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未来城镇规划

时间:2019-05-13 11:16: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未来城镇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未来城镇规划》。

第一篇:我国未来城镇规划

新疆农业大学

科学技术学院

城镇规划与设计(论文)

题目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杨文广

(座位号)085204626

指导教师胡向红职称

2011年5月3日

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制

我国未来城镇发展方向

1.国家在新时期对城乡建设的新要求

1)党中央对健康城镇化的要求。

继20世纪90年代后期提出的“加快推进城镇化”之后,进入新时期,围绕科学发展观,中央明确提出了推进健康城镇化的思想。2005年9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中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坚持城镇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集约式的城镇化道路。

2)《城乡规划法》(2008)的新要求。

2008年4月日开始实行的《城乡规划法》提出了我国城乡规划的总体原则,指出新时期城乡规划的重点是“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第四条中规定: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第十七条规定: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黄线)、水源地和水系(蓝线)、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绿线)、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紫线)以及防灾减灾等内容,应当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2.国家在城镇化和城镇体系方面的构想

1)以健康城镇化为目标,提出积极稳妥的城镇化战略。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在综合分析我国资源环境条件、城乡人口分布特点和转移趋势、产业发展的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以健康城镇化为目标,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和布局,引导人口有序转移,实施积极稳妥的城镇化的战略。未来的城镇化将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重点,稳步提高城镇化水平。规划期内城镇化水平年均增辐控制在0.8~1个百分点左右。

2)提出立足东中西的多样化城镇化政策。

依据“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分别提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城镇发展政策,引导各地区因地制宜地确定城镇化战略和城镇发展模式。提出以城镇群为核心,以重要的中心城市为节点,以促进区域协作的主要联系通道为骨架的“多元、多极、网络化”的城镇空间发展格局。

“多元”是指不同资源条件、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机制和不同类型的区域,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城镇空间组织方式和发展模式。“多极”是指依托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城镇群和中心城市,带动不同区域发展,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网络化”是指依托交通通道,形成中心城市之间、城镇之间、城乡之间紧密联系、优势互补的格局。

4)建立以交通为核心的城镇发展支撑体系。

建立全国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促进城市与区域交通的有机结合。以交通枢纽城市为节点,加强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推行一体化的联合运输方式,增强城镇辐射带动能力。强调要发挥铁路和轨道交通节能、省地的优势,促进城镇集约紧凑发展。

5)加强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引导。

按照一级政府一级事权的原则,依据国家城镇化发展总体战略,针对各省特点,《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提出“省域城镇发展规划指引”。要求各地按照“省域城镇发展规划指引”,在省域规划和城市规划中落实《规划》确定的各项内容,加强规划管理。国家通过直接编制重点地区规划,健全重大项目和重大政策的部门会商制度,加强对地方实施规划情况的监督检查,保障《规划》实施。

二.新时期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规划原则

1.完善城市总体规划的指标体系

中国的城镇化走的是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特色化的道路,科学完善的城市规划指标体系是建设城市人居环境的先决条件和有力保 障。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

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居所,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新时期的城市总体规划应重点从经济、社会人文、资源、环境四个方面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形势发展要求、适应当前国家发展要求、并可与国家权威统计部门的统计数据充分衔接的指标。

城市总体规划指标体系框架共含15项,27个具体要求;为了提高指标的可操作性分为控制型和引导型两类;指标的量化工作各地应根据中央的要求,结合当地的实际自行制定。

2.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标准分析

1)“宜居城市”建设越来越受我国的居环境学由吴良镛院士在90年代首创。吴良镛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推进区域发展,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空间发展,倡导树立空间的整体观念和相互协调观念;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观念;自然生态的保护、治理与发展观念;文化生态的保护、发展与复兴观念等,并提出了人居环境建设的五大系统和五大层次。

2)“中国人居环境奖”对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国内与人居环境相关的评比和研究。

城市人居环境建设,顾名思义,与人的生活环境相关的方方面面都属于人居环境建设的范畴,涉及到城市政府的所有职能部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部分中央部委根据自己的职责内容和职权特点,提出相关的荣誉评比奖项。如建设部的“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环保部的“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卫生部的“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林业局的“国家森林城市”,建设部与发改委共同评比的“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文明委制定的“全国文明城市”等。各部委的荣誉奖项,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从宏观的角度引导城市实现和谐发展。

4)联合国人居奖的评价标准与特点

为使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对人类住区的发展和解决人居领域的各种问题给予充分重视,并鼓励和表彰世界各国为人类住区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的政府、组织、个人和项目,联合国人居署于1989年创立“联合国人居奖”,每年的获奖数量由人居署视情况而定,一般是每个大洲一个。

3.人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

从我国城镇化的趋势,当前城镇发展面临的问题出发,我国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应当坚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应当围绕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的职能,充分发挥中国人居环境奖的载体作用,利用中国人居环境奖的有利平台,更好地推动城市建设各项工作全面开展,进一步提高我国城镇化的质量;应当着眼于解决中国当前城市发展中的“瓶颈”问题,鼓励创新性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矛盾,与联合国人居奖衔接,宣传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成就。

4.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内容

新时期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应当重点关注五方面的内容:

1)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强各类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山体、水系的保护;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调节和涵养能力;严格控制各类污染物的排放。

2)健康的经济发展环境:确保城市经济增长为居民收入条件带来切实的改善;保障城市居民长期稳定就业。

3)和谐的社会环境:创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公共参与水平,加强对外来人口的服务保障,营造安全的社会氛围。

4)宜人的居住环境:提高以“人居”为核心的各类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包括合理有效的住房保障,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加强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等。

5)资源集约利用:构筑以节水、节能、节地、节材为核心的全新的城市人居环境规划建设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三.结论

未来30年,是中国城镇化从量的增长到质的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各种矛盾集中爆发的阶段。新时期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必须牢牢抓住“以

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立足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资源集约利用,新型工业化与多样化的城镇化战略,保障“居者有其房”,满足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要求,大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依法科学实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进一步鼓励公众参与,顺利推进健康城镇化,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第二篇:未来20年我国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空间

2010~2011REICO专题——未来20年我国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空间(2011-02-11 16:11:35)转载 标签:

杂谈

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

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 自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房地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由1998年的4.1%提高到2009年的5.5%(见图3),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关于“REICO作室” “REICO工作室”由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商策略联盟(中城联盟)共同支持建立。持方基于“促进房地产业及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寻求研究成果代表和反映行业及商界益。“REICO工作室”独立开展房地产市场研究,“自主超然、格物致知”,研究结论及倾向独立于政府意图及商立场。“REICO报告”的撰稿人,由工作室根据专题研究需要聘请。研究团队每年会随选题不同而发生变化。撰人来自不同大专院校、研究机构,以个人身份参与研究、撰稿,其成果不反映、不代表所在单位的倾向与意见撰稿人被要求遵守学术道德,引用观点、文献、数据等必须符合学术规范,对因此产生的纠纷由撰稿人本人负责本报告的完成人为:呈先、岳国强、任荣荣 我国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状况回顾城镇住宅建设投资较快增长住房度改革以来,我国城镇住宅建设投资取得较快发展,住宅总量快速增加。城镇住宅投资额由1998年4310.8亿增加到2009年的30512.7亿元(见图1),年均增长19.5%,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7.1%,比同期GDP增速近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城镇住宅投资在GDP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由1998年的5.1%提高到2009年的9.0但由于我国住宅建设投资的统计中包含土地费用,与国外统计口径不同,若采用相同口径,则2009年我国城住宅建设投资GDP约为7.2%。城镇住宅竣工面积由1998年的4.76亿平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8.21亿平方米(图2),年均增加5.1%,其中,“十五”期间和“十一五”期间城镇住宅年均竣工量分别为5.9亿平方米和7.2亿平米;城镇住宅竣工面积在城镇住房存量中所占比重在5%左右。从住房生产方式来看,房地产开发成为居民住供给的重要渠道,在城镇住宅建设投资中所占的比重由1998年的48.3%上升到2009年的83.9%(2005年以来比例基本稳定在83%以上),房地产开发住宅竣工面积在城镇住宅竣工面积中的比重由1998年的29.6%上升到20年的70.3%(2006年以来该比例基本稳定在70%以上)。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 自1998年住房制改革以来,房地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由1998年的4.1%提高到2009年的5.5%(见图3),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以2009年不变价计算,1998-2009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平均为10.4%,拉动经济增长平均为1个百分点(见图4)。其中,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情况下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高达10.6%,拉动经济增长1.03个百分点;而在克服危机冲击最为关键的20年,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高,砥柱中流,贡献率达到19.4%,拉动经济增长1.77个百分点。居民住条件不断改善 伴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我国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人均住房面积稳步上升从1998年到2006年,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从18.7平方米上升到了27.1平方米,年均增长分别达到了1.05方米,远高于房改之前(1978~1998年)年均0.60平方米的增长水平。初步推算,目前我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积约为30平方米(见图5)。并且,居民住房设施条件也得到明显改善,城镇住宅工程质量、功能质量、环境量和综合配套水平明显提高,2004年以来城镇住房成套率超过80%。从总体上看,我国已经告别住房严重短缺时代。从城镇化的发展过程来看,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为46.6%,与日本50年代初期和韩国70年代中期的镇化水平大致相当(见图7)。“十二五”期间以至2020年,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按照“十一五”时城镇化发展速度推算(年均增加约1个百分点),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提高到58%,相当于日本50年代后期 韩国80年代初期的城镇化水平。而美国和英国在60年代基本完成了快速城镇化的进程,美国在1920年镇化率超过50%,而英国早在1850年左右城镇化率超过50%。综合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指标,我国城镇水平远远落后于同等经济水平下的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日本和韩国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时的城镇化均超过65%,在我国2020年经济发展水平时的城镇化率均超过75%。我们利用2004年世界160个国家和地城镇化率与人均GDP(购买力平价)的统计数据,模拟得出二者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8所示。城镇化率与经水平之间呈现出对数函数的形式,这与世界银行有关专家对城镇化相关研究的发现一致。从图9的结果中可以出,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低于国际上同等经济水平下城镇化发展的平均水平,约低14个百分点。假定我国在未十年在制度和政策方面不做出调整,到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相对于国际标准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到16个分点。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历程表明:通常在高速发展的30~40年间,城镇化率可从25%提高到70%~80%。果按照我国目前的城镇化速度(城镇化率每年上升1%),到2020年城镇化率仅为58%,2030年城镇化率仅达70%。我国城镇化进程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进程。主要发达国家不同阶段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特征 从住房部门出(Housing Outcomes)的角度,进行房地产业发展阶段特征比较时,通常选取以下两方面的指标:一是居住平指标,包括住房面积、住房稀缺程度、住房支付能力等;二是行业发展指标,包括住房新建规模、住房投资 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房地业增加值在.1米,年均增长4.9%(见图16)。统计数据显示,1985年以来城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着很明显的相关关系(见图17),用回归分析得出具体估计方程: PS =-77.244 + 11.078 * LOG(PI)(2.75)(0.32)R2=0.98 式中:PS为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图17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居住水平的关系 1985-2009年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4%,同期人均GDP年均增速为8.8%,比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年均增速高19%。分阶段看,两者之间的差距在缩小,1985-2002年两者之间的差距较大,2003-2009年两者之的差距有所缩小,人均GDP年均增速(10.4%)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9.6%)高出8.4%。按此例推算,若2011-2020年我国经济保持年均7.8%的增速,人均GDP增速约为7.4%,2011-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将达到6.9%,到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36189元(2009年价2021-2030年GDP增速按5.5%估计,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估计为5%,2030年城镇居民家庭均可支配收入将达58764元(2009年价)。根据上述估计方程计算,2020年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将达到38米,2030年达到43.4平米(见表1),2011-2030年年均增速为1.7%。因此,得到预测期各年的城镇住宅增量后要估计出城镇新建住宅量,还需估计出各年的“农转非”住宅量和住宅折旧量。对住宅折旧量的估计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通过住宅折旧率---住宅折旧量占住宅存量的比率---来推算每年的折旧量,即,假定每年住宅的折旧量住宅存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其中,为t年住宅折旧率。第二种方法是通过旧房拆迁量占城镇新建住宅量的比来推算。现有统计资料对这两种估计方法都不提供支持,因此,只能对住宅折旧量进行大致估算。这里我们采的方法是,先给出旧房拆迁占城镇新建住宅量的比例,计算出每年的折旧量,然后再计算出住宅折旧率、折旧和农转非量,看其是否合理。调查数据显示,目前的每年的旧房拆迁量大约1.3亿平米左右,占住宅存量的0.75“十一五”期间农转非住宅量占每年城镇住宅增量的35%。如果按折旧率0.75%,推算出的“十一五”期间农转非住增量占住宅增量的36%左右,基本与调查结果相当。按住宅70年寿命推算的折旧率应为1.5%。目前我们的折率有些偏低。2011-2030年折旧率按1%推算每年的折旧量或拆迁量。2002-2009年“农转非”住宅量占住宅增量比重呈显著下降趋势,从2002年的64.6%下降到2009年的36.8%,年均下降7.7%。我们按此下降速度估计2011-20年的农转非住宅比重及规模。城镇住宅增量、净新建住宅量和“农转非”住宅增量占城镇住宅总增量的比例之间在如下关系:(6)其中 为t年“农转非”住宅增量占城镇住宅总增量的比例。根据上面估计出的每年城镇住宅量、净新建住宅占总增量的比例和折旧率,由式(3)-(6)就可计算出每年的城镇新建住宅量。2009年我国镇兴建住宅建筑面积为8.21亿平米,估计2020年将达到13.34亿平米,2030年上升到18.69亿平米。2011-20年城镇新建住宅建筑面积年均增长4.1%。得出城镇新建住宅量后,如果能够得到住宅单位建筑平米所需要投额,或称为城镇住宅建安造价(不含土地购置费),就可以估计出预测期每年的住宅投资。计算公式如下;(式中 为t年城镇住宅投资额; 为t年城镇住宅建安造价。城镇住宅建安造价可以通过相关的统计指标和数据计出来。《中国统计年鉴》提供了1985年以来的城镇新建住宅面积,从有关统计资料中我们可以计算出1985-20年城镇住宅建设投资额,但其中包含了土地购置费,还 7.根据国际经验,我国城镇化进程滞后于经济发展进程这一点已是国内外研究的共识,其原因在于我国政策、体制机制环境对人口城镇化形成的制约。如果我国城镇进程按国际经验发展,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应达到70%左右,2030年达到80%左右。上述按我国以往发展轨预期所达到的城镇化水平比按国际经验发展要晚10年左右,城镇住宅建设峰值也要推迟10年出现(见图26)GDP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由1998.1米,年均增长4.9%(见图16)。统计数据显示,1985年以来城市居民均住宅建筑面积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着很明显的相关关系(见图17),用回归分析可得出体估计方程: PS =-77.244 + 11.078 * LOG(PI)(2.75)(0.32)R2=0.98 式中:PS为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PI为城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图17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居住水平的关系 1985-2009年间,城镇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4%,同期人均GDP年均增速为8.8%,比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速高19%。分阶段看,两者之间的差距在缩小,1985-2002年两者之间的差距较大,2003-2009年两者之间的差有所缩小,人均GDP年均增速(10.4%)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9.6%)高出8.4%。按此比例推算若2011-2020年我国经济保持年均7.8%的增速,人均GDP增速约为7.4%,2011-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将达到6.9%,到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36189元(2009年价);2021-20年GDP增速按5.5%估计,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估计为5%,203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入将达58764元(2009年价)。根据上述估计方程计算,2020年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将达到38平米,20年达到43.4平米(见表1),2011-2030年年均增速为1.7%。因此,得到预测期各年的城镇住宅增量后,要估出城镇新建住宅量,还需估计出各年的“农转非”住宅量和住宅折旧量。对住宅折旧量的估计有两种方法,第一是通过住宅折旧率---住宅折旧量占住宅存量的比率---来推算每年的折旧量,即,假定每年住宅的折旧量与住宅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其中,为t年住宅折旧率。第二种方法是通过旧房拆迁量占城镇新建住宅量的比例来推算现有统计资料对这两种估计方法都不提供支持,因此,只能对住宅折旧量进行大致估算。这里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先给出旧房拆迁占城镇新建住宅量的比例,计算出每年的折旧量,然后再计算出住宅折旧率、折旧量和农转非量看其是否合理。调查数据显示,目前的每年的旧房拆迁量大约1.3亿平米左右,占住宅存量的0.75%,“十一期间农转非住宅量占每年城镇住宅增量的35%。如果按折旧率0.75%,推算出的“十一五”期间农转非住宅增量住宅增量的36%左右,基本与调查结果相当。按住宅70年寿命推算的折旧率应为1.5%。目前我们的折旧率有偏低。2011-2030年折旧率按1%推算每年的折旧量或拆迁量。2002-2009年“农转非”住宅量占住宅增量的比重显著下降趋势,从2002年的64.6%下降到2009年的36.8%,年均下降7.7%。我们按此下降速度估计2011-20年的农转非住宅比重及规模。城镇住宅增量、净新建住宅量和“农转非”住宅增量占城镇住宅总增量的比例之间在如下关系:(6)其中 为t年“农转非”住宅增量占城镇住宅总增量的比例。根据上面估计出的每年城镇住宅量、净新建住宅占总增量的比例和折旧率,由式(3)-(6)就可计算出每年的城镇新建住宅量。2009年我国镇兴建住宅建筑面积为8.21亿平米,估计2020年将达到13.34亿平米,2030年上升到18.69亿平米。2011-20年城镇新建住宅建筑面积年均增长4.1%。得出城镇新建住宅量后,如果能够得到住宅单位建筑平米所需要投额,或称为城镇住宅建安造价(不含土地购置费),就可以估计出预测期每年的住宅投资。计算公式如下;(式中 为t年城镇住宅投资额; 为t年城镇住宅建安造价。城镇住宅建安造价可以通过相关的统计指标和数据计出来。《中国统计年鉴》提供了1985年以来的城镇新建住宅面积,从有关统计资料中我们可以计算出1985-20年城镇住宅建设投资额,但其中包含了土地购置费,还 7.根据国际经验,我国城镇化进程滞后于经济发展进程这一点已是国内外研究的共识,其原因在于我国政策、体制机制环境对人口城镇化形成的制约。如果我国城镇进程按国际经验发展,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应达到70%左右,2030年达到80%左右。上述按我国以往发展轨预期所达到的城镇化水平比按国际经验发展要晚10年左右,城镇住宅建设峰值也要推迟10年出现(见图26)。的4.1%提高到2009年的5.5%(见图3),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关于“REICO工作室”规模等。对上述指标的比较分析表明,主要发达国家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表现出以下特征: 日本在1955~1972年的17年间,住房建设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住房建设量年均增速为12%(见图9),新建住房规模在1972年达到峰值,接近200万套,占当年住房存量的比例超过6%。而这一期间,也是日本城镇化进程较快的阶段,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1个百分点,其中,1955~1960年期间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46个百分点。图9 日本历年住房建设情况 韩国在1980~1990年的10年间,住房建设处于快速发展期,住房建设量年均增速为17%(见图10),新建住房规模在1990年达到峰值,超过75万套,占当年住房存量的9.8%。这一期间,是韩国经济增长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7个百分点。1990年之后,韩国城镇化速度明显减小。60年代以来,美国和英国已结束快速城镇化进程,其住房建设量没有表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见图11),美国年均私人住房新开工量基本在150万套左右,新建住房在存量住房中所占比例不到2%。英国1960~1975年间新建住房规模年均在35万套左右,之后年均住房建设规模基本在20万套左右。基于国际比较的我国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空间分析 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和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可以为分析我国未来房地产业发展空间提供以下参考:城镇化进程是影响住房新建规模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城镇化较快进程完成之前,住房建设投资规模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如日本在1955~1972年间,住房建设量年均增速为12%,1972年新建住房占当年住房存量的比例超过6%。这一期间,日本城镇化率从56%增加到72%左右的水平,城镇化率年均增加超过1个百分点;韩国在1980~1990年间,住房建设量年均增速为17%,1990年新建住房占当年住房存量的比例接近10%,这一期间,韩国城镇化率由57%增加到74%,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7个百分点。并且,日本和韩国住房投资的变化验证了世行的经验发现,即住房建设投资在GDP中所占比重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现倒U型的关系。如日本住宅建设投资GDP于1973年达到峰值9.1%,这一阶段,日本的城镇化率在74%左右;韩国住房建设投资GDP于1991年达到峰值8.9%,这一阶段,韩国的城镇化率也在74%左右。我国1998-2009年间,城镇新建住宅竣工面积的年均增速只有5.1%,住宅新建量在住房存量中所占比重不足4%,均低于日本和韩国快速城镇化阶段的住房建设量。2008年以来,我国城镇住宅建设投资在GDP中所占比重超过8%,但由于我国住宅建设投资中含有土地开发投资,因此,跟国外的统计结果缺乏完全可比性。初步估计“十二五”期间以至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处于从超过50%向70%发展的轨道,城镇化进程仍处于快速推进阶段,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城镇化超过70%之前,我国住房建设规模将保持快速增长。对于我国未来20年住宅投资的规模与增速应有充分的估计,不宜频频产生“过热”的惊诧和恐慌。图15 各国住房建设投资规模高峰阶段的比较 户均住房套数是反映住房存量充足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户均住房套数达到1,是解决总体性住房短缺的最基本要求。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城镇化基本完成后,户均住房套数通常会经历从超过1向1.1左右发展的过程,成熟稳定的房地产市场中,户均住房套数基本稳定的1.1左右。如日本1968年户均住房套数超过1,在70年代中期城镇化率超过70%阶段,户均住房套数约为1.05,80年代中期户均住房套数超过1.1,之后则基本保持稳定。英国在60年代初期户均住房套数超过1,80年代达到1.08。户均住房套数从1发展到1.1左右大约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由于我国目前尚缺乏住房存量的准确调查数据,因此,我们采取以下方法进行估算:按照图2中对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的推算,2010年末我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在30平方米左右,即使考虑“9070”政策实施以来,由于住房供应结构的调整而带来住房面积增速的减缓,因此估计2010年末我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在30平方米左右。按照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约为6.3亿估算,则2010年末我国城镇住房存量约为190亿平方米。按照户均住房面积90平方米计算,2010年末我国城镇住房总量约为2亿套,相比于2亿多城镇家庭而言,基本处于户均住房套数在1左右,参照国际经验,住房存量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特别应注意的是,我国尚处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未来城镇人口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速,户均住房套数可能是一个动态的、极不稳定的指标。未来仍需要保持适当住宅建设规模,避免出现城镇化进程中的住房短缺,拖曳城镇化进程和影响社会稳定。从需求角度分析我国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空间预测思路 从长期看,居民对住宅需求的多少取决于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收入水平越高,对居住条件改善的要求也越高。就城镇总体来说,城镇住宅总需求,除受收入水平的影响外,还应受城镇人口规模的影响,城镇人口规模越大,对住宅的需求也就越大。因此,未来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空间的大小取决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预测流程图如下: 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空间的预测思路是:第一步,根据经济增长速度估计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由居民人均收入增速可推算出预测期各年的人均收入水平;第二步,根据城镇人均居住水平与人均收入水平的关系,估计出预测期各年的城镇人均居住水平,再根据未来城镇总人口推算出预测期城镇住宅总量,从而可进一步估计出预测期各年的住宅增加量;第三步,根据城镇住宅增加量与住宅投资的关系,计算出预测期各年的城镇住宅投资额。2011-2030年住宅建设发展空间预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收入的增长,我国城市人均居住水平逐年提高,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从1985年的人均10米提高到了2006年的人均27 “REICO工作室”由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商策略联盟(中城联盟)共同支持建立。支持方基于“促进房地产业及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寻求研究成果代表和反映行业及商界利益。

“REICO工作室”独立开展房地产市场研究,“自主超然、格物致知”,研究结论及倾向独立于政府意图及商界立场。

“REICO报告”的撰稿人,由工作室根据专题研究需要聘请。研究团队每年会随选题不同而发生变化。撰稿人来自不同大专院校、研究机构,以个人身份参与研究、撰稿,其成果不反映、不代表所在单位的倾向与意见。撰稿人被要求遵守学术道德,引用观点、文献、数据等必须符合学术规范,对因此产生的纠纷由撰稿人本人负责。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 自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房地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由1998年的4.1%提高到2009年的5.5%(见图3),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关于“REICO工作室” “REICO工作室”由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商策略联盟(中城联盟)共同支持建立。支持方基于“促进房地产业及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寻求研究成果代表和反映行业及商界利益。“REICO工作室”独立开展房地产市场研究,“自主超然、格物致知”,研究结论及倾向独立于政府意图及商界立场。“REICO报告”的撰稿人,由工作室根据专题研究需要聘请。研究团队每年会随选题不同而发生变化。撰稿人来自不同大专院校、研究机构,以个人身份参与研究、撰稿,其成果不反映、不代表所在单位的倾向与意见。撰稿人被要求遵守学术道德,引用观点、文献、数据等必须符合学术规范,对因此产生的纠纷由撰稿人本人负责。本报告的完成人为:呈先、岳国强、任荣荣 我国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状况回顾城镇住宅建设投资较快增长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我国城镇住宅建设投资取得较快发展,住宅总量快速增加。城镇住宅投资额由1998年4310.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0512.7亿元(见图1),年均增长19.5%,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7.1%,比同期GDP增速高近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城镇住宅投资在GDP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由1998年的5.1%提高到2009年的9.0%。但由于我国住宅建设投资的统计中包含土地费用,与国外统计口径不同,若采用相同口径,则2009年我国城镇住宅建设投资GDP约为7.2%。城镇住宅竣工面积由1998年的4.76亿平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8.21亿平方米(见图2),年均增加5.1%,其中,“十五”期间和“十一五”期间城镇住宅年均竣工量分别为5.9亿平方米和7.2亿平方米;城镇住宅竣工面积在城镇住房存量中所占比重在5%左右。从住房生产方式来看,房地产开发成为居民住房供给的重要渠道,在城镇住宅建设投资中所占的比重由1998年的48.3%上升到2009年的83.9%(2005年以来该比例基本稳定在83%以上),房地产开发住宅竣工面积在城镇住宅竣工面积中的比重由1998年的29.6%上升到2009年的70.3%(2006年以来该比例基本稳定在70%以上)。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 自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房地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由1998年的4.1%提高到2009年的5.5%(见图3),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以2009年不变价计算,1998-2009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10.4%,拉动经济增长平均为1个百分点(见图4)。其中,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情况下,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高达10.6%,拉动经济增长1.03个百分点;而在克服危机冲击最为关键的2009年,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高,砥柱中流,贡献率达到19.4%,拉动经济增长1.77个百分点。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 伴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我国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人均住房面积稳步上升。从1998年到2006年,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从18.7平方米上升到了27.1平方米,年均增长分别达到了1.05平方米,远高于房改之前(1978~1998年)年均0.60平方米的增长水平。初步推算,目前我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约为30平方米(见图5)。并且,居民住房设施条件也得到明显改善,城镇住宅工程质量、功能质量、环境质量和综合配套水平明显提高,2004年以来城镇住房成套率超过80%。从总体上看,我国已经告别住房严重短缺的时代。从城镇化的发展过程来看,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为46.6%,与日本50年代初期和韩国70年代中期的城镇化水平大致相当(见图7)。“十二五”期间以至2020年,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按照“十一五”时期城镇化发展速度推算(年均增加约1个百分点),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提高到58%,相当于日本50年代中后期 韩国80年代初期的城镇化水平。而美国和英国在60年代基本完成了快速城镇化的进程,美国在1920年城镇化率超过50%,而英国早在1850年左右城镇化率超过50%。综合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指标,我国城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同等经济水平下的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日本和韩国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时的城镇化率均超过65%,在我国2020年经济发展水平时的城镇化率均超过75%。我们利用2004年世界160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率与人均GDP(购买力平价)的统计数据,模拟得出二者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8所示。城镇化率与经济水平之间呈现出对数函数的形式,这与世界银行有关专家对城镇化相关研究的发现一致。从图9的结果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低于国际上同等经济水平下城镇化发展的平均水平,约低14个百分点。假定我国在未来十年在制度和政策方面不做出调整,到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相对于国际标准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到16个百分点。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历程表明:通常在高速发展的30~40年间,城镇化率可从25%提高到70%~80%。如果按照我国目前的城镇化速度(城镇化率每年上升1%),到2020年城镇化率仅为58%,2030年城镇化率仅达到70%。我国城镇化进程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进程。主要发达国家不同阶段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特征 从住房部门产出(Housing Outcomes)的角度,进行房地产业发展阶段特征比较时,通常选取以下两方面的指标:一是居住水平指标,包括住房面积、住房稀缺程度、住房支付能力等;二是行业发展指标,包括住房新建规模、住房投资 本报告的完成人为: 呈先、岳国强、任荣荣

我国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状况回顾

城镇住宅建设投资较快增长.1米,年均增长4.9%(见图16)。统计数据显示,1985年以来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着很明显的相关关系(见图17),用回归分析可得出具体估计方程: PS =-77.244 + 11.078 * LOG(PI)(2.75)(0.32)R2=0.98 式中:PS为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PI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图17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居住水平的关系 1985-2009年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4%,同期人均GDP年均增速为8.8%,比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19%。分阶段看,两者之间的差距在缩小,1985-2002年两者之间的差距较大,2003-2009年两者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人均GDP年均增速(10.4%)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9.6%)高出8.4%。按此比例推算,若2011-2020年我国经济保持年均7.8%的增速,人均GDP增速约为7.4%,2011-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将达到6.9%,到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36189元(2009年价);2021-2030年GDP增速按5.5%估计,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估计为5%,203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58764元(2009年价)。根据上述估计方程计算,2020年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将达到38平米,2030年达到43.4平米(见表1),2011-2030年年均增速为1.7%。因此,得到预测期各年的城镇住宅增量后,要估计出城镇新建住宅量,还需估计出各年的“农转非”住宅量和住宅折旧量。对住宅折旧量的估计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通过住宅折旧率---住宅折旧量占住宅存量的比率---来推算每年的折旧量,即,假定每年住宅的折旧量与住宅存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其中,为t年住宅折旧率。第二种方法是通过旧房拆迁量占城镇新建住宅量的比例来推算。现有统计资料对这两种估计方法都不提供支持,因此,只能对住宅折旧量进行大致估算。这里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先给出旧房拆迁占城镇新建住宅量的比例,计算出每年的折旧量,然后再计算出住宅折旧率、折旧量和农转非量,看其是否合理。调查数据显示,目前的每年的旧房拆迁量大约1.3亿平米左右,占住宅存量的0.75%,“十一五”期间农转非住宅量占每年城镇住宅增量的35%。如果按折旧率0.75%,推算出的“十一五”期间农转非住宅增量占住宅增量的36%左右,基本与调查结果相当。按住宅70年寿命推算的折旧率应为1.5%。目前我们的折旧率有些偏低。2011-2030年折旧率按1%推算每年的折旧量或拆迁量。2002-2009年“农转非”住宅量占住宅增量的比重呈显著下降趋势,从2002年的64.6%下降到2009年的36.8%,年均下降7.7%。我们按此下降速度估计2011-2030年的农转非住宅比重及规模。城镇住宅增量、净新建住宅量和“农转非”住宅增量占城镇住宅总增量的比例之间存在如下关系:(6)其中 为t年“农转非”住宅增量占城镇住宅总增量的比例。根据上面估计出的每年城镇住宅存量、净新建住宅占总增量的比例和折旧率,由式(3)-(6)就可计算出每年的城镇新建住宅量。2009年我国城镇兴建住宅建筑面积为8.21亿平米,估计2020年将达到13.34亿平米,2030年上升到18.69亿平米。2011-2030年城镇新建住宅建筑面积年均增长4.1%。得出城镇新建住宅量后,如果能够得到住宅单位建筑平米所需要投资额,或称为城镇住宅建安造价(不含土地购置费),就可以估计出预测期每年的住宅投资。计算公式如下;(8)式中 为t年城镇住宅投资额; 为t年城镇住宅建安造价。城镇住宅建安造价可以通过相关的统计指标和数据估计出来。《中国统计年鉴》提供了1985年以来的城镇新建住宅面积,从有关统计资料中我们可以计算出1985-2009年城镇住宅建设投资额,但其中包含了土地购置费,还 7.根据国际经验,我国城镇化进程滞后于经济发展进程,这一点已是国内外研究的共识,其原因在于我国政策、体制机制环境对人口城镇化形成的制约。如果我国城镇化进程按国际经验发展,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应达到70%左右,2030年达到80%左右。上述按我国以往发展轨迹预期所达到的城镇化水平比按国际经验发展要晚10年左右,城镇住宅建设峰值也要推迟10年出现(见图26)。

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我国城镇住宅建设投资取得较快发展,住宅总量快速增加。城镇住宅投资额由1998年4310.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0512.7亿元(见图1),年均增长19.5%,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7.1%,比同期GDP增速高近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城镇住宅投资在GDP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由1998年的5.1%提高到2009年的9.0%。但由于我国住宅建设投资的统计中包含土地费用,与国外统计口径不同,若采用相同口径,则2009年我国城镇住宅建设投资/GDP约为7.2%。

城镇住宅竣工面积由1998年的4.76亿平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8.21亿平方米(见图2),年均增加5.1%,其中,“十五”期间和“十一五”期间城镇住宅年均竣工量分别为5.9亿平方米和7.2亿平方米;城镇住宅竣工面积在城镇住房存量中所占比重在5%左右。

从住房生产方式来看,房地产开发成为居民住房供给的重要渠道,在城镇住宅建设投资中所占的比重由1998年的48.3%上升到2009年的83.9%(2005年以来该比例基本稳定在83%以上),房地产开发住宅竣工面积在城镇住宅竣工面积中的比重由1998年的29.6%上升到2009年的70.3%(2006年以来该比例基本稳定在70%以上)。

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

自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房地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由1998年的4.1%提高到2009年的5.5%(见图3),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 自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房地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由1998年的4.1%提高到2009年的5.5%(见图3),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关于“REICO工作室” “REICO工作室”由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商策略联盟(中城联盟)共同支持建立。支持方基于“促进房地产业及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寻求研究成果代表和反映行业及商界利益。“REICO工作室”独立开展房地产市场研究,“自主超然、格物致知”,研究结论及倾向独立于政府意图及商界立场。“REICO报告”的撰稿人,由工作室根据专题研究需要聘请。研究团队每年会随选题不同而发生变化。撰稿人来自不同大专院校、研究机构,以个人身份参与研究、撰稿,其成果不反映、不代表所在单位的倾向与意见。撰稿人被要求遵守学术道德,引用观点、文献、数据等必须符合学术规范,对因此产生的纠纷由撰稿人本人负责。本报告的完成人为:呈先、岳国强、任荣荣 我国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状况回顾城镇住宅建设投资较快增长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我国城镇住宅建设投资取得较快发展,住宅总量快速增加。城镇住宅投资额由1998年4310.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0512.7亿元(见图1),年均增长19.5%,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7.1%,比同期GDP增速高近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城镇住宅投资在GDP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由1998年的5.1%提高到2009年的9.0%。但由于我国住宅建设投资的统计中包含土地费用,与国外统计口径不同,若采用相同口径,则2009年我国城镇住宅建设投资GDP约为7.2%。城镇住宅竣工面积由1998年的4.76亿平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8.21亿平方米(见图2),年均增加5.1%,其中,“十五”期间和“十一五”期间城镇住宅年均竣工量分别为5.9亿平方米和7.2亿平方米;城镇住宅竣工面积在城镇住房存量中所占比重在5%左右。从住房生产方式来看,房地产开发成为居民住房供给的重要渠道,在城镇住宅建设投资中所占的比重由1998年的48.3%上升到2009年的83.9%(2005年以来该比例基本稳定在83%以上),房地产开发住宅竣工面积在城镇住宅竣工面积中的比重由1998年的29.6%上升到2009年的70.3%(2006年以来该比例基本稳定在70%以上)。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 自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房地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由1998年的4.1%提高到2009年的5.5%(见图3),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以2009年不变价计算,1998-2009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10.4%,拉动经济增长平均为1个百分点(见图4)。其中,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情况下,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高达10.6%,拉动经济增长1.03个百分点;而在克服危机冲击最为关键的2009年,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高,砥柱中流,贡献率达到19.4%,拉动经济增长1.77个百分点。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 伴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我国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人均住房面积稳步上升。从1998年到2006年,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从18.7平方米上升到了27.1平方米,年均增长分别达到了1.05平方米,远高于房改之前(1978~1998年)年均0.60平方米的增长水平。初步推算,目前我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约为30平方米(见图5)。并且,居民住房设施条件也得到明显改善,城镇住宅工程质量、功能质量、环境质量和综合配套水平明显提高,2004年以来城镇住房成套率超过80%。从总体上看,我国已经告别住房严重短缺的时代。从城镇化的发展过程来看,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为46.6%,与日本50年代初期和韩国70年代中期的城镇化水平大致相当(见图7)。“十二五”期间以至2020年,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按照“十一五”时期城镇化发展速度推算(年均增加约1个百分点),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提高到58%,相当于日本50年代中后期 韩国80年代初期的城镇化水平。而美国和英国在60年代基本完成了快速城镇化的进程,美国在1920年城镇化率超过50%,而英国早在1850年左右城镇化率超过50%。综合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指标,我国城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同等经济水平下的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日本和韩国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时的城镇化率均超过65%,在我国2020年经济发展水平时的城镇化率均超过75%。我们利用2004年世界160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率与人均GDP(购买力平价)的统计数据,模拟得出二者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8所示。城镇化率与经济水平之间呈现出对数函数的形式,这与世界银行有关专家对城镇化相关研究的发现一致。从图9的结果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低于国际上同等经济水平下城镇化发展的平均水平,约低14个百分点。假定我国在未来十年在制度和政策方面不做出调整,到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相对于国际标准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到16个百分点。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历程表明:通常在高速发展的30~40年间,城镇化率可从25%提高到70%~80%。如果按照我国目前的城镇化速度(城镇化率每年上升1%),到2020年城镇化率仅为58%,2030年城镇化率仅达到70%。我国城镇化进程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进程。主要发达国家不同阶段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特征 从住房部门产出(Housing Outcomes)的角度,进行房地产业发展阶段特征比较时,通常选取以下两方面的指标:一是居住水平指标,包括住房面积、住房稀缺程度、住房支付能力等;二是行业发展指标,包括住房新建规模、住房投资

以2009年不变价计算,1998-2009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10.4%,拉动经济增长平均为1个百分点(见图4)。其中,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情况下,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高达10.6%,拉动经济增长1.03个百分点;而在克服危机冲击最为关键的2009年,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高,砥柱中流,贡献率达到19.4%,拉动经济增长1.77个百分点。

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 自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房地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由1998年的4.1%提高到2009年的5.5%(见图3),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关于“REICO工作室” “REICO工作室”由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商策略联盟(中城联盟)共同支持建立。支持方基于“促进房地产业及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寻求研究成果代表和反映行业及商界利益。“REICO工作室”独立开展房地产市场研究,“自主超然、格物致知”,研究结论及倾向独立于政府意图及商界立场。“REICO报告”的撰稿人,由工作室根据专题研究需要聘请。研究团队每年会随选题不同而发生变化。撰稿人来自不同大专院校、研究机构,以个人身份参与研究、撰稿,其成果不反映、不代表所在单位的倾向与意见。撰稿人被要求遵守学术道德,引用观点、文献、数据等必须符合学术规范,对因此产生的纠纷由撰稿人本人负责。本报告的完成人为:呈先、岳国强、任荣荣 我国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状况回顾城镇住宅建设投资较快增长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我国城镇住宅建设投资取得较快发展,住宅总量快速增加。城镇住宅投资额由1998年4310.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0512.7亿元(见图1),年均增长19.5%,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7.1%,比同期GDP增速高近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城镇住宅投资在GDP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由1998年的5.1%提高到2009年的9.0%。但由于我国住宅建设投资的统计中包含土地费用,与国外统计口径不同,若采用相同口径,则2009年我国城镇住宅建设投资GDP约为7.2%。城镇住宅竣工面积由1998年的4.76亿平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8.21亿平方米(见图2),年均增加5.1%,其中,“十五”期间和“十一五”期间城镇住宅年均竣工量分别为5.9亿平方米和7.2亿平方米;城镇住宅竣工面积在城镇住房存量中所占比重在5%左右。从住房生产方式来看,房地产开发成为居民住房供给的重要渠道,在城镇住宅建设投资中所占的比重由1998年的48.3%上升到2009年的83.9%(2005年以来该比例基本稳定在83%以上),房地产开发住宅竣工面积在城镇住宅竣工面积中的比重由1998年的29.6%上升到2009年的70.3%(2006年以来该比例基本稳定在70%以上)。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 自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房地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由1998年的4.1%提高到2009年的5.5%(见图3),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以2009年不变价计算,1998-2009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10.4%,拉动经济增长平均为1个百分点(见图4)。其中,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情况下,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高达10.6%,拉动经济增长1.03个百分点;而在克服危机冲击最为关键的2009年,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高,砥柱中流,贡献率达到19.4%,拉动经济增长1.77个百分点。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 伴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我国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人均住房面积稳步上升。从1998年到2006年,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从18.7平方米上升到了27.1平方米,年均增长分别达到了1.05平方米,远高于房改之前(1978~1998年)年均0.60平方米的增长水平。初步推算,目前我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约为30平方米(见图5)。并且,居民住房设施条件也得到明显改善,城镇住宅工程质量、功能质量、环境质量和综合配套水平明显提高,2004年以来城镇住房成套率超过80%。从总体上看,我国已经告别住房严重短缺的时代。从城镇化的发展过程来看,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为46.6%,与日本50年代初期和韩国70年代中期的城镇化水平大致相当(见图7)。“十二五”期间以至2020年,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按照“十一五”时期城镇化发展速度推算(年均增加约1个百分点),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提高到58%,相当于日本50年代中后期 韩国80年代初期的城镇化水平。而美国和英国在60年代基本完成了快速城镇化的进程,美国在1920年城镇化率超过50%,而英国早在1850年左右城镇化率超过50%。综合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指标,我国城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同等经济水平下的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日本和韩国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时的城镇化率均超过65%,在我国2020年经济发展水平时的城镇化率均超过75%。我们利用2004年世界160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率与人均GDP(购买力平价)的统计数据,模拟得出二者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8所示。城镇化率与经济水平之间呈现出对数函数的形式,这与世界银行有关专家对城镇化相关研究的发现一致。从图9的结果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低于国际上同等经济水平下城镇化发展的平均水平,约低14个百分点。假定我国在未来十年在制度和政策方面不做出调整,到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相对于国际标准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到16个百分点。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历程表明:通常在高速发展的30~40年间,城镇化率可从25%提高到70%~80%。如果按照我国目前的城镇化速度(城镇化率每年上升1%),到2020年城镇化率仅为58%,2030年城镇化率仅达到70%。我国城镇化进程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进程。主要发达国家不同阶段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特征 从住房部门产出(Housing Outcomes)的角度,进行房地产业发展阶段特征比较时,通常选取以下两方面的指标:一是居住水平指标,包括住房面积、住房稀缺程度、住房支付能力等;二是行业发展指标,包括住房新建规模、住房投资

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规模等。对上述指标的比较分析表明,主要发达国家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表现出以下特征: 日本在1955~1972年的17年间,住房建设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住房建设量年均增速为12%(见图9),新建住房规模在1972年达到峰值,接近200万套,占当年住房存量的比例超过6%。而这一期间,也是日本城镇化进程较快的阶段,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1个百分点,其中,1955~1960年期间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46个百分点。图9 日本历年住房建设情况 韩国在1980~1990年的10年间,住房建设处于快速发展期,住房建设量年均增速为17%(见图10),新建住房规模在1990年达到峰值,超过75万套,占当年住房存量的9.8%。这一期间,是韩国经济增长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7个百分点。1990年之后,韩国城镇化速度明显减小。60年代以来,美国和英国已结束快速城镇化进程,其住房建设量没有表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见图11),美国年均私人住房新开工量基本在150万套左右,新建住房在存量住房中所占比例不到2%。英国1960~1975年间新建住房规模年均在35万套左右,之后年均住房建设规模基本在20万套左右。基于国际比较的我国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空间分析 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和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可以为分析我国未来房地产业发展空间提供以下参考:城镇化进程是影响住房新建规模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城镇化较快进程完成之前,住房建设投资规模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如日本在1955~1972年间,住房建设量年均增速为12%,1972年新建住房占当年住房存量的比例超过6%。这一期间,日本城镇化率从56%增加到72%左右的水平,城镇化率年均增加超过1个百分点;韩国在1980~1990年间,住房建设量年均增速为17%,1990年新建住房占当年住房存量的比例接近10%,这一期间,韩国城镇化率由57%增加到74%,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7个百分点。并且,日本和韩国住房投资的变化验证了世行的经验发现,即住房建设投资在GDP中所占比重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现倒U型的关系。如日本住宅建设投资GDP于1973年达到峰值9.1%,这一阶段,日本的城镇化率在74%左右;韩国住房建设投资GDP于1991年达到峰值8.9%,这一阶段,韩国的城镇化率也在74%左右。我国1998-2009年间,城镇新建住宅竣工面积的年均增速只有5.1%,住宅新建量在住房存量中所占比重不足4%,均低于日本和韩国快速城镇化阶段的住房建设量。2008年以来,我国城镇住宅建设投资在GDP中所占比重超过8%,但由于我国住宅建设投资中含有土地开发投资,因此,跟国外的统计结果缺乏完全可比性。初步估计“十二五”期间以至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处于从超过50%向70%发展的轨道,城镇化进程仍处于快速推进阶段,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城镇化超过70%之前,我国住房建设规模将保持快速增长。对于我国未来20年住宅投资的规模与增速应有充分的估计,不宜频频产生“过热”的惊诧和恐慌。图15 各国住房建设投资规模高峰阶段的比较 户均住房套数是反映住房存量充足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户均住房套数达到1,是解决总体性住房短缺的最基本要求。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城镇化基本完成后,户均住房套数通常会经历从超过1向1.1左右发展的过程,成熟稳定的房地产市场中,户均住房套数基本稳定的1.1左右。如日本1968年户均住房套数超过1,在70年代中期城镇化率超过70%阶段,户均住房套数约为1.05,80年代中期户均住房套数超过1.1,之后则基本保持稳定。英国在60年代初期户均住房套数超过1,80年代达到1.08。户均住房套数从1发展到1.1左右大约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由于我国目前尚缺乏住房存量的准确调查数据,因此,我们采取以下方法进行估算:按照图2中对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的推算,2010年末我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在30平方米左右,即使考虑“9070”政策实施以来,由于住房供应结构的调整而带来住房面积增速的减缓,因此估计2010年末我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在30平方米左右。按照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约为6.3亿估算,则2010年末我国城镇住房存量约为190亿平方米。按照户均住房面积90平方米计算,2010年末我国城镇住房总量约为2亿套,相比于2亿多城镇家庭而言,基本处于户均住房套数在1左右,参照国际经验,住房存量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特别应注意的是,我国尚处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未来城镇人口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速,户均住房套数可能是一个动态的、极不稳定的指标。未来仍需要保持适当住宅建设规模,避免出现城镇化进程中的住房短缺,拖曳城镇化进程和影响社会稳定。从需求角度分析我国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空间预测思路 从长期看,居民对住宅需求的多少取决于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收入水平越高,对居住条件改善的要求也越高。就城镇总体来说,城镇住宅总需求,除受收入水平的影响外,还应受城镇人口规模的影响,城镇人口规模越大,对住宅的需求也就越大。因此,未来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空间的大小取决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预测流程图如下: 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空间的预测思路是:第一步,根据经济增长速度估计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由居民人均收入增速可推算出预测期各年的人均收入水平;第二步,根据城镇人均居住水平与人均收入水平的关系,估计出预测期各年的城镇人均居住水平,再根据未来城镇总人口推算出预测期城镇住宅总量,从而可进一步估计出预测期各年的住宅增加量;第三步,根据城镇住宅增加量与住宅投资的关系,计算出预测期各年的城镇住宅投资额。2011-2030年住宅建设发展空间预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收入的增长,我国城市人均居住水平逐年提高,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从1985年的人均10米提高到了2006年的人均27 伴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我国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人均住房面积稳步上升。从1998年到2006年,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从18.7平方米上升到了27.1平方米,年均增长分别达到了1.05平方米,远高于房改之前(1978~1998年)年均0.60平方米的增长水平。初步推算,目前我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约为30平方米(见图5)。

并且,居民住房设施条件也得到明显改善,城镇住宅工程质量、功能质量、环境质量和综合配套水平明显提高,2004年以来城镇住房成套率超过80%。从总体上看,我国已经告别住房严重短缺的时代。

.1米,年均增长4.9%(见图16)。统计数据显示,1985年以来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着很明显的相关关系(见图17),用回归分析可得出具体估计方程: PS =-77.244 + 11.078 * LOG(PI)(2.75)(0.32)R2=0.98 式中:PS为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PI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图17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居住水平的关系 1985-2009年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4%,同期人均GDP年均增速为8.8%,比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19%。分阶段看,两者之间的差距在缩小,1985-2002年两者之间的差距较大,2003-2009年两者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人均GDP年均增速(10.4%)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9.6%)高出8.4%。按此比例推算,若2011-2020年我国经济保持年均7.8%的增速,人均GDP增速约为7.4%,2011-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将达到6.9%,到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36189元(2009年价);2021-2030年GDP增速按5.5%估计,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估计为5%,203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58764元(2009年价)。根据上述估计方程计算,2020年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将达到38平米,2030年达到43.4平米(见表1),2011-2030年年均增速为1.7%。因此,得到预测期各年的城镇住宅增量后,要估计出城镇新建住宅量,还需估计出各年的“农转非”住宅量和住宅折旧量。对住宅折旧量的估计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通过住宅折旧率---住宅折旧量占住宅存量的比率---来推算每年的折旧量,即,假定每年住宅的折旧量与住宅存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其中,为t年住宅折旧率。第二种方法是通过旧房拆迁量占城镇新建住宅量的比例来推算。现有统计资料对这两种估计方法都不提供支持,因此,只能对住宅折旧量进行大致估算。这里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先给出旧房拆迁占城镇新建住宅量的比例,计算出每年的折旧量,然后再计算出住宅折旧率、折旧量和农转非量,看其是否合理。调查数据显示,目前的每年的旧房拆迁量大约1.3亿平米左右,占住宅存量的0.75%,“十一五”期间农转非住宅量占每年城镇住宅增量的35%。如果按折旧率0.75%,推算出的“十一五”期间农转非住宅增量占住宅增量的36%左右,基本与调查结果相当。按住宅70年寿命推算的折旧率应为1.5%。目前我们的折旧率有些偏低。2011-2030年折旧率按1%推算每年的折旧量或拆迁量。2002-2009年“农转非”住宅量占住宅增量的比重呈显著下降趋势,从2002年的64.6%下降到2009年的36.8%,年均下降7.7%。我们按此下降速度估计2011-2030年的农转非住宅比重及规模。城镇住宅增量、净新建住宅量和“农转非”住宅增量占城镇住宅总增量的比例之间存在如下关系:(6)其中 为t年“农转非”住宅增量占城镇住宅总增量的比例。根据上面估计出的每年城镇住宅存量、净新建住宅占总增量的比例和折旧率,由式(3)-(6)就可计算出每年的城镇新建住宅量。2009年我国城镇兴建住宅建筑面积为8.21亿平米,估计2020年将达到13.34亿平米,2030年上升到18.69亿平米。2011-2030年城镇新建住宅建筑面积年均增长4.1%。得出城镇新建住宅量后,如果能够得到住宅单位建筑平米所需要投资额,或称为城镇住宅建安造价(不含土地购置费),就可以估计出预测期每年的住宅投资。计算公式如下;(8)式中 为t年城镇住宅投资额; 为t年城镇住宅建安造价。城镇住宅建安造价可以通过相关的统计指标和数据估计出来。《中国统计年鉴》提供了1985年以来的城镇新建住宅面积,从有关统计资料中我们可以计算出1985-2009年城镇住宅建设投资额,但其中包含了土地购置费,还 7.根据国际经验,我国城镇化进程滞后于经济发展进程,这一点已是国内外研究的共识,其原因在于我国政策、体制机制环境对人口城镇化形成的制约。如果我国城镇化进程按国际经验发展,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应达到70%左右,2030年达到80%左右。上述按我国以往发展轨迹预期所达到的城镇化水平比按国际经验发展要晚10年左右,城镇住宅建设峰值也要推迟10年出现(见图26)。

从城镇化的发展过程来看,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为46.6%,与日本50年代初期和韩国70年代中期的城镇化水平大致相当(见图7)。“十二五”期间以至2020年,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按照“十一五”时期城镇化发展速度推算(年均增加约1个百分点),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提高到58%,相当于日本50年代中后期

韩国80年代初期的城镇化水平。而美国和英国在60年代基本完成了快速城镇化的进程,美国在1920年城镇化率超过50%,而英国早在1850年左右城镇化率超过50%。

综合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指标,我国城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同等经济水平下的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日本和韩国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时的城镇化率均超过65%,在我国2020年经济发展水平时的城镇化率均超过75%。

规模等。对上述指标的比较分析表明,主要发达国家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表现出以下特征: 日本在1955~1972年的17年间,住房建设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住房建设量年均增速为12%(见图9),新建住房规模在1972年达到峰值,接近200万套,占当年住房存量的比例超过6%。而这一期间,也是日本城镇化进程较快的阶段,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1个百分点,其中,1955~1960年期间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46个百分点。图9 日本历年住房建设情况 韩国在1980~1990年的10年间,住房建设处于快速发展期,住房建设量年均增速为17%(见图10),新建住房规模在1990年达到峰值,超过75万套,占当年住房存量的9.8%。这一期间,是韩国经济增长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7个百分点。1990年之后,韩国城镇化速度明显减小。60年代以来,美国和英国已结束快速城镇化进程,其住房建设量没有表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见图11),美国年均私人住房新开工量基本在150万套左右,新建住房在存量住房中所占比例不到2%。英国1960~1975年间新建住房规模年均在35万套左右,之后年均住房建设规模基本在20万套左右。基于国际比较的我国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空间分析 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和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可以为分析我国未来房地产业发展空间提供以下参考:城镇化进程是影响住房新建规模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城镇化较快进程完成之前,住房建设投资规模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如日本在1955~1972年间,住房建设量年均增速为12%,1972年新建住房占当年住房存量的比例超过6%。这一期间,日本城镇化率从56%增加到72%左右的水平,城镇化率年均增加超过1个百分点;韩国在1980~1990年间,住房建设量年均增速为17%,1990年新建住房占当年住房存量的比例接近10%,这一期间,韩国城镇化率由57%增加到74%,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7个百分点。并且,日本和韩国住房投资的变化验证了世行的经验发现,即住房建设投资在GDP中所占比重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现倒U型的关系。如日本住宅建设投资GDP于1973年达到峰值9.1%,这一阶段,日本的城镇化率在74%左右;韩国住房建设投资GDP于1991年达到峰值8.9%,这一阶段,韩国的城镇化率也在74%左右。我国1998-2009年间,城镇新建住宅竣工面积的年均增速只有5.1%,住宅新建量在住房存量中所占比重不足4%,均低于日本和韩国快速城镇化阶段的住房建设量。2008年以来,我国城镇住宅建设投资在GDP中所占比重超过8%,但由于我国住宅建设投资中含有土地开发投资,因此,跟国外的统计结果缺乏完全可比性。初步估计“十二五”期间以至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处于从超过50%向70%发展的轨道,城镇化进程仍处于快速推进阶段,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城镇化超过70%之前,我国住房建设规模将保持快速增长。对于我国未来20年住宅投资的规模与增速应有充分的估计,不宜频频产生“过热”的惊诧和恐慌。图15 各国住房建设投资规模高峰阶段的比较 户均住房套数是反映住房存量充足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户均住房套数达到1,是解决总体性住房短缺的最基本要求。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城镇化基本完成后,户均住房套数通常会经历从超过1向1.1左右发展的过程,成熟稳定的房地产市场中,户均住房套数基本稳定的1.1左右。如日本1968年户均住房套数超过1,在70年代中期城镇化率超过70%阶段,户均住房套数约为1.05,80年代中期户均住房套数超过1.1,之后则基本保持稳定。英国在60年代初期户均住房套数超过1,80年代达到1.08。户均住房套数从1发展到1.1左右大约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由于我国目前尚缺乏住房存量的准确调查数据,因此,我们采取以下方法进行估算:按照图2中对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的推算,2010年末我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在30平方米左右,即使考虑“9070”政策实施以来,由于住房供应结构的调整而带来住房面积增速的减缓,因此估计2010年末我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在30平方米左右。按照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约为6.3亿估算,则2010年末我国城镇住房存量约为190亿平方米。按照户均住房面积90平方米计算,2010年末我国城镇住房总量约为2亿套,相比于2亿多城镇家庭而言,基本处于户均住房套数在1左右,参照国际经验,住房存量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特别应注意的是,我国尚处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未来城镇人口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速,户均住房套数可能是一个动态的、极不稳定的指标。未来仍需要保持适当住宅建设规模,避免出现城镇化进程中的住房短缺,拖曳城镇化进程和影响社会稳定。从需求角度分析我国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空间预测思路 从长期看,居民对住宅需求的多少取决于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收入水平越高,对居住条件改善的要求也越高。就城镇总体来说,城镇住宅总需求,除受收入水平的影响外,还应受城镇人口规模的影响,城镇人口规模越大,对住宅的需求也就越大。因此,未来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空间的大小取决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预测流程图如下: 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空间的预测思路是:第一步,根据经济增长速度估计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由居民人均收入增速可推算出预测期各年的人均收入水平;第二步,根据城镇人均居住水平与人均收入水平的关系,估计出预测期各年的城镇人均居住水平,再根据未来城镇总人口推算出预测期城镇住宅总量,从而可进一步估计出预测期各年的住宅增加量;第三步,根据城镇住宅增加量与住宅投资的关系,计算出预测期各年的城镇住宅投资额。2011-2030年住宅建设发展空间预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收入的增长,我国城市人均居住水平逐年提高,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从1985年的人均10米提高到了2006年的人均27

.1米,年均增长4.9%(见图16)。统计数据显示,1985年以来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着很明显的相关关系(见图17),用回归分析可得出具体估计方程: PS =-77.244 + 11.078 * LOG(PI)(2.75)(0.32)R2=0.98 式中:PS为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PI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图17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居住水平的关系 1985-2009年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4%,同期人均GDP年均增速为8.8%,比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19%。分阶段看,两者之间的差距在缩小,1985-2002年两者之间的差距较大,2003-2009年两者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人均GDP年均增速(10.4%)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9.6%)高出8.4%。按此比例推算,若2011-2020年我国经济保持年均7.8%的增速,人均GDP增速约为7.4%,2011-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将达到6.9%,到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36189元(2009年价);2021-2030年GDP增速按5.5%估计,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估计为5%,203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58764元(2009年价)。根据上述估计方程计算,2020年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将达到38平米,2030年达到43.4平米(见表1),2011-2030年年均增速为1.7%。因此,得到预测期各年的城镇住宅增量后,要估计出城镇新建住宅量,还需估计出各年的“农转非”住宅量和住宅折旧量。对住宅折旧量的估计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通过住宅折旧率---住宅折旧量占住宅存量的比率---来推算每年的折旧量,即,假定每年住宅的折旧量与住宅存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其中,为t年住宅折旧率。第二种方法是通过旧房拆迁量占城镇新建住宅量的比例来推算。现有统计资料对这两种估计方法都不提供支持,因此,只能对住宅折旧量进行大致估算。这里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先给出旧房拆迁占城镇新建住宅量的比例,计算出每年的折旧量,然后再计算出住宅折旧率、折旧量和农转非量,看其是否合理。调查数据显示,目前的每年的旧房拆迁量大约1.3亿平米左右,占住宅存量的0.75%,“十一五”期间农转非住宅量占每年城镇住宅增量的35%。如果按折旧率0.75%,推算出的“十一五”期间农转非住宅增量占住宅增量的36%左右,基本与调查结果相当。按住宅70年寿命推算的折旧率应为1.5%。目前我们的折旧率有些偏低。2011-2030年折旧率按1%推算每年的折旧量或拆迁量。2002-2009年“农转非”住宅量占住宅增量的比重呈显著下降趋势,从2002年的64.6%下降到2009年的36.8%,年均下降7.7%。我们按此下降速度估计2011-2030年的农转非住宅比重及规模。城镇住宅增量、净新建住宅量和“农转非”住宅增量占城镇住宅总增量的比例之间存在如下关系:(6)其中 为t年“农转非”住宅增量占城镇住宅总增量的比例。根据上面估计出的每年城镇住宅存量、净新建住宅占总增量的比例和折旧率,由式(3)-(6)就可计算出每年的城镇新建住宅量。2009年我国城镇兴建住宅建筑面积为8.21亿平米,估计2020年将达到13.34亿平米,2030年上升到18.69亿平米。2011-2030年城镇新建住宅建筑面积年均增长4.1%。得出城镇新建住宅量后,如果能够得到住宅单位建筑平米所需要投资额,或称为城镇住宅建安造价(不含土地购置费),就可以估计出预测期每年的住宅投资。计算公式如下;(8)式中 为t年城镇住宅投资额; 为t年城镇住宅建安造价。城镇住宅建安造价可以通过相关的统计指标和数据估计出来。《中国统计年鉴》提供了1985年以来的城镇新建住宅面积,从有关统计资料中我们可以计算出1985-2009年城镇住宅建设投资额,但其中包含了土地购置费,还 7.根据国际经验,我国城镇化进程滞后于经济发展进程,这一点已是国内外研究的共识,其原因在于我国政策、体制机制环境对人口城镇化形成的制约。如果我国城镇化进程按国际经验发展,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应达到70%左右,2030年达到80%左右。上述按我国以往发展轨迹预期所达到的城镇化水平比按国际经验发展要晚10年左右,城镇住宅建设峰值也要推迟10年出现(见图26)。

我们利用2004年世界160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率与人均GDP(购买力平价)的统计数据,模拟得出二者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8所示。城镇化率与经济水平之间呈现出对数函数的形式,这与世界银行有关专家对城镇化相关研究的发现一致。从图9的结果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低于国际上同等经济水平下城镇化发展的平均水平,约低14个百分点。假定我国在未来十年在制度和政策方面不做出调整,到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相对于国际标准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到16个百分点。

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历程表明:通常在高速发展的30~40年间,城镇化率可从25%提高到70%~80%。如果按照我国目前的城镇化速度(城镇化率每年上升1%),到2020年城镇化率仅为58%,2030年城镇化率仅达到70%。我国城镇化进程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进程。.1米,年均增长4.9%(见图16)。统计数据显示,1985年以来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着很明显的相关关系(见图17),用回归分析可得出具体估计方程: PS =-77.244 + 11.078 * LOG(PI)(2.75)(0.32)R2=0.98 式中:PS为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PI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图17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居住水平的关系 1985-2009年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4%,同期人均GDP年均增速为8.8%,比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19%。分阶段看,两者之间的差距在缩小,1985-2002年两者之间的差距较大,2003-2009年两者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人均GDP年均增速(10.4%)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9.6%)高出8.4%。按此比例推算,若2011-2020年我国经济保持年均7.8%的增速,人均GDP增速约为7.4%,2011-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将达到6.9%,到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36189元(2009年价);2021-2030年GDP增速按5.5%估计,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估计为5%,203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58764元(2009年价)。根据上述估计方程计算,2020年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将达到38平米,2030年达到43.4平米(见表1),2011-2030年年均增速为1.7%。因此,得到预测期各年的城镇住宅增量后,要估计出城镇新建住宅量,还需估计出各年的“农转非”住宅量和住宅折旧量。对住宅折旧量的估计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通过住宅折旧率---住宅折旧量占住宅存量的比率---来推算每年的折旧量,即,假定每年住宅的折旧量与住宅存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其中,为t年住宅折旧率。第二种方法是通过旧房拆迁量占城镇新建住宅量的比例来推算。现有统计资料对这两种估计方法都不提供支持,因此,只能对住宅折旧量进行大致估算。这里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先给出旧房拆迁占城镇新建住宅量的比例,计算出每年的折旧量,然后再计算出住宅折旧率、折旧量和农转非量,看其是否合理。调查数据显示,目前的每年的旧房拆迁量大约1.3亿平米左右,占住宅存量的0.75%,“十一五”期间农转非住宅量占每年城镇住宅增量的35%。如果按折旧率0.75%,推算出的“十一五”期间农转非住宅增量占住宅增量的36%左右,基本与调查结果相当。按住宅70年寿命推算的折旧率应为1.5%。目前我们的折旧率有些偏低。2011-2030年折旧率按1%推算每年的折旧量或拆迁量。2002-2009年“农转非”住宅量占住宅增量的比重呈显著下降趋势,从2002年的64.6%下降到2009年的36.8%,年均下降7.7%。我们按此下降速度估计2011-2030年的农转非住宅比重及规模。城镇住宅增量、净新建住宅量和“农转非”住宅增量占城镇住宅总增量的比例之间存在如下关系:(6)其中 为t年“农转非”住宅增量占城镇住宅总增量的比例。根据上面估计出的每年城镇住宅存量、净新建住宅占总增量的比例和折旧率,由式(3)-(6)就可计算出每年的城镇新建住宅量。2009年我国城镇兴建住宅建筑面积为8.21亿平米,估计2020年将达到13.34亿平米,2030年上升到18.69亿平米。2011-2030年城镇新建住宅建筑面积年均增长4.1%。得出城镇新建住宅量后,如果能够得到住宅单位建筑平米所需要投资额,或称为城镇住宅建安造价(不含土地购置费),就可以估计出预测期每年的住宅投资。计算公式如下;(8)式中 为t年城镇住宅投资额; 为t年城镇住宅建安造价。城镇住宅建安造价可以通过相关的统计指标和数据估计出来。《中国统计年鉴》提供了1985年以来的城镇新建住宅面积,从有关统计资料中我们可以计算出1985-2009年城镇住宅建设投资额,但其中包含了土地购置费,还 7.根据国际经验,我国城镇化进程滞后于经济发展进程,这一点已是国内外研究的共识,其原因在于我国政策、体制机制环境对人口城镇化形成的制约。如果我国城镇化进程按国际经验发展,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应达到70%左右,2030年达到80%左右。上述按我国以往发展轨迹预期所达到的城镇化水平比按国际经验发展要晚10年左右,城镇住宅建设峰值也要推迟10年出现(见图26)。

主要发达国家不同阶段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特征

从住房部门产出(Housing Outcomes)的角度,进行房地产业发展阶段特征比较时,通常选取以下两方面的指标:一是居住水平指标,包括住房面积、住房稀缺程度、住房支付能力等;二是行业发展指标,包括住房新建规模、住房投资规模等。对上述指标的比较分析表明,主要发达国家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表现出以下特征:

日本在1955~1972年的17年间,住房建设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住房建设量年均增速为12%(见图9),新建住房规模在1972年达到峰值,接近200万套,占当年住房存量的比例超过6%。而这一期间,也是日本城镇化进程较快的阶段,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1个百分点,其中,1955~1960年期间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46个百分点。图9 日本历年住房建设情况

韩国在1980~1990年的10年间,住房建设处于快速发展期,住房建设量年均增速为17%(见图10),新建住房规模在1990年达到峰值,超过75万套,占当年住房存量的9.8%。这一期间,是韩国经济增长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7个百分点。1990年之后,韩国城镇化速度明显减小。

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 自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房地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由1998年的4.1%提高到2009年的5.5%(见图3),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关于“REICO工作室” “REICO工作室”由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商策略联盟(中城联盟)共同支持建立。支持方基于“促进房地产业及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寻求研究成果代表和反映行业及商界利益。“REICO工作室”独立开展房地产市场研究,“自主超然、格物致知”,研究结论及倾向独立于政府意图及商界立场。“REICO报告”的撰稿人,由工作室根据专题研究需要聘请。研究团队每年会随选题不同而发生变化。撰稿人来自不同大专院校、研究机构,以个人身份参与研究、撰稿,其成果不反映、不代表所在单位的倾向与意见。撰稿人被要求遵守学术道德,引用观点、文献、数据等必须符合学术规范,对因此产生的纠纷由撰稿人本人负责。本报告的完成人为:呈先、岳国强、任荣荣 我国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状况回顾城镇住宅建设投资较快增长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我国城镇住宅建设投资取得较快发展,住宅总量快速增加。城镇住宅投资额由1998年4310.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0512.7亿元(见图1),年均增长19.5%,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7.1%,比同期GDP增速高近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城镇住宅投资在GDP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由1998年的5.1%提高到2009年的9.0%。但由于我国住宅建设投资的统计中包含土地费用,与国外统计口径不同,若采用相同口径,则2009年我国城镇住宅建设投资GDP约为7.2%。城镇住宅竣工面积由1998年的4.76亿平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8.21亿平方米(见图2),年均增加5.1%,其中,“十五”期间和“十一五”期间城镇住宅年均竣工量分别为5.9亿平方米和7.2亿平方米;城镇住宅竣工面积在城镇住房存量中所占比重在5%左右。从住房生产方式来看,房地产开发成为居民住房供给的重要渠道,在城镇住宅建设投资中所占的比重由1998年的48.3%上升到2009年的83.9%(2005年以来该比例基本稳定在83%以上),房地产开发住宅竣工面积在城镇住宅竣工面积中的比重由1998年的29.6%上升到2009年的70.3%(2006年以来该比例基本稳定在70%以上)。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 自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房地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由1998年的4.1%提高到2009年的5.5%(见图3),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以2009年不变价计算,1998-2009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10.4%,拉动经济增长平均为1个百分点(见图4)。其中,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情况下,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高达10.6%,拉动经济增长1.03个百分点;而在克服危机冲击最为关键的2009年,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高,砥柱中流,贡献率达到19.4%,拉动经济增长1.77个百分点。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 伴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我国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人均住房面积稳步上升。从1998年到2006年,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从18.7平方米上升到了27.1平方米,年均增长分别达到了1.05平方米,远高于房改之前(1978~1998年)年均0.60平方米的增长水平。初步推算,目前我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约为30平方米(见图5)。并且,居民住房设施条件也得到明显改善,城镇住宅工程质量、功能质量、环境质量和综合配套水平明显提高,2004年以来城镇住房成套率超过80%。从总体上看,我国已经告别住房严重短缺的时代。从城镇化的发展过程来看,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为46.6%,与日本50年代初期和韩国70年代中期的城镇化水平大致相当(见图7)。“十二五”期间以至2020年,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按照“十一五”时期城镇化发展速度推算(年均增加约1个百分点),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提高到58%,相当于日本50年代中后期 韩国80年代初期的城镇化水平。而美国和英国在60年代基本完成了快速城镇化的进程,美国在1920年城镇化率超过50%,而英国早在1850年左右城镇化率超过50%。综合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指标,我国城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同等经济水平下的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日本和韩国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时的城镇化率均超过65%,在我国2020年经济发展水平时的城镇化率均超过75%。我们利用2004年世界160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率与人均GDP(购买力平价)的统计数据,模拟得出二者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8所示。城镇化率与经济水平之间呈现出对数函数的形式,这与世界银行有关专家对城镇化相关研究的发现一致。从图9的结果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低于国际上同等经济水平下城镇化发展的平均水平,约低14个百分点。假定我国在未来十年在制度和政策方面不做出调整,到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相对于国际标准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到16个百分点。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历程表明:通常在高速发展的30~40年间,城镇化率可从25%提高到70%~80%。如果按照我国目前的城镇化速度(城镇化率每年上升1%),到2020年城镇化率仅为58%,2030年城镇化率仅达到70%。我国城镇化进程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进程。主要发达国家不同阶段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特征 从住房部门产出(Housing Outcomes)的角度,进行房地产业发展阶段特征比较时,通常选取以下两方面的指标:一是居住水平指标,包括住房面积、住房稀缺程度、住房支付能力等;二是行业发展指标,包括住房新建规模、住房投资

60年代以来,美国和英国已结束快速城镇化进程,其住房建设量没有表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见图11),美国年均私人住房新开工量基本在150万套左右,新建住房在存量住房中所占比例不到2%。英国1960~1975年间新建住房规模年均在35万套左右,之后年均住房建设规模基本在20万套左右。

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 自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房地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由1998年的4.1%提高到2009年的5.5%(见图3),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关于“REICO工作室” “REICO工作室”由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商策略联盟(中城联盟)共同支持建立。支持方基于“促进房地产业及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寻求研究成果代表和反映行业及商界利益。“REICO工作室”独立开展房地产市场研究,“自主超然、格物致知”,研究结论及倾向独立于政府意图及商界立场。“REICO报告”的撰稿人,由工作室根据专题研究需要聘请。研究团队每年会随选题不同而发生变化。撰稿人来自不同大专院校、研究机构,以个人身份参与研究、撰稿,其成果不反映、不代表所在单位的倾向与意见。撰稿人被要求遵守学术道德,引用观点、文献、数据等必须符合学术规范,对因此产生的纠纷由撰稿人本人负责。本报告的完成人为:呈先、岳国强、任荣荣 我国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状况回顾城镇住宅建设投资较快增长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我国城镇住宅建设投资取得较快发展,住宅总量快速增加。城镇住宅投资额由1998年4310.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0512.7亿元(见图1),年均增长19.5%,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7.1%,比同期GDP增速高近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城镇住宅投资在GDP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由1998年的5.1%提高到2009年的9.0%。但由于我国住宅建设投资的统计中包含土地费用,与国外统计口径不同,若采用相同口径,则2009年我国城镇住宅建设投资GDP约为7.2%。城镇住宅竣工面积由1998年的4.76亿平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8.21亿平方米(见图2),年均增加5.1%,其中,“十五”期间和“十一五”期间城镇住宅年均竣工量分别为5.9亿平方米和7.2亿平方米;城镇住宅竣工面积在城镇住房存量中所占比重在5%左右。从住房生产方式来看,房地产开发成为居民住房供给的重要渠道,在城镇住宅建设投资中所占的比重由1998年的48.3%上升到2009年的83.9%(2005年以来该比例基本稳定在83%以上),房地产开发住宅竣工面积在城镇住宅竣工面积中的比重由1998年的29.6%上升到2009年的70.3%(2006年以来该比例基本稳定在70%以上)。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 自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房地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由1998年的4.1%提高到2009年的5.5%(见图3),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以2009年不变价计算,1998-2009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10.4%,拉动经济增长平均为1个百分点(见图4)。其中,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情况下,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高达10.6%,拉动经济增长1.03个百分点;而在克服危机冲击最为关键的2009年,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高,砥柱中流,贡献率达到19.4%,拉动经济增长1.77个百分点。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 伴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我国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人均住房面积稳步上升。从1998年到2006年,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从18.7平方米上升到了27.1平方米,年均增长分别达到了1.05平方米,远高于房改之前(1978~1998年)年均0.60平方米的增长水平。初步推算,目前我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约为30平方米(见图5)。并且,居民住房设施条件也得到明显改善,城镇住宅工程质量、功能质量、环境质量和综合配套水平明显提高,2004年以来城镇住房成套率超过80%。从总体上看,我国已经告别住房严重短缺的时代。从城镇化的发展过程来看,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为46.6%,与日本50年代初期和韩国70年代中期的城镇化水平大致相当(见图7)。“十二五”期间以至2020年,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按照“十一五”时期城镇化发展速度推算(年均增加约1个百分点),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提高到58%,相当于日本50年代中后期 韩国80年代初期的城镇化水平。而美国和英国在60年代基本完成了快速城镇化的进程,美国在1920年城镇化率超过50%,而英国早在1850年左右城镇化率超过50%。综合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指标,我国城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同等经济水平下的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日本和韩国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时的城镇化率均超过65%,在我国2020年经济发展水平时的城镇化率均超过75%。我们利用2004年世界160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率与人均GDP(购买力平价)的统计数据,模拟得出二者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8所示。城镇化率与经济水平之间呈现出对数函数的形式,这与世界银行有关专家对城镇化相关研究的发现一致。从图9的结果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低于国际上同等经济水平下城镇化发展的平均水平,约低14个百分点。假定我国在未来十年在制度和政策方面不做出调整,到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相对于国际标准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到16个百分点。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历程表明:通常在高速发展的30~40年间,城镇化率可从25%提高到70%~80%。如果按照我国目前的城镇化速度(城镇化率每年上升1%),到2020年城镇化率仅为58%,2030年城镇化率仅达到70%。我国城镇化进程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进程。主要发达国家不同阶段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特征 从住房部门产出(Housing Outcomes)的角度,进行房地产业发展阶段特征比较时,通常选取以下两方面的指标:一是居住水平指标,包括住房面积、住房稀缺程度、住房支付能力等;二是行业发展指标,包括住房新建规模、住房投资

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 自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房地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由1998年的4.1%提高到2009年的5.5%(见图3),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关于“REICO工作室” “REICO工作室”由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商策略联盟(中城联盟)共同支持建立。支持方基于“促进房地产业及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寻求研究成果代表和反映行业及商界利益。“REICO工作室”独立开展房地产市场研究,“自主超然、格物致知”,研究结论及倾向独立于政府意图及商界立场。“REICO报告”的撰稿人,由工作室根据专题研究需要聘请。研究团队每年会随选题不同而发生变化。撰稿人来自不同大专院校、研究机构,以个人身份参与研究、撰稿,其成果不反映、不代表所在单位的倾向与意见。撰稿人被要求遵守学术道德,引用观点、文献、数据等必须符合学术规范,对因此产生的纠纷由撰稿人本人负责。本报告的完成人为:呈先、岳国强、任荣荣 我国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状况回顾城镇住宅建设投资较快增长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我国城镇住宅建设投资取得较快发展,住宅总量快速增加。城镇住宅投资额由1998年4310.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0512.7亿元(见图1),年均增长19.5%,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7.1%,比同期GDP增速高近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城镇住宅投资在GDP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由1998年的5.1%提高到2009年的9.0%。但由于我国住宅建设投资的统计中包含土地费用,与国外统计口径不同,若采用相同口径,则2009年我国城镇住宅建设投资GDP约为7.2%。城镇住宅竣工面积由1998年的4.76亿平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8.21亿平方米(见图2),年均增加5.1%,其中,“十五”期间和“十一五”期间城镇住宅年均竣工量分别为5.9亿平方米和7.2亿平方米;城镇住宅竣工面积在城镇住房存量中所占比重在5%左右。从住房生产方式来看,房地产开发成为居民住房供给的重要渠道,在城镇住宅建设投资中所占的比重由1998年的48.3%上升到2009年的83.9%(2005年以来该比例基本稳定在83%以上),房地产开发住宅竣工面积在城镇住宅竣工面积中的比重由1998年的29.6%上升到2009年的70.3%(2006年以来该比例基本稳定在70%以上)。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 自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房地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由1998年的4.1%提高到2009年的5.5%(见图3),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以2009年不变价计算,1998-2009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10.4%,拉动经济增长平均为1个百分点(见图4)。其中,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情况下,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高达10.6%,拉动经济增长1.03个百分点;而在克服危机冲击最为关键的2009年,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高,砥柱中流,贡献率达到19.4%,拉动经济增长1.77个百分点。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 伴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我国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人均住房面积稳步上升。从1998年到2006年,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从18.7平方米上升到了27.1平方米,年均增长分别达到了1.05平方米,远高于房改之前(1978~1998年)年均0.60平方米的增长水平。初步推算,目前我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约为30平方米(见图5)。并且,居民住房设施条件也得到明显改善,城镇住宅工程质量、功能质量、环境质量和综合配套水平明显提高,2004年以来城镇住房成套率超过80%。从总体上看,我国已经告别住房严重短缺的时代。从城镇化的发展过程来看,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为46.6%,与日本50年代初期和韩国70年代中期的城镇化水平大致相当(见图7)。“十二五”期间以至2020年,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按照“十一五”时期城镇化发展速度推算(年均增加约1个百分点),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提高到58%,相当于日本50年代中后期 韩国80年代初期的城镇化水平。而美国和英国在60年代基本完成了快速城镇化的进程,美国在1920年城镇化率超过50%,而英国早在1850年左右城镇化率超过50%。综合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指标,我国城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同等经济水平下的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日本和韩国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时的城镇化率均超过65%,在我国2020年经济发展水平时的城镇化率均超过75%。我们利用2004年世界160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率与人均GDP(购买力平价)的统计数据,模拟得出二者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8所示。城镇化率与经济水平之间呈现出对数函数的形式,这与世界银行有关专家对城镇化相关研究的发现一致。从图9的结果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低于国际上同等经济水平下城镇化发展的平均水平,约低14个百分点。假定我国在未来十年在制度和政策方面不做出调整,到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相对于国际标准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到16个百分点。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历程表明:通常在高速发展的30~40年间,城镇化率可从25%提高到70%~80%。如果按照我国目前的城镇化速度(城镇化率每年上升1%),到2020年城镇化率仅为58%,2030年城镇化率仅达到70%。我国城镇化进程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进程。主要发达国家不同阶段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特征 从住房部门产出(Housing Outcomes)的角度,进行房地产业发展阶段特征比较时,通常选取以下两方面的指标:一是居住水平指标,包括住房面积、住房稀缺程度、住房支付能力等;二是行业发展指标,包括

模、住

.1米,年均增长4.9%(见图16)。统计数据显示,1985年以来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着很明显的相关关系(见图17),用回归分析可得出具体估计方程: PS =-77.244 + 11.078 * LOG(PI)(2.75)(0.32)R2=0.98 式中:PS为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PI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图17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居住水平的关系 1985-2009年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4%,同期人均GDP年均增速为8.8%,比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19%。分阶段看,两者之间的差距在缩小,1985-2002年两者之间的差距较大,2003-2009年两者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人均GDP年均增速(10.4%)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9.6%)高出8.4%。按此比例推算,若2011-2020年我国经济保持年均7.8%的增速,人均GDP增速约为7.4%,2011-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将达到6.9%,到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36189元(2009年价);2021-2030年GDP增速按5.5%估计,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估计为5%,203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58764元(2009年价)。根据上述估计方程计算,2020年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将达到38平米,2030年达到43.4平米(见表1),2011-2030年年均增速为1.7%。因此,得到预测期各年的城镇住宅增量后,要估计出城镇新建住宅量,还需估计出各年的“农转非”住宅量和住宅折旧量。对住宅折旧量的估计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通过住宅折旧率---住宅折旧量占住宅存量的比率---来推算每年的折旧量,即,假定每年住宅的折旧量与住宅存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其中,为t年住宅折旧率。第二种方法是通过旧房拆迁量占城镇新建住宅量的比例来推算。现有统计资料对这两种估计方法都不提供支持,因此,只能对住宅折旧量进行大致估算。这里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先给出旧房拆迁占城镇新建住宅量的比例,计算出每年的折旧量,然后再计算出住宅折旧率、折旧量和农转非量,看其是否合理。调查数据显示,目前的每年的旧房拆迁量大约1.3亿平米左右,占住宅存量的0.75%,“十一五”期间农转非住宅量占每年城镇住宅增量的35%。如果按折旧率0.75%,推算出的“十一五”期间农转非住宅增量占住宅增量的36%左右,基本与调查结果相当。按住宅70年寿命推算的折旧率应为1.5%。目前我们的折旧率有些偏低。2011-2030年折旧率按1%推算每年的折旧量或拆迁量。2002-2009年“农转非”住宅量占住宅增量的比重呈显著下降趋势,从2002年的64.6%下降到2009年的36.8%,年均下降7.7%。我们按此下降速度估计2011-2030年的农转非住宅比重及规模。城镇住宅增量、净新建住宅量和“农转非”住宅增量占城镇住宅总增量的比例之间存在如下关系:(6)其中 为t年“农转非”住宅增量占城镇住宅总增量的比例。根据上面估计出的每年城镇住宅存量、净新建住宅占总增量的比例和折旧率,由式(3)-(6)就可计算出每年的城镇新建住宅量。2009年我国城镇兴建住宅建筑面积为8.21亿平米,估计2020年将达到13.34亿平米,2030年上升到18.69亿平米。2011-2030年城镇新建住宅建筑面积年均增长4.1%。得出城镇新建住宅量后,如果能够得到住宅单位建筑平米所需要投资额,或称为城镇住宅建安造价(不含土地购置费),就可以估计出预测期每年的住宅投资。计算公式如下;(8)式中 为t年城镇住宅投资额; 为t年城镇住宅建安造价。城镇住宅建安造价可以通过相关的统计指标和数据估计出来。《中国统计年鉴》提供了1985年以来的城镇新建住宅面积,从有关统计资料中我们可以计算出1985-2009年城镇住宅建设投资额,但其中包含了土地购置费,还 7.根据国际经验,我国城镇化进程滞后于经济发展进程,这一点已是国内外研究的共识,其原因在于我国政策、体制机制环境对人口城镇化形成的制约。如果我国城镇化进程按国际经验发展,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应达到70%左右,2030年达到80%左右。上述按我国以往发展轨迹预期所达到的城镇化水平比按国际经验发展要晚10年左右,城镇住宅建设峰值也要推迟10年出现(见图26)。

基于国际比较的我国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空间分析

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和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可以为分析我国未来房地产业发展空间提供以下参考: 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 自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房地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由1998年的4.1%提高到2009年的5.5%(见图3),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关于“REICO工作室” “REICO工作室”由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商策略联盟(中城联盟)共同支持建立。支持方基于“促进房地产业及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寻求研究成果代表和反映行业及商界利益。“REICO工作室”独立开展房地产市场研究,“自主超然、格物致知”,研究结论及倾向独立于政府意图及商界立场。“REICO报告”的撰稿人,由工作室根据专题研究需要聘请。研究团队每年会随选题不同而发生变化。撰稿人来自不同大专院校、研究机构,以个人身份参与研究、撰稿,其成果不反映、不代表所在单位的倾向与意见。撰稿人被要求遵守学术道德,引用观点、文献、数据等必须符合学术规范,对因此产生的纠纷由撰稿人本人负责。本报告的完成人为:呈先、岳国强、任荣荣 我国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状况回顾城镇住宅建设投资较快增长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我国城镇住宅建设投资取得较快发展,住宅总量快速增加。城镇住宅投资额由1998年4310.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0512.7亿元(见图1),年均增长19.5%,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7.1%,比同期GDP增速高近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城镇住宅投资在GDP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由1998年的5.1%提高到2009年的9.0%。但由于我国住宅建设投资的统计中包含土地费用,与国外统计口径不同,若采用相同口径,则2009年我国城镇住宅建设投资GDP约为7.2%。城镇住宅竣工面积由1998年的4.76亿平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8.21亿平方米(见图2),年均增加5.1%,其中,“十五”期间和“十一五”期间城镇住宅年均竣工量分别为5.9亿平方米和7.2亿平方米;城镇住宅竣工面积在城镇住房存量中所占比重在5%左右。从住房生产方式来看,房地产开发成为居民住房供给的重要渠道,在城镇住宅建设投资中所占的比重由1998年的48.3%上升到2009年的83.9%(2005年以来该比例基本稳定在83%以上),房地产开发住宅竣工面积在城镇住宅竣工面积中的比重由1998年的29.6%上升到2009年的70.3%(2006年以来该比例基本稳定在70%以上)。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 自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房地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由1998年的4.1%提高到2009年的5.5%(见图3),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以2009年不变价计算,1998-2009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10.4%,拉动经济增长平均为1个百分点(见图4)。其中,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情况下,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高达10.6%,拉动经济增长1.03个百分点;而在克服危机冲击最为关键的2009年,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高,砥柱中流,贡献率达到19.4%,拉动经济增长1.77个百分点。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 伴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我国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人均住房面积稳步上升。从1998年到2006年,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从18.7平方米上升到了27.1平方米,年均增长分别达到了1.05平方米,远高于房改之前(1978~1998年)年均0.60平方米的增长水平。初步推算,目前我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约为30平方米(见图5)。并且,居民住房设施条件也得到明显改善,城镇住宅工程质量、功能质量、环境质量和综合配套水平明显提高,2004年以来城镇住房成套率超过80%。从总体上看,我国已经告别住房严重短缺的时代。从城镇化的发展过程来看,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为46.6%,与日本50年代初期和韩国70年代中期的城镇化水平大致相当(见图7)。“十二五”期间以至2020年,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按照“十一五”时期城镇化发展速度推算(年均增加约1个百分点),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提高到58%,相当于日本50年代中后期 韩国80年代初期的城镇化水平。而美国和英国在60年代基本完成了快速城镇化的进程,美国在1920年城镇化率超过50%,而英国早在1850年左右城镇化率超过50%。综合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指标,我国城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同等经济水平下的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日本和韩国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时的城镇化率均超过65%,在我国2020年经济发展水平时的城镇化率均超过75%。我们利用2004年世界160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率与人均GDP(购买力平价)的统计数据,模拟得出二者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8所示。城镇化率与经济水平之间呈现出对数函数的形式,这与世界银行有关专家对城镇化相关研究的发现一致。从图9的结果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低于国际上同等经济水平下城镇化发展的平均水平,约低14个百分点。假定我国在未来十年在制度和政策方面不做出调整,到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相对于国际标准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到16个百分点。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历程表明:通常在高速发展的30~40年间,城镇化率可从25%提高到70%~80%。如果按照我国目前的城镇化速度(城镇化率每年上升1%),到2020年城镇化率仅为58%,2030年城镇化率仅达到70%。我国城镇化进程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进程。主要发达国家不同阶段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特征 从住房部门产出(Housing Outcomes)的角度,进行房地产业发展阶段特征比较时,通常选取以下两方面的指标:一是居住水平指标,包括住房面积、住房稀缺程度、住房支付能力等;二是行业发展指标,包括住房新建规模、住房投资

城镇化进程是影响住房新建规模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城镇化较快进程完成之前,住房建设投资规模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如日本在1955~1972年间,住房建设量年均增速为12%,1972年新建住房占当年住房存量的比例超过6%。这一期间,日本城镇化率从56%增加到72%左右的水平,城镇化率年均增加超过1个百分点;韩国在1980~1990年间,住房建设量年均增速为17%,1990年新建住房占当年住房存量的比例接近10%,这一期间,韩国城镇化率由57%增加到74%,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7个百分点。

并且,日本和韩国住房投资的变化验证了世行的经验发现,即住房建设投资在GDP中所占比重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现倒U型的关系。如日本住宅建设投资/GDP于1973年达到峰值9.1%,这一阶段,日本的城镇化率在74%左右;韩国住房建设投资/GDP于1991年达到峰值8.9%,这一阶段,韩国的城镇化率也在74%左右。

我国1998-2009年间,城镇新建住宅竣工面积的年均增速只有5.1%,住宅新建量在住房存量中所占比重不足4%,均低于日本和韩国快速城镇化阶段的住房建设量。2008年以来,我国城镇住宅建设投资在GDP中所占比重超过8%,但由于我国住宅建设投资中含有土地开发投资,因此,跟国外的统计结果缺乏完全可比性。.1米,年均增长4.9%(见图16)。统计数据显示,1985年以来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着很明显的相关关系(见图17),用回归分析可得出具体估计方程: PS =-77.244 + 11.078 * LOG(PI)(2.75)(0.32)R2=0.98 式中:PS为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PI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图17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居住水平的关系 1985-2009年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4%,同期人均GDP年均增速为8.8%,比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19%。分阶段看,两者之间的差距在缩小,1985-2002年两者之间的差距较大,2003-2009年两者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人均GDP年均增速(10.4%)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9.6%)高出8.4%。按此比例推算,若2011-2020年我国经济保持年均7.8%的增速,人均GDP增速约为7.4%,2011-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将达到6.9%,到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36189元(2009年价);2021-2030年GDP增速按5.5%估计,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估计为5%,203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58764元(2009年价)。根据上述估计方程计算,2020年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将达到38平米,2030年达到43.4平米(见表1),2011-2030年年均增速为1.7%。因此,得到预测期各年的城镇住宅增量后,要估计出城镇新建住宅量,还需估计出各年的“农转非”住宅量和住宅折旧量。对住宅折旧量的估计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通过住宅折旧率---住宅折旧量占住宅存量的比率---来推算每年的折旧量,即,假定每年住宅的折旧量与住宅存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其中,为t年住宅折旧率。第二种方法是通过旧房拆迁量占城镇新建住宅量的比例来推算。现有统计资料对这两种估计方法都不提供支持,因此,只能对住宅折旧量进行大致估算。这里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先给出旧房拆迁占城镇新建住宅量的比例,计算出每年的折旧量,然后再计算出住宅折旧率、折旧量和农转非量,看其是否合理。调查数据显示,目前的每年的旧房拆迁量大约1.3亿平米左右,占住宅存量的0.75%,“十一五”期间农转非住宅量占每年城镇住宅增量的35%。如果按折旧率0.75%,推算出的“十一五”期间农转非住宅增量占住宅增量的36%左右,基本与调查结果相当。按住宅70年寿命推算的折旧率应为1.5%。目前我们的折旧率有些偏低。2011-2030年折旧率按1%推算每年的折旧量或拆迁量。2002-2009年“农转非”住宅量占住宅增量的比重呈显著下降趋势,从2002年的64.6%下降到2009年的36.8%,年均下降7.7%。我们按此下降速度估计2011-2030年的农转非住宅比重及规模。城镇住宅增量、净新建住宅量和“农转非”住宅增量占城镇住宅总增量的比例之间存在如下关系:(6)其中 为t年“农转非”住宅增量占城镇住宅总增量的比例。根据上面估计出的每年城镇住宅存量、净新建住宅占总增量的比例和折旧率,由式(3)-(6)就可计算出每年的城镇新建住宅量。2009年我国城镇兴建住宅建筑面积为8.21亿平米,估计2020年将达到13.34亿平米,2030年上升到18.69亿平米。2011-2030年城镇新建住宅建筑面积年均增长4.1%。得出城镇新建住宅量后,如果能够得到住宅单位建筑平米所需要投资额,或称为城镇住宅建安造价(不含土地购置费),就可以估计出预测期每年的住宅投资。计算公式如下;(8)式中 为t年城镇住宅投资额; 为t年城镇住宅建安造价。城镇住宅建安造价可以通过相关的统计指标和数据估计出来。《中国统计年鉴》提供了1985年以来的城镇新建住宅面积,从有关统计资料中我们可以计算出1985-2009年城镇住宅建设投资额,但其中包含了土地购置费,还 7.根据国际经验,我国城镇化进程滞后于经济发展进程,这一点已是国内外研究的共识,其原因在于我国政策、体制机制环境对人口城镇化形成的制约。如果我国城镇化进程按国际经验发展,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应达到70%左右,2030年达到80%左右。上述按我国以往发展轨迹预期所达到的城镇化水平比按国际经验发展要晚10年左右,城镇住宅建设峰值也要推迟10年出现(见图26)。

初步估计“十二五”期间以至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处于从超过50%向70%发展的轨道,城镇化进程仍处于快速推进阶段,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城镇化超过70%之前,我国住房建设规模将保持快速增长。对于我国未来20年住宅投资的规模与增速应有充分的估计,不宜频频产生“过热”的惊诧和恐慌。

图15 各国住房建设投资规模高峰阶段的比较

规模等。对上述指标的比较分析表明,主要发达国家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表现出以下特征: 日本在1955~1972年的17年间,住房建设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住房建设量年均增速为12%(见图9),新建住房规模在1972年达到峰值,接近200万套,占当年住房存量的比例超过6%。而这一期间,也是日本城镇化进程较快的阶段,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1个百分点,其中,1955~1960年期间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46个百分点。图9 日本历年住房建设情况 韩国在1980~1990年的10年间,住房建设处于快速发展期,住房建设量年均增速为17%(见图10),新建住房规模在1990年达到峰值,超过75万套,占当年住房存量的9.8%。这一期间,是韩国经济增长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7个百分点。1990年之后,韩国城镇化速度明显减小。60年代以来,美国和英国已结束快速城镇化进程,其住房建设量没有表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见图11),美国年均私人住房新开工量基本在150万套左右,新建住房在存量住房中所占比例不到2%。英国1960~1975年间新建住房规模年均在35万套左右,之后年均住房建设规模基本在20万套左右。基于国际比较的我国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空间分析 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和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可以为分析我国未来房地产业发展空间提供以下参考:城镇化进程是影响住房新建规模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城镇化较快进程完成之前,住房建设投资规模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如日本在1955~1972年间,住房建设量年均增速为12%,1972年新建住房占当年住房存量的比例超过6%。这一期间,日本城镇化率从56%增加到72%左右的水平,城镇化率年均增加超过1个百分点;韩国在1980~1990年间,住房建设量年均增速为17%,1990年新建住房占当年住房存量的比例接近10%,这一期间,韩国城镇化率由57%增加到74%,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7个百分点。并且,日本和韩国住房投资的变化验证了世行的经验发现,即住房建设投资在GDP中所占比重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现倒U型的关系。如日本住宅建设投资GDP于1973年达到峰值9.1%,这一阶段,日本的城镇化率在74%左右;韩国住房建设投资GDP于1991年达到峰值8.9%,这一阶段,韩国的城镇化率也在74%左右。我国1998-2009年间,城镇新建住宅竣工面积的年均增速只有5.1%,住宅新建量在住房存量中所占比重不足4%,均低于日本和韩国快速城镇化阶段的住房建设量。2008年以来,我国城镇住宅建设投资在GDP中所占比重超过8%,但由于我国住宅建设投资中含有土地开发投资,因此,跟国外的统计结果缺乏完全可比性。初步估计“十二五”期间以至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处于从超过50%向70%发展的轨道,城镇化进程仍处于快速推进阶段,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城镇化超过70%之前,我国住房建设规模将保持快速增长。对于我国未来20年住宅投资的规模与增速应有充分的估计,不宜频频产生“过热”的惊诧和恐慌。图15 各国住房建设投资规模高峰阶段的比较 户均住房套数是反映住房存量充足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户均住房套数达到1,是解决总体性住房短缺的最基本要求。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城镇化基本完成后,户均住房套数通常会经历从超过1向1.1左右发展的过程,成熟稳定的房地产市场中,户均住房套数基本稳定的1.1左右。如日本1968年户均住房套数超过1,在70年代中期城镇化率超过70%阶段,户均住房套数约为1.05,80年代中期户均住房套数超过1.1,之后则基本保持稳定。英国在60年代初期户均住房套数超过1,80年代达到1.08。户均住房套数从1发展到1.1左右大约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由于我国目前尚缺乏住房存量的准确调查数据,因此,我们采取以下方法进行估算:按照图2中对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的推算,2010年末我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在30平方米左右,即使考虑“9070”政策实施以来,由于住房供应结构的调整而带来住房面积增速的减缓,因此估计2010年末我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在30平方米左右。按照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约为6.3亿估算,则2010年末我国城镇住房存量约为190亿平方米。按照户均住房面积90平方米计算,2010年末我国城镇住房总量约为2亿套,相比于2亿多城镇家庭而言,基本处于户均住房套数在1左右,参照国际经验,住房存量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特别应注意的是,我国尚处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未来城镇人口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速,户均住房套数可能是一个动态的、极不稳定的指标。未来仍需要保持适当住宅建设规模,避免出现城镇化进程中的住房短缺,拖曳城镇化进程和影响社会稳定。从需求角度分析我国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空间预测思路 从长期看,居民对住宅需求的多少取决于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收入水平越高,对居住条件改善的要求也越高。就城镇总体来说,城镇住宅总需求,除受收入水平的影响外,还应受城镇人口规模的影响,城镇人口规模越大,对住宅的需求也就越大。因此,未来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空间的大小取决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预测流程图如下: 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空间的预测思路是:第一步,根据经济增长速度估计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由居民人均收入增速可推算出预测期各年的人均收入水平;第二步,根据城镇人均居住水平与人均收入水平的关系,估计出预测期各年的城镇人均居住水平,再根据未来城镇总人口推算出预测期城镇住宅总量,从而可进一步估计出预测期各年的住宅增加量;第三步,根据城镇住宅增加量与住宅投资的关系,计算出预测期各年的城镇住宅投资额。2011-2030年住宅建设发展空间预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收入的增长,我国城市人均居住水平逐年提高,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从1985年的人均10米提高到了2006年的人均27

户均住房套数是反映住房存量充足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户均住房套数达到1,是解决总体性住房短缺的最基本要求。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城镇化基本完成后,户均住房套数通常会经历从超过1向1.1左右发展的过程,成熟稳定的房地产市场中,户均住房套数基本稳定的1.1左右。如日本1968年户均住房套数超过1,在70年代中期城镇化率超过70%阶段,户均住房套数约为1.05,80年代中期户均住房套数超过1.1,之后则基本保持稳定。英国在60年代初期户均住房套数超过1,80年代达到1.08。户均住房套数从1发展到1.1左右大约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1米,年均增长4.9%(见图16)。统计数据显示,1985年以来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着很明显的相关关系(见图17),用回归分析可得出具体估计方程: PS =-77.244 + 11.078 * LOG(PI)(2.75)(0.32)R2=0.98 式中:PS为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PI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图17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居住水平的关系 1985-2009年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4%,同期人均GDP年均增速为8.8%,比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19%。分阶段看,两者之间的差距在缩小,1985-2002年两者之间的差距较大,2003-2009年两者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人均GDP年均增速(10.4%)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9.6%)高出8.4%。按此比例推算,若2011-2020年我国经济保持年均7.8%的增速,人均GDP增速约为7.4%,2011-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将达到6.9%,到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36189元(2009年价);2021-2030年GDP增速按5.5%估计,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估计为5%,203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58764元(2009年价)。根据上述估计方程计算,2020年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将达到38平米,2030年达到43.4平米(见表1),2011-2030年年均增速为1.7%。因此,得到预测期各年的城镇住宅增量后,要估计出城镇新建住宅量,还需估计出各年的“农转非”住宅量和住宅折旧量。对住宅折旧量的估计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通过住宅折旧率---住宅折旧量占住宅存量的比率---来推算每年的折旧量,即,假定每年住宅的折旧量与住宅存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其中,为t年住宅折旧率。第二种方法是通过旧房拆迁量占城镇新建住宅量的比例来推算。现有统计资料对这两种估计方法都不提供支持,因此,只能对住宅折旧量进行大致估算。这里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先给出旧房拆迁占城镇新建住宅量的比例,计算出每年的折旧量,然后再计算出住宅折旧率、折旧量和农转非量,看其是否合理。调查数据显示,目前的每年的旧房拆迁量大约1.3亿平米左右,占住宅存量的0.75%,“十一五”期间农转非住宅量占每年城镇住宅增量的35%。如果按折旧率0.75%,推算出的“十一五”期间农转非住宅增量占住宅增量的36%左右,基本与调查结果相当。按住宅70年寿命推算的折旧率应为1.5%。目前我们的折旧率有些偏低。2011-2030年折旧率按1%推算每年的折旧量或拆迁量。2002-2009年“农转非”住宅量占住宅增量的比重呈显著下降趋势,从2002年的64.6%下降到2009年的36.8%,年均下降7.7%。我们按此下降速度估计2011-2030年的农转非住宅比重及规模。城镇住宅增量、净新建住宅量和“农转非”住宅增量占城镇住宅总增量的比例之间存在如下关系:(6)其中 为t年“农转非”住宅增量占城镇住宅总增量的比例。根据上面估计出的每年城镇住宅存量、净新建住宅占总增量的比例和折旧率,由式(3)-(6)就可计算出每年的城镇新建住宅量。2009年我国城镇兴建住宅建筑面积为8.21亿平米,估计2020年将达到13.34亿平米,2030年上升到18.69亿平米。2011-2030年城镇新建住宅建筑面积年均增长4.1%。得出城镇新建住宅量后,如果能够得到住宅单位建筑平米所需要投资额,或称为城镇住宅建安造价(不含土地购置费),就可以估计出预测期每年的住宅投资。计算公式如下;(8)式中 为t年城镇住宅投资额; 为t年城镇住宅建安造价。城镇住宅建安造价可以通过相关的统计指标和数据估计出来。《中国统计年鉴》提供了1985年以来的城镇新建住宅面积,从有关统计资料中我们可以计算出1985-2009年城镇住宅建设投资额,但其中包含了土地购置费,还 7.根据国际经验,我国城镇化进程滞后于经济发展进程,这一点已是国内外研究的共识,其原因在于我国政策、体制机制环境对人口城镇化形成的制约。如果我国城镇化进程按国际经验发展,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应达到70%左右,2030年达到80%左右。上述按我国以往发展轨迹预期所达到的城镇化水平比按国际经验发展要晚10年左右,城镇住宅建设峰值也要推迟10年出现(见图26)。

由于我国目前尚缺乏住房存量的准确调查数据,因此,我们采取以下方法进行估算:按照图2中对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的推算,2010年末我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在30平方米左右,即使考虑“90/70”政策实施以来,由于住房供应结构的调整而带来住房面积增速的减缓,因此估计2010年末我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在30平方米左右。按照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约为6.3亿估算,则2010年末我国城镇住房存量约为190亿平方米。按照户均住房面积90平方米计算,2010年末我国城镇住房总量约为2亿套,相比于2亿多城镇家庭而言,基本处于户均住房套数在1左右,参照国际经验,住房存量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特别应注意的是,我国尚处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未来城镇人口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速,户均住房套数可能是一个动态的、极不稳定的指标。未来仍需要保持适当住宅建设规模,避免出现城镇化进程中的住房短缺,拖曳城镇化进程和影响社会稳定。

从需求角度分析我国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空间 预测思路

从长期看,居民对住宅需求的多少取决于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收入水平越高,对居住条件改善的要求也越高。就城镇总体来说,城镇住宅总需求,除受收入水平的影响外,还应受城镇人口规模的影响,城镇人口规模越大,对住宅的需求也就越大。因此,未来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空间的大小取决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预测流程图如下:

规模等。对上述指标的比较分析表明,主要发达国家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表现出以下特征: 日本在1955~1972年的17年间,住房建设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住房建设量年均增速为12%(见图9),新建住房规模在1972年达到峰值,接近200万套,占当年住房存量的比例超过6%。而这一期间,也是日本城镇化进程较快的阶段,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1个百分点,其中,1955~1960年期间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46个百分点。图9 日本历年住房建设情况 韩国在1980~1990年的10年间,住房建设处于快速发展期,住房建设量年均增速为17%(见图10),新建住房规模在1990年达到峰值,超过75万套,占当年住房存量的9.8%。这一期间,是韩国经济增长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7个百分点。1990年之后,韩国城镇化速度明显减小。60年代以来,美国和英国已结束快速城镇化进程,其住房建设量没有表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见图11),美国年均私人住房新开工量基本在150万套左右,新建住房在存量住房中所占比例不到2%。英国1960~1975年间新建住房规模年均在35万套左右,之后年均住房建设规模基本在20万套左右。基于国际比较的我国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空间分析 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和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可以为分析我国未来房地产业发展空间提供以下参考:城镇化进程是影响住房新建规模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城镇化较快进程完成之前,住房建设投资规模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如日本在1955~1972年间,住房建设量年均增速为12%,1972年新建住房占当年住房存量的比例超过6%。这一期间,日本城镇化率从56%增加到72%左右的水平,城镇化率年均增加超过1个百分点;韩国在1980~1990年间,住房建设量年均增速为17%,1990年新建住房占当年住房存量的比例接近10%,这一期间,韩国城镇化率由57%增加到74%,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7个百分点。并且,日本和韩国住房投资的变化验证了世行的经验发现,即住房建设投资在GDP中所占比重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现倒U型的关系。如日本住宅建设投资GDP于1973年达到峰值9.1%,这一阶段,日本的城镇化率在74%左右;韩国住房建设投资GDP于1991年达到峰值8.9%,这一阶段,韩国的城镇化率也在74%左右。我国1998-2009年间,城镇新建住宅竣工面积的年均增速只有5.1%,住宅新建量在住房存量中所占比重不足4%,均低于日本和韩国快速城镇化阶段的住房建设量。2008年以来,我国城镇住宅建设投资在GDP中所占比重超过8%,但由于我国住宅建设投资中含有土地开发投资,因此,跟国外的统计结果缺乏完全可比性。初步估计“十二五”期间以至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处于从超过50%向70%发展的轨道,城镇化进程仍处于快速推进阶段,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城镇化超过70%之前,我国住房建设规模将保持快速增长。对于我国未来20年住宅投资的规模与增速应有充分的估计,不宜频频产生“过热”的惊诧和恐慌。图15 各国住房建设投资规模高峰阶段的比较 户均住房套数是反映住房存量充足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户均住房套数达到1,是解决总体性住房短缺的最基本要求。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城镇化基本完成后,户均住房套数通常会经历从超过1向1.1左右发展的过程,成熟稳定的房地产市场中,户均住房套数基本稳定的1.1左右。如日本1968年户均住房套数超过1,在70年代中期城镇化率超过70%阶段,户均住房套数约为1.05,80年代中期户均住房套数超过1.1,之后则基本保持稳定。英国在60年代初期户均住房套数超过1,80年代达到1.08。户均住房套数从1发展到1.1左右大约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由于我国目前尚缺乏住房存量的准确调查数据,因此,我们采取以下方法进行估算:按照图2中对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的推算,2010年末我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在30平方米左右,即使考虑“9070”政策实施以来,由于住房供应结构的调整而带来住房面积增速的减缓,因此估计2010年末我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在30平方米左右。按照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约为6.3亿估算,则2010年末我国城镇住房存量约为190亿平方米。按照户均住房面积90平方米计算,2010年末我国城镇住房总量约为2亿套,相比于2亿多城镇家庭而言,基本处于户均住房套数在1左右,参照国际经验,住房存量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特别应注意的是,我国尚处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未来城镇人口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速,户均住房套数可能是一个动态的、极不稳定的指标。未来仍需要保持适当住宅建设规模,避免出现城镇化进程中的住房短缺,拖曳城镇化进程和影响社会稳定。从需求角度分析我国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空间预测思路 从长期看,居民对住宅需求的多少取决于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收入水平越高,对居住条件改善的要求也越高。就城镇总体来说,城镇住宅总需求,除受收入水平的影响外,还应受城镇人口规模的影响,城镇人口规模越大,对住宅的需求也就越大。因此,未来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空间的大小取决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预测流程图如下: 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空间的预测思路是:第一步,根据经济增长速度估计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由居民人均收入增速可推算出预测期各年的人均收入水平;第二步,根据城镇人均居住水平与人均收入水平的关系,估计出预测期各年的城镇人均居住水平,再根据未来城镇总人口推算出预测期城镇住宅总量,从而可进一步估计出预测期各年的住宅增加量;第三步,根据城镇住宅增加量与住宅投资的关系,计算出预测期各年的城镇住宅投资额。2011-2030年住宅建设发展空间预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收入的增长,我国城市人均居住水平逐年提高,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从1985年的人均10米提高到了2006年的人均27 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空间的预测思路是:第一步,根据经济增长速度估计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由居民人均收入增速可推算出预测期各年的人均收入水平;第二步,根据城镇人均居住水平与人均收入水平的关系,估计出预测期各年的城镇人均居住水平,再根据未来城镇总人口推算出预测期城镇住宅总量,从而可进一步估计出预测期各年的住宅增加量;第三步,根据城镇住宅增加量与住宅投资的关系,计算出预测期各年的城镇住宅投资额。

2011-2030年住宅建设发展空间预测.1米,年均增长4.9%(见图16)。统计数据显示,1985年以来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着很明显的相关关系(见图17),用回归分析可得出具体估计方程: PS =-77.244 + 11.078 * LOG(PI)(2.75)(0.32)R2=0.98 式中:PS为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PI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图17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居住水平的关系 1985-2009年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4%,同期人均GDP年均增速为8.8%,比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19%。分阶段看,两者之间的差距在缩小,1985-2002年两者之间的差距较大,2003-2009年两者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人均GDP年均增速(10.4%)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9.6%)高出8.4%。按此比例推算,若2011-2020年我国经济保持年均7.8%的增速,人均GDP增速约为7.4%,2011-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将达到6.9%,到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36189元(2009年价);2021-2030年GDP增速按5.5%估计,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估计为5%,203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58764元(2009年价)。根据上述估计方程计算,2020年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将达到38平米,2030年达到43.4平米(见表1),2011-2030年年均增速为1.7%。因此,得到预测期各年的城镇住宅增量后,要估计出城镇新建住宅量,还需估计出各年的“农转非”住宅量和住宅折旧量。对住宅折旧量的估计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通过住宅折旧率---住宅折旧量占住宅存量的比率---来推算每年的折旧量,即,假定每年住宅的折旧量与住宅存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其中,为t年住宅折旧率。第二种方法是通过旧房拆迁量占城镇新建住宅量的比例来推算。现有统计资料对这两种估计方法都不提供支持,因此,只能对住宅折旧量进行大致估算。这里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先给出旧房拆迁占城镇新建住宅量的比例,计算出每年的折旧量,然后再计算出住宅折旧率、折旧量和农转非量,看其是否合理。调查数据显示,目前的每年的旧房拆迁量大约1.3亿平米左右,占住宅存量的0.75%,“十一五”期间农转非住宅量占每年城镇住宅增量的35%。如果按折旧率0.75%,推算出的“十一五”期间农转非住宅增量占住宅增量的36%左右,基本与调查结果相当。按住宅70年寿命推算的折旧率应为1.5%。目前我们的折旧率有些偏低。2011-2030年折旧率按1%推算每年的折旧量或拆迁量。2002-2009年“农转非”住宅量占住宅增量的比重呈显著下降趋势,从2002年的64.6%下降到2009年的36.8%,年均下降7.7%。我们按此下降速度估计2011-2030年的农转非住宅比重及规模。城镇住宅增量、净新建住宅量和“农转非”住宅增量占城镇住宅总增量的比例之间存在如下关系:(6)其中 为t年“农转非”住宅增量占城镇住宅总增量的比例。根据上面估计出的每年城镇住宅存量、净新建住宅占总增量的比例和折旧率,由式(3)-(6)就可计算出每年的城镇新建住宅量。2009年我国城镇兴建住宅建筑面积为8.21亿平米,估计2020年将达到13.34亿平米,2030年上升到18.69亿平米。2011-2030年城镇新建住宅建筑面积年均增长4.1%。得出城镇新建住宅量后,如果能够得到住宅单位建筑平米所需要投资额,或称为城镇住宅建安造价(不含土地购置费),就可以估计出预测期每年的住宅投资。计算公式如下;(8)式中 为t年城镇住宅投资额; 为t年城镇住宅建安造价。城镇住宅建安造价可以通过相关的统计指标和数据估计出来。《中国统计年鉴》提供了1985年以来的城镇新建住宅面积,从有关统计资料中我们可以计算出1985-2009年城镇住宅建设投资额,但其中包含了土地购置费,还 7.根据国际经验,我国城镇化进程滞后于经济发展进程,这一点已是国内外研究的共识,其原因在于我国政策、体制机制环境对人口城镇化形成的制约。如果我国城镇化进程按国际经验发展,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应达到70%左右,2030年达到80%左右。上述按我国以往发展轨迹预期所达到的城镇化水平比按国际经验发展要晚10年左右,城镇住宅建设峰值也要推迟10年出现(见图2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收入的增长,我国城市人均居住水平逐年提高,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从1985年的人均10米提高到了2006年的人均27.1米,年均增长4.9%(见图16)。规模等。对上述指标的比较分析表明,主要发达国家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表现出以下特征: 日本在1955~1972年的17年间,住房建设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住房建设量年均增速为12%(见图9),新建住房规模在1972年达到峰值,接近200万套,占当年住房存量的比例超过6%。而这一期间,也是日本城镇化进程较快的阶段,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1个百分点,其中,1955~1960年期间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46个百分点。图9 日本历年住房建设情况 韩国在1980~1990年的10年间,住房建设处于快速发展期,住房建设量年均增速为17%(见图10),新建住房规模在1990年达到峰值,超过75万套,占当年住房存量的9.8%。这一期间,是韩国经济增长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7个百分点。1990年之后,韩国城镇化速度明显减小。60年代以来,美国和英国已结束快速城镇化进程,其住房建设量没有表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见图11),美国年均私人住房新开工量基本在150万套左右,新建住房在存量住房中所占比例不到2%。英国1960~1975年间新建住房规模年均在35万套左右,之后年均住房建设规模基本在20万套左右。基于国际比较的我国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空间分析 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和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可以为分析我国未来房地产业发展空间提供以下参考:城镇化进程是影响住房新建规模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城镇化较快进程完成之前,住房建设投资规模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如日本在1955~1972年间,住房建设量年均增速为12%,1972年新建住房占当年住房存量的比例超过6%。这一期间,日本城镇化率从56%增加到72%左右的水平,城镇化率年均增加超过1个百分点;韩国在1980~1990年间,住房建设量年均增速为17%,1990年新建住房占当年住房存量的比例接近10%,这一期间,韩国城镇化率由57%增加到74%,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7个百分点。并且,日本和韩国住房投资的变化验证了世行的经验发现,即住房建设投资在GDP中所占比重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现倒U型的关系。如日本住宅建设投资GDP于1973年达到峰值9.1%,这一阶段,日本的城镇化率在74%左右;韩国住房建设投资GDP于1991年达到峰值8.9%,这一阶段,韩国的城镇化率也在74%左右。我国1998-2009年间,城镇新建住宅竣工面积的年均增速只有5.1%,住宅新建量在住房存量中所占比重不足4%,均低于日本和韩国快速城镇化阶段的住房建设量。2008年以来,我国城镇住宅建设投资在GDP中所占比重超过8%,但由于我国住宅建设投资中含有土地开发投资,因此,跟国外的统计结果缺乏完全可比性。初步估计“十二五”期间以至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处于从超过50%向70%发展的轨道,城镇化进程仍处于快速推进阶段,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城镇化超过70%之前,我国住房建设规模将保持快速增长。对于我国未来20年住宅投资的规模与增速应有充分的估计,不宜频频产生“过热”的惊诧和恐慌。图15 各国住房建设投资规模高峰阶段的比较 户均住房套数是反映住房存量充足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户均住房套数达到1,是解决总体性住房短缺的最基本要求。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城镇化基本完成后,户均住房套数通常会经历从超过1向1.1左右发展的过程,成熟稳定的房地产市场中,户均住房套数基本稳定的1.1左右。如日本1968年户均住房套数超过1,在70年代中期城镇化率超过70%阶段,户均住房套数约为1.05,80年代中期户均住房套数超过1.1,之后则基本保持稳定。英国在60年代初期户均住房套数超过1,80年代达到1.08。户均住房套数从1发展到1.1左右大约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由于我国目前尚缺乏住房存量的准确调查数据,因此,我们采取以下方法进行估算:按照图2中对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的推算,2010年末我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在30平方米左右,即使考虑“9070”政策实施以来,由于住房供应结构的调整而带来住房面积增速的减缓,因此估计2010年末我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在30平方米左右。按照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约为6.3亿估算,则2010年末我国城镇住房存量约为190亿平方米。按照户均住房面积90平方米计算,2010年末我国城镇住房总量约为2亿套,相比于2亿多城镇家庭而言,基本处于户均住房套数在1左右,参照国际经验,住房存量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特别应注意的是,我国尚处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未来城镇人口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速,户均住房套数可能是一个动态的、极不稳定的指标。未来仍需要保持适当住宅建设规模,避免出现城镇化进程中的住房短缺,拖曳城镇化进程和影响社会稳定。从需求角度分析我国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空间预测思路 从长期看,居民对住宅需求的多少取决于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收入水平越高,对居住条件改善的要求也越高。就城镇总体来说,城镇住宅总需求,除受收入水平的影响外,还应受城镇人口规模的影响,城镇人口规模越大,对住宅的需求也就越大。因此,未来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空间的大小取决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预测流程图如下: 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空间的预测思路是:第一步,根据经济增长速度估计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由居民人均收入增速可推算出预测期各年的人均收入水平;第二步,根据城镇人均居住水平与人均收入水平的关系,估计出预测期各年的城镇人均居住水平,再根据未来城镇总人口推算出预测期城镇住宅总量,从而可进一步估计出预测期各年的住宅增加量;第三步,根据城镇住宅增加量与住宅投资的关系,计算出预测期各年的城镇住宅投资额。2011-2030年住宅建设发展空间预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收入的增长,我国城市人均居住水平逐年提高,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从1985年的人均10米提高到了2006年的人均27

统计数据显示,1985年以来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着很明显的相关关系(见图17),用回归分析可得出具体估计方程:

PS =-77.244 + 11.078 * LOG(PI)规模等。对上述指标的比较分析表明,主要发达国家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表现出以下特征: 日本在1955~1972年的17年间,住房建设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住房建设量年均增速为12%(见图9),新建住房规模在1972年达到峰值,接近200万套,占当年住房存量的比例超过6%。而这一期间,也是日本城镇化进程较快的阶段,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1个百分点,其中,1955~1960年期间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46个百分点。图9 日本历年住房建设情况 韩国在1980~1990年的10年间,住房建设处于快速发展期,住房建设量年均增速为17%(见图10),新建住房规模在1990年达到峰值,超过75万套,占当年住房存量的9.8%。这一期间,是韩国经济增长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7个百分点。1990年之后,韩国城镇化速度明显减小。60年代以来,美国和英国已结束快速城镇化进程,其住房建设量没有表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见图11),美国年均私人住房新开工量基本在150万套左右,新建住房在存量住房中所占比例不到2%。英国1960~1975年间新建住房规模年均在35万套左右,之后年均住房建设规模基本在20万套左右。基于国际比较的我国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空间分析 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和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可以为分析我国未来房地产业发展空间提供以下参考:城镇化进程是影响住房新建规模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城镇化较快进程完成之前,住房建设投资规模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如日本在1955~1972年间,住房建设量年均增速为12%,1972年新建住房占当年住房存量的比例超过6%。这一期间,日本城镇化率从56%增加到72%左右的水平,城镇化率年均增加超过1个百分点;韩国在1980~1990年间,住房建设量年均增速为17%,1990年新建住房占当年住房存量的比例接近10%,这一期间,韩国城镇化率由57%增加到74%,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7个百分点。并且,日本和韩国住房投资的变化验证了世行的经验发现,即住房建设投资在GDP中所占比重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现倒U型的关系。如日本住宅建设投资GDP于1973年达到峰值9.1%,这一阶段,日本的城镇化率在74%左右;韩国住房建设投资GDP于1991年达到峰值8.9%,这一阶段,韩国的城镇化率也在74%左右。我国1998-2009年间,城镇新建住宅竣工面积的年均增速只有5.1%,住宅新建量在住房存量中所占比重不足4%,均低于日本和韩国快速城镇化阶段的住房建设量。2008年以来,我国城镇住宅建设投资在GDP中所占比重超过8%,但由于我国住宅建设投资中含有土地开发投资,因此,跟国外的统计结果缺乏完全可比性。初步估计“十二五”期间以至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处于从超过50%向70%发展的轨道,城镇化进程仍处于快速推进阶段,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城镇化超过70%之前,我国住房建设规模将保持快速增长。对于我国未来20年住宅投资的规模与增速应有充分的估计,不宜频频产生“过热”的惊诧和恐慌。图15 各国住房建设投资规模高峰阶段的比较 户均住房套数是反映住房存量充足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户均住房套数达到1,是解决总体性住房短缺的最基本要求。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城镇化基本完成后,户均住房套数通常会经历从超过1向1.1左右发展的过程,成熟稳定的房地产市场中,户均住房套数基本稳定的1.1左右。如日本1968年户均住房套数超过1,在70年代中期城镇化率超过70%阶段,户均住房套数约为1.05,80年代中期户均住房套数超过1.1,之后则基本保持稳定。英国在60年代初期户均住房套数超过1,80年代达到1.08。户均住房套数从1发展到1.1左右大约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由于我国目前尚缺乏住房存量的准确调查数据,因此,我们采取以下方法进行估算:按照图2中对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的推算,2010年末我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在30平方米左右,即使考虑“9070”政策实施以来,由于住房供应结构的调整而带来住房面积增速的减缓,因此估计2010年末我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在30平方米左右。按照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约为6.3亿估算,则2010年末我国城镇住房存量约为190亿平方米。按照户均住房面积90平方米计算,2010年末我国城镇住房总量约为2亿套,相比于2亿多城镇家庭而言,基本处于户均住房套数在1左右,参照国际经验,住房存量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特别应注意的是,我国尚处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未来城镇人口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速,户均住房套数可能是一个动态的、极不稳定的指标。未来仍需要保持适当住宅建设规模,避免出现城镇化进程中的住房短缺,拖曳城镇化进程和影响社会稳定。从需求角度分析我国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空间预测思路 从长期看,居民对住宅需求的多少取决于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收入水平越高,对居住条件改善的要求也越高。就城镇总体来说,城镇住宅总需求,除受收入水平的影响外,还应受城镇人口规模的影响,城镇人口规模越大,对住宅的需求也就越大。因此,未来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空间的大小取决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预测流程图如下: 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空间的预测思路是:第一步,根据经济增长速度估计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由居民人均收入增速可推算出预测期各年的人均收入水平;第二步,根据城镇人均居住水平与人均收入水平的关系,估计出预测期各年的城镇人均居住水平,再根据未来城镇总人口推算出预测期城镇住宅总量,从而可进一步估计出预测期各年的住宅增加量;第三步,根据城镇住宅增加量与住宅投资的关系,计算出预测期各年的城镇住宅投资额。2011-2030年住宅建设发展空间预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收入的增长,我国城市人均居住水平逐年提高,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从1985年的人均10米提高到了2006年的人均27(2.75)(0.32)R2=0.98 式中:PS为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PI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规模等。对上述指标的比较分析表明,主要发达国家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表现出以下特征: 日本在1955~1972年的17年间,住房建设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住房建设量年均增速为12%(见图9),新建住房规模在1972年达到峰值,接近200万套,占当年住房存量的比例超过6%。而这一期间,也是日本城镇化进程较快的阶段,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1个百分点,其中,1955~1960年期间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46个百分点。图9 日本历年住房建设情况 韩国在1980~1990年的10年间,住房建设处于快速发展期,住房建设量年均增速为17%(见图10),新建住房规模在1990年达到峰值,超过75万套,占当年住房存量的9.8%。这一期间,是韩国经济增长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7个百分点。1990年之后,韩国城镇化速度明显减小。60年代以来,美国和英国已结束快速城镇化进程,其住房建设量没有表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见图11),美国年均私人住房新开工量基本在150万套左右,新建住房在存量住房中所占比例不到2%。英国1960~1975年间新建住房规模年均在35万套左右,之后年均住房建设规模基本在20万套左右。基于国际比较的我国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空间分析 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和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可以为分析我国未来房地产业发展空间提供以下参考:城镇化进程是影响住房新建规模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城镇化较快进程完成之前,住房建设投资规模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如日本在1955~1972年间,住房建设量年均增速为12%,1972年新建住房占当年住房存量的比例超过6%。这一期间,日本城镇化率从56%增加到72%左右的水平,城镇化率年均增加超过1个百分点;韩国在1980~1990年间,住房建设量年均增速为17%,1990年新建住房占当年住房存量的比例接近10%,这一期间,韩国城镇化率由57%增加到74%,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7个百分点。并且,日本和韩国住房投资的变化验证了世行的经验发现,即住房建设投资在GDP中所占比重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现倒U型的关系。如日本住宅建设投资GDP于1973年达到峰值9.1%,这一阶段,日本的城镇化率在74%左右;韩国住房建设投资GDP于1991年达到峰值8.9%,这一阶段,韩国的城镇化率也在74%左右。我国1998-2009年间,城镇新建住宅竣工面积的年均增速只有5.1%,住宅新建量在住房存量中所占比重不足4%,均低于日本和韩国快速城镇化阶段的住房建设量。2008年以来,我国城镇住宅建设投资在GDP中所占比重超过8%,但由于我国住宅建设投资中含有土地开发投资,因此,跟国外的统计结果缺乏完全可比性。初步估计“十二五”期间以至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处于从超过50%向70%发展的轨道,城镇化进程仍处于快速推进阶段,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城镇化超过70%之前,我国住房建设规模将保持快速增长。对于我国未来20年住宅投资的规模与增速应有充分的估计,不宜频频产生“过热”的惊诧和恐慌。图15 各国住房建设投资规模高峰阶段的比较 户均住房套数是反映住房存量充足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户均住房套数达到1,是解决总体性住房短缺的最基本要求。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城镇化基本完成后,户均住房套数通常会经历从超过1向1.1左右发展的过程,成熟稳定的房地产市场中,户均住房套数基本稳定的1.1左右。如日本1968年户均住房套数超过1,在70年代中期城镇化率超过70%阶段,户均住房套数约为1.05,80年代中期户均住房套数超过1.1,之后则基本保持稳定。英国在60年代初期户均住房套数超过1,80年代达到1.08。户均住房套数从1发展到1.1左右大约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由于我国目前尚缺乏住房存量的准确调查数据,因此,我们采取以下方法进行估算:按照图2中对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的推算,2010年末我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在30平方米左右,即使考虑“9070”政策实施以来,由于住房供应结构的调整而带来住房面积增速的减缓,因此估计2010年末我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在30平方米左右。按照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约为6.3亿估算,则2010年末我国城镇住房存量约为190亿平方米。按照户均住房面积90平方米计算,2010年末我国城镇住房总量约为2亿套,相比于2亿多城镇家庭而言,基本处于户均住房套数在1左右,参照国际经验,住房存量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特别应注意的是,我国尚处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未来城镇人口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速,户均住房套数可能是一个动态的、极不稳定的指标。未来仍需要保持适当住宅建设规模,避免出现城镇化进程中的住房短缺,拖曳城镇化进程和影响社会稳定。从需求角度分析我国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空间预测思路 从长期看,居民对住宅需求的多少取决于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收入水平越高,对居住条件改善的要求也越高。就城镇总体来说,城镇住宅总需求,除受收入水平的影响外,还应受城镇人口规模的影响,城镇人口规模越大,对住宅的需求也就越大。因此,未来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空间的大小取决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预测流程图如下: 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空间的预测思路是:第一步,根据经济增长速度估计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由居民人均收入增速可推算出预测期各年的人均收入水平;第二步,根据城镇人均居住水平与人均收入水平的关系,估计出预测期各年的城镇人均居住水平,再根据未来城镇总人口推算出预测期城镇住宅总量,从而可进一步估计出预测期各年的住宅增加量;第三步,根据城镇住宅增加量与住宅投资的关系,计算出预测期各年的城镇住宅投资额。2011-2030年住宅建设发展空间预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收入的增长,我国城市人均居住水平逐年提高,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从1985年的人均10米提高到了2006年的人均27 图17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居住水平的关系.1米,年均增长4.9%(见图16)。统计数据显示,1985年以来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着很明显的相关关系(见图17),用回归分析可得出具体估计方程: PS =-77.244 + 11.078 * LOG(PI)(2.75)(0.32)R2=0.98 式中:PS为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PI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图17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居住水平的关系 1985-2009年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4%,同期人均GDP年均增速为8.8%,比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19%。分阶段看,两者之间的差距在缩小,1985-2002年两者之间的差距较大,2003-2009年两者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人均GDP年均增速(10.4%)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9.6%)高出8.4%。按此比例推算,若2011-2020年我国经济保持年均7.8%的增速,人均GDP增速约为7.4%,2011-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将达到6.9%,到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36189元(2009年价);2021-2030年GDP增速按5.5%估计,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估计为5%,203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58764元(2009年价)。根据上述估计方程计算,2020年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将达到38平米,2030年达到43.4平米(见表1),2011-2030年年均增速为1.7%。因此,得到预测期各年的城镇住宅增量后,要估计出城镇新建住宅量,还需估计出各年的“农转非”住宅量和住宅折旧量。对住宅折旧量的估计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通过住宅折旧率---住宅折旧量占住宅存量的比率---来推算每年的折旧量,即,假定每年住宅的折旧量与住宅存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其中,为t年住宅折旧率。第二种方法是通过旧房拆迁量占城镇新建住宅量的比例来推算。现有统计资料对这两种估计方法都不提供支持,因此,只能对住宅折旧量进行大致估算。这里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先给出旧房拆迁占城镇新建住宅量的比例,计算出每年的折旧量,然后再计算出住宅折旧率、折旧量和农转非量,看其是否合理。调查数据显示,目前的每年的旧房拆迁量大约1.3亿平米左右,占住宅存量的0.75%,“十一五”期间农转非住宅量占每年城镇住宅增量的35%。如果按折旧率0.75%,推算出的“十一五”期间农转非住宅增量占住宅增量的36%左右,基本与调查结果相当。按住宅70年寿命推算的折旧率应为1.5%。目前我们的折旧率有些偏低。2011-2030年折旧率按1%推算每年的折旧量或拆迁量。2002-2009年“农转非”住宅量占住宅增量的比重呈显著下降趋势,从2002年的64.6%下降到2009年的36.8%,年均下降7.7%。我们按此下降速度估计2011-2030年的农转非住宅比重及规模。城镇住宅增量、净新建住宅量和“农转非”住宅增量占城镇住宅总增量的比例之间存在如下关系:(6)其中 为t年“农转非”住宅增量占城镇住宅总增量的比例。根据上面估计出的每年城镇住宅存量、净新建住宅占总增量的比例和折旧率,由式(3)-(6)就可计算出每年的城镇新建住宅量。2009年我国城镇兴建住宅建筑面积为8.21亿平米,估计2020年将达到13.34亿平米,2030年上升到18.69亿平米。2011-2030年城镇新建住宅建筑面积年均增长4.1%。得出城镇新建住宅量后,如果能够得到住宅单位建筑平米所需要投资额,或称为城镇住宅建安造价(不含土地购置费),就可以估计出预测期每年的住宅投资。计算公式如下;(8)式中 为t年城镇住宅投资额; 为t年城镇住宅建安造价。城镇住宅建安造价可以通过相关的统计指标和数据估计出来。《中国统计年鉴》提供了1985年以来的城镇新建住宅面积,从有关统计资料中我们可以计算出1985-2009年城镇住宅建设投资额,但其中包含了土地购置费,还 7.根据国际经验,我国城镇化进程滞后于经济发展进程,这一点已是国内外研究的共识,其原因在于我国政策、体制机制环境对人口城镇化形成的制约。如果我国城镇化进程按国际经验发展,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应达到70%左右,2030年达到80%左右。上述按我国以往发展轨迹预期所达到的城镇化水平比按国际经验发展要晚10年左右,城镇住宅建设峰值也要推迟

年出现(见图

26)。

1985-2009年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4%,同期人均GDP年均增速为8.8%,比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19%。分阶段看,两者之间的差距在缩小,1985-2002年两者之间的差距较大,2003-2009年两者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人均GDP年均增速(10.4%)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9.6%)高出8.4%。按此比例推算,若2011-2020年我国经济保持年均7.8%的增速,人均GDP增速约为7.4%,2011-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将达到6.9%,到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36189元(2009年价);2021-2030年GDP增速按5.5%估计,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估计为5%,203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58764元(2009年价)。

根据上述估计方程计算,2020年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将达到38平米,2030年达到43.4平米(见表1),2011-2030年年均增速为1.7%。

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 自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房地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由1998年的4.1%提高到2009年的5.5%(见图3),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关于“REICO工作室” “REICO工作室”由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商策略联盟(中城联盟)共同支持建立。支持方基于“促进房地产业及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寻求研究成果代表和反映行业及商界利益。“REICO工作室”独立开展房地产市场研究,“自主超然、格物致知”,研究结论及倾向独立于政府意图及商界立场。“REICO报告”的撰稿人,由工作室根据专题研究需要聘请。研究团队每年会随选题不同而发生变化。撰稿人来自不同大专院校、研究机构,以个人身份参与研究、撰稿,其成果不反映、不代表所在单位的倾向与意见。撰稿人被要求遵守学术道德,引用观点、文献、数据等必须符合学术规范,对因此产生的纠纷由撰稿人本人负责。本报告的完成人为:呈先、岳国强、任荣荣 我国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状况回顾城镇住宅建设投资较快增长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我国城镇住宅建设投资取得较快发展,住宅总量快速增加。城镇住宅投资额由1998年4310.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0512.7亿元(见图1),年均增长19.5%,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7.1%,比同期GDP增速高近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城镇住宅投资在GDP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由1998年的5.1%提高到2009年的9.0%。但由于我国住宅建设投资的统计中包含土地费用,与国外统计口径不同,若采用相同口径,则2009年我国城镇住宅建设投资GDP约为7.2%。城镇住宅竣工面积由1998年的4.76亿平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8.21亿平方米(见图2),年均增加5.1%,其中,“十五”期间和“十一五”期间城镇住宅年均竣工量分别为5.9亿平方米和7.2亿平方米;城镇住宅竣工面积在城镇住房存量中所占比重在5%左右。从住房生产方式来看,房地产开发成为居民住房供给的重要渠道,在城镇住宅建设投资中所占的比重由1998年的48.3%上升到2009年的83.9%(2005年以来该比例基本稳定在83%以上),房地产开发住宅竣工面积在城镇住宅竣工面积中的比重由1998年的29.6%上升到2009年的70.3%(2006年以来该比例基本稳定在70%以上)。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 自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房地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由1998年的4.1%提高到2009年的5.5%(见图3),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以2009年不变价计算,1998-2009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10.4%,拉动经济增长平均为1个百分点(见图4)。其中,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情况下,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高达10.6%,拉动经济增长1.03个百分点;而在克服危机冲击最为关键的2009年,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高,砥柱中流,贡献率达到19.4%,拉动经济增长1.77个百分点。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 伴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我国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人均住房面积稳步上升。从1998年到2006年,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从18.7平方米上升到了27.1平方米,年均增长分别达到了1.05平方米,远高于房改之前(1978~1998年)年均0.60平方米的增长水平。初步推算,目前我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约为30平方米(见图5)。并且,居民住房设施条件也得到明显改善,城镇住宅工程质量、功能质量、环境质量和综合配套水平明显提高,2004年以来城镇住房成套率超过80%。从总体上看,我国已经告别住房严重短缺的时代。从城镇化的发展过程来看,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为46.6%,与日本50年代初期和韩国70年代中期的城镇化水平大致相当(见图7)。“十二五”期间以至2020年,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按照“十一五”时期城镇化发展速度推算(年均增加约1个百分点),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提高到58%,相当于日本50年代中后期 韩国80年代初期的城镇化水平。而美国和英国在60年代基本完成了快速城镇化的进程,美国在1920年城镇化率超过50%,而英国早在1850年左右城镇化率超过50%。综合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指标,我国城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同等经济水平下的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日本和韩国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时的城镇化率均超过65%,在我国2020年经济发展水平时的城镇化率均超过75%。我们利用2004年世界160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率与人均GDP(购买力平价)的统计数据,模拟得出二者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8所示。城镇化率与经济水平之间呈现出对数函数的形式,这与世界银行有关专家对城镇化相关研究的发现一致。从图9的结果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低于国际上同等经济水平下城镇化发展的平均水平,约低14个百分点。假定我国在未来十年在制度和政策方面不做出调整,到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相对于国际标准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到16个百分点。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历程表明:通常在高速发展的30~40年间,城镇化率可从25%提高到70%~80%。如果按照我国目前的城镇化速度(城镇化率每年上升1%),到2020年城镇化率仅为58%,2030年城镇化率仅达到70%。我国城镇化进程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进程。主要发达国家不同阶段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特征 从住房部门产出(Housing Outcomes)的角度,进行房地产业发展阶段特征比较时,通常选取以下两方面的指标:一是居住水平指标,包括住房面积、住房稀缺程度、住房支付能力等;二是行业发展指标,包括

模、住

因此,得到预测期各年的城镇住宅增量后,要估计出城镇新建住宅量,还需估计出各年的“农转非”住宅量和住宅折旧量。

对住宅折旧量的估计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通过住宅折旧率---住宅折旧量占住宅存量的比率---来推算每年的折旧量,即,假定每年住宅的折旧量与住宅存量之间有如下关系:.1米,年均增长4.9%(见图16)。统计数据显示,1985年以来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着很明显的相关关系(见图17),用回归分析可得出具体估计方程: PS =-77.244 + 11.078 * LOG(PI)(2.75)(0.32)R2=0.98 式中:PS为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PI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图17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居住水平的关系 1985-2009年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4%,同期人均GDP年均增速为8.8%,比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19%。分阶段看,两者之间的差距在缩小,1985-2002年两者之间的差距较大,2003-2009年两者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人均GDP年均增速(10.4%)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9.6%)高出8.4%。按此比例推算,若2011-2020年我国经济保持年均7.8%的增速,人均GDP增速约为7.4%,2011-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将达到6.9%,到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36189元(2009年价);2021-2030年GDP增速按5.5%估计,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估计为5%,203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58764元(2009年价)。根据上述估计方程计算,2020年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将达到38平米,2030年达到43.4平米(见表1),2011-2030年年均增速为1.7%。因此,得到预测期各年的城镇住宅增量后,要估计出城镇新建住宅量,还需估计出各年的“农转非”住宅量和住宅折旧量。对住宅折旧量的估计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通过住宅折旧率---住宅折旧量占住宅存量的比率---来推算每年的折旧量,即,假定每年住宅的折旧量与住宅存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其中,为t年住宅折旧率。第二种方法是通过旧房拆迁量占城镇新建住宅量的比例来推算。现有统计资料对这两种估计方法都不提供支持,因此,只能对住宅折旧量进行大致估算。这里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先给出旧房拆迁占城镇新建住宅量的比例,计算出每年的折旧量,然后再计算出住宅折旧率、折旧量和农转非量,看其是否合理。调查数据显示,目前的每年的旧房拆迁量大约1.3亿平米左右,占住宅存量的0.75%,“十一五”期间农转非住宅量占每年城镇住宅增量的35%。如果按折旧率0.75%,推算出的“十一五”期间农转非住宅增量占住宅增量的36%左右,基本与调查结果相当。按住宅70年寿命推算的折旧率应为1.5%。目前我们的折旧率有些偏低。2011-2030年折旧率按1%推算每年的折旧量或拆迁量。2002-2009年“农转非”住宅量占住宅增量的比重呈显著下降趋势,从2002年的64.6%下降到2009年的36.8%,年均下降7.7%。我们按此下降速度估计2011-2030年的农转非住宅比重及规模。城镇住宅增量、净新建住宅量和“农转非”住宅增量占城镇住宅总增量的比例之间存在如下关系:(6)其中 为t年“农转非”住宅增量占城镇住宅总增量的比例。根据上面估计出的每年城镇住宅存量、净新建住宅占总增量的比例和折旧率,由式(3)-(6)就可计算出每年的城镇新建住宅量。2009年我国城镇兴建住宅建筑面积为8.21亿平米,估计2020年将达到13.34亿平米,2030年上升到18.69亿平米。2011-2030年城镇新建住宅建筑面积年均增长4.1%。得出城镇新建住宅量后,如果能够得到住宅单位建筑平米所需要投资额,或称为城镇住宅建安造价(不含土地购置费),就可以估计出预测期每年的住宅投资。计算公式如下;(8)式中 为t年城镇住宅投资额; 为t年城镇住宅建安造价。城镇住宅建安造价可以通过相关的统计指标和数据估计出来。《中国统计年鉴》提供了1985年以来的城镇新建住宅面积,从有关统计资料中我们可以计算出1985-2009年城镇住宅建设投资额,但其中包含了土地购置费,还 7.根据国际经验,我国城镇化进程滞后于经济发展进程,这一点已是国内外研究的共识,其原因在于我国政策、体制机制环境对人口城镇化形成的制约。如果我国城镇化进程按国际经验发展,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应达到70%左右,2030年达到80%左右。上述按我国以往发展轨迹预期所达到的城镇化水平比按国际经验发展要晚10年左右,城镇住宅建设峰值也要推迟10年出现(见图26)。

其中,为t年住宅折旧率。规模等。对上述指标的比较分析表明,主要发达国家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表现出以下特征: 日本在1955~1972年的17年间,住房建设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住房建设量年均增速为12%(见图9),新建住房规模在1972年达到峰值,接近200万套,占当年住房存量的比例超过6%。而这一期间,也是日本城镇化进程较快的阶段,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1个百分点,其中,1955~1960年期间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46个百分点。图9 日本历年住房建设情况 韩国在1980~1990年的10年间,住房建设处于快速发展期,住房建设量年均增速为17%(见图10),新建住房规模在1990年达到峰值,超过75万套,占当年住房存量的9.8%。这一期间,是韩国经济增长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7个百分点。1990年之后,韩国城镇化速度明显减小。60年代以来,美国和英国已结束快速城镇化进程,其住房建设量没有表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见图11),美国年均私人住房新开工量基本在150万套左右,新建住房在存量住房中所占比例不到2%。英国1960~1975年间新建住房规模年均在35万套左右,之后年均住房建设规模基本在20万套左右。基于国际比较的我国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空间分析 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和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可以为分析我国未来房地产业发展空间提供以下参考:城镇化进程是影响住房新建规模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城镇化较快进程完成之前,住房建设投资规模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如日本在1955~1972年间,住房建设量年均增速为12%,1972年新建住房占当年住房存量的比例超过6%。这一期间,日本城镇化率从56%增加到72%左右的水平,城镇化率年均增加超过1个百分点;韩国在1980~1990年间,住房建设量年均增速为17%,1990年新建住房占当年住房存量的比例接近10%,这一期间,韩国城镇化率由57%增加到74%,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7个百分点。并且,日本和韩国住房投资的变化验证了世行的经验发现,即住房建设投资在GDP中所占比重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现倒U型的关系。如日本住宅建设投资GDP于1973年达到峰值9.1%,这一阶段,日本的城镇化率在74%左右;韩国住房建设投资GDP于1991年达到峰值8.9%,这一阶段,韩国的城镇化率也在74%左右。我国1998-2009年间,城镇新建住宅竣工面积的年均增速只有5.1%,住宅新建量在住房存量中所占比重不足4%,均低于日本和韩国快速城镇化阶段的住房建设量。2008年以来,我国城镇住宅建设投资在GDP中所占比重超过8%,但由于我国住宅建设投资中含有土地开发投资,因此,跟国外的统计结果缺乏完全可比性。初步估计“十二五”期间以至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处于从超过50%向70%发展的轨道,城镇化进程仍处于快速推进阶段,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城镇化超过70%之前,我国住房建设规模将保持快速增长。对于我国未来20年住宅投资的规模与增速应有充分的估计,不宜频频产生“过热”的惊诧和恐慌。图15 各国住房建设投资规模高峰阶段的比较 户均住房套数是反映住房存量充足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户均住房套数达到1,是解决总体性住房短缺的最基本要求。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城镇化基本完成后,户均住房套数通常会经历从超过1向1.1左右发展的过程,成熟稳定的房地产市场中,户均住房套数基本稳定的1.1左右。如日本1968年户均住房套数超过1,在70年代中期城镇化率超过70%阶段,户均住房套数约为1.05,80年代中期户均住房套数超过1.1,之后则基本保持稳定。英国在60年代初期户均住房套数超过1,80年代达到1.08。户均住房套数从1发展到1.1左右大约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由于我国目前尚缺乏住房存量的准确调查数据,因此,我们采取以下方法进行估算:按照图2中对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的推算,2010年末我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在30平方米左右,即使考虑“9070”政策实施以来,由于住房供应结构的调整而带来住房面积增速的减缓,因此估计2010年末我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在30平方米左右。按照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约为6.3亿估算,则2010年末我国城镇住房存量约为190亿平方米。按照户均住房面积90平方米计算,2010年末我国城镇住房总量约为2亿套,相比于2亿多城镇家庭而言,基本处于户均住房套数在1左右,参照国际经验,住房存量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特别应注意的是,我国尚处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未来城镇人口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速,户均住房套数可能是一个动态的、极不稳定的指标。未来仍需要保持适当住宅建设规模,避免出现城镇化进程中的住房短缺,拖曳城镇化进程和影响社会稳定。从需求角度分析我国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空间预测思路 从长期看,居民对住宅需求的多少取决于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收入水平越高,对居住条件改善的要求也越高。就城镇总体来说,城镇住宅总需求,除受收入水平的影响外,还应受城镇人口规模的影响,城镇人口规模越大,对住宅的需求也就越大。因此,未来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空间的大小取决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预测流程图如下: 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空间的预测思路是:第一步,根据经济增长速度估计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由居民人均收入增速可推算出预测期各年的人均收入水平;第二步,根据城镇人均居住水平与人均收入水平的关系,估计出预测期各年的城镇人均居住水平,再根据未来城镇总人口推算出预测期城镇住宅总量,从而可进一步估计出预测期各年的住宅增加量;第三步,根据城镇住宅增加量与住宅投资的关系,计算出预测期各年的城镇住宅投资额。2011-2030年住宅建设发展空间预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收入的增长,我国城市人均居住水平逐年提高,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从1985年的人均10米提高到了2006年的人均27 第二种方法是通过旧房拆迁量占城镇新建住宅量的比例来推算。现有统计资料对这两种估计方法都不提供支持,因此,只能对住宅折旧量进行大致估算。这里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先给出旧房拆迁占城镇新建住宅量的比例,计算出每年的折旧量,然后再计算出住宅折旧率、折旧量和农转非量,看其是否合理。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的每年的旧房拆迁量大约1.3亿平米左右,占住宅存量的0.75%,“十一五”期间农转非住宅量占每年城镇住宅增量的35%。如果按折旧率0.75%,推算出的“十一五”期间农转非住宅增量占住宅增量的36%左右,基本与调查结果相当。按住宅70年寿命推算的折旧率应为1.5%。目前我们的折旧率有些偏低。2011-2030年折旧率按1%推算每年的折旧量或拆迁量。2002-2009年“农转非”住宅量占住宅增量的比重呈显著下降趋势,从2002年的64.6%下降到2009年的36.8%,年均下降7.7%。我们按此下降速度估计2011-2030年的农转非住宅比重及规模。

城镇住宅增量、净新建住宅量和“农转非”住宅增量占城镇住宅总增量的比例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6)

其中 为t年“农转非”住宅增量占城镇住宅总增量的比例。规模等。对上述指标的比较分析表明,主要发达国家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表现出以下特征: 日本在1955~1972年的17年间,住房建设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住房建设量年均增速为12%(见图9),新建住房规模在1972年达到峰值,接近200万套,占当年住房存量的比例超过6%。而这一期间,也是日本城镇化进程较快的阶段,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1个百分点,其中,1955~1960年期间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46个百分点。图9 日本历年住房建设情况 韩国在1980~1990年的10年间,住房建设处于快速发展期,住房建设量年均增速为17%(见图10),新建住房规模在1990年达到峰值,超过75万套,占当年住房存量的9.8%。这一期间,是韩国经济增长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7个百分点。1990年之后,韩国城镇化速度明显减小。60年代以来,美国和英国已结束快速城镇化进程,其住房建设量没有表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见图11),美国年均私人住房新开工量基本在150万套左右,新建住房在存量住房中所占比例不到2%。英国1960~1975年间新建住房规模年均在35万套左右,之后年均住房建设规模基本在20万套左右。基于国际比较的我国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空间分析 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和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可以为分析我国未来房地产业发展空间提供以下参考:城镇化进程是影响住房新建规模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城镇化较快进程完成之前,住房建设投资规模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如日本在1955~1972年间,住房建设量年均增速为12%,1972年新建住房占当年住房存量的比例超过6%。这一期间,日本城镇化率从56%增加到72%左右的水平,城镇化率年均增加超过1个百分点;韩国在1980~1990年间,住房建设量年均增速为17%,1990年新建住房占当年住房存量的比例接近10%,这一期间,韩国城镇化率由57%增加到74%,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7个百分点。并且,日本和韩国住房投资的变化验证了世行的经验发现,即住房建设投资在GDP中所占比重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现倒U型的关系。如日本住宅建设投资GDP于1973年达到峰值9.1%,这一阶段,日本的城镇化率在74%左右;韩国住房建设投资GDP于1991年达到峰值8.9%,这一阶段,韩国的城镇化率也在74%左右。我国1998-2009年间,城镇新建住宅竣工面积的年均增速只有5.1%,住宅新建量在住房存量中所占比重不足4%,均低于日本和韩国快速城镇化阶段的住房建设量。2008年以来,我国城镇住宅建设投资在GDP中所占比重超过8%,但由于我国住宅建设投资中含有土地开发投资,因此,跟国外的统计结果缺乏完全可比性。初步估计“十二五”期间以至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处于从超过50%向70%发展的轨道,城镇化进程仍处于快速推进阶段,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城镇化超过70%之前,我国住房建设规模将保持快速增长。对于我国未来20年住宅投资的规模与增速应有充分的估计,不宜频频产生“过热”的惊诧和恐慌。图15 各国住房建设投资规模高峰阶段的比较 户均住房套数是反映住房存量充足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户均住房套数达到1,是解决总体性住房短缺的最基本要求。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城镇化基本完成后,户均住房套数通常会经历从超过1向1.1左右发展的过程,成熟稳定的房地产市场中,户均住房套数基本稳定的1.1左右。如日本1968年户均住房套数超过1,在70年代中期城镇化率超过70%阶段,户均住房套数约为1.05,80年代中期户均住房套数超过1.1,之后则基本保持稳定。英国在60年代初期户均住房套数超过1,80年代达到1.08。户均住房套数从1发展到1.1左右大约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由于我国目前尚缺乏住房存量的准确调查数据,因此,我们采取以下方法进行估算:按照图2中对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的推算,2010年末我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在30平方米左右,即使考虑“9070”政策实施以来,由于住房供应结构的调整而带来住房面积增速的减缓,因此估计2010年末我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在30平方米左右。按照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约为6.3亿估算,则2010年末我国城镇住房存量约为190亿平方米。按照户均住房面积90平方米计算,2010年末我国城镇住房总量约为2亿套,相比于2亿多城镇家庭而言,基本处于户均住房套数在1左右,参照国际经验,住房存量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特别应注意的是,我国尚处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未来城镇人口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速,户均住房套数可能是一个动态的、极不稳定的指标。未来仍需要保持适当住宅建设规模,避免出现城镇化进程中的住房短缺,拖曳城镇化进程和影响社会稳定。从需求角度分析我国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空间预测思路 从长期看,居民对住宅需求的多少取决于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收入水平越高,对居住条件改善的要求也越高。就城镇总体来说,城镇住宅总需求,除受收入水平的影响外,还应受城镇人口规模的影响,城镇人口规模越大,对住宅的需求也就越大。因此,未来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空间的大小取决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预测流程图如下: 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空间的预测思路是:第一步,根据经济增长速度估计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由居民人均收入增速可推算出预测期各年的人均收入水平;第二步,根据城镇人均居住水平与人均收入水平的关系,估计出预测期各年的城镇人均居住水平,再根据未来城镇总人口推算出预测期城镇住宅总量,从而可进一步估计出预测期各年的住宅增加量;第三步,根据城镇住宅增加量与住宅投资的关系,计算出预测期各年的城镇住宅投资额。2011-2030年住宅建设发展空间预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收入的增长,我国城市人均居住水平逐年提高,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从1985年的人均10米提高到了2006年的人均27 根据上面估计出的每年城镇住宅存量、净新建住宅占总增量的比例和折旧率,由式(3)-(6)就可计算出每年的城镇新建住宅量。2009年我国城镇兴建住宅建筑面积为8.21亿平米,估计2020年将达到13.34亿平米,2030年上升到18.69亿平米。2011-2030年城镇新建住宅建筑面积年均增长4.1%。

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 自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房地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由1998年的4.1%提高到2009年的5.5%(见图3),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关于“REICO工作室” “REICO工作室”由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商策略联盟(中城联盟)共同支持建立。支持方基于“促进房地产业及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寻求研究成果代表和反映行业及商界利益。“REICO工作室”独立开展房地产市场研究,“自主超然、格物致知”,研究结论及倾向独立于政府意图及商界立场。“REICO报告”的撰稿人,由工作室根据专题研究需要聘请。研究团队每年会随选题不同而发生变化。撰稿人来自不同大专院校、研究机构,以个人身份参与研究、撰稿,其成果不反映、不代表所在单位的倾向与意见。撰稿人被要求遵守学术道德,引用观点、文献、数据等必须符合学术规范,对因此产生的纠纷由撰稿人本人负责。本报告的完成人为:呈先、岳国强、任荣荣 我国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状况回顾城镇住宅建设投资较快增长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我国城镇住宅建设投资取得较快发展,住宅总量快速增加。城镇住宅投资额由1998年4310.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0512.7亿元(见图1),年均增长19.5%,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7.1%,比同期GDP增速高近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城镇住宅投资在GDP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由1998年的5.1%提高到2009年的9.0%。但由于我国住宅建设投资的统计中包含土地费用,与国外统计口径不同,若采用相同口径,则2009年我国城镇住宅建设投资GDP约为7.2%。城镇住宅竣工面积由1998年的4.76亿平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8.21亿平方米(见图2),年均增加5.1%,其中,“十五”期间和“十一五”期间城镇住宅年均竣工量分别为5.9亿平方米和7.2亿平方米;城镇住宅竣工面积在城镇住房存量中所占比重在5%左右。从住房生产方式来看,房地产开发成为居民住房供给的重要渠道,在城镇住宅建设投资中所占的比重由1998年的48.3%上升到2009年的83.9%(2005年以来该比例基本稳定在83%以上),房地产开发住宅竣工面积在城镇住宅竣工面积中的比重由1998年的29.6%上升到2009年的70.3%(2006年以来该比例基本稳定在70%以上)。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 自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房地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由1998年的4.1%提高到2009年的5.5%(见图3),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以2009年不变价计算,1998-2009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10.4%,拉动经济增长平均为1个百分点(见图4)。其中,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情况下,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高达10.6%,拉动经济增长1.03个百分点;而在克服危机冲击最为关键的2009年,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高,砥柱中流,贡献率达到19.4%,拉动经济增长1.77个百分点。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 伴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我国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人均住房面积稳步上升。从1998年到2006年,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从18.7平方米上升到了27.1平方米,年均增长分别达到了1.05平方米,远高于房改之前(1978~1998年)年均0.60平方米的增长水平。初步推算,目前我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约为30平方米(见图5)。并且,居民住房设施条件也得到明显改善,城镇住宅工程质量、功能质量、环境质量和综合配套水平明显提高,2004年以来城镇住房成套率超过80%。从总体上看,我国已经告别住房严重短缺的时代。从城镇化的发展过程来看,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为46.6%,与日本50年代初期和韩国70年代中期的城镇化水平大致相当(见图7)。“十二五”期间以至2020年,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按照“十一五”时期城镇化发展速度推算(年均增加约1个百分点),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提高到58%,相当于日本50年代中后期 韩国80年代初期的城镇化水平。而美国和英国在60年代基本完成了快速城镇化的进程,美国在1920年城镇化率超过50%,而英国早在1850年左右城镇化率超过50%。综合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指标,我国城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同等经济水平下的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日本和韩国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时的城镇化率均超过65%,在我国2020年经济发展水平时的城镇化率均超过75%。我们利用2004年世界160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率与人均GDP(购买力平价)的统计数据,模拟得出二者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8所示。城镇化率与经济水平之间呈现出对数函数的形式,这与世界银行有关专家对城镇化相关研究的发现一致。从图9的结果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低于国际上同等经济水平下城镇化发展的平均水平,约低14个百分点。假定我国在未来十年在制度和政策方面不做出调整,到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相对于国际标准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到16个百分点。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历程表明:通常在高速发展的30~40年间,城镇化率可从25%提高到70%~80%。如果按照我国目前的城镇化速度(城镇化率每年上升1%),到2020年城镇化率仅为58%,2030年城镇化率仅达到70%。我国城镇化进程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进程。主要发达国家不同阶段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特征 从住房部门产出(Housing Outcomes)的角度,进行房地产业发展阶段特征比较时,通常选取以下两方面的

第三篇:城镇建设规划(定稿)

2010到2015期间,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将遵循“规划引导、环境优先、拓展新城、完善老城”原则。

一是继续深入和完善各类规划工作。坚持以“规划为先导”,提升规划设计水平,扩大和深化规划的覆盖面,增加规划指导性和实施性。首先完善县城周边地区的规划编制工作。结合铁路线型走向及站场的选址和景观保护区的控制,着手编制县城东片区概念性规划;结合新城区建设及周边景区规划建设,着手编制城南片区运动休闲、旅游配套区的概念性规划;结合县开发区北扩和县政府所在镇规划发展要求,着手编制城北片区的总体规划;结合商品房小区项目建设,着手编制城西片区概念性规划;启动县城西中大街旧城改造区域的控制性规划。

二是不断完善城区基础设施配套,加大新城道路框架建设。在过去新城道路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加大道路工程建设;建设新城区城东干道、城西干道、城南区干道等一批市政道路,实施辅助道路改造。

三是全面提升城区环境,强化环境景观工程建设。重点整治农贸市场沿线环境整治,完成棚户区地块拆迁,实施公园扩建工程。继续实施县内绿化景观改造,力争全面完工;启动体育公园建设;完成县门入口景观工程;加大城市市政、绿化设施的养护力度,计划新增城市绿化面积40万平方米。

四是启动老城区拆危拆破改造建设。对等老小区的道路、绿化等进行改造出新,适时启动城边村屯改造建设。

五是极力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继续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完善城区休闲、公共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结合开发改造建成一批公厕、停车场、休闲小广场等;新增路灯10公里,强化城区市政、绿化养护力度;稳步推进房地产开发,计划新开工面积6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50万平方米;积极营造县城优美的人居环境。

第四篇:城镇规划复习2014

幻灯片1

城镇规划

 幻灯片2 第一章: 建制镇定义,集镇定义,村镇规划定义。第三章:重点 村镇体系,村镇体系布局形式(卫星式等); 村镇总体规划内容(必考); 村镇性质,村镇性质分析拟定; 村镇规模;村镇用地分类(大类);村镇建设用地标准(标题性,大类); 村镇用地(定义);用地评价内容(大类); 村镇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因素); 风玫瑰图定义;村镇用地评定(主要是结果一二三类等); 村镇用地选择方案比较(内容); 功能分区(定义);村镇用地布局形态。

幻灯片3

第四章:

村镇交通特点;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基本要求(融合在小区设计);

道路网密度,曲度系数(定义);

村镇道路网布置形式(简易的示意图、特点等);

道路红线;道路横断面组成及形式(简易图);

视距三角形(定义);常见交叉口类型。

幻灯片4

第五章:

乡镇公共中心主要内容(判断,选择之类和用地在一起);

乡镇公共中心空间布局形式(基本形式);

乡镇公共建筑的定额指标(选择题,熟悉指标、规划中人均用地多少等——选择); 乡镇工业区规划工业用地自身要求(几条背一下)。

第六章:(大作业)

居住区规划编制的内容(步骤,最后大题用);

现代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步骤,最后大题用)。              

幻灯片5

 第七章:

 绿化的作用;

 绿地的分类;

 绿地的形态。

 第八章:

 村镇专项工程规划(有哪些,各个节的标题);

 给水管网的布置形式;

 村镇排水系统体制及选择;

 污水处理方法;

 管线避让原则(选择题,谁避谁);

 竖向规划(定义,选择。哪些属于竖向,哪些不属于)。

幻灯片6

 第九章:

 中国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开放题,以标题为准,不仅限于书上内容);  村镇污染类型(大类)。

 第十章:

 村镇旅游资源分类(大类,选择)。

 第十一章:

 防洪标准,次生灾害。

 第十二章:

 村镇建设用地平衡表的作用(大类指标);

 村镇规划技术经济指标评价体系;

 村镇规划管理部门(有哪些);村镇规划的审批(怎么审批)。

幻灯片7

 课间实习:规划步骤,选址要求(理由)。

 题型:

 单选,多选,(30%);

 名词解释(20%);

 问答题(30%);

 论述题或实务题(20%)。

第五篇:未来规划

今年以来,博兴县吕艺镇坚定信心,创新思路,抢抓机遇,扎实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突出西部,优化中部,开发东部”的战略部署出发,以唱响“中国吕剧艺术之乡”品牌和打造“全市经济强镇”为工作总目标,以“环境立镇、招商活镇、工业强镇、文化兴镇”为主线,全力推动吕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高标准制定六项规划,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承载能力。制定“现代城镇”发展规划,以与县城区规划对接为目标,科学定位小城镇框架和功能分区,完善41个行政村的规划,逐步实现农村城市化、城镇现代化、城乡一体化;重点抓好投资600万元的镇驻地主要街道改造工程和投资2000多万元的政教花苑安居工程建设,打造与县城对接的城市居住群。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抓好农村道路、沼气、改栏改厕、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完成新村、道口等五个村的沼气普及工程,切实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制定生态环保建设规划,继续以治水、治污、绿化、亮化为重点,搞好环保工作,提升城镇综合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绿化覆盖率,美化镇域内环境,完成申报“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工作。制定农业发展规划,依靠科技,加大投入,推进农业结构向特色化、优质化、产业化推进。在巩固棉花产业这项老典型的基础上,重点抓好“闫绿”牌大蒜的生产和管理,拓宽渠道,更新品种,积极促进“闫绿”牌无公害大蒜转化升级。制定高效畜牧养殖规划,依托辛集生猪养殖基地和道口梅花鹿养殖基地优势,重点抓好梅花鹿、生猪等品种的普及与推广,坚持走小群体、大规模的路子,突出发展养殖大户。制定建设“生态吕艺”规划,切实抓好农水配套工程建设,重点抓好投资421万元、改造面积1.5万亩的博兴县标准粮田(续建)工程。着力发展以速生经济林为主的生态林网建设,确保林木覆盖率达到30%以上。(结合本村发展)

二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从严要求、从严管理,下大气力建设好村党支部书记队伍,解决好村党支部书记的补贴报酬问题。认真完成农村“七个一批”建设任务,积极推进“农企对接”工程,扎实开展“民主议政日”活动。以基层组织和基层工作“三十”考核为总抓手,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按照“促强帮弱带中间”的工作思路,以“五个好”为目标,加强落后村的帮扶工作。

三是搞好四个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搞好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启动镇一中学生公寓楼二期工程,完善配套设施建设,确保今年5月份投入使用。搞好投资150万元的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同时严厉打击“三违”现象,杜绝计划外生育的发生,加大对私自引流产、非法鉴定胎儿性别行为的打击力度,有效遏制全镇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搞好文化建设,深入开展“文化建设年”活动,科学编制全镇文化发展规划,让吕剧和坉腔进课堂的同时,做好戏曲人才的培养和输送渠道,利用多种形式打造吕剧的活动平台,培育壮大吕剧、掩腔文化人才队伍,积极参与博兴小戏艺术节以及5月中旬在我县举办的全国民间戏剧之乡经验交流会等重大活动,提高“吕剧艺术之乡”的知名度。搞好平安建设,牢固树立“社会稳定是第一投资环境”的理念,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着力解决重特大信访案件,以化解社会矛盾为主线,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努力营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四是加大招商力度,充分挖掘经济增长点。继续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重点培植棉花深加工、蔬菜加工、鹿产品加工、金属制品、纺织、化工等六大支柱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全力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大项目、好项目,杜绝非环保型企业和高能耗企业进工业园区落户,重点抓好总投资8000万元的山东宏景锆业有限公司、投资2300万元的顺达有限公司等科技含量高、投入资金大的项目的开工投产工作,对于新引进的项目,力争今年上半年全部投产运营。(刘菲张国志白海波)

下载我国未来城镇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未来城镇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城镇养老问题

    《军事理论》课程作业 论我国城乡乡养老方式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二十一世纪最突出的社会现象。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3亿,预计二十一世纪中叶将达到4亿左右。老龄问题已......

    十二五规划是我国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

    十二五规划是我国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它决定着我国未来五年的经济水平是否提高,决定着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更上一个台阶,决定着我国是否能够在2020年总产值翻一番。其意义是十分......

    县城镇规划自查报告

    **县城规划自查报告 一、县城总体规划修编情况 “九五”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县委、县政府对城乡规划工作的认识逐步深化,树立了“先规划后实施,富规划穷实施,铁规划钢实施......

    城镇规划[优秀范文5篇]

    Version:1.0 StartHTML:0000000107 EndHTML:0000367870 StartFragment:0000000127 EndFragment:0000367852城镇规划共 50 题,100 分 单选题 共 20 题,40 分1 2 分 标记 对人类......

    城镇规划与城市建设

    城镇规划与城市建设导语: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建设摆上了突出位置,在各地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把新型城镇化建设列为重要的工作内容,本期申论热点:城镇规划与城市建设是城镇......

    城镇小区规划复习

    城镇小区规划的复习提纲 第一章住宅区的意义与组成一、居住区的含义 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

    城镇规划见习报告

    城 镇 规 划 见习报 告 实现目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愈来俞显得重要,并越来越引起教育部门和用人单位的关注。为进一步加强实践环节,2013年6月4日......

    城镇规划实习指导书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城镇规划实习指导书 陇东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城镇规划实习指导书 课外实习,是高校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先前课堂学习环节的补充和检验;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