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参观圆明园感想——黄鑫
参观圆明园感想
圆明园的雄伟壮丽,在于她丰厚的历史底蕴。从康熙到咸丰,她见证着大清一切的兴衰荣辱。她见证了牡丹丛中,垂暮之年的康熙与聪颖灵巧的弘历相会,见证了案牍之后,勤奋治国的雍正把盛世推向顶峰。她也见证了万花阵里,骄奢淫逸的乾隆观看宫女们争先恐后地穿过迷宫,拜倒在他的面前,当然她还见证了,咸丰帝出逃承德的狼狈不堪,还有那场恬不知耻的抢掠和那之后让一切付之一炬的大火。
圆明园,带给我们太多骄傲与荣耀,但更多的,是一段令人心酸屈辱的回忆。当英法联军攻入圆明园,竟只有二十个太监进行抵抗。我不禁叹息偌大帝国的最后荣耀,竟要由二十名太监来保卫!当园中无数珍宝被士兵们洗劫一空,又公然拍卖,当联军火烧圆明园,浑然不知自己将300名宫女太监活活烧死时,我的心被又一次深深刺痛了。我不愿过多苛责英法野蛮的报复行为,只想找寻自身的原因:
为什么这个人口,农业、工业生产总值都曾占世界三分之一的大国,会在短短的百年之间,被西方列强恣意践踏在铁蹄之下?当英法联军打开圆明园的秘密仓库,发现他们送给清帝的欧洲最先进的枪炮,被当作装饰品一样地摆设时,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当英法联军的坚船利炮将仍旧骑马舞枪的八旗军打得七零八落时,咸丰帝却正在宫中沐浴享乐——这一幕虽有夸张之嫌,却也不失为当时中西方历史发展的缩影。我们关起了大门,沾沾自喜于自己创造的辉煌;西方人却迅速地崛起了:工业革命、美国独立、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国已被远远地落在后面,竟又浑然不知。当时的中国,真如马格尔尼所说,是“一艘破烂的头等战舰”。从先进到落后,答案如此地简单,伤痛也是如此地深。
黄鑫
第二篇:黄紫鑫的感想
读《感天动地》有感
松潘县小河九年一贯制学校
学生:黄紫鑫普普通通的一天,没有什么特别,就因为一本书而变得不平凡。今天,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感天动地》。是它让我平凡的一天变得充实,让我空虚的心变得充实,让我的世界变得阳光。这本书是5.12抗震时期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深入人心,都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私;还有辛勤的医务工作人员;来自各地的志愿者,他们都无私的奉献着,有的甚至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阿坝汶川,地动山摇,天崩地裂,美丽的家园顷刻间变为废墟。在家园尽毁的时刻,党和政府组织开展了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的斗争,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生命,减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在这期间,涌现出无数抗震英雄,他们不顾个人安危,以抢险为重,以群众为重,以广大人民的生命为重!无论是小学生林浩,中学生马健,还是女警蒋梅阿姨,他们都展现出大无畏的共产主义精神,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就连自己的亲人的地位也不是第一,他们这样默默的奉献,却不求回报。就像默默燃烧的蜡烛,照亮别人,自己却变成一堆蜡泪。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中,我们收获了宝贵的启示。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党“以人为本”思想的生动写照。温家宝总理对灾区人民深情寄语:“面向光明的未来,昂起倔强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向前、向光明的未来前进!”
就是这一句简单而又充满力量的话,鼓舞了广大受灾群众,鼓起了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对生命的信心。
当我读了这本书后,心情变得十分沉重,但也激动难耐,我们虽然受了这么沉重的打击,但党和国家的无限关怀和大力救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强大。
“我是班长”,没错,这就是面对灾难,不顾生死而去救援的小林浩说的一句话,这样一句简短而有力的话表明了他的决心和责任心。
面对灾难,林浩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在被掩埋的情况下,恢复镇定,他带领同学一起唱歌,给被困同学递矿泉水,鼓励同学战胜恐惧,并想办法爬出废墟。当他爬出废墟后,并没有选择逃生,而是一次次返回废墟救同学,他因救同学,而自己被砸破头部,手臂严重拉伤。但他毫不在乎,仍然坚持救援,直到安全撤离到都江堰。
小小的林浩,面对这样大的灾难,却是那么的从容镇定,不惧怕死亡,和死神搏斗,用他小小的力量去救在死亡边缘徘徊的同学,他小小的人却展现出了博大的爱。
身为中学生的我,却连这一点想都不敢想,内心很惭愧,不过他的事迹启发了,我们同样都是学生,都是中国人,他能我为什么不能,他可以奉献,我也可以奉献。
还记得六年级的时候,我们正在上数学课,突然地震了,我们争先恐后的往楼下跑,楼道十分拥挤,谁也没有让着谁,我也拼命往下跑,根本没有顾及到其他的同学,下楼后才知道,一个四年级的小女孩被人群撞倒,并踩在脚下,还是我们班的一位男生抱起她的。当时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自己一时贪生而不顾旁人。比起那位同学和小林浩我真的太渺小、太微不足道了。正因为这样,我更应该向他们学习,让他们成为我学习的榜样。在今后的学习上、生活上懂得付出、懂得奉献。
我的意志力不是很坚强,飘忽不定,但是这一次我真的下定决心了。我要宏扬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无私奉献的精神,做一名为大众服务的园丁,做一个默默燃烧的蜡烛,一只平淡的春蚕,时时刻刻为祖国事业而奋斗。
这本书不仅让我获得了成长的经历,也树立了远大理想,还倍感人生的哲理。
小小的一本书改变了我对生活的态度,对社会的理解。
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女孩对生活的态度很一般,能过就过,没有忧患意识,没有积极向上的心,没有对生活的热忱。
当5.12大地震来临时,我在玩,并不知道这“恶魔”的威胁,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结束后仍然不是很清楚,当看到大人们慌慌张张,才知道出了大事,心一下怔住了。
电视里反反复复的播放着救援场面,无论是年老体衰的,精力丰沛的,都投入了救援,就连无数的小学生、中学生都加入了救援的队
伍。血肉模糊了双手仍然不停下来,随着一阵阵哭喊声、呻吟声、挖掘声„„我的心被纠得紧紧的,越来越紧、越来越紧„„
当看到无数的生命消失在我的眼底,我的心深深被刺痛了。真的该反省了,生命是如此的脆弱,一刹那就消失,永远消失了,再也回不来了。
所以,我们应该利用有限的生命做更多的事,把短暂的生命变的充实,用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
在学校里,同学之间难免会发生摩擦,我们应该正确处理,和同学友好相处,不要大打出手,伤了感情;或许我们毕业后就再也见不着了,或许发生一些意外,我们就永远分开了。
对待生活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要为祖国事业而奋斗,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马健、杨松尚、余友富、康洁、邹雯樱他们都是孩子,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坚强!其实,在那场惊天动地的灾难中,坚强挺立的孩子何止他们,瞬间成熟、知道感恩、懂得责任的孩子又何止他们呢?
孩子的坚强背后,是乐善好施,守望相助,自强不息的华夏民族精神。在特殊的情况中的行动,孩子们的行为最大程度的彰显了这种精神-让苍天知道,我不认输„„
举国同悲的汶川大地震,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在全国民众身上凝聚;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刻骨铭心的爱,这种爱在全国民众心里蔓延。这个时候,神州大地处处都在重复着同一个动作,传递
着同一种心声,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受难者献上一份爱心。在灾区发生的一个个感人的细节,更是让人潸然泪下。
因感动而流下的泪水和着细密的雨水,滴在山的那一头,一座座温暖的房屋化为废墟,一张张可亲的面孔失去了笑容,我们的心跳比地震还烈,我们的泪水比暴雨还猛,但是我们相信,震不垮的是人们的勇气和坚持。那一刻,中国是如此的坚强。我们不怕灾难,因为我们心灵相通;我们不怕灾难,因为我们都是英雄;我们相信中国的力量。汶川抗震救灾的实践,体现了全国人民团结友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顽强。
第三篇:参观圆明园感想
参观圆明园感想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与班里全体同学去参观了圆明园。圆明园,一直只是作为历史书上的图片而存在的地方,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站在了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门前。
一座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园林,六代帝王神秘的离宫,写满了帝王的无上尊严与国败时的无限耻辱,中华帝国的荣耀与痛苦。这片土地,见证了中国最后一个帝国繁华的没落与一个民族苦难的开始。
皇家园林圆明园,曾被法国著名文学家这样评价:“圆明园是梦幻艺术的代表,它荟萃了一个民族的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它不但是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之崇高典范——如果梦幻艺术可以有典范的话。你可以去想象一个你无法用语言描绘的、陷阱的建筑,那就是圆明园。”这个园林,在山环水绕之中,分布着140多个景区,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我国古代造园艺术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而且园中收藏和陈列着全国罕见的珍宝、文物、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和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如此宏大的建筑,被认为是“东方的巴特农神庙”。
然而,在1860年,这一文化瑰宝却被付之一炬。强盗英法联军闯入这里,带走了一切他们可以带走的,烧毁了一切他们所带不走的,在这片地上留下了他们的罪证。
走在园中,看着这些废墟,用手指抚摸过那些断壁残垣,试图通过历史仅留的一些温度,感受当年建筑的恢弘气势,想象着帝王皇家曾于此处如何歌舞笙箫,如何的欢歌笑语,那该是怎样羡煞世人的生活。当时的清朝,国库富裕,国土辽阔,举国上下似乎都是过着富足的生活。只是这种安逸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在整个世界都在发生这翻天覆地的工业革命时,中国人还在自己的富贵乡里安然享受,这便是一种落后。不得不感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当英法联军入侵时,大肆抢掠,只能说明他们对于财富红眼黑心的贪欲和对文化毫无尊重的丑陋形态。现在,在一次次的爱国教育中我们都已经认识到了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本质,以及人之贪欲的丑陋面目,感叹、痛斥已经毫无意义,我们应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反省,并致力于改变。
当然,首先是培养爱国情怀。爱国,是一种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抛弃、放弃自己的国家,没有大家,谈何小家?为了整个国家的繁荣富强,我们每个人就要先变得强大,然后贡献自己的力量,建设我们的祖国。
第二,我们应培养对文化的尊重。文化,是人类精神的体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且,文化有差异,无优劣!没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值得我们去尊重,去保护,甚至去吸收其中的精华!像英法联军那样,作为侵略者就肆意破坏,造成了不可弥补的后果,实在令世人痛心、喟叹,着实欲为圆明园一大哭!文明,不仅是对人的举止行事方面得体,更有精神层面的体现,这需要我们重视这一易被忽略之处。发自内心的去热爱每一个民族的文化,才能真正的落实到行动中去。
现在,圆明园已逝,再多的追思已经无法挽回,现在我们只能珍惜拥有的,不让后人为我们而叹息。
第四篇:参观圆明园感想
2011年10月16日下午,我们七彩虹小组一行人来到了位于西郊的圆明园。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和父母曾到北京旅游,也来过圆明园游览。不过那时候还不懂事,只知道这里是一个皇家园林的遗址,并不知道她的背后埋藏着怎样的历史,更不明白她的历史中包含着怎样的耻辱。时隔十多年之久,我再次来到这个曾经辉煌无比的皇家宫苑,心里的感受甚是复杂,有惊叹,也有痛心。我惊叹于在300多年前,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痛心的是那段屈辱的历史留给我们的思考。小学的时候就学过一篇课文叫《圆明园的毁灭》,至今课文里那张圆明园遗迹的插图仍然清楚地记得。今天来到这里,看着眼前的一草一木、断壁残垣,眼前浮现曾经看过的图片,脑中想象着当年圆明园的壮观景象。1986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不仅抢走了大量的珍贵文物,而且任意的破坏园内带不走的文物,为了销毁罪证,他们还放火烧了圆明园,大火连烧三天,因此产生的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了灰烬。我在上学期的时候看过那部电影《圆明园》,看着当时的胜景用现在的高科技手段恢复了原貌,我再次感受到,这是中华民族的巨大损失,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耻大辱。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先生曾写文章这样评价圆明园“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他讽刺英法联军“有一天,两个强盗进入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如今当年圆明园里的好多文物仍然流落在世界各地,我国政府也正在尽一切努力让那些国宝可以重回故里,作为中国人,我们当然希望现在的英国法国政府可以归还当年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掠夺走的文物归还我们中国,这样的话,雨果先生的 “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赃物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也就可以实现了。眼前的那一断桥,那一残壁,那一古树,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历史,牢记国耻,只有国家强大了、富强了,才不会遭人侵略,才可以在国际上扬眉吐气,才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五篇:三乡三鑫双语学校参观学习感想
三乡三鑫双语学校参观学习感想
2012
今天下午冒雨去三乡三鑫双语学校参观学习,有些感受,写下来。我的题目是关于办学机制的对比与思考。
民办或私利学校富于活力,所谓之活力是指基于严格考核而在教学上投入很多,严格围绕教学之预定目标来开展工作。就我所见,这类学校教师压力大,待遇亦相应高,一切以成绩为标准来考核,可能比较公正,特别是对于积极进取,善于竞争,有教学能力的老师,这亦不失为一个他们获得合理回报的方式和手段。
只是凡事都有利有弊,一切以成绩为标准,以考核为唯一方式,教师的收入直接与蹙额生成绩挂钩,学校以家长之好恶为行动标准,这种做法背离了教育的规律,这种做法也与教育的真谛是相违背的。教师在高压之下身心不可能处在健康、愉快的状态,如何能引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呢?,这种做法的结果是不知不觉的,教师更多是考虑我教书的好坏所对应的回报---钱,至于其它的情感因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能否真正有效执行,则是大大的问号。而且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因为观摩政治科组备课,人很多,教室就比较闷热,窗子没有打开,备课组长就说要开空调,我们参观的老师就说可以开窗的,备课组长曰:“没关系,老板有钱”。这句话无遗得透漏这些信息:第一,教师们关注最多的最实质的是钱,不是教学,教育。第二,对于不涉及自身利益的则忽视。老板有钱,所以可以浪费,是否有报复老板剥削的嫌疑,这种状况极其类似与早期工人“破坏机器的运动”
相对而言,公办学校有如下特点(针对类似于东区高中的学校):
老师的福利教好,收入没有私立搞,但是相应的压力小得多。因为教育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更是展现教师之思想,人格,以老师的情感,行动,心灵来引导学生。处在教育过程中主导地位的老师,如果身心疲惫,那就根本不可能来启发学生的心智。又如何能有饱满的情感来打动学生,以十足的热情来感染学生。当然公办的弊端在于大锅饭,可能情况是一些老师有十分能力,可能只愿意发挥出六分。但是就整个教育环境而言,还是需要这种公办的,因为教育不是办企业,特别是基础教育,不能单纯依靠分数来衡量,不能单纯根据一个领导人的喜好来办事,不能说谁的钱出的多,谁就发言权大,教育应该是有自己的规律的,因为教育当中的人:老师和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而实际上教育产业化就是依照中国版的公司的模式来办教育,这个做法本身是存在诸多问题的。首先,出现了很多谬论,包括学生是老师的衣食父母,校长变成了教师的老板,教办又成了学校的老板,整个社会就好像仅仅是用金钱和权力维系着,根本不能涉及教育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