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城市发展报告 首提“幸福城市”概念
江苏城市发展报告 首提“幸福城市”概念 新华报业网-南京晨报2010-05-11 08:57:46[发表评论]
新华报业网讯(记者刘海琴仇惠栋)昨天,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城市评价中心出台了《2010江苏城市发展报告》,该报告中提出了2010年我省发展面临的几大挑战,并首次提出了“幸福城市”建设的概念。
城市发展面临五大问题
报告中提出了今年我省城市发展中值得注意的新问题,如扩大需求受到制约、结构调整难度加大、城市转型显得滞缓、城镇发展问题增多、城市文化保护不力等。
报告显示,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虽然低于全国,但近几年仍然存在扩大趋势,2007年为2.50:1,2008年为2.54:1,2009年又扩大到了2.57:1。报告对现有的文化保护提出批评,由于现在城市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是建立在完全商业化的机制上,到处大拆大建,使得城市文化得不到应有保护,城市文脉发生断裂。城市变得越来越雷同,越来越单调,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立交桥成了普适风景,而曾经熟悉的城市记忆、文化街区、生活环境正在消失,使得城市变得陌生。
何谓幸福城市
报告对我省城市发展提出了很多建议,如,加快城市转型发展、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低碳城市建没、加快智能城市建设,并首次提出了“幸福城市”建设的概念。
何为“幸福城市”呢?报告中指出,幸福是一种愉快的、使人心情舒畅的、甜密快乐的感觉。幸福城市是集高度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于一体的城市,幸福城市给市民提供一种物质富裕、精神富足、文化多彩、环境优美的生活。加快城市转型发展、建设创新型城市、建设低碳城市、建设智能城市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从生存型城市向发展型和享受型城市转型,加快幸福城市建设。
报告中认为,江苏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达到6475美元,城市的水平更高一些,已经具备了建设幸福城市的良好基础。加快建设幸福城市,必须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更大实效。要继续实行创业富民、就业惠民、社保安民的相关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市民收入,使发展成效真正体现到市民福祉的提高上。以人民幸福评估发展成果,以民生福祉倒逼城市转型。
同时,报告中建议,应该制定包括主客观指标具有人本特色的“幸福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把幸福的指挥棒交到百姓手里。加快建设宜居城市、健康城市、平安城市、畅通城市,不断提升市民的愉快感、舒畅感、甜密感,让每一个市民都能分享幸福城市的幸福。
第二篇:某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总报告
X X 市 城 市 发 展 概 念 规 划 Concept
Planning
for
Hangzhou
City
Development
规划总报告
导
言
城市是一个特殊复杂的巨系统,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数以亿计。我们工作在城市、生活在城市,往往自以为对城市已经很熟悉、很了解。然而欲真正把握城市发展的真谛,却并非易事。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化,信息在爆炸,社会在变革。城市变得越来越难以捉摸,城市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日趋增多。任何人期望驾驭城市发展的规律,都需要不断地重新认识城市。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概念规划,正是对 XX 城市及其发展的系统再认识。
世界城市发展的轨迹表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启动和起飞阶段,急迫需要大城市依靠其集聚度高、辐射力强的优势,承担起区域发展中心的职能。前不久,XX 的决策者果敢冲破缠绵多年的“西湖情结”,将钱江两岸的萧山、余杭划入 XX 都市区。这是一个石破天惊、富有魄力的大决断,是一个顺应规律、超越自我的大融合,也是一个抢占先机、影响深远的大手笔。本概念规划,正是这一重大战略举措的阐释和延伸。为赋予其应有的价值,我们未敢懈怠:握 以理性思考,力图把握 XX 城的脉动;以纵横比较,力图唤醒 XX 人的警觉;以前瞻眼光,力图解析 XX 魂的未来……
XX 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总报告 目 目
录
导言
第一篇:发展与危机 一、值得关注的大背景 —— XX 城市发展的宏观环境 ………..(7)1、汹涌澎湃的世界性浪潮 2、正在转变的全国性格局 3、激烈重组的长三角区域 4、极化竞争的省域环境 二、古今江南的富庶地 —— XX 城市发展的稳健步伐 ………(8)1、富甲一方的江南都会 2、平稳上升的经济大市 3、贴近市场的运作模式 4、规避风险的内生优势 5、颇具磁力的人居环境 三、难以维系的安逸梦 —— XX 城市发展的潜伏危机 …….(9)1、受到挑战的区域中心地位 2、优势不显的工业化之路 3、尚未整合的都市区空间 4、偏安一隅的 XX 醉文化
第二篇:人文与精神 一、根脉与情结 ……………………………………… ……(14)1、生态文化 2、偏安文化 3、工巧文化 4、英烈文化 二、撞击与反思 ……………………………………………………………….(14)1、自耕垄田 2、勾留西湖 3、醉浴暖风 4、商唯坐售 5、乐水乐静 三、融合与再造 …………………………………………………………..(15)1、扬弃 2、融合 3、再造
第三篇:理念与目标 一、建构认识城市的高境界 —— 城市竞争的新法则 ……………………(17)1、城市以功能比强弱 2、城市以文化论输赢 3、城市以空间视优劣 4、城市以环境定胜负 二、重构 XX 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 —— 人间天堂的新理想 ……………(18)1、接轨国际,充满活力的开放之城 2、辐射带动,功能卓越的中心之城 3、空间整合,弹性生长的有机之城 4、山水城林,和谐共生的生态之城 5、灵秀文润,人居最佳的诗韵之城 三、新构 XX 在长三角中的关系坐标 —— 区域发展的新角色 …………(19)1、XX 与上海:依托上海、错位经营、互惠互利、相对独立 2、XX 与苏州:各为一翼、资源共享、良性竞争、局部超越 3、XX 与宁波:依江借海、双赢联动、有扬有放、巩固中心
第四篇:产业与路径 一、产业战略:转变中的希望 ………………………………(21)1、产业体系—从垂直分工到水平分工 2、产业性质—从综合型到特色化
3、产业功能—从生产中心到资源配置中心 4、产业组织—从碎石型到规模集群 二、高新技术产业:孵化中的成长 ……………………..(22)三、生产服务业:发展中的先机 …………………………
(23)1、以错位服务培育区域专业金融中心 2、以供应链管理建设现代物流中枢 3、以环节经营发展技术中介基地 四、旅游业:转型中的延伸 ………………………………
(25)1、市场延伸:由国内旅游走向国际旅游 2、产业链延伸:从单一观光走向综合产业 3、空间延伸:从西湖走向区域 4、功能延伸:从发展旅游业走向提高城市竞争力
第五篇:空间与环境 一、拐点与中枢 —— 区域交通网络的构筑 …………………..(27)1、基于清醒判断的对策 2、以主通道拓展城市影响腹地 3、以强大功能支撑中枢地位 二、容量与模式 —— 都市区空间发展方案比选 ……………..(28)1、都市区的人口发展预测 2、都市区空间发展方案 三、有机的秩序 —— XX 都市区空间结构的重整 ………….(30)1、轨迹与症结:城市空间演化剖析 2、东进或南下:都市区空间发展的基本走向 3、双核拥江:都市区空间总体构造 4、载体与内容:都市区产业空间布局 5、雄心与步骤:XXCBD21 空间发展的构想
四、优化配置 —— 都市区空间规划的政策导引 …………………………(35)1、从旧八区到新八区:都市行政区域的再划分 2、加大引导与管制的力度:都市区空间生长进程的调控 3、对空间的合理调整:都市区重大要素的整合 五、内外双修 —— 雕琢生态与文化并蓄的宜居环境 …………………..(37)1、复归自然:确立都市区发展的生态理念 2、营建家园:构筑绿色的都市区生态网架 3、融合文化:凸显城市底蕴与个性风貌
第六篇:经营与创新 一、城市经营 —— 城市政府的现实课题 ……………………………….(39)1、城市:政府可资经营的最大活化资产 2、资金导向和功能导向:明确经营城市的目的 3、局部收益和全局代价:合理调控城市房地产业 4、有形资源和无形资产:环境与文化资源的经营 5、城市形象和注意力经济:知名度、美誉度的经营 二、制度创新 —— 城市进步的必由之路 …………………………….(40)1、政府职能定位:寻找有为与无为的契合 2、土地制度创新:应用市场机制平衡多元发展主体需求 3、城市与区域管治:弥合行政区与经济区的隙痕
XX 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XX 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第一篇:发展与危机
一、值得关注的大背景 ——XX 城市发展的宏观环境 1 1、汹涌澎湃的世界性浪潮
正如中国的其他诸多城市一样,XX 城市的发展不仅面临着传统的工业化背景,还必须全方位应对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宏观时代背景。
(1)全球化影响日益加深。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城市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在国家和地区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明显地体现为城市之间尤其是大城市、特大城市之间的竞争。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直接推动主体,其作用越来越大,不仅影响到全球经济的导向,而且会影响别国政府的行为方式和决策导向。
(2)市场化考验十分严峻。当今世界,一个国家无论采取何种政治制度,经济的市场化取向都十分明显。我国主动选择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也近10 年。尽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形成,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在计划体制的轨道上行事,因而,对政府来说,用计划的方针来指导市场经济,以计划的意识影响领导的思路,以计划的手段和方式寻求发展出路等现象仍较严重。而与此同时,市场化的浪潮势不可挡。政府必须学会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经营好包括城市在内的各种社会经济资源。
(3)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信息化正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方式和力量重塑着当今世界的时空格局。它对城市功能、规模、形态的冲击,将彻底打破人们对城市既有的传统而狭隘的认识。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各种社会经济要素可以摆脱距离的约束,而按照其内在的需要在更为广大的范围内进行合理的运动。城市职能的高低越来越取决于其在信息网络节点中所处的区位,城市竞争力的大小也越来越取决于其占有、处理与支配信息的能力,而不是单一取决于城市规模。
(4)现代化前景不容乐观。受世界不平等竞争规则的支配,尽管现代化已成为全球的共识和追求,但是并非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前景都光明灿烂。现代化不仅意味着经济的现代化,还必须包括基础设施、政府管理、制度环境、全民素质等的全面现代化;现代化的区域上不是仅限于城市,还必须包括农村;不是基于一座城市,还必须包括其周边的广大区域。中国现实的资源与环境基础,质量尚不高的社会与经济运行体系,国际化进程中可能占有的有限空间,以及快速崛起而竞争力强大的周边国家环境,都使得中国现代化的前景不容乐观。
究 思考和研究 XX 城市的发展,必须以开放的思维理念为指导,以广阔的时空背景为参照,以清醒现实的认知态度为基础,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竞争力为目标。2、正在转变的全国性格局
随着世界经济增长重心的转移,中国正在成为亚太地区经济增长最快、经济实力最强、经济潜能最大、经济活力最盛的地区之一。“9.11”事件后,中国尤其是包括长三角在内的沿海地区,可能成为世界上投资最安全的地区,极有可能迎来一个国际投资的新高潮和产业专业的新高潮。有必要指出的是,这次产业的全球性转移将有可能区别于 80 年代、90 年代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而大规模的高新技术行业甚至一些生产性服务业将更为青睐中国,青睐中国的沿海地区。从全国产业战略布局的发展态势看,正在实现由“一个大局”向“另一个大局”的转变 1。本世纪将进一步形成由沿海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和西部大开发构成的 H 型格局。这既使得长三角中的 XX 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和广阔的市场需求,也面临一个巨大的国内环境挑战:国家对东部地区的政策倾斜和要素投入将大为减少,包括 XX 在内的沿海城市必须凭借自身的实力来不断扩大国际竞争中的份额;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多条经济轴线和多个中心城市的形成,对国内的资源、要素及对流入中国的国际资本、要素的争夺将大为加剧,而 XX 此前在这些方面并不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在资源、劳力、土地等方面对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明显加强,XX 等沿海城市的发展面当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两个“发展大局”:改革开放初期,全国要支持东部等有条件的地区加快发展,这是一个大局;先富裕起来的东部地区也要支持西部加快开发、开放的步伐,这也是一个大局。
未来世界城市的发展潜力将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Batten,1993):
(1)能否把所有的有形实体网络(即基础设施)的节点、密度和效率连接到世界各地;(2)能否在世界无形网络体系中,发挥人口 知识、资金、货物和服务的全球性交换作用;(3)能否创新和适应性地不断开发网络中所有的协同作用,并起到超前示范向导作用。
经济全球化—非对称的竞争
XX 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XX 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临着国际、国内双重压力。3、激烈重组的长三角区域
与经济全球化相伴而生的另一个趋势是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速。长三角不仅是中国城镇最密集的地区,也是中国最大的核心经济区,是中国在新世纪有望首先与国际经济接驳的地区。经过 80、90 年代以国内市场为主要对象的一轮发展竞争以后,目前长三角正处于一个为构筑更高竞争平台而激烈重组的时期,这是包括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布局、空间架构、设施建设在内的全方位重组过程。在这个高度竞争、迅速变动的内部环境里,XX 能否找准位置、抢占优势、强化中心地位,妥善处理好与周边城市的竞争与协作关系,将直接决定 XX 未来长远发展的成败。4、极化竞争的省域环境
浙江省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随着加快城市化进程战略的实施,一批实力强大、后劲充足的中心城市(宁波、温州等)正在加速发展,而诸多具备各种比较优势的中小城市也如繁星闪耀于浙江大地。总体而言,浙江省内目前各级城市都在极力强化要素的集聚发展,竞争的态势有增无减。在这个极化竞争的省域环境里,XX 的影响腹地不断缩小,XX 的中心城市地位不断受到其他城市的挑战……。
二、古今江南的富庶地 ——XX 城市发展的稳健步伐 若要高度概括 XX 城市自古至今最显著的发展特征,那就是两个字:“富”和“稳”。、富甲一方的江南都会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2。
秦时,XX 因其优越的区位而成为钱塘江南北岸商贩活动的中枢。
隋代大运河的开筑,以 XX 为终端,使之“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辏”。
唐、宋、元时期,XX 一直是全国水陆驿站交通枢纽,也是通往中亚、东欧各地的东西陆上交通线的起讫点,一直处于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经济中心地位。南宋时 XX 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XX 城“辇彀驻跸,衣冠纷集,民物阜藩,尤非昔比”,一跃而为全国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的综合中心,可谓世界的第一大都会。
元时,XX 政治地位虽有所下降,然作为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经济发达、城市繁华,仍不失为全国乃至世界的大都市、并享有“天堂之城”、“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马可.波罗游记》)等美誉。
明朝海禁,使得 XX 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于 XX、扬州等城市。但其仍是“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是农业和手工业发达的城市。“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清末,作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祥地之一的 XX,工业资本总额仅次于上海、广州、天津、武汉,居全国第 5 位。金融业也异常繁盛,并以“江浙财阀”而享誉全国。
民国时期,XX与上海有着密切的地缘和商缘关系,是我国东南部大宗农产品的集散地和工业品的中转地、浙江省的金融中心。、平稳上升的经济大市 作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的中心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20 余年来,XX 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的态势。XX 已经不仅是浙江的省会城市,更是全国的一个经济大市。
“九五”时期,全市 GDP 年均增长率 12.4%,2000 年 GDP 总量达 1382.6 亿元,是 1978 年的 48.7 倍。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中,XXGDP 总量紧随上海、苏州之后;在全国 15 个副省级城市中,XXGDP 位于广州、深圳之后列第三;其在全国 100 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中的经济地位也在不断上升,多项主要指标的排名显著提高。
在自身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与国内发展波动较大或跳跃式前进的城市相比,XX 的发展步伐相对比较稳健。考察近20 年来 XX 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其增幅平均震动率为 0.98,而同期的苏州、无锡分别为 1.81 和 1.64。XX,的发展一直维持着和缓增长的模式,即便是浦东开
柳永:“望海潮”。
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表:XX 市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在全国百万人口以上城市排名变化 指标 1990 年 1995 年 1999 年 GDP 地区 8 6 6 市区 15 11 12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地区 18 12 10 市区 25 20 11 实际利用外资金额 地区 17 11 12 市区 18 14 12 自然科学方面从业人员 地区 28 21 16 市区 31 28 16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注:这里的“市区”未包括萧山、余杭。
XX 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XX 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发的外缘效应,对其影响也没有苏州、无锡那么明显。3、贴近市场的运作模式
浙江省是我国市场经济发育最早、发育最快的地区,在这个区域氛围中,XX 作为省会城市和全省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已经逐步确立了贴近市场的经济运行模式。遵循市场经济规则,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绩效提高为标准,使得 XX 经济体制创新者在不完全违背原有经济体制规则的前提下获得了政策运用收益的最大化。浙江精神“讲求实效、注重功利”的精髓在 XX 城市发展中也得到了巨大的彰显。在经济发展的总体过程中,XX 人以务实的精神首先在事实上尽量摆脱了旧体制、旧规则的约束,创造了新的所有制关系和新的分配模式,从而比全国其它许多城市捷足先登,在市场经济逐步确立的过程中占据了一定先机,捕捉到了更多的获利机会。XX 大多数企业发展已经形成贴近市场的灵活机制及自我投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稳健格局。、规避风险的内生优势 灵活高效的市场经济模式以及由此而成长起来的发达的私营个体经济,在 XX 的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份额与地位,使其在连续几年不振的国内经济疲软大环境中保持了稳定、高速的增长,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再度显现了“浙江模式”的优越性。XX 大多数企业正在自主地走向市场,自我投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正在形成。此外,XX 目前欠发达的外向型经济,客观上使其对外资的依存度较小,对国际经济风险有一定的规避性和抵御能力。、颇具磁力的人居环境 古往今来“占尽湖山秀,最宜烟雨开”的 XX,一直以其美仑美奂的自然环境,成为人们向往的“人间天堂”,“家住西湖山水间”的梦想,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融入她的怀抱,“欲寻盘古去,被西湖留住,尽消受六桥烟景,三竺风光”(高英)。连漂泊半生的白居易都不得不发出“未能抛得 XX 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3 的感慨。
在工业化、城市化飞速发展而生活环境、生活品质却不断受到下降威胁的今天,XX 极具魅力的人居环境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尽管 XX 房产价格居高不下,但其旺盛的房地产市场引力已不仅是局限于 XX 市、浙江省,甚至已经影响全国。据有关资料显示,在 XX 房地产购买者中,60-80%是外地人,由此可一窥 XX 城市的磁力所在。
三、难以维系的安逸梦 ——XX 城市发展的潜伏危机 富饶而美丽的 XX 城令多少人沉醉而神往,然而曾经的辉煌并不代表永久的辉煌。枕于安逸的 XX 人在新一轮区域经济竞争的帷幕拉开之时,开始逐步意识到自身发展的潜伏危机。
白居易:“春题湖上”。
锡 杭、苏、锡 三市历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图(现价)***1981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增长率%杭州苏州无锡
未能抛得 XX 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XX 的房地产市场,不再是仅仅面向 XX
XX 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XX 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1、受到挑战的区域中心地位 一项资料表明,在最近10 年中,XX 市竞争力由第 8 位降至第 10 位,而宁波却由第 12 位升至第 8 位,苏州由第 11 位上升至第 5 位(陶松龄,2001)。XX 区域地位的下降是由 XX 整体城市竞争力和辐射力的下降造成的。首先,上海调整并明确了“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功能定位,对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的辐射影响力日益加强,XX 中心城市原有的一些功能已逐渐被上海所替代。加之沪甬跨海高速通道的即将兴建,宁波、温台地区与上海的关系将日益密切,这些地区的发展计划亦显得雄心勃勃。而 XX 原有的产业结构正变得越来越缺乏竞争力,相应城市功能的模糊与不合理界定,以及高昂的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都使得 XX 的吸引力在弱化,区域中心影响力也日渐式微。
先进制造业南移——一个不确定的命题近10 年来,长三角南翼的发展总体上表现出市场经济制度的相对优越性;而长三角北翼则率先与国际经济体系接轨,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比南翼遥遥领先。针对这一态势,有专家认为,随着北翼土地供给的减少,先进制造业将会移至长三角南翼。根据我们的研究,制造业南移还只是一个很不确定的命题。在现代全球经济发展充满变数的背景中,区域发展的机遇与轨迹一般是不会再简单重复的。长三角南翼是否会迎来类似北翼的发展机遇,尚难预料,更乏充足依据。即便有此可能,北翼也不会暂停或放缓发展以等待南翼的追赶。长三角庞大的制造业基地是否会南移,取决于南北翼两地对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等多种因素的竞争。当前,XX 制造业的发展面临一系列的制约,诸如技术投入不足、金融体系不健全及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偏高,都已成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障碍。XX 乃至浙江如果在竞争环节上没有重大突破,先进制造业的大规模南移,就只能是聊以自慰的美好期待。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借鉴国际惯例,通过详尽、深入、细致的分析,对我国各大城市的经济发展环境和竞争力进行了排序,日前公布结果。城市竞争能力依次为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大连、天津、青岛、XX、武汉、厦门。经济发展环境依次为上海、深圳、北京、广州、天津、大连、XX、XX、武汉、成都。
表:长江三角洲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数及排序 城市 综合竞争力得分 排序 上海 91.4 1 XX 45.9 2 苏州 43.1 3 XX 42.3 4 宁波 36.9 5 南通 32.5 6 扬州 30.4 7 无锡 29.9 8 常州 29.7 9 绍兴 26.3 10 嘉兴 25.7 11 湖州 23.4 12 苏锡常地区 55.5
苏嘉湖地区 49.4
资料来源:《苏州经济》,2001.nO.4
表 表
XX、苏州、无锡的企业 规模比较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产值规模(万元)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从业人员规模(人)
规模以下工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
XX 2715 5680 248 42 苏州 3002 6416 287 36 无锡 2702 5741 264 38 资料来源:XX、苏州、无锡三城市统计年鉴,2000。
如此态势,制造业南移的前景乐观吗
XX 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XX 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强市弱中心——一个尴尬的角色 现代意义上的区域中心城市,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其对区域要素资源的聚集能力和运作支配能力。XX 经济总量名列强市行列,然而,这一经济强市地位和其实际表现出的对区域发展的中心组织作用,却是很不匹配的。
作为浙江省域的中心城市,XX 独领风骚的中心地位已不复存在,宁波、温州已经崛起为能够与 XX 相抗衡的新的区域中心城市,并已在浙江省内同 XX 一道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交通体系的重构,宁波、温州乃至更低层级的市镇,与上海的关系日益密切,对于它们来说,XX 更多的只是一个办文、听会的地方。作为省会城市,全省政治与文化中心的地位尚在;而作为区域中心城市,XX 的发展实力已使其无法被其它城市心悦诚服地认同。
影响腹地缩小——一个远去的区域族群 XX 的区域弱中心地位使其传统的影响腹地正在被不断袭夺。由于大区域发展态势及交通格局的变化,XX 的经济中心组织作用大为下降,以其为中心的杭嘉湖绍区域经济板块正在明显解体。根据我们对交通、信息等要素流的调查,XX 的强力影响腹地已经收缩到了市域范围和南部的金华地区。周边上海、宁波、苏州等城市的吸引、扩张力量已将 XX 团团包围,随着宁杭通道的建成,或许 XX 也会很快加入其中。从某种意义上讲,对 腹地的丧失是对 XX 巩固区域中心地位的最大冲击。虽然长三角北翼中心的 XX,也面临着苏锡常腹地逐步丧失等类似问题,但其自成体系的产业结构和在宁镇扬、安徽邻近地区不断成长的“XX 都市圈”空间结构,使其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不断得以弥足和重构;加之 XX 城市的综合影响力本就比 XX 稍逊一筹,XX 可能日趋孤立——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通道东移——一个可能被逾越的角落 XX 特殊的区位条件,使它目前依然还扮演着全国公路、铁路主枢纽城市(四条铁路线、四条高速公路的交汇点)、内河枢纽城市及八大航空港之一等角色,XX 依然是上海向东南、大西南物流辐射的中转站,宁波—舟山港口的后方疏运中心。如果说,XX 经济实力不足以支撑其成为真正的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话,那么,这个不可多得的“交通区位”确曾对 XX“截流”往来的发展要素做出过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但是,这一至关 XX 发展的外界条件正在产生着值得关注的变化:区域网络化交通的建设使 XX 已经不再是区域要素流动的必经节点,尤其是沿海大通道的东移——慈溪-嘉兴跨 XX 湾大通道的建设(远景的未来,在XX 以下的钱江上还将有另外三个通道),将对 XX 的“节点”地位产生直接而严重的威胁。XX 很可能成为一个被逾越的区域发展角落,这种命运在世界城市发展历史上并不鲜见。、优势不显的工业化之路 研究 XX 的城市发展,不能不关注 XX 的工业化问题。
工业化——XX 走了多远 表:
浙江省四市各项指标占全省比重及 XX 地位一览表(1999)
指标 XX 温州 宁波 金华 GDP 占全省% 20.44
12.23
17.37
8.34
人均 GDP(元)
19961
10186
19405
11271
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占全省% 21.03
15.42
23.36
6.54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省% 23.27
12.57
16.96
7.17
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占全省% 34.04
4.59
32.36
1.6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 17.30
17.98
16.67
7.42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占全省% 23.53
8.82
21.57
6.86
资料来源:《浙江省统计年鉴》,2000。
XX 已不再是浙江唯一的中心
XX,一个可能被逾越的角落
XX 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XX 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改革开放后,XX 产业结构进入一个快速的变动时期。20 世纪 90 年代后,机械、建材、冶金、仪表、丝绸等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电子、通信、电气、医药、化学等一批新兴制造业在市场需求带动和政府扶持的双向推动下快速发展;旅游、餐饮、商贸、金融等带动了第三产业比重的回升(老市区 1990 年占 GDP44.8%,1999 年占 51.3%;萧山区 1990 年占 16.4%,1999 年占 33.1%)。根据我们对XX 产业发展过程的分析,可以判断,XX 已经进入工业化发展中后期阶段——产业的高度化阶段。
依据之一:1999年新市区的人均GDP28008元,折合 3400 美元(外汇比价),三次产业比重为5.4:49.8:44.8,相当于台湾 80 年代中期产业高度化阶段的水平。
依据之二: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服务业增长超过制造业。XX 第三产业 2000 年增长12.8%,超过第二产业而成为 GDP 增长的最大贡献者;在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上升的同时,1998年老市区的工业投资开始下降。
依据之三:工业化的初、中、后期的演变表现为从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要素禀赋变化的过程。从 90 年代 XX 产业增长的要素依存度看,产业对资本投入的依存开始降低,1990-1995 年工业产值每增长 1%需要工业固定资产投入增长 1.1%;1995-1999 增长(现价)每增长 1%,工业固定资产投入约增长 0.8%。产业增长对技术依存度正在不断提高,1997 年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为 32%。
依据之四:信息产业迅速扩张,已经成为老市区产值最大的工业行业,也是 XX 区位商比较高的行业(华东师范大学 2001)。
企业结构——碎石型 XX 工业企业数量众多,但多为中小企业,故谓之为碎石型企业结构,这是其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2000 年XX 全市工业总产值 42%左右的贡献来自规模以下的中小企业,2715 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产值规模也只有568 万元。这种企业结构虽具有机制灵活、贴近市场的相对优势,和一定的业务外包、专业协作的基础。但这种企业结构具有明显的负面效应。在 XX 目前力主发展的电子通讯、商贸等主要行业中,都没有在全国排名前列的企业,这对于提高企业整体劳动生产率、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都构成了障碍。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如果缺乏规模龙头企业的引导和带动,则很难形成应有的产业链,很难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合力。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中小企业难以在现代信息经济的生产管理中占据“链主”的核心地位,难以成为控制要素流动和配置的主导力量。
创新源——先天不足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永恒动力。随着经济发展核心要素从自然因素让位给智力因素,创新能力愈益成为城市发展前景的决定性力量。XX 拟建设“天堂硅谷”,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更加需要依赖持续的技术创新。然而 XX 在技术储备、科研开发、成果转化等方面都显得先天不足。高新技术发展首先面临着技术开发力量薄弱的问题。1999 年 XX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为 24 万人,而同年上海是 74.3 万人,XX 是 27.83 万人;是年,XX 市高校学生数为 7.53 万人,只为上海的 44%、XX 的 50%;在科技企业化方面,浙大在全国大学中只排列第 10 位左右(潘云鹤,2001)。所谓创新源,更多的是指吸引人才、资本等先进要素的机制和环境。XX 的创新源先天不足,本质上更体现在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适合创业和创新的环境亟待完善。XX 的中小企业与现代高新技术企业,在组织及运作方式、企业制度等方面有很大差距。中小企业的模仿能力强,但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弱,R&D 指标偏低,科技实力与经济地位很不相称。从跨国公司在 XX 投资方向看,主要是把 XX 作为垂直分工的下端,高技术产品生产基地较少,技术研发部门更为缺乏。
制高点——抢占意识不强
图
XX 老市区历年三次产业结构变动
图
XX 市制造 业主要行业结构的变动 0%20%40%60%80%100%1950 1965 1980 1990 1995 1999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0102030饮料纺织化学医药普通机械制造交运设备制造电气电子比重(%)19901999 XX 老市区工业行业比重: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15.9%)、饮料制造业(9.3%)、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8.6%)、普通机械制造业(6.6%)、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制造业(6.5%)、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5.7%)。
只靠浙大的创新是远远不够的
XX 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XX 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没有生产服务业的城市,没有对物资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的支配和控制权的城市,实际上是一个“没有大脑的城市”。以金融、物流、信息等为主的现代生产服务业,是城市产业发展乃至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制高点。长期以来,受到自身认识的禁锢以及大上海阴影的笼罩,XX 抢占制高点的意识不强,本应具有的商贸流通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信息和科技教育中心职能一直未能得到有效发挥。XX 虽有一定的民间资本积累,但缺乏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地方金融机构和运作途径;现代物流发展滞后,高端物流尚未起步;缺乏大规模的区域性连锁公司和著名品牌;旅游业的发展尚待全面提升,对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带动作用也不明显。、尚未整合的都市区空间 正如我们的研究判断,许多专家亦以上海、苏州等城市空间框架的拉大为参照系,将 XX 在全国前几轮城市发展高潮中的诸多失利归因于地域空间的制约。2001 年 3 月 XX 进行的市区行政区划调整,为 XX 都市区功能与空间重组创造了历史性机遇。可以肯定,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如此难得的城市发展机遇对 XX 不会再有第二次。行政区划调整的大手笔,足以透视出国家和浙江省对 XX 城市发展所寄予的厚望。但是,无论如何高估这一变化,都只是 XX 发展的外因。在周边地区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环境中,迅速将这种行政地域空间扩大的优势,转化为城市社会、经济、空间、环境的全方位耦合优势,构筑一个最有利于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平台,才是最具决定性作用的核心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果 如果 XX 不能很好地把握这次机遇,则将意味着 XX 以空间来整合经济发展优势的最后努力宣告失败。令人担忧的是,目前 XX 都市区行政区划调整的正面效应正在被缓慢而艰难的磨合过程所抵消。这种磨合不仅要表现在空间资源规划利用上的协调,更重要的还要体现在对都市区整体发展策略上的共识和一致行动。考察前几年滨江区并不理想的发展轨迹,就是一个最明显的警示。、偏安一隅的 XX 醉文化 在所有的文化形态中,至今对 XX 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深的当属“南宋偏安醉文化”。古往今来,XX 优越的山水环境和恬静的生活氛围,使得许多人陶醉在“画里移舟,梅边吹笛,墙头唤酒,枕边看湖”的生活情调之中(徐惟琨)。“饲鹤调琴,笑谈风月,养鱼种竹,不问春秋”(姚孟起),入木三分地勾勒出 XX 人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文人墨客在XX 留下的精彩诗句,不仅对 XX 人的生活画面作了生动描绘,而且,也从一个侧面深刻揭示出 XX 偏安一隅的文化情结。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国际、国内与区域环境中,XX 依旧保持着不温不火、不急不慢的平和心态,正所谓“崖山远,断归航,西湖上,却依旧奏笙簧” 5。同处长三角内的苏州、无锡、宁波等城市在文化特质上与 XX 相近,都具有水文化的共同底蕴。而这些城市,之所以能成为后起之秀,发展态势紧逼乃至超越 XX,根本原因之一,是他们 凭借紧迫的自我危机意识和开放、融合的进取心态,不被传统所累,不为文化所醉,更加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与交融。而 XX 在现代经济环境中依然表现出“农安垄田,商唯坐售” 6 的传统文化习惯。某种意义上讲,制约杭 州发展的最大障碍尚不是外界的环境,而是这种偏安的文化形态及其衍生出的相关制度劣势。
沈谦:“六州放歌” 6
清.桐庐县志
如此恬静的山水不知醉倒了多少人
XX 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XX 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第二篇:人文与精神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伴随着资本与技术的蔓延,文化的扩张与交融也成为必然趋势。“城市以文化论输赢”,城市越发展就越需要文化与精神的支撑,尤其是先进文化的支撑,这一论断将在未来城市发展的轨迹中不断得以证实和强化。索 探索 XX 的文化渊源,塑造 XX 的城市精神,不在于皓首穷经,老死于章句之间;不在于思古怀旧,沉湎于悠悠往事;也不在于博闻强识,满足于夸夸其谈。而在于汲取文化遗存的精髓,考察时代走向的动因,追寻历史原创的精神,剖析社会发展的根本,诠释人类活动的真谛,把握知往鉴来的智慧。
一、根脉与情结 XX 自秦汉建制以来,历经二千二百多个春秋,虽目睹中华大地战乱频迭、朝代更替,但始终治长乱少,气象升平,描绘了一幅“人间天堂”的美妙画卷。历史留给 XX 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传统,是形成和塑造城市人文特色的重要方面。XX 的历史文化特征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生态文化:
良渚遗址出土玉雕上的“人、禽、兽三位一体”图案,显示了 XX 人“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早期生态主义思想,这一思想在 XX 又由于大自然赋予的优越环境而愈加牢固。XX 集山、河、湖、海于一体,山水相映,城林相依,既有钱塘江口的惊涛骇浪,又有西子湖畔的鸟语花香,处处体现出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生境。、偏安文化:
在优美的自然风光、安定的政治环境和富裕的经济条件下生活的 XX 人,享受着舒适和优越,渐渐陶醉其中,“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 XX 作汴洲”。特定的环境与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性形成了 XX 的偏安氛围,构成其深层文化心态。、工巧文化:
XX 的手工业非常发达,手工艺品小巧玲珑,制作精良,显示了 XX 人精巧的技艺和工于精细的艺术追求。同时,这种追求精致完美的态度也体现在 XX 城生活的方方面面,单从 XX 人吃茶的闷茶、讲茶、书茶、彩茶、会茶、闲茶、花茶等令人眼花缭乱的名目中,就可一窥其生活的精致和考究。、英烈文化:
世人听闻“XX”,眼前无不浮现灯红酒绿、醉浴西子的悠闲场景,却往往淡忘 XX 还是一个“英烈之城”。自古西湖与钱江英烈辈出,有怒目天下的“潮神”伍子胥,有“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岳飞,有“两袖清风”的少保于谦,有“国破家亡欲何之”的“奇男子”张仓水,还有巾帼不让须眉的“鉴湖女侠”秋瑾。XX 儿女的英烈传奇,与温柔美丽的西子湖及潮起潮落的钱塘江,共同凝合成传统文化的灵魂。
江、河、湖、海相依的自然景观,使水成为 XX 文化表现的基本形态,影响着 XX 人的生存方式和审美情趣,形成了他们主柔、重情、尚文、爱美的性格特征。对 对 XX 传统文化之特点可以一言以蔽之:秀丽 XX 城、悠闲 XX 人、英烈 XX 魂。
二、撞击与反思 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已使 XX 人骄傲了千百个春秋,然而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与挑战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固步自封的传统文化心态又成为制约 XX 人前进的沉重历史包袱。在历史文化与现代精神的撞击中,XX 面临的激烈程度远比其他城市为甚。
1、自耕垄田 现代经济是宏观型经济。对任何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发展,都需要放到更宏观的区域背景中去考察。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城市与城市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广泛而紧密,任何一个地区、城市若想封闭独立的发展都是不现实的。从根本上讲,XX 人还没有穿透这种“自耕垄田、坐井观天”的文化禁锢。与周边其它城市相比,XX 缺乏与外界的主动沟通,缺乏放眼世界的开阔视野,缺乏对现代信息的敏捷反应。
XX 古文化源远流长
工巧 XX 的代表
不可忘记的英烈 XX
XX 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XX 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2、勾留西湖 现代经济是开放型经济。新经济的发展,使得资本、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和速度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这一方面要求一个地区要以博大的胸怀,广泛吸纳各种先进的生产要素;另一方面也要求这个地区主动向外界辐射和扩散,在交流、竞争中实现自身发展层次的不断升华。XX 人“勾留西湖、不思进取”的传统文化心态,普遍表现为知足、守旧、小富则安的狭隘思想,守着一泓碧水,形成强烈的“自恋”和“乡恋”情结。缺乏以四海为家、志在四方的胸襟与气魄,缺乏勇于拼搏、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3、醉浴暖风 现代经济是互补型经济。乌尔曼(T.L.Ullman)的城市相互作用理论认为,互补性是区域流动产生的基本前提,互补性越大,流动量也越大。现代经济中发生的资源互补、人才互补、技术互补,既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XX 人受南宋偏安、奢侈之风的影响,纨绔之气尚存,即使皇城不再,却依然自尊自贵。这种优越感使得 XX 人往往看不起乡下人,难以接纳外地人,唯我独尊的心态使他们不能冷静地审视和灵活地应对周围环境的变化。
4、商唯坐售 现代经济是拼搏型经济。许多地区成功的发展经验表明,要赢得发展先机,创造发展奇迹,就必须在市场大潮中勇于拼搏,始终列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潮头。XX 优越舒适的自然环境,使得不少 XX 人仍然沿袭着“商唯坐售、守株待兔”传统经济发展理念,习惯顺其自然、消极适应,习惯坐守等待、水到渠成。孰不知市场经济中,“好酒也怕巷子深”。
5、乐水乐静 现代经济是风险型经济。现代经济对信息获取的依赖越来越大,信息的不对称是造成经济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市场竞争需要的是对信息的准确判断,对机遇的及时把握,对发展的果断抉择,为此,都需要具有敢闯、敢试、敢冒的风险精神。而西湖的秀美和恬静,塑就了 XX 人阴柔有余而阳刚不足的性格,关注细节而不能准确地把握全局,患得患失而束缚 XX 创业手脚。
三、融合与再造 XX 历史文化的某些方面,与一些先进的、激昂的、跳跃的、震撼的文化往往会产生猛烈的撞击和磨擦,似乎显得难以相融。面对风云变幻、竞争激烈的世界,是固步自封还是敞开胸怀?是孤芳自赏还是博采众长?是瞻前顾后还是开拓创新……,XX 面临取舍和选择。、扬弃 对 XX 文化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某些方面,应当加以改造创新;而其优良的文化精髓,应得以集中体现和充分发扬:(1)整体的和谐性。XX 的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精神,融铸了 XX 人钟爱和谐的温和性格。在生态失衡、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今天,尤其需要通过和谐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2)精致奇巧的唯美性。XX 要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需要在规划设计、生产、建设、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上充分体现这一文化传统;而 XX 的唯美文化精神只要通过着意的引导,还将可能在科技时代占据创新的领先优势。(3)诗意的生活情趣。受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使得 XX 人在重视物质生活的同时,一直对文化有着执着的追求。应当 用这种文化传统使 去引导人们提升追求层次和思想道德情操,使 XX 进一步对内增强凝聚力,对外增强吸引力。、融合 融合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融合、东方与西方文化在融合、人与自然在融合。今天的 XX 必须顺应这一大趋势,全方位推进 XX 文化的发展提高。
在浙江省内,XX 应借鉴宁波“海纳百川”和温州“永搏市场”的文化精神;
茶社中的匾额,是 XX 文化的最好见证
XX 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XX 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在长三角地区,XX 应向上海和苏州看齐,强化开放意识,既要精明,更要高明;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博大精深。许多优秀的地方文化精神,诸如:京文化的大气、鲁文化的刚烈、陇文化的粗犷、蜀文化的热辣、粤文化的婉约,对 XX 文化来讲,都是可资借鉴的;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人口的世界性流动和文化的多元化交融。XX 应努力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基地,以此策应文化融合的趋势,让开放的 XX 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多地了解 XX。、再造 再造 XX 文化和人文精神,必须 以钱江潮、运河水、西湖韵、XX 魂为核心,集钱江、运河和西湖于一身,体现动静结合、刚柔并济、外扬内蓄的总体特征。
钱江象征开阔的胸怀,开放的眼光和昂扬的斗志,在 XX平和柔美的乐章里注入壮怀激烈的音符,由平静的湖文化走向激烈的江海文化;运河象征广泛的沟通、交流与联系,由封闭的湖文化走向四通八达的江河文化;西湖象征平静、安详、和谐,是精神的家园和最终的归宿,给人以家的安慰和寄托,是 XX 永恒的魅力。XX 如同一艘航行中的船,乘风破浪,将人们载向平静安宁的幸福家园,将城市载向生机无限的胜利彼岸。
钱江潮、运河水、西湖韵,XX 刚柔并济、外扬内蓄的新精神
XX 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XX 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第三篇:理念与目标
一、建构认识城市的高境界 —— 城市竞争的新法则 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阶段,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仍然更多地体现于经济实力的竞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第三篇:智慧城市概念
智慧城市概念普及
构成智慧城市的核心有哪些?
1、指挥交通
2、智慧医疗
3、智慧教育
4、平安城市
5、智慧物流
6、智慧社区
7、智慧环保
8、智慧政务
9、应急联动
10、智慧社区
11、智慧园区
12、数字城管
模式分类
构建我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PPP模式,可以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四种不同类型出发,探索政府公共部门与民营部门合作的四条途径。政府公共部门与民营部门合作的四条途径 1.已有基础设施的合作模式
政府可以通过运营维护(O&M)、转让—运营—移交(TOT)等形式与民营企业合作,由政府向民营企业发放特许经营权证,让民营企业进来参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和管理。民营企业可以直接向使用者收费,也可以通过政府向使用者收费。2.基础设施维修扩建改造的合作模式
对于需要维修或需要扩建或改造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政府可以通过租赁-建设-经营(LBO)、购买-建设-经营(BBO)等形式与民营企业开展合作。3.正在建设基础设施的合作模式
对于正在建设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政府可以通过运营维护(O&M)、转让-运营-移交(TOT)等形式与民营企业开展合作。4.新建基础设施的合作模式
新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已有的基础设施已不可再用,需重新建设;二是根据业务和承载的需求,需要新建。对于新建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政府可以采用建设-移交(BT)、建设-运营-移交(BOT)、建设-拥有-运营(BOO)、建设-移交-运营(BTO)等形式与民营企业合作。
智慧城市蓝图
迎接次世代城市挑战并不意味着将整个城市改头换面。事实上,我们会在现有基础设施之上添加连接能力和智能方案,从而达到对资源的管理。通过以下几个关键原则,我们可更顺畅地实现该目标。
(一)、互用性 互用性的实现可让数据在城市照明、运输和基础设施等各项技术中自由高效的传输,在保证安全的同时达到智能通讯。
(二)、尖端处理技术
通过云进行海量原始数据的传输既不实际也不高效,因此,我们围绕数据的传输和接收位置大做文章,希望提高其处理能力和智能性,让数据变得更加直观和生动。
(三)、可扩展性
我们的所有城市解决方案都具备充分的可扩展性——这意味着无论现在还是未来,整个城市 可以在不断发展中实现无缝连接。
统一整个生态系统
为了真正创建智能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我们必须将整个生态系统相结合。通过整合所有层面的新技术,确保终端用户可无缝享受智慧城市带来的优越体验。
(一)、智能建筑
通过无缝收集电力、安全、入住率、用水、温度等相关高级数据,我们的智能建筑算式可为管理者提供更全面的洞察和控制能力,从而最终实现缩减成本、提高效率和优化各类系统的目的。
(二)、智能运输
无论是实时更新交通拥堵与道路危险的相关信息,还是通过更好的交通管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定位停车位或电动车辆充电位,我们正通过智能运输解决方案,不断强化次世代联网车辆和基础实施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三)、智能基础设施
通过智能基础设施,我们可以更好地维护和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和运行效率,从而降低提供水电所产生的风险及成本。
(四)、智能能源
在智能节能方案的支持下,我们可在智能电网中安装智能电表,简化能源的实时监控和管理,在节省城市开支的同时减少排放。
应用项目
1、智慧公共服务:建设智慧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系统。通过加强就业、医疗、文化、安居等专业性应用系统建设,通过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有效促进城市公共资源在全市范围共享,积极推动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协调高效运行,在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升级。
2、智慧城市综合体:采用视觉采集和识别、各类传感器、无线定位系统、RFID、条码识别、视觉标签等顶尖技术,构建智能视觉物联网,对城市综合体的要素进行智能感知、自动数据采集,涵盖城市综合体当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灯光照明、信息通信和显示等方方面面,将采集的数据可视化和规范化,让管理者能进行可视化城市综合体管理。
3、智慧政务城市综合管理运营平台:此类项目已有实际落地案例,某市和平区的“智慧和平城市综合管理运营平台”包括指挥中心、计算机网络机房、智能监控系统、和平区街道图书馆和数字化公共服务网络系统四个部分内容,其中指挥中心系统囊括政府智慧大脑六大中枢系统,分别为公安应急系统,公共服务系统,社会管理系统,城市管理系统,经济分析系统,舆情分析系统,该项目为满足政府应急指挥和决策办公的需要,对区内现有监控系统进行升级换代,增加智能视觉分析设备,提升快速反应速度,做到事前预警,事中处理及时迅速,并统一数据、统一网络,建设数据中心、共享平台,从根本上有效的将政府各个部门的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并对整个和平区的车流、人流、物流实现全面的感知,该平台在和平区经济建设中将为领导的科学指挥决策提供技术支撑作用。
4、智慧安居服务。开展智慧社区安居的调研试点工作,在部分居民小区为先行试点区域,充分考虑公共区、商务区、居住区的不同需求,融合应用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各种信息技术,发展社区政务、智慧家居系统、智慧楼宇管理、智慧社区服务、社区远程监控、安全管理、智慧商务办公等智慧应用系统,使居民生活“智能化发展”。加快智慧社区安居标准方面的探索推进工作,为今后全市新建楼宇和社区实行智能化管理打好基础。
5、智慧教育文化服务:积极推进智慧教育文化体系建设。建设完善我市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工程,推动智慧教育事业发展,重点建设教育综合信息网、网络学校、数字化课件、教学资源库、虚拟图书馆、教学综合管理系统、远程教育系统等资源共享数据库及共享应用平台系统。继续推进再教育工程,提供多渠道的教育培训就业服务,建设学习型社会。继续深化“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先进网络文化的发展,加快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电子娱乐等行业信息化步伐,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完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构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供更加便捷的旅游服务,提升旅游文化品牌。
6、智慧服务应用。组织实施部分智慧服务业试点项目,通过示范带动,推进传统服务企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加快向现代智慧服务产业转型。①智慧物流:配合综合物流园区信息化建设,推广射频识别(RFID)、多维条码、卫星定位、货物跟踪、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加快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及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整合物流资源,实现物流政务服务和物流商务服务的一体化,推动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物流企业和物流产业发展。
②智慧贸易:支持企业通过自建网站或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网上营销,网上支付等电子商务活动。积极推动商贸服务业、旅游会展业、中介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领域运用电子商务手段,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层次。结合实体市场的建立,积极推进网上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鼓励发展以电子商务平台为聚合点的行业性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培育发展电子商务企业,重点发展集产品展示、信息发布、交易、支付于一体的综合电子商务企业或行业电子商务网站。
③建设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积极通过信息化深入应用,改造传统服务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模式,加快向智能化现代服务业转型。结合我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加快推进现代金融、服务外包、高端商务、现代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7、智慧健康保障体系建设。重点推进“数字卫生”系统建设。建立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构建全市区域化卫生信息管理为核心的信息平台,促进各医疗卫生单位信息系统之间的沟通和交互。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建立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以实现医院服务网络化为重点,推进远程挂号、电子收费、数字远程医疗服务、图文体检诊断系统等智慧医疗系统建设,提升医疗和健康服务水平。
8、智慧交通。建设“数字交通”工程,通过监控、监测、交通流量分布优化等技术,完善公安、城管、公路等监控体系和信息网络系统,建立以交通诱导、应急指挥、智能出行、出租车和公交车管理等系统为重点的、统一的智能化城市交通综合管理和服务系统建设,实现交通信息的充分共享、公路交通状况的实时监控及动态管理,全面提升监控力度和智能化管理水平,确保交通运输安全、畅通。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要求
智慧城市是由多领域、多类别、多级系统构成的庞大系统。它需要处理不同领域、不同系统、不同类型的海量数据。它具有新老系统配合使用、技术发展快速、外部链接关系多、内部结构复杂、科研和建设周期长、需要为其他系统提供广泛的信息支持和服务等特点。因此做好智慧城市的体系架构的顶层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智慧城市的体系架构要具备以下特性:(1)可扩展性 包括:系统结构的可扩展性、系统容量的可扩展性以及网络的可扩展性。智慧城市是一个建设周期很长的项目,在建设和维护整个生命周期内,随着技术不断的发展可能会有不同的技术和系统需要接入到智慧城市平台中,因此智慧城市平台必须具有非常好的可扩展性。(2)兼容性
包括:对原有系统的兼容性和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系统的兼容性。我国城市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水平,当前已经存在有很多的信息系统。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不可能原有系统推到重来,因此智慧城市平台对原有系统必须具有兼容性,同时智慧城市是一个包含多领域和多行业的系统,因此必须具有对不同系统和不同格式数据的兼容性。(3)安全性
智慧城市中的安全性包括平台本身的安全性、数据的安全性以及通信的安全性。智慧城市平台对于城市的日常运行、应急处理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平台受到病毒和黑客的侵扰那么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智慧城市平台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智慧城市的发展和运行。
智慧城市中数据的安全性也非常重要。智慧城市平台中存储着政府、企业、行业以及个人等海量的信息数据,这些数据设计到很多的国家机密、存储等各个环节的安全性,保证不会被不犯分子窃取。(4)可靠性
智慧城市平台必须具备很高的可靠性,这是在异常和危险情况下系统生存的关键。智慧城市平台本身是一个复杂分布式系统,因此这个的可靠性包括软件系统的可靠性、硬件的可靠性以及网络的可靠性。(5)可管理型
智慧城市平台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设计到很多的子系统和网络,因此易操作和易管理的特性是智慧城市平台的关键特性之一。智慧城市平台应能提供业务管理、配置管理、故障检测和性能监视等基本的功能。使系统在发生故障时能尽快的得以诊断和修复。系统要易于操作,以便于降低运行维护成本。
智慧城市的建设原则(1)明确定位、突出个性
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个性,城市是具有生命力的,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必须突出城市设计,科学编制概念性规划;打造独特的城市形象,建立鲜明的城市特色。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具有历史的战略眼光,必须根据每个城市自身的特色、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找准定位、突出每个城市的个性和文化,建设有特色和生命力的智慧城市,避免千篇一律、生搬硬套。(2)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政府要发挥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引领和主导作用,制定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战略,明确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制定和颁布促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营造有利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建设要素向城市集聚与流动,利用市场机制扩大社会资本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增大私人资本对城市ICT基础设施和科技、知识竞争力的基础投入,采用BT等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带动智慧城市的发展。(3)面向应用、带动产业
要把智慧应用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核心内容,要把优势产业智慧化提升和培育新兴智慧产业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动力引擎,以智慧应用带动智慧产业,以智慧产业促进智慧应用,切实增强智慧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智慧产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提高城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4)资源整合、基础共建
智慧城市建设不是另起炉灶,不是大量开工建设新的信息化应用系统,必须充分利用和整合已有的各级各类资源,着力打破固有的行业和部门壁垒,加强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的资源整合力度,促进共享、力求集约。围绕城市运行数据的采集、加工、提炼、分析、应用等开展的融合工作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与关键环节,要大力推进城市范围内数据融合,通过数据融合真正实现信息与智慧决策的融合,从根本上促进实现政府部门的协同共享、行业的互动 协调、城市的精细化运行管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5)民生导向、全民参与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市民积极参与,要把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食品药品安全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老百姓真正体验到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生活品质改善,提升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要在应用体系的规划设计和产业发展上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形成一种节约、高效、低碳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6)开放合作、安全高效
智慧城市建设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以开放的心态搞好智慧城市建设。同时,要高度关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对智慧城市建设所带来的安全问题,构建适应智慧城市建设的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在充分互联、资源整合和数据融合背景下的智慧城市的安全可靠,提高智慧城市的安全保障能力。(7)试点先行、稳步推进
智慧城市从概念到落地,仍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到目前为止,全球范围内并未形成统一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和路径,也没有较为成熟的经验,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为此,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试点先行,小步快走,分步实施,稳步推进。要通过试点示范,充分实践和验证智慧城市建设中技术的先进性、模式的可复制性和经验的可推广性。通过试点示范,不断探索和总结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第四篇:江苏城市职业学院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
教学档案管理办法(试行)
为了加强教学档案、教学资料的管理,充分发挥档案、资料信息应有的作用,以适应学校深化改革,规范管理,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教育评估、教学检查等的需要,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教学档案是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过程中直接形成的,以文字、图表、录音、影像等形式存在,具有保存价值的教学文件材料总称。
第二条 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档案管理的好坏是衡量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反映学校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历史进程的主要依据之一。全校上下必须做好教学档案的归档、管理工作。
第三条 教学档案实行分级管理,学院档案室、教务处、系、实验中心等部门以及各校区,均须按职责参与教学档案、教学资料的收集与管理。
第四条 教学档案、资料的形成、积累、收集和归档工作,列入相关部门的职责范围和有关人员的岗位职责。上级需要的档案、资料应及时报送。
第五条 归档的教学档案应当完整、齐全,必须准确地反映教学过程、教学管理等各项活动的真实内容和历史过程。
第二章 教学管理部门归档范围
第六条 综合类
(一)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有关文件,包括教学改革、发展规划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计划、规定、重要通知;
(二)本院教学工作的请示及上级批复;
(三)本院各教学单位关于教学工作的请示、报告及学院的批复、意见;
(四)本院有关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教学改革、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专业和课程建设等方面的规定和办法;
(五)学院制定的各类教学规章制度;
(六)学院召开的有关教学工作的各种重要会议的通知、文件、纪要;
(七)教学工作计划、总结,教学教务部门职责;
(八)招生与毕业生推荐就业等方面的政策、计划、指标、办法。
第七条 教学管理类
(一)上级有关专业设置、建设的文件材料,关于专业设置、调整的申报材料与上级批复;
(二)本院关于专业建设材料(包括品牌专业、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文件、评估验收等材料);
(三)上级有关学籍管理方面的文件材料;
(四)新生登记表、学生学籍卡片、学生名册、学生成绩总册;
(五)在校学生学籍变更材料(包括休学、退学、复学、转学、开除等);
(六)学生奖惩有关材料;
(七)有关招生与毕业生推荐就业工作的文件、招生计划、招生简章、专业介绍、招生工作总结、录取审批表、毕业生推荐就业名册;
(八)课程安排表、教学进程一览表、实验项目一览表;
(九)校历表、教学任务书、授课情况统计表;
(十)教学检查、各类教学情况调查总结材料,优秀教学奖评奖办法、评奖结果与记录;
(十一)各级各类听课记录、学生评教、教学竞赛、示范课或公开课的资料;教学督导材料;
(十二)课程重修管理文件、重修名册、成绩单等资料;
(十三)毕业生名册、毕业证及学位证发放清单(存根);
(十四)各类技能竞赛组织、参赛、获奖等资料,学生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证书相关资料。
(十五)有关教材建设文件、各专业使用教材目录、多媒体课件目录以及使用情况;
(十六)教师工作量的规定及执行情况。
第八条 教学业务类
(一)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班实施性教学计划、调整报告及批复等;
(二)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情况小结、总结,毕业生优秀设计(论文)评审意见、优秀毕业设计(论文)集;
(三)有关实验室建设工作会议的纪要、论证材料,统计报表;
(四)与企业签订的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建设有关合同、文件,工作计划、总结。校企联营活动的相关材料、图片等重要资料,校企合作成果统计。
第九条 教学科研类
(一)上级主管机关以及学校下达的有关教学研究的文件;
(二)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申请报告、中期检查报告、结题报告以及相关文件等资料;
(三)获校级以上的各种教学成果名单及全套材料(包括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库、试卷、自编或主编教材、实习计划、实习大纲、实习讲义、实习指导书、教学总结、发表的学术论文);
第十条 其他有保存价值的教学文件和资料
第三章 系归档范围
第十一条 综合类
(一)学院转发的上级有关教育教学工作的政策性、指导性文件、告知性文件、布置具体工作的文件、要求填报的各种统计报表存根材料;
(二)关于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方案、培养规格、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的有关文件资料;
(三)招生与毕业生推荐就业的各种制度、规定、条例及有关文件资料;
(四)学院教学工作的各种规划、计划、总结等;学院有关教学工作会议纪要(记录)、简报等有关材料;
(五)学院制定的各种教学制度、规定、办法以及有关教学工作的文件;
(六)学院下发的其他教学类文件;
(七)各专业的简介;
(八)系有关教学工作的规定、办法、会议纪要(记录)等;
(九)系教学工作的各种规划、计划、总结等;
(十)系发的其他教学类文件;
(十一)系上报的有关教学工作的请示、规定、办法等。
(十二)教学经费申请报告、教学改革目的立项报告、实际经费预算及结算等有关资料;
(十三)有关教学工作数据的统计、分析资料;
(十四)与企业签订的合作协议书;
(十五)有关校企合作活动的相关记录、材料、照片等,校企合作成果。第十二条 教学管理类
(一)教师教学有关规程以及教学工作检查、评价有关材料;
(二)教师教学任务安排及开课有关资料、教师教学情况调查表、总结材料;
(三)领导听课表、教师相互听课表、教师相互听课统计表。
(四)外聘教师登记表、考核表及相关材料;
(五)学籍管理材料(包括新生录取名册、在校生名册、学籍卡、学生登记表、成绩册、毕业生名册等);
(六)学籍异动材料(包括转学、休学、退学、复学等);
(七)学生奖惩材料(包括奖学金发放、学生获奖、先进集体、违纪学生的处理材料);
(八)校历表、课程安排表、任课教师一览表、考试安排表;
(九)教学日志、停调代补课审批表;
(十)各类教研活动会议通知、记录、纪要、总结等有关资料,各教研组教研活动记录;
(十一)教学督导材料,每学期期中教学检查工作安排、学生座谈会和教师座谈会记录表、学生评教活动材料,竞赛、评奖材料;
(十二)毕业生质量调查有关材料(包括调查计划、调查总结表、使用单位对毕业生质量评审意见)。
第十三条 教学业务类
(一)教学改革、教学研究计划、总结,典型经验材料;
(二)专业建设方案、专业设置的申报材料;品牌专业、精品课程、重点课程、系列课程、一般课程建设的规划、实施过程、总结等有关材料;
(三)专业设置与改造、修订目录;
(四)各专业各年级教学计划、教学任务书、教学日历等有关资料;
(五)教学计划调整材料;教学计划执行说明和总结;
(六)教材建设规划及实施措施,各专业分年级教材使用的目录、情况登记表;
(七)教材内容更新说明书。
(八)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优秀教师讲课的典型教案、教学模型、标本以及重要备课笔记;各类优秀学生典型作业本、笔记。
(九)各种考试试卷审批表、试卷样卷、参考答案、评分标准、试卷分析表、考试总结。
(十)学生考试试卷、专业主干课程考查试卷;学生成绩登记表;
(十一)参加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的考试、竞赛等资料,等级考试统计表,学生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证书相关资料。
(十二)各专业课程实验(实训)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
(十三)实验项目一览表、实验指导书(讲义)、实验报告等有关实验教学工作的情况总结;
(十四)教学实习、毕业实习、校内实训计划、总结、过程材料;有代表性的实习报告、优秀实习学生的有关材料;
(十五)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有关合同及文件;
(十六)社会调查、社会实践计划、总结、过程材料;
(十七)毕业设计(论文)计划、总结;
(十八)毕业设计(论文)的任务书,评审意见、成绩单等有关资料。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原件及附件、毕业设计作品实物或照片、图片、电子文档等;
(十九)“两课”建设计划、总结、过程材料;(仅公共管理系)
(二十)体育建设计划、总结、过程材料。(仅体育教研室)
第十四条 教学研究类
(一)各类教改项目的立项申请书、立项批准书、立项汇总表、成果总结;
(二)教师科研(教研)论文汇总表、论文复印件;
(三)教师自编教材、专著样书,汇总表(包括自编或主编教材、讲义、教学指导书、习题集、实验(实训)指导书、实习指导书);
(四)教师各种获奖材料。
第十五条 其他有保存价值的教学文件和资料
第四章 教学档案的归档要求
第十六条 根据档案利用价值的时间长短确定教学档案的保管期限,可分为永久、长期、短期三种。凡需永久性保存的教学档案一律移交学院档案室保存管理;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一定保存价值的教学资料由系、教务处分别保存管
理。
第十七条 凡需归档的教学文件材料,尽量采用原件,规格相对统一,一般用计算机打印,不能打印的则要求用碳素墨水或蓝黑墨水书写,字迹工整,图文清晰,编目造册,存放在安全可靠、防火、防盗、防霉、防雨的地点,并定期检查,做到防潮、防虫蛀、防遗失。
第十八条 教学档案必须由专人负责管理,不得丢失。有关教学人员和教学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应随时做好资料的积累和固化,并向有关管理部门提供。教学档案一般不外借,查阅应办理借阅手续,限期归还,并注意严格执行保密制度。
第十九条 所有教学档案材料一般要求长期保存。教学日历、教学任务书、实习有关资料、教学检查座谈会记录、各类听课记录、毕业设计(论文)、考试试卷、实验报告等原则上要求保存三年以上。销毁教学档案、教学资料必须严格、慎重,确需销毁的,须进行必要登记,并须经主管领导或职能部门负责人批准。
第二十条 教学管理职能部门、系向学院档案室归档的教学档案,必须按照校档案室统一要求,由各相关部门兼职档案员负责收集、整理后,于每年6月份之前完成上档案的立卷归档工作。不需要移交学校档案室的教学档案由各部门按要求归档,妥善保管。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一 各校区的教学档案建设工作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二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由学院教务处负责解释。
第五篇:近年来江苏城市居委会的发展
社区管理学
近年来江苏城市居委会的发展 【摘要】加强城市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新世纪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0〕23号)精神,结合江苏省实际,中共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以加强江苏各市社区及居委会建设。
十七大将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放在现代化建设格局的重要位置,而社会建设的落脚点正是社区建设。为此十七大报告提出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目标。江苏省政府根据现代人民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在网络上的时间越来越长的特点,在紧抓十七大核心思想,与时俱进的条件下,充分利用网络的优点,为江苏人民在网上提供管理和服务,使网络成为百姓通达民意、排解民忧的新平台。
【关键词】网络服务;自治组织;社区组织体系;管理与服务;完善;居民素质;网上监督
【正文】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高度重视城市居民委员会制度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将包括城市居民委员会制度在内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确立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四项制度之一,把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这对进一步推动城市居民委员会制度建设,使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已经并将继续产生重大推动作用。
一、十七大之前江苏省城市居委会的发展
江苏省在十六大召开以后认为社区居委会要依法充分发挥自治组织作用。社区居委会要在区(市)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突出社区管理和服务这两个重点,积极开展社区工作。社区居委会要充分尊重社区居民的意愿,一切从居民的利益出发,认真做好社区工作,并接受居民的监督。要倡导“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良好风尚,通过制定社区居民自治章程,明确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权利和义务,调动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持社区建设的生机和活力。社区居民自治管理和各项活动,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1]
社区居委会建设的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我市融入两个率先、实现快速崛起的目标要求,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巩固党和政府在城市工作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以社区居委会为重点,加强城市基层政权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
社区居委会建设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服务社区;扩大民主,依法自治;资源共享,广泛参与;科学规范,管理有序;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社区居委会建设的工作目标:适应城市现代化的要求,加强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建立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的新型社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管
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社区管理,理顺社区关系,完善社区功能;坚持政府指导和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整合社区资源,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
(二)依法界定社区居委会职责
社区居委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其职责是:草拟社区居民自治章程;执行居民代表会议决定;宣传宪法、法律、法规,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维护社区居民合法权益,教育社区居民履行法律义务;动员、组织社区成员共驻共建、资源共享,推动社区公共事务、公益事业和社区服务业的发展;监督、评议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指导、监督社区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等中介服务机构的工作;指导、管理社区内的老年服务设施;向政府反映社区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2]。同时协助政府做好以下工作:困难居民的帮扶救济;低保金、优抚金、退休金的发放;社区就业、再就业服务;邻里纠纷的调解;社区绿化管理、环保环卫和市容监督;流动人口管理;刑满劳教人员的回归帮教;社区治保组织建设和群防群治工作;青年入伍政审,以及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妇女儿童权益保障、老龄、双拥和精神文明创建等项工作。
(三)理顺关系,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在社区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一是理顺社区居委会与街道办事处(镇)的关系。街道办事处(镇)对辖区内的社区建设负有规划、指导、协调的职责。社区居委会应当在街道办事处(镇)的指导与支持下,根据本社区居民的愿望和要求,开展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组织发动社区群众和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同时做好政府交给的相关工作。街道办事处(镇)要支持社区居委会依法开展自治工作,赋予社区居委会决策权、财务自主权,调动社区居委会的工作积极性。今后,街道(镇)不得对社区居委会下达经济创收指标和收取任何管理费用。
二是理顺社区居委会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关系[3]。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面向社区、服务社区,主动接受社区对部门工作的评议和监督。凡属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工作,需要社区居委会协助完成的,应由街道办事处(镇)统一协调安排。要坚持“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在布置工作任务的同时,适当补助工作经费,支持社区实行有偿服务。
三是理顺社区居委会与驻区单位的关系[3]。驻社区内的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作为社区的组成部分,要尊重与支持社区居委会的工作,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支持和参加社区公益活动,有条件的单位要提供内部设施,用于社区服务。社区居委会要主动听取驻区单位对社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可通过建立社区联席会议等形式,与驻区单位共同商讨社区工作规划、重点建设项目以及社区重大活动等,发挥社区资源整合优势,为驻区单位提供相应服务。
四是理顺社区居委会与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等中介服务机构的关系。社区居委会是社区成员的法定代表,在支持、协调社区内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及中介服务机构为居民开展服务的同时,行使指导、监督的职能,以维护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及中介服务机构应当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支持社区居委会开展工作,主动接受社区居委会的指导和监督,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规范经营行为,并积极参与社区建设。
二、十七大以来江苏省城市居委会的发展
(一)建立了新型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江苏基本建立了党委和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逐步形成了以社区党建为核心、社区群众性自治组织为主体、社区民间服务组织为补充的立体式的社区发展道路,新型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江苏普遍建立。
(二)形成了健全的社区组织体系
在江苏,社区党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等体系普遍建立。社区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社区居委会的主体地位初步确立,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协商议事会议制度基本建立,各类专门委员会依法产生;各种群团组织向社区延伸,民间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广泛建立。这些组织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了较为科学合理的社区组织体系。[5]
(三)社区居委会工作者的结构得到优化
通过积极培养和选拔,社区居委会成员的政治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均比以前有大幅度提高,平均年龄有较大程度下降,使社区工作者的结构得到优化,大大提高了社区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四)形成了多元化的社区服务网络
江苏普遍形成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相结合的社区服务网络,社区服务的内容和领域不断拓展,服务层次不断提高。自助服务日益普及;便民利民服务也已经规范化和市场化;法律咨询、心理咨询、科技文化普及等服务正在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服务需求;探索出社区信息化建设的路子,提高了社区服务的质量和层次。
(五)社区自治能力得到加强
江苏省已经做到了还权、赋权于社区,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属性正在部分地区逐渐回归,极大调动了社区居委会工作的积极性。江苏许多地方通过积极探索和大胆创新,创造出诸如直接选举居委会成员、志愿服务、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社区人民联络员、居民公决、社区论
坛、民情信息站等多种民主自治管理的新形式和新途径,大大拓宽了居民参与的空间,提高了居民的自治能力和水平,初步形成社区自治体制。
三、江苏省城市居委会的新发展——“网上居委会”
社会管理新平台
2012年9月,镇江市42个社区开通“网上居委会”,让社区干部成为网络版主,把社区事务和文体活动搬上网络。“网上居委会”服务社区居民,化解民怨纠纷,为社会管理、社区自治创建了新平台。
“‘网上居委会’发布信息更及时、工作人员和居民互动更便捷。”四牌楼街道工作委员会党工委书记王永平说,“公开的网络平台不仅服务社区居民,还有利于社区政务公开,有效监督工作人员工作状态,这对于构建和谐社区意义重大。”
有问题找版主
“网上的问题多了,居民上门的次数少了”,“居委会工作时间是大多数居民的工作时间,‘网上居委会’开通后,社区居民可以在‘八小时工作’以外的时间咨询政策、反映情况。
根据要求,对居民发表的意见、建议和投诉,版主要在发帖3小时以内初步回应,问题和意见类投诉需在5个工作日内正式答复。对需要延长办理的帖子,须在7个工作日内解释说明。正是因为“网上居委会”做到了“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镇江市社区居民中流传着“有问题找版主的”的网络流行语。
“网上居委会”还是一个互相监督的平台。网络作为公共平台,一举一动都会在众目睽睽之下,“网上居委会”让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区百姓更加自律。社区工作人员工作起来不敢有丝毫马虎大意,社区居民也更遵守公德。
从江苏城市社区建设的现状看,近年在社区体制、机制创新上,组织建设上,内涵和外延的建设上以及在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社区体制的建立,强化了城市基层微观管理和服务,为企业转制、社会转型、政府转变职能搭建了承接平台,有效发挥了稳定社会的基础性作用、维护民生的保障作用、惠及居民的服务作用和提高居民素质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浅议社区服务、居委会、老年人三者关系[A];江苏老年社区服务——学习贯彻老年法暨老年社区服务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2]王剑敏;市民社会视角下苏南城市社区政治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3]张梅;苏南三市城市文明社区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4]林秀瑜;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5]王曼;城市社区居委会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