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农民素质问题的研究
钟某人
关于农民素质问题的研究
1992年我出生在了农村,2012年我了解到社会对农村的一些问题仍然备受关注,尤其是农民素质问题。很多人都说农民素质低下,随地吐痰,破坏公物,横穿马路等等不文明的行为都被加在了这些农民身上,可我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农民都素质低,不是所有的农民都不文明,不是所有的农民都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不堪!因此,农民素质问题很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索。那到底什么是农民素质呢?农民素质,是指农民这一特定范畴的各种属性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它分为个体和群体两个方面。农民素质的基本内容是指农民行为过程中所具备的智能、技能、体能、思维方式、道德水准及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等。从农业生产的特点和行为特征出发,农民素质可概括为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经营管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等。
我们都知道,农民素质问题己成为我国党和政府及各个阶层高度关注的议题,其重要性已影响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发展的战略布局。随着知识经济大潮的来临,对改变中国农村经济面貌和农民素质的提高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此,比较客观地论述“中国农民素质”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提出提高农民素质不仅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中国农业实现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全球化战略的需要;提高农民素质不仅要提高认识,还要实行“综合性全面提高”战略,在教育、科技推广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综合治理,有效地推进中国农民素质的提高。
我国农民素质现状又是怎样呢?通过多年来大规模的农民教育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农村生产力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农民求知求乐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追求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更加强烈。农民的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广大农民衷心拥护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进一步增强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科学意识明显增强,崇尚科学成为农民群众生活的主流意识;民主意识逐步加强,关心社会、关心集体、当家作主的观念不断得到增强;团结互助、助人为乐、勤俭节约、勤劳朴实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了弘扬。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相对于我们要进行的大规模的新农村建设,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比较低,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新农村的建设,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我们党历来重视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道德素质,致力于农村社会文明的进步。毛泽东同志十分注重培养农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强调要在农村大力提倡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精神,倡导移风易俗。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概念,专门作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强调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广大城乡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再次作出《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若干问题的决议》,强调要以提高农民素质和奔小康为目标,破除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培育新型农民。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出发,强调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培养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
那么,农民素质对我国社会有哪些影响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是阻碍着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推进。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规模养殖和种植项目的选择确定,农业科技的操作运用,都对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现代素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如我县今年确定的紧紧围绕六大主导产业,大力实施农业 “423”工程和农业产业化“434”工程,而相当多的农民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是不适应的。结果导致农业产业化步履缓慢,农业经济效益整体不高。
二是制约着乡镇企业的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有些乡镇企业特别是一些资源型乡镇企业逐步萎缩。原来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景象,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到位,市场秩序的规范便成为昨日黄花。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许多乡镇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方法,运作方式仍停留在传统的手工业作坊时代,无法融入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之中。我县近几年实施“工业立县”的要求,加快经济开发区、天宇科技园、子牙环保产业园区的建设,加强5个中心镇的工业集中区建设,形成以县级园区为片,以乡镇集中区为点的网状格局,加快工业化进程,努力培育新兴产业,做强主导产品,实施名牌战略等,对农民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的素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是阻碍着城市化的进程。根据现代化的规律,现代化就是城市化的演进。对于一些现代化中等城市,城市化的主体——市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是农民无法达到的,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许多有知识的农民已经成为城市产业工人或经商的市民,而每年“民工潮”中成千上万的农民进城只能出卖原始劳动力,既不可能成为市民,也不可能成为产业工人,更有甚者在城市违法乱纪,造成了一些社会问题,更值得我们深思;依靠城市化带动现代农业,走农村城市化的路子,不失为途径之一,但是,首先是花大力气,全方位、多层次地解决农民的素质问题。
四是影响到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是靠科技支撑的,是同国际国内大市场相联接的,是现代经济的一部分,需要现代素质的人来操作、来推进,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需要劳动者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素质。科学技术一旦与劳动者结合,就会产生极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这一道理已被人们所认识。农业要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产品在名、特,优上下功夫,经营组织向规模化,专业化迈进;工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向现代化方向发展,门类繁多的第三产业蓬勃兴起。所有这些,都需要更多的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劳动者和科学技术人才去实践。总之,当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对人才的需求是大批量、高素质、全方位的,因此,必须把提高劳动者的科技素质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切实搞好这项规模宏大的人才系统工程。
建设新农村,关键是农民素质的提高。而我国农民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整体素质较低的状况,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它反映在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方面。其次,公共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缺少对硬件设施的投入。再次,由于放松了对农民的教育,长期“一手软,一手硬”,其结果是思想观念上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经济发展也是短期行为,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等等。尽快提高农民素质,使之适应新农村建设,要做的工作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要充分认识提高农民素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农村工作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是贯彻“中央1号文件”的具体体现,我们应当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高度来认识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到该工作的长期性。古人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战略任务,不可能突击性地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甚至在短期内只能增加投入,不可能立竿见影,马上收到经济效益。必须自觉摒弃短期行为,树立长远观念,扎扎实实、埋头苦干,力争用几年的时间,使我县农民的素质有一个根本性的提高。2.要以加大教育。培养新型农民要从教育入手,首先要抓好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目前,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的问题还是很多的。很多地区师资力量不足;因经济原因辍学者增多,给普及义务教育工作带来困难;而流动中的农民工子女就学难,是尤其应当重视的问题。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不断改革、完善教育体制和经费保障机制,切实落实党中央对困难家庭学生的优惠政策,确保每一个农民的孩子,包括农民工子女,都充分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坚决杜绝新文盲的产生,以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农民为目标,全面提高青少年素质,使这些未来的新农村建设者成为知识型的新农民。其次,加快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国家培养的主要是工业化人才,大学毕业生很少走向农村,服务农村,加之农村职业教育相对落后,客观上造成了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奇缺。加快培养和造就农村实用人才,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保证。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农村成人教育网络,形成多层次、多形式成人教育体系,让每个农民都有机会接受教育,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使他们真正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
3.要以加大物质投入为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物质生活的改善,农民群众求知、求乐、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但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文化需求极其不适应,最突出地表现为文化基础设施落后,为农村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总量偏少,质量不高。提高农民素质,应强化农村人文环境的硬件建设。首先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搞好村镇规划,改善村镇面貌,重视村镇卫生环境、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为提高农民素质创造物质条件。其次,要利用有限的资金投入,积极开发助学工程、电视进万家工程、万村书库工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工程,积极开发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市场,吸引社会资金投向农村文化建设,创作更多适应农村和农民需要的精神文化产品,努力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良好的环境能塑造人,良好的氛围能感染人。要注重发挥这种长效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坚持高标准、大投入,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牢牢地占领农村阵地。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提高农民素质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一定要加强农村的生产力建设,以农民增收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一定要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面促进和谐农村的建设。当农村的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之时,也就是农民的综合素质提高之时。
农民素质问题很值得研究,不仅仅是这几年,在未来的十几年内,这个问题始终都会在社会中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分析这些问题,对我国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很有意义,所以我认为目前国家能做到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农民的素质也就自然会提高,国家的发展会更好更快,社会也会更加和谐,我敢肯定,我一定能够看到那美好的一天。
第二篇:关于农民素质问题的研究
关于我国农民素质问题的研究
学号:20101774姓名:刘健
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关键阶段,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到今天,其瓶颈问题是“三农”问题,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关键也在农村,解决这些问题的瓶颈就在于农民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农民素质新农村建设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在动力,我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农民没有积极性,国家就发展不起来。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表现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不断增多,从事农业生产的绝大多数是老人、妇女和未成年人,农业劳动力的素质状况远不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一、我国农民素质的现状
农民素质指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经营管理素质、现代文明素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总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还有许多农民的素质与新农村建设不相符。主要表现在:
1.文化程度和受教育水平不高。有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素质。但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文化程度受教育水平偏低。据资料统计分析,在农村人口中,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占80%,高中文化程度占9.8%,大专及以上仅占1.2%,文盲和半文盲还占有一定的比重。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特别是劳动者掌握的文化知识,不仅成为人自身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直接关系农业发展的效率、发展潜力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2.科技素质普遍较低。懂技术是新型农民的基本要求。国内外研究表明,公民科技素质与受教育水平呈正相关。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加之农村职业教育普及率不高,直接导致大多数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接受能力差,不能有效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有资料显示,我国平均每百名农村劳动者中科技人员只有0.023名,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员0.0491名;而发达国家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1名农业科技人员,农业从业人口中接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达45%至65%。我国大部分农民还没有接受过系统正规的农技职业教育,受过系统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不到5%,远远低于日本54%的农业劳动力受过职业培训的水平。
3.经营管理素质缺乏。会经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农民参与市场竞争、增收致富的关键因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已经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但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意识淡薄,合作意识缺乏,农村分散的家庭经营缺乏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撑,不利于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标准化生产,很难有效聚集资金、技术、劳力等生产要素,特别是信息服务落后,农业生产盲目性较大,农户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4.精神文明素质偏低。一是关心国家大事,能自学运用现代化学习工具——电视,加强政策法规、政治思想、娱乐文化的学习。二是自觉节制生育,实行计划生育、晚婚晚育。农民应有强烈的责任和义务维护我国的人口政策,做到不早生、不超生,确保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三是农民服务消费支出比重,这主要反映农民文化
服务和生活服务水平的提高。四是讲究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自觉养成爱护公共卫生、环境卫生、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居住卫生的良好行为,防止环境污染,保持良好的环境生态平衡。
二、提高农民素质
提高农民素质对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提高农民素质,是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提高农民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提高农民素质,是广大农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融入现代社会文明的客观需要。树立科学人本教育目的观
教育要优先发展首先要以科学的教育目的作为指导,它直接影响教育价值取向和教育发展决策。近年来,教育目的功利性倾向过于明显,甚至有人提出了“教育产业”、“教育产业化”等观点,而忽视了教育最根本的、最本质的特征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在高等学校尤为明显。“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功能因其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而受到普遍重视和尊重,强调得过多;而人才培养这一根本功能却没有或实际没有受到足够重视,高校领导和教师精力投入以及办学经费投入等并没有真正保证教学中心地位,教学质量明显下降。人本教育目的论应该成为教育发展和教育决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以学生为办学根本,一切为了学生成才;另一方面要以教师为办学主体,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的劳动和成果得到尊重和认可。巩固农村基础教育成果
基础教育对于提高农民素质具有奠基作用,农民科学文化、思想政治素质首先得益于基础教育发展。发展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的基本条件。首先,认真落实《义务教育法》和“两免一补”等国家政策,确保基础教育公平。其次,要加大中西部地区扶贫力度,改善农村义务教育条件。再次,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着力解决农村失学辍学现象。最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既是解决好义务教育后和高中教育后的学生分流问题的有效措施,也是提高农民素质的主要形式。一是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切实办好职业中学,使之成为培养农民职业技能、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就业能力的重要渠道。二是办好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使之成为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主阵地,成为农村高中毕业生分流的主渠道。完善农村继续教育体制
学校教育是培养农民素质的基础,继续教育是持续提高农民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渠道。目前,我国农村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5%,76.4%的农民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文化科技素质低下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建立和完善农村继续教育和农民培训体制成为破解“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一是政府要加大投入,建立和完善以农民夜校、农民技术培训中心和远程教育等为主体的劳动技能培训网络。二是农村乡镇企业和龙头企业要建立职业培训制度,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三是建立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高等学校文化科技下乡。四是建立科学激励机制,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特别是要合理利用高校离退休老教师这支队伍,鼓励他们到农村参与农民教育和培训活动。建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农民素质现状之所以与现代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不相适应,重要原因在于现行教育成本分摊机制和农民教育投资出现了偏差。首先,农民教育投资特别是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投资欲望不强。农民基于农村教育资源不足、城乡之间差异和就业门槛与教育程度脱节等不健康认识,对教育投资做出了现实选择——偏好于鼓励和扶持子女参与“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残酷竞争以实现“跳出农门”改变命运,而对自身和回乡子女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普遍投资欲望不强。一方面是农民现实就业渠道单一,行业准入门槛不高;另一方面是现行分配机制没有充分体现教育成本与就业收益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脑体倒挂”现象普遍存在,进一步约束了农民教育投资欲望。因此,建立政府为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民自筹相结合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是解决农民教育投资不足,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的有效制度选择。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农民职业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要建立培训基金,加大员工培训投入,改变现行普遍存在的只用不育的不合理人才使用和培养体制;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加入农村继续教育和农村职业培训;敦促农民承担合理的培训费用和教育投入成本。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关键阶段,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到今天,其瓶颈问题是“三农”问题,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关键也在农村,解决这些问题的瓶颈就在于农民素质的提高。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片力量!
第三篇:农民科学素质研究
提升农民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的新思考
一、前言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人文素养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其中包含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
提升公民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品读研习精神层面的追求、实现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与艺术修养、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于2011年8月30日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实施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让讲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使公民科学素质再上新水平。他强调,公民科学素质是落实科学发展的有力支撑、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坚实基础、衡量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标志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这对于实现“十二五”规划具有重要而深远意义。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随着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顺利落实,政府在深化改革开放、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方面的着力关注,不仅国民的物质生活得到大幅度改善,而且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很大的提升,尤其是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实施工作成效显著,重点人群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行动扎实推进,科普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加强,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与优良人文素养的公民比例显著提高,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就当前的基层群众科学及文化发展状况来看,城市居民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显然进步于农民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农民是国家管理的最基层主体,可以说,其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建设对于国家来说是处于范围最广、难度最高,也是最基础的一环。为跟随“十二五”规划的步伐,推动深入最基层,扎根社会,全面推进全民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行动,努力提升农民科学与文化素养整体水平,全面跟进配合政府决策引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可持续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道路,本文对提升农民科学素质与文化素养进行了一些新的思考。
二、我国农民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现状分析
(1)现阶段存在的现象与问题
根据有关调查,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科学素质在科技不断发展的浪潮中持续走高,尤其是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推行之后。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公民科学素质的城乡差距也十分明显;大多数公民对基本科学知识了解程度较低,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更为欠缺,而农民群体在这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一些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普遍存在,愚昧迷信在某些地区较为盛行,科学素质水平低下,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之一。在我国一直就有着悠久的重文化、重修养的人文传统,但其因为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农民群众“重物质、轻精神”的思想愈发突出,越发不注意思想道德修养,在物质迅速增长的情况下,人文熏陶在农民群众中的进步显现的并不明显。农民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的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农业技术知识缺乏,科学技术水平偏低
在农业生产中,农民群众主要依靠长辈们言传身教来获得技术,大部分农民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农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其不足表现为:
① 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如收割机、犁田机„„但是农民对于农业技术知识缺乏,使用以及维修这些先进机器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不仅资源得到浪费,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
② 农作物种植时间分配、种植密度、施肥数量、除病周期及药剂分量等都不够科学。虽较以前农作物产量大大提升,但是目前实际产量与利用农业技术培植的农作物的产量还是偏低,产量提升空间依旧比较大。
③ 农业养殖技术没有引进与落实,包括渔业养殖、畜牧业养殖。饲料的生产与引进给养殖业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目前农村出现的猪瘟、鸡瘟、狂犬病等病毒蔓延依旧没有得到重视与防范,农民群体在“大**”中依旧是损失最重的受害群体。
④ 农民群众对于农业科技的认知接受能力也较弱,大多数农民对于农业新技术、新产品表现出消极观望的态度,能看懂农业科技知识的很少,很难掌握要领。
2、与外界科学发展信息脱轨,封建迷信现象依旧存在
当前,有线电视、数字电视已经迁到农村,虽然农民群众能够通过这一渠道获取一部分的信息,但并没有引起重视与关注,对政策动态、经济方针、科学技术新发展„„表现出了严重的滞后性和空白性。因农民群众科学意识薄弱,面对各类困难与挑战,他们仍寄希望于封建迷信行为,通过封建迷信活动求医治,驱鬼神,“算命先生”“风水先生”风靡,进一步隔离了农民自主学习科学技术知识。
3、忽视农村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保意识不强
当前政府大力推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但在农村地区这些观念对于农民来说,似乎与他们毫无关联,主要现象有:随地乱仍“白色污染”,耕地、池塘、小溪、山地等随处可见;人均耕地大量被占用,尤其是基础设施、乡镇企业大量占用;农民受物质利益驱动,部分水田改种经济作物,人均耕地逐渐减少;水资源浪费严重,污染也在逐渐浸染;商业化砍伐移植树木,给农村绿色植被划出了一道道的伤口;农民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等不合理操作,使得耕地肥力下降、生态自我净化能力下降,废水废气的乱排放更是给农村生态环境抹上了一层层阴影。
4、日常生活方式不科学,身体素质不高
从历史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来看,农民的生活条件与生活方式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就目前高速发展的经济和文化的结果来看,农民群众的生活方式与其极不和谐。首先表现为:健康保健意识几乎接近于零,膳食结构不合理、农民身体健康得不到保障并且受到严重影响,缺乏健康举措;其次,日常休闲娱乐方式不正确,“赌博之风”只增不减;再次,医疗卫生、食品卫生等都没有跟上城镇水平。
5、“跟风走”的现象严重,民主管理意识淡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农村的政治文明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农民的民主管理意识也在逐渐的升高,但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缺乏自己的主见与判断,“人云亦云、人为我为”的现象层叠不起,导致很多不正派、无组织的行为出现;民主选举混乱,投票随意,缺乏理性,无组织性;法律意识淡薄,被侵权时维权意识薄弱。
6、整体道德素质水平不高,精神生活匮乏
提升农民的科学素质是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社会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当前农民大多数都是呈现金钱至上和利己思想;个人利益摆前,国家和社会利益至后;社会正义感、尊老爱幼、责任感„„逐渐流失;荣辱观、价值观偏离正确轨道。不仅存在道德失范,而且还存在道德失衡、失序的现象,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谐社会建设。
以上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都不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新社会、绿色社会、法制社会、民主社会的特定内涵。一方面阻碍了农村、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更是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实现。胡景涛总书记说:提高农民素质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但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破除小富则安、封闭保守、急功近利的意识条件是农村生产发展,农民增加收的基础,也是社会长治久安的长久之计。所以提升农民群众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迫在眉睫。
(2)农民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偏低的原因分析
农民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化农村的基石,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影响其偏低的因素与原因涉及到各个方面,本文主要从内在的主观方面与外在的客观方面进行剖析,来寻求突破性的对策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化农村的建设。
1、内在主观因素分析
农民是提升科学素质与文化素养的主体,是农业科学技术的接受者和最终使用者,来自农民自身的因素对其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其思想观念与行动直接影响着农民学习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知识的意愿和农技推广工作的时效性,内在的主观方面无疑是决定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高低的主要因素,其主要涵盖以下几个因素:
① 受教育程度偏低。据有关数据统计,当前农民受教育水平大部分处于初中和初中水平以下,农民对于新农业科技知识与技术了解少之又少,学习能力也很差,实践运用能力也很低。这是制约农民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的关键因素。
② 思想固化,受小农经济思想牵制。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小农意识已经解体,但农民生产都是依赖老辈们传授经验,受以前“自给自足”思想的影响,固守陈规、安于现状,不愿意去接受外部新的事物,安守于自己的圈子内,不关心外部世界的变化和发展。在思想意识上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过来。
2、外在客观因素分析
外部环境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作用任何事物并形成一定的结果,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与农民所处的环境脱离不了关系,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造就一个高素质的人才,广大的农民群众也是如此。目前,影响农民群体科学文化素质的外部因素主要做如下总结:
① 缺乏基础设施。农村可以说是整个社会最基层的地方,一般实行发展大计都是优先从城镇出发,相对于城镇来说,农村知识资源的来源确实屈指可数,没有相关的技术资源书籍、没有拥有信息快速更换得网络铺设、没有参与交流的畅谈场所、没有投身健康的活动地盘。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造成农民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偏低的原因。
② 政府重视力度不够。受城乡二元制的影响,农村的发展远远及不上城镇发展的速度,尤其是在教育这一块,农村仅仅还只是局限于应试教育,对于其他应用知识与视野的开拓都没有涉及。农民都存在这样一种思想—读书走出农村,大量优秀人才从农村流失,出现一种“逆淘汰”的现象,知识性人才都被流失出去,而素质偏低的人都被留在了农村。政府资金拨发力度不够,资金缺乏,农民学习网络体制无法实施,这些因素进一步导致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水平偏低。
三、提升农民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的对策与具体途径
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为指导,全面推动农民科学素质提升方案,切实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以下是实现目标的对策以及措施建议。
1、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断地向农民灌输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培养农民群众神圣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引导其积极创新,不断解放思想、发展自身。
开展定期思想政治学习。由村党干部组织实行,定期对国家先进的政治思想、政治体制进行指导学习;由先进代表进行督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切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学习小组,就有关思想实行干部与农民讨论学习,充分发挥农民的创新精神,提高自身民主管理意识;树立思想政治先锋模范代表,进行表彰奖励,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2、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古语有云: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成就什么样的人。依此而言,提高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必要途径之一,只有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才有保障。笔者依据当前我国农村大部分的实际情况,以事实为依托,提出一下措施:
建立相应的农村“图书管”设施、“农民书屋”等公共知识资源机构,引进公共网络设备,倡导农民及时自主了解农业科学技术以及外部市场动态;依托农村中小学、村党员活动室等组织场地,建立公共学习场所,开展农业技术学习交流活动、文化探究、文化塑造等活动,促进共同进步。
倡导当地大学生或者各地学校捐赠书籍资源,形成可再利用资源的循环利用;倡导当地乡镇企业赞助配备书籍、专业人员指导、相关硬件设施等,促进农企共同发展。
建立公共娱乐交流场所。如:当地特色文化学习馆、村民活动健身中心、文艺活动室等。切实提高农民身体素质、丰富农民精神娱乐生活。
3、开展科普宣传与培训
日新月异的环境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在以加速增长的速度更新与换代,对于我国第一产业—农业的研究更是处于第一线,其不仅要有力的支撑全国十几亿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而且要为我国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做出极大贡献,普及农民农业技术知识与技术,不仅能够推动农业生产的迅速提高,而且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强大动力。
凭借本地大学生的优势资源,开展大学生进行“下乡”活动,利用宣讲、科学演示、实地操作等方式坚持以宣传科学发展观为重点内容,重点普及先进实用技术,宣传和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保护耕地、健康卫生、反对愚昧迷信和陈规陋习等观念和知识,对当地农民进行相应的科学素质与文化素养的指导培训。
成立科技咨询服务站、农民问题反馈小组,定期针对当地的农业经济方式,邀请专业学者对相关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与指导。
利用农村科普栏、科普橱窗、公共网络设施服务,手机信息平台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宣传科学技术知识和相关法规政策,推进他们及时了解科学技术动态,教育他们知法懂法、遵纪守法、依法办事、使其牢固树立法制观念,提高其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
开展农民业余技术培训,不以伤害生态与环境为前提,推行多样化的生产方式,用以创造经济与社会效益。以农村先进代表为领头人,带动后发群体,开展科学技术、职业技能、岗位职能示范。
4、改进农村管理体制,增强民主管理意识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大胆引进优秀人才,构建高效人力资源管理团队。人是一切价值创造的根本与来源,发挥着核心作用。拥有一个高效的领导班子,切实关注民生、以“惠民生、和谐农村”为重点,才能有效地把广大农民群众紧紧地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把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落实到基层,为提高农民素质和推动社会进步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对村干部绩效评价体制进行完善,将资源节约、绿色环保、生态和谐等概念引入干部工作评价,而不仅仅局限于以生产力为指标。完善村务公开制度,不断增强农民群众“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意识。构建官民一体管理团队。切实以“全民参与”为指导,从推进基层民主建设上着手,就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事务,选举农民代表或全民参与决策,落实“民主议事”制度,这样既有利于提高村组织管理效率,又能着实从贴近农民、贴近实际出发,以农民利益为主线,创造农村安定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区环境。
建立激励机制。对于村内“致富能手”、“知识达人”、“技能达人”、“学习积极分子”等,及时给予表彰奖励,以此来激励带动其他农民自主积极投身于自身素质的提高,增强农民群众的自觉意识。
5、建立村内示范团体
选拔一批优秀农民,以职业教育、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提高其生产技能。抓住关键群体,建立优秀团体,发挥“先学带动后学”的效应,充分体现先锋模范作用。对于农民来说,看得见的利益才是最吸引人的,建立示范团体不仅可以消除农民个人风险忧患,还可以发挥“1+1>2”的团队效应,最大化产出。
6、解决农民医疗保障,提高农民身体素质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物质温饱已经不再是农民头等关注的部分,健康素质逐渐进入农民群众的眼帘,也有很多农民对身体健康的追求已由传统的求医问药转向身心愉快、健康长寿上来,开始对各种问题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按照“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健体系,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的总体部署,认真落实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抓好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满足农民身体健康的基本需求。建立体育活动中心,开展各种体育健身活动、文体活动。丰富农民日常生活,改善农民日常不良生活方式。
7、成立文化小组,创建精神文明
一个国家人民的素质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要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目标,得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尤其是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针对我国农民群体文化事业发展严重不足,农民精神生活匮乏,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途径出发:第一,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开展以“文明户”、“文明村镇”为主要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对广大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第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对于农民群体中存在的不良风气与习俗,不论老人、小孩还是中年群体都采取以互相监督的形式进行日常行为规范,并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第三,开展丰富多彩,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发扬文化古韵的农村文化,使得农民群体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精神文化修养。
第四篇:农业现代化之农民素质研究
农业现代化之农民素质研究
----对津市市农民素质的调查
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农民是农业现代化的主体,也是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研究农民素质,对于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笔者以津市市为例,用时5个月,深入到全市7个乡镇的19个村及涉农相关单位,就津市市农民素质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并进行了较为深入思考。
一、农民素质的现状
1、文化素质有所提升,但务农农民素质仍然不高。随着“普九”义务教育的不断深入,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提升,全市乡镇农业人口总数119541人,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4.22%,初中文化程度占42.16%,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23.62%,平均受教育年限达7.5年,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19年,但真正意义上以土地为生存工具的务农农民文化素质并不高。一是初高中毕业生返乡务农的少。2011年,全市普通初中毕业生3160人,继续学习的2911人;普通高中毕业生1587人,继续学习的957人,无一返回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二是外出务出农民文化素质提升。目前,全市乡镇劳动力资源数75193人(男39673人,女35520人),外出务工 33063人,其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就达11354人,同比增长了21.4%,占到农村高中文化以上总人数的41.4%,在家务农的劳动力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6051人(占在家务农劳动力的38.1%),其中文化大革命时期毕业的占83.7%,由此可见,在家务农的劳动力是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文化素质整体偏低。
2、科技素质渐有提高,但实用技能仍显不足。目前,全市农村各种人才共5878人(平均受教育年限7.0年),比去年同期增长2.2%。其中乡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699人,获得农民技术人员职称或“绿色证书”的专业技术骨干208人,农村种养能手、科技示范户、专业技术协会中的骨干2591人,具有一技之长并能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能工巧匠1945人,为农村科技成果扶持、农产品销售牵线搭桥的农村经纪人435人。全市农村共有专业技术人员243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26人,初级职称212人。从人数看,虽然在不断增长,但也不可忽视,全市每20个农民才有一个实用技术人才,这严重制约了实用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针对农民实用技术提高的送技术下乡,每年开办各类培训班80多场次,培训人数上万人,但理解掌握技术理论和技能的受训农民不到13%。据李家铺乡土桥村反映,去年8月,农业局技术人员到该村进行柑桔栽培技术讲座,受训农民83人,真正全面掌握的仅5—7人。
3、政策法制意识增强,但大都处于低下水平。通过走访、座谈、问卷形式,先后调查了167个农户,发现,一是对国家政策2 了解较多,知晓中央连续出台了四个“一号文件”的占46.7%,知晓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占53.3%,知晓全面直补、良补的占94.6%,知晓国家、省、市通村公路补助资金的占100%;二是在法制上,知道遇到纠纷和伤害后可上访,也可请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从这个层面上讲,农民政策法制意识在不断增强。但另一方面,不容忽视的是,有90%的农户认为,上访是当前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法律只是个辅助手段。同时,他们也认为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是不会花费精力和财力维护自身权益的,当他们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选择忍气吞声。
4、思想道德素质增强,但不良风气大有市场。随着社会发展,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不断增强,在前年的新农村建设中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捐款捐物,筹工筹劳,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不断将全市新农村建设引向深入。但不良风气仍有其生长的土壤,走访调查中发现,每个乡镇集镇都有麻将馆3—5个,笔者所到19个村见到了31桌麻将,参与人数近200人,其中某村村支书就是一麻将馆长,美曰茶社;某个村18个组,有12个组建有土地庙,其中2个土地庙琉璃盖顶、富丽堂皇,花费5000多元,面积达4个平方米。
二、提高农民素质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津市各级、各部门从建成农村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出发,坚持不懈、齐抓共管,多形式、多渠道地提高农民素质。
1、创建先进典型,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各乡村结合实际积极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尤其是现在紧锣密鼓开展的农村环境整治活动,一月一调度、一月一排名,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卫生户、“好媳妇、好婆婆”、优秀党员、小康文明村,设立“红白榜”,引导农民牢固树立“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文明卫生理念,努力倡导文明新风。新洲镇黄林堰村,评选了“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好青年”等先进典型,起到了良好的带动效果;保河堤镇中南村多次进行村民环境卫生大检查,实行评比赏罚制度,潜移默化地使群众形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居家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2、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
首先是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农村义务教育落到实处。从2007年春季起开始,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全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杂费,同时对贫困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即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贫困生寄宿生活费),并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有效地保障了学校运转,减轻了市民负担,降低了辍学率,巩固提高了普九成果,有力地推进了津市市教育的均衡快速发展。其次是坚持为“三农”服务,积极发展农村职业与成人教育。以市农广校为载体,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在全市启动了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提升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农村第一线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使他们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带头人、4 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发展农村先进文化的带头人。再次是对于失地农民因地制宜进行再就业教育,提高其谋生技能,适时转岗,以此“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3、开展多种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一是开展以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绿色证书培训,据调查统计,近十年,累计培训1200人,获证农民700多人,结合培训推广农业技术20多项;二是组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使全市65%以上农民掌握了1-2门 实用技术,有1500多人领取了《种养殖技术合格证书》,1200多人领取了经纪人证书,培育乡镇教学示范点11个,科技示范户2200多户;三是开展种苗工程培训,去年推广了20多个优良品种;四是农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共培训核心农户2000户,辐射农户10000户,集中办班47个,培训人数3423人,入户指导累计达9107次。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技术讲座22次,受训农民达3000人;五是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五年来共培训农村劳动力7500人,转移就业7200人,转移就业率达到96%。
4、加快软硬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行为修养素质 一是加快完善津市市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以来,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1.18个亿,建成通村公路187公里、通乡公路4公里,新开通农村客运班线3条,高标准改扩新建同心、五泉等村级阵地43个,建成宜居住宅45栋,新建高标准养老院6 座,解决了21025名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沼气池2021口,改厕9150口。同时,还实施了以“三清”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整治活动,极大地改善了农村面貌。二是完善乡规民约。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结合津市市各乡村民俗民情,制定了村规民约,有效地规范了村民行为。保河堤镇就将“三清”维护各方面的工作以“村规民约”的形式约定下来,有效维护了村内整洁,村民卫生意识进一步增强。
5、开展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的民主政治意识
一是通过全民普法教育、送法下乡和对农民的法律援助等普法活动,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全市有组织、有重点,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共出动宣传车120多台次,印发材料3多万份,培训农村干部600人次,覆盖农户5万户。二是广泛推行以农村“政务、事务、财务”为主要内容的村务公开及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加快了农村民主化进程。
三、制约农民素质提高的因素
1、职业教育发展滞后。津市市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起步较早,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涉农专业也逐渐走向了没落,教学设施普遍陈旧,师资力量比较薄弱,致使农民接受二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2、农技体系建设弱化。税改前,作为津市市农技推广主体的原乡镇农业机械管理站、畜牧水产站、农业技术推广站、林业站、企业办,共有工作人员335人,税改后,只保留牌子,五站合署6 办公,成立农林总站,定编4—5人。通过竞聘上岗,全市乡镇五站人员精减到43人,分流292人。其中7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在编在岗的38人中上岗23人,其中站长和农技专干岗位上的14人,提拔担任副乡(镇)长的4人,竞聘上其他岗位的5人(农税员、计生专干、司法助理等),内退买断的15人(其中50岁以上的2人)。这造成了农技推广人员的大量流失,农技体系不断弱化,致使农业科技不能正常推广。
3、农业效益依然低下。去年,津市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710元,增长了11%,外出务工人员平均工资接近19000元。两者对比,农业效益明显低下,在同等条件下,稍有学识能力的青壮年劳动力绝大多数选择外出务工。在大多数年轻人的思想中,认为务农是很没出息的事情,是一种低能力的体现,而且是费力不挣钱。
4、文体事业逐步淡出。7个乡镇文化站有名无实,村级农民夜校真正运作的屈指可数,远程教育流于形势,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资源浪费。
5、管理教育不够深入。对于农民一些不良的习气重罚轻教育,法制宣传还不够深入。另外,党员流失较严重。保河堤镇共有农村党员846人,其中40岁以下的党员256人,有75人外出务工,占40岁以下的党员的29.3%。
四、提高农民素质的对策建议
发展农业首先得提升农民素质,农民素质是农业现代化的决定因素。因此,在农业比重偏小的津市市,提升农民素质的总要 求是,加强对农民素质的研究,将提升农民素质纳入到津市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并列入对基层涉农部门的考核之中;加大财政投入,整合培训农民的教育资源,使其充分地发挥提升农民素质的作用;鼓励流出的青壮年积极回乡创业;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吸引优秀人才留在农村、扎根农村,从根本上扭转老弱病残孕懒穷几类人闹农业的现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重点做好把握以下要素,以此提高农民素质。
1、以发展农业经济为抓手提升农民素质。“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受制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了,农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立和完善了,农民的素质自然会得到很大的提高,生活都维持不了,自然谈不上生活质量。一是因地制宜,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培植主导产业,树立乡村品牌。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在发展农业生产中不断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二是政策扶持,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市委市政府要出台鼓励发展乡镇企业的政策,扶持以农产品深加工业为重点的农村二三产业,扩大农村劳务输出,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在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过程中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2、以教育培训为手段积极引导农民跟上时代要求。农业现代化需要一批掌握一定技术的新型农民,因此开展广泛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是直接提高农民素质的根本途径,也是农业现代化与现代农民直接对接的捷径之一。因此,针对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要8 做到,一是多样化的培训方式。根据津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采取长短结合、立足长远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对文化基础差的农民重点进行现场服务指导,按照手把手的方式培训以取得实效;对文化基础相对好的青年农民,根据市场和个人兴趣相结合开展中、长期的就业技能培训;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相应条件的人员,组织创业培训;鼓励、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分流;利用现代媒体诸如网络媒体、广播电视等现开展远程培训。二是合理化的培训内容。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研究农村资源现状,把握农民培训需求,因时因地因人而不同,科学设置培训内容。三是项目化的培训管理。对于农民的培训,引入项目化管理,主要实施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阳光工程培训”、“农业远程培训”,分层次、有目的、有计划的提升农民素质。
3、以农技推广体系为依托助推农民科技知识的提升。近些年,津市市为提升农民的科技知识水平,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一是加快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改革,依照“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要求,科学合理的设置机构,理顺管理机制,配备适格人员,保障履责经费,让农技人员在搞好农技推广的同时,按照农民的需求,搞好技术服务工作。二是有计划地扶持一批具有一定素养的农业大户,发挥农其农业科技推广普及的带头示范引领作用。在羊群效应的作用下,推广农业科技,以此提升农民科技素质。三是按照 现代农业的要求,鼓励多元化的经济组织进入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领域,融入基层经营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助推农业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这也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重要途径。
4、加强调查研究,建立完善提升农民素质的长效机制。无农不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要加强调查研究,做到听民声,顺民意,加强对农民素质问题的调查研究。农口各部门以及乡镇政府工作人员要深入农村,下到农户家中,访问贫苦农户,了解群众生活疾苦,研究指导农户的生产,在活动中真正倾听到了基层群众的呼声诉求,特别是与农民群众同吃同劳动,切实增进与农民群众的感情,以此制定提升农民素质的计划,建立完善提升农民素质的长效机制,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2013年8月10日
作者:
唐群,中共津市市委党校副校长 高级讲师
第五篇: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摘 要]农民收入问题,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战略性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三农”问题的集中反映,增加农民收入对于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新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关于如何提高农民收入作了详尽的分析。
[关键词] 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建议
促进农民增收,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必要保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农村改革三十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长期困扰我们的农产品短缺时代已永远成为历史。农村、农民也已摆脱了贫困状态,基本实现了小康。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呈现出一片祥和兴旺的景象,但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日渐凸显。
一、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我国农村农民纯收入年递增速度从1996年的9%下降至2000年的2.1%,下降了6.9个百分点,农民收入连续4年下降,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未出现过的现象,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到2.8∶1,接近1949年的2.84∶1的历史最高水平。江宁区也同全国一样,有不同程度下滑。根据目前该地区农村的实际情况分析,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有政策因素、市场因素、自身因素等。
政策因素。一是农民土地承包制度与新时期新形势的发展不相适应。土地所有权不能得到合理流动和转让,限制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一些地方出现了有田无人种(抛荒)和有人无田种的怪现象。个别政府部门和单位打着“示范”旗号,转租农民承包田,变“示范园区”为部门和单位增收的“小金库”。另外,还有的以发展为名侵占农民土地使用权,如某某专业种(养)植园地等,农民被迫低价出让土地使用权。二是对农业的投入不足。从全国来看,1991年~1995年国家财政支出中,农业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0.6%、10.01%、9.49%、9.2%、8.4%,1997年降到8.3%,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与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七五”期间为5.3%,而“八五”期间降到3%。此外加上金融部门受到金融体制的限制,对农村、农业贷款投放相当不足,从而导致了优良品种和先进科学技术得不到及时推广,农业机械陈旧落后,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无法抵御自然灾害的冲击,局部地区又回到了“刀耕火种”时代。三是农民负担过重。其一是维持基层政府运转的费用。有统计资料表明,县乡两级财政供养人员占全国供养人员的71%,而财政收入只有全国的21%,七站八所,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因官设位,政府财政负担沉重。在这次机构精简中,江宁区乡镇由原来23个减为17个,行政村由343个减为248个,精简各级干部1000人,为此每年可减少农民负担3000万元。其二是承担义务教育的费用。我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在接受义务教育的总人数中70%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虽由中央、省、市、县、乡镇几级共同承担,但乡镇承担高达78%之多,而最终农民承担达80%左右。其三是各种乱收费现象屡禁不绝。农民除应缴农业税等外,基层政府和各部门乱开口子,巧立名目现象时有发生,给农民增加了沉重的经济包袱,激发了不少社会矛盾,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2.市场因素。加入WTO后,我国的农业发展将面临着重大考验。如何面对市场,应对国际农产品出口竞争的挑战,将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增收。从客观上讲,市场激烈的竞争和复杂多变给农民带来很大的震荡,国内市场空间有限。目前我国城乡人口占比是3∶7,而农产品是7个人生产,3个人消费,卖方市场自然转向买方市场。“卖难”现象尤为突出,依靠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潜力极其有限。而我国长期以来在农产品生产上注重的是数量上的扩张,而忽视质量上的提档.使其缺乏国际竞争力,出口数额有限。从主观上讲,在生产和经营上仍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小农”思想,严重缺乏市场意识,单兵作战,而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方式难以抵御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冲击。自身因素。江宁区是一个农业大区,由于历史原因,城乡差别比较明显,农村发展较为滞后,因而农业作为弱质产业,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严重影响到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一是农民素质较低。目前江宁区现有农村劳动力33.6万人,其中大中专生占1.8%,高中生占9.3%,初中以下占89.9%,由于文化素质低,导致综合素质上不去,接受新事物慢,运用现代科技能力差,致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力弱。就业门路窄、致富机会少,造成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的浪费,严重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加。二是人多地少,农业资源匮乏。目前江宁区人均拥有耕地0.8亩,林地2.85亩,水田0.48亩。撤县设区后,东山镇将纳入南京市主城区,大面积的开放开发、人口不断增加、基建规模不断扩大已成定局,而原先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农业资源下降和农业生产规模上升的矛盾日趋激烈,这都将给农民增收带来阻力。
二、如何增加农民收入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在全国实现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实现农村小康的关键在增加农民收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地方党委和政府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是实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的具体体现,应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采取切实有效的新对策、新措施。
1.更新观念,增强市场、服务、科技意识。具体应做到提高三种意识:一是提高市场意识。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产品出现了结构性过剩,“卖难”现象时有发生,它已成为影响农民增收的一道屏障。首先要以市场为导向,适时调整农产品的种植(养殖)品种、规模,既要立足于当前效益又兼顾长远利益,既要满足市场需求又要依据自身实力;其次是抓好流通,以江宁市场为依托,辐射南京和周边城市,以水、陆、空便利交通为桥梁,以特色农产品为龙头(如横溪西瓜、土桥大米、禄口獭兔等),在大、中城市设立营销点,使农产品的外调、外运、外销灵活运转,自然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生产——储运——销售——信息反馈的良性循环机制,围绕市场、重视市场、研究市场、开拓市场,最终达到建一方市场、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新理念。二是提高服务意识。基层政府当务之急就是转变职能与角色,充分发挥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优势,搭好舞台,让农户上台唱主角,政府做好服务甘当“配角”,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江宁区横溪镇为促进本地区农产品升级,不惜一切代价花巨资每年为瓜农举办一次 “西瓜节”,使“横溪西瓜”不仅在全省乃至华东地区闻名遐迩,成为带动横溪农村经济发展的龙头,就此一项就使瓜农人均增收350元。三是提高科技意识。首先必须加大科学技术宣传推广力度,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送知识、送科技、送信息下乡,使优、特、新品种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被广大农户所接受、信任和应用推广。委派责任心强、业务精的科技骨干、专家、学者深入到农户、田头、场棚,为农户排忧解难,结合实际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渔则渔,不搞行政命令或形象工程。其次是农民自身应不断增强科技意识,加大对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投入,提高自身档次和科学文化综合素质,依靠科学技术发家致富。
2.夯实基础,采取多投、少取、调整的方法。“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实现强民富民关键在于夯实农业基础,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从多方面、多层次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一是多投,从多方面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快农业的发展。必须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继续抓好大中型水利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大对农村的电、路、沟、渠、坝、库、闸和农业机械等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的投入,逐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要在努力增加对农业补贴数额的同时,切实改进补贴方法,逐步建立农民收入直接补贴制度,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逐步完善金融体制,加大对农业的放贷尤其是放宽对农户的中短期小额贷款的政策,简便手续,建立信用等级评估体系,大力支持农业生产经营所需资金,切实为农户服务。二是少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抓好农村税费改革,切实把减轻农民负担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比如近几年对电力农网进行的全面改造,重新调整线路,更新设备,减少自然损耗,严厉打击偷电行为,统一电脑计费,杜绝了关系电、人情电,为农业每年减少电费支出达50%以上。坚持按中央“三取消、两调整、一改革”即:取消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行政事业性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整农业税和农业脱产政策;改革村提留征收办法的内容,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等,探索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真正使农民通过减负促增收。
三是调整。为了顺应市场的需求和加入WTO后的需要,紧紧围绕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这个中心环节,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因地制宜地引导农民自主调整种植、养殖结构,使油粮经济二元结构向多元结构转移,大力发展畜牧业、水产业、蔬菜业、林果业等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创品牌、创名牌。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切实解决农村过剩劳动力问题。
农民税收政策对农民收入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村税条例》,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全部免征牧业税,终结了实行2000多年的农业税。相关学者关于取消农业税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提出了相关的看法。戴天放①研究认为取消农业税在短期时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相当明显直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其长期趋势却表现为农民增收效应递减,主要是农业税减免引起市场交易成本如农资成本、人工成本增加和引起政府农业服务职能萎缩等。贺景霖②分析了河南省周口市农业税费减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认为农业税取消后,降低了农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了农业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但由于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加工技术含量低,农产品生产流通企业资金缺乏,农民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开放意识相对淡薄,农业产销信息不畅通,农民科技素质较低等方面,农民收入增长仍然有限,仍未根本扭转城乡收入差距大的局面。
赵乐俊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中提到: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日益突出。其根本原因是,一是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和对外开放的变化,这是导致农民收入增幅持续下降的根本原因;二是农业的产业化生产程度低和非产业发展缓慢。③
冯招容在《农民收入增长的体制性障碍研究》中提到:当前农村经济体制不完善阻碍农民收入增长,主要表现为,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不健全,二是市场制度的不完善,三是乡镇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四是农村财税制度不完善。④
在增加农民收入的改进措施中,赵乐俊在文中提到: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是,一继续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二是加快培训、劳务输出以促进增收;三是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增收;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增收。⑤
潘盛洲在《农民收入问题:现状、原因及对策》中提到关于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政策建议:直接面向农民的政策措施,一是稳定粮食保护水平,切实做到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二是由政府承担费用,免费向农民提供优质良种和有关科技服务,三是对购买大型农机具、修建住房的农民提供消费信贷;有关宏观经济政策措施,一是积极推进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扩大农产品出口,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战略,促进乡镇企业再次腾飞,三是加快城镇化步伐,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