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当代大学生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论当代大学生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自尧舜禹时期当代,无论是封建社会制度,还是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国与国之间的领土争端,利益纠纷总是避无可避,国防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安全需要的产物,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荣辱兴衰的根本大计。“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中华民族欲立足世界优秀民族之林,我国已跻身世界强国之列,虽然当代属于整体的和平时代,但却暗流涌动。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国家的主权和独立,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兴旺也就没有保障。
南海风云滚滚,美国态度暧昧,日本摩拳擦掌,菲越不断挑衅,中国似乎面对巨大的挑战,火药味四处蔓延。不过,面对窘境,我们的***没有慌乱。他的外交攻略不再是过去中国的低调、忍耐,变得更加主动,敢于硬碰硬。有外国学者这样总结***的外交攻略精髓:只有不怕战争,能够战争,才能避免战争。只有不怕安全威胁,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期安全。
中国大学生从来都有着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 每当国家需要的时候,我们一定会站在时代的前列, 挺身而出,用青春热血保卫国家的和平安全.身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有着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 我们蕴藏着巨大的人才资源, 和平时期抓好对我们的军事训练和教育, 进一步强化他们 为国献身的思想品质,提高我们操作高科技装备的能力,一旦发生战争,国家需要的时候, 我们就是极为可观的战略后备人才, 能够确保我们战胜任何最强大的对手。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也许会认为学习使我们大学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我们要知道,“天下虽安,忘战必忧。”我们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力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安危,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国防观念和献身精神密不可分的,所以,我认为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进行国防安全教育尤为重要,不能把祖国的国防安全建设与自己划分开来。因为我们是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接班人,是国家兴旺和繁荣昌盛的希望,使历史赋予我们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历史证明,在阶级存在的社会里,国防的兴衰紧系者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延续,社会的进步,由国家必须要有国防,由国防防于未来,由国防防于生活,国防安全的建设,是为了更好的未来,为了更好的发展。
作为一名大一的学生在开学的一开始我们就参加了军训,军训不仅增强我们的体质,而且有利于使学生克服娇生惯养、害怕吃苦、作风散漫、意志薄弱、缺乏集体观念和组织纪律性,养成勇敢顽强、坚忍不拔、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革命英雄品德;弘扬团结有爱互相帮助的集体主义精神;锻炼一直增强体质。所有这些素质,是保家卫国所必须的具备的,并且现在学习军事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集中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正确决策,它既能体现人才培养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和谐统—,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利国防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基本军事技能,又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个有理想的青年只有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祖国强盛、人民的幸福紧紧相联,努力将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奉献给他的那个时代,生命
才有意义,青春的岁月才会更显生动、精彩。当然,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这些,对于那些在自身素质上都不甚合格的人,要学的、要做的还有很多。一如了解并支持我们的国防建设,一如用社会主义荣辱观鞭策我们的一言一行,一如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第二篇:论当代大学生与国防建设
论当代大学生与国防建设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是不安全的因素仍然存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巩固国防建设与加强国防教育是新形势下的要求,加强国防教育是国防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激发公民爱国热情、依靠全国人民建设和巩固国防的一项基础工程。当代大学生队伍是一个有思想敢作为的庞大队伍,作为未来社会的栋梁,接受国防教育意义重大,从下面几个方面细说:
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也”
自古以来稳固国防都是关系到国家安全,政局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的重大问题。历史中政权的更迭,当今时代政权的变化,无非是由国防显著差异造成。十八世纪英国之所以作为日不落帝国称霸于世界,与其海防的强大密不可分。十九世纪美苏冷战,很大程度上是国防装备的比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也伴随着国防建设的增强。政权的较量实质上就是国防实力的较量。历史和现实均表明,国防在一个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首先,国防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捍卫着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民无兵不安,国无防不立。”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国家的主权和独立,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兴旺也就没有保障。为了保障国家的安全、促进国家发展,世界各国都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努力加强国防建设,同时在国民中普遍推行维护国家安全的国防教育,使国民树立爱国主义和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观念,为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条件。其次,国防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安全保障,营造了一个安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使我国的建设事业能够得以健康、有序,稳定的发展。而且,国防的巩固和发展也有利于巩固国家的国际地位,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毕竟一个强大的国防将从军事和政治上制止和推迟可能的战争。
二、“ 存在决定意识“
在当代的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虽然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然而各种局部的地区冲突却频频发生,特别是海湾战争,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以及各类层出不穷的恐怖袭击等,均提示我们,如今的国际社会依然存在许多不安定的因素。文化冲突和种族优劣论的日益加强,使和平与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对我国而言,这种局部冲突虽然表现得不是很明显,然而这种大的国际背景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对我国来说,台海关系一直是国防的重要内容。我国一直提倡一国两制与和平统一,并且致力于台海关系的改善。然而,反观现在的台海关系,形势却不容乐观。以陈水扁为代表的台独分裂分子一直致力于台湾的独立活动,从大规模购买军备装置到沸沸扬扬的台湾“入联公投”,这一系列的台独活动均表明,要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虽然我国一直说要用和平统一的方式收回台湾,然而我们并不能排除使用武力的可能性。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加强国防,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重要保障。
三、“少年强则国强”
大学是培养社会精英的 场所,象牙塔里的大学生肩负着振兴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这是由大学生自身的角色特点所决定的。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鲜明的特点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思想敏锐,勤于思考。然而长期的和平环境容易使大学生们的国防观念淡薄,优越的生活条件也使他们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生活中的一帆风顺和倍受关爱,使他们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降低。通过国防教育,特别是军训,不仅可以学习到基本的军事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学习到人民军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爱国奉献、勇于牺牲,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优良传统。有利于学生学习高科技知识,增强国防观念,开拓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活跃思维方式;有利于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有利于学生组织性、纪律性的提高和身体素质的增强,从而为将来建设祖国,保卫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因了国防教育而带来的性格品质上的变化,可以为大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奠定重要的基础,也使他们将来更好的为社会做贡献。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对于增强我国的国防实力,实现我国的国防现代化目标,扩大我国国防的后备队伍有着重大意义,同时在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方面也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因此,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与国防建设的关系密不可分,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从大处来讲可以巩固国防,为国防提供智力支持,从小处来讲可以增强自身素质,学习到必要的军事技能。
第三篇:论当代大学生如何看待深化改革与民生关系
论当代大学生如何看待深化改革与民生关系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引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之后35年间的7次三中全会的中心议题也都聚焦经济改革,使“三中全会”成为了“改革”的代名词。今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绘制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它将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而串起这不同领域复杂改革的主轴,就是民生。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通过,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35年来的伟大历程。
大会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大会同时还提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制度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全会关于市场、产权、司法、财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变革,必将有效地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和谐,推进和促进我们建成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全面小康的和谐社会。
通过会议,我们了解到,改善民生是全面进行深化改革的强大动力和目标,而全面进行深化改革是改善社会民生的根本方法。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全力拥护党的指导方针,首要的条件就是了解方针。
把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改善民生上,表明我们的改革首先考虑的不应是民众对于改革的承受力,而是要让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以提升。因为改革能否赢得人民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改革能否使人民生活状态得到明显的改善,能否使人民切身利益得到明显增进。也就是说,改革的真正动力来自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进一步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通过与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民干事业的制度与政策环境,从而有效地推动广大人民群众在“干成事业”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生活质量。
将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改善民生上,表明我们不是为了部分人的利益去改革,而是要让改革的红利惠及全体人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民的切身利益同改革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改革得到人民的广泛认同、拥护和支持,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是改革的推动者,也应是改革的受益者。如果改革只是让一小部分社会成员富裕起来,而多数人的生活状态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那么,改革就必然会失去全体人民的广泛认同、拥护和支持,失去最为基本的推动力量。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围绕2014年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主要分为三部分:推动重要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增强内需拉动经济的主引擎作用;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改革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建设;统筹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家园。
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区别情况,分类推进,抓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举措,力求取得实质性进展,更多释放改革红利。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这是政府的自我革命。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取消或简化前置性审批,充分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推进投资创业便利化。确需设置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律向社会公开。清单之外的,一律不得实施审批。全面清理非行政审批事项。
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推进税收制度改革,把“营改增”试点扩大到铁路运输、邮政服务、电信等行业,清费立税,推动消费税、资源税改革,做好房地产税、环境保护税立法相关工作。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健全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机制。实施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密切监测跨境资本流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增强各类所有制经济活力。制定非国有资本参与中央企业投资项目的办法,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向非国有资本推出一批投资项目。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提高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
开放与改革相伴而生、相互促进。扩大全方位主动开放。坚持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打造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使中国继续成为外商投资首选地。
从战略高度推动出口升级和贸易平衡发展。今年进出口总额预期增长7.5%左右。要稳定和完善出口政策,加快通关便利化改革,扩大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在走出去中提升竞争力。推进对外投资管理方式改革,实行以备案制为主,大幅下放审批权限。统筹多双边和区域开放合作。推动服务贸易协定、政府采购协定、信息技术协定等谈判,加快环保、电子商务等新议题谈判。
扩大内需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重大的结构调整。把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要促进信息消费,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发展第四代移动通信,推进城市百兆光纤工程和宽带乡村工程,大幅提高互联网网速,在全国推行“三网融合”,鼓励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维护网络安全。要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清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的各种关卡,降低流通成本,促进物流配送、快递业和网络购物发展。
把投资作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再推出一批民间投资示范项目,优化投资结构,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合理增长。
把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带作为推动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经济率先转型升级,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支持力度。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推进梯度发展。
要坚持陆海统筹,全面实施海洋战略,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大力建设海洋强国。
农业是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领域,更是安天下稳民心的产业。强化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格,继续执行玉米、油菜籽、食糖临时收储政策。
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加快建成一批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抓紧培育一批重要优良品种,研发推广一批新型高效农业机械。完善农村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改造农村危房260万户,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
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加快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促进宗教关系和谐,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团结海内外华侨华人的归侨侨眷,发挥侨胞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推进中外人文交流的独特作用,使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凝聚力不断增强。
总之,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以改革统筹民生建设,以改革破解民生难题,确保人民群众始终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他们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使他们的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第四篇:论高等院校学生军训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论高等院校学生军训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为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建立军训制,每年新学年开学,学校都会组织、安排新生进行军事训练。通过军训,可以增强学生国防观念和爱国主义精神、掌握必要的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军训,可以学习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增强学生组织纪律和集体主义精神,树立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思想。通过军训,加强军民共建,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大学生作为国家公民,对于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的繁荣和富强有着神圣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这是党的十六大提出一项事关国家兴衰的战略性任务。振兴国防,教育为本。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事业的希望,加强对他们的国防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和命运。大学生军训,主要是对其进行军事基础知识教育和必要的军事技能训练,增强他们的国防意识和国防能力。
大学生军事训练对培养国家国防后备人才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中有着其它形式不可代替的作用。
首先,学生军训能够奠定后备兵员的思想根本。
国民国防观念的强弱,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集体体现,也是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象征,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成败和长治久安。青年学生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生动最具有活力的群体,他们的素质高低,国防观念的强弱,将对社会起到巨大的辐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青年学生这个根基,以增强他们的民族精神来辐射、带动全社会的国防观念的增强。
学生军训是落实国防教育的极好形式,通过军训不仅使学生学到了一定的军事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系统的国防知识和国际安全形式教育,使他们增强忧患意识,激发起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增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政治责任感,自觉地担负起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多年来的军训实践证明,学生军训是落实国防教育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国防观念的治本良策,也是推动全民国防教育的客观需要的明智之举。其次,学生军训能够打牢后备兵员的军事基础。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担负着保卫祖国的光荣义务。我国《兵役法》明确规定,学生在就学期间,应该接受基本军事训练。根据国防建设的需要,对适合担任军官职务的学生,要进行短期的集中训练,考核合格的,经军事机关批准,服军官预备役,并授予预备役军官军衔。这明确规定了学生参加军事训练是履行兵役义务的一种形式。当然,公民履行兵役义务还有其他几种形式,但对于学生,由于受上学期间环境等条件制约,对履行兵役义务形式的选择有其局限性。因此,党和政府抓住学生在校就读这个时机,以法律的手段使其履行兵役义务,不失为一种好办法。通过必要的军事训练,使其接受我军宗旨、任务、光荣传统、兵役教育,亲身体验军事生活,接受解放军优良传统和品德情操的感染熏陶,不断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履行兵役义务的体魄和保卫祖国的政治责任感。
第三,学生军训能够提高后备兵员的综合素质。
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一系列活动,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
障。强大的国防力量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强大的物质力量,而且还包括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包括强大的常备军,而且还包含高素质的后备力量等等。随着军事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战争形态、作战样式发生了质的变革,未来战争是技术的抗衡,是人才的较量。质量建军,科技强军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走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后备军力量相结合的国防建设之路,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后备力量的强大关键在于有适应现代化战争尤其是高科技局部战争要求的高素质后备兵员。大、中、专学生文化程度高,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快,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再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军事知识技能的训练并作为后备兵员储备起来,无疑对改善现役军队兵员的文化、科技知识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几乎世界各国的共同做法。美国在全国地方大中专院校中开设了500 多个后备军训练团,目前美军现役军官约70 %由地方大学毕业生产生。在这次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就动用了约16 万的预备役人员和为美军提供装备保障服务的地方产业人员,而这些人员在求学期间都是经过军事训练的。
在我国,坚持走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相结合的道路,是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随着常备军的进一步精干,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地位愈来愈突出。尤其是如何提高后备兵员质量,与精干的常备军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国防建设之路,已历史地摆上了议事日程。高科技战争需要高素质人才去驾驭,而高素质的兵员,只有从提高后备兵员的文化、科技储备起点才能获得。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和进步,全民的文化、科技将在普及的基础上不断得到提高,各级各学校将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学生军事训练将在全体公民中形成越来越大的覆盖面,无疑可对提高后备兵员的整体素质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目前,全国地方高等院校有1000多所,年招收新生200多万人。显而易见,对这些文化程度高,接受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比较强的大、中专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军事训练,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并通过军训把他们的能量储备起来,从而达到寓军于民,寓军于校的目的,这是改善后备兵员知识结构,为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输送高素质后备兵员的有效途径。
第四,学生军训是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战略之举”。
学生军训是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地位不断提高的客观需要,要求学生参加学生军事训练是学校乃至国家的强盛之举。梁启超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所以在高等院校学生实施军训制度是强国的表现。
第五篇:国防建设与当代大学生的责任(共)
国防建设与当代大学生的责任
自古以来,无论国家的形态和性质如何变化,国与国之间的领土争端,利益纠纷总是避无可避。强国欺凌弱国,大国吞并小国,在人类的社会发展史上揭开了一幕又一幕的战争,成为战争史的一部分。所有,有国家就会有国防,一个国家要傲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和自身拥有的主权和其具有的保护领土完整的能力密不可分。国无防不立,民无军不安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可靠的国防,就无法抵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就会在政治上、经济上受制于人。
一、中国的周边环境
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各国对于和平、合作、发展的呼声日益响亮,这已经成为不可抵挡的历史潮流。国际安全的形势在总体上趋于缓和,但隐含威胁的局势却仍然不能令人掉以轻心。尤其是在冷战结束以后,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加快了步伐,是各大国之间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在新的国际安全环境中,世界多数国家在注重运用政治、经济和外交手段解决争端的同时,军事手段以及加强军事力量作为维护自身安全和国家利益的重要途径,许多国家纷纷调整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以适应新的形势,争取有利地位。
然而,我们国家的周边环境却仍然存在威胁,需要我们为此敲响警钟。九十年代以来,日本一直保持着高额的国防费用支出,并且已经完全掌握了核弹技术,一个强大的军事大国已然形成;马来西亚正在以最快的速度实现空军现代化;美国采取的强硬措施使国际局势趋于全面紧张„„另外,因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时起时伏,同时,国际恐怖势力活动频繁,环境污染、非法移民、毒品走私、跨国犯罪以及严重传染性疾病等跨国性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世界安全与稳定的重要因素。
二、当代大学生对国防知识的了解情况和分析
团中央曾对上海大学生做过一次抽样调查,9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的版图只有960多万平方公里的陆域国土,只有不到10%能够说出我国主张海域面积为300多万平方公里,许多大学生不清楚领海、大陆架、专属经济区等海洋国土的基本概念。北京、上海部分高校里的一些大学生对“海洋问题”并没显示出太多的兴趣。有学生认为,南沙群岛距离大陆那么远,产生争议也很正常,甚至还有学生反问:“中国国土面积那么大,争几个小岛有意义吗?”这说明了我国国民对海洋国防意识淡薄。而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的对大学生国防意识调查的情况也证明当代大学生对于国防方面的了解存在问题,国防教育的针对性还不够强,渠道还比较单一,教育的效果还有待提高,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隐患。
首先,大部分学生虽然对于和平时期的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有比较一致的认识,但是有认为这些事情与己无关或关系不大,认为国防精神是某一个行业或者领域的职业道德,而不是把国防看作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这些情况说明,近年来我国的国防教育并没有真正深入人心。
其次,广大的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国防知识,但是却没有系统性,非常笼统。这些导致了少数学生对和平时期国防建设的必要性存在模糊的认识,把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认为加强国防建设必然影响经济建设中心地位。这些情况说明,不管当今的青少年对于国防建设持何态度,都不是建立在可靠的国防知识基础上,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这不仅说明了高校对国防教育的不足,更说明了国家主导作用未能充分体现,有些国防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偏差。
另外,当代青年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但坚强的意志不足,对于国防劳动的艰苦性谈虎色变。坚强的意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阳刚之气、进取意识和自强活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防人力资源成长的一种基本的精神环境动力。而我国青少年的这种精神环境动力在不断减弱,直接表现就是青少年从军的职业理想在不断走低。这说明了个人价值观会影响到对国防的看法,而且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也存在着很大的影响因素,各种文化入侵及对军队、国防等的负面消息也让大学生在潜意识里对国防有所抵制。
三、大学生对国防的责任和思考
1840年的鸦片战争起,之后的一百余年,我们的国家饱经风霜,遍尝战乱,顽强抵抗着帝国列强一次又一次的侵略与掠夺。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民对和平、稳定和繁荣万分渴求和依赖。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必须认清当今世界的国际形势,全面认真了解国防的知识,加深对国防意义的理解,加强国防意识。这不仅仅是大学生的责任,同时也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要求,能够在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为了保卫祖国的和平,积极投身于国防事业中去。
我们当代的大学生,是学习、掌握知识和将来接替国家重任的接班人,更要明确国防建设的重要性。世界的形势非常复杂,只要有霸权主义和军备竞赛存在,国防建设的重任我们决不能放弃。回首过去,我们取得累累硕果,展望未来我们深感肩负重任。我们将在国防建设中,继承和发扬部队的光荣传统,自强不息,认真履行好学生军事训练的义务,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国防知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履行国防义务。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是应该富有社会责任感的,让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知国情、受锻炼、增阅历、长才干,同人民紧密结合、为祖国奉献青春,是具有时代特点的举措。以志愿者服务的方式到西部去,了解国情、磨练意志、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自身素质,既为祖国建设做出了贡献,也是一种十分需要的锻炼,为我们的成长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一个有理想的青年只有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祖国强盛、人民的幸福紧紧相联,努力将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奉献给他的那个时代,生命才有意义,青春的岁月才会更显生动、精彩。
当然,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这些,对于那些在自身素质上都不甚合格的人,要学的、要做的还有很多。一如了解并支持我们的国防建设,一如用社会主义荣辱观鞭策我们的一言一行,一如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