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礼泉县农民素质工作报告
礼泉县叱干镇农民素质工作报告
为了提升我镇经济社会综合竞争力,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素质,更好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提出的总体部署和城乡一体化战略决策,我镇于2004年开始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将包括机关干部、村干部在内的全镇人民群众纳入受教育范畴,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现将我们的工作做法汇报如下:
一、深化素质课堂教育,创建学习型社会
整合镇村两级党校、各村(企业)教育点的教育资源,成立“叱干镇农民素质教育学校”,由机关各办(所、中心)在年初制定教育计划,安排授课内容,由党政办综合安排授课人、时间,通过邀请上级有关部门领导,邀请国土、公安、卫生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党政班子成员、机关干部等多种途径,对广大机关干部、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失地农民、农村剩余劳动力、普通群众、外来务工人员、企业负责人等各种不同对象,有计划、分层次开展市情乡情、政策法规、法律法纪、就业技能、思想道德教育。以镇广电站和党员教育活动点为阵地,把科技、文明、发展的新观念输送给农民。同时,开展巡回教育宣讲活动,镇党委理论宣讲团在各行政村开展了以“转变观念、加快发展”为主题的巡回宣讲,在党员、村民代表等农村骨干分子中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
二、完善机构,继续加强组织领导
针对人事调整,及时调整和充实了农民素质教育工作领导机构,进一步明确了相关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责任。印发了《**经济开发区2010年农民素质教育工作方案》,在我区三个文明建设的年度考核目标中将农民素质教育工作列入了考评范围。领导小组成员召开了相关会议,重点研究和解决失地农民转移等问题。各相关部门及两办事处根据区方案的分工,形成由区农民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各涉农培训单位负责,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
三、政企合作积极推进农民培训
针对当前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人才素质低、农民用工矛盾等问题日益凸显的问题,为加强农民工和下岗职工素质教育、提升企业文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帮助企业主动应对危机,化解用工矛盾,开发区工会在党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总工会和市直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职工之家”的作用,积极组织协调,在百雄堂富厚创业与职业培训学校建立了开发区工会农民工培训基地,5月15日基地正式成立并举行了首届农民工培训班开学典礼。基地今年计划举办各类农民工培训班12期,完成培训任务600人次,保证80%以上的就业率,并切实做好就业跟踪服务,建立完善台帐管理制度,强化内部管理,提升教学质量,将基地建成为企业服务、为开发建设服务、为群众服务的劳动力平台。
四、注重对农民培训的经费投入
随着我镇失地农民的不断增加,农民转移培训工作任务较繁重,为有足够数量的经费来保障完成任务,我办协同农业、教育、劳动等
部门积极申请区财政支持,年初预算时按照省市有关文件要求及时向区管委会申请和报告,共安排专项经费2.5万元。区各有关部门都积极争取了一定的培训资金。
四、上半年农民素质教育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经过半年来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上半年共培训农民1760人次,其中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6次,共培训农民660人次,举办引导性培训班3次,共培训700人,其中“9+1”培训170人,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2期,共培训230人,发放示范教材600册,其中《农业实用技术手册》和《务工指南》各300册。
农民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对象明确但复杂,任务艰巨但大有作为。为此,我镇前阶段为更深一层展开该项工作,推出了《公民科学素质教育“4433”工程》,具体是建立4个教育阵地,即加强公民科学素质教育学校阵地建设,加强党员家庭教育点阵地建设,加强市政府网站、科普窗、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建设和加强村落文化体育阵地建设;强化4项教育内容,即强化形势任务和国情市情乡情教育,强化政策法规教育,强化就业技能教育和强化思想道德教育;建立3支教育队伍,即建立政策法规宣讲队伍,组建就业技能培训队伍和建立文化体育队伍;创新3项活动载体,即建立镇“流动图书馆”,修编“腾飞中的叱干”成果展版和创作文艺作品举行巡回展演。成立由主管党群工作副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工作小组,全面铺开公民素质教育工程。
第二篇:关于农民素质
关于湖南省常德市修梅镇真武村农民素质的调查报告
我的家乡是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修梅镇真武村,那是个比较落后的乡村,最近几年,我村的经济状况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好几户村民都建起了小楼房,但在精神风貌状态方面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所以,今年寒假,我特意对我村的农民素质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并亲自深入到许多村民家去观察。由于村民的文化水平较低,调查主要是以谈话和笔录的形式进行的。众所周知,近年来,关于三农问题的讨论十分激烈。“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它的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而要解决农民问题就得着手解决农民的素质问题。农民素质包括文化知识素质、科学技术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经营管理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等,在此主要探讨的是我村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农民素质问题本质上就是关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也提出,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虽然当前农民素质的整体水平呈上升趋势,但农村风貌却与理想中的相去甚远,农民的素质仍是不可忽视的一大问题。改革开放的深入及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农民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民的素质普遍存在着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观念落后、科技素质与农业新技术的要求不相适应、思想道德素质难以跟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等缺陷,而我村不外乎也存在着这些顽疾。下面将呈现我所调查到的一些现象和所取得的收获。
我村农民的素质问题主要可从两个角度来呈现。一方面是科学文化素质低。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上升很快,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率由6.72%下降为4.08%,下降了2.64个百分点。近年来农村的教育也不断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地区的文盲率都有很大程度的下降,但我村的教育仍存在着很大的“空洞”,文盲率也一直很高。而且又因为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从而导致我村的文化素质整体下降,且留守儿童的教育也成了一个大问题,有些留守儿童对学业失去兴趣,宁愿去做一些违法犯罪的勾当。2010年中国科协对中国公众的科学素质进行了调查,具备科学素质的农民仅占0.4%,仅及城市居民3.1%的七分之一。通过十几天的调查,我发现我村具备科学素质的村民屈指可数,他们绝大部分对科学根本就没概念。现今日我村村民的科学素质,不禁令人担忧。另一方面则是思想道德素质难以得到提升。赌博在我村可是件不足为奇的事,有些人小打小赌只是为了打发时间,但有的人却是以此为生,于是乎,赌博致贫、家庭暴力事件屡屡发生,从而致使家庭矛盾激化,邻里间无法和睦相处。赌博之毒,毒在它足以扰乱人的心性,扭曲人的价值观,弱化人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好几天的观察,我发现我村的脏乱差现象比几年前好多了,以前一般都是屋前“垃圾场”、屋后污水坑,倘若屋主人不讲究,则随处可见家禽粪便,弄得人们只能择路而行。但这些年改变得也并不彻底,还是有几户村民不注意周边的环境卫生。一些落后的思想观念也一直影响着我村村民素质的提升,像“养儿防老”、“多子多福”、走出大山,脱离农村以及一些愚昧的等级观念等。在中国大多数人心里,总认为农民象征着穷、蠢、脏,可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很多农民却是名副其实的富翁,享有着人们给予的尊重与赞许。我村农民素质之所以存在以上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本质上来说,是由于我村的经济未得到根本上的改观。村民仍主要从事着以
家庭为单位的单一的农业活动,收入有限,而且与外界的接触少,要建设好新农村没有物质保障。
2.我村的教育工作仍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一些家庭仍在为无钱送孩子读书发愁,有些孩子读书还得走上很长时间的路程。而且由于受到迷信及一些落后思想观念的影响,一些政策在我村也难以得到推行,许多科学言论难以立足,就拿我们熟知的计划生育政策来说,这个政策在城镇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许多农村地区,也包括我村,许多人宁愿花钱也要生,在他们看来“放一只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于是便形成了“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怪圈。
3.随着我村进城务工的青壮年大量增多,致使我村的乡风文化建设失去了主力军。我村主要靠老弱妇孺支撑着,这些人缺乏足够的劳动力,难以接受新鲜事物,知识面窄,难以挑起乡风文化建设的重担,科学文化素质难以得到质的提升。
4.基础设施匮乏,村民的精神生活贫瘠。在我村,公共基础设施十分欠缺,几乎看不到休闲场所。在村民心中,所谓的休闲无非就是看看电视、磕磕瓜子、打打麻将,甚至只是小睡一会儿。
5.我村的管理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常言道:“三分建设,七分管理。”舍弃管理只顾建设是远远不够的。想要建设好新农村,告别脏乱差的评语,就得重视农村的管理工作,找到一个适合的管理方案,并加以实施。
6.一些乡村干部未起到有效的领导示范作用。在短期内,作为“软指标”的精神文化建设无法明显地提高经济,因而,在政绩工程满天飞的当代,其根本得不到重视。在我村,精神文明建设一直都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7.农村的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在农村,许多保障措施都只是杯水车薪,救急救不了穷,而有些保障措施难以实施,有的甚至偏离轨道。就譬如农村养老保障机制,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2011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农村养老以家庭保障为主,坚持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发展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但其却在执行过程中偏离了政府的初衷,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针对我村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提出了以下的建议和对策:
1.加快我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搞好新农村建设,增加村民收入,这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根本措施。真武村村内企业主要有钢制品厂,丝绸厂,织布厂,木器厂,床上用品厂,有些企业发展得并不是很好,而且整体结构也有待完善。
2.积极地配合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强我村基础教育,对我村村民进行科普知识的宣传和专业技术的培训,提高村民的知识水平,建立一套具有我村特色的教育和培训机制。
3.丰富农业的经营方式,增加就业,留住一部分的青壮年。可以通过增强村民的养殖技能扩大养殖范围,实现集体或合伙经营。我村主要的农产品有杏子,马铃薯,香菜等,可以对它们进行专业化的种植,提高品种的质量和产量。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及时更新旧设施,不断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在我村,我还没发现几个像样的娱乐休闲场所,休闲设施很是匮乏,而好的文化建设氛围则根本无从谈起。
5.增强我村的管理工作,制定合理有效的村规,塑造出优秀的村容村貌。在我村,每户村民都相隔一段距离,隔得近的联系还挺密切的,隔得远的联系很少,这样无法增强我村的向心力,无法将大家拧成一股绳,也就无法建设好新农村!规范村规村制,有利于提高村民整体素体,赢造良好的氛围。
6.我村的领导干部队伍要加强规范管理,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模范作用。在我村,开会还要走上好一段路,信息传达的速度不可观,虽然近来通话设备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但普通村民仍难以了解领导干部要干些什么,干了些什么。
7.要组织有意义的乡村活动,宣传乡村文化,调动村民的热情;通过创造有特色的乡村文化,营造良好的乡村氛围,从而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在我村,乡村文艺活动实在是少之又少,不仅缺乏领头人,而且村民也没什么热情。
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毛泽东也曾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可为的。”由此可见,农村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搞好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素质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
通过这次的调查,让我更清晰的认识到了我村的实际状况。总的来说,我村仍处于一个尚待发展的状态,仍有许多的疑难杂症要去处理、解决。而想要跟上党的步伐,建设好新农村,就必须提升农民的素质,搞好精神文明建设。但这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的不仅是村民自身修养的提高,也需要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几代至几十代村民的努力奋斗!
第三篇:农民素质
对 提 高 农 民 素 质 问 题 的 调 查 研 究
对提高农民素质问题的调查研究
一、农民素质的含义
农民素质主要包括农民的体质、知识、技能和品德等方面,体质主要指劳动者的身体与心理健康状况,而知识则是指农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技能是指劳动者所具有的技术和能力,而品德则是指劳动者所具有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民的知识技能应包括农民根据市场变化应用新知识、新技术进行生产和经营管理的能力。
二、提高农民素质的意义
农民素质的提高,主要是指农民体质与精神状况的改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的提高,生产技能的提高,对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参与能力的提高。高素质的农民是市场经济中最有生机与活力的主体,他们除了应具有强健的体魄、较高的文化科学知识、技术、能力、道德水平外,还应具有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思想观念。农民素质差,不仅影响先进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使传统生产难以向现代生产转化,而且影响农民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参与。提高农民素质,能使农业劳动力更好地与自然资源、资本、技术等其它生产要素结合,以提高生产率。劳动力是人力资源的主体,劳动力的素质决定人力资源的质量。提高农民素质能够促进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又能够进一步提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在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过程中,早期的生产由于技术简单,对体质的要求多于对知识技能的要求。随着生产的发展,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使用的工具也越来越复杂,各种先进机器与技术的使用,都必须要求生产者有较高的知识技能,对知识技能的要求显得越来越重要。
四、我国农民素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农村人口受教育年限少
(二)农民健康状况差
(三)农村教育投资不足
(四)农民的市场参与能力较弱
(五)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机会少
五、提高农民素质的政策措施
(一)制定提高农民素质的总体规划
应制订提高农民素质的总体规划。规划应包括相应的组织机构、资金筹措、目标、步骤、法律制度保障等内容。需要组织力量,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的经验,分层次地制订提高农民素质的总体规划。
(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1.建立农村教育的合理结构。农民素质低,既表现为受教育年限少,也表现在知识结构不合理上。要认真抓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减少农村贫困儿童的辍学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鼓励和吸引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改善校舍和教学设施,逐步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根据当地生产的需要对劳动者进行文化科学知识和相应的专业技术教育,注重实用技术人才培养。结合农村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生态环境特点设置学科专业和课程,尽快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培养各类人才。3.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的主导地位和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
方面:确定教育方针,制订教育法规制度,编制教育发展规划和投资计划,审订学校资格并对学校的质量进行评估,考核认定教师和学生资格水平,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监督与协调等。
4、通过各种媒体和传播渠道普及科技知识。可利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报纸、杂志、图书及其它载体,扩大科技知识的传播,传播的内容要兼顾先进性、实用性与易接受性。
(三)努力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
1、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政府应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医疗卫生服务计划。要建立和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增加对农村基本医疗卫生设施的资助,改善基层医院的医疗设施,充实医务人员,提供专项经费用于培训医务人员。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在农村的村一级要设立医疗站,使农民的一些常见病能及时就近得到治疗。
2、改善文化体育设施,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取缔赌博、封建迷信等一些损害农民身心健康的活动,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制订合理的营养计划,调整膳食结构,改善农民营养状况。
(四)促进农民思想观念更新。
要通过教育、宣 传、示范以及引导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等途径来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一些农村地区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与外界接触少,人们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对新事物反应迟钝。因此,应引导他们首先从封闭的环境中走出来,给予他们更多的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机会,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外面的世界,感受新事物,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转变思想观念。
(五)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推广站和农民技术协会的作用。
农技推广站承担着农业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在对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服务、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农民科技水平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首先要稳定和健全农技推广人员队伍。
(六)建立健全新的农村科技人才管理机制
1、采取适当措施,设法留住农业科技人才。要认真了解农业科技人才的需要,积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够安心工作,多做贡献。
2、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的示范作用。乡土人才指农村中有胆识、有技术、有创新精神的能人。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这对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收入分配对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很大。要建立一套能够调动人才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合理的激励机制应是一种能够促进“高素质----高效率----高收入”的良性循环的运转机制。
(七)加快信息工程建设。
1、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国家和地方应增加对广播电视基础设施的投资,保证村村有条件收听广播和收看电视。
2、加快通讯设施建设。政府应制订农村电信发展规划,增加投资,尽快实现信息交流的现代化。加快农村用户入网的步伐,使得农民能够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市场信息和科技知识。
(八)为农业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农业以外就业机会。
农业劳动力向外转移的过程也是他们对市场经济的规律进一步了解、学习和适应的过程。通过劳动力转移,可以使农民的视野从农业和农村扩展到更加广阔的外部世界,接触到市场经济中的各种新事物,对头脑中的传统思想观念产生强烈的冲击,促使他们由封闭保守向开放进取转化,朝着有利于步入市场 经济、适应现代化生产的方向发展。在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他们可以了解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风险 意识和经营管理方法,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生产技术和管理技
能,逐步适应现代产业活动和市场经济的要求。
(九)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 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与其它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要逐步建立起统一、开放、有序、规范、高效的劳动力市场,促使农村劳动力流动。
1、建立劳动力市场管理、市场监督、信息收集、整理、加工、传播、咨询、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劳动争议仲裁等机构,为劳动力的市场交易提供全程系列服务。
2、建立健全劳动力就业的法规体系,依法维护市场交易秩序,保护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保证市场正常运转,提高市场效率。
3、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市场中介组织,除了劳动部门和其它社会团体开办的市场中介机构外,应允许私人开办职业介绍机构,以扩大就业中介服务。
4、建立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体系,通过信息引导,促进劳动力流动有序化。应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一个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及时收集整理全国各地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及需求结构方面的信息,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介及时向社会公布,通过向劳动力提供信息服务,引导劳动力流动的去向和数量,避免大规模的盲目流动,使流动向有序化方向发展。
5、加强对流动劳动力的培训,并把培训同就业结合起来。学员经培训后即可直接去用工单位就业,把培训与就业结合起来,这样既可提高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又可节约劳动力供需双方的市场搜寻、谈判、交易成本。除了国家设立的培训机构外,还应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培训机构,并把这些培训机构纳人国家的规划之中。
第四篇:农民素质低(范文模版)
6、农民素质相对较低。由于“一免两补”政策的执行,种地收入相对提高,导致一些农户让孩子上到初二左右就辍学回家务农,能上高中或职业高中的更是凤毛鳞角,加之原来农民的总体文化水平较低,导致大部分农村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差,增收渠道窄。尽管政府和学校做了多项努力,效果也不太明显。
(四)思想认识僵化,生产经营活动形成不了活力
“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养鸭换油盐”的传统思想还普遍存在,缺乏农产品加工增值意识。农产品的附加值潜伏在流通过程和深加工的环节上,往往是农产品初级阶段价值的5至10倍。不少农民由于缺乏市场观念和农产品加工增值意识,看不到农产品加工增值的潜在效益和品牌效应,致使农业生产长期停留在产品生产阶段,比价效益低,丰产不丰收。以农户家庭分散经营为主,缺乏规模经营的传统[12]。而在目前市场充分竞争的形势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方式,存在以下缺陷,分散的生产经营,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因而不容易降低成本,而且分散的经营方式无法有效地聚集生产要素,无法统一经营项目,无法统一进行标准化生产,无法提高产品质量,也无法通过优化组织进行社会化生产。
一、思想僵化
滚滚而来的改革浪潮,带来了新的形势,新的形势呼唤着新型农民。而新的农民要适应新的形势,必须有新的观念,但是农民把改革开放看成是土地经营模式的转变,市场经营的自由,而没有带来思想观念的大转变,没有带来思想上、行动上的根本转移。
——生活方式上的“自满性”
凡事不求争上进,不求上台阶,求发展,“小富即安”、“知足者常乐”的小农经济意识,仍有相当大的市场。这表现在行动上为“养鸡为油盐,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填肚靠种田”的小农经营模式;表现在思维方式上为纵向思维多,横向思维少。在交谈中,部分农民总爱把现在的生活与父辈比,与祖父辈比,比来比去,比出了满足感,比丢了上进心,没有户与户、村与村、镇与镇之间比。
——作风上的“保守性”
一方面,“在家千般好,出门事事难”之古训根深蒂固。今年县委、政府组织2000名民工赴新疆摘棉,各级干部充分发动,但收效总是不明显。究其原因,无外乎出门受症,生活不好怎么办?赚不了钱怎么办?另一方面,对待新事物、新技术、新品种不敢积极接受,等待观望思想严重,缺乏“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能力和魄力。
——认识上的“局限性”
看事情、想问题不是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往往是以偏概全,以静制动,以个性掩盖共性,纠住枝节不放,咬住个性不丢。
——精神上的“享乐性”
近年来在部分农民群众中形成了一种追求享乐怕吃苦,追求清闲怕劳动的陋习,新知识不懂,新技术不会,新方法没有,上工怕日晒,出力怕流汗。加之,我们政策的影响,使一部分农民“吃粮靠救济,花钱靠贷款”,产生了“等、靠、要”思想,不去通过艰苦奋斗来致富。
——行动上的“盲从性” 市场经济,千变万化;眼睛一眨,乌鸡变鸭。农民因受教育程度的制约,对信息把握不准,往往在种什么、养什么、怎么种、怎么养、啥时种、啥时养等问题上,缺乏全面的理性思考,缺乏精确的科学判断,从而导致了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么一哄而上,要么一哄而下,抓得好的挣大钱,抓得差的赔了本。于是导致了部分农民在生产中,处于先看后动的经济观念,形成了人家能赚钱咱再干、人家赔钱咱就算的理念。往往失去机遇,影响收入。
二、诚信意识差
市场经济就是诚信经济。在经济社会要站稳脚跟,取得收益,就必须认识到诚信就是无形资产,诚信就是效益,诚信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生产力。这个道理,我们的多数农民认识上是有差距的。
——不履行诺言,把合同当儿戏。我县是个水果生产大县,在经营中,客商看中了某个果农的苹果,交了定金以后,就形成了交易合同,但过几天来装果时,假如苹果价格上浮,果农要么逼客商加价,要么就不卖给你;另一种情况是:果商一离开现场,就做些手脚,以次充好,以劣充优。这些群众从眼前看是得到了些实惠,但纸里包不住火,雪里埋不住尸。得罪一个客商,失去一片市场。孰重孰轻,从不考虑。
——在利益方面,放弃人格。部分群众不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办事情、作决策都是以个人利益为轴心。在每年的夏征工作中,都会遇到个别群众抗粮抗税,这些人不以此为耻,而以此为荣。由利益而引发的承包集体耕地,不交款还照耕不误;承包集体经济林不交钱也是照收不误等等。
——不是守法致富,勤劳致富。市场经济的建立,拓宽了人们交往领域。但有的人采用坑、蒙、拐、骗歪门邪道谋利,从而失去了信誉,失去了客商。失去了客商,就失去了与市场连接的桥梁。失去了桥梁,就失去了农民增收的前提和保障。
——法制观念淡薄,道德水准低下。个别农民群众一方面要求基层干部要有崇高的道德水准,要依法行政;另一方面他又不遵法,不守法。如一个群众多年不交农业税,机关干部、村组干部给他做工作,他不但不交,还耍戏干部,手拍口袋,说:“我有的是钱,就是不交,你能把我怎么样?”
三、经济意识弱
市场经济基础是竞争经济。要竞争,必须有一种“只争朝夕”和与日俱进的精神。然而在我们的农民身上却存在着:
——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差。南方人称“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益”,而我们北方人还在悠闲自得地认为火红的太阳永不落,怕什么?君不见街头巷尾聚集着一堆堆闲谈的人群;君不见大树旁,屋檐下那一群群甩牌的农民,等等。在部分农民中,有着“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之行为,缺少那种“争分夺秒”之精神。失去的都是效益,得到的均是叹息。
——效益比较观念差。经济观念差表现在农民身上,是外形经济收入看得重,算得切,隐性收入看不见;往往是期望值过高,“大钱赚不来,小钱不愿赚”,有些农民不进行效益比较,人家种果树,他也种果树,人家一亩地收入一半万元,他收入一半千元,甚至还赔钱,但是不总结经验教训,就象滚雪球一样,大雪球一圈,小雪球自豪地说“我也滚一圈”。岂不知,同样是一圈,周长就相差很大。
——和气生财观念差。在我们部分农民朋友中,遇事不是互谅互让,而是斤斤计较,岂不知,在计较中丢掉的是机遇,失去的是金钱。
——品牌意识差。我县是全市乃至全省的水果生产大县,但是我们的水果生产大县,但是我们的水果产业却大而不强;许多传统的名优产品(如马泉沟柿饼、向东百合)却强而无市。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创市场意识差。一方面多数农民还有一种“皇帝女儿不愁嫁”的观念,要么在家坐等客人上门,要么是达不到预期价格死活不卖。结果是错过时机,失去商机。另一方面,仍在延续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古训,不懂得“宣传也是生产力的道理,没有“酒香也要勤吆喝”的理念。当看着那堆积如山的农产品白白烂掉而怨天忧人之时,很少去想想花点广告费,支出点信息费,走向市场来推销自己的产品。
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来起作用。石头终究暖不出小鸡。要想农民增收,各级领导应尽职尽责,为改变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出力流汗,为提高农民素质奋力拼搏,为农民进市场创市场铺路搭桥。除此之外,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根本还在农民自已。
1)农民整体素质还不高,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突出表现:一是文化素质较低。据调查分析,农民劳动力中,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6%左右,初中文化程度的约占20%左右,高中文化程度的约占20%左右。二是思想僵化,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结构调整上,思路狭窄,不敢主动出击,存在等靠思想和过份依赖政府心理,瞻前顾后,怕担风险,不敢大胆地调整产品结构,不具备适应市场经济的应变能力。三是绝大多数农民对市场把握不准。从调查情况看,多数农民不了解和掌握市场行情,对市场需要什么,既不去研究,也不会去搞深入细致的调查,捕捉不到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在组织农业生产时,不是先看市场后抓生产,而是今年的生产看去年,对市场判断不准把握不准,造成的结果是“什么赚钱种什么,种出什么就赔钱”。
2.农民素质偏低,与农业现代化不相适应。在农民素质方面,我主要调查了以下四点:一是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8年,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占87%以上,高中文化程度只占9.8%。二是农民的科技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农民农业科技素质不高,进行农业活动大多依靠传统经验,接触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不足15%。三是思想观念。我县农民思想观念保守,缺乏进取精神,很多农民表示只要能够吃饱穿暖就别无所求,因此,很多农民仅依靠传统的种植业维持生计。四是农民对农业政策的关注力度。调查结果显示,有77.13%的农民从未关注过三农政策,19.7%的农民不知道三农指哪几方面,63.64%的农民仅靠听说获取农业政策信息。从这四方面来看,我县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一大障碍。
1.人的因素。突出表现为文盲半文盲的农民较多,劳动者素质不高。多数农民市场意识淡薄,适应市场的能力差,缺乏进市场、闯市场的劲头,满足现状,小富即安,不富也安;部分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还未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农村工作的要求,沿袭着传统的工作抓法,缺乏研究产品流通、研究市场、研究技术服务的本领。
4.农民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据统计,农村文盲半文盲的农民占绝大多数,即使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绝大多数缺少必须的技能。因此,在农村中,“无资金、无技术、无项目”的农民人数最多,“创业无心”、“创业无门”、“创业无能”的现象十分突出。
第五篇:礼泉以农业技术培训助农民增收(共)
礼泉以农业技术培训助农民增收 本报讯(郭创)7月17日-7月18日,礼泉县农业局在县职教中心举办了农业科学技术培训,这是该县深化农民素质教育、助农民增收的又一实质性举措。
据悉,本次培训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张宝军等三名专家采用新颖灵活,图文并茂的方式分别从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小麦、玉米高产创建及高效栽培技术,植物营养平衡施肥技术三方面为县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站全体干部职工、各镇(社区)农技站工作人员、各镇(社区)农业科技示范户160余人进行详细讲解,并且与学员互动交流,现场解答学员所遇到的的疑难问题。培训结束时,科技示范户纷纷表示两天的培训不仅让自己对农业科技知识创新和不断学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而且还掌握了高效栽培等技术,还想回去把知识向村民讲解,带动大家共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