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5篇

时间:2019-05-13 11:17: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铜陵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铜陵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第一篇:铜陵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铜陵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

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铜政〔2005〕38号

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

根据《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精神,为扎实有效地在全市开展建设节约型城市活动,提高我市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城市的重要意义

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领域把节约资源放在突出位置,着力构建节约型的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城市化模式、消费模式,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我国资源短缺和缓解环境压力的治本之策。多年来,我市一直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及综合利用工作,并已取得明显成效。2004年,全年工业固废利用率达65%、工业废水处理利用率90%、工业废气SO2利用率85%。但同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资源供应紧张和环境容量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如产业结构层次总体较低,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资源勘查滞后,人地矛盾突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市作为主要原材料和产品市场两头在外的工业城市,资源约束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因此,切实抓好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城市,是提升我市综合竞争力的一项基础工程,是事关铜陵当前和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县区政府,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切实增强建设节约型城市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和部署,扎扎实实地推进建设节约型城市的各项工作,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明确建设节约型城市活动的指导思想、今明两年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以推进资源综合利用、节能、节地、节材、节水为重点,着力构建节约型的增长模式和消费模式,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

通过今明两年建设节约型城市的探索和实践,使全市上下建设节约型城市的意识显著增强;尽快建立健全建设节约型城市的激励约束机制;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力争部分重点企业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技术和管理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循环经济初具规模,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通过示范带动,推出一批节约型机关、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节约型家庭。2006年,全市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取水量下降7%,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2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4个百分点。

三、扎实做好今明两年建设节约型城市的重点工作

(一)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1、用循环经济理念发展经济。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科技为支撑、法律为保障,从企业、产业、社会三个层面展开,以循环型工业建设为龙头,促进生态农业、绿色服务业的发展,在生产领域全面推进,在生活领域重点突破,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形成“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环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支撑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2、抓好试点示范工作。积极争取我市作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全力支持有色公司列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加快推进示范园区建设。推出一批主导产业的企业和项目进行试点。

3、加快循环经济园区建设。近期重点建设滨江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区、横港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区、农业循环经济试验区。科学编制示范区规划,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投入,使园区建设初具规模。

(二)因地制宜,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

推进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大对磷石膏、硫酸渣等综合利用技术的科研攻关力度,重点做好粉煤灰、磷石膏、尾矿、化工废渣等综合利用,开发新型建材、提取贵重金属、发展染料化工。经过两年的努力,实现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70%;工业废水回收利用率95%以上;工业废气SO2利用率90%以上。

推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逐步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回收,进行无害化处理,实现综合利用。

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推行农资节约。大力实施秸秆气化,推广秸秆还田。积极推广节肥、节药技术,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

(三)以高耗能行业和企业为重点,着力抓好能源节约

1、抓好高耗能行业、企业节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型能耗低、污染小的产业。加强技术革新和工艺改造,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和装备,降低单位产品耗能指标。关、停一批能耗高、污染重的小企业。有色、化工、冶金、建材、电力等重点行业的耗能大户要制定相应的节能降耗目标和措施。推进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节能,加快淘汰老旧汽车、船舶和落后农业机械。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继续做好车用乙醇汽油推广工作。

2、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要采取严格的节约措施,突出抓好节约用电工作。严格执行公共建筑夏季空调室内温度最低标准,夏季各级机关办公区域的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摄氏度,在全市倡导夏季用电高峰期间室内空调温度提高1—2度。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居民住宅中推广采用高效节能照明产品。制定城市道路、居民小区公用照明节电方案,实行分时控制,限制夜间景观照明用电。争取实施城市集中供热工程。在农村大力推广户用沼气和省柴节煤灶。

3、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贯彻实施公共建筑、住宅节能设计相关规定和标准,新建建筑严格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积极推广应用门窗密封条、保温复合墙体、太阳能建筑、高效照明系统等技术。推动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

4、加强余热利用,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余热发电及焦炉煤气发电,到2006年使我市综合利用发电达3亿千瓦时。做好天然气进铜后的开发利用工作。积极支持我市太阳能产品的开发,大力推广太阳能利用。

5、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落实迎峰度夏措施,贯彻有保有限的原则,实现以节电和提高用电效率为核心的需求侧管理,提高用电效率,切实做好有序供电,合理限电,确保重点。在电力供应紧张时期,对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的企业实行停产让电。继续运用经济杠杆,通过实施差别电价、峰谷分时电价,引导用户移峰填谷,降低高峰电力需求。大力推广绿色照明、变频调速等技术,提高电能利用效率。

6、大力发展节能技术服务体系。鼓励组建和引进能源管理和节能投资机构,推行合同

能源管理和节能投资机制,为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提供综合服务。

(四)科学规划,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

1、实行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严格执行国家、省、市关于保护土地的各项法律、法规及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执行建设用地定额指标。抓紧修编铜陵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力开展矿山和闲置土地复垦工作。杜绝乱占耕地和土地撂荒现象。

2、促进农村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今年内编制完成农村中心镇、中心村规划,加快并村步伐,提高农村聚集度。合理布局农村建设用地、住宅用地、农业用地与生态用地,最大限度节约和利用好土地资源。

3、控制建筑用地。合理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禁止脱离实际需要,建设“大广场、宽马路”;按照国家关于楼堂馆所、房地产开发等的有关规定,规范审批。科学规划、规范各类园区的建设,提高建筑用地容积率,加大投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率。

4、大力推广新型建材。认真实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国办发〔2005〕33号),不断提高新型建材在各类建筑中比重,进一步限制毁田烧砖。

(五)加强管理,大力节约原材料

1、节约矿产资源。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矿产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定。科学规划,合理开采,坚决制止乱采、乱挖和掠夺性开采。坚决关停小矿山、小煤窑,保护矿产资源。

2、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严格执行生产规程和工艺流程等技术标准,加强生产各环节的管理,重点企业要开展主要产品单耗考核,建立考核体系,提高原材料利用率。

3、推进政务节约。结合“数字铜陵”的建设,积极推行电子政务,全市行政机关加快实行“无纸化办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推行视频会议,减少行政现场会议。

4、推行木材节约代用,节约包装材料。在全市建筑、装璜企业推广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全面推行以钢代木、以塑代木。两年内全市水泥生产企业全面实现水泥散装化和无纸化包装。

(六)推广节水设备和工艺,深入开展节约用水工作

1、做好城市节水工作。大力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的使用。制定工业企业、居民用水定额指标,推行用水价格梯级化管理。做好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工作,工业行业推广直流水改循环水、凝结水回用及再生水的利用等技术,降低单位产品耗水指标;推广节水和中水回用技术。改造部分城市供水设施,降低漏失率。

2、推进农业节水。推广农业节水灌溉设备应用,实施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在缺水山区开展雨水积蓄利用,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扩大节水作物品种和种植面积。

3、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严格执行许可证制度,严格控制超采、滥采地下水。

四、认真落实建设节约型城市的各项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营造氛围

建设节约型城市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市政府成立全市建设节约型城市工作指导委员会,负责规划、部署和指导全市建设节约型城市工作。为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和配合,由市发计委负责牵头协调,并牵头建立由相关部门参加的部门协调机制,加强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县区政府、各部门、各单位也要建立相应机构,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作为大事摆上重点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要结合实际,抓紧制订工作计划,明确责任部门,抓好工作落实。要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量化节约资源指标,并纳入岗位责任制考核,扎实有效地地推动建设节约型城市工作向前发展。

要紧紧围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城市”这一主题,结合全国性节能周、节水周以及世界性水日、环境日、土地日等,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建设节约型城

市活动宣传,使全市上下形成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节约一千瓦时电、一滴水、一张纸、一粒粮的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发挥宣传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大力宣传在建设节约型城市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及好的经验和做法,对浪费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和现象进行曝光,在全社会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

(二)规划指导,依靠科技

要按照建设节约型城市的理念和要求,编制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研究确定重大项目。尽快组织编制全市发展循环经济及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提出节约资源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指导我市建设节约型城市工作,同时要做好与全省专项规划的衔接。在规划指导下加强项目建设。在工程设计和项目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增列节能篇(章)的规定》和《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严禁新上技术落后、耗能过高、严重浪费资源的项目。

大力支持有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技术和节约资源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以企业为主体,加强创新能力建设,鼓励、支持一批骨干企业建立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建立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建立信息发布制度,通过发布目录、组织现场会、举办展览、技术交流等方式,及时发布国内外各类能耗、水耗、循环利用先进技术和管理信息,加快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推广应用。

(三)政策引导,加强监督

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的鼓励政策,加快建立健全我市建设节约型城市的政策支持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完善资源节约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各类资源开发利用主体自觉节约资源。充分发挥土地、矿权有偿使用机制作用,严格执行国土资源规划、计划,强化对资源节约的硬约束。进一步加大对建设节约型城市的公共财政支持力度,设立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等专项引导资金,加大资金投入,支持、鼓励和吸引全社会各类资本参与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等项目建设。

各有关部门要依法组织对全市节约资源、综合利用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重点对我市有色、化工、建材、电力、冶金等高耗能(水)企业以及宾馆、商厦、写字楼等公共设施节能、节水等情况进行检查;对行业节能设计规范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增列节能篇(章)的规定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各种浪费资源的做法和行为,要严肃查处。

(四)政府垂范,全民参与

各级机关要从自身做起,带头厉行节约,把“节效增效”作为加强机关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内容。要在杜绝办公浪费、实行政府“阳光采购”上下功夫,重点抓好政府机关建筑物、采暖、空调、照明系统的节能改造以及公务用车节能;减少“文山会海”;推行政府机构节能采购,优先采购节能(节水)产品和节约办公用品;严格公务接待制度。各单位要结合自身特点量化指标、制定方案、建立长效机制、严格奖惩制度,率先垂范,做好表率,把建设节约型城市活动引向深入。

要在广大市民中树立节约意识,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节约型生活方式,广泛发动广大市民参与建设节约型城市活动。在工矿企业开展“节能增效”活动;在社区开展“绿色社区”活动;在中小学开展“珍惜资源,从我做起”活动;在家庭中倡导每月节约“一千瓦时电、一立方米煤气、一吨水”活动等,创建一批节约型机关、节约型社区、节约型企业、节约型学校、节约型家庭,发挥示范作用,及时总结推广,使建设节约型城市活动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各级宣传、教育、工会、共青团等组织要走在此项活动的前列,教育部门要将建设节约型城市的内容纳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工会组织要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聪明才智,广泛收集并采纳群众节约资源的合理化建议,开展技术革新活动;共青团组织要

在青少年中开展节约资源的主题实践活动,教育广大青少年从小养成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

各县区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城市的重要意义,迅速行动起来,在全市各行各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节约型城市活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地快速健康发展。

铜陵市人民政府

二○○五年八月十二日

第二篇: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

1.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提出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以来,我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了积极进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淡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环境压力日益增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工作。大力推进能源节约。深入开展节约用水,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二、加快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加强规划指导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全节约资源的法律法规。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完善资源节约标准。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的财税政策。推进节约资源科学技术进步。建立资源节约监督管理制度。

三、加强对资源节约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政府机构要带头节约。组织开展创建节约型社会活动。努力营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加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研讨和交流。各地区、各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意义,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工作安排,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抓紧制订具体实施方案,精心组织,认真抓好落实,切实抓出成效。

2.温家宝:高度重视 加强领导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一、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战略意义

能源、矿产、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我们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也付出了巨大代价。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来,各地方、各部门做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生产、建设、流通、消费领域浪费资源的现象相当严重。我国资源支撑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已经难以承受。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央明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还要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淡水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路子。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工业化不断推进,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城市化步伐加快,资源需求持续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节约资源。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既是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资源问题,着眼点和立足点必须放在国内。近年来,我国石油、矿产等重要资源进口越来越多,对国外市场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过多地进口资源,不仅耗费大量资金,而且会加剧国际市场供求矛盾,带来一系列经济、政治、外交方面的问题。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对于确保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总之,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工作摆在突出的重要位置,切实用大力气抓紧抓好。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

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推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节约资源,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建立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务求建设节约型社会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明显成效。

二、近期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抓好的重点工作

大力节约能源。大力节约用水。大力节约原材料。大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三、抓紧制定和实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保障措施

加强宏观指导和规划,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在生产领域,推行节约型增长方式,着力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在消费领域,大力倡导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在城市建设方面,必须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淡水、能源等资源。

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节约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大力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国家要加大对节约资源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建设支持力度。各地区、各部门要重点支持一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技术开发和改造项目。

深化改革,建立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注重运用价格、财税、金融手段促进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逐步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水价、电价和油气价格改革。制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的税收政策和发展节能节地型建筑的经济政策,取消一切不合理的限制低油耗、小排量、低排放汽车使用和运营的规定,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措施,继续实行限制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

强化监督管理,坚决制止一切浪费资源的行为。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坚持科学管理和严格管理,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在近期内都要认真开展资源使用情况的大检查,找出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认真整改,坚决改变各种浪费资源的现象。建立资源节约的统计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为企业和各个方面节约资源提供良好的服务。

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节约资源的法律法规体系。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节约使用和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制定更加严格的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等各项国家标准。建立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完善重点耗能产品和新建建筑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新上建设项目的资源评价体系。特别要加大资源保护和节约的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种破坏和浪费资源的违法违规行为。

四、切实加强领导,务求节约型社会建设取得实效

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加强协调,密切配合。政府带头,做好表率。加强宣传,营造氛围。狠抓落实,注重实效。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迅速行动起来,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地、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活动,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奋斗。

3.胡锦涛强调优先抓好节约能源资源

第三篇: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提出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以来,我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了积极进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淡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环境压力日益增大。“十一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必须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领域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损失浪费,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创造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此,现就做好今明两年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工作通知如下:

一、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工作

(一)大力推进能源节约。1.落实《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提出的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研究提出《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主要目标、重点内容、保障措施、实施主体,以及分实施计划、国家支持的重点。2005年启动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政府机构节能、绿色照明、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7项工程。2.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突出抓好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节能,国家重点抓好1000家高耗能企业,提出节能降耗目标和措施,加强跟踪和指导。3.推进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节能。加快淘汰老旧汽车、船舶和落后农业机械。加快发展电气化铁路,实现以电代油。研究提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的具体措施。开发和推广清洁燃料汽车、节能农业机械。推动《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国家标准的实施,从源头控制高耗油汽车的发展。按照国务院批准实施的试点工作方案,稳步推进车用乙醇汽油推广工作。4.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抓紧出台《关于新建居住建筑严格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通知》。贯彻实施《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导意见》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新建建筑严格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推动北京、天津等少数大城市率先实施节能65%的标准。深化北方地区供热体制改革,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开展建筑节能关键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工程应用技术研发、集成和城市级工程示范,启动低能耗、超低能耗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5.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推行空调、冰箱等产品强制性产品能效标识管理,扩大节能产品认证,促进高效节能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加快淘汰落后产品。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居民住宅中推广采用高效节电照明产品。严格执行公共建筑夏季空调室内温度最低标准,在全社会倡导夏季用电高峰期间室内空调温度提高1-2度。在农村大力发展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推广省柴节煤灶。6.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推进大型水电、风电基地建设;在西部电网未覆盖地区发展小水电和太阳能发电,在东部沿海地区和有居民的海岛大力推进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在农村地区推广风能、太阳能利用。组织生物质能资源调查及生物质能技术示范和推广;研究制定可再生能源配额、价格管理等配套规章和实施措施。大力推进能源林基地建设和开发利用。7.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落实电力需求侧管理及迎峰度夏工作的部署,加强以节电和提高用电效率为核心的需求侧管理,完善配套法规,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推广典型经验,指导各地加大推行力度。8.加快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节能投资担保机制,为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

(二)深入开展节约用水。1.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认真研究提出关于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性文件,适时召开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会议。继续开展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重点抓好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和宁夏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建设。研究提出水资源宏观分配指标和微观取水定额指标,推进国家水权制度建设。2.推进城市节水工作。积极开展节水产品研发,加大节水设备和器具的推广力度,指导各地加快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推动公共建筑、生活小区、住宅节水和中水回用设施建设。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加快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市场的改革。3.推进农业节水。继续推进农业节水灌溉,推广农业节水灌溉设备应用,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积极开展农业末级渠系节水改造试点。在丘陵、山区和干旱地区积极开展雨水积蓄利用,支持农村水窖建设,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扩大节水作物品种和种植面积。开展农村、集镇生态卫生旱厕试点。4.推进节水技术改造和海水利用。推进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矿井水资源化利用。推进沿海缺水城市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5.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严格控制超采、滥采地下水。防治水污染,缓解水质性缺水。

(三)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1.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严格设计规范、生产规程、施工工艺等技术标准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推行产品生态设计和使用再生材料,减少损失浪费,提高原材料利用率。2.延长材料使用寿命和节约木材。鼓励生产高强度和耐腐蚀金属材料,提高材料强度和使用寿命。加强木材节约代用,抓紧研究提出《关于加快推进木材节约和代用工作的意见》。3.研究实施节约包装材料的政策措施。重点研究禁止过度包装的政策措施,2005年针对社会反映强烈的月饼等过度包装和搭售问题,从市场价格入手出台规范性意见。落实发展散装水泥的政策措施,从使用环节入手,进一步加大散装水泥推广力度。

(四)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1.实行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修订和完善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推进土地复垦。2.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试点。指导村镇按集约利用土地原则做好规划和建设,促进农村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启动“沃土工程”,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3.研究提出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措施。重点研究提出城市建设节约利用和集约利用土地的政策措施,以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集约利用土地的意见。4.进一步限制毁田烧砖。认真实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国办发[2005]33号),推动第二批城市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有关部门要适时联合召开“全国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五)加强资源综合利用。1.推进废物综合利用。要以煤矿瓦斯利用为重点,推进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以粉煤灰、煤矸石、尾矿和冶金、化工废渣及有机废水综合利用为重点,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2.做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以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利用为重点,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推进生活垃圾和污泥资源化利用。3.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推行农资节约。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以及秸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技术。研究提出农户秸秆综合利用补偿政策,开展秸杆和粪便还田的农田保育示范工程。推广节肥、节药技术,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鼓励并推广农膜回收利用。

二、加快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

(一)加强规划指导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编制《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海水利用专项规划》、《全国节水灌溉规划》、《全国旱作节水农业发展规划》、《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规划》、《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建设规划》。加快出台《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明确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产业项目,促进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产业项目发展,淘汰技术水平低、消耗大、污染严重的产业。

(二)健全节约资源的法律法规。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配合全国人大财经委研究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修订建议,重点研究建立严格的节能管理制度、明确激励政策、规范执法主体、加大惩戒力度等。配合全国人大环资委研究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修订《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起草《节约用水管理条例》。抓紧出台废旧家电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完善回收体系,建立生产者责任制。加强石油节约、建筑节能、墙体材料革新、包装物和废旧轮胎回收等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法律法规建设,做好相关立法工作。

(三)完善资源节约标准。编制《2005━2007年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发展计划》。制定风机、水泵、变压器、电动机等工业用能产品和家用电器、办公设备强制性能效标准,完善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研究制定《轻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制定《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验收规范》。修订节水型城市考核标准和雨水利用标准,完善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加大农业节水灌溉设备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和实施力度。制定和实施新的土地使用标准,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和考核标准,完善村镇规划标准。研究提出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行业标准,制定《矿山企业尾矿利用技术规范》。

(四)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改革进程,逐步建立能够体现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落实全国水价改革与节水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推进阶梯式水价制度和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方式。逐步推进农业水价改革试点,依法全面整顿农业供水末级渠系的水价秩序,取消水费计收中的搭车收费,制止截留挪用。加大实施峰谷分时、丰枯和季节性电价力度,扩大执行范围。对高耗能行业中国家淘汰类和限制类项目,继续实行差别电价。研究制定建立煤热价格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改革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理顺天然气与其他产品的比价关系。运用价格机制调控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五)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的财税政策。研究制定鼓励生产、使用节能节水产品的税收政策,以及鼓励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的经济政策。研究制定鼓励低油耗、小排量车辆的财税政策。调整高耗能产品进出口政策。积极研究财税体制改革,适时开征燃油税,完善消费税税制。加大公共财政对政府节约资源管理和政府机构节能改造的支持力度。逐步扩大节能、节水产品实施政府采购的范围。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在理顺现有收费和资金来源渠道的基础上,研究建立和完善资源开发与生态补偿机制。

(六)推进节约资源科学技术进步。国家科技计划继续加大对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推广意义的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雨洪收集和苦咸水综合利用技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拆解技术、流程工业能源综合利用技术、重大机电产品节能降耗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努力取得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在中央预算内投资(含国债项目资金)中继续支持一批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包括重大技术示范项目、重大资源节约技术开发和产业化项目等。贯彻实施《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修订《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编制重点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先进适用技术目录。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推广应用力度。

(七)建立资源节约监督管理制度。建立高耗能、高耗水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完善重点耗能产品和新建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对达不到最低能效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进口和销售;对公共建筑和民用建筑达不到建筑节能设计规范要求的,不准施工、验收备案、销售和使用;对矿山尾矿中资源品位严重超标的,要采取强制回收措施。在2004年有关部门联合开展资源节约专项检查的基础上,组织各地节能监察(监测)中心对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重点企业开展节能监督检查。对北方采暖地区、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情况分别组织一次规模较大的专项检查。针对2005年3月1日起施行的强制性能效标识管理和7月1日起施行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国家标准,组织全国性的国家监督抽查活动。继续开展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专项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各种浪费资源的做法和行为,要严肃查处。研究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加强和完善能源、水资源以及节能、节水统计工作。

三、加强对资源节约工作的领导和协调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水利部、农业部、商务部、国资委、税务总局、质检总局、环保总局、统计局、林业局、法制办、国管局、电监会、海洋局等有关部门要根据确定的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按照职责分工,尽快制定具体政策措施,积极做好资源节约工作。为了加强各有关部门间的协调配合,由发展改革委负责做好组织协调,牵头建立由有关部门参加的部门协调机制,加强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组织实施资源节约的主要工作在地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特别是省级人民政府要对本地区资源节约工作负责,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并建立相应协调机制,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和分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工作。各地区、各部门在推进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中,要注重发挥人民团体和行业协会的作用。

(二)政府机构要带头节约。各级政府部门要从自身做起,带头厉行节约,在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发挥表率作用。要制定《推动政府机构节能的实施意见》,建立政府机构能耗统计体系,明确能耗、水耗定额,重点抓好政府建筑物和采暖、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以及公务车节能。落实《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推行政府机构节能采购,优先采购节能(节水)产品和节约办公用品,降低费用支出。各级政府在认真做好机关节约工作的同时,更要抓好全社会的节约工作。为此,要抓紧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进一步健全干部考核机制,将资源节约责任和实际效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体系中。

(三)组织开展创建节约型社会活动。要研究制定《创建节约型社会实施方案》,在“十一五”期间创建一批节约型城市、节约型政府机构、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发挥示范作用,并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节约的路子。要及时总结和推广节约型社会建设中的经验和典型。在冶金、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造纸、酿造等重点行业,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生物质能综合利用、废旧家电、废旧轮胎、废纸回收利用、绿色再制造等重点领域和产业园区及城市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通过试点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确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技术领域和重大项目领域,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提出按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规划、建设、改造产业园区和建设节约型城市的思路。

(四)努力营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良好氛围。建设节约型社会涉及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2005年要围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这一主题,继续开展“资源节约行”活动。要组织新闻媒体采访,集中宣传节约资源的先进典型,揭露和曝光浪费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和现象。要在工矿企业职工中开展“我为节约做贡献”活动,在中小学校开展“珍惜资源、从我做起”活动,在宾馆开展“争创绿色饭店”活动,在社区开展“创建绿色社区”活动,在中央国家机关开展“做节约表率”活动,在全国质量月开展“降废减损兴质量”活动。要认真组织好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以及世界水日、土地日、环境日等宣传活动,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公益广告和征文活动。同时,要加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研讨和交流,2005年底在北京举办建设节约型社会展览会,择时组织开展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先进典型推广现场会及技术交流会。各地区、各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意义,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工作安排,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抓紧制订具体实施方案,精心组织,认真抓好落实,切实抓出成效。

第四篇:XX市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根据《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及《浙江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5〕40号)精神,现就我市2007年前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工作和相应的政策措施提出如下意见:

一、大力推进能源节约

(一)积极推进能源结构优化。抓紧启动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政府机构节能、绿色照明、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等7项工程。优化火电机组结构,推进循环流化床、纯低温余热发电、可再生能源利用、能量梯级利用、空冷机组等新技术的应用,推进燃煤电厂建设脱硫工程。实现集中供热,在已建成热电联产区域拆除小锅炉。扶持和推进太阳能、风能以及生物质能利用。

(二)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健全能源预警机制,制定节能实施方案和能耗定额、支出标准。加强有序用电管理,优先安排能耗低、效益好的企业生产用电,对高能耗企业实行限量限时供电。全市年综合耗能5000吨标煤以上的用能重点单位,全部利用省能源管理信息系统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

(三)推进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节能。加快淘汰老旧汽车、船舶和落后农业机械,鼓励使用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开发和推广新型燃料汽车、节能农业机械,提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具体措施。

(四)推进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贯彻实施建设部《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导意见》和国家《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至2007年,新建商品住宅和公共建筑达到节能50%的设计标准。同时,在中心城市建成区、三县县城和绿色小区逐步推行节能65%的标准,推行节能节地型住宅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

(五)引导公共、商业和民用节能。公用设施、宾馆商厦以及居民住宅要推广采用高效节电照明产品。至2007年,推广绿色节能灯具40万只(套),改造50家以上大型公共建筑节电系统。严格执行公共建筑空调室内温度最低(高)标准,在全社会倡导室内温度提高(降低)1—2摄氏度,办公室、会议室等办公区域的空调温度设置夏季不低于26摄氏度,冬季不高于16摄氏度。

(六)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在全市范围推广太阳能利用,组织生物质能资源调查及生物质能技术示范和推广,大力发展沼气工程。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全市城镇新增太阳能热水器4万平方米,农村新增3万平方米。

二、深入开展节约用水

(一)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入实施《浙江省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研究制定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性文件,积极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活动。组织实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工程。

(二)推进城市节水工作。严格执行《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164—2002)标准,逐步更换现有不符合标准的用水器具,限制销售非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加快供水漏损管网改造,至2007年,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2%以下。推动公共建筑、生活小区、住宅节水设施建设,生活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55%。

(三)推进农业节水工作。加快完成全市现有重点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骨干排灌泵站改造,科学推广农业灌溉节水技术。至2007年,全市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积极开展农业末级渠系节水改造试点,开展农村、集镇生态卫生旱厕试点。

(四)推进工业节水工作。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2005〕59号)精神,至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5%,其中重点行业达到75%;单位GDp水耗从2002年的300立方米/万元降到250立方米/万元;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现状的105立方米降到70立方米。

(五)加强地下水管理。全面加强对企业自备水源的管理,完善有偿使用制度。实施省政府关于杭嘉湖地区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的规定,按市政府下达的限采指标封井压采,削减限采区的取水量,遏制地下水超采区的地面沉降。

三、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

(一)树立集约高效用地观念。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节约土地、集约用地的观念,切实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要充分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引导集约用地、高效用地,遏制浪费、滥占土地。

(二)节约和集约利用农村土地。加快村镇规划编制工作,在符合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统筹规划农村居民点、迁村点。依据法定程序批准村庄、集镇规划。

(三)提高城市建设用地效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对存量建设用地进行结构性调整,重新规划分区功能和土地利用条件,充分挖掘存量用地的利用潜力。对现有建设用地投资强度达不到要求或土地利用率低下的,鼓励企业采取寻找合作伙伴、以土地或厂房招商、增加投资强度、依法转让或由政府有偿回购等办法,盘活土地存量。

(四)提高工业用地产出率。到2007年,每单位建设用地GDp产出率平均提高10%以上。引导工业项目向开发区和标准厂房集中,探索工业用地的市场配置机制,尝试推行工业用地年租制,选择部分开发区试行工业用地招标制。认真贯彻执行《湖州市区工业建设项目用地复核验收暂行办法》。

(五)进一步限制毁田烧砖。认真实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国办发[2005]33号),到2007年,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比例达到65%。严肃查处非法占地及无证采矿的粘土砖瓦企业,有计划强制关停和淘汰粘土砖瓦窑,至2007年,累计关停和淘汰粘土砖瓦窑60%。

四、积极推动原材料节约

(一)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推行产品生态设计和使用再生材料,提高原材料利用率。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至2007年,完成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企业达100家。

(二)延长材料使用寿命和节约木材。鼓励生产和使用高强度、高性能材料,提高材料强度和使用寿命。鼓励对加工废弃的竹、木材料进行循环再利用,形成完整的竹、木资源加工产业体系。加强木材节约代用,减少使用一次性的木制材料,提高林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水平。全面完成农村柴灶改造,减少木材和秸杆直接燃烧量。

(三)节约产品包装材料。推广使用可降解、易回收、低成本的包装材料,重点解决产品过度包装问题。落实生产者的包装回收义务,做好玻璃、废旧金属、纸板和塑料等包装材料的回收工作。实施《浙江省促进散装水泥发展办法》,至2007年,全市水泥散装率达到70%以上。

五、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一)推进废物综合利用。发展粉煤灰、炉渣、建筑垃圾等资源化产业,提升资源化产品附加值和利润,促进工业废水处理后污泥的堆肥或制造建材,并实现产业化。至2007年,市区初步推行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采用资源化处理的方式处理生活垃圾,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和集中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不低于80%,且无危险工业废弃物排放。

(二)做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推进再生资源微循环和回收利用,建立废旧电池、荧光灯管、废家电、废电脑、废旧轮胎以及包装废弃物等的收集处理、处置中心,开展相关资源化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处理系统、电子废弃物集中处理处置中心以及城市中水回用管理中心。抓好一批综合回收利用企业,促进可再生资源和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三)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资节约。大力推广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加快实施畜禽生态养殖工程,推广畜禽废弃物治理干湿分离、沼气开发利用技术,鼓励发展有机肥。至2007年,全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尿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组织实施“肥药减量增效工程”,积极推广秸杆还田以及测土配方施肥、重大病虫无害化治理等节肥、节药技术,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鼓励并推广农膜回收利用。

六、加快节约型社会的政策和法规体系建设

(一)加强规划指导,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完善并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发展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滚动调整产业发展导向目录,重点发展生态型的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循环型农业和第三产业,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的建设。

(二)健全节约资源的规章制度。建立严格的节能管理制度,明确激励政策,规范执法主体,加大惩戒力度。修订取水许可制度实施细则,着手制定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和废旧家电回收处理管理办法,建立生产者和消费者责任制,推进石油节约、水泥散装化、墙体材料革新、建筑节能、包装物和废旧轮胎回收等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方面的规章制度建设。

(三)完善资源节约标准。编制2005—2007年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制定计划。贯彻企业清洁生产的标准规范,重点研制循环经济的资源效率标准、能源效率标准、废弃物排放标准等。

(四)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全面落实水资源收费政策,按规定标准足额收取水资源费,加快自来水一户一表建设,推进城市阶梯式水价制度和企业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继续推进居民生活用电阶梯式计量电价,认真落实高耗能行业差别电价政策,对属于产业导向目录限制类和淘汰类企业用电实行加价。实行保护和节约利用土地、矿产等资源的价格政策,促进资源的集约利用。

(五)积极落实国家资源综合利用有关财税政策。市级财政设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些重大专项工作。贯彻鼓励生产、使用节能节水产品的税收政策,制定鼓励发展节能型建筑的经济政策,落实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优惠政策。政府优先采购节能、节水产品,鼓励民间资金、社会力量从事节约型社会建设,加大公共财政对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支持力度。

(六)推进科学技术进步。开展科技信息咨询、宣传培训,完善技术市场建设,建立健全建设节约型社会科技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整合各类院校、企业的科技资源,加大对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

(七)建立资源节约监督管理制度。关停一批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的落后企业,禁止生产、进口和销售达不到最低能效标准的产品,达不到建筑节能设计规范要求的新建公共建筑和民用建筑不得施工、验收备案、销售和使用。加强对有序用电、定额用水、集约用地和企业节能、节水、节地情况监督检查,强化对能效标准、高耗电产品限额标准、建筑节能标准及行业节能设计规范执行情况的考核。

七、加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

(一)政府机构带头节约。各级政府部门要从自身做起,带头厉行节约,在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发挥表率作用。建立政府机构能耗统计体系,明确能耗、水耗定额,重点抓好政府建筑物和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以及公车、办公用品节能。贯彻落实《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

(二)组织开展创建节约型社会示范工作。全面贯彻全省“991行动计划”,结合落实《湖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实施“4612”、“3911”、“3551”等行动计划,建设一批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示范工程,创建一批节约型社会、机关、企业与社区,建成一批资源节约型项目。及时总结和推广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经验和典型,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市实际的节约型社会发展路子。

(三)努力营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舆论氛围。建设节约型社会涉及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广泛参与。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网站要把建设节约型社会宣传报道作为长期的任务,组织新闻媒体采访,集中宣传节约资源的先进典型,揭露和曝光浪费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和现象。

第五篇:海南省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实施方案(琼府〔2006〕42号)

【发布单位】海南省

【发布文号】琼府〔2006〕42号 【发布日期】2006-08-25 【生效日期】2006-08-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海南省

海南省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实施方案

(琼府〔2006〕42号)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海南省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八月二十五日

海南省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实施方案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生产、建设、流通、消费领域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资源浪费现象。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加快工业化发展和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增强资源短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感,认真做好资源利用和节约工作,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特色发展之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按照《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要求,结合海南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省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基本要求是:加快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有新的转变;推进生态省建设,处理好发展、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推动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增强节约意识,倡导节约型的消费模式;提高管理水平,完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政策法规体系。

主要目标是:力争到201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低于2.74吨标准煤,水耗低于132立方米;全省电网综合线损率控制在8%以内;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不超过900立方米;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5%以上;新型墙体材料生产能力达到20亿块标砖;文明生态村占自然村的比例达到50%;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630万亩。

二、近期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工作和部门分工

(一)大力推进节能降耗。

1.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钢铁、油气化工、浆纸、建材等行业的重点耗能企业,要按照国家能耗标准或行业标准,提出节能降耗的目标和措施。在全省各行业重点是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中,推广使用节能专利产品,采用先进节电控制技术改造主要耗电设备和工艺,开展合同能源管理,试行企业节能自愿协议机制。淘汰不符合国家能耗标准的落后、能耗高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责任单位:省工业经济与信息产业局)

2.政府机构率先节能。制定政府机构节能的具体措施并切实贯彻实施,为全社会节能做出表率。(责任单位:各市、县政府,洋浦经济开发区管理局、省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

贯彻落实《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从严控制购置大排量公务车,原则上五座以下公务车排量控制在1.8以下。(责任单位:省财政厅)

3.引导商业、旅游业、公共设施、民用节能。根据我省气候特点和建筑设计,合理确定大型公共建筑的空调设置,宾馆、酒店等大型公共建筑的大堂及公共区域尽量采用自然通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不符合节能要求的老旧大型空调要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全省公共建筑夏季空调室内温度不低于25°C,在全社会倡导夏季用电高峰期间室内空调温度提高1-2度。(责任单位:省工业经济与信息产业局、省建设厅,海南电网公司)

加强城镇照明节电工作。从2006年下半年起,在试点的基础上,开展城镇路灯照明节电合同能源管理。新增城镇路灯照明工程要严格执行节能监管,全部采用节能灯具。争取在2008年前,完成全省主要城镇路灯照明的节能改造。城镇的其他公共设施、宾馆商厦、单位办公场所和居民住宅都要采用高效节电照明产品。(责任单位:省工业经济与信息产业局、省发展与改革厅、省建设厅)

4.开展交通运输节能。推进西环线既有铁路提速改造和东环铁路项目建设,统筹规划建设机场、港口、公路、管道等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项目,实现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和运输服务的紧密衔接。在保障交通安全的条件下,合理确定道路行车限速,提高交通节能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责任单位:省公安厅、省交通厅)

海口市、三亚市要进一步优化城市公共交通布局,提出优先发展和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具体措施。(责任单位:海口市政府、三亚市政府)

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及标准,淘汰旧汽车、船舶和落后农业机械。(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省公安厅、省财政厅、省交通厅、省农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厅)

5.推广建筑节能。新建建筑要严格执行国家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推动对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根据国家对建筑节能的要求,制定建筑节能的有关具体管理规定。(责任单位:省建设厅)

6.发展清洁燃料汽车。搞好燃气汽车发展规划,根据气源供应情况稳步发展清洁燃料汽车。全省车辆燃气化原则上不再对现有车辆进行改造(CNG、LPG),全面过渡到使用整车厂生产的燃气汽车,鼓励更新的出租车和公交车采用整车厂生产的燃气汽车。根据燃气汽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加气站。(责任单位:省工业经济与信息产业局、省公安厅、省交通厅、省建设厅)

7.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结合“文明生态村”建设,在农村按每年完成新建沼气池3?76万户的规模加快发展户用沼气,大中型畜禽养殖场都要利用畜禽粪便建设沼气工程。(责任单位:省发展与改革厅、省农业厅)

加快大广坝二期工程建设,根据水力资源情况提出其他水电项目的开发建设规划。(责任单位:省发展与改革厅、省水务局)

适时启动1-2个装机容量5万千瓦以上的大型风电场项目。在具备水力资源条件的地区和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条件下,积极发展小水电。在农村和沿海地区进行小规模风能、太阳能和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试点。积极开展生物质能利用。(责任单位:省发展与改革厅、省工业经济与信息产业局、省科技厅、省林业局)

8.搞好电源、电网布局规划,加强网损管理。制定我省电力发展规划,推进联网工程项目建设,提高电力资源配置效率。搞好电网的合理布局,减少电网供电半径,对部分电网进行升压改造,减少重复变电容量。加快完成农网和县城电网改造,完善线损指标管理体系,2006年全省电网综合线损率控制在10.5%以内。(责任单位:省发展与改革厅、海南电网公司)

9.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扩大峰谷电价实施范围,进一步完善有序用电方案,指导用户合理用电,加强科学调度和负荷管理,提高“移峰填谷”水平。2006年省电网负荷率提高到78-80%。(责任单位:省发展与改革厅、海南电网公司)

10.加强节能监督及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对企业能耗的跟踪、监督、指导和检查工作制度,加强对高耗能设备管理,强化节能监测和节能执法监督。定期开展对全省公共照明节电、用能设备和电器产品质量、能效标识管理以及企业、宾馆、公共建筑节能的检查。强化节能监测基础性工作,建立我省节能监测中心和技术服务体系。(责任单位:省工业经济与信息产业局、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等部门)

(二)深入开展节约用水。

11.抓好农业节水工作。加快灌区配套设施改造,加强对各类水渠的管养和硬化维修,减少渗漏损失。加强农业用水管理,强化水费计收,杜绝漫灌、淹灌浪费水资源。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布局,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积极推广滴灌、喷灌、管灌、无土栽培和循环水使用技术。(责任单位:省水务局、省农业厅、省科技厅)

12.加大工业节水技改力度。浆纸、电厂和水产、水果加工等耗水量大的企业,要以提高水的循环使用为重点,通过节水技改增加生产工艺过程中的水循环利用,减少新增水量。在滨海大中型工业项目中积极推行海水冷却工艺。(责任单位:省工业经济与信息产业局、省水务局、省海洋与渔业厅等部门)

13.强化城镇节水管理。加强市、县城区供水管网更新改造和管网维护管理,减少跑、冒、滴、漏等漏耗损失。2006年,各市、县城区供水系统要将漏耗损失降低3个百分点。新建住宅楼和办公楼,娱乐场所、宾馆、酒店等公共场所以及学校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都要安装节水器具和节水设备。(责任单位:省水务局、省建设厅、省工业经济与信息产业局)

14.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在新建大型公共设施和部分面积较大的居民住宅小区中推行中水回用管线设计,开展配套建设再生水利用设施的试点。2008年起,全省景观、园林绿化、洗车要禁止使用清洁水。(责任单位:省发展与改革厅、省建设厅、省水务局)

15.控制地下水开采。按照水文地质单元统一规划、合理布置、用途管制、优质优用、采补平衡、略有储备的原则开采地下水。强化对地下水开采监管,严格控制超采、滥采地下水。(责任单位:省水务局)

16.推进水价改革,加大水费征管工作力度。制定我省《水价改革实施方案》,适当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提高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实行阶梯式计量收费、超计划累进加价。加大水资源费和农业水费征收管理的工作力度。(责任单位:省发展与改革厅、省水务局)

(三)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

17.严格土地管理。实行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强化用地预审,按照国家制定的工程项目建设用地定额指标确定用地规模,加强对土地出让合同管理,强化合同约束作用,明确规定项目用地的投资强度和量化指标。加强对存量建设用地管理和土地用途管制,严禁国有划拨土地违法违规进入市场,加大对闲置土地的清理和处置力度,完善土地规划审查,坚持建设用地与补充耕地的占补平衡。突出抓好各类开发区和电力输送线路走廊集约和节约用地的规划工作。组织开展“空心村”和闲置宅基地、空置住宅、“一户多宅”的调查清理工作。制定我省《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鼓励、支持和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建房。(责任单位:省国土环境资源厅)

18.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沃土工程”和测土配方施肥行动计划,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培肥土壤地力,提高耕地单位面积产出率。力争3年内使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推广率分别达到60%、80%和70%。对已经出让或征用但目前尚未进行开发建设的可耕种闲置土地,要视情况予以收回并加以耕作利用。(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省国土环境资源厅)

19.限制毁田烧砖,推进墙体材料革新。要从项目审批、土地供应、税收征管等方面限制和禁止生产实心粘土砖(以下简称“禁实”),有计划关停和淘汰实心粘土砖生产企业、生产线及粘土砖瓦窑。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大力发展和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加强对新型墙体材料应用管理、技术指导和对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到2010年,新型墙体材料占应用的比例达到65%以上。确保按期实现海口、三亚、儋州三个城市“禁实”目标,积极推动其他市、县开展“禁实”工作。(责任单位:省工业经济与信息产业局、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省建设厅、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等部门)

(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20.加强矿产资源保护与开发。完善矿产开发市场准入政策,统筹规划钛矿、石英砂等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加强对共伴生矿的综合利用。规范矿业开采秩序,依法关闭不符合规划、污染和破坏环境、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矿场和采矿点。坚决制止矿产资源开发中“采富弃贫”、乱采滥挖等无序开发破坏矿产资源的行为。(责任单位:省国土环境资源厅)

21.推进原材料节约。对冶金、石化、建材等重点行业的原材料消耗,要执行原材料消耗核算制度。发展木材精、深加工业,提高木材利用率。积极开发木材代用品,鼓励生产高强度和耐腐蚀金属材料。(责任单位:省工业经济与信息产业局、省林业局等部门)

倡导简洁实用型包装,定期对烟、酒、药、食品等商品过度包装和搭售问题进行检查。(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加快发展商品混凝土,加大散装水泥的推广力度。(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省建设厅)

22.抓好“三废”综合利用工作。以东方1-1气田天然气除碳后的排空二氧化碳和电厂粉煤灰、昌江铁矿尾(贫)矿、水泥厂尾气、制糖行业有机废物的综合利用为重点,推进工业“三废”的综合利用。(责任单位:省工业经济与信息产业局、省科技厅)

23.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加强对报废机动车辆的回收拆解管理,积极组织有关企业做好废钢铁、废纸、废塑料、废轮胎、废家电、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再生和循环利用工作。(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省公安厅)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处置系统,推进垃圾无害化综合利用。(责任单位:省发展与改革厅、省建设厅、省国土环境资源厅)

24.推行清洁生产,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重点在油气化工、制糖、橡胶、建材、造纸、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推行清洁生产,选择部分企业开展创建清洁生产企业活动。(责任单位:省工业经济与信息产业局、省国土环境资源厅)

在西部工业走廊的老城、洋浦、昌江、东方四个工业开发区、重点旅游景区以及海口、三亚等市、县,开展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试点。选择若干个农业开发区,开展创建“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活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合理确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形成循环式的生产模式。(责任单位:省工业经济与信息产业局、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省农业厅)

三、加快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

25.加强规划指导,建立健全资源节约政策法规体系。落实“十一五”规划以及配套专项规划中提出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建立和完善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出台我省节能、节水、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的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研究制订鼓励节能降耗的价格政策、配套的地方标准等有关措施,综合运用财税、金融、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责任单位:省发展与改革厅、省工业经济与信息产业局等有关部门)

26.把好项目建设关,着力培育节约型产业体系。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有关标准,从严把好项目引进及建设关,防止低水平、高消耗、高污染的项目上马。(责任单位:省发展与改革厅、省工业经济与信息产业局等有关部门)

27.加大投入,提供保障。加大对政府资源节约管理、政府机构节能改造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财政支持力度,落实国家关于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财税政策。(责任单位: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

组织实施一批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对资源节约共性技术及关键技术、重点示范和改造项目、节能节水监测装备及节能地方标准制定,有关部门和市、县政府要给予重点支持。(责任单位:省工业经济与信息产业局会同有关部门)

28.推进科学技术进步。根据我省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工作重点和需要,积极开发实用技术,组织关键技术的研究及科技攻关,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力度。(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工业经济与信息产业局)

29.加强资源节约监督管理。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对达不到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的高耗能、高耗水和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以及产品,要从生产、建设、验收、产品销售等环节上从严把关。组织节能、节水、“禁实”、能效标识管理、商品过度包装等专项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各种严重浪费资源的做法和行为,要依法查处。(责任单位:省工业经济与信息产业局会同有关部门)

30.加强资源节约统计工作。企业要建立健全煤、电、油、天然气等能源及水、原材料使用计量、台帐、统计、使用分析报告、定额考核、奖惩等管理制度。建立我省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资源节约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加强和完善全社会能源、水资源以及能耗、水耗等统计工作。(责任单位:省统计局)

四、加强对资源节约工作的领导,加大宣传力度

3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省政府决定成立海南省建设节约型社会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全省节约型社会建设工作。由省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成员单位由省委宣传部、省发展与改革厅、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省建设厅、省农业厅、省商务厅、省教育厅、省国资委、省农垦总局、省工业经济与信息产业局、省水务局、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省林业局、省旅游局、省地税局、省国税局、省工商局、省洋浦管理局、省总工会、团省委等部门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工业经济与信息产业局,负责日常工作,并牵头建立由有关部门参加的部门协调机制,加强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各市、县政府要对本地区资源节约工作负责,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并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和分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工作。

32.开展创建“节约型政府”活动。政府机构要带头厉行节约,从自身做起,把建设节约型社会贯穿于日常的公务活动中,在压缩会议、节约用电、惜水省材、“阳光”采购、绿色照明等方面,为社会做出表率。(责任单位:省工业经济与信息产业局、省财政厅、省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33.营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舆论氛围。海南日报社、海南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要把宣传报导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当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增加建设节约型社会宣传报导时间,开设相关栏目,制作建设节约型社会新举措、新经验、新典型的专题节目,介绍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综合利用方面的好做法和好经验,进行资源“国情教育”宣传。对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和现象,要予以揭露和曝光。(请省委宣传部门组织实施)

34.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和创建活动。结合每年“世界水日”(3月22日)、“世界地球日”(4月22日)、“世界环境日”(6月5日)、“中国水周”、“全国城市节水周”、“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土地日”等,开展资源节约宣传活动。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资源,从我做起”和“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风尚;在企事业单位开展“我为节约做贡献”和创建“节约型企业”、“节约型单位”活动;在学校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教材轮用”和组织“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一方土”征文活动;在宾馆饭店开展争创“环保节能饭店”、“环保节能宾馆”活动;在社区开展“创建节约型社区”活动;在城市开展创建“节约型城市”活动;在农村继续搞好“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在消费领域开展“不用或少用一次性用品”活动;在科技领域开展形式多样的节能科普、节约技术宣传活动等,抓好一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试点单位。(责任单位:省工业经济与信息产业局等有关部门)

35.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以中央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为指导,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基础上,把资源节约责任和实际效果纳入政府各部门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中。(请省委组织部门实施考核)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铜陵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铜陵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