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当前提高农民素质的几点思考
文章标题:对当前提高农民素质的几点思考
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基础。当前,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科学制订总体目标规划。加强农民素
质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庞大的工程,它涉及到教育、农业、科技、劳动、财政、司法、人事等等多个部门,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同时,科学制定总体目标规划。当前,应结合新村建设,制订农民素质教育的任务目标,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稳步提高农民素质,服务新村建设。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县一半以上的农户户均有一个科技明白人,村村有3—4名大学生,10名以上中专生,具备条件的16—45岁农民参加过培训。用10年的时间,使农民的文化素质由以初中文化水平为主转向以高中文化水平为主,受训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与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相适应,主要村干部具有大专以上的学历文化;90以上的青壮年农民的科技、政策、法律水平有较大提高,掌握2—3项农业实用新技术,具有搜集、分析、运用信息的能力和学习使用新技术的能力。
2、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如前所述,我县承担农民培训任务的单位有八家,在培训时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导致教育培训零散无序,成本高、成效较差。因此,应将农民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集中优势兵力攻坚。在每年年初,有培训任务的单位可将培训计划上报给县农民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办公室根据各单位培训计划,综合全县情况,科学安排全年培训工作计划,明确培训对象、培训任务、培训目标和方式,避免重复交叉和撞车。在培训时,可将教育对象分为留守农民、转移农民、农民骨干、农村党员干部等几个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分类教育,确保各个层面的农民既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等“公共科目”教育,又接受党员先进性教育、科技知识教育、市场营销知识、就业技能培训等“专业科目”教育。同时利用农村远程教育,健全培训网络。
3、加强宣传,因势利导,增强农民学科技的主动性。目前,广播、电视已在农村十分普及,成为农民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一条重要渠道。因此,应充分发挥县广播电台、电视台、乡镇电视差转台的作用,大力宣传科技致富的好典型,增加农业知识节目播放时间,尝试把农业知识节目办得生动有趣,更贴近农民,贴近实际,吸引农民收看。同时,深入调查农民对生产技术的需求,按需施教,使农民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4、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是达到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不能只关心和实施单纯农业技术推广和教育,更重要的是彻底根除农村地区愚昧落后封建习俗,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确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只有农村居民的整体健康、文明,才能通过生产经营和流通手段脱贫致富,真正实现农村地区“两个文明”建设和全面发展。要充分利用农村的优势,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建设活动,开展树立“新风尚”、争创“文明户”等活动。同时,广泛深入地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生动形象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帮助农民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逐步在农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
5、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农民思想这块阵地要靠丰富的物质和健康的文化去占领。缺乏文化如同减少收入一样,最终都将导致农民思想信念的动摇、道德的滑坡以及社会的不稳定。因此,要不断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完善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的建设。通过生动的文化艺术和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寓教于乐,使农民群众在娱乐中学到新的知识技能,在娱乐中确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在娱乐中学会处理农村社会的矛盾,在娱乐中增长发展经济的才干。
《对当前提高农民素质的几点思考》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对当前提高农民素质的几点思考。
第二篇:关于双峰县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的思考
关于双峰县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的思考
方忠敬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是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是推进农村社会转型和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农民培训工作及农民素质现状
近几年来,双峰县县委、县政府从解决“三农”问题出发,高度重视农民培训和提高农民素质工作,成立了专门的农民培训领导机构,并把“培训农民、劳务输出”作为近两年政府为民要办的“十件大事”之一,县级主要领导在多次会议、多种场合、多次强调要求加强农民培训工作。农民培训在我县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
近三年来,全县农民培训共筹措投入资金约360多万元,其中财政150多万元,争取上级新型农民培训项目资金30万元,开设培训班136期,召开培训会156次,培训农民12.6万人次,其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7万多人次,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4万多人次,法律、法规及学历教育培训1.1万人次。通过培训,全县农民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正在形成。
尽管农民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农民素质整体仍然偏低。
1、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目前,全县农村总人口为70万人,劳动力总数为41万人,劳动力人口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1.8万人,占劳动力人口总数的28.9%,技校文化程度5.1万人,占劳动力人口总数的12.4%,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24.1万人,占劳动力人口总数的58.8%。由于农民文化程度偏低,直接影响了农民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能力,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
展。
2、还不能掌握应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在当前农村,有文化的年轻人大都经营非农产业或者外出打工,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都是老年人和妇女,他们一般都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滞后,很少接受过系统的农业技术教育或职业培训,主要靠长辈的言传身教和生产实践获得农业技术,而现代农业主要依赖科学技术,对农民的科技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3、思想道德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表现:一是封建的小农意识。受数千年来中国农民传统习惯的影响,部分农民思想禁锢、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对土地的依赖性较强,不愿离开土地从事其他行业。二是愚昧的封建陋习。有些地方逢年过节就烧香求神,修坟建庙,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聚众赌博现象屡见不鲜。三是不安的仇富心态。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就业渠道的多元化,少数农民顺应市场潮流,抓住机遇,成为农村的“先富”群体,一些不善于研究市场、致富无方的农民,由于受计划经济“均富”观念影响,对先富起来的农民抱有仇视和敌对的心态。
二、当前农民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统筹协调力度不够。主要表现为纵向和横向两个层面,从纵向层面来看,县级虽然成立了专门的农民培训领导机构,但对该项工作的统一协调力度还不够,乡镇一级基本还没有成立领导机构;从横向层面来看,涉及农民培训工作的部门有农业、农机、教育、劳动、扶贫、科技、国土、环保等多个部门,但部门职责不够明确,在培训中缺乏必要的衔接和配合,基本上还是各自为政。
2、认识不到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是政府热,农民不热,县上急,镇(乡)村不急。当前乡镇工作内容杂、经费紧,加上开展农民培训工作难度大,又不是立竿见影的形象工程,因而常被挤在一边。镇(乡)村两级既无农民教育培训的长远规划和实施计划,也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机构。农民则由于受文化知识基础、家庭经济状况、生活习惯和年龄等因素的制约,对培训学习的重要性
认识还远远不够,加上对政府的信任度不够,对培训效果还是持怀疑、观望态度,难以表现出较高的热情。
3、基层培训基地设备技术落后。大多数乡、村基本上没有农民培训场所,一般只是象征性的在镇(乡)、村办公地点或乡村中小学校挂个“农民培训学校”的牌子,既无专用的校舍,也无专职的师资人员,更谈不上先进的教育培训设备,就连县农广校等单位的培训场所都是租借的。受条件制约,在乡镇、村上组织开展农民培训大都是在露天广场以会代训的形式进行,有时连高音喇叭都配不上,培训效果不尽人意。
4、师资力量薄弱。现有的农民培训师资有的是从高校请来的专家,有的是从县级有关单位临时抽来的在职干部,有的是从农村推选出来的“土专家”,教师的知识层次、理论水平参差不齐,而且都是兼职的,因而更换频繁,时常出现“空堂断档”现象,培训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极大的影响了培训的效果和质量。
三、促进农民培训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充分认识重要性,加强统一领导
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是巧经世界金融危机考验、迎接经济发展美好朋明天的需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富民强国的需要。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加强对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领导,把农民培训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将农民工培训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和计划,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农民工培训的具体规划和实施细则,制定相关的配套性文件,明确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层级负责制。明确政府、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各自在农民工培训问题上的责任。成立农民工培训工作的专门领导机构,制定农民工培训的具体政策和实施计划,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及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关系,负责解决农民工培训服务、信息交流、登记发证、培训工作考核、评估、奖惩过程中的各类问题。
2、大力宣传政策,实施激励机制。
要深入乡村做好宣传工作,向农民讲清务工与务农的区别,讲清科技致富、科技兴农的重要性,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电台等媒体,大力宣/传科技致富、自主创新致富的先进典型,让农民逐渐主动接受培训,参与培训。另外,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对经过培训取得“农函大”结业证书、农民技术员职称的农民,在农业项目贷款、土地流转承包等方面给与政策性倾斜,对一些特别优秀的学员,可以聘任为村级农技指导员,并给与相应的资金补助,实行培训、考核、聘用、待遇相统一的政策,调动和激发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
3、整合师资力量,创新培训机制。
将县农广校、农技中心、畜牧水产局、农机局、就业中心、果蔬局等单位现有的师资力量进行优化整合,要重视发挥老科协师资力量的作用,建立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分为政治理论、实用法规、粮食种植、畜禽业、茶果业、水产、农机、设施农业、职业技能等若干教育培训小组,从每个小组中选拔1-2名热爱农业、关心农民,政治素质过硬、理论水平较高的“内行专家”,作为各培训小组的学术带头人,输送到大专院校进行深造。以后全县的农民培训,不管由哪个部牵头组织,属于哪个教研小组的教学内容,就由哪个小组负责培训,逐步实现培训内容的规范化和授课师资的专职化。
确定培训工作目标。加强农民培训要以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为重点,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阳光工程”为载体,以培育适应市场经济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要求、有文化、有专业技能、遵纪守法的劳动者为目标,着力抓好四大培训:一是农民的转岗、转业培训。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使农村富余劳动力掌握一门以上非农就业技能。二是农业技术培训。包括农林牧鱼机,使农业劳动力普遍掌握1-2项农业实用技术。三是以普及法律知识、维护农民和职工权益为主的法制观念培训;四是农民的学历培训和新一代农民培养,使农民素质有明显提高。五是形势道德培训。主要培训内容是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三德三观”教育、人口与婚育新风教育、安全防护意识教育、科普知识教育、社会
主义荣辱观教育。可以采用现场讲解、放映录像、网络课堂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以培育讲文明、守法规、知荣辱、树新风的新型农民。
4、优化投资结构,完善教学网络。
要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建立健全农民培训资金投入管理的长效机制。一是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一方面要积极向上争取新型农民培训、农业技术培训、阳光工程、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资金,另一方面要适当要加大县级财政的投入份额。二是要适当引入市场机制,激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民办培训机构参与农民培训工作,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多方投入的农民培训投资体制。三是要加强资金管理。各培训项目主管部门要开设专户、设立专帐、专人管理,资金封闭运行。对一些单位价值较大或数量较多的教学仪器设备的购置,实行政府采购;对由民办培训机构承办的培训项目,应通过招、竞标制确定培训机构,培训费用由财政部门直接结算支付。另外,应加大对培训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力度,杜绝挪用、截留资金现象,最大限度的发挥培训资金效益。
要建全乡村两级农民培训学校(教学点),组建县乡村三位一体的教学网络。县农广校、就业中心等县级培训学校要配置先进的教学设备,使用先进的教育手段,尽快实施网上课堂直达乡镇工程,发挥网上远程教育的灵活、开放、辐射作用,充分发挥县级培训学校的在农民培训中的先锋主导作用。乡(镇)农民培训学校是连接县村农民培训工作的纽带,在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中具有承上启下的特殊作用,必须高度重视并加快建设。各乡镇要选择方便群众、具备条件的场所作为校舍,增添必要的教学设备和设施;人事部门要明确乡(镇)农民培训学校的独立法人地位,选聘热衷于农民培训事业、具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同志担任校长或专职干事,配置相关工作人员,并妥善解决其职称评定、福利待遇等问题,确保培训有场所,组织由人力。以村为基本培训教学单位,在行政村设置农民培训教学点是新形势下满足农民多层次、多样化教育的需要,将培训班办到村里,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强,方便农民,减少误工,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等特点,是深受农民欢迎的“家门口的教育”。
5、健全各项制度,严格绩效考评。
要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对农民培训工作的督导与检查。要将培训与考核相结合,培训与转移就业相结合,农业技术培训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定期不定期的对教师讲课、学员出勤、考试考核等情况进行督查。定期对各培训项目的培训内容、课程安排、培训进度、经费投入、收费标准、学员结业率、结业学员就业率、工资水平等进行调查统计,对农业技术培训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效果进行评估,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每年年初,县级和各乡(镇)政府、村组、培训学校层层签订农民培训目标责任书,并把实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实绩列入乡村两级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年末按照目标责任书,统一组织督查考核,奖优罚劣,对培训工作搞得好的乡(镇)、村组、学校要进行表扬,给予奖励;对培训工作不力、完不成培训任务的,通报批评。确保农民培训工作均衡健康发展达到预期目标。
作者系湖南省双峰县老科协高级农艺师方忠敬
第三篇:提高农民素质和教育水平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与增加农民收入
日期:2003-07-16 来源:农业部信息中心 作者:
------------------
摘要: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热门而又沉重的话题。农民收入的增加与农民素质的提高息息相关。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主要是转变农民思想、发展农村成教和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指根据农村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等现状,通过各种教育形式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政治法律修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并通过加强医疗保健等措施提高其身体素质,以协调其数量,提高其质量,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推动农村经济健康稳步发展。其不仅要求人口数量得到合理的控制,而且要求其质量得到足够的提高以及其结构的优化组合。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
一、提高农民素质与增加农民收入的关系
据农业普查资料分析结果表明:总体来看,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高低对于农民纯收入增长具有重大影响,即文化程度较高的从业人员,其人均纯收入相应较高;从不同区域来看,农村从业人员文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其农民收入水平也较高。相反一些贫困地区识字人口少,文盲率高,人口文化程度低,造成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在就业分布上存在差异,从而导致收入水平的差异。文化程度越高,从事农业生产者越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则越大。农村非农产业作为高收入产业,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农民素质的高低通过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收入结构的影响与农民收入状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农民素质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在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下,新的投入物不断增加,因此投入物的实物生产率也就不断变化,农民必须对这些新的机会进行判断,了解他们的性能,进行有效的组合,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以便获得更多的效益。只有较高素质的农民才具有这种能力。
2.农民素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农业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要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就必须让他们掌握非农产业所必须的基本技能。文化程度越高,越易于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技能,越易于为非农产业所吸纳。据统计,我国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四类农民中,流向非农产业者占同等文化程度类型劳动力总数的比重分别为4.69%、16.72%、38.46%和40.80%。说明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农民更容易实现向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的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离开农业,就可以扩大农民的人均资源占有量,从而也就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3.农民素质对农民收入结构的影响。近几年来,农村二、三产业的收入占农村住户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逐渐成为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其中较高素质的农民,商品意识较强,择业范围较大,来自农村二、三产业的收入也较多。据调查,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户从事农村二、三产业的收入,文盲户、小学户、初中户、高中户和大专户占农户现金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8.8%、66.8%、72.5%、73.2%、77.5%和81.5%,证明素质高的农民所获得的货币化收入较多。
二、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1.人力资源缺乏与浪费并存。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的一个基本矛盾是:一般劳动力资源的低效使用甚至闲置与高素质劳动力的极端缺乏。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日益提高,农业现代化的逐渐推进,必将有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被闲置,现有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高达1.6亿人左右,每年还将增加600万。如此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与有限的耕地资源的矛盾,必将导致人力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另一方面,现代化集约型农业迫切需要具备一定科技知识和专业素质的劳动力,除了传统农业中的直接生产者以外,还需要各种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等。但是高素质的劳动力在农村极为缺乏。
2.人力资源数量庞大与质量低下并存。我国拥有农村劳动力高达7 .9亿人,农村人口数量繁多,潜在人力资源丰富,而且每年还以递增的速度增长。然而,素质低下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从文化素质看,文盲半文盲等低质量的人口多,且90%集中在农村,70%是妇女。从思想素质看,农民观念较落后,保守求稳依赖思想比较严重。因此,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有较大差距。
3.人力资源结构失衡。农村人力资源在产业、行业、地区的资源状况,直接影响到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应该看到人力资源总量配置失衡,劳动力供给过大,结构不合理,在不同程度上发生扭曲现象。
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
针对农村人力资源上述现状,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尤其是农村人口质量的提高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人口质量是一种耐用的稀缺性资源,这种资源的开发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和基础。
1.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激发农民的务农积极性并为农村人力资源的注入打下基础。在农村进行思想道德建设,转变其“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有效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淡化农民的守成意识,转变其“等、靠、要”的思想为敢于拼搏、敢于竞争、敢于超越的思想,不断地创新和走出去;扭转其务农低人一等的思想,提高现有农民的务农积极性,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创业,为农村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提高其环保意识,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另外,在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中,重要的是优先提高干部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给广大的农民做好表率,发挥其示范效应。同时还要普及现代文明思想,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市场,盘活现有的文化资源,建立以乡镇文化中心为枢纽、村俱乐部为基础、文化户为补充的基层文化网络。
2.在加深对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投资收益的滞后性、广泛性的认识,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同时,加大投资力度,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是提高人力资源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一个新的转型期,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一般说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村级教育。主要通过扫盲行动,针对农村中那些目不识丁的成人,利用晚上和农闲时间,教一些基础文化知识和简单的农业技术。这是智力投资的基础形式,比较粗放,但投资少,见效快。二是镇级教育。主要依靠镇农技站、文化站和职业中学、农业中专,针对那些小学文化、初中文化和完成村级教育的农民,系统地进行农业科学实用技术培训,传授他们实用技术和科普知识。诸如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传授农民“一技之长”;建立各类职业学校、业余学校、夜校等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三是社会教育。主要以农业大中专院校为主,采用函授和委托培养等方式,对农村中一些优秀青年或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进行较系统的农业科技和农村现代化所需各种知识的教育,培养农村的高层次人才。同时,要实施优惠政策,鼓励农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工作。这样就形成一个从低到高、相互依存的农村教育体系,将能有效解决农村成人教育问题,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充分发掘农村人力资源,为实现农业
现代化服务。
3.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医疗保健服务设施,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要优化人口结构,我们不仅要做好量的控制,更应做好质的提高,其中,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是关键的一环。我国农村的医疗保健服务设施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很值得大家深思。我们应该通过国家划拨和民间赞助等多种方式积累一定的资金支援农村的医疗保健建设,改善其医疗卫生设施,提高其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为农民的身体素质的提高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要宣传和普及卫生科学知识与方法,增强农民自我保健能力。
4.根据农村人力资源的不同层次,按照市场原则,合理配置农村人力资源。一个国家或地区,光有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如果没有进行合理配置,其优越性的发挥一定是不尽人意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按照市场原则,让人力资源合理流动,达到优化组合、各尽所能的目的。对于农村中的“土能人”、“土专家”,政府应积极扶持,尽量将其培育成种植大户,达到“富裕一个,带动一方”的效果。对那些具备某些在城里发展能力的“乡土人才”,如各种能工巧匠、经商办厂者,我们应从政策上加以鼓励,如加强户籍制度改革,降低进城门槛,使他们顺利地走出去;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解决其资金不足问题;在不同的城市为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等。这不仅有利于其自我发展,而且能在当地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对那些没有什么专长和技能的农民,我们应引导其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边干边学”,不断提高其生产能力,走自力更生的道路。摘自:2003(5)(68-69)《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武汉)》
第四篇:对提高基层干部能力素质的几点思考
对提高基层干部能力素质的几点思考
毛泽东说:“当正确的政策方针制定之后,干部是关键”。干部在基层成长,干部从基层选拔,干部到基层培养,是我们党的一贯用人方针。因此,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消防部队基层干部能力素质的强弱,关系到消防部队和消防事业的发展基础。目前,基层干部的补充主要通过两种渠道,一是接收地方大学生提干,二是部队院校毕业提干。通过接收地方大学生入伍提干,是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重大进步,目前,基层一线大学生干部比例不断增高,在大大提高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一个突出问题,高学历的年轻人因为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负重任;而部队生长干部大多数是第二年就考入军事院校,实际在基层中队呆的时间并不长,且大部分时间用于读书应考,这使年轻干部在部队管理方面普遍缺乏足够的经验,也同样难担重任。如何提高基层干部的能力素质,从小的方面讲,直接关系到工作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效率,从大的方面讲,关系到整个消防部队的建设和发展。本人就结合机关和基层工作实际情况,浅析当前我省消防部队基层干部能力素质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干部能力素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消防部队基层干部能力素质不强的表现。
(一)理解能力不强。上级的命令、指示和要求都与部队建设和消防事业息息相关,但是部分干部由于理解领悟能力不强,仅仅只满足于通读几篇文件,不能认真研究、正确理解、深刻领会上级指示精神和领导意图,只能凭原有的经验开展工作,这种经验的局限性必然对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很多命令、指示和要求得不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二)执行能力不强。一般来说,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与干部的能力素质是成正比的,干部的执行能力越强,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也就越高。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干部事业心不强,对待工作标准不高,落实任务不得力,争先进的意识不强,完成任务拖延时间,漏洞百出,只图应付交差了事。
(三)适应能力不强。俗话说:不能改变环境,只能适应环境、“适者生存”。有的干部不能适应岗位调整交流,换个岗位或环境转换不了角色,工作长时间无起色;有的不努力不主动,遇到困难就退缩,讲客观找理由,变帮扶为代劳、变支持为依赖。这实际上就是干部的适应能力不强所致。
(四)表率能力不强。能不能作表率,能力素质是关键。俗话说打铁要靠自身硬。能力素质不强,没有工作绩效,表率作用就无从谈起。主要表现在: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差,不能立说立行,雷厉风行、快速行动;对重点、难点、专项工作,不会做、不想做,不敢大胆做。
(五)创新能力不强。思想观念陈旧,又不善于学习,创新意识不强,对新情况、新问题的探索研究不够,不能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工作按部就班、照搬照抄;满足于现状、盲目乐观,工作缺乏热情、激情、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二、当前消防部队基层干部应具备的素质。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讲述了四种人“有德有才的人、有德无才的人、无德无才的人、有才无德的人”,后人对这四种人进行了评价,经常被人引用为“德才兼备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无论
是地方还是部队,根据党的事业发展的需要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求,明确干部素质标准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并细化为“德、能、勤、绩、廉”。这也是消防部队历年考核、选拔人才的标准。
所以,联系当前的形势和消防部队干部队伍的特点,本人认为:消防部队基层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应具备两点基本素质,即:“下有底线,上有目标。”下有底线:作为一名消防部队的基层干部,首先要做好“人”,做一个守纪守法的公民,就是要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时刻用法律法规来约束自己,不能触犯法律这条“高压线”,要坚守住这条“底线”。上有目标:作为消防部队的一名基层干部还要有更高的要求,要追求能够更好履行岗位职责的更高、更全面的综合素质。概括起来说,就要做到 “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
三、提高干部能力素质的方法。
个人认为,要从两个方面来提升干部自身的综合素质,这两个方面是:组织培养和个人努力。组织培养是外因,是条件;个人努力是内因,是关键。一方面各级组织要拿出有效措施和机制,对症下药,激励干部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干部自身也要树立学习意识、守纪意识、团结意识、敬业意识、创新意识。这样,才能解决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的矛盾,把消防部队人才建设的客观需求和干部求知上进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尽快全面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
(一)组织的培养是外因
1、严格管理就是最大的关爱。要树立“严是爱、松是害”的观念。现在部分基层党委在抓年轻干部管理的过程中,往往认为:干部都是上级政工部门在管,干部的提拔和晋升都是上级的事,大队没有权限。因此基层党委和主官都存在“当好人”的思想,平时不敢严厉批评干部、管理干部。在上级组织的考核过程中,也是避重就轻、只谈成绩不谈问题。有的基层大队领导精力外移,主要精力用在和地方党政领导搞好关系、争取经费支持上,忽视了对干部的管理和教育。往往是出了问题后,才向上级建议调整,形成本末倒置的恶性循环。要正确树立“时时监督、发现问题、处理问题,避免干部犯更大的错误是对干部的爱护和保护”的观念。基层党委和大队主官作为干部的直接管理者和使用者,一旦干部出了问题,基层党委和大队主官是要负领导责任的。在组织上,不仅将牵扯到大量的精力,同时也将使组织蒙受财力、物力的损失;在个人成长上,不仅基层主官要负领导责任,也使出事干部的家庭和身心受到伤害。因此,基层党委和大队主官对发现的问题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要通过书面检查,诫勉谈话等组织措施,教育警醒在前、监督管理在先,防止小问题酿成大事故,对问题比较突出、性质比较严重的,不能捂着藏着,要以问题查处的力度,体现教育的说服力、部队纪律的约束力和令行禁止的上下级观念。
2、压重担就是最大的锻炼。现在,一提起年轻干部,特别是地方大学生干部,很多领导在观念上都存在地方大学生干部在“业务岗位上好用,在部队带兵管理上不行”的先入为主的观念,不敢放手让地方大学生干部在部队管理方面独当一面。每一名经验丰富的干部都是从“不知”到“知”的过程,都是从基层走出来的。所以,要根据他们的特长、气质、精心为他们创造释放能量的空间,大胆地将他们放在不同的基层岗位工作,敢于交任务,压担子。
3、传帮带就是最大的培养。要尊重干部成长的规律、要在使用干部的同时,注重培养干部。地方入警大学生和部队生长干部是当前消防部队基层干部的主要成分,实际基层经验较为不足,传帮带不够是导致部队管理教育弱化的重要原因。
对年轻干部特别是大学生干部不能“重使用轻培养”,有的基层党委平时在使用干部的同时,未能发现培养干部,导致骨干人才的培养上的断层。因此,在使用年轻干部的同时,要培养干部。不仅要指定经验丰富的同志对他们进行传帮带,使它们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更好地适应部队管理,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要对年轻干部给予组织上的指导和帮助,鼓励和引导年轻干部参加各种专业的学习和培训。
4、积极搭建平台就是最大的鼓励。要形成公平、公开、公正的良性机制。要认真贯彻落实部局、总队关于干部选拔、调配工作的指导精神,在连排职干部工作中开展“公推公选”,对干部选拔,要在体能考核、综合知识测试、民主测评推荐、工作实绩等设几条“硬杠杠”,要靠成绩排名说话、靠工作业绩说话,要敢于打破“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照顾思想”和“大锅饭思想”,公平、公开、公正的选拔干部,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努力营造团结、和谐、协作、竞争的工作环境,使基层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更好更快地成长起来。
(二)个人的努力是关键
1、树立学习意识。每一名干部要始终把学习放在第一位,要不断强化学习意识,把学习作为履职的第一要务,尽责的第一要求,作为成长、成熟、成功的阶梯,不断地从书籍中汲取营养,从学习中增长知识,努力克服“知不抵位、识不符职”,防止“知识透支”、“本领恐慌”。一方面,要善于挤时间学习,珍惜业余时间,少一些休闲,多读一些书,少一些闲聊,多一些思考。另一方面,要善于抓重点学习,博览群书、博学多才、厚积薄发。特别是能提高工作本领的新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顺应时代要求,跟上时代步伐,做到认识问题有深度,谋划问题有广度,解决问题有力度,做到政治上更加敏感,思想上更加敏锐,思维上更加敏捷。
2、树立守纪意识。任何一名军人在军营第一课学会的就是服从和纪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富有战斗力的部队,必定有铁一般的纪律;一个优秀的消防警官,也一定要具有强烈的纪律意识。纪律是保证执行力的先决条件,守纪律要从点滴做起,从遵守一日生活制度、队列条令、着装纪律、会议纪律这些细节做起,自觉加强养成教育,通过“拘小节”,形成良好的习惯。守纪律是对他人、对职业的一种尊重,打个比方,作为一名中队干部,别人都在出早操,你一个人在懒床,那么你就是对其他干部的一种不尊重,对下属战士的一种不尊重、对本职工作的一种不尊重,你既然没有尊重别人,别人当然也不会尊重你。你既然没有尊重工作,那当然很难在工作上干出成绩。同时,守纪律也是对自己、对组织、对家庭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五条禁令”、“车辆安全管理规定”等铁规都是对我们的一种保护,如果触碰了铁规,那将会给组织、家庭和自己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3、树立团结意识。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就,就一定要有团结协作精神,一定要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并在真诚合作中得到他人的帮助。任何人如果离开了他人的帮助、他人的合作,将一事无成。我们怀着共同的理想献身消防事业,要相互帮助,相互尊重,坦诚相见,真正在单位内部形成凝聚人心、凝聚士气,振奋精神、振奋斗志的良好氛围和环境,为争创一流业绩提供良好的基础;要记住“三多”,把住“三不”,多记他人的好处,多看他人的长处,多想他人的难处,做到不自私、不猜疑、不嫉妒。要坚决克服互不服气、互不通气、互存怨气的现象,坚决纠正小团体的言行,只有这样,才能化误解为谅解,变挑剔为宽容。
4、树立敬业意识。古人云:“知之非艰,行之维难”,衡量一名干部作风的优劣,不仅要看他讲的怎样,还要看他干的怎样。对于一名干部来说,是甘于熬年头、守摊子、混日子,还是勇于干事业、求发展、有作为,这是对其党性观念、作风纪律、人生追求的最实际考验。爱岗敬业,是对我们每一名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事业心、责任感最现实、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要坚决杜绝敷衍了事、不求甚解、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消极现象,牢固树立事业心责任感,重视自己的工作,珍惜自己的岗位,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履职尽责,勤奋工作,把岗位当做施展才能的舞台,把职位当做事业的平台,精心谋事、潜心干事、专心做事,在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上下功夫,一滴汗水一滴汗水地付出,一项工作一项工作地完成,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在本职岗位上努力取得一流的工作业绩。
5、树立创新意识。从大的看,干部能力素质的强弱关系到消防事业的发展;从小的看,干部能力素质的强弱关系到每一名干部的成长。如果思想僵化,固步自封,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就难以适应新的形势,难以完成新的任务,消防事业就谈不上发展,个人也就谈不上进步。所以,对每一个干部来讲,必须要坚持实践标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要把上级要求和本单位、本岗位实际结合起来,尊重实际,尊重规律,树立科学发展观,善于总结运用好的经验、做法。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争创一流的良好精神状态,敢于面对困难和问题,以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作风,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队伍管理的新思路、新机制、新办法,在创新中求得更大突破和发展。
第五篇: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交流材料
所谓新农村,具体而言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其中,新农民是做好新农村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
目前,农民综合素质存在着与新农村建设极不协调的现象:
一、行为上的懒散。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民对产业结构调整认识上的懒散。农民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信心不足,被动应付,使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热在县上、重在乡里、冷在户里”现象。政府和农户两头温差大,形成不了齐抓共管的“共振”局面。二是管理上的行为懒散。农民固守传统农业经营,对发展现代农业缺乏激情和胆识,缺乏开拓创新的现代农业理念。政府通过千辛万苦发展起来的产业,始终还是以政府重“栽”农民轻“管”而失败告终。根本原因就是农民把产业结构当成了政府的产业而不是自己的事业,产业结构调整长期停滞不前。三是学习上的行为懒散。村支部、村委会对召集农民参加会议没有约束力。农村要召开村民大会,根本召集不起来,致使上面的会议精神很难传达到农户,出现了群众与干部脱节,群众与政策脱节,群众与时事脱节,群众与科技脱节的不良现象。造成政策渗透力、科技渗透力受阻。四是经营上的行为懒散。
二、思想上的等靠。现在群众普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国家的事,是政府的事,与自己没多大关系。“一水二路三产业”投入全寄托于政府,水井要等靠政府出钱打,道路要等靠政府拿钱修,产业要等靠政府投入发展。把自己完全置之度外,就是涉及自身利益的村级公益事业集资筹劳,也全然不管不支持。问其原因,答曰:中央说要建设新农村,国家对这个有专门投资,不需要农民出钱。本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却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旁观者。角色错位,思想上的等靠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桎梏。
三、技能上的缺失。一是受教育程度整体不高。农民文化水平是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衡量标准。据有关资料,当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不足7年,其中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且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比例更低。农村劳动力以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为主,整体素质偏低,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二是科技素养整体不高。近年来,南部县在产业发展方面,光栽果树投入资金就达亿万元。但由于缺乏种植技术,现产生效益的不高,果树变成了“风景树”、“朝天冲”、“一包秧”、“公子树”。而南部县城煌垭村,在发展果树产业时,高新聘请龙泉驿果树技术人员,指导果农什么时候“五道工序一道清”、什么时候对树干树枝“扯、拉、修、压”。今天,他们的果树久变成了“摇钱树”、“钱袋子”。可见,科技是兴农的关键。三是农村技能人才流失严重。
四、诉求上的胡搅。由于近年来,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英明的。但由于一味要求干部该怎么怎么样,放松了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出现了“中央最大、群众最‘歪’,最大的保护着最‘歪’”的格局。一些群众根本没把基层政府放在眼里,个别群众和基层政府说不上三两句话就要上访,上级一些领导不分青红皂白,一字批下“请党委、政府调处”,有的如“川交五处人员、放映员、邮递员、复原退伍军人”所反映的一些问题是地方政府根本不能解决的政策性问题,也无条件的要党委政府搁平。否则,就要挪位子,摘帽子,长此以往,在一些群众中形成了“大官好见、差娃子不好见”的说法。搞得基层政府没有形象、没有威信、没有办法。一些群众借机提出很多无理诉求,不够低保条件的要吃低保,不符合“五保”要求的要解决“五保”,要是当地政府不答应,就要到县、市、省、京胡搅蛮缠。更有甚者,因赴省进京办事,为节省回家路费,便到信访部门一坐,当地政府便昼夜赴省赴京接人。为此当地党委政府又少不了被通报、扣目标考核分等处罚。有的地方怕上级摘帽子,就无原则地用钱去抹平。特别是进来开展的群教活动,好多群众把不当解决的问题翻出来,强迫政府解决,否则就造事,让当地党委政府的群教活动过不了关,以此来要挟政府无条件解决问题。这样一来,更滋长了不正之风,歪风邪气恶性循环。搞得基层政府焦头烂额,打乱了基层党委、政府正常工作秩序。
一、开展经常教育,提升农民执行力。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真正实践者和受益者,如果不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那么新农村建设很容易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建设好新农村关键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如何使农民执行政策、执行政府产业结构规划、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操作者、具体执行者,必须开展经常性教育、经常性引导。要开展好这长期性活动,第一,要建立有效机制。增加“星级”农户的评选内容,并要把是否按时参加村支部村委会组织的群众大会、是否积极有效的配合政府产业结构调整等实行一年一评比,把评选结果与奖惩挂钩、与农村优惠政策挂钩(就是要政府照顾也要政府纪律,把几种政府的补贴的领取与考核结果挂钩),从真正意义上、有效措施上调动农民参与集体活动、公益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提升农民对实践新农村建设的执行力。第二,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活动。一是开展忆苦思甜活动,给农民进行今昔对比。让农民深刻理解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与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分不开,从而增加农民对干部的亲和力,为干部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可信度,以改变新农村建设中的“上热下冷”现象。这种现象是新农村建设的致命点,如果不把两头温度调到一致,政府这个角色跳的再高,农民没有激情,新农村建设永远是一纸空文,即使政府用以点带面的方法发展起来的地方那也是没有生命力的。随着时间的荡涤,路要变旧、房子要变旧、水池要变旧,唯一引领新农村常新的是农民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措施、高素质。二是在每年农闲时开展两次以上的集中月学习活动。近年来,干部有三满意活动、有“三个代表”学习活动、有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有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农民也可以开展类似的活动。如“争做现代农民、争做学习技术先进活动、争做孝顺儿媳活动、争做好丈夫活动、争做致富带头人活动,比一比、看一看,看谁致富快活动,比一比、看一看,看谁家养殖搞得好活动”等等。第三,开展树立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的活动。
二、引导农民自主,提升农民创造力。建设新农村,在政府引导的同时,一定要充分体现农民自主。一是从思想上引导自主,为群众树立扶贫先扶志的理念,改变群众等、靠、要的思想。培植群众独立自主的能力,把他们从等靠要的思想中解放出来。二是从行为上引导自主。政府在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时,要因地制宜,要首先听取群众的呼声,看群众喜不喜欢、愿不愿意、接不接受。不能把产业结构调整搞成政府发号召而群众不愿意干的事,只有搞成群众乐意的产业结构调整,才有活力,才有希望,群众才能爆发创造力。
三、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农业生产力。由于农民从业者科技含量不高,致使农民不会投入、不敢投入,土地经营发挥不了最大利益。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对提升农业生产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做好这一工作,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逗硬查处利用培训之名套取国家对农民培训补贴的资金投入,加强培训资金的监管力度,防止培训单位和相关部门在农民培训上的弄虚作假、走过场、打和牌、搞数字游戏。
四、打击无理诉求,提升政府公信力。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一个和谐宽松额环境,政府一手在抓为民服务,助民增收的同时,另一手必须打击极个别人抓住政府“特别”重视维稳、“特别”无条件的维稳的心态无理取闹、分散抓经济工作的人和事。对目前极个别人为了骗取个人利益,而无理累访、缠访的人,国家要像法院那样设立终极上访办公室,只要认定了终极上访,各级政府一般不予接待。同时对无理上访的人员给予严厉的批评教育和必要处罚。让他们认识到行为上的错误和应承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