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猫》教学片段及反思
《猫》教学片段及反思
教学片段: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反复读文,勾出感兴趣的句段,圈出关键词,还要看这部分是不是引起了你的共鸣,勾起了你的点滴回忆,是否与你心目中的小猫形象一致,把你的感受简单写一写。
学生稍作准备后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师:谁愿意先把自己有感而发的句段读给大家听,把你的感受讲给大家听。
生: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侯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情事也不过问。从这儿我体会到猫很老实。读到这我联想到了我姥姥家的猫,它也特别爱睡大觉。
师:出示课件(学生读的这两句话)
生:我想到我奶奶家的猫,它喜欢在房顶上睡大觉 生:我大姥姥家的小猫喜欢在被垛上睡觉 师:出示课件:两幅猫的睡觉图插在两句话的下面 看图你想说写什么? 生:猫真会享受 生:猫真可爱 生:猫真老实
师:谁愿意把你对猫的印象融入朗读中表达出来 生:读文(几名学生读——同桌齐读)师:猫还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与作者有同感?
生: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它一声也不出。从这我体会出猫也会耍小性子 师:你耍过小性字吗?和谁耍小性子? 生:和爸爸妈妈耍过 师:什么时候? 生:我生气的时候
师:生气的时候就耍小性子,那猫要是高兴的时候呢? 出示课件: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生齐读 生:猫很可爱 生:猫真会讨好人 生:猫对自己很娇 生:猫对作者很亲近。
师:老师也有一点体会,你注意到这句话中的“蹭”了吗?什么是“蹭”?
生:一个物体和另一个物体摩擦 师:把蹭换成摩擦读读这句话。生:读这句话。师:换成摩擦行吗? 生:不好。师:用蹭好在哪?
生:让我体会出猫的动作轻,很温柔。生:猫在表达对作者的喜欢。生:猫在向作者撒娇。生:猫很尊重作者。
师:看来,作者这一个“蹭”字,不仅蹭出了温柔,而且蹭出了感情。这就叫“一字千斤”啊!
„„ 反思:
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激发了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师生平等,民主的对话,使课堂呈现出自然,平实,朴实的崭新面貌,郭老师饱含激情,倾情投入,充分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的无穷魅力。
一、新课标要求“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上课欢完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同时又有效地指导了学生们的学法:“勾,圈,回忆,写一写”,简单,朴实,明确,可以使“学习什么”与“怎样学习”有机的统一起来,在老师机智、敏锐的主导作用下,使学生在“不露痕迹”的自然氛围中进行,学生们在轻松愉快中与师对话,与文本对话,而且学会了有创意的表达。
二、教与学是辨证统一的。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老师适时的引导,点拨。课堂上,如果老师不能及时引导、点拨,在教学中就会出现学生自由过多,教师指导不足的现象,或是一味鼓励学生自己体验而忽视了文本的思想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案例中,当学生说猫也会耍小性子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交流后,郭老师引导:生气的时候就耍小性子,那猫要是高兴的时候呢?又如学生在交流中一直没能体会出“蹭”字的精妙,此时教师引导:老师也有一点体会,你注意到这句话中的“蹭”了吗?什么是“蹭”?这样恰如其分的引导、点拨,使学生不仅体会到猫的可爱,而且也通过作者的用词精妙体会到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三、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其实,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生活!然而,很多时间,课堂被我们异化了,课堂没有了生活的情趣,课堂死气沉沉。郭老师的《猫》却让我们耳目一新。案例中学生交流“猫老实”这一点时,学生们把头脑中的记忆反馈到课堂上,说奶奶家的猫喜欢在房顶上睡大觉,大姥姥家的小猫喜欢在被垛上睡觉,又如让学生想象猫捉老鼠的情景,描述你曾经看到过的类似的场面。这样的环节设计,把语文课堂演绎成富有情趣的生活而不是说教的舞台,这是郭老师的过人之处,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学习的地方。
第二篇:《猫》片段教学及评析
《猫》片段教学及评析
【内容分析】
《猫》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教材,本组教材以“作家笔下的动物”为专题,本片段为教材的1—3自然段。作者老舍先生用朴实而传神的语言,贴切精当的修辞手法,通过一组组充满生活情趣的画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猫的性格“古怪”,表达了对猫的喜爱之情。基于对写动物课文特点的把握,设定的目标为:读中理解猫的特点,透过文字用心感悟作者对猫的爱怜之情,并领悟写法。同时,在读中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这些都是中年段阅读的重点。
【过程设计】
一、简笔画导入
师:你们听——是什么动物的叫声?对了,是可爱的小猫。(教师板画小猫的简笔画,并书写课题《猫》)师:你们喜欢猫吗?为什么?
师:你认为小猫能捉老鼠,为民除害。他觉得小猫的毛摸起来很柔顺。(教师说话时将手指向不同的方向)带着你们的喜爱之情再读一读课题《猫》(手指向课题)
[导入时如果不能先“声”夺人,那就先来点诗情“画”意吧!以生动形象的简笔画导入,让猫的形象跃然纸上,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心中的情感。考核时,教师现场的简笔画也是个人素质的展示。]
二、整体感知
师:有一位大作家叫老舍,也可喜欢猫了,还专门为它写了一篇文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两个最能概括课文内容的句子。
师:你一下子就找到了,你认为是这两句: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
师:你可真会读书,我们在读课文时,也要像他一样,学会把长文章读短,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以用课文中的重点句来概括。师:我们先来看看猫的性格古怪这一部分(板书:古怪),请同学们默读1至3自然段,想想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猫的性格古怪,可以在句旁做些批注,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话来交流读书体会。(教师离开讲台,以示观察学生静读。)[片段教学时,对于脉络特别清晰的文章可引导学生进行重点句、重点词的概括,这样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在考核时,教师在转述学生语言时,还要及时予以恰当的评价。]
三、品读“古怪”,入情悟法。
(一)概括特点,理解古怪。
师:你从第一段的2、3句中体会到猫很老实。善于抓住关键词来概括,真好。你也说说,还有坐在最后一排的男生也来试试。(说话时转向不同的方向)师: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把概括猫特点的词语都找出来了,分别是——(教师板书如下)
老实 贪玩 尽职 温柔可亲 一声不出 胆小 勇猛
师:请看屏幕,把这句话补充完整。(手指黑板上方,以示PPT出示:这只猫既_____又_______,既_____又_______,既_____又_______,高兴时_________,不高兴时___________。)
师:你发现了什么?你发现了词语的意思相反,性格矛盾,所以说它古怪。他认为温柔可亲,胆小等都是写用来形容人的,这里用来形容猫,是拟人的手法,这样说明作者很爱猫。
师小结:你看,多有意思呀!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猫相反的,矛盾的性格体现了它的古怪,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下面,我们通过朗读来将这只古怪的猫展现出来,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特点来读。
[这个片段,让学生说出其中的一个特点并不难,难的是理解“古怪”是集很多矛盾的特点于一体。教学时,一句“既——又——”的总结,便化难为易,让理解“古怪”水到渠成。]
(二)学习第一段。
师:你读的是猫老实这一句,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哦,“的确”一词说明是千真万确,名副其实。你懂得通过强调关键词来表达自己的体会,这是很好的朗读方法。他读的是写猫贪玩的句子,味道却不够。来,我们一起看看这个句子。(教师手指向屏幕)这里有组关联词 “任凭„„也”你觉得能去掉吗?为什么?——说得真好,用上这关联词更能体现猫的贪玩,把你的这种体会送到这个词语里,句子就读活了。(走向前一步,以示是倾听个别学生朗读)
师:老舍先生对待如此贪玩的猫是什么态度呢?(PPT出示“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他写这句话时,用词很有特点,自己先读一读,发现了什么? 师:你觉得用上语气词,显得很亲切,不是凶巴巴地责备。你说用上语气词,显得像说话一样自然。(教师直接转述学生答案)
师:就像说话一样自然,谁愿意也读一读?(稍停以示学生朗读)师:让老舍先生如此喜爱的猫不仅贪玩,还很尽职呢?谁来读读这只猫是怎么尽职的?
师:你读得很投入,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的插图。谁来演演“屏息凝视”?(稍停以示学生表演)演得真像,看来,这屏息是指?——屏住呼吸。凝视是指?——久久地一直看。(模拟学生接说)
师引读:一小时过去了,猫就这样——屏息凝视,两小时过去了,猫还在——屏息凝视,三小进过去了,猫依然——屏息凝视。就这样——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模拟学生接读)
师:你的小手举得这么高,你想说从“非„„不可”这组关联词词语中体会到猫的决心和信心。
真是会学习的孩子!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难怪作者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回顾一下,我们是怎么读出猫的特点的?
师:是呀,抓关键词读,想象画面,通过朗读来体会。运用这样的方法,我们继续学习。
(二)学习第二、三两段。
师:你读的是第二段的第二句。你们听出来了吗?他强调了哪个词?——丰富多腔。作者写猫声音的词还有——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想想,这么多的声音,是一次就全能观察清楚的吗?是呀,你说得要许多次,而且要很仔细地听。哦,你认为平时猫声让你觉得烦,可在作者眼里却成了歌唱家,说明作者对猫爱之深。
师:体会得真好,高兴时,猫除了丰富多腔地叫唤着,还会——(手指黑板上方,以示PPT出示,模拟学生语气读):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师:读一读这句话,有疑问吗?可以抓住感兴趣的词语来提问。师:什么是蹭?梅花指什么?(教师直接转述学生的回答)师:大家一起来交流自己的看法吧!
你认为梅花是猫的小脚印,这样写说明老舍喜欢猫。他认为蹭是轻轻地摩擦,温柔地摩擦,会让人感觉很舒服。你想补充,觉得这个蹭是猫怕作者受伤,说明猫也爱作者。(说话时,转向不同的方向)
师:一朵梅花,一个蹭,你们就从中读出了一个“人爱猫,猫亲人”的美好意境。当然,这些可都是在它高兴时,它要是不高兴时------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也不出。(模拟学生接读)
师:真是一只古怪的猫。
(三)体会写法、积累语言
师:书读得有滋有味了,咱们现在来回顾一下作者是怎么写出猫的古怪,表达喜爱之情呢?
师:拟人,生活中的小事例,关联词的使用,反语。(直接转述学生的答案)师:当然,除了这些方法,更主要是离不开长期细致的观察。好的语言值得我们去积累,给大家一点时间,看谁能根据提示背一背你喜欢的部分。[恰当的课堂节奏应该适合小学生的心理,松弛有度,动静结合,以实现高效课堂的目的。本片段的教学可看出,三段的学习,第一段在“扶”,得意、得言、更得读书之法。第二、三段是“放”,有自主交流学习成果,有自主质疑“梅花”与“蹭”。片段教学也要在变化中有规律,在流动中舒展。]
板书:猫
老实 贪玩 尽职
古怪 温柔可亲 一声不出
胆小 勇猛
第三篇:猫+片段教学
猫 第一自然段片段教学
1.板书:猫。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猫这个字是一个形声字,那你们看表示意思的部分是?(狂犬旁)表音的呢?(苗)那你们知道古人为什么用苗来表音吗?(你觉得是因为猫喵喵叫)你能学学小猫的叫声吗?呀,多可爱的小猫啊!
在宋代呀,有一个叫陆佃的人,他认为这个字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出示卡片。他说:“鼠善害苗,而猫捕鼠,去苗之害,故猫字从苗”看了这段资料,再看看猫这个字,你有什么想说的?(是的,猫可以为民除害;我们可要保护猫)看来这种说法里还寄托着古人对猫的喜爱之情,你看,咱们中国的汉字多有趣啊!一起带着喜爱再读读课题。
2.孩子们,让我们轻声自由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文中有一个能概括课文内容的句子,看你们能发现吗。别忘了读准字音。读清楚了吗?读明白了吗?火眼金睛,你们找的是这句吗,真厉害。这句话中有一个关键词,读出来了吗?是的,古怪,读书就要学会抓关键词。读着读着,你知道猫的性格古怪表现在哪些方面了吗?(老实
贪玩
尽职)一个方面,两个方面,三个方面。
3.请一位同学读读贪玩的句子。读得多投入啊,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相信你们都能读出来,全班一起来。多么贪玩的猫啊,面对如此贪玩的猫,老舍先生又是什么态度呢?看屏幕,一起读读这句话。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老舍先生在写这句话的时候用词很有特点,老师在这三个词的下面加了个着重号,善于思考的孩子一定发现了——对,三个语气词。让我们先去掉这三个语气词,读一读。读得很流畅。同学们,老师也想体会着读一读,你看看加上这三个语气词我们能感受到什么?你体会到什么?哦,是老舍对这只猫的喜爱之情。你看她体会到了藏在文字背后的感情,真了不起。看来简单的词可不简单。老舍先生连用3个语气词,让我们体会到了他多么爱这只猫,这就是用词的巧妙啊!谁能带着喜爱之情来读一读。读得真投入;不仅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
4.第二天,这贪玩的猫呀,终于回来了。老舍先生把它爱怜地抱在怀里,这是一位邻居进来了,老舍先生就对他说,说它贪玩吧,读··;读得在慢一点,一位朋友来家做客了,老舍先生对朋友说,说他贪玩吧,读··;老舍先生还写下了这句话,想对所有的读者说:“说他贪玩吧,再读····”,读书就要这样,把自己放进课文里。5.这只猫不仅贪玩,还很尽职呢。谁来读读猫的尽职?从你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你强调了“屏息凝神”,把强调号送给这个词。你想把着重号送给——非···不可,读一读。真投入。同学们,思考一下屏息凝神是什么样子?我看看谁做的最好。真棒,看来同学们都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但老师有点不明白了,屏住呼吸,那猫一口气儿都不喘了啊?这不得憋死咯,还怎么抓老鼠?哦,原来是暂时屏住呼吸。一个小时过去了,他——屏息凝视,小声点,小心惊动老鼠;两个小时过去了,他继续——屏息凝视。猫就是这样,一连屏息凝视几个钟头!你体会到了什么?是的,真是一只尽职的猫啊!让我们带着喜爱之情一起爱读读。
6.老舍的猫就是这样,又老实又贪玩又尽职,老舍就是通过这种矛盾的性格,来体现他对猫的喜爱,多有意思的猫啊,带着喜爱之情,再读读课题。
第四篇:鲸教学片段及反思
研修前,小学语文自主性学习这一概念虽然在我脑海中出现过,也力图在自己的课堂中努力实现,但终究只是美好的愿望,没有理论知识的支持,也只是个人摸索,鲸教学片段及反思。研修后,我对学生自主性学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掌握了一些方法。以下是我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
生1:进食、呼吸。
生2:还有睡觉和生长特点。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就小组学习。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鲸的生活习性中的一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研究,如,可以画画、可以朗读、可以表演、可以用表格的形式。学习时一定要注意作者是怎样把鲸的特点写清楚的,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现在我们就开动吧。
学生分组学习,教师巡视。
师:我注意到了同学们在小组中合作得都非常好,分工很明确,而且商量时声音很小,没有影响到其他组。我想研究成果一定不错,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
生3:我们第一小组研究的是鲸的呼吸,我们使用画画的方法学习的,请大家看,这是我们小组画的两幅图(展示给大家看)
师:画得真好,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生3:我们画的是鲸呼吸时的样子。鲸用肺呼吸,隔一定时间必须到海面上呼吸一次。这幅图上的鲸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它是须鲸。在看这幅图,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这头鲸是齿鲸。
师:不仅画得好,讲解得也非常清楚。同学们看(指两幅图的水柱)像什么呢?
生异口同声:喷泉。
师:作者也是这么说的,特别生动形象。请问第一小组的同学,你们总结出了说明方法吗?
生4:作者把鲸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说成公园里的喷泉,用到了比喻的说明方法,教学反思《鲸教学片段及反思》。
师:嗯,很好,还有吗?
生:没有了。
师:别的小组成员有补充的吗?
生5(笑):老师我补充,从他们画的两幅图我就知道,作者还用了比较的方法。
师:你补充的很好,作者用鲸鱼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加以比较,这样来区分须鲸和齿鲸。哪个小组再来汇报?
生6:老师我们第三小组学习的是鲸睡觉的一部分。我们也是利用图画。(出示图)大家看,鲸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头朝里,尾巴向外,围成一圈,静静的浮在海面上。
师:大家看这些围在一起睡觉的鲸像什么?
生7:像一朵盛开的莲花。
生8:像漂浮在海面的一个小岛。
师:鲸鱼这种睡姿是为了什么呢?
生9:保护自己。
师:可见鲸鱼非常——
生(齐):聪明。
师:真棒,都知道老师在想什么了。
生10:我们小组学习的是鲸鱼进食的部分,我们是用表演的方法。
师:请你们来表演吧。
生表演:几个同学围住一个同学做撕咬状表演齿鲸吃大鱼和海兽。一个同学表演须鲸吃小鱼的动作。
师:你们表演得很到位。能说一说用到了那些说明方法吗?
生10:“鲸的身子这么大?它们吃什么呢?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用了设问的方法,告诉我们鲸鱼吃什么?“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虎鲸,常常好几十头结成一群,围住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能把它吃光。”用了举例子的方法,告诉我们虎鲸食量大,很凶猛。还用了列数字的方法。
师:你们组学得真仔细。哪一组学的是鲸鱼的生长特点。
生10:我们组,我们用朗读的方法。
师:请吧。
生大声朗读。
师:读得声情并茂,说一说,你们的成果。
生10:我们组觉得鲸鱼很大,生长得速度很快,而且寿命很长。
师:说证据。
生10:作者是用列数字的方法告诉我们的。“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十多米长,七千公斤重,一天能长三十公斤到五十公斤,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作者还告诉我们鲸鱼是胎生的。
师:同学们还有补充的吗?
师:同学们真会学习,听了你们的汇报,老师知道你们对鲸这种庞大的动物已经有了全面的了解。可是据我所知,鲸鱼家族中的成员数量急剧减少,有的濒临灭绝,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
反思:在学习鲸鱼的生活习性时,我让学生分组自主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按自己的选择去读书、思考、感悟,获得个人的读书体验,整堂课都充满了欢快的气氛。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们集思广益,有了更多的收获。
我们班共 33 名学生,分成 6 个小组,2 组学生选择学习鲸睡觉,3 组学生选择学习鲸呼吸,1 组学生选择了学习鲸进食,学生们选择的学习方法惊人的一致,学习鲸鱼睡觉和呼吸的学生都是选择画画的形式,可见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一样的。遗憾的是没有小组选择学习鲸的生长特点,可能是选这一段不太好发挥。巡视时,我发现了这一点,和一个小组商量,能不能改变一下自己组的选择,因为如果同学们都选择一样的知识学习,就没有新意了,也不能体现自己小组的能力,所以挑战一下自己,选别人没有选择的,他们都表示同意。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时,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他们的选择大部分会一样,而对于遗留下的他们没有选择的内容该如何处理才更好呢?
第五篇:沙漠之舟教学片段及反思
师:从表格中,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因为骆驼具有独特的身体特点,所以才能适应沙漠中的恶劣环境。
师:这位同学说得好,不但说出了问题的关键,而且语言非常有逻辑性,用一句话就把骆驼身体特点和如何适应沙漠生活之间的关系表达得非常清楚。你能像他这样,具体地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生略作思考)
生1:因为骆驼身体高,脖子长,所以能在沙漠中识别方向
生2:因为骆驼腿上有胼胝,所以才不怕被烫伤。
师:这两位同学都用到了同一对词“因为……所以”来表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好,你能换个别的词吗?
生:之所以骆驼能在沙漠中找到水源,是因为它的鼻子很灵敏。
生:骆驼能在松软的沙漠中行走,是因为它的脚掌又宽又厚。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是因为……”这三对词都是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尽管语句的顺序不同,但意思是相同的。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观察和自我发现,学生明白了骆驼的身体特点与沙漠环境之间的因果关系,知道了之所以能成为沙漠之舟,是因为骆驼种种独特的身体特点,能够适应沙漠中的特殊环境。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用三个表示因果关系的不同的关联词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语言的逻辑性和思维的联贯性,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语文能力,可谓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