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生态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城市生态学(P1)
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城市生态学将城市视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人工生态系统,理论上着重研究其发生和发展的动因,组合和分布的规律,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调节和控制的机制;在应用上旨在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城市系统关系,增加城市活力。2.环境承载力(P19)
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具体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3.人类生态学(P16)
人类生态学是研究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即研究当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研究人类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关系。4.生态位(P17)
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一般说,生态位的宽度依据该种的适应性而改变,适应性较大的物种占据较宽广的生态位。5.生态学(P15)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6.城市生态系统研究哪四个主要方面?(P3)根据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城市生态学可分为城市自然生态学、城市景观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和城市社会生态学四个分支学科。
7.环境承载力都有哪些类型?请解释(P19)环境承载力包括: 1)资源承载力:含自然资源条件,如淡水、土地等,也包含社会资源条件,如劳动力资源、交通工具等。
2)技术承载力:主要指劳动力素质、文化
程度和技术水平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强度。
3)污染承载力:是反映本地自然环境的资
源能力大小的指标。
8.用伯吉斯的观点解释城市人口是如何迁移的?(P8)(自己发挥)
第二章生态系统基础理论
1.初级生产(P31)
生态系统最初的能流来自太阳,它被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固定。光合作用积累的能量是进入生态系统的初级能量,这种能量的积累过程就是初级生产。2.次级生产(P35)
次级生产是除初级生产者之外的其他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和还原者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同化作用,表现为动物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营养物质的贮存。3.生境(P46)
生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和其他条件的总和。任何一种生物都不可能脱离特定的生活环境(即生境)。4.生态系统(P23)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构成一个生态学的功能单位。5.生态效率(P36)
生态效率是在一个营养级内,同化作用的能量和可利用的能量之间的关系;一个食物链营养级上,有多少能量供给下一营养级。所谓生态效率就是输入和输出之间的比率,也就是所产生的物质量或产量,与生产这些物质所消耗的物质量的比率。6.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P47)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4)因子作用的阶段性
5)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第三章城市生态系统
1.城市生态系统(P58)
城市生态系统指的是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属人工生态系统。
2.人类面临的五大危机是什么?(P70)
人口增长过快、能源不足、粮食短缺、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和环境污染
3.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P65)
1)同自然生态系统和农村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的生命系统的主体是人,而不是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2)城市生态系统的环境主要部分变为人工的环境,城市居民为了生产、生活等需要,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造了大量的建筑物、交通、通讯、供排水、医疗、文教和体育等城市设施。
3)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不完全的生态系
统。
4)城市生态系统在能量流动方面具有明显的特点。
第四章城市人口
1. 城市化(81)
1)工业化导致城市人口的增加
2)单个城市地域的扩大及城市关系圈的形成和变化
3)拥有现代市政服务设施系统
4)城市生活方式、组织结构、文化氛围等
上层建筑的形成5)集聚程度达到称为“城镇”的居民点数
目日益增加
2. 城市人口(82)
居住在城市规划区域建成区内的一切人口,从事城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活动,享受着城市公共设施。3. 城市人口过密化(85)
城市人口密度过大,也成城市人口过密化,是指城市人口密度超过合理密度的状态,是人口在城市过度集中地表现。4. 城市人口职业结构(89)
指的是城市的劳动人口在各个社会部门所占的比例,几个部分的职工或劳动人员所占城市在职人口总数的比例。5. 人口城市化(P87)
人口城市化也就是城乡人口迁移过程中,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化和集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步提高的单向动态过程。
6. 城市人口在中国的含义是怎样的?(P82)
在城市居住范围内,并持有城市户口的人口。
7. 在中国,根据劳动职工按国民经济部门统计的分类,可将城市人口分为哪些类型?(P89)
生产性劳动人口、非生产型劳动人口、非劳动人口
8. 请你解释人口增长公式Nt+1=Nt+ B – D + I – E
中各个字母的含义(P83)
Nt是时间t的人口数量;Nt+1是一个时期后人口数量;B、D、I、E分别是在时间t和t+1期间出生(born)、死亡(decease)、迁入(immigrate)、迁出(emigrate)的个体数。
第五章城市环境
1. 城市热岛效应(P126)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2. 大气污染(P117)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致破坏生态系统和认了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大气污染由污染源、大气圈和受影响者三个环节组成。3. 城市植被(P152)
城市植被是指城市里覆盖着的生活植物,它包括城市里的公园、校园、寺庙、广场、球场、医院、街道、农田以及空闲地等场所拥有的森林、灌丛、绿篱、花坛、草地、树木、作物等所有植物的总称。
4. 理解城市植被绿化美化环境的景观效益
(P157)、城市环境(P111)、水环境的分类(P135)
在宏观方面,城市绿化实体能把城市的地方特色与风格体现出来。在微观方面,城市绿化实体还能把某一建筑群或单个建筑体的功能体现出来,或者说在某一建筑区里开展绿化建设,首先应考虑的问题之一是如何根据建设区的功能特点,去进行绿化设计和树种选择。
城市环境由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组成。自然环境是指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
响到人类生活、生产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人工环境是指人类在开发利用、干预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构造出来的有别于原有自然环境的新环境,或称次生环境。
水环境是指地球上分布的各种水体的综合体。水环境主要由地表水环境和地下水环境两部分组成。地表水环境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海洋、池塘、沼泽、冰川等;地下水环境包括泉水、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等。
5. 城市对城区和下风方向有增加降水量的作
用,其影响机制主要有哪些?(P134)1)城市热岛效应 2)城市阻障效应 3)城市凝结核效应
6. 城市植被无疑已被深深地打上了人为活动的烙印,不仅是植被的生境特化了,植被的组成、结构、动态也改变了,完全不同于自然植被的特征。就你对城市植被的理解来解释之。(P153)
1)植被生境的特化: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
城市环境,也改变了城市植被的生境。较为突出的是铺装了地表,改变了其下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以及土壤微生物成分;而污染了的大气在直接影响到植物正常生理活动的同时,改变了光、湿、和风等气候条件。城市植物处于完全不同于自然植被的特化生境中。2)植被区系成分的特化
城市植被组成远远少于原生植被,尤其是灌木、草木和藤本植物;人类引进的或伴人植物的比例明显增多,外来种对原植物区系成分的比率,即规划率的比重越来越大,并已成为城市化程度的标志之一。3)植被格局的园林化
城市植被在人类的规划设计、布局、管理下,形成了园林化格局。4)结构单一
城市植被结构分化明显,而且趋于单一化。
城市森林大都缺乏灌木层和草木层。5)演替偏途化
城市植被的动态,无论是形成、更新还是演替,都是在人为干预下进行的,植被演替是一条按人的绿化政策发展的偏途途径。7. 如何理解中国淡水资源的有限性特点?
(P136)
任何一个城市的淡水资源总量都是有限的。它的总量主要受以下两个方面的制约:①气候,如长江以南多雨地区城市的淡水资源量比华北地区的北京、天津等城市相对充足得多。②受地表江河的影响,即一个城市淡水资源深受过境径流水量的制约。
第六章城市灾害及其防治
1. 城市灾害的分类(P194)
城市灾害可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类。
城市灾害主要有: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火灾、各种交通灾害、各种传染病和环境污染等。
2. 城市地质灾害有哪些主要类型(P194)
城市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灾害、崩滑流灾害、地面变形灾害、开挖工程灾害、水土流失灾害、风沙尘暴灾害和海平面上升灾害等7种。
第七章城市景观生态
1. 城市景观(P216)
城市景观指城市所有空间范围,或者说是城市布局的空间结构和外观形态。2. 辨析景观和景观要素(P215)
景观是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镶嵌体,而其组成单元(各生态系统或亚系统)则称之为景观要素。有些人分别从两个侧面来分析和认识景观结构的组成单元。按自然环境或立地条件划分的单元称之为景观成分,按人类活动的影响划分的单元称之为景观要素。(参看第5题答案)
3. 理解斑块的分类情况(P217)
按照起源,可将斑块分为四类:干扰斑块、残余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和引入斑块。4. 城市生态系统有哪些类型(P60)
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
5. 如何理解景观和景观单元或景观要素的相对性(P)
景观和景观要素的概念既是本质区别的,也是相对的。景观这个概念强调的是异质镶嵌体,而景观要素强调的是均值同一单元。景观和景观要素这个位置转换反映了景观问题与时间空间尺度密切相关。无论是环境变动和干扰事件,引入无论发生过程,都是发生在事件尺度和空间尺度上才是可分辨的。应且一般来说,一定事物或过程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景观现象具有时间与空间的尺度效应,在研究问题时要引起注意。
6. 景观要素有哪些类型?请解释(P217)
景观要素分为三种类型: 斑块(嵌块体):在外貌上与周围地区(本底)有所不同的一块非线性地表区域;
走廊(廊道):与本底有所区别的一条带状土地;
本底(基质):范围广,连接度最高并且在景观功能上起着偶是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
可以说:走廊即是带状斑块,斑块和走廊都是本底所包围的。
第八章城市环境质量评价和可持续发展 1. 城市环境宏观规划有哪些内容和步骤?请陈
述你的观点(P260)
城市环境宏观规划的内容和步骤为:
1)城市总体发展趋势分析
2)城市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分析 3)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
4)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及环境纳污能力
分析
5)污染物宏观总量控制综合分析 6)确定总体环境目标
7)确定城市的宏观环境与发展战略
2. 城市可持续发展应有相对一致的共识,你是
如何理解的?请陈述你的观点(P264)
1)设立和调整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职能机构
2)制定并实施一系列城市可持续发展
战略
3)普及和提高市民特别是城市决策层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4)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 5)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广泛的合作
第二篇:城市生态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城市生态学(P1)
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城市生态学将城市视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人工生态系统,理论上着重研究其发生和发展的动因,组合和分布的规律,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调节和控制的机制;在应用上旨在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城市系统关系,增加城市活力。2.环境承载力(P19)
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具体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3.人类生态学(P16)
人类生态学是研究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即研究当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研究人类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关系。4.生态位(P17)
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一般说,生态位的宽度依据该种的适应性而改变,适应性较大的物种占据较宽广的生态位。5.生态学(P15)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6.城市生态系统研究哪四个主要方面?(P3)根据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城市生态学可分为城市自然生态学、城市景观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和城市社会生态学四个分支学科。
7.环境承载力都有哪些类型?请解释(P19)环境承载力包括: 1)资源承载力:含自然资源条件,如淡水、土地等,也包含社会资源条件,如劳动力资源、交通工具等。
2)技术承载力:主要指劳动力素质、文化
程度和技术水平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强度。
3)污染承载力:是反映本地自然环境的资
源能力大小的指标。
8.用伯吉斯的观点解释城市人口是如何迁移的?(P8)(自己发挥)
第二章生态系统基础理论
1.初级生产(P31)
生态系统最初的能流来自太阳,它被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固定。光合作用积累的能量是进入生态系统的初级能量,这种能量的积累过程就是初级生产。2.次级生产(P35)
次级生产是除初级生产者之外的其他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和还原者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同化作用,表现为动物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营养物质的贮存。3.生境(P46)
生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和其他条件的总和。任何一种生物都不可能脱离特定的生活环境(即生境)。4.生态系统(P23)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构成一个生态学的功能单位。5.生态效率(P36)
生态效率是在一个营养级内,同化作用的能量和可利用的能量之间的关系;一个食物链营养级上,有多少能量供给下一营养级。所谓生态效率就是输入和输出之间的比率,也就是所产生的物质量或产量,与生产这些物质所消耗的物质量的比率。6.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P47)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4)因子作用的阶段性
5)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第三章城市生态系统
1.城市生态系统(P58)
城市生态系统指的是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属人工生态系统。
2.人类面临的五大危机是什么?(P70)
人口增长过快、能源不足、粮食短缺、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和环境污染
3.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P65)
1)同自然生态系统和农村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的生命系统的主体是人,而不是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2)城市生态系统的环境主要部分变为人工的环境,城市居民为了生产、生活等需要,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造了大量的建筑物、交通、通讯、供排水、医疗、文教和体育等城市设施。
3)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不完全的生态系
统。
4)城市生态系统在能量流动方面具有明显的特点。
第四章城市人口
1. 城市化(81)
1)工业化导致城市人口的增加
2)单个城市地域的扩大及城市关系圈的形成和变化
3)拥有现代市政服务设施系统
4)城市生活方式、组织结构、文化氛围等
上层建筑的形成5)集聚程度达到称为“城镇”的居民点数
目日益增加
2. 城市人口(82)
居住在城市规划区域建成区内的一切人口,从事城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活动,享受着城市公共设施。3. 城市人口过密化(85)
城市人口密度过大,也成城市人口过密化,是指城市人口密度超过合理密度的状态,是人口在城市过度集中地表现。4. 城市人口职业结构(89)
指的是城市的劳动人口在各个社会部门所占的比例,几个部分的职工或劳动人员所占城市在职人口总数的比例。5. 人口城市化(P87)
人口城市化也就是城乡人口迁移过程中,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化和集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步提高的单向动态过程。
6. 城市人口在中国的含义是怎样的?(P82)
在城市居住范围内,并持有城市户口的人口。
7. 在中国,根据劳动职工按国民经济部门统计的分类,可将城市人口分为哪些类型?(P89)
生产性劳动人口、非生产型劳动人口、非劳动人口
8. 请你解释人口增长公式Nt+1=Nt+ B – D + I – E
中各个字母的含义(P83)
Nt是时间t的人口数量;Nt+1是一个时期后人口数量;B、D、I、E分别是在时间t和t+1期间出生(born)、死亡(decease)、迁入(immigrate)、迁出(emigrate)的个体数。
第五章城市环境
1. 城市热岛效应(P126)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2. 大气污染(P117)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致破坏生态系统和认了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大气污染由污染源、大气圈和受影响者三个环节组成。3. 城市植被(P152)
城市植被是指城市里覆盖着的生活植物,它包括城市里的公园、校园、寺庙、广场、球场、医院、街道、农田以及空闲地等场所拥有的森林、灌丛、绿篱、花坛、草地、树木、作物等所有植物的总称。
4. 理解城市植被绿化美化环境的景观效益
(P157)、城市环境(P111)、水环境的分类(P135)
在宏观方面,城市绿化实体能把城市的地方特色与风格体现出来。在微观方面,城市绿化实体还能把某一建筑群或单个建筑体的功能体现出来,或者说在某一建筑区里开展绿化建设,首先应考虑的问题之一是如何根据建设区的功能特点,去进行绿化设计和树种选择。
城市环境由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组成。自然环境是指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
响到人类生活、生产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人工环境是指人类在开发利用、干预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构造出来的有别于原有自然环境的新环境,或称次生环境。
水环境是指地球上分布的各种水体的综合体。水环境主要由地表水环境和地下水环境两部分组成。地表水环境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海洋、池塘、沼泽、冰川等;地下水环境包括泉水、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等。
5. 城市对城区和下风方向有增加降水量的作
用,其影响机制主要有哪些?(P134)1)城市热岛效应 2)城市阻障效应 3)城市凝结核效应
6. 城市植被无疑已被深深地打上了人为活动的烙印,不仅是植被的生境特化了,植被的组成、结构、动态也改变了,完全不同于自然植被的特征。就你对城市植被的理解来解释之。(P153)
1)植被生境的特化: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
城市环境,也改变了城市植被的生境。较为突出的是铺装了地表,改变了其下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以及土壤微生物成分;而污染了的大气在直接影响到植物正常生理活动的同时,改变了光、湿、和风等气候条件。城市植物处于完全不同于自然植被的特化生境中。2)植被区系成分的特化
城市植被组成远远少于原生植被,尤其是灌木、草木和藤本植物;人类引进的或伴人植物的比例明显增多,外来种对原植物区系成分的比率,即规划率的比重越来越大,并已成为城市化程度的标志之一。3)植被格局的园林化
城市植被在人类的规划设计、布局、管理下,形成了园林化格局。4)结构单一
城市植被结构分化明显,而且趋于单一化。
城市森林大都缺乏灌木层和草木层。5)演替偏途化
城市植被的动态,无论是形成、更新还是演替,都是在人为干预下进行的,植被演替是一条按人的绿化政策发展的偏途途径。7. 如何理解中国淡水资源的有限性特点?
(P136)
任何一个城市的淡水资源总量都是有限的。它的总量主要受以下两个方面的制约:①气候,如长江以南多雨地区城市的淡水资源量比华北地区的北京、天津等城市相对充足得多。②受地表江河的影响,即一个城市淡水资源深受过境径流水量的制约。
第六章城市灾害及其防治
1. 城市灾害的分类(P194)
城市灾害可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类。
城市灾害主要有: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火灾、各种交通灾害、各种传染病和环境污染等。
2. 城市地质灾害有哪些主要类型(P194)
城市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灾害、崩滑流灾害、地面变形灾害、开挖工程灾害、水土流失灾害、风沙尘暴灾害和海平面上升灾害等7种。
第七章城市景观生态
1. 城市景观(P216)
城市景观指城市所有空间范围,或者说是城市布局的空间结构和外观形态。2. 辨析景观和景观要素(P215)
景观是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镶嵌体,而其组成单元(各生态系统或亚系统)则称之为景观要素。有些人分别从两个侧面来分析和认识景观结构的组成单元。按自然环境或立地条件划分的单元称之为景观成分,按人类活动的影响划分的单元称之为景观要素。(参看第5题答案)
3. 理解斑块的分类情况(P217)
按照起源,可将斑块分为四类:干扰斑块、残余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和引入斑块。4. 城市生态系统有哪些类型(P60)
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
5. 如何理解景观和景观单元或景观要素的相对性(P)
景观和景观要素的概念既是本质区别的,也是相对的。景观这个概念强调的是异质镶嵌体,而景观要素强调的是均值同一单元。景观和景观要素这个位置转换反映了景观问题与时间空间尺度密切相关。无论是环境变动和干扰事件,引入无论发生过程,都是发生在事件尺度和空间尺度上才是可分辨的。应且一般来说,一定事物或过程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景观现象具有时间与空间的尺度效应,在研究问题时要引起注意。
6. 景观要素有哪些类型?请解释(P217)
景观要素分为三种类型: 斑块(嵌块体):在外貌上与周围地区(本底)有所不同的一块非线性地表区域;
走廊(廊道):与本底有所区别的一条带状土地;
本底(基质):范围广,连接度最高并且在景观功能上起着偶是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
可以说:走廊即是带状斑块,斑块和走廊都是本底所包围的。
第八章城市环境质量评价和可持续发展 1. 城市环境宏观规划有哪些内容和步骤?请陈
述你的观点(P260)
城市环境宏观规划的内容和步骤为:
1)城市总体发展趋势分析
2)城市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分析 3)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
4)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及环境纳污能力
分析
5)污染物宏观总量控制综合分析 6)确定总体环境目标
7)确定城市的宏观环境与发展战略
2. 城市可持续发展应有相对一致的共识,你是
如何理解的?请陈述你的观点(P264)
1)设立和调整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职能机构
2)制定并实施一系列城市可持续发展
战略
3)普及和提高市民特别是城市决策层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4)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 5)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广泛的合作
英汉互译
地貌Population structure人口结构Remant patch残余斑块
环境Encironmental land capacity环境承载力态平衡Residential mobility人口迁居Global 遥感Temperature inversion逆温Global warming全球变暖Patch斑块Corridor走廊Matrix本底
城市化urbanization城市植被urban vegetation地质灾害geological disaster
火灾fire disaster景观生态landscap ecology年龄结构age structure热岛效应heat island effect人口密度population density水污染water pollution引入斑块introduced patch自然环境natural 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
第三篇:城市生态学论文
生态城市规划中的景观规划
摘要在当前城市化不断加速,城市趋于空心化巨型化的现状下,人们深切感到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短缺,身心健康受损。如何构建合理的生态城市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结构,保持景观要素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多样性,构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生态城市景观,充分发挥景观的生产功效、经济价值、资源价值和美学价值,是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本文重点讨论在生态城市规划背景下的园林及景观规划。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景观规划大景观
1.生态城市规划背景
1.1生态城市定义
生态城市(ecopolis或ecocity或ecoville或ecological city或ecovillage)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断升华的结果。虽然国际生态城市会议已于1990年、1992年、1996年、2000年召开过4次,但对于生态城市的定义,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许多专家和学者对此都发表过各自的见解;一些国家还提出了生态城市发展原则。1987年前苏联生态学家亚尼科斯基认为生态城市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1992年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召开的第二届国际生态城市会议上,组织者澳大利亚的唐顿认为生态城市就是人类内部,人类与自然之间实现生态上平衡的城市,它边括了道德伦理和人们对城市进行生态修复的一系列计划,远远超出了“可持续性”这个概念。1997年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撰文《田园城市*绿心城市*生态城市》,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生态工程、环境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从城市生态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功能稳定,达到动态平衡状态。[1]它具备良好的生产、生活和还原缓冲功能,具备自组织、自催化的竞争序主导生态城市的发生和发展,以及自调节、自抑制的共生序保证生态城市的持续稳定。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高效利用,自然的演进过程也得到保护和发展。
从城市规划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建筑广泛应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城市景观成为城市文化的空间构成与表现。[2]
1.2 生态城市的主要特点
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3]:
1)和谐性: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更重要的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现在人类活动促进了经济增长,却没能实现人类自身的同步发展,生态城市是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充满人情味,文化气息浓郁,拥有强有力的互帮互助的群体,富有生机与活
力,文化是生态城市最重要的功能,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这种和谐性是生态城市的核心内容“
2)高效性:生态城市一改现代城市/高能耗0!/非循环0的运行机制,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共生关系协调”
3)持续性: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现代与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用/掠夺0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的/繁荣0,保证其发展的健康!持续!协调“
4)整体性:生态城市不是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
5)区域性: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其本身即为一区域概念,是建立区域平衡基础之上的,而且城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就广义而言,要实现这一目标,全球必须加强合作,共享技术与资源,形成互惠共生的网络系统,建立全球生态平衡“
1.3 评价生态城市的标准
生态城市的创建标准(目标)应以社会生态、经济生态、自然生态三方面来确定,具体说来要实现以下标准[4][5]
1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所在区域对其有持久支持能力,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相适应”
2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
3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实施文明消费,物质!能量利用率及循环利用率高,消费效益高”
4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生活质量高“
5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环境质量高,符合生态平衡的要求”
6生态(健康)建筑得到广泛应用,有宜人的建筑空间环境“
7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并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征”
8居民的身心健康,生活满意度高,有一个平等!自由!公正的社会环境“
9居民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包括资源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等)和环境道德观,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
10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自组织!自调节能力强“以上10个方面,说明了生态城市在社会生态、经济生态和自然生态三个方面的互相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内容,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和价值取向,也反映了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和必须具备的主要条件”
创建生态城市就是要依据上述标准去调节和改善城市内部的各种不合理的生态关系,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通过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各种手段去实现城市的持续发展"
2.生态城市规划背景中的景观规划
按照景观三元的理论,景观分三个层次:[6]
1、景观感受层面,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的设计,即狭义景观设计;
2、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大地景观规划;
3、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行为精神景观规划设计。
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前两个层次的内容。
2.1狭义景观设计
进行生态园林建设规划不仅仅是绿化城市,更重要的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从而促进城市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园林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有:
①规划理念—“显露自然、尊重生物多样性”与“以人为本”的有机结合;
生态的观念是尊重自然,而以人为本则是要求征服大自然让自然为人服务,基本上这是两个互相矛盾的理念,我们在规划设计时必须在这两个理念中找到两者的平衡点,既要合乎自然生态的规律,显露自然,尊重生物多样性,又充分利用自然尽可能的为人类服务且实行可持续发展。
②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园林—充分挖掘和利用城市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将保持和完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园林的规划、建设有机结合;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植物与特有动物等,这些要素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地区特有的自然生态和环境资源,我们在建设生态城市和生态园林的时候应该首要并且充分挖掘并利用好这种特有的自然生态和环境资源,生态城市的建设不是一个标准,每个地方情况都有所不同,不
能为了建造生态园林而不顾城市立地环境,大量引进外来植物,造成植物生长不良和生态入侵现象。
③生态园林体系的构建—完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充分保护和利用城市自然风貌,保护好城市水体和山体,构建生态城市园林绿地体系;
系统论告诉我们,系统的功能大于个体,我们建造生态园林的时候也要将整个城市的园林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构建出城市的生态园林体系,在保护好城市山体水体的大框架基础上构建生态城市园林绿地体系。
④生态园林建设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既可为生态园林建设提供目标和方向,同时又可为规划方案的实施分解和操作提供依托。
生态园林怎么建设,怎么建设才算好,应该有完整的考核指标体系,这种考核体系在生态园林建设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为其提供目标和方向。但是构建社会—经济—自然完整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要根据各个城市的具体情况不同,在规划中体现浓郁地方特色
2.2城市的大地景观规划
如何构建合理的生态城市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结构,保持景观要素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多样性,构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生态城市景观,是生态城市功能生态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
①规划理念,即“大景观”理念。突出城市整体景观功能,尊重城市景观的个性化、多样性、和谐性原则;
城市是一个整体,做生态城市的大景观规划时,其尺度远异于狭义的景观规划设计,必须突出城市的整体景观,尤其是有老城区和新城区的城市,如何保留老城区的历史文化,又将其改造成为可适应现代人生活的地方,并与新城区的景观和功能有机结合,必须遵循城市景观个性化,多样性,和谐性原则。
②景观生态格局的构建,即在已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基础上,以生态景观建设和保护为重心,研究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与产业、人居、交通、水域等功能相融合的城市“大景观”生态格局构架;
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共同构成的实际上是社会—经济—自然相互协调的复合生态系统,这个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是共同发挥的,因此,缺少或者任何一个子系统不健全都会影响到整个复合生态系统,这个复合生态系统的构建必须以生态景观的建设和保护为中心,以自然景观为基础形成地方特色,通过严密的设计后尽可能通过自身来调节。
③景观生态支持网络的构建,即研究建立功能完善、运行健康,保障各种景观生态流输入输出的连续畅通,维持景观生态平衡和环境良性循环的景观生态支撑网络,尤其是城市组团绿化隔离带建设规划;
城市的生态系统是相对比较脆弱的,因此,必须构建起城市的景观生态支持网络,以周边小
城镇的生态支持中心城市的生态,同时,中心城市本身也必须经过严密的设计尽可能通过自身的调节。
④生态景观的评价指标和考核标准体系的构建。
和生态园林建设一样,“大景观”的建设更应该有完整的考核指标体系,关键是看城市的生态景观有没有在整个复合生态系统有没有发挥到最大效应,并与其他系统相适应,一起发挥功用。
3.结语
迄今为止,全球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甚至于生态城市也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和清晰的概念。但是,生态城市不仅要有良好的自然环境,而且要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是最终目标。生态城市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以人地和谐、社会公平与经济高效为目标,使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理想聚居地。即生态城市是可持续的,符合生态规律和适合自身生态特色发展,各种物质流和能量流能够充分交换的城市。[7]在这样的城市中,水是清洁的,空气是清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资源可以得到循环利用,没有污染产生;道路畅通无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和坦诚的;城市到处充满生机和活力,并具有独树一帜的魅力。
鲜明的视觉形象、良好的绿化环境、足够的活动场地是景观规划设计的最基本的出发点,随着景观环境建设的发展,仅仅满足这三方面,是远远不够的,在生态城市建设这个大背景下,我们的景观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生产功效、经济价值、资源价值和美学价值而不流于仅仅是应用外来植物创造生物多样性等工作,景观行业人士必须认真思考怎么做到真正的生态,做好真正的生态,以更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参考文献:
[1] 刘邵权,陈国阶.复合生态区划的系统分级及其实证研究.山地学报,2006,(6).[2]仲利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策略研究.山西建筑SHANXI ARCHITECTURE,2005,(18).[3]仲利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策略研究.山西建筑SHANXI ARCHITECTURE,2005,(18).[4]鲁敏,李英杰.生态城市理论框架及特征标准.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5]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规划研究,1997,(6):17-20.[6]刘滨谊.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寻求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发展创新的基点.新建筑,2001,(5).[7] 原华君,司马慧.生态城市的概念与发展回顾.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4)
第四篇:城市生态学论文
城市生态学论文
浅析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姓名
班级:
学号:
摘要:前不久召开的十八大五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十三五”规划任务目标,本文意在研究建设生态文明城市需应对的困难及相关应对措施。
关键词:城市;生态文明;问题;建设;措施 内容:
自总书记提出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指示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的发展,相继出台了多项激励政策。如今,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增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度被写入国家五年规划。一 生态文明城市概述
生态文明城市是一个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是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发展持续的人类居住区。生态文明城市,是揭示当今世界快速城市化和城市人口加速增长的背景下,地球、城市、人三个有机系统之间关联和互动创造更美好的城市,更美好的生活的关键所在。从生态哲学角度看,生态文明城市实质是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这是生态文明城市的价值取向所在;从开展循环经济,创建低碳经济,拓展绿色经济,形成生态产业体系和发展生态经济学的角度看,生态文明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内涵增长模式,更加注重对低碳、绿色和生态技术的运用;从生态社会学角度看,生态文明城市的教育、科技、文化、道德、法律、制度等都将“生态化”;从系统学角度看,生态文明城市是一个与周边城郊及有关区域紧密联系的开放系统,不仅涉及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如空气、水体、土地、绿化、森林、动物生命体、能源和其他矿产资源等,也涉及城市的人工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
[1]
生态文明城市是建立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上的,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的。具有鲜明的生态文明时代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各个方面的和谐性。生态文明城市的核心内容就是和谐性,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社会各个群体之间的关系、人的精神等各个方面是和谐的、有序的。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前提基础,人与人和和谐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生态城市不仅只是用绿色点缀的人居住的环境,而是富有生机活力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共生体。其次,可持续性。生态文明城市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它不仅考虑到当代人的利益,也兼顾后代的人需求, “是环境、社会、经济三方面的共同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核心内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基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社会属性,体现在经济配置上的效率、生态规模上的足够、社会分配上的公平同时起作用”最后,社会生产高效性。在社会的生产中,传统城市的生产方式是直链式的,而不是循环的,所以在生产时候会产生严重的污染,使我们的生活环境遭到破坏。而生态文明城市的生产方式是建立在低消耗的技术之上的,使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的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各个行业、各个部门之间的共生关系协调,达到物尽其用、地尽其力、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从而保持发展的稳定性,提高社会生产的效益。
[3]
[2]二 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环境危机
由于在城市规划之时,没有注重城市的环境规划,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造成了城市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这些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经调查和研究,将我国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城市的固体废物来看,我国城市的固体废物泛滥成灾。这些年,我国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造成了环境污染。其二,从城市的水体质量方面来看,我国城市的水体污染严重。随着我国城市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高速增长,使城市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污水,导致水体质量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污染极其严重。其三,从城市空气质量方面来看,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大气质量严重恶化。近年来,我国城市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工业生产需耗费大量的资源,这些工业生产将粉尘、臭氧等物质排入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二)城市社会生态状况出现失衡
随着城镇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们进入城市优越地区,市区不少工薪、原住民由于房地产开发的拆迁移居边缘地带,加之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务工进入市区,使城市社会人口结构和布局发生很大变化,这是我国跨世纪以来城市社会状况
形成的明显特征和现实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是城市中的贫富悬殊、生活居住差别显现。高档居住区集于市内,普通市民经济适用房及其社区市内少而外围多,农民工在城市里散居和挤住在外围的廉租房屋。二是城市中广大人民群众的就业难、住房难、出行难、看病难、上学难等令人纠结。大量的中低收入(包括农民工)人群是城市社会的主体,如今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和养老等生活成本越来越高,使大多数工薪阶层背负上了巨大的生活压力,制约了中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的增长。
(三)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及参与度不高
生态观念的树立是整个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基础。生态观念,关系到人类如何认识自身在自然万物中的位置。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选择自身发展的模式等诸多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着人类的行为,影响着城市能否生态化、可持续地发展。而大多数群众这种观念意识并不高,甚至说没有,那么如何提高公众的意识与参与度是下一步城市生态建设的重点之一。
三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措施
(一)发展循环经济,解决环境资源危机
建设生态城市,要遵循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根据循环经济理论,以最小的环境资源代价谋求城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既不为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为单纯保护而放弃发展。既要创建一流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又要确保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从而走上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和循环经济型的现代城市发展之路。
[5]
[4]
(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
培育全民生态道德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我们必须把道德关怀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起人对于自然的道德义务感,养成良好的“生态德性”。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保护环境”是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是现代社会衡量一个人的全面素质发展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同时,践行生态道德,创造人与自然和谐有序的良好环境,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培育全民生态道德意识,必须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保护生态环境,不是哪一个人、哪一团体的事情,它有赖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也必须实现全体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根本转变。还须建立完善的环保教育机制,尤其要抓好学校教育的环节,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一个人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必须从小开始培育,力争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建设生态城市需要全民参与,共同努力,建设我们的美好家园。
[1]王良.生态文明城市[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11-01 [2]葛竞天.论生态省事建设[M].辽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08-01 [3]李霞.论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N].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4]任致远.关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拙见[J].上海城市规划,2013(1)
[5] 俞卫忠.陈谨.生态文明:城市生态建设的新高度[J].污染防治技术,2012-04(2)
第五篇:城市生态学综述
浅论城市生态系统建设 摘要在当前城市化不断加速,城市趋于空心化巨型化的现状下,人们深切感到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短缺,身心健康受损。如何构建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呢?要想建设好生态城市,必须加强城市规划,其规划不仅仅局限于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城市规划过程中,而是将其思想渗透于各个方面和部分,使城市规划生态化,也就是既考虑到现今的生态关系和生态质量,又要考虑到城市未来的生态关系和质量,以使城市和城市生态系统持续发展。本文重点讨论的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设。
关键词城市生态系统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构成与特征:
城市生态学是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这样的整体,我们称之为城市生态系统。这里我们引入了一个新概念——生态系统。什么是生态系统呢?生态系统是由一定空间内的生物群体及其所占有的环境所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动态整体。按照这样一个概念框架,城市生态系统就是城市空间范围内人类及其它生物与自然环境系统、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动态整体,这个整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和特定的功能。
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如下特征:
1.城市生态系统中生物子系统的主体是人类,人类在整个系统中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值得一提的是,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人口的发展代替和限制了其它生物的发展。因此,城市生态系统的能流呈倒金字塔,要维持系统稳定、有序地运行,必须有外部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大量输入;
2.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子系统,主要部分是人工环境,是通过人的劳动和智慧创造出来的。人工控制和人工作用对它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应该说这既是幸运,也是灾难。幸运的是人类能够改造自己生存的环境,可以使它更适合于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灾难的是人类往往难以正确认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滥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不按生态学规律办事,在看似发展中却羁绊了自己。人类的已有历史一再地证明了这一点。
3.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不完整性。也就是说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不完全的生态系统。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三类生物——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处于平衡状态,维持系统的生存和发展。在城市生态系统,缺乏还原者,即缺乏分解者。整个城市生态系统所产生的废物,必须靠人类通过各种环保措施加以分解和处理,从而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4.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明显的特点:量大、流动方式多、流动机制以人工为主。我们知道,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主要集中于系统内各生物物种间,反映在生物的新陈代谢中;而城市生态系统由于科技发展,能量主要在非生物之间变换和流动,反映在人力制造的各种机械设备的运行过程之中。在能量
传递方式上,自然生态系统主要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能量,城市生态系统则有多种渠道传递能量,主要地表现为非食物网形式。表现鲜明的人工机制的特色,如机械能传递、电能传递等等。
关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除了上述4点外,还具有开放性、高质量性和复杂性等等,这里就不赘述。
然而,了解和知道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后,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设:
① 加强城市规划确保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在城市化进程中,人类将大多数野生生物限制在越来越狭小的范围内,同时也将自己圈在钢筋水泥和各种污染构成的人工环境中,远离了人类祖先所拥有的野趣盎然的生活环境,产生了种种文明病。因此,改善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是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的重要课题。城市规划中对城市生态环境越重视,城市生态环境就会朝着人们理想的方向发展,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就会不断改善。
② 调整和完善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建设遵循的原则。
a、生态优先,体现以人为本;
b、注重生物多样性; c、系统优先,强调整体效果;
d、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
③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建设的规划内容
a、规划的框架
鉴于城市的土地的宝贵性,用“土地换生态”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走的道路。从目前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的现状分析,迫切需要建设生态问题相对突
出的道路、河流、水源涵养、农田的土地利用;同时从城市发展以及人们对城市功能的不同需求,有序推进具有一定规模的、多种功能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布局。b、规划模式的配置
根据城市生态环境类型主导功能目标进行城市结构、模式配置的设计,以实现综合功能优化为目的,利用丰富的小区多样性进行模式配置,形成多方位复层结构模式、多样式混和结构类型的接近自然的城市生态环境。在因地制宜、体现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基础上,更加注重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建设主旨,在注重景观效果的同时,把提高生态效益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利用生态定位理论,营造多种模式的城市生态配置类型,满足城市建设需要。如在城市交通方面,在做好视线诱导、遮光、缓冲的基础上,注重生态隔离、噪音隔离、抗污染、抗灰尘等生态效果。并建立基于游憩主导功能、隔离主导功能、美观主导功能、文化主导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主导功能的城市生态交通环境。
在建设过程中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的几个关键
一是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作为重要前提。建设生态城市,首先需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应着力培育市民的生态文明理念,包括生态忧患理念、生态科学理念、生态伦理理念、生态消费理念、生态责任理念等,使建设生态文明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在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时,应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广泛激发公众参与的热情,使生态城市建设的愿望能够迅速转变成社会行动。
二是将遵循自然规律作为重要原则。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本”,始终记住人的社会目标和为实现社会目标所发挥的社会生产力决不能违反自然规律、更不能超越自然承载力这个底线。要把环境作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善待环境、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把生态恢复和修复作为突破口,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基本途径。优化城市的用地结构,搞好城市的用地平衡,控制高层建筑的增加,疏解建筑密度。加强绿化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广清洁能源与绿色
消费,强化城市物质循环。实行城乡社会、经济、生态一体化规划,优化城乡空间,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三是将发展生态经济作为中心任务。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抓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保护型、循环经济型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和布局,促进特色农业的推广,培育优势品种,提高农业效益。大力发展生态工业,按照“不破坏资源、不污染环境、不搞重复建设”的原则,不断深化工业结构调整,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及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生态服务业,构建现代商贸体系、信息服务体系、技术保障体系等,支持各类企业参与污染治理,使环保产业成为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兴产业。
四是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基础条件。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积极植树造林,加强海湿地保护、生态功能区建设以及饮用水保护、开发与整治。大力实施节能技改、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深入开展化工行业整治,提高各类化工集聚区的污染集中处理能力。进一步完善执法体系,强化目标责任制,严把项目准入关,严格实行节能减排一票否决制和问责制,加大监管力度。把环境作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善待环境、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把生态恢复和修复作为突破口,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基本途径。
五是将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内容。生态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促进作用,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必须注重培育和发展生态文化。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以普及生态环境知识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为目的的国民生态环境教育;把生态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努力培养具有生态环保知识和意识的一代新人;积极开展群众性生态科普教育活动;将生态示范区建设与生态科普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建设集生态教育和科普、生态旅游、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示范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景区。组织公众参与城市生活垃圾定点分类堆放和资源回收利用等活动,培育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提倡节约、爱护生态环境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
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只要做到以上所陈述的几点,我想,就可以把生态城市系统建设的很完美的。
结语:
城市规划与建设是人类在地球生物圈的重要活动,生物圈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人们在开
发和利用生物圈中各种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不能忽视生态系统自身的特点和生态规律,不能忽视人类活动对各种生态系统造成的胁迫效应和影响,更不能将充满生命的生物圈简单地看作人类的资源库和蓄污池。因为,人类对生物圈施加的任何影响,生物圈都将按照自身的规律反馈给人类。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按生态学规律办事,才能使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能够被人类持续永久地利用,才能使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持续拥有这美好的地球家园,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借鉴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做法探讨》
《城市生态和生态城市》
《城市建筑美学:城市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