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态学考试
【生态学】专业
一、专业培养目标及毕业生基本要求
1.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生态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获得生态工程技术基本技能训练,得到良好的科研、技术开发及管理等基本素质培养,能在事业单位、行政部门、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从事生态环境管理和研究、生态工程设计和施工、生态环境咨询和知识传播的科技和管理人才,并为培养和输送生态环境领域高级专门人才打好基础。
本专业毕业生能够在行政事业部门从事管理工作,在工程设计院所从事设计、监理工作,在研究所和大专院校从事研究工作,在教育及相关部门从事生态环境及生物学知识的传播工作,在企业从事技术开发和施工管理工作,优秀者可进入生态学、环境科学、农学、林学等专业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2.毕业生基本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态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技术科学和系统管理思维方法、实验技术和实践技能的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掌握生态工程理论、方法和技术,具备研究、管理、设计、开发和教学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2)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实验技能和生态工程技术;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熟悉国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绿色人证、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科研设计,资料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6)了解生态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具备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7)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
3.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生态学、生物学、环境科学
主要课程:生物化学、环境生物学、生态学、环境学、景观生态学、旅游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人文生态学、环境生态工程、城市生态工程、农村生态工程、生态经济学、生态系统管理学、景观设计、生态环境规划学
【生物技术】专业
一、专业培养目标及毕业生基本要求
1.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在工业、医药、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学习生物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教学、科研、开发与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基因工程、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以及最新发展动态,了解生物技术及其产品开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熟悉国家生物技术产业政策、知识产权及生物工程安全条例等有关的政策与法规;
(5)了解生物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状况;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7)具有一定的科研设计,资料归纳、整理,实验结果分析,撰写论文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主干学科
生物学
三、主要课程
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酶工程和生物工程下游技术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位
第二篇:农业生态学考试
农业生态学考试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学科
2.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其研究对象:农业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统合体,或者说是由生物环境相互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4.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环基本结构:(组分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基本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价值流,信息流)
5.农业生态学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比较:(共十条)
A.农业生态系统生物构成不同与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生物种类是经过人工驯化培育的农业生物以及与之有关的生物。
B.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人类在驯化改良自然生物成为农业生物的同时,也在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调控和改造
C.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人类农业劳动过程包括人类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过程。农业生态系统在自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三大功能基础上,添加了人类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价值转化功能
D.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了自然的自我调节稳定机制。农业生态系统中需要人为的合理调节与控制才能维持其结构与功能的相对稳定性。E.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特点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比同一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较高的光能利用率
F.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程度高于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这种“大进大出”现象,表明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程度远远超过自然生态系统
G.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特征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能量储存于活的生物体内或邮寄残屑中,可供系统自我维持之用。农业生态系统大量物质能量流向人类
H.养分循环特点不同:农业生态系统有较高的养分输出率与输入率。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养分的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保持能力较弱,流失率较高。农业生态系统养分供求同步机制较弱
I.服从的规律不同:农业生态系统的存在与发展应同时受到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支配 J.运行的“目标”不同:自然生态系统运行的“目标”是自然资源的最大限度生物利用,并使生物现存量达到最大。农业生态系统的“目标”是使农业生产在有限自然与社会条件制约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需要
6.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因素的营养元素
7.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不足或过多,当这种不足或过多接近或达到其一种生物的上下限时,就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下来
8.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特定空间的同一种物种的集合体,是有生物个体组成的,具有可与个体相类似的特征(其空间分布有:均匀型,随机型,成群型)(其相互作用:正相互作用一方得力,双方得力<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原始协作>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寄生)
9.种群间相互关系在农业中的应用:
A.建立人工混交林,林粮间作,农作物间套种(正相互作用,合理搭配林木及作物种群,以
充分利用光能,水肥,空间及生长季节,提高光,热等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获得提高的生产力)
B.稻田养鱼,养萍,稻鱼,稻萍混作(稻田养鱼是利用鱼与水稻之间的互利关系,稻田可为鱼提供水分和食物,鱼类可以采用食稻田的杂草,害虫,其粪类便可提高稻田肥力,从而促进水稻产量提高。稻田养红萍,不仅可以促进红萍的良好发育,又可改善稻田肥力状况,从而存进水稻产量的提高。)
C.蜜蜂与虫媒授粉作物的互利作用(养殖蜜蜂不仅可获得蜜蜂,蜂王浆等经济产品,而且可促进虫媒授粉结实).D.生物防治病虫害及杂草(根据种群竞争,捕食,寄生等负相互作用原理,利用一种生物种群压制另一种群,使其不能达到危害农作物的种群密度)
10.生物种群:是指生存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基本特征:A.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B,一定的外貌C.一定的结构D.一定的动态特征E.不同物种之间的存在相互影响F.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G.一定的分布环境H.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
11.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得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的方向有顺序地发展变化的过程
12.群落演替的特征:演替是群落发展有顺序呢的过程,包括物种组成结构及群落中各种过程随时间的变化。演替是生物与物理环境反复作用的结果。群落演替以形成屋顶的生态系统为顶点,亦即有顶级群落所形成的系统为其发展顶点
13.群落演替分类:
原生演替:指的是从未有过任何生物的裸地上开始的演替。(演替经历:地衣,苔藓。草本,木本)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生物群落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
14.生态位: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是所表现出来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是一个生物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
15.土壤生物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土壤生物促进土壤形成。土壤生物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能。土壤生物提高了土壤质量。土壤生物影响土壤覆盖层
16.森林的生态作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增加雨量。防尘固沙,保护农田。净化空气,防止污染。降低噪声,美化环境。提供燃料,增加肥源。
17.农田的生物的生态效应:农田生物是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主要来源,又是土壤费力的主要调节者。农田生物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农田生物对农田小气候具有调节作用。农田生物具有净化环境的作用
18.生物因素作用的一般特征:生物因素的影响只涉及种群内某些个体。生物因素的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关。生物因素影响的结果是协同进化。生物罂粟影响的对象一般仅涉及2个物种或与其相邻密切相关的物种。
19.环境:是指作用于生物个体或群体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包括生物生存的空间以及维持其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与能量。即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因子可分为生态因子和生存因子
20.光的生态作用: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光质的生态作用。光照时间得生态作用
21.黄化现象:是光与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最极端的典型例子。黄化是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
22.温度的生态作用:温度影响动植物的形态。温度影响动植物的分布。温度影响生物体内的生物化学过程
23.水的生态作用:水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水影响动植物数量的分布。水影响生物的分类
24.水生植物:包括 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25.陆生植物:包括 湿生 中生 旱生
26.土壤的生态作用:土壤是许多生物栖居的场所。土壤是生物进化的过度环境。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和营养库。土壤是污染物转化的重要场地
27.最小因子定律:也称李比希定律 植物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28.耐受性定律:一种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以来一种综合环境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种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该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物种就不能存在,甚至灭绝
29.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30.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或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后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31.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内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适应所维持着的一种协调状态
32.生态平衡的基本特征:一定时期内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生态系统内的物质与能量的流动保持合理的比例与速度。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
33.农业生态平衡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体。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大量的输入与输出。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典型的生态经济系统。
34.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生态失调在结构上的标志(一级结构受损,二级结构变化)生态失调在功能上的标志(能量流动受阻,物质循环中断)
35.保持生态平衡的途径:增加组成成分的多样性。不超过生态阈值。优化食物链结构。人为调控生态环境。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6.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有3种表现形式,即日光能,生物化学能和热能
37.食物链:指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彼此连接起来的一个序列,组成一个整体,就想一条锁链一样
38.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成员之间的取食与被取食关系,往往不是单一的,多数情况是交织在一起,一种生物常常以多种食物为生,而同一食物又往往被多种消费者取食,于是就形成了生态系统内多条食物链相互交织,互相连接的“网络”
39.生态金字塔:是生态学研究中用以反映食物链各营养级之间生物个体数量,生物量和能量比例关系的一个图解模型
40.初级生产:主要是指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积累能量的过程
41.次级生产:是指初级生产以外的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的有机物质进行同化作用,表现我自身的生长,繁殖和营养物质的储存
42.辅助能:生态系统接受的能量除太阳辐射能之外,其他形式的能量
43.生态系统能量分析步骤:确定系统的边界。确定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确定各组分之间的食物能量流动或输入输出量。将实物量换算为能量。绘制能量流动图。能量流动分析
44.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分析:输入能量的结构分析。能量结构分析。能量转化效率分析。综合分析及评价
45.能值:是一种流动或储存的能量中所包含的另一种类别能量的数量
46.能值分析的方法步骤:资料收集。能量系统图的绘制。编制各种能值分析表。构建系统的能值综合结构图。建立能值指标体系。系统模拟。系统的发展评价和策略分析
47.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调控途径:
A.扩源:扩大绿色植被面积,调高太阳光能的捕获量,将尽可能多的太阳光固定转化为初级生产者体内的化学潜能
B.强库:强库是指加强库的储存能力和强化库的转化效率,以保证有较大的生物能产出
C.截流:开发新能源。提高生物利用率
D.减耗:降低消耗,节约能源,减少能源的无谓损失,发展节能,节水,节地,降耗的现代农业
48.生态系统内能量流与物质流的关系:生态系统内,同时存在着能量流与物质流,它们相伴而行,相辅相成,且不可分割。能量流是物质流的动力,物质流是能量流的载体。区别:能量流里是单向流动并且在转化过程中逐渐衰变,能量只能被利用1次。而物质流不是单方向流动,二十往复循环,不是只能利用1次,二十重复利用。任何生态系统的存在和发展,都是能量流与物质流同时作用的结果,二是有一方受阻都会危及生态系统的延续和存在49.几种主要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碳循环。水循环。氮循环。磷循环。钾循环。
50.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
51.化肥施用对环境的污染:
A.化肥对土壤的污染:化肥对土壤的污染主要表现在长期施用化肥造成土壤中的重金属与有毒元素持续增加,直接危害人畜健康,土壤微生物活性降低,物质难以转化及降解,土壤养分失调,硝酸盐积累较快,土壤酸化加剧,PH值变化较大,土壤质量降低。
B.施肥对水体的污染:施肥与水体富营养化:富营养化是指营养物质的富集过程及其所引起的后果。它是一种自然过程,主要指氮,磷的富集施肥与地下水污染
C.施肥与大气污染
52.农业资源的特性及合理利用:
A.农业资源的整体性及综合利用
B.农业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及其经济利用
C.资源的可更新性及其合理利用
D.社会资源的不可更新性及其有效利用
E.农业资源的变动新及其科学利用
F.农业资源的区域性及其因地制宜的利用
53.国外“替代农业”兴起: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生物农业。生态农业
54.中国生态农业:特点
A.中国生态农业追求生态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B.中国生态农业注重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技术的有机融合C.中国生态农业坚持推进集约化经营和资源深度开发
D.中国生态农业的区域性特征明显
54.生态农业典型模式(十条):
A.南方稻田动植物共生模式,利用共生互惠原理
B.农林间作或混交林农业模式,利用地域性原理与生态位原理
C.多种多收的时间结构优化模式
D.多层次搞笑空间结构优化模式
E.基塘结合大循环模式,利用边缘效应原理
F.生物能多层次循环再生模式,利用食物链原理及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G.庭院立体经营模式,利用食物链,生态位原理
H.多样性有序性增强抗灾力模式,利用自适应原理与生态多样性稳定原理
I.人工林复合经营模式,利用生态位原理与生态多样性稳定原理
J.多种群结合提高整体效应模式,利用生态系统结构优化原理
第三篇:《城市生态学》考试
《城市生态学》
1.城市生态系统为我们提供的服务有哪些? 这些服务对于我们有什么意
义?
答:1有机质的生产与生态系统产品;2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维护;3调节气候;4减缓灾害;5维持土壤功能;6传粉播种;7控制有害生物;8净化环境;9感官,心理,精神益处;10精神文化的源泉。
在城市中,从人类的生存着眼,绿色植物可使城市生态系统向更加健全的方向转化。园林绿化生态系统对城市最突出的影响表现在改善气候、净化大气和减弱噪音等3个方面。
2.城市气候与乡村相比具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在规划设计中如何避开城
市中的这些不利因素?
答:热岛效应是城市温度高于郊区或乡村的一种城市气候特征,是城市气候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还包括降水量,气温,湿度,太阳辐射,昼夜温差,以及灾害性天气:台风,热带风暴,伏旱,暴雨,冰雹,沙尘暴。由于城市里空气中的粉尘多,水蒸汽容易形成水滴,所以城市里下雨比较多,同理湿度也较大。城市里,由于气体污染等,使O3减少,所以紫外线比较严重(就是太阳辐射比较厉害)城市里车多,楼高,那就好比一个热炉,热量不能降下去,所以城市气温比较高。
在中国北方,由于城市周围环境破坏严重,所以沙尘暴很厉害,好象北京就是好例子。城市附近没有植被的保护所以当灾难性天气来临时(例如台风)城市会被正面侵袭,受害也严重城市的污染严重,好象污水,废气,固体废物等污染使得城市环境大受影响,造成了独特的环境。
3.城市环境中的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如何对这些问题进行综合治理?
答:城市环境中的污染物超过了城市环境容量,使城市环境丧失了自净能力,污染物在城市环境中积聚,城市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城市环境特征的改变对原有功能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体健康(包括病理、生理、遗传、致畸、致突变)或生产、生活产生一定的危害或影响的现象,统称为城市环境污染。
从被污染的客体上来说可分为城市大气污染、城市水体污染等;按污染产生的原因,可分为工业污染、交通污染等;按污染物形态,可分为废气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等。
由于城市是人类高度聚居地,所以城市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较大。控制和消除城市环境污染的手段主要是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和资源消费,合理安排城市产业结构。
4.如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答:
一、资源角度。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城市不断追求其内在的自然潜
力得以实现的过程,其目的是建立一个以生存容量为基础的绿色花园城市。沃尔特(Walter)也认为城市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合理地利用其本身的资源,寻求一个友好的使用过程,并注重其中的使用效率,不仅为当代人着想,同时也为后代人着想口]。两位学者从城市发展的基础——资源这一角度人手,着重说明了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间的平衡,是可持续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
二、环境角度。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其公众应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社区及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同时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的过程。恰林基(Tjallingii)在谈到越来越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时,指出绝对不能随意地把这些环境问题留给后代或更大范围,甚至全球,这是一种责任和义务,他从这一特性出发称可持续城市为责任城市(ResponsibleCity)E。两位学者都隐含了利用环境生态规律来解决城市环境问题,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
三、经济角度。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全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系统结构和功能相互协调,具体说是围绕生产过程这一中心环节,通过均衡地分布农业、工业、交通等城市活动,促使城市新的结构、功能与原有结构、功能及其内部的和谐一致,这主要通过政府的规划行为达到。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城市可持续发展应在资源最小利用的前提下,使城市经济朝更富效率、稳定和创新方向演进。内坎普(Nijkamp)也认为城市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不断地追求高数量和高质量的社会经济人和技术产出,长久地维持自身的稳定和巩固其在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大多数城市来讲,特别第三世界城市,只有提高城市的生产效率及物质产品的产出,这样才能永保其生命活力。
四、社会角度。耶夫塔克(Yiftache1)提出,城市可持续发展在社会方面应追求一个人类相互交流、信息传播和文化得到极大发展的城市,以富有生机、稳定、公平为标志,而没有犯罪等叫。恰林基也指出可持续城市社会特性包古两个方面:①可持续城市是生活城(LivingCity),其应充分发挥生态潜力为健康的城市服务,不仅把城市作为整体考虑,而且也要使不同的环境适应城市中不同年龄不同生活方式的需要可持续城市是市民参与的城市(Participat—ngCity),应使公众、社团、政府机构等所有的人积极参与城市问题讨论以及城市决策。
5.城市与园林环境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如何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
系?
答:一,是从国内形势来看,我市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措施,是大势所趋。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文明发展之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开展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活动,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一个优美、舒适、健康、方便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宜居环境,是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体现,是各级政府及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
二,是从省内情况来看,是深入贯彻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响应和参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大举措,是顺势而为。2009年,我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将经济区和生态相结合,是我省首创,也是全国唯一。为了建设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保护好江西的绿水青山,实现“生态立省、生态兴省”的目标,省委、省政府指派省住建厅、省环保厅、省林业厅共同制定了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和评选办法,并要求各设区市以此标准加强和改进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且将其作为全省城镇化建设评比的重要内容。市委、市政府以此为契机,科学决策,认真谋划,积极响应,决定开展重大产业和重点项目推进年活动及城市建设三年大会战,提出了在中心城区创建省级和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着力打造“亚洲锂都”、“宜居城市”、“森林宜春”、“月亮之都”,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整体水平,加速营造“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城市生态环境,巩固和提升创建成果。
三是从生态学角度来说,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对我们每一位市民都有极大好处。这是有科学道理的。生态学强调的是生物多样性,人类要生存,就离不开相辅相成、相生相克的多样性生物,就需要氧气、无污染的淡水及无污染的食物和安全的居所。创建生态园林城市要开展机动车尾气达标排放、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新建建筑节能达标等整治行动,其根本目的是要让市民喝上干净水、呼吸清新空气、吃上绿色食品、拥有优良且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环境,享受健康快乐的生活。
第四篇:城市生态学考试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3、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4、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5、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群落中一些物种侵入,另一些物种消失,群落组成和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
6、原生演替:在原生裸地或者原生荒原上进行的演替(从未生长过植物的地方开始)。
7、种群: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4、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25、城市生态管理: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协调度进行管理和调控。
二、填空题
1、生命系统(动物、植物、微生物)有基因,细胞,器官,个体,种群,群落六个水平。
2、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农村的人工生态系统中。
3、分解者又称还原者,也是异养型生物,小型消费者,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
4、初级生产者的能量与物质有三个去向:采食、呼吸、自身积累。
和胎儿的影响、对动物的影响、对建筑物的损害
4、城市植被的作用有哪些?
改善气候、净化空气、降低噪音、防灾减灾、保健卫生、心理健康、观赏游憩
5、城市用地分类有哪些?
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
6、城市环境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有哪些?
城市拥挤、住房紧张、城市基础设施滞后、环境污染、失业率犯罪率增加
7、城市能源利用的未来趋势是什么?
充分利用能量资源、减少浪费;发展生物能源、开发垃圾能源,建立合理化的生产--消费体系;开发无污染少
8、生态阈值:生态系统本身能抗御外界干扰、恢复平衡状态的临界限度。
9、城市生态学:以城市空间范围内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联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10、生态位: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11、植物区系: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12、归化植物:区内原无分布,而从另一地区移入的种,且在本区内正常繁育后代,并大量繁衍成野生状态的植物。
13、生境: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
14、城市人口容量:指特定时期内城市可供开发利用的空间区域所能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的城市人口。
15、生态流:反映生态系统中生态关系的物质代谢、能量转换、信息交流、价值增减以及生物迁徙等的功能流。
16、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和新城市建设中,应该根据气象、地理、水文、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共设施、绿地做出环境影响评价。
17、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所组成的。
18、生态风险评估:评估由于一种或多种外界因素导致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不利生态影响的过程。
19、生态规划:指运用生态学原理,综合地、长远地评价、规划和协调人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转化的关系,提高生态经济效率,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区域发展规划方法。
20、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1、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22、种群密度:每一种群单位空间的个体数
23、城市化: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5、建设部规定2010年城市绿化率不低于 30%,城市绿化覆盖率不低于 35%。
6、据研究一公顷阔叶林每天消耗1吨二氧化碳,产生0.75吨氧气;一公顷草坪一小时消耗15公斤二氧化碳,产生10.9公斤氧气;成人每天消耗0.75公斤氧气,呼出0.9公斤二氧化碳。
7、一般城市70-90每平方米/人,居住用地18-28每平方米/人,道路广场7-15每平方米/人,绿地大于等于9每平方米/人。
8、一般城市10000人/平方千米合理,特大城市12000人/平方千米;省会、加工城市10000人/平方千米;港口城市6000人/平方千米;县级城市9000人/平方千米。
9、生物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群落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10、城市生态管理的途径有行政方法、法律方法、经济方法、社会方法、数模方法。
11、人类即使城市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又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管理者。
12、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温度高于郊区气温的形象。
13、城市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包括栽培和野生两种类型。
14、“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小鱼吃泥巴”是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是生态系统中的种内竞争。
15、城市生境制图是在土地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把各种生境类型落实到地图上,制图方法有选择性制图、代表性制图、整体性制图三种。
16、城市生态系统的评估与优化的常用方法有专家评估法、特尔斐法和层次分析法。其中专家分析法有个人判断预测法、专家会议预测法、头脑风暴法、专家系统。
三、简答题
1、城市化的特点是什么?
答:(1)人口集中(2)产业集中(3)能源结构改变(4)交通便捷(5)信息传递快速(6)需水量增加(7)不透水地面增加(8)绿地减少
2、城市水的污染有那五个类型?
①无机物污染、②有机物污染、③生物污染、④热污染、⑤放射性物质污染
3、简述噪音的危害有哪些?
①干扰睡眠、损伤听力、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对儿童
污染的新能源;控制城市人口,加强能源利用与人类生态系统关系的研究
8、城市生态社区的特征是什么?
1)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强化居住功能,并为之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生活保障、环境保障和心理保障,是生态社区具有温馨的家园特征;(2)生态社区是街道生产与生活综合开发的经济文化型居住区,即应创造安全、舒适、方便的智能化的人类生活住所,又要提供便利就业条件和满意的社区服务设施;(3)生态社区应有一流的、洁净的环境,舒适的住房空间,和谐的邻里关系,亲切的乡土感情,与人的活动场所,方便的文化社会设施,宜人的居住区景观;(4)居住区市居民各项社会活动的起点和终点,便捷的交通显得尤为重要;生态社区的环境建设要同社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具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9、城市自然保护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生物资源的保护、土地资源的保护、地质矿产资源和自然历史遗迹的保护、水资源保护、生境保护
10、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置的生态工程有哪些? ⑴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①能源化技术②城市生活垃圾堆肥技术③物质在利用技术;⑵固体废弃物无害技术
11、城市生态管理的原则有哪些?
人与自然协调原则、资源利用与更新协调原则、环境胁迫与环境承载力协调原则、三个效益统一原则城乡协调原则
12、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同表现有哪些?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认识这个系统的核心和决定因素;城市生态系统是消费者占优势的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式分解功能不充分的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能力很薄弱的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受社会经济多种因素制约的生态系统。
13、城市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联系性原则、生态流原则、生态位原则、限制因子原则、生态演替原则、生态平衡原则、人与自然统一性的原则
14、什么是特尔斐法?它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特尔斐法是美国兰德公司1964年首先采用的一种方法,其核心是充分发挥专家对问题的独立看法,然后归纳、反馈,逐步收缩、集中,最终导致评价与判断的产生。
基本过程:确定提问的提纲;选择专家;调查结果的归纳、反馈和总结。
15、城市生态评价的内容有哪些? 答:功能,结构,协调度
四、论述题
1、为什么说当前城市问题实质上是生态问题? 答:(1)城市中物质流动基本上是线形的,物流链是很短的,常常就是资源到产品和废物。2)城市中的生产、生活等一切活动需要大量的能源。其中利用自然资源的份额较少大部分是人工辅加能源,且又以矿物能源为主。煤炭和石油等燃料消耗了大量氧气加重了大气污染能源使用的浪费使得环境问题更加严重。3)城市中各部门分割行业间常常缺乏自觉的相互合作各自为政各行其是。4)城市生产多着眼于局部产品看重当前经济利益。答:1)综合性。以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观点为指导,在单项指标的基础上,构建能直接反映城市功能,结构及协调度的综合指标。2)代表性。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复杂、庞大,具有多种综合功能,要求选用的指标最能反映系统的主要性状。3)层次性。根据不同评价需要和详尽程度对指标分层分级。4)可比性。既充分考虑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河间有横向纵向的可比性。5)可操作性。有关数据有案可查,在较长时间和较大范围内都能适用。
6、城市生态规划的原则有哪些?
答:1)整体优化原则 2)协调共生原则3)功能高效原则4)趋势开拓原则5)生态平衡原则6)保护多样性原则7)区域分异原则
7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的。B人口容量的基础是农业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虽然远远高于农业生态系统,但其初级生产量的大部分被绿色植物的自身呼吸所消耗。C高人口容量需要依靠高投入来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高产出是人类生态系统的高人口容量的基础,但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是在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的高投入下维持的生态平衡。农业生态系统的高产出需要通过浇水、施肥、松土、除草、育种、使用农药等措施来实现。D人口容量受众多因素制约食物资源, 能源, 分配制
度E人口容量是一定生活、消费、水平下的容量 F人口容量参数的不确定性①资源系统支持能力的不确定性②人类消费水平的不确定性③科技发展水平的不确定性
13、试述城市生态系统物质代谢的特点?
5)城市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比例常常失调。6)城市中密集的人口鳞次栉比的房屋,把人们集中在一个相对密闭的有限空间内,盛行的空调和人工照明,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及各种高效方便的自动车辆使人陶醉在舒适和人造美中,这一切都是人类在进行着自我驯化其结果是人和自然的隔绝,以及人际关系的疏远和紧张。
2、城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方面的研究2.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3.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研究4.城市生态系统的系统生态学研究5城市的生态规划、生态建设和生态管理
6.城市生态系统与周围农村生态系统间关系的研究
3、城市生态系统分析的步骤有哪些?
⑴根据规划要求选择有关专业,由于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目标的不同,各个城市生态规划的重点也可能有所差异。⑵生态要素资料的收集与调查各种社会、经济和自然数据特别是图数据重要⑶.生态适宜度分析在收集和调查取得资料的基础上对规划区域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对各类用地进行适宜度分析。⑷ 编制规划在以上几个步骤的基础上制定单项的和综合的城市生态规划在这一过程中GIS技术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⑸.公布规划草案征求意见。公众和领导。⑹.确定规划,上报批准 在多方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规划,最后予以确定,得到批准后应成为一种法律,不得随意更改。
4、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并举例说明? 答:1)经济基础。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首先与经济有着密切联系,从历史看人类能够进入城市生活,首先取决于一些技术发展成果,尤其是农业技术的发展2)自然条件。人类古老城市的发展首先离不开河流,如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等,都是必然的,因为这些地区气候、土壤适合植物动物以及人类的生存发展。气候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敏感因素,大多数城市建设都要选择在气温适中的地带。地貌是决定城市景观的主要因素,多数城市建立在平原、河谷阶段、山间平地、丘陵地带。3)社会因素。城市社会不能过各自为政,自己自足的生活,劳动分工已经决定了人们生活的相互关系。
5、城市生态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有哪些?
答:1)生态功能规划土地利用规划2)人口容量规划3)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包括大气环境,城市水环境,固体废弃物,声环境。4)园林绿地系统规划5)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6)城市综合生态规划
8、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生态学原则有哪些?
答:1)建成群落原则2)地带性原则3)生态演替原则4)潜在植被理论5)保护生物多样性原则6)景观多样性原则7)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
9、城市自然保护的建设途径有哪些?
1)制定城市自然保护规划2)建立城市自然保护区①对你减去进一步调查评估,自然资源、土地利用、保护对象分布数量等、社会经济状况②制定保护建设规划③提出自然保护的项目建议书,项目名称、申报理由--地点及设想--保护对象分布--资金预算--经济效益预算④可行性研究⑤编程设计任务书及方案设计⑥施工验收3)建立生态园和自然中心
10、城市生态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答:1)资源管理。包括土地、水、能源。2)环境管理。包括水、土、气的人为污染管理及环境卫生管理3)人口管理4)景观管理。包括绿地系统、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区及名胜古迹
5)综合管理。空间管理为基础,人口管理为主轴,行政管理为重点
11、什么是城市热岛?它是怎么形成的?有何对策? 城市热岛:随着城市人口密度、建筑物密度由内向外降低,城市气温呈现出由中心向外递减的现象。形成:由于城市中由水泥、沥青、砖石等所构成的下垫面能吸收较多的太阳辐射、导热率高、白天贮热多、日落后能够通过长波辐射提供较多的热量给地面的空气、加之空气中污染物多, 特别是CO₂能吸收较多的热量;同时城市中又有较多的人为热进入空气,另一方面城市中密集且参差不齐的建筑物密集大大减少了地面长波辐射的损失,通风不良也不利于热量向外扩散,这就使得城市温度高于郊区。
12、城市人口容量的基本特征?
城市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城市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A人口容量是超越自然生态系统的高容量如果人类只是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之一,按其在营养金字塔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人口的环境容量是十分有限
城市也是一个物质循环系统它也有物质的输入、输出和内部的转移变化。城市的物质代谢可概括表示如图
14、城市发展历史研究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1城市产生及产生条件。即城市形成的时间、地点、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等。这是按照发生学观点研究城市的第一步,它将有助于阐明城市的职能和城市区位的特征。
2.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阶段。即按照社会经济历史事件发展阶段,找出城市发展过程中具有实质性差别的转折时期,诸如:城市职能什么时期发生变化?等等。3.阐明城市各历史阶段的生态环境特征。从城市生态研究角度出发,具体报考以下几点:(1)城市的历史职能和规模。城市的历史只能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城市对外交通联系的演变有密切关系,与此相关的是城市规模历史的发展。2)城市内部的物质基础、布局结构的历史变化特点。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各物质要素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查明该要素的形成时期、建设进程、布局安排等变化情况,对当前城市系统建设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3)城市生态环境变化的特点。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人口规模、生产力发展水平、外部交流的范围与频率等等变化,必然导致城市环境的改变。
15、何谓生态平衡?谈谈你对生态平衡的看法。
两层含义一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长期和持久地保持不变即具有长期的稳定性;二是生态系统在环境改变和人类干扰的情况下,能通过内部的调整,以维持结构和机能的稳定。 生态平衡是指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各部分的结构及相互作用的平衡,物质和能量流入和流出的平衡,物质产生和消耗的平衡,有机体和环境的协调一致。生态学中用稳态机制来表达正反馈和负反馈相互作用和稳态控制的极限。这个能够自动调节的界线称为“阈值”。如果条件改变超出这个界线调节就不能再起作用系统遭到伤害以致破坏。
第五篇:浙江农林大学生态学考试
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连续增长模型):随着资源的消耗,种群增长率变慢,并趋向停止,因此,自然种群常呈逻辑斯谛增长。体现在增长曲线上为“S”型。种群停止增长处的种群大小通常称“环境容纳量”或K,即环境能维持的特定种群的个体数量。种群增长可以用逻辑斯谛模型描述。
模型前提条件:增长率变化:有限环境,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即环境容纳量K;世代重叠;密度与增长率关系是随种群的密度增加,种群的增长率所受的影响逐渐地、按比例地增加。数学模型: dN/dt=r N(1-N/K)(微分式)模型行为:该曲线在N=K/2处有一个拐点,在拐点上,dN/dt最大,在拐点前,dN/dt 随种群增加而上升,在拐点后,dN/dt随种群增加而下降,因此,曲线可划分为:①开始期(潜伏期)(N→0),②加速期(N→K/2),③转折期(N=K/2),④减速期(N→K),⑤饱和期(N=K)
指数增长与逻辑斯谛增长之间的关系
逻辑斯蒂方程和无限环境中种群的指数增长微分方程相比,增加了修正项(K-N)/K,也称为剩余空间或增长力可实现程度。
(K-N)/K也是逻辑斯蒂系数,它的生物学含义是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大,最大环境容纳量中种群尚未利用的剩余空间,实际上也是环境压力的度量。当(K-N)>0时,种群增长;当(K-N)<0时,种群个体数目减少;当(K-N)=0时,种群大小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可见,逻辑斯蒂系数对种群数量变化有一种制约作用,使种群数量总是趋向于环境负荷量,形成一种S形的增长曲线。
对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评价
虽然野外种群增长的数据比较少和比较粗糙,但是它们足以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下,种群在短期中能表现出逻辑斯谛增长,甚至指数型增长,这主要表现在生活史比较单纯的种类。例如,将动物引入新栖息地或处于最有利的季节等情况下。
在逻辑斯谛增长以后,种群稳定在K值不变,对这方面,没有充分的证据。自然情况复杂多变,“J”、“S”型为典型增长,中间有过渡型。
但是,重要的是这两种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所提供的有关种群增长的某些机制。
逻辑斯谛模型考虑的是各种动物本身所特有的种群增长率r和由于种群密度增加,带来的降低种群增长率的反馈作用力(K-N/K)。逻辑斯谛模型本身包含着这样的假定:密度增加对于增长率减低的作用是立即发生的,没有任何时滞,多数自然界的种群是难以符合于这个假定的。
分解:是有机物质逐步降解过程,将有机物还原为无机物,释放能量。理论意义:建立和维持全球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通过死亡物质的分解,使营养物质再循环,给生产者提供营养物质;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稳定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为碎屑食物链以后各级生物生产食物;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改造地球表面惰性物质。实践意义:粪便处理;污水处理
物质循环的一般特征①物质循环不同于能量流动,前者在生态系统中的运动是循环的②生物地化循环可以用库和流通率两个概念来描述。库是由存在于生态系统某些生物或非生物成分中一定数量的某种化学物质所构成的,可分为贮存库和交换库。前者的特点是库容量大,元素在库中滞留的时间长,流动速率小,多属于非生物成分;交换库则容量较小,元素滞留的时间短,流速较大。物质在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和单位时间的移动量称流通率。③生物地化循环在受人类干扰以前一般是处于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④元素和难分解的化合物常发生生物积累、生物浓缩和生物放大现象。
群落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不群落中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群落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具有一定的结构;一定的动态特征;一定的分布范围;具有边界特征;群落中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
物种丰富度模型对影响群落因素的讨论
竞争对群落结构的影响:对于竞争占重要作用的群落,资源可能被利用得更加完全。物种丰富度将取决于有效资源范围的大小(a),种特化程度的高低(b), 以及生态位重叠的程度(c)。
捕食对群落结构的影响:捕食者可能消灭某些猎物物种,群落因而出现未充分利用的资源,使饱和度小,种数少(d);捕食者使一些种的数量长久低于环境容纳量,降低了种间竞争程度,允许更多的生态位重叠,更多的物种共存(c)。
岛屿化影响:岛屿代表一种“发育不全”的群落,面积小,资源范围小(a);面积小,种被消灭的风险大,反映在群落饱和度低(d);能在岛上生活的种可能尚未迁入岛中(d)。
解释多样性梯度的学说 进化时间学说:热带群落比较古老,进化时间较长,并且在地质年代中环境条件稳定,很少遭受灾害性气候变化,所以群落的多样性较高。而温带和极地群落从地质年代比较年轻,遭受灾难性气候变化较多,所以多样性较低。生态时间学说:考虑时间尺度更短,认为物种的分布区的扩大也需要一定时间。因此物种从多样性高的热带扩展到多样性低的温带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畅通的道路,但由于障碍的存在,温带地区物种相对而言未充分饱和。空间异质性学说:物理环境越复杂,则空间异质性越高,提供的生境类型越多,动植物群落的复杂性也越高,物种多样性也越大。气候稳定学说:在生物进化的地质年代中,地球唯有热带的气候是最稳定的,所以通过自然选择,那里出现了大量狭生态位和特化的种类,故物种多样性高。而在高纬地区,由于气候不稳定,自然选择有利于广适应性的生物,所以多样性小于低纬。竞争学说:在环境严酷的地区,自然选择主要受物理因素控制,但在气候温和而稳定的热带地区,生物之间的竞争则成为进化和生态位分化的主要动力。由于生态位分化,热带动植物要求的生境很狭隘,食性也较特化。生态位重叠多,因此热带动植物较温带常具有更精细的适应性。捕食学说:热带捕食者多,捕食者将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压到较低水平,从而减轻了被食者的种间竞争。竞争的减弱允许更多的被食者种的生存。较丰富的种数又支持更多的捕食者种类,因此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生产力学说:如果其他条件相等,群落的生产力越高,生产的食物越多,通过食物网的能流量越大,物种多样性就越高。
集合种群:局域种群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而连接在一起的区域种群,也有人将集合种群称为一个种群的种群。
意义:①其重要应用是作出预测。其中一些预测对景观管理和自然保护有很大的潜在使用价值。如Levins建立集合种群模型就是为解决大范围的害虫防治问题。根据种群多度将随局域种群灭绝率的瞬间变异度的增加而减少的结果,他建议害虫防治措施应在充分大的范围同步使用。②该理论在保护生物学中主要涉及环境破碎话的种群动态和遗传进化的结局,以及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原理。许多以前是连续分布的种由于生境的破碎化而转变为集合种群,研究这些种的动态可以提出适当的管理方法保证不灭绝。③保护计划是建立一个大的保护区还是建立几个相互联系的小的保护区的争论,其关键是集合种群的问题。当我们保护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一个或者几个种,而是整体上考虑物种多样性时则必须考虑集合群落的问题。
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群落演替理论
退耕还林理论。退耕还林: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而言,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地耕地有计划步骤地停止耕作,按照适度植树原则,因地制宜造林,恢复森林植被。主要内容:坡耕地退耕还林,荒地造林。目的: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总原则:春季至夏初降雨量400mm以上地区以还林为主,以下的以还草为主;符合当地的天然植被分布、生长发育规律;符合自然生态进展演替规律;符合调整当地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需要;符合市场发展过滤,建立超前长久的产业经济,即建立自然-经济-社会符合系统。
生态演替理论。理论基础。根据演替现象预测群落未来,掌握其动向,使之朝着人类的方向发展自然植被在干扰阀内,受损的植被会借助自身或者外界输入的物质能量进行演替,这是生态系统演替及其功能理论,通过干扰使其受损植被恢复的宏观行为在理论上完全可行,且具有划时代意义。
退耕还林的途径。根据演替理论,若对于山区大面积区域退耕还林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对于生境优越的地区将暂时利用自然自身的力量,在排除人类活动干扰的情况下封山育林,利用原生演替进行植被恢复,待到条件允许将原生演替和人为干扰(植树造林)结合,加速植被恢复。对于条件较差的区域将以植树造林为主,在严禁认为破坏的情况下可以加速其生态恢复。不同情况具体分析,有机结合。
2.热带雨林特点:
(1)种类组成特别丰富,大部分都是高大乔木。(2)群落结构复杂,树冠不齐,分层不明显。(3)藤本植物及附生植物极丰富,在阴暗的林下地表草本层并不茂密。在明亮地带草本较茂盛。
(4)树干高大挺直,分枝小,树皮光滑,常具板状根和支柱根。
(5)茎花现象(即花生在无叶木质茎上)很常见。(6)寄生植物很普遍。
(7)热带雨林的植物终年生长发育。3.世界分布:世界上的热带雨林分成三大群系类型,即印度马来雨林群系、非洲雨林群系和美洲雨林群系。
能量流动的特点:①几乎每一类生态系统,由初级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其主要流经的途径是分解者亚系统②只有以浮游生物为优势的水生群落活食的消费者亚系统在能流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其同化效率也比较高;但由于异样性的细菌密度很高,它们依赖于浮游植物细胞分泌的溶解状态有机物,所以消费死有机物的比例也在50%以上③对于河流和小池塘,由于大部分的能量来源于从陆地生态系统输入的死有机物,所以通过消费者亚系统的能量是很少的;在这方面,深海底栖群落因为无光合作用,能量主要来源于上层水体的“碎屑雨”也是类似情形。
中国植被的经度地带性: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受海洋季风和湿气流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依次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的气候。相应的植被:东部湿润森林区、中部半干旱草原区、西部内陆干旱荒漠区。。纬向地带性:东部湿润森林区自北向南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气候。植被: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中国西部亚洲内陆腹地:北到南:温带半荒漠、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高原草原带-高原山地灌丛、草原带
合理密植:提高光合效率,进而提高光合产量,总光合与呼吸达最大;除草:通气,根呼吸促进矿物质吸收;施肥:提供养分;喷药:减少、排除竞争,减短食物链,使能量集中在庄家,使光合产物最大量往人们想的方向发展。
碳循环:大气中减小增加CO2的途径(6)土壤呼吸;人口呼吸;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物质燃烧;化石燃料+水泥
人类直接影响:化石燃料燃烧、植物总光合生产 针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