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农技培训工作总结
为提高我村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在农村培养一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农民,今年以来,我校培训小组立足本职、充分发挥其职能、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培训活动,扎扎实实地做好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一年中多次举办大型培训活动,让广大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我们的培训工作也有了明显的进展,现将我校一年的培训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成立组织,完善运行机制,增强项目的实施力度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属于系统工程,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我校组建了农民科技培训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以校长为组长,以骨干教师为成员,主要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重大事宜的决策和协调工作。技术培训小组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
二、制定方案,抓好宣传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开始实施后,学校对项目的实施进行了统一安排和部署,2008年召开有关人员、核心农户参加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动员大会,宣传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工作内容,并对以后的培训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会后,农技中心培训小组结合项目的目标要求,并针对当前农业生产管理特点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制定了培训计划及方案,方案明确了培训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及技术优势,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培训的工作内容及目标要求是:到2006年任务完成时,受训农民农业科技水平提高,人均增收。
三、开展培训,力求实效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不仅是一项艰巨的技术培训、技术推广工作,也是一项重要的“富民强民”工程,在工作中,我们理顺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工作难点,使组织领导及工作措施步步到位,做到环环相扣,一扣不失,把科技培训和农业生产服务系统地结合在一起。我们根据当前全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确定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内容,突出推广农业新知识、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提高农民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为把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在工作中我们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因地制宜,讲究针对性,注重带动性,培训方式灵活多样,突出实效性。项目实施中,培训工作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们组织技术人员与村民面对面的交谈。二是2008年7月下旬,以核心农户为主,召开了全村油菜管理科技培训大会;三是针对不同情况,确定相应的培训内容及方式,、分村分别进行技术培训。四是充分利用电视、现代媒体等工具,进行农业技术宣传和信息交流;五是为提高科技培训水平,我们还聘请乡有关知名人员到村与新型农民科技培训。
通过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做到了求实效、讲实用、重实际,起到了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作用。目前,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已被广大农民所认识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农民迫切要求参加。
四、经验总结
通过一年的项目实施,在工作中认识到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对于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国际市场竞争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在两个方面有很深的感触,一方面是在农业生产中有很多简单的技术问题,有的农民不懂,说明了我们技术推广有薄弱环节,如油菜的施肥技术、油菜、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别一方面也确实感到农民对技术的渴求之强烈,因为我们宣传推广的技术农民通过使用,即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益,很受欢迎。
在项目的实施中,通过总结经验、查找不足,认识到做好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
一是技术培训推广与技术研究相结合。因为在技术推广中,随时都有新的技术难题,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积累经验和知识,进一步把培训工作搞好。二是常规技术推广培训与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相结合。三是传统技术培训方式与多种形式灵活多样培训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实效。
五、下一步工作安排
以核心农户为主,举办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和广播电视、信息网、,创新培训模式,深化培训内容,培训内容以玉米生产、蔬菜无公害标准化栽培、高效益生产模式、油菜播种技术培训等为主,重点要搞好2009年的技术宣传活动,做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后期工作和项目总结工作。
2008年12月28日
第二篇:提高农民素质和教育水平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与增加农民收入
日期:2003-07-16 来源:农业部信息中心 作者:
------------------
摘要: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热门而又沉重的话题。农民收入的增加与农民素质的提高息息相关。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主要是转变农民思想、发展农村成教和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指根据农村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等现状,通过各种教育形式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政治法律修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并通过加强医疗保健等措施提高其身体素质,以协调其数量,提高其质量,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推动农村经济健康稳步发展。其不仅要求人口数量得到合理的控制,而且要求其质量得到足够的提高以及其结构的优化组合。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
一、提高农民素质与增加农民收入的关系
据农业普查资料分析结果表明:总体来看,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高低对于农民纯收入增长具有重大影响,即文化程度较高的从业人员,其人均纯收入相应较高;从不同区域来看,农村从业人员文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其农民收入水平也较高。相反一些贫困地区识字人口少,文盲率高,人口文化程度低,造成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在就业分布上存在差异,从而导致收入水平的差异。文化程度越高,从事农业生产者越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则越大。农村非农产业作为高收入产业,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农民素质的高低通过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收入结构的影响与农民收入状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农民素质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在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下,新的投入物不断增加,因此投入物的实物生产率也就不断变化,农民必须对这些新的机会进行判断,了解他们的性能,进行有效的组合,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以便获得更多的效益。只有较高素质的农民才具有这种能力。
2.农民素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农业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要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就必须让他们掌握非农产业所必须的基本技能。文化程度越高,越易于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技能,越易于为非农产业所吸纳。据统计,我国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四类农民中,流向非农产业者占同等文化程度类型劳动力总数的比重分别为4.69%、16.72%、38.46%和40.80%。说明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农民更容易实现向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的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离开农业,就可以扩大农民的人均资源占有量,从而也就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3.农民素质对农民收入结构的影响。近几年来,农村二、三产业的收入占农村住户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逐渐成为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其中较高素质的农民,商品意识较强,择业范围较大,来自农村二、三产业的收入也较多。据调查,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户从事农村二、三产业的收入,文盲户、小学户、初中户、高中户和大专户占农户现金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8.8%、66.8%、72.5%、73.2%、77.5%和81.5%,证明素质高的农民所获得的货币化收入较多。
二、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1.人力资源缺乏与浪费并存。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的一个基本矛盾是:一般劳动力资源的低效使用甚至闲置与高素质劳动力的极端缺乏。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日益提高,农业现代化的逐渐推进,必将有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被闲置,现有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高达1.6亿人左右,每年还将增加600万。如此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与有限的耕地资源的矛盾,必将导致人力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另一方面,现代化集约型农业迫切需要具备一定科技知识和专业素质的劳动力,除了传统农业中的直接生产者以外,还需要各种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等。但是高素质的劳动力在农村极为缺乏。
2.人力资源数量庞大与质量低下并存。我国拥有农村劳动力高达7 .9亿人,农村人口数量繁多,潜在人力资源丰富,而且每年还以递增的速度增长。然而,素质低下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从文化素质看,文盲半文盲等低质量的人口多,且90%集中在农村,70%是妇女。从思想素质看,农民观念较落后,保守求稳依赖思想比较严重。因此,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有较大差距。
3.人力资源结构失衡。农村人力资源在产业、行业、地区的资源状况,直接影响到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应该看到人力资源总量配置失衡,劳动力供给过大,结构不合理,在不同程度上发生扭曲现象。
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
针对农村人力资源上述现状,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尤其是农村人口质量的提高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人口质量是一种耐用的稀缺性资源,这种资源的开发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和基础。
1.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激发农民的务农积极性并为农村人力资源的注入打下基础。在农村进行思想道德建设,转变其“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有效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淡化农民的守成意识,转变其“等、靠、要”的思想为敢于拼搏、敢于竞争、敢于超越的思想,不断地创新和走出去;扭转其务农低人一等的思想,提高现有农民的务农积极性,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创业,为农村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提高其环保意识,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另外,在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中,重要的是优先提高干部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给广大的农民做好表率,发挥其示范效应。同时还要普及现代文明思想,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市场,盘活现有的文化资源,建立以乡镇文化中心为枢纽、村俱乐部为基础、文化户为补充的基层文化网络。
2.在加深对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投资收益的滞后性、广泛性的认识,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同时,加大投资力度,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是提高人力资源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一个新的转型期,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一般说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村级教育。主要通过扫盲行动,针对农村中那些目不识丁的成人,利用晚上和农闲时间,教一些基础文化知识和简单的农业技术。这是智力投资的基础形式,比较粗放,但投资少,见效快。二是镇级教育。主要依靠镇农技站、文化站和职业中学、农业中专,针对那些小学文化、初中文化和完成村级教育的农民,系统地进行农业科学实用技术培训,传授他们实用技术和科普知识。诸如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传授农民“一技之长”;建立各类职业学校、业余学校、夜校等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三是社会教育。主要以农业大中专院校为主,采用函授和委托培养等方式,对农村中一些优秀青年或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进行较系统的农业科技和农村现代化所需各种知识的教育,培养农村的高层次人才。同时,要实施优惠政策,鼓励农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工作。这样就形成一个从低到高、相互依存的农村教育体系,将能有效解决农村成人教育问题,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充分发掘农村人力资源,为实现农业
现代化服务。
3.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医疗保健服务设施,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要优化人口结构,我们不仅要做好量的控制,更应做好质的提高,其中,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是关键的一环。我国农村的医疗保健服务设施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很值得大家深思。我们应该通过国家划拨和民间赞助等多种方式积累一定的资金支援农村的医疗保健建设,改善其医疗卫生设施,提高其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为农民的身体素质的提高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要宣传和普及卫生科学知识与方法,增强农民自我保健能力。
4.根据农村人力资源的不同层次,按照市场原则,合理配置农村人力资源。一个国家或地区,光有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如果没有进行合理配置,其优越性的发挥一定是不尽人意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按照市场原则,让人力资源合理流动,达到优化组合、各尽所能的目的。对于农村中的“土能人”、“土专家”,政府应积极扶持,尽量将其培育成种植大户,达到“富裕一个,带动一方”的效果。对那些具备某些在城里发展能力的“乡土人才”,如各种能工巧匠、经商办厂者,我们应从政策上加以鼓励,如加强户籍制度改革,降低进城门槛,使他们顺利地走出去;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解决其资金不足问题;在不同的城市为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等。这不仅有利于其自我发展,而且能在当地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对那些没有什么专长和技能的农民,我们应引导其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边干边学”,不断提高其生产能力,走自力更生的道路。摘自:2003(5)(68-69)《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武汉)》
第三篇: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交流材料
所谓新农村,具体而言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其中,新农民是做好新农村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
目前,农民综合素质存在着与新农村建设极不协调的现象:
一、行为上的懒散。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民对产业结构调整认识上的懒散。农民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信心不足,被动应付,使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热在县上、重在乡里、冷在户里”现象。政府和农户两头温差大,形成不了齐抓共管的“共振”局面。二是管理上的行为懒散。农民固守传统农业经营,对发展现代农业缺乏激情和胆识,缺乏开拓创新的现代农业理念。政府通过千辛万苦发展起来的产业,始终还是以政府重“栽”农民轻“管”而失败告终。根本原因就是农民把产业结构当成了政府的产业而不是自己的事业,产业结构调整长期停滞不前。三是学习上的行为懒散。村支部、村委会对召集农民参加会议没有约束力。农村要召开村民大会,根本召集不起来,致使上面的会议精神很难传达到农户,出现了群众与干部脱节,群众与政策脱节,群众与时事脱节,群众与科技脱节的不良现象。造成政策渗透力、科技渗透力受阻。四是经营上的行为懒散。
二、思想上的等靠。现在群众普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国家的事,是政府的事,与自己没多大关系。“一水二路三产业”投入全寄托于政府,水井要等靠政府出钱打,道路要等靠政府拿钱修,产业要等靠政府投入发展。把自己完全置之度外,就是涉及自身利益的村级公益事业集资筹劳,也全然不管不支持。问其原因,答曰:中央说要建设新农村,国家对这个有专门投资,不需要农民出钱。本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却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旁观者。角色错位,思想上的等靠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桎梏。
三、技能上的缺失。一是受教育程度整体不高。农民文化水平是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衡量标准。据有关资料,当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不足7年,其中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且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比例更低。农村劳动力以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为主,整体素质偏低,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二是科技素养整体不高。近年来,南部县在产业发展方面,光栽果树投入资金就达亿万元。但由于缺乏种植技术,现产生效益的不高,果树变成了“风景树”、“朝天冲”、“一包秧”、“公子树”。而南部县城煌垭村,在发展果树产业时,高新聘请龙泉驿果树技术人员,指导果农什么时候“五道工序一道清”、什么时候对树干树枝“扯、拉、修、压”。今天,他们的果树久变成了“摇钱树”、“钱袋子”。可见,科技是兴农的关键。三是农村技能人才流失严重。
四、诉求上的胡搅。由于近年来,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英明的。但由于一味要求干部该怎么怎么样,放松了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出现了“中央最大、群众最‘歪’,最大的保护着最‘歪’”的格局。一些群众根本没把基层政府放在眼里,个别群众和基层政府说不上三两句话就要上访,上级一些领导不分青红皂白,一字批下“请党委、政府调处”,有的如“川交五处人员、放映员、邮递员、复原退伍军人”所反映的一些问题是地方政府根本不能解决的政策性问题,也无条件的要党委政府搁平。否则,就要挪位子,摘帽子,长此以往,在一些群众中形成了“大官好见、差娃子不好见”的说法。搞得基层政府没有形象、没有威信、没有办法。一些群众借机提出很多无理诉求,不够低保条件的要吃低保,不符合“五保”要求的要解决“五保”,要是当地政府不答应,就要到县、市、省、京胡搅蛮缠。更有甚者,因赴省进京办事,为节省回家路费,便到信访部门一坐,当地政府便昼夜赴省赴京接人。为此当地党委政府又少不了被通报、扣目标考核分等处罚。有的地方怕上级摘帽子,就无原则地用钱去抹平。特别是进来开展的群教活动,好多群众把不当解决的问题翻出来,强迫政府解决,否则就造事,让当地党委政府的群教活动过不了关,以此来要挟政府无条件解决问题。这样一来,更滋长了不正之风,歪风邪气恶性循环。搞得基层政府焦头烂额,打乱了基层党委、政府正常工作秩序。
一、开展经常教育,提升农民执行力。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真正实践者和受益者,如果不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那么新农村建设很容易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建设好新农村关键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如何使农民执行政策、执行政府产业结构规划、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操作者、具体执行者,必须开展经常性教育、经常性引导。要开展好这长期性活动,第一,要建立有效机制。增加“星级”农户的评选内容,并要把是否按时参加村支部村委会组织的群众大会、是否积极有效的配合政府产业结构调整等实行一年一评比,把评选结果与奖惩挂钩、与农村优惠政策挂钩(就是要政府照顾也要政府纪律,把几种政府的补贴的领取与考核结果挂钩),从真正意义上、有效措施上调动农民参与集体活动、公益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提升农民对实践新农村建设的执行力。第二,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活动。一是开展忆苦思甜活动,给农民进行今昔对比。让农民深刻理解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与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分不开,从而增加农民对干部的亲和力,为干部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可信度,以改变新农村建设中的“上热下冷”现象。这种现象是新农村建设的致命点,如果不把两头温度调到一致,政府这个角色跳的再高,农民没有激情,新农村建设永远是一纸空文,即使政府用以点带面的方法发展起来的地方那也是没有生命力的。随着时间的荡涤,路要变旧、房子要变旧、水池要变旧,唯一引领新农村常新的是农民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措施、高素质。二是在每年农闲时开展两次以上的集中月学习活动。近年来,干部有三满意活动、有“三个代表”学习活动、有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有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农民也可以开展类似的活动。如“争做现代农民、争做学习技术先进活动、争做孝顺儿媳活动、争做好丈夫活动、争做致富带头人活动,比一比、看一看,看谁致富快活动,比一比、看一看,看谁家养殖搞得好活动”等等。第三,开展树立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的活动。
二、引导农民自主,提升农民创造力。建设新农村,在政府引导的同时,一定要充分体现农民自主。一是从思想上引导自主,为群众树立扶贫先扶志的理念,改变群众等、靠、要的思想。培植群众独立自主的能力,把他们从等靠要的思想中解放出来。二是从行为上引导自主。政府在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时,要因地制宜,要首先听取群众的呼声,看群众喜不喜欢、愿不愿意、接不接受。不能把产业结构调整搞成政府发号召而群众不愿意干的事,只有搞成群众乐意的产业结构调整,才有活力,才有希望,群众才能爆发创造力。
三、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农业生产力。由于农民从业者科技含量不高,致使农民不会投入、不敢投入,土地经营发挥不了最大利益。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对提升农业生产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做好这一工作,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逗硬查处利用培训之名套取国家对农民培训补贴的资金投入,加强培训资金的监管力度,防止培训单位和相关部门在农民培训上的弄虚作假、走过场、打和牌、搞数字游戏。
四、打击无理诉求,提升政府公信力。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一个和谐宽松额环境,政府一手在抓为民服务,助民增收的同时,另一手必须打击极个别人抓住政府“特别”重视维稳、“特别”无条件的维稳的心态无理取闹、分散抓经济工作的人和事。对目前极个别人为了骗取个人利益,而无理累访、缠访的人,国家要像法院那样设立终极上访办公室,只要认定了终极上访,各级政府一般不予接待。同时对无理上访的人员给予严厉的批评教育和必要处罚。让他们认识到行为上的错误和应承担的责任。
第四篇:礼泉以农业技术培训助农民增收(共)
礼泉以农业技术培训助农民增收 本报讯(郭创)7月17日-7月18日,礼泉县农业局在县职教中心举办了农业科学技术培训,这是该县深化农民素质教育、助农民增收的又一实质性举措。
据悉,本次培训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张宝军等三名专家采用新颖灵活,图文并茂的方式分别从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小麦、玉米高产创建及高效栽培技术,植物营养平衡施肥技术三方面为县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站全体干部职工、各镇(社区)农技站工作人员、各镇(社区)农业科技示范户160余人进行详细讲解,并且与学员互动交流,现场解答学员所遇到的的疑难问题。培训结束时,科技示范户纷纷表示两天的培训不仅让自己对农业科技知识创新和不断学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而且还掌握了高效栽培等技术,还想回去把知识向村民讲解,带动大家共同学习。
第五篇:关于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加快农业新技术推广的建议
】、、关于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加快农业新技术推广的建议 2008-5-28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没有农民素质的提高,没有农民主体的现代化、知识化,就无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只有培养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才能使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只有培育出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才能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新农村建设才有持续推进的力量源泉。随着农业科技进步发展,农民科技素质现状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农民科技素质薄弱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一、当前沈阳地区农民科技素质的现状
1、科技知识贫乏,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政策了解比较少。目前农民的科技知识结构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无论是对于自然科学的基础性知识,还是对于农业生产的新技术及新发展情况,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表示不了解或不理解。我国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和推行《星火计划》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和促进农村工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但是由于宣传不够深入,贯彻不够扎实,因而对广大农村劳动者的影响是有限的。由此可见,农民对现代科技知识了解的程度不够,而且对国家关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也不是很熟悉。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他们看问题的视野,不能及时根据现实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面对市场的变化也不能很快地做出反应,以致延误了调整产业结构依靠科技致富的时机。
2、了解科技知识的信息渠道比较单一。当前农民了解科技知识的渠道还是仅仅限于现有的条件,而且视野也不是很开阔,缺少积极学习农业科技知识的热情和能动性。目前报纸和影视是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他们较关注自己的生存生活环境(政治生活方面的),关心与自身密切相关的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对于科学技术知识的关注则相对较弱。由于缺乏对科学技术知识方面的兴趣,阅读科技书籍和科技期刊很少,对科技类广播和电视节目收听或收看的兴趣不高,使得农民对现代科技发展的新理论新情况了解甚少,从而影响了他们科技素质的提高。
3、科技兴趣不浓,参与科技行动的倾向不强。科学兴趣是科学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科学态度即对科技活动的行为倾向。农民对科学技术的兴趣不仅影响了其对科学技术的态度,也影响了他们参与科技活动的程度。虽然多数农民能够意识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性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广泛影响,树立了科学种田这一科学理念。但对于现代科技发展的情况并不怎么关心,参与科技活动的兴趣也不高。农民对于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所发挥的巨大的推动作用已经形成了共识,但是令人感到担忧的是这只是农民的一种比较模糊的感性认识,并没有对他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农业生产
中自觉地学习和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的能动性产生很大影响。有相当多数的农民是抱着观望和消极的态度来参与农业生产科技活动的。
4、农民科学的经济管理意识有所增强,但是还是比较薄弱。科技管理意识是科技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意识是指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个体对其所拥有的各种有形的资源和无形的资源进行处理和安排时所产生的自觉的心理活动。科学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资源的效能。农民在日常生活和生产管理方面虽然认识到了民主管理和科学决策的重要性,但是大多数人仍然会遵照传统的家庭管理模式。
5、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的程度较低。掌握运用科学技术的程度是反映农民科技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沈阳地区农村劳动者普遍缺乏掌握和运用专门农业技术及操作方面的能力,尤其是亟需掌握经营管理技术。他们在农业生产中依然在很大程度上靠传统经验老办法,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沈阳农业的发展。利用科学的知识将农村这种传统的技术更新和推广是及其重要的。
二、提高沈阳地区农民科技素质,加快农业新技术推广的建议
根据沈阳地区农民科技素质现状可以看出,沈阳地区农民科技素质整体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目前乃至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仍然是加强沈阳地区农业新技术推广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务。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途径应立足于沈阳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加强政府行为,抓住重点,增加投入,提高效益。建议采取以下几个方面措施:
(一)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提高沈阳地区农民文化教育及农业技术培训的投资力度
加强沈阳地区各级政府对农民文化教育、农业技术培训经费的持续投入力度,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其中政府的投资应重点考虑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农民的文化教育、农业技术培训资金需求,进一步提高这些地区的教育、培训质量。建议沈阳市政府创立“沈阳地区农民教育培训基金会”,将农民的文化教育和农业技术培训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来抓,市政府每年按农业人口从财政税收中提取一定经费,用于当年农民的教育培训经费,同时应采取激励措施,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农民的教育与培训,多方筹措资金,建立多元化的农民教育培训投入机制。如:鼓励沈阳地区农业企业创建培训基金,用人单位可以采取委托招工、委托培养、车间培训等方式,提前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以便优中选优,找到合适的人员;农民也可以提前得到培训,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自己的去留,避免双方在用工上的矛盾和培训风险;通过社会募捐建立培训基金,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规则,吸引沈阳地区企业、学术团体等民间资金投资本地区的农民职业教育,并逐渐使职业教育成为产业,提高资金投入回报率。
(二)加强沈阳地区农民科技素质教育的宣传工作力度,将纠正“学习惰性”与“强化教育”相结合针对沈阳地区农村留守农民思想保守,不愿意接受农业新技术的现实问题,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实现农民思想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变得十分重要。一方面通过教育宣传,可以使农民克服小农思想的狭隘性、保守性、封闭性,学习掌握现代市场科学意识,增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掌
握市场经济规律和法则,提高农民心理承受能力和规避风险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理论宣传、政策引导,典型示范等途径,可以激发农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和劳动技能的热情,增强农民科技兴农,科技致富的观念和意识,提高农民学习运用科技文化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改变传统的督促学习变为农民自主学习。
沈阳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教育应建立起约束机制,制定激励农村成人积极参加学习的导向政策,关键是落到实处,发展到一定阶段要通过立法推行实施才能真正提高农民素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业技术推广教育宣传工作的深入开展是促进沈阳地区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只要我们重视、关心、支持,使之制度化、规范化,持之以恒,农业技术推广教育就会在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三)建立适合沈阳地区农民的终身教育学习体系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关键在于加强农民本身及其子女的知识教育,应该努力形成社会化学习网络,积极构建由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组成的较为完整的、开放的、高质量的农民终身教育体系,为沈阳地区农民提供能够负担得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场所。针对沈阳地区农民科学文化程度现状,建立适合本地区农民的终身教育体系,可以包括四个方面:
1.继续加强沈阳地区农村基础教育
随着我市经济的发展和时机的成熟,在高质量、高标准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存在进一步提高沈阳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年限的可能性,可以通过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合理分流,全面普及高中教育。加强实用技能和社会实践教育,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打破目前应试教育与市场需要脱节的现状,提高沈阳地区农村后续人力资源的素质
2.全面提升沈阳地区农村职业教育
通过整合,提高沈阳地区现有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等职业教育资源,加强对失学青少年的教育,针对沈阳地区农村青少年的知识层次,以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农民为目的,把文化教育与生产技能、信息服务融为一体,将文化知识、思想道德、科技培训结合起来,提高沈阳地区农村青少年的整体素质,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开展符合沈阳地区农业现状的特色技能教育;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力度等途径,尽快建立起沈阳地区合理的农村职业教育结构,努力提高职业教育水平,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3.积极发展沈阳地区农业类、师范类高等教育
按照统一布局、集中建设、形成特色的思路,优化整合沈阳地区现有高校,积极创造条件,筹建大学城、大学科技园区。同时积极发展电视大学、民办大学等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通过逐渐放开沈阳农业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令其变成社会资源,使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技术特长的农民均可以免费到大学来学习,从而实现农业高等科技文化知识的普及与推广。
4.大力推进沈阳地区农村成人继续教育
通过积极开展各项政策、法律、文化、科技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成人教育体系,让沈阳地区每个农民都有相应的机会学习科技文化知识,从而改变农民落后的思想、陈旧的观念,增强其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
(四)建立适应沈阳地区农民的实用科学技术培训体系
目前沈阳地区现有的培训技术内容相对分散,农民只能掌握零星技术,不利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农民致富。因此建议针对沈阳地区的实际情况,根据培养新型农民的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将农民培训工作从源头抓起,实现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农村实用科学技术培训间的有效衔接,形成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区域、不同需求的农民多样化培训内容,切实提高本地区的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针对不同对象特点,开展农民实用科学技术培训
(1)针对落榜考生进行技术与技能培训。政府每年拿出资金,对本地落榜初、高中农村毕业生进行为期1年的集中技术与技能培训,使他们至少掌握一项实用技术或技能,增强他们步入社会的自信心、生存和就业能力,彻底打消原有农民认为的“升学无望后,学习即无用”的传统观念。
(2)针对村级干部进行农业新技术的科普培训。发展农业生产,不仅要靠传统经验和努力工作,还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利用高新农业技术提高劳动产出率,利用现代市场经济观念来组织和管理。因此,村干部必须提前一个阶段,掌握相应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技能,才能领导村民致富、奔小康。
(3)针对农村科技人员和后备技术力量进行先进科学知识培训。只有能够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才能在推动本地农业新技术推广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4)针对农村各种专业户、示范户和生产技术能手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农村的专业户,科技示范户是农村新生产力的代表,他们拥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科技知识,对新生事物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并在农业生产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劳动生产率相对其他村民较高。同时,他们是农村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者、扩散者,是能够帮助农民运用新技术发展生产的二传手,在农民心中有较强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因此,抓住对这部分人群进行科普教育培训和农技推广,将会对提高本地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2.针对不同区域特点,开展农民实用科学技术培训
沈阳周围不同区域由于地理位置,人口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各有特色,存在一定差别。因此应根据不同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特点开展对应的科技培训。
(1)对于经济发展状况好,农民人均收入高的区域,如于洪、新城子、辽中、新民等地,传统的技术、技能培训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的生产需求,发展水产、畜牧、汽车驾驶、财务会计等技能的培训则更能适合当地农民需求。此外,由于这些技术难度大,效益高,因此这些地区的农民即使适当投资一部分学费,也是可以实现的。
(2)对于经济发展状况一般,农民人均收入中等的区域,如康平、法库等地,外出打工成为当地农民主要从事的产业类型和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农业生产以食用菌、蔬菜种植为主。鉴于这类地区的特点,建议对其开展主要从事行业的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打工农民的技术含金量、城镇工作竞争能力和生活适应能力。而对于依然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则应开展食用菌、蔬菜等经济效益相对较高的技术培训。只有通过一定的培训,才能提高劳动力综合的科技文化素质,实现劳动力的合理分流,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3)对于经济发展状况相对较低,农民人均收入不高的区域,如苏家屯、东陵等地,当地农民从事的产业主要以种植为主,因此建议对该地区重点实
施科学文化知识普及的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当地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并同时开展以果树等种植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和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果品质量,提高农民生产能力、市场营销和规避风险等能力。
(五)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实现沈阳地区农业科技人员与农民的零距离对接
1.区、县级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直接结对子,实现农业新技术与农民对接
具体而言,科技人员可以根据服务内容选择5-10户农民组成科技服务对子,签订科技服务意向书,科技人员直接把技术传授给农民,农民也可直接与科技人员交流,然后再通过结对子的农民将技术向其它农户传播。科技人员和农户可以通过电话、短信、E-mail等方式进行交流和沟通。该项工作也可以与燎原工程相结合,将科技人员与农村科技带头人结对子。同时将该项服务工作作为考核科技人员工作的重要内容,直接与待遇挂钩。
2.科研院所、大学等专家与农民直接结对子,对农民进行直接技术服务应鼓励沈阳农业大学学生实习期间与农民结对子,并通过下一级的学生将该项工作持续服务下去。实践证明,现场观摩、示范带动、跟踪指导对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效果显著,以参观、访问、交流、论坛、专家大讲堂、农家大院等形式推动农民与专家面对面交流使农民与技术直接见面,通过感性的、直观的认识、喜闻乐见的形式,影响农民学习新技能的兴趣,对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都非常有利。采取以上几种方法,可实现科技与农民的直接结合,可加快农业新技术的有效传播,快速提高沈阳地区农民的科技素质。
(六)大力加强沈阳地区农村图书网络建设,搭建农村网上科技知识传播平台
1.大力加强沈阳地区农村图书网络建设,建立健全网络化、阶梯状的县-乡一村科技图书管理系统,全面拓展科技文化知识的传播梁道,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创造条件。
2.采取上级政府支援一点、地方政府配套一点、社会捐助一点的方式建立沈阳地区农村科技书屋、文化大院,为农民提供一个获取科技、文化知识的场所。
3.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结合农民科技培训网,带头建起立沈阳地区农民网上科技书屋,配套相关上网设备。农民可以远程查询、浏览科技知识,获得多方面的技术。建议由科技部门统一协调省图书馆、万方数据库以及其它有农业科技资源的机构和部门,共同组建面向沈阳地区农民培训的科普和培训数据库,推动沈阳地区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