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教学片段及反思

时间:2019-05-15 05:30: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长城》教学片段及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长城》教学片段及反思》。

第一篇:《长城》教学片段及反思

《长城》教学片段及反思

《长城》教学片段及反思

【教学片断】

1、教师导学第三自然段,质疑:

作者看到长城的雄伟,站在长城上,扶着长城墙上的条石,他想到了什么?

2、教师让学生微闭眼睛,播放音乐,范读第二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

3、师读毕,问学生就文字的诵读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见学生回答得很好了,师就音乐内涵引导。

“音乐中有丁当击石声,嗨哟嗨哟的劳动号子,呼啸的风声„„”学生答得很踊跃。

师引导:

把这些和建筑长城联系起来,修筑长城会采集石头,会用哪些工具会出现哪些劳动情景。可以结合现在的采石场来谈。可那时没有炮药,没有现在用的冲击钻,全靠人力和铁锤铁钻开采的。而每一块石头有上吨重。所有这些要付出怎样的艰辛和汗水!大家想想,每一块石头的采集和搬运,以及如何在崎岖的山脊上砌成城墙,这就需要广大劳动人民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

4、师再放音乐:

学生自读自悟,展开想象。

5、小组讨论交流:

这一次学生的思维被激活,纷纷说出自己奇特的想象。

教师巡视,进一步引导:

长城不是一天一月完工的,一年四季,在炎热的夏天,寒冷的冬季,同学们由此拓展思维,想象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情景。

6、学生汇报:

生一:我想到很多古人在八达岭上修造长城,有的抬石头,有的搬石头。

生二:我看到很多人围了一块大石头撬得撬,推得推,发出嗨哟嗨哟的号子声。

生三:我想到嘉峪关前很多古人在商量如何在山谷中修筑城堡和关卡,怎样把地基打牢。

生三:我看到山海关前的悬崖上有很多人在开采石头,有的抡大锤,有的用钻子,有的用敲子。他们累得全身是汗。

生四:我想到炎热的夏天,他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地干着,全身都晒黑了,很多人肩头还起了泡;寒冷的冬季,他们迎着呼啸的北风,顶风冒雪,象一个个动态的冰雕。

生五:很多抬石头人后面有人举了鞭子。我看到不少抬石头的人累死了。还看到这些累死的人被官吏残忍地扔到山崖下去了。

生六:我看到长城修好后从城堡上升起了冲天的浓烟。„„

7、师小结:

大家真了不起,想得和作者一样多。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时吃不饱穿不暖,他们都是被逼迫着去干苦力活的,很多人在严寒酷暑中活活累死。所以课文中说万里长城的修筑凝聚了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但长城的作用却不可否认,它在当时乃至后世都起到防御外族入侵的作用,可以说功不可没。

请同学们从刚才想象的是世界走出用饱满的热情齐声诵读这最后一句。

师引导,学生齐声诵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教学反思】

受钟晓霞老师示范课的影响,在教学本课时,我从引导学生读文说文中引入想象环节,起先学生并没有出现像钟老师课堂上那么踊跃抢答。于是我及时引导揭示音乐的内涵并组织小组讨论,孩子们在自由发言中终于打开了那扇奇思妙想的门。教学相长,我也借助他们的话题加深引导,对长城建造的场面给以适当点拨。一石能牵千层浪,孩子们的想象力被激活,他们的话题就滔滔不绝。于是就有了上述片段。

教学不是模仿,语文教学应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导下开发课程,应用新学习方式,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阅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在反思中,我有以下两点认识:

一、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放飞想象

《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的讲解点拨都应为学生的阅读理解感悟服务。本课教学,我采取“我能读”“我会读”尊重学习主题、体现个性化学习方式切入,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思考,并在小组交流,师生互动合作学习中动口,动脑,发展感悟,同时在思想情感方面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体会,而且能发展语言,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营造开放的语文课堂,培养创新意识

语文课堂不应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个体,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知识见识和生活积累。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会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边性和复杂性。所以预设的教学目标要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经验。本次教学在活动化的合作交流教学时空里,让学生学习教材,融化教材,又能超越教材,在阅读作者的抒情想象中注入自己鲜灵活见的联想,给师生营造了开放的课堂,提供了激发灵感、即兴创造、超越预设目标的空间,在阅读教学中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创新意识是通过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发展创造性思维,想象是核心。语文教学应重视激发展开想象,让学生生活在彩虹般绚烂的想象王国。按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本课教学,在阅读第三自然段中,我让孩子们从作者的想象出发,进入长城修筑时宏大悲壮的场景,在想象中体验当时劳工的艰辛,使孩子们自由创造,尽兴文采,也为理解“血汗”和“智慧”打下了切实的体验基础。这就像刘从华老师在《探究见功夫,功夫在诗外》一文中提出的,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的表达状态,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识经验、智慧水平,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的发展和审美能力的发展。

第二篇:鲸教学片段及反思

研修前,小学语文自主性学习这一概念虽然在我脑海中出现过,也力图在自己的课堂中努力实现,但终究只是美好的愿望,没有理论知识的支持,也只是个人摸索,鲸教学片段及反思。研修后,我对学生自主性学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掌握了一些方法。以下是我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

生1:进食、呼吸。

生2:还有睡觉和生长特点。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就小组学习。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鲸的生活习性中的一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研究,如,可以画画、可以朗读、可以表演、可以用表格的形式。学习时一定要注意作者是怎样把鲸的特点写清楚的,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现在我们就开动吧。

学生分组学习,教师巡视。

师:我注意到了同学们在小组中合作得都非常好,分工很明确,而且商量时声音很小,没有影响到其他组。我想研究成果一定不错,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

生3:我们第一小组研究的是鲸的呼吸,我们使用画画的方法学习的,请大家看,这是我们小组画的两幅图(展示给大家看)

师:画得真好,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生3:我们画的是鲸呼吸时的样子。鲸用肺呼吸,隔一定时间必须到海面上呼吸一次。这幅图上的鲸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它是须鲸。在看这幅图,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这头鲸是齿鲸。

师:不仅画得好,讲解得也非常清楚。同学们看(指两幅图的水柱)像什么呢?

生异口同声:喷泉。

师:作者也是这么说的,特别生动形象。请问第一小组的同学,你们总结出了说明方法吗?

生4:作者把鲸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说成公园里的喷泉,用到了比喻的说明方法,教学反思《鲸教学片段及反思》。

师:嗯,很好,还有吗?

生:没有了。

师:别的小组成员有补充的吗?

生5(笑):老师我补充,从他们画的两幅图我就知道,作者还用了比较的方法。

师:你补充的很好,作者用鲸鱼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加以比较,这样来区分须鲸和齿鲸。哪个小组再来汇报?

生6:老师我们第三小组学习的是鲸睡觉的一部分。我们也是利用图画。(出示图)大家看,鲸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头朝里,尾巴向外,围成一圈,静静的浮在海面上。

师:大家看这些围在一起睡觉的鲸像什么?

生7:像一朵盛开的莲花。

生8:像漂浮在海面的一个小岛。

师:鲸鱼这种睡姿是为了什么呢?

生9:保护自己。

师:可见鲸鱼非常——

生(齐):聪明。

师:真棒,都知道老师在想什么了。

生10:我们小组学习的是鲸鱼进食的部分,我们是用表演的方法。

师:请你们来表演吧。

生表演:几个同学围住一个同学做撕咬状表演齿鲸吃大鱼和海兽。一个同学表演须鲸吃小鱼的动作。

师:你们表演得很到位。能说一说用到了那些说明方法吗?

生10:“鲸的身子这么大?它们吃什么呢?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用了设问的方法,告诉我们鲸鱼吃什么?“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虎鲸,常常好几十头结成一群,围住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能把它吃光。”用了举例子的方法,告诉我们虎鲸食量大,很凶猛。还用了列数字的方法。

师:你们组学得真仔细。哪一组学的是鲸鱼的生长特点。

生10:我们组,我们用朗读的方法。

师:请吧。

生大声朗读。

师:读得声情并茂,说一说,你们的成果。

生10:我们组觉得鲸鱼很大,生长得速度很快,而且寿命很长。

师:说证据。

生10:作者是用列数字的方法告诉我们的。“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十多米长,七千公斤重,一天能长三十公斤到五十公斤,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作者还告诉我们鲸鱼是胎生的。

师:同学们还有补充的吗?

师:同学们真会学习,听了你们的汇报,老师知道你们对鲸这种庞大的动物已经有了全面的了解。可是据我所知,鲸鱼家族中的成员数量急剧减少,有的濒临灭绝,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

反思:在学习鲸鱼的生活习性时,我让学生分组自主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按自己的选择去读书、思考、感悟,获得个人的读书体验,整堂课都充满了欢快的气氛。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们集思广益,有了更多的收获。

我们班共 33 名学生,分成 6 个小组,2 组学生选择学习鲸睡觉,3 组学生选择学习鲸呼吸,1 组学生选择了学习鲸进食,学生们选择的学习方法惊人的一致,学习鲸鱼睡觉和呼吸的学生都是选择画画的形式,可见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一样的。遗憾的是没有小组选择学习鲸的生长特点,可能是选这一段不太好发挥。巡视时,我发现了这一点,和一个小组商量,能不能改变一下自己组的选择,因为如果同学们都选择一样的知识学习,就没有新意了,也不能体现自己小组的能力,所以挑战一下自己,选别人没有选择的,他们都表示同意。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时,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他们的选择大部分会一样,而对于遗留下的他们没有选择的内容该如何处理才更好呢?

第三篇:《猫》教学片段及反思

《猫》教学片段及反思

教学片段: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反复读文,勾出感兴趣的句段,圈出关键词,还要看这部分是不是引起了你的共鸣,勾起了你的点滴回忆,是否与你心目中的小猫形象一致,把你的感受简单写一写。

学生稍作准备后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师:谁愿意先把自己有感而发的句段读给大家听,把你的感受讲给大家听。

生: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侯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情事也不过问。从这儿我体会到猫很老实。读到这我联想到了我姥姥家的猫,它也特别爱睡大觉。

师:出示课件(学生读的这两句话)

生:我想到我奶奶家的猫,它喜欢在房顶上睡大觉 生:我大姥姥家的小猫喜欢在被垛上睡觉 师:出示课件:两幅猫的睡觉图插在两句话的下面 看图你想说写什么? 生:猫真会享受 生:猫真可爱 生:猫真老实

师:谁愿意把你对猫的印象融入朗读中表达出来 生:读文(几名学生读——同桌齐读)师:猫还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与作者有同感?

生: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它一声也不出。从这我体会出猫也会耍小性子 师:你耍过小性字吗?和谁耍小性子? 生:和爸爸妈妈耍过 师:什么时候? 生:我生气的时候

师:生气的时候就耍小性子,那猫要是高兴的时候呢? 出示课件: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生齐读 生:猫很可爱 生:猫真会讨好人 生:猫对自己很娇 生:猫对作者很亲近。

师:老师也有一点体会,你注意到这句话中的“蹭”了吗?什么是“蹭”?

生:一个物体和另一个物体摩擦 师:把蹭换成摩擦读读这句话。生:读这句话。师:换成摩擦行吗? 生:不好。师:用蹭好在哪?

生:让我体会出猫的动作轻,很温柔。生:猫在表达对作者的喜欢。生:猫在向作者撒娇。生:猫很尊重作者。

师:看来,作者这一个“蹭”字,不仅蹭出了温柔,而且蹭出了感情。这就叫“一字千斤”啊!

„„ 反思:

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激发了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师生平等,民主的对话,使课堂呈现出自然,平实,朴实的崭新面貌,郭老师饱含激情,倾情投入,充分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的无穷魅力。

一、新课标要求“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上课欢完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同时又有效地指导了学生们的学法:“勾,圈,回忆,写一写”,简单,朴实,明确,可以使“学习什么”与“怎样学习”有机的统一起来,在老师机智、敏锐的主导作用下,使学生在“不露痕迹”的自然氛围中进行,学生们在轻松愉快中与师对话,与文本对话,而且学会了有创意的表达。

二、教与学是辨证统一的。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老师适时的引导,点拨。课堂上,如果老师不能及时引导、点拨,在教学中就会出现学生自由过多,教师指导不足的现象,或是一味鼓励学生自己体验而忽视了文本的思想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案例中,当学生说猫也会耍小性子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交流后,郭老师引导:生气的时候就耍小性子,那猫要是高兴的时候呢?又如学生在交流中一直没能体会出“蹭”字的精妙,此时教师引导:老师也有一点体会,你注意到这句话中的“蹭”了吗?什么是“蹭”?这样恰如其分的引导、点拨,使学生不仅体会到猫的可爱,而且也通过作者的用词精妙体会到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三、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其实,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生活!然而,很多时间,课堂被我们异化了,课堂没有了生活的情趣,课堂死气沉沉。郭老师的《猫》却让我们耳目一新。案例中学生交流“猫老实”这一点时,学生们把头脑中的记忆反馈到课堂上,说奶奶家的猫喜欢在房顶上睡大觉,大姥姥家的小猫喜欢在被垛上睡觉,又如让学生想象猫捉老鼠的情景,描述你曾经看到过的类似的场面。这样的环节设计,把语文课堂演绎成富有情趣的生活而不是说教的舞台,这是郭老师的过人之处,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学习的地方。

第四篇:沙漠之舟教学片段及反思

师:从表格中,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因为骆驼具有独特的身体特点,所以才能适应沙漠中的恶劣环境。

师:这位同学说得好,不但说出了问题的关键,而且语言非常有逻辑性,用一句话就把骆驼身体特点和如何适应沙漠生活之间的关系表达得非常清楚。你能像他这样,具体地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生略作思考)

生1:因为骆驼身体高,脖子长,所以能在沙漠中识别方向

生2:因为骆驼腿上有胼胝,所以才不怕被烫伤。

师:这两位同学都用到了同一对词“因为……所以”来表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好,你能换个别的词吗?

生:之所以骆驼能在沙漠中找到水源,是因为它的鼻子很灵敏。

生:骆驼能在松软的沙漠中行走,是因为它的脚掌又宽又厚。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是因为……”这三对词都是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尽管语句的顺序不同,但意思是相同的。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观察和自我发现,学生明白了骆驼的身体特点与沙漠环境之间的因果关系,知道了之所以能成为沙漠之舟,是因为骆驼种种独特的身体特点,能够适应沙漠中的特殊环境。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用三个表示因果关系的不同的关联词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语言的逻辑性和思维的联贯性,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语文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第五篇:《小括号》教学片段及反思

问题解决是80年代以来国际数学教学的三大趋势之一。联合国教课文组织早在八十年代初就提出:“数学问题解决应作为学校数学教育的中心。”一个良好的问题解决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探究、发现、实现“再创造”数学的过程。在教学“小括号”时,我通过引导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经历数学符号——小括号“再创造”的过程,体会使用小括号的实际意义和合理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摘录“小括号”教学片断:

(角色扮演,一学生扮演售货员,另一学生扮演顾客)

售货员:你好,欢迎光临“佳佳书店”,请问你要买什么书?

顾客:买一本《学生词典》和一本《少儿画册》。

售货员:一本《学生词典》28元,一本《少儿画册》17元,他付50元,应该找他多少元?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能不能用数学知识帮售货员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1:我先算用去多少元?算式是28+17=45(元),再用50-45=5(元),所以应找回5元钱。

教师:能不能把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

(学生1板演:50-28+17)

=50-4

5=5(元)

学生2:我有问题,算式里有加有减,应该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先算减法再算加法,你为什么先算加法?

学生1:因为我要先算用去的钱,算式是28+17,再用50元减去用去的钱。

教师:从算式里你们看得出是先算28+17吗?我们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可以在算式里加符号。

教师:你可以用什么符号来标明先算28+17?

(学生自主练习,组内交流)

教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学生1:我在28+17下面画一横线。

学生2:我在28+17下面画一波浪线。

学生3:我用圆圈把28+17圈起来。

学生4:我用小括号把28+17括起来。

学生5:我在加法下面画一小人,算式50-28+17象一辆汽车,加法正好停在小人前面,小人先进加法里,再进减法里。

学生6:我在加法下面画一扇门,加法象小孩,减法象大人,大人让小孩先出门。

学生7:我在加法下面画一只兔子,减法下面画一只乌龟,兔子比乌龟跑得快,所以我先算加法再算减法。

教师:小朋友们的想法都很有创意,在实际的计算时我们用哪个符号呢?

学生:老师,我知道,实际计算时我们使用的是小括号,书上都是这样写的。

教师:你说得对,在实际计算时我们总不能你画横线,我画圈,你画兔子,我画门,我们规定了一个统一的符号——小括号,我们一起来学习使用小括号。

反思:

在进行“小括号”的教学时,我设计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情景——买图书,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找钱的问题时,引发了矛盾冲突:50-17+28必须先算17+28,可是怎么才能看出先算17+28?这时我打破传统的数学教学,没有马上出示小括号来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创造一个符号来表明先算17+28。启迪了学生的思维、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学生们结合自己内心的感受与体验设计出各种符号来解决问题,有横线、波浪线、圆圈、小括号、小人、兔子、门等等,显示出自我才能,体现自我个性。教师对学生创造的符号给与充分的尊重,同时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差异资源,让学生引出了小括号,把握了小括号出现的时机,突出了小括号的作用,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把“白开水”酿成香醇的“茅台酒”。

下载《长城》教学片段及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长城》教学片段及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成语长城》片段教学反思 雷丽俊

    体验作文《成语长城》片段教学反思平遥县汇济小学 雷丽俊 师:说说带有数字的成语。 生:自由说。 师:从哪边开始? 生1:从我们这边。 生2:从我们这边。 师:大家都有这样的想法,怎么公......

    《长城》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师:要知道,那可是两三千斤重的条石!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收)他们是怎样一步一步……(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边说边把“两三千斤重”、“无数的肩膀无数的......

    片段教学反思

    片段教学反思 篇一:片段>教学反思5月,我们前前后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其中跨时最长、耗时最多的就是青年教师的片段教学竞赛了。全校一共有27位青年教师分文理科进行了竞赛。......

    “中括号”教学片段及反思

    “中括号”教学片段及反思 中括号是数学中的一种符号,以往的教材是通过分析、解答应用题引出的,即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列出综合算式后发现单用小括号不能正确解决问题,必须运......

    幼儿园数学教学片段及反思

    幼儿园数学教学片段及反思 小班下学期幼儿已经学习过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对它们已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根据观察,平时孩子们对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物体比较感兴趣。为了......

    《写景片段》教学设计及反思

    《写景片段》教学设计及反思 摘 要:针对《写景片段》教学设计及反思进行了论述。关键词:《写景片段》;教学设计;反思学习目标: 1.了解景物描写的一些方法 2.能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上学了》教学片段及反思

    【片段1】(教室里,桌椅围成大圈,讲台暂被“弃置”在教室一角。黑板上贴着大幅教学挂图,上方用彩色粉笔写道:“欢迎你!”黑板左右分别贴有丁丁、冬冬的头像。墙上崭新的专栏,分别以......

    教学片段及反思(合集五篇)

    教学片段实录及教学评价反思 片断一、 师:同学们,大家在较短的内容就能把课文读顺了,在读课文当中,哪些事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小朋友和老爷爷的对话。 师:这是你的读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