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1.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为的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生活,相互影响,彼此能交配繁殖的同种个体的集合。
3.群落: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4.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范围内,植物、动物、真菌、微生物群落与其非生命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动态复合体。
5.生态监测:利用生命系统各层次对自然或人为干扰引起环境变化的反应来监测与评价环境质量的一套方法和技术体系,是环境质量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6.指示生物法:是利用指示生物来监测环境状况的一种方法。
7.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8.食物链:是指由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组成的能量运转序列,是生物之间食物关系的体现,即生物因捕食而形成的链状顺序关系,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的基本载体。
9.群落演替:生物群落常随环境因素或时间的变迁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包括一个群落自身所经历的发育,即群落由发育初期,成熟期和衰老期的变化。同时在一定的地段上群落由一个类型转变成另一个类型的有顺序的演变过程。
10.景观生态系统:景观生态系统是若干类型系统的组合,其数据的空间尺度要比生态系统大,主要是气候、地形、群落与生态系统、土壤物理特征、生态系统类型的空间分布等。
11.生态系统服务:指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消费、流通、还原和调控活动提供有形的或无形的自然产品,环境资源和生态损益的能力。
12.生态系统管理:是指在充分认识生态系统整体性与复杂性的前提下,以持续地获得物质产品,生态及社会效益为目标,并依据对关键生态过程和重要环境因子长期监测的结果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13.生态力:是指生态系统服务的能力,即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服务的能力。
14.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二,填空题
1.五大圈层是什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
2.信息传递包括哪四种——物理信息及其传递、化学信息及其传递、行为信息及其传递、营养信息及其传递。
3.指示生物法有哪四种——
(1)现场比较评比法 适用于植物或运动性很小的生物;
(2)栽培或饲养比较试验法 适用于动、植物;
(3)人工熏气法 动、植物均适用;
(4)浸蘸法。
4.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有哪三类——聚群分布、随机分布、地理分布。
5.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哪些——公平性原则,合理需求原则,和谐性原则,持续性原则。
6.种群密度的四个参数——出生率、死亡率、牵出率、迁入率。
7.生态因子作用包括哪五个方面——光、温度、水、大气、土壤。
三,简答题
1.生态监测基本要求有哪些?
答:(1)样本容量应满足统计学要求。
(2)要定期,定点连续观测。
(3)综合分析。
(4)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城市热岛效应是什么?
答: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3.光的生态作用是什么?
答:
(一)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1)光强与植物。光对植物的形态建成和生殖器官的发育影响很大。
(2)光强与动物。光照强度与很多动物的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1)植物对不同波长的光吸收,反射投射有不同的作用,因此对植物的生长影响是不同的。
(2)可见光对动物的生殖,体色变化,迁徙,羽毛更换,生长和发育都有影响。
(3)不可见光对生物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三)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
(1)植物的光周期。根据植物对日照长度的反应,形成了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
(2)动物的光周期。日照长短和变化是许多动物进行迁徙、生殖、换毛等生命活动最可靠的信号系统。
4.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定义:指既满足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是指代内和代际机会选择的公平性。
(2)合理需求原则。这就要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来满足,立足于人的合理需求而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前提,发展和需求要以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3)和谐性原则。人类必须与自然共同协调才能持续生存和共同繁荣。
(4)持续性原则。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器生存率的能力。
5.干扰生态学的意义是什么?
答:(1)干扰有利于促进系统的演化。
(2)干扰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的因子。
(3)干扰能调节生态关系。
6.生态工程的定义和作用?
答:定义: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方法设计的促进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工艺生产系统。
作用:(1)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发展。
7.酸雨的定义和危害
答:定义:是指PH值小于5.65的酸性降水。雨水被大气中存在的酸性气体污染,pH小于5.65的酸性降水叫酸雨。
危害:(1).酸雨的危害十分严重。它能使湖泊河流酸化,严重影响鱼类的生存。
(2)使土壤酸性化,破坏土壤,同时本酸化会导致有毒金属(汞和铝等)从土壤和沉积物中释放出来,影响树木的生长,危害农作物。
(3)破坏城市建筑物、机器、桥梁;腐蚀名胜古迹及雕塑。
(4)影响微生物的活性,降低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8.应对气候变暖的措施以及国际社会控制变暖的行动是什么?
答:措施;(1)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2)加大在科技和公众教育领域投资,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
(3)发展电动汽车,控制汽车尾气排放标准。
(4)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加大绿色投资,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创造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5)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
(6)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6)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暖。
国际控制变暖的行动:(1)1988年联合国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负责分析和报告关于全球变暖的科研成果。
(2)1992年,世界各国首脑参加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地球峰会。在峰会上,154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但它并没有为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设定一个具体的目标。
(3)1997年,在日本京都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到2012年的温室气体的排放水平比1990年减少约5%。包括美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签署了京都议定书。
(4)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5)2007年12月15日下午,经过持续十多天的马拉松式谈判,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终于通过名为“巴厘路线图”的决议。“巴厘岛路线图”规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新的安排举行谈判,达成一份新协议。新协议将在《京都议定书》第一期承诺2012年到期后生效。
(6)2009年12月7日起,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将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15次缔约方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四,问答题
顶级群落各种学说不同点在哪?
答:顶级群落:随着群落演替的进展,最后出现一个相对稳定的群落阶段,称之为顶级群落。演替顶级学说理论包括单元顶级轮、多元顶级论和顶级-格局学说。
单元顶级论:美国生态学家 Clements 认为,在同一气候,无论演替初期的条件多么不同,最终都能形成一个与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的演替顶级,包括气候顶级和各类前顶级。
多元顶级论:多元顶级理论由英国生态学家 Tansley 提出。该学说认为,某一气候区域的物理环境远不是同一的,因此在该气候区域内的不同生境中就会有各种不同类型的顶级群落。在一个气候区域内,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一定都汇集在一个共同的气候顶级终点。
顶级-格局学假说说:Whittaker 认为在任何一个区域内,环境因子都是连续不断变化的。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各种类型的顶级群落,如气候顶级,土壤顶级,地形顶级,火烧顶级等,不是截然呈离散状态的而是连续的,因而形成连续的顶级类型,构成一个顶级群落连续变化的格局。
各种学说的不同点:(1)单元顶级论认为,只有气候因素才是决定性的因素,其他的因素都是第二位的,但可以阻止群落像气候顶级发展;多元顶级论则认为,除气候以外的其他因素,也可以决定顶级的形成。(2)单元顶级理论认为,在一个气候区域内,所有群落都有趋同性的发展,最终形成气候顶级;而多元顶级理论不认为所有群落都会趋于一个顶级。(3)顶级-格局论是多元顶级论的变形,与多元顶级论不同的是,多元顶级论认为的顶级群落的形成是离散状态的;而顶级-格局论认为顶级群落的形成是连续的。
1.生物入侵的定义和途径有哪些?
答: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总体来看,生物入侵的渠道包括以下三种:
(1)自然入侵
这种入侵不是人为原因引起的,而是通过风媒、水体流动或由昆虫、鸟类的传带,使得植物种子或动物幼虫、卵或微生物发生自然迁移而造成生物危害所引起的外来物种的入侵。
(2)无意引进
这种引进方式虽然是人为引进的,但在主观上并没有引进的意图,而是伴随着进出口贸易,海轮或入境旅游在无意间被引入的。
(3)有意引进
这是外来生物入侵的最主要的渠道,世界各国出于发展农业、林业和渔业的需要,往往会有意识引进优良的动植物品种。
2.生态系统基本原理包括哪些?
答:(1)系统开放原理。生态系统的研究表明,任何一个可持续性系统都必须是开放的系统,都必须有外熵流的输入,否则系统会走向无序,直至崩溃。
(2)相生相克原理。自然界中的各类生物间,生物与其生存环境间都存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3)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原理。能量在生态系统的流动过程和特征保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有序发展。而物质的在生态系统中是多级和反复利用的。
(4)生态平衡与耐受极限原理。任何系统对外界的干扰耐受都是有极限的,超过这个极限,系统就会受到破坏甚至崩溃,即系统反馈调节功能丧失。
(5)生态位原理。生态系统中的任何物种,都对其生存环境有特定的要求,同时又对环境产生影响。因此,他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有规律的。
(6)等级系统原理。生态系统是一个由若干单元组成的有序的等级系统,系统中的每一层都是由不同的亚系统或整体元组成,每一级组成单元相对于低层次表现出整体特性,而对上一层次则表现出从属性或受制约性。
4.生态监测的优缺点是什么?
答:优点:(1)能综合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
(2)具有连续监测的功能。
(3)具有多功能性。
(4)监测灵敏度高
缺点:(1)监测反应时间长。不能像理化监测仪器那样迅速作出反应,从而可在较短时间内就能获得监测结果,也不能像仪器那样能精确地监测出环境中某些污染物的含量,它通常反映的只是各监测点的相对污染或变化水平。
(2)外界各种因子容易影响生态监测结果和生物监测性能。
(3)生物生长发育,生理代谢状况等都制约着外干扰的作用。
(4)指示生物同一受害症状可由多种因素造成,增加了对监测结果判别的困难。
5.生态系统服务的内涵有哪些?
答: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主要包括向经济社会系统输入有用物质和能量、接受和转化来自经济社会系统的废弃物,以及直接向人类社会成员提供服务(如人们普遍享用洁净空气、水等舒适性资源)。
内涵包括:(1)有机质的生产与生态系统产品
(2)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于维护
(3)调节气候
(4)减缓灾害
(5)维持土壤功能
(6)传粉播种
(7)控制有害生物
(8)净化环境
(9)感官,心理和精神调节
(10)美学和文化创作的源泉
第二篇: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部分资料)
1、生态学作为一个学科名词,是德国博物学家E.Haeckel于1866年在其著作《普通生物形态学》中首次提出。
2、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这里,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本身,即不同的生物系统,而环境则指生物生活其中的无机因素,生物因素和人类社会,即环境社会。
3、生态学形成和发展:
一、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
二、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
三、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
四、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开始)
4、几个著名的生态学派:北欧派、法瑞派、英美派、苏联派
5、生态学研究对象:经典生态学以动植物种(个体)、种群、群落为主要研究对象。
现代生态学以生态系统、景观与全球研究。
6、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环境只具有相对的意义,环境这个概念既是具体的,又是相对的。
7、环境因子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可分为3大类:气候类、土壤类、生物类。
8、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9、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代替性和补偿性。
10、种的性状可分为:基因型、表型
11、种群是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种群的基本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
12、种间关系指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种内关系指存在于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13、生物种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类型:偏利作用、原始合作、互利共生、中性作用、竞争(直接干涉型)、竞争(资源利用型)、偏害作用、寄生作用、捕食作用
14、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在一定范围之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原因在于:在高密度情况下,植株之间的光、水、营养物的竞争十分激烈,在有限的资源中,植株的生长率降低,个体变小。
15、自疏法则:
16、生物群落:是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和结构,包括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并具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群落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外貌、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具有一定的结构、形成群落环境、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一定的动态特征、一定的分布范围、群落的边界特征
17、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
18、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者是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
19、中度干扰假说:即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
20、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是朝着一个方向连续的变化过程
21、生物群落演替类型:
按延续时间分为(1)、世纪演替(2)、长期演替(3)、快速演替按起始条件分(1)、原生演替(2)、次生演替、按基质的性质划分:(1)、水生演替(2)、旱生演替
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1)、内因性演替(2)、外因性演替按群落代谢特征划分(1)、自养性演替(2)、异养性演替
22、单元顶级论与多元顶级论异同点:
同:都承认顶级群落是经过单向的变化而达到稳定状态的群落,而顶级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是和生境相适应的.不同点:(1)、单元顶级论认为,只有气候才是演替的决定因素,其他都是第二位的,但可以阻止群落向气候顶级发展;多元顶级论认为,除气候之外的其他因素,也可以决定顶级的形成。(2)、单元顶级论认为,在一个气候区域内,所有群落都有趋同性的发展,最终形成气候顶级;而多级顶级论不认为所有群落最后都会趋于一个顶级。
23、群落形成和发生:
24、植物群落分类: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群丛(基本单位)
25、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基本组成: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可以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26、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
27、分解过程:分解作用是碎裂、异化和淋溶3个过程的综合。由于物理和生物的作用,把尸体分解为颗粒状的碎屑称为碎裂;有机物质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从聚合体变成单体称为异化;淋溶则是可溶性物质被水所淋洗出。
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动物
28、物质分解过程:
29、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生态系统的功能除体现在生物生产过程、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以外,还体现在系统中各生命成分之间存在着信息传递
30、能量和信息是物质的两个主要属性
3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类型: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营养信息
3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三大类型: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
型循环
33、热带雨林:分布在低纬度带,主要生长在年平均温度24度以上,或者是最冷月平均气温18度以上的热带潮湿低地,具有独特的外貌和结构特征。主要分布在中、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盆地、南亚地区,中国云南、台湾、海南及澳大利亚局部地区也有分布
34、全球变化:包括大气成分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变化、人口增长、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变化
35、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包括:
1、全球变暖,两极冰雪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2、降水格局发生变化
3、全球云量分布的变化
4、气候灾害事件,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频繁发生
36、人类的生态环境包括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水圈
37、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
38、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害的发展。包括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持续性原则
第三篇: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
名词解释: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见相互关系的科学。
2环境概念: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要素。(生态因子是环境因子中的一部分).4环境因子:生物体研究中心以外的都叫环境因子。
5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或繁殖的因子。
6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最小食物的量
7耐性定律:生物生长或繁殖的环境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的不足或超过生物的耐性,就会导致该生物不能存活后死亡。
8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的适用范围的大小。
9内稳态:生物通过自身体内环境使生活环境保持稳定。
10指示生物:能够指示环境中某些生物。
11光周期:指昼夜周期中光照期和暗期长短的交替变化
12温周期:温周期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气温是呈周期性变化的,许多生物适应温度的某种13节律性变化,并通过遗传成为其生物学特性。
14有效积温:是指某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累积之和。K=N(T-T0),N指天数、T代表当地的平均气温,T0生物生长最低气温。
15生命表:系统描述同期出生的一生物种群在各发育阶段存活过程的一览表。
16繁殖成效:个体现在的输出和未来的输出的总和。
17繁殖价值:指在相同的时间内,特定年龄个体相对新生个体的潜在繁殖能力、包括现时价值和剩余繁殖价值。
18亲本投资:有机体在生产子代,护养子代所消耗的时间,能量和资源所有的量。19繁殖成本:有机体在繁殖后代时对能量和资源所有的消耗。
20分配原理:某一空间内的能力是固定的,消耗了就会减少。
21高斯假说: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的种间竞争现象,两个物种越相似,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22生态位: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地理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间的功能关系。
23他感作用: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的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24生物群落:一定环境中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
25多度:用来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个体数量,26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27频度:指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
28重要值:用来表示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率+相对盖度
29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物种,不但体态相似,而适应特点也是相似的(包括趋同型和趋异型)。
30叶面积指数=总叶面积(单面计算)/土地面积
31层片:植物群落结构的一种基本单位,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种组成。32同资源种团: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
33交错区: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
34边缘效应: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趋势称之为边缘效应。
35演替:是指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36波动:是短期的可逆变化,其逐年得变化方向不同,一般不发生新种的定向代替。37植被型:凡建群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
38群系:凡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
39群丛:是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就如植物分类中的种。
40、3S指:地里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
41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空间中共同栖居着得所有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和能力六都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42反馈:系统的输出决定系统未来功能的输入。
43负反馈:使输出起到与输入相反的作用,使系统输出与系统目标的误差减小,系统趋于稳定
44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
45生态失衡: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其干预程度超过生态系统的阈值范围,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状态,而对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的一种生态现象。46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指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生态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及其在地球表层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等个圈层之间、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的进行着反复循环过程。
47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
48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单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49湿地:潮湿或浅积水地带发育成水生生物群和水成土壤的地理综合体。包括陆地上天然的和人工的,永久的和临时的各类沼泽、泥炭地、咸、淡水体,以及低潮位时6米水深以内的海域。
50尺度:指对某一研究对象后现象在空间上或者是时间上的量度,分别称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
51空间粒度:景观中最小可辨识单元所代表的特征长度、面积或体积。
52斑道: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部分。53廊道: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
54基底:是指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也最大的背景结构。
55可持续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56什么叫生态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复原的过程。
57生态风险评价:是利用生态学、环境化学及毒理学的知识,定量的确定环境危害人类的负效应的概率及其强度的一种过程。
58什么叫种群:在同一空间内的同种个体的组合。
59生物多样性:生命有机体加强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问答题:
1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有哪些?
1、萌芽时期
2、建立时期
3、巩固时期(有北欧学派、法瑞学派、英美学派、苏联学派)
4、现代生态学时期
2环境因子分类:美国生态学家:分为气候、土壤类、生物类。苏联学者:根据生物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性分为第一周期因子、次生周期因子、非周期因子。Gill分为:植物生长所必须的环境因子、例如:温度、光水分等,植物是否存在都对植物有影响的环境因子、例如:火山。环境的存在受植物的影响,反过来这些因子也影响植被的生存。
3光的生态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包括光的质量、光照强度、光照时间。
4可见光对动物影响有:生殖、体色变化、迁徙、羽毛更换、生长、发育等。
5水的生态作用:
1、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
2、对动植物生长都有影响(水的三级点)
3、对动植物的数量和分布有影响
6种群动态的内容:
一、种群密度(绝对密度和相对密度)
二、种群统计学:
1、种群年龄结构和性别比,2、生命表的编制,3、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4、综合生命表,5、种群增长率
三、种群增长模型、四、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7种群空间格局分为:均匀型、随机型和成群型。
8种群调节:
一、气候调节学说、二、生物调节学说、三、自动调节学说(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和遗传调节)。
9种群特征有:
1、数量特征、2、空间分布特征、3、遗传特征。
10繁殖策的类型:
1、r-选择和K-选择
2、R-、C-、和S-选择。
11种内关系有:密度效应、动物见得性行为。
12种间关系:种间竞争、他感作用、捕食作用和寄生和共生。
13密度效应有那几个基本法则:
1、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2、-3/2自疏法则
14生物群落的特征:
1、具有一定的外貌,2、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3、具有一定的结构,4、形成群落环境,5、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6、一定的动态特征,7、一定的分布范围,8、群落的边界特征。
15机体观点及其主要思想:认为群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一个有组织结构的生物系统。16个体论观点:群落是人们为了研究方便而划分的有机体结构。
17群落的种类组成:
1、优势种和建群种,2、亚优势种,3、伴生种,4、偶见种或稀见种。18种的个体数量指标有:多度、密度、盖度、频度、高度、重量。
19种的综合数量指标:优势度、重要值、综合优势比、20生活型的5个种类:
1、高位芽植物
2、地上芽植物
3、地面芽植物
4、隐芽植物
5、一年生植物。
21生长型植物:木本植物、半木本植物、草本植物。
22层片与层的差别:层次:系统在结构或功能方面的等级秩序。具有多样性,可按物质的质量、能量、运动状态、空间尺度、时间顺序、组织化程度等多种标准划分。不同层次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征,既有共同的规律,又各有特殊规律。
层片:植物群落结构的一种基本单位,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种组成。在植物群落垂直属次划分中,同一层植物常由若干生态要求上很不相同的种组成,层片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这些种具有一定的生态生物学一致性;特别重要的是,它具有一定的小环境,这种小环境构成植物环境的一部分。
24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有人称之为群落的二维结构。岛屿对群落结构的影响:1岛屿的种数-面积关系(岛屿面积越大、种数越多)2MacArthur平衡说(岛屿上的种数决定于物种的迁入和死亡的平衡)3岛屿生态与自然保护
25演替按时间分为: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快速演替;按起始条件划分:原生演替,26次生演替,;按性质分:水生演替、旱生演替;
27演替顶级3个学说:1单元顶级论:指出演替就是在地表上同一地段顺序出现不同的生物群落的时间过程。任意一类演替都经过迁徙、定居、群聚、竞争、反应、稳定6个阶段。到达稳定阶段的群落、就是和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的群落,这就是演替的终点。2多元顶级论:如果一个群落在某种生活环境中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结束他的演替过程,就看做是多元顶级论。3顶级-格局假说:该假说认为,在任何一个区域内,环境因子都是连续不断地变化的。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各种类型的顶极群落,不是截然呈离散状态,而是连续变化的,因而形成连续的顶极类型,构成一个顶极群落连续变化的格局。在这个格局中,分布最广泛且通常位于格局中心的顶极群落,叫做优势顶极,它是最能反映该地区气候特征的顶极群落,相当于单元顶。
28群落演替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演替过程中生物量分为更新期,积累期、过渡期、稳定期4个发展期。
29控制演替的因素有:1植物繁殖体得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2群落内部环境变化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变化4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5人类活动。
30中国植物群落3个分类单位:植被型、群系、群丛。
31法瑞学派的群落分类的依据:该系统是以植物区系为基础,从基本分类单位到高级单位,都是以群落的种类组成为依据。
32美国的群落分类依据是:根据群落动态发生演替原则来进行群落分类的。
33生态系统组成单位:包括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4生态系统结构特征: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时间结构(长时间度量,中等时间度量,昼夜、季节短时间的变化)
35生态系统金字塔类型:有数量金字塔,生物金字塔,能量金字塔。
36营养级内的生态效应:同化效应,生长效应;营养级之间的生态效应:消费效率,林德曼效率。
37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类型:水循环,气体循环,沉积循环。核心是水循环。气体循环中,物质的主要贮藏库是大气和海洋。
38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格局:1水平地带分布(纬度地带分布和经度地带分布)2垂直地带性分布。
39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1能够维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能够防风固沙、调节土壤、空气的温湿度,改良土壤。2为人类提供木材,能源材料,各种林产品和动植物的副产品。
40影响草原生态系统分布的因素:水分、温度、地形的主要影响。
景观生态学研究对象与内容:1景观结构: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2景观功能: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3景观动态:景观在结构和功能上随时间推移发生变化。
41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哪些影响:1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呼吸和分解都加快。2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发生变化,3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生物多样性丧生和减少。4生态系统的结构5生态系统功能,6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已经领域。
42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43生态风险评价步骤:问题的形成,分析过程,风险特征化,风险的管理。
第四篇:环境生态学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引言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基本条件。过去的一个世纪,人们在创造了高速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那么多沙漠、荒山、断流的河流和污染的城市,使那么多生物从我们的身边消失,甚至从地球上永久的灭绝了。一个世纪的环境变迁竟如此之大以致在临近世纪更替之际提出了人类能否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迄今的探索研究表明,在浩瀚的宇宙中,能为人类提供生存条件的只有地球,也就是说,人类只拥有一个地球,因而保护地球环境是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惟一途径。
有鉴于此,在建设项目和其他一切开发地球资源,改变地球环境的活动中,进行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和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不仅是重要的,必要的,而且是每个地球公民应尽的义务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翻两番,经济增长了几十倍,同时出现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等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到人类自身的长远生存与发展。有鉴于此,20世纪70年代开始形成了一个新的科学技术领域——环境影响评价,其目的是为了科学地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便采取措施约束人们的行为,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基本概念
(一)环境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
目前,环境评价一般分为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质量评价是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运用一定的指标和评价方法对某一区域的环境质量进行评定和发展趋势预测,主要为环境规划和环境综合整治服务。
环境影响评价是在人类进行某项开发建设活动之前,对该项活动可能给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预测,评估,并提出减少不利影响或改善环境质量的对策、措施,其目的主要是为行业主管部门提供决策的科学依据,为工程设计单位提供环境保护要求和建议,为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同时明确开发建设者的环境责任。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是贯彻“预防为主”的环保政策方针,保证经济建设的合理布局,促进清洁生产和有利于环境和生态的先进技术和工艺的推广,制定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措施以减少环境影响,促进科学决策和管理以改善环境,同时可以为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产业结构改善提供借鉴。
表——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区别
(二)生态环境评价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评价一般也可以分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主要考虑生态系统属性信息,是根据选定的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的方法评定某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劣,作为环境现状评价或环境影响评价的参考标准,或为环境规划和环境建设提供基本依据。例如:野生生物种群状况、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价值、栖息地适应性与重要性评价等,都属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还可以用于资源评价中。生态环境评价一般包括资源评价在内。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对人类开发建设活动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与预测,并提供减少影响或改善生态环境的策略和措施。例如,分析某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环境服务功能,分析区域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评价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和评价污染的生态后果,以及某种开发建设行为的生态后果,都属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范畴。
环境影响评价是我国一项重要的环保制度。一般来说,环境影响评价包含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在内,但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以污染影响评价为主,其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不全,深度不够,与实际需要进行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尚有较大差距,而且二者在诸多方面是不同的。
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传统环境影响评价的区别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基本原则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一个全面调查和综合分析生态环境和开发建设活动特点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并依据国家的政策和法规提出对受影响生态环境行使有效保护的途径和措施。在进行生态环境评价时,下列基本原则应予以遵循:
将资源和生态环境作一体考虑,注意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自然资源,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资源基础;
讲求科学性,根据生态学和生态保护基本原理,阐明生态环境影响的特点、途径、性质、强度和可能的后果,寻求有效地保护、恢复、补偿、建设与改善生态环境的途径;
突出针对性,即针对具体的开发建设活动、具体受影响的生态环境特点,开展卓有成效的分析与评价;
坚持政策性,以国家的资源环境政策和生态环境保护战略为基本出发点,以法规为准绳,明确开发建设者的环境责任,实施对生态环境的有效管理;
坚持协调性,注意可行性,即协调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关系,协调布局与整体、短期与长期、企业与社会的利益关系,协调区域与项目、生态系统与生态因子内在关系等。协调的目的是提高评价的有有效性,提高环保措施的可行性。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基本技术
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应遵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程序,并且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内容、标准、等级和评价方法等,须根据开发建设活动的影响性质、影响程度和生态环境条件作具体的分析和确定。
(一)评价指导思想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应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知道下进行。为此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视野识别影响;应体现整体意识,即从生态系统整体和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整体考查问题,寻求对策;应具有超前意识,即不仅注意当期问题,当前需求,亦应考虑长远问题、长远需求;应以动态的发展的观念看待问题,分析问题。
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应遵循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基本原则,并特别强调其针对性原则。由于生态系统显著的地域性特点,相同的开发建设项目绝不会有完全相同的评价结果。因此,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应以实地调查为主要依据,评价结论应符合建设地的环境特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应做到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重点建设,讲求实效。
(二)评价范围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应包括开发建设全部活动的直接影响的范围和间接影响的所及范围。生态因子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式确定评价范围的重要参考因素。所确定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应包括所有受影响的生态系统,并能够充分体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阐明其特征。应能包含所有可能受影响的敏感保护目标,并能反应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如自然灾害的源头及危害范围。按照环评工作程序,评价范围可分为生态调查范围、现状评价范围、影响分析与评价范围等。按照受影响因子的性质,可有植被、动物及其生境、土壤、地面水、地下水等不同因子相应的调查与评价范围。此外,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还受到技术可达性和所能获得资料的限定。行政区界也是重要的限定因子,须考虑。实际工作中,一般按照规范要求执行。
(三)评价标准
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以污染指控为宗旨,主要评价的对象是大气,水,土壤等人类的物化环境,可以用一组物化指标表征其环境质量。这就是评价标准,其评价标准有两类: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排放标准。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以是否达到标准要求作为项目可行与否的基本度量。这是一种纯质量型评价。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评价的标准体系不仅复杂,而且因地而异。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标准的基本要求
(1)能反应生态环境的优劣,特别是能够衡量生态环境功能的变化;
(2)能反应生态环境受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尽可能定量化;
(3)能用于规制开发商建设活动的行为方式,即具有可操作性。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来源
国家已发布的环境质量标准;国家已发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行业标准指行业发布的环境评价规范、规定、设计要求等;重要生态环境功能区以及其规划的保护要求;地方政府颁布的标准和规划区目标;河流水系保护要求或规划功能;特别地域的保护要求等。
(四)生态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
环境影响识别时设计环评工作和编制环评大纲中的重要步骤,这是将开发建设活动的作用和环境的反应结合起来坐综合分析的第一步,目的是明确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受影响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因子、影响涉及的主要敏感环境目标,从而初步筛选出评价工作重点内容。
影响识别时一种定性的和宏观的生态影响分析、生态影响认识过程。依据生态保护原理、依据实地调查资料和粗略的相关分析可进行影响识别。
生态环境影响识别包括影响(作用)因素识别码,即识别作用主体;影响对象识别,即识别作用受体;以及影响效应识别,即识别影响作用的性质、程度等。
(五)评价等级
参照世行要求,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等级可分为三级:一级为需深入全面的调查与评价,生态环境问题复杂,保护要求严格,须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编制生态环境保护方案或行动计划;二级为一般评价与重点因子评价相结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较严格,须针对重点问题编制生态环境保护计划和进行相应的技术经济分析,三级为重点因子评价或一般性分析,生态环境问题清楚,影响明显,保护要求一般,须按规定完成绿化指标和其他保护与恢复措施。
(六)生态环境调查
生态环境调查时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性工作。生态系统的地域性特征决定了细致周详的生态环境现场调查时必不可少的工作步骤。生态环境调查也应尽可能了解历史变迁过程。
一般陆地生态系统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系统调查(类型、组成、重要生境等)、自然资源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调查和敏感保护目标调查等几个方面。
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水土资源和动植物资源的调查也十分重要,因为它涉及到社会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资源调查也应本着质合量相结合的原则进行。
(七)生态分析与评价重点的确定
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以及迄今人类对她的认识还很肤浅,认真进行生态分析,以及全面深入地认识系统的特点就成为环评中一项贯彻始终的工作。生态分析室在生态调查已获得相当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原理进行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的综合研究过程。分析的目的是深入认识生态系统的内在本质和外在表征,明确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认识评价区域不同生态系统之间和各生态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区域资源优势,以及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等等,从而为进一步的评价工作奠定基础。
((八)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是将生态环境调查和生态分析得到的重要信息进行量化,定量或比较精细地描述生态环境的质量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内容与深度依据实际问题和管理要求决定。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内容包括生态系统质量、状态和功能的评价、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评价,自然资源赋予和利用状况评价,敏感保护目标状况评价等。其中,生态系统质量、状况和功能的评价是现状评价的重点。
由于生态系统结构的层次性特点,决定着生态系统的评价也具有层次性,一般可按照两个层次进行评价:一是生态系统层次上的整体质量评价;二是生态因子层次上的因子状况评价。两个层次上的评价都是由若干指标来表征的,在开发建设项目的生态环评中,一般对可控制因子要做较详细的评价,以便采取保护或恢复性措施;对人力难以控制的因子,如气候因子,一般只作为生态系统存在的条件和影响因素看待,只作生态分析和生态影响分析,不作为评价的对象。
(九)生态环境影响预测
影响预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核心,同时又是最薄弱的部分。生态环境影响预测常常可能是用模糊地语言而不是由精确地数值表达的,用于预测的方法也常常是特例而非普遍适用的规律,许多方法都是参杂着人的主观认识在内,而且所谓生态环境影响可能常常是风险性质的,并不一定会确切的发生。因此,在理想状态下,生态环境影响预测可以认为是一种有根据的假说,而且是可以通过管理和此后的实验验证的假说。
(十)生态环境影响评估
环境影响评价要求对环境承载力(或环境容量)进行系统分析,以确定其可否为环境所接受。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亦可称为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是对生态环境影响预测的结果进行评估(亦称评价),以确定所发生的生态环境影响可否为生态或社会所接受。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人类对生态影响的主观认识与判断。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的主要目的是:
(1)评估影响(性质、程度)的显著性,以决定行止;
(2)评估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重要性,以决定保护的优先性;
(3)评估价值的得失,以决定得失与取舍。
在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是,主要从生态学、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等方面着眼,一般依据的评估基准是:
(1)科学意义基准,主要是生态学意义的基准;
(2)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政策基准;
(3)社会文化价值与经济资源价值基准;
(4)法律基准,包括环境、资源保护法规;
(5)其他基准与技术规范。
(十一)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编制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头戏”,也是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最精彩的部分,编制生态环保措施须满足一些基本要求:
(1)体现法规的严肃性
(2)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3)具有一定超前性
(4)提高针对性和注重实效
(5)体现“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
(6)遵循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
(7)实施功能补偿
(8)强化保护重点
(十二)生态环境监测
生态环境监测的目的主要有三点:认识生态背景,验证假说和味采取补救措施或应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要点
(1)明确监测工作范围
(2)考虑监测方案的可行性
(3)注意“指示器”生物的选择
(4)与其他监测活动向匹配
生态环境监测指标
(1)遗传多样性监测指标
(2)物种监测指标
(3)生态系统(或生境)监测指标
参考文献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论》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后评价》
《环境分析与评价》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导论》
《环境保护ABC》
《环境与人类》
《日益重要的环境科学》
《环境生态保护学》
第五篇:环境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
目录绪论:地球上的生物和生物圈;生态学形成与发展; 2 生物与环境: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生态因子作用分析;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光因子、温度因子、水因子、土壤因子)3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生物钟与种群的概念;种群的动态;种群的空间格局;种群调节;种群生活史:生活史概述;繁殖成效;繁殖格局;繁殖策略;性选择; 5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关系;钟间关系; 6 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生物群落的概念;群落的种类组成;群落的结构;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因素;生物群落的动态:群落变化类型;群落演替类型;演替顶级学说;群落演替与功能过程;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两种不同的演替观; 8 生物群落的分类:生物群落的分类;生物系统的一般特征:生态系统的组成与机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生态效率;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 10 生物系统的能量流动与信息流:生态系统的能量与能量环境;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初级生产和高级生产;生态系统中的分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信息流动; 11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物质循环的一般特点;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有毒有害物质循环;放射性核素循环;生物地化循环与人体健康; 12 陆地生态系统:概述;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 14 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中的一般概念和理论;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15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荒漠化;可持续发展(生态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