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画法》教学片段及反思

时间:2019-05-13 10:18: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圆的画法》教学片段及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圆的画法》教学片段及反思》。

第一篇:《圆的画法》教学片段及反思

《圆的画法》教学片段及反思

1.感悟画圆方法。

师:要研究圆就得先会画一个圆,你会画吗?你准备怎么画?

生:我用圆规画。

生:我用透明胶画,就是摁在纸上,用笔沿着透明胶的边沿画出圆。

2.尝试用圆规画圆,讨论画圆的注意点。

师:利用像透明胶这样的物体上的圆形描出一个圆,这个方法大家都会,我们就不研究了。你想不想挑战用圆规画圆?(生在白纸上独立画圆,教师巡视,仔细观察学生画圆时出现的问题。)

师:刚才通过观察,老师发现大部分同学的圆画得非常漂亮,但是也有少数同学画得不够理想,甚至没有画出来。你猜猜,他们可能在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

生:可能是他在画圆时圆规的两脚间的距离变化了。

生:可能是他在画圆时针尖移动了位置。

生:可能是他没有用手捏住圆规的把手进行旋转。

„„

师:其实刚才大家所说到的就是用圆规画圆的步骤和应该注意的地方,谁来说说用圆规画圆到底要注意些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归纳和板书,并示范画圆。

(1)确定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定长)。

(2)把针尖固定在一个点上(定点)。

(3)把另一只脚旋转一周(旋转)。

3.要求学生再画一个标准的圆。

画完后,剪下这个圆,小组里比比谁的圆大。

师:为什么有的人画的圆大?有的人画的圆小?

生: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大,画出的圆就大;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小,画出的圆就小。

4.画定长为3厘米的圆。

师:同学们会画圆了吗?想不想再画一个?不过这次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要使咱们班画的圆一样大,怎么办?

生:要把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定得一样长。

师:我们就统一把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定为3厘米,画出这个圆。

【反思】

学生大多数是第一次接触圆规,还没有用圆规画圆的知识经验,要想让毫无基础的学生看懂抽象的图片,有一定的难度。这次教学效果很理想。这是因为教学中教师变静态的图片为动态的操作,从学生的真实起点出发,以练习作为贯穿用圆规画圆教学过程的始终,并以观察、讨论、谈话等教学方法加以辅助,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画圆的方法和注意点。从教学的结果看,不仅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有效,并为后面学习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奠定了知识基础。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只有正确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教学方法,才能激活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学才能真正达到有效。没有通过亲身经历知识的过程,学生对这些步骤的理解是不够深刻透彻的。这种纯粹为了“知识”而教,忽略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探究能力的教学方法是很难让学生充分地消化掌握新知的。

第二篇:“圆的认识”教学片段

[“圆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生:我们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认识”教学片段。师:这些平面图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知道吗?生:它们都是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师:有没有不是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呢?生:有,比如圆。师:对,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不是由线段围成,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平面上的曲线图形----圆。师:你想知道有关圆的哪些知识?生:我想知道什么是圆?圆各部分的名称、圆的周长在哪里?怎样求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师:今天我们满足同学们的部分要求,先认识圆,后面再学习周长和面积。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会找到满意的答案。什么是圆呢?书上已明确地告诉了我们。请打开书阅读第一自然段。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圆了。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形的?生:硬币、钟面、桌面、茶杯口、饮料瓶底、圆柱擦的底面„„师:观察得非常仔细。现在老师想把这些圆形画在纸上,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吗?四人小组一起商量商量,有哪些办法可以把圆画在纸上?谁愿意把你想的好办法说给大家听听?生1:可以用圆规画圆。生2:可以将瓶底或茶杯放在纸上,沿边画下就是一个圆。生3:可以用一段线、一支铅笔,将线的一端按住不动,另一端绕上铅笔,在纸上画一圈,就得到一个圆。师:同学们想的办法真好!那什么方法又快又好呢?生:将茶杯倒扣在纸上,沿边画一周,又快又好。师:用又快又好的办法把圆画在纸上,然后剪下,小学数学教案《“圆的认识”教学片段》(紧接着,在认识圆时,又开展了下列活动。)师:同学们,拿出刚才剪下的圆,我们一起动手来折一折。先对折,打开,换方向对折,打开,再换方向对折,打开,重复几次。观察圆上的折痕,发现了什么?生:这些折痕都相交于一点。师:相交的这一点在哪里?生:在圆的中心。师: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请同学们在剪下的圆中,找到圆心,标上字母O。师:请同学们将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连接起来,想一想,能连多少条?师:我们把刚才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在剪下的圆中标出半径r。师:那么,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生: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师:拿出直尺,量一量这些半径,你有什么发现?生:师:把两次发现大胆告诉同学们。生: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每条半径都相等。师:再观察刚才的折痕,你还有什么发现?生:每条折痕都通过圆心。师:我们把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圆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师:在剪下的圆中画出一条直径。师:想一想,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直径,这些直径有什么关系?生: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这些直径都相等。师:在剪下的圆里,多画几条直径,再量一量,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师:观察半径、直径,你还有什么新发现?同桌交流,量一量,算一算进行验证。生: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评析]上述教学片段的设计,是通过让学生找一找(找生活中的圆)、、画一画(把实物圆抽象成平面图形)、折一折(认识圆心)、连一连(认识半径)、看一看(认识直径)、量一量(发现在同一个圆里,每条半径都相等,每条直径都相等)、想一想(得出圆有无数条直径、有无数条半径)、算一算(得出半径与直径的关系)等一系列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学习新知识,突出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数学学习是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圆的认识”教学片段

第三篇:圆的认识教学片段(范文模版)

特级教师丁杭缨《圆的认识》教学片段赏析

《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既传统又经典的教学内容,经过长期的研究与探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如何在这一传统教学内容里推陈出深,是每一个执教老师的思考所在。前不久,笔者在杭州参加“千课万人”教学研讨会,有幸现场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丁杭缨老师执教了这一课,感触颇深,现摘选精彩教学片段与大家分享。

【片段一】尝试画圆,初步体验

师:(出示一个圆规)你们认识它吗?

(生面面相觑,后有一生举手)

生:这是圆规。

师:你怎么知道的?给大家介绍一下你认识的圆规。

(生简要介绍后老师补充)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圆规,那你们知道圆规是干什么用的吗?

生:画圆的。

师:你能尝试用圆规画一个圆吗?打开草稿本,用圆规任意画一个圆,一边画一边想,画圆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画圆,后交流汇报)。

生1:画圆的时候针尖的中心点不能变。

师:就是针尖那一只脚的位置不能变是吗?

生1:是的。

师:变了会怎样?

生1:针尖的位置变了就画不成圆了。

生2:角度也不能变。

师:什么是角度,在哪里?

生2:就是圆规两只脚张开的角度不能变。师:两只脚张开的角度不能变,实际上就是两只脚之间的距离不能变。

师: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是什么?你能把你的画圆步骤说一说吗?

生3:先把圆规两脚分开适当的距离,再把带有针尖的一端固定在纸上,最后把带有铅笔芯的一端旋转一周就可以画出一个圆来了。

师:说的非常好,很有条理。

【赏析:有效的学习不是告诉,而是亲身体验。丁老师带领大家认识了圆规这一画圆专用工具后,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画圆。其实学生早就对手边一个新玩意跃跃欲试了,我们也屡屡发现,在你讲课的时候总有一些学生忍不住要拿起圆规看看瞧瞧,试上一把。这样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新玩意,不仅符合学生好奇好动的年龄特征。让学生去尝试,画错,画不好都不要紧,让他们自己去总结操作要领,丰富活动经验,获取最深刻的学习体验。这样处理符合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试误说,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关的错误反应逐渐减少,而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

【片段二】再次画圆,自悟特征

师:请你再画一个圆。现在画的圆要和刚才画的圆大小不一样,用上刚才的方法。(学生操作)

师:(展示学生画的两个圆)这两个圆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生:大小不一样。

师:很奇怪,同样都是用圆规画圆,为什么两次画出的圆大小不一样?

生1:我觉得是圆规的角度不一样。

生2:我认为是圆规两个脚的距离不一样。

师:由于圆规两脚的距离不一样,造成了圆的大小不一样。

(板书:大小——两脚距离)

师:你还发现这两个圆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生:中心点变了。

师:中心点变了,导致什么变了?

生:圆的位置变了,第一个圆在本子的右边,第二个圆在本子的左边。师:为什么同样都是用圆规画圆,这两个圆的位置就不一样了呢?

生:因为那个针尖决定圆的位置。

(板书:位置——针尖定点)

师:其实圆规与所画的圆之间是有联系的,有怎样的联系呢?请看屏幕。(出示)

圆规的针脚确定圆的位置,圆规两只脚之间的距离确定圆的大小

师:在数学上把圆规固定的这一点叫做圆心,把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叫做半径。圆心、半径和直径都是圆的要素。

【赏析:在这样动态学习过程中,学生经过尝试、交流、讨论后,零碎的操作经验得到了丰富与提升,初步掌握了比较系统的画圆操作要领。画圆本质上是程序性知识,就是回答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的问题。掌握方法后再来体验,感觉就不一样了,别有用心的丁老师一再叮嘱“画的圆要和刚才画的大小不一样”,目的是让学生对比,从中自主发现决定圆位置和大小的两个要素,这样在圆的动态形成过程中自然而然揭示了圆这一抽象概念的外延,各部分名称的出现也水到渠成了。】

【片段三】自学讨论,深化认识

师:想知道什么是直径吗?请大家打开课本,自学课本56页。

(学生自学课本,后师生交流)

生1:图1中线段OC是半径。

师:为什么说它是半径?

生1:线段OC一端在中心,还有一端在圆上。

师:也就是半径的一端在圆心,另一端在圆上。图1中有直径吗?

生2:线段GB是直径。

师:凭什么说它是直径?直径一定经过哪里?(生答略)

师:第三幅图中,从A点引出三条线段,凭你感觉哪条线最长?(课件出示)

在圆内的所有线段中,直径最长。

师:圆的三个要素都知道了,到底什么是圆呢? 生1:圆是没有棱角的。

生2:所有直径都一样。

师:其实两千多年前,我国著名思想家墨子就给圆下了一个定义。(课件出示)

圆,一中同长也。

师:你理解它的意思吗?(课件出示)

语文翻译:圆这种东西,有一个中心,从这个中心到圆上各点都一样长。

数学意义:圆有一个圆心,圆心到圆上各点的距离(即半径)都相等。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动画,体会“一中”和“同长”的含义。(课件出示)

【赏析:很多老师教学圆的各部分名称往往拘泥于教材,没有让教材中的折纸活动和各环节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丁老师从画圆开始,让学生找寻圆规和所画的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认识固定的一点就是圆心,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半径,名称的揭示水到渠成,学生的体验极其丰富。

很多老师在数学课上渗透数学文化时就是穿插一点数学史料,让学生有所了解,而丁老师却让学生在此收获了数学思想,感受到数学的神奇和魅力。简简单单的“圆,一中同长也”,丁老师紧紧抓住圆的这一数学本质,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翻译,再到数学语言的对接,让学生由远及近,走进“一中”“同长”,同时和本节课学习的名称一一对应起来,“一中”就是“圆心”,“同长”也就是“半径”,最后用一段动画动态呈现圆的形成过程。正是这样的动态呈现和动态参与过程,学生的认识才愈加丰富,愈加深刻,因为此时学生头脑中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圆形图像,而是一段画圆、电脑做圆的动态过程。】

【片段四】走向生活,丰富体验

师:如果没有圆规,你能画圆吗?你准备怎么画圆?

生1:把底部是圆形的水杯放在纸上,用铅笔描出来。

生2:先找出中心点,然后用尺子连接相同的距离。

生3:用两枝铅笔,一枝固定不动做圆心,另一枝画圆。

生4:用量角器画,先画一半,再反过来画出另一半。

„„

师:大家真的很有想象力,有些办法非常非常有数学价值,有些办法非常非常有生活价值。

师:我们来看看体育老师如何在操场上画圆的。(课件出示)

生:用脚做圆心,用簸箕到脚的距离作为半径,播撒石灰粉画出了一个圆。

师:《史记·夏本》记载大禹治水:左凖绳,右规矩。怎么画的?你能理解其中的意思吗?

生:左手拿根绳子,右手拿根木头当圆心。绕一圈就可以画出圆了。

师:圆心是什么?半径是什么?

生:固定的木头是圆心,木头到绳子的距离就是半径。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同学说可以借助正方形来画圆。

(课件出示:圆出于方,方出于矩。)

师:所谓“圆出于方”,就是说最初的圆不是用现在的圆规画出来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断切割而来的,所谓“方出于矩”是说方的图形是用“矩”(直尺)画出来的。圆出于方,从正方形如何变成一个圆呢?

(教师拿一正方形纸环绕中心点对折三次,剪割,打开得到正八边形;合起来再对折一次,剪割,打开得到正十六边形„„)

(课件演示正方形切割成圆的过程)

【赏析:本节课在数学本质上来说应该是一节数学建模课,因为圆也是一种数学模型,这一模型用数学语言来描述为“圆就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这一抽象的数学定义,对于有一定文化积累的成人来说不难理解,但孩子就不同了。因此在小学里是不需要给圆下定义的,只要学生能够描述圆,也就是学生能从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两方面概括地描述圆是什么样子就可以了。“没有圆规如何画圆”这是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同时也是极具生活价值的现实问题,因为很多时候人们手里没有圆规,即使有也不够大,还因为很多时候不需要像数学课本上一样画一个标准的圆,只要画一个近似圆就可以了。无论是怎么画圆都离不开它的数学本质“一中同长”,因此此环节中体育老师用播撒簸箕里的石灰粉来画圆其实是遵守了“一中同长”的数学本质的数学变模。让学生一方面感悟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于“圆出于方”这一千古命题,丁老师采用剪纸和电脑动画相结合的方法,由有限过渡到无限,渗透极限思想。】

【全课赏析】:

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是圆形的,圆形的桌子、圆形的硬币、圆形的碗„„数不胜数。孩子从一出生就接触了大量的圆形,所以没上过一天学的孩子都能说出一大堆圆形物体来,还能粗线条地描述圆的特征:圆圆的,没有角等等。以往“圆的认识”一般按照先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最后学习使用圆规画圆;新课改实验教材大多按照先让学生尝试画圆开始(苏教版和人教版课标教材既便如此)。纵使学生能够列举成千上百个圆形物体,那也仅仅是学生头脑中圆形的表象,他们对圆形为什么长这样?圆形怎么来的?圆形有什么特征不甚了解。因此非常有必要让学生在圆形成的动态过程中来认识圆的本质。即用程序性知识来带出陈述性知识。综合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紧扣数学本质

本节课紧扣圆的数学本质“一中同长”,用现代数学语言就是“圆就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让学生尝试画圆,启发学生反思“为什么画不圆,画圆时要注意些什么?触动学生自主学习,尝试顿悟式的发现学习是学生真正的自主学习,歪歪扭扭的学生作业正是课堂研究发现的亮点所在。接下来体育老师的画圆法也正是丁老师围绕圆的数学本质而设计的精彩环节。其实围绕“一中同长”这一数学本质,可以利用的素材很多很多。有的老师手拿一个细线拴住的小球,旋转小球形成圆;拴在木桩上的山羊吃掉的青草可以形成圆;有点老师从站成正方形、长方形向中心点上的篮子里投球引发学生思考:怎样使投球游戏公平?投篮选手要站成什么形状?这些都是围绕“一中同长”这一数学本质来组织教学的,无论你如何组织教学,紧扣数学本质选材才是课堂之魂。

2、丰富学生体验

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过程需要摈弃的是“他律”指导下的谆谆说教,需要彰显的是“自律”意味下的生命体征。学生的数学学习就是这样一个动态的自主建构的过程,学生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样建构和深化过程中学生亲身体验非常重要,因为没有自己亲身体验的知识是空洞的、没有生命价值的。本节课丁老师注重丰富学生的亲身体验,初试画圆,交流发现后再次尝试画圆,这样两次画圆实质上是学生程序性知识的一次飞跃,也是学生亲身经历,自主发现,丰富体验的过程,这样的体验不仅仅是经验层面上的,更多的是情感认识层面上的。后面“体育老师画圆”和“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让学生再一次体验到“一中同长”的应用及妙处,体验数学之有用之神奇。

3、动态呈现知识

本节课一大亮点就是所有的概念和定义不是教师搬出来的,而是让学生在尝试操作和自学讨论中自主发现的。变原本书本上静态的冷冰冰的数学知识为动态呈现,从画圆中自然而然地引出圆有位置和大小的不同,从而引发学生在自主发现决定圆的位置和大小的因素其实还在圆规上,得到“针尖决定圆的位置,两脚的距离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和“半径”这一对圆的核心概念水到渠成,这才是深刻理解与内化概念。概念的掌握不是一字不少地倒背如流,而是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己的理解,能运用自如。对于“一中同长”、“左凖绳,右规矩”、圆出于方等这样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文,丁老师不仅给出了现代白话文,还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加以解释,为了形象直观地丰富学生的认识,丁老师再次采用动态呈现的方式,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沟通圆与方的内在联系,打通了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知识之间的壁垒,同时渗透了极限思想。采用动态呈现知识,同时很好地处理本节课一大难点,在兼顾学生技能达成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的理解。

4、挖掘数学文化

现在很多数学老师在数学公开课上总是要秀一把数学文化,好像不去挖掘一点就说明执教者没有文化底蕴没有内涵一样,以至于无论什么课都要掘地三千尺,非要“文化”一下不可。实际上数学文化不是一节数学的点缀,而是要因地制宜适可而止,不能为“文化”而“文化”。《圆的认识》这一课对数学文化的开掘由来已久,比较成功的范例有张齐华老师唯美的《圆》,华应龙老师大成若缺的《圆》。“想不想知道什么是圆?”这一问题对小学生来说有些难度,这是小学生认知水平决定的。但是在学生经历了数次画圆之后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推理思考,有利于学生认识走向深入。“一中同长”短短四字,内涵非常丰富,再次彰显了中国语言和古老文化的魅力。古今融合则更为完整,圆就是一中同长的点的轨迹。轨迹,动态刻画了圆的形成过程。

在“没有圆规如何画圆”这一环节中,丁老师适时渗透数学文化,出示《史记·夏本》中记载的大禹治水时画圆的方法:左凖绳,右规矩。引导学生理解“大禹是怎么画的?”,找寻数学本质的影子,丁老师还从《周髀算经》“圆出于方,方出于矩”中探寻到古老的数学文化与朴素的数学极限思想的契合。本节课对于数学文化的挖掘,不是停留在点缀的层面上,不是停留在告知的层面上,而是将古与今,中与外,数学与其他学科整合起来,让学生对数学史料及数学文化的认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感受数学的魅力,感受我们祖先智慧的光辉。(黄毕年摘自段安阳数学工作室)

第四篇:透视圆的画法教案

素描中的圆形透视规律

主备人:孙秀梅

教学目标:学会圆面及圆形物体的透视,并在临摹写生中学会应用。教学重点:学会圆面及圆形物体的透视。

教学难点:在临摹写生中学会灵活应用圆的透视。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圆面及圆形物体的透视:

圆形透视的画法:先画一个立方体的透视形,正面画出两条对角线,再画两条对角线相交的四个点,共八个点,将八个点连接成圆。

圆形透视距我们近的半圆大,远的半圆小,弧线要均匀自然,两端不能画得太尖或太圆。

(如下图)

画圆形物体的方法:

步骤一:画出物体高和宽的比例。

步骤二:根据回旋组合体的规律,画出中轴线及对称点的平行线,画出物体外形特征。

步骤三:在每条平行线上标出近大远小的点,画出圆面透视。

步骤四:调整线条的近实远虚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2、圆柱体和圆锥体的画法:

二、课堂练习

练习各种与圆有关的物体。

第五篇:片段教学反思

片段教学反思

篇一:片段>教学反思

5月,我们前前后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其中跨时最长、耗时最多的就是青年教师的片段教学竞赛了。全校一共有27位青年教师分文理科进行了竞赛。赛后,作为评委的我感触颇深,也>收获不少,现将几点肤浅体会呈现如下,以供大家讨论,也为以后提供参考。

1、什么是片段教学。

在赛后,我总感觉,我们有部分老师还是没有很好的理解什么是片段教学。所谓片段教学,是相对于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而言。一般说来,截取某节课的某个局部的教学内容,让教师进行教学,时间大致限定在十来分钟。也就是说,片段教学只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个断面,执教者通过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来展现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能力和教学基本功。它不是一整堂课的浓缩,也不是一个教学片段。本次竞赛,我们有很多设计就是一整堂课的设计。事实上,在没有走上竞赛讲台之前,就已经稍逊一筹了。

2、片段教学和教学片段。

片段教学不同于教学片段。

片段教学是根据指定的“片段”进行教学,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都是独立的。

从教学内容看,片段教学可分为节选与专题两种类型。节选类是从教材中选取某些片段进行教学,教者根据节选的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然后实施课堂教学。专题类是从某节课中抽取一个专题(或一个知识点、能力点,或一个教学环节)让老师施教。

从教学场景看,片段教学可分为实境与虚境两种类型。实境型片段教学为教者提供真正的课堂,教者可以面对学生进行教学。虚境型片段教学只能面对评委或参加教研活动的老师进行模拟教学。我们这次的竞赛就是采用虚境型的,由于虚境型片段教学不为时空所限,操作方便,因而我们在实际操作中一定要将其虚拟为有学生参与的形式。本次竞赛,我们有些老师就没有注意,把课上成说课或是整堂自言自语课,而没有半点虚设环节。

教学片段只是课后从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截取某一部分记录罢了,或是一个师生对话环节,或是视频短片,或是音频播放等。

3、片段教学的技法

片段教学不同于整堂教学,固然就有它不同的技法,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才能很好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和优势。

①凸显崭新的教学理念。新课改的背景下进行片段教学竞赛,教学目标设计上要体现三维,教学方法上要采用讨论探究式,突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用新理念来指导片段教学,就有了片段教学的学术价值,也能在竞赛中获得评委的首肯。

②重视片段教学的设计。片段教学的时间就是10分钟,怎样在这短时间内出彩,首先就是设计,特别应注重教法和步骤,教法可以体现你的教学理念,是突破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步骤则是教法的具体操作程序,安排好步骤可以使教学过程合理流动,有条不紊,富有层次感。还应重视导语设计,问答设计,活动设计和板书设计等等。

③善于虚拟教学情景。我们这次竞赛采用的就是虚境型片段教学。没有学生,教者必须虚拟教学情景。如让某生进行朗读,停顿片刻后,通过评价该生朗读的长处与不足来完成虚拟的朗读情景。如提出一个问题让某生回答,停顿片刻后,通过评析该生的回答来完成虚拟的答题情景。如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在课堂上稍作巡视,通过对不同观点的评论来完成虚拟的讨论情景。还可以虚拟争论,虚拟质疑,虚拟辩论,虚拟活动等情景,使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给人置身其境的感觉。忌用提示语加以说明,如这里花时多少,省去。如这是学生完成环节,略去等等

④努力展示自身素质。如同说课和课堂教学一样,片段教学也能展示教者的基本素质。你可以用板书来表现书法功力,你可以用范读来表现朗读水平,你可以用广征博引来显示自己的知识面,你还可以用自然的教态、饱满的精神、洋溢的激情,去获取评委的好感,进而感染评委,引起评委的共鸣,最终获得评委的好评。

万事开头难,我们这次片段教学竞赛虽然精彩程度还不是想象中的好。但我相信,以后开展同样的活动,老师们一定能够精彩不断了。其实这次活动的开展,也让我这个学校的>教学管理者有了很多的启示,最重要的就是要创新方式,激发老师们的创新意识,从而获得新的长进和新的收获。

篇二:片段教学反思

《朝天子 咏喇叭》这首散曲作于明代武宗正德年间,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宦官装腔作势地丑恶面目,同时也揭露了他们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反思自己在短短15分钟教学,有成功,也有不足。

(一)满意的地方

1、精心的构思,充分的备课是非常有效果的,尤其在课堂语言的衔接上,精练而流畅。如本课中的由狐假虎威>故事的导入到课文标题的出示,以及各环节的过渡都非常自然。教材的处理,教学法的运用以及创新突破方面也要舍得花时间,哪怕有一点收获,也是值得庆贺的。

3、从教学流程看,整堂课按照感知、理解、赏析、拓展的教学思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先由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喇叭”的特点,再理解散曲的内容和主题:为什么“官听了官愁,民听了民怕”?让学生领悟到这是对那些仗势欺人、强取豪夺的宦官的强烈讽刺;然后通过把握作品的朗读感情边读边赏析;最后进行拓展:你身边有这样的狐假虎威的人吗?我们应怎样对待他们?既扣住教材,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从>教案设计看,注重知识与德育相结合,符合语文学科特点。除了注意从三个维度尤其是价值观方面体味文章的独特内涵,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还注意扣住学科特点——语文性,所以确定本文重点是:①引导学生掌握散曲的内容和主题;②培养学生朗读和鉴赏能力。③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而避免了只注重知识教育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5、从15分钟片段教学看,在上课之前让学生消除紧张心理,把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参与,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总之,本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注重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讲练结合,教学效果较好。

(二)不足的地方

1、教学过程中,学生迸出的意外火花没能充分捕捉、把握,所以课堂应变能力还有待再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提高。

2、本人心理素质不够好,影响了正常的临场发挥。比如在15分钟片段教学中,由于心理紧张,出现了以下几个漏洞:①15分钟的片段,刚上课时忘记看开始的时间,以至上课过程没把准时间。教学重点理解赏析部分过快,后面剩了时间。②在点评答问时,没有做到灵活多样③补充讲授的散曲的写作手法应放到拓展之前,显得条理更分明。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虚心学习,克服心理障碍,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争取在在教学中有质的飞跃。

篇三:片段教学反思

刚教完了《开国大典》一课,忽然对5、6、7自然段的教学设计有了新的想法,起初我是设计了一个问题,即为什么30万人会一齐欢呼起来,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目的是想深挖其根源,让学生对开国大典的意义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估计同学们的回答只能停留在表面,比如他们会回答,是因为这些人太高兴了,太激动了。

于是我设计了一个煽情的演说词:是啊,他们怎么能不激动,怎么能不高兴呢?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人们终于过上了和平、>幸福的生活。而在此之前,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呢。人们长期处于残酷的战争之中,在战争中有多少母亲丧失了孩子,有多少孩子无缘见爹娘,多少人在战场上被炸掉了胳膊,又有多少人被战友的鲜血掩埋,可恶的战争啊,人们多么希望结束这罪恶的梦,人们多么希望一家人能围坐在桌子边吃上一顿消消停停的晚餐,在>温暖的被窝里做一个完整而甜蜜的梦啊。而这最简单的愿望都因为战争的存在而成为了幻想。可现在,中国解放了,中国成立了,中国站起来了,再也没有人敢来欺负我们来了,我们华夏儿女终于摆脱了战争,摆脱了噩梦,走向新生了,大家说,我们应不应该激动——?应不应该高兴——?应不应该欢呼——?让我们在激动地齐读一下第七自然段。

我想加上我富有激情的演说,同学们一定能身临其境,对开国大典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人们的表现也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可后来我想,我这样做是不是只关注了人文性,而忽视了工具性呢?我想,如果我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来回答,可能更好。可以这样设计:

1你们知道1949年以前,人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吗?

2在战争中会发生什么呢?

3而解放了,建国了,人们的生活又会怎样呢?

然后再简单小结,是不是既照顾到了工具性,而有不失人文性呢!

下载《圆的画法》教学片段及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圆的画法》教学片段及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角的画法》教学反思(大全)

    《角的画法》教学反思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角的画法》教学反......

    角的画法教学反思

    角的画法教学反思 角的画法教学反思1 “角的画法”一课教材上只是呈现了用量角器画一个40°的角,按老教法老师只要教给学生如何用量角器画出一个40°的角即完成了教学任务,然......

    《角的画法》教学反思

    《角的画法》教学反思 《角的画法》教学反思1 教材分析与设计本节课的标题是:角的分类和画法。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1.角的分类这一部分要让学生学会锐角小于90度,直角等于90度,钝......

    角的画法的教学反思

    角的画法的教学反思 角的画法的教学反思1 《角的分类和画法》的教学内容分两个部分,在角的分类教学中,平角和周角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容易把它们和射线、直线混为一谈。所以......

    角的画法教学反思

    角的画法教学反思 角的画法教学反思1 “角的画法”一课教材上只是呈现了用量角器画一个40°的角,按老教法老师只要教给学生如何用量角器画出一个40°的角即完成了教学任务,然......

    角的画法的教学反思

    角的画法的教学反思 学习角的知识,并非仅仅是明确地提出需要达到的结果性目标,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教材的充分挖掘,创设情境,把握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的切入口,由此形成......

    角的画法教学反思

    “角的画法”一课教材上只是呈现了用量角器画一个65°的角,按老教法老师只要教给学生如何用量角器画出一个65°的角即完成了教学任务,然后可以用大量的时间进行练习巩固,而这样......

    长方形的画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垂线和平行线,并且学会了画垂线的方法安排的。通过回顾整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垂直和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而如何去准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