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XXX 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工作
总
结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年初,我部为贯彻落实《中共XXX委XXX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的意见》文件精神制定了专门工作计划,一年来,我们始终按照县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认真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主要作法
1、明确指导思想,加大宣传力度。年初,我部进行了专题研究部署,明确了指导思想,提高了思想认识,制定了专门工作计划,以农民需要市场需求和社会要求为导后,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纪”为目标,按照县里的统一部署,结合统战工作实际,充分利用统战优势资源,达到“教育一批、提高一批、文明一批、致富一批、稳定一方”的目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
2、围绕工作重点,狠抓工作落实。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年初制定的教育培训工作重点,狠抓各项培训的落实。做到“三个确保”。
一是确保工作经费。我部在工作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专门安排专项经费2万元,用于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各项开支。
二是确保师资力量。我部充分利用联系广泛的统战优势,专门聘请了县科协主席、县畜牧局副局长、县农村能源办副主任,非保中心为特聘教师,结合XXXX在我县开展的培训项目进行农民素质教育,一年来,我们先后在XXX、XXX、XXX、XXX等XXX个乡镇开展了《XXX技术培训》、《XXX培训》、《XXX培训》等培训活动。
三是确保工作实效。为此,我部专门成立了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达到了“工作有人管、事情有人做”的目的。同时,我部还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在XXX村进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时,采取了“就地培训和异地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就是组织25名村民代表赴XXX县XXX和XXX县进行为期2天的实地考察学习XXX、XXX和XXX养殖技术。让受训学员扩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同时也极大的增强了他们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
二、几点体会
1、实施农民素质教育活动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尚未完全形式;有的沉溺于打牌赌博,热衷于搞封建迷信活动,有的对老人不尊敬、不赡养,邻里关心紧张,社会公德缺失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农民教育工作。
2、实施农民素质教育活动有利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巩固基层政权。一些村寨宗教观念严重,在对待公共利益上不讲原则,不讲正气;有的还片面追求私利,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这些直接导致 了信访等问题发生,直接影响农村社会和谐与稳定,实施农民素质教育活动可大大改善农村矛盾的激发。
XXX 工 作 制 度
1、成立专门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由部长任第一组长,秦平任组长,其他副部长为副组长的领导班子,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面工作的开展。
2、做到“八有”,即有专门班子,有专人专抓,有专项经费,有专项制度,有计划总结,有教育阵地,有师资队伍,有教案教材。
3、组建工作队伍。聘请XXX、XXX、XXX同志为教师,由副部长田向阳牵头负责组建工作队伍,负责农民教育工作。
4、坚持定期研究农民教育工作。部长办公室或部务会议要每季研究一次此项工作。听取汇报,总结成绩,部署后期工作。
5、坚持教育提高与为民办实事相结合的原则。
XXX 关于开展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工 作 计 划
为贯彻落实《中共XXX委XXX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的意见》(龙发【2011】20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部工作实际深入开展“农民教育年”活动特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农民需要,市场需求和社会要求为导向,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纪”为目标,按照县里的统一部署,结合统战工作实际,充分利用统战优势资源全面完成农民教育任务目标,达到“教育一批,提高一批,文明一批,致富一批,稳定一方”的目的。
二、主要任务
1、加强政策理论教育。
重点围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三热爱等内容进行教育,同时,加强统战理论知识的宣传教育。
2、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重点围绕集体主义,“五讲四美”、社会主义荣辱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内容进行教育。
3、加强法律法规教育 重点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村民自治法等内容进行教育,促进农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
4、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重点围绕本地产业发展需要,突出抓好良种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防病治虫等新型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结合爱德基金会在我县开展的各种培训项目进行综合培训,达到节约经费,充分利用培训资源的目的。
5、具体目标。
全年下到联系镇、村开展教育培训活动4次,为当地政府和村民办实事10件。
三、组织领导
1、成立专门领导班子。经部务会研究,决定成立县委XXX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专门办公室。
2、明确职责任务。具体工作由专门办公室全权负责,狠抓落实。
四、工作要求
1、建立工作制度。
2、成立工作队伍。结合XXX项目的实施,聘请县科协主席XXX、畜牧局副局长XXX、能源办XXX、文化局非保中心XXX为教育。
3、确保工作经费。安排专项经费2万元,用于开展此项工作的各项开支。
第二篇:提高农民素质和教育水平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与增加农民收入
日期:2003-07-16 来源:农业部信息中心 作者:
------------------
摘要: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热门而又沉重的话题。农民收入的增加与农民素质的提高息息相关。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主要是转变农民思想、发展农村成教和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指根据农村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等现状,通过各种教育形式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政治法律修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并通过加强医疗保健等措施提高其身体素质,以协调其数量,提高其质量,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推动农村经济健康稳步发展。其不仅要求人口数量得到合理的控制,而且要求其质量得到足够的提高以及其结构的优化组合。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
一、提高农民素质与增加农民收入的关系
据农业普查资料分析结果表明:总体来看,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高低对于农民纯收入增长具有重大影响,即文化程度较高的从业人员,其人均纯收入相应较高;从不同区域来看,农村从业人员文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其农民收入水平也较高。相反一些贫困地区识字人口少,文盲率高,人口文化程度低,造成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在就业分布上存在差异,从而导致收入水平的差异。文化程度越高,从事农业生产者越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则越大。农村非农产业作为高收入产业,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农民素质的高低通过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收入结构的影响与农民收入状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农民素质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在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下,新的投入物不断增加,因此投入物的实物生产率也就不断变化,农民必须对这些新的机会进行判断,了解他们的性能,进行有效的组合,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以便获得更多的效益。只有较高素质的农民才具有这种能力。
2.农民素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农业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要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就必须让他们掌握非农产业所必须的基本技能。文化程度越高,越易于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技能,越易于为非农产业所吸纳。据统计,我国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四类农民中,流向非农产业者占同等文化程度类型劳动力总数的比重分别为4.69%、16.72%、38.46%和40.80%。说明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农民更容易实现向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的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离开农业,就可以扩大农民的人均资源占有量,从而也就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3.农民素质对农民收入结构的影响。近几年来,农村二、三产业的收入占农村住户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逐渐成为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其中较高素质的农民,商品意识较强,择业范围较大,来自农村二、三产业的收入也较多。据调查,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户从事农村二、三产业的收入,文盲户、小学户、初中户、高中户和大专户占农户现金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8.8%、66.8%、72.5%、73.2%、77.5%和81.5%,证明素质高的农民所获得的货币化收入较多。
二、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1.人力资源缺乏与浪费并存。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的一个基本矛盾是:一般劳动力资源的低效使用甚至闲置与高素质劳动力的极端缺乏。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日益提高,农业现代化的逐渐推进,必将有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被闲置,现有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高达1.6亿人左右,每年还将增加600万。如此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与有限的耕地资源的矛盾,必将导致人力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另一方面,现代化集约型农业迫切需要具备一定科技知识和专业素质的劳动力,除了传统农业中的直接生产者以外,还需要各种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等。但是高素质的劳动力在农村极为缺乏。
2.人力资源数量庞大与质量低下并存。我国拥有农村劳动力高达7 .9亿人,农村人口数量繁多,潜在人力资源丰富,而且每年还以递增的速度增长。然而,素质低下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从文化素质看,文盲半文盲等低质量的人口多,且90%集中在农村,70%是妇女。从思想素质看,农民观念较落后,保守求稳依赖思想比较严重。因此,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有较大差距。
3.人力资源结构失衡。农村人力资源在产业、行业、地区的资源状况,直接影响到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应该看到人力资源总量配置失衡,劳动力供给过大,结构不合理,在不同程度上发生扭曲现象。
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
针对农村人力资源上述现状,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尤其是农村人口质量的提高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人口质量是一种耐用的稀缺性资源,这种资源的开发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和基础。
1.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激发农民的务农积极性并为农村人力资源的注入打下基础。在农村进行思想道德建设,转变其“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有效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淡化农民的守成意识,转变其“等、靠、要”的思想为敢于拼搏、敢于竞争、敢于超越的思想,不断地创新和走出去;扭转其务农低人一等的思想,提高现有农民的务农积极性,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创业,为农村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提高其环保意识,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另外,在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中,重要的是优先提高干部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给广大的农民做好表率,发挥其示范效应。同时还要普及现代文明思想,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市场,盘活现有的文化资源,建立以乡镇文化中心为枢纽、村俱乐部为基础、文化户为补充的基层文化网络。
2.在加深对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投资收益的滞后性、广泛性的认识,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同时,加大投资力度,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是提高人力资源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一个新的转型期,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一般说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村级教育。主要通过扫盲行动,针对农村中那些目不识丁的成人,利用晚上和农闲时间,教一些基础文化知识和简单的农业技术。这是智力投资的基础形式,比较粗放,但投资少,见效快。二是镇级教育。主要依靠镇农技站、文化站和职业中学、农业中专,针对那些小学文化、初中文化和完成村级教育的农民,系统地进行农业科学实用技术培训,传授他们实用技术和科普知识。诸如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传授农民“一技之长”;建立各类职业学校、业余学校、夜校等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三是社会教育。主要以农业大中专院校为主,采用函授和委托培养等方式,对农村中一些优秀青年或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进行较系统的农业科技和农村现代化所需各种知识的教育,培养农村的高层次人才。同时,要实施优惠政策,鼓励农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工作。这样就形成一个从低到高、相互依存的农村教育体系,将能有效解决农村成人教育问题,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充分发掘农村人力资源,为实现农业
现代化服务。
3.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医疗保健服务设施,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要优化人口结构,我们不仅要做好量的控制,更应做好质的提高,其中,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是关键的一环。我国农村的医疗保健服务设施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很值得大家深思。我们应该通过国家划拨和民间赞助等多种方式积累一定的资金支援农村的医疗保健建设,改善其医疗卫生设施,提高其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为农民的身体素质的提高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要宣传和普及卫生科学知识与方法,增强农民自我保健能力。
4.根据农村人力资源的不同层次,按照市场原则,合理配置农村人力资源。一个国家或地区,光有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如果没有进行合理配置,其优越性的发挥一定是不尽人意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按照市场原则,让人力资源合理流动,达到优化组合、各尽所能的目的。对于农村中的“土能人”、“土专家”,政府应积极扶持,尽量将其培育成种植大户,达到“富裕一个,带动一方”的效果。对那些具备某些在城里发展能力的“乡土人才”,如各种能工巧匠、经商办厂者,我们应从政策上加以鼓励,如加强户籍制度改革,降低进城门槛,使他们顺利地走出去;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解决其资金不足问题;在不同的城市为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等。这不仅有利于其自我发展,而且能在当地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对那些没有什么专长和技能的农民,我们应引导其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边干边学”,不断提高其生产能力,走自力更生的道路。摘自:2003(5)(68-69)《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武汉)》
第三篇:关于农民素质
关于湖南省常德市修梅镇真武村农民素质的调查报告
我的家乡是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修梅镇真武村,那是个比较落后的乡村,最近几年,我村的经济状况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好几户村民都建起了小楼房,但在精神风貌状态方面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所以,今年寒假,我特意对我村的农民素质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并亲自深入到许多村民家去观察。由于村民的文化水平较低,调查主要是以谈话和笔录的形式进行的。众所周知,近年来,关于三农问题的讨论十分激烈。“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它的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而要解决农民问题就得着手解决农民的素质问题。农民素质包括文化知识素质、科学技术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经营管理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等,在此主要探讨的是我村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农民素质问题本质上就是关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也提出,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虽然当前农民素质的整体水平呈上升趋势,但农村风貌却与理想中的相去甚远,农民的素质仍是不可忽视的一大问题。改革开放的深入及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农民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民的素质普遍存在着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观念落后、科技素质与农业新技术的要求不相适应、思想道德素质难以跟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等缺陷,而我村不外乎也存在着这些顽疾。下面将呈现我所调查到的一些现象和所取得的收获。
我村农民的素质问题主要可从两个角度来呈现。一方面是科学文化素质低。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上升很快,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率由6.72%下降为4.08%,下降了2.64个百分点。近年来农村的教育也不断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地区的文盲率都有很大程度的下降,但我村的教育仍存在着很大的“空洞”,文盲率也一直很高。而且又因为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从而导致我村的文化素质整体下降,且留守儿童的教育也成了一个大问题,有些留守儿童对学业失去兴趣,宁愿去做一些违法犯罪的勾当。2010年中国科协对中国公众的科学素质进行了调查,具备科学素质的农民仅占0.4%,仅及城市居民3.1%的七分之一。通过十几天的调查,我发现我村具备科学素质的村民屈指可数,他们绝大部分对科学根本就没概念。现今日我村村民的科学素质,不禁令人担忧。另一方面则是思想道德素质难以得到提升。赌博在我村可是件不足为奇的事,有些人小打小赌只是为了打发时间,但有的人却是以此为生,于是乎,赌博致贫、家庭暴力事件屡屡发生,从而致使家庭矛盾激化,邻里间无法和睦相处。赌博之毒,毒在它足以扰乱人的心性,扭曲人的价值观,弱化人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好几天的观察,我发现我村的脏乱差现象比几年前好多了,以前一般都是屋前“垃圾场”、屋后污水坑,倘若屋主人不讲究,则随处可见家禽粪便,弄得人们只能择路而行。但这些年改变得也并不彻底,还是有几户村民不注意周边的环境卫生。一些落后的思想观念也一直影响着我村村民素质的提升,像“养儿防老”、“多子多福”、走出大山,脱离农村以及一些愚昧的等级观念等。在中国大多数人心里,总认为农民象征着穷、蠢、脏,可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很多农民却是名副其实的富翁,享有着人们给予的尊重与赞许。我村农民素质之所以存在以上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本质上来说,是由于我村的经济未得到根本上的改观。村民仍主要从事着以
家庭为单位的单一的农业活动,收入有限,而且与外界的接触少,要建设好新农村没有物质保障。
2.我村的教育工作仍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一些家庭仍在为无钱送孩子读书发愁,有些孩子读书还得走上很长时间的路程。而且由于受到迷信及一些落后思想观念的影响,一些政策在我村也难以得到推行,许多科学言论难以立足,就拿我们熟知的计划生育政策来说,这个政策在城镇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许多农村地区,也包括我村,许多人宁愿花钱也要生,在他们看来“放一只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于是便形成了“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怪圈。
3.随着我村进城务工的青壮年大量增多,致使我村的乡风文化建设失去了主力军。我村主要靠老弱妇孺支撑着,这些人缺乏足够的劳动力,难以接受新鲜事物,知识面窄,难以挑起乡风文化建设的重担,科学文化素质难以得到质的提升。
4.基础设施匮乏,村民的精神生活贫瘠。在我村,公共基础设施十分欠缺,几乎看不到休闲场所。在村民心中,所谓的休闲无非就是看看电视、磕磕瓜子、打打麻将,甚至只是小睡一会儿。
5.我村的管理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常言道:“三分建设,七分管理。”舍弃管理只顾建设是远远不够的。想要建设好新农村,告别脏乱差的评语,就得重视农村的管理工作,找到一个适合的管理方案,并加以实施。
6.一些乡村干部未起到有效的领导示范作用。在短期内,作为“软指标”的精神文化建设无法明显地提高经济,因而,在政绩工程满天飞的当代,其根本得不到重视。在我村,精神文明建设一直都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7.农村的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在农村,许多保障措施都只是杯水车薪,救急救不了穷,而有些保障措施难以实施,有的甚至偏离轨道。就譬如农村养老保障机制,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2011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农村养老以家庭保障为主,坚持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发展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但其却在执行过程中偏离了政府的初衷,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针对我村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提出了以下的建议和对策:
1.加快我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搞好新农村建设,增加村民收入,这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根本措施。真武村村内企业主要有钢制品厂,丝绸厂,织布厂,木器厂,床上用品厂,有些企业发展得并不是很好,而且整体结构也有待完善。
2.积极地配合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强我村基础教育,对我村村民进行科普知识的宣传和专业技术的培训,提高村民的知识水平,建立一套具有我村特色的教育和培训机制。
3.丰富农业的经营方式,增加就业,留住一部分的青壮年。可以通过增强村民的养殖技能扩大养殖范围,实现集体或合伙经营。我村主要的农产品有杏子,马铃薯,香菜等,可以对它们进行专业化的种植,提高品种的质量和产量。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及时更新旧设施,不断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在我村,我还没发现几个像样的娱乐休闲场所,休闲设施很是匮乏,而好的文化建设氛围则根本无从谈起。
5.增强我村的管理工作,制定合理有效的村规,塑造出优秀的村容村貌。在我村,每户村民都相隔一段距离,隔得近的联系还挺密切的,隔得远的联系很少,这样无法增强我村的向心力,无法将大家拧成一股绳,也就无法建设好新农村!规范村规村制,有利于提高村民整体素体,赢造良好的氛围。
6.我村的领导干部队伍要加强规范管理,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模范作用。在我村,开会还要走上好一段路,信息传达的速度不可观,虽然近来通话设备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但普通村民仍难以了解领导干部要干些什么,干了些什么。
7.要组织有意义的乡村活动,宣传乡村文化,调动村民的热情;通过创造有特色的乡村文化,营造良好的乡村氛围,从而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在我村,乡村文艺活动实在是少之又少,不仅缺乏领头人,而且村民也没什么热情。
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毛泽东也曾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可为的。”由此可见,农村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搞好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素质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
通过这次的调查,让我更清晰的认识到了我村的实际状况。总的来说,我村仍处于一个尚待发展的状态,仍有许多的疑难杂症要去处理、解决。而想要跟上党的步伐,建设好新农村,就必须提升农民的素质,搞好精神文明建设。但这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的不仅是村民自身修养的提高,也需要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几代至几十代村民的努力奋斗!
第四篇:农民素质
对 提 高 农 民 素 质 问 题 的 调 查 研 究
对提高农民素质问题的调查研究
一、农民素质的含义
农民素质主要包括农民的体质、知识、技能和品德等方面,体质主要指劳动者的身体与心理健康状况,而知识则是指农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技能是指劳动者所具有的技术和能力,而品德则是指劳动者所具有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民的知识技能应包括农民根据市场变化应用新知识、新技术进行生产和经营管理的能力。
二、提高农民素质的意义
农民素质的提高,主要是指农民体质与精神状况的改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的提高,生产技能的提高,对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参与能力的提高。高素质的农民是市场经济中最有生机与活力的主体,他们除了应具有强健的体魄、较高的文化科学知识、技术、能力、道德水平外,还应具有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思想观念。农民素质差,不仅影响先进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使传统生产难以向现代生产转化,而且影响农民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参与。提高农民素质,能使农业劳动力更好地与自然资源、资本、技术等其它生产要素结合,以提高生产率。劳动力是人力资源的主体,劳动力的素质决定人力资源的质量。提高农民素质能够促进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又能够进一步提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在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过程中,早期的生产由于技术简单,对体质的要求多于对知识技能的要求。随着生产的发展,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使用的工具也越来越复杂,各种先进机器与技术的使用,都必须要求生产者有较高的知识技能,对知识技能的要求显得越来越重要。
四、我国农民素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农村人口受教育年限少
(二)农民健康状况差
(三)农村教育投资不足
(四)农民的市场参与能力较弱
(五)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机会少
五、提高农民素质的政策措施
(一)制定提高农民素质的总体规划
应制订提高农民素质的总体规划。规划应包括相应的组织机构、资金筹措、目标、步骤、法律制度保障等内容。需要组织力量,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的经验,分层次地制订提高农民素质的总体规划。
(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1.建立农村教育的合理结构。农民素质低,既表现为受教育年限少,也表现在知识结构不合理上。要认真抓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减少农村贫困儿童的辍学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鼓励和吸引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改善校舍和教学设施,逐步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根据当地生产的需要对劳动者进行文化科学知识和相应的专业技术教育,注重实用技术人才培养。结合农村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生态环境特点设置学科专业和课程,尽快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培养各类人才。3.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的主导地位和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
方面:确定教育方针,制订教育法规制度,编制教育发展规划和投资计划,审订学校资格并对学校的质量进行评估,考核认定教师和学生资格水平,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监督与协调等。
4、通过各种媒体和传播渠道普及科技知识。可利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报纸、杂志、图书及其它载体,扩大科技知识的传播,传播的内容要兼顾先进性、实用性与易接受性。
(三)努力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
1、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政府应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医疗卫生服务计划。要建立和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增加对农村基本医疗卫生设施的资助,改善基层医院的医疗设施,充实医务人员,提供专项经费用于培训医务人员。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在农村的村一级要设立医疗站,使农民的一些常见病能及时就近得到治疗。
2、改善文化体育设施,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取缔赌博、封建迷信等一些损害农民身心健康的活动,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制订合理的营养计划,调整膳食结构,改善农民营养状况。
(四)促进农民思想观念更新。
要通过教育、宣 传、示范以及引导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等途径来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一些农村地区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与外界接触少,人们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对新事物反应迟钝。因此,应引导他们首先从封闭的环境中走出来,给予他们更多的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机会,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外面的世界,感受新事物,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转变思想观念。
(五)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推广站和农民技术协会的作用。
农技推广站承担着农业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在对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服务、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农民科技水平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首先要稳定和健全农技推广人员队伍。
(六)建立健全新的农村科技人才管理机制
1、采取适当措施,设法留住农业科技人才。要认真了解农业科技人才的需要,积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够安心工作,多做贡献。
2、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的示范作用。乡土人才指农村中有胆识、有技术、有创新精神的能人。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这对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收入分配对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很大。要建立一套能够调动人才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合理的激励机制应是一种能够促进“高素质----高效率----高收入”的良性循环的运转机制。
(七)加快信息工程建设。
1、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国家和地方应增加对广播电视基础设施的投资,保证村村有条件收听广播和收看电视。
2、加快通讯设施建设。政府应制订农村电信发展规划,增加投资,尽快实现信息交流的现代化。加快农村用户入网的步伐,使得农民能够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市场信息和科技知识。
(八)为农业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农业以外就业机会。
农业劳动力向外转移的过程也是他们对市场经济的规律进一步了解、学习和适应的过程。通过劳动力转移,可以使农民的视野从农业和农村扩展到更加广阔的外部世界,接触到市场经济中的各种新事物,对头脑中的传统思想观念产生强烈的冲击,促使他们由封闭保守向开放进取转化,朝着有利于步入市场 经济、适应现代化生产的方向发展。在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他们可以了解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风险 意识和经营管理方法,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生产技术和管理技
能,逐步适应现代产业活动和市场经济的要求。
(九)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 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与其它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要逐步建立起统一、开放、有序、规范、高效的劳动力市场,促使农村劳动力流动。
1、建立劳动力市场管理、市场监督、信息收集、整理、加工、传播、咨询、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劳动争议仲裁等机构,为劳动力的市场交易提供全程系列服务。
2、建立健全劳动力就业的法规体系,依法维护市场交易秩序,保护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保证市场正常运转,提高市场效率。
3、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市场中介组织,除了劳动部门和其它社会团体开办的市场中介机构外,应允许私人开办职业介绍机构,以扩大就业中介服务。
4、建立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体系,通过信息引导,促进劳动力流动有序化。应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一个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及时收集整理全国各地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及需求结构方面的信息,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介及时向社会公布,通过向劳动力提供信息服务,引导劳动力流动的去向和数量,避免大规模的盲目流动,使流动向有序化方向发展。
5、加强对流动劳动力的培训,并把培训同就业结合起来。学员经培训后即可直接去用工单位就业,把培训与就业结合起来,这样既可提高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又可节约劳动力供需双方的市场搜寻、谈判、交易成本。除了国家设立的培训机构外,还应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培训机构,并把这些培训机构纳人国家的规划之中。
第五篇: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交流材料
所谓新农村,具体而言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其中,新农民是做好新农村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
目前,农民综合素质存在着与新农村建设极不协调的现象:
一、行为上的懒散。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民对产业结构调整认识上的懒散。农民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信心不足,被动应付,使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热在县上、重在乡里、冷在户里”现象。政府和农户两头温差大,形成不了齐抓共管的“共振”局面。二是管理上的行为懒散。农民固守传统农业经营,对发展现代农业缺乏激情和胆识,缺乏开拓创新的现代农业理念。政府通过千辛万苦发展起来的产业,始终还是以政府重“栽”农民轻“管”而失败告终。根本原因就是农民把产业结构当成了政府的产业而不是自己的事业,产业结构调整长期停滞不前。三是学习上的行为懒散。村支部、村委会对召集农民参加会议没有约束力。农村要召开村民大会,根本召集不起来,致使上面的会议精神很难传达到农户,出现了群众与干部脱节,群众与政策脱节,群众与时事脱节,群众与科技脱节的不良现象。造成政策渗透力、科技渗透力受阻。四是经营上的行为懒散。
二、思想上的等靠。现在群众普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国家的事,是政府的事,与自己没多大关系。“一水二路三产业”投入全寄托于政府,水井要等靠政府出钱打,道路要等靠政府拿钱修,产业要等靠政府投入发展。把自己完全置之度外,就是涉及自身利益的村级公益事业集资筹劳,也全然不管不支持。问其原因,答曰:中央说要建设新农村,国家对这个有专门投资,不需要农民出钱。本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却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旁观者。角色错位,思想上的等靠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桎梏。
三、技能上的缺失。一是受教育程度整体不高。农民文化水平是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衡量标准。据有关资料,当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不足7年,其中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且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比例更低。农村劳动力以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为主,整体素质偏低,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二是科技素养整体不高。近年来,南部县在产业发展方面,光栽果树投入资金就达亿万元。但由于缺乏种植技术,现产生效益的不高,果树变成了“风景树”、“朝天冲”、“一包秧”、“公子树”。而南部县城煌垭村,在发展果树产业时,高新聘请龙泉驿果树技术人员,指导果农什么时候“五道工序一道清”、什么时候对树干树枝“扯、拉、修、压”。今天,他们的果树久变成了“摇钱树”、“钱袋子”。可见,科技是兴农的关键。三是农村技能人才流失严重。
四、诉求上的胡搅。由于近年来,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英明的。但由于一味要求干部该怎么怎么样,放松了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出现了“中央最大、群众最‘歪’,最大的保护着最‘歪’”的格局。一些群众根本没把基层政府放在眼里,个别群众和基层政府说不上三两句话就要上访,上级一些领导不分青红皂白,一字批下“请党委、政府调处”,有的如“川交五处人员、放映员、邮递员、复原退伍军人”所反映的一些问题是地方政府根本不能解决的政策性问题,也无条件的要党委政府搁平。否则,就要挪位子,摘帽子,长此以往,在一些群众中形成了“大官好见、差娃子不好见”的说法。搞得基层政府没有形象、没有威信、没有办法。一些群众借机提出很多无理诉求,不够低保条件的要吃低保,不符合“五保”要求的要解决“五保”,要是当地政府不答应,就要到县、市、省、京胡搅蛮缠。更有甚者,因赴省进京办事,为节省回家路费,便到信访部门一坐,当地政府便昼夜赴省赴京接人。为此当地党委政府又少不了被通报、扣目标考核分等处罚。有的地方怕上级摘帽子,就无原则地用钱去抹平。特别是进来开展的群教活动,好多群众把不当解决的问题翻出来,强迫政府解决,否则就造事,让当地党委政府的群教活动过不了关,以此来要挟政府无条件解决问题。这样一来,更滋长了不正之风,歪风邪气恶性循环。搞得基层政府焦头烂额,打乱了基层党委、政府正常工作秩序。
一、开展经常教育,提升农民执行力。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真正实践者和受益者,如果不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那么新农村建设很容易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建设好新农村关键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如何使农民执行政策、执行政府产业结构规划、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操作者、具体执行者,必须开展经常性教育、经常性引导。要开展好这长期性活动,第一,要建立有效机制。增加“星级”农户的评选内容,并要把是否按时参加村支部村委会组织的群众大会、是否积极有效的配合政府产业结构调整等实行一年一评比,把评选结果与奖惩挂钩、与农村优惠政策挂钩(就是要政府照顾也要政府纪律,把几种政府的补贴的领取与考核结果挂钩),从真正意义上、有效措施上调动农民参与集体活动、公益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提升农民对实践新农村建设的执行力。第二,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活动。一是开展忆苦思甜活动,给农民进行今昔对比。让农民深刻理解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与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分不开,从而增加农民对干部的亲和力,为干部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可信度,以改变新农村建设中的“上热下冷”现象。这种现象是新农村建设的致命点,如果不把两头温度调到一致,政府这个角色跳的再高,农民没有激情,新农村建设永远是一纸空文,即使政府用以点带面的方法发展起来的地方那也是没有生命力的。随着时间的荡涤,路要变旧、房子要变旧、水池要变旧,唯一引领新农村常新的是农民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措施、高素质。二是在每年农闲时开展两次以上的集中月学习活动。近年来,干部有三满意活动、有“三个代表”学习活动、有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有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农民也可以开展类似的活动。如“争做现代农民、争做学习技术先进活动、争做孝顺儿媳活动、争做好丈夫活动、争做致富带头人活动,比一比、看一看,看谁致富快活动,比一比、看一看,看谁家养殖搞得好活动”等等。第三,开展树立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的活动。
二、引导农民自主,提升农民创造力。建设新农村,在政府引导的同时,一定要充分体现农民自主。一是从思想上引导自主,为群众树立扶贫先扶志的理念,改变群众等、靠、要的思想。培植群众独立自主的能力,把他们从等靠要的思想中解放出来。二是从行为上引导自主。政府在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时,要因地制宜,要首先听取群众的呼声,看群众喜不喜欢、愿不愿意、接不接受。不能把产业结构调整搞成政府发号召而群众不愿意干的事,只有搞成群众乐意的产业结构调整,才有活力,才有希望,群众才能爆发创造力。
三、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农业生产力。由于农民从业者科技含量不高,致使农民不会投入、不敢投入,土地经营发挥不了最大利益。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对提升农业生产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做好这一工作,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逗硬查处利用培训之名套取国家对农民培训补贴的资金投入,加强培训资金的监管力度,防止培训单位和相关部门在农民培训上的弄虚作假、走过场、打和牌、搞数字游戏。
四、打击无理诉求,提升政府公信力。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一个和谐宽松额环境,政府一手在抓为民服务,助民增收的同时,另一手必须打击极个别人抓住政府“特别”重视维稳、“特别”无条件的维稳的心态无理取闹、分散抓经济工作的人和事。对目前极个别人为了骗取个人利益,而无理累访、缠访的人,国家要像法院那样设立终极上访办公室,只要认定了终极上访,各级政府一般不予接待。同时对无理上访的人员给予严厉的批评教育和必要处罚。让他们认识到行为上的错误和应承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