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

时间:2019-05-15 09:45: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环境生态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环境生态学》。

第一篇:环境生态学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引言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基本条件。过去的一个世纪,人们在创造了高速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那么多沙漠、荒山、断流的河流和污染的城市,使那么多生物从我们的身边消失,甚至从地球上永久的灭绝了。一个世纪的环境变迁竟如此之大以致在临近世纪更替之际提出了人类能否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迄今的探索研究表明,在浩瀚的宇宙中,能为人类提供生存条件的只有地球,也就是说,人类只拥有一个地球,因而保护地球环境是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惟一途径。

有鉴于此,在建设项目和其他一切开发地球资源,改变地球环境的活动中,进行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和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不仅是重要的,必要的,而且是每个地球公民应尽的义务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翻两番,经济增长了几十倍,同时出现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等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到人类自身的长远生存与发展。有鉴于此,20世纪70年代开始形成了一个新的科学技术领域——环境影响评价,其目的是为了科学地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便采取措施约束人们的行为,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基本概念

(一)环境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

目前,环境评价一般分为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质量评价是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运用一定的指标和评价方法对某一区域的环境质量进行评定和发展趋势预测,主要为环境规划和环境综合整治服务。

环境影响评价是在人类进行某项开发建设活动之前,对该项活动可能给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预测,评估,并提出减少不利影响或改善环境质量的对策、措施,其目的主要是为行业主管部门提供决策的科学依据,为工程设计单位提供环境保护要求和建议,为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同时明确开发建设者的环境责任。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是贯彻“预防为主”的环保政策方针,保证经济建设的合理布局,促进清洁生产和有利于环境和生态的先进技术和工艺的推广,制定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措施以减少环境影响,促进科学决策和管理以改善环境,同时可以为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产业结构改善提供借鉴。

表——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区别

(二)生态环境评价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评价一般也可以分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主要考虑生态系统属性信息,是根据选定的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的方法评定某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劣,作为环境现状评价或环境影响评价的参考标准,或为环境规划和环境建设提供基本依据。例如:野生生物种群状况、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价值、栖息地适应性与重要性评价等,都属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还可以用于资源评价中。生态环境评价一般包括资源评价在内。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对人类开发建设活动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与预测,并提供减少影响或改善生态环境的策略和措施。例如,分析某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环境服务功能,分析区域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评价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和评价污染的生态后果,以及某种开发建设行为的生态后果,都属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范畴。

环境影响评价是我国一项重要的环保制度。一般来说,环境影响评价包含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在内,但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以污染影响评价为主,其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不全,深度不够,与实际需要进行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尚有较大差距,而且二者在诸多方面是不同的。

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传统环境影响评价的区别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基本原则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一个全面调查和综合分析生态环境和开发建设活动特点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并依据国家的政策和法规提出对受影响生态环境行使有效保护的途径和措施。在进行生态环境评价时,下列基本原则应予以遵循:

将资源和生态环境作一体考虑,注意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自然资源,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资源基础;

讲求科学性,根据生态学和生态保护基本原理,阐明生态环境影响的特点、途径、性质、强度和可能的后果,寻求有效地保护、恢复、补偿、建设与改善生态环境的途径;

突出针对性,即针对具体的开发建设活动、具体受影响的生态环境特点,开展卓有成效的分析与评价;

坚持政策性,以国家的资源环境政策和生态环境保护战略为基本出发点,以法规为准绳,明确开发建设者的环境责任,实施对生态环境的有效管理;

坚持协调性,注意可行性,即协调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关系,协调布局与整体、短期与长期、企业与社会的利益关系,协调区域与项目、生态系统与生态因子内在关系等。协调的目的是提高评价的有有效性,提高环保措施的可行性。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基本技术

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应遵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程序,并且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内容、标准、等级和评价方法等,须根据开发建设活动的影响性质、影响程度和生态环境条件作具体的分析和确定。

(一)评价指导思想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应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知道下进行。为此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视野识别影响;应体现整体意识,即从生态系统整体和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整体考查问题,寻求对策;应具有超前意识,即不仅注意当期问题,当前需求,亦应考虑长远问题、长远需求;应以动态的发展的观念看待问题,分析问题。

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应遵循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基本原则,并特别强调其针对性原则。由于生态系统显著的地域性特点,相同的开发建设项目绝不会有完全相同的评价结果。因此,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应以实地调查为主要依据,评价结论应符合建设地的环境特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应做到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重点建设,讲求实效。

(二)评价范围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应包括开发建设全部活动的直接影响的范围和间接影响的所及范围。生态因子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式确定评价范围的重要参考因素。所确定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应包括所有受影响的生态系统,并能够充分体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阐明其特征。应能包含所有可能受影响的敏感保护目标,并能反应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如自然灾害的源头及危害范围。按照环评工作程序,评价范围可分为生态调查范围、现状评价范围、影响分析与评价范围等。按照受影响因子的性质,可有植被、动物及其生境、土壤、地面水、地下水等不同因子相应的调查与评价范围。此外,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还受到技术可达性和所能获得资料的限定。行政区界也是重要的限定因子,须考虑。实际工作中,一般按照规范要求执行。

(三)评价标准

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以污染指控为宗旨,主要评价的对象是大气,水,土壤等人类的物化环境,可以用一组物化指标表征其环境质量。这就是评价标准,其评价标准有两类: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排放标准。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以是否达到标准要求作为项目可行与否的基本度量。这是一种纯质量型评价。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评价的标准体系不仅复杂,而且因地而异。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标准的基本要求

(1)能反应生态环境的优劣,特别是能够衡量生态环境功能的变化;

(2)能反应生态环境受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尽可能定量化;

(3)能用于规制开发商建设活动的行为方式,即具有可操作性。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来源

国家已发布的环境质量标准;国家已发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行业标准指行业发布的环境评价规范、规定、设计要求等;重要生态环境功能区以及其规划的保护要求;地方政府颁布的标准和规划区目标;河流水系保护要求或规划功能;特别地域的保护要求等。

(四)生态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

环境影响识别时设计环评工作和编制环评大纲中的重要步骤,这是将开发建设活动的作用和环境的反应结合起来坐综合分析的第一步,目的是明确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受影响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因子、影响涉及的主要敏感环境目标,从而初步筛选出评价工作重点内容。

影响识别时一种定性的和宏观的生态影响分析、生态影响认识过程。依据生态保护原理、依据实地调查资料和粗略的相关分析可进行影响识别。

生态环境影响识别包括影响(作用)因素识别码,即识别作用主体;影响对象识别,即识别作用受体;以及影响效应识别,即识别影响作用的性质、程度等。

(五)评价等级

参照世行要求,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等级可分为三级:一级为需深入全面的调查与评价,生态环境问题复杂,保护要求严格,须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编制生态环境保护方案或行动计划;二级为一般评价与重点因子评价相结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较严格,须针对重点问题编制生态环境保护计划和进行相应的技术经济分析,三级为重点因子评价或一般性分析,生态环境问题清楚,影响明显,保护要求一般,须按规定完成绿化指标和其他保护与恢复措施。

(六)生态环境调查

生态环境调查时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性工作。生态系统的地域性特征决定了细致周详的生态环境现场调查时必不可少的工作步骤。生态环境调查也应尽可能了解历史变迁过程。

一般陆地生态系统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系统调查(类型、组成、重要生境等)、自然资源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调查和敏感保护目标调查等几个方面。

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水土资源和动植物资源的调查也十分重要,因为它涉及到社会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资源调查也应本着质合量相结合的原则进行。

(七)生态分析与评价重点的确定

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以及迄今人类对她的认识还很肤浅,认真进行生态分析,以及全面深入地认识系统的特点就成为环评中一项贯彻始终的工作。生态分析室在生态调查已获得相当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原理进行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的综合研究过程。分析的目的是深入认识生态系统的内在本质和外在表征,明确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认识评价区域不同生态系统之间和各生态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区域资源优势,以及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等等,从而为进一步的评价工作奠定基础。

((八)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是将生态环境调查和生态分析得到的重要信息进行量化,定量或比较精细地描述生态环境的质量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内容与深度依据实际问题和管理要求决定。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内容包括生态系统质量、状态和功能的评价、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评价,自然资源赋予和利用状况评价,敏感保护目标状况评价等。其中,生态系统质量、状况和功能的评价是现状评价的重点。

由于生态系统结构的层次性特点,决定着生态系统的评价也具有层次性,一般可按照两个层次进行评价:一是生态系统层次上的整体质量评价;二是生态因子层次上的因子状况评价。两个层次上的评价都是由若干指标来表征的,在开发建设项目的生态环评中,一般对可控制因子要做较详细的评价,以便采取保护或恢复性措施;对人力难以控制的因子,如气候因子,一般只作为生态系统存在的条件和影响因素看待,只作生态分析和生态影响分析,不作为评价的对象。

(九)生态环境影响预测

影响预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核心,同时又是最薄弱的部分。生态环境影响预测常常可能是用模糊地语言而不是由精确地数值表达的,用于预测的方法也常常是特例而非普遍适用的规律,许多方法都是参杂着人的主观认识在内,而且所谓生态环境影响可能常常是风险性质的,并不一定会确切的发生。因此,在理想状态下,生态环境影响预测可以认为是一种有根据的假说,而且是可以通过管理和此后的实验验证的假说。

(十)生态环境影响评估

环境影响评价要求对环境承载力(或环境容量)进行系统分析,以确定其可否为环境所接受。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亦可称为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是对生态环境影响预测的结果进行评估(亦称评价),以确定所发生的生态环境影响可否为生态或社会所接受。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人类对生态影响的主观认识与判断。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的主要目的是:

(1)评估影响(性质、程度)的显著性,以决定行止;

(2)评估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重要性,以决定保护的优先性;

(3)评估价值的得失,以决定得失与取舍。

在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是,主要从生态学、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等方面着眼,一般依据的评估基准是:

(1)科学意义基准,主要是生态学意义的基准;

(2)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政策基准;

(3)社会文化价值与经济资源价值基准;

(4)法律基准,包括环境、资源保护法规;

(5)其他基准与技术规范。

(十一)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编制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头戏”,也是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最精彩的部分,编制生态环保措施须满足一些基本要求:

(1)体现法规的严肃性

(2)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3)具有一定超前性

(4)提高针对性和注重实效

(5)体现“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

(6)遵循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

(7)实施功能补偿

(8)强化保护重点

(十二)生态环境监测

生态环境监测的目的主要有三点:认识生态背景,验证假说和味采取补救措施或应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要点

(1)明确监测工作范围

(2)考虑监测方案的可行性

(3)注意“指示器”生物的选择

(4)与其他监测活动向匹配

生态环境监测指标

(1)遗传多样性监测指标

(2)物种监测指标

(3)生态系统(或生境)监测指标

参考文献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论》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后评价》

《环境分析与评价》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导论》

《环境保护ABC》

《环境与人类》

《日益重要的环境科学》

《环境生态保护学》

第二篇:环境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

学院:万方科技学院

专业班级:地质

学号:

姓名:王课 程 论 文11升-1班0926206031化 成

第三篇:环境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

目录绪论:地球上的生物和生物圈;生态学形成与发展; 2 生物与环境: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生态因子作用分析;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光因子、温度因子、水因子、土壤因子)3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生物钟与种群的概念;种群的动态;种群的空间格局;种群调节;种群生活史:生活史概述;繁殖成效;繁殖格局;繁殖策略;性选择; 5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关系;钟间关系; 6 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生物群落的概念;群落的种类组成;群落的结构;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因素;生物群落的动态:群落变化类型;群落演替类型;演替顶级学说;群落演替与功能过程;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两种不同的演替观; 8 生物群落的分类:生物群落的分类;生物系统的一般特征:生态系统的组成与机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生态效率;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 10 生物系统的能量流动与信息流:生态系统的能量与能量环境;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初级生产和高级生产;生态系统中的分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信息流动; 11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物质循环的一般特点;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有毒有害物质循环;放射性核素循环;生物地化循环与人体健康; 12 陆地生态系统:概述;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 14 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中的一般概念和理论;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15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荒漠化;可持续发展(生态恢复);

第四篇: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1.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为的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生活,相互影响,彼此能交配繁殖的同种个体的集合。

3.群落: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4.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范围内,植物、动物、真菌、微生物群落与其非生命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动态复合体。

5.生态监测:利用生命系统各层次对自然或人为干扰引起环境变化的反应来监测与评价环境质量的一套方法和技术体系,是环境质量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6.指示生物法:是利用指示生物来监测环境状况的一种方法。

7.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8.食物链:是指由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组成的能量运转序列,是生物之间食物关系的体现,即生物因捕食而形成的链状顺序关系,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的基本载体。

9.群落演替:生物群落常随环境因素或时间的变迁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包括一个群落自身所经历的发育,即群落由发育初期,成熟期和衰老期的变化。同时在一定的地段上群落由一个类型转变成另一个类型的有顺序的演变过程。

10.景观生态系统:景观生态系统是若干类型系统的组合,其数据的空间尺度要比生态系统大,主要是气候、地形、群落与生态系统、土壤物理特征、生态系统类型的空间分布等。

11.生态系统服务:指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消费、流通、还原和调控活动提供有形的或无形的自然产品,环境资源和生态损益的能力。

12.生态系统管理:是指在充分认识生态系统整体性与复杂性的前提下,以持续地获得物质产品,生态及社会效益为目标,并依据对关键生态过程和重要环境因子长期监测的结果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13.生态力:是指生态系统服务的能力,即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服务的能力。

14.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二,填空题

1.五大圈层是什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

2.信息传递包括哪四种——物理信息及其传递、化学信息及其传递、行为信息及其传递、营养信息及其传递。

3.指示生物法有哪四种——

(1)现场比较评比法 适用于植物或运动性很小的生物;

(2)栽培或饲养比较试验法 适用于动、植物;

(3)人工熏气法 动、植物均适用;

(4)浸蘸法。

4.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有哪三类——聚群分布、随机分布、地理分布。

5.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哪些——公平性原则,合理需求原则,和谐性原则,持续性原则。

6.种群密度的四个参数——出生率、死亡率、牵出率、迁入率。

7.生态因子作用包括哪五个方面——光、温度、水、大气、土壤。

三,简答题

1.生态监测基本要求有哪些?

答:(1)样本容量应满足统计学要求。

(2)要定期,定点连续观测。

(3)综合分析。

(4)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城市热岛效应是什么?

答: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3.光的生态作用是什么?

答:

(一)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1)光强与植物。光对植物的形态建成和生殖器官的发育影响很大。

(2)光强与动物。光照强度与很多动物的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1)植物对不同波长的光吸收,反射投射有不同的作用,因此对植物的生长影响是不同的。

(2)可见光对动物的生殖,体色变化,迁徙,羽毛更换,生长和发育都有影响。

(3)不可见光对生物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三)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

(1)植物的光周期。根据植物对日照长度的反应,形成了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

(2)动物的光周期。日照长短和变化是许多动物进行迁徙、生殖、换毛等生命活动最可靠的信号系统。

4.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定义:指既满足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是指代内和代际机会选择的公平性。

(2)合理需求原则。这就要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来满足,立足于人的合理需求而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前提,发展和需求要以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3)和谐性原则。人类必须与自然共同协调才能持续生存和共同繁荣。

(4)持续性原则。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器生存率的能力。

5.干扰生态学的意义是什么?

答:(1)干扰有利于促进系统的演化。

(2)干扰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的因子。

(3)干扰能调节生态关系。

6.生态工程的定义和作用?

答:定义: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方法设计的促进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工艺生产系统。

作用:(1)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发展。

7.酸雨的定义和危害

答:定义:是指PH值小于5.65的酸性降水。雨水被大气中存在的酸性气体污染,pH小于5.65的酸性降水叫酸雨。

危害:(1).酸雨的危害十分严重。它能使湖泊河流酸化,严重影响鱼类的生存。

(2)使土壤酸性化,破坏土壤,同时本酸化会导致有毒金属(汞和铝等)从土壤和沉积物中释放出来,影响树木的生长,危害农作物。

(3)破坏城市建筑物、机器、桥梁;腐蚀名胜古迹及雕塑。

(4)影响微生物的活性,降低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8.应对气候变暖的措施以及国际社会控制变暖的行动是什么?

答:措施;(1)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2)加大在科技和公众教育领域投资,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

(3)发展电动汽车,控制汽车尾气排放标准。

(4)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加大绿色投资,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创造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5)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

(6)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6)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暖。

国际控制变暖的行动:(1)1988年联合国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负责分析和报告关于全球变暖的科研成果。

(2)1992年,世界各国首脑参加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地球峰会。在峰会上,154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但它并没有为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设定一个具体的目标。

(3)1997年,在日本京都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到2012年的温室气体的排放水平比1990年减少约5%。包括美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签署了京都议定书。

(4)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5)2007年12月15日下午,经过持续十多天的马拉松式谈判,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终于通过名为“巴厘路线图”的决议。“巴厘岛路线图”规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新的安排举行谈判,达成一份新协议。新协议将在《京都议定书》第一期承诺2012年到期后生效。

(6)2009年12月7日起,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将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15次缔约方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四,问答题

顶级群落各种学说不同点在哪?

答:顶级群落:随着群落演替的进展,最后出现一个相对稳定的群落阶段,称之为顶级群落。演替顶级学说理论包括单元顶级轮、多元顶级论和顶级-格局学说。

单元顶级论:美国生态学家 Clements 认为,在同一气候,无论演替初期的条件多么不同,最终都能形成一个与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的演替顶级,包括气候顶级和各类前顶级。

多元顶级论:多元顶级理论由英国生态学家 Tansley 提出。该学说认为,某一气候区域的物理环境远不是同一的,因此在该气候区域内的不同生境中就会有各种不同类型的顶级群落。在一个气候区域内,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一定都汇集在一个共同的气候顶级终点。

顶级-格局学假说说:Whittaker 认为在任何一个区域内,环境因子都是连续不断变化的。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各种类型的顶级群落,如气候顶级,土壤顶级,地形顶级,火烧顶级等,不是截然呈离散状态的而是连续的,因而形成连续的顶级类型,构成一个顶级群落连续变化的格局。

各种学说的不同点:(1)单元顶级论认为,只有气候因素才是决定性的因素,其他的因素都是第二位的,但可以阻止群落像气候顶级发展;多元顶级论则认为,除气候以外的其他因素,也可以决定顶级的形成。(2)单元顶级理论认为,在一个气候区域内,所有群落都有趋同性的发展,最终形成气候顶级;而多元顶级理论不认为所有群落都会趋于一个顶级。(3)顶级-格局论是多元顶级论的变形,与多元顶级论不同的是,多元顶级论认为的顶级群落的形成是离散状态的;而顶级-格局论认为顶级群落的形成是连续的。

1.生物入侵的定义和途径有哪些?

答: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总体来看,生物入侵的渠道包括以下三种:

(1)自然入侵

这种入侵不是人为原因引起的,而是通过风媒、水体流动或由昆虫、鸟类的传带,使得植物种子或动物幼虫、卵或微生物发生自然迁移而造成生物危害所引起的外来物种的入侵。

(2)无意引进

这种引进方式虽然是人为引进的,但在主观上并没有引进的意图,而是伴随着进出口贸易,海轮或入境旅游在无意间被引入的。

(3)有意引进

这是外来生物入侵的最主要的渠道,世界各国出于发展农业、林业和渔业的需要,往往会有意识引进优良的动植物品种。

2.生态系统基本原理包括哪些?

答:(1)系统开放原理。生态系统的研究表明,任何一个可持续性系统都必须是开放的系统,都必须有外熵流的输入,否则系统会走向无序,直至崩溃。

(2)相生相克原理。自然界中的各类生物间,生物与其生存环境间都存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3)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原理。能量在生态系统的流动过程和特征保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有序发展。而物质的在生态系统中是多级和反复利用的。

(4)生态平衡与耐受极限原理。任何系统对外界的干扰耐受都是有极限的,超过这个极限,系统就会受到破坏甚至崩溃,即系统反馈调节功能丧失。

(5)生态位原理。生态系统中的任何物种,都对其生存环境有特定的要求,同时又对环境产生影响。因此,他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有规律的。

(6)等级系统原理。生态系统是一个由若干单元组成的有序的等级系统,系统中的每一层都是由不同的亚系统或整体元组成,每一级组成单元相对于低层次表现出整体特性,而对上一层次则表现出从属性或受制约性。

4.生态监测的优缺点是什么?

答:优点:(1)能综合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

(2)具有连续监测的功能。

(3)具有多功能性。

(4)监测灵敏度高

缺点:(1)监测反应时间长。不能像理化监测仪器那样迅速作出反应,从而可在较短时间内就能获得监测结果,也不能像仪器那样能精确地监测出环境中某些污染物的含量,它通常反映的只是各监测点的相对污染或变化水平。

(2)外界各种因子容易影响生态监测结果和生物监测性能。

(3)生物生长发育,生理代谢状况等都制约着外干扰的作用。

(4)指示生物同一受害症状可由多种因素造成,增加了对监测结果判别的困难。

5.生态系统服务的内涵有哪些?

答: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主要包括向经济社会系统输入有用物质和能量、接受和转化来自经济社会系统的废弃物,以及直接向人类社会成员提供服务(如人们普遍享用洁净空气、水等舒适性资源)。

内涵包括:(1)有机质的生产与生态系统产品

(2)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于维护

(3)调节气候

(4)减缓灾害

(5)维持土壤功能

(6)传粉播种

(7)控制有害生物

(8)净化环境

(9)感官,心理和精神调节

(10)美学和文化创作的源泉

第五篇:环境生态学论文

资环学院 07地理科学 姓名:陈华 学号:

环境生态学理论与社会进步

------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目标

摘要:环境生态学是依据生态学理论,按照生态学的学术视野研究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新兴的科学。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的特征。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互交织攀升的状态。环境生态学理论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为社会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保证。而我国政府正在加紧建设生态社会,将生态文明作为社会的发展目标,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体制。

关键词:环境生态 生态文明 社会进步 和谐发展

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时代,中国党和政府率先将生态文明上升到战略目标高度加以建设。文明的生态转向无疑需要新的伦理支持,而环境伦理学将为生态文明时代的新伦理构建提供新的理论视野。尽管生态文明业已成为最热门的话语而凸现于我国学界,但是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特征、理论资源,以及建设路径,尚待做更为深入的思考。因此,本文将从环境伦理视野对生态文明作一探讨,以促进我国生态文明观念的全面确立,推动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一、生态文明的伦理内涵和特征

(一)生态文明的伦理内涵

生态文明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一种更高一级的文明形态,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方位的生态化构建。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核心的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从根本意义上说,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替代和超越。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可见,不管是广义的生态文明还是狭义的生态文明,两者都把生态与文明有机结合起来,前者称之为文明的生态化,后者理解为生态的文明化。在环境伦理学看来,生态文明始终是以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作为核心的。因此,生态文明的伦理指向,就是要构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伦理责任”[1],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发展。

从环境伦理学视角出发,生态文明的伦理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它至少涵指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生态文明意味着人与自然间伦理关系的确立。在以往的农业和工业文明阶段,自然生态不在伦理之中。生态文明使自然不再游离于道德大门之外,人要对自然环境讲道德。

二是生态文明意味着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由征服走向尊重。在旧文明阶段,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不是文明而是野蛮,不是尊重而是征服、掠夺、破坏和践踏自然,将自然视为实现个人利益的工具或手段。在今天的新文明阶段,无论是文明的生态化还是生态的文明化,对自然应有的敬畏、对生态规律应有的尊重,对环境应有的珍惜,均是生态文明的题中应有之意。生态文明作为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进步文明,倡导人们在合理继承工业文明的基础上,用更加文明与理智的态度对待自然生态环境,反对野蛮开发和滥用自然资源,重视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益,努力保护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关系达到和谐状态。从而使人类不再是自然的支配者、主宰者,而是与其它生物同属于自然这个大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的“管家”,其目的是使人更好地与自然协同进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是生态文明意味着自然价值不仅要面向单一的个体,而且要面向多元的个体;不仅要考虑当代人的利益,而且要考虑世代人的利益。

四是生态文明意味着人们的行为应以适度为原则。无论是人口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是生活和消费方式,不再是工业文明阶段数量的越多越好、规模的越大越好,而是人们在与自然发生交往行为时,遵循适度、简约、平衡原则,以自然环境的生态承载力为生态行为的道德底线。

(二)生态文明的伦理特征

生态文明时代的来临,必然带有不同于工业文明的时代特征。就其伦理特征而言,生态文明将向人们展示出许多新的伦理特点,笔者认为至少将呈现三大特征:

第一,社会伦理关系结构的双重性。在工业文明时代我们的伦理关系结构主要表现为人际伦理关系。而在生态文明时代由单一的人际伦理走向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双重伦理关系。当人们面向自然时,主体不仅要思考改造自然的行为是否符合人际道德,而且要考虑是否与生态道德相一致;不仅要追求生态的文明化,而且要力求文明的生态化。人们的行为只要缺少任何一种关系的制约,就会受到道德的谴责。鼓励和推进人类将生态化渗入到社会结构和整个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将成为生态文明时代重要的伦理特征。第二,人类文化价值理念的生态化。在生态文明的引导下,人类对自然以及生态系统的价值将持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人们普遍树立起符合自然生态规律的价值需求、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文化成为具有广泛民众基础的文化意识。人类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唯一具备主观能动性的生物成员,必须遵守自然生态规律和自然的“内在价值”。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所说的人们在改造自然中那种将“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有机统一,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和谐理念,将得到真正实现。

第三,人类生态道德律令的普遍化和自觉化。生态文明时代,环境伦理和生态道德将渗透到社会的所有方面,生态伦理意识、生态文明意识得到广泛认同,生态文明行为由自发转向自觉。在思维方式上,生态有机整体意识和环境道德理念成为指导人们生态行为的生态理性。在生产方式上,人类自觉转变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工业化方式,建立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的生态化,使人类生产劳动具有净化环境、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新机制,沿着与生物圈相互协调的方向进化。在生活方式上,人类不再追求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追求高质量、低消耗,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同时也不损害其他物种的繁衍生存,既能满足当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后代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生活方式。

总之,生态文明时代,伦理的绿化将成为社会的道德流行色。正如学界所说,21世纪将是生态化的世纪,21世纪的伦理、21世纪的文明同样烙上生态化的印记。

二、生态文明的理论资源

生态文明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此举对于破解全球生态危机有着转折意义。社会主义的中国之所以能够旗帜鲜明地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而是站在历史和时代的地平线上,借鉴全人类文化中生态智慧的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发展成果。

(一)中国传统的生态智慧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内涵。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常常被称为“天人关系”,究天人之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恒久的哲学命题,其中儒家、道家、佛家的生态智慧为我国构建生态文明奠定了深厚的精神资源。

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中的其他一切生物同类,因此人对自然的态度应该是顺从、友善的,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最终目标,即“天人合一,天人合其德”。儒家在主要关注人的同时,也看到了人的生活与自然的依赖关系,因此肯定人道本于天道,即尊重自然就是尊重自己,爱护其他生物的生命就是爱惜人自身的生命。在资源开发利用上,儒家强调取用有节,物尽其用,要求人们珍惜自然给人类提供的生活材料,崇尚勤俭节约,不浪费。

道家认为万物都是平等的,由此主张尊重天地自然,尊重一切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它反对把等级贵贱观念强加于自然界,即反对以人力加之于自然,追求返璞归真。这也是对道家“无为”的真实反映。虽然道家的“无为”思想在现代看来过于消极,但是却为今天生态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佛教对生态文明的最大影响是“尊重生命”。佛教认为,宇宙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生命之法的体系,生命不只是存在于生命体之中,同时也存在于无生命物中,宇宙的变化具有产生生命的力量。因此,无论无生命物还是有生命物,都存在于普遍的生命体系内,生物和人的生命只不过是宇宙生命的个体化和个性化的表现。由此可见,在佛教理论中,人与自然之间没有明显界限,生命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而主张善待万物与尊重生命。佛教对生命的关怀,最为集中地体现在普度众生的慈悲情怀上,即人们要对所有生命慈悲,这就是佛教宣扬的“慈悲为怀”。上述生态智慧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沧海一粟。深厚的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率先提出生态文明,以化解全球生态危机,无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

(二)当代西方的生态哲学思想

当代生态哲学思想在西方源于工业文明时代一些重大的环境事件问题而产生,如“八大公害”等表现出的人口问题、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总体来说,生态危机的日益突出促成有识之士反思工业文明,当代生态哲学理论因此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产生和发展。当代生态哲学思想的出发点与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当代西方生态哲学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研究生态伦理问题,主要形成两大派别: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被国内外学术界普遍认为是生态危机的根源,因为这一理论将“人类”一词个体化、集团化,把自然界的一切看作是少部分人获得利益的工具或手段,以致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因此这一理论遭到了后现代生态哲学的强烈批判。

非人类中心主义可以划分为生物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这是两种不同的生态哲学理论。生物中心论认为,凡是有生命的生物都是自然的主体和核心,也就是它把道德义务和伦理关怀的范围扩展到了所有的生命。这相对于人类中心主义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它承认了所有生命体自身的内在价值,在人与生命之间建立了伦理关系,从而改变了长期以来人主宰自然界的伦理价值观。但是它依然忽略了自然界作为一个整体的价值,否认人对物种本身和生态系统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因此很难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生态中心论正是在这样的伦理语境中,对生物中心主义予以了超逾。它将人类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二者息息相关。人类作为唯一有主观意识的生物存在,只有从道德上关心有机整体的生态系统、自然过程以及其他自然存在物,才能做好代内公平、代际公平,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当代西方生态哲学思想尽管评论不一,尽管还有待深入研究和完善,但是,它所提出的对自然的道德关怀,对旧文明的批判,对生态危机根源的探讨,对于后发现代化的中国提出生态文明的社会发展目标,无疑具有积极的启发价值。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态政策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环境和生产资料,使人类能够利用自然、改变自然界。可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根源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又依赖于自然界。从人与自然的发展历程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不断的矛盾与协调中。从历史上看,人与自然最初是对立的,表现为人对自然的一种敬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始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对自然进行征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集》第20卷中提到,“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马克思主义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休戚相关、生死与共、互利共生、和谐共存的关系。因此,人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以免遭到自然界的报复。马克思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和”三合一的生态观,以及未来理想社会“人与人的和解”和“人与自然的和解”的双和解思想,对于中国制定生态文明的发展目标,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在理论上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了调整。先后经历了从制定“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再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这些都为“生态文明”的提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有效的实践经验。

综上所述,我国生态文明思想融合了中外古今的生态智慧,并从中国现有国情出发,反思社会发展模式,以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主动承担起破解危机、拯救文明的重任。当然,生态文明的提出仅仅是问题解决的开始,如何找到一条可行的建设路径,将是生态文明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生态文明的发展路径

(一)唤醒民众的生态意识

唤醒民众生态意识的方式主要是推进生态文明的宣教工作,使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如,在全社会发起生态文明的理论讨论,深刻领会生态文明的内涵;制作一系列的宣传画册,给民众以视觉和知识上的冲击,认识到以往对待自然的无理与粗暴,从而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并实现生态文明价值观的自觉转型;开展生态文明宣传研究,加强宣教队伍的建设,避免宣教工作的盲目性与延迟性。如果中国13亿民众具有了生态意识,认识到自然的价值与权利,明白人类应对自然界承担相应的保护义务,生态文明的建设也就有了可能,同时也才有可能实现人的生态文明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构建生态文明的伦理体系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文明形态,需要新的伦理体系的支撑。环境伦理作为当代生态危机和环境革命的产物,是自然界发展到人类历史阶段,伴随着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完善而爆发的人类伦理观念的一场革命,其本质是尊重生命、善待自然。因此,生态文明伦理体系的构建,在环境伦理学看来,就是必须紧紧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为中心,建立适应生态文明的道德原则体系,即尊重生命、善待自然的生态道德目标体系、生态道德内容体系和生态道德实施体系,以及生态道德评价体系。在合理的生态文明的伦理体系支持下,践行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调整生态行为,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制定合乎生态文明的道德规范及相应的评价标准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状态。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一种道德关系,是指人要以道德来制约人的生态行为在获取物质生活资料时,不致破坏生态环境而危害人类本身。生态文明的提出,要求我们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制定人类的道德规范,寻求促进生态文明发展的社会约束与评价机制。

生态文明的道德评价标准,总体上说,凡是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建设的行为便是善的,凡是有害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建设的行为便是恶的。当然,自觉遵守环境法应当是生态文明的底线伦理标准,明确规定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而积极践行生态伦理的行为可以容许有多种境界。其中最高境界就是“生态慎独”,即不管在何时何地,不管有无监督,总是以生态道德规范自己,自觉兼顾人的利益和生态利益,自觉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繁荣,为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尽心尽力。

总之,生态学理论对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要的、不可体态的作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下载环境生态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环境生态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态学生物与环境

    《生物与环境》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性程度可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 A.气候因子B.地形因子 C.外来因子D.变动因子 2.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

    环境生态学—雾霾

    课程:环境生态学 题目:雾霾天气 学部:人文与社会科学学 说明:1月12日,武汉城区被雾霾笼罩。由于武汉市已连续12天没有雨雪,且风力较弱,污染物难以扩散。来源于汽车尾气、建筑扬尘、......

    环境生态学重点 答案

    1、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的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类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

    环境生态学作业1

    《环境生态学》课程 作业1: 以8人为一组,选择《生态学---关于变化中的地球》(Mark B.Bush)其中一个章节翻译并做成PPT课堂交流。提供选择章节如下: Chapter 12:水生生态系统P180~......

    环境生态学考前复习

    《环境生态学》课程要点 第一章绪论1、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环境、生态学(P19)、环境生态学(P11)。2、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原理:(1)环境生态学与生态学;(P18) (2)环境生态学研究内容。(P15......

    环境生态学实习指导

    实验教学大纲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教研室 (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方向) 贵州大学 二OO 七年八月 目 录 《 CAD技术及应用 》实验教学大纲 ............................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环境生态学 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Ecolog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48 学分:3.0 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专业 考核方式:......

    环境生态学试题(5篇范例)

    河南城建学院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环境生态学》试题 供环境科学 专业0224111 班使用 一、填空(每空1分,共17分) 1.自然种群应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2.存活曲线一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