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地下管线三维信息管理系统学习简报
推进地下管网数字化监管工作提高地下空间规划决策能力 地下管网作为城市布局中“看不见的脉络与神经”,贯穿于整个城市,与城市经济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载体,以GIS软件为平台建立城市地下管线三维信息管理系统,为城市地下空间管线的规划、建设、管理和决策提供基础信息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为充分利用滨州市城区地下管网普查成果,提升城区地下管网数字化监管的效能,市规划局测绘队于3月6日参加了“滨州市城市地下管线三维信息管理系统”的培训活动,旨在提升广大科室人员的地下管线数字化管理能力,推进城区地下管网数字化监管工作的力度。
培训活动共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基础理论学习阶段,针对以前地下管网资料管理不足、人工管理权重过大的实际情况,测绘队员认真听取了培训讲师关于开展地下管网数字化监管的重要性阐述,并学习了“滨州市城市地下管线三维信息管理系统”软件构架的相关知识,对本次城区管网普查所涉及的给水、排水、工业、热力、电力和通讯六大类管线的概况,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其次在模块精讲阶段,针对该系统基于ArcGIS平台开发的C/S、B/S和三维子系统等模块,测绘队员采取专项突破的方式,逐步根据培训讲师的操作演示,专心致志的做好学习笔录,掌握了地下管线的纵横断面分析、垂直净距分析、爆管分析和碰撞分析等系统功能的操作方式,并对如何进行管线信息查询、统计,进行了深入学习,实现了管线位置、材质、埋深、走向等空间定位搜索,保证了地下管网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信息化;最后答疑巩固阶段,测绘队员按照被赋予的用户组操作权限,分别对三类子模块进行上机操作演练,对遇到的疑惑,积极虚心请教,并就发现地下市政管网爆管点时,如何按照系统分析的数据,最短时间内提供辅助决策服务等实际问题进行了细致咨询。
本次地下管线三维信息管理系统培训活动,加深了测绘队员对数字化工作模式精确性和便捷性的认识,实现了将涉及到的各种空间和属性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处理、存储、信息查询、统计分析、信息交换和输出,融合为一体化的数字管线管理方案,填补了地下空间资料全人工管理的空白模式,将地下管线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自动化、科学化的轨道,提高了滨州城市地下管线监管的水平,为城市管线信息管理和地下空间规划建设提供了翔实的基础信息服务。
第二篇: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项目解决方案
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项目解决方案
一.项目的意义与必要性
地下管线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要基础信息。城市地下管线包括给水、排水(雨水、污水)、燃气(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信、电力、热力、工业管道等几大类,它们担负着传送信息或输送介质的工作,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被称为城市的“生命线”。城市地下管线的管理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作为城市重要基础设施的城市地下管线也越来越庞大、密集,其种类也越来越复杂,城市管理部门需要管理的管线已由单
一、简单的形式发展到多类别、多权属,布局复杂的综合管线。随着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对地下管线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工作中,如果没有完整准确的地下管线信息,高效办公就无从谈起。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城市地下管线及其管理滞后于城市的发展,已成为阻碍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瓶颈。面对日益繁杂的管线种类和日渐增多的管线量,必须采取更有效的机制和手段来进行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因此,加强城市重要设施地下管线的管理与信息化建设,是保障城市建设和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也是完善城市功能和服务于民的需要,也是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实现地下管线(道)安全防范和保障维护的需要。
在当今社会,城市信息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数字化又是信息化的基础,伴随信息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数字城市的建设工程也越来越现实地走进城市发展建设的日程中。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建设正是实现数字城市的关键点之一,也是“数字城市”基础信息系统的重点之一。二.项目内容
综合国内外开展地下管线普查和建立管理系统的经验,本项目采用地下管线探测、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动态管理和综合应用一体化的方法,全面查明城市地下管线分布情况,建立具有充分性、现势性的城市地下管线综合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构建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地下管线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管理;将地下管线信息以数字的形式进行获取、存储、处理、分析、管理、查询、输出、更新,并建立切实可行的数据更新机制,保证地下管线数据的动态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效率,为社会提供多元化的服务,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及减灾防灾提供决策支持。
(一)技术标准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依据的各类标准如下: ● 《城市测量规范》CJJ18-99;
● 《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61-2003;
● 《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 ● 《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 ● 其它有关的技术规程
(二)工作内容 ⑴ 地下管线探测
⑵ 地形数据加工和管线数据处理 ⑶ 管理系统开发 ⑷ 系统综合集成 三.项目实施流程
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其工作涉及到物探、测量、制图、数据处理、计算机及网络、数据库、软件开发、管线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需要各方面人员的协调配合才能完成这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项目实施流程如下:点击下图进入
四.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立
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地下管线数量急剧增加,城市规划、建筑与管理已由过去只注重地面上空间发展到今天的将整个城市地上、地下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规划、建设和维护。地下管线信息系统能够实时地、直观地、全面地反映城市各种地下管线的基本特征、各种属性及相互关系,所以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网络、GIS 等技术实现地下管线的全方位、实时、动态管理是势在必行的工作。
(一)、系统目标
由于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地下管线为适应城市建设的需求自然会不断扩充,要改变“拉链路面”式的挖路不止的敷管现象,必须认识到地下管线的管理严重滞后已不单是技术问题,也是管理机制的问题。因此,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分数据”。
为此,系统建立的目的是:在通过探测查清地下管线信息的基础上建立具有空间决策支持的信息管理系统,并建全地下管线管理的相应机制。系统的目标如下: 1)以探测规程和普查流程为依据,建立探测成果的计算机监理机制与实施规定。
2)遵循“外业勘测内业成图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体化建库模式,利用高自动化的技术手段建设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地下管线数据库。
3)为实现动态更新与业务管理,在工程完工之后覆土之前进行竣工测量将新获取的数据输入数据库,对地下管线数据库进行更新。
4)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实现任意断面生成、网络分析、管线综合分析、管线工程辅助设计等复杂的具有空间决策支持和专家系统雏形的分析与设计功能。
5)实现系统功能实用性,达到满足不同需求层次应用的目的。考虑系统设计的开放性,提供系统的广泛应用潜力。注重系统的技术前瞻性,保证系统长期运作的升级能力。
6)实现开放式的数据共享,为用户其它系统调用地下管线信息系统数据库提供保证。
(二)系统设计原则
⑴ 先进性:系统采用先进的GIS技术、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Windows系统的最新发展方向,以确保系统运行的高效率。系统的软件设计采用面向对象技术,组件化技术,方便今后系统的升级和维护。基于这些基础建立的系统,不仅保证在现阶段技术的领先地位,而且为今后留下了足够的发展空间。⑵ 实用性:系统要以满足管线及相关设施管理需求为原则,注重系统的实用性和操作的便捷性,应采用成熟和高效的GIS技术,采用人性化的操作方式,一切从用户的实际需求出发,贴身定制,确保系统能够尽快地投入实际应用。系统界面设计友好、便捷,系统的各项操作简便、灵活,使用方便。
⑶ 标准性:系统应严格按照现有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系统开发和数据生产。系统提供符合国标和行业标准的图例图示编码库,可直接调用,同时还可根据需要制定自己的行业标准图例补充到符号库中。⑷ 开放性:系统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系统的开放性,提供多种数据格式间的转换接口,从而实现数据来源的多样化选择。
⑸ 安全性:系统管理的数据极为重要,为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其查询、修改等操作必须经过相应的授权才能进行。系统的网络配置和用户权限管理要充分考虑各种数据与资料的保密与安全。在网络版系统中专门定制用户管理模块,实现用户权限控制和数据访问控制。由系统管理员按照用户的管理需求,分配多种级别的权限,相应权限的用户,只能在其允许的范围内,实现数据的检索或维护操作。
⑹ 可靠性:城市管线信息系统承担着保证城市正常运转的关键任务,所以要求系统必须安全可靠地运行。在系统实现多用户多任务实时操作时,将确保在意外故障或重负载情况下的稳定性。
⑺ 扩展性:系统的软硬件应具有扩充升级的余地,保护以往的投资,能够适应网络及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需求的不断变化,使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具有长期维护使用能力,使系统的升级和维护更加方便。
(三)系统平台的选择 1.操作系统选择
通过对性能、稳定性、市场占有率、用户接受程度等方面的考察,选择Windows作为操作系统平台。其中:服务器操作系统选择Windows NT Server 4.0或Windows2000 Server,工作站操作系统选择Windows NT Workstation 4.0或Windows 2000。2.数据库平台选择
系统的核心是数据,所以对海量的管线数据进行安全、有效地存储是整个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一环。目前,比较成熟的商业关系型数据库有Oracle、SQL Server等。这些数据库都可以方便地进行用户的安全授权、数据的定期备份、防止数据的非法拷贝等,其广泛的客户群体已成功运用它研制各种系统,其领域涉及金融、电子、通讯、城建、规划、办公自动化及各种信息系统。而且在数据安全性、可靠性、及扩展性等关键业务应用上令人满意。经过实践证明,选用这些商用数据库作为数据库平台,以实现系统的先进性和数据的安全性,对客户端的GIS平台软件要求也将大为降低。3.GIS软件平台选择的考虑因素
由于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的建设不仅仅是企业的行为,也是整个城市GIS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数字城市建设实施的重要部分,为了更好衔接其他系统,充分发挥在数字城市的重要作用。在GIS平台的选型上主要基于以下因素:
(1)海量数据的存储
利用大型商用数据库存取、管理空间数据,保证海量数据的存储。同时满足了多用户并发访问空间数据的要求;利用数据库的安全机制,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2)高效运行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高效的运行速度是必须的保证。(3)多元化应用
方便城市其他信息系统的连接应用,采用统一的数据存储方式和方便的数据集成方式,达到多元化应用。(4)将来的拓展与发展 为了将来的大环境计算的应用和数字城市建设的需要,需要选择性能优越的平台软件支持。
(四)系统结构
根据系统目标,并结合各自单位的实际情况在构建系统时可采用单机版、C/S、B/S或C/S+B/S结构体系。① 单机版模式
在一台普通微机上运行系统,执行各种管理和操作,其特点是成本较低。② C/S模式
在局域网内运行系统,将应用一分为二,服务器负责数据管理,客户机完成与用户的交互任务。被授权的用户通过网络访问后台GIS数据库中的数据,在客户端要安装客户端软件,用户可以直接查询浏览、修改更新GIS数据库中的数据。C/S 具有强大的数据操纵和事务处理能力,以及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约束,方便用户开展管理工作。这种模式是GIS系统中被普遍采用的模式。③ B/S模式
基于B/S的Intranet技术,是有计算技术以来最稳定的技术平台。各种命令执行、数据计算都在服务器上完成,而且应用程序也安装在服务器,客户端几乎是零安装零维护,大大减轻了系统管理员的工作量,而且这种方式对客户端的用户数没有限制。同时,由于所有日常办公操作可通过浏览器完成,也可大大降低对基层办公人员的计算机技术要求。④ BS+CS 模式
B/S与C/S相结合的模式,将充分利用B/S、C/S的各自优势,相互补充。根据系统数据采集、管理和使用的需要,重要的管网数据查询、分析、更新部门,宜采用C/S结构,实现对管网数据的更新、分析。其它的一般数据浏览部门,对于已经公开发布信息的访问,通常采用B/S模式。
(五)系统主要功能 1.基础GIS功能
基础GIS信息管理模块提供了对GIS数据管理的一些基本功能,包括文件和网络管理、基本绘图和图形编辑、数据查询和统计、数据输出、数据转换、符号管理和系统管理等。2.管线查询统计
管线查询统计功能可使管理人员快速方便地得到想要的资料和信息,统计所需要的数据,从而能够帮助管理人员高效率、正确地进行管理和抉择。功能包括管线及附属设施的快速查询、复合条件查询,管线及附属设施信息的统计分析,最近设施搜索等。3.管线数据维护 管线维护模块提供方便的数据更新手段,建立与管线元素相关的属性数据库和提供管线的图形属性编辑工具。主要功能包括:管线数据的修改,管线数据批量导入,多样化的管线数据增加,设计及竣工数据回贴,管线数据删除与废弃等。4.管线综合分析
城市地下管线敷设在地下,在通常情况下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系统的管线分析功能可以帮助人们较直观的了解到地下管线的现状、分布和走向、管线间的相互关系,并且可以在发生管线事故时为制定处理方案提供技术支持。主要功能包括:管线的横、纵断面图分析,管线的三维浏览和查询,管线碰撞分析,管线爆管分析和关阀搜索,抢险分析,最短路径分析,管线上下游追踪、管线预警分析等。五.效益分析
地下管线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基础信息。建立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并用其对城市地下管线进行科学管理,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应。
(一)、社会效益
1、提高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现代化管理水平
城市综合地下管网是集各种管线为一体的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地下管网在一定范围内和程度上具有公益和公共的技术特性,其数据表现出较强的共享性。在解决各种问题时,既需要本部门的数据,同时也需要其它部门的相关数据。因此,很有必要建立地下管线信息系统,以实现管线集中统一管理,并通过网络可达到各部门间管线资源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为政府部门提供辅助决策,提高管线资源综合利用效益,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地下管线信息化管理水平。使城市地下管线规划与建设管理进入规范化、数据化、网络化、标准化、现代化的新阶段。2.为城市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依据
地下管线现状的资料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基础资料和依据,是城市安全运转的基本保证。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地下管线设施也迅速发展,管线建设也将不断地进行新建、扩建或改造。管线信息可为管线建设提供良好的设计环境,对管线线路、站点合理布局、施工、维护、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管线建成之后,在使用中对管线不断维护更新,以保证正常运营;在发生管线事故时,也需要根据管线信息系统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以便准确确定产生故障原因,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排除故障。3.为城市的优化设计和科学决策服务
城市进行工程开发建设前,首先都要充分查询地下管线的分布现状,设计人员可依据提供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各种预估方案选择出最佳方案,确定优化的管线接入路线,以及施工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管线的安全。进行城市规划、扩建和管线建设时,依据管线信息系统提供的数据进行合理决策和优化设计;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二)、经济效益
1.减轻、减少管线灾害事故发生的经济损失 城市经过数十年的城市建设,大量的地下管线已形成十分复杂的管线网络。由于管线建设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多。如果地下管线资料缺漏和偏差,或者对地下管线分布情况不清,进行盲目施工,可能会导致地下管线损坏,造成城市停水、停电、通讯中断,甚至引到灾害性事故,这将带来难以估量的社会、经济重大损失,甚至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建立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可为工程管理、设计方案提供信息,为施工提供有用的基础资料和数据,避免各类管线灾害事故发生。同时,也为城市的遭受自然灾害对地下管线破坏的减轻和修复提供宝贵的信息。通过地下管线探测与信息系统的建立,减少挖断管线的事故,减少直接与间接的经济损失,节省在规划审批过程中开挖道路断面确定管线走向的费用。2.为规划设计、管理部门提供辅助决策
利用准确的空间定位数据为建设规划与管理提供辅助决策信息,以提高规划与管理的水平、缩短规划周期、提高办事效率、减少因规划决策失误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人员投入的费用;提高各部门之间的协作能力;实现地下管线集中统一的现代化管理,直接为社会提供各种管线专题图、综合图以及各种统计报表。
3.为“数字城市”建设重要的一项基础工作
查明地下管线分布状况,建立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管线信息化管理,是城市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同时,它又是“数字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加强管线信息工作将为“数字城市”提供了充分高效的信息,使地下管线的空间信息与城市面向建设信息,构成一个真实而完整的三维的数字空间体系,为解决城市规划、管理服务,为城市改造、防灾、减灾乃致战争破坏恢复重建提供依据。因此,地下管线的信息系统建设具有十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地下管线探测仪 型号:XH9-GXY-3000 货号: GXY-3000多频率、大功率、低功耗地下管线探测仪(地下管道探测仪)是公司在功能型地下管线探测仪和距离型地下管线探测仪的基础上研制开发成功的新一代功能强大的地下管线探测仪。GXY-3000地下管线探测仪(地下管道探测仪)设计集中考虑提高地下管道定位仪的准确性和效率。GXY-3000地下管线探测仪(地下管道探测仪)提供宽泛的频率范围,通过配置功能很强的发射机及操作简单的接收机,采用多频探测技术十分便于现场操作,通过选择最佳频率,准确的进行地下管线定位。帮助您快速找到埋藏于地下的电话线、光缆、CATV、电力线、煤气管道、燃气管道、给排水管道。GXY-3000地下管道探测仪自动化程度高,即使是非专业人员使用,也可以获得专业的探测效果。
GXY系列地下管线探测仪(地下管道探测仪)以其优越的性能,灵活方便的检测方法,在电力、电信、供水、热力、燃气、石油、化工、城市公用事业等领域赢得了广大的用户,成为施工、验收、管网普查的必备工具和首选品牌,为我国的相关行业的管线管理水平的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地下管线探测仪主要功能
专业的窄带滤波,抗干扰能力最强 连续自动阻抗匹配,不需人工干预 多天线、多通道,直接显示电缆埋深 电流测量用于目标管线的识别
管线密集区域识别目标管线最有效的方法 自带充电电池,不需市电,便于野外使用 寻测50Hz运行电缆路径 内置欧姆表可测环路电阻 可选择干电池和充电电池
万用表功能:在电缆故障查找前后测试电缆的通断性和绝缘质量 充分保证供电时间,节约探测成本 适用于探测大埋深和长距离管线 探测更深、更远、更准确
优质的售后保障,买的放心、用的安心
地下管线定位仪接收机技术指标:
●主动频率:低频、中频、高频、射频;深度及带左/右方向指示; ●被动式频率:50~60Hz;不带深度及左/右方向显示; ●深度范围:0~6M;
●声音指示:随信号强度变化的调频音调; ●信号强度指示:液晶显示,声音提示; ●信号强度表示: 条形图、数字量程0-999 ●增益动态范围:100db ●精 度*:低频、中频:±(1-5)% 高频、射频:±(5-12)% *与现场环境、非同心线的形状、邻近管线的分布等情况有关
●液晶显示:背光照明,数字信号和电量显示,运行频率、深度、音量、左/右方向显示; ●电池型号及工作时间:6节5号充电电池,连续工作8个小时; ●电池状态:连续显示; ●体积:70×20×11 CM3 ●重量:2kg
地下管线寻测仪发射机技术指标:
●输出频率:低频、中频、高频、射频; ●输出模式:直连、感应、耦合;
●输出功率:随匹配负荷0.6~6瓦自动调节,电阻为5-3000 欧姆;
●液晶显示:自动背光照明,显示输出能量、运行模式、自检状态、负荷电阻、电压等; ●电池型号及寿命:8节1号充电电池,连续工作4-8小时;(视所选频率及功率档位); ●过热过流:自动保护 ●电池状态:图形显示;
●充电器:220伏,50-60HZ;可配车载12伏单独充电装置; ●体积:16×16×39 CM3 ●重量:3.6kg;
标准配置:
接收机、发射机、地钎、仪器包装箱、充电电池及充电器
选配件:
耦合感应夹钳、A字架、车载充电器
质量保证:客户购机之日起18个月内质量保修(不含充电电池),终身维修。
第三篇:城市地下管线管理条例
城市地下管线管理条例
(征求意见稿)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制定目的】为加强城市地下管线管理,合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保障城市地下管线的有序建设和安全运行,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城市规划区内地下管线的规划、建设、运行维护、管理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地下管线,是指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广播电视、工业等地下管线及其附属设施,以及用于集中敷设上述管线的综合管廊。
第三条【政府职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下管线工作的领导,并将地下管线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四条【基本原则】地下管线工作应当遵循政府主导、综合协调、规划引领、统筹建设、信息共享、安全运行的原则。
第五条【部门职责】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指导监督全国地下管线工作。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下管线工作的综合监督管理工作。
城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地下管线综合管理部门,负责协调本行政区域内地下管线管理工作。
城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交通、通信、广播电视、能源、工业信息化等有关部门(以下简称地下管线行业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负责本行业地下管线的有关具体工作。
城市人民政府规划、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水利、测绘地理信息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助做好地下管线相关工作。
第六条【支持创新】国家鼓励、支持地下管线科学技术研究和创新,推广使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提高地下管线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
第七条【加大投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地下管线工作的投入,并鼓励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综合管廊等地下管线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
第八条【禁止原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侵占、破坏地下管线设施,并有权制止和举报损毁、侵占、破坏地下管线的行为。
第二章 规划
第九条【规划编制】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地下管线行业主管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共同编制地下管线规划,报城市人民政府批准。地下管线规划应当具有前瞻性,并与地下空间、道路交通、城市轨道交通等规划相衔接。
第十条【编制内容】地下管线规划应当包括地下管线的铺设方式和规模、布局和建设用地、保护范围、安全保障措 施,以及综合管廊建设区域和布局、管线种类等内容。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包含地下管线的容量、管径、位置、走向、主要控制点标高及附属设施用地范围等内容。
第十一条【规划许可】地下管线工程建设应当符合地下管线规划。
新建、改建、扩建地下管线,地下管线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规划许可;与道路同步建设的地下管线工程,可以与道路工程一并申请规划许可。
第十二条【现状资料】地下管线工程建设单位申请办理地下管线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送工程实施区域内的地下管线现状资料。
第十三条【放线要求】地下管线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测绘单位进行放线。
第十四条【竣工测量】地下管线工程覆土前,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备相应测绘资质的测绘单位进行竣工测量,形成准确且符合有关标准、质量要求的竣工测量数据文件和管线工程测量图。
竣工测量所需费用纳入地下管线工程造价。竣工测量成果应当作为测绘基础数据,依法向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汇交,并同时报送地下管线综合管理部门。
第十五条【规划核实】地下管线工程建设完成后,建设单位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规划核实。未经核实或者核实不符合规划要求的,不得组织竣工验收。
第三章 建设 第十六条【道路和管线建设计划】地下管线综合管理部门应当组织地下管线行业主管部门编制地下管线建设计划,并与城市道路建设计划同步实施。
地下管线工程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城市地下管线建设计划进行建设。
第十七条【挖掘禁止】新建、改建、扩建的道路交付后五年内,大修的道路竣工后三年内,不得开挖敷设管线;因特殊情况需要开挖的,须经城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八条【施工许可】地下管线工程施工前,建设单位应当依法向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申请施工许可;与道路同步建设的地下管线工程,可以与道路工程一并申请施工许可。
第十九条【有关要求】地下管线工程需要占用或者挖掘城市道路的,建设单位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办理城市道路占用、挖掘审批手续;影响交通、消防等安全的,还应当征得有关部门同意。
地下管线工程需要占用或者挖掘城市道路的,应当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最短时间内完工,并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减少对城市道路交通的影响;需要占用人行通道的,应当合理设置临时通道并按照要求配置安全警示设施,保证行人安全通行。
第二十条【道路建设单位职责】城市道路与地下管线同步建设的,道路工程建设单位应当统筹管理道路工程和地下管线工程,合理安排地下管线工程建设工期,并履行以下职 责:
(一)向地下管线工程建设单位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地下管线现状资料;
(二)事先通知地下管线产权、管理单位做好施工过程中现场管线的监护工作;
(三)督促地下管线工程建设单位在地下管线覆土前完成测量,并对测量工作进行检查。
第二十一条【管线建设单位职责】地下管线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向地下管线工程的设计、施工单位提供完整的地下管线现状资料;
(二)地下管线与城市道路同步施工的,服从道路工程建设单位安排的合理工期;
(三)地下管线单独施工的,事先通知相关地下管线产权、管理单位做好施工现场地下管线设施的监护工作;
(四)委托并督促工程测绘单位在地下管线工程覆土前完成测量工作;
(五)负责本单位实施的地下管线工程资料的收集和归档工作。
第二十二条【相关单位职责】地下管线工程的勘察、测绘、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应当具有相应的资质等级,并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技术规范要求进行地下管线工程的勘察、测绘、设计、施工和监理。
地下管线工程监理单位应当对地下管线隐蔽工程进行 监理,并做好监理记录。
第二十三条【施工单位职责】地下管线工程施工单位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核实建设单位提供的地下管线现状资料;
(二)按照经审查通过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工期以及有关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进行施工,设置有关警示标志;
(三)在原有管线或者设施埋设的位置不明时,应当进行探测,掌握实际情况后方可施工;
(四)施工可能对其他管线或者市政、绿化、人防工程、文物及其他建筑物、构筑物等造成影响的,应当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并及时通知有关单位派员到场监督;
(五)因施工损坏有关设施的,施工单位应当立即停工,并及时通知有关单位抢修,发生的费用由责任单位承担;
(六)配合地下管线工程建设单位在管线覆土前完成测量工作;
(七)收集和整理本单位实施的地下管线工程的项目资料,并向地下管线工程建设单位提供。
第二十四条【安全质量管理职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下管线行业主管部门和其它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地下管线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五条【产权登记】国务院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当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制定地下管线的产权登记管理办法。
第二十六条【迁移改建管线规定】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不得擅自迁移、变更地下管线,不得影响地下管线 安全,确需迁移、变更的,应当按照本条例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确需迁移、变更地下管线的,建设单位应当会同有关地下管线产权、管理单位,制定迁移、改建、保护的设计施工方案,由地下管线产权、管理单位负责实施,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工程施工过程中,因场地条件或者地下空间占用等原因,需变动地下管线平面位置、标高和规格的,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办理变更手续后,方可组织施工。
第二十七条【辅助装置】地下管线铺设时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标准要求,同时铺设管线标识、定位、示踪等装置。
第二十八条【竣工验收】地下管线工程建设单位应当组织地下管线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相关单位进行地下管线工程竣工验收。地下管线工程经竣工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第四章 综合管廊
第二十九条【规划编制】城市人民政府地下管线综合管理部门应当组织有关部门编制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规划,确定综合管廊的建设区域、系统布局、建设规模、入廊管线、断面形式、平面位置、竖向控制、建设时序等,充分考虑区域开发与改造时公用设施容量的需要及远景发展,为管廊内管线的新建、改建、扩建预留足够空间容量,并兼顾人民防空的需要。
第三十条【建设区域】属于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同步 规划和建设综合管廊,暂时不具备同步建设条件的,应当为综合管廊预留规划通道:
(一)城市新区、园区、成片开发区域建设;
(二)城市成片改造旧区、重要地段和管线密集区;
(三)新建、改建、扩建城市道路。
第三十一条【入廊管理】凡建有综合管廊的区域,地下管线应当全部进入管廊;除因技术条件无法纳入综合管廊的或者与外部用户连接的管线外,不得在综合管廊以外建设管线。
第三十二条【建设标准】综合管廊工程建设应当符合国家标准规范的要求。
鼓励综合管廊主体结构构件标准化,采用预制拼装技术,促进包括工业构件生产、施工设备制造等产业发展。
第三十三条【建设使用】按照规划要求纳入综合管廊的地下管线,应当以综合管廊的形式与所依附的城市道路同步建设。对于应当纳入综合管廊的地下管线在综合管廊外进行建设施工的,城乡规划、住房城乡建设、市政公用等部门不得颁发相关许可证。
纳入综合管廊的各类管线的产权、管理单位应当向综合管廊建设运营单位交纳入廊费和日常维护费。具体收费标准由城市人民政府物价主管部门会同住房城乡建设、财政等部门制定。
综合管廊运营初期不能通过收费弥补成本的,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
第五章 运行维护
第三十四条【运行维护主体】地下管线产权、管理单位负责地下管线的运行维护管理。
综合管廊建设运营单位负责综合管廊本体及其附属设施的运营管理;各地下管线产权、管理单位负责入廊管线的设施维护及日常管理。综合管廊建设运营单位应当为地下管线产权、管理单位实施日常维护、抢修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综合管廊建设运营单位应当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处置工作机制,与地下管线产权、管理单位相互配合,共同做好突发事件处置和应急管理等工作。
第三十五条【地下管线产权、管理单位职责】地下管线产权、管理单位对所属地下管线的安全运行负责,具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开展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及时维护地下管线及附属设施;
(二)建立地下管线巡护制度,做好巡查和维护记录;
(三)按照有关规定和标准设置安全防范设施,定期进行安全评估和运行状态评估,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规程;
(四)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管理体系,发现事故隐患的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对排查出来且不能立即整改的隐患进行动态监控,对周围有并行或交叉管道的地下管线进行重点监测,保证管线及其附属设施安全运行;
(五)定期开展应急演练;
(六)道路、其他管线工程施工可能对地下管线造成影响时,及时向道路工程建设单位、其他管线工程建设单位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地下管线现状资料,并在接到道路工程建设单位、其他管线工程建设单位通知后,指定专人做好施工现场地下管线设施的监护工作;
(七)发生地下管线事故后,按照预案组织实施抢修,并向地下管线综合管理部门、地下管线行业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报告;
(八)建立地下管线信息档案制度,及时更新信息,配合做好地下管线专项普查工作;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三十六条【故障抢修】地下管线发生故障需要紧急抢修的,地下管线产权、管理单位可以先行破路抢修,并同时通知建设、市政道路、交通等主管部门,在72小时内补办批准手续。
综合管廊内管线发生故障的,地下管线产权、管理单位应当按照预案组织实施抢修,向综合管廊建设运营单位报告,并通知其他相关的地下管线产权、管理单位;发生故障的管线涉及多家地下管线产权、管理单位的,应由综合管廊建设运营单位统一组织抢修,费用由发生故障的地下管线产权、管理单位共同承担。
第三十七条【禁止行为】地下管线安全保护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擅自进行建设施工;
(二)损坏、占用、擅自迁移地下管线及其附属设施;
(三)擅自移动、覆盖、涂改、拆除、损坏地下管线的安全警示标志;
(四)排放、倾倒、堆放易燃易爆、腐蚀性物质;
(五)种植深根植物;
(六)擅自接驳地下管线;
(七)其他危及地下管线安全和妨碍地下管线正常使用的行为。
第三十八条【应急预案】地下管线行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地下管线应急综合预案。
地下管线产权、管理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的应急预案,并报地下管线行业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第三十九条【废弃管线处理】地下管线产权、管理单位废弃地下管线的,应当向地下管线行业主管部门备案,并及时拆除废弃的地下管线。因废弃地下管线未及时拆除而造成安全生产事故的,地下管线产权、管理单位应承担相应责任。
地下管线产权、管理单位不及时拆除,其后果已经或者将危害交通安全、造成环境污染或者破坏自然资源的,地下管线行业主管部门可以自行或者委托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代为拆除,费用按照成本合理确定,由地下管线产权、管理单位承担。
对产权单位不明的废弃地下管线,由地下管线行业主管部门组织拆除,拆除费用由本级财政解决。
第六章 信息管理 第四十条【管理原则】地下管线信息管理应该遵循标准统一、互联互通、资源整合、综合利用的原则。
第四十一条【管线信息标准】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地下管线信息数据的基本格式、标准及信息共享目录清单。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直辖市人民政府地下管线综合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地下管线信息数据基本格式,制定符合本行政区域实际情况的地下管线信息数据的格式。
地下管线信息数据资料应当真实、完整、准确,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标准。
第四十二条【管线信息系统】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并实现城市地下管线信息数据资料在部门间的共享。
地下管线综合管理部门应当对地下管线信息进行集中统一管理,负责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及时将地下管线规划、普查、竣工测量、补测补绘等资料及地下管线的具体信息输入系统,并实行动态管理。
地下管线产权、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的本单位地下管线信息系统,满足日常运营维护管理需要。
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地下管线产权、管理单位建立的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应当采用统一的数据标准,并实现信息的即时交换、共建共享、动态更新。
第四十三条【信息提交】地下管线产权、管理单位应当 向地下管线综合管理部门和地下管线行业主管部门提交本单位的地下管线信息,并对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时效性负责。
第四十四条【城建档案】城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下管线工程的档案管理工作。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的收集、保管等日常管理工作,由城建档案馆或者城建档案室(以下简称城建档案管理机构)负责。
地下管线工程竣工后三个月内,地下管线工程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档案管理的规定,向城建档案管理机构报送地下管线工程项目档案(含竣工测量成果)和包含测量数据的电子档案,报送的地下管线工程项目档案应当真实、准确、完整,不得涂改、伪造。地下管线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应当配合建设单位收集、整理地下管线工程竣工档案。
第四十五条【管线普查】城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制定地下管线普查实施方案。
地下管线综合管理部门应当组织相关部门及地下管线产权、管理单位,按照普查实施方案开展地下管线普查和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并将普查成果及时输入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地下管线普查成果应当及时提供给城建档案管理机构。第四十六条【信息利用与保密】地下管线相关信息数据和档案资料应当依法定密。
地下管线相关信息和档案用于国家机关决策、不动产登 记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地下管线综合管理部门和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应当无偿提供。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利用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查阅地下管线信息的,应当遵守国家有关保密规定,并办理查阅手续。地下管线建设单位和产权、管理单位查阅地下管线信息和档案,涉及本单位移交的地下管线工程信息,有关部门不得收取查询费用。
第四十七条【资金保障】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经费纳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保障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八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违反本条例规定,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城市人民政府及其地下管线综合管理部门、地下管线行业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城市地下管线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九条【管线建设单位的法律责任1】地下管线工程建设单位未进行放线继续施工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条【管线建设单位的法律责任2】地下管线工程建设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 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未按规定进行竣工测量的;
(二)未按规定向地下管线综合管理部门报送竣工测量成果的;
(三)未按地下管线建设计划的安排进行地下管线建设的;
(四)未按规定向地下管线工程设计、施工单位提供地下管线现状资料的;
(五)地下管线与城市道路同步施工时,未按照道路工程建设单位安排的合理工期建设的;
(六)未事先通知地下管线产权、管理单位做好施工过程中现场管线的监护工作的;
(七)未按规定向城建档案管理机构移交地下管线工程项目档案,或者移交的档案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的。
第五十一条【道路建设单位法律责任】城市道路与地下管线同步建设,道路工程建设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未按规定向地下管线工程建设单位提供地下管线现状资料的;
(二)未事先通知地下管线产权、管理单位做好现场管线监护工作的;
(三)未按规定开展本单位实施的地下管线工程项目档 案资料的收集和归档工作的。
第五十二条【施工单位的法律责任】违反本条例规定,施工单位未按要求设置安全警示设施,或者采取相应保护措施的,由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三条【监理单位的法律责任】监理单位未按本条例规定对地下管线隐蔽工程进行监理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四条【擅自迁移改建管线的法律责任】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迁移、变更地下管线的,由地下管线行业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对单位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五条【未拆除废弃管线的法律责任】地下管线产权、管理单位未按本条例规定及时拆除废弃的地下管线的,由地下管线行业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六条【地下管线产权、管理单位的法律责任】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地下管线产权、管理单位未按规定履行安全运行职责的,由地下管线行业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七条【从事禁止行为的法律责任】违反本条例规 定,从事危及地下管线安全活动的,由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给予警告;逾期不采取补救措施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付款,对个人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八条【援引规定】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法律、法规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八章 附则
第五十九条【特别规定】镇规划区内地下管线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参照本条例的规定执行。
军事专用管线的建设和管理,不适用本条例的规定。第六十条【实施日期】本条例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第四篇: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建设
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建设
杨槐
厦门精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福建厦门36100
5Email:yh@kingtopinfo.com
摘要: 本文通过对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建设中存在的特殊性进行归纳,提出了从系统设计前期决策、系统设计和建设的组织管理、以及技术框架的有效构建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思路,并对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建设存在的常见误区给予了说明,将“技术”和“非技术”的有效结合融入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建设中。
关键字:系统设计和建设 前期决策系组织管理 技术框架构建
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大致可分为“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和“专业”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二者的技术复杂性有着较大区别:第一,与专业管线相比,综合管线涉及多个权属单位,技术路线较复杂,技术优势必须与非技术资源有效结合;第二,专业管线更多地从自身专业角度出发,侧重于拓扑关系的分析和管理;第三,从数据的全要素、精确度、实时性以及经济性四个方面而言,二者技术要求差异很大。
与一般信息管理系统相比,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尤其是综合地下管线)有几个显著的特点:第一,作为城市级信息管理系统,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一般是大型GIS信息系统工程;第二,系统工程涉及到空间数据、业务数据和支撑数据等海量数据;第三,和各部门条块分割的体制相关联,权属单位众多;第四,各个城市对于功能的需求有较明显的差异性。一般而言,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决策服务的、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GIS软件为支持平台的应用型技术系统。
一、技术发展阶段概述
城市综合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地下管线信息化主要以CAD制图为主;第二阶段大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主要以Mapinfo等平台为基础,开发基于桌面型管理的城市“综合”地下管线系统,实现了查询、统计等方面的功能,但分析及访问功能较弱;第三阶段主要是利用GIS技术,侧重于解决第二阶段可分析可访问的问题,但未能有效实现数据动态更新,而数据动态更新是城市地下综合管线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问题之一;第四阶段的需求则刚刚启动,以一体化设计为理念,整合所有资源和功能,注重WebGIS功能的扩展,较好地解决数据动态更新的问题。其典型案例为厦门城市地下综合管线信息系统,目前该系统已成为业内示范工程,自2005年系统建成以来至2007年6月底,已接受全国96个城市城建档案相关部门参观学习和技术交流。
二、系统设计的前期决策
1、技术路线和层次的选择
从信息系统要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是什么?在哪里?怎么变)来看,技术路线选择有时会存在一定误区。一种技术选择是以MIS系统为主,侧重于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这种系统难以解决“在哪里?”以及与此相关的“怎么变?”的问题,属于“非空间技术系列”,其优点在于投资较少;另一种技术选择是以“空间技术系列”为基础,其技术水平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分为对应于上述所讲的四个技术发展阶段。因此,在进行系统设计考虑时,业主方须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判断和选择好相关的技术路线和技术层次,但对于中大型城市,我们建议选择第四代管线技术手段。
2、GIS平台的选择
近年来,国内中大型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GIS平台的以ArcGIS为主流,与其他平台相比,ArcGIS具有如下特点:
(1)能够全面提供GIS应用的各种功能,并适应多样性需求,具有很强的影像处理、网络分析、地形分析及其它较强的地图空间分析功能,比较适合中大型GIS,尤其是城市级的信息管理系统,相比之下,桌面型GIS平台难以满足中大型城市的用户需求。
(2)ArcGIS平台具有较好的建立拓扑关系的能力,空间分析效率较高,在进行某些高级功能比如最佳路径分析时,不需要用户编程。
(3)ArcGISS平台产品,其数据存储方式不是以文件型方式存储,安全性较高,外部用户如不通过系统程序,难以对数据进行访问。
(4)ArcGIS平台除了具有强大稳定性外,还具备国际上最为先进的数据兼容接口,可以与任意已知数据格式进行转换、共享。作为中大型城市,需要考虑与其它部门或相关单位的数据共享,保证将来的可扩展性。
(5)ArcGIS平台还有一些个性化功能,如版本管理、三维显示以及长事务处理等。
(6)有些平台产品市场急剧衰减,考虑到升级和后续支持,需要选择市场份额稳定的平台供应商。
当然,对于中小城市或更小的行政区域,从经济角度出发,也可以选择国内外其他GIS平台。
三、系统设计的组织和管理方面考虑:
1、上下游技术链的角色制约
地下管线信息化是一个包含从物探、测量、数据处理、监理、数据入库、软件开发及系统集成的技术链,而软件开发所建设的系统,是所有技术成果的主要体现方式,由于软件开发商处于技术链的末端,没有太多后退的余地,为清晰潜在问题所属,就有挖掘上游技术链隐藏问题的较强动机,因此自然就承担了对地下管线信息化所有成果的总检查和制约的角色。如果管线信息化技术链的上下游工作均由一家开发商主导,这样的组织模式虽然有其优点,如与业主的工作磨合和协调较为熟悉等,但也会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可能隐藏数据存在的问题,使得系统运行存在不确定性因素;二是技术链缺乏制约,容易使一家为主导的开发模式隐藏管线长度或工作量的利己问题存在可能。由于地下管线信息化90%以上的投资在于技术链前端,而软件开发通常只占总投资5-8%,因此业主成本的控制应侧重于技术链前端,结合自己的情况,设计出上下游技术链的角色相互制约,实施对技术链的有效管理。
2、降低不同系统开发组织模式的制约因素
不同系统开发组织模式,对开发商和业主的要求是不同的,根据“数据探测”和“系统开发”的组织方式,可分为三种开发组织模式:
(1)厦门模式(先数据探测,后系统开发):需要建立相关的制度,以保证在数据探测完
成后进入系统开发阶段,所有的探测数据能够顺利入库。
(2)沈阳模式(数据探测和系统开发同时进行):需要注意三个保障条件:一是要有足够的行政资源;二是需要较强的协调能力;三是有较有力的经费做支持。
(3)太原模式(先系统开发,后数据探测):需要注意所选择的开发商一是要在系统设计
中前瞻性考虑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在设计中考虑可能的扩展;二是要求开发单位具有制订相关标准的经验
3、建立清晰的地下管线管理目标
管线项目建设旨在提高城市建设整体管理水平,切实发挥地下管线档案资料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防灾减灾中的作用,为“数字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需要从城市实际情况出发,本着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遵循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地下管线信息化管理目标进行系统设计和建设,一般而言,需要达到如下目标:
建立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各专业管线信息管理系统;
建成分级、分布式的地下管线及地形信息数据库;
建立地下管线数据管理服务中心,建立公共数据交换服务平台;
建立具有空间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技术系统;
建立切实可行的信息更新机制,实现地下管线信息的动态管理。
以上信息化目标包括:
(1)完成地下管线数据采集建库,实现地下管线资料信息化管理。
(2)建立严格的信息更新和档案归档制度,实现地下管线动态管理。
(3)实现地下管线信息多元化的应用。
四、系统技术框架的设计与建设
系统技术框架的设计与建设,必须考虑实用性、安全性、开放性、规范性、先进性及动态更新性。
1、系统设计与建设需要考虑“实用性”
(1)系统软、硬件平台、数据库引擎、开发工具等选择与集成的实用性
系统采购不能盲目效仿其他城市,必须考虑实际需求、未来发展、应用先进性、网络安全、经济成本这个五个目标,但这五个目标常常是相互冲突的:如果考虑未来的发展,那么成本就会增高;如果想降低成本,则安全性就会大折扣。建议充分利用咨询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从事管线系统开发的IT公司、业内专家、已有管线系统的用户、以及业主内部人员,在综合评估后做出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方案。
(2)政策、组织、管理与技术有效结合机制
以厦门城市地下综合管线信息系统的成功案例为例,该案例较好地体现在实用性方面“技术”和“非技术”的有效结合:
(1)通过《厦门市地下管线探测及信息化建设》项目列入厦门市“十五”规划重点信息化建设项目后,在规划方面有了保障依据;
(2)厦门市计委2002年9月立项,市财政投资,开展厦门市地下管线探测和信息化工作,给予该项目经济上的保障;
(3)在组织方面,厦门市建设与管理局为项目主管单位,厦门市信息产业局为项目协管单位,厦门市城市建设档案馆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
(4)2004年以市府令的形式发布《厦门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给予该项目法律法规方面的支持;
(5)通过公开招标,信息系统开发承接单位为具有较强开发实力的厦门精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项目启动后,厦门市城市建设档案馆与精图公司组建项目组,共设六个小组,包括:软件开发、数据处理、质量控制、测试、技术培训、硬件协调,使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并重;
(6)根据政府令,建立完善的地下管线信息动态管理机制,涵盖从立项告知、竣工测量到数据入库全过程的管理流程,保证实时性和现势性;
(7)通过运作机制的创新,以城建档案馆为依托,建立管线数据集中管理和数据共享的公共平台,实现数据分类、整理、标准化、更新入库以及管理和分发
2、系统设计与建设需要考虑“安全性”
作为一个城市级系统,其安全性需要分三个层面来考虑:第一个层面包括网络安全、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管理安全、通用环境安全和管理制度安全,这是从领导层面的角度来考虑“技术”和“非技术”的结合;第二层面以其中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同样需要体现“技术”和“非技术”一体化考虑,这是从项目经理层面来考虑“技术”和“非技术”一体化的结合,包括:数据库选择、根据业务规则定义各种详细角色,实现与权限管理、用户登陆系统安全策略、日志审计管理、数据丢失泄露、数据增量备份等;第三个层面以数据丢失泄露为例,包括硬策略和软策略,如实现三层架购、三层交换,实现对高端层访问的屏蔽;双机热备以及磁带机备份等。体现“技术”和“非技术”一体化第三层面的考虑,这是从项目组成员的层面来考虑“技术”和“非技术”一体化的结合3、系统设计与建设需要考虑“开放性”
(1)充分复用现有资源:考虑因素包括业主硬件、数据、已有系统、人力资源、组织资源等复用;局域网、政务网以及因特网等网络资源的复用;以及城市将来可能建设的“软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库、法人库、市民库以及宏观经济等四大电子政务基础库)。
(2)数据可移植性:要保证交换后数据可用、完整性;另一方面,还需要制订共享标准、接口标准。
(3)平台的可扩展性的两种情况:一是应对平台升级时:组件须设计成动态配置的模块;另一种极端的情况就是平台变更。设计必须考虑一旦平台变更时,我们只需要在原有的结构基础上,对部分的接口和方法进行部分修改即可。
4、系统设计与建设需要考虑“规范性”
规范性方法论的含义也包括两方面:第一方面是相关专业标准和规范。在立法工作完成后,需要针对性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管理和技术支持三个环节的基础性建设和创新工作;在此基础上,系统的“工作流”和“数据流”的有效流转,就有了各方面的保障。通过生产、科研和技术开发相结合,遵循已有的标准和规范实施系统工程,如:GB/T7929-1995 《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CJJ61-2003 《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H1002-95 《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1003-95 《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GB/T18316-2001 《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和质量评定》、GB/T 18578-200
1《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设计规范》等。
在缺乏标准和规范的情形下,需要针对实际情况,新订相关标准和规范,如:地形图数据建库规范、综合地下管线数据建库规范、综合地下管线数据动态更新规范、综合管线信息共享交换标准、元数据规范、地下管线数据库的命名规则、数据分层、分类编码等标准、数据采集与更新规范等。
规范性方法论含义的第二方面,是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并重的问题,其中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对过程性成果和结果成果的管理,主要包括三类成果:第一类是各种标准规范;第二类是各种系统、接口、源程序等;第三类是各类文档,比如《用户需求调研报告》、《系统需求分析报告》、《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概要设计说明书》、《详细设计说明书》、《数据库设计说明书》、《用户界面设计说明书》、《测试报告》、《验收报告》、《项目联系记录单》等
5、系统设计与建设需要考虑“先进性”
系统设计与建设的先进性应包含三方面内容:
第一方面是一体化的技术方案,在设计中需要考虑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不同作业技术、不同作业阶段、内外业作业的一体化”的思路,统一数据格式和代码;第二个层面要求系统开发商需要具备“数据处理、入库、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一体化的能力。只有基于一体化的工程方法论,大型系统软件工程,才能从更高层面将物探、测绘、软硬件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方面是关于数据建库的问题。国内地下管线数据建库一般做法:将管线数据分层,把地形图作为平面图层建库,需要在方法论上创新性构建完整的空间数据存储管理框架,将管线数据和地形图数据同时分层建库,为高级GIS应用功能提供数据支持、为用户提供更广泛的使用内容和应用范围、并大幅度提高访问速度。
第三方面是对关键技术的创新和对传统技术的深度挖掘。
6、系统设计与建设需要考虑“动态更新性”
管线信息系统建立后,数据及管理的动态更新是核心问题和难题之一。如不能有效进行动态更新,将造成前期大量投入无法发挥应有作用。因此,系统应提供有效的数据动态更新机制,在对入库数据进行维护的同时,也要对重新铺设的管线数据进行更新,以实现系统数据库的实时更新,提高空间数据库的现势性,为用户提供更为准确、真实的数据参考。
有效的动态更新机制是制度、机制、标准规范以及技术一体化的设计和建设,将技术设计融入到整个工作流中,并建立行之有效的责、权、利明晰的资源共享和信息制约机制,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做到信息数据最大限度开放和应用。
第五篇:无锡市城市地下管线管理办法
无锡市城市地下管线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城市地下管线管理,保障城市地下管线的安全运行,提高公共危机应急处理能力,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城市地下管线空间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无锡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无锡市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城市地下管线,是指建设于城市地下的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照明、电信、通信、广电、工业等管线及相关的附属设施(以下简称地下管线)。
第三条 本市市区范围内地下管线的规划、建设、维护、信息管理及相关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地下管线管理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发展、资源共享、综合利用的原则。
第五条 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地下管线规划的监督管理工作。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地下管线建设的监督管理工作。
发改、经信、市政园林、国土、交通运输、公安、城管、民防、信电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城市地下管线的相关工作。
区人民政府按照管理权限负责本辖区内地下管线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 建立地下管线的信息管理系统和专项普查制度,逐步实现实时录入、动态管理和信息共享。
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的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制定地下管线信息数据的交互格式、标准及信息共享目录清单,整合有关部门、单位、专业系统等的管线信息资源,建立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
市规划、建设、市政园林等有关部门应当会同管线产权或者管理单位组织地下管线的专项普查,及时将管线普查、竣工验收、补测补绘等资料纳入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
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应当纳入城市应急抢险体系,为有关应急抢险指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第七条 管线产权或者管理单位对其所有或者管理的地下管线的建设、维护、安全运行负责,并应当制定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开展应急演练。
第八条 鼓励地下管线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推广先进技术,提倡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
鼓励采用共用管沟、综合管廊、非开挖技术等方式建设地下管线,提高地下空间利用效率。
鼓励采用各类先进技术对地下管线进行标志设置、定位、探测和管理。
第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制止和举报损毁、侵占、偷盗、破坏地下管线的行为。
第二章 规划管理
第十条 管线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会同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管线专项规划。各类管线专项规划之间应当相互衔接。
专项规划应当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法律、法规对专项规划编制和审批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一条 各类涉及地下管线的建设工程应当符合规划要求和有关技术规范,服从规划管理。
第十二条 涉及地下管线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前按照下列原则报送有关情况:
(一)属市级管理地下管线的,向市规划、建设和管线行政主管部门报送;
(二)属区级管理地下管线的,按照区人民政府的要求报送。
地下管线属区级管理,但与市级管理的地下管线相关的,由区人民政府向市规划、建设和管线行政主管部门报送。
第十三条 涉及地下管线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依法向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符合规定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地下管线工程涉及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燃气、绿化、消防、轨道交通、建(构)筑物、铁路、航道、河道、桥梁、文物等其他许可的,还应当依法向市政园林、公安、城管、交通运输、水利等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四条 建设单位在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应当到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机构、管线产权或者管理单位等平台查询建设工程范围内的地下管线信息,取得该范围内的地下管线现状资料;地下管线现状资料不明或者不齐全的,应当查明,并保证资料的真实、准确、完整。
建设单位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应当将建设工程范围内的地下管线现状资料一并向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送。
第十五条 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地下管线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应当在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测绘单位放线后,依法向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验线。符合要求的,方可开工。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划条件和规划许可内容进行建设,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按照规定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六条 地下管线工程主体工程完成后整体工程竣工前,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测量单位,按照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进行竣工测量,形成准确、完整的测量数据文件、管线工程测量图等竣工测绘成果,并向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申请规划核实。未经核实或者经核实不符合规划条件和规划许可内容的,不得组织竣工验收。
地下管线工程的测绘、探测费用纳入工程造价。
第十七条 地下管线工程竣工验收后6个月内,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向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送地下管线工程竣工验收资料。
竣工验收资料应当包括采用的城市坐标系、比例尺为1:500带状城市地形图、地下管线图、成果表和其他法定资料。
第三章 建设管理
第十八条 地下管线工程施工前,建设单位应当依法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建设工程施工许可手续;与建设工程同步建设的,可以与建设工程一并办理。
建设单位在办理地下管线工程施工许可手续时,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机构应当将工程竣工后需移交的工程档案内容和要求告知建设单位。
第十九条 建设单位应当在取得施工许可证有效期内组织开工。未按期开工的,应当在施工许可证期限届满前,按照规定向发证机关申请延期。
第二十条 建设单位进行地下管线工程建设时,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向设计单位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地下管线现状资料。
(二)事先通知管线产权或者管理单位做好施工现场地下管线的监护工作。
(三)按照规划要求为地下管线预埋有关管道。
(四)涉及城市道路的,符合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确保城市道路设施完好、通行安全。
(五)负责组织工程竣工档案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移交工作;地下管线工程施工许可手续与建设工程一并办理的,其竣工档案与建设工程的竣工档案一并移交。
(六)其他法律、法规、技术规范规定应当履行的职责。
涉及地下管线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统筹管理建设工程和地下管线工程,合理安排地下管线工程的建设工期;与建设工程同步建设的地下管线工程,管线建设单位应当服从建设工程建设单位的统筹安排。
第二十一条 施工单位在地下管线工程施工中,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做好安全防护措施,施工现场应当使用统一、规范的围栏,设置醒目告示牌和警示标志,并派专人进行监护。
(二)按照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经批准的位置、范围、管径、材质、工艺、时间段等有关要求组织施工,设置管线标志;可能影响其他地下管线或者市政、环卫、绿化、交通安全等标志、设施安全的,及时通知有关单位到施工现场进行协调处理或者监护,采取保护措施;造成损坏的,立即停止施工,采取应急措施,并通知抢修等有关单位和行政主管部门。
(三)发现施工现场地下管线状况与取得的现状资料不一致的,及时通过建设单位向建设或者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停止施工,采取保护措施。
(四)按照要求提供合格的竣工图,配合建设单位收集、整理、归档、移交工程竣工档案信息资料。
(五)其他法律、法规、技术规范规定应当履行的职责。
第二十二条 勘察、设计、监理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和要求对地下管线进行勘察、设计和监理,并配合建设单位收集、整理、归档、移交管线工程竣工档案信息资料。
第二十三条 建设工程确需迁移、改建地下管线的,建设单位应当与管线产权或者管理单位协商后提出实施方案,并依法办理相关手续;管线产权或者管理单位应当配合做好地下管线迁移、改建的相关工作。
第二十四条 建设单位在地下管线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前,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和技术规范向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机构移交下列档案资料:
(一)地下管线工程项目准备阶段文件、监理文件、施工文件、竣工验收文件和竣工图;
(二)地下管线竣工测量成果;
(三)其他应当归档的电子文件、工程照片、录像等文件资料。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办理工程竣工验收备案手续时,应当查验、核实地下管线工程档案认可文件等有关资料。地下管线工程经竣工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第二十五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建设、施工等有关单位应当将地下管线的管理规范作为安全文明施工、招投标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第四章 维护与信息管理
第二十六条 管线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地下管线日常维护的监督管理,保障地下管线正常、安全运行。
管线产权或者管理单位应当加强日常巡查和维护管理,实时了解规划、建设等部门涉及地下管线的审批信息,及时进行专业指导和监督,并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保障地下管线完好、安全运行。
第二十七条 地下管线出现故障、险情等突发事件时,管线产权或者管理单位应当先行组织抢修,同时报告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并依法补办有关手续。
地下管线因紧急抢修后发生管位变化或者管线迁移的,管线产权或者管理单位应当在工程完成后一个月内将有关地下管线信息资料按照要求向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机构报送。
第二十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接装、改装、挪移、拆除、占用地下管线。
在地下管线用地范围内,禁止下列危及地下管线安全的行为:
(一)倾倒污水,排放腐蚀性液体、气体;
(二)堆放易燃易爆物品;
(三)擅自移动、覆盖、涂改、拆除、损坏地下管线的安全警示标志;
(四)建设与地下管线无关的建(构)筑物或者实施挖坑、取土、植树、埋杆、堆物、钻探、爆破、机械挖掘等占压行为;
(五)其它危及地下管线安全的行为。
第二十九条 管线产权或者管理单位建立专业地下管线信息系统时,应当符合地下管线信息标准和要求,纳入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并对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时效性负责。
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机构应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对接收、收集的地下管线信息资料,应当及时登记、整理并编制检索工具,做好工程档案的保管、数字化、安全备份等工作。
第三十条 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为合理查阅、利用地下管线信息资料提供便利,用于国家机关决策和社会公益性事业的,应当以非营利为目的予以提供。
建设单位、管线产权或者管理单位、测绘成果保管单位等应当依法向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地下管线信息数据,移交相关资料。
第三十一条 有关单位应当建立地下管线信息资料的保密管理制度,制定地下管线信息资料的获取、登记、归档、使用、审批、销毁等相关规定。
查阅、利用地下管线信息资料,应当遵守国家有关保密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储存地下管线信息资料的库房及设施应当符合保密要求,存储、处理、传递地下管线信息资料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保密规定执行。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和规章已有处罚规定,或者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已明确行政执法主体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确定的内容,或者利用失效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的,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限期改正,处以建设工程造价5%以上10%以下的罚款;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5%以上10%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未经验线或者验线不符合要求,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擅自开工的,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可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建设单位未向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有关竣工验收资料的,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补报;逾期不补报的,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处以10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的罚款,并可由有关部门代为委托测量,测量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建设单位未取得施工许可文件,擅自施工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施工,限期改正,处以工程合同价款 1%以上 2%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二项、第三项规定,造成地下管线或者市政、环卫、绿化、交通安全等标志、设施损坏的,由市政园林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罚;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建设单位未移交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以 10000 元以上 30000 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单位罚款数额 5%以上10%以下的罚款;因建设单位未移交地下管线工程档案,造成施工单位在施工中损坏地下管线的,建设单位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管线产权或者管理单位未报送或者未按照要求报送地下管线资料的,由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逾期拒不改正的,由有关部门代为委托测量,测量所需费用由管线产权或者管理单位承担。
第四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擅自接装、改装、挪移、拆除、占用地下管线或者实施危及地下管线安全行为的,由建设、市政园林等有关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分工,责令改正,并处以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一条 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地下管线管理中未履行职责或者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有关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二条 企事业单位自用地下管线、军事专用地下管线的管理不适用本办法。
第四十三条 江阴市、宜兴市地下管线的管理,可结合当地实际,参照本办法制定相应规定。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