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体理论体系概论复习提纲

时间:2019-05-13 10:25: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体理论体系概论复习提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体理论体系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体理论体系概论复习提纲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期末考试复习提纲(本科)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4.土地革命基本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

5.《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的主要内容

6.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起始时间

8.现阶段中国最大的实际

9.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10.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11.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12.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13.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4.“先富”和“共富”的关系

15.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16.“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7.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18.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1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主题、精髓和基础

20.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2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2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2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

2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5.从1955年8月到1970年,中美大使级会谈关于台湾问题的核心内容。

26.“一纲四目”的内容

27.邓小平对时代主题判断的四个基本点

(本学期期末考试题型为:单选题、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

第二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概论期末考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精髓(P1.46)

提出: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精髓:实事求是

2、新型工业化道路基本内容(P207)

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及其基本路线(P137.147)

内涵: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第三,特指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中共十七大,对基本路线做了补充:由原来的“富强、民主、文明”改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4、新世纪党肩负的三大历史任务

1.继续推动现代化建设

2.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3.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5、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们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中,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动。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为我国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提供了良好机遇。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重大理论成果。

邓小平个人的主客观条件。

“三个代表”思想

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理论依据。

6、如何理解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P168)

1.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2.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的动力。

3.社会稳定是改革与发展的前提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P255.261)核心价值: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8、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和工作布局(P211.212)

总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工作布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作,又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中央确定的“三农”工作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鼠疫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三农”工作。要牢牢把握加强“三农”这个根本立足点,牢牢把握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这个重要着力点,牢牢把握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这个战略着眼点,牢牢把握城乡改革联动这个关键切入点,周密部署,扎实推进。要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9、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P36),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

重要性

基本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

统筹兼顾。

必要性:首先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的需要。

其次,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

再次,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总结了过去各种经验教训后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最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表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水平使我们有条件解决过

去想解决而解决不了的问题。

重要性: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适应经济环境和体制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解决了几亿人、十几亿人口的温饱,实现了总体达小康。但不可否认,多年来积累的许多突出矛盾也日益暴露出来,具体表现为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区域差距扩大、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等等。这些问题已成为我们持续快速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必须高度重视而不可回避,必须逐步解决而不可任其发展。

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重要关口的重大战略决策。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集成的目标体系,核心在以人为本,难点和重点在可持续发展,基本支撑在加强和提高执政能力建设。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思路和努力方向

基本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

统筹兼顾。

基本思路

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努力方向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的共同建设。

11、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宗旨(326)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五项基本原则:互相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奉行不结盟政策,是我国外交的的宗旨。)

12、如何理解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及其现实意义(P50)

科学内涵:“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

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现实意义:实事求是”有两层意思,相当于认识的两个阶段:一层是掌握实际情况,大致相当于感性认识阶段;一层是探索普遍规律,大致相当于理性认识阶段。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观点和根本要求。这是承认和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论观点。“实事求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第一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主观符合客观的能动的反映论的观点。其他如认识论、方法论相统一的观点,对事物作辩证分析的辩证思维也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关。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统一于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本源,意识派生于物质,是物质的反映。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要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客观事物自身的规律性,即从“实事”中“求是”,反对否认客观事物存在、一切从先验论出发的唯心主义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才有生命力和战斗力。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到今天已经有一百五十多年,它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永葆青春,就是因为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但是,创新和发展,决不能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决不能超越客观的历史规律,决不能违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而是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新的时代特征以及本国的国情结合起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既得到了继承,又得到了发展,先后出现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样两种形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虽然并非一帆风顺,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始终没有倒下。

(P52重要意义: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第二,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第三,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1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P156)

一是在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方面的目标,1)强调了国家经济总量的提高,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2)强调了完成工业化的任务,提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3)强调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提出“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4)强调与人民生活质量有关的收入、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提出“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二是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的目标,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三是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科教文化发展方面的目标,提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是在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目标,提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4、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和新的社会阶层(P336)

依靠力量: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2、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

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5、“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一国两制”的的形成与发展: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争取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确立了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1985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立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一国两制”的重要意义:第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第二,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第三,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了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第四,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第五,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

16、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P238)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7、科教兴国战略(P264)

基本含义:全面落实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

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助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我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行使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职能的表现。国家实施这些职能,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目标;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种制度体现了我国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统一。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我过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作出的制度安排,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

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根据。

2.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

础。

3.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是实行民族区

域自治的现实条件。核心: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1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P251)

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论述20、为什么说发展是硬道理,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P122.124)硬道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道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第一要务:第一,这是由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并将长期执政的历史地位决定的。我们党执政的目的始终着眼于发展,执政的任务始终致力于发展,执政的措施始终围绕着发展来制定,执政的成效始终要由实践来检验;

第二,这是科学总结其他执政党兴衰成败经验教训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最为深刻的教训,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关系到执政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三,这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要求的,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维护与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显得迫切;

第四,这是适应当代世界发展变化实际的,当今世界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非常迅猛,综合国力的竞争不断加剧,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唯一正确决策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

总之,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又面对世界范围内日趋激烈的竞争,能不能解决好发展的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国富民强都无从谈起。

21、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涵和意义(P203)

内涵:创新型国家,是指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从而在国际社会中保持强大竞争力的国家。它主要与依靠自身丰富自然资源增加国家财富,以及主要依附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和技术的国家相区别。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意义:1.科技角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2.国际竞争角度: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民族素质,焦点集中在科技和教育.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上立于不败之地.3.国情角度: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科技总体水平低,民族科

学文化素质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低,与发达国家差距大,己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第三篇:《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提纲

09-10-2学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提纲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2.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和非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和非公有制经济的范围:

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原因:

第一,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

第二,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第三,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可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

3.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根据?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4.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参与分配的生产要素有哪些?

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是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参与分配的生产要素: 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5.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其一,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其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09-10-2学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提纲

其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6.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核心以及基础。科技、人才、教育

7.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8.我国的国体和政体是什么。

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9.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主要体现在:

第一,性质相同。都是以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都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

第二,作用、职能相同。都承担者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扩大人民民主,镇压敌对势力反抗,保卫和巩固革命成果,领导和组织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职能。

第三,历史使命相同。都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社会不平等看,为未来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人民民主专政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第一,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来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及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参加国家政权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中还有民族资产阶级。进人社会主义以后,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阶级、一切拥护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的范畴,在在广大的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只对极少数人实行专政。

第二,从党派之间的矛盾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种新型的政党关系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一个成功的创造,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第三,从概念表述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去全面、更明确地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10.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1.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

第一,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

第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

第三,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 09-10-2学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提纲

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12.为什么说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根据我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作出的制度安排,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

第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

第二,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中的政治基础。

第三,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

13.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大意义。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大意义: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4.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原因。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基本方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的素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16.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按照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要求,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要求结合起来。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1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重要意义和基本原则。

科学涵义: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重要意义:

理论意义 09-10-2学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实践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

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18.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第一,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第二,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第三,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第四,规范和协调劳动光系。

19.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中国政府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时间。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的历史背景。“三通”的内涵。“一纲四目”的内涵。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台湾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由于美国等外国势力的阻挠和台湾当局抗拒统一,两岸分离状态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之久。香港:1997.7.1 澳门:1999.12.20 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的历史背景:P297 三通:通邮、通商、通航 一纲四目:

一纲: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四目:

(1)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陈诚、蒋经国亦悉由蒋意重用

(2)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当时台湾每年赤字约8亿美元)(3)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征得蒋之同意后进行 09-10-2学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提纲

(4)互约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

20.“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基本内容:

一个中国。两制并存。高度自治。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重要意义:

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

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2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什么。邓小平对时代主题判断的基本点。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依据。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邓小平对时代主题判断的基本点:

第一,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

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

第三,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第四,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依据:P319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这是世界各种矛盾发展变化和世界抑制战争因素不断增长的合理作用的结果。

世界相对和平的新历史条件,为多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秋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22.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建国初毛泽东提出哪三大外交方针。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新安全观的核心。当前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我国外交工作的总体布局是什么? 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 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建国初毛泽东提出哪大外交方针: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一边倒”

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新安全观的核心: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 当前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朝着多极化发展 09-10-2学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提纲

我国外交工作的总体布局: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

23.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2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有哪些。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新时期工人阶级的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 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的决定因素:

首先,我国是一个有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的领导地位。

其次,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

最后,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新时期工人阶级的状况发生的变化: 一是队伍迅速壮大。

二是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三是岗位流动加快。

25.当前我国出现哪些新的社会阶层?新的社会阶层出现的原因?

新的社会阶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出现的原因:

首先,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是新的社会阶层产生的重要条件。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再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促成了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26.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

(顺便加上来的)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服务,为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服务。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党的领导问题

27.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什么?

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各民族共同繁荣

28.新形势下我军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打得赢、不变质

29.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原因。09-10-2学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第二,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

第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

30.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原因:

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三,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四,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进领导班子思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健全领导体制,完善地方党委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后的工作机制,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以加强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影响和带动全党,是党的全部工作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

3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原因?

第一,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从国内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三,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顺便加上来的)当前改善党的领导,应着力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其次,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最后,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者两大历史性课题。(顺便加上来的)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2.从生死存亡的高度认识党群关系具有哪些方面的意义。

第一,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第二,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

第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33.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正确把握了哪几个基本原则。第一,根本立足点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妥善处理与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第三,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

34.结合所学知识谈西南旱情(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时代精神、和谐社会、党的性质和宗旨等)

第四篇:2015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提纲

2015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一、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三、马克思中国化的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第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三,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之中。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五、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六、1945年党的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的理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七、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

十、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十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它既包括战略目标,又包括战略举措。其中,战略目标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举措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飞跃的理论成果

2、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十三、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十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实事求是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根本的动力是工人和农民。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前途: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1.统一战线 2.武装斗争 3.党的建设

七、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认真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具有独创性的革命理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主要内容包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哪三个步骤: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的利润,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即当时所说的“四马分肥”。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第三步主要实行全企业的公私合营。

三、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四、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五、1956年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说,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初步确立以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为标志。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了解)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4.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设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五、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制定最早是在党的十五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六、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一、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长远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中国梦的思想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五、中国梦的实现途径:必须坚持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的力量)。六、三步走战略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一、坚持改革正确方向的核心: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包括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四、实施互利共赢战略,要着力建构互利共赢格局。中国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是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二、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按劳分配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其必要性,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就其内容而言有三种形式:①以劳动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②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③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五、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七、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旧十六字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新十六字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十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①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②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和谐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十三、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变民生为重点。

十四、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一、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间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①一个中国;②两制并存;③高度自治;④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二、1999年12月20日 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一、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的形成依据: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3.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基本原则:①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②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③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④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①建设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②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 ③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二、为什么说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第一,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第二,人民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第三,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第十二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

一、坚持党领导的必要性: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三,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战略目标: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三者是相互关联的,学习是基础,服务是目的,创新是动力)

三、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四大考验:必须清醒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四、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四大危险: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第五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年修订版)复习提纲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年修订版)复习提纲

1.毛泽东思想的内容是什么、历史地位是什么?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③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④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⑥党的建设理论。

⑦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历史地位: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③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钱、独立自主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②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3.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成果、意义及经验 理论成果:

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②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③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意义:

①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建国后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社会主义制度也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②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经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一些正确的思想观点,为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这一探索过程中,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③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根据自己的实践形成了许多独创性成果,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①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②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③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④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⑤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⑥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4.怎么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思想、新矛盾、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含义、意义、新矛盾是什么、提出新矛盾的依据是什么?

(十九大报告、18教材第八章)怎么进入了新时代:(1)历史性成就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2)全方位变革的实现

党的领导全面加强;新发展理念下发展观念不正确、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明显改变;全面深化改革下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阻碍发展活力和社会活力的状况明显改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严重的状况明显改变;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下,社会思想舆论环境的混乱状况明显改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下,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明显改变;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下,人民军队中一度存在的不良政治状况明显改变;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下,我国在国际力量对比中面临的不利状况明显改变;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下,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明显改变。

进入新时代的依据: 是社会主要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矛盾变化的依据:

①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

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③影响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矛盾发生的变化:

①从社会需求看。我们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只讲“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真实反映人民群众变化了的需求。②从社会生产看。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再讲“落后的社会生产”,也已经不符合实际。新时代的内涵:

①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②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③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④这个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⑤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进入新时代的意义:

①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②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2 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③从人类文明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5.进入了新时代,面临新课题,我们要回应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思想是十九大报告的核心,我们要掌握它的理论定位、精神实质、基本内涵。核心要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

①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②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③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④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⑤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⑥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⑦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⑧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历史地位: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②新时代的精神旗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的伟大实践,聚合了13亿多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具有无比深厚的现实基础、十分鲜明的实践特色,是新时代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旗帜。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纲领。

6.十九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未来三十年,我们重新做了规划和部署,“两个十五年”开启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1)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求。

(2)从2035年到2050年,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 化强国的目标要求。

7.“五位一体”比较重要的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转变经济增长发展方式,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最重要的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怎么来构建?基于什么样的原因我们要构建? 原因:

①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

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如期实现的必然要求。做法:

(1)贯彻新发展理念

①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科技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②贯彻协调发展理念。推动区域、城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

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动美丽中国建设。④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⑤贯彻共享发展理念。不断把“蛋糕”做大,又不断把做大的“蛋糕”分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⑥我们应从整体上把握新发展理念,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2)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①推进增长动能转换,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提升实体经济。②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由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③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力度,更加注重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④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市场供求结构。(3)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①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推动实体经济由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②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③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保护民营企业产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④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实施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坚持协调发展理念,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⑤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推动“一带一路”交流合作,有序放宽市场准入,促进贸易平衡,发展服务贸易,推进自贸实验区改革。

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构建市场经济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8.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内涵,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

①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②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③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①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 明新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

③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绿色发展;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机制。④企业和个人的做法。

9.改革开放为什么说是决定中国当代命运的关键抉择?怎么改变了我们的命运?经过40年的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学技术外交国防综合国力都有了极大的改变,对中国的面貌可以说是极大的改变,所以说改革开放改变了我们的命运、决定了我们的命运。为什么是关键抉择: ①从国内情况看,“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以及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严重灾难,纠正文革错误,彻底扭转当时的严重局势成为人心所向。

②从国际环境看,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使党和人民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和奋起直追的紧迫感。

③要赶上时代,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改革是唯一出路。怎么改变了我们的命运:

①国民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向全面小康迈进,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义务教育全面实现。

②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③文化事业生机盎然,文化产业空前繁荣,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④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社会管理不断改进。⑤确立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⑥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10.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意义是什么?总目标怎么理解?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怎么理解总目标:

①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句话是一个整体,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规定了实现路径,我们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方向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

①全面深化改革,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②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

③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11.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怎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①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②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③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④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⑤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怎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①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②不断完善外交布局,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

③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

④推动国际社会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努力。

12.加强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政治保障、加强党的领导势必要加强当自身的建设,要求我们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历史使命是什么?是为民族谋复兴,怎么理解?初心是什么?是为人民谋幸福,怎么理解?

为什么要加强党的领导?为了实现使命我们该怎么去做? 什么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18年十四章、“四个全面”中的全面从严治党)

党的历史使命是什么、什么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怎么理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①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②“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要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③“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建党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境,我们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实现伟大梦想/为了实现使命我们该怎么做:

①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②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③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④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整体,统一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什么要加强党的领导:

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政治保障。

②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的特征。这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与发展的历史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新征程的实践逻辑所决定的。③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领导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根本保障,党的自身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主要来源。

下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体理论体系概论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体理论体系概论复习提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