具、夹具、量具,切削液等)。3)多工位专机加工:
工厂针对某一大批量产品定制的加工专机。了解专机加工方法,工位之间切换的感应原理、感应时间及循环原理。学习专机对零件的定位装夹方式等。4)激光打字机
了解激光打字机原理及工作方式,实际操作打字机的工作过程。3.了解刀、夹、量具的结构及使用方法,常用机床型号及其特点。4.装配工艺:
1)了解机械设备的结构特点及其装配工艺;
2)了解机械设备装配后的最终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
3)了解自动装配线的优缺点,论述公差与技术测量在现场应用的实例。三
实习地点
公司简介:
经营范围:。
主要产品:
以及其他公司产品 四
实习报告
第一次到机械厂实习,没有什么准备,首先了解的是车间加工。第一个车间是机械加工车间,伴随着车间中空中吊车的游走声,穿过那挂着破碎门帘的陈旧大门,在这里,技术工人告诉我机械加工的整个过程及加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机加车间以钻、铣为主,其中专机较多,例如安装孔、铆接孔等重要尺寸需要专机完成、凸台尺寸需要严格控制也需要专机完成,专机既可以保证尺寸也可以保证加工零件的加工精度保持在理论公差范围内。其中有型材形状不规则等情况需要冲床校平的需要转到冲压分厂利用冲床校平。
第二车间是模具车间,也是公司的非常重要的车间,公司内部的模具都是由此车间加工,调试。工人接到模具图纸以后按照图纸备料,下料,线切割割外形,铣外形,精铣尺寸,磨床磨表面光洁度,镗床打点镗孔,车床车销钉等工序,最后按照模具图纸装配试制产品。轴类零件的加工过程合理选用材料和规定热处理的技术要求,对提高轴类零件的强度和使用寿命有重要意义,同时,对轴的加工过程有极大的影响。一般模具常用45钢、铬料、Q345铁料及检具使用的塑脂材料,根据不同的工作条件采用不同的热处理规范(如正火、调质、淬火等),以获得一定的强度、韧性和耐磨性。对强度较高,模具耐磨件,可选用Cr等合金钢。这类钢经调质和表面淬火处理后,具有较高的综合力学件能。精度较高的模具使用弹簧钢65Mn等材料,它们通过调质和表面淬火处理后,具有更高耐磨性和耐疲劳性能。伴随着机床的轰鸣声我学到的东西更真实,更贴近生活,很多事情都是书本中没有提到过的,例如热处理,书本中的热处理只有理论数值而没有实际操作,烧多久,冷却多久,油温等都是很大的学问。
第三车间是焊接机器人车间。机械手上下舞动,光电学原理在设备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在设定好焊接程序后,按下按钮,机器手就开始按照程序焊接,手工焊接的焊缝及焊道根本不能达到如此的完美和一致。特别门铰链是汽车车身上主要的安全类零件,一致性,安全性非常非常重要。自动弯管机也是完全按照数控程序完成整个弯管过程。特别是较难弯的异型管也可以在自动弯管机上加工,来这里实习最大的收获其实就莫过于此,大量的数控设备,体现了公司的研发生产实力,也让我在学习中体会到光电感应设备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在这个科技时代中,高技术产品品种类繁多,生产工艺、生产流程也各不相同,但不管何种产品,从原料加工到制成产品都是遵循一定的生产原理,通过一些主要设备及工艺流程来完成的。五:感受
通过实习,在老师和工厂技术人员的带领下看到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让我对原先在课本上许多不很明白的东西在实践观察中有了新的领悟和认识。
在这个科技时代中,高技术产品品种类繁多,生产工艺、生产流程也各不相同,但不管何种产品,从原料加工到制成产品都是遵循一定的生产原理,通过一些主要设备及工艺流程来完成的。因此,在专业实习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其生产原理,弄清生产的工艺流程和主要设备的构造及操作。其次,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通过实习过程见习产品的设计、生产及开发等环节,初步培养我们得知识运用能力。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了解了当代机械工业的发展概况,生产目的、生产程序及产品供求情况。
2、了解了机械产品生产方法和技术路线的选择,工艺条件的确定以及流程的编制原则。
3、了解了机械产品的质量标准、技术规格、包装和使用要求。
4.在企业员工的指导下,见习生产流程及技术设计环节,锻炼自己观察能力及知识运用能力。
5、社会工作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不仅从企业职工身上学到了知识和技能,更使我们学会了企业中科学的管理方式和他们的敬业精神。感到了生活的充实和学习的快乐,以及获得知识的满足。真正的接触了社会,使我们消除了走向社会的恐惧心里,使我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社会。同时,也使我们体验到了工作的艰辛,了解了当前社会大学生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促使自己努力学习更多的知识,为自己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次生产实习使我第一次亲身感受了所学知识与实际的应用,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让我也大开眼界,也算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一个初审吧!这次生产实习对于我们以后学习、找工作也真是受益菲浅。在短短的两个星期中,让我们初步让理性回到感性的重新认识,也让我们初步的认识了这个社会,对于以后工作、做人所应把握的方向,也有所启发!
第三篇:毕业生汽车零部件销售实习报告
屈指一算,我已经来到华信集团三个月了,在这三个月里我经历了自己在职场上太多的第一次,这些记忆会深深的扎根在我的脑海里,历久弥新……
公司的硬件设施绝对没得说,公司给每一位员工创造了令人心情愉快的工作环境,各种办公设施一应俱全,在这里上班,可以让人感受到一种朝气蓬勃的精神,每天上班的心情都是愉快舒畅的。
我所在的部门是备件部,说实话,现在我所从事的行业,与自己之前所学的专业一点都不沾边,试想一下:一个学电子、懂英语的人,在大学毕业之后竟然从事对俄的汽车零部件销售工作,语言上的障碍,专业知识上的鸿沟,让我感到自己肩上的压力是实实在在的,是沉甸甸的。不过我这个人天生拒绝平庸,生来就喜欢挑战,我觉得人生会因为困难的存在从而变得回味无穷;人生更会因为战胜困难、战胜自己从而变得更加有意义!
理清头绪之后,在领导的指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我开始从每天接触的日常工作入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在开始上班的头一个礼拜,我这个新来的小白丁每天的主要活动就是观察办公室里每个人的工作的具体内容,慢慢的,我发现原来付姐是负责报价的,田哥是管理电脑的,而海波是忙碌的兼职司机并且负责物流。跟上述的三位同事相比,我在这个行业里的知识储备为零,这不要紧,我还年轻,我还有学习的欲望和能力,既然我对这行是个门外汉,那么我就从点滴开始,从基础学起。
吴总给了我一套完整的重汽备件目录,为我详细讲解了书的编纂原则以及目录的大体结构,让我在大体结构上对自己所要了解的业务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之后我利用从同事那里借来的备件产品彩页以及备件目录,按照汽车的大体结构进行逐项逐步的了解,与此同时我还对现代汽车的工作原理进行了初步的了解,力争让自己做到在销售汽车配件的同时,对所卖的配件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
公司是现代化的贸易公司,既然从事的是现代化的贸易,电子信息化的管理就是必不可少的,在来到公司的两周之后,我就在同事的帮助下,进入并且开始了解、掌握公司的drp管理系统,经过一周左右的熟悉以及实际操作,我就可以熟练的掌握drp的各种操作了。
其实drp的运行方式就是我们这个公司的运作方式,虽然drp就公司的进销存管理系统,是存在于网络上的、虚拟的,但是进、销、存不正是我们这个现实公司的实际运行程序么?我在了解公司电脑的管理系统的时候,也在把电脑的每个管理部分和公司的实际运行程序结合起来。从开始的订单报价,到询价、问价,之后到采购、采购收货、采购验货、采购入库,最后销售出库、装车出关。这一整套的流程我在脑海里已经有很深刻的印象。
光说不练假把式,在随后的一个月里,我有机会亲自到公司远在东宁的边贸出口基地,即行了实际的工作体验。说实话,当我第一次进入仓库的时候,我真的是一头雾水,面对满满一大仓库的、令人眼花缭乱的零件,我真的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并且在仓库外面还不时地有新到的大量备件等待进入仓库,幸亏与我们一同去的付姐是有着丰富经验的,在按照她的指导下我们逐步逐项工作,在开始的时候,进度虽然比较慢,但是每干一样工作,我就把这项工作流程牢牢地记在心里,通过在仓库里的实际操作,使我不但直观的认识了备件,并且更加难得可贵的是,让我对配件在仓库里是如何被装车发货的有了全面的了解。
在第二次去的时候,我作为公司的先头部队被派到了东宁,这是说明领导对我的信任,与此同时,此时的我心里已经不向第一次那样面对诺大的仓库不知所措了,因为我上一次仓库工作经理已经使我有了了解,所以心里不慌。
在此,我通过自己两次在东宁工作的经历,对于货物在仓库的入库、出库,做一下简单的总结。
第四篇:汽车零部件营销报告
十堰市白浪汽配城经营业户规模调查
报告
调查人员:杜礼豪
班级:T953-4班
调查时间:2012年3月30日
调查地点:十堰市白浪汽配城
调查方式:抽样调查,面谈访问,问卷调研
目录
前言
调查内容及分析
汽配城总体现状
存在问题
我的建议与小结
前言
汽车零部件厂产业是汽车工业的基础性产业,离开了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汽车产业的发展只能是空中楼阁,而离开了汽车产业的发展,零部件产业则成为无水之鱼,十堰汽配城作为十堰汽车产业的重要做成部分,汽配城的发展不仅会带动汽车零部件的产业的发展,而且,对十堰的经济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本次的调查,我们主要是对汽配城的经营业户的经营规模进行了调查以及其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进行了分析。
经营规模以及模式: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注册资本500万以上的业户比例为12.5%,50~500万的16%,50万一下的占77.5%,50㎡及以下的业户占37%,50㎡-100㎡的业户占33%,100㎡以上的占30% 3人及3人以下的业户有占40%,3-7人的业户占38%,7人以上的业户占22% 从汽配城的业主的经营规模来看,大中小规模大约各占三分之一,从他们的资金实力来看绝大多数都还属于小规模。调查商户中属于工贸一体化的商家占三分之一,属于纯贸易的商户占三分之二。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汽配城的经营业户中纯贸易的还是占大多数,自己没有成产能力,只能靠买卖来赚取中间的差价,对于市场风险的抵抗能力较之工贸一体化模式的商户要差很多,另外我们还发现往往纯贸易的业户规模较小,无论是经营面积,员工人数,学历层次还是注册资本都较工贸一体化模式有所不及,另外工贸一体化模式经营的业主,门面和室内装修都很好,大部分都有独立的仓库,统一的装修整齐的陈列,是这种的特点之一 营销方式:在被调查的商户中,做了户外广告的占五分之一,有媒体广告宣传的占百分之三,有市场业务推广的占五分之二,无任何营销的占三分之一,目前汽配城的商户中很多商户并不注重营销这一块,基本都是靠资本实力雄厚的业户带动,一般都是等待客户上门处于一种被动经营的模式,另外一部分还是靠老客户来维持,并未主动的开发新客户,二而面积较大的商户在营销方面做的较好,他们不仅有广告的营销手段,还没有专门的营销部门,有专门的营销人员做市场推广。
销售业绩:
近三年来销售业绩呈上升趋势、趋于平稳的、趋于下降的商户各占三分之一,主要是经营面积较大,人员人数较多的业户经营业绩较好,基本可以保持稳定甚至增长,规模小的业绩普遍呈下降的趋势,这与他们的软硬件设施不无关系,至少市场营销这一块是不够的;另外这一部分的业户基本上只是单纯的贸易型商户,不从事生产活动在目前这种市场透明化程度较高的情况下,利润是很难得到保障的。既生产有销售的商户业绩下降的只是少数,大部分都是趋于稳定和上升。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影响业户业绩的各种因素中,那些大规模的业户是做得最好的,大规模业户往往比较重视营销,客户关系管理和开发新客户,他们往往更能掌握主动权,在竞争中更能把握主动权,在竞争中更能把握商机,所以这部分商户的业绩普遍处于上升的态势;其次,那些规模中等的商家,他们拥有固定的客户和多年打下的基础,但主动开发市场这方面做的不够,营销这方面虽然有但效果并不理想,所以这部分商户的业绩基本处于平稳的态势;而规模较小的商户,不足之处就很多,硬件设施方面不足时显而易见的,经营
环境较差,固定的客户也很少,质量和售后方面保障还存在问题,营销这方面也不用说,还是处于一种等到上门的被动经营之中,所以他们的业绩基本上是呈下降的趋势。
存在问题
1.整个汽配市场供大于求,据资料显示,目前全国汽配城投资热已达到高潮整个汽配城市
场呈饱和状态,各知名汽配生产厂家在全国各地都没有办事处和代理,供应量远大于需求量,纯贸易型的汽配商户的利润也是一降再降,目前仅为3%左右,而各经销商为了保住市场留住客户,不得已打起价格战,造成恶性竞争局面
2.税费上涨,小规模商户负担不起
3.市场内部竞争激烈
4.品牌意识薄弱
建议与小结
由于在汽配城小规模的商户还有很多,很多资源很分散,对整个汽配行业来说浪费了很多资源,应该重新整治市场,集中经营,对整个市场做一个规划,要有意识地创立自己的品牌,在整个调研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市场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更多的是看到了市场存在的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随着老市场规模的逐步扩大、市场服务功能的日趋完善,以及东风公司的组织体系、采购方式等的转变,多年来其与十堰汽配行业的相互依存的东风商用车公司还扎根在十堰,这就表明汽配行业的优势地位仍然存在。整体的规划和品牌的发展将成就十堰汽配行业的下一个辉煌。
第五篇: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趋势报告(推荐)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趋势报告
前言
中国汽车产量将突破1000万辆,出口每年增速均超过35%以上,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000万~1亿辆。这一组数字让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兴奋不已,而实际上,中国的零部件供应商已经连续兴奋好几年了。然而,是不是所有企业都能享受盛宴呢?未来五到十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将会有哪些变化,中外资零部件制造商未来的发展走向如何呢?
有关研究机构对中外汽车零部件企业高管、国际咨询专家及资深业内人士约60多人进行了深入访谈和调研,在提出的假设得到共识的情况下,完成此零部件产业发展趋势报告,以供零部件企业参考。
一、黄金增长期仍将持续五到十年,期间或有增速波动
过去五年,中国汽车产量出现了罕见的高增长。与此同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也经历了不同寻常的黄金增长期,在这段时期里,一些零部件生产商享受到了高增长带来的丰硕成果,一大批企业从几亿元的年销售收入发展到十几亿甚至几十亿元;有些企业接到的订单甚至已经排到了2010年。
拉动汽车零部件产业增长的三驾马车——国内配套市场、售后市场和出口市场中,尤以配套市场为最主要的贡献因素。中国汽车产量从2002年的325万辆增长到2007年的889万辆;中国零部件配套市场也从2002年的1900亿元规模增长到2007年的约5000亿元,净增3000多亿元。
出口市场在过去的五年中是增速最大,出口额从2002年的150亿元猛增到2007年的约1200亿元,净增1000多亿元。
售后市场的市场增速稍弱一些,但也从2002年的700亿增长到2007年的约1200亿元,净增500亿元。
2007年三大市场共计约7400亿以上的市场规模,减去进口的约800多亿,在中国国内生产的零部件产值已达到6600亿元左右的水平,比五年前的约2000亿增长3倍多。
根据盖世汽车网的调研,80%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高管对于未来五到十年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持乐观态度,也有30%到40%的经理人对于近两年增长过头后反而带来滞涨的可能心存疑虑。我们的观点是,只要中国经济和金融环境不出现大的意外,在未来的五到十年,汽车零部件行业仍然是国内最有前景的行业之一,还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其间,不排除有阶段性的增速波动情况出现。
继续看好未来五至十年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根本依据是驱动该行业增长的基本因素都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未来5~10年间,中国汽车年生产量保守估计将达到1500万辆左右(包括出口车辆),即新车的产量还将增加近一倍。而由于车型升级的因素,估计将为配套市场带来超过一倍以上的产值。
尽管人民币升值给出口现在带来一定的困难,但也仅限与美元直接挂钩的国家和地区;另外,除非人民币升值到中国的绝大部分产品都没有出口竞争力,否则作为中国政府为数不多的支持高附加值的汽车产品出口不会长期受影响。并且,汽车零部件的出口结构也从主要出口售后市场向售后、配套市场并存的方向转型,因此,未来5到10年出口零部件产值也将不小于2007年的一到二倍。
售后市场将最没有悬念地保持增长,因为,现在每年新增的车辆保有量就有800多万辆,随着大量2003年以后新购的车辆开始进入大量保修阶段,售后市场将比前五年有更高的增长率。
当然,预测将来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不排除未来五年内的某一时段出现新车产量和出口同时缓慢增长的现象,因此,零部件供应商应根据自己公司的资源能力来调节产能的增长节奏。
二、并购大战上演仍需时日,供应商数量近年内或将不减反增
早在十年前,就有国际著名公司预测中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2010年前会大洗牌,近70%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将被并购。然而,时到今日,虽然偶有并购现象,但真正大规模地并购战并没有发生。事实上近5年里,中国供应商的数量反而在增加。
一个供应市场从过于分散到集中是必然的过程,然而判断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重组整合会何时大规模发生却十分困难,我们从五个维度来分析并购发生的外部因素,以判断并购在近年大规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1.市场增长
如本报告第一部分所分析的,中国本土市场中,不论配套市场还是售后市场,都呈现出一个较长期的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的特征。在一个增量市场中,现存零部件企业更多选择增加产能或设立新厂的方式去争取新增的蛋糕;只有在成熟稳定市场中,才会出现大量你增我减式的零和并购游戏。而且在未来的增量市场中,还可能会出现新的进入者。当然,不排除新增产能过度后,会引起阶段性局部修正,但从整体看,零部件企业数量不会呈现大规模减少的情况。另外,企业并购(非少规模参股)的前提是,被并购方业绩差,利润甚至为负数;然而在一个增量的市场里,虽然利润率可能会下降,但大量亏损的情况还是较少发生。这也给希望通过并购方式进入市场者减少了机会。
2.整车市场的集中度
盖世汽车网曾组织专家专门分析过现在中国整车的成熟度的问题。基本的判断是,中国汽车市场刚进入成熟市场前期,整车厂之间的真正规模整合也还需要约5年以上的时间。因此,因为整车厂大量并购、其整合供应体系而大量减少供应商数量的情况目前也不会大规模发生。
3.现有市场的竞争特性
乘用车配套市场增长潜力最被看好,加上整车厂又以外资品牌为主,因此,各种类型的零部件公司都有,竞争最为激烈。在此市场上出现以中资为主的一级供应商被并购的可能性较大,并且最可能持续发生。在商用车配套市场上,因外资进入较少,商用车主机厂在中国又以自主品牌为主,因而专攻此市场的供应商近年被并购的概率较小。而定位于国内售后市场的供应商,因外资近期还未倾注全力,市场还在增长;加上售后市场供应商还可以向出口市场转型,因此,此类供应商被并购的可能性更小。但是,定位出口售后市场的供应商近两年有一定的压力,一些不及时调整出口市场、进行战略转型的企业,会有可能被挤出市场。
4.新进入者的切入战略
从盖世汽车网的调研和近些年的实际情况看,有实力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公司,现在更多的选择成立新公司的方式,以并购方式进入市场不是主流。
5.中国供应市场的制造基地特性
除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本身规模巨大之外,中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市场的另外一个特征是,它将可能因为低成本等多种因素而成为全球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中、外资企业都会利用这个特性而受益不浅。随着跨国公司中国采购的深入和外资零部件公司开始重视出口市场,在中国生产零部件的数量将不仅仅取决于中国本土市场情况,而将受全球制造基地进度的影响了。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分析,我们认为,近年内可能有专注于某些市场的供应商面临被并购或挤出市场的风险外,但总体而言,零部件供应商的生存状况还比较乐观,近3到5年内供应商(指工厂)数量上可能会不减反增。
三、配套体系从混战逐渐明晰,配套市场上新进入者难度开始加大
中国配套市场,是全球最开放的市场之一。比起日本和韩国的配套市场,中国配套市场的进入难度可谓天壤之别。
来自欧系、美系、日系、韩系的零部件一级供应商都有机会在中国打入其他成熟市场不易进入的整车厂采购体系中去,部分美系和欧系供应商充分享受了在中国客户多元化的成果。而中国本土的零部件供应商甚至有机会成为日系和韩系的配套供货商。
形成这种开放的配套市场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中国的乘用车企业以合资公司为主,因此,一方面中方可部分削弱外方在采购中完全主导的权限,另一方面,中方的子公司或合资零部件公司因资产上的关系有更大的机会进入合资主机厂。
2.中国有国产化率的要求,而历史上一个与外资整车厂关系紧密的外资零部件企业并不是很快跟进整车厂在中国投资,这给了中方和其他早期在中国投资的外资零部件公司机会。
3.中国本土整车厂,由于历史上缺少完整的供应体系,并且在技术含量高的总成上需要得到外资零部件供应商的支持,因此,对于外资零部件企业而言,只要成本可以接受,实际上对自主品牌持欢迎态度。
然而,这种相对多元交织的供应体系局面,随着丰田为代表的日系对原有供应体系的强化而将得到改变。丰田在构筑起强大的供应体系后才发力并在中国取得了阶段性成功,以丰田为代表的主机厂与零部件厂商之间紧密的零整关系模式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加上越来越多的外资零部件企业在中国投资,国内整车厂有机会来重新梳理自己的核心战略供应商体系。因此,在未来的五到十年内,虽然中国的配套市场依然会是全球最开放的,但是,各个整车厂的核心供应商将越来来稳定,这意味着,新的进入者将会越来越难进入非传统供应体系。
以上结论主要是针对一级供应商而言的,对于二级供应商和三级供应商,随着以此定位的外资来中国投资的增多,现在正在上演十年前一级供应商混战的局面,二、三级供应商需要把握好未来十年的机遇,争取在混战中取得有利地位。
四、跨国采购从狂热到理性,出口和国际化将是本土厂商的主旋律之一
跨国采购是近几年的热点话题,也是我们继续看好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的最主要原因。
对跨国采购(global sourcing)翻译有很多种,在此我们简单解释一下。跨国采购主要是指制造商将其生产产品中的零件或部件到本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特别是低成本国家进行采购的现象。跨国采购在其他制造业由来已久。对汽车行业来讲,主要体现在配套市场上的主机厂或大型零部件制造商到低成本国家采购,当然售后市场上的大型企业也加大了跨国采购的步伐,采购除了零件或部件外,甚至以贴牌生产方式采购整个总成。
汽车行业的跨国采购中,中国是最重要的低成本目标国家。最初是北美三大整车厂受其国内市场的竞争压力,加大中国采购的力度,随后包括其一、二级零部件供应商,以及来自于欧洲的大型整车厂和一级供应商也投入到中国采购的大军中,接下来商用车公司和工程机械公司也加入这一行列。当然,也有一些公司有较强的战略能力,十年前就开始全球采购战略,并且业绩不凡,如德国博世公司。
中国因此成了炙手可热的全球采购目的地,不少公司在设立中国采购的目标时雄心勃勃,如果将他们的总目标采购量加起来,从2003年到2008年应该会高达2000亿美元以上,在中国设立的各类采购中心也达到约400到500家。中国采购因而一度十分狂热。根据我们统计,通过盖世汽车网寻找供应商的配套市场采购商就多达300余家。
造成这个狂热的原因主要有三种:1)北美的主机厂和配套供应商竞争压力太大,迅速降成本心切;2)MadeinChina产品比比皆是,因而认为零部件采购也会一样迅速;3)一些厂商过于乐观的预测和宣传也起到了鼓动的效果。
然而事实上,根据这近四到五年的实际采购实践,中国采购的成果并不像大量公司预测的那样乐观,几乎80%以上的公司没有达到他们采购量和采购降成本的目标。而随着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率的下降,中国采购面临的压力更大,国际采购商已经将目光同时转移到越南、印度、泰国、澳大利亚等其他国家与地区。
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有:1)配套市场的零部件采购,对供应商的资质要求很高,包括技术开发能力、质量、生产工艺和流程、物流和语言沟通能力等,能直接符合要求的中国本土零部件公司较少,跨国零部件企业又配合较差;2)能基本符合要求并且能力较强的中国配套供应商传统上只专攻国内配套市场,绝大多数没有出口经验和国际化交流能力,因此让很多采购商止步;3)由于中国汽车市场这几年也增速太快,部分供应商没有产能做国际市场,因此也没有重视国际采购商;4)部分中国供应商因缺乏长期战略眼光,对于出口市场不重视而让可能的机会失之交臂。总之,在这一轮国际大公司主动伸出橄榄枝的热潮中真正能抓住机会的并不太多,而这样的好机不会长期存在。
目前,国际采购商对于中国采购日趋理性和实际,通过选择和培养潜在核心供应商;加大自身物流整合;加强与外资在国内的工厂的沟通提高后者对于出口的积极性;分散采购目的地,与其他新兴市场进行对比决定采购地点等方式来推进中国采购的进程。
我们分析,尽管国际采购商对于中国采购日趋谨慎,但未来十年内,出口和国际化仍将是中国本土零部件生产商的主旋律。主要原因有:
1)汽车零部件是一个全球性的行业,中国供应商提高国际化发展步伐意识是必然的,一些已初尝国际采购成果的企业传递了相当积极的信号。
2)中国零部件企业特别是配套市场的零部件供应商,其竞争环境越来越残酷,国际化将是差异化的主要出路之一。
3)经过这几年的快速成长,相当的配套厂商已达到10亿以上的规模,具备了一定国际化拓展的经济实力。
4)外资/合资企业也将加大出口力度,让中国真正成为制造中心,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我们判断出口和国际化将是中国零部件企业未来十年的主旋律之一。国际化的模式将随着其能力和经验的增强而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1)主要是配合国际采购商的中国采购,向其销售产品,而出口操作、物流等主要由采购商来统一整合执行,属于被动等待型。
2)在主要的目标配套市场上设立销售及服务机构,建立自己的物流中心和库存,直接向目标客户销售,利用中国的制造成本优势实现主动国际化营销。
3)在目标客户集中的区域设立组装厂或并购组装厂,其核心零部件仍从中国出口,能实现生产、部分采购、营销、服务及物流的国际化运作。这种模式难度较大,在近期不会大规模出现。
五、售后市场渐具吸引力,此战场竞争或将升级
整车销售利润已经越来越薄弱,这不仅是中国汽车产业近几年达成的一致共识,更是全球汽车行业面临的真实现状。但随着汽车保有量以及私车拥有量的增加,售后市场被关注度在迅速升温。
中国以后将每年新增近1000万辆车,这就意味着五年后保有量将接近1亿辆。在美国保有量约2亿多辆,每年售后市场汽车零部件需求约1200亿美元,中国如果保有量达到1亿辆,售后零部件市场将在近3000亿元以上规模,此市场的吸引力明显增加。
市场的吸引力带来的是更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将体现在两种层面,即不同类型供应商之间的竞争与不同业态之争。
不同类型供应商之争最主要体现在:
1)原厂零部件供应商除提供OES(原厂备件)给整车厂、通过整车厂的4S店销售到售后市场外,将可能加大力度以自己独立的品牌进入独立售后市场,销售配套及非配套车型的零部件。
2)国际上其他主营售后市场的制造商也将加大对中国售后市场的投入力度,成为新进入者。
3)因此,在4S店体系之外的独立售后市场中,将可能增加上述两类强大的竞争者,这两类的定位是处于原厂件和质量较差的替代件之间的,这就意味着,高档售后配件与低档售后配件之间的这部分市场竞争将十分激烈,对于目前定位于这个市场的本土零部件企业的影响将最大,特别是乘用车方面。
不同业态之争,主要体现在:
售后配件的流通渠道可分为整车厂控制的OES渠道和社会独立的流通渠道。而社会独立渠道在成熟市场又可大致分为批零结合的连锁经营店和传统的层层批发分销零售上,包含各类商店和维修店。在中国,目前连锁经营的业态还没有真正出现。但竞争趋势正体现在此:
1)OES渠道与社会独立渠道较量将升级,目前强势轿车品牌的OES渠道很强大,社会独立渠道相对强势,而随着市场规模的增大,连锁业态将会从区域到全国性地出现,将明显冲击OES渠道。比如,博世要在2010年前,在中国建立1000家汽车维修店,日本最大的汽车用品经销商黄帽子(YellowHat)在计划在2015年前将中国直营店与加盟店数量增加到500家;3M在中国提供多达8000种汽车售后产品,覆盖全国700家特约美容施工店,并应用在超过6000家维修厂以及4S销售服务中心。米其林、固特异、BP、壳牌、霍尼韦尔等一大批外资都在建立自己的售后服务网络,并且相互渗透。
2)社会独立渠道中的传统业态模式和新型连锁业态之间可能的竞争。传统业态近3到5年内还不会受到太大的冲击,但要想取得较大发展也比较困难,毕竟更加专业化的连锁经营将是大势所趋的事。
六、外资零部件企业的配套市场份额将越来越大,定位高技术产品的中国厂商前景堪忧
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以及低廉的劳动力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跨国汽车零部件集团。据统计,在全国上规模的50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中,目前有1200多家是外商投资企业,且其中大多是世界500强企业。
这些跨国公司的经营规模、技术实力和跨国经营经验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具有参与整车企业同步开发新车型、系统开发和模块供货的能力和经验的企业,几乎都是世界跨国汽车集团(6+3)的系统、模块级配套一级或二级供货商。业务主要集中在车身、发动机、变速箱、车桥、车架、转向、制动、电子与电器、饰件、空调、乘客保护系统、音响、排放等领域。他们以其雄厚的资本、技术实力和丰富的运作经验,很快在我国占据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和来料加工型产品的生产,产品主要涉及到座椅、电池、车轮、保险杠、万向节、传动轴和挡风玻璃等,这些产品技术含量要求较低。在技术含量较高的汽车关键零部件上,很多中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技术、资金及销售渠道等方面都依赖世界大型零部件供应商的支持,中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对外资的依赖程度要远远超出统计数据所反映的程度。而且大部分还只是停留在模仿阶段。
中国加入WTO之后,世界大型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加紧掌控在华经营主导权,通过收购现有本土零部件企业及提高合资基地出资比例,将在华工厂转变为绝对控股公司或独资子公司。
2005年颁布的《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以及中国政府正在不断提高环保与安全领域的技术法规,并计划到2010年实施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当水平的技术标准。这些有利因素进一步刺激外资零部件在华投资进入新的小高潮,导致外资主机厂与零部件企业加速高新技术产品的引进与国产化。如大众新建变速箱总成工厂,博格华纳在宁波投产涡轮增压工厂等。本土厂商在减振器、动力转向、安全气囊、全球定位系统和自动变速器等产品的生产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甚至有一些是属于起步阶段。
至为关键的是,本土高技术产品汽车零部件企业面临采购方面的不利境界,难以获得成长机会。外资由于历史上传统的配套关系,在高技术含量及高附加值领域,基本移植国外原有的配套关系。另一方面,迫于竞争压力以及产品升级的需求,崛起的自主品牌也在不断加大在高技术含量产品领域向外资或合资零部件供应商的采购量。
波士顿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华跨国零部件企业在研发、本地化采购、制造与销售这四大重要环节上的本土化程度远高于整车厂。随着外资在中国本土化的深入,他们在中国将越来越根深蒂固,进一步挤压定位高技术产品、尤其是高技术总成产品的本土厂商的生存空间。
七、外资零部件公司将实施从占领中国市场到价值链全球重整的战略转型
外资汽车零部件公司除了在中国市场上不断攫取份额之外,随着在中国落地时间增加,利用中国的要素优势而进行中国因素的全球再定位的战略转型将是未来十年又一个明显的大趋势。
当然不同公司的中国战略会有所差异,盖世汽车网根据与近30家主流的跨国公司的访谈和调研,总结出跨国公司中国战略走向的六个可能的步骤,主要就他们在价值链的研发、采购、生产、销售四个方面的变化进行分析。
1.针对中国市场,主攻销售。这个阶段对很多公司已是过去式,特别是配套市场,主要靠设立一个办事处或贸易公司,进口在其他地方生产的产品或简单组装再销售到中国的配套市场,都已不是主流的方式。但进入中国售后市场的部分品牌有可能还会用这种策略;
2.在中国生产,本地化采购,销售到中国市场为主。这是现在大多数公司目前的主要策略。其中本地化采购的比例要看其产品的复杂性和技术含量,不排除有些产品的零部件还需要大量进口;
3.在中国生产,大量本地化采购,同时,采购在中国有稳定供应商的产品,销售到其他生产基地;也就是帮助其母公司实施全球采购战略;进展到这个阶段的供应商数量也在明显增加;
4.在中国生产,大量本地化采购,产品不但抢占中国市场,也销售到其他市场。中国逐步成为其全球生产基地之一,是其全球生产体系分工中的一员,负责生产某几类在中国生产有优势或物流上适合的产品,全球供货;采取这个步骤的公司还不多,但据调查已有80%的跨国公司有这种战略意图;
5.除了中国生产、采购外,开始设立研发机构,为适应主机厂或直接客户产品的中国本地化开发要求;也有开拓非其本供应体系外的客户的原因而加大研发的投入力度的(见本报告第三部分)。但这些开发主要还是与在中国生产的产品进行匹配的应用性开发;步入这个阶段的公司越来越多,未来五年将明显增加。
6.随着中国的开发人才增加,其开发体系也日益完善,特别是如果该公司将中国作为全球生产基地之一时,跨国公司将会进一步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将中国的研发中心建立成其全球多极研发中心之一,成为其全球开发体系的一部分。这种情况将会在更长时期后才会成为主流。但跨国公司的战略日程上已有这种准备。
总之,未来五到十年,跨国汽车零部件公司将在生产、采购、研发等价值链的各环节进行重新调整,使得中国不但成为其重要的市场,还成为其获得全球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这也会给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带来新的机会和活力。
八、本土主流零部件公司普遍需转型,十年内或有国际级供应商雏形出现
与这个标题可能形成的乐观相反,我们调研发现,中国汽车零部件生产商十年内产生国际级零部件供应商的可能性并不乐观。因此,我们只能表达十年内可能会看到一些企业初具国际供应商雏形这一谨慎乐观。
主要原因比较简单,就是现在的竞争环境很不利于中国本土的零部件在配套市场处于有利地位。我们来简单描绘一下一个国际级供应商的大概特点:
1)主要市场以一级配套为主,也有售后市场的产品;
2)有丰富的产品组合,客户相对也比较多元化;
3)其产品在某些领域拥有全球领先的开发技术;
4)有相当的企业规模;
5)国际化程度高,一般在全球有销售、生产、采购和开发机构;
6)常常有较稳定的本土主机厂商作为核心客户,并通过与其合作带来国际化机会、新技术开发机会;
简单对比一下我国本土零部件企业的现状,不难发现有一些共性的特征;
1)绝大多数公司产品单一(很多上十亿元左右的公司主营产品仅一种),因而规模也普遍偏小;
2)目标市场单一(如仅中国国内的配套市场,甚至仅供商用车或仅供乘用车市场);
3)国际化程度普遍不高,有一些公司虽已能将产品销售到全球,但对中国本土优势依赖度很高,即绝大部分价值的生产仍在国内,只是出口到国外,还没有能力全球制造、全球销售和更深的价值链全球优化。
4)基本上没有企业能在一级配套市场上拥有持续的全球领先的技术开发能力;
5)没有可以依靠的稳定的全球主机厂伙伴。也就是说,虽然一些公司能在中国为很多国际品牌的主机厂配套,甚至也能出口到国外的配套市场,但不足形成稳定关系,特别是国际市场上,一旦有如印度等竞争者出现,买家将不会有忠诚度。纵观德尔福、伟世通、电装、爱信、博世、玛瑞利、现代摩比斯等,无一不是因为有强有力的主机厂伙伴成长的带动。而中国有没有可能出现这样的强有力的国际性主机厂现在还是未知数。
因此,如果说十年内有一些本土零部件企业可能会展现国际供应商的雏形,或者会在更长的时间里成长为国际级供应商的话,我们预计有两种可能:
1)上汽、奇瑞或其他本土整车厂能够在未来十年,逐步形成200万辆左右的自主品牌生产能力,并在全球进行生产、销售。这样,这些主机厂下属的零部件企业或关系紧密的零部件企业可能在主机厂的支持下形成国际级公司的雏形。
2)利用中国产量达到1500万辆以上的市场机会,在某些细分产品领域一级配套商迅速占领中国60%以上的市场份额,并产生较高的利润,以此为优势进行国际化的并购和运作,让自己获得技术优势并实现国际化发展。现在已有不少企业正在作此努力。
当然,不是每个企业都要做国际性的零部件公司,可以有较小的目标。但是,即使是不追求规模大、影响力大,中国本土的主流供应商,绝大多数都面临着战略转型的压力。主要体现在:
1)产品多元化,特别是相关多元化。很多公司只主攻配套市场的单一产品,风险极大,一旦市场出现较大波动,会有致命危险;需要调整产品结构,进行相关多元化,甚至进入相近领域。
2)客户及市场多元化。有些供应商甚至主要就靠一、二个客户而高速发展,既不关心售后市场,也无力去攻出口市场,甚至只作商用车市场,不关心乘用车市场,这与产品单一一样危险;需要大力分散客户降低风险;还有一些仅主攻售后市场,这样很难做强做大。
3)国际化。中国的供应商国际化水平普遍偏低,而且一些有实力的本土企业埋头干国内市场,不知国际市场为何物,最终可能会失去全球化带来的大好机会。
预计未来五到十年,中国本土供应商未必以上三种战略转型同时进行,但这种转型趋势将十分明显,企业业务之间将上演相互渗透和相互竞争的大戏。
九、将有一批本土的总成以下级零件细分市场的供应商形成全球性竞争力
研究机构通过对近60名中外汽车零部件生产商高管、咨询公司的汽车行业专家进行访谈或调研,基本的共识是未来五到十年,中国本土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可能的生存和发展图景如下:
1.如本报告第八部分所述,中国本土零部件生产商难以有成为国际级领先供应商的作为,但不排除有少数几家可以在未来几年形成国际级供应商的雏形。
2.主要业务集中于中国本土配套市场的中小型企业仍会大量存在,他们生存状态难以说好,但在市场进入成熟期前还可以生存,甚至有些能发展较快成为中大型企业,但国际竞争力仍一般。
3.大量专注于出口及部分国内市场的零部件公司会大量存在,其中一些预计在全球售后市场可以占有一席之地,主要是一些易耗品;更多的是处于全球售后市场供应体系的中下级别。
4.最让人兴奋的是,中国本土供应商中可能会出现一批主要定位于二、三级配套产品(少数一级配套产品)为主的零部件供应商将形成全球性的竞争力,既能在中国本土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也能利用好跨国采购的机会进入全球配套体系,最终建立国际化的运营体系,既能出口并在全球建立生产、销售及服务体系,在某一细分市场上获得全球前三名的地位。
对于第4种可能的图景,我们认为对于中国供应商而言机会很大,主要因为三个重要促进因素在同时起作用,即:1)中国本土市场的盛大规模;2)全球采购的产品最可能主要集中在这类产品上,因而有旺盛的外部需求;3)因为中国的要素优势,主要竞争对手不是外资国际巨头,而是国内本土企业和来自如印度等其他新兴市场的潜在对手,因而竞争难度相对较小。
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关键并不在于技术上领先于世界水平,而是体现在企业的战略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具体来说表现在:
1)能抓住机遇,快速多元化客户,国内外的客户群体不断增加,不能小富即安,或无远大长远眼光没有把握好客户需求;2)能提高管理能力,在质量控制上能达到一流水平,为客户所依赖;在成本控制上可以达到全球最优秀的水平;在包括物流、交流、服务上能达到国际一流企业的水平;当然,技术上也需要达到客户所需要的一定开发能力。
十、本土供应商未来十年或将局部突破技术和管理的双重瓶颈
技术和管理是绝大多数制造型企业现在的两个软肋。
自80年代初中国制造业开始真正起步到现在已近30年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地位已另外刮目相看了。以低成本制造质量中上及中下的产品,使得中国产品在全球所向披靡,中国已成了事实上的相当多产业的全球制造中心。然而,在技术/研发方面,中国企业却长期没有与全球领先同步。事实上,在汽车零部件这一产品上,正如本报告第六部分所说,中国在高端技术领域与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在全球采购的大好形势下,中国零部件企业常常因为没有强的技术开发能力而失去订单。因此,大部分零部件企业要在全球配套市场竞争,仅仅具备低成本制造的优势是不够的,对技术开发能力也有相当高的要求。
也正因为此,盖世汽车网通过调查发现,未来十年中,有可能相当多的零部件供应商开始真正思考和采取措施,并在其他支持因素的作用下,最终可能会在技术研发上实现破局,可能实现的方法和图景是:
1)企业真正加大研发的投入,在国外部分地区汽车行业不景气之机,大量挖一批真正掌握技术的人才加盟;2)企业通过购买、合作或并购获得目前世界领先技术,消化吸引;3)政府通过政策支持、要求及营造出一种真正脚踏实地的投入技术/研发的商业氛围。一改目前企业的急功近利的氛围,真正投入搞研发的少,真正大力搞研发反而死得快的局面;4)对于一些顶级的零部件技术,政府还要组织研究真正实现突破的可行性方案;5)通过以上政府和企业层面的双重努力,有可能在十年间形成重视技术开发的商业文化,企业能在非顶级领先的零部件技术方面达到或接近国际领先的水平,企业内部能形成较成熟的开发体系。而在顶级的零部件技术,可能在近十年间,还不大可能实现赶超。
另一个软肋是管理问题,中国本土零部件企业的管理水平总体较弱,既有管理理念的问题,也有经验、人才缺乏的问题。所谓国际化的过程,实质上最重要的是管理水平的国际化。中国本土零部件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就如同中国足球,在一个浮燥的外部环境下,无论工作方法还是思维模式上都比较封闭。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用全球一流的设备才能生产出世界二流质量的产品。对于质量管理、供应链管理、工业品营销、电子商务等缺乏对其精髓的深入认知,用土办法和思维来解决已处于国际竞争中的问题。
当然,有一些新锐的民营企业或新型国企,在与国际客户的交流和合作中学会了如何提高自己,也善于学习用新的方法来抓住机遇,为自己赢利有利的发展空间。我们判断有一批中国零部件企业在未来十年内,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实现企业管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