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
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
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自1997年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连年下滑。199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速度是
4.6%,比上年下降了4.4个百分点;1998年,增长速度回落到4.3%;1999年,进一步回落到3.8%;2000年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只增长了1.8%。农民收入增长持续走低,明显抑制了农村消费增长,近几年,“三农”问题已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多年来总以“一号文件”形式,制订各种措施,切实加大对农村的扶植力度,才使农民问题有了较大的改观。
我国加入WTO后,农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由于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大多高于国际市场,要靠国家提高农产品价格来促进农民增收显然已不可能。因此,提高农民收入应从以下多个方面考虑:
一、扩大劳务输出
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较多,但目前比较有效、比较有潜力的途径是提高农民劳务收入。一是多年的农民外出务工实践证明;二是劳务需求仍有市场;三是劳动力资源丰富。从有关资料也可看出,前几年农民收入新增部分中劳务收入呈上升趋势,家庭经营收入呈下降趋势。近些年来,在中西部的农村,从实际的农村现状看,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盖房规格较高的农户,大多是有1—2个家庭成员在外务工,其劳务收入较为可观。从国家的发展看,我国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求空间仍然很大,如农田基本建设、大型水利建设仍然不足,交通条
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发展相对滞后,房地产开发市场较好等,这就必然导致将有一大批社会公共工程陆续投建,劳工需求量也将因之扩大。因此,我们政府特别是县(区)、镇政府,在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同时,应抓住机遇,积极做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扩大活劳动投入,增加农民劳务收入,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以教育为基础
人口素质是就业的基本要素,而素质是靠教育提高的,教育能扩大劳动者的视野,扩展劳动者的活动范围和提高劳动者的能力,并适应现代化的用工要求。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相对素质较低,文盲、半文盲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现已成为困扰我国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最内在的根源。加入WTO后,这一劣势更加明显,受到的冲击将会更大。只有通过实施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才能促使农民掌握和运用新技术;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改良农产品品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优化产品结构,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条,扩展农民的就业门路,才能完成农村剩余人口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减少农业人口,从根本上促使农民增收。在实施农村教育时,一是应加强对务农农民的农业应用技术教育,办好职业技术院校,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应加强对务工农民的相关技术培训,增大在城镇的就业率。三是应解决农民接受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的费用问题。
三、以科技为先导
科学就是生产力,这是实践已证明了的真理。搞好“三农”工作,必须要有科技的投入。21世纪,世界农业将向基因农业、精密农业、蓝色农业、白色农业、工厂化农业、生态农业、太空农业和超级农业方向发展,因而,我国农业应与时俱进,创造出适合自己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①应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科技投入目标定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产品一直处于短缺状态,农业发展的着眼点主要放在增加农产品产量,以此缓解供求矛盾,对农业科研的目标,长期定位在提高产量上。现而今,这种数量型、粗放型的农业增长模式已很难再有大的作为。因此,改变着眼点,把科研的方向转到“高产、优质、高效”上来是农业的当务之急。②加快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我国农业生产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有计划地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先进工艺及农业机械等,有利于加快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③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应强化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建设。通过政策宣传,激励有关科技人员直接进入生产经营领域,领办经营实体,开展有偿服务,促进农业科研、教育、生产、经营的联合。
四、以市场为枢纽
要改变目前我国农村商品生产的规模较小、农产品交易方式简单而原始、市场组织化程度较低、农产品流通不畅、市场利益流失、农民创收的主渠道堵塞等状况,只有建立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才能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疏通农民增收的渠道,山东寿光的蔬菜基地就是很好的先例,这就要求农民必须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使农产品结构更好地与市场需求相适应,要求政府
想方设法促使产地销售市场的形成,并使其成为集散面广、辐射能力强的现代化市场。同时,应依法加强市场管理,确保农产品销售畅通无阻,支持和扶持农民专业运销联合体、合作经营组织和个体营销大户参与流通、创办以农产品销售为主的中介机构、代理组织和销售队伍,切实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五、以农业产业化为组织经营形式
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的农村经济管理组织形式,是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还很低,多数地区的多数农民仍然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我们在市级以一表一副为主的种植模式。因此,应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契约关系或产权关系,结成同风险、同收益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分工协作,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要像仰化镇润隆集团那样,利用集约经营,搞好农业产业化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形式有股份合作制、公司+农户、市场+农户、市场+公司+农户、农民协会+农户等,而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要选择优秀的项目、龙头企业和强有力的领导群体,三者缺一不可。
六、重视研究农民增收新的“动力源”
首先,以农村税费改革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农村各项改革的力度;推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改革,合理调整布局,合理确定人员编制和待遇;推进乡镇财政体制改革,理顺财权、事权;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搞好农村信用社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切实改善对农业和农民的金融服务;继续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其次,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使其成为结构调整与小城镇建设的强大推动力。第三,除了继续在宏观政策方面探索新的增收“动力源”外,农民群众的创造性不可忽视,应抓住实际工作中农民增收的许多亮点,加大力度、推而广之,利用优势、乘势而上,挖掘增收潜力、构筑强大动力源。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还有许多,但关键是要靠好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要用好的先例来引导,要让好的做法让群众具实效。
第二篇:“农民人均纯收入”解析
“农民人均纯收入”解析
眼下,很多人对统计部门每年公布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提出质疑,特别是不少农民认为自己的收入根本没有那么多,片面地认为统计数字高于实际。其实,这是由于统计上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定义与大家理解的不一致,计算方法与直观感觉的不一样造成的。为了正确理解这一指标,以下结合瓮安县的实际,对它的专业定义、构成、数据来源、计算方法以及需要特别注意的几点作一解释和说明。
一、农民人均纯收入定义、构成、计算公式
农民纯收入是指农村居民当年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纯收入主要用于再生产投入和当年生活消费支出,也可用于储蓄和各种非义务性支出。主要由工资性纯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四部分组成。
计算公式:农民纯收入=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费税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调查补贴-农村内部亲友赠送收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就是被调查农民纯收入之和除以被调查人数。
二、瓮安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数据来源
目前,瓮安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是采用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方法获得的。根据上级业务部门要求,按照多变量与规模成比例的概率抽样设计技术,在全县共抽选10个行政村100个农户作为农村住户调查网点,被抽中的调查户,建立现金收支登记账和实物收支登记账,由调查户将每天发生的各项收支情况,按时间顺序逐项登记在账册上,由辅助调查员定期上门检查记账质量。每月定期收账后,按照全国统一制定的“农村住户账页记录编码”对农户每一笔收支进行编码,然后进行分户汇总整理。
随着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农村居民收入支出结构千差万别,为反映贫困乡镇的发展情况,2010年12月份开始,根据省委、省政府指示,按照上级业务部门要求在全县贫困乡镇进行住户调查,瓮安县目前23个乡镇中共有10个贫困乡镇,每个乡镇抽3个组计30个农户组建农村住户调查网点,这10个贫困乡镇共抽300户进行住户资料调查。
三、科学看待人均纯收入
1、“农民” 是指农村居民,不仅包括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的农户,还包括农村经营非农业的常住人口,经济生活与农村家庭连成一体的国家干部、职工等也在范围之内。
2、纯收入包括工资性纯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转移性收入(含农村外部亲友赠送)和财产性收入四大部分的现金收入外还包括自产自用的实物作价收入,如粮食、蔬菜等。
3、“人均”不一定能反映农村中大多数农户的平均收入水平。眼下,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农民收入贫富差距越拉越大,一部分高收入农户片面拉大了平均指标,导致在很多情况下农民人均纯收入并不能反映大多数农户收入水平。
4、不能用想当然的非专业的“统计口径”简单估算。例如,农民外出打工的收入,应是农民外出打工的全部收入总和,包括本人的一切开销。还有计算种植业、畜牧业收入时不能忽略了副产品和自食自用部分等。
第三篇:农民人均纯收入汇报材料(二稿)
关于隆德县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情况的报 告
中共隆德县委员会 隆德县人民政府
(2011年11月20日)
自治区党委、政府:
今年以来,我县立足县情,结合实际,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项核心工程,劳务输出提质拓新、优势产业扩量增效、农业结构压粮扩经,良种养殖整村推进、惠农补贴落实到位,确保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快速稳定增长。根据2011年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情况,结合我县实际,预计到年底,可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120元,比2010年增加642元,增长18.5%。其中:工资性收入1785.1元,增长22.7%;家庭经营性收入1710.4元,增长23.5%;转移、财产性收入624.5元,增长14.1%。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劳务输出提质量、拓渠道,务工人数再攀新高,工资性收入明显提高。
今年以来、我县积极发挥社会、公共资源多渠道拓展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输出劳务人员从业岗位层次,全面提高劳务收入水平。一是充分发挥县职业中学、闽宁劳动力技能培训中心师资优势,带动培训农村劳动力,促使劳务产业由体力型向技能型、打工型向就业型、就业型向创业型转移,切实提高劳务产业的质量和效益。二是着力加强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等工程培训力度,进一步扩大受培训人数,切实提高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复原退伍士兵、村干部、致富骨干的技能水平,增强其就业和创业能力,通过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增加农民收入。三是政府主导、广泛动员,积极输送各层次、各行业劳务人员,增加县内外务工人员数量,今年累计输送外出务工人员5万余人,极大的提高了我县农民工资性收入。目前已通过巩固老基地输出26000人,开辟区内重点工程和季节性用工输出18600人,县内各项重点项目工程建设吸纳劳务人员约6000人。劳务技术含量逐渐提高、劳务输出人数绝对值大,加上今年劳务工资标准不断攀升,预计全县实现劳务收入2.77亿元,人均劳务收入1776.6元,比2010年人均劳务收入净增390元。
二、特色优势产业上规模、增效益,设施农业带动效果日益显现,农民收入再添新砖。
我县充分挖掘高海拔冷凉气候特点,大力实施花卉苗木繁育、道地中药材种植两大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带动农民增收。依托技术、质量、营销优势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花卉、苗木、中药材价格的提高增强了特色优势产业带动效果的内生凝聚力,为农民增收拓展了新渠道。
(一)以花卉苗木为引领的设施农业在规模和效益上取得新突破。立足不同地貌类型、气候特点和水资源分布状况,坚持规模就是效益的原则,重点在渝河、甘渭河流域打造高效节水设施农业产业带,通过政策扶持、引进企业,强力推动设施农业大发展。2011年新建千亩设施农业示范园区3个,500亩拱棚种植示范点2个,100亩示拱棚种植范点7个,全县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4.73万亩,其中日光温室10270亩,大中拱棚37060亩。积极推进设施更新换代,日光温室由过去单一的二代标准日光温室到第三代、第四代标准日光温室转变;拱棚由竹竿、氧化镁搭建为主的小拱棚向以全钢架、水泥结构为主的大拱棚转变;种植品种由以叶菜为主到果蔬到高档耐寒水果到附加值高的花卉转变,种植效益大幅提升。预计全县设施农业总产值达1.36亿元,全县农民通过设施农业人均纯收入366.7元,比2010年设施农业人均纯收入344.2元净增22.5元。(此处应加苗木繁育内容)
(二)中药材产业在规范化种植和企业化运作上迈上了新台阶。精心打造“六盘山(隆德)道地中药材”品牌,新建清凉河流域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和城关、温堡、沙塘、陈靳6个千亩种植基地,通过“公司+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实行订单种植。2011年全县种植中药材16.5万亩,比2010年增加3万亩,其中大田种植6.5万亩,预计实现总产值11010万元,人均药材纯收入达190元,比2010年人均药材纯收入173元净增17元。
三、传统产业调结构、抓市场,价格上涨提振农民信心,经营性收入再创佳绩。
近年来,我县不断调整产业结构,顺应市场变化,农民增收效果明显。尤其是今年,我县以生猪养殖项目带动、肉牛养殖整村推进、薯豆种植集中连片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全年生猪、蚕豆等农产品市场价格一路上扬,大幅提升了我县传统产业经营性收入。
(一)草畜产业在规模化养殖上取得了新进展。生猪养殖。通过政策驱动、项目带动,生猪养殖得到了快速发展。实现了扶持对象由家庭散养向养殖小区转变,养殖能力由自繁自育、育肥养殖向标准化、规模化的千头、万头繁育小区转变;养殖模式传统养殖向正大模式、生态养殖模式转变,形成了“统一供种、统一供应饲料兽药、统一饲养管理、统一疫病防治、统一销售”的“五统一”和“设施规模化、品种良种化、管理科学化、养殖专业化、免疫程序化、产品安全化”的“六化”标准饲养模式,加上自去年以来,生猪及猪肉价格大幅上扬,规模养殖场数量不断增加,带动全县生猪年饲养量达到25.6万头,出栏13.8万头,预计实现产值9270万元,人均纯收入233.4元,比2010年人均养猪纯收入184.2元净增49.2元。肉牛养殖。整合“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资金,加大扶持力度,以张程,杨河两乡为核心,以肉牛养殖示范村建设为抓手,突出科学养殖技术综合应用和饲草料基地建设两项任务,主推黄牛改良和饲草料调制两项技术,建设17个养牛示范村,带动全县肉牛年饲养量达到13.2万头,出栏5.6万头,预计实现产值4230万元,人均纯收入62.8元,比2010年人均养牛纯收入36.7元净增26.7元。
(二)薯豆产业向优质高效的良种繁育迈出了新步伐。蚕豆。继续加强与宁夏厚生记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引进优质品种,打造“六盘山(隆德)高海拔优质蚕豆基地”,建立优质蚕豆原种繁育基地2050亩、良种繁育基地0.81万亩、企业原料基地4万亩。推广订单种植,做大品牌,确保销售畅通。全县种植豆6.9万亩,预计实现总产值3957万元,全县人均蚕豆纯收入98.4元,比2010年豆类人均纯收入96.6元净增1.8元。马铃薯。充分发挥我县高海拔、气候冷凉、所产马铃薯病害少、薯形好、品质优、产量高的独特优势,大力实施马铃薯三级良繁体系建设,全力打造“六盘山(隆德)高海拔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县”,使种薯繁育基地面积达到2万亩,全县种植马铃薯16.5万亩,预计总产值12871.9万元,全县人均马铃薯纯收入360元,在马铃薯价格下跌的环境下保持了2010年马铃薯人均收入水平。
(三)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取得了新成绩。坚持不懈的实施“稳粮扩经、压夏增秋”的农业种植调整政策,全县共种植地膜玉米种植5.6万亩,预计实现总产值5055万元,农民人均玉米纯收入150.3元,比2010年玉米人均纯收入141.6元净增8.7元。胡麻种植6.3万亩,实现总产值4135.9万元,农民人均油料纯收入162.3元,比2010年人均胡麻纯收入160.3元净增2元。
四、惠农政策重质量、抓落实,一号工程有序推进,财产转移性收入增长较快。
一是我县认真落实中央“三农”政策,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农机具购臵补贴、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家电下乡补贴、摩托车补贴等惠农补贴按时足额发放,全面保障农民收入。二是通过对农二次分配,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危房补贴、社会临时救助等农村社会事业投入的不断加大,减轻了农民医疗、养老、灾后恢复负担,提高了农民消费储蓄能力。三是自治区移民工程的实施和有序推进,搬迁户直接增加了房屋、田地等不动产,迁入地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土地使用权出让等方式增加收入,财产性收入大幅提升。四是农民为了对应自然灾害、子女上学、疾病防治、婚娶丧葬等重大开支,历来就有储蓄存钱的传统习俗,预计全年县内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将突破18亿元。随着我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壮大,土地流转费亩均涨至500-600元左右,预计存款利息和土地流转两项收入将带动全县农民人均财产转移性纯收入634.5元,比上年增收60元,增长10.8%。
五、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保障措施
(一)资金保障。一是在草畜产业方面共筹争取农业产业化项目资金215万元,主要用于圈舍建设、良种引进等补助环节;二是在设施农业方面共争取项目补助资金1500万元,主要用于农民建棚补助;三是特色种植方面共争取自治区补助资金1856万元(中药材种植1600万元,马铃薯良种补贴、贮藏窖建设256万元),主要用于农民引进良种补助;四是劳务输出方面共筹措资金444万元,其中小额贷款390万元,农民工技术培训54万元,所有这些资金,都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政策保障。一是生猪养殖方面:新建80头、160头、240头以上规模养牛场以奖代补5万元、10万元、15万元;建设千头规模生猪养殖小区每栋育肥舍补贴2.5万元、母猪舍补贴5万元、生态舍补贴3.5万元。2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和1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每头牛给予3000元的一年贷款贴息,千头规模育肥小区每头猪按照1000元标准给予一年的贷款贴息。二是设施农业方面。农户自建的日光温室政府在温室墙体及棚架费用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大中拱棚补贴棚架,棚膜按采购价格80%给予补贴;对企业或大户投资建设的500亩以上日光温室园区,县上按实际建成的日光温室数量,每栋给予建设成本60%的补贴;对种植设施果树的租赁费(每亩按300-600斤小麦折价兑付),政府依次补助前二年土地租赁费的100%和60%;日光温室种植花卉的政府补助第一年土地租赁费,第二年起由企业(大户)自己承担;果蔬种苗每株按成本价格的50%给予补贴。所有补贴及时兑现到位,为群众发展设施农业增添了信心。三是特色种植方面:对连片30亩以上花卉种植基地,种球种苗按成本价格的30%给予补贴;对新育云杉、油松、樟子松、城市绿化大苗集中连片50亩以上的,给予每亩40元补贴;对集中连片千亩以上薯豆良种繁育基地,由政府统一规划建设的原种、一级种基地马铃薯种薯补贴到商品薯市场价格,由企业承建的良繁基地,享受国家马铃薯三级良繁体系补贴及蚕豆良繁补贴;对集中连片千亩林药间作示范点、500亩以上菊芋种植基地、百亩以上种子直播和育苗移栽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分别给予每亩50元、50元、50元、100元补贴。四是劳务产业方面:对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的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培训后学员就业率达到85%以上,且就业稳定在一年以上的,每人给予50元的以奖代补资金。对建立30—100人、100—500人、500—1000人和1000人以上的劳务基地,劳务人员稳定就业在6个月以上,稳固率在95%以上,人均收入4000元以上的中介组织或经纪人,每输出1人分别按5元、8元、10元、15元的标准给予奖励。对联系向国外输出的中介组织或经纪人,每联系输出10人以上(稳定在一年以上),每人奖励500元。县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扶持发展基金,用于非公有制企业项目建设,对吸纳本县就业困难人员的企业,给予相应的贷款贴息。同时,对非公有制企业每新吸纳一名全日制学校毕业的大专以上毕业生或按政策规定由政府安排一名复转军人或登记失业人员就业,且与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可按实际用工人数,每人一次性奖励企业1000元。
(三)市场保障。一是种养工程方面:成立了县、乡两级农产品销售办公室,选派一批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营销队伍,常年负责农产品销售工作。建设果蔬保鲜气调库,实现设施蔬菜“淡季贮存,旺季销售”,打季节差,提高价格优势。二是劳务产业方面:巩固和拓展福建等东南沿海发达城市劳务市场;千方百计扩大长庆油田、黄河金岸等区内劳务市场;大力挖掘农业内部和重点工程项目用工潜力,促进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在县城建立“全民创业一条街”,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有能力的务工人员创办经济实体。
(四)技术保障。一是种养工程方面:加强技术培训,推动种养科技入户,提高农民学科技、用科技水平。结合科技派创业行动,整合乡、乡、村技术资源,成立种养工程技术服务小组,做到乡有服务队,村有服务组,户有服务人。充分利用设施农业科技指导山川结对帮扶活动,抓培训、抓引导、抓示范。聘请区、市专家到我县常年实地指导,签订技术承包合同,进行有偿服务。二是劳务输出方面:充分发挥县职业中学、闽宁劳动力技能培训中心职能优势,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技术培训,加强职业资格鉴定,着力提高技能型输出的比例。
(五)组织保障。对全县关乎农民增收的农业农村重点工作实行公开承诺制、目标考核制、进度督查制和责任制追究制,确定一名县级干部为项目责任领导,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乡镇党委书记为项目责任人,明确目标任务和完成时限。责任领导、责任人通过有线电视向社会公开承诺。将项目完成情况作为今年评价县级干部,考核部门、乡镇工作的主要内容。责任领导每月25日前向县委常委会汇报一次工作进展情况,县委、政府主要领导每月督查一次。不能按时完成每阶段任务的,对责任人在全县进行通报,并在县电视台进行曝光;任务欠帐较多的,责任领导向县委做出书面检查,并上报市委、政府调整交流或免职,以确保干部在转变作风中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第四篇: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调查报告
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人均收入快速增长——**镇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调查报告按照市郊区工委、郊区工作办公室“关于在三镇开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调查的通知”精神,我镇选择调查户128户,调查人数476人,镇党委、镇政府有计划地深入调查,多方征集意见、认真的归纳整理,现将调查结果汇报如下:20xx年我镇农民收入出现喜人景象: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达到4944.3元,较20xx年4002元增长942.3元,涨幅为23.55%。从速度看,20xx年农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实现了近五年来的飞跃。**镇近五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表时间20xx年20xx年20xx年20xx年20xx年纯收入336***024944.3增长()5.264.553.889.4623.5从构成看,20xx年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结构更趋科学,农业作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占人均纯收入的67.3%,第二产业占1.4%,第三产业占31.3%,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已取得初步成效,二、三产业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特别是三产业收入的快速增长对我镇农民收入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20xx年我镇农民收入增长特点20xx年影响我镇农民增收的重大因素有四个:一是农产品及农副产品价格趋于平稳,洋葱种植喜获丰收;二是农业生产风调雨顺,自然灾害较少;三是招商引资龙头企业的逐步壮大对我镇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四是投资力度的加大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动力。受以上因素影响,20xx年我镇农民增收呈现新的特点:
(一)农业生产经营收入增速继续回升。20xx年农民从事农业经营得到纯收入3325元,占全年纯收入的67.3。农业生产经营收入的增加主要原因:一是以及郊区工委提出的打造“五大品牌”,建设“五个专业村”,实施“双千元田”、“万元院田院园室”的农业结构调整措施,充分发挥制种基础优势,继续压缩以制种玉米为代表的低经济附加值产品,大力引进以花卉、番茄等高效益制种品种和以洋葱、脱毒土豆、四季豆、优质西甜瓜、温室蔬菜、大田精细蔬菜等高经济附加值产品。特别是要在洋葱的种植上下功夫,扩大洋葱种植面积,加强技术支持和科学管理。今年全镇玉米制种面积较去年减少1153.5亩,洋葱、土豆等蔬菜种植面积增加1551.5亩,仅此一项预计可增加农民人均收入210元。二是积极发展生态林建设和林业经济,加大高接换优力度,引进推广市场效益好的优质林果品种11个,扩大冯家沟村育苗基地,发展高新日光温室林果种植,林果业产值稳中有增。三是坚持实施“以畜强镇”的战略,大力扶持畜牧业的发展,促进了牧业收入快速增加。四是加大日光温室建设力度,正确引导,提高温室种植效益。全镇现有日光温室1600多座,占地面积1980亩,户均0.78座,每年向城市提供淡季蔬菜3500吨,农民仅从淡季蔬菜中获得的收入达1000元以上。五是拓宽农作物的销售渠道,在制种业上,选择有信誉及较高科技保证的种子公司,加强协作,共谋发展,上档次,增效益。全镇今年共落实订单作物面积13000亩,订单收购价格较同类地区更为优惠,有力的拉动了我镇农民纯收入的增加。
(二)农民二三产业生产经营性收入显著增加。20xx年农民从事二三产业生产经营获得纯收入人均分别为69元、1549元,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为1.4%、31.3,与上年相比有显著增加,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有效的促进了第二产业的发展。从事三产业生产经营获得纯收入人均1549元,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由20xx年的12.75上升为31.3%,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旅游业的兴起,发展休闲度假的农户迅速增加,今年我镇新建河口度假村阿拉善蒙古族风情园景点一处,全镇蒙古包总数达41座,旅游收入大幅提高。二是由于工业企业工资普遍增长,农民收入显著增加;三是外出务工人员继续增加,乡镇企业数达245家,从业人员1209人,工资性收入成为人均纯收入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农民收入来源呈现多元化特点,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与农民收入保持同步增长态势,今年全镇2301户,人均获得粮食直补和退耕还林还草款89.8元,这也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增长的原因之一。
二、20xx年农民收入来源构成分析随着我镇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城乡一体化建设、农村税费改革等战略措施的推进,有效的促进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
第五篇:农民增收论文农民人均纯收入论文
农民增收论文农民人均纯收入论文
:
影响安徽省农民增收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 要:长期以来,农民增收问题不但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已有很多学者对中国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发挥重要作用的因素做过分析,在对安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实证分析中,对安徽农民收入增长的数量进行了分析,包括收入的总体水平和收入结构的变动态势。通过比较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析了安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水平差距。通过建立线性C—D模型,对影响农民人均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重要的影响因素。从影响安徽农民人均收入的因素来看,城镇化水平、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值、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农村机械收获面积表现出正相关,而与农业劳动力呈较高程度的负相关。最后结合前面的分析,加入一些制度因素提出一些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关键词:安徽省农民收入现状;增收因素;C—D模型;对策
安徽省农民收入的现状
1.1 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概述
安徽省是一个农村人口占总人口70%以上的农业大省,根据2009年统计年鉴统计,2008年安徽省现有耕地面积4144.98千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59%。粮食总产量为2860.7万吨。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国家不断出台一些惠农政策,安徽的农民收入水平在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们更应看到
存在的一些严峻的问题,以2006年为例,全国农民人均收入平均为3587.04元,安徽只为2969.08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17.96元。从2000年到2008年,安徽省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934.6元增长到4202.5元,增长116%。而与此同时,安徽省的国内生产总值从2902.1亿元增加到8874.2亿元,增长206%。可见现阶段安徽省农民收入增长水平滞后于同期安徽经济发展水平。
1.2 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对比
2002年安徽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032.4元,比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3914.8元,2006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9771.1元,比农民人均顺收入高出6802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大多低于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于安徽省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差距越来越大,这样会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生活消费仍未摆脱以必需品为主的生存型消费模式,延滞了农村的小康进程。
1.3 安徽省农民收入结构变动特征
1.3.1 农民工资性收入变动情况
2000年至2008年农民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从547.8元增加到1737.8元,增幅达217%;工资性收入在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所占的比重从2000年的28.3%增加至2008年的41.4%。与此同时,家庭经营性收入虽从2000年的1298.4元增加到2114.2元,但其在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从67.1%降至50.3%。可见进入新世纪安徽省
农民收入结构变化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农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在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家庭经营纯收入在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则越来越小。1.3.2 农民收入中的政策性补贴状况
从2000年至2005年虽然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每年都以不同的幅度增加,但其在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却十分稳定,处于5%;从2006年国家实施农业补贴政策开始,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增幅更大,2006年其在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中比重为6%,2007年比重增加至7%,到了2008年增加至8%。可见国家出台的宏观经济政策深深地影响着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结构及总体水平。
模型设定和实证分析
2.1 模型的设定与指标选择
目前,分析农民收入增长的模型有很多,有的是从宏观角度综合分析各个因素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有的是提取某个显著因素,分析其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其中,柯布•道格托斯生产函数模型在经济增长等多领域的论题研究中应用广泛。其表达式为:Q=AKαLβ,式中,A、a、β为大于零的参数;Q表示产出,K、L代表要素投入。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众多,这些因素以不同方式对农民收入发生作用。因此。在建立模型时,应当使分布于再生产各个环节的因素都有所体现,尤其是必须引入影响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加以分析。基于这种考虑。笔者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
行扩展,在保留一般模型中的自变量基础上,把反映当前政策等宏观经济变量也作为解释变量加以引入。
本文利用全国1997—2008年近十二年的相关数据,从中筛选出6项指标作为模型变量,这些指标分别从城镇化水平、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比值、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农业劳动力、农村机械收获面积(千公顷)5个方面来分析如何影响安徽省农民收入增加的。所建模型为:
Y=AX1α1X2α2X3α3X4α4X5α5eu。(1)
式中,Y代表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X1为城镇化水平、X2为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比值、X3为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X4为农业劳动力、X5为农村机械收获面积。城镇化水平是用城镇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另外α1~α5是相应变量的弹性系数,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要素增加的比率会引起农民收入增长变动的比率;u代表随机扰动项。
2.2 模型的估计和检验
选取相关变量,对(1)式进行对数化处理,得:
根据回归结果得到计量模型:
对回归方程进行检验,结果显示:R2=0.995,则lny变化的99.5%可以由8个变量来解释,因而该方程通过R2检验;F=228.329>F0.05(5,6)=4.39,即认为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农民收入增长率与各要素增长率有显著的线性关系,方程整体拟合程度较
好;对于x2、x4而言,t>t0.2(5)=1.476,在0.2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t检验;对于x3、x5而言,t>t0.05(5)=2.571,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t检验。n R2=11.94,取显著性水平为0.05,χ20.05(7)=14.07,n R2<χ20.05(7)故可认为模型中不存在异方差性。这五个指标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农业劳动力、农村机械收获面积、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比值、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城镇化水平。安徽省农民增收的对策探讨
3.1 大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鼓励农民兼业
一是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小城镇就业“门槛”低,就业转移成本低。二是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最终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升人力资本存量。三是挖潜农业自身潜力促进小农业向大农业转化。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生产效益好、劳动密集型的种植业项目。
3.2 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
一是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财政资金向农业倾斜要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各级财政应把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业和农村。国家逐步提高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二是农户要增加农业投资。农户应在目前收入水平不太高的条件下,能够持续增加对农业的投资,为今后农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也为今
后农民增收奠定基础。三是增加农业补贴。我国建国几十年来,农业为国家工业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今,国家经济发展了,政府财政实力增强了,我们完全有义务、有能力不断增加对农业的补贴。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政策和科技都离不开投入,投入实际上就是一种补贴,种粮补贴是一种直接补贴,政府增加农业基础设施、科技等方面的投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也是一种间接的农业补贴。
3.3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要发展现代农业就要重点加大农业投入,整合财政资源,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资金支持;提高农业科技研发能力和推广力度,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物质基础;建设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组织保障;推进农产品优质化,提升农产品价格。
3.4 有效供给农村金融
转变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农民有效金融需求。单个农户资金需求不大,金融服务效率低下。随着农户的规模经营,“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及各种农村合作组织发展。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农村金融组织需要转变服务,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农民有效金融需求。在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的同时,也应成立由政府组织、财政、农户、企业、保险机构等经济组织联合建立的农村贷款担保机构、农业保险公司,为规模经营的农民、企业提供贷款担保,风
险补偿。只有创新担保方式,发展新型贷款模式,才能进一步扩大农村信贷规模,有效满足农民金融需求。民间金融合法化,引导成立小额贷款组织。目前农村金融的有效供给,不仅由正规的金融机构提供,有一大部分是民间借贷提供的。民间借贷的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农民的资金需求,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需要。
3.5 有利的制度因素
为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全面的社会主义小康,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应有效地推出缩小城乡差距的政策和制度。一是要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二是要改革土地制度,完善土地流转机制。
参考文献
[1]安徽省统计年鉴[G].2009
[2]国家统计局农村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G].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3]易法海,项朝阳.湖北省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经贸学院,2003,(5)
[4]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J].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5]吴敬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三农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02,(6)
[6]刘宏哲.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