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山东省枣庄市:找准症结 破解“城中村”难题

时间:2019-05-13 11:09: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44 山东省枣庄市:找准症结 破解“城中村”难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44 山东省枣庄市:找准症结 破解“城中村”难题》。

第一篇:44 山东省枣庄市:找准症结 破解“城中村”难题

44山东省枣庄市:找准症结破解“城中村”难题

■ 司鸿亮杨兵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现有需要改造的城中村共22个,涉及4个办事处和1个乡镇。城中村大多缺乏规划,村中的供水、供电、电讯、煤气、排水等市政设施不完善,随意拉线铺管现象随处可见;排污不畅,垃圾堆积,环境脏乱差;道路狭窄弯曲,消防通道受堵严重,防灾抗灾能力差;住宅、工厂和商店相互交织,建筑风格与城市不相协调,影响城市综合景观。因改造建设搬迁需安置的村民较多,改造任务十分繁重。城中村的大量存在,严重制约着市中区城市化进程和城乡协调发展。

一、市中区“城中村”改造的基本状况

土地和空间资源利用粗放,影响城市功能拓展。从土地利用来看,城中村居民住宅设计标准低,空间利用率低,多为一层两层、独户独院,合法建筑容积率通常在1.2以下,建设用地综合利用效率低。从空间利用来看,城中村村落布局零乱分散,造成土地分割,影响城市开发和功能拓展,城市道路、公交、绿化等公用设施建设延伸受阻。

管理服务体系不完善,影响居民生活质量。城中村内生活服务要素缺乏,多数城中村没有幼儿园、菜市场、卫生服务站、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村民社会保障滞后,城中村住户仍享受农民待遇,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项目少,水平低。居民安全感差,城中村外来人口多,人员混杂,治安防范和矛盾化解机制弱,社会治安面临很大挑战。

管理体制不顺,管理难度较大。“城中村”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社区,周围已经被城市社区所包围,它既像城市又像农村,既不是城市又不是农村。从管理体制上考察,城市社区的管理体制与农村社区的管理体制有较大的区别,它们在“城中村”形成矛盾和冲突,“城中村”的性质使城市管理部门管不到,街道、村管理又不力。这样,村集体组织和村民受利益的驱动,乱搭乱建成风,违法违章用地十分普遍,住宅用地严重超标。

二、“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长远看,重视和解决“城中村”问题,是利国、利民、利家的好事,干部和市民的呼声很高,但是,在目前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阻力和障碍却很大。如对市中区光明路街道前石碑村的拆迁改造,项目占地88.61亩,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104户。然而历经三年多,派入拆迁改造工作组数次,由于种种阻力和原因,没有能够进行下去。“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障碍。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一方面,“城中村”农民依附土地的传统观念改变较难,担心集体土地逐步减少,日后生活无着落,抵制政府对“城中村”改造。另一方面,“城中村”农民封闭狭隘的小农经济意识浓厚,担心既得利益受影响,如可收取出租房屋租金,怕一旦改造,经济损失得不到补偿,经济收入减少。因此农民绝大部分对征地和“城中村”改造都不情愿,甚至十分反对,并由此可能引发群体性上访。

二是政策障碍。“城中村”拆迁、改造是一件新生事物,涉及户籍制度、土地利用制度、财政制度、投融资体制、城市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国家法规没有明确统一的规定,因而在操作上没有统一的做法。枣庄市是内陆经济欠发达城市,城市建设起步相对较晚,基础建设欠账多,财政对“城中村”拆迁改造的补偿标准、配套建设的优惠政策和鼓励多元化融资的政策还没有出台,这也是制约“城中村”改造进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是出路障碍。城市建设拆迁后,失地农民的出路问题形势严峻。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出路问题,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在历次的城市道路及项目建设中,土地被一块一块征用,一次性货币补偿,让农民拥有这一生中难有的钞票,除了激动,更多的是茫然,如何把现金换成长远的生存保障,对于非农产业的创业,大部分农民还比较陌生,既无经商头脑,又缺

乏技能,投资找不准方向,只能盘算如何节约用钱,几万元十几万元的补偿费用完了,这些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再一次显现,又成了政府的负担。由于我国社会保险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农民社会保险没有建立,购买保险意识也不强。因此,目前的社会保障机制也不能很好地解决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

四是负面影响。随着 “城中村”改造的逐步开展,“城中村”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突出。由于城市建设牵动“城中村”土地升值,致使“征地难、规划难、拆迁安置难”不断加剧。形成大量的违法占地、违章建设,这种情况在中心城市建设中尤为突出。例如在枣庄市市中区西郊生态植物园建设中,不少农户拿到征地补偿款后抢修抢建,一方面是想在下一次的拆迁中得到补偿,另一方面是用来出租,大量违规修建住房,严重破坏了城市土地市场秩序。所以,加快改造“城中村”,是实现农村城市化,推进城市现代化的需要,势在必行。

三、解决“城中村”改造问题的对策

在具体操作上,无论是采取市场化模式或者是政府主导模式,均制定有利于“城中村”农民的优惠政策。包括拆迁安置政策、新村建设优惠政策、土地政策,政府都是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市中区成立了由公安、建设、行政执法、国土、交通、工商等部门组成的 “城中村”改造办公室,坚持以人为本,和谐拆迁,做到拆迁工作在阳光下操作,达到群众满意自愿拆迁。

一是加大新闻媒体对城中村改造的宣传力度。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多渠道宣传城中村改造的政策,让广大村民了解城中村改造的意义,积极配合政府实施好城中村改造工作。在搞好宣传的同时,加大对抢建房屋各个环节的查处力度,成立由公安、行政执法、交通等部门组成的执法队伍,分片包干,全天候巡查,坚决刹住抢建抢盖势头,查处一处,拆除一处。坚决遏止借城中村改造大发横财的不法行为。

二是编制规划,制定“城中村”改造和拆迁安置的区域标准。市中区“城中村”改造才刚刚起步,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情况区别对待。虽然“城中村”在总体上有其共性,但这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循序渐进,根据区域位置、经济条件做详实调查,制定详细的规划和相关的政策标准。对“城中村”改造分为重点改造区域和政策过渡区域。如在城市中心区域制定较为彻底的“城中村”改造规划;而对城市边缘、城市近郊区、经济相对落后的村庄,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的要求,建设村民公寓小区,安置拆迁居民,既可改变原农村村落的居住形态,又不使今后城市发展形成新的“城中村”。三是集中全力解决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处理好农民利益。这是“城中村”改造的重要基础,如若不推进这一转变,“城中村”制约城市发展空间,影响城市规划的实施,造成城市土地粗放经营和无序使用的弊端就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因此,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土地是“城中村”改造不可回避的措施,将行政村所辖范围内所有的集体土地通过政府统征的办法,一次性转为国有土地,并按有关政策给予征地补偿。总之,在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土地之后,应充分考虑村民失地后的经济来源问题,以切实保障村民失地不失房,失地不失利。

四是解决好村庄变社区的问题。城中村改造不仅要实现土地管理的体制转变,更要实现社会管理的体制转轨。从名义上要变村委会为居委会,从形式上要变村庄为社区,从内涵上要将城市社区管理服务的机制全面引入。同时,将这些地方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基础建设及管理纳入市政统一监管范围,使改造后的“城中村”与城市其他社区享受同等待遇。

五是解决好村民变市民的问题。这一环节与集体土地变国有土地同步,在“交地”的同时,一次性将村民集体“农转非”,换发新户口薄,“农转非”的所有费用全免。转制后的居民,在入学、参军、医疗、社会养老保险,尤其是城市低保等方面享受城市居民同样的待遇。政府应通过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出台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以消除村民对“城中村”改造、城市建设拆迁的抵触情绪。特别在失地农民就业方面,政府应制定失地农民就业政策,对这

部分人群应特别关注,把他们的就业问题与城市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对待,积极引导他们从事二、三产业发展,创办社区服务,纳入劳务输出统一规划,进行技能培训,提供中介服务,千方百计为这部分人创造就业机会。特别要鼓励区内各企业(尤其是区直企业)招工向被拆迁区域倾斜,扩大被拆迁户的就业渠道,增加被拆迁户的经济收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被拆迁户失去土地的抵触情绪。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建设局)

第二篇:找准症结 破解难题 加快发展——关于龙里工业园区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找准症结 破解难题 加快发展 ——关于龙里工业园区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龙里工业园区是我县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是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重要举措。目前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如何搞好工业园区的建设,如何做大做强,是我县经济发展中不能回避的问题。为此,园区管委会根据工业园区的实际情况,通过深入企业、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龙里工业园区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龙里工业园发展的基本情况

龙里工业园区是在2002年1月农业部授予谷脚乡镇科技园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工业园区。2006年5月经国家发改委审核和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省级开发区。2003年4月,经黔南州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龙里工业园区管委会。按照黔南州《州县(市)共建工业园区管理暂行办法》的政策实行“精简、统一、廉洁、高效”的建园方针,诚信招商、优质服务,致力于做好园区企业的服务工作。2004年8月,为解决企业融资担保难的问题,园区成立了龙里金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

目前园区总规划面积6.8平方公里,审核面积3.3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约2平方公里,入园企业60家。经过几年来的发展,园区现已初具规模,取得了明显成效,为龙里县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园区经济已成为全县工业经济重要的增长极。2009年,龙里工业园区企业累计完成产值212169.1万元,同比增长33%,占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的62.5%;完成税收5932万元,同比增长11%,占全县规模工业企业财政税收的47.8%。园区经济对我县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显著。

(二)园区已成为我县招商引资项目的承载区。园区成立以来,在招商引资的竞争中不断创新思路,在工作中不断改进方法。一是严格实行“销售公司注册龙里、增加地方税收、环评达标、投资强度标定、土地招拍挂出让、优先使用本地工、投资主体变更备案”的七条原则,婉拒了一批高污染、高耗能、财政贡献率低、就业少的项目,逐步实现招商引资向更加注重质量、注重生态的方向转变。二是积极参加各种招商引资活动,广泛地宣传园区。三是利用园区网站发布招商信息和招商政策等,通过网络招商平台,积极开展网上招商工作。四是通过以商引商方式,让现有的外来投资企业影响、带动更多的客商来园区投资兴业。依托工业园区平台,工业园区在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园区成立至今,已成功引进浙江红狮水泥、贵州基业钢结构、长通集团、弘康药业、贵州丰达凯莱等51家企业,协议引资316379万元,到目前为止园区已累计入住企业60家。

(三)园区已成为转移城乡剩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为我县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使不少富余劳动力解决了就业问题,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直接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有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截止到2009年底,园区共安置失地农民工520余人,安置我县劳动力3000余人。

(四)园区已初步形成了以制药、机械加工等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区域。园区成立以来,结合自身实际,坚持走“以大项目带动产业化,以产业化促进园区化”的发展路子。通过努力,已初步形成了以制药、机械制造等为主导产业的聚集区域。目前园区共有制药企业12家、建材企业8家、建筑装饰工程企业8家、机械制造企业4家、其他行业28家。目前龙里工业园区已是全省聚集医药企业最多的工业园区之一。

二、当前工业园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园区管理体制滞后,运转机制不畅。一是园区管委会虽然名义上是政府的派出机构,但实际上既“管”不了地又“管”不了人,既“管”不了职能部门又“管”不了企业,既“管”不了招商引资又“管”不了项目落地,由于责、权、事不统一,作用发挥受到限制,已不适应当前国内经济开发区行政效能建设的管理与发展要求。二是目前园区管委会编制数为7名,均为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为使园区工作能正常运转,2003年9月通过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向社会公开招考招聘了3名工作人员,并陆续直接聘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名。由于园区管委会未能在3年后与财政脱钩,实行自收自支,导致聘用人员工资难以保障,聘用人员缺乏归属感,思想不稳定,工作积极性受到挫伤。

(二)园区经费严重不足。根据《黔南州州县(市)共建工业园区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州、县财政每年按园区企业上缴各种税费后形成本级可安财力的30%返还给园区管委会用于工作运转,人员工资,园区管理、开发以及债务偿还等开支。”但由于该规定一直未能实施,导致园区管委会不能测算出自己自身的偿债能力和每年的经费来源,无法通过资金筹措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来完善园区的服务功能。2009年县财政经费预算为59.5万元,而实际上全年涉及工作经费为116.32万元,经费缺口达56.82万元,缺口经费只能向其它单位暂借。工作经费不足,严重影响了园区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园区规划不尽合理。一是园区建设总体规划缺乏前瞻性,发展空间受限。目前园区的规划是《贵州龙里医药工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2002年8月)按纯工业小区的模式进行规划,城市功能简单,没有考虑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合理衔接。二是产业规划不明确。园区成立之初虽明确把制药作为园区的主导产业,但是进入后GMP时代,可引进的制药企业已不多,一些职能部门在园区的招商引资工作中没能主动营造产业优势,完善产业链的配套,导致入园企业关联度不大,园区对投资商的吸引力和附着力不强。三是园区功能较为简单,由于功能区分不明确,园区开发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四)土地问题制约园区发展。一是目前园区可供开发的土地已经不多,园区用地需求与用地指标矛盾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有项目无地、有地不敢用或开发后不能办证、办证时间太长等方面,已成为制约园区项目引进和发展的“瓶颈”。二是龙里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尚未完成,导致盛峰二期、彤鑫机械、迪龙药业等九家企业的土地手续不能完善。三是企业良莠不齐,土地资源浪费严重。近年来,为吸引企业入住,相关部门引资过程中无论企业优劣、规模大小,来者不拒。致使一些入园企业圈大建小,有的企业圈而不建,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四是项目征地款兑现困难。一些被征地农户认为目前的土地补偿标准偏低,对征地持观望态度,造成征地款项难以兑现,项目无法动工。

(五)硬件设施投入不到位,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虽然园区对园区垃圾填埋场、闭路电视、医院和客车站等基础性设施进行了建设,但由于缺乏建设资金,园区内污水处理、雨污管网、供水管网、道路绿化、道路路灯等基础设施长期不能完善,特别是污水处理、雨污管网和供水设施的建设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进入和投产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离“功能完备、设施齐全”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二是社会化服务还是空白。园区作为众多人员的集聚区,医院、邮政、金融服务、商场、娱乐化设施等还比较欠缺。园区基础设施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园区建设与发展的“瓶颈”,若得不到有效解决,园区的整体形象将受影响,很难吸引更多的企业前来落户。

(六)部门服务意识不到位,企业生存环境仍不够宽松。经济发展软环境仍然是影响园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一方面,部门职能错位,有的以管理者自居,有的“管理、培训就是收费”,有的执法单位动辄罚款,服务企业意识淡漠;另一方面,部门“中梗阻”现象还相当严重,“阎王好见,小鬼难缠”,企业往往在与具体办事人员协调时遭遇“梗阻”。更为重要的是,针对宏观调控的地方政策应对不够及时,各部门对政策信息反应不够灵敏,信息服务力度不够,宣传引导力度不够,尚未做到在思想和行动上的应对准备。

(七)园区经济发展不容乐观。从2009年园区企业完成的产值、税收情况看,建成的34家企业中,神奇、金桥、长通集团(4家)、富华、良济、盛峰、磊鑫、基钢等11家企业保持了良好的生产和发展势头;建工建材、通力达、丰达凯莱、和润机械和彤鑫机械等5家属新建成投产企业,由于产能和市场因素的影响,经济效益还未发挥;玉宏、同康、大成、青草堂、林隆、玖吾源、海日和王胎等8家企业因资金紧缺和内部管理等原因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剩余7家属规模小、效益差、运行质量低的小企业。总体上看,园区建成企业虽多,但是真正实现效益的企业不到总数的三分之一,发展态势不容乐观。

三、对推进龙里工业园区发展的建议和意见

(一)加强对园区的领导,适当调整和改变工业园区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工业园区是推进工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必须在体制上有所创新。龙里工业园区作为省级开发区,现行的体制已难以适应园区发展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园区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才能永葆园区的生机与活力。一是明确园区管委会的管理权限,落实授予相应的管理职能,促使其在园区开发、建设、管理和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二是参照我省其他开发区的先进模式,按照精干、高效、务实的原则,实行封闭运行,在园区内派驻县各职能部门,实行“一个窗口”承接办理制。三是明确园区聘用人员性质,解决聘用人员待遇。建议园区管委会聘用人员中,通过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向社会公开招考招聘的3名工作人员纳入编制,直接聘用的10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工资统一纳入财政预算,以解决园区聘用人员的后顾之忧,提高园区工作积极性。

(二)实行政策倾斜,建立资金运作扶持机制。一是赋予园区土地收购储备职能。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建立起园区自我投入、自我发展的机制。建议成立园区土地开发公司,做好经营土地这篇文章,对园区土地收购储备、开发及利用,通过招拍挂出让储备的土地收益,加强资本运营和资源整合,为园区建设筹集资金,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实行税收返还。在财政政策方面,园区内企业实现的财政收入进行单列,由政府的财税等相关部门核定园区企业个数及范围,以园区成立之时为时段,将园区企业税收县享部分和上解州政府的税收分成的30%返还给园区,用于工作运转、人员工资、园区管理、开发以及债务偿还等开支,逐步形成园区建设自我投入的良性机制。

(三)加大规划编制力度,做大园区经济总量。一是合理完善规划。研究产业发展方向,突出园区特色,围绕产业集群化发展、产业延伸升级、循环经济等关键课题,着眼于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编制与总规、详规相配套的高质量的产业发展规划。二是慎重选择项目。要充分调研项目入驻的可能性,深入研究项目是否符合宏观经济发展的要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规定,适应市场的新需求。要大力引进和推动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大、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项目,坚决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项目,坚决拒绝落后生产力的转移。三是促进企业发展。培育骨干龙头企业,以大项目带动园区建设,以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培育壮大中小企业,使之成为与大企业生产经营相配套的外围企业,成为大规模、集中化生产体系的组成部分,走出一条以小补大的良性发展道路。

(四)多渠道融资,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工业园区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引进各种资金,通过向市场找资金,让招商引资金,变土地为资金,靠滚动出资金,在银行融资金等方式,加大资金引进力度。在工业园区建设中,要坚持“以规划为指导、基础设施先行”的方针,多渠道筹集资金,解决好园区供水、供电、道路等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使硬环境真正“硬”起来。同时加快完善园区医疗、公共交通、文化娱乐、金融、商贸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园区服务功能和水平,使龙里工业园区成为宜工、宜商、宜居、宜乐的新城区。

(五)切实解决园区工业发展土地问题。首先,针对部分企业至今未获得土地手续问题,必需加快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步伐,在增加建设用地指标的同时,及时帮助相关企业完善土地手续,打消企业的后顾之忧,真正做到招商引资项目“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其次,要盘活土地存量。一是对已批复而久未动工的项目闲置土地,要清理整顿,根据不同情况,或按政策收回,或督促开工建设;二是加大工业园区周边农户宅基地整治力度,建设园区安置小区,从而置换出更多的闲散土地,为工业园区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最后,要完善项目进入机制,规范用地。要着眼长远、未来和发展,制定相对较高而又切实可行的入园标准,把有限土地让给产业层次较高、投资强度较大的企业入驻,确保入园企业素质和节约用地。

(六)实施招商引资牵动战略,加快园区发展步伐。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园区建设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拓宽招商区域,改进招商方式,在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上务求新的突破。一是抓好园区现有存量的盘活,按照打捆整合停产企业的思路,加快编制项目建议书,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积极引进资金、技术,使停产企业早日恢复生产,产生效益。二是围绕项目招商。要利用园区的特色优势,进一步挖掘园区的特色和优势,做好园区的包装和推介。根据工业园区主导产业的定位,制定项目发展规划,对一些前景看好、拉动作用大的产业,要加大项目可研力度,利用既符合产业政策又极具吸引力的项目招商。三是打造“政策洼地”,以良好的发展环境招商。增强政策优惠力度,强化园区软环境治理、建设,用宽松的政策、优厚的条件吸引客商、吸引资金。

(七)切实解决园区发展软环境瓶颈。一是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树立“环境是第一竞争力、是影响经济快速发展的第一要素”和“投资者至上”的理念,自觉增强服务意识,主动为项目单位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二是完善支持工业项目建设的政策措施。按照有助于减轻项目负担、推进项目建设、加快项目审批的原则,改进、完善支持工业项目建设的政策措施,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承诺,接受社会监督。三是进一步减化审批程序。对已公布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必须执行到位;对保留的审批事项,审批部门要做出承诺,限时办理。对以各种理由和名义到重点工业项目单位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扰乱项目建设环境的,或拒不执行有关优惠政策的,要严格追究责任。

龙里工业园区被批准为省级工业园区已有4年多的时间,与我省其它省级开发区相比,我们的差距依然很大,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差距和困难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正确对待,加以解决。逆水行舟,知难而上,才不会错失良机,只要我们坚定园区发展的信心,创新园区机制体制,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在困境中开创局面,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狠抓落实,就一定能把龙里工业园区做热,拉动龙里经济大发展。

第三篇:找准发展差距破解发展难题

找准发展差距破解发展难题

扎实有效科学推进临沭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从农业上来讲就是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按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发展现代农业。

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比发达寿光等地区现代农业建设成果,我县农业农村发展的差距还很大。一是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靠天吃饭”的现象一直是临沭农业发展所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农业生产风险加大。二是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优势农产品规模小、分布零星、规模效应差,农业产业化经营滞后,产业龙头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优质名牌产品;三是农业科技含量较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我县农业仍然以一家一户的经营为主,生产方式陈旧、耕作管理粗放,产品附加值低,质量和效益不高,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四是农业劳动者整体素质偏低。劳动生产率较低,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意识淡薄,市场信息和农产品不畅通等都制约和影响我县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5、农业安全状况堪忧。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对农产品的品质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为数寥寥,在日益追求健康消费的市场上,农产品难有

大的发展空间。

差距的核心是科学发展弱,实质是工作思维方式落后。解决好影响我县农业科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必须从实实在在的工作做起。我们农业局要乘学习实践活动的强劲东风,按照工作理念有新转变、产业发展有新格局、农民增收有新突破、农村发展有新支撑的目标,落实好“五大工程”。

一是落实好“保供增收工程”。从加强基础建设、全面提升地产能力,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强化先进生产方式和技术转化,加快产业发展速度、提高产业规模,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等重点难点入手,在完善体制、创新机制上狠下功夫,形成保供增收的不竭动力和活力。

二是落实好“产业优化工程”。按照“东茶、西菜、南桑、北柳”的科学种植格局,结合农业项目的实施,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推行连片规模种植,培育一批生产、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

三是落实好“质量放心工程”。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步伐,强化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申报,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力度,做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朔体系,提升疫病防控能力。规范生产经营秩序,营造支农护农和打假护春耕的良好氛围,确保农民用上“放心肥”、“放心药”、“放心种”。

四是落实好“人才培训工程”。以科技入户为中心,加大农业科技支撑,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整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力度,拓宽农民增收空间,逐步把广大农民培养成较强市场意识、较高生产技能、较好发展理念的现代农业经营者。

五是落实好“生态家园工程”。按照生态农业示范区的标准,开展面源污染综合防治试点,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强化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带动改厨、改厕、改圈,推广“猪(畜、禽)-沼-果(粮、菌、茶、菜)”等循环经济模式,推进农村综合生态工程建设,着力保护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第四篇:找准症结创新机制破解难题--对建立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新机制的探索与思考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村党员是广大农民的中坚力量,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找准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创新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工作机制,破解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难题,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就

显得极为迫切。

一、当前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从一些地方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调查情况看,当前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农村党员的培养存在“三难 ”。一是各项制度推行难。一些乡镇党委对村党支部缺少有力的监督,使农村党员培养工作“听之任之”“我行我素”。二是与外出务工优秀青年的联系难。外出务工人员因流动性强,在了解其思想动态、引导其树立党性观念等方面容易脱节,从而影响了对外出优秀青年的培养。三是少数村党支部书记培养党员的观念转变难。少数村党支部书记喜欢主观、片面地看待青年人,甚至于有的怕发展优秀青年入党会挤掉自己的“位子”,从而尽量不培养优秀青年入党。

第二,农村党员的教育存在“三个不够”。一是资金筹措渠道不够多。一些地方从党费中划拔的用于党员教育的经费数量有限,而其他筹集党员教育经费的渠道又不够畅通,成为束缚农村党员教育的“瓶颈”。二是教育内容、方式方法不够活。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农村党员的教育往往只停留在读报、开会上,而且内容单一,不能满足不同党员群体的实际需要;在教育方式上习惯于“填鸭式”的单向灌输,很难与党员形成良性的互动式沟通,使党员教育缺乏趣味性,影响了教育效果。三是现有教育资源利用不够充分。现有的教育资源虽然比较充足,但由于大多都是“单兵作战”,没有进行科学整合,难以形成强大合力。

第三,农村党员的管理存在“三个不适应”。一是与农村党员肩负的责任不相适应。一些基层党组织在对农村党员只满足于听话、不闹事,忽视了农村党员在建设小康社会尤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的重要作用,从而在管理上与对农村党员所肩负责任的要求上不相适应。二是与农村党员权利义务相统一的要求不相适应。在农村对党员履行义务上要求较多,而在给予农村党员的权利上却少之又少,这种状况使农村党员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上缺乏持久动力。三是与农村党员先进性得到充分体现的要求不相适应。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缺少发挥农村党员先进性作用的有效“平台”,对优秀农村党员激励保障的力度不够,这些都影响了农村党员先进性作用的发挥。

二、建立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新机制的探索

近年来,上饶县针对农村党员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在建立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新机制上做了一些有益尝试。

一是延伸发展农村党员的新“触角”。实施农村入党积极分子“一推一联一审”制度。“一推”:村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由党员投票推荐优秀青年。“一联”:由党员与公示的优秀青年结对联系,在思想上引导他们主动向党组织靠拢。“一审”:村党支部对主动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的优秀青年进行“会审”。据统计,今年以来,通过推行“一推一联一审”制度,全县共培养农村入党积极分子1300余名,使大部分农村优秀青年向党组织靠拢。

二是打造农村党员教育的新“平台”。建立培训农村党员干部的“课程超市”制度。聘请了70名懂经济、科技、党务、政法等专业知识的干部以及在农村较有影响的致富能手、专业大户为兼职教员,确定了十大授课专题和60个小专题,购买了200余套科教片光盘,实行“超市”式点题授课,较好地实现了个体需求和培训内容的有效对接。目前,全县先后有4000余人次农村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通过“课程超市”参加了培训,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三是探索党员规范化管理的新“渠道”。实行“十示范”挂牌管理制度。“十示范”挂牌管理即:对在执行政策、遵纪守法、“双带”致富、学用科技、产业调整、善闯市场、济贫帮困、树立新风、参政议政、维护稳定等十个方面示范带头的农村共产党员户进行授牌,并实行动态管理。同时,上饶县对评为“十示范”党员户还采取了激励措施,规定被村党支部评为“十示范”户的党员优先享受干部挂点帮扶、小额信贷等优惠政策;被乡镇党委评为“十示范”户的党员,在享受以上待遇的同时,被确定为本乡镇的农村“三个文明”建设标兵,年龄在四十周岁以下的“十示范”户,属无职党员的,统一被列入村级后备干部重点培养行列。

四是构筑发挥党员作用的新“舞台”。推行“五岗三会”制度。“五岗”即在100个村党员中设立“学习宣传、创业发展、扶贫帮困、文明新风、维护稳定”等“五类先锋岗”,充分发挥和调动农村党员发挥作用的积极性。“三会”即在每个村组建农村产业协会、村务公开

理事会和村民文明新风评审会等“三会”,村党组织领导村委会全力为“三会”服务。目前100个村党组织的4613名党员中己有842名党员成为“五类先锋”岗党员,并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100个村建立各类产业协会109个,成立协会党小组87个,健全完善了村务公开理事会,评选出“星级”村民876名,形成了人人争先、户户创优的浓厚氛围。

三、对建立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新机制的思考

农村党员队伍的培养机制、教育机制和管理机制三者构成了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机制体系,贯穿于农村党员建设的全过程。如何建立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新机制,本人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农村党员培养要注重在责任机制上进行创新。一是要创新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机制。主要应从提高广大农村党员向党组织推荐优秀青年的责任意识,拓宽农村外出务工青年入党的渠道等方面着力。如上饶县探索推行的“一推一联一审”制度就是培养农村入党积极分子的一项良好举措。二是要建立目标管理责任机制。通过制定《发展党员目标考核办法》,把发展党员工作列入县、乡、村三级党组织的工作考核重点内容,加大考核分值,加重考核力度,并实行一票否决制。三是要建立督导警示机制。采取月调度、季检查的办法,对农村党支部发展党员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督导,检查整改情况及时通报,对存在问题又不及时整改的追究相关负责人责任。

(二)农村党员教育要注重在运行机制上进行创新。一是内容选择上要做到“四个结合”,克服“单一枯燥”。既要坚持进行理论灌输,又要结合社会上反映出来的热点问题进行评析,结合农村党员的思想变化实际进行疏导,结合党在农村各项政策调整进行讲解,结合农村致富技术技能知识进行培训。二是方式方法上要做到“双向”互动,克服“单向灌输”。要针对农村不同类型、不同专业、不同岗位党员的分布状况,根据各类群体特点和个体需求的实际,进行“双向”互动式教育。三是资源利用上要做到科学整合,克服“单兵作战”。要科学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变机械单一为多种多样,变“一锅煮”为分类分层施教。如上饶县探索建立的农村党员培训“课程超市”制度,既科学整合了教育资源,又较好地实现了个体需求和培训内容的有效对接。此外,还要采取党费支出、财政划拔、企业赞助、党员筹资等办法,解决农村党员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

(三)农村党员管理要注重在动力机制上进行创新。一是要依靠动力机制激活。一方面,要围绕发挥党员作用建立新“平台”,使农村党员的先进性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如上饶县推行的农村党员户“十示范”挂牌管理制度和“五岗三会”制度,都是新形势下发挥农村党员作用的良好载体。另一方面,要承认和尊重党员个人的正当愿望和物质需求,对农村优秀党员给予相应的利益回报,使农村优秀党员有“名”又有“利”,增强农村优秀党员的“含金量”及其对广大党员和群众的吸引力。如上饶县对评为“十示范”党员户采取了六项激励措施并优先享受五种优惠政策,让农村党员较好地实现了“名利”双收。此外,对农村年老体弱党员,要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如对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可以采取“每月固定补贴”的办法,按月固定发放生活补贴,让他们时时感受到党的温暖。二是要依靠约束机制拉动。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采取在农村党员中实行“支部党员评、群众代表评、支委评,乡镇党委汇总审核”的“三评一审”制度,对“三评一审”确定为不完全具备先进性的党员,由乡镇党委或委托村党支部对其进行诫勉谈话和帮助教育,限期改正,对连续三年被年审确定为不完全具备先进性的党员,按《党章》有关规定进行组织处理,使我们的党员永葆先进性。

第五篇:破解“城中村”撤村建居难题的思考

“城中村”是指在城市中仍然保留和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农村经营和管理体制的农村社区,其管理组织是村委会,常住人口是村民。它的由来是由于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规划区内的农村集体土地不断被征用,这些地方上的大多数村民在失去土地的同时依然保留其农民的身份和农村管理方式。“城中村”这种村居混杂、农居杂处的状况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与当前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不相适应,因而,改革“城中村”现行管理体制已是迫在眉睫。

一、我市“城中村”现象基本情况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我市“城中村”现象与三明城市发展相生相伴。随着1958年我省“小三线”建设的展开,三明从一个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山区小镇一跃成为全省的重化工业基地、新兴工业城市,在三明市区迅速城市化进程中,原先存在的自然村落也不可抗拒地被卷入到这一洪流之中,土地大量被征用,众多村民从农业向非农业转移出来。然而,由于种种缘故,这些几乎失去全部土地的村庄和少量农业人口却顽强地保留下来了。据统计,目前,我市两区所辖的“城中村”共有7个,分别隶属梅列区的徐碧乡和三元区的城东乡管辖。其中,徐碧乡下辖的列东村有农业人口763人,列西村1765人,徐碧村1009人;城东乡下辖的城东村有农业人口1099人,城南村1635人,白沙村240人,村头村100人。这些“城中村”人口虽不多,却遍布市区各个街道,由于各个村土地和村集体资产情况不一,村民的福利和社会保障情况也不尽相同,“城中村”改革难度也不同。

“城中村”现象产生和存在有其历史原因和社会根源,主要是三个方面因素:

1、原先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经济体制造成。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从户口迁移、粮食供应、就业安排、福利保障等方面严格区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实施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体制。通过直接获取农民基本生存消费之外的绝大部分农业剩余来保证城市工业所需的低价原材料,再通过国家财政再分配转化为工业资本原始积累。正是农民的巨大贡献保证了国家加速工业需要的原始积累,但长时间来,从根本上没有改变在就业、户籍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对农民的歧视,农民仍被固化在集体的土地之中。这样,生活在城市中的农民依然无法同城市居民享受一样国民待遇,这种农业与非农业人口政策层面的差异是“城中村”形成的制度因素。

2、“城中村”农民既得利益作祟。由于城市发展需要,“城中村”的集体土地越来越多被征用,而随着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中的土地不断在升值,因而也给“城中村”村集体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城中村”农民依托土地和村集体资产的分红收益,每年就可获得可观的收入,并且还享受村集体为他们提供的各种社会保障,由此逐渐形成了一批不劳动、不经营、游手好闲的“食利”群体。饱受村集体福利浸润的“城中村”村民由于作为农民,他们还可以享受的“一胎半”生育权、宅基地使用权、村集体经济收入分配权等城市居民不曾有的这些利益,因而在面对不可阻挡的“城中村”改革时,他们是不会轻易放弃已有的既得利益。正是这些巨大利益影响,使得“城中村”改革的阻力很大。

3、对村民缺乏相关保障措施影响。由于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存资料,它对农民承担的福利保障功能大于其生产功能,“城中村”农民一旦转为城市居民,就意味着失去土地的支配使用权,失去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而目前在征用土地过程中推行的“要地不要人”的劳动力货币安置办法,使一些文化低、年龄偏大或能力水平偏低的农民感觉生存压力特别大。而且,在当前城市居民存在着大量下岗而难以就业人员的现状下,“城中村”农民既然无法享受到就业、养老等市民的待遇,还不如留着农村户口,享受村集体经济福利的保障作为后盾。因而,目前的城市居民身份对“城中村”农民而言已无太大吸引力,简单地把“城中村”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已是阻力重重,至于改革后村集体资产如何处置、村民原先享受的福利保障如何维系也是一大挠头难题。

二、对“城中村”进行撤村建居已势在必行

“城中村”由于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村内建设混乱、环境卫生恶劣、社会治安复杂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因而,对“城中村”进行改革已是不可避免。撤村建居是农村城市化特别是“城中村”城市化的必经之路,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1、撤村建居是加快三明城市化进程的需要。我市城市化水平目前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分割难的紧冰已被打碎,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界限正在消除,国家已开始取消农民进城落户的限制,而身居城市的“城中村”农民是最容易实现其身份和思想观念转变为城市居民的群体之一。通过撤村建居的改革,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可改变目前由于村居混杂、地域交错而带来的管理职责不清、标准不

一、体制不顺的状况,健全和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通过撤村建居的改革,将我市“城中村”全面纳入到城市规划的一盘棋中,加大力度开展旧村改造,加快“城中村”向城市社区、村民向居民转变,可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快三明的城市化进程,建设和谐、统一的生态城市,提升城市形象,进而提升三明城市的竞争力。的对策措施

1、大力整合和建立健全新的社区组织。在撤销行政村建制、建立新的社区居委会时,对于地域和人口相对集中又符合城市社区规划布局的“城中村”,可直接过渡到社区;居住分散的村,其人口按就近原则并入相应社区居委会。由原“城中村”的建制转制到社区的,其社区居委会组成人员原则从原村委会成员中选配,有条件的可以直接过渡;条件不具备的,由社区代表大会直接选举产生。在“城中村”转变成城市社区后,要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为出发点,实现社区服务、社区管理、社区文化等多方面的突破。要建立起多形式、多层面、多功能的社区服务体系,把解决居民的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作为社区中心工作,抓好文明小区、文明单位、文明楼院、五好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健全社区警务室、治安巡逻队,构建融治安、调解、帮教、普法为一体的社区治安综合治理新体系。同时,引导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社区事务,落实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的知情权、监督权、决策权,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促进社区健康有序发展,最终实现“城中村”由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的根本性转变。

2、扎实稳妥处理好撤村建居后的村集体资产。一是撤村建居后村集体资产及其收益的享受对象不变。属于集体所有的自然资源、集体所有的各种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以及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发展生产、资产经营、对外投资等创造出来的新增资产,仍属原村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所有。二是原村集体经济组织享受的各项优惠政策不变。原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股份制改革的,予以一定时期的减免税优惠,同时继续享受原先的各项优惠政策。原村委会制定的企业承包政策、租赁政策、集体公益福利政策和资产、管理制度等保持不变,由改革后的集体经济组织继续负责实施。三是村集体经济组织也可以成立集体资产管理中心,代管原村委会主要集体资产。通过规范集体资产管理中心职能,把集体资产的农村部分纳入农税管理,财政性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收入纳入财政管理,执行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按自治性、非企业、非盈利性的组织性质规范。

3、积极展开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革。一是对于基本具备下列条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股份制改革:原村集体经济组织经济较为发达,财务核算规范,拥有一定数额的集体净资产;村集体有较为稳定的经营性收入来源村级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多数干部群众有改革愿望。二是明确股权设置和量化办法。要因村制宜、合理确定折股量化的单位个人股(人口股和农龄股)在总股权中的配置比例。三是建立股份制的经济组织。改制时村里要建立专门工作班子,在全面核实集体资产底数,妥善处理债权、债务,明确集体资产权属关系的基础上,拟定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革的具体政策规定和操作实施方案,依法经村民代表会议多数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报请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再组织进行实施。

4、切实解决村民的生活保障问题。在集体资产处置中,在清晰产权、公平合理地确立分配原则的基础上,要确立社保和医保优先的原则。经济实力较强的“城中村”,可参照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的制度;经济实力薄弱的“城中村”,可实行低门槛进入、低标准享受。实施在征用补偿费中提取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的办法,从中提取一定比例贴补失地农民的养老和医疗保险,劳力安置费提取一定比例投保养老和医疗保险,并建立集体统筹、个人存缴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同时,积极推进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在享受城市居民待遇方面,对原“城中村”所有的农业户口人员,由主管部门统一办理相关手续转为城市居民户口,并在就业、入学、就医、供水、供电、供气等各个方面享受城市居民同等待遇。计划生育方面,从农村居民转为城市居民的,在转为城市居民之日起一定年限内,可继续享受“一胎半”的生育政策。

5、依法改革土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一是行政村建制撤销后,“城中村”集体土地一律依法征用,全部转为国有土地。集体所有的闲置土地或原土地使用者退还的土地、未利用地征用为国有后,进入政府土地储备库。集体土地征用后暂保持原土地使用者及土地使用现状的,征地补偿费支付可采取挂账的办法,按正式支付土地时的征地补偿费标准执行。二是经依法批准的原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依法征用转为国有土地后,可由原土地使用者继续使用,直接申请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换发国有土地使用证,土地使用权类型为行政划拨。三是由撤村建居后的集体经济组织提出申请,在城市建设规划范围内留出一定比例的土地,作为原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的留用地。四是土地使用与收益权可由政府出资一次性买断耕地、山林与果园的资源和资产,所得充实村集体资产。

下载44 山东省枣庄市:找准症结 破解“城中村”难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44 山东省枣庄市:找准症结 破解“城中村”难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破解“城中村”撤村建居难题的思考

    “城中村”是指在城市中仍然保留和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农村经营和管理体制的农村社区,其管理组织是村委会,常住人口是村民。它的由来是由于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规划区内的农......

    破解地方财政难题

    破解地方财政难题 新年前后,两则新闻受到市场广泛关注:一是截至2014年底的地方政府性债务清理甄别结果,1月5日汇总至财政部,数字尚未出炉,已有消息称地方上报数据时倾向做大债务......

    破解难题实施方案大全

    陇山教育学区 关于深入开展“转作风、破难题,创先争优在一线”主题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 根据中共通渭县教育工作委员会《深入开展“转作风、破难题,创先争优在一线”主题实践......

    破解难题实施方案

    武农党发﹝2011﹞5号签发人:赵小强 武山县农业局关于上报 开展破解难题活动实施方案的报告县创优办: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武山县县委办发(2011)104号文件精神《中共武山县委创先争优活......

    破解难题实施方案

    陈家集中学“破解难题年”活动实施方案根据县教育系统关于开展“破解难题年”活动的统一安排部署和《和政县教育系统开展“破解难题年”活动实施方案》精神,为了确保活动顺利......

    破解难题实施方案

    甘州区火车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开展“破解难题年”活动实施方案根据区委、区政府及区卫生局的总体工作部署和要求,为确保我院“破解难题年”活动顺利开展,取得实效,结合临区卫......

    破解办证难题

    破解“办证难题”,清理作风积弊 原创于: 2013-10-14 08:29:39 标签: 破解“办证难题”,清理作风积弊为了办护照从北京返回三百公里外的老家多次补办证明,但多份证明根本不需要,30......

    难题破解情况汇报

    “盘活森林资源,拓展融资渠道,进一步深化集体林 权制度改革”难题破解工作情况汇报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我国农村的又一次重要改革与创新,是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