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

时间:2019-05-14 11:07: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

第一篇: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

【发布单位】81102

【发布文号】浙政发[1994]198号 【发布日期】1994-12-08 【生效日期】1994-12-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农业生产资料流通

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

(浙政发〔1994〕198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丽水地区行政公署,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为了做好农业生产资料(以下简称农资)供应工作,保持农资价格基本稳定,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保障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 关于改革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的通知》(国发〔1994〕45号)精神,结合浙江实际,现将我省农资流通体制改革实施意见通知如下:

一、一、搞好供求总量平衡

农资需求与供给总量平衡,是稳定农资市场与农资生产的基础。农资供求总量平衡必须实行分级负责制,省、市(地)、县各级各有关部门都要切实负责地组织好供求总量和分地区、分品种的衔接平衡工作,努力做到数量充足、品种对路、供应及时。省供销社、农业厅每年要对全省下一年度的农资需求及早进行预测,提出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需求总量、分品种需求量以及品种调剂和运销方案建议;省石化厅、二轻总公司要根据农业生产对农资的总需求,结合企业生产状况,提出下一年度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生产计划建议;省计经委在汇总和进行综合平衡的基础上,于每年9月初编制总量平衡计划(包括进口计划建议),经省政府同意后上报国家计委,并组织有关部门抓好货源的落实工作。

为了做好农资的生产、收购、调运和供应工作,省计经委要负责协调镇化、衢化、宁波港的化肥等农资的铁路运输,省供销社农资公司要做好与有关运输部门的具体衔接工作。

二、二、实行省级调控和分级储备制度

为确保化肥供求总量和地区平衡,在化肥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镇化生产的尿素、衢化生产的尿素和碳铵属省收购部分,中央调拨给省的化肥以及地方组织进口的化肥资源,由省直接调控。省收购的镇化、衢化产尿素,主要按粮食定购任务和粮田面积安排到县。地方小化肥厂生产的化肥由市县掌握调控。

根据农资产品常年生产、季节使用的特点,各级农资经营部门必须有一定数量的经营性储备。同时,为稳定市场,保证救灾急需和保持企业正常生产,建立省、县及化肥生产企业三级储备制度。其中化肥储备,省级以优质化肥为主,县和化肥生产企业重点搞好小氮肥的储备。

1995年省级储备的优质化肥不少于10万标吨,农药1000万元,农膜500吨。具体品种由省供销社农资公司商省农业厅安排并负责执行。其中优质化肥资源从收购镇化、衢化生产的尿素以及进口化肥解决。县级农资储备,由县市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小化肥生产企业的化肥储备数量,由其当地主管部门确定。省、县级农资储备所需的资金,分别由省、县农业银行安排贷款解决。小化肥生产企业储备所需的贷款,由当地工商银行安排解决。储备费用和利息按实结算,分别从省、县级化肥价格风险基金中解决,或由同级财政承担。

三、三、改进调拨供应办法

为减少流通环节,省级调拨的农资由现行的三级批发一级零售(省、地、县批发,基层供销社零售)改为一级批发一级零售,即省农资公司批发,县农资公司与基层供销社批零结合,基层供销社推行代销制。地级农资公司为满足当地需要自行采购的农资实行地级批发,县农资公司与基层供销社批零结合。批零结合的办法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制定。为避免盲目进货,平衡供求,控制过高价格,各市地县自行组织尿素货源,应事先报省农资公司。

宁波市所需的化肥等农资仍按原省市商定的比例及供货办法执行。

地方小化肥厂产品实行地产地销,鼓励建立健全农工商结合的农资社会化服务体系。生产企业所在地供销社农资公司要积极支工促产,合理配置资源,减少经营环节。

四、四、规范市场流通秩序

要继续发挥供销社农资部门在农资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发挥农业“三站”(即植保站、土肥站、农技推广站)以及生产企业自销的辅助渠道作用。

县及县以下农业“三站”直接面向农民开展技术推广、有偿技术服务所需化肥、农药、农膜,可由县供销社农资公司按批发价供应,也可从生产企业直接采购,但不得转手倒卖。农业“三站”在供应农资中不得转为个人经营。

中央调拨和省内镇化、衢化生产的尿素、碳铵等属省直接调控的优质化肥,全部交由省供销社农资公司经营。国家计委下达的地方进口化肥、农药配额,由省计经委下达给省供销社农资公司执行。经营化肥、农药、农膜所需的贷款,有关银行要优先安排解决。

镇化自销尿素数量控制在销售量的10%。衢化尿素、碳铵自销数量原则上也按销售量的10%确定,具体自销比例由省有关部门会同衢化研究,报省政府同意后执行。镇化、衢化优质化肥的自销,须在完成国家和省收购任务的前提下进行,只能销售给有化肥经营权的单位和生产企业。

其他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得经营化肥、农药、农膜。基层供销社在推行代销制中不得转为个人经营。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会同物价、质量监督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市场管理,对现有的农资经营单位进行清理整顿,通过核查把好核准登记关,凡不符合规定的一律予以注销或变更登记。要坚决取缔非法经营,依法严厉打击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坑农害农行为。

五、五、加强农资价格管理和监督

对化肥价格实行分级管理、统一费率,同时要严格监审。

镇化生产的尿素出厂价格按国家计委规定的价格执行,衢化生产的尿素、碳铵出厂价格由省物价局核定中准价格和淡旺季的上下浮动幅度。镇化、衢化自销化肥的价格,由省物价局根据不高于当地同质国产化肥零售价格的原则确定。地方小化肥产品的出厂价格,由市地物价部门按照兼顾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利益的原则确定。

省农资公司的化肥调拨价格,由省物价局分别核定到县,省农资公司实行送货制。

化肥的零售价格,与粮食定购任务、粮田面积等挂钩的化肥执行国家统一规定的价格;其他化肥,根据省调拨价或自行组织的进货价,加国家和省规定的经营差率和合理运杂费,由当地物价部门核定。对不同渠道购入的化肥,可以实行综合价;也可以按省内生产化肥、进口化肥和自行采购化肥,分别核定零售价格。在一个县的范围内,要努力保持零售价格的基本稳定,并做到一年一定或两定。具体办法,由省物价局会同有关部门另行下达。县农资公司与基层供销社经营差率的具体分配比例或基层供销社的代销手续费率,由当地物价部门会同供销社确定。

为平抑市场价格,减少市场风险,分级建立化肥价格风险基金。化肥调拨价或零售价与实际进货成本(包括进价和经营差率、合理运杂费)的价差,分别作为省、县级价格风险基金,盈余时专户储存,亏损时专项补贴,由物价、财政部门负责监督。

农药、农膜价格管理原则上仍按现行办法执行。从1995年起,由省物价局再确定一至两个用量大的农药品种实行国家定价。对试销期届满的农药,由省物价局确定其定价形式。对农膜的出厂、调拨和销售价格,由省物价局按有关规定核定。

化肥生产、经营企业要严格执行价格政策,不得擅自提价、变相涨价或加收其他费用。要提高价格的透明度,实行明码标价。各级物价部门要加强对农资价格的监督检查,建立农资产品价格监审和测报制度,及时掌握农资价格动态。

六、六、强化组织领导工作

农资流通体制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省级各有关部门、各级人民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健全组织、加强领导、认真落实。要积极扶持农资生产,优先安排生产企业所需的原料、能源。对生产和经营企业所需的资金,金融部门要给予重点保证。为了加强对农资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按照全国农资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进一步完善省农资协调小组,各市、县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协调有关问题。各级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从促进农业发展、支持农用工业、保持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精心组织,从严要求,密切配合,妥善安排,切实保证农资流通体制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

浙江省人民政府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八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实施意见的通知

【发布单位】82302

【发布文号】云政发[1994]237号 【发布日期】1994-11-07 【生效日期】1994-11-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化肥等农业

生产资料流通体制实施意见的通知

(云政发〔1994〕237号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七日)

各州、市、县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省直各委、办、厅、局:

根据《国务院 关于改革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的通知》,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一、组织好农业生产资料供需总量平衡

(一)搞好农资需求预测。为实现农业生产资料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总量平衡,省农业厅、省农资公司要加强调查研究,根据农业生产计划,于每年8月底前预测下一全省农资需求总量,提出总量平衡、品种调剂及调拨流向方案的建议;省化工厅、省轻纺工业厅根据农业生产对农资的需求,结合生产企业的状况,于每年8月底前提出下一全省化肥、农膜、农药分品种生产量的建议。

(二)认真编制计划。省计委在汇总各地和各有关部门农资供需总量预测情况和建议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平衡,于每年9月底以前编制下达全省下一农业生产资料总量平衡(生产、收购、分配和进口)的预安排综合计划,向国家计委提报调出调入和进口农资计划,组织好品种调剂,指导农资生产企业搞好生产和调整产品结构。

(三)组织工商订货,认真履行合同。在农业生产资料协调领导小组指导下,各级计委商有关部门按照预安排的下一农资生产、收购、分配和进口计划,适时组织生产企业和经营部门双方签订农资订货合同,并认真履行订货合同,适时供应到农户。如因特殊情况未能履行合同的,必须在下一予以兑现。

(四)建立农资统计报告制度。从1995年起,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供应部门以及各地、州、市计委要每季度书面向省农资协调领导小组和省计委上报一次本部门和本地区的生产、流通、分配和调拨情况,省计委汇总报国家计委和省委、省政府。

二、二、合理确定省和地方两级调控农资和储备农资的品种和数量

省负责调控省内产不足需和供求基本平衡的主要农资产品;在省调控的品种和数量外,各地、州、市计委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本地区的调控农资的品种和数量。

(一)化肥。省调控尿素、硝铵、碳铵、普钙4个化肥品种。具体数量由省计委根据下一化肥供需情况确定。尿素、硝铵主要靠云天化地方留成部分以及沾化、解化生产的化肥中收购,不足部分从省外调入或进口解决;碳铵和普钙从省内化肥企业收购。

无化肥生产企业的地区,对本地区所需的化肥(除省调控、分配以外的化肥品种和数量),可交由本地农资部门到区外化肥生产企业组织货源。

(二)农膜。省调控的农膜主要保粮食作物覆盖用膜、温饱工程用膜、救灾和农业示范区等专项用膜,重点用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高寒山区、灾区、农业试验示范区,具体数量由省计委分年下达。农膜调控的资源(包括农膜原料的组织)用招标的办法安排省内企业生产。各地调控的农膜,除省分配调控的部分外,不足部分可向当地或外地的农膜生产企业组织收购。

(三)农药。农药仍采取原办法供应,即省计委下达全省农药调控总量平衡计划,由省或地、州、市农资公司组织货源,并根据各地病虫害情况安排调拨销售。继续保留农业植保部门农药经营范围。

(四)农资储备。农业生产资料实行分级储备制度。省级储备的农资,品种和数量由省计委商有关部门分年确定。实行政府委托农资部门和工厂代储,收购、储备和销售的品种、数量、时间及价格,由省农业生产资料协调领导小组统一安排,所需资金分别由农业银行和工商银行贷款解决,所发生的银行利息和费用在农资淡旺季差价中解决,不足部分从省财政农资补贴中安排。储备部门销售后所产生的盈利结余,要单独列帐,由省掌握滚动使用,具体使用办法由省财政厅制定。

各地调控的农资,也要建立一定量的储备,储备的具体品种、数量、费用和办法

由各地根据本地区的实际确定。

三、三、关于财政补贴

各级政府原用在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流通、推广等各方面的补贴不得减少。财政补贴的运用必须体现对边远贫困地区的照顾,使补贴切实落实到农民头上,以促进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补贴的具体办法由各级财政会同有关部门确定。

四、四、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

(一)化肥流通环节和费率。省级调拨的化肥由现行的两级批发一级零售(省或地、县批发,基层供销社零售)改为一级批发一级零售,即省农资公司批发,县农资公司与基层供销社批零结合,基层供销社推行代销制。地产地销和地、州、市调控的化肥,仍由地方经营,实行一级批发一级零售,即地、州、市农资公司一级批发,县农资公司与基层社批零结合。

尿素、硝铵的综合经营费率为11.5%,其他化肥的综合经营费率14.5%。其中省级或地州市级综合经营费率为2.5%。

(二)农膜流通环节和费率。省调控农膜原料的组织,由国家计划分配的农膜原料,省内有条件的农膜生产企业,可按省安排的国家分配计划与中石化订货采购;无力直接采购原料的企业,委托省级有经营能力的公司统一订货。国家计划分配以外的农膜原料,实行竞价招标采购。农膜原料的进销差价由省物价局核定。

省调控农膜的流通,有条件的地区可实行厂县挂钩,由农膜生产企业直供到县级农资公司(批零结合);不具备直供的地区,实行一级批发一级零售,由省或地、州、市农资公司向农膜生产企业收购,批发到县,县农资公司和基层供销社批零结合。流通环节作价办法及费率由省物价局确定。

(三)农药流通环节和费率。全省的农药实行一级批发一级零售,统一由省或地、州、市农资公司批发,县农资公司和基层供销社批零结合,农业植保站、土肥站、农技推广站(以下简称农业“三站”)零售。流通环节作价办法及费率由省物价局确定。

五、五、整顿流通秩序,加强市场监管

农业生产资料实行一个主渠道两个辅渠道经营,即供销社、农资公司是经营主渠道,农业“三站”和农资生产企业是两个辅助渠道。除此之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得经营农资。供销社在推行代销制中不能转为个人经营。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结合1994年企业年检,对现有农资经营单位进行一次彻底的清理整顿,重新核定经营范围。切实加强对市场经营行为的监督,严厉打击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的坑农害农行为,严肃查处违法经营案件。

省内大中型化肥生产企业自销化肥数量:云天化、沾化、解化生产的尿素、硝铵控制在销售量的10%以内;云南磷肥厂、红河州磷肥厂和云南氮肥厂生产的磷铵和重钙除国家调出部分外,由工厂自销。其余化肥企业的自销量除省调控部分外,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分年确定。

省调控和各地调控以外的农膜,由农膜生产企业自销。

农资生产企业自销的农资价格,必须报经物价部门批准,价格必须低于当地同质农资的零售价格,只能销售给有农资经营权的单位和生产企业。

农业“三站”所需的农资,由农资公司按计划以批发价供应,也可从生产企业直接采购,但要专门用于技物配套,不得转手倒卖。销售价格按省物价局规定执行。

六、六、加强对农资价格的管理

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实行分级管理,统一费率,严格监审。

化肥出厂价格:云天化生产的尿素执行国家规定价格;沾化生产的尿素、云天化和解化生产的硝铵以及全省各企业生产的碳铵、普钙由省物价局制定中准价和浮动幅度,其它化肥品种出厂价格管理办法由省物价局根据我省实际情况另行规定。

化肥销售价格:省调控的尿素,仍实行全省统一综合销价,由省物价局确定。其他化肥由各地、州、市物价部门按照省物价局规定的作价办法制定本地区的销售价格,并上报省物价局备案。

农膜价格:省调控农膜的原料收购价格、供给农膜生产企业的原料供应价格和农膜出厂价格,由省物价局统一制定;农膜零售价格由各地、州、市物价部门按省物价局规定的原则分地区确定。

农药价格:省调控的农药调拨价格仍由省物价局管理,零售价格按省定的差率由各地、州、市物价部门核定。

以上生产企业和各地州市物价局每季度向省农资领导小组和省物价局报告一次本企业本地区的农资价格执行情况。

七、七、进口农资管理

根据全省农资供需平衡情况,省计委向国家计委申报我省进口农资配额计划,按国家计委批准的进口农资配额计划,下达省农资公司,由有进出口权的省级公司代理进口,省级公司要严格按规定的定额提取手续费,尽可能从国外生产厂家直接订货,减少进口环节。

八、八、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的领导

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要从扶持农业发展,支持农用工业,保持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精心组织,从严要求,密切配合,切实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督促农资生产和流通企业认真履行合同,严格合同管理,抓好查处违反计划和合同行为的工作。

(一)各级计委负责组织好全省和各地区农业生产资料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总量平衡;做好分地区、分品种的农资衔接平衡工作;编制好农资的收购、调拨、分配和进口计划,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协调农资生产、流通等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强监督检查。

(二)物价部门负责农资价格管理和监督检查,对农资价格实行分级管理,统一费率,严格监审。

(三)财政部门负责会同有关部门提出财政补贴资金安排意见,监督农资生产、流通中补贴使用情况。

(四)经贸委、技术监督部门、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好农资生产,督促生产企业按合同均衡交货,配合有关部门协调好农资生产所需的电力、资金、原材料等供应问题,为农资企业的生产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努力降低成本。

(五)农业生产资料流通部门要进一步发挥供销社农资公司主渠道作用,减少轻营环节,降低流通费用,严格执行价格政策,按合同搞好农资均衡收购和及时供应,做好淡储旺销工作,服务于农业生产。

(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整顿流通渠道,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取缔非法经营,会同物价、技术监督部门加强价格、质量及市场管理,严厉打击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的坑农害农行为。

(七)煤炭、物资、电力、铁路、交通、金融等部门,也要本着扶持农业发展,支持农用工业的精神,对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流通,特别是化肥生产所需的原材料、燃料、电力、运力和资金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确保供应。

省政府及各地政府在此之前下达的有关规定,凡与本通知不一致的,以本通知为准。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横山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实施意见

横山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实施意见

(讨论稿)

为了贯彻落实中、省、市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精神深化我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以及中、省、市《关于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订横山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实施意见:

一、改革的总体目标,基本思路和实施步骤,总体目标是:在政府参观调提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粮食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实施生产能力建设,场长保护种粮农民利通;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场买转换经营机制,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主渠道作用;加修粮食场管理,维护正常流通秩序;加修粮食工作县长负责制度及具经乐下的乡(镇)长责任制,健立健全适应就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符合我县县情的粮食流通体制。

基本思路是:就开购销市场,健全市场体系,转换企业机制,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参观调控。

步骤和要求是:按照省市统一部署,结合我县实际,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固地制定,分别决定,加强领导,范实责任,以产权制度为核心,加快国退民进的步伐。实行政企开,推进兼并重组,消化历史年代,分经富余人员,转换经营机制,健立分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合理布局,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产的市场主体,提高市场意争能力,更好地发挥主渠道作用。

二、改制形成及实施办法:

将全县限有的18户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全部退出国有序列。执行“三统一”原则,即由改符统一处置资产,统一补偿标情,统一职工安置。实际产权和职工身份的双置换。具体支由政府筹资、解决敏意性债务(工资、两重等),在给予补偿的基础上加职工一次性解除劳动关系。资产体估后,由政府统一处置,如职工认购所,在优惠总体不突破20%的基础上,优质让制解除劳动关系的粮食职工认购。剩余资产通过公研折买等形式处置,所以资金作为粮改费用支付。组建一户国有近股企业,作为政府实施参观调控的重要载体,发挥主渠道作用。职工认购所固定资产,自愿组合为有限责任公司。

具体分以下六种实施:

一是通过公示,对职工的身份年龄、工龄等进行认定;

二是清产核资,由国有局、粮食局、财政局、审计、农发行、纪核黄素、监察等部局组成工作组、对国有粮食企业在2004年进行购务清理及资产清查,在结帐务,查转库存后提清审计部门审计。

三是政府筹资置换职工身份,发放补偿金,欠发工资、交清“两差”,办理解除劳动关系全部手续;

四是聘请省资职的单位对资产进行详估认暄通过职工认购及折卖等形式御置资产;

五是组建有限责任制公司,重在比照际行国有粮食企业,季有磁程费减资政策,农发行根据其风险承度能力,积极给予贷款支持;

六是组建国有粮食控股企业及三个及业机构。

三、职工安置办法

1、退到法定退体年龄的职工,产体改制,必须办理退体手续。

2、对临近法定退体年龄(男55周岁,女45周岁以上)能职工,经本人申请,对符合从事技殊工种所粮食企业职工,可办理退休手续。

3、对男50周岁,女40周岁以上的职工,经本人申请,对符合从事特殊工种的粮储企业职工,可实行内部退养。政府将提足其距退休年龄所需的养老保险费和内退期面所生活费(不低于退养前标准工资的75%计质)则专户由粮食局代发代缴,所退休年龄全面办理退休手续。内退职工按规定比例负担个人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

4、补偿重侧抟所职工,不于领职补偿重,必须退休或内退。

5、上述四条处剩余国有粮食企业职工必须实行生行生员身份置换,依法解除劳动关系,给予一次性经济标偿,补偿标准为2005单位工资所3.5倍,其中置换身份占40%(即不低17376元),职工工龄占60%(即每年1415元)。

四、转变职能,建立新管理体系

粮食市场求开后,按照《粮食流通管理系例》,粮食

部分由过去的主管国有粮食企业转变为管理社会所粮食经营企业,由过专管理国有粮食企业的一切经营法动变为管理市场主体的准入条件和行为规范;由过专所的行政手续管理为主改为依法管理粮食流通。粮食部门的主要职解和任务是:粮食收购企业资质审查,擀量、权量、监管价查,市场监翻案,储备粮安全,数论食质量松紧坠毁析测,粮食市场批发管理,参观调控市场价格稳定,行业规范及市场法规等。因此,按照省、市粮改精神及市编办通知,批成定横山县粮食流通稽查队,横山县粮食质量价格测中心,横山县粮食批发市场管理为公室“三个企业机构”。其用人由劳人局,编办,粮食局等单位确定聘用办法,在本次改制的粮食企业职工中控优录用。做即公开、公正。

五、加强领导,务实责任,确保改制明制进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是经济改革的重要部分,它是一项保系工程,也是一次深刻的“革命”确保即我县几届职工的退角转和切实利益。因此,必须统一认识,明确目标,形成合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讨论氛围,尽快形成济根共管的向等,确保我县粮改工作有条不紊,顺利推进,尽快空成。

一是各粮改企业一定要组织职工认真学习中、省、市有关粮改言语件精神,认清形势,积极配合,严禁截解私分,监发钱物,奖重造成国有资产的流通。

二是粮食部门要措清底子,抓紧日常工作,积极发挥职能作用。

三是粮改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一暄要各守其职,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

四是落实县级领导实施镇部门经条企所这乡镇主召责任制,真正形成齐拓其管工作局等。

五是纪拓监察部分及前法机关委严肃查处,干扰,破切粮改工作和乘粮改灾害机中饱私嚷,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不法分子,决不能息迁就。

六是在办理解除劳动关系等手续过程中,按及能全部人员一定要在规定的基础限内办理。否则,在重组中不作为聘用对象,严重其为自党脱离劳动关系。

第四篇: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保护广大农民利益,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粮食生产与流通。随着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农村税费改革的全面实行,当前进一步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务院决定,在总结经验、完善政策的基础上,**年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积极稳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粮食生产、有利于种粮农民增收、有利于粮食市场稳定、有利于国家粮食安定,这是实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充分认识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切实把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确保改革的顺利实施。

一、改革的总体目标、基本思路和实施步骤

(一)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粮食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建立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机制,保护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利益,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加强粮食市场管理,维护粮食正常流通秩序;加强粮食工作省长负责制,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流通体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二)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放开购销市场,直接补贴粮农,转换企业机制,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

(三)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步骤和要求是: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别决策,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二、放开粮食收购和价格,健全粮食市场体系

(四)积极稳妥地放开粮食主产区的粮食收购市场和粮食收购价格,继续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主渠道作用,发展和规范多种市场主体从事粮食收购和经营活动。

(五)转换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一般情况下,粮食收购价格由市场供求形成,国家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实行宏观调控。要充分发挥价格的导向作用,当粮食供求发生重大变化时,为保证市场供应、保护农民利益,必要时可由国务院决定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

(六)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继续办好农村集市贸易。加强粮食批发市场建设,提升市场服务功能,引导企业入市交易。稳步发展粮食期货市场,规范粮食期货交易行为。取消粮食运输凭证制度和粮食准运证制度,严禁各种形式的粮食区域性封锁,形成公平竞争、规范有序、全国统一的粮食市场。

三、建立直接补贴机制,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七)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年起,全面实行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粮食主产省、自治区实行直接补贴的粮食数量,原则上不低于前三年平均商品量的70%。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也要比照粮食主产省、自治区的做法,对粮食主产县(市)的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

(八)尽快建立和完善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机制。直接补贴的标准,按照能够补偿粮食生产成本并使种粮农民获得适当收益,有利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的原则确定。直接补贴的对象是主产区种粮农民(包括农垦企业、农场的粮食生产者)。直接补贴办法可以按农业计税面积补贴,可以按计税常产补贴,可以按粮食种植面积补贴,可以同种粮农民出售的商品粮数量挂钩。直接补贴资金要真正补到种粮农户,确实起到促进粮食生产和增加种粮农民收入的作用。由财政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粮食局等有关部门制定完善直补办法的指导性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家的指导性意见,结合本地实际确定具体办法。

(九)粮食风险基金优先用于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年,粮食主产省、自治区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安排100亿元(占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规模的40%)对种粮农民补贴,以后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资金要逐年有所增加,经过三年,将现有粮食风险基金的一半用于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部分粮食主产省、自治区粮食风险基金用于直接补贴农民不足的,经省级人民政府申请,由中央财政根据粮食风险基金的缺口情况给予借款;仍有缺口的,报经国务院批准,向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借款,以确保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资金的落实。其他地方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资金,从现有包干的粮食风险基金中安排,粮食风险基金不足的,由省级人民政府自筹资金解决。

(十)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认真做好直接补贴的组织和落实工作,保证种粮农民得到实惠。补贴款的兑付可以采取农业税征收和对农民直接发放 “征补两条线”,可以直接抵扣农业税,也可以直接补给农民。不论采取哪种方式,都要把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计算依据补贴标准、补贴金额逐级落实到每个农户,并张榜公布,接受农民监督。各地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补贴资金的监管,严禁截留、挪用。

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加快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

(十一)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总体要求是:实行政企分开,推进兼并重组,消化历史包袱,分流富余人员,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更好地发挥主渠道作用。

(十二)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因地制宜实行企业重组和组织结构创新。以现有仓储设施为依托,改造和重组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粮食购销企业,作为政府实行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承担中央、地方储备粮经营管理和军粮供应任务的粮食企业,原则上实行国有独资、国有控股为主的产权制度。小型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改组改造和兼并,或租赁、出售、转制。要充分利用和整合企业现有的粮食仓储、加工、运输设施等资源,发展社会化粮食储运体系、粮油精深加工和粮食产业化经营,推进粮食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在全国逐步形成若干个具有竞争力的国有大型粮食企业集团,在粮食经营和宏观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十三)改革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和分配制度。对企业职工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企业与职工通过平等协商签订劳动合同,确定劳动关系。在内部岗位管理上,实行聘任制,公开选聘,竞争上岗,经营管理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坚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建立以岗位为基础,与企业经济效益和个人贡献相联系的激励工资制度;职工工资水平,由企业根据当地社会平均工资和本企业经济效益决定;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改革企业经营者的收入分配办法,根据业绩考核和贡献确定经营者的劳动报酬,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十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国有粮食企业职工和分流人员统一纳入当地社会保障体系和再就业规划,保护职工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积极扶持国有粮食企业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和指导国有粮食企业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妥善分流安置企业富余人员。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分流安置职工、依法解除劳动关系等所需资金,由省级人民政府统筹考虑,采取多渠道解决。黑龙江、吉林省可以与其他省同步改革,也可以先结合社会保障改革试点,切实解决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富余人员分流安置问题,为全面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创造条件。

(十五)对现有库存中以往按保护价(含定购价)收购的粮食,实行 “新老划断、分步销售”。首先用于充实地方粮食储备和政策性供应粮源,其余部分按国务院有关部门安排,用三年时间分批销售,以防止集中销售冲击市场粮价。对尚未销售的库存粮食,继续给予利息和必须的保管费用。这部分粮食按计划销售发生的价差亏损,原则上由粮食风险基金弥补;对部分粮食主产省确因库存粮食数量较多、价差亏损较大,难以用粮食风险基金弥补的,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后,价差亏损实行挂账,利息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列支,本金逐步归还。粮食、财政、农业发展银行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粮食销售计划执行情况和价差亏损挂账的监管。

对库存的陈化粮食,经国务院批准后按计划统一组织定向销售,严禁倒卖和流入口粮市场。陈化粮价差亏损仍按现行办法解决。

(十六)对**年3月31日以前经清理认定的粮食财务挂账,按有关规定继续消化。对1992年4月1日至**年5月31日期间所发生的、经清理认定的粮食财务挂账,财力较好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条件开始消化本金的,可以与财政部单独签订责任书,消化政策按有关规定执行,即由地方消化本金,中央财政全额负担利息。对财力确有困难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过渡期再延长5年(**年至2008年),5年内新增粮食财务挂账利息,中央和地方各负担一半。中央和地方负担的利息仍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预算分别单独安排,不得挤占粮食风险基金。对**年6月1日到放开收购价格和市场,实行市场化改革之前新发生的亏损,由各省级人民政府组织清理、审计,按照 “分清责任、分类处理”的原则解决。经审计的各项政策性亏损,利息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列支,本金实行挂账,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筹资金限期消化。企业经营性亏损,由企业自行偿还。

五、改革粮食收购资金供应办法,完善信贷资金管理措施

(十七)农业发展银行要保证国家粮食储备和政府调控粮食的信贷资金需要。对中央储备粮和省级储备粮所需资金,要按计划保证供应。对地方政府为调控当地粮食市场供求所需资金,在落实有关费用、利息及价差补贴的前提下,要及时、足额提供贷款。对在农业发展银行开户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包括改制后落实原有贷款债务、具备贷款条件、继续从事粮食经营的企业,要按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确定发放收购资金贷款。同时,对具备粮食收储资格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其他粮食企业,农业发展银行可以根据企业风险承受能力提供贷款支持。农业发展银行要加快信贷资金管理方式改革,建立以贷款风险控制为核心的信贷资金管理办法。

(十八)各商业银行也要积极支持粮食生产和经营,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各类粮食企业和经营者,应给予贷款支持。

六、加强粮食市场管理,维护粮食正常流通秩序

(十九)继续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增强政府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积极做好粮食收购和销售工作,带头执行国家粮食政策,尽可能多地掌握粮源,增加市场供应,绝不允许逆向操作。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经营粮食购销业务所需的资金,农业发展银行要积极给予贷款支持。

(二十)严格市场准入制度,既要坚持多渠道经营,又要严格资质标准。凡从事粮食收购的企业,须经县级或县级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入市资格,并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后,方可从事粮食收购和经营活动。省级人民政府要规定粮食收购企业在经营资金、仓储设施、经营规模、检验储存技术等方面应具备的条件,并规定其在遵守法律法规和粮食收购方面应承担的义务。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粮食市场的指导和监督,对取得粮食收购资格的企业要进行定期审核。

(二十一)加强对非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服务和监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依法保障非国有粮食企业的权益,充分发挥其搞活流通、保证市场供应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依法严格规范其经营活动,引导他们合法经营,维护市场正常流通秩序。

(二十二)强化粮食批发、零售市场的管理。从事粮食批发和零售的企业要承担保证市场供应、稳定市场粮价的义务。省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粮食供求状况,规定本行政区域内粮食批发商、成品粮加工企业、连锁超市等粮食经营企业在正常情况下的最高库存或最低库存数量。在市场粮价出现不合理上涨时,各地要采取控制批发企业的进销差率和零售企业的批零差率等措施,稳定粮食市场价格。

(二十三)加大对粮食市场的监管和调控力度。所有粮食经营企业,包括收购、批发、零售企业都要建立粮食经营台账制度,定期如实向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告粮食收购、销售和库存数量。所有的粮食经营者都必须服从政府对市场的调控,不得囤积居奇、牟取暴利、哄抬物价、扰乱市场,也不得压级压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管理,依法取缔违法经营,严格查处掺杂使假、合同欺诈、囤积居奇、哄抬粮价等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质检、卫生部门要加强对粮食加工和销售的质量、卫生检验监督,保护粮食消费者合法权益。

七、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二十四)要严格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不得擅自将耕地改为非农业用地,严禁违法违规占用、毁坏农田。土地管理部门和农业部门要依法加强对农用地和农村承包土地的管理。要稳定基本农田面积,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确保基本农田保护区落实到村组、农户和地块。严禁在基本农田种树、挖鱼塘,禁止将基本农田用于非农业种植用途。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扩大粮食播种面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优化粮食区域布局。增强粮食生产科技储备,改善粮食生产和流通条件。

(二十五)按照中央和省级政府粮食事权划分,健全和完善中央和省级粮食储备制度和调控机制。当局部地区出现粮食供给短缺或农民 “卖粮难”时,主要通过销售或收购地方储备粮等方式进行调节;当较大范围出现粮食供不应求或农民 “卖粮难”时,通过销售或收购中央储备粮等方式进行调控。

继续完善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健全中央储备粮的调控功能,做到严格制度、严格管理、严格责任,按粮食储藏年限和库存粮食品质状况实行定期轮换,确保库存粮食数量真实、质量良好。进一步加强中央储备粮的财务管理、库存管理等监督检查,切实做到账实相符。各省级人民政府必须按照 “产区保持3个月销量、销区保持6个月销量” 的要求,建立地方粮食储备,没有达到国家规定规模的,要逐步充实和补充。中央和地方储备粮的收购、销售、轮换原则上通过规范的批发市场公开交易。

(二十六)继续实行20**年中央对地方粮食风险基金包干的政策,中央补助的资金不减少,地方应配套的资金由省级财政确保及时足额到位。对不能按规定及时足额到位的,报经国务院批准,向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借款解决;对不申请借款的,由中央财政继续执行扣款强制到位政策。包干的粮食风险基金由地方按照国家规定的用途统筹安排使用,不得用于国家规定用途之外的其他开支。

(二十七)按照立足国内、进出口适当调剂的原则,灵活运用国际市场调剂国内粮食品种和余缺。

(二十八)建立中长期粮食供求总量平衡机制和市场监测预警机制。要分级制定粮食应急保障预案,确定粮食预警调控指标。要加强对粮食市场供求情况的监测分析,实行粮食生产、消费、库存、价格等信息的定期发布制度。完善粮食质量标准体系,改进检测技术和手段,加强对粮食产品的检验检测,保证粮食产品的质量安全。建立、健全和实施无公害、绿色、有机等优质粮食产品的认证和转基因粮油产品标识制度。

(二十九)加快有关法律、法规建设,逐步实现依法管粮。严格执行 《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完善有关配套规章,认真贯彻 《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依法规范粮食市场。

八、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稳步实施

(三十)切实加强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领导。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省级人民政府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按照粮食省长负责制的要求,对本地区粮食生产、流通和安全全面负责。

(三十一)完善粮食省长负责制。省长(主席、市长)在粮食工作方面的责任:一是发展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主产区要稳定并逐步增加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主销区要保证粮食播种面积,保证必要的粮食自给率;产销平衡地区要继续稳定粮食产需平衡的局面。二是建立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机制。确保地方应配套的粮食风险基金足额到位,合理确定对农民直接补贴的标准,做好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工作。三是搞好粮食总量平衡。粮食主销区和主产区要按照互利互惠的原则,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形成长期稳定的购销合作机制,主销区要积极支持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使产区调出的粮食有可靠的市场销路,销区调入的粮食有稳定的粮源保障。产区和销区都要做好本区域内粮食供求总量的平衡,保证市场供应。四是管好地方粮食储备。保证地方储备的粮食达到国家要求的规模;保证地方储备粮食适销对路,品质优良;保证地方储备的粮食在需要时调得动,用得上。五是规范粮食市场秩序。禁止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规范粮食经营者的行为。六是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切实转换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机制,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妥善解决历史包袱,化解各种矛盾,维护社会安定。各省长(主席、市长)应当切实负起责任,由于工作不力造成本地区粮食供求不平衡,引起市场和社会动荡,要追究领导责任。

(三十二)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抓好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劳动保障部门要指导企业做好职工分流安置、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对粮食企业依法出售自有产权公房、建筑物收入,以及处置企业使用的划拨土地的收入,应优先留给企业用于缴纳社会保险费和安置职工。对有困难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生产经营性用房和土地,应减征或免征三年的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历史财务挂账,经审计认定后,政策性挂账全部从企业剥离,由县以上(含县级)粮食行政部门集中管理。对企业已经剥离政策性挂账相应占用的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已办理资产抵押的,应当及时解除抵押关系,帮助企业恢复生存和发展能力。要妥善落实银行贷款债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十三)稳定和加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机构和人员,切实履行对全社会粮食流通监管的职责,做好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协调、监督、检查和指导工作。继续做好军粮、退耕(牧)还林(草)用粮和贫困地区、水库移民、灾民口粮等的供应工作,确保供应及时,质量合格。

(三十四)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切实落实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整体方案的组织实施。财政部门要做好粮食风险基金的足额到位和使用监管。工商、质检、卫生、商务等部门要按职能分工,加强粮食市场的监督管理。

(三十五)各粮食主产省、自治区人民政府要按照本意见,制定周密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方案,报国务院备案。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这项改革,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相关政策,确保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

(三十六)本意见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凡此前发布的有关文件、规定与本意见不符的,均以本意见的规定为准。

第五篇:04)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20

【法规名称】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2004)

【颁布部门】 山西省人民政府 查看

【发文字号】 晋政发[2004]29号

【颁布时间】 2004-08-1

1【实施时间】 2004-08-11

【效力属性】 有效

【正文】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2004)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1998年以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我省积极稳妥地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保护广大农民利益,促进粮食生产和流通的协调发展。随着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农村税费改革的全面实行,当前进一步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4〕17号)精神,省人民政府决定,在总结经验、完善政策的基础上,2004年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积极稳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改革必须坚持有利于粮食生产,有利于种粮农民增收,有利于粮食市场稳定,有利于国家粮食安全的原则。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统一思想,高度重视,狠抓落实,确保改革的顺利实施。

一、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思路

(一)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粮食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建立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机制,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加强粮食市场管理,维护粮食正常流通秩序;实行粮食工作省长负责制下的三级行政首长负责制,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符合国情省情的粮食流通体制,确保全省粮食安全。

(二)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放开购销市场,直接补贴粮农,转换企业机制,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

(三)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要求是: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二、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价格,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

(四)从2004年起,放开粮食收购价格和粮食收购市场,继续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主渠道作用,发展和规范多种市场主体从事粮食收购和经营活动。取消粮食定购(含农业税征粮)任务,任何部门和经营单位不得干预或变相限制农民选择多渠道自主售粮。企业按随行就市的原则自主定价向农民收购粮食。取消粮食运输凭证制度,严禁各种形式的粮食区域性封锁,形成公平竞争、规范有序、全国统一的粮食市场。

(五)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充分利用网点多、仓容大、信誉好等优势,转换机制,搞好服务。继续发挥在粮食收购上起主导作用,在粮食价格上起引导作用,在调控市场上起稳定平衡作用,在维护市场秩序上起带头作用,在粮食宏观调控中起载体作用,努力做好粮食收购和销售工作。带头执行国家粮食政策,尽可能多地掌握粮源,搞好市场供应,增强政府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积极引导和鼓励多种市场主体从事粮食收购和经营活动,充分发挥其搞活流通、保证市场供应的积极作用。

(六)转换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粮食收购价格由市场供求形成,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加强宏观调控。充分发挥价格的导向作用,当粮食供求发生重大变化时,为保证市场供应、保护农民利益,必要时可由省人民政府报请国务院同意后,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

三、建立直补机制,保护粮农利益

(七)建立和完善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机制。直接补贴的标准,按照能够补偿粮食生产成本并使种粮农民获得适当收益,有利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的原则确定。直接补贴的对象是全省范围内的种粮农民(包括农场的粮食生产者)。直接补贴办法按粮食种植面积或与种粮农民出售商品粮数量挂钩进行补贴。直接补贴资金要真正补到种粮农户,确实起到促进粮食生产和增加种粮农民收入的作用。具体办法由省财政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粮食局、省农业厅根据国家的指导性意见制定。

(八)从2004年起,全面实行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当年暂按对种植小麦的农民每亩补贴10元,对种植玉米的农民每亩补贴5元。为了鼓励农民种植优质粮食,省人民政府对优质专用小麦每亩再补贴10元,对优质玉米每亩再补贴5元。

(九)粮食风险基金优先用于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2004年,我省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按32%的比例对种粮农民补贴,以后对粮食主产县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资金要逐年有所增加。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下载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