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
1. 生境是一个综合体,是由各种因素组成的。组成生境的因素称生态因子。
2. 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
1)拮抗作用
2)协同、增强和叠加作用
3)净化作用
3. 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
1)限制因子规律
2)最低量(最小因子)定律
3)耐受性定律
4. 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实际上是在生物群落的基础上加上非生物的环境成分(如阳光、湿度、温度、土壤、各种有机或无机的物质等)所构成的。
5.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由两部分、四个基本成分组成的。两部分就是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也称之为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或生命成分和非生命成分;四个基本成分是指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和非生物环境。其中前三者属于生命成分部分,后者为非生命成分部分。
6. 生态系统的结构:空间结构、物种结构、营养结构
7.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由生态系统中的生命物质——生态群落来实现。
1)生物生产
2)能量流动
3)物质循环
4)信息传递
8. 生态平衡的概念:生态平衡是一定的动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各种对立因素(相互排斥的生物种和非生物条件)通过相互制约、转化、补偿、交换等作用,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阶段。
9. 生态系统平衡的调节机制
生态平衡的调节主要是通过系统的反馈机制、抵制力和恢复力来实现的。
10.生态系统学定义:是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城市生态学将城市视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人工生态系统,在理论上着重研究其发生
和发展的动因,组合和分布的规律,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调节和控制的机理;在应用上旨在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系统关系,增加城市活力。
11.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城市人口的结构、变化速率及其空间的分布特征,以阐明城市人口与城市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
2)研究城市物质代谢功能(功能与能量流动的特征与速率)和城市环境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3)研究城市发展及其制约条件,阐明城市发展与城市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
4)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城市生态系统模型
5)研究城市环境质量与城市居民健康的相互关系
6)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除人以外的生物体(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构成与变化,以及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7)从区域环境质量管理的角度,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如农田、河流及海洋生态系统等)的相互关系
8)研究社会环境对城市居民及其活动的影响
9)研究合理的各种环境质量指标及标准
10)研究城市生态规划、环境规划的内容、原理与办法
12.城市生态学基本原理
1)城市生态位原理
2)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
3)食物链原理
4)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
5)最小因子原理
6)环境承载力原理
13.环境承载力包括:资源承载力、技术承载力、污染承载力。
14.城市生态系统定义: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体。
15.城市生态系统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根本特征
1)系统的组成成分
2)系统的生态关系网络
3)生态位
4)系统的功能
5)调控机制
6)系统的演替
16.城市生态系统主要问题(p108)看一下
17.城市生态规划概念:运用系统分析手段、生态经济学知识和各种社会、自然信息、经验,规划、调节和改造城市各种复杂的系统关系,在城市现有的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下寻找扩大效益、减少风险的可行性对策所进行的规划。包括界定问题、辨识组分及其间关系、适宜度分析、行为模拟、方案选择、可行性分析、运行跟踪及效果评审等步骤。
18.城市生态规划在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子规划:即人口适宜容量规划;土地利用适宜度规划;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生物保护与绿化规划;资源利用保护规划等。
19.生态城市的衡量标志
从总体上说,衡量生态城市的标志应该是综合效益最高,风险最小,存活机会最大。
1)高效益的转换系统。
2)高效率的流转系统
3)高质量的环境状况
4)多功能、立体化的绿化系统
5)高质量的人文环境
6)高水平的管理功能
20.城市生态建设内容
1)确定人口适宜容量
2)研究土地利用适宜性程度
3)推进产业结构模式演进
4)建立市区与郊区复合生态系统
5)防治城市污染
6)保护城市生物
7)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1.环境最基本的功能包括三方面:
1)空间功能:环境提供了人类及其他生物栖息、生长、繁衍的场所,且这种场所是适合他们生存发展要求的2)营养功能:这是广义上的营养,包含环境提供的人类及其它生物生长繁衍所必需的各类营养物质及各类资源、能源
3)调节功能:如森林游蓄水、防止水土流失、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调节气候的功能。
22.现代环境问题的特征
1)环境问题的全球化
2)环境问题的综合化
3)解决环境问题的社会化
4)解决环境问题的高智能化
5)环境问题的政治化
23.环境污染(p210)
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
24.城市环境的概念: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
25.城市环境的特点
1)城市环境的界限相对明确
2)城市环境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3)城市环境的构成独特、结构复杂、功能多样
4)城市环境限制众多,矛盾集中
5)城市环境系统相当脆弱
6)城市环境对人的影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大
26.环境效应的概念:是指在人类活动或自然力作用于环境后所产生的正、负效果在环境系统中的响应。
27. 城市环境效应的概念:城市人类活动给自然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综合效果,包括污染效应(大气质量、水质、恶臭、噪声、固体废弃物、辐射、有毒物质等)、生物效应(植被、鸟类、昆虫、野生动物的变化)、地学效应(土壤、地质、气候、水文的变化及自然灾害等)、资源效应(对周围资源、水资源、矿产、森林等的耗竭程度)、美学效应(景观、美感、视野、艺术及游乐价值等)。
28.城市人口容量的概念:指在特定的时期内城市这一特定的空间区域所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29.城市中的主要污染源(P257)
工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
30、城市环境综合整治(p279)
31.城市环境规划分为两个层次:
一为城市环境宏观规划,二为城市环境专项规划
第二篇:复习资料城市生态学
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应用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以及系统组成成分间和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优化系统结构,调节系统关系,提高物质转化和能量利用效率以及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系统工程:是一大类新的工程技术总称,是对系统进行组织管理、解决系统实际问题的工程技术。
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适应所维持着的一种协调状态。
生态旅游:具有保护自然和维系当地人们生活双重负责的旅游活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旅游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资源基础的旅游活动;
2、生态旅游是具有强烈环境保护意识的一种旅游开发方式。
城市植被:城市里覆盖着的所有生活植物的总和。
城市化:通常是指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其表现为: 空间上城市规模的扩大 数量上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非农业人口 质量上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城市人口增长:(以前)自然→(目前)机械
系统边界:系统存在所涉及的时间和空间界限。
生态系统:指由生境和占据该生境并联结在一起的生命有机体所构成的动态整体。城市热岛:城市内部气温比周围郊区高的现象。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或有机体)的集合体。
城市:是非农业人口为居民主体, 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 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 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空间 地域综合体。
系统:指在一定边界范围内,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组分构成的、具有某种特定功能并朝着某个特定目标运动发展的有机整体。
生产者:是自养生物。包括绿色植物和一些化能合成细菌(绿色和紫色细菌、蓝藻)。消费者:异养生物,以其他生物或有机物为食的动物
分解者:异养生物,主要是细菌真菌,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及腐食性动物。将复杂的动物有机残体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终分解成无机物。
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量决定于满足程度最低的因子,对于城市生态系统来讲就是系统的稳定性决定于系统内影响程度最大的因子。
固体废弃物:指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
生态阈值:生态系统有掌握调节能力,但这个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这个界限,调节就不起作用了,这个临界值就是生态阈值。
地质灾害:是地壳动力、地质作用及岩石圈表层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和影响之下,使城市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的现象。
城市生态恢复:利用生态恢复的理论方法,对城市发展变化中的环境生态要素进行重新整合,以维持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城市建设和规划手段。
环境污染: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系统结构:指系统内部各组分(要素)之间在空间、时间方面的联系、作用方式与顺序。
系统要素在空间的排列或配置方式称为系统的空间结构。
系统要素在时间流程中的关联方式称做系统的时间结构。
城市噪声污染的特点:没有具体污染物。
城市的主要特征:经济发达,公共设施齐全,人口密集,科学教育文化发达,交通事业电力事业发展,建筑密集高层化。(相对性)
废水处理的方法:
1、污水的一级处理物理方法,悬浮状的固体污染物
2、污水的二级处理在一级的基础上,再加生化处理,有机污染物
3、污水的三级处理用的较少 进一步去除悬浮物、无机盐类和其他污染物城市生态系统的主导因素:城市人群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导因素
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具有①一定的种类组成; ②一定的外貌; ③一定的结构;
④一定的动态特征; ⑤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⑥一定群落环境; ⑦一定的分布
范围及⑧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
(城市人群结构特征:年龄,性别,职业,文化,民族)
城市的水污染主要污染物:无机物污染,有机物污染,生物污染,热污染,放射性
物质污染
我国按风向大致划分为4大类型区,江苏为东南季风,江苏的地质灾害主要是海水倒灌,地面沉降
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
1、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评价(结构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应具有合理人口密度、合理土
地利用、良好环境质量、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2、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评价
3、城市生态系统的协调度评价(人类活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协调,资源利用与资源
承载力的相互匹配,环境胁迫与环境容量的相互匹配,城市与城郊、农村的相互关系协调,系统的人工控制与自然调控相互协调。)
我国城市的空气污染:城市空气质量的污染水平较重。燃煤是形成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污染冬、春季较重,夏、秋季较轻。
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人格本位原则、和谐协调原则、多样性原则、延续
历史文脉,开创生态景观新境界
城市生态学学派划分?主要是两个学派,一个是“环境系统学派”,另一个是“复合系统学派”。
城市生态恢复的目标及限制因子?
建设低负荷型城市、建设循环型城市、建设环境共生型生态城市。土壤状况、空气
污染、水危机、营养与营养失衡、城市景观的破碎化、城市的扩展、人的影响、政策的连续性和规划的超前性、自然灾害与战争、经济投入
系统结构的整体性:指系统对各组成要素的总体要求。依据一定逻辑要求建立的整
体,一旦形成系统,生态系统的各要素不可分割而孤立存在。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1、以人为中心
2、高度集聚性
3、高度稀缺性(生物种类、数量、土地等)
4、高
度不稳定性(依赖外界供应)
5、高度开放性
6、高度协调需求
系统工程的特点:整体性,一个系统,两个最优,综合性
生物种间的相互作用:①竞争; ②寄生; ③捕食; ④偏利共生; ⑤原始协作;
⑥互利共生;⑦化感作用
城市生态管理的基本原则;
人与自然协调原则、资源利用与更新协调原则、环境胁迫与环境承载力协调原则、城乡协调原则、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系统的特性;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结构的整体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系统整
体的环境适应性
系统研究方法;黑箱法:白箱法:灰箱法:
城市生态系统调控的目标;一是高效,即高的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二是和谐,即和谐的社会关系和稳定性。
城市生态评价的内容;
1、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评价
2、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评价
3、城市生态系统的协调度评价
请论述生态系统与一般系统的区别;
1.在组成方面,它是由有生命的有机体和无生命的物质结合而成的,不仅植物,还包括与植物共同栖居的动物,微生物以及环境中作用于生物的物理、化学成分。
2.在空间结构方面:通常与特定的空间相联系,因而反映出一定的地区特性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空间结构。
3.在时间变化方面,生物具有发育、繁殖(复制),生长与衰亡等特征。因而生态系统具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变规律,可分为幼年期、成长期、成熟期等阶段。
4.从内部功能方面,生态系统的代谢作用是通过复杂的能量、物质转化过程完成的。
5.具有复杂的动态平衡特征,不仅存在着种内、种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功能协调。
6.在外部关系方面,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从外界输入物质与能量,通过变换而输出,维持着系统的有序状态。
城市生态系统的环境调控原则 ;
循环再生原则
协调共生原则
持续自生原则
保护和扩大多样性原则
最小风险原则
废物最小化原则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特点;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当周围环境正常波动和系统消耗产生微小的干扰作用时,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群通过自我反馈作用,经过一段时间后使之恢复原状的能力。1以生物为主体,有整体特征2复杂有序的层级系统3开放的热力学系统4有明确功能和服务性能5受环境的影响,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相互适应6环境的演变与生物进化相联系7自我维持功能与调控功能8有一定的负荷力或承载力9动态,生命的特征,有其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10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城市化的生态后果。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城市灾害频繁应对灾害打击的能力十分脆弱。能源和资源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大都市的脆弱性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城市居民的健康问题
第三篇: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共)
1、生态学:关于有机体与周围外部世界的关系的一般学科,外部世界是广义的生存条件。
2、生态因子:生境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及其它条件的总和。组成生境的因素称生态因子。
3、生态系统: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交换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4、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稳定状态。
5、城市生态学:是对人们的空间关系和时间关系如何受其环境影响这一问题的研究
6、城市生态系统: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地复合体。
7、城市生态规划:运用系统分析手段、生态经济学知识和各种社会、自然信息、经验,规划、调节和改造城市各种复杂的系统关系,在城市现有的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下寻找扩大效益、减少风险的可行性对策所进行的规划。
8、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并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系统。
9、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两大部分: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四个基本成分: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非生物环境
1、生态因子作用的方式
(1)拮抗作用:拮抗是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
(2)协同、增强和叠加作用:这几种作用主要是非生物因子中的化合物对生物的毒性作用。协同作用:共同作用时毒性超过单独作用之和,如王水。
叠加作用:共同作用时毒性等于单独作用之和。
增强作用:某化合物本身无毒,但与另一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使后者毒性增强。
(3)净化作用:部分生态因子具有以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消除水、气、土中的污染物浓度的增加。物理净化 ——稀释、扩散、淋洗、挥发、沉降等;化学净化——氧化还原、化合和分解、吸附、凝聚、交换、络合等;生物净化——生物的吸收、降解等。
2、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
(1)限制因子规律:限制一种有机体或种群的分布和活动的环境因子。如干旱地区的水、寒冷地区的温度、海洋中的透光层、矿物质养分都是某些生物发育、生殖、活动的限制因子。
(2)最低量(最小因子)规律:——利比希最低量定律。利比希是德国化学家,1840年提出,他研究谷物产量时发现,植物对某些矿物盐类的要求不能低于某一数量,若低于最低量,不管其他养分的量如何多,该植物也不能正常生长。往往受那些微量元素所限制。与系统论中的“水桶原理”含义一致。
(3)耐受性定律:美国生态学家谢尔福德提出的,他认为因子在最低量时可以成为限制因子,但如果因子过量超过生物体的耐受程度时也可以成为限制因子。每种生物对一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适应范围的大小,称生态幅,即有一个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两者之间的幅度为耐受限度,生物在最适点或接近最适点才能很好生活,趋向这两端时就减弱,然后
被抑制。不同的生物对同一因子有不同的耐受极限,同一生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同一因子也有不同的耐受极限。
3、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生产、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1)物质生产——主要是由绿色植物承担的。植物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以供生态系统中各种生命活动的能量需要。
(2)能量流动——是指能量通过食物网在系统内的传递和耗散过程。能量流动具有方向性和限度性。
(3)物质循环——是指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通过食物链各营养级的传递和转化。
(4)信息流——是指生态系统内各生命组分之间的信息传递。
4、生态平衡的调节机制
(1)负反馈机制——负反馈是指系统或其中某成分因系统输入而在输出上产生响应变化趋势, 该响应变化又反过来作用于导致产生该响应变化的系统输入, 使该输入受到抑制从而衰减之。
(2)抵抗力——系统抵御外界干扰并维持系统结构和功能原状的能力,使自身不致受到伤害。抵抗力越强则系统越不容易出现伤害或崩溃现象。
(3)恢复力——当系统遭到外界干扰致使系统受损后迅速修复还原自己的能力, 恢复力越强则系统恢复到正常的时间越短。两者难以兼得, 恢复力强则抵抗力弱, 反之亦然。
5、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① 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阐明城市人口与城市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
② 城市物质代谢功能和城市环境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③ 城市发展及其制约条件,阐明城市发展与城市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
④ 城市生态系统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城市生态系统模型;
⑤ 城市环境质量与城市居民健康之间的关系;
⑥ 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除人以外的生物体的构成与变化,以及环境因子对生物体的影响; ⑦ 从区域环境质量管理的角度,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 ⑧ 研究社会环境对城市居民及其活动的影响;
⑨ 研究合理的各种环境质量指标及标准;
⑩ 研究城市生态规划、环境规划的内容、原理与方法。
6、人类生态系统的特点
(1)食物链顶端生物成分的变化;
(2)在构成生态系统的自然环境中,出现了日益扩大的人造(工)环境;
(3)非食物的能量流和物质流的强度日益增长;
(4)科学技术在人类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7、城市生态系统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根本特征
(1)系统的组成成分
(2)系统的生态关系网络
(3)生态位
(4)系统的功能
(5)调控机制
(6)系统的演替
8、城市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1、城市生态系统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需靠外力才能维持。
2、城市生态系统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调节机能。
3、城市生态系统食物链简化,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小。
4、城市生态系统营养关系出现倒置,决定了其为不稳定的系统。
9、城市生态系统主要问题
①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②土地占用和土壤变化;城市用地不断扩大、城市地下水位线下降与地面沉降、城市废物污染与土壤③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④用水短缺与水污染⑤人口密集与绿地奇缺⑥乡镇生态问题严重
10、生态规划的基本原则:
①保护人类的健康
②增加自然系统的经济价值
③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进行最佳利用
④保护人类居住环境的美学价值
⑤保护自然系统的生物完整性
11、城市生态规划的内容
(1)人口适宜容量规划
(2)土地利用适宜度规划
(3)环境污染防治规划
(4)生物保护与绿化规划
(5)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
12城市土地规划的总体设计应包括三个层次
① 城市土地生态整体规划
② 城市土地生态专项规划
③城市土地生态设计
13、生态城市衡量标志+
在总体上说,衡量生态城市的标志应该是综合效益高,风险最小,存活机会最大。
(1)高效率的转换系统;
(2)高效率的流转系统;
(3)高质量的环境状况;
(4)多功能、立体化的绿化系统;
(5)高质量的人文环境;
(6)高水平的管理。
14、城市生态建设的内容+
(1)确定人口适宜容量
(2)研究土地适宜性
(3)推进产业结构模式演进
(4)建立市区与郊区复合生态系统
(5)防治城市污染
(6)保护城市生物
(7)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5、现代环境问题的特征
(1)环境问题的全球化。
(2)环境问题的综合化。
(3)解决环境问题的社会化。
(4)解决环境问题的高智能化。
(5)环境问题的政治化。
16、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1)臭氧层耗损
(2)温室效应及全球变暖
(3)酸沉降危害加剧
(4)生态系统简化。
(5)森林锐减。
(6)土壤退化。
(7)淡水资源危机。
(8)海洋环境污染
(9)固体废物污染。
(10)有毒化学品污染。
城市生态学基本原理
(1)城市生态位原理
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既表示生存空间的特性,也包括生活在其中的生物的特性,如能量来源、活动时间、行为和种间关系等。
生态位的定义:
生境生态位:物种的最小分布单元,能维持物种的生存。
功能生态位(营养生态位):有机体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作用和地位,特别是和其它种的营养关系。
超体积生态位:n维空间的生态位,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
一个生态位只有一个物种,没有两个物种生活在同一生态位之中。
城市生态位:
城市给人们生存和活动提供的生态位,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现状对于人类经济活动,生活活动的适宜程度,既城市的性质、功能、地位、作用及其人口、资源、环境的优劣势。
1、生产生态位:城市的经济水平(物质和信息生产及流通水平)、资源丰盛度(如水、能源、原材料、资金、智力、土地、基础设施等)。
2、生活生态位:社会环境(物质,精神及社会服务水平等)及自然环境(物理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景观适宜度等)。
总之,城市生态位是指城市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提供的各种条件的完备程度。
(2)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
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的能力与生态系统的物种及结构多样性、复杂性呈正相关。
生态系统的结构愈多样、复杂,则其抗干扰的能力愈强,因而也愈易于保持其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
在结构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当食物链(网)上的某一环节发生异常变化,造成能量、物质流动的障碍时,可以由不同生物种群间的代偿作用给予克服。
如在物种十分丰富多样的热带雨林中,某些物种的缺失就会因这种代偿作用而不致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功能造成大的影响。而在仅有地衣、苔藓的北极苔原,这种植被一旦受到破坏,就立即会使以地衣为食的驯鹿以及靠捕食驯鹿为生的食肉兽无法生存,因为结构过于简单的的苔原生态系统是无法发挥物种间的代偿作用的。
人力资源多样性,保证了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土地的多样性,保证了城市各类活动的展开;
城市功能与交通方式的多样性,使城市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与辐射力;
行业和产业结构的多样性,使了城市经济稳定,整体经济效益提高等.(3)食物链原理
食物链(food chain): 以能量和营养物质形成的各种生物之间的联系。食物网(food web):生物群落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而成的复杂营养关系。
用于城市系统:各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生产原料,某一企业的产品是另一企业生产的原料;某些企业生产的“废品”也可能是另一些企业的原料。如此可以对城市食物网“加链”和“减链”。
减链:除掉或控制那些影响食物网传递效益,利润低、污染重的链环。
加链:增加新的生产环节,将不能直接利用的物质、资源转化为价值高的产品。反映了:城市的各个组分之间是相互依赖、互相制约的关系。
食物链(网)原理表明:
人类居于食物链的顶端,人类依赖于其他生产者及各营养级的“供养”而维持其生存;人类对其生存环境污染的后果最终会通过食物链的作用(即污染物的富集(enrichment)作用)而归结于人类自身。
(4)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
子系统的功能发挥与整体功能的发挥。许多时候子系统有冲突,需要协调,取得整体功能的最优。
如城市内部的用地比例构成、各产业的资源占用等;
区域城市的分工,城市定位和城市功能。“做西装的布料做了抹布”。
(5)最小因子原理
“门槛理论”、“水桶效应”。
如城市发展各阶段的影响、中心地理论、最小服务人口等
(6)环境承载力原理
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具体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资源承载力: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等条件的承载力;
技术承载力:劳动力素质、技术水平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强度。
环境承载力:自然环境自净能力的大小。
※ 承载力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结合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时间性,具有动态性。※ 环境承载力会随城市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 环境承载力的改变引起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而推动系统的正向演替或逆向演替。
※ 生态演替(succession):一种更新过程,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或一个生态系统被另一个生态系统代替的过程。
正向演替(progressivesuccession):生态系统向结构复杂、能量最优利用、生产力最高的方向的演化称为;反之称为逆向演替(retrogressivesuccession)。
※ 演替方向: 当城市活动强度小于环境承载力时,城市生态系统可表现为正向演替;反之,则相反。
第四篇: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部分资料)
1、生态学作为一个学科名词,是德国博物学家E.Haeckel于1866年在其著作《普通生物形态学》中首次提出。
2、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这里,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本身,即不同的生物系统,而环境则指生物生活其中的无机因素,生物因素和人类社会,即环境社会。
3、生态学形成和发展:
一、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
二、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
三、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
四、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开始)
4、几个著名的生态学派:北欧派、法瑞派、英美派、苏联派
5、生态学研究对象:经典生态学以动植物种(个体)、种群、群落为主要研究对象。
现代生态学以生态系统、景观与全球研究。
6、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环境只具有相对的意义,环境这个概念既是具体的,又是相对的。
7、环境因子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可分为3大类:气候类、土壤类、生物类。
8、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9、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代替性和补偿性。
10、种的性状可分为:基因型、表型
11、种群是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种群的基本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
12、种间关系指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种内关系指存在于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13、生物种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类型:偏利作用、原始合作、互利共生、中性作用、竞争(直接干涉型)、竞争(资源利用型)、偏害作用、寄生作用、捕食作用
14、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在一定范围之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原因在于:在高密度情况下,植株之间的光、水、营养物的竞争十分激烈,在有限的资源中,植株的生长率降低,个体变小。
15、自疏法则:
16、生物群落:是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和结构,包括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并具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群落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外貌、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具有一定的结构、形成群落环境、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一定的动态特征、一定的分布范围、群落的边界特征
17、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
18、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者是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
19、中度干扰假说:即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
20、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是朝着一个方向连续的变化过程
21、生物群落演替类型:
按延续时间分为(1)、世纪演替(2)、长期演替(3)、快速演替按起始条件分(1)、原生演替(2)、次生演替、按基质的性质划分:(1)、水生演替(2)、旱生演替
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1)、内因性演替(2)、外因性演替按群落代谢特征划分(1)、自养性演替(2)、异养性演替
22、单元顶级论与多元顶级论异同点:
同:都承认顶级群落是经过单向的变化而达到稳定状态的群落,而顶级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是和生境相适应的.不同点:(1)、单元顶级论认为,只有气候才是演替的决定因素,其他都是第二位的,但可以阻止群落向气候顶级发展;多元顶级论认为,除气候之外的其他因素,也可以决定顶级的形成。(2)、单元顶级论认为,在一个气候区域内,所有群落都有趋同性的发展,最终形成气候顶级;而多级顶级论不认为所有群落最后都会趋于一个顶级。
23、群落形成和发生:
24、植物群落分类: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群丛(基本单位)
25、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基本组成: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可以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26、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
27、分解过程:分解作用是碎裂、异化和淋溶3个过程的综合。由于物理和生物的作用,把尸体分解为颗粒状的碎屑称为碎裂;有机物质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从聚合体变成单体称为异化;淋溶则是可溶性物质被水所淋洗出。
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动物
28、物质分解过程:
29、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生态系统的功能除体现在生物生产过程、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以外,还体现在系统中各生命成分之间存在着信息传递
30、能量和信息是物质的两个主要属性
3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类型: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营养信息
3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三大类型: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
型循环
33、热带雨林:分布在低纬度带,主要生长在年平均温度24度以上,或者是最冷月平均气温18度以上的热带潮湿低地,具有独特的外貌和结构特征。主要分布在中、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盆地、南亚地区,中国云南、台湾、海南及澳大利亚局部地区也有分布
34、全球变化:包括大气成分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变化、人口增长、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变化
35、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包括:
1、全球变暖,两极冰雪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2、降水格局发生变化
3、全球云量分布的变化
4、气候灾害事件,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频繁发生
36、人类的生态环境包括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水圈
37、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
38、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害的发展。包括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持续性原则
第五篇: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
名词解释: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见相互关系的科学。
2环境概念: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要素。(生态因子是环境因子中的一部分).4环境因子:生物体研究中心以外的都叫环境因子。
5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或繁殖的因子。
6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最小食物的量
7耐性定律:生物生长或繁殖的环境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的不足或超过生物的耐性,就会导致该生物不能存活后死亡。
8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的适用范围的大小。
9内稳态:生物通过自身体内环境使生活环境保持稳定。
10指示生物:能够指示环境中某些生物。
11光周期:指昼夜周期中光照期和暗期长短的交替变化
12温周期:温周期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气温是呈周期性变化的,许多生物适应温度的某种13节律性变化,并通过遗传成为其生物学特性。
14有效积温:是指某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累积之和。K=N(T-T0),N指天数、T代表当地的平均气温,T0生物生长最低气温。
15生命表:系统描述同期出生的一生物种群在各发育阶段存活过程的一览表。
16繁殖成效:个体现在的输出和未来的输出的总和。
17繁殖价值:指在相同的时间内,特定年龄个体相对新生个体的潜在繁殖能力、包括现时价值和剩余繁殖价值。
18亲本投资:有机体在生产子代,护养子代所消耗的时间,能量和资源所有的量。19繁殖成本:有机体在繁殖后代时对能量和资源所有的消耗。
20分配原理:某一空间内的能力是固定的,消耗了就会减少。
21高斯假说: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的种间竞争现象,两个物种越相似,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22生态位: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地理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间的功能关系。
23他感作用: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的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24生物群落:一定环境中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
25多度:用来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个体数量,26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27频度:指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
28重要值:用来表示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率+相对盖度
29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物种,不但体态相似,而适应特点也是相似的(包括趋同型和趋异型)。
30叶面积指数=总叶面积(单面计算)/土地面积
31层片:植物群落结构的一种基本单位,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种组成。32同资源种团: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
33交错区: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
34边缘效应: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趋势称之为边缘效应。
35演替:是指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36波动:是短期的可逆变化,其逐年得变化方向不同,一般不发生新种的定向代替。37植被型:凡建群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
38群系:凡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
39群丛:是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就如植物分类中的种。
40、3S指:地里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
41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空间中共同栖居着得所有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和能力六都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42反馈:系统的输出决定系统未来功能的输入。
43负反馈:使输出起到与输入相反的作用,使系统输出与系统目标的误差减小,系统趋于稳定
44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
45生态失衡: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其干预程度超过生态系统的阈值范围,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状态,而对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的一种生态现象。46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指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生态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及其在地球表层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等个圈层之间、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的进行着反复循环过程。
47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
48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单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49湿地:潮湿或浅积水地带发育成水生生物群和水成土壤的地理综合体。包括陆地上天然的和人工的,永久的和临时的各类沼泽、泥炭地、咸、淡水体,以及低潮位时6米水深以内的海域。
50尺度:指对某一研究对象后现象在空间上或者是时间上的量度,分别称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
51空间粒度:景观中最小可辨识单元所代表的特征长度、面积或体积。
52斑道: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部分。53廊道: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
54基底:是指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也最大的背景结构。
55可持续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56什么叫生态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复原的过程。
57生态风险评价:是利用生态学、环境化学及毒理学的知识,定量的确定环境危害人类的负效应的概率及其强度的一种过程。
58什么叫种群:在同一空间内的同种个体的组合。
59生物多样性:生命有机体加强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问答题:
1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有哪些?
1、萌芽时期
2、建立时期
3、巩固时期(有北欧学派、法瑞学派、英美学派、苏联学派)
4、现代生态学时期
2环境因子分类:美国生态学家:分为气候、土壤类、生物类。苏联学者:根据生物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性分为第一周期因子、次生周期因子、非周期因子。Gill分为:植物生长所必须的环境因子、例如:温度、光水分等,植物是否存在都对植物有影响的环境因子、例如:火山。环境的存在受植物的影响,反过来这些因子也影响植被的生存。
3光的生态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包括光的质量、光照强度、光照时间。
4可见光对动物影响有:生殖、体色变化、迁徙、羽毛更换、生长、发育等。
5水的生态作用:
1、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
2、对动植物生长都有影响(水的三级点)
3、对动植物的数量和分布有影响
6种群动态的内容:
一、种群密度(绝对密度和相对密度)
二、种群统计学:
1、种群年龄结构和性别比,2、生命表的编制,3、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4、综合生命表,5、种群增长率
三、种群增长模型、四、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7种群空间格局分为:均匀型、随机型和成群型。
8种群调节:
一、气候调节学说、二、生物调节学说、三、自动调节学说(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和遗传调节)。
9种群特征有:
1、数量特征、2、空间分布特征、3、遗传特征。
10繁殖策的类型:
1、r-选择和K-选择
2、R-、C-、和S-选择。
11种内关系有:密度效应、动物见得性行为。
12种间关系:种间竞争、他感作用、捕食作用和寄生和共生。
13密度效应有那几个基本法则:
1、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2、-3/2自疏法则
14生物群落的特征:
1、具有一定的外貌,2、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3、具有一定的结构,4、形成群落环境,5、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6、一定的动态特征,7、一定的分布范围,8、群落的边界特征。
15机体观点及其主要思想:认为群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一个有组织结构的生物系统。16个体论观点:群落是人们为了研究方便而划分的有机体结构。
17群落的种类组成:
1、优势种和建群种,2、亚优势种,3、伴生种,4、偶见种或稀见种。18种的个体数量指标有:多度、密度、盖度、频度、高度、重量。
19种的综合数量指标:优势度、重要值、综合优势比、20生活型的5个种类:
1、高位芽植物
2、地上芽植物
3、地面芽植物
4、隐芽植物
5、一年生植物。
21生长型植物:木本植物、半木本植物、草本植物。
22层片与层的差别:层次:系统在结构或功能方面的等级秩序。具有多样性,可按物质的质量、能量、运动状态、空间尺度、时间顺序、组织化程度等多种标准划分。不同层次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征,既有共同的规律,又各有特殊规律。
层片:植物群落结构的一种基本单位,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种组成。在植物群落垂直属次划分中,同一层植物常由若干生态要求上很不相同的种组成,层片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这些种具有一定的生态生物学一致性;特别重要的是,它具有一定的小环境,这种小环境构成植物环境的一部分。
24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有人称之为群落的二维结构。岛屿对群落结构的影响:1岛屿的种数-面积关系(岛屿面积越大、种数越多)2MacArthur平衡说(岛屿上的种数决定于物种的迁入和死亡的平衡)3岛屿生态与自然保护
25演替按时间分为: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快速演替;按起始条件划分:原生演替,26次生演替,;按性质分:水生演替、旱生演替;
27演替顶级3个学说:1单元顶级论:指出演替就是在地表上同一地段顺序出现不同的生物群落的时间过程。任意一类演替都经过迁徙、定居、群聚、竞争、反应、稳定6个阶段。到达稳定阶段的群落、就是和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的群落,这就是演替的终点。2多元顶级论:如果一个群落在某种生活环境中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结束他的演替过程,就看做是多元顶级论。3顶级-格局假说:该假说认为,在任何一个区域内,环境因子都是连续不断地变化的。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各种类型的顶极群落,不是截然呈离散状态,而是连续变化的,因而形成连续的顶极类型,构成一个顶极群落连续变化的格局。在这个格局中,分布最广泛且通常位于格局中心的顶极群落,叫做优势顶极,它是最能反映该地区气候特征的顶极群落,相当于单元顶。
28群落演替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演替过程中生物量分为更新期,积累期、过渡期、稳定期4个发展期。
29控制演替的因素有:1植物繁殖体得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2群落内部环境变化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变化4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5人类活动。
30中国植物群落3个分类单位:植被型、群系、群丛。
31法瑞学派的群落分类的依据:该系统是以植物区系为基础,从基本分类单位到高级单位,都是以群落的种类组成为依据。
32美国的群落分类依据是:根据群落动态发生演替原则来进行群落分类的。
33生态系统组成单位:包括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4生态系统结构特征: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时间结构(长时间度量,中等时间度量,昼夜、季节短时间的变化)
35生态系统金字塔类型:有数量金字塔,生物金字塔,能量金字塔。
36营养级内的生态效应:同化效应,生长效应;营养级之间的生态效应:消费效率,林德曼效率。
37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类型:水循环,气体循环,沉积循环。核心是水循环。气体循环中,物质的主要贮藏库是大气和海洋。
38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格局:1水平地带分布(纬度地带分布和经度地带分布)2垂直地带性分布。
39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1能够维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能够防风固沙、调节土壤、空气的温湿度,改良土壤。2为人类提供木材,能源材料,各种林产品和动植物的副产品。
40影响草原生态系统分布的因素:水分、温度、地形的主要影响。
景观生态学研究对象与内容:1景观结构: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2景观功能: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3景观动态:景观在结构和功能上随时间推移发生变化。
41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哪些影响:1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呼吸和分解都加快。2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发生变化,3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生物多样性丧生和减少。4生态系统的结构5生态系统功能,6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已经领域。
42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43生态风险评价步骤:问题的形成,分析过程,风险特征化,风险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