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考研政治毛泽东著作记忆
《国民革命与农民问题》:1926年9月,毛泽东在此文中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所谓国民革命运动,其大部分即是农民运动”。
《古田会议决议》:1929年12月,毛泽东在此文提出要“纠正主观主义”
《星星之后,可以燎原》:1930年,毛泽东在此文中回答了“红旗可以打多久”的疑问。
初步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1935年,瓦窑堡会议上通过的这篇决议
阐明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判党内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毛泽东在此文中总结了土地革命中党内
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系统的说明了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问题。
《实践论》《矛盾论》:1937年夏,毛泽东在这两篇文章中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
《论持久战》:1938年5月至6月间,毛泽东发表了此篇文章,系统阐述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战争和战略问题》:1938年11月,毛泽东在此文中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定下来。
《论新阶段》: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所做的政治报告“最先提出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命题”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毛泽东在此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
《<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11月,毛泽东在此文中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
次失败的教训,并指出了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毛泽东在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毛泽东同志对“实事求是”做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整
风运动在党的高级干部中展开。
《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1942年,毛泽东发表这两篇文章,整风运动在全党
展开。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48年,毛泽东完整地概括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
级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毛泽东在此文中对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经验做了概括:党、军队和统一战线。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是工、农、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其中主要是工农联盟。
《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毛泽东在此文中提出要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等关系。以及中央向地方分权,扩大企业自主权。本文围绕的一个基本方针是: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文化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毛泽东在此文中系统提出社会主
义基本矛盾的学说,指出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其他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
议上的僵化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是开辟新时期、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它实际上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邓小平在这篇讲话中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81年召开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这
个文件科学评价毛泽东思想
南方谈话:邓小平1992年在视察深圳等地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
手段,阐述了社会主义本质,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并且提出了判断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第二篇:考研政治毛泽东和邓小平著作总结完整详尽版
毛泽东和邓小平的部分著作
1925.12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分析中国社会的各阶级状况及其在革命中的地位;划分了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指出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
1926.7 《国民革命和农民运动》指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1928.10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1 月《井冈山的斗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重要文献之一。阐述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1930.1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探索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建立红色政权的必要性及其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阐述了中共领导的红军和小块红色区域存在发展的可能性;明确的提出巩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路线与政策;提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实际上否定了“城市中心论”,确立了要以“乡村为中心”的观念,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理论。他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无产阶级领导下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
1930.5 《反对本本主义》这是党内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提出思想路线的文献。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提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提供了认识依据;已经包含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方面的基本因素;提出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中国的革命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状况”;阐明了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调查方法即阶级分析法;首次明确反对教条主义;提出必须洗刷唯心精神,坚持“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
1935.12 《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瓦窑堡会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路线。
1935.12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之后的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的报告。根据瓦窑堡会议决议充分说明和民族资产阶级在抗日条件下重新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重要性。着重指出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领导作用。分析指出:“半殖民地的政治和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并且,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即革命的动摇性、妥协性是由其软弱性决定的。
1936.12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经验。科学分析中国革命战争的四个特点。系统说明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和战略战术。
1937.7 《实践论》揭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揭示了认识的辨证发展过程(两次飞跃),发展了认识论关于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思想;指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整理性的唯一标准。
1937.8 《矛盾论》坚持和发展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提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辨证关系原理;论述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
1937.8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洛川会议)制定出全面抗战路线。
1938年《论新阶段》,六届六中全会报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
1938.5 《论持久战》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分析了中日双方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发展的三个阶段;把抗日游击战争放在战略地位考虑,阐明了积极防御理论;阐明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
1938.10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政治报告。首次使用“实事求是”的概念,向全党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伟大历史任务。
1938.11 《战争和战略问题》指出战争和军队的重要性,提出注意研究军事问题。说明“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
1939.10 《<共产党人>发刊词》1.提出三大法宝的理论体系。指出统一战线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的一部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道路是在这样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关联中走过的”。武装斗争也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的重要部分。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三个法宝的中心一环。2.提出建立一个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政党,是一项“伟大的工程”。3.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这个根本思想原则。
1939.12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问题,全面阐述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点,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提出中华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辩证统一关系。
2.系统地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部分,首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3.系统的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和领导等问题。
4.进一步揭示了中国革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地重要性及建设农村根据地地重要性。
1940.1 《新民主主义论》标志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形成。提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明确完整的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方案。
1941.5 《改造我们的学习》 延安整风的文献:科学解释了“实事求是”概念;将主观主义分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提出“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的著名对联以讽刺主观主义。
1942.2 《整顿党的作风》延安整风的文献:依据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互相关系的原理,揭示和阐明了党内团结与斗争的辨证关系。
1942.2 《反对党八股》延安整风的文献:剖析了党八股产生的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主观唯心主义是党八股的主要哲学基础;形而上学是党八股的最主要思维模式。
1943.6 《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第一次从哲学高度对群众路线做了理论概括,把党的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法和唯物论有机地统一起来。“在我党的一切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945.4 《论联合政府》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的讲话。提出从实际出发,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般纲领具体化为现阶段的行动纲领和战斗任务;再一次强调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辨证统一关系;指出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达到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提出党的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践,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进一步阐述废除国民党***,建立由各党各派代表参加的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对人民战争的思想作了概括。
1947.12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提出土改中必须注意的两条基本原则;第一次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提出十大军事原则(核心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1948.4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土地改革路线;明确地把官僚资本主义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一起列为革命对象;首次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概念。
1948.12.30 《将革命进行到底》第一次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
1949.3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西柏坡会议)
1、实现伟大历史性转变的纲领:
2、运用矛盾转化的观点,阐明党的工作中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进入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必须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党的中心任务;
3、运用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分析党的工作任务的特殊性和国内各个阶级的状况及其采取的政策;分析了当时中国的五种经济成分的发展状况和党必须采取的正确政策;
4、提出两个“务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问题,要求全党在革命胜利后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和攻击。
1949.6 《论人民民主专政》 建立新中国的伟大纲领:系统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阐述了专政的内容、基本任务及民主与专政的关系;完善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提出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总结了人民民主专政得以实现的国内和国外基本经验。1956.4 《论十大关系》 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道路的根本思想,标志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1.提出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重要思想和基本方针。
2.首次提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将对立统一规律应用于对社会主义现实的分析,提出了十大关系: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建设方面的五种关系,即重、轻、农的关系,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之间关系,中央和地方关系。
4.第一次就民主党派问题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956.4 《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毛泽东首次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1957.2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关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经典文献。
1.第一次系统地阐释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明确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及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
2.提出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3.论及了民主与专政、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再次提出和详尽论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我国文化艺术,促进科学进步的根本方针;
4.辩证地论证了重、轻、农的关系;指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的产物;
5.单列一章阐述知识分子问题。
1978年11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重申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性,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言书。
1979年3月30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首次提出“四项基本原则”的概念。
1981年6月《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十一届六中全会报告,指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科学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标志着拨乱反正的完成。
1992年“南方谈话”,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阐述“三个有利于”,“发展才是硬道理”,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第三篇:毛泽东著作及重要会议
部分毛泽东著作及主要内容
1.《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1)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2)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敌人;(3)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革命性又有软弱性、妥协性;(4)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最接近的朋友,农民是最可靠的同盟军;(5)工业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2.《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 中共领导农民运动的伟大纲领:(1)肯定农民的作用及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重要性;(2)论述了建立农民革命领导权和农民革命武装的必要性;(3)分析了农民的富农、中农、贫农三个阶层,认为贫农是农民中最革命的力量;(4)相信群众、依赖群众、放手发动群众。
3.《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10)——提出红色政权存在发展的原因和主客观条件。
4.《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重要文献之一。
5.《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 探索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1)建立红色政权的必要性及其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2)阐述了中共领导的红军和小块红色区域存在发展的可能性;(3)明确地提出巩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路线与政策;(4)提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意义: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6.《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 坚持调查研究,洗刷唯心精神:(1)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2)提出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3)阐明了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调查方法即阶级分析方法。
7.《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1935.12瓦窑堡会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路线。
8.《抗日救国十大纲领》(1937.8洛川会议)制定出全面抗战路线。9.《论持久战》(1938.5)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分析了中日双方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发展的三个阶段;把抗日游击战争放在战略地位考虑,阐明了积极防御理论;阐明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
10.《战争和战略问题》(1938年)—— 中国革命只能靠武装斗争解决问题:(1)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和形式;(2)运用联系的观点具体分析了战争问题,指明战争是中共主要的斗争形式。
11.《<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 三大法宝的理论体系:(1)统一战线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的一部分;(2)武装斗争也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的重要部分;(3)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三个法宝的中心一环。
12.《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1)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问题(2)系统地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和领导等问题(3)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一全新的科学概念(4)进一步揭示了中国革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建设农村根据地的重要性。
13.《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 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形成:(1)为中国革命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客观依据;(2)革命阶段论和发展论相统一的观点;(3)文化与政治、经济的辩证统一的观点;(4)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革命文化的观点;(5)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6)共产主义思想的领导与新民主主义的行动纲领的实践辩证统一的观点。
14.《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将主观主义分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第一次科学地解释了实事求是的含义。
15.《整顿党的作风》(1942.2)——延安整风的文献:依据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互相关系的原理,揭示和阐明了党内团结与斗争的辨证关系。
16.《反对党八股》(1942.2)——延安整风的文献:剖析了党八股产生的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主观唯心主义是党八股的主要哲学基础;形而上学是党八股的最主要思维模式。
17.《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5)——指出文艺工作的方向和原则。提出文艺工作“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18.《论联合政府》(1945年七大)—— 中国人民胜利的指南:(1)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揭示事物发展的两种可能性,科学阐明了实现光明前途的客观依据和条件;(2)从实际出发,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般纲领具体化为现阶段的行动纲领和战斗任务;(3)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
19.《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48.4)——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土地改革路线;明确地把官僚资本主义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一起列为革命对象;首次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概念。
20.《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 实现伟大历史性转变的纲领:(1)运用矛盾转化的观点,阐明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进入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2)运用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分析党的工作任务的特殊性和国内各阶级的状况及其采取相应的基本政策;(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国家学说和阶级斗争学说,阐明了全国胜利后的国家政权的性质和阶级斗争的特点,并以不断革命论和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思想武装全党。
21.《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 建立新中国的伟大纲领:(1)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2)总结了人民民主专政得以实现的国内和国外基本经验;(3)分析了各阶级在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4)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内容和职能;(5)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任务;(6)制定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22.《论十大关系》(1956年)—— 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1)提出了“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中心思想;(2)对立统一规律应用于对社会主义现实的分析,提出了十大关系;(3)阐述了社会主义实践中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辩证关系,发展了唯物史观;(4)辩证地分析了独立自主和学习外国的关系。
2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 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光辉典范(1)明确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2)提出了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阐明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方针和方法;(3)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还没有完全结束,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将是长期的,曲折的;(4)“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我国文化艺术,促进科学进步的根本方针;(5)坏事具有两重性,努力创造条件使坏事变好事。
二:党史重要会议
一大:1921 年7 月23 日至31 日在上海召开。中心任务:1.确立党的名称“中国共产 党”;2.党的纲领;
二大:1922 年7 月16 日至23 日在上海召开。提出现阶段纲领和最高纲领,第一次提 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分清了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但仍不懂得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三大:1923 年6 月12 日至20 日在广州召开。决定全体党员和共青团员以个人名义加 入国民党,同孙中山建立统一战线。党的三大并没有提出无产阶级应当掌握国民革命领导 权的问题。
四大:1925 年1 月11 日至22 日在上海召开。党的四大最重要的贡献是在党的历史上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对政权和武装问题的 极端重要性仍缺乏足够的认识。
七大:1945 年4 月23 日至6 月11 日在延安召开。毛泽东向大会提交了《论联合政府》 的书面报告。周恩来作《论统一战线》的重要讲话。正式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 想。
八大:1956 年9 月15 日至27 日在北京举行的。大会完全肯定了党中央从“七大”以 来的路线是正确的,同时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 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
十三大:1987 年10 月25 日至11 月1 日在北京举行。它开辟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发展 的新阶段。党明确认识到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此基础上寻找出了一条符合 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十五大:1997 年9 月12 日至18 日在北京举行。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 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十六大:2002 年11 月8 日至14 日在北京举行。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 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八七会议――1927 年8 月7 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毛泽东提出了“须 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著名论断。
三湾改编――1927 年9 月29 日,这是工农红军政治工作的开端,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 对领导。
古田会议――1929 年12 月下旬,中心思想:用无产阶级思想进行军队和党的建设。在 党建方面,强调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
遵义会议――1935 年1 月15 日至17 日,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当时最紧迫的军事问题和 组织问题-(政策问题,瓦窑堡;思想问题:延安整风;作风问题,七大)
重要意义:①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开始确立了以 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②遵义会议是中共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 问题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瓦窑堡会议――1935 年12 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洛川会议――1937 年8 月(制定全面抗战路线)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 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从1949 年3 月5 日至13 日—西柏坡
中心议题: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着重地讨论了在现在形势下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城 市的问题。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务必继续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谦 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提出新民主主义的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年。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的起点。
第四篇:毛泽东著作学习体会
整风讲课学习心得体会
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学习了《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和《实践论》、《矛盾论》等几篇毛泽东著作。从中学习到,《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这三篇文章,站在三种不同的角度,提倡了三种精神,也可以说三种处世态度;《实践论》、《矛盾论》则是我们世界观的指南针,工作和生活的标尺,是我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钥匙,是认识论和方法论普遍于实际的链接。
《为人民服务》是以八路军战士张思德为代表的“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只愿听表扬,不愿听批评,这是一般人的普遍心理。工作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不可能没有失误,甚至工作干得越多,失误可能会越多。但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如果明知是失误,却不愿意听别人的批评指正。我想,这样的人是不会有进步的,假如有这样的心理,就不可能把工作干好,就不会开创性地开展工作。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悉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勇于改革,大胆创新。
《纪念白求恩》是以抗战期间加拿大援华大夫白求恩为代表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主义精神。结合到我们也就是团结和团队精神,对工作的精益求精,认真负责的精神。毛主席在总结白求恩同志的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时概括为两句话,“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同时对一些人的批评也用了四句话:“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个像画得十分形象和准确,虽然这篇文章发表已过去60余年了,但时至今日是,还有不少这样的人,特别是那些在台上台下有天壤之别的人,与“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越来越远。
《愚公移山》是以古代寓言愚公移山的故事为象征的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愚公移山精神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力量和源泉。愚公移山的精神,曾经教育一代又一代人,每当人们遇到困难的时候,都会想起愚公移山的故事,坚信只要像愚公一样坚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在《实践论》中毛泽东指出:“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是对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为朴素的也最为深刻的解释,是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认知和对马克思主义意义重大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人的认识主要来源于物质的生产活动,这可以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得出结论:人类每一次生产资料甚至生产工具的变革都会引起新的社会思潮,因而从物质生产活动而衍生的阶级斗争、科学艺术活动等究其本质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诸多形式,《实践论》正是对这一观点的高度概括和具体细化。《实践论》告诉我们: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自己去尝一尝,而不是理论上知道诸如“甜甜的、脆脆的、淡淡的梨子香等”,理论空行,有朝一日天下就没有梨子树了,没有了实践,理论就成为教条主义的行头。在工作中,要杜绝这种现象,而要杜绝这种现象就要求我们把工作落到实处,把工作实效看做自己的工作考量标准,比如:我们技术科是一个较专业化的部门,要对整个炼钢提供技术支持服务,而有时我们面对的是一线的操作人员,有时我们面对的是设备管理人员,有时我们面对的又可能其他炼钢辅助单位的同志......这就使我们的工作沟通处具有复杂性和变化性,而炼钢技术性质决定在一些工序、课题研究上专业性、理论性强,较为抽象,现场生产难以看到或短时间内得不到反馈,这一特征正是我们工作沟通的困难所在,如果单一地把技术理论告知我们的沟通对象,其效果可想而知,很可能就是无效沟通带来的工作零实效甚至负实效。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把《实践论》运用到工作中来,把我们的理论具体到实践中,不同的工作情况下使用适用的方法,以达到工作目标为要求,在工作中寻求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用通俗的话来说
就是“到哪山唱哪山歌”。
《矛盾论》作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成果之一,《矛盾论》展示给我们的是世界的本质即“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一理论引导我们认识世界,认识矛盾,从而掌握解决矛盾的方法,矛盾论的应用在我们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可以说是时时可以见到,处处可以用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等,对于我的思想都有很大的帮助与启发。《矛盾论》首先提出了两种宇宙观;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因此,具体地了解事物矛盾这一个法则,对于我们是非常重要的。其次阐解了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存在是无处不在的无时不在的,而且是出于无限变化中的,可以说矛盾的解决是社会发展的标志,比如: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缘于无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促进了社会发展;再次让我们了解到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具有质的区别,比如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有中国社会各被压迫阶级和帝国主义的矛盾,有人民大众和封建制度的矛盾,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有农民及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等等诸多的矛盾,如何看待这些矛盾,就要从矛盾的特性入眼,不带主观随意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工作中我们也会遇到许多矛盾,比如技术矛盾,时间矛盾,主次矛盾等等,这时我们要运用《矛盾论》来解决这些问题往往会行之有效的;就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来说,很多时候由于主次矛盾不分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一些困扰,这时要有认识:在工作中要以工作的顺利完成为主要要求,而在做工作时要对主要工作和次要工作有认知;最后在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两方面指出:对抗是矛盾斗争的形式,但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学习这五篇文章,使我清醒地认识自己,对照张思德、愚公、白求恩身上体现出的精神,不断查找差距和不足,积极向实践学习,来弥补自身不足,更好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大力弘扬“创新、务实”的工作作风,树立“作风正派,尊纪守法,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企业文化;同时让我解决问题时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但学习不能走本本主义道路,对着书照搬照抄,而是要勤思考多实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定。要在《实践论》和《矛盾论》的指导下,结合工作的实际情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工作做得更好;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
第五篇:毛泽东著作总结
毛泽东著作总结
1925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1)指出分清敌友,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
(2)把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革命性,又有软弱性、妥协性
(3)指出工业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最接近的朋友,农民是最可靠的同盟军
1928-1930.5 毛泽东先后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著作,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取得全国胜利的理论,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作了初步论述。
1930/5 《反对本本主义》
(1)提出了后来被称为“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三方面的基本因子,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并第一次提出“思想路线”这个概念。
(2)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个著名论断。(后在《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中改为“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1939/10 《<共产党人>发刊词》
(1)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是三个主要法宝。(2)指出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一个全国范围的、有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1939冬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分析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指出认清国情是认清中国革命一切问题的基本依据。
(2)首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科学概念。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
1940 《新民主主义论》 形成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目标: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的民主共和国。
(2)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纲领。
1941 《改造我们的学习》
(1)对“实事求是”做出了科学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从此实事求是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集中概括。
(2)将主观主义分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1942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1943 《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
强调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第一次对群众路线做出了理论概括。
1945《论联合政府》(在七大上的报告)
(1)论述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关系:第一,我们将来的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第二,现阶段中国人民的任务还是反帝反封,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
(2)概括了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当时的报告中是“批评”,后作了修改)
(3)已基本形成了关于中国工业化的思想,首次提出了“使中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目标。
1947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1)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三大纲领
(2)提出了人民战争的十大军事原则,其核心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1948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概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明确把官僚资本主义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一起,并列为中国革命的三大对象。
(3)提出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1948/12 《将革命进行到底》
第一次使用“人民民主专政”这个概念
1949 《论人民民主专政》
(1)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明确指出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
(2)全面论述了新民主主义国家(即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国体与政体、民主与专政的不同内涵及其辨证关系。
1955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
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
1956 《论十大关系》
(1)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个根本思想,成为全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先声。
(2)提出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3)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1957/2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第一次系统的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提出了正确划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
(2)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关系的问题,提到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
(3)提出我们的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60 《关于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
(1)提出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的和比较发达的两个阶段
(2)提出建设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