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提纲(供水、矿区)
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提纲
Ⅰ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提纲
报告应根据勘察任务要求,在详细阐述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进行水量、水质评价,作出科学的结论并重点论证水源开采后是否引起环境地质问题,对水源方案要进行经济技术对比。各勘察阶段内容有所不同,但一般情况下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序言(前言)
1.说明勘察工程的委托单位、工作范围、勘察阶段、需水量和水质要求、勘察工作依据的技术标准等。
2.说明地下水开采现状、污水排放和污染情况及以后水源开发利用规划。
3.叙述本区的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和已有资料利用情况,本次勘察需要解决的问题。
4.简述本次勘察过程,投入的主要工作量、设备及人员情况,所取得的成果及其质量评述。
二、自然地理概况
1.地形、地貌:概述本区的地表形态,相对高差,各地貌单元的成因类型、分布特征、分布范围和基本特征。
2.水系、水文、简述勘察区的水系和主要河流名称、位置、发源地、汇水面积、河流形态及河床渗透、冻结情况,枯、洪水期的水位、流量变化情况,断流天数,洪水淹没范围,开发利用及水质污染情况等。说明最近水文站的地点和观测期限。
3.气象:简述勘察区的气候类型、所属气候区、降水量、蒸发量、气温等多年平均值和历年最高、最低值(列表)及土壤冻结深度等。
本章应着重说明上述因素与地下水的关系。
三、地质概况
1.地层:简述地层顺序,接触关系及出露情况、岩性、产状、岩层厚度、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
2.地质构造:简述勘察区主要构造类型、特征、分布及其与地下水赋存和运动的关系。
四、水文地质
1.叙述含水层(带)分布和埋藏规律、岩性、厚度、渗透性和富水性、各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及地表水体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
2.简述地下水类型及补给,迳流和排泄条件,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
3.简述地下水化学类型、物理性质、细菌含量、放射性元素及其变化规律。
4.在具有大量开采地下水历史的地区,应详细叙述地下水开采现状和污染情况,根据地下水长期观测资料和地下水开采调查资料,说明市政水源地、工业自备井和农业井开采量。说明地下水的补给和消耗情况,地下水降落漏斗的分布范围,漏斗中心水位下降率和水质变化情况,以及所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查明其原因,分析其发展趋势,并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
五、水量评价
主要阐述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原则和方法,参数确定的依据,计算地下水的补给量、储存量,并按拟建水源地的开采方案和取水构筑物的形式计算允许开采量,论证其保证程度,预测其发展趋势。
六、水质评价
根据已查明的地下水水质按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及其它水质要求,进行评价和预测。
七、结论及建议
1.概括阐述本区水文地质条件。
2.提出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结论意见。
3.提出取水构筑物的类型、数量及抽水设备类型、规格的建议。
4.提出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建议。
5.根据本次勘察存在的问题,对今后勘察工作提出建议。
八、附图、附表、附件
1.平面图
a.实际材料图;
b.地质地貌图;
c.综合水文地质图(或供水水文地质图);
d.地下水水化学图;
e.地下水污染程度图(××离子等值线图);
f.地下水等水位线图(或等压线图);
g.含水层等厚度线图(或埋藏深度图);
h.地下水开采现状图(开采利用规划图);
i.数值法计算剖分图;
j.地下水资源评价图(地下水资源分布图);
k.地下水开采强度图;
l.地下水位预测图;
2.剖面图及其它图表
a.水文地质剖面图;
b.综合地质柱状图;
c.钻孔柱状图;
d.抽水试验综合成果图;
e.长期观测地下水动态曲线图;
f.勘察试验综合成果统计表;
g.井泉调查统计表;
h.地下水开采量统计表;
i.地下水污染调查统计表;
j.水质分析资料汇总表;
k.长期观测地下水动态资料汇总表;
l.颗粒分析资料汇总表;
m.历年河流水文观测资料汇总表;
n.历年气象观测资料汇总表。
3.附件
a.技术委托书;
b.与工程有关的会议纪要和技术联系单。
Ⅱ矿区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提纲
一、工作概况
1.工作的主要目的和任务。
2.前人工作情况和主要成果。
3.本次工作的时间、过程、完成的工作量。
4.工作方法和各项工作的质量评述。
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1.区域地形地貌、气候、地表水特征及其对矿床充水的影响程度。
2.区域岩石、构造含水性、地下水类型、水力性质、地下水的分布、埋藏、富水性特征对矿床充水的影响。
3.区域隔水层、阻水断层的分布、产状、厚度及隔水程度。
4.水文地质分区的原则和依据,各水文地质分区的特征,边界条件,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三、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1.矿区在区域水文地质单元中的位置,最低侵蚀基准面的标高,洪水淹没界线范围,首期开采地段(或第一二开采水平)及储量计算最低边界的标高。
2.矿区各含水层的岩性、厚度、分布、产状、埋藏条件、单位涌水量、渗透系数或导水系数、贮水系数、给水度,裂隙或岩溶的发育程度、分布规律,地下水的水位(水压)、水质、水温,以及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各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分布、产状、埋藏条件、稳定性及隔水程度,确定矿床充水主要含水层、含水构造的依据及其与矿体之间的关系。
3.构造破碎带的规模、产状、分布及水文地质特征,评述对未来开采的影响程度。
4.地表水的特征,地表水及地下水的动态变化,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程度。
5.矿床充水主要因素、进水方式。
6.根据生产矿井的调查访问和观测资料,说明生产矿井的位置,开采的最大深度及标高,开采面积、产量、充水来源、排水量历年来发生突水事故的情况,并分析突水事故的原因,叙述老窿的分布范围、标高、开采深度、积水情况、地面塌陷分布的范围以及对开采的影响。
四、矿坑涌水量预测
1.阐述矿坑(或露天采场)的充水水源及边界条件。
2.论述计算公式选择和参数确定的依据。
3.列出可供设计利用的,首期开采地段(或第一开采水平)的正常和最大的矿坑涌水量,并估算下一开采水平的矿坑涌水量。评述矿坑涌水量预测的结果。
五、矿区工程地质
1.矿区工程地质条件:根据地质构造,岩石建造类型,工程地质岩组、风化,岩溶及其它物理地质现象,水文地质特征等基本因素,论述工程地质条件,阐述工程地质分区,分段或分带的特征。
2.矿床开采的工程地质评价:对矿床顶底板,主要井巷围岩的稳固性或露天采矿场边坡稳定性及其它影响矿床开采的物理、地质、工程地质作用进行评价。预测中可能出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和可能出现的地段,提出维护和改善岩体稳定性的建议。
3.处于地震活动区的勘探矿区,应阐述历史地震发生的情况及矿区的地震烈度。
六、供水水源方向
1.指出可能作为供水的水源地,概述其水文地质特征。
2.初步评价供水水源地的水量,水质及其变化。
3.提出进一步工作的意见。
七、结论与建议
1.论述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类型。
2.评价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程度。
3.对开采的防水、治水、排供结合、综合利用、防止污染等提出意见。
4.提出矿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防治措施的意见,指出矿坑排水流干后可能产生的地面塌陷的分布和范围。
5.提出进一步工作的意见。
八、附图、附表、附件
1.附图
a.区域水文地质图;
b.矿区水文地质图;
c.矿区水文地质剖面图;
d.坑道水文地质图;
e.抽水试验综合成果图;
f.地下水动态与降水量关系曲线图;
g.矿坑涌水量预测图;
h.主要含水层等水位(压)线图(视具体情况亦可与水文地质图合并); i.岩溶发育程度图;
j.矿区工程地质图及剖面图(或与水文地质图合并);
k.工程地质钻孔综合柱状图,工程地质山地工程素描图;
l.井巷工程地质剖面图或露天采矿场边坡工程地质剖面图;
m.照片、素描图及插图。
根据矿区的实际情况与需要尚可编制实际材料图,水文地质柱状对比图,工程地质柱状对比图、第四纪地质图和地貌图等。
2.附表
a.钻孔静止水位一览表;
b.钻孔抽水试验成果表;
c.钻孔漏水、涌水及遇溶洞情况一览表;
d.地下水、地表水动态及气象资料综合表;
e.溶洞分布情况统计表;
f.风化带,构造破碎带及含水层厚度统计表;
g.矿坑涌水量计算表;
h.老窿、生产矿井、民井、泉的调查资料综合表;
i.水质分析表;
j.岩(土)试验成果汇总表;
k.各种工程地质观测资料汇总表。
3.附件
a.技术委托书;
b.与工程有关的会议纪要和技术联系单。
Ⅲ勘察报告编写注意事项
一、勘察报告应在项综合分析全部勘察资料的基础上编写
报告内容应该有论据、有分析、有建议,力求简明扼要,文字通顺,条理分明,除了定性的分析以外,应尽量有定量的分析。凡能采用图表来表示者,应尽量采用图表形式。凡各种重要地质、水文地质现象,均应采用各种插图加以说明,以减少文字叙述。
二、报告的文字组成及一般要求
报告由封面、扉页、正文等组成。正文是报告的核心,叙述要清楚,层次要清晰,文字要简练,名词术语要统一。
1.名词术语、符号、量纲均应符合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计量单位一律用法定计量单位。
3.报告章节统一编号。正文可用章、节,以下用
一、(一)、1、(1),也可章用1,节用1.1,小节用1.1.1,后用
一、(一)、1、(1)。
4.标点符号要按出版总署公布的“标点符号使用法”准确使用。
5.表格:表序号可写在表右上面,按章或节编写,如表3-1-1表示第3章第1节第1个表。
6.插图:图序号写在图的下面,按章、节编号,如图2-1-1表示第二章第1节第1张插图。
三、报告提纲的使用原则
1.上述两种报告提纲为大型水文地质勘察工程的报告提纲,中、小型工程可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删减。
2.如因工作需要或技术委托书要求,可编写专门技术报告,如物探报告、测量报告等。
第二篇:水文地质勘察报告
目录
一、工程概况
二、场区地层及水文地质条件
三、试验井的布置及施工
四、水文地质试验
五、结论与建议
附录:
1、井(孔)标高明细表
2、勘探试验生产井竣工图
3、勘探试验生产井大样图
4、抽水试验综合图
5、回灌试验综合图
6、水质分析成果表
7、取、回水井平面布置图
一、工程概况
本文勘测主要目的是:
1、解和掌握厂区地层、颗粒特性,含水层分布特点及地下水流向;
2、测试地下水温度;
3、分析场区内地下水质;
4、评价该场区能否满足该新建工程采用水源热泵空调系统所需的地下水取、回水
能力;
5、确立取、回水地段和地下水温度场间控距离;
6、推荐取、回水构筑物型式;
7、确定取、回水井的最佳布设方案(取、回水井数量和各水井间距离、位置等)。为新建工程采用水源热泵空调系统提供科学的水文地质依据:
本次勘察功罪执行的技术规范为:
GB50027-2001《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GB20296-99《供水管井技术规范》
GB50366-2005《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DB21/1643-2008《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本次勘测工作于2012年5月15日至2012年5月25日完成外部工作。
二、自然地理、地址、地貌及水文地质条件
(一)自然地理
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由于受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团控制,冬季漫长寒冷,春季多风干燥,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润凉爽。据气象台多年资料统计:气温多年平均为7.9℃,最高为35.7℃,最低为-30.5℃;降水量多年平均为675mm,集中在6-9月份。
(二)场区地质、地貌
场区地形起伏较小,地貌上属于浑河冲积阶地。第四系地层覆盖厚度较大,主要为冲、洪积成因的粉质粘土和砂类土及碎石土等地层组成。
(三)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情况及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1、场地及周边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情况
该场地内拟建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勘察期间,在2#井的东侧80米处有1眼施工临时取水井,最大取水量为10m3/h。
据勘察规范要求(距项目500M以内)进行调查得知,距离本场地东侧边线约400米左右,最大取水量约为100m3/h。
2、地质条件
根据勘探资料,场区地层从上至下依次为:
1耕土:杂色,主要由碎砖,石块及各种残土等组成,结构松散,厚度1.0m。○
2粉质粘土:黄褐或灰黑色,主要由粘粒和粉粒组成,含少量铁锰质结核,○
呈星点状分布,局部混有粉细沙颗粒。摇振无反应,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干强度高,厚度7.0m。
3粉土:灰色,灰黑色,灰褐色,含沙粒及少量有机质,刀切面略见光泽,○
干强度低,韧性低,可见摇振反应,多与粉质粘土互层分布,湿,一般为中
密状态,中压缩性。厚层1.5~3.0米。
4中粗砂:黄褐色、浅灰色、石英、长石质,含较多粘性土及少量砾石,局○
部相变为粗砂,稍湿,中密状态,该层厚度较薄,变化较大,分布不连续。层厚0.0~2.0米
5砾砂:黄褐色,石英,长石质,充填混粒砂,含少量卵石,卵石粒一般○
20~40mm,磨圆度较好,呈亚圆形,湿~饱和,一般为中密状态,层顶颗粒较大含较多粘性土及氧化铁矿物,呈胶结状态,层厚6.0米。
6圆砾:母岩岩性多为花岗岩类,分选性差,极配好,混粒结构,磨圆度较○
好,颗粒呈圆~亚圆形,一般粒径在3~20mm,最大粒径在90mm,填充物为中粗砂,层中局部有薄土层夹层或透镜体,饱和,中密状态。层厚14.0~14.5m。7粘土:黄褐或灰黑色,主要由粘粒组成,含少量铁锰质结核,呈星点状分○
布。摇振无反应,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干强度高,控制厚度4m。
3、水文地质条件
1、含水层 ○
本场去内主要含水层为砾砂及圆砾层。含水层沿各方向变化均不大,根据勘察期间勘察孔所揭露的地层和地下水的动力性质,本场地仅有一个含水层。该层水位深埋在16m左右,含水层厚度15m左右,该层水由地下径流补给,地下水类型属潜水。
2、隔水层 ○
上部粉质粘土及粉土为覆盖层,下部粘土为隔水层。
3、地下水 ○
(1)、地下水的赋存及埋深
本区地下水类型按埋藏条件划分,为第四系孔隙潜水,主要赋存在砾砂及圆砾层中。本次勘察期间测得潜水水位埋深在16m左右
(2)、该场地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是地下径流补给,地下水水位年变幅在2~4m,地下水的排泄主要为地下径流排泄和人工开采。在枯水期地下水向浑河等地表水系的排泄。场地地下水径流条件良好。
(3)、根据调查和测试等,勘察区所在区域地下水流向基本是由东北流向西南。
(4)、地下水水温
勘察期间地下水温度为10.0~11.0℃。
(5)、地下水理化特性
本次勘察期间,采取水样送化验室进行水的理化分析。根据水样理化分析结果:总硬度为297.9mg/L,总碱度为112.5mg/L;铁离子含量为0.43mg/L,锰离子含量为0.003mg/L,不会堵塞过滤器孔隙;Cl-离子含量为69.39mg/L、SO42-离子含量为137.20mg/L、游离CO2离子含量为8.469mg/L,含量均小于规定的标准,不会有腐蚀作用。水质分析结果附后。
三、勘探试验生产井的布置及施工
1、勘探试验生产井的布设
根据建设单位的意见,结合现场条件,在场区内布置2眼勘探试验生产井,井编号为1#、2#井,设计井深35m,孔径900mm,井径529mm。
2、钻探设备、方法
主井钻探采用8JH-80型反循环钻井机,钻探方法为清水水压回转钻探,成井深度35m,孔径900mm。
3、井管结构
勘探试验生产井上部井壁管长9~11m,采用螺旋焊,管径529mm,壁厚7mm;中部过滤器长22.5m,采用桥式滤水管,管径529mm,壁厚7mm,外包40目尼龙网;下部沉淀管1.5~3.5m,与上部井壁管相同。所填滤料为混合砾石,4~8mm约占50%,8~12mm约占50%;井管底部用钢板封底(详见井竣工图)。
4、洗井
成井后,首先采用拉活塞洗井,然后用空压机排水洗井,最后采用潜水泵扬水洗井,洗井时间为6个台班。
上述工作完成后,开始进行抽水及回灌试验。
五、结论与建议
1、本次勘察试验工作共完成2眼勘探试验井(1#、2#号试验井),成井深度35m。
2、本次勘察进行了抽水试验和回灌试验各一组。
3、场区内主要含水层为中粗砂、砾砂及圆砾层。
4、场区地下水流向由东北向西南,地下水天然水力坡度为2‰左右;勘察期间地下水埋深16m左右,地下水位年变化幅度约为2~4m左右;地下水温度为10.5℃左右;总硬度为297.9mg/L,总碱度为112.5mg/L;铁离子含量为0.43mg/L,锰离子含量为0.003mg/L,不会堵塞过滤器孔隙;Cl-离子含量为69.39mg/L、SO42-离子含量为137.20mg/L、游离CO2离子含量为8.469mg/L,含量均小于规定的标准,不会有腐蚀作用。水质分析结果附后。
5、根据抽水试验得知,该场地内上部主要含水层渗透系数为82.0m/d,影响半径为177m;根据回灌试验得知,该场地内主要含水层回灌渗透系数为37.2m/d,回灌影响半径为208m。
6、根据场地具体情况,经计算可布设热源井23眼,其中9眼取水井,并编号为Q1~9号井(含1眼备用井);14眼回水井,井编号为H1~14号井;供暖规模在10万平方米左右,最大取、回水量为600m3/h左右(详见热源井方案布置图)。
7、若贵公司采用水源热泵技术供热(制冷),建议取、回水井间距不宜小于100m,热泵机组对地下水提取温差宜不大于5℃。
8、为确保该项目安全可靠、合理合法建设与运行,就该项目取、回水情况和对周边的影响等,建议贵公司应根据取水导则和水法等有关规定,进行取、回水水资源论证工作,取得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
9、通过本次水文地质勘察试验及计算并考虑到场地周围已有取水工程情况,该场区最大取、回水能力可达600m3/h,建议设计单位根据上述场地
取、回水能力并结合拟建建筑物特点等,重新进行热负荷(制冷)计算和设计等。
10、井群施工时,建议抽水井,回灌井孔径Φ≧900mm,井径Φ≧529mm,建设施工中,取水井、回水井井壁管应采用壁厚不小于7mm螺旋钢板卷管,过滤器宜采用桥式或者钢管条孔过滤器,井底均用钢板封底,井深度32m为宜。
11、取、回水井成井后,应及时进行洗井工作,宜采用活塞提拉、空压机排水及水泵回扬三种方法联合洗井。
12、为延长井的使用寿命和提高井的工作效率,取水井每年应至少清洗一次,否则取水井动水位会有所下降,造成能耗加大,回水井每年应至少回扬一次,否则会造成单井回灌量减少。
13、在设计及施工取、回水井底下井室时,应考虑洗井及回扬设备安装维修等。
14、回水井的回水管应安装在底下水位以下2m左右为宜。
15、设备投入使用后,应定期对地下水水位、水温、水质等进行长期监测。
第三篇:水文地质勘察纲要
水文地质勘察纲要
一、分析研究水文地质设计任务书、充分了解设计和业主意图;
二、搜集和研究资料:
1、区域性地质资料
如地质图、剖面图、柱状图及其他文字说明,应着重研究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特别是新构造运动和活动迹象。
2、水文地质资料
了解该地区地下水的主要类型,地下水的水源、埋藏深度、补给条件、岩土的透水性及水质分析资料。
3、工程地质勘察资料
搜集各种线路、桥梁、厂矿建筑及水利工程等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并研究各种土的工程性质及特征,了解不良地质现象的位置及发育程度。
4、已建集水构筑物经验
已有集水建筑物的类型、深度、单井、群井的出水量、干扰系数、建筑物的变形情况、沉降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的观测资料特。,5、地震资料
主要是搜集历史地震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其他如水文、气象资料等,视工程需要而定。
搜集资料是一项比较细致的工作,也很麻烦,要心中有数,因为有时资料很多,哪些对供水、降水有用,哪些用处不大,只供参考。哪些与工程有关,都要通过阅读,对有用的资料要作摘录。
1二、踏勘
现场踏勘是在搜集的基础上进行,即当已有资料尚不能解决问题或必需进行现场核对时才到现场踏勘。
不论是搜集资料或踏勘,其目的都是为了布置下一步的工作、确定工作方法、安排工程计划等项工作。
踏勘的方法和内容是:
1、根据地形图,按一定路线在厂址(现场)范围内作曲折迂回的不重复的穿越、顺追索,路线垂直地形等高线,对井、泉、湿地、地层、岩性、成层关系、构造、不良地质现象等进行描述。
2、选择露头良好的地段。或有天然剖面的地方或利用井泉对岩性、地层进行调查。
3、访问和搜集洪水及其淹没范围。
4、了解交通、食宿、运输、供应等情况。
踏勘结束后,要对所了解的情况形成书面材料,作为编写勘察纲要的依据。
五、编写勘察纲要
1、制定勘察纲要的意义:
一个工程在进行工作之前,应编写出勘察纲要,并经总工或有关业务部门批准后,才能执行。
勘察纲要的必要性,在于如何根据水文地质设计意和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制定一个能够多、快、好、省地进行水文地质勘察的方案和工作计划,使得在勘察工作之前,就在思想上比较明确本次勘察要解决
哪些问题,以便使勘察手段和勘察工作量的布置做到有的放矢,取得设计,施工所必须的反映客观实际的资料。
因此,勘察纲要编写的过程也是勘察人员对水文地质条件进一步认识的过程。纲要制定后,允许在工作过程中根据不断积累的资料进行修改和补充,因为这样对于更好地完成勘察工作是有益的。
2、勘察纲要内容
纲要的详简情况取决于水文地质工程的重要性和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不拘泥于固有的格式。一般小型工程可以水文地质钻探任务书代替。
勘察纲要主要内容如下:
1)、工程名称及建设地点;
2)、勘察阶段及技术要点;
3)、制定纲要的依据;
4)、建筑场地自然条件及研究程度的简要说明;
5)、勘察工作的内容、方法及要求:
a、水文地质测绘;
b、水文地质勘探;
c、水文地质试验;
d、土、水试验分析(包括土颗粒极配分析);
e、地下水动态观测;
f、水文地质环境影响分析及评价;
g、水文地质勘探工作中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措施
h、资料整理及报告书编写内容。
6)、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措施;
7)、附件:各种图表资料。
六、现场外业工作
现场外业工作主要是执行已经批准的勘察纲要的实施。为使现场工作人员认真执行纲要保证质量完成勘察任务、为设计提供准确的资料,所以现场工程负责人,应在现场外业工作期间作好下列工作:
1)、讲解勘察纲要
在现场工作开始前对已批准的勘察纲要必须向参加本工程的人员作一次全面的讲解,把纲要的编写意图要向每个工作人员讲解清楚,使参加本工程的人员都能为实施纲要去努力,讲解的重点内容主要是:
a、工程的技术要求;
b、工作量布置原则、依据、以及要达到的目的;
c、各项工作的特殊技术要求(一般要求在各规范、规程中都有规定)及精度;
d、施工过程中注意事项。
2)、工程量的调整
勘察纲要中所布置的工作量,其依据主要是勘察任务书的要求、所搜集到现有资料的研究和各类规范中的规定。所以勘察纲要中所布置的工作有时往往与现场实际条件有出入,例如在一个靠近河旁边的一个场地,地形比较平坦,而从所搜集到的地层资料可能比较单一,但是往往由于河流改道而在场地内分布有一些不规则的软弱夹层、或古河道地层。如果发现有这种情况,工程负责人就应根据现场已经完成的钻孔资料及时分析研究,及时增加工作量,以便查清古河道或软弱夹层的分布状况。再比如原来勘察纲要中确定的工作量,是建立在地层构成十分复杂的条件下布置的,经过一定钻孔揭露后感到地层构造情况比较简单,那么相应的钻孔间距或深度都可增大或变浅,这也就要求工程负责人在现场经过分析研究后作出决定。总之,勘察纲要中的工作量并不是不变的,而是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可以增加或减少。目的是更趋于合理。
3)、原始资料验收
工程负责人对现场所有原始资料都应该进行验收,水文地质测绘记录、水文地质试验的各种表格以及各种分析资料都应检查验收,一有问题就应及时向有关人员询问清楚,直到认为原始资料确认无误后才能签字验收。作为编制各类图表和编写勘察报告书的依据。
4)、各类分析试验项目单的填写或检查
试验分析项目单原则上应由工程技术负责人填写(由工程技负责人委托其他人填写的,工程技术负责人必须亲自检查),分析项目要根据工程要求、各种规范规程各类指标的技术要求和数量来决定,使每一个分析指标都在工程中起作用,特别是水文地质参数指标,一定要注意试验方法,试验方法要根据工程性质,环境条件,施工情况等因素确定。彭祥2008年6月20日
第四篇:生产矿井水文地质报告提纲
矿井水文地质报告编写提纲
我国煤矿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对煤矿安全生产影响很大,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水害事故,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为了煤矿安全生产,有针对性地做好矿井防治水工作,《煤矿防治水规定》第12条规定所有煤矿都必须编制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确定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煤矿企业、矿井根据确定的水文地质类型制订防治水规划、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和类型确定,由煤矿企业总工程师负责组织审定。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应在系统整理、综合分析矿床勘探、矿井建设生产各阶段所获得的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编写。至少应当包括本规定的七项内容。
一、矿井及井田概况
(一)矿井及井田基本情况。概述煤矿开发情况,包括矿井投产年限、设计年生产能力、现今实际产量;矿井开拓方式、生产水平及主要开采煤层。
(二)位置、交通。概述井田位置、行政隶属关系,地理坐标、长、宽、面积、边界及四邻关系。通过矿区或临近城镇的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干线,以及距矿区最近的车站、码头和机场的距离。附矿区交通位置图。
(三)地形地貌。概述井田地形地貌主要特征、类型、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总体地形和有代表性地点,如井口、工业场地内主要建筑物
等标高。主要河流的最低侵蚀基准面。
(四)气象、水文。概述矿区及其临近地区地表水体发育状况,包括江、河、湖、水库、沟渠、坑塘池沼等。河流应指出其所属水系,并根据水文站资料分别说明其平均、最大、最小流量及历史最高洪水位等。湖泊、水库等则应指出其分布范围和面积。
说明矿区所属气候区。根据区内和相邻地区气象站资料,给出区内降水分布,包括年平均降水量、最大和最小降水量以及降水集中的月份。还应指出年平均、年最大蒸发量;最高、最低气温;平均相对湿度;最大冻土深度;年平均气压等。资料齐全时应附气象资料汇总表或月平均降水量、蒸气量、相对湿度、温度曲线图(插表和插图)。
(五)地震。概述历史上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大震级及地震烈度等。
(六)矿井排水设施能力现状。概述井下各水平排水设施,包括水仓容积,排水泵型号、台数;排水管路直径、趟数;井下最大排水能力;是否具有抗灾能力;是否满足疏水降压的要求等。
二、以往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评述
按普查、详查、勘探、建井和矿井生产或改扩建几个不同阶段分门别类总结已完成的地质、水文地质工作成果,指出各类报告的名称及完成时间。
(一)预查、普查、详查、勘探阶段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成果评述。按时间顺序(由老到新)总结“报告”或重要图纸,包括完成年限、完成单位和报告主要内容及结论。
(二)矿区地震勘探及其他物探工作评述。其主要内容包括完成单位、勘探时间、勘探范围、测线长度和物理点的密度。概述物探的主要地质和水文地质成果,特别是地震勘探对各种构造的控制情况。
(三)矿井建设、开拓、采掘、延伸、改扩建时期的水文地质补充勘探、试验、研究资料或专门报告评述。总结水文地质工作成果(报告)的完成时间、完成单位和主要内容。详细说明矿区存在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对以往的水文地质和防治水工作进行综合评述。
三、地质概况
(一)地层。按井田所在水文地质单元(或地下水系统)和井田内发育的地层由老到新的顺序描述。某些“系”的地层可再按“统”、“组”细划。描述内容主要包括:厚度、岩性、分布与埋藏条件;煤系、可采煤层及储量描述包括煤系地层和主要可采煤层。
(二)构造。按照《中国大地构造纲要》的划分,给出地质构造隶属关系。对褶曲构造逐一进行描述,内容包括背斜、向斜、单斜、地堑和地垒等。对背、向斜应给出轴向、产状等。对区内的断裂构造进行详细描述,其中包括断层的数量、编号、展布方向、倾向、倾角、性质、落差和延伸长度等。附断层发育一览表和构造纲要图等。
(三)岩浆岩。描述井田内岩浆岩的时代、岩性、产状和分布规律及其与煤层和主要含水层的关系。
四、区域水文地质
主要描述矿区所处水文地质单元或地下水系统名称、范围、边界;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强径流带展布规律及岩溶泉群流量等。
特别应指出矿区所处地下水系统的具体位置。附矿区所处水文地质单元或地下水系统示意图。
五、矿井水文地质
(一)井田边界及其水力性质。描述矿井四周边界的构成,一般是指断层、隐伏露头、火成岩体和人为边界等。分析边界可能造成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和矿区以外含水层的水力联系。
(二)含水层。按由新到老的顺序对含水层逐一进行描述。其内容主要包括:含水层的名称、产状、分布、厚度(最大、最小和平均厚度)、岩性及其在纵横向上的变化规律;地下水位标高、单位涌水量、渗透系数;水化学类型、矿化度、总硬度等。
指出含水层地下水补给来源及其与其他含水层的水力联系。岩溶裂隙含水层还应指出岩溶发育情况和钻孔涌水量、泥浆消耗量、单位吸水量等。特别应指出岩溶陷落柱存在与发育状况。附主要充水含水层等水位线图等。
(三)隔水层。按由新到老的顺序逐一描述,重点是构成煤层顶、底板的隔水层。其内容主要包括:岩性、分布、厚度(最大、最小、平均厚度)及其变化规律、物理力学指标和阻隔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的有关信息。
(四)矿井充水条件。矿井充水条件主要是指充水水源、充水通道和充水强度。充水水源是指矿井水来源;充水通道是指水源进入矿井的通道。对各种可能的充水水源,如大气降水、地表水、老窑水和地下水等,可能的充水通道,如断层和裂隙密集带、陷落柱、煤层顶底板
破坏形成的通道、未封堵和封堵不良的钻孔及岩溶塌陷等,进行详细描述并列表加以说明。
(五)井田及周边地区老窑水分布状况。详细描述井田及其周边地区老窑水分布状况,包括位置、积水范围和体积、水头压力,以及与其他水源的联系等。必要时进行专顼调研。
(六)矿井充水状况。对井下涌(突)水点进行调查,描述涌(突)水点位置、水量和水质变化规,以及涌(突)水点处理情况。统计分析矿井最大涌水量和正常涌水量。涌水量包括井筒残留水量、巷道涌水量、工作面涌水量和老空区来水量等。
六、对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和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的评价
(一)对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的评价。根据《煤矿防治水规定》表2-1所列内容,评价水害对矿井生产影响的大小并进行等级划分。
(二)对矿井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的评价。技术和经济两方面评价矿井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
七、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及对防治水工作的建议
(一)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根据《煤矿防治水规定》表2-1的规定,对不同煤层的开采,按照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含水层性质及补给条件、富水性、矿井及周边老窑水分布状况,矿井涌水量、突水量,受水害影响程度和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进行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同一矿区不同煤层开采的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可以不同。
第五篇:水文地质报告编写提纲
水文地质报告编写提纲
我国煤矿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对煤矿安全生产影响很大,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水害事故,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为了煤矿安全生产,有针对性地做好矿井防治水工作,本条规定所有煤矿都必须编制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确定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煤矿企业、矿井根据确定的水文地质类型制订防治水规划、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和类型确定,由煤矿企业总工程师负责组织审定。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应在系统整理、综合分析矿床勘探、矿井建设生产各阶段所获得的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编写。至少应当包括本规定的七项内容。
一、矿井及井田概况
(一)矿井及井田基本情况。概述煤矿开发情况,包括矿井投产年限、设计年生产能力、现今实际产量;矿井开拓方式、生产水平及主要开采煤层。
(二)位置、交通。概述井田位置、行政隶属关系,地理坐标、长、宽、面积、边界及四邻关系。通过矿区或临近城镇的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干线,以及距矿区最近的车站、码头和机场的距离。附矿区交通位置图。
(三)地形地貌。概述井田地形地貌主要特征、类型、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总体地形和有代表性地点,如井口、工业场地内主要建筑物等标高。主要河流的最低侵蚀基准面。
(四)气象、水文。概述矿区及其临近地区地表水体发育状况,包括江、河、湖、水库、沟渠、坑塘池沼等。河流应指出其所属水系,并根据水文站资料分别说明其平均、最大、最小流量及历史最高洪水位等。湖泊、水库等则应指出其分布范围和面积。
说明矿区所属气候区。根据区内和相邻地区气象站资料,给出区内降水分布,包括年平均降水量、最大和最小降水量以及降水集中的月份。还应指出年平均、年最大蒸发量;最高、最低气温;平均相对湿度;最大冻土深度;年平均气压等。资料齐全时应附气象资料汇总表或月平均降水量、蒸气量、相对湿度、温度曲线图(插表和插图)。
(五)地震。概述历史上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大震级及地震烈度等。
(六)矿井排水设施能力现状。概述井下各水平排水设施,包括水仓容积,排水泵型号、台数;排水管路直径、趟数;井下最大排水能力;是否具有抗灾能力;是否满足疏水降压的要求等。
二、以往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评述
按普查、详查、勘探、建井和矿井生产或改扩建几个不同阶段分门别类总结已完成的地质、水文地质工作成果,指出各类报告的名称及完成时间。
(一)预查、普查、详查、勘探阶段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成果评述。按时间顺序(由老到新)总结“报告”或重要图纸,包括完成年限、完成单位和报告主要内容及结论。
(二)矿区地震勘探及其他物探工作评述。其主要内容包括完成单位、勘探时间、勘探范围、测线长度和物理点的密度。概述物探的主要地质和水文地质成果,特别是地震勘探对各种构造的控制情况。
(三)矿井建设、开拓、采掘、延伸、改扩建时期的水文地质补充勘探、试验、研究资料或专门报告评述。总结水文地质工作成果(报告)的完成时间、完成单位和主要内容。详细说明矿区存在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对以往的水文地质和防治水工作进行综合评述。
三、地质概况
(一)地层。按井田所在水文地质单元(或地下水系统)和井田内发育的地层由老到新的顺序描述。某些“系”的地层可再按“统”、“组”细划。描述内容主要包括:厚度、岩性、分布与埋藏条件;煤系、可采煤层及储量描述包括煤系地层和主要可采煤层。
(二)构造。按照《中国大地构造纲要》的划分,给出地质构造隶属关系。对褶曲构造逐一进行描述,内容包括背斜、向斜、单斜、地堑和地垒等。对背、向斜应给出轴向、产状等。对区内的断裂构造进行详细描述,其中包括断层的数量、编号、展布方向、倾向、倾角、性质、落差和延伸长度等。附断层发育一览表和构造纲要图等。
(三)岩浆岩。描述井田内岩浆岩的时代、岩性、产状和分布规律及其与煤层和主要含水层的关系。
四、区域水文地质
主要描述矿区所处水文地质单元或地下水系统名称、范围、边界;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强径流带展布规律及岩溶泉群流量等。特别应指出矿区所处地下水系统的具体位置。附矿区所处水文地
质单元或地下水系统示意图。
五、矿井水文地质
(一)井田边界及其水力性质。描述矿井四周边界的构成,一般是指断层、隐伏露头、火成岩体和人为边界等。分析边界可能造成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和矿区以外含水层的水力联系。
(二)含水层。按由新到老的顺序对含水层逐一进行描述。其内容主要包括:含水层的名称、产状、分布、厚度(最大、最小和平均厚度)、岩性及其在纵横向上的变化规律;地下水位标高、单位涌水量、渗透系数;水化学类型、矿化度、总硬度等。
指出含水层地下水补给来源及其与其他含水层的水力联系。岩溶裂隙含水层还应指出岩溶发育情况和钻孔涌水量、泥浆消耗量、单位吸水量等。特别应指出岩溶陷落柱存在与发育状况。附主要充水含水层等水位线图等。
(三)隔水层。按由新到老的顺序逐一描述,重点是构成煤层顶、底板的隔水层。其内容主要包括:岩性、分布、厚度(最大、最小、平均厚度)及其变化规律、物理力学指标和阻隔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的有关信息。
(四)矿井充水条件。矿井充水条件主要是指充水水源、充水通道和充水强度。充水水源是指矿井水来源;充水通道是指水源进入矿井的通道。对各种可能的充水水源,如大气降水、地表水、老窑水和地下水等,可能的充水通道,如断层和裂隙密集带、陷落柱、煤层顶
底板破坏形成的通道、未封堵和封堵不良的钻孔及岩溶塌陷等,进行详细描述并列表加以说明。
(五)井田及周边地区老窑水分布状况。详细描述井田及其周边地区老窑水分布状况,包括位置、积水范围和体积、水头压力,以及与其他水源的联系等。必要时进行专顼调研。
(六)矿井充水状况。对井下涌(突)水点进行调查,描述涌(突)水点位置、水量和水质变化规,以及涌(突)水点处理情况。统计分析矿井最大涌水量和正常涌水量。涌水量包括井筒残留水量、巷道涌水量、工作面涌水量和老空区来水量等。
六、对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和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的评价
(一)对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的评价。根据表2-1所列内容,评价水害对矿井生产影响的大小并进行等级划分。
(二)对矿井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的评价。技术和经济两方面评价矿井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
七、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及对防治水工作的建议
(一)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根据表2-1的规定,对不同煤层的开采,按照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含水层性质及补给条件、富水性、矿井及周边老窑水分布状况,矿井涌水量、突水量,受水害影响程度和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进行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同一矿区不同煤层开采的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可以不同。
(二)对防治水工作的建议。说明矿井存在的主要水害问题和应采取的防治水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