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总结

时间:2019-05-14 16:58: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总结》。

第一篇: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总结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总结

1.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2.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3.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相互联系的诸要素的联合体。)

4.构成一个系统必须具备的3个条件:1.有两个以上的组分;2.组分之间有密切联系;3.能以整体方式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

5.子系统:由系统内各组分自身构成的系统叫做子系统。

6.整合特性:系统能产生其组分或子系统所没有的功能,这种特性,通常称为系统的整合特性。

7.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8.生态系统组成部分:环境组分:1.辐射、气体、水体、土体;生物组分: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小型消费者。

9.农业生态系统:是特别地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任务:1.揭示农业生态系统内外相互关系的基本规律;2.探讨最佳农业生态系统或生态农业模式;3.协调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0.耐性范围: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或称阈值),它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

11.生活型:由于环境对生物的限制作用,不同种的生物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会发生趋同适应,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12.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可以遗传的类群,称为生态型。

13.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14.种群: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总和。

15.种群大小(种群密度):是指一定面积或容积内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种群的密度可以分为粗密度和生态密度。)

16.粗密度:(又称为天然密度)是指单位空间某个种的实际个体数量(或生物量)

17.生态密度:是指单位栖息空间某个种群的个体数量(或生物量)。

18.增长型种群:其年龄结构呈典型的金字塔形,种群中有大量的幼体和极少的老年个体,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19.稳定型种群:每一龄级的个体死亡数接近于进入该龄级的新个体数,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20.衰退型种群:种群中幼体比例较小,而老年个体比例较大,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趋于衰退甚至消失。

21.环境容纳量: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或最大密度),称为系统对该种群对的环境容纳量。

22.种群分布有3种类型:随机的,均匀的,聚集的(或成丛的)

23.生命表:又称为寿命表或死亡率表,它可用来综合评定种群各年龄组的死亡率和寿命,预测某一年龄组的个体能活多少年。

24.竞争:是指两个生物争夺同一对象而产生的对抗作用。分为:1.直接干涉型竞争和资源利用型竞争。

25.捕食:一个物种的成员取食另一个物种成员的现象。

26.寄生:一个钟(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从而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

27.偏害作用:是指当两个物种在一起时,由于一个物种的存在,可以对另一物种起抑制作用,而自身却无影响。如植物化感作用。

28.偏利作用:又称单惠共生,是指相互作用的两个种群一方获利,而另一方则没什么影响。

29.原始合作:即两种生物在一起,彼此各有所获,但二者之间不存在依赖关系。

30.互利共生:是一种专性的,双方都有利并形成相互依赖和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流的共生关系。

31.化感作用:植物(包括微生物)通过向周围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从而为临近植物(或微生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抑制或促进作用,这种影响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地。植物通过1.挥发;2.根分泌;3.雨水淋溶;4.残体分解4中途径释放化感作用。

32.植物的次生代谢物质对昆虫的行为作用分位3种:1.吸引;2.排斥;3.中性。

33.昆虫性信息素应用:1.大量诱捕害虫;2.干扰昆虫交配;3.用于虫情测报。

34.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组成及其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称为群落演替。可分为原初演替和次生演替。

35.原初演替:是指在从未有过生物的裸地上开始的演替。

36.次生演替:则是在原有生物群落被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

37.农业作物群落具有以下特点:1.能量上,净生产量较高;2.养分循环上开放,循环比例低,养分流通快;3.物种结构简单,趋于单一化;4.抗变稳定性差,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等。

38.协同进化:是指在中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下,不同种生物间相关性状在进化中得以形成和加强的过程。

39.库:物质在运动过程中被暂时固定、储存的场所称为“库”。

40.物质流:物质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运行称为流。

41.生物量:在某一特定观察时刻,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积存的有机物总量构成生物量。

42.周转率:是指系统达到稳定状态后,某一组分(库)中的物质在单位时间内所流出的量或流入的量占库存总量的分数值。

43.循环效率:循环物质与输入物质的比例称为循环效率。

44.物质循环可分为:1.水循环;2.气体循环;3.沉积物循环。

45.物种结构:是指农业生态系统或模式内农业生物种类的组成、数量及相互关系。

46.杜能的两个理论:1.生产集约理论;2.生产结构理论。

47.生产集约度理论:越靠近中心城镇,生产集约程度越高。

48.生产结构理论:易腐烂变质、不耐储藏和单位重量价格低的农产品在靠近城市的区域生产,反之亦然。

49.垂直结构:又称立体结构,是指农业生物之间在空间垂直方向上的配置组合。

50.食物链:生物成员之间通过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所联系起来的链状结构称为食物链,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有1.捕食食物链2.寄生食物链3.腐食食物链。

51.延长食物链的方式主要有1.增加生产环(绿色食物)2.引入转化环(动物或微生物)3.引入抑制环(生物防治)

52.食物链加环的作用:1.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提高农副产品的利用率;3.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和转化率。

53.加环的主要类型:1.生产环;2.增益环;3.减耗环;4.复合环;5.加工环。

54.生态系统的辅助能:除太阳能外,通过自然补加或人工投入方式,对生态系统输入的其他形式能量,这些能量对生态系统的生物生长繁衍乃至食物链能量转化与传递起辅助作用。

55.生物质能:主要是指植物或其他被动物转化的排泄物等生物有机质储存的能量。

56.初级生产:是指自养生物利用无机环境中的能量进行同化作用,在生态系统中首次把环境的能量转化成有机体化学能,并储存起来的过程。

57.如何提高农业生产力:1.选育高光效的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2.保护农业环境,治理生态退化,改善农业生产的资源环境条件,建立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3.调控作物群体结构,尽早形成并尽量维持最佳的群体结构;4.改进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合理密植,实行间套种,提高栽培管理技术。

58.温室效应原理:地面接收逆辐射后就会升温,或者说大气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59.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域能物流有两种关系:通过价格的耦联关系和相互独立的关系。

60.资源:是一定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下由人们发现的、可被利用的、有价值的物质以及无形的资本、技术和才智。

61.农业资源:是一种特定的资源,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利用的有形投入和无形投入。可分为:1.自然资源;2.社会经济技术资源。

62.农业自然资源包括:1.农业气候资源;2.农业土地资源;3.农业水资源;4.农业生物资源。

11.试述农业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制约因素及其提高的途径。

答:制约因素:生物遗传特性决定的内部制约、生态环境决定的外部限制

提高途径:1)选育高光效的抗逆性很强的优良品种2)保护农业环境,治理生态退化,改善农业生产的资源环境条件,建立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3)调控作物群体结构,尽早形成并尽量维持最佳的群体结构4)改进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合理密植,实行间套种,提高栽培管理技术

12.如何合理利用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

答1)加强替代资源的开发2)节约使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加强像金属铁、铜这类资源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和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

1)直接限制收获量2)通过限制开发能力,间接限制收获量3)立法4)经济政策5)制定人口政策6)替代资源

第二篇: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部分资料)

1、生态学作为一个学科名词,是德国博物学家E.Haeckel于1866年在其著作《普通生物形态学》中首次提出。

2、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这里,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本身,即不同的生物系统,而环境则指生物生活其中的无机因素,生物因素和人类社会,即环境社会。

3、生态学形成和发展:

一、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

二、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

三、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

四、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开始)

4、几个著名的生态学派:北欧派、法瑞派、英美派、苏联派

5、生态学研究对象:经典生态学以动植物种(个体)、种群、群落为主要研究对象。

现代生态学以生态系统、景观与全球研究。

6、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环境只具有相对的意义,环境这个概念既是具体的,又是相对的。

7、环境因子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可分为3大类:气候类、土壤类、生物类。

8、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9、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代替性和补偿性。

10、种的性状可分为:基因型、表型

11、种群是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种群的基本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

12、种间关系指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种内关系指存在于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13、生物种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类型:偏利作用、原始合作、互利共生、中性作用、竞争(直接干涉型)、竞争(资源利用型)、偏害作用、寄生作用、捕食作用

14、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在一定范围之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原因在于:在高密度情况下,植株之间的光、水、营养物的竞争十分激烈,在有限的资源中,植株的生长率降低,个体变小。

15、自疏法则:

16、生物群落:是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和结构,包括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并具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群落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外貌、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具有一定的结构、形成群落环境、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一定的动态特征、一定的分布范围、群落的边界特征

17、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

18、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者是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

19、中度干扰假说:即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

20、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是朝着一个方向连续的变化过程

21、生物群落演替类型:

按延续时间分为(1)、世纪演替(2)、长期演替(3)、快速演替按起始条件分(1)、原生演替(2)、次生演替、按基质的性质划分:(1)、水生演替(2)、旱生演替

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1)、内因性演替(2)、外因性演替按群落代谢特征划分(1)、自养性演替(2)、异养性演替

22、单元顶级论与多元顶级论异同点:

同:都承认顶级群落是经过单向的变化而达到稳定状态的群落,而顶级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是和生境相适应的.不同点:(1)、单元顶级论认为,只有气候才是演替的决定因素,其他都是第二位的,但可以阻止群落向气候顶级发展;多元顶级论认为,除气候之外的其他因素,也可以决定顶级的形成。(2)、单元顶级论认为,在一个气候区域内,所有群落都有趋同性的发展,最终形成气候顶级;而多级顶级论不认为所有群落最后都会趋于一个顶级。

23、群落形成和发生:

24、植物群落分类: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群丛(基本单位)

25、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基本组成: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可以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26、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

27、分解过程:分解作用是碎裂、异化和淋溶3个过程的综合。由于物理和生物的作用,把尸体分解为颗粒状的碎屑称为碎裂;有机物质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从聚合体变成单体称为异化;淋溶则是可溶性物质被水所淋洗出。

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动物

28、物质分解过程:

29、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生态系统的功能除体现在生物生产过程、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以外,还体现在系统中各生命成分之间存在着信息传递

30、能量和信息是物质的两个主要属性

3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类型: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营养信息

3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三大类型: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

型循环

33、热带雨林:分布在低纬度带,主要生长在年平均温度24度以上,或者是最冷月平均气温18度以上的热带潮湿低地,具有独特的外貌和结构特征。主要分布在中、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盆地、南亚地区,中国云南、台湾、海南及澳大利亚局部地区也有分布

34、全球变化:包括大气成分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变化、人口增长、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变化

35、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包括:

1、全球变暖,两极冰雪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2、降水格局发生变化

3、全球云量分布的变化

4、气候灾害事件,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频繁发生

36、人类的生态环境包括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水圈

37、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

38、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害的发展。包括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持续性原则

第三篇: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

名词解释: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见相互关系的科学。

2环境概念: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要素。(生态因子是环境因子中的一部分).4环境因子:生物体研究中心以外的都叫环境因子。

5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或繁殖的因子。

6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最小食物的量

7耐性定律:生物生长或繁殖的环境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的不足或超过生物的耐性,就会导致该生物不能存活后死亡。

8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的适用范围的大小。

9内稳态:生物通过自身体内环境使生活环境保持稳定。

10指示生物:能够指示环境中某些生物。

11光周期:指昼夜周期中光照期和暗期长短的交替变化

12温周期:温周期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气温是呈周期性变化的,许多生物适应温度的某种13节律性变化,并通过遗传成为其生物学特性。

14有效积温:是指某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累积之和。K=N(T-T0),N指天数、T代表当地的平均气温,T0生物生长最低气温。

15生命表:系统描述同期出生的一生物种群在各发育阶段存活过程的一览表。

16繁殖成效:个体现在的输出和未来的输出的总和。

17繁殖价值:指在相同的时间内,特定年龄个体相对新生个体的潜在繁殖能力、包括现时价值和剩余繁殖价值。

18亲本投资:有机体在生产子代,护养子代所消耗的时间,能量和资源所有的量。19繁殖成本:有机体在繁殖后代时对能量和资源所有的消耗。

20分配原理:某一空间内的能力是固定的,消耗了就会减少。

21高斯假说: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的种间竞争现象,两个物种越相似,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22生态位: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地理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间的功能关系。

23他感作用: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的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24生物群落:一定环境中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

25多度:用来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个体数量,26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27频度:指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

28重要值:用来表示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率+相对盖度

29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物种,不但体态相似,而适应特点也是相似的(包括趋同型和趋异型)。

30叶面积指数=总叶面积(单面计算)/土地面积

31层片:植物群落结构的一种基本单位,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种组成。32同资源种团: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

33交错区: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

34边缘效应: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趋势称之为边缘效应。

35演替:是指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36波动:是短期的可逆变化,其逐年得变化方向不同,一般不发生新种的定向代替。37植被型:凡建群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

38群系:凡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

39群丛:是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就如植物分类中的种。

40、3S指:地里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

41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空间中共同栖居着得所有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和能力六都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42反馈:系统的输出决定系统未来功能的输入。

43负反馈:使输出起到与输入相反的作用,使系统输出与系统目标的误差减小,系统趋于稳定

44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

45生态失衡: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其干预程度超过生态系统的阈值范围,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状态,而对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的一种生态现象。46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指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生态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及其在地球表层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等个圈层之间、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的进行着反复循环过程。

47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

48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单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49湿地:潮湿或浅积水地带发育成水生生物群和水成土壤的地理综合体。包括陆地上天然的和人工的,永久的和临时的各类沼泽、泥炭地、咸、淡水体,以及低潮位时6米水深以内的海域。

50尺度:指对某一研究对象后现象在空间上或者是时间上的量度,分别称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

51空间粒度:景观中最小可辨识单元所代表的特征长度、面积或体积。

52斑道: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部分。53廊道: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

54基底:是指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也最大的背景结构。

55可持续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56什么叫生态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复原的过程。

57生态风险评价:是利用生态学、环境化学及毒理学的知识,定量的确定环境危害人类的负效应的概率及其强度的一种过程。

58什么叫种群:在同一空间内的同种个体的组合。

59生物多样性:生命有机体加强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问答题:

1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有哪些?

1、萌芽时期

2、建立时期

3、巩固时期(有北欧学派、法瑞学派、英美学派、苏联学派)

4、现代生态学时期

2环境因子分类:美国生态学家:分为气候、土壤类、生物类。苏联学者:根据生物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性分为第一周期因子、次生周期因子、非周期因子。Gill分为:植物生长所必须的环境因子、例如:温度、光水分等,植物是否存在都对植物有影响的环境因子、例如:火山。环境的存在受植物的影响,反过来这些因子也影响植被的生存。

3光的生态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包括光的质量、光照强度、光照时间。

4可见光对动物影响有:生殖、体色变化、迁徙、羽毛更换、生长、发育等。

5水的生态作用:

1、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

2、对动植物生长都有影响(水的三级点)

3、对动植物的数量和分布有影响

6种群动态的内容:

一、种群密度(绝对密度和相对密度)

二、种群统计学:

1、种群年龄结构和性别比,2、生命表的编制,3、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4、综合生命表,5、种群增长率

三、种群增长模型、四、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7种群空间格局分为:均匀型、随机型和成群型。

8种群调节:

一、气候调节学说、二、生物调节学说、三、自动调节学说(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和遗传调节)。

9种群特征有:

1、数量特征、2、空间分布特征、3、遗传特征。

10繁殖策的类型:

1、r-选择和K-选择

2、R-、C-、和S-选择。

11种内关系有:密度效应、动物见得性行为。

12种间关系:种间竞争、他感作用、捕食作用和寄生和共生。

13密度效应有那几个基本法则:

1、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2、-3/2自疏法则

14生物群落的特征:

1、具有一定的外貌,2、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3、具有一定的结构,4、形成群落环境,5、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6、一定的动态特征,7、一定的分布范围,8、群落的边界特征。

15机体观点及其主要思想:认为群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一个有组织结构的生物系统。16个体论观点:群落是人们为了研究方便而划分的有机体结构。

17群落的种类组成:

1、优势种和建群种,2、亚优势种,3、伴生种,4、偶见种或稀见种。18种的个体数量指标有:多度、密度、盖度、频度、高度、重量。

19种的综合数量指标:优势度、重要值、综合优势比、20生活型的5个种类:

1、高位芽植物

2、地上芽植物

3、地面芽植物

4、隐芽植物

5、一年生植物。

21生长型植物:木本植物、半木本植物、草本植物。

22层片与层的差别:层次:系统在结构或功能方面的等级秩序。具有多样性,可按物质的质量、能量、运动状态、空间尺度、时间顺序、组织化程度等多种标准划分。不同层次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征,既有共同的规律,又各有特殊规律。

层片:植物群落结构的一种基本单位,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种组成。在植物群落垂直属次划分中,同一层植物常由若干生态要求上很不相同的种组成,层片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这些种具有一定的生态生物学一致性;特别重要的是,它具有一定的小环境,这种小环境构成植物环境的一部分。

24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有人称之为群落的二维结构。岛屿对群落结构的影响:1岛屿的种数-面积关系(岛屿面积越大、种数越多)2MacArthur平衡说(岛屿上的种数决定于物种的迁入和死亡的平衡)3岛屿生态与自然保护

25演替按时间分为: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快速演替;按起始条件划分:原生演替,26次生演替,;按性质分:水生演替、旱生演替;

27演替顶级3个学说:1单元顶级论:指出演替就是在地表上同一地段顺序出现不同的生物群落的时间过程。任意一类演替都经过迁徙、定居、群聚、竞争、反应、稳定6个阶段。到达稳定阶段的群落、就是和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的群落,这就是演替的终点。2多元顶级论:如果一个群落在某种生活环境中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结束他的演替过程,就看做是多元顶级论。3顶级-格局假说:该假说认为,在任何一个区域内,环境因子都是连续不断地变化的。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各种类型的顶极群落,不是截然呈离散状态,而是连续变化的,因而形成连续的顶极类型,构成一个顶极群落连续变化的格局。在这个格局中,分布最广泛且通常位于格局中心的顶极群落,叫做优势顶极,它是最能反映该地区气候特征的顶极群落,相当于单元顶。

28群落演替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演替过程中生物量分为更新期,积累期、过渡期、稳定期4个发展期。

29控制演替的因素有:1植物繁殖体得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2群落内部环境变化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变化4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5人类活动。

30中国植物群落3个分类单位:植被型、群系、群丛。

31法瑞学派的群落分类的依据:该系统是以植物区系为基础,从基本分类单位到高级单位,都是以群落的种类组成为依据。

32美国的群落分类依据是:根据群落动态发生演替原则来进行群落分类的。

33生态系统组成单位:包括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4生态系统结构特征: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时间结构(长时间度量,中等时间度量,昼夜、季节短时间的变化)

35生态系统金字塔类型:有数量金字塔,生物金字塔,能量金字塔。

36营养级内的生态效应:同化效应,生长效应;营养级之间的生态效应:消费效率,林德曼效率。

37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类型:水循环,气体循环,沉积循环。核心是水循环。气体循环中,物质的主要贮藏库是大气和海洋。

38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格局:1水平地带分布(纬度地带分布和经度地带分布)2垂直地带性分布。

39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1能够维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能够防风固沙、调节土壤、空气的温湿度,改良土壤。2为人类提供木材,能源材料,各种林产品和动植物的副产品。

40影响草原生态系统分布的因素:水分、温度、地形的主要影响。

景观生态学研究对象与内容:1景观结构: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2景观功能: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3景观动态:景观在结构和功能上随时间推移发生变化。

41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哪些影响:1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呼吸和分解都加快。2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发生变化,3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生物多样性丧生和减少。4生态系统的结构5生态系统功能,6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已经领域。

42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43生态风险评价步骤:问题的形成,分析过程,风险特征化,风险的管理。

第四篇:农业生态学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经典生态学:个体,种群,生态系统,群落,景观,生物圈

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 , 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 , 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的结构:指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和各组分间的能量、物质、信息流的方式和特点。

农业生态系统: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

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一个网状结构。

营养级:食物链上能量和物质被暂时储存和停留的位置亦即每一种生物所处的位置(环节)称为营养级。

生态金字塔:能量通过营养级逐级减少,如果把通过各营养级的能流量,由低到高画成图,就成为一个金字塔形,称为能量锥体或金字塔。

生态效率:指各种能流参数中的任何一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级内部的比值关系。林德曼定律(十分之一定律):能量沿营养级的移动时,逐级变小,后一营养级只能是前一营养级能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地球上的各种化学元素和营养物质在自然动力和生物动力的作用下,在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内,乃至整个生物图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地进行流动和循环的过程,就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简称生物地化循环。

地质大循环:指物质或元素经生物体的吸收作用,从环境进入生物有机体内,生物有机体再以死体、残体或排泄物形式将物质或元素返回环境,经五大自然圈层的循环后,再被生物利用的过程。

系统构成的条件:①由一些要素组成;②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③要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产生跟各个组成成分不同的新功能,即整体功能。

系统的基本特征:系统组分的整体性,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

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①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初级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②是一个有生命的开放式的功能系统;③一个生态系统占据一定的空间并随时间发生演变;④生态系统内部保持有一定的平衡关系。生态系统的功能: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行为信息。

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①生物组分(经人工驯化的农业生物,最重要的调节者与主体消费者——人类)②环境组分(自然环境组分,人工环境组分)。

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组分结构,时空结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营养结构。

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①能量流——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包括太阳能、自然辅助能、人工辅助能。②物质流。③信息流。④价值流。

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

1.生物构成方面:①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是经人工驯化培育的农业生物以及与之相关的生物,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是特定环境下经生物种群间、生物与环境间长期相互适应形成的自然生物群落②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结构单一,物种多样性低于自然生态系统。

2.环境条件方面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受到人类的调控与改造,以便农业生物能够更加高效地转化出人类所需的各种农副产品 3.结构与功能方面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既包含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组分又包含了社会经济因素的组分。

4.稳定机制方面自然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十分丰富,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建立了复杂的食物链与食物网,形成了自然的自我调节稳定机制,保证自然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发展农业生态系统因生物种类减少,食物链结构变短,自然调节的稳定机制被削弱,生物小循环:指环境中的元素经生物体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多层次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生物放大作用(食物链浓集效应):某些物质当他们沿食物链移动时,既不被呼吸消耗,又不容易被排泄,而是浓集在有机体的组织中的现象。

种群: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总和

生态密度:指单位栖息生物实际占有空间内的个体数量(或生物量)。生态出生率(实际出生率):一定时期内,种群在特定条件下实际繁殖的个体数量,它受生殖季节、一年生殖次数、一次产仔数量、妊娠期长短和孵化期长短、以及环境条件、营养状况和种群密度等因素影响。

生态对策: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对某一些特定的生态压力所采取的生活史或行为模式。

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密度改变时,就必定会对相邻个体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

群落:指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环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群落最小面积(表现面积):指能够包括群落中绝大多数的生物种类和表现出该群落一般结构特征的最小面积。

物种多样性: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层片:是群落的结构单元,具有一定的生态生物学一致性和一定小环境的种类组合。生态位: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来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是一个生物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增加的现象称边缘交应。

生物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过程。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

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的现象。

趋异适应:是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差异,长期受不同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不同个体群之间在形态、生理等方面产生的相应生态变异。

生态型: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具有类似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物种类群。

贝格曼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阿伦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下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稳定性:生态系统与其组成成分(种群或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干扰所带来的影响和破坏能够自我调控、自我修复和自我延续使其内部稳定的能力。

系统的功能组分冗余:在一个系统中,具有同一功能的组分数量超过必须的数量,处于备用状态,这称为系统的功能组分冗余。系统的反馈作用:系统的运行结果作为控制信息(反馈信息),回到系统调控中心,对系统未来动态产生影响,这种作用过程称系统的反馈作用。

生态系统的三种结构:物种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农业生态系统

食物网的类型: 草牧食物链,腐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混合食物链。地质大循环的特点:时间长、范围广,是闭合式循环。生物小循环的特点:时间短、范围小,是开放式的循环。物种多样性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竞争排斥原理:对环境资源要求很相似的两个物种,由于对食物或生活资源而竞争,使两个物种不能长期共存,最后竞争力弱的物种部分灭亡或被取代。

农业生态系统能量的来源:太阳能,自然辅助能,人工辅助能。三种类型的循环:水循环、气相型循环、沉积型循环。

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的一般模式:土壤植物动物土壤的养分循环的一般模式。该模式包括三个主要养分库,即植物库、家畜库和土壤有效养分库。

次级种群参数:性比、年龄分布、种群增长率、分布型。种群的空间分布:均匀型、随机型、成群型。

种群的年龄结构:年龄锥体有三种类型:下降、稳定和增长型。

种群增长模型: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Nt+1=N0λt,如果λ>1,则种群上升;λ=1,种群稳定;λ<1,种群下降;λ=0,雌体无繁殖,种群在一代,中灭亡。

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①开始期,也可称潜伏期,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②加速期,随着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③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即K/2)时,密度增长最快;④减速期,个体数超过 K/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⑤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

种群间相互关系:①正相互作用;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和原始协作。②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和寄生。决定群落的外貌因素:①植物的生活型②组成物种③植物的季相④植物的生活期。任何一个生物群落的形成,一般都具有这样几个过程:迁移、定居、竞争、反应。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根据起始基质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光的生态作用体现在光质、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影响生物分布的三个条件:光,温度,水。

系统的自我稳定性下降。

5.生产力特点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较高的光能利用率。

6.开放程度方面两者均是开放性的系统,但农业生态系统要高于自然生态系统。

7.能流特征方面因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大量输入与输出的开放系统,系统内自我维持的能量很少。

8.养分循环方面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具有较高的养分输出率与输入率,养分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 9.服从规律方面农业生态系统的存在与发展同时受到自然与社会经济规律即双重规律的支配。

10.运行的“目标”方面自然生态系统运行的“目标”是自然资源的最大限度生物利用,并使生物现存量达到最大;农业生态系统运行“目标”是使农业生产在有限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制约下,最大限度的满足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需要。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通过各个营养级逐级减少的原因:

①各营养级消费者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利用前一营养级的生物量,总有一部分会自然死亡和被分解者利用;②各营养级的同化率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总有一部分变成排泄物而留于环境中,为分解者生物所利用;③各营养级生物要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总要消耗一部分能量,这部分能量变成热能而耗散掉,这一点很重要。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途径:第一条路径(主路径):能量沿食物链各营养级流动,每一营养级均将上一级转化而来的部分能量固定,但最终随着生物体的衰老死亡,分解归还于环境;第二条路径:各个营养级中的部分已死亡的生物有机体进入到腐食食物链,变为CO2、H2O等,能量以热量形式散发;第三条路径:呼吸作用,维持生命代谢。

能量流动的途径特点:①能流是单向流动②能流是能量不断递减的过程③能量流动的途径和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效率的特点:大型动物的生长率低于小型动物。老年动物的生长率低于幼年动物。肉食动物的同化效率高于植食动物。草原生态系统中的植食动物比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植食动物能利用较多的初级生产量。恒温动物的同化效率很高,但生长效率极低。变温动物的同化效率比较低,但生长效率极高。变温动物的总能量转化效率要比恒温动物高的多。变温动物是生态系统中更有效的“生产者”。

能流分析的步骤:①确定系统的边界②确定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③确定系统各组分之间的实物能量流动或输入输出量④将实物量转化为能量⑤绘制能流图⑥能流分析:包括输入能量的结构分析、输出能量的结构分析、能量转化效率分析、综合分析与评价。

农业生态系统能流的调控途径:①扩源:扩大绿色植被面积②强库:一是从生物体本身对能量的贮存能力和转化效率考虑;二是从外界生存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考虑,加强辅助能的投入③截流:通过各种渠道将能量尽可能地截留在农业生态系统之内,扩大流通量,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④减耗:降低消耗,节约能源。

生态系统内能流与物流的关系:①都增循“物质不灭,能量守恒”的原则;②能流是物流的动力,物流是能流的载体;③能流是单向流动,只能利用一次;而物流是往复循环,可重复利用;④物质在流动过程中只会改变形态而不会消失,可在系统内永恒循环;⑤而能流会在转化过程中逐渐衰变,最终转变为低效热能,离开生态系统。

养分循环特点:有较高的养分输入率和输出率;系统内部养分的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养分保持能力弱,流失率较高;养分供求同步机制较弱。

养分循环的调节:①调节的基本原则:合理输入;建立养分再生机制;强调养分保蓄,供求同步;充实有机质库;提高投入效率;系统的整体优化。②调节的具体途径:合理安排归还率较高的作物及类型;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用养结合)。农林牧相结合,发展沼气,解决生活能源问题,促使秸秆还田。农产品就地加工,提高物质的归还率。

种群的特征;①数量特征;种群参数变化是种群动态的重要体现。②空间特征;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的内分布型。③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

生态对策的特征:r-对策: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但增殖率(r)高,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适应于多种栖息环境,种群数量常出现大起大落的突发性波动,如农田中的昆虫、杂草等。k-对策:个体较大,寿命长,存活率高,适应于稳定的栖息生境,扩散能力弱,但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种群密度较稳定,常保持在 k 水平,如乔木、大型肉食动物。利用r 型生物加速物质的循环利用,利用k 型生物稳定环境。

种群间相互关系在农业生产中应用:①建立人工混交林,林粮间作,农作物间套作;②稻田养鱼、养鸭、养萍等;③蜜蜂与虫媒授粉作物的互相利用。

群落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外貌;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具有一定的结构:形成群落环境;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一定的动态特征;一定的分布范围;群落的边界特特征。

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①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②亚优势种: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在复层群落中,它通常位于下层。③伴生种:伴生种为群落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④偶见种或稀见种:偶见种是那些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多半是由于种群本身数量稀少的缘故。

群落的结构要素:①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和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后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植物的生活型类型: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隐芽植物、一年生植物。②生长型:根据植物的可见结构分成的不同类群。生长型反映植物生活的环境条件,相同的环境条件具有相似的生长型,是趋同适应的结果。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①因子的多样性和对生物起作用的综合性(生态因子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②主导因子作用(生态因子的非等价);③直接和间接作用(直接因子:直接对生物发生影响的生态因子,间接因子:通过影响直接因子而对生物发生影响生态因子);④阶段性作用(生物发育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⑤不可替代性和相互补偿性(生态因子间不可替代,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偿)。

自然调控的方式:①程序调控;②随动调控;③最优调控;④稳态调控。

生态系统健康原理:动态性原理,层次性原理,创造性原理,有限性原理,多样性原理,人是特殊组分原理。

第五篇:农业生态学

浅谈生态农业

农学院 农村与区域发展 纪朋涛 2011610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令世界瞩目。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环节,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但是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深思,比如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等现象日益加重。因此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寻求一条科学,环境友好,可持续的道路势在必行。而生态农业的出现使得大家眼前一亮,因为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完全符合当今科学的发展观。因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十分必要,因为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和谐型社会。因此在这里我要小谈一下生态农业,让大家对生态农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关键词:农业 生态农业 小谈 经济发展

一、生态农业的定义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而在中国生态农业又有了新的环境,有了新的特色。我们可以概括其为中国生态农业,其基本内涵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二、生态农业的特点

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生态农业也体现出了其基本特点。

1、综合性。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2、多样性。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3、高效性。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4、持续性。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三、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生态农业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到目前为止主要发展成为了以下几种模式:

(1)时空结构型。这是一种根据生物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而合理组建的农业生态系统,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置的生物种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更加充分的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是在时间上多序列、空间上多层次的三维结构,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佳。具体有果林地立体间套模式、农田立体间套模式、水域立体养殖模式,农户庭院立体种养模式等。

(2)食物链型。这是一种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一种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系统中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出是另一个生产环节的投入,使得系统中的废弃物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并有效的防止农业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具体有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种养加工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等。

(3)时空食物链综合型。这是时空结构型和食物链型的有机结合,使系统中的物质得以高效生产和多次利用,是一种适度投入、高产出、少废物、无污染、高效益的模式类型。

四、生态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生态农业的发展刚刚起步,因此它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总结一下它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而这些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只有合理解决这些问题以后我们才能进一步完善生态农业。

1、理论基础上的不完备

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学、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科学的支持。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科学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种分组有了一定、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对于这些分组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

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产农业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要素之间的藕合规律、结构的优化设计、科学的分类体系、客观的评价方法方面,这种研究与建立在对现有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必须超越生物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应当是多科交叉与综合,需要多种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需要建立生态农业自身的理论体系。

2、技术体系不够完善

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为了在鱼塘中饲养鸭子,就要考虑鸭子的饲养数量而鸭子的数量将受到水的交换速度、水塘容积、水体质量、鱼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水温、鸭子的年龄和大小等众多条件的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的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也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深入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3、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

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农民缺乏对土地、水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的主动性,而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子,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食物安全保障可能更为重要;但对于那些境况较好的农民说,较高的经济效益,可能会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

4、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

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还无法向农民们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持、信贷与信息服务。例如,信贷服务对于许多地方生态农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民们来说,盈利可能往往在项目实施几年后才能得到,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服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另外,尽管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态农业应与更趋向于开发一种机制,以使农民们自愿参与这一活动。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能力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建立起比较有效的能力建设机制,对于更为重要的基层农民来说,很少得到高水平的培训与学习的机会。

5、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

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在中国的许多农村地区,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仍能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目前生态农业的实际情况还不能满足之一需求,因为在一些地方,仅仅依靠种植业的发展,难以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收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既为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之面临这新的挑战,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式,生态农业的发展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而其中农业的产业化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据估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再继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来实现。

五、生态农业的作用。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大势所趋,因为目前我国的农业发展相对来说还比较缓慢,还不能跟上工业及服务业的发展。并且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现象,这些现象对于农业的发展大为不利。但是发展生态农业,却能使我们更好地利用现有的资源,有利于保护好现有的环境。因此我们只能在发展农业时走一条科学的道路。生态农业在区域发展的规划与实施中所能起到的作用应是最大的。因为在区域发展时,通过生态农业我们可以整合整个区域的所有资源与人力以及财力,并合理分配他们,使他们在基础便达到最佳配置,取得最佳成果。因此在发展区域经济时我们应首先考虑生态农业的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完成基础的科学配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一步一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

下载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生态学(范文大全)

    农业生态学重点 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首先提出生态学 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列提出“生态系统” 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提出“食物链”“生态金字塔” 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写......

    《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 一、选择题 1、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包括: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组分两类。 2、种群的营养特征包括:种群的空间分布、种群数量和种群的遗传三个方面。 3、种群的......

    农业生态学

    第一章 绪论 1.农业生态学产生与发展 .生态学的发展 .科学的发展与农业生态学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生态学 2.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 .系统及系统特性 .生态系统及特点 .农业生态系统 3.农......

    农业生态学[本站推荐]

    “桑基鱼塘”模式 [摘要] "桑基鱼塘"模式基塘式水陆结合模式以我国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为典型代表.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势低洼,常闹洪涝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活和生......

    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丛枝菌根在生态系统服务中的关键性作用 Silvio Gianinazzi & Armelle Gollotte & Marie-Noëlle Binet & Diederik van Tuinen & Dirk Redecker & Daniel Wipf 摘......

    湿地生态学复习资料范文合集

    湿地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 绪论 湿地公约于1971年在伊朗小城拉姆萨尔(Ramsar)签订,故该公约又称“拉姆萨尔公约”。公约的全名是:“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一,名词解释1.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为的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

    复习资料城市生态学

    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应用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以及系统组成成分间和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