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2月国际财经新闻
美国劳工部2月7日公布的就业数据显示,1月份美国部门失业率降至6.6%,触及5年多来新低,但当月非农就业人数仅增长11.3万,远低于经济学家普遍预期的18万。令人失望的就业数据再度引发人们对美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颠簸期的担忧。
2月18日,中国银行与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在悉尼签署了人民币清算协议。根据该协议,澳交所将提供人民币直接贸易结算服务,与过去需要通过美元进行间接贸易结算相比,这项服务将简化贸易流程,降低中国和澳大利亚相关企业的业务成本,并有助于降低汇率风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月19日在一份经济监测报告中对新兴经济体的脆弱性发出警告。报告称,全球经济活动正在增强,但复苏依然疲软,重大下行风险尚存。需要关注资本外流、利率上升和一些新兴经济体猛烈的货币贬值等主要问题。
为期2天的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2月23日在澳大利亚悉尼闭幕。会议主要讨论了当前全球经济形势、长期投资、全面增长战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改革、金融部门改革以及国际税收合作等问题,并发表了联合公报。联合公报说,与会成员承诺争取在未来五年内将G20整体GDP由目前预测水平提高2%以上。据悉,这是G20首次为实现经济增长提出具体目标。
德国2月份伊福商业景气指数升高超出预期,比上一个月上升0.7个点至111.3点。这是该指数连续第四个月实现增长,反映出德国企业对经济前景拥有信心。伊福经济研究所所长汉斯—维尔纳•辛恩认为,这表明德国经济经受住了外部复杂环境的考验。
第二篇:财经新闻
上海十大青年经济人物评选结果揭晓 2013年3月11日,“上海农商银行杯”2011-2012上海十大青年经济人物评选结果揭晓,评选活动自2002年开展以来,至今已是第十一届。上海克而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丁祖昱,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制片人、主持人马红漫,上海红刚青扁豆生产专业合作社总经理王黎娜(女),星空华文传媒首席执行官田明,上港集团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丰,光明食品集团上海五四有限公司总经理沈红然,上海城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沈培良,上海丰云餐饮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郑孟午,景域国际旅游运营集团董事长、驴妈妈旅游网创始人洪清华,复星地产控股总裁徐晓亮成为2011-2012上海十大青年经济人物获得者。
本次评选活动致力于发掘、表彰、宣传一批在2011-2012结合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要求,在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积极应对复杂经济形势,在经济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青年企业家、经理人和财经评论员、记者等各类青年经济人才。
第三篇:2014年1月国际财经新闻
2014年1月1日,波罗的海国家拉脱维亚正式加入欧元区,成为欧元区的第十八个成员国。相比于欧元区整体处于艰难复苏进程,拉脱维亚2013年经济增速超过5%,在欧盟各国中表现最好。
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简称拉加经委会)日前发布《推动与中国的贸易和投资》报告。该报告称,中国已成为巴西、秘鲁、智利和哥伦比亚等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2002年到2012年间,中拉贸易额增长了20倍,从120亿美元跨越到2500亿美元,受中国经济强势推动,拉美地区出口在此期间增长了25倍。拉美主要国家对中国出口的大豆、铁矿石等大宗产品,已占有关国家外汇收入的80%以上。
亚洲开发银行日前发布报告称,受区域内最大的3个经济体——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经济增速放缓拖累,东盟十国2013年经济增长率从2012年的5.6%下降为约4.9%,低于此前预估的5.4%。得益于欧美国家经济复苏拉动出口,2014年东盟整体经济增速将回升到5.3%左右。
世界银行1月14日发布《全球经济展望》报告认为,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5年之后,全球经济迎来了加快增长的拐点,预计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将提速,发达国家看来也走出了谷底。报告预计,全球经济今年将增长3.2%,其中发展中国家增长5.3%,发达国家增长2.2%。中国今年的增长率预测值为7.7%,与去年大体持平。
根据德国慕尼黑伊福经济研究所近日公布的数据,德国2013年贸易顺差额达2000亿欧元(约合2717亿美元),相当于德国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7.3%,成为世界最大贸易顺差国。排在第二和第三位的分别为中国和沙特阿拉伯。
1月19日,据非洲媒体近日报道,非洲地区三个区域经济共同体(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体、东非共同体和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预计今年6月签署协议,建立一个涵盖26国的大市场。三方自由贸易区一旦建成,将成为非洲经济共同体的基石。
1月22日至25日,第四十四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2014达沃斯论坛)将在瑞士小镇达沃斯举行。“重塑世界格局对政治、商业和社会的影响”,是本届年会主题。世界经济论坛执行主席施瓦布表示,目前全球仍然着眼于应对经济危机,今年除关注经济危机及其他热点议题外,将重点关注如何解决世界面临的根本性问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月21日上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1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7%,2015年有望增长3.9%,较2013年3%的增长率有较大回升。报告说,经历了2013年的“低速挡”后,世界经济增长今年处在复苏轨道,但风险尚存,发达国家面临通货紧缩风险,新兴经济体则面临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的挑战。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一名行政法官1月22日作出初步裁决,暂停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中国分公司对在美上市公司的审计资格,期限为6个月,理由是这些审计机构拒绝提供有关在美上市中国企业的审计资料,阻碍了美方对这些企业的欺诈调查。
1月23日,阿根廷比索兑美元汇率在单个交易日之内暴跌12.4%,由前一日的7.125比索兑1美元跌到收盘时的8.01比索兑1美元。其间最高跌幅一度达到16.5%,阿央行联合了部分出口企业入市干预,才使得收盘时汇率跌幅有所缩小。这是13年来阿根廷比索汇率的最大单日跌幅,引发了阿根廷各界及国际金融市场的高度关注。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1月29日宣布继续削减量化宽松政策,将每月债券购买规模从750亿美元减少至650亿美元。这是继去年12月之后,美联储第二次宣布削减量宽。鉴于近期
全球金融市场出现的动荡,美联储的举措可能令市场进一步承压。当天,美联储在结束货币政策会议后发表声明称,从2月份起,每月将购买300亿美元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350亿美元长期国债,分别较此前确定的购买额减少50亿美元。
第四篇:周末财经新闻
宏观经济
1国家统计局11日发布了《11月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数据显示,我国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5.1%,环比上涨1.1%,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扩大。今年1到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3.2%。
2国家统计局11日发布了《11月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数据显示,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增长6.1%,环比上涨1.4%。今年1到11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5.5%。
3中国人民银行周五(12月10日)决定,从2010年12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为年内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业内人士指出,考虑到目前资本流入压力正在上升,短期内加息空间可能受到限制,年内进一步动用存款准备金率可能性更大。
4上周五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将讨论2011年的具体经济目标,并为“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调控定调。“稳增长、防通胀”预计成为核心主题。保障和改善民生将被中央经济会议重点关注。
5发改委官员在12日表示不需行政手段干预物价
农产品价格上涨有它的合理性,特别是劳动力、土地、运输成本的上升是高兴的,农产品里面可以细分,蔬菜价格不可能长期高运行的,主要受气候、季节性的供应因素的影响。粮食、食用植物油、生猪,这三个品种的价格应该说有个逐步上涨的过程,现在价格上涨也是合理的。还有一些过度的投机炒作导致价格上涨肯定会回落,包括前期我们的绿豆价格、棉花价格,另一方面由于技术进步,规模生产,市场竞争激烈,工业品价格应该是长期来保持一个逐步下行的趋势。”国内市场1高盛声称:中长期看好A股
2年终有41家公司获政府补贴获得补贴的公司都是一些业绩优良的公司获得的财政奖励。获得奖励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设备制造业、医药业上市公司的重大研发项目,以及部分化工业、冶炼业上市公司淘汰落后产能的产业升级改造项目。数据显示,目前已有41家公司披露了47笔财政补贴,补贴总额18.40亿元,相当于该41家公司今年前三季的净利润35.76亿元的51.45%。获得补贴的公司中,业绩优良公司占较大比例。在21家披露今年业绩预告的获补贴公司中,有17家业绩预增,其中业绩增长幅度在80%以上的3家,沈阳机床更预计业绩将大幅增长584%。
大额补贴主要受益于房地产升值。47笔补贴中,*ST南化、东北制药、航天通信等7笔金额最高超过1亿元,上市公司厂房搬迁及出售房产获得政府补偿为大额补贴产生的主因。如航天通信的补贴来自政府有关部门的拆迁补偿,其子公司沈阳航天新乐将因此获得不低于3200万元拆迁补偿金;成都航天通信设备公司则将收到不低于1.2亿元的拆迁补偿金。
数控机床行业的龙头企业:沈阳机床,天马股份、经纬纺机
在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企业产业升级改造方面,今年的财政补贴体现出以奖代罚的特色,并以电力、冶炼、化工等行业上市公司居多,如皖能电力、吉电股份等公司都因淘汰落后产能获得奖励。
与三农相关产业仍然受到持续的政策性补贴,除化肥行业外,农业金融开始受到政策关注。澳洋顺昌因参股昌盛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今年获得农村金融改革补助500多万元。
3外汇局再曝打击热钱案例 结汇资金流向股市楼市
12月10日,外管局再次通报打击“热钱”跨境流动中对第二批企业、个人违规办理外汇业务处罚情况。
据上述通报,企业和个人违规情况包括结汇后投资于股票、基金和房地产等多种。主要违反了资本金结汇管理有关规定等。
通报案例中,结汇后投资股市的有3例。投资楼市及与房产有关的有两例。
第五篇:财经新闻写作技巧
当前财经新闻逐渐成为我国各种媒体报道的重点。财经新闻有着抽象性、涉及范围广、有较强提示作用等特点,而从我国当前的财经报道来看,在媒体、记者、读者三方面都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什么是财经新闻呢?在以前,人们对于财经的认识比较狭窄,提到财经,认为它就是财政、金融两个方面的东西,是理论+数字+政策的东西。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财经范围的认识也越来越广,从内容上看,它不仅仅是财政、金融方面的东西,还包括证券、投资理财、工商贸易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有一种泛财经观点认为,凡是与经济有关的内容都可以归到财经里去。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财经新闻的定义也必将在实践中动态地发展并不断丰富其内涵。不同类型的媒体在处理财经报道的方式上各有不同,本文着重探讨的是报纸类财经新闻的创新写作之道。
财经报道的创新之道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财经报道来说,读者感不感兴趣,主要取决于新闻内容是不是发生在读者身边,新闻事实和读者有无关联,读者是不是真正关心。而要改变当前财经报道“外行看不懂,内行不屑看”的状况,使财经新闻像社会新闻一样大众化,为不同知识层次的受众所接受,就要使财经报道实现题材创新、角度创新、思维创新和手法创新,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创新意识。
财经新闻的创新首先应在以下几种意识上加强:
1、要有全球意识,引导人们面向世界。做到“全球化视野,中国化思考,区域化报道”。新闻是事意契合的传播符号,不仅仅是告人以事,更要迪人以意。同样是说一件事,要告诉别人什么样的意义,则取决于记者的认知结构、洞察能力和思维高度,一个有使命感的记者,一份有使命感的报纸,应该目光远大,站在时代的高端,胸怀全球,把要报道的新闻同国家前途、世界大势联系起来,因事论理,充分发挥新闻的舆论引导作用,加深报道的思想深度。区域问题要放在全球化和国家民族的背景下思考,每一个新闻的背后都有一些结构要素,媒体必
须反映事件背后的结构形态,特别是体现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新闻背后的结构是什么。报道体系都要随着报纸的变化进行重新思考,时政、娱乐、体育、财经等新闻都可以重新梳理,最根本的是依据读者的阅读需求,依据市场的需求来加以重新思考。例如,个体读者对国际新闻的需求,并不是因国际新闻而去阅读,而是冲突性的题材在吸引读者。而读者对国际财经新闻的关注,深层次原因是因为读者的生活受国际公司的影响,它实际上是关注财经本身。
2、要有比较意识,善于从比较中发现新闻。要发现,就需先有创新思维,善于利用记者的信息优势进行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把收集的信息与要研究解决的问题结合起来,通过比较,“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这样才会出“新”。例如,同样一个财经水平差不多的乡镇,在安徽那边几乎找不到卖摩托车的店,而在湖南这边,差不多每个乡镇都会有上七八家卖摩托的店,通过比较发现,我们就可以发现,安徽农村的路政建设比湖南的好得多,交通十分便利,物流发达,出行十分方便。从中我们又可以进一步探考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挖掘出独特的新闻点。
3、要有人文关怀意识。财经新闻不仅要反映物化的力量,更要深入人的心灵。相当一部分报纸只是将“人文关怀”更多地融进了社会新闻之中,有的甚至认为经济类新闻大多报道的是“硬新闻”,需要的只是理性的思考,而“人文关怀”恰恰与之相矛盾。事实上,新兴财经报纸的实践已经告诉我们,财经报道完全可以处理好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关系。2002年3月11日《21世纪经济报道》21版刊登的《中国西兰花梦断日本数万菜农痛失过亿》为例,该文渗透了记者对菜农切身利益的关注以及对他们遭遇的同情,其感染力是不言而喻的。
4、要有社会意识。社会发展是以人为中心,人民是从事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改善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它与其所发生的文化、生态、财经、政治和精神环境是密不可分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社会发展是为了铲除经济发展的社会障碍,经济发展是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手段。因此,在财经报道的写作过程中,时刻保持良好的社会意识,努力
增强社会属性,一要注重写人见人见精神,二要捕捉鲜活的生活素材,选择读者关心的角度作切入点,这样对于报道的完善将有莫大帮助。
(二)从社会角度去拓展财经报道的广度和深度,将纯财经报道感性化,更便于读者接受。
1、善于抓财经工作中大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热点,人们普遍关心它,想知道它的台前幕后。提出财经工作中的社会热点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受众的眼球,而且能为报纸取得大范围的读者效应。如外资银行获准在国内开展业务,汽车行业竞争白热化,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空调、手机等行业的市场大战等等,如果记者及时跟上,独家报道热点背后的新闻,使单纯的财经新闻走向社会化,自然会吸引更多的读者。当然,财经报道也不能丧失它的理性特征,要注意多写一些财经演变中的社会内涵。
2、抓住财经活动的主体—人的一切活动,从人的角度来报道财经的新闻,把写人与写企业共同融于财经新闻中,让读者读财经新闻不再单纯读数字,而是感觉在与人对话,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财经报道传达的财经信息。
“如果物理学家仅懂得物理,那他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如果经济学家仅懂得财经,那他就非常令人讨厌。”④考察财经现象,不能只局限于财经,必须与人联系起来,将视野从财经学向人学的领域拓展。财经报道应遵循这样的思路,把探索财经规律的科学理性与研究人生境界的人文理性结合起来,才能高屋建瓴的说清问题。那是因为:
首先,财经新闻也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些事实之所以发生,多半是由于人类社会的需要。因此,财经新闻不仅要反映物化的力量,而且要深入人的心灵,把人的发展与财经的发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报道中,要把财经的现象与人的揉合在一起加以考察,或者探讨财经事件中的人的内心世界,或者论述财经现象与人的同步发展。从新闻视野上把人放在突出地位,是从人本角度写财经报道的正确方向。借助文化传播财经主体人的新的价值观念。文化是影响社会发
展变迁的决定性因素。文化代表的是一种价值观念,挖掘财经新闻背后的深层信息,传播新的价值观念,能够给读者带来更深层次的触动和思考。要想把财经报道做得鲜活,必须研究财经报道的功能,即加强新闻的服务性与实用性功能,从而增强亲近性,实现与读者的零距离。实用性和服务性高的报纸才能满足读者和吸引读者,使财经报道“增值”。这种类型的财经新闻也成为当今财经类报道的重要任务。这样,读者才会关心你的报纸,关心你这位记者。
其次财经新闻要想充分展现其服务性的一面,必须“回归新闻第一线”。这个第一线,是财经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像“现场直播”一样,把最前沿最新鲜的东西写出来,把最有趣的东西传达给读者,在让他们获得阅读的兴趣的同时,使他们对财经政策、财经事件有所感应,进而有所悟、有所知,这样要比空泛地讲道理实用得多。
(三)力求提供便于大多数人接受的背景,使财经报道的价值在强化服务中得到延伸和“增值”。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一条新闻只有寻求到广泛的受众,才能被认为是发生了传播作用。要让财经新闻被更多人理解,则应做到:
1、善于抓读者最关注的热门话题。选择当前经济生活中读者最关心、与读者最有利害关系或最能引起读者共鸣的内容作为主题,进行深入的、生动的报道,往往能与读者的心理需求一拍即合。例如春节前后,在关系广大民工切身利益的工资问题上,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关于不能拖欠民工工资的法规,针对这种情况,很多的媒体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对国家的政策进行了阐述,使知识水平相对更低的民工更易懂,更多的了解到相关的政策,并运用它来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
2、采取最容易被读者接受的方式。大多数的读者不喜欢长篇大论,不喜欢理论一套套、干巴巴尽是数字符号的文章,对财经事件,可以用故事的形式来报道,用形象来表达抽象,用特殊来表现一般。例如上世纪30年代的《华尔街日报》是一份内容死板、充满着各种统计数字的报纸,发行量最低时只有12000份。1943
年总编辑基尔戈尔对《华尔街日报》的写作风格进行了彻底改变,放弃“5w”的新闻采编原则,强调要把抽象的财经事件用故事的形式进行报道,在这一新的写作理念的指导下,《华尔街日报》逐渐走上了它的兴旺之路。可见,尽管数字对于财经报道来说是重要的,但数字后面的故事更吸引人,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财经故事”将财经新闻进行“社会新闻化”处理。对于财经类新闻的报道,往往容易因为太过追求专业性而忽视其可读性。而财经故事中不仅蕴涵着报纸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也通过巧妙地穿插背景资料等方式隐含了大量实用性信息,所以它成了新兴财经报纸的基本工具,成为体现其特殊见识的重要手段。讲故事并非抛弃数字,财经报道一定要重视数据及数据的精确性,但可以在版面上把重要的数字用图表及各种图形等其他的方式表现出来。
财经故事的好处在于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使高层次的读者能读出财经故事背后的深层次内涵,获得大量未知的信息,而较低层次的读者则将财经故事作为一种消遣。通过讲述财经故事,使各个层次的读者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如2004年5月10日的《21世纪经济报道》之“财富”专题刊出了题为《陈荣珍:一代“和商”的没落》,读者就完全可以从多个层次去解读这篇文章,最浅层次的解读是一个商人通过十来年的努力将荣事达从一个街道办企业发展成知名大企业又逐渐衰落的过程。再深一层次的解读则是机遇与才能对一个人的奋斗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更深层次的解读呢?其衰落的过程又说明了什么呢?可以说,对财经故事的不同解读也体现出读者不同的专业化层次。
对一些题材比较重大、百姓又非常关注的财经工作或财经政策,不能原封不动的把法规政策摆出来给读者看,做政府的传声筒,而可以用解释性报道的形式来满足读者的求知求新欲望。在报道中,采用新闻链接的方法,让读者掌握更多内容,加深对新闻内容的理解。新闻链接的作用就如同背景材料,若运用得恰到好处,更能显示出新闻的价值及社会意义。众多的媒体都采用了这种方式。像《中国经营报》2004年4月26日推出的《德隆奋力自救壮士断臂是底线?》,不仅在编排上作了强化处理,而且还附有《德隆向何处去》、《他们眼中的新疆德隆》、《笃情深发展德隆暗造金融帝国?》等相关报道链接,体现了很强的服务意识,对百姓就业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对那些比较枯燥无味又不能不有的数字,我们
将其形象化。比如,一瓶牛奶,我们可以把它说成是“一个婴儿一天的口粮”,这样的说法比单纯的数字要形象生动得多。
3、媒体要想真正拥有受众,占领市场份额,必须最大程度地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具体到财经报道,所谓满足受众需求,就是通过有效的信息服务,帮助受众减少不确定性,在经济生活中取得相对有利的地位,究其实质,就是要将实用信息及时、有效、规模化地传递给受众。而建立一个灵活、多元、便捷的传播渠道,是决定实用信息最终能否有效影响受众,起到传播效果的关键。因此,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把握受众心理,善于发现受众需求,为其提供最便捷的实用信息。受时间、空间的影响,财经媒体受众群的关注点和心理也在不断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入,受众关注的不仅在于信息本身,更在于这种信息的实用性,以及其可能带来的经济价值。及时研究受众的心理需求,掌握这种变化,适时、适当地改进自身的信息提供内容与方式,对于财经媒体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最早兴起的财经新闻是证券类报道,它是由当时证券市场的红火而带动的,其时主要向受众提供的是行业性极强的证券信息,往往形式简单而内容丰富,有着明显的实用倾向。如今的财经报道虽然远远不仅限于证券这一内容,但受众的着眼点仍然是为了获取信息的实用价值,比如说,理财、股市、经济政策、营销策略等。因此,财经报道应紧密结合受众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发信息的实用价值,同时也要力求通过简洁、明晰的方式将它呈现给受众。
第二,使实用信息个性化,追求信息的不可替代性,寻找报道的新鲜内容。随着第四媒体的崛起,新闻的信息源日渐趋同,财经媒体由于信息的同质化更是如此。在这种大趋势下,财经报道在追求信息实用化的同时,必须强调实用信息的个性化,力求不可替代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媒体具有崭新的价值观、发现基础和独特的判断与发现,从而与受众产生较大程度的共鸣。信息的不可替代性,就是指媒体要发现某一类独特的市场需求,并尽可能用最有特色的方式和内容满足它。财经报道在追求信息实用化的过程中,也要细分市场和受众,采集独特的实用信息,采取独特的信息处理办法,采用个性化的信息表达方式,给受众提供一个与众不同的信息分享环境。认真分析媒体和读者面对的共同问题,探求一种稳
定而不失活力的表现方式,在每一个栏目中探求这样的发现和满足读者需求的努力。
4、采取最容易与读者沟通的渠道。新闻是一种资源,有其开掘的广阔性。在财经报道中不断拓展多向参与的渠道,让读者来进行评述、议论、提出问题;用专家、专业人士的观点、看法,来支撑、升华所要表达的主题„„这样做,不仅能使潜在的新闻资源得到有效而及时的利用,而且能通过服务充分满足受众的需求。
5、努力拓宽财经新闻的报道范围。重新盘点现代市场经济的各个领域,把这些领域全部纳入财经报道的视野之中。在发达国家,金融、财税、贸易是财经新闻的三大支柱,而我们的财经报道在这三方面都非常欠缺。其实要说什么会是财经新闻的话,“一切皆有可能”,一切新闻都有可能变成财经新闻。按美国的“供应链”理论,一切新闻都能变成有影响消费的财经新闻,使得这种新闻生活化和个性化,也就是说任何一条新闻都能够制作成财经新闻。比如说中国加入wto,中国人报道是中国加入wto成功了,江泽民题贺辞;而美国人则反复报道中国入世成功能给美国人提过一种什么样的商机,提供怎么样的就业机会。美国人就这样把一个政治性的新闻转变成了很好的财经新闻。
(四)处理好财经报道专业化和通俗化的关系。
要实现财经新闻的大众化,就必须做到新闻报道的专业化水准和通俗化表达,只有两全其美,才能有效地服务于广大受众的经济决策。要正确的处理好财经报道的专业化和通俗化的关系,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硬主题,软表达。记者在写财经报道的时候,要以专业化水准做分析。经济记者(编辑)应具备足够的经济专业知识,能够准确把握经济概念的内涵、经济命题的要义,善于运用现代经济学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观察、分析、评价经济活动,深刻揭示背后的规律和趋势。以通俗化面对读者,在易懂的前提下做到精深。受众往往喜欢阅读容易理解、接受的财经报道。如果财经报道写得生硬、高深、晦涩,受众会敬而远之或读后不能领悟,从而不愿看或者看不懂。因而经济报道
应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多使用大众化的语言,把复杂、深奥的经济问题、经济现象深入浅出、亲切自然地表述出来,做到“硬主题,软表达”。写文章有三个境界:深入浅出、深入深出、浅入深出。深入深出和浅入深出都不是读者对财经报道所能接受的,深入浅出才是财经报道的最高境界,例如:中国经营报的“热点三人行”就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
2、注意向读者灌输财经知识。财经报道难以大众化的最大的困难在于其专业性要求高,需要一定的知识层次和一定的财经素养,而这两点在普通的受众身上是匮乏的。要提高受众的经济素养,笔者认为一个很有效的手段就是媒体、记者主动向受众传播“财经知识”。像“证券投资”“牛市”“熊市”等经常见诸报纸和其他媒体的财经名词已被绝大部分受众所接受和理解,因此,在财经报道中,可以故意的加进一些专业性强的财经名词,并适当的使其多频率的出现在报道中,然后通过链接名词解释或者背景材料对其进行阐释,使受众既能看懂,有能了解财经名词的意义,通过长期这样的积累,受众可以学到不少的财经知识,形成一定的财经素养。从而提高其财经报道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五)提高财经记者自身的素质。
就财经记者个人而言,则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注意知识的自我更新、自我学习,要充分认识到新闻学是一门交叉科学,作为记者要努力地把社会科学中的许多手段、方式吸收到采写稿件的过程之中,把社会科学的一些技术手段转化为新闻生产力。例如,可以利用经济学的一些研究手段、统计方法和社会学的一些调查技术,进行财经新闻的采访工作。要认真钻研现代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使市场经济的基本精神可以在自己的写作中不自觉地就能流露出来,这并不是要求财经记者成为一个经济学家,但他必须懂现代重要经济学家的重要思想,一名财经新闻记者如果离开了这个基本的知识结构去谈创新,就如同当年洋务派离开了思想观念的革命而只去引进洋枪洋炮一样,到最后终是不行。此外财经记者在写作的技巧上也要学会有所改变,看看近几年获普利策奖的新闻报道,大多不是传统的倒金字塔结构,许多新的技巧在形成,像“双金字塔结构”,文章中有了对比、逸闻、白描、对话等小说家的手法。“文似看山喜不平”,新闻只要能写得好看,吸引人就是成功,而不必在意什么结构。财经新闻记者应该成为社会观察家,时刻认识到自己肩上的社会责任,使财经新闻报道更加有血有肉,有声有色。
另外,财经记者还应从受众本位出发,提高财经报道的解释能力,强调财经报道的解释功能。
《华尔街日报》的一位总编曾经说过,二流的记者能把事情向专家说清楚,一流的记者则能同时把事情向一个小学生讲明白。归根到底,有社会影响的财经报道才是真正的财经新闻,从社会角度写财经新闻,既要使读者便于感性接受、爱读,又要力求有广度、有深度,这样才能使财经报道独树一帜。而报社作为一个团队而言,应强调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性,通过“组织”、“制度”、“培训”的力量,提高记者的水平。
同国外的知名财经媒体的财经报道来看,无论从切入视角、写作方式等各方面来比较,我们的财经报道与之还有不少的一段差距。但正如同中国的财经发达程度一样,拿世界先进水平作为参照系,我们需要走的路还很长。中国加入wto之后,在制度上确立了与世界接轨的承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驱动下,经济的转型期的完成必将更为迅速。而当代中国人对财富和成功的渴望,也成为对财经类信息强烈需求的内在动力,投资理财日益成为中国城市人的必修课。财经活动日益复杂化和人们财经活动参与度的频繁化,使得对财经类信息的需求格外凸显。我们坚信,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强有力的脚步,中国的财经报道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