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投资体制改革决定的实施意见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投资体制改革决定的实施意见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投资体制改革决定的意见》(浙政发〔2005〕4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完善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制和核准制,保障企业投资主体地位
在我市已实行社会性投资项目登记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企业投资项目管理和体制改革,切实保障企业投资自主权,对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企业项目,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
进一步完善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制。对国务院颁布的《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以外的企业投资项目,一律实行备案制。对符合备案条件的项目,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只对项目名称、行业属性、建设内容与规模、建设用地等基本内容进行备案,不再经过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审批程序。对投资主管部门予以备案的项目,建设、国土资源、环保、规划等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依法办理相关手续,并将办理结果及时反馈给投资主管部门。对不予备案及未备案项目,各有关部门不得办理相关许可手续。
各地各部门要相应改革管理办法,明确要求,不得以任何名义和方式截留下放给企业的投资决策权。
规范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实行核准制的企业投资项目只需向政府提交项目申请报告。政府主要从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进行核准。对外商投资项目,政府还要从市场准入、资本项目管理等方面进行核准。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严格规范的核准制度,明确核准的范围、内容、申报程序和办理时限,并向社会公布,提高办事效率,增强透明度。经省政府批准的经济扩权县(市、区)政府投资主管部门享受市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相同的核准权限。
二、放宽民间投资领域,鼓励引导社会投资
最大限度地放宽社会资本的投资领域。允许社会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进一步深化市政公用、交通、水利等垄断行业改革,完善行业竞争机制,积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建立城市市政公用事业领域政府特许经营制度,通过项目经营权或产权转让等方式,鼓励社会投资参与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和运营。支持民营企业投资兴办教育、医疗、保健、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涉及政府垄断资源开发利用、需要统一规划布局的项目,政府在确定发展建设规划后,可向社会公开招标选定项目业主。
进一步拓宽项目融资渠道。鼓励以股权、债权等直接融资方式筹集投资资金,逐步形成多种募集方式相互补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经批准推出一些预期收益稳定的基础设施项目进行试点,通过公开发行股票、可转换债券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支持有实力的企业通过海外上市、吸收外资入股等形式从国际资本市场融资。选择一些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项目建设债券。加快培育和发展地方性产权交易市场,为企业拓展直接融资渠道和盘活存量资产创造条件。
三、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前期工作,健全项目决策机制
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和社会领域,包括加强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推进科技进步。要抓紧研究出台《杭州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建立决策科学、投向合理、运作规范、监管严格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体制。
坚持规划带项目的原则。各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统一编制政府投资项目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按照规定程序经批准实施的发展建设规划及专项规划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不断提高投资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提高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加强规划、计划以及项目的协调。进一步加大政府投资项目的前期工作力度,努力实现政府投资项目“调研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的良性循环。政府投资项目一般要通过竞争选择符合资质要求的咨询中介机构以及专家的评估论证,特别重大的项目还应实行专家评议制度和公示制度,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严格规范政府投资项目审批管理。对采用直接投资和资本金注入方式的政府投资项目,必须严格经过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和概算等审批。对采用投资补助、转贷和贷款贴息方式的政府投资项目,原则上只审批资金申请报告。
四、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管理,提高政府投资效益
科学使用政府投资资金。统筹安排、合理使用预算内投资、各类专项建设基金、统借国外贷款等各类政府投资资金。政府投资资金一律按项目安排,并按项目建设进度下达投资资金计划。在投入方式上,可根据资金来源、项目性质和调控需要,分别采取直接投资、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转贷和贷款贴息等方式。要严格控制项目投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擅自变更项目投资规模,提高建设标准。要尽快研究制定政府投资绩效管理办法,增强政府投资资金安排的透明度和规范性,完善科学的绩效评价管理体制。
积极发挥政府投资项目综合效益。积极创造条件,在政府投资项目中有序引入市场机制,利用特许经营、投资补助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有合理回报和一定投资回收能力的公益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对于具有垄断性的项目,试行特许经营,通过业主招标制度,开展公平竞争,保护公众利益。已经建成的政府投资项目,具备条件的经过批准可以依法转让产权或经营权,以回收的资金滚动投资于社会公益等各类基础设施建设。
五、加快推进代建制,改进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实施方式
规范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标准,并根据情况变化及时修订完善。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要加快推行代建制,即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负责建设实施,严格控制项目投资、质量和工期,项目竣工验收后移交给使用单位。政府投资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尽快研究制定代建制管理办法,组织推进试点工作,有效控制投资成本,切实防止超规模、超概算、超标准等行为的发生,节约政府投资,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
六、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强化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规范后评价方法,建立科学分类、管理规范的后评价项目数据库,加快推行政府投资项目后
评价制度,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水平。
七、健全重大项目建设机制,推进大项目带动战略
发挥规划对投资项目建设的指导作用,建立科学有序的重大项目建设规划体系。投资主管部门以及规划、国土资源等部门要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中长期总体规划之间的相互融合。要根据“十五”期间重大建设项目尤其是“双千亿”项目的实施情况,结合“十一五”规划的编制,研究和制定“十一五”重大建设项目专项规划。对经批准列入规划的重大项目,要加强协调,落实责任,扎扎实实推进项目各项工作。要进一步探索重点建设项目的管理和推进机制,实施土地、电力、资金等要素对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项目的政策倾斜,充分发挥大项目的带动作用。
八、深化审批管理方式改革,改善投资宏观调控
充分发挥各级行政服务中心(投资项目集中办理中心)的平台作用。进一步简化程序,缩短审批流程,增强办事透明度,推进集中办事,探索和推进网上审批、并联审批。
加强部门协作。各级投资主管部门要在同级政府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相互协作、有效运转、依法监督,调控全社会的投资活动,保持合理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完善投资调控手段。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以及投资调控的需要,灵活运用投资补助、贴息、价格等多种手段,引导社会投资,优化投资的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建立健全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制度,尽快出台《杭州市建设用地控制指标》,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与用地指标,充分发挥土地供应对社会投资的调控和引导作用。统筹协调政府各类建设性资金投向,集中财力确保重点建设。合理引导贷款投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
九、加强投资信息工作,科学合理引导全社会投资
做好投资信息引导工作。投资主管部门要制定并适时调整全市产业导向目录,明确鼓励、限制和禁止投资的项目。建立投资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发布政府对投资的调控目标、主要调控政策、重点行业投资状况和发展趋势等信息,引导全社会的投资活动。要建立科学的行业准入制度,规范重点行业的环保标准、安全标准、能耗标准和产品技术、质量标准,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加强投资信息、统计工作。改革和完善投资统计制度,建立健全投资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全社会固定资产运行态势,并形成各类信息共享机制,为投资领域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建立投资风险预警和防范体系,加强对宏观经济和投资运行的监测分析。
重视投资项目中介服务市场的培育。要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加快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投资中介服务市场。加快我市事业单位改制步伐,特别是加快与投资活动密切相关的设计、咨询、规划研究、监理等领域的市场化进程,鼓励各种投资中介服务机构采取合伙制、股份制等多种形式改组改造,健全和完善投资中介服务机构的行业协会,建立法律规范、政府监督、行业自律的行业管理体制。
十、加强和改进投资监督管理,规范投资行为
进一步完善政府投资监管体系。投资主管部门、财政主管部门以及有关部门要依据职能分工,对政府
投资的管理进行相互监督。审计机关要依法全面履行职责,进一步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逐步实现国家建设项目的竣工必审制,提高政府投资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完善重大项目稽察制度,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管,建立政府投资项目责任追究制度。监察部门要对重大政府投资项目进行效能监察。建立政府投资项目的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公众和新闻媒体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监督。健全企业投资监管体系。在建设过程中不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有关部门要责令其及时改正,并依法严肃处理。各级投资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企业投资项目的事中和事后监督检查,对于不符合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的项目,以及不按规定履行相应核准或许可手续而擅自开工建设的项目,要责令其停止建设,并依法追究有关企业和人员的责任。建立企业投资诚信制度,对于在项目申报和建设过程中弄虚作假、违反法律法规的,要予以惩处,并公开披露,在一定时间内限制其投资活动。
第二篇:锦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锦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锦政发„2006‟2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中省直各单位: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05‟41号)精神,按照省发改委•关于印发†辽宁省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暂行办法‡的通知‣(辽发改发„2005‟1087号)、•关于印发†辽宁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的通知‣(辽发改发„2005‟1088号)、•关于印发†辽宁省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的通知‣(辽发改发„2005‟1073号)、•关于印发†辽宁省外商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的通知‣(辽发改发„2005‟1098号)及•关于印发†辽宁省地方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有关规定(暂行)‡的通知‣(辽发改投资„2006‟40号)要求,结合锦州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投资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及目标
全市投资体制改革要以•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为指导,以省有关部门下发的关于辽宁省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核准暂行办法,外商投资项目、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以及辽宁省地方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有关规定为依据,以改革政府对企业投资的管理制度,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加快推进老工业基地改造为出发点,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新型投资体制,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改革政府对企业投资的管理制度,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对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不再实行审批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政府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角度,只对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进行核准,其他项目实行备案制。进一步拓宽项目融资渠道,发展多种融资方式,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强和改进投资的监督管理,规范投资和建设市场秩序。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
二、企业投资项目的管理办法
(一)企业投资项目实行备案制管理
1.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管理范围。依据•辽宁省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暂行办法‣的规定,全省对未列入•辽宁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目录‣的企业投资项目,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全部实行备案制管理。
2.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管理权限。依据有关规定,实行备案制管理的项目(包括中直项目、省直项目、市及市以下项目)均向当地市或县(市)区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备案。市、县(市)区政府投资主管部门的备案权限划分如下:
市发改委为市政府投资主管部门,负责(除工业技术改造项目以外)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的备案工作,并统一由市行政审批(办证)中心承办;县(市)区发改局为县(市)区政府投资主管部门,负责本县(市)区(除工业技术改造项目以外)总投资5000万元(不含5000万元)以下,50万元以上项目的备案工作。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投资主管部门享受市级备案权限,负责本辖区(除工业技术改造项目以外)总投资50万元以上的项目备案工作;县(市)区涉及跨本行政区及需要市政府平衡外部建设条件的项目,需报市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备案。
市经委为工业技术改造项目的市政府投资主管部门,负责全市总投资2000万元以上工业技术改造项目的备案工作;县(市)区经济局为县(市)区工业技术改造项目的政府投资主管部门,负责本县(市)区总投资2000万元(不含2000万元)以下,50万元以上工业技术改造项目的备案工作;县(市)区涉及跨本行政区及需要市政府平衡外部建设条件的项目,需报市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备案。
3.备案工作要求。
(1)市、县(市)区政府投资主管部门为项目备案机关。在实施项目备案制管理时要正确区分核准、备案项目类别,认真执行•辽宁省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暂行办法‣规定以及市政府确定的备案机关及职责权限、备案内容、条件、程序和法律责任等要求进行项目备案工作。
(2)实施项目备案制管理,必须登录辽宁省企业投资项目备案信息管理系统网站,在企业投资项目备案信息系统下进行备案,否则无效。
(3)加强备案人员的岗前培训,落实岗位责任制,切实做好项目备案管理工作。加强系统维护,确保系统方便快捷,及时准确发布项目备案信息,为企业投资建设服务。
(二)企业投资项目实行核准制管理
1.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管理范围。依据•辽宁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目录‣及•辽宁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规定,项目核准范围是指国内企业不使用政府性投资建设•辽宁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目录‣之内的重大和限制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2.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管理权限。市及县(市)区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有核准职能)为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机关。依据•辽宁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目录‣规定,除市以上政府投资主管部门负责核准的项目及权限以外,对市或县(市)区政府投资主管部门负责核准的项目及权限划分如下:
(1)关于•辽宁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目录‣第九项(城建)核准项目中,对非国家和省核准的其他城建项目(包括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核准权限划分:市政府投资主管部门负责市及市辖区(凌河区、古塔区、太和区、凌南新区、南站新区)总投资50万元以上项目和县(市)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不含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核准工作,并统一由市行政审批(办证)中心受理承办;县(市)政府投资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房地产开发项目和总投资5000万元(不含5000万元)以下,50万元以上其他城建项目的核准工作;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投资主管部门享受市级核准权限,负责本辖区总投资50万元以上项目的核准工作;各县(市)及开发区涉及跨本行政区及需要市政府平衡外部建设条件的项目,需报市政府投资主管部门进行核准。
(2)关于•辽宁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目录‣第十项(社会事业)核准项目中,对非国家和省核准的其他社会事业项目的核准权限划分:
市政府投资主管部门负责总投资300万元以上项目的核准工作,并统一由市行政审批(办证)中心受理承办;各县(市)区政府投资主管部门负责核准总投资300万元(不含300万元)以下,50万元以上项目的核准工作;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投资主管部门享受市级核准权限,负责本地区总投资50万元以上项目的核准工作。各县(市)区涉及跨本行政区及需要市政府平衡外部建设条件的项目,需报市政府投资主管部门进行核准。
3.核准工作要求。
(1)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工作,须按照•辽宁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目录‣、•辽宁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规定以及市政府确定的核准机关、核准范围、核准权限及核准要求进行项目核准。
(2)外商投资项目和境外投资项目的核准工作,按照•辽宁省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辽宁省外商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规定的核准机关及权限、项目申请报告的内容及编制、核准程序、核准内容、核准条件和法律责任等要求报市以上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3)项目申报单位,要按照•辽宁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办法‣规定及要求提交申请报告。凡属由省以上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的项目申请报告,应由符合国家和省关于工程咨询资质等级要求的中介机构编制,并提交申请报告一式6份,同时抄送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市或各县(市)区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有核准职能)核准的项目申请报告,应由具有工程咨询资质的中介机构编制,并提交申请报告一式5份,同时抄送相关行业主管部门。
(4)项目申报单位按照要求提交核准材料齐全后,项目核准机关应正式受理,并向项目申报单位出具受理通知书;对经审查同意核准的项目,项目核准机关应向项目申报单位出具项目核准文件;对经审查不同意核准的项目,项目核准机关应向项目申报单位出具不予核准决定书。
(5)市以上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的项目,须由项目所在地的县(市)区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有核准职能)提出初审意见;省以上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的项目,须项目所在地的市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提出初审意见。此外,市或县(市)区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有核准职能)核准的项目,如涉及相关部门的职能,须市或县(市)区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有核准职能)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后进行核准。
(6)为切实做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监测和宏观调控工作,各县(市)区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有核准职能)在认真做好项目核准工作的同时,须在每月前3个工作日内,将上月办理核准项目情况报市发改委。
(7)经过投资主管部门核准的项目,不再履行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和开工报告审批程序。
三、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办法
(一)市以下政府采用直接投资(含通过各类投资机构)或以资本金注入方式安排的各类财政性资金,建设•辽宁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目录‣范围内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须按照•国家发改委关于审批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的有关规定(暂行)‣和•辽宁省地方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有关规定(暂行)的通知‣规定执行。
(二)市政府投资范围。市政府投资主要用于中央和省政府投资并要求市配套项目、市属项目及跨县(市)区项目以及对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推进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支持加强政权设施、公益性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以及促进欠发达县(市)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等。
(三)市政府投资项目的工作要求
1.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的评估论证。政府投资项目原则上应由符合资质要求的咨询机构进行评估论证。
2.建立重大项目专家评议和公示制度。完善和坚持科学的决策程序,市政府投资的重大项目须由政府常务会议或市长办公会议集体决策,必要时邀请专家对重大项目进行评议。及时将政府投资的主要方向、重点领域及重点项目向社会公布,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并接受监督。
3.规范政府投资程序和资金管理。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市本级预算内资金、各类专项建设资金、主权外债等。市政府投资按项目安排,可采取直接投资、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转贷等方式。凡采取直接投资和资本金注入方式的市政府投资项目,须由市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审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投资额比较小或特殊项目可适当简化程序;采取补助、贷款贴息、转贷方式的项目一般只审批资金申请报告。
4.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的实施管理。从建立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制度和提高投资效益出发,应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的实施管理及监督检查。严格执行国家建设标准和有关规定,政府对违反建设标准及有关规定的项目不予安排投资。加快推行“代建制”,对非经营性的政府投资项目,采取招标等方式择优选择专业化项目管理单位负责建设实施,严格控制项目投资,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竣工验收后移交使用单位。
5.认真做好市本级预算内投资计划工作。市发改委依据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市政府确定的投资重点及市本级预算内投资总规模,编制市本级预算内投资框架计划建议,报市政府批准后下达具体投资项目计划。
6.建立市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制度。市发改委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确定的重点项目为基础,建立市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库。
7.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资本运作。利用特许经营、投资补助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有合理回报和一定投资回收能力的公益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对具有垄断性的项目实行特许经营,通过业主招标制度,开展公平竞争,保护公众利益。已经建成的政府投资项目,具备条件的,经批准可以依法转让产权或经营权,利用回收的资金滚动投资于社会公益等各类基础设施建设。
四、加强宏观调控,提高投资效益
(一)加强和完善投资宏观调控体系。市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和项目相关管理部门要按其职责分工,密切配合、相互协作、有效运转,依法监督和宏观调控社会投资活动,优化投资结构及规模,提高投资效益。
(二)增强服务意识,引导社会科学投资。市政府有关部门要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重点领域的发展建设规划,引导社会投资方向。建立投资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发布政府投资调控目标、政策、重点行业投资及发展趋势等信息,引导社会投资活动。建立科学的行业准入制度,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三)各级统计部门为政府投资统计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统计的监督职能作用。加强和改进统计与信息工作,改革和完善投资统计制度。在建立投资预警和防范体系的同时,加强对宏观经济和投资运行的监测分析,为投资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所有审批、核准及备案项目单位在开工前,须在当地政府统计部门办理统计登记手续,接受统计业务培训和指导,及时、准确完成规定的各项统计上报任务。
五、加强和改进项目投资的管理与监督
(一)市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在认真履行管理职能的同时,负责对全市投资项目进行指导与监督。
(二)建立健全企业投资监管体系,通过稽查等方式加强对企业投资项目的监督,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不按规定履行相应核准或许可手续擅自开工建设的项目,责令其停止建设,并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城市规划、消防、质量监督、银行监管、证券监管、外汇管理、工商管理、安全生产监管、人民防空等部门,要加强对企业投资活动的监管。凡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规定的项目,一律不予办理相关手续。对不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有关部门要责令其及时改正并依法严肃处理。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要加强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重大投资项目的监管,审计机关要依法对国有企业的投资进行审计监督,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三)严格对投资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管。各类投资中介服务机构要与政府部门脱钩,坚持诚信原则,加强自我约束,为投资者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中介服务。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投资中介服务市场,强化投资中介服务机构的法律责任。
(四)依法监督管理。依法规范各类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投资主体公平、有序竞争。加强执法检查,培育和维护规范的建设市场秩序,建立有利于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投资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本实施意见从发布之日起执行,如有与省以上文件规定不符之处,以省以上文件规定为准。本实施意见由市发改委负责解释。
第三篇:上海 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实施意见
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
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实施意见
沪委发〔2011〕10号
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是重大民生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幸福。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和谐的有力保障,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和国务院印发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国发〔2009〕12号),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上海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逐渐提高城乡居民的保障水平。
文件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遵循医药卫生发展规律,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和“打基础、管长远、可持续”的要求,突出惠民为本、预防为主、能力提升、制度支撑,促进医药卫生事业科学发展,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公平、可及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健康管理,不断提高居民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
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国家要求与上海特色相结合。既要坚决贯彻落实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和政策措施,又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上海实际,积极探索创新。二是坚持系统设计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既要坚持统筹谋划,明确改革方向,完善制度体系,又要针对当前医药卫生工作的主要问题,找准突破口,合理设计改革路径,稳妥有序推进。三是坚持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既要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确立政府在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又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社会参与,提高运行效率,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四是坚持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相结合。既要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又要从国情和市情出发,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政府、社会、个人的承受能力。五是坚持提高居民满意度与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相结合。既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使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又要切实保障医务人员的合理利益,使医务人员成为改革的践行者、主力军。
总体目标: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健康管理,提高居民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使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加快发展现代医疗服务业,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进一步发展医学科技,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建成亚洲医学中心城市之一。
具体目标:
1、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和公共卫生危害因素,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保障机制,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综合协调能力,构建与特大型城市相适应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2、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和结构,推进医疗资源整合,改善基本医疗服务可及性,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和医疗服务水平,加快发展现代医疗服务业,满足居民多层次需求。
3、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本市城乡居民,推进各类医保制度衔接,缩小医保待遇差距,完善医疗保险支付方式,进一步提高总体保障水平。
4、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并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药品招标采购制度,确保基本药物公平可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减轻居民医药费用负担。
5、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初步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监管机制,维护公立医院公益性,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保障居民基本医疗服务。
6、促进卫生发展方式和服务模式转变,积极推进发展方式从以外延发展为主转变为以内涵发展为主,健康服务策略从以治疗为中心的疾病管理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的全程管理,卫生管理方式从传统管理转变为现代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
7、让群众普遍得到实惠,减少疾病、病有所医、就医方便、减轻负担,共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成果。
文件的主要内容:
一、完善医药卫生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公平可及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保障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建设健康城市;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各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为居民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实现广覆盖,改善公平性,提高保障水平;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促进科学合理用药,减轻居民负担。这四大体系相辅相成、配套建设、协调发展,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一)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让居民远离健康危害因素。
1、建设健康城市。以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人群协调发展为目标,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不断改善城市面貌和环境质量,加强社区、学校、企业、商务楼宇等健康场所建设,营造宜居的健康生活环境。建立健康城市建设的部门协同机制、政策保障机制、监测评估机制、社会支持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形成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加强居民健康管理,开展卫生科普教育,普及健康知识,开展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引导居民开展健康自我管理活动,形成健康生活理念,提高全体居民的健康素养。
2、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由市和区县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卫生、精神卫生、院前急救、采供血、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构成的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医疗机构临床预防功能,完善医防结合的工作模式。加强公共卫生绩效评估,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3、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贯彻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此基础上,根据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主要公共卫生问题的变化,按照受益面广、健康危害程度高、干预效果好、成本效益显著、方便实施的原则,及时调整充实本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由各级财政保障,覆盖全体居民,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4、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和公共卫生危害因素。贯彻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结合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针对老年人、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和主要健康问题,确定本市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内容。预防控制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加强对新发传染病的技术储备和防控。遏制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等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快速上升势头。健全公共卫生危害因素监测和健康效应评价体系。
5、加强城市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保障机制,建立统一的应急指挥体系,密切多部门和跨地域合作,加强联防联控。提升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健全应急预案,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和相关物资储备,组建全市统一指挥的卫生应急处置队伍,提高响应速度和应急处置能力。
6、加强公共卫生监督。健全公共卫生监督体系,加强基层公共卫生网络建设,强化分级管理和属地管理。完善企业自律、行业管理、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公共卫生管理框架,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提升公共卫生监督力度和效能。加强职业病综合防治,强化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责任主体意识,加强职业健康监护,保障职业病患者合法权益。加强职业病防治机构建设。建立健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食品安全风险预测预警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建设。加强与卫生监督需求相匹配的技术支撑能力建设。
(二)医疗服务体系:让居民得到便捷适宜的医疗服务。
1、完善医疗资源规划和配置。坚持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功能分工明确,医疗、康复、护理等门类齐全的医疗服务体系。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和人口分布变化,完善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在郊区新城、人口导入区域引进优质医疗资源。按照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存量资源盘活、整合,促进现有资源有效利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合理调整和补充康复、老年护理、精神卫生、妇幼卫生等医疗资源配置。营造公平的政策环境,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形成公立医疗机构和非公立医疗机构有序竞争的格局。
2、落实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三级医院以诊治疑难重症和医学科研、教学为主要功能,服务全市、辐射全国。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区域内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部分二级医院定位为区域医疗中心,提供常见病专科和急诊、重症医疗服务;部分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医疗机构或老年护理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诊疗和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综合服务,规范社区床位的分类管理,强化老年护理服务功能。
3、探索推进医疗资源整合。采取多种形式,推进医疗资源整合。探索以区域为基础,公立医院为主体,信息化为支撑,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医疗服务、加强居民健康管理为目标,建立区域性医疗联合体,促进资源共享和统筹配置,加强联合体内各级医疗机构间的梯度支撑和分工协作,探索实施医疗联合体内统一医保预付、统一资源配置、统一运营管理。按照鼓励和自愿的原则,引导市民与医疗联合体签约,逐步推进分级医疗、社区首诊、双向转诊。
4、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网底”作用。加快社区全科医学、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加强三、二级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对社区的人才和技术支持,全面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应用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和基本药物,使居民在社区可以获得良好的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进一步健全以全科团队为基础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逐步实施家庭医生首诊、定点医疗和转诊制度,使家庭医生逐步成为居民健康的“守护人”。按照降低费用、提高水平、规范功能、加强管理的目标,进一步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切实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医保总额预付、绩效考核等措施,强化政府主导,凸显公益公平,提高服务水平和绩效。
5、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不断完善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中医药继承和创新,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实现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加快建设符合中医医疗特点,由综合性中医院、中医门诊部、中医专科诊所、综合性医院中医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等组成的中医药服务网络。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加强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中的作用,推动中医药服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
6、发展现代医疗服务业。以国际医学园建设为抓手,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点面结合、重点突破,着力推进上海现代医疗服务业向国际化一流水平方向发展。区域卫生规划要为社会办医留出空间,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新增医疗资源优先考虑社会办医。引进国际知名品牌医疗资源,发展规模较大、技术优势明显、管理和服务与国际接轨的国际性医疗机构,积极推进本市医疗机构与国际医疗保险接轨。促进医疗旅游、健康管理、高端医疗、整形美容等现代医疗服务业态的发展。
(三)医疗保障体系:让居民不因经济困难看不起病。
1、保障居民基本医疗。贯彻国家关于完善医疗保障体系的要求,完善本市医疗保险制度,形成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体,覆盖城市就业人口、城市非就业人口、农业人口、外来从业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体系,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从老年护理保障计划起步,探索建立老年护理保障制度。推进各类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和整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统筹层次和筹资水平,逐步缩小各类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间的筹资和保障待遇差距,形成合理的医保待遇梯度。制定本市不同医保制度之间有效的转移衔接办法。
2、保障居民重病大病。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医保基金支付限额,加大对居民重病大病的保障力度。完善医保综合减负措施,对超过医保基金支付限额的,按照相关规定再给予报销。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对困难人群参保及其难以负担的医疗费用提供补助。加大对低收入人群和因病致贫“支出型”贫困人群的综合帮扶力度。
3、保障多层次就医需求。发展和完善本市现行的“职工医疗互助保障计划”、“中小学生、婴幼儿住院互助基金”、“市民社区医疗互助帮困计划”等补充医疗保险。进一步落实补充医疗保险政策,鼓励用人单位为职工解决基本医疗保障之外的需求。大力培育商业健康保险,鼓励开发适应不同需要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引导商业保险机构开展管理式医疗和第三方管理健康保险服务,探索以政府购买医疗保障服务的方式,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补充医疗保障服务。推动补充医疗保险机构、商业保险机构和医疗机构、基本医疗保险机构的合作,鼓励数据共享,探索直接结算,简化理赔手续。
4、加强医疗费用合理控制。完善医保预算管理,加强医保基金支出监管,确保医保基金收支平衡。完善各项医保管理措施,制定医疗保险监督管理办法,强化定点医疗契约化管理,规范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行为;探索定点医疗机构分级管理,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对基本医疗服务的监督评价体系。将控制不合理的医药费用增长作为核心指标,纳入公立医疗机构院长绩效考核体系和医院等级评审体系。推进医疗机构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减少重复检验检查。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执业医师、执业药师和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监管,切实减轻居民医疗费用负担。
5、完善医保支付方式。完善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的医保支付方式,逐步试行和完善医保总额预付制。研究按照病种付费和按照人头付费的支付方式。不断深化医保和医疗联动改革,通过完善医保支付方式,建立对医疗机构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医疗机构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积极主动控制医疗费用,不断改善医疗服务,保障参保人员合理的医疗需求,提高参保人员满意度。
(四)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让居民用药更安全、更便宜、更科学。
1、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础上,制定本市基本药物增补目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也要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并确定使用比例。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各级医疗机构要按照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基本药物处方集,加强合理用药管理,确保规范使用基本药物。
2、完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办法。建立政府主导、全市统一的药品招标采购平台。坚持全国统一市场,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企业平等参与、公平竞争,实行药品网上集中公开招标采购。在国家零售指导价格规定的幅度内,根据招标形成的采购价格、配送费用及药品加成政策,确定药品的零售价格。加强药品购销合同管理,明确品种、规格、数量、价格、回款时间、履约方式、违约责任等内容,履行合同规定的责任和义务。实行基本药物单一货源承诺、量价挂钩的采购模式,明显降低基本药物价格,由中标药品生产企业自主选择具有资质的药品经营企业,实施统一配送。
3、规范药品生产流通。完善医药产业发展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以规范药品研制为手段,推动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继续支持药品现代物流配送和零售药店连锁经营,鼓励药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的整合。支持临床必需、不可替代、用量不确定、不常生产的药品生产、供应,完善药品储备制度。完善药品生产、配送质量管理规范。推进药品现场快检初筛工作,对基本药物生产、经营、使用环节实施全覆盖抽检,定期向社会公布抽检结果。推进基本药物全品种电子监管。加强和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建立健全药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完善药品召回管理制度。
二、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立足转机制、惠民生,完善医药卫生的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体制机制,加强科技与人才、信息、社会支持系统建设,推进和完善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非营利性分开,健全制度体系,保障医药卫生事业科学发展。
(一)建立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
探索成立统筹协调本市卫生和健康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探索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联动的有效方式,健全政府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形成政策合力。推进和完善政事分开、管办分开,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明确不同层级政府的职责范围,落实属地化管理的权责,加强对各级各类、各种隶属关系和所有制性质医疗卫生机构的全行业管理。
(二)建立维护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的运行机制。
健全公立医疗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对公立医疗机构的管理,着力构建以战略规划、全面预算、绩效考核、质量管理、资产监管、审计监督为核心的专业化管理制度。严格公立医疗机构预算管理和收支管理,加强成本核算和控制,实施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制度,按照规定设置总会计师,逐步实行总会计师委派制度。推广临床路径,支持医疗机构使用适宜医疗技术和基本药物,进一步推进病种规范化诊疗。通过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等多种措施,积极探索改革以药补医机制,控制医药费用的不合理上涨。科学合理核定公立医疗机构人员编制,健全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人事管理制度,优化人力资源结构。逐步完善符合卫生人才特点、注重综合素质、体现实际能力和业绩的卫生人才评价机制。完善公立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实行不直接与医疗服务收入挂钩的医院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制度,建立以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等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机制和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充分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保障医务人员收入水平,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三)完善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
完善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筹资机制,强化政府投入责任,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发展卫生事业。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使政府卫生投入占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合理控制卫生总费用增长,调整卫生总费用结构,逐步提高政府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合理控制个人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对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所需经费,由政府在全面考核评价的基础上,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补助。根据国家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的要求,合理安排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国家免疫规划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所需资金。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由政府根据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足额安排;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根据人员编制、经费标准、服务任务完成及考核情况,由政府预算全额安排;按照职能定位,清理规范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收费,按照规定取得的收入,根据国库收缴制度规定,及时足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纳入部门预算管理;探索实行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政府投入机制。切实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由政府根据发展建设规划统筹安排;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予以落实,政府补助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核定。
完善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补偿政策。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建设等发展建设支出,经专家论证和有关部门批准后,纳入政府专项补助项目库,由政府根据项目轻重缓急和承受能力逐年统筹安排。按照服务成本,保障政府指定的紧急救治、救灾、援外、支农、对口支援等公共服务经费,对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给予专项补助。探索对中医院(民族医院)、传染病医院、精神病院、职业病医院、妇产医院、儿童医院、康复医院、老年护理机构分类管理办法,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
完善政府对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助政策,完善各类医疗互助和城乡医疗救助投入政策,保证经办机构工作经费。加大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资金保障机制。
建立和完善财政资金使用安全性、规范性、有效性的监管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建立健全规范的社会办医和外资办医审批程序,完善公平公正的行业管理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
完善医疗服务定价机制。基本医疗服务价格按照合理补偿成本、兼顾居民和基本医疗保障承受能力的原则核定。逐步提高中医和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诊疗、手术等项目价格,降低偏高的医用设备检查和治疗价格,从严控制以新设备、新试剂、新方法等名义新增医疗检查检验项目。在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实行最高指导价管理的基础上,实行分级定价,适当拉开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和不同职级医师的服务价格。
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药品定价遵循补偿成本、合理盈利、反映供求的原则。改进定价方法,提高透明度和科学性。通过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等,进一步降低偏高的药品价格,适当提高临床必需但市场不能保证供应的廉价药品价格。对可替代药品和创新药品定价,逐步引入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促进不同种类药品保持合理比价关系。对仿制药品实行后上市价格从低定价制度,抑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完善按照价格高低实行差别加价的政策,逐步降低药品加价率,条件成熟时取消医疗机构销售药品加价率。加强医用耗材及植(介)入类医疗器械价格的控制和管理。
建立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制度。建立和完善医药市场价格调查、监测和信息采集分析制度。
(五)促进医学科技发展和人才队伍培养。
以总体规划、集成优势、突出重点、整体提升为原则,分层次、分类型规划建设临床医学中心和医学重点学科,加强医学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培养,形成多层次医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整合资源,集成优势,建设若干高层次的医学研究机构,提高上海医学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转化医学发展和医学知识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基础医学研究更好地向临床和预防应用转化,解决临床和公共卫生中的实际问题,切实有效降低医疗费用。建立健全住院医师、全科医师、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形成符合国际惯例和医学人才成长规律的临床医师培养体系,从根本上提升临床医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显著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医学院校专业和课程设置,扩大紧缺专业招生规模。加强公共卫生、全科医学、中医学、康复、护理、药学、院前急救、卫生管理、医学信息等薄弱领域的人才培养。加强公共卫生学科建设和重大疾病防治科技攻关。加强食品安全专家队伍建设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优秀卫生人才到农村、城市社区服务,对长期在城乡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业务培训、生活待遇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稳步推动医务人员合理流动,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医务人员的职业精神和人文素养,调动广大医务人员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六)加强医药卫生法制建设和行业监管。
逐步建立健全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相适应的地方卫生法规体系。研究推进本市基本医疗卫生立法,明确政府、社会、公民在促进健康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完善地方卫生标准,深入宣传贯彻卫生标准。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执法,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危害居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违法行为。
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医疗机构综合评价体系,加强部门联动,整合现有的医疗机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涵盖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医疗服务、适宜技术推广、医保基金管理和使用、运行效率、公共服务职能履行、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作为政府加强全行业管理、对医疗机构监管和调控的重要手段,评价结果成为财政投入、医保定点资格、院长绩效考核等的重要依据。
加强医疗机构准入管理,健全医疗服务监测网络,完善医疗服务评价体系。加强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健全医务人员职业操守体系,完善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档案。加强对医疗保险基金监管,建立医疗保险基金有效使用和风险防范机制。完善药品监管体系建设,严格药品研究、生产、流通、使用、价格和广告的监管。建立信息公开、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管制度,加强行业自律,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对政府部门、医药卫生机构进行独立评价和监督。
(七)完善以居民健康管理为核心的卫生信息化系统。
发挥医药卫生信息化的基础性作用,以居民健康管理为核心,实现人人享有电子健康档案,共享利用健康信息,促进医疗卫生服务从单纯防病治病向健康综合管理转变;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的挖掘和分析,促进医疗卫生管理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加强卫生服务需求评价,使政府部门和医疗机构更好地把握和响应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促进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高疾病预测预警能力。推进标准化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社区健康服务水平。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加强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基金管理、费用结算与控制、医疗行为管理、参保单位和个人管理与服务等功能。完善药品安全监管、药品供求、采购、使用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等信息网络。建设上海健康信息网,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卫生管理等各个系统互联互通,为居民享有方便、高效、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信息支撑。
(八)形成全社会支持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合力。
广泛调动社会资源,支持和发展医药卫生事业。设立上海市卫生发展基金会,鼓励社会对医药卫生事业捐资捐助。加强健康知识宣传教育,营造全社会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医务人员的良好氛围,推动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引导居民科学就医,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建立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依法维护正常的医疗服务秩序,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三、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艰巨性、紧迫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制度,明确任务和进度,保证各项改革顺利推进。成立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从市级层面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职、密切配合、精心组织、形成合力,有序推进改革。各区县要参照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模式,在区县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成立相应工作机构,按照本实施意见的要求,因地制宜制订本地区的具体实施方案,精心组织落实。要加强医改监测评价工作,确保改革措施落实到位、改革成果惠及全体居民。
(二)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既要着眼长远的制度设计,也要力争尽快取得实效。要坚持远近结合,从基础和基层起步。近期要重点抓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医疗保障、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社区卫生综合改革、医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工程、发展现代医疗服务业和切实解决居民看病就医中的突出问题等10项改革。各有关部门要明确工作任务,认真履行职责,抓紧制定操作性文件和具体方案,明确实施步骤,搞好配套衔接,协调推进各项改革。一些重大改革要先行试点,积极探索有效的实现途径,及时总结经验,逐步推开实施。
(三)加强宣传,正确引导。
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周密制订宣传方案,通过新闻媒体等,广泛宣传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引导社会合理预期,使改革深入基层、深入人心,调动和发挥各方面参与、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四篇:《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原有的投资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投资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新格局。但是,现行的投资体制还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企业的投资决策权没有完全落实,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投资宏观调控和监管的有效性需要增强。为此,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一、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确立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规范政府投资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主体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推动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改革政府对企业投资的管理制
度,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职能,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建立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拓宽项目融资渠道,发展多种融资方式;培育规范的投资中介服务组织,加强行业自律,促进公平竞争;健全投资宏观调控体系,改进调控方式,完善调控手段;加快投资领域的立法进程;加强投资监管,维护
规范的投资和建设市场秩序。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最终建立起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
二、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
(一)改革项目审批制度,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彻底改革现行不分投资主体、不分资金来源、不分项目性质,一律按投资规模大小分别由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审批的企业投资管理办法。对于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其中,政府仅对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角度进行核准,其他项目无论规模大小,均改为备案制,项目的市场前景、经济效益、资金来源和产品技术方案等均由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并依法办理环境保护、土地使用、资源利用、安全生产、城市规划等许可手续和减免税确认手续。对于企业使用政府补助、转贷、贴息投资建设的项目,政府只审批资金申请报告。各地区、各部门要相应改进管理办法,规范管理行为,不得以任何名义截留下放给企业的投资决策权利。
(二)规范政府核准制。要严格限定实行政府核准制的范围,并根据变化的情况适时调整。《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以下简称《目录》)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未经国务院批准,各地区、各部门不得擅自增减《目录》规定的范围。
企业投资建设实行核准制的项目,仅需向政府提交项目申请报告,不再经过批准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开工报告的程序。政府对企业提交的项目申请报告,主要从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进行核准。对于外商投资项目,政府还
要从市场准入、资本项目管理等方面进行核准。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严格规范的核准制度,明确核准的范围、内容、申报程序和办理时限,并向社会公布,提高办事效率,增强透明度。
(三)健全备案制。对于《目录》以外的企业投资项目,实行备案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由企业按照属地原则向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备案。备案制的具体实施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自行制定。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要对备案工作加强指导和监督,防止以备案的名义变相审批。
(四)扩大大型企业集团的投资决策权。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大型企业集团,投资建设《目录》内的项目,可以按项目单独申报核准,也可编制中长期发展建设规划,规划经国务院或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批准后,规划中属于《目录》内的项目不再另行申报核准,只须办理
备案手续。企业集团要及时向国务院有关部门报告规划执行和项目建设情况。
(五)鼓励社会投资。放宽社会资本的投资领域,允许社会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逐步理顺公共产品价格,通过注入资本金、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经营性的公益事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对于涉及国家垄断资源开发利用、需要统一规划布局的项目,政府在确定建设规划后,可向社会公开招标选定项目业主。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各种所有制企业进行境外投资。
(六)进一步拓宽企业投资项目的融资渠道。允许各类企业以股权融资方式筹集投资资金,逐步建立起多种募集方式相互补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经国务院
投资主管部门和证券监管机构批准,选择一些收益稳定的基础设施项目进行试点,通过公开发行股票、可转换债券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在严格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改革企业债券发行管理制度,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增加企业债券品种。按照市场化原则改进和完善银行的固定资产贷款审批和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运用银团贷款、融资租赁、项目融资、财务顾问等多种业务方式,支持项目建设。允许各种所有制企业按照有关规定申请使用国外贷款。制定相关法规,组织建立中小企业融资和信用担保体系,鼓励银行和各类合格担保机构对项目融资的担保方式进行研究创新,采取多种形式增强担保机构资本实力,推动设立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机制。规范发展各类投资基金。鼓励和促进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和重点建设工程项目
(七)规范企业投资行为。各类企业都应严格遵守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城市规划等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不得投资建设国家禁止发展的项目;应诚信守法,维护公共利益,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应按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投资风险约束机制、科学民主的投资决策制度和重大投资责任追究制度
。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的法人责任制、资本金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
三、完善政府投资体制,规范政府投资行为
(一)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和社会领域,包括加强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推进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
业化。能够由社会投资建设的项目,尽可能利用社会资金建设。合理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投资事权。中央政府投资除本级政权等建设外,主要安排跨地区、跨流域以及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有重大影响的项目。
(二)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和坚持科学的决策规则和程序,提高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政府投资项目一般都要经过符合资质要求的咨询中介机构的评估论证,咨询评估要引入竞争机制,并制定合理的竞争规则;特别重大的项目还应实行专家评议制度;逐步实行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度,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三)规范政府投资资金管理。编制政府投资的中长期规划和
计划,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各类政府投资资金,包括预算内投资、各类专项建设基金、统借国外贷款等。政府投资资金按项目安排,根据资金来源、项目性质和调控需要,可分别采取直接投资、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转贷和贷款贴息等方式。以资本金注入方式投入的,要确定出资人代表。要针对不同的资金类型和资金运用方式,确定相应的管理办法,逐步实现政府投资的决策程序和资金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四)简化和规范政府投资项目审批程序,合理划分审批权限。按照项目性质、资金来源和事权划分,合理确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与有关部门之间的项目审批权限。对于政府投资项目,采用直接投资和资本金注入方式的,从投资决策角度只审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除特殊情况外不再审批开工报告,同时应严格政府投资项目的初步设计、概算审批工作;采用投资补助、转贷和贷款贴息方式的,只审批资金申请报告。具体的权限划分和审批程序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会同有关方面研究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后颁布
实施。
(五)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改进建设实施方式。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标准,并根据情况变化及时修订完善。按项目建设进度下达投资资金计划。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的中介服务管理,对咨询评估、招标代理等中介机构实行资质管理,提高中介服务质量。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加快推行“代建制”,即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负责建设实施,严格控制项目投资、质量和工期,竣工验收后移交给使用单位。增强投资风险意识,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的风险管理机制。
(六)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效益。各级政府要创造条件,利用特许经营、投资补助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有合理回报和一定投资回收能力的公益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对于具有垄断性的项目,试行特许经营,通过业主招标制度,开展公平竞争,保护公众利益。已经建成的政府投资项目,具备条件的经过批准可以依
法转让产权或经营权,以回收的资金滚动投资于社会公益等各类基础设施建设。
四、加强和改善投资的宏观调控
(一)完善投资宏观调控体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要在国务院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相互协作、有效运转、依法监督,调控全社会的投资活动,保持合理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改进投资宏观调控方式。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全社会投资进行以间接调控方式为主的有效调控。国务院有关部门要依据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编制教育、科技、卫生、交通、能源、农业、林业、水利、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战略资源开发等重要领域的发展建设规划,包括必要的专项发展建设规划,明确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总体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等。按照规定程序批准的发展建设规划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努力提高政府投资效益,引导社会投资。制定并适时调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指导目录、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明确国家鼓励、限制和禁止投资的项目。建立投资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发布政府对投资的调控目标、主要调控政策、重点行业投资状况和发展趋势等信息,引导全社会投资活动。建立科学的行业准入制度,规范重点行业的环保标准、安全标准、能耗水耗标准和产品技术、质量标准,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三)协调投资宏观调控手段。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以及宏观调控需要,合理确定政府投资规模,保持国家对全社会投资的积极引导和有效调控。灵活运用投资补助、贴息、价格、利率、税收等多种手段,引导社会投资,优化投资的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适时制定和调整信贷政策,引导中长期贷款的总量和投向。严格和规范土地使用制度,充分发挥土地供应对社会投资的调控和引导作用。
(四)加强和改进投资信息、统计工作。加强投资统计工作,改革和完善投资统计制度,进一步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全社会固定资产
存量和投资的运行态势,并建立各类信息共享机制,为投资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建立投资风险预警和防范体系,加强对宏观经济和投资运行的监测分析。
五、加强和改进投资的监督管理
(一)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资监管体系。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工程咨
询、投资项目决策、设计、施工、监理等部门和单位,都应有相应的责任约束,对不遵守法律法规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和法律责任。完善政府投资制衡机制,投资主管部门、财政主管部门以及有关部门,要依据职能分工,对政府投资的管理进行相互监督。审计机关要依法全面履行职责,进一步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提高政府投资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完善重大项目稽察制度,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管。建立政府投资项目的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公众和新闻媒体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监督。
(二)建立健全协同配合的企业投资监管体系。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质量监督、银行监管、证券监管、外汇管理、工商管理、安全生产监管等部门,要依法加强对企业投资活动的监管,凡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规定的,不得办理相关许可手续。在建设过程中不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有关部门要责令其及时改正,并依法严肃处理。各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企业投资项目的事中和事后监督检查,对于不符合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的项目,以及不按规定履行相应核准或许可手续而擅自开工建设的项目,要责令其停止建设,并依法追究有关企业和人员的责任。审计机关依法对国有企业的投资进行审计监督,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建立企业投资诚信制度,对于在项目申报和建设过程中提供虚假信息、违反法律法规的,要予以惩处,并公开披露,在一定时间内限制其投资建设活动。
(三)加强对投资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管。各类投资中介服务机构均须与政府部门脱钩,坚持诚信原则,加强自我约束,为投资者提供高质
量、多样化的中介服务。鼓励各种投资中介服务机构采取合伙制、股份制等
多种形式改组改造。健全和完善投资中介服务机构的行业协会,确立法律规范、政府监督、行业自律的行业管理体制。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投资中介服务市场,强化投资中介服务机构的法律责任。
(四)完善法律法规,依法监督管理。建立健全与投资有关的法律法规,依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投资主体公平、有序竞争,投资要素合理流动、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市场环境,规范各类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和政府的投资管理活动。认真贯彻实施有关法律法规,严格财经纪律,堵塞管理漏洞,降低建设成本,提高投资效益。加强执法检查,培育和维护规范的建设市场秩序。
附件: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04年本)
二○○四年七月十六日
附件
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04年本)
简要说明:
(一)本目录所列项目,是指企业不使用政府性资金投资建设的重大和限制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二)企业不使用政府性资金投资建设本目录以外的项目,除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务院专门规定禁止投资的项目以外,实行备案管理。
(三)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有专门规定的项目的审批或核准,按有关规定执行。
(四)本目录对政府核准权限作出了规定。其中:
1.目录规定“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的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
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核准,其中重要项目报国务院核准。
2.目录规定“由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的项目,由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行业主管部门核准。省级政府可根据当地情况和项目性质,具体划分各级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的核准权限,但目录明确规定“由省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的,其核准权限不得下放。
3.根据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不同行业的实际情况,可对特大型企业的投资决策权限特别授权。
(五)本目录为2004年本。根据情况变化,将适时调整。
一、农林水利
农业:涉及开荒的项目由省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水库:国际河流和跨省(区、市)河流上的水库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其余项目由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其他水事工程:需中央政府协调的国际河流、涉及跨省(区、市)水资源配置调整的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其余项目由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二、能源
(一)电力。
水电站:在主要河流上建设的项目和总装机容量25万千瓦及以上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其余项目由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
准。
抽水蓄能电站: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火电站: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热电站:燃煤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其余项目由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风电站:总装机容量5万千瓦及以上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其余项目由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核电站:由国务院核准。
电网工程:33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的电网工程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其余项目由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二)煤炭。
煤矿:国家规划矿区内的煤炭开发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其余一般煤炭开发项目由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煤炭液化:年产50万吨及以上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其他项目由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三)石油、天然气。
原油:年产100万吨及以上的新油田开发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其他项目由具有石油开采权的企业自行决定,报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备案。
天然气:年产20亿立方米及以上新气田开发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其他项目由具有天然气开采权的企业自行决定,报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备案。
液化石油气接收、存储设施(不含油气田、炼油厂的配套项目):由省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进口液化天然气接收、储运设施: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国家原油存储设施: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输油管网(不含油田集输管网):跨省(区、市)干线管网项目由国务院投
资主管部门核准。
输气管网(不含油气田集输管网):跨省(区、市)或年输气能力5亿立方米及以上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其余项目由省级政
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三、交通运输
(一)铁道。
新建(含增建)铁路:跨省(区、市)或100公里及以上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其余项目按隶属关系分别由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或省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二)公路。
公路:国道主干线、西部开发公路干线、国家高速公路网、跨省(区、市)的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其余项目由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独立公路桥梁、隧道:跨境、跨海湾、跨大江大河(通航段)的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其余项目由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三)水运。
煤炭、矿石、油气专用泊位:新建港区和年吞吐能力200万吨及以上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其余项自由省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集装箱专用码头: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内河航运:千吨级以上通航建筑物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其余项目由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四)民航。
新建机场:由国务院核准。
扩建机场:总投资10亿元及以上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其余项目按隶属关系由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
核准。
扩建军民合用机场: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会同军队有关部门核准。
四、信息产业
电信:国内干线传输网(含广播电视网)、国际电信传输电路、国际关口站、专用电信网的国际通信设施及其他涉及信息安全的电信
基础设施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邮政:国际关口站及其他涉及信息安全的邮政基础设施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卫星电视接收机及关键件、国家特殊规定的移动通信系统及终端等生产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五、原材料
钢铁:已探明工业储量5000万吨及以上规模的铁矿开发项目和新增生产能力的炼铁、炼钢、轧钢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其他铁矿开发项目由省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有色:新增生产能力的电解铝项目、新建氧化铝项目和总投资5亿元及以上的矿山开发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其他矿山开发项目由省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石化:新建炼油及扩建一次炼油项目、新建乙烯及改扩建新增能力超过年产20万吨乙烯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化工原料:新建PTA、PX、MDI、TDI项目,以及PTA、PX改
造能力超过年产10万吨的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化肥:年产50万吨及以上钾矿肥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其他磷、钾矿肥项目由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水泥:除禁止类项目外,由省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稀土:矿山开发、冶炼分离和总投资1亿元及以上稀土深加工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其余稀土深加工项目由省级政府投资主管
部门核准。
黄金:日采选矿石500吨及以上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其他采选矿项目由省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六、机械制造
汽车:按照国务院批准的专项规定执行。
船舶:新建10万吨级以上造船设施(船台、船坞)和民用船舶中、低速柴油机生产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城市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信号系统和牵引传动控制系统制造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七、轻工烟草
纸浆:年产10万吨及以上纸浆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年产3.4(含)万吨━━10(不含)万吨纸浆项目由省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其他纸浆项目禁止建设。
变性燃料乙醇: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聚酯:日产300吨及以上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制盐: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糖:日处理糖料1500吨及以上项目由省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其他糖料项目禁止建设。
烟草:卷烟、烟用二醋酸纤维素及丝束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八、高新技术
民用航空航天:民用飞机(含直升机)制造、民用卫星制造、民用遥感卫星地面站建设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九、城建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由国务院核准。
城市供水:跨省(区、市)日调水50万吨及以上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其他城市供水项目由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城市道路桥梁:跨越大江大河(通航段)、重要海湾的桥梁、隧道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其他城建项目:由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十、社会事业
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大学城、医学城及其他园区性 建设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旅游: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区域内总投资5000万元及以上旅游开发和资源保护设施,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区内总投资3000万元及以上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体育:F1赛车场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娱乐:大型主题公园由国务院核准。
其他社会事业项目:按隶属关系由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投资主管
部门核准。
十一、金融
印钞、造币、钞票纸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十二、外商投资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总投资(包括增资)1亿美元及以上鼓励类、允许类项目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准。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总投资(包括增资)5000万美元及以上限制类项目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准。
国家规定的限额以上、限制投资和涉及配额、许可证管理的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及其变更事项;大型外商投资项目的合同、章程及法律特别规定的重大变更(增资减资、转股、合并)事项,由商务部核准。
上述项目之外的外商投资项目由地方政府按照有关法规办理核准。
十三、境外投资
中方投资3000万美元及以上资源开发类境外投资项目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准。
中方投资用汇额1000万美元及以上的非资源类境外投资项目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准。
上述项目之外的境外投资项目,中央管理企业投资的项目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备案;其他企业投资的项目由地方政府按照有关法规办理核准。
国内企业对外投资开办企业(金融企业除外)由商务部核准。
阜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
(一)研究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计划;研究提出总量平衡、发展速度和结构调整的调控目标及政策,搞好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等重要经济总量的平衡和重大比例关系的协调。
(二)研究提出我市贯彻国家、省财政金融工作方针的政策建议,以及运用投资、财政、信贷、土地、价格、国外贷款、国家储备等重要经济手段调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政策建议。组织和协调全市信用体系建设。
(三)拟订全市基础产业、支柱产业专项发展规划;衔接平衡各主要行业规划;研究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重大问题,衔接农村专项规划和政策;研究提出新型化工业发展战略,研究提出全市工业总量平衡、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政策建议;组织或参与编制能源、交通、通信等行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计划。研究提出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衔接平衡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规划;综合分析财政、金融、产业、价格政策的执行效果;研究提出地方投融资的政策建议;编制全市企业债券发行计划;编制我市国民经济动员计划和预案。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动员的有关项目。
(四)研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大问题,组织拟订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协调有关专项经济体制改革方案;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建议。
(五)提出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规划重大项目和生产力的布局;研究提出投资和建设领域重大政策建议;综合编制全市财政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安排财政建设性资金、政府性各种专项建设基金;指导和监督国外贷款建设资金的使用,指导和监督政策性贷款的使用方向;安排政府拨款建设项目以及重
大外资项目、境外投资项目;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安排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按照分工实施对重点项目的管理;组织和管理重大项目稽察工作。
(六)研究分析市内外市场供求状况,负责重要商品总量平衡和宏观调控;编制重要农产品进出口总量计划;研究提出重要商品的储备建议;组织制定全市服务业发展规划和重点区域性批发市场、重点要素市场发展规划,指导全市市场体系建立;提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战略和规划。
(七)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提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政策;参与编制生态建设规划;提出全市国土资源整治、开发利用和保护政策。
(八)研究分析区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情况,编制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按原有渠道负责开发区的有关工作;提出城镇化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措施;指导县域经济发展;指导制定、实施扶助贫困地区经济开发计划和以工代赈计划;组织、协调、行蓄洪区移民安置和经济开发工作。
(九)研究提出全市社会事业发展战略及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负责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以及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衔接平衡,制定全市社会事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计划;研究提出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协调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的重大问题。
(十)研究提出利用外资的发展战略、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的目标和政策;编制申报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国外政府贷款和商业贷款计划,负责经济技术合作工作。
(十一)拟订和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参与有关行政法规、规章的起草和实施;研究有关法律、法规和重大方针、政策执行情况并提出政策建议。
(十二)承办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五篇:学习《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思考
——学习《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思考
一、实施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的必然性
长期以来,我国对政府投资项目实行的是以“指挥部”、“基建办”等“一次性业主”为运作载体的自建自管自用模式,这种模式除了难以控制“三超”(超标准、超规模、超预算)外,还很容易出现“三低”(低水平、低质量、低效益)问题。近年来,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全国各地开始探讨改革政府投资工程管理方式,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深圳、厦门、上海等地,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实行“代建制”。“代建制”相对于以往的传统模式,在很多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较好地控制了“三超”的弊端。不同的是,深圳实行的是“政府集中代建制”,对绝大多数政府投资工程,都交由政府专门成立的“工务局(工务署)”代建,而其他省市大都是“社会公司代建制”,由各类社会性赢利组织(公司)代建政府项目。
今年7月26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不仅确立了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营造了有利于各类投资主体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而且明确规范了政府投资行为,改进了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的实施方式。《决定》中第三部分就政府投资项目,提出了加快推行“代建制”的意见,即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负责建设实施,严格控制项目投资、质量和工期,竣工验收后移交给使用单位。这个《决定》,为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实施指明了方向,实施“代建制”是完善政府投资体制的必然要求,符合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趋势。
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目前应该实行“集中代建”模式
目前,国内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的模式主要就是“集中代建”和“公司代建”两种。应该说,这两种模式都符合《决定》精神,但是,笔者认为,就当前的客观条件看,应该大力推行“集中代建”。
主要原因如下:实施代建制的根本目的,是严格控制项目投资、质量和工期。“公司代建制”可以较好地控制“三超”(超标准、超规模、超预算)的弊端,但是,由于“公司代建制”自身固有诸多缺陷,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分散建设、分散管理、低质量、低效益的问题,所以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同
时,随着“公司代建制”的实施,在某些地方还带来了诸多新矛盾,一些不良现
象不但没有改观,反而出现愈演愈烈趋势。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代建公司
属于赢利性企业,除收取代建管理费外,还收取不同比例的提成。这样一来,代
建公司为赚取“提成”或追求利润最大化,必定出现压低投资、压级压价、使用
低档材料、降低施工标准等问题,既影响政府投资质量和效益,又造成政府投资的流失或浪费。二是代建公司属于社会性机构,很不稳定,一旦撤销或改行,根
本无法落实“质量责任终身制”。(从此角度看,甚至还不如原有的各自为政的“指挥部”、“基建办”模式)。三是目前大多数地方的代建公司尽管数量不少,但发展很不平衡,绝大多数力量薄弱,局限性强,尚不具备真正从事工程项目管
理的实力。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代建公司之间从自身利益出发必定出现盲
目“抢饭吃”现象,导致不规范竞争行为愈演愈烈,给招标投标和日常工程管理
造成被动影响。四是代建公司承接政府投资项目,透明度不高,难以避免“暗箱
操作”等人为因素,极易产生腐败问题,不利于反腐倡廉。五是代建公司承接政
府投资项目,仍无法实现“集中统一管理”的大方向。
事实上,政府投资项目是非赢利的、公益性的项目,这个性质决定了政府投
资项目应该集中由一个专业化的、非赢利的常设专门机构,作为唯一的业主全权
代表政府进行“集中代建”。这个机构的特点是:一方面,由于其属于“吃财政
饭”、不以盈利为目的,所以能够对政府负责、对“质量终身制”负责,有利于
实现“集中统一管理”,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拖欠工程款,有利于避免不规范行
为,有利于从根本上反腐倡廉;另一方面,由于其属于专业性机构,可以充分发
挥专业人才、技术和经验优势,有效控制政府投资项目的“效益、工期、质量”,有利于提高政府投资工程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平,有利于最大限度地
发挥投资效益。鉴于此,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客观条件下,尽快组建一个专门机
构,实施政府投资项目“集中代建”,对提高政府投资效益,促进反腐倡廉,显
得非常必要和切合实际。待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各类代建公司进一步成熟后,可逐步试点推行“公司代建制”。
三、对政府投资项目“集中代建制”的运作设想
政府投资项目集中代建的专门机构,其运作特点应该是:
(一)职能定位:是政府投资项目的执行机构,代表政府行使政府投资项目的业主职能,负责政府投资的市政工程、房屋建筑工程、公益性工程的集中统一
管理和组织实施工作。
(二)编制性质: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隶属于当地市建委。全额拨款的目的是避免收取项目管理费,同时财政统一支付工程款,使其只做事、不见钱,成为真正的“清水衙门”。
(三)主要职能:
1.代表市政府行使业主职能和项目管理职能,具体负责市政府投资的非盈利
性建设项目的集中统一管理和组织实施工作;
2.参与编制市政府投资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的中长期建设规划和计
划;
3.参与或负责市政府投资建设工程项目的项目建议、计划立项、可行性研究、用地许可、地质勘察、方案设计、初步设计、项目概算及相关文件的编制和报批
等前期工作;
4.根据计划部门下达的政府投资项目计划,组织施工图设计与审查,编制项
目预算并报有关部门审批;
5.协助国土主管部门做好政府投资建设工程项目的征地拆迁工作,负责项目的施工报建、招标投标、委托监理、签订合同、质监登记、安监登记等施工准备
工作;
6.负责政府投资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的协调和监管;
7.负责编制政府投资建设工程项目的结算、竣工决算并送审,组织有关单位
进行工程竣工验收,办理产权登记和资产移交手续。
(四)监督措施:
1.承接政府投资项目,必须按政府批准的投资计划建设,依法接受计划、财
政、建设、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
2.制订工程标底、签订合同及现场签证,必须经审计部门审查,接受审计部
门的监督;
3.工程招投标,包括投标单位的资格预审,必须依接受建设部门和监察部门的监督;
4.负责工程款计量把关,由财政部门直接支付工程款,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督。摘自《中国建设报》(作者:李大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