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教师博览有感
读《教师博览》有感
喜欢在宁静的午后,亦或在深夜的灯下,静静地品读《教师博览》。每次阅读上面的文章,都是心灵的洗礼,灵魂的震撼。那里有最前沿的教改思想,有最感人的育人故事。读《教师博览》里面的文字,深感温暖与幸福。
每次都在翘首以盼教师博览的文字,每一次翻阅都会有不一样的心情和启发。阳光洒窗的午后,很幸运的读到里面的一篇文章,叫做《为了孩子们欢腾的梦想》。读后,如醍醐灌顶,如沐浴春风,一身的欣然,满心的欢喜。顿时间,凝眸深思不已。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的师范生到乡村小学支教的心路历程,期间的点点滴滴,与孩子们快乐成长的感人经历。春光里,她喜欢与孩子一起放飞理想的风筝,夏日里,她喜欢带着孩子们在田间劳作学会感恩,稻谷飘香的季节,她教孩子们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雪花纷飞的日子,她和孩子们一同领略家乡的美景„„ 读完这篇文章之后,脑海中不禁回忆起书里面的某些感人的画面,某些醉人的教育瞬间。与此同时,凝眸沉思处,想起了观看最美乡村教师的颁奖晚会,记忆又一次拉回了那一感人的瞬间。
2012年11月28日,我校组织观看了“2012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视频,那一幕幕,让人动容。
当邓丽秀气的脸庞对着可爱的学生,哭着说:“你们一定要记得邓老师说的话,走出大山!”的时候,当阿里普夏过湍流、翻雪山护送学生回家时,当马复兴用断残的双臂捧着书本给孩子们讲读“胖乎乎的小手”时,我和现场所有的人一样——眼睛都红了!
这几位平凡而又伟大的乡村教师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感动,更是心灵的震撼,灵魂的洗涤。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不同凡响的故事,他们都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为了大山里的孩子,为了中国的基础教育,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甚至是生命。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信念、有理想,他们甘愿清贫、甘受病痛折磨而无怨无悔。这种信念,这种理想,让我动容,泪水模糊中,他们的身影愈来愈高大。
是啊,和这些最美乡村教师相比,我们的条件要好得多,我们的付出真的算不上什么;和这些最美乡村教师相比,我平时所做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在我们抱怨学生素质不高的时候,抱怨工作环境不好的时候,在工作疲惫喊累的时候,我们应该意识到在世界的另外一个角落,还有这样一处恶劣的工作环境存在,这样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发生,还有这样一群奉献自我的人存在。
于是,我明白了教育是爱的传播,是责任的坚守。用爱心去点亮孩子的生命,需要老师的耐心浇灌,需要老师的倾心付出。我愿做那个点亮孩子生命的人,我愿在平凡的工作
岗位上坚守教育的信仰,用满心欢喜、满腔热情去培育祖国花朵灿烂开放;就是要以博爱胸怀去容纳每一个学生,给孩子成长的时间和空间;
于是,我明白了坚守是一种对教育的承诺。《第五十六号教室》的作者雷夫花了将近二十五年的时间把这间简陋的教室打造成了温暖的,感动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家。在这个温馨的家里,学生都是最可爱的天使。这种付出,这种耐心,源于雷夫始终如一的坚守,这是对教育的坚守,对孩子的坚守,更是对爱的坚守,这种坚守更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坚守。于是我明白了,坚守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依然能够创造出感动世间的奇迹。教育注定不是一件轰轰烈烈的举动,有时候更多的是清淡的坚守,是始终如一的细腻的琐事。有时候,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最寂寞最平凡最无私的坚守。
《教师博览》总能在里面寻找到前行的方向与向上的动力,不管是里面全新的教育理念还是教学一线的课堂探寻,不管是深思熟虑的教学心得还是名师语重心长的叮嘱,都给了我深深的启迪与厚重的力量,使我明白了:倾注心血的耕耘定然能够换来桃李满园香,浸透辛勤的汗水定然能够浇灌幼苗参天绿。
第二篇:读《教师博览》有感
读《教师博览》有感
时代变了社会转型的浮躁影响着我们的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方式;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多元化,教师的权威受到 极大的挑战;新课改的全面实施,给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育教学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等等。面对这种种挑战,《教师博览》杂志给我们年轻教师做出了很好的解答,指出不管这世界如何变化作为教师应该处变不惊,坚守人民教师的三项基本条件。
一是“道德”,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教师作为道德的化身和传播、引领社会道德风尚的人,必须以身示范,严守社会道德规范;必须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家长、学生着想,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必须追求崇高的理想,引导学生求真向善;必须奉献与牺牲,对教育怀有生命的执着和宗教般的情怀。教育的本质,就在于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引领,让学生具有崇高的理想,健全的人格,科学的精神,美好的品德。因此教育是崇高的事业,也是崇高的理想。
二是“责任”,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爱与责任”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教师存在的意义,就是通过自己的“爱与责任”,唤醒学生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和爱”。“爱与责任”不仅是对教师的职业要求,也是对教育终极目标的一种新的解读方式。学校培养的人,首先要有“爱”,“爱”也是一种责任:爱自己,善待生命;爱家庭,孝敬父母;爱国家,担承责任。而“责任”也是一种“爱”,表现为对目标的坚持,对生命的坚守,对他人的关爱。其次,教师的“责任”主要体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既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
生做人。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因此,教师必须谨言慎行,可能一句话一个细微的举动影响着一个孩子的一生。第三,教师的“责任”还要体现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认真地备课、上课,耐心细致地辅导,加强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做学生的贴心人。
三是“艺术”,教师应该最大限度的发挥艺术的魅力。教育是一门古老而又不断向前发展的学科,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剧烈转型、思维发展日新月异的情况下,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牢牢把握时代特色,及时顺应时代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多读教育类报刊杂志,开阔眼界,活跃思维,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当今的观点是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魅力在于巧妙,在于润物无声。教育的艺术在于“对症下药”,能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实施不同的教育,找到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教育的艺术在于“宽严相济”,能在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之间找到结合点,让学生既“敬”且“爱”。教育的艺术强调“可接受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的艺术还在于“依人性之自然施其教育”,根据学生的自然禀性因势利导,实施有差别的教育,最大程度发掘学生的多元智能。
《教师博览》杂志告诉我们“道德”“责任”“艺术”是做好一个人民教师的基本条件和前提,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用一生的信念去坚守,用一生的追求去达成。惟有如此,我们才能享受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的荣耀。
石城县大由中心小学
严雯
2012年9月23日
第三篇:读《教师博览》有感
读《教师博览》有感
在众多的教育类杂志中我唯独对《教师博览》这本期刊情有独衷。《教师博览》有着这几个主题词:真诚、责任、激情、梦想、勇气、个性、爱。第一次接触她便被深深地吸引,从中我学得了很多。1.教师要与学生交友、要善待每一位学生:
朋友之间无话不说,教师对学生像朋友对朋友。首先,要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课堂教学不仅有知识的交流,而且也有情感的交融。积极的情感因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促进学生主动求知。教师要通过自己富有童趣的幽默语言、动作和表情传递给学生尊重与信任、宽松与鼓励的情感信息。
其次,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教师要将学生看作是平等的有思想的教学参与者和朋友,2。教师要永远要做一朵鲜花、笑脸常开让每一位学生喜爱:
笑脸是一种责任心,爱学生如同自己的孩子,理解他们却不纵容;笑脸是一种期望,对学生永远有期许,永远给他们机会;笑脸是一种境界,平和地看待和解决问题,不会庸人自扰;笑脸是一种氛围,感染了教师,也感染了学生,于无声处滋润心田。《教师博览》每期都有很多这样的文章在感动着我。笑脸是种魅力,教师一定要微笑着看学生!教师的笑是学生心中最灿烂的花!曾经不止一次有学生跟我说:“曾老师,我们喜欢看你笑的模样。”所以我现在非常在意自己有没有经常把微笑留给学生,有没有给他们一种鲜花般的感觉。1
3.教师给学生一小杯水,自己要有一大桶水:
教师给学生一小杯水,自己要有一大桶水。而今天的教师有一大桶水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是一大桶死水呢?那么对今天的老师来讲,教师在教给学生一小杯水的同时你必须要有一眼泉,而且是一眼活的泉水。要用你的知识,源源不断的流淌出来,浇灌学生的心田。为了具备“一眼活的泉水”,作为一名教师,就必须勤奋学习,不断钻研业务。不光需要对教材内容深刻和透彻理解,而且还需系统地阅读与本学科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科普著作,以及教学法参考资料,捕捉新的科学教育信息。教师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如果一个老师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教的门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因为这对于处在终身学习时代的人来说,不啻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
4.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在知识经济大潮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认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价值空间。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会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这就是我终身从教的最大追求。
5.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
6.教学中我始终把读书和教书结合起来,创新教、创新读、创新用,在用中创新。教书和读书生活,使我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我们要做“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创新型教师,爱岗敬业是创新型教师应具备的首要条件。他不但具有无私奉献的师魂,诚实正直的师德,全面发展的师观,教书育人的师能,严谨求实的师风,而且还应具有开拓进取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勇于拼搏的英气,甘愿奉献的“傻”气,自强不息的骨气。吾以培养新世纪之英才,振兴中华为己任,虽生活清贫,但仍以春蚕的精神、红烛的风格、蜜蜂的作风、绿叶的品格和孺子牛的志向,奋力拼搏,无私奉献。
常读书和常思考,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愚人不才,笨鸟先飞,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祖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第四篇:读《教师博览》有感(推荐)
读《教师博览》有感
春夏秋冬,严寒酷暑,风吹雨打,多少忙碌的人民为了柴米油盐而暗暗伤神。看着农民伯伯的辛勤劳作,油然而生中感觉当老师真好。每天除了上班,总有那么多的时间让我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其中最幸福的事莫过于让我看那《教师博览》,看着看着,更加坚信自己是一个很幸运的人— —因为在《教师博览》中,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幸福,看到了人生。
我很喜欢《教师博览》这本书,就是它让我知道如何爱上这个行业,更加让我懂得如何做个合格的教师。读了里面的文章我知道了中外教育的的不同,还有很多闪烁着教育智慧的故事非常感人,充满了实实在在的感悟和经验,常给我以许多的启迪。并使我更深地认识到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力,看了《教师博览》,我越来越觉得教师工作,真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一件心与心的事业,教师的职业注定了我们永远都要做一位探索者。文章里面有这样一句话:“要学会赞赏别人。无论是小孩还是老人,无论是伟人还是凡人……人都是一样的,喜欢听赞赏的话,因为人内心深处有被人重视、被人欣赏的需求,有自我认同的本能。”读了这段话以后,让我联系到我的实际工作。
我每天都与一些8、9岁的孩子们打交道。他们的年龄虽然小,但是他们也非常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非常喜欢听一些赞赏的话。以后在每天的生活和工作中,我要多观察,多发现,多看到孩子们身上的优点,真诚地、毫不吝啬地去
赞赏孩子们。这样做,不仅给孩子们以快乐,更加给自己机会,给自己的考验、、、、、。
《教师博览》——它犹如天然指南针,当你在布满荆棘的人生之路迷失方向时,它会为你指明方向;当你需要帮助时,它会毫不犹豫的伸出双手。
记得刚毕业初上讲台时,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我,如:如何有效开展教学?如何激励学生?……这些问题让我束手无策。面对实实在在的教学,面对一个个鲜明的学生,平时所学的教学理论都显得那样地抽象和宽泛,讲台上的我显得那样地脆弱和无力。在课堂上,有时候看见大家纪律乱了,心里一恼,脱口而出:“谁没有遵守纪律啊?我看是谁在说话?”这样的话一点效果也没有。想着每天都要给学生上课,看着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没有提高,我心急如焚。新世纪的教师是需要具备更多的知识和能力,需要更多地运用教育智慧来教孩子,而我在教学上没有任何创新,我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自身的素质有待提高。我想只有学习和反思,向名师学习,学习他们的教育智慧,并形成自己的心得智慧,才能使自己掌控课堂,掌控学生。直到我订了《教师博览》,看了这本书后就好像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我贪婪的享受着里面的每个字每句话每个情节每个故事。慢慢的我真的对他爱不释手,并叫我仔细研读。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通过学习,我懂得了怎样赏识孩子:对于孩子我们不能说“笨”,也不能说“不行”。我们要用肯定的语言去对待每一个孩子,用赞赏的眼神去关注所有的学生,用欣赏的动作去承认他们每个人,对他们每个人充满期待,因为学生的潜能是无
穷的。为此,在课堂上,我尽可能多的表扬每一位学生,为他们的成功激动不已。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并快乐地学习知识,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博览》是我的“天使”,在孤独无助时,是它伸出双手,帮助我度过各种难关。作为教师的我,爱每位学生并不是溺爱,也不是纵容,更不是任其放肆。我会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用一种期待的态度去正视每位学生。
《教师博览》时刻在感动着我,激励着我。使自己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并永远服务于学生,从而达到提升自己素质教育的教育目的。
第五篇:读《教师博览》
读《教师博览》之《在乡村寻找诗意的教育》有感!
今天是星期六。随手拿了一本教育类的书,坐下读了几篇文章,其中一篇《乡
村寻找诗意的教育》给我留下许思考的东西。
《乡村寻找诗意的教育》大意是这样的:
【我经常问自己:作为一个工作在偏僻乡镇的老师,如何在应试教育下安放自己的教育?当我们麻木地应付我们的职业时,我们存在的意义在哪里? 曾老师用教育智慧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和教育艺术,曾老师游刃有余地在课堂上的教师和课后学生的朋友两种角色之间转换,和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成为让家长放心、让学生骄傲的教师。曾老师把教育教学和生活和谐地融于一体,在日常的师生交往中用自己的信念和行为向学生诠释了教育的定义。这种教育的有心和无痕的统一正是杜威倡导的“教育即生活”,正是教育的诗
意境界。】
没想到自己一毕业就在偏僻的乡村小学当教师了,偶然间看完这篇文章,我问我自己,我读懂了教育了吗?我找到了诗意的教育了吗?
很多人把教师看作是养家糊口的职业,我不是圣人,我也要这份工资来养家糊口,看到身边的教师一个个飞向了城市学校,我羡慕过;看到农村学校师资流失的严重,我迷茫过;看到有些教师素质低下,误人子弟,我痛心过;看到教学设施的缺失,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感到教育存在严重的不公平,现实让我无
语。
我始终对自己说,你拿了这份工资,就要对得起这份工作,教师是良心活,如果是混日子,说老实话,好混得很,无非就是备课、上课、批作业,即使你教的学生考得太差了,也影响不了你什么,大不了别人背后说几句而已,你还是你,书还是照教,日子还是照混不误。这样的人大有人在,自己不好好干,还打击干得好的人,说些风凉话,等到拿绩效时,看到别人比自己多,又觉着心理不平衡,吵吵闹闹,发泄不满。
像曾老师那样去主动寻找诗意的教育,也不是难事,这样的人也大有人在。乡村有乡村的特色,乡村的孩子淳朴,你给他一份爱心,他就回报你两份爱心。记得教六年级时,下半学期,学生学得很幸苦,突然有一天,我说,老师今天不上数学课了,带大家上一堂体育课,怎么样?全班像炸开了锅,高兴得不得了,有个学生说了一句话,让我深思了很久,他说,老师,我们自从上了六年级,就没上过体育课了,多么可怜的孩子啊。那节课,我带他们在大操场上玩了一节课,学生开心的不行,下课时,有不少学生追问我,老师,你什么时候再带我们上体育课就好了,我说,会的,一定会的。就这样上体育课?这就是学生最想上的体
育课?这是不是诗意的教育,能天天进行这样的教育吗?
我校的夏老师,每天吃过饭,都带他们班的学生到操场上活动,有时组织全班学生不分男女的踢足球,有时玩些小游戏,学生们非常喜欢和他在一起,和他
无话不谈,和他亲如父子(女),这是不是诗意的教育?
前几天,遇到一位老班主任,他告诉我,今天带学生去春游了,我问怎么春游了?他说,就是带他们到校外踏踏青,学生高兴得很呢!生活即教育。我也想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习,无忧无虑地学习,可是,一到课堂,就做不到了,为什么?你想把今天的教学任务完成,有学生不听,有学生开小差,你要组织纪律,有时,你要发个小火,你脸色多云,学生的脸色能不多云吗?
我也想带学生去踏青,可是太多的作业,要做,要批,要订正,要讲解,没
时间啊?
我也想和学生一起玩一节课,可是一天就一节课,哪有多余的课来玩?
我也想?我也想?
寻找身边的诗意教育。下课了,我主动问王朝同学家庭情况,批作业时,我随便问问陶海伦同学,今天听懂了吗?她点点头。走在上厕所的路上,我看到我班的同学,上去拍拍他的肩膀,他回你一个微笑。
生活中不缺少美,而缺少发现美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