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生态学复习资料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3 21:27: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湿地生态学复习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湿地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篇:湿地生态学复习资料

湿地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绪论

湿地公约于1971年在伊朗小城拉姆萨尔(Ramsar)签订,故该公约又称“拉姆萨尔公约”。公约的全名是:“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

《湿地公约》常委委员会于1996年决定,从1997年开始,每年的2月2日为“世界湿地日” 湿地:是介于水体和陆地之间的生态交错区。

湿地生态系统的效益(1)经济效益——单位面积湿地生产力最高 ;

(二)社会效益,观光旅游、教育与科研价值;

(三)生态效益,调节气候、调节空气、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污水处理,水体净化;平衡补给地下水;调蓄水量 ;保岸护堤; 我国湿地生态系统的状况:①面积大②类型多③分布广④生物多样性丰富;存在的问题有①盲目开垦和改造②湿地水资源不合理利用③泥沙越积越多,地势越积越来越高,湿地面积缩小④污染⑤湿地生物多样性降低

湿地保护对策 ①加强宣传,提高公众保护意识(科普讲座、课堂教育、媒体宣传)②制定保护湿地开发利用规划③加强湿地的研究(湿地评价,湿地生态工程:恢复原有湿地、建造人工湿地)④完善湿地法规(加快湿地立法步伐、完善地方性湿地法规条例)⑤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宣传、湿地博物馆)⑥湿地公园(西溪湿地公园)

第一章 湿地生态系统的类型

湿地的分类:⑴拉姆萨公约分类①滨海湿地②内陆湿地③人工湿地

⑵我国分类①湖泊湿地②河流湿地③沼泽湿地(“似陆非陆,似海非海,似湖非湖,似河非河”)④海岸湿地⑤人工湿地

滨海湿地分类:盐沼湿地、红树林湿地、海草床、珊瑚礁、河口沙洲湿地、岩石离岛。滨海湿地的分布特点我国滨海湿地主要分布于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滨海湿地以杭州湾为界,杭州湾以北除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的部分地区为岩石性海滩外,多为沙质和淤泥质海滩,由环渤海滨海和江苏滨海湿地组成;杭州湾以南以岩石性海滩为主,主要河口及海湾有钱塘江——杭州湾、晋江口——泉州湾、珠江口河口湾和北部湾等。

盐沼湿地:河口地区长有植被的泥滩,植被的成带分布特征反映了不同的潮汐淹没时间,由于水体盐度的影响,植被以盐土植物为主。

盐沼湿地的特点

(一)环境特征 潮间带、潮汐、潮沟、裸露滩地。

(二)生物特征:自养生物群落:附生藻类、底栖硅藻和维管束植物组成。异样生物群落:碎屑食物链的动物类群组成

红树植物:红树植物的树皮内大多含有丰富的单宁酸,遇空气容易氧化成红色,因此植物学家将这一类植物命名为红树植物。

红树林湿地的特点:(1)红树林湿地的盐度年际变化大;(2)盐分不是红树生长的必须条件,而是与不耐盐植物竞争的优势所在;(3)红树林湿地盐度一般较高,土壤间隙的盐度波动低于土层表面;(4)由于土壤中盐度释放缓慢,防止了快速的盐度析出。土壤中的盐度向内陆扩散要比一般潮汐所能到达的地方还要远。

红树林的生态适应性:(1)泌盐叶片旱生形态结构:叶肥厚、革质化、有茸毛,表皮光亮。(2)叶片高渗透压:细胞内渗透压通常达30-60大气压(一般的陆生植物只有5-10个大气压)(3)泌盐现象:植物具有可排出多余盐分的分泌腺体,叶片则为光亮的革质,利于反射阳光,减少水分蒸发。

胎生现象:红树林中的很多植物的种子还没有离开母体的时候就已经在果实中开始萌发,长成棒状的胚轴。(胚轴发育到一定程度后脱离母树,掉落到海滩的淤泥中,插入泥滩只要2至3h,就可以成长为新株,如果是落在海水里,则随波逐流,数月不死,逢泥便生根。)海草是一种在浅海生活的显花草本植物。大面积的连片海草被称为海草床。分布:温带、热带、亚热带。在我国亚热带自然分布于广西和海南。价值: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和重要食物链。珊瑚礁是一类生物海岸类型,由珊瑚虫的遗骸夹杂其他各种造礁(如钙质藻类等)和附礁(如软体动物、软珊瑚、海葵和有孔虫等)生物遗体,经过地质年代的作用形成的,其基本成分是碳酸钙

河口沙洲湿地:是一类特殊的盐沼湿地,主要在大河高浊度河口,凭借径流的大量水沙输出,于海岸潮汐能较小的区域发育而成。

内陆湿地包括: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泥炭湿地、淡水林泽、湿草甸。

湖泊湿地:是湖泊的一部分,但两者并不等同。是发育在湖泊边缘,也就是在枯水期水深2m以浅的部分,并且总面积不低于8hm2。

河流湿地是水陆之间、至少定期地受到洪水泛滥的区域。

泥炭湿地广泛见于寒温带。包括苔藓泥炭地、有林泥炭地等泥炭沼泽地是开放的泥炭地系统。

第二章 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

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湿地生产者(湿地植被)、湿地消费者、湿地分解者(微生物)湿地植被类型:①从植物生活类型看,可以分为挺水型、浮叶型、沉水型和漂浮型;② 从生长环境看,可以分为水生、沼生、湿生三类;③ 从植物生长类型看,可以分为草本类、灌木类、乔木类。

湿地植被特性:① 海岸盐沼植被主要由耐盐草本植物组成,沿着高程梯度往往形成单优群落而具有带状分布特征;② 红树林在南北纬25度之间,红树林通常取代盐沼植被而成为海岸湿地主要的植被类型;③ 淡水草泽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优势种,但是在温带的不同地区却有较多的共有物种。常见种类包括禾本科、莎草科的不同种类,以及部分双子叶植物和蕨类植物;④ 淡水林泽主要以木本植物,通常是杉科植物为主要建群种。当林泽被排干,或者干旱季节显著延长时,会有其它木本植物如松科植物湿地松侵入,并伴生有鳄梨和弗州木兰等种类;⑤ 泥炭沼泽中沼泽植物的生态学特征包括:通气组织发达;具有特殊的无条件繁殖能力;食虫习性;旱生形态;保水结构和贮水细胞。

湿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主要有具飞翔能力的鸟类和昆虫(湿地鸟类和其它野生动物),适应湿生环境的哺乳类、两栖类和爬行类(底栖动物),以鱼类为代表的水生动物,以及种类繁多的底栖无脊椎动物。

水体微生物主要包括水中的病毒、细菌、真茵(霉菌和酵母菌)和放线菌及体型微小的藻类和原生动物

自然界有机碳化物的分解,主要是微生物的作用陆地和水域的有氧条件中,通过好氧微生物分解被彻底氧化为CO2;在无氧条件中,通过厌氧微生物发酵被不完全氧化成有机酸、甲烷、氢和CO2。能分解有机碳化物的微生物很多,主要有细菌、真菌和放线菌。

细菌是湿地生态系统最主要的分解者类群,属于原核生物。主要类群:好氧菌、微好氧菌、绝对厌氧菌、耐氧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

细菌和富营养化藻类的量呈正相关(水体富营养化导致了浮游植物的生产力和生物量的提高 ,进而改变了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改变了传统食物连和微食物环的能量负荷 ,引起了高营养级生物资源的变化)

真菌在水体中的作用:水生真菌除可以直接降解有机质外;异养的微生物和动物可将真菌的营养体和繁殖体作为食物。分解木质素和纤维素;在环境质量监测、污染处理、新功能结构化合物以及生物防治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和应用前景。水生真菌对其生活的水生生态

环境质量变化比较敏感:(净水:真菌种群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较高; 污水:真菌种群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较低。)

藻类是自养、光合成作用并含有叶绿素的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原生动物:淡水水体中分布很广,主要以细菌为食,轮虫本身又是鱼类的主要食物。

湿地生物的生态适应:细胞水平的适应、维管束植物的适应性、动物的适应性

细胞水平対盐的适应性 大多数喜盐细菌,无机离子构成渗透活跃的细胞溶质;其它细菌的内部盐浓度远低于外部浓度,渗透活性依赖于有机化合物,如杜氏藻。维管束植物的盐的适应:阻止和控制盐进入的屏障和专门用来排泄盐的器官。植物的繁殖策略 通过生活史进化出避让和逃避策略,第三章 湿地的生态水文过程

对于非潮下或永久性淹水湿地,湿地处于静水的持续时间叫作淹水持续时间,湿地在给定时间内的平均淹水次数称为淹水频度

湿地水文周期并不是每年都相同的,而是随着气候变化和区域先前的条件发生改变 湿地水文过程包括:物理过程、化学过程

水文过程对湿地的影响:物种组成与丰富度,水文过程对湿地物种丰富度影响具有两面性。限制作用还是促进作用,取决于水文周期和自然能量。一般而言,至少在植物群落中,物种丰富度是随着水流流通的增加而增加的。初级生产力,湿地对水文通量的开放度是决定潜在初级生产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湿地水文过程由于是许多湿地营养物质输入的主要途径而对湿地生产力产生重要影响。有机物的累积和输出,湿地由于初级生产力的增加或者分解和输出的降低而累积过剩的有机物质。所有湿地泥炭累积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这些过程作用的结果。④营养物质的循环,营养物质随降水、河流洪水、潮汐、地表和地下径流输入湿地。湿地营养物质的输出则主要受水流输出的控制。

湿地生物对水文过程的影响:

(一)湿地植物,大型维管束植物,是影响湿地水文过程的主要生物类群。它们往往直接与水文过程发生作用,或者本身就是水文过程进行的基本载体,如对减缓水流、持留降水、蒸腾蒸发作用等,进而对湿地水文过程具有重要的反馈控制作用;

(二)湿地动物,湿地中的动物通过营巢、摄食等行为,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湿地水文过程。

(三)湿地微生物,微生物间接的影响湿地水文过程。主要通过改变湿地营养条件、有机质累积等环境特征,与湿地植被、沉积物等共同作用,进而影响湿地水文过程。

湿地水文周期或湿地的水文状态,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条件:进水与出水之间的平衡;地表景观外形;地下土壤、地质和地下水条件

降水量的不同核算量间的平衡关系:P = I + TF + SF(P截留水量; TF茎流量。)

实际到达湿地水体表面或湿地基质的降水总量称为净降水量。Pn = P水文响应系数,表示降水中形成直接地表径流量的比例; P – 流域平均降水量(m); Aw – 向湿地汇水的流域面积(m2)Si(pk)=0.278CIAw 式中,Si(pk)合理径流系数,取决于土地利用情况和土壤类型,取值范围在0-1之间; I– 降水强度(mm/h);Aw –向湿地汇水的流域面积(m2)。

湿地消退效应:(1)湿地水文连接度分离导致湿地破碎化;(2)湿地径流场。

湿地消退机理(湿地水文连接度下降、湿地水面分离破碎化的过程揭示了湿地消退机理,其成因复杂。由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引起的湿地大规模消退,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1)引水消退效应;(2)围垦消退效应;(3)复合消退效应

我国湿地消退原因:南方:我国南方湿润地区的湿地消退主要是围垦消退效应;北方:北方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如华北平原主要是引水消退效应,松花江流域湿地消退是两种因素导致的复合效应。

第四章 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通常可以分为两部分:湿地生态系统内部的各种转化过程、湿地与其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湿地内的物质循环与水文条件一起影响湿地物质的输入与输出。

湿地土壤既是湿地许多物质转化过程的媒介,同时又是大部分湿地植物可利用化学物质的主要贮存库,通常被称为水成土。

通常湿地土壤分为两种类型:矿质土壤和有机土壤 有机土壤与矿物土壤的异同:

有机土壤主要是由不同分解阶段的植物残体组成,由于静水或排水不畅导致的厌氧条件而造成累积。有机物质的植物来源和土壤分解的程度是湿地有机土壤包括泥炭和腐殖土的两个更为重要的特征。土壤有机物质的植物源可以是苔藓、草本植物和树木和落叶。有机土壤包括腐殖土、泥炭土、腐殖泥炭土或泥炭腐殖土、薄层土。有机土壤的颜色一般是暗色的,变化范围从暗黑色到暗棕色(由于氧化层中存在着氧化性三价铁离子, 土壤常为棕色或红棕色。以Fe2+为主的还原性底质则常呈灰蓝—灰绿色);矿质土壤形成的三个条件:持续的厌氧条件。足够的土壤温度(5℃经常被认为是“生物学零点”,低于这个温度,生物活动就会停滞或相当慢)。作为微生物活动基质的有机质。许多半永久性或永久性淹水的水成性矿质土壤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黑色、灰色,有时呈绿色或蓝灰色土壤形成的潜育过程。它是铁化学还原的结果。某些矿质土壤的另一个特征就是氧化根周的存在。它是许多水生植物从地上茎和叶向地下根输送氧气形成的。超过根代谢所需的氧从根扩散到周围的土壤基质,沿着小根就形成氧化铁的沉积。

湿地氮的输入途径:大气氮沉降 ,径流氮输入、生物固氮和人类活动等 湿地氮转化两个重要的过程:氮固定、氨挥发 如何识别矿质土壤剖面的氧化层和还原层(P116)

在湿地缺氧条件下,主要以厌氧过程为主,能量转化效率略低于有氧过程。其中发酵和甲烷生成是两个最主要的厌氧过程。

有机质的发酵过程,也称为糖酵解,它是在微生物的厌氧呼吸中以有机质作为终端电子受体,生成各种低分子量的酸、醇和CO2。

沉积型循环 磷更多地出现在沉积型循环中,而不是像氮循环那样出现在气体型循环中 湿地物质的输入途径:物质通过底质、生物和水文途径输入湿地。影响进入湿地的径流和溪流中化学物质浓度的多变性的因素有:(1)地下水影响(2)气候(3)地理条件(4)河川径流(5)人为影响

湿地发展的物质平衡总体概述 :(1)湿地作为源、汇或化学物质转换器取决于湿地类型、水文条件和湿地承受化学负荷的时间长度。(2)营养物吸收和释放的季节性格局是许多湿地的特征。(3)湿地通过化学物质交换与相邻生态系统建立联系,进而对两个生态系统都产生显著影响。(4)湿地可以是富营养条件下的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而在营养供给稀缺时,就是低生产力的生态系统。(5)湿地中营养物质循环在时空尺度上都不同于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循环。(6)人为改变使许多湿地中化学物质循环发生相当大的变化。

第八章 湿地生态修复与重建

生态恢复的理论包括:自我设计和相对设计理论、演替理论、入侵理论、河流理论、洪水脉冲理论、边缘效应理论和中度干扰假说。

湿地恢复:是指受损的湿地生态系统通过保护使之自然恢复的过程,也包括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湿地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湿地净化污水是湿地中基质、植物和微生物相互关联,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协同作用的结果。(物理作用:主要是过滤、沉积作用。污水进入湿地,经过基质层及密集的植物茎叶和根系,可以过滤、截留污水中的悬浮物,并沉积在基质中;化学反应:主要指化学沉淀、吸附、离子交换、拮抗和氧化还原反应等,这些化学反应的发生主要取决于所选择的基质类型;生化反应主要指微生物在好氧、兼氧及厌氧状态下,通过开环、断键分解成简单分子、小分子等作用,实现对污染物的降解和去除)

湿地恢复的机理: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机理(不溶性的有机物通过湿地的沉淀、过滤作用,截留下来被微生物利用;可溶性有机物通过植物根系生物膜的吸附、吸收及生物代谢降解过程分解去除。)氮去除机理(去除机理主要有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作用、植物吸收、氨的挥发作用以及基质吸附作用等)磷去除机理(物理性沉积作用、基质的化学性吸附沉淀作用、植物的吸收作用、微生物的吸收作用)④悬浮物去除机理(表面流湿地悬浮物去除机理,由于污水在湿地表面流过,这些悬浮物主要是在水体中得以去除,去除的可能机理有自由沉淀、絮凝沉淀、过滤以及拦截;潜流湿地悬浮物去除机理,污水流经湿地基质时,悬浮颗粒进入基质的孔隙内,在范德华力或静电力的作用下,它们与基质微粒紧密结合)⑤人工湿地对重金属的去除机理(还原、沉淀、过滤、络合、吸附;植物对金属的富集)

湿地恢复的原则:地域性原则、生态学原则、可行性原则、最小风险和最大效益原则。湿地生态恢复的目标:(1)实现生态系统地表基底的稳定性;(2)恢复湿地良好的水状况,一是恢复湿地的水文条件;二是通过污染控制 ,改善湿地的水环境质量;(3)恢复植被和土壤 ,保证一定的植被覆盖率和土壤肥力;(4)增加物种组成和生物多样性;(5)实现生物群落的恢复 ,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自我维持能力;(6)恢复湿地景观 ,增加视觉和美学享受;(7)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湿地恢复的合理性评价包括:生态合理性、社会合理性、经济合理性。人工湿地由植物、基质、微生物、水体组成。

人工湿地是一种利用基质、微生物及动植物群落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的相互作用,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微生物分解、植物吸收等过程实现对污水中有机物、氮、磷等去除的复杂生态系统。

水生植物的选择原则:适地适种、耐污能力强、净化能力强、根系发达、经济和观赏价值高、重视物种间的合理搭配

基质的作用:(1)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稳定依附表面,当污水流经人工湿地时,基质和植物根系的微生物对污水进行净化;(2)基质本身也通过物理和化学的途径如吸收、吸附、离子交换、络合反应等来净化污水中的磷;而在床体内部选用多孔的、有较大比表面积的基质,可改善湿地的水力学性能,为微生物提供更大的附着面积,增强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能力。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基质有土壤、砾石、炉渣、自然岩石与矿物废料

人工湿地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按大型水生植物种类不同分:浮叶植物人工湿地、挺水植物人工湿地,沉水植物人工湿地)、潜流人工湿地(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复合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处理工艺具有以下优点:(l)投资及维护费用低;(2)能耗低;(3)几乎不需要维护,且维护技术简单;(4)可在污水产生地点构建;(5)适合于面源污染的控制;(6)湿地可以存储洪水和暴雨等地表径流;(7)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8)具有景观功能如观鸟、摄影等日“一川;(9)可开展娱乐活动如狩猎等

人工湿地应用领域:城市生活污水:二级处理和深度处理;雨污合流管道溢流;城市暴雨径流;④农业污染;⑤工业废水:矿山废水、食品工业废水、石化工业废水、造纸工业废水;⑥ 垃圾渗滤液;

第七章 湿地评价与管理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是指湿地生态系统及所属物种所提供的能够维持人类生活需要的条件和过程;即湿地生态系统发生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为人类提供的各项服务。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内涵可分为5类:1)提供产品2)防洪减灾3)调节作用4)保护生物多样性5)社会文化载体

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生产、能量转换、水分供给、调节气候、气体调节(湿地在全球氮、硫、甲烷和二氧化碳的循环中起到重要作用)、调蓄水量、水质净化(湿地的水质净化功能通常可以分为物理净化和生物净化两个方面)、生物多样性保育、人文、生态系统服务的定量评价方法 :①能值分析方法②物质量评价方法③价值量评价方法(Ⅰ直接市场法包括费用支出法、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减轻损害费用支出法、影子工程法、代替费用法、人力资本法; Ⅱ替代市场法包括旅行费用法、享乐价格法;Ⅲ模拟市场价值法包括条件价值法)生态服务价值核心 即指研究区域内能显著促进人类生存及生活质量、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服务。生态服务价值理论 以一个区域理论上可以达到的健康生态系统完整的结构和功能为标准,其所能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称之为“理论”服务价值 生态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的比较 不仅可在一定程度上作为生态系统退化程度的一个诊断指标,还可为生态系统管理的决策者提供更为深刻、易于理解的信息,同时,理论服务价值可作为区域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

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物质生产、大气组分调节、营养物质循环和固定、净化水体 湿地的单一目标的管理:①生物多样性保育;②发展湿地农业和水产业;③改善水质;④控制洪水和补充地下水;⑤管理湿地适应气候变化(海岸带湿地、内陆湿地)

湿地的系统管理的目标与内容:对生态系统进行管理,首要的问题就是应该确立一些明确的管理目标。一般认为:①管理必须使生态系统得以持续;②要使生态系统同样能对我们的后代提供产品和服务。换言之,持续性是普遍认为的生态系统管理的中心目标。

第二篇:湿地生态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湿地: 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临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盐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米的水域水文:是指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形成、分布、运动、循环的状态与规律,研究

这些规律并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学科体系就是水文学。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各种化学元素在不同层次、不同大小的生态系统内,乃至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又从生物体再回到环境,不断地进行着流动和循环的过程。碳通量(CARBON FLUX):是碳循环研究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表述生态

系统通过某一生态断面的碳元素的总量。

5能量转换率: 单位能量或物质具有的体现能 生物群落演替:指某一地段上一个群落被另一群落所取代的过程,是质的变

化过程。异发演替: 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

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人工湿地: 是一种为了达到污水处理效果,模仿自然湿地而人工设计的复杂的具有渗透性能的地层生态结构,包括基质、湿地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的主要组成部分。

填充题:

1.1997年,亚洲太平洋地区通过湿地国际组织将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2011年世界湿地日的口号是“森林关乎水与湿地”

2.1971年前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6国在伊朗签署了《拉姆萨公约》,截至2000年6月已有121个国家加入了这个公约,有1027处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总面积8000多万公顷。中国目前列入名录的湿地有21处,总面积为318万公顷。

3.湿地功能一般可以划分为3大类,即水文功能、生物地球化学功能和生态功能。

4.湿地生物的生态适应可以从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群落五个层次做出适应。

5.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封闭循环和开放循环。

6.湿地的管理可以分为:单一目标管理和系统管理

7.湿地的生态恢复应遵循四大原则: 地域性原则, 生态学原则, 可行性原则, 最

小风险和最大效益原则

8.人工湿地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为:植物、微生物、基质。

问答题:根据《湿地分类》标准,可以将湿地划分成哪几类?

根据《湿地分类》标准,将湿地划分为5类:

自然:近海与海岸湿地

河流湿地

湖泊湿地

沼泽湿地

人工: 人工湿地根据对湿地生态系统干预程度的不同,恢复与重建可以分为哪几种?

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①湿地恢复。

②湿地创造

③湿地改良

④湿地转换。

⑤湿地弥补。我国湿地分布有哪些特点?

1)类型多

2)面积大

3)分布广

4)区域差异显著

5)生物多样性丰富简述湿地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

1)资源阶段:19世纪以前

2)湖沼理论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中叶

3)全面研究阶段:20世纪中期—80年代

4)系统综合阶段:80年代至今简述湿地生态学主要研究内容。

1)湿地中生物个体;

2)种群及群落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湿地生态系统的类型和演替;

5)湿地的评价与管理简述湿地系统的主要组成要素

非生物要素

1-水

2-土壤

3-气候

生物要素

1-湿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湿地植物

2-湿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哺乳类、两栖类和爬行类以及各种水生动物及底栖无脊椎动物等。

3-湿地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湿地微生物

7.水生植物生态分布的意义

1)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的饵料。

2)鱼类的产卵场和肥育场。

3)造纸和某些纺织品的重要原料。

4)水蔬菜,食用品,补品,药材。

5)供观赏或水族箱造景。

6)水质净化的材料。如“三水”:水葫芦,水浮莲和水花生。

7)水生植物的克藻效应,在水生生态系中起重要的作用。

8.湿地生态水文功能主要包括哪些?

1)提供储水空间,调蓄洪水;

2)补充地下水,保持地下水位;

3)降解污染,净化水质;

4)固定二氧化碳,调节区域气候;

5)提供珍禽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9.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主要有哪些方面的热点?

(1)从定性研究转向模拟模型为工具的定量研究;

(2)从湿地系统内部过程的孤立研究转向湿地与周边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研

究;

(3)从湿地温室气体排放研究转向温室气体的浓度变化对湿地植物影响的研

究。

10.生态演替有哪些基本类型?

按照演替发生的时间进程: 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快速演替

按照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 自发演替异发演替

按照基质的性质: 水生演替旱生演替

按照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 内因性演替外因性演替

按群落代谢特征可划分为: 自养性演替异养性演替

11.水生演替系列的有哪些不同阶段?

1)自由漂浮植物阶段

2)沉水植物阶段

3)浮叶根生植物阶段

4)直立水生植物阶段

5)湿生草本植物阶段

6)木本植物阶段

水生演替系列就是湖泊填平的过程。演替过程是从湖泊的周围向湖泊中央循序发生的。在从湖岸到湖心的不同距离处,容易观察到演替系列中不同阶段群落环带的分布。

12.控制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迁移活动

(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4)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

(5)人类的活动

13.人工湿地由哪些部分构成?

①基质,具有透水性,如土壤、砂、砾石;

②水体(在基质表面上或下流动的水);

③植物,适于在饱和水和厌氧基质中生长,如芦苇;

④无脊椎或脊椎动物;

⑤好氧或厌氧微生物种群。

14.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在设计和优缺点上有哪些不同?

表流湿地:

表流湿地通常是衬有不透水材料层的浅蓄水池,填有土壤或砂砾基质,栽种露出水面的植物。设计成水淹型,所以水位在基质表面之上,废水在基质上面流动,通过稠密的植物,模拟天然湿地的水流。它的建造费用较低

潜流湿地:

设计废水流过基质,且水位保持在基质表面之下。潜流系统适于寒冷的气候,可防止在零下气温时结冰。潜流系统不像表流系统易产生臭味或蚊子,可处理较高负荷的废水。但有机负荷太高,易堵塞。通常在潜流系统前设置沉淀池,去除悬浮固体。设计中常采用多个进口,尽可能均匀地分散悬浮固体,避免堵塞。

第三篇: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部分资料)

1、生态学作为一个学科名词,是德国博物学家E.Haeckel于1866年在其著作《普通生物形态学》中首次提出。

2、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这里,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本身,即不同的生物系统,而环境则指生物生活其中的无机因素,生物因素和人类社会,即环境社会。

3、生态学形成和发展:

一、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

二、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

三、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

四、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开始)

4、几个著名的生态学派:北欧派、法瑞派、英美派、苏联派

5、生态学研究对象:经典生态学以动植物种(个体)、种群、群落为主要研究对象。

现代生态学以生态系统、景观与全球研究。

6、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环境只具有相对的意义,环境这个概念既是具体的,又是相对的。

7、环境因子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可分为3大类:气候类、土壤类、生物类。

8、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9、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代替性和补偿性。

10、种的性状可分为:基因型、表型

11、种群是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种群的基本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

12、种间关系指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种内关系指存在于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13、生物种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类型:偏利作用、原始合作、互利共生、中性作用、竞争(直接干涉型)、竞争(资源利用型)、偏害作用、寄生作用、捕食作用

14、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在一定范围之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原因在于:在高密度情况下,植株之间的光、水、营养物的竞争十分激烈,在有限的资源中,植株的生长率降低,个体变小。

15、自疏法则:

16、生物群落:是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和结构,包括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并具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群落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外貌、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具有一定的结构、形成群落环境、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一定的动态特征、一定的分布范围、群落的边界特征

17、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

18、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者是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

19、中度干扰假说:即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

20、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是朝着一个方向连续的变化过程

21、生物群落演替类型:

按延续时间分为(1)、世纪演替(2)、长期演替(3)、快速演替按起始条件分(1)、原生演替(2)、次生演替、按基质的性质划分:(1)、水生演替(2)、旱生演替

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1)、内因性演替(2)、外因性演替按群落代谢特征划分(1)、自养性演替(2)、异养性演替

22、单元顶级论与多元顶级论异同点:

同:都承认顶级群落是经过单向的变化而达到稳定状态的群落,而顶级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是和生境相适应的.不同点:(1)、单元顶级论认为,只有气候才是演替的决定因素,其他都是第二位的,但可以阻止群落向气候顶级发展;多元顶级论认为,除气候之外的其他因素,也可以决定顶级的形成。(2)、单元顶级论认为,在一个气候区域内,所有群落都有趋同性的发展,最终形成气候顶级;而多级顶级论不认为所有群落最后都会趋于一个顶级。

23、群落形成和发生:

24、植物群落分类: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群丛(基本单位)

25、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基本组成: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可以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26、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

27、分解过程:分解作用是碎裂、异化和淋溶3个过程的综合。由于物理和生物的作用,把尸体分解为颗粒状的碎屑称为碎裂;有机物质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从聚合体变成单体称为异化;淋溶则是可溶性物质被水所淋洗出。

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动物

28、物质分解过程:

29、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生态系统的功能除体现在生物生产过程、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以外,还体现在系统中各生命成分之间存在着信息传递

30、能量和信息是物质的两个主要属性

3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类型: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营养信息

3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三大类型: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

型循环

33、热带雨林:分布在低纬度带,主要生长在年平均温度24度以上,或者是最冷月平均气温18度以上的热带潮湿低地,具有独特的外貌和结构特征。主要分布在中、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盆地、南亚地区,中国云南、台湾、海南及澳大利亚局部地区也有分布

34、全球变化:包括大气成分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变化、人口增长、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变化

35、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包括:

1、全球变暖,两极冰雪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2、降水格局发生变化

3、全球云量分布的变化

4、气候灾害事件,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频繁发生

36、人类的生态环境包括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水圈

37、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

38、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害的发展。包括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持续性原则

第四篇: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

名词解释: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见相互关系的科学。

2环境概念: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要素。(生态因子是环境因子中的一部分).4环境因子:生物体研究中心以外的都叫环境因子。

5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或繁殖的因子。

6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最小食物的量

7耐性定律:生物生长或繁殖的环境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的不足或超过生物的耐性,就会导致该生物不能存活后死亡。

8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的适用范围的大小。

9内稳态:生物通过自身体内环境使生活环境保持稳定。

10指示生物:能够指示环境中某些生物。

11光周期:指昼夜周期中光照期和暗期长短的交替变化

12温周期:温周期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气温是呈周期性变化的,许多生物适应温度的某种13节律性变化,并通过遗传成为其生物学特性。

14有效积温:是指某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累积之和。K=N(T-T0),N指天数、T代表当地的平均气温,T0生物生长最低气温。

15生命表:系统描述同期出生的一生物种群在各发育阶段存活过程的一览表。

16繁殖成效:个体现在的输出和未来的输出的总和。

17繁殖价值:指在相同的时间内,特定年龄个体相对新生个体的潜在繁殖能力、包括现时价值和剩余繁殖价值。

18亲本投资:有机体在生产子代,护养子代所消耗的时间,能量和资源所有的量。19繁殖成本:有机体在繁殖后代时对能量和资源所有的消耗。

20分配原理:某一空间内的能力是固定的,消耗了就会减少。

21高斯假说: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的种间竞争现象,两个物种越相似,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22生态位: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地理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间的功能关系。

23他感作用: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的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24生物群落:一定环境中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

25多度:用来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个体数量,26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27频度:指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

28重要值:用来表示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率+相对盖度

29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物种,不但体态相似,而适应特点也是相似的(包括趋同型和趋异型)。

30叶面积指数=总叶面积(单面计算)/土地面积

31层片:植物群落结构的一种基本单位,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种组成。32同资源种团: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

33交错区: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

34边缘效应: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趋势称之为边缘效应。

35演替:是指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36波动:是短期的可逆变化,其逐年得变化方向不同,一般不发生新种的定向代替。37植被型:凡建群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

38群系:凡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

39群丛:是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就如植物分类中的种。

40、3S指:地里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

41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空间中共同栖居着得所有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和能力六都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42反馈:系统的输出决定系统未来功能的输入。

43负反馈:使输出起到与输入相反的作用,使系统输出与系统目标的误差减小,系统趋于稳定

44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

45生态失衡: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其干预程度超过生态系统的阈值范围,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状态,而对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的一种生态现象。46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指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生态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及其在地球表层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等个圈层之间、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的进行着反复循环过程。

47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

48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单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49湿地:潮湿或浅积水地带发育成水生生物群和水成土壤的地理综合体。包括陆地上天然的和人工的,永久的和临时的各类沼泽、泥炭地、咸、淡水体,以及低潮位时6米水深以内的海域。

50尺度:指对某一研究对象后现象在空间上或者是时间上的量度,分别称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

51空间粒度:景观中最小可辨识单元所代表的特征长度、面积或体积。

52斑道: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部分。53廊道: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

54基底:是指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也最大的背景结构。

55可持续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56什么叫生态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复原的过程。

57生态风险评价:是利用生态学、环境化学及毒理学的知识,定量的确定环境危害人类的负效应的概率及其强度的一种过程。

58什么叫种群:在同一空间内的同种个体的组合。

59生物多样性:生命有机体加强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问答题:

1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有哪些?

1、萌芽时期

2、建立时期

3、巩固时期(有北欧学派、法瑞学派、英美学派、苏联学派)

4、现代生态学时期

2环境因子分类:美国生态学家:分为气候、土壤类、生物类。苏联学者:根据生物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性分为第一周期因子、次生周期因子、非周期因子。Gill分为:植物生长所必须的环境因子、例如:温度、光水分等,植物是否存在都对植物有影响的环境因子、例如:火山。环境的存在受植物的影响,反过来这些因子也影响植被的生存。

3光的生态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包括光的质量、光照强度、光照时间。

4可见光对动物影响有:生殖、体色变化、迁徙、羽毛更换、生长、发育等。

5水的生态作用:

1、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

2、对动植物生长都有影响(水的三级点)

3、对动植物的数量和分布有影响

6种群动态的内容:

一、种群密度(绝对密度和相对密度)

二、种群统计学:

1、种群年龄结构和性别比,2、生命表的编制,3、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4、综合生命表,5、种群增长率

三、种群增长模型、四、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7种群空间格局分为:均匀型、随机型和成群型。

8种群调节:

一、气候调节学说、二、生物调节学说、三、自动调节学说(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和遗传调节)。

9种群特征有:

1、数量特征、2、空间分布特征、3、遗传特征。

10繁殖策的类型:

1、r-选择和K-选择

2、R-、C-、和S-选择。

11种内关系有:密度效应、动物见得性行为。

12种间关系:种间竞争、他感作用、捕食作用和寄生和共生。

13密度效应有那几个基本法则:

1、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2、-3/2自疏法则

14生物群落的特征:

1、具有一定的外貌,2、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3、具有一定的结构,4、形成群落环境,5、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6、一定的动态特征,7、一定的分布范围,8、群落的边界特征。

15机体观点及其主要思想:认为群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一个有组织结构的生物系统。16个体论观点:群落是人们为了研究方便而划分的有机体结构。

17群落的种类组成:

1、优势种和建群种,2、亚优势种,3、伴生种,4、偶见种或稀见种。18种的个体数量指标有:多度、密度、盖度、频度、高度、重量。

19种的综合数量指标:优势度、重要值、综合优势比、20生活型的5个种类:

1、高位芽植物

2、地上芽植物

3、地面芽植物

4、隐芽植物

5、一年生植物。

21生长型植物:木本植物、半木本植物、草本植物。

22层片与层的差别:层次:系统在结构或功能方面的等级秩序。具有多样性,可按物质的质量、能量、运动状态、空间尺度、时间顺序、组织化程度等多种标准划分。不同层次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征,既有共同的规律,又各有特殊规律。

层片:植物群落结构的一种基本单位,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种组成。在植物群落垂直属次划分中,同一层植物常由若干生态要求上很不相同的种组成,层片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这些种具有一定的生态生物学一致性;特别重要的是,它具有一定的小环境,这种小环境构成植物环境的一部分。

24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有人称之为群落的二维结构。岛屿对群落结构的影响:1岛屿的种数-面积关系(岛屿面积越大、种数越多)2MacArthur平衡说(岛屿上的种数决定于物种的迁入和死亡的平衡)3岛屿生态与自然保护

25演替按时间分为: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快速演替;按起始条件划分:原生演替,26次生演替,;按性质分:水生演替、旱生演替;

27演替顶级3个学说:1单元顶级论:指出演替就是在地表上同一地段顺序出现不同的生物群落的时间过程。任意一类演替都经过迁徙、定居、群聚、竞争、反应、稳定6个阶段。到达稳定阶段的群落、就是和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的群落,这就是演替的终点。2多元顶级论:如果一个群落在某种生活环境中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结束他的演替过程,就看做是多元顶级论。3顶级-格局假说:该假说认为,在任何一个区域内,环境因子都是连续不断地变化的。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各种类型的顶极群落,不是截然呈离散状态,而是连续变化的,因而形成连续的顶极类型,构成一个顶极群落连续变化的格局。在这个格局中,分布最广泛且通常位于格局中心的顶极群落,叫做优势顶极,它是最能反映该地区气候特征的顶极群落,相当于单元顶。

28群落演替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演替过程中生物量分为更新期,积累期、过渡期、稳定期4个发展期。

29控制演替的因素有:1植物繁殖体得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2群落内部环境变化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变化4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5人类活动。

30中国植物群落3个分类单位:植被型、群系、群丛。

31法瑞学派的群落分类的依据:该系统是以植物区系为基础,从基本分类单位到高级单位,都是以群落的种类组成为依据。

32美国的群落分类依据是:根据群落动态发生演替原则来进行群落分类的。

33生态系统组成单位:包括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4生态系统结构特征: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时间结构(长时间度量,中等时间度量,昼夜、季节短时间的变化)

35生态系统金字塔类型:有数量金字塔,生物金字塔,能量金字塔。

36营养级内的生态效应:同化效应,生长效应;营养级之间的生态效应:消费效率,林德曼效率。

37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类型:水循环,气体循环,沉积循环。核心是水循环。气体循环中,物质的主要贮藏库是大气和海洋。

38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格局:1水平地带分布(纬度地带分布和经度地带分布)2垂直地带性分布。

39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1能够维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能够防风固沙、调节土壤、空气的温湿度,改良土壤。2为人类提供木材,能源材料,各种林产品和动植物的副产品。

40影响草原生态系统分布的因素:水分、温度、地形的主要影响。

景观生态学研究对象与内容:1景观结构: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2景观功能: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3景观动态:景观在结构和功能上随时间推移发生变化。

41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哪些影响:1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呼吸和分解都加快。2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发生变化,3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生物多样性丧生和减少。4生态系统的结构5生态系统功能,6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已经领域。

42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43生态风险评价步骤:问题的形成,分析过程,风险特征化,风险的管理。

第五篇: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1.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为的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生活,相互影响,彼此能交配繁殖的同种个体的集合。

3.群落: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4.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范围内,植物、动物、真菌、微生物群落与其非生命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动态复合体。

5.生态监测:利用生命系统各层次对自然或人为干扰引起环境变化的反应来监测与评价环境质量的一套方法和技术体系,是环境质量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6.指示生物法:是利用指示生物来监测环境状况的一种方法。

7.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8.食物链:是指由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组成的能量运转序列,是生物之间食物关系的体现,即生物因捕食而形成的链状顺序关系,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的基本载体。

9.群落演替:生物群落常随环境因素或时间的变迁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包括一个群落自身所经历的发育,即群落由发育初期,成熟期和衰老期的变化。同时在一定的地段上群落由一个类型转变成另一个类型的有顺序的演变过程。

10.景观生态系统:景观生态系统是若干类型系统的组合,其数据的空间尺度要比生态系统大,主要是气候、地形、群落与生态系统、土壤物理特征、生态系统类型的空间分布等。

11.生态系统服务:指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消费、流通、还原和调控活动提供有形的或无形的自然产品,环境资源和生态损益的能力。

12.生态系统管理:是指在充分认识生态系统整体性与复杂性的前提下,以持续地获得物质产品,生态及社会效益为目标,并依据对关键生态过程和重要环境因子长期监测的结果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13.生态力:是指生态系统服务的能力,即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服务的能力。

14.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二,填空题

1.五大圈层是什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

2.信息传递包括哪四种——物理信息及其传递、化学信息及其传递、行为信息及其传递、营养信息及其传递。

3.指示生物法有哪四种——

(1)现场比较评比法 适用于植物或运动性很小的生物;

(2)栽培或饲养比较试验法 适用于动、植物;

(3)人工熏气法 动、植物均适用;

(4)浸蘸法。

4.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有哪三类——聚群分布、随机分布、地理分布。

5.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哪些——公平性原则,合理需求原则,和谐性原则,持续性原则。

6.种群密度的四个参数——出生率、死亡率、牵出率、迁入率。

7.生态因子作用包括哪五个方面——光、温度、水、大气、土壤。

三,简答题

1.生态监测基本要求有哪些?

答:(1)样本容量应满足统计学要求。

(2)要定期,定点连续观测。

(3)综合分析。

(4)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城市热岛效应是什么?

答: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3.光的生态作用是什么?

答:

(一)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1)光强与植物。光对植物的形态建成和生殖器官的发育影响很大。

(2)光强与动物。光照强度与很多动物的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1)植物对不同波长的光吸收,反射投射有不同的作用,因此对植物的生长影响是不同的。

(2)可见光对动物的生殖,体色变化,迁徙,羽毛更换,生长和发育都有影响。

(3)不可见光对生物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三)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

(1)植物的光周期。根据植物对日照长度的反应,形成了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

(2)动物的光周期。日照长短和变化是许多动物进行迁徙、生殖、换毛等生命活动最可靠的信号系统。

4.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定义:指既满足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是指代内和代际机会选择的公平性。

(2)合理需求原则。这就要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来满足,立足于人的合理需求而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前提,发展和需求要以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3)和谐性原则。人类必须与自然共同协调才能持续生存和共同繁荣。

(4)持续性原则。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器生存率的能力。

5.干扰生态学的意义是什么?

答:(1)干扰有利于促进系统的演化。

(2)干扰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的因子。

(3)干扰能调节生态关系。

6.生态工程的定义和作用?

答:定义: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方法设计的促进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工艺生产系统。

作用:(1)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发展。

7.酸雨的定义和危害

答:定义:是指PH值小于5.65的酸性降水。雨水被大气中存在的酸性气体污染,pH小于5.65的酸性降水叫酸雨。

危害:(1).酸雨的危害十分严重。它能使湖泊河流酸化,严重影响鱼类的生存。

(2)使土壤酸性化,破坏土壤,同时本酸化会导致有毒金属(汞和铝等)从土壤和沉积物中释放出来,影响树木的生长,危害农作物。

(3)破坏城市建筑物、机器、桥梁;腐蚀名胜古迹及雕塑。

(4)影响微生物的活性,降低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8.应对气候变暖的措施以及国际社会控制变暖的行动是什么?

答:措施;(1)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2)加大在科技和公众教育领域投资,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

(3)发展电动汽车,控制汽车尾气排放标准。

(4)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加大绿色投资,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创造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5)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

(6)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6)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暖。

国际控制变暖的行动:(1)1988年联合国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负责分析和报告关于全球变暖的科研成果。

(2)1992年,世界各国首脑参加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地球峰会。在峰会上,154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但它并没有为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设定一个具体的目标。

(3)1997年,在日本京都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到2012年的温室气体的排放水平比1990年减少约5%。包括美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签署了京都议定书。

(4)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5)2007年12月15日下午,经过持续十多天的马拉松式谈判,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终于通过名为“巴厘路线图”的决议。“巴厘岛路线图”规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新的安排举行谈判,达成一份新协议。新协议将在《京都议定书》第一期承诺2012年到期后生效。

(6)2009年12月7日起,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将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15次缔约方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四,问答题

顶级群落各种学说不同点在哪?

答:顶级群落:随着群落演替的进展,最后出现一个相对稳定的群落阶段,称之为顶级群落。演替顶级学说理论包括单元顶级轮、多元顶级论和顶级-格局学说。

单元顶级论:美国生态学家 Clements 认为,在同一气候,无论演替初期的条件多么不同,最终都能形成一个与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的演替顶级,包括气候顶级和各类前顶级。

多元顶级论:多元顶级理论由英国生态学家 Tansley 提出。该学说认为,某一气候区域的物理环境远不是同一的,因此在该气候区域内的不同生境中就会有各种不同类型的顶级群落。在一个气候区域内,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一定都汇集在一个共同的气候顶级终点。

顶级-格局学假说说:Whittaker 认为在任何一个区域内,环境因子都是连续不断变化的。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各种类型的顶级群落,如气候顶级,土壤顶级,地形顶级,火烧顶级等,不是截然呈离散状态的而是连续的,因而形成连续的顶级类型,构成一个顶级群落连续变化的格局。

各种学说的不同点:(1)单元顶级论认为,只有气候因素才是决定性的因素,其他的因素都是第二位的,但可以阻止群落像气候顶级发展;多元顶级论则认为,除气候以外的其他因素,也可以决定顶级的形成。(2)单元顶级理论认为,在一个气候区域内,所有群落都有趋同性的发展,最终形成气候顶级;而多元顶级理论不认为所有群落都会趋于一个顶级。(3)顶级-格局论是多元顶级论的变形,与多元顶级论不同的是,多元顶级论认为的顶级群落的形成是离散状态的;而顶级-格局论认为顶级群落的形成是连续的。

1.生物入侵的定义和途径有哪些?

答: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总体来看,生物入侵的渠道包括以下三种:

(1)自然入侵

这种入侵不是人为原因引起的,而是通过风媒、水体流动或由昆虫、鸟类的传带,使得植物种子或动物幼虫、卵或微生物发生自然迁移而造成生物危害所引起的外来物种的入侵。

(2)无意引进

这种引进方式虽然是人为引进的,但在主观上并没有引进的意图,而是伴随着进出口贸易,海轮或入境旅游在无意间被引入的。

(3)有意引进

这是外来生物入侵的最主要的渠道,世界各国出于发展农业、林业和渔业的需要,往往会有意识引进优良的动植物品种。

2.生态系统基本原理包括哪些?

答:(1)系统开放原理。生态系统的研究表明,任何一个可持续性系统都必须是开放的系统,都必须有外熵流的输入,否则系统会走向无序,直至崩溃。

(2)相生相克原理。自然界中的各类生物间,生物与其生存环境间都存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3)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原理。能量在生态系统的流动过程和特征保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有序发展。而物质的在生态系统中是多级和反复利用的。

(4)生态平衡与耐受极限原理。任何系统对外界的干扰耐受都是有极限的,超过这个极限,系统就会受到破坏甚至崩溃,即系统反馈调节功能丧失。

(5)生态位原理。生态系统中的任何物种,都对其生存环境有特定的要求,同时又对环境产生影响。因此,他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有规律的。

(6)等级系统原理。生态系统是一个由若干单元组成的有序的等级系统,系统中的每一层都是由不同的亚系统或整体元组成,每一级组成单元相对于低层次表现出整体特性,而对上一层次则表现出从属性或受制约性。

4.生态监测的优缺点是什么?

答:优点:(1)能综合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

(2)具有连续监测的功能。

(3)具有多功能性。

(4)监测灵敏度高

缺点:(1)监测反应时间长。不能像理化监测仪器那样迅速作出反应,从而可在较短时间内就能获得监测结果,也不能像仪器那样能精确地监测出环境中某些污染物的含量,它通常反映的只是各监测点的相对污染或变化水平。

(2)外界各种因子容易影响生态监测结果和生物监测性能。

(3)生物生长发育,生理代谢状况等都制约着外干扰的作用。

(4)指示生物同一受害症状可由多种因素造成,增加了对监测结果判别的困难。

5.生态系统服务的内涵有哪些?

答: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主要包括向经济社会系统输入有用物质和能量、接受和转化来自经济社会系统的废弃物,以及直接向人类社会成员提供服务(如人们普遍享用洁净空气、水等舒适性资源)。

内涵包括:(1)有机质的生产与生态系统产品

(2)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于维护

(3)调节气候

(4)减缓灾害

(5)维持土壤功能

(6)传粉播种

(7)控制有害生物

(8)净化环境

(9)感官,心理和精神调节

(10)美学和文化创作的源泉

下载湿地生态学复习资料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湿地生态学复习资料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复习资料城市生态学

    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应用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以及系统组成成分间和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

    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 1. 生境是一个综合体,是由各种因素组成的。组成生境的因素称生态因子。 2. 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 1)拮抗作用 2)协同、增强和叠加作用 3)净化作用 3. 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 1)限......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总结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总结1.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

    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共5则范文)

    1、生态学:关于有机体与周围外部世界的关系的一般学科,外部世界是广义的生存条件。 2、生态因子:生境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有机体存活数量......

    从媒体关注的生态学热点问题谈起湿地

    从媒体关注的生态学热点问题谈起湿地 (王玉颖 ***地理科学学院2010级师范四班) 摘要:经济发展越来越快的今天,人们不断在城市、乡村中扩展其发展地域却忽视了对自然......

    生态学专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什么是斑块-廊道-基质模式?如何区分这三类景观结构单元? 2. 什么......

    12年生态学考研真题复习资料期末考试经典总结(全文5篇)

    12年生态真题 名词解释(5*5) 互利共生 斑块 生态幅 克隆植物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计算题(15) 下表是4个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效率的比较,请根据表中的数据比较不同生态系统的生产效率......

    环境生态学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引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基本条件。过去的一个世纪,人们在创造了高速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那么多沙漠、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