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民素质与农村小康
农民素质与农村小康: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言献策
“农民素质与农村小康”网上座谈会发起缘由
[主持人] “三农”问题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日常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在各地各部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动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形势下,我们非常高兴的请到诸位嘉宾和各位网友进行交流,一同为加强和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言献策。下面我们首先请中宣部宣教局的刘晓航副局长,谈谈为什么举办这次活动,初衷是什么?
[刘晓航] 很高兴能够有机会和大家交流,大家知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生活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组织这次网上座谈会,目的就是围绕“农民素质与农村小康”为主题进行在线交流和讨论的方式,听取社会各界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观点和建议,探讨和改进工作办法,以便更好地贯彻中央的精神,进一步推动这项工作。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进展
[主持人] 你一直长期从事农村的经济建设和教育工作,我想请你谈谈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的进展情况? [刘晓航] 我们这里所说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主要以提高农民素质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创建文明村镇为主要形式的群众性创建工作,它是农村群众移风易俗的伟大创造。据初步统计,现在全国约有92%以上的乡镇和86%的村开展了这项活动。
党的十六大以来,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中央精神,从新时期农村工作的实际出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力加强改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如江西开展了评选精神文明乡的活动,海南、河北开展了文明生态村的创建,湖北开展了新村建设和“四通四改四进家”的活动,山东济宁开展了创建文明一条街活动,福建南平开展了科技文化下乡活动,广西柳州开展了科普、文化、卫生、计划生育和安全的五进村创建活动,甘肃的金塔县开展了“网络连乡村,信息进万家”活动,宁夏开展了创建农村文化活动。同时中宣部、农业部、科技部、卫生部、文化部等14个部委都从不同侧面以不同方式推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了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多姿多彩的活动。
新时期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点和乡土特点。形象地说是两个文明一起抓,两个成果一起要,口袋脑袋一起富,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始终与物质文明建设紧紧连接在一起,而不是游离于经济建设之外。如文明生态村和文明信用户的活动都是一起富。二是高度重视思想道德方面的建设,始终把培育和弘扬伟大的民 族精神作为重要任务,把引导农民解放思想作为重要内容,把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作为重要内容。三是沿着内外两条线同时展开。在农村内部主要引导农民开展创建文明户、文明村的活动,改善农村环境、增强服务和造福农民的能力。从农村外部主要是着眼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大力开展城乡共建、居民共建、三下乡、西部助学和送温暖献爱心等活动,引导全社会的力量关心和支持农民,为农民多办好事、多办实事,在共建中传播先进文化,营造一种新的党群关系。四是以亿万农民群众为主体,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引导广大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逐步转变社会风气,提高社会文明水平。
新时期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与时俱进的可贵品质。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连片创建活动异军突起、方兴未艾,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载体。由于党的改革开放和富民政策,一部分农村、一部分农民已经先富起来,形成一个相当庞大的社会群体,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取得了可喜成绩,展示了新时期农村的美好前景。
总之,近年来的农村文明创建活动在继承中创新,在服务中发展,为农民群众实实在在地办了一些事情,也创造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新载体、新经验,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党要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巩固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无疑这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一定要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 的执政基础的高度,充分认识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围绕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奔小康的目标,坚持贴近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贴近农村的日常生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更好地为“三农”服务,为促进城乡共同进步和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
我国农民素质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求还有差距 [主持人] 通过刘局长的介绍,我们知道,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的增收致富本领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接下来我想问一下陈副司长,你在农业部科教司工作,想请你谈谈当前我国农业科技的状况,下一步我们在这方面主要有什么打算
陈凤秀]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农村劳动力有4.8亿,我们农民是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我国重要的人力资源,农民科技文化的素质高低不仅影响到农民的生活、农业的发展水平,而且还关系到我们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从目前来看,我国农民的科技水平还不是很高,我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在农村4.8亿的劳动力中,小学以下的占40%,初中文化的占48%,高中文化的占12%,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农民不足5%,受过技能培训的仅仅1%,我国整体农民素质不高已经影响农业的发展,农民增收和整个国家的小康建设进程。因此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对于提高我们农业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多年来农业部门一直高度重视农民教育,采取了多种措施,通过多种方 式、多种渠道开展工作。
我们主要是动员和组织全国的农业科技人员带技术、带成果下乡,开展培训、咨询、示范、推广服务。全国每年有上亿人次的农民通过各种途径接受培训。今年我们在三个粮食主产省,动员科技人员进村培训,通过一张培训卡,一张明白纸,一张技术手册,一张光盘对种粮农民开展培训,通过对他们的培训带动对其他农户的培训。去年为了探索农民培训的长效机制,我们在粮食主产区和革命老区以村为基础建设了1600多个农业科技书屋,为每个农业科技书屋赠送一些光盘,这也是探索下乡和农民培训的长效机制。第二,我们大力开展农民骨干培训,从90年开始农业部门在全国组织实施绿色培训,99年开始我们组织实施跨世纪培训工作,这两项培训工程主要为农村的骨干农民开展培训。到2003年已经有将近3000万的农民参加了培训,有近一千万的农民获得了证书,这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人才保障,也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通过我们抽样调查,获得绿色证书的农民年收入比没有获得的证书的农民平均收入高30%,开展培训的村年收入比没有开展培训村的年收入高30%。针对农村的富余劳动力,从今年开始我们劳动部和农业部等六个部门一起共同实施了“阳光工程”,主要充分利用社会各类教育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输出地开展订单定向培训,财政资金主要采取发放培训费或者降低收费标准的方式对参加培训技 能的农民给予补贴。今年我们培训的计划,培训转移劳动力是250万,目前为止已经完成200万,通过培训有效提高了农民转移就业的能力。
同时我们还发挥高等院校在农民培训中的重要作用,近几年农民中专主要通过实现乡县联合、校村联合办农民培训办每年也为农民培训上百万人次,同时我们和高校配合培养人才。应该说,农民素质的提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目前农民素质已经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也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我想这对提高农民素质工作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主持人] 刚才两位嘉宾从整体上介绍了农民教育的一些情况和重要意义。我想请问陈副部长,你在江西,能不能谈一下在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在面临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陈东有] 首先我非常赞同刚才两位同志对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评价。他们的评价是非常符合农村的实际。就当前江西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文明建设的确取得了很大进展和成就。
江西近年来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的直接指导下,在省委的直接部署指挥下,结合自己的实际,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建设措施,其中有 几个非常重要的措施是非常有效果的。一个是我们的文明走廊、文明新农户、文明小康示范村。另外还有一些活动,我们主要是采用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既有载体又有很强的操作性的农村文明建设工作。首先320国道、乡、县、村建设,这样一批标准较高的精神文明村镇得以建设起来,并且向周边扩展,在全省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主体的。
总的来看江西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四个特点:一是农民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二是农民的文化不断丰富;三是农村的社会风气得到好转;四是农村的文化阵地得以巩固。
这些年来,江西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就是非常显著的,进展情况也是非常喜人,受到广大农民兄弟的热烈欢迎,农民兄弟参加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也非常高。
[陈东有]正如你刚才提出的问题一样,很多网友也都谈到这个问题,当前还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怎么解决?我觉得我们对当前农民的素质状况,对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要做一个客观的分析。刚才的评价是客观的分析,对农民的素质状况也要客观的分析,当前的农民素质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求有差距,这亟待提高。
有很多问题主要和农村当前教育问题、生产方式问题,以及和由生产方式而形成的生活模式、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也可以说是历史上 特定的生产方式形成的生活模式与现代生活要求不适应的问题,根据我们的调查有这么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长期的小农生产方式形成的生活模式。有的农村人居环境不好,人畜共居,环境比较脏乱差,这样使农民兄弟的身体素质受到了很大影响。包括一些富起来的农民由于生活习惯导致他对自己周边原来传统的生活环境没有比较好的看法,没有意识到如何过上一个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安静的、清洁的生活。
第二,农村文化生活比较单调,不少农民兄弟白天下地头,晚上睡枕头,而且有的农民兄弟把喝酒、打麻将、玩扑克当作休闲娱乐的主要活动。
第三,在有些地方出现了消极腐朽思想抬头的情况。一些农民兄弟把封建迷信活动重新又捡起来,把还烧香拜佛捡起来,影响了农村的稳定和农民正常的生产活动,严重的甚至危害了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四,有一些农民兄弟由于文化素质、科学素质不高,更缺乏对科学知识和对市场的了解,受到了假农药、假种子、假化肥的伤害。其中还有极少数自己就成了制假贩假者。这些现象都说明了农民兄弟在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方面亟需提高。
我们并不是说农民素质低下,主要是由于传统上历史上特定的生产方式形成他们的生活模式和生活习惯,而出现的这些情况。
根据我们自己工作的实际,我们觉得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解决这些问题以供大家参考。我们解决“三农”问题有两大问题:
第一,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一点很重要。另外,农村富余劳动力要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根据十六大的精神我们着重从这几个操作层面上着手,就是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尽快提倡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尽快提高农民兄弟的文化、科技方面的素质。有一些网友在网上谈意见的时候也谈到这一点,这是非常中肯的。一是用良好的民风、村风的方式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不断的改掉一些陋习,这样帮助农民兄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比如刚才讲的喝酒、打牌这些东西不是不要,一旦过分了,如果只是喝酒、只是玩麻将、打牌,这样村风、民风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良好的生活方式就建立不起来,这是从村风、民风,从生活方式上入手。
第二,让农民接受各种文化和知识教育,这是非常根本的问题。对文盲、半文盲的要加强基础教育。有一定文化知识要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培训,尤其是农业技术职业教育这很重要,这不仅可以提高文 化水平和技术水平,同时也增长各种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农民兄弟识别是非好歹,对改变陈旧的观念,革除不良陋习,参加市场活动,培养农民兄弟的竞争能力,保护农民兄弟自己的合法权益都是有好处。像我们省今年已经制定计划,从2004年到2005年在农村对农民兄弟进行新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今年是30万,从2010至2020年准备再培养100万。江西省农民阳光工程也是和这个配套的,是以基层的乡村干部、农村青年为重点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和知识。
第三,建立文化活动站、文化活动所、文化活动室,组织培养有益于身心健康和生产致富的文化科技活动,这主要是营造良好的文化科学氛围。我们刚才讲的江西文明走廊的重点就是组织有关的活动,其中包括中宣部等14家单位每年都组织的“三下乡”活动。
通过以上这三个办法,可以把农民兄弟的潜能挖掘出来,就是人心思上、人心思好、人心思有出息,让农民有比较好的生活氛围和文化科学基础,这样,农村正风就会有舞台,歪风邪气就会退出去,人们的精神就会振奋起来,建设美好生活的原有想法就可以得到极大的弘扬,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也可以因此得到提高。
通过农民信用户把文明建设活动和农民经济活动结合起来,当农民兄弟通过建立自己信用等级的同时获得了贷款,提高了自己的生产 能力,提高了自己出外务工经商的能力,过去在村子里面出现的喝酒、打牌甚至其他的陋习就没有市场,或者人们的精力就转移到正确的方面,转移到积极向上的方面。我们只要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办法积极地从事精神文明建设,帮助农民兄弟提高各方面的素质,情况一定会越来越好。谢谢!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农村建设中的具体作用
[主持人] 刚才陈副部长介绍了一些农村文明建设当中的问题,也提到了一些解决办法。下面我想请问河南的马副部长,你有一项职务是文明办主任,你负责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请你谈谈创建活动在农村建设当中发挥着什么样的具体作用?
[马正跃] 创建活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抓手和载体,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多年的工作体会,我感觉创建活动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上至少发挥这么四个作用:
第一个作用,一是调动群众参加建设的积极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所以在农村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有一个前提就是要把广大农民兄弟,最广泛地发动起来、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参与到各级精神文明建设实践当中。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前提。二是组织和动员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就需要有一个抓手和载体,这就是创建活动。比如说我们这些年在农村开展的行之有效的各种形式的文明村户创建活动。通过创建、通过评选、通过挂牌、把村村户户都发动和调动起 来,都参与到精神文明建设当中,在参与当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有一些很小的活动我们感觉到起的作用也是非常好的,比如说在一些农村开展所谓的晒被子,到九九重阳节,家家户户把老人的被子拿出来晒一晒,比一比,看看哪家老人的被子新,看起来是比晒被子,实际上是比看谁家的后人对老人更孝敬,通过这些活动把家家户户都动员起来来参与到精神文明建设当中。
第二个作用,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活动,这是群众性创建活动的一个突出特点。不是像过去居高临下,很生硬的对农民进行教育,而是引导农民群众,通过引导怎么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我们感觉创建活动在这方面也发挥了很大的优势。比如说像现在农村普遍开展的“村民公约”,这是农民群众自己制定的,一旦制定下来,将对农民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一些作用,在河南农村一些地方农民朋友很形象地把“村民公约”称之为“农民的小宪法”,它就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方式。还有比如农村创建活动当中出现一些群众自己组织的协会,也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第三个作用,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作用。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创建活动,倡导文明建设。在移风易俗这方面,河南主要抓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改变群众的一些不良习惯,如垃圾乱倒、水乱泼等。二是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和人居环境,美化村民的周边生活。三是改善社会风气,创造团结、尊老爱幼、崇尚科学的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 风气。像刚才陈副部长讲的多种现象,现在在农村还存在,这些问题是多年形成的,解决起来还要花很长时间,但是创建活动这些年确确实实是便得这些问题得到了一些改善。
第四个作用,和三个文明建设的有效结合,落实到基层。我感觉创建活动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色,它不是就精神文明建设讲精神文明建设,而是把精神文明建设同物质文明建设、同政治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一个综合性的整体。比如说从八十年代初我们开展的文明村镇创建一开始就是两个文明建设,既有精神文明建设又有物质文明建设,从文明村镇建设一开始就具有这样的特点。文明户的评选首先要求就要具备两个文明。从实践情况来看,农村文明建设活动不仅仅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户,对提高农民的文明程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农民致富,包括基层民主政治的建设也起到了很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也正是各级党委政府重视这项活动,广大农民群众反映这个活动的很重要的因素。
[主持人] 谢谢马副部长,我们的座谈会正在进行之中,人民网的强国论坛有很多网友正在陆续登录和收看我们的视频直播,在这里谢谢各位网友的参与,网友“千重山”、网友“悄悄地来我悄悄地走”等等很多网友都留下了问题,现在我们就继续回答网友的问题。
接下来请问中国农村杂志社的副总编辑李文学嘉宾,你认为农村 13 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者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在农村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难点和重点是什么。
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难点和重点
[主持人] 请问中国农村杂志社的副总编辑李文学嘉宾,你认为农村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者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难点和重点是什么。
[李文学] 首先感谢中宣部宣教局、人民网给我们创造这次和网友共同讨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话题。应该说这个话题是大家都很关注的话题,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要促进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要研究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我想有必要把三个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说一说,我是这样认识的,一些专家学者也有这样的共识,这三个文明是互为依存、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关系。物质文明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政治体制的保障,精神文明建设就是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个关系是很明了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们现在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我们国家的重点在哪里。我们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在农村,这是根据2020年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来的,怎么理解这个重点,我想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方面,从我们国家的整个人口结构来讲,如果按照城镇化 40%来推测,有60%的公民居住在农村,这部分人的思想素质、身体健康情况、文化科技知识以及就业能力如何,都对我们整个民族的人的素质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要件。我们精神文明建设在城市里搞的很好,把农村这60%的民众落在后面,这是不可想象的,这是从人口比重来讲这个问题。第二方面,从差距上讲这个问题。我们提重点在农村,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就比城市低。但是城里有城里的情况,农村有农村的特点,确实存在着在某些地方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落后于物质文明建设,甚至落后于城市建设的状况。它的难点也在农村。
另外,我们今天的座谈会主要讲农村的精神文明,农民的素质与农村的小康建设。根据我们在新闻单位多年来搞宣传和报道的经验,我想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在于提高人的素质。这个方面我的想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个想法,判断我们为什么说要为了人的素质呢?第一因为我们的建设是以人为本的建设,人是第一位的,任何一项建设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都需要人去创造,需要人去实践,反过来人对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先解决人的问题是第一位,所以要提高素质。
第二个想法,这是由于精神文明建设本身的特征所决定的,我有一个想法,如果说我们物质文明它的对应物是财富的话,政治文明的 对应物是社会的机制和体制、制度的话,我说精神文明的主要对应物是人,当然这里面也有社会环境、社会风气、思想道德,但是这些的主要标志性的东西是人的自身。所以从这些方面来看我们也应该把重点列为人的自身建设,这是我的第二个想法。
第三个想法,从三个文明的差异来分析,也应该是重点提高人的素质。这些年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尽管我们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遇到了加入WTO的考验,但是我们的发展速度一直还是比较快,农民人均收入尽管是反反复复,但是从今年开始也有一些突破的增长。在政治文明方面,在农村全面推行了村民自治,发动我们群众自己起来管理自己,推进农村的民主政治的建设。相比之下,确实存在着离农村的三个文明精神,离精神文明比较远,尽管我们加强了这方面,但是相比物质文明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在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十几年里我们不可想象我们物质文明上去以后再补精神文明这一课。所以,现在做人的工作是第一位,只要有了人或者有了高素质的公民队伍,我们一切的经济发展难关,一切的政治体制的改革都将发生突破。谢谢!
加强农村思想文化建设需要在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方面加大投资
[主持人] 出席今天座谈会还有一位研究农业发展问题的专家,他就是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教授,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温铁军] 大家都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那么,我们怎么看大包干以后的农村经济基础?大包干以后就是现实的经济基础,它决定的上层建筑是什么呢? 就得根据它现在实际所处的经济基础来决定它需要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当然,不排除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有一些已经率先实现了工业化的农村,比如韩村河,我们都去过,那已经是完成工业化的社区,工业化社区的上层建筑应该和工业化的城市是一致的,而没有进入工业化的农村的上层建筑当然和韩村河不一样,跟其他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地方的这些农村也不一样。所以第一个我们得搞清楚。
第二,如果想在农村加强精神文明,其实是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思想文化建设需要投资,我们知道大包干以后政府财政用于农村的开支曾经一度下降到不足3%,主要是维持农村基层的行政开支。当前农村正在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胡锦涛总书记强调“今后财政用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这四大类的投资主要用于县乡基层。”但从实际情况看,要真正落实到基层还需要大量的工作要做。
今年夏天我到河南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农民自己办了一个小庙,小庙墙上有马、恩、列、斯画像,这头有从毛泽东到江泽民的画像,前面放了一个神,是他们村里的一棵老树,老年人都相信这棵树的年龄很长,老百姓其实是很现实的需要,他相信以前这些革命导师都给老百姓好处了,现在大家要想长寿就拜拜老树。县里问我怎么看待这种现象?我说这就是农民的需求,在你不能给他一种让他更为需要的需求之前,他就相信这个。我说,讲得比较直白的话,当年我们下乡的时候给农民带动起来,知识青年到农村演节目,我记得当时我还带了小提琴和小号,农民非常欢迎,虽然听不懂你吹的什么,但是也挺热闹的,而现在能帮他们热闹的人都很少。
从现实情况看,确实是不能光坐在办公室一说,也不能光在报纸上写,让农民提高素质,加强他的精神文明建设,得有实招,我觉得精神贫困恐怕问题更复杂,这个领域存在不存在真空?执政党不占领,其他各种各样的力量就会占领,它不会空白的。
韩村河村和顺义区白各庄在 加强精神文明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主持人] 谢谢温院长,刚才你谈到北京的韩村河村,我们都知道它是京郊有名的小康村,所以想问问韩村河村党委副书记张桂平嘉宾,你能不能谈一谈韩村河村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呢?
张桂平] 我是北京市房山区韩村河村党委副书记张桂平,今天我受党的十六大代表、韩村河党委书记田雄的委托出席座谈会,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如何创建美丽和谐的韩村河村。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农村不仅要实现物质上的富有,更要向传统观念挑战,培育韩村河精神。一是团结向上文明健康的新村精神,二是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集体主义精神。三是求实、创新、拼搏的敬业精神。四是珍惜荣誉,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为了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我们每年都开办精神文明学习班,对全体干部、职工和村民分批进行培训,使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实处。为给农民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我们连续十年投资为村民订阅《农民日报》、《北京日报》等报刊杂志,每年投资近20万元,村内建成图书馆藏书近万册。为了移风易俗,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比如学雷锋活动、艺术节活动。同时我们还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充实内容,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
同时我们按照《韩村河文明准则》、《村民文明公约细则》以及相配套的文明标兵、文明户评比条件标准及方法进行文明户的评选活动,并给予各种奖励,激发了大家创建文明的热情。通过多方位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韩村河邻里和睦,人人心顺、有效的抵制各种歪风邪气的侵蚀。韩村河先后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镇先进单位,首都创建 文明村镇示范点,在韩村河的发展基础上,我们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今年又评定了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在2002年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物质文明的发展促进了精神文明的发展,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主持人] 今天在座的还有北京顺义区白各庄的党支部书记张玉英,其中有一位顺义的网友,他想问张书记,你们村开展精神文明活动最头疼的问题是什么?
[张玉英] 首先,从整治环境开始,我们村党委会提出整治环境是提高人们素质的最重要的方面,环境改造了人,教育了人,也可以提高人。我们两委会认定从修路、平塘、扩宽马路入手,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脏乱差的问题。当时资金不足,我们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发挥党员的作用,号召全体村民参加义务劳动,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的家园。
我们从2001年北京郊区整治工作百日大会战作为契机,硬化了路面,粉刷了墙壁,拆除了违章建筑,清理乱堆乱放的垃圾,在道路两边种花种草,修建了街心公园,一时间村内面貌焕然一新。为把环境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我们又将街道的排水沟变成了暗沟,拓宽了主要街道。重新修改了路面,安装了路灯,改水改厕达到了85%。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从2001年开始我们投入80多万元,建起了宽敞明亮的村委会,建设了党员电教室,还有我们的村民学校。在文体方 20 面,活动中心落成了,设置了理发室、洗浴室、图书室、卫生服务站,这些设施为村民提供无偿的服务。从98年到现在,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总投入了800多万元。
第二方面,加强管理。因为投资那么大,怎么管理?村召开了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听听大家的说法,看看大家有什么意见。最后形成了集体管角、党员管片、村民管面的方法,成立了保洁队,负责村民主要街道的清理,二是划分责任区,三是八名党员各管一片,如80岁高龄的王术清老人自己认了一段绿地,去年因为年龄大已经逝世,现在的责任归他的儿子管理。三是实行了门前三包,各户对自家门前的卫生自己分段管理。四是建立了利益的导向机制,城市、农村对于白色垃圾都是件非常头疼的事儿,我们号召全体村民自家清扫垃圾,到村委会每四斤白色垃圾换一袋洗衣粉,这样制止了白色垃圾。
第三方面,提高村民的素质。我们全面提升村民的综合素质,对于评选好党员、好老人、好妇女的活动,制定了评比的标准,每年用不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第一年选举出来,第二年去旅游,连续三年评上的出国旅游,这样大大提高了个文化的综合素质。为了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利用我们村的村民学校和百米文化长廊宣传了农村的法律法规的知识及科普文化知识,强化了英语、电脑的学习。大力开展大众图书的文化评比活动,开拓了村民的视野,三是鼓励村民特别是 老年人加强体育锻炼,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第四高度重视文化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对于青少年,我们村对于考入大学、大专、中专的人分别给予不同的奖励。
第四方面,成效比较显著。搞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我们村从2003年开始,全村的固定资产在2100多万,去年的年收入是188万,人均的纯收入达到11000元,人均劳动所得得到8816元,有了这些钱怎么办?要想到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我们去年已经研究了免费给村民吃粮,在免费吃粮的基础上,我们给每人又补贴了320元。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实行了给全村的老年人零花钱每月240块钱,实行了免费的洗浴、理发。这样我们又向到40岁到60岁之间的人,共有148人上了社会养老保险,全体村民免费上了农村的新型合作医疗保险。连续这几年我们村精神文明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网友提问
如何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
[网评天下] 刘局长你好,中国的改革始于农村,农村改革被公认为是最成功的改革,农民的经济生活状况有所好转的同时感觉他们的精神生活有所匮乏,不知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刘晓航] 一般来说文化作为一定的上层建筑是与一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但还有大批生产要素 22 游离于农村之外,这不可能不影响农民的精神生活。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巨大的改变,一些地区农村原有的文化设施和文化队伍流失十分严重。因此如何适应小康社会的进程,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确实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应该说,党和政府对解决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视的。
仅从2002年以来到今年6月一年半的时间,据宣传部门的不完全统计,各地用于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有300多万,全国各地县以下的文化馆11万多,图书馆13万多,农民演出队9万多,农村体育场所有33万,每年我们开展三下乡活动都要送几十场戏剧,几百场电影,当然对中国农民这个庞大数量的队伍的影响来说,这个数字远远不够。
尽管这些年农民的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尽管国家对农村的文化建设给予了很大投入,尽管各个部门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总的来看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农民的精神文明文化生活仍然比较匮乏。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各项工作的推进,这种状况是可以改变的。
[远文] 在农村精神文明方面下一步应当采取哪些措施呢? [刘晓航] 我们要努力创造一种符合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与市场经济、农民生活、生态环境结合紧密具有时代气息 23 和民族文化特点的,全社会参与和受到农民欢迎的新型的精神文明建设。我们有一个理念就是要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精神文明成果。
具体讲对今后的工作我们有五个设想:一是把教育服务与服务农民更好地结合起来,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了解政策、热爱祖国。同时着重在服务上下功夫,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解决思想问题。二是把道德建设与发展经济更好地结合起来,既要大力发扬20字的基本道德规范,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又要着重在农村信用建设上下功夫,广泛开展文明信用户、文明信用村的推广活动,通过推动农民信用提升农民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三是把农村内部的精神文明建设与外部的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既要在现有的红白理事会和农村各种专业技术协会等组织基础上,动员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又要在共建上下功夫,进一步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包括鼓励民营经济各方面资源一起建设农村。四是要大力发展活跃群众文化,包括保护和弘扬优秀的农村民间遗产,千方百计建设一批多功能简便实用的文化阵地,依托文化阵地培养人才。五是把移风易俗和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着重抓好帮助农民规划新村、改善生态环境等关系农民亲身利益的工作,努力让农民生活在一个健康的环境当中。
提高农民素质需要在几方面努力
[废言] 农村文明和农民小康的关键要看素质对不对?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至关重要,这样说对不对?
[陈凤秀] 有一种说法叫做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可以说基层党员干部在带领农民增收致富中的作用,也正是因为基层党员干部在农民建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最近中组部在全国搞了一个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培训,也是通过这个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我们也是积极做这一块的工作,当然别的部门也是在积极地配合做好这个工作。我们利用农广校搞了农村的实力教育培训,有一个统计我们在农广校20多年来培养了370多万的农村用得上人才,这里有将近10%已经在农村的基层包括乡村从事管理和技术服务的工作。我们讲我们搞绿色证书也好,搞青年农民的培育工程也好,这里面培育的骨干农民大部分也是在农村的党员和干部,当然里面还有一大批是农村的科技示范户,而且这些科技示范户通过培训,增强了他们的技能以后,本身自己的生产能力增长而致富,同时还带领大家致富,被大家选为农村干部。所以我讲农村的整体农民素质培训和基层干部两个是一样的。
我想提高农民的素质实际上是提高基层农民的素质,提高整个农民的文化素质是一个整体,我非常同意刚才温院长提出的观点,农民的文化素质的问题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我想至少从这么几个方面也在积极努力:
第一,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民培训工作。我们说开展农民义务培训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要加大力度,还要做好考核和落实,要规范这个行为。
第二,加大对农民培训的投入,好多事情没有投入是开展不起来的,中央也提出来各级财政都要安排好专门资金用于基础培训。从我们这儿来看,今年财政资金拿出专门资金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每培训一个农民中央财政都是有补贴的,当然地方财政要配合补贴。
第三,制定一些有利于农民的优惠政策建立机制,怎么制定鼓励科技人员送科技下乡的机制,鼓励大中专的毕业生和城市的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服务,这方面要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同时要制定鼓励农民参加培训的政策,可以采取表彰、奖励的方式,对农村优秀人才给予奖励表彰,全社会提倡学习的风气,同时对参加培训以后获得证书的农民在发展生产、信贷、承包等等方面给一些优惠政策。
第四,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教育等等各方面的优势,通过农村的培训工作,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共同促进农民素质的增强。
与几十年前相比农民素质已有了明显提高
[主持人] 我想你的回答也是解决了创新特色的问题。接下来这个问题是给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部长的,你认为现在农民素质和几十年前相比有什么提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吗?这和我们的宣传教育有什么关系?
[陈东有] 我当年下放到农村,到现在是32年,32年之前就是1973年,这不好比,但是也可以比。比如说从江西的整个农村情况来看,30年前不好和现在比,我们一些做的比较好的农村的农民素质、农村情况,新余市余水区有一个尧须镇,这个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农民素质情况非常高,他们在深圳专门有一条新余街,就是深圳有一条街全是这个地方的人,而且在外经商成立了党支部,现在尧须镇里面建了一条街叫做“深圳街”,这里面说明他们有一种追求,农民素质明显提高,在精神上有非常好的追求。像我们在依顺市的高安市,有个八景镇,这个情况跟两位张书记的情况差不多,他们乡镇工业比较好,农民的素质也非常高,像我们还有赣南的一些地方,九江的地方农民素质非常好,农民的精神追求也非常好,比如我们刚才讲的农民信用户,静安县集右村让我们把他们现有的广播线路再进行一次改造,因为文明信用农户对信息的需求已经跟过去不好比,要求更快捷、更多、更丰富,所以他们对广播电视、闭路电视、电话各方面的要求也比过去高。像我下放到九江地区,九江过去不好跟现在比。
我当时被下放到一个大水库,大家知道有一个千岛湖,这个水库存修成之后,现在看来跟千岛湖一样大,周边的乡村里面的农民素质 也跟过去不好比,要求很高,而且文化生活也非常丰富,在这个地方有武宁县,武宁县的文化生活是先进单位,跟我当年32年前的乡村比提高的方面还是比较多的。一个是农民的文化素质有了明显提高,过去在我们那个地方就一个大学生,现在他们这个地方的大学生、中专生,还有高中毕业的农民还是很多的,比过去多了很多倍。
再就是文盲和半文盲率也大幅下降,我记得在我们下放的那个连队(相当于现在的生产队),当时找写粉笔字的也找不到,我在那个村子里是出黑板报的,我自己建立一个墙式的黑板报,还教这些乡亲们认字,当时就有一个下放的大学生,大概是65年左右毕业的,开始是他教了农民识字,后来他调走了就是我教。
像刚才我们讲到现在江西叫做“山上建绿色银行,山下建绿色粮仓,水中搞特色养殖”,这是孟庆柱同志提出来的,农村生产方式要改变,不改变生产方式,根本问题解决不了。江西的几样东西在全国是有名的,脐橙、南丰蜜橘,这是科学素质有了明显提高的表现,农民兄弟为了发展自己,他不仅要生存还要学技术,学科学,所以农民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再一个农民的健康素质也有了明显提高,我们现在高速公路已经是全国第九位,农村的医疗我们江西也在进行改革,也是做的比较好。当然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刚才温院长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农 民来讲他采取了生产方式他就会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原有的生活习惯就会在一定程度下,或者是保留不变或者是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得益于,一个是现在的信息传播很快,我们的村村通工程,电视、电话都通到农村里面。再一个农民兄弟出外务工,去年我们统计了一下是470万,今年统计估计是500万,我们3200万农民出去500万很了不得,这是六分之一的,这主要是青壮年,还有进城经商的,所以这方面来看农民兄弟这方面的水平也提高了。30年前我们住的房子都是茅棚,有一家人家有瓦房觉得很了不起,有一家有电视全村人都去看。
再就是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这是我们有意识的要做好的事情。执政党力量不去占领,其他力量就会占领,正气不去占领,邪气就会占领。所以我们有文明走廊,沿着京九铁路,320国道一直过来,但是也有欠缺地方,离农民的需求还有一定距离。还有三下乡活动,我们要求是一个月,实际上不止,现在已经开始了,一做做到过年以后,做到开春。再就是农村的社会风气逐步好转,农民的道德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只是我觉得变化大的尤其是朝着好的方向变化。
当然也有不足的地方,不足的地方还是那句话,当这个地方的生产方式和三十年前一样,它的生活方式、它的素质水平就基本一样,或者说提高不快。这个是很重要的,所以如何改变农村的生产方式,进行农业产业化的结构调整,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涉及到精神文明如 何真正落实并且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这样看总的不足就是发展不平衡,好的地方很好,差的地方还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在江西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当年是大家一年穷,所有水平差不多,所以都平衡,现在是富得快的往前走,富得慢的排在后面,所以产生不平衡,产生了差距。我们现在一方面要让好的地方更好,另一方面让差的地方赶快赶上去,所以在政策方面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会有不同的政策来帮助,这是总的情况。
跟宣传教育的关系,跟我们搞精神文明工作的关系,我觉得也有不一样,三十年前宣传教育当时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不是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纲,现在我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作为宣传要求是不一样,我们要求以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精神需要为出发点,所以过去三十年前的农民的素质、农民的文化生活受到很大的限制,这些限制如果现在跟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讲,不一定讲得出来,他们不一定搞得懂,不会意识到当时那个情况,总是感到很难以理解。现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我们明确了两个文明一起抓,现在明确三个文明一起上,明确了我们所做的一切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都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上,十六大又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我们的目标,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所以现在我们的宣传教育工作中就突出强调“三贴近”,“三贴近”对提高农 民素质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群众,我们才能够把我们的精神文明工作落到实处,做到点子上,做到农民所需要的点子上,才会产生效果。我就先说到这里。
大批农民进无城务工给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新问题 [主持人] 刚才我们在网上看到一位网友他叫“明柏州”,他是河南马部长的老乡,在这里他向你问好。这有个问题是提给你的。网友“不惑中年”说:在一些地方有文化和身强力壮的农民都进城了,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到底应该怎么办?
[马正跃]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步伐加快,现在确确实实出现了大批农民到城市来打工,甚至在有一些地方绝大多数或者是多数的青壮年农民都进城打工。但是从总体上看,我觉得现在恐怕还不能说留在土地上大多数都是老弱病残。
比如说现在农村一些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村,农业产业化特别是乡镇企业发展比较好的村,不仅没有到城市打工反而吸引很多大城市的人到这个地方来打工。从河南的情况看,我们也做过统计,河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人口有7000多万,其中从事生产的农村劳动力有4000多万,其中进城务工的大体上是1200万到1300万,所以说多数农民也还在农村地区。我感觉从总体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的格局还不错,这些年我们在农村进城务工的农民当中,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一些名牌的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精神文明
建设大的方向一个要抓好创建活动,通过产业活动使农民受到教育,素质得到提高。第二个方面就是抓好基层,现在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还不足,通过加强整体建设,为农民开展文化活动提供场所,能够开展文明健康的有益的文体活动,使得他们的素质得到提高。第三个方面要抓好服务,现在农村和城市相比,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发展相对滞后,所以要发挥城市优势,多办好事、多办实事,送科技、送卫生、送文化,为农民兄弟搞好服务,办好实事。
同时我感觉到随着这几年大批的农民进城务工也确确实实带来了一些新的情况,这些新的情况也要有针对性地解决,有些农民进城,我感觉就需要加强对农民工进城之前的培训,不仅是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农民工进城以后接受城市的熏陶,回来以后还有一个引导他们如何把城市文明向农村文明进一步传播的问题,过去农村接受城市文传播主要靠知识青年。通过这几年农村有大批大学生进入,也带动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另外,随着农民进城务工,现在有好多农村孩子也就是未成年人,他们父母都进城打工了,都是一些老人在带这些孩子,如何关注这部分特殊孩子的教育?除了在学校受教育,另外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工作。总体来说,一方面,这几年我们在农村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还要做,要针对大批农民进城的情况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政府将加大对农村文化、教育的投入
[温铁军] 先说政府吧,大家应该有一种很积极的心态来看待最近这几年政府对农村投入的重要变化,这是和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相呼应的变化。胡锦涛同志最近强调过我们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阶段,这种提法意味着阶段性变化,而阶段性变化一般都具有战略意义。所以从去年开始,中央财政和国家计划投资确实很大幅度上加大了对农村的力度,今年也很明显,我估计明年对农村的投入还会加大,现在在黑龙江、吉林两个省农村开展了免税试点,事实上开支是中央财政正在加大对农村补足的力度,这是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体现。
我们说市场作用这可以进一步分析。现在很清楚的知道农业产值只占GDP的14%多,它养活的人口仍然大于70%,对县以下创造的GDP也只有40%几,人口是60%多将近70%。在消费品方面,现在县以下的消费者占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只有百分之三十几,实际上农村的经济量能够产生的财富应该说在社会总体的比重上已经比较低了。有没有对这部分这么低的财富总量征税,满足这么多人口的需求呢?不可能。所以在这种条件当然是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加大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加大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只有这样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一般的市场对农村相对比较弱势的状况于事无补。教育界大家都公认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他搞的是平民教育。尽管胡锦涛总书记强调了两个反哺,强调了一系列战略转变,十六大
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系列大目标尚未被各个部门或各个地方尤其是地方政府所认真地贯彻。为什么中央2002年提出全面小康社会以后一而再再而三的讲“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到今年一号文件发布以后又讲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不到两年的时间,中央连续三次强调重中之重。为什么这么反复强调?说明没跟上,说明确实有些同志没有主动地跟中央保持一致。怎么搞和谐社会?如果各个部门不跟上,各个地方不跟上,不跟着中央一块儿把农村问题,把农民问题当成重中之重问题来强调,我们怎么能够稳定基层呢?基层不稳、地动山摇啊。
温家宝总理在上任的时候就讲了,我们国家这么大我们怎么可以靠一个文件,一声号令解决全国的问题,所以也不能靠统一的制式教育解决全国的教育问题。这不可能!东西南北老百姓,尤其是农村老百姓的文化需求、精神需求都是不一样的,我怎么可能下一个文件就把老百姓的问题都解决?要看看地方性,看看地方的乡土教育的需求是一样的吗?现在有哪儿?什么地方?主动地拿钱安排老百姓真正需要的东西呢?这不是问题。像这种老百姓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政府来解决还是地方解决?农民搞个演出队,比如北大一个博士生到河南兰考农民搞秧歌队,一开始的时候不挣钱,真正火起来有一些花样节目了,各村有点红白喜事的时候就找他们,慢慢他们就有收入了。他真的是为我们老百姓,他是一个退休老人,成天到晚在农村,他从一个一般性的文明活动变成了全面的活动,这个事儿说起来,我觉得老百
姓的创造能力真强,老百姓就需要这个。
从政府角度来说,已经有很大的改观,这个改观是积极的,按照中央新的战略部署,我们调整一下行为,做一些真正和基层实际相结合的工作。
[主持人] 你刚才提到农村农民教育的问题,很多网友在网上留言,比如网友“我们不知道”,网友“宋公明”他们都拟稿发表对农村教育的看法和意见。接下来这个问题正如“网友四川辣椒”所说的,他说教育素质问题是和人受教育的程度有关联的,不知道李文学嘉宾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李文学] 我觉得经济基础是我们搞各项工作最主要的必要条件,从理论上讲,这个不可忽视。其他的有一些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可以逐渐改善,但是经济基础必须靠我们自己的双手来创造,这就涉及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是需要有钱,需要有财富支撑,没有财富支撑就很难,我在想说千言万语,就一句话,最终就是投入问题。钱怎么来或者怎么花这个问题需要研究。从大方面讲,农村精神文明下一步怎么搞我说有四句话:第一是创新形式;第二是加强引导;第三是增加投入;第四持之以恒,不要一阵风。关键还是投入,我们国家已经重视了这个问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多次提出,从2003年开始财政增收部分主要用于农业和农村。但是究竟落实到什么程度?回头说这个钱怎么来?我不想多说。我想说有了钱之后我们应该搞重
点,我们现在并不是方方面面都可以投入,整体财政状况是捉襟见肘。怎么办?过去毛泽东时代大家知道跟着共产党干革命的农民有两个要求,第一个我有一份土地能吃饱,第二我的子女能上学。但是现在到我们这个时代应该说土地问题、温饱问题解决的比较好。随之有两个问题是阻碍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程度的提高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上台阶,一个是孩子上学问题,再一个是有病能医的问题,我觉得重点应该往教育和卫生上走。
其他的应该一个事儿一个事儿的解决,不可能一下完全解决。最近中组部发文件,号召我们党政领导干部学习牛玉儒同志,我在他那儿得到一个启发,必须从小事儿做起。比如牛玉儒他解决了呼和浩特市困难职工看电视的问题,我们各级领导都应该从各地实际出发,找出最应该解决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普查一下,电视已经普及到如此程度,还没有电视进户的有多少户,财政上能不能拿出点钱把电视问题解决,让老百姓先看上电视这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实实在在的事儿,他看了电视了解了国家的大政方针,将来他致富脱贫的门路都可能得到拓宽。最近《中国农村》杂志有一个记者调查栏目,我们搞了一个典型的东西,在河北一个县我们立的标题是“三千万盖出机关大楼,三千元难倒小学校长”,最后这个学校没有办法就在危房里倒到另外一个教室上课,但是就在同时这个县三千万盖了一个豪华的机关大楼,据介绍建设一个广场耗资一千万,我的想法就是说解决农村基层投入的问题钱不是没有来的,就是看这个钱怎么用。
我们今年农民的人均收入可提高27块钱,去掉物价因素提高7%左右,这对农民来说也是几千块钱花销太大了,所以要解决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投入的责任恐怕还是政府要多想办法,一是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第二有了钱以后用在应该用的地方,不要面面俱到。由于时间我就讲到这里,谢谢。
精神文明建设在韩村河的发展当中所起到的作用
[冰成飞人] 我想问房山区韩村河的张桂平女士,请你谈谈精神文明建设在韩村河的发展当中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张桂平]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韩村河发展集体经济的概况,我们韩村河位于京西40公里处,位于房山区韩村河镇,改革开放前我们韩村河是出了名的穷村子,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韩村河提供了发展空间。当时我们田书记是一个回村的老三届高中毕业生,他看到了村里微薄的人力资源,组建了小小的建筑队,韩村河建筑队进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从盖民房等等积累发展,开始了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历程,我们韩村河建筑队发展成为现代的具有国际资质等级的大型建筑企业集团——北京韩村集团。韩村河村民年收入是1.8万元,韩建集团有了经济,就是为村民建新村,韩建集团迅猛发展,为韩村河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田书记说要时刻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从1993年到1998年,完善了配套的市政和基础设施,使村民居住条件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村建设的同时,我们还为
全村进行了绿化工程,种植了银杏等树种使全村森林覆盖率达到60%,连续多年被评为美化村。我们还建了韩村河的水上公园,文化广场、图书馆和老年活动中心等等。
另外,帮助村民办实事,田书记常说要想得到广大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心理必须始终装着群众,力所能及为群众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要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实际的问题抓起,多办暖人心的好事和实事。我们积极为群众解决难题,办实事,真正实现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对60岁以上老人实行生活补贴。集体经济对村民给予了口粮、副食、供水取暖方面的补贴,关于取暖韩村河每年投资1000万元,收村民的取暖费不足50万元,对村民收取的各类费用一类由集体上交,村民不用花一分钱。从97年,韩村河全体村民加入合作医疗保险,每人缴纳的统筹医疗费全部由集体负担,而且农业户口的村民每月还享受到120元的医疗补助。另外独生子女的父母可以享受500元的养老保险。现在我们韩村河村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已达到了或超过了小康水平,每年人均收入达到3万元。
四是加强农民培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际上我国经济走上信息化关键时期,农民科技文化的高低在实现农村小康过程中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且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是人的素质最基础的素质,它对人的其他素质的形成具有很强影响力和渗透力。多年来,我们田书记坚持以人为本,造就了新型的现代化工业。从1993年至1995年投资
3000万建成了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的教育中心,完成了基础教育条件,为房山地区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此基础上我们正式建立韩建集团培训中心,共分为大专部和职业教育,直接有效服务于生产第一线。村民和村民代表不定期地进行集体学习和培训和自学,文化程度都达到大专以上水平,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所以精神文明建设在韩村河发展过程中,物质文明促进了精神文明的发展,反过来精神文明也推动了韩村河的发展。
[主持人] 刚才我们听到了韩村河的一些情况,最后请顺义区白各庄张玉英来介绍白各庄一些具体变化,你作为农民代表,在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农民素质你觉得当前农民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他们有哪些方面的要求?
[张玉英] 按现在来说,农民最大的心愿是什么。过去第一产,每天上农地里去劳动,而且领公分去吃饭,只能吃饱肚子,从整个家庭居住、生活各个方面都很差,从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第二产的发展,农民也就是说发展了经济,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从过去每家的小土房很低矮,从改革以后变成砖瓦房,首先居住条件改善了。居住条件在改变,而且农民的生活水平都在提高,也就是这几年改革开放以后,农民尝到了甜头,在农村要想发展,必须发展二产和三产,这样农民才能得到很多的收益,也就是说自己的腰包要鼓起来。要鼓起来就需要居住条件要大大改善,他需要追入到城市化发展,需要楼房,还有需要汽车,这都是要求的要发展经济,农村要想富裕,必须向二产和 39 三产进军和发展,农民才有出路。现在一些农民拥抱了城市,向城市化去发展。所以,农民现在最需要的心愿也就是发展经济,第二产就是他需求的过快,需求的好了,居住的面积要大了,有汽车了。谢谢网友。
第二篇:关于农民素质
关于湖南省常德市修梅镇真武村农民素质的调查报告
我的家乡是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修梅镇真武村,那是个比较落后的乡村,最近几年,我村的经济状况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好几户村民都建起了小楼房,但在精神风貌状态方面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所以,今年寒假,我特意对我村的农民素质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并亲自深入到许多村民家去观察。由于村民的文化水平较低,调查主要是以谈话和笔录的形式进行的。众所周知,近年来,关于三农问题的讨论十分激烈。“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它的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而要解决农民问题就得着手解决农民的素质问题。农民素质包括文化知识素质、科学技术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经营管理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等,在此主要探讨的是我村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农民素质问题本质上就是关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也提出,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虽然当前农民素质的整体水平呈上升趋势,但农村风貌却与理想中的相去甚远,农民的素质仍是不可忽视的一大问题。改革开放的深入及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农民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民的素质普遍存在着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观念落后、科技素质与农业新技术的要求不相适应、思想道德素质难以跟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等缺陷,而我村不外乎也存在着这些顽疾。下面将呈现我所调查到的一些现象和所取得的收获。
我村农民的素质问题主要可从两个角度来呈现。一方面是科学文化素质低。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上升很快,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率由6.72%下降为4.08%,下降了2.64个百分点。近年来农村的教育也不断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地区的文盲率都有很大程度的下降,但我村的教育仍存在着很大的“空洞”,文盲率也一直很高。而且又因为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从而导致我村的文化素质整体下降,且留守儿童的教育也成了一个大问题,有些留守儿童对学业失去兴趣,宁愿去做一些违法犯罪的勾当。2010年中国科协对中国公众的科学素质进行了调查,具备科学素质的农民仅占0.4%,仅及城市居民3.1%的七分之一。通过十几天的调查,我发现我村具备科学素质的村民屈指可数,他们绝大部分对科学根本就没概念。现今日我村村民的科学素质,不禁令人担忧。另一方面则是思想道德素质难以得到提升。赌博在我村可是件不足为奇的事,有些人小打小赌只是为了打发时间,但有的人却是以此为生,于是乎,赌博致贫、家庭暴力事件屡屡发生,从而致使家庭矛盾激化,邻里间无法和睦相处。赌博之毒,毒在它足以扰乱人的心性,扭曲人的价值观,弱化人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好几天的观察,我发现我村的脏乱差现象比几年前好多了,以前一般都是屋前“垃圾场”、屋后污水坑,倘若屋主人不讲究,则随处可见家禽粪便,弄得人们只能择路而行。但这些年改变得也并不彻底,还是有几户村民不注意周边的环境卫生。一些落后的思想观念也一直影响着我村村民素质的提升,像“养儿防老”、“多子多福”、走出大山,脱离农村以及一些愚昧的等级观念等。在中国大多数人心里,总认为农民象征着穷、蠢、脏,可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很多农民却是名副其实的富翁,享有着人们给予的尊重与赞许。我村农民素质之所以存在以上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本质上来说,是由于我村的经济未得到根本上的改观。村民仍主要从事着以
家庭为单位的单一的农业活动,收入有限,而且与外界的接触少,要建设好新农村没有物质保障。
2.我村的教育工作仍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一些家庭仍在为无钱送孩子读书发愁,有些孩子读书还得走上很长时间的路程。而且由于受到迷信及一些落后思想观念的影响,一些政策在我村也难以得到推行,许多科学言论难以立足,就拿我们熟知的计划生育政策来说,这个政策在城镇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许多农村地区,也包括我村,许多人宁愿花钱也要生,在他们看来“放一只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于是便形成了“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怪圈。
3.随着我村进城务工的青壮年大量增多,致使我村的乡风文化建设失去了主力军。我村主要靠老弱妇孺支撑着,这些人缺乏足够的劳动力,难以接受新鲜事物,知识面窄,难以挑起乡风文化建设的重担,科学文化素质难以得到质的提升。
4.基础设施匮乏,村民的精神生活贫瘠。在我村,公共基础设施十分欠缺,几乎看不到休闲场所。在村民心中,所谓的休闲无非就是看看电视、磕磕瓜子、打打麻将,甚至只是小睡一会儿。
5.我村的管理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常言道:“三分建设,七分管理。”舍弃管理只顾建设是远远不够的。想要建设好新农村,告别脏乱差的评语,就得重视农村的管理工作,找到一个适合的管理方案,并加以实施。
6.一些乡村干部未起到有效的领导示范作用。在短期内,作为“软指标”的精神文化建设无法明显地提高经济,因而,在政绩工程满天飞的当代,其根本得不到重视。在我村,精神文明建设一直都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7.农村的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在农村,许多保障措施都只是杯水车薪,救急救不了穷,而有些保障措施难以实施,有的甚至偏离轨道。就譬如农村养老保障机制,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2011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农村养老以家庭保障为主,坚持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发展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但其却在执行过程中偏离了政府的初衷,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针对我村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提出了以下的建议和对策:
1.加快我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搞好新农村建设,增加村民收入,这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根本措施。真武村村内企业主要有钢制品厂,丝绸厂,织布厂,木器厂,床上用品厂,有些企业发展得并不是很好,而且整体结构也有待完善。
2.积极地配合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强我村基础教育,对我村村民进行科普知识的宣传和专业技术的培训,提高村民的知识水平,建立一套具有我村特色的教育和培训机制。
3.丰富农业的经营方式,增加就业,留住一部分的青壮年。可以通过增强村民的养殖技能扩大养殖范围,实现集体或合伙经营。我村主要的农产品有杏子,马铃薯,香菜等,可以对它们进行专业化的种植,提高品种的质量和产量。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及时更新旧设施,不断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在我村,我还没发现几个像样的娱乐休闲场所,休闲设施很是匮乏,而好的文化建设氛围则根本无从谈起。
5.增强我村的管理工作,制定合理有效的村规,塑造出优秀的村容村貌。在我村,每户村民都相隔一段距离,隔得近的联系还挺密切的,隔得远的联系很少,这样无法增强我村的向心力,无法将大家拧成一股绳,也就无法建设好新农村!规范村规村制,有利于提高村民整体素体,赢造良好的氛围。
6.我村的领导干部队伍要加强规范管理,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模范作用。在我村,开会还要走上好一段路,信息传达的速度不可观,虽然近来通话设备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但普通村民仍难以了解领导干部要干些什么,干了些什么。
7.要组织有意义的乡村活动,宣传乡村文化,调动村民的热情;通过创造有特色的乡村文化,营造良好的乡村氛围,从而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在我村,乡村文艺活动实在是少之又少,不仅缺乏领头人,而且村民也没什么热情。
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毛泽东也曾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可为的。”由此可见,农村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搞好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素质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
通过这次的调查,让我更清晰的认识到了我村的实际状况。总的来说,我村仍处于一个尚待发展的状态,仍有许多的疑难杂症要去处理、解决。而想要跟上党的步伐,建设好新农村,就必须提升农民的素质,搞好精神文明建设。但这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的不仅是村民自身修养的提高,也需要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几代至几十代村民的努力奋斗!
第三篇:农民素质
对 提 高 农 民 素 质 问 题 的 调 查 研 究
对提高农民素质问题的调查研究
一、农民素质的含义
农民素质主要包括农民的体质、知识、技能和品德等方面,体质主要指劳动者的身体与心理健康状况,而知识则是指农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技能是指劳动者所具有的技术和能力,而品德则是指劳动者所具有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民的知识技能应包括农民根据市场变化应用新知识、新技术进行生产和经营管理的能力。
二、提高农民素质的意义
农民素质的提高,主要是指农民体质与精神状况的改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的提高,生产技能的提高,对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参与能力的提高。高素质的农民是市场经济中最有生机与活力的主体,他们除了应具有强健的体魄、较高的文化科学知识、技术、能力、道德水平外,还应具有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思想观念。农民素质差,不仅影响先进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使传统生产难以向现代生产转化,而且影响农民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参与。提高农民素质,能使农业劳动力更好地与自然资源、资本、技术等其它生产要素结合,以提高生产率。劳动力是人力资源的主体,劳动力的素质决定人力资源的质量。提高农民素质能够促进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又能够进一步提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在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过程中,早期的生产由于技术简单,对体质的要求多于对知识技能的要求。随着生产的发展,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使用的工具也越来越复杂,各种先进机器与技术的使用,都必须要求生产者有较高的知识技能,对知识技能的要求显得越来越重要。
四、我国农民素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农村人口受教育年限少
(二)农民健康状况差
(三)农村教育投资不足
(四)农民的市场参与能力较弱
(五)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机会少
五、提高农民素质的政策措施
(一)制定提高农民素质的总体规划
应制订提高农民素质的总体规划。规划应包括相应的组织机构、资金筹措、目标、步骤、法律制度保障等内容。需要组织力量,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的经验,分层次地制订提高农民素质的总体规划。
(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1.建立农村教育的合理结构。农民素质低,既表现为受教育年限少,也表现在知识结构不合理上。要认真抓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减少农村贫困儿童的辍学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鼓励和吸引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改善校舍和教学设施,逐步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根据当地生产的需要对劳动者进行文化科学知识和相应的专业技术教育,注重实用技术人才培养。结合农村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生态环境特点设置学科专业和课程,尽快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培养各类人才。3.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的主导地位和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
方面:确定教育方针,制订教育法规制度,编制教育发展规划和投资计划,审订学校资格并对学校的质量进行评估,考核认定教师和学生资格水平,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监督与协调等。
4、通过各种媒体和传播渠道普及科技知识。可利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报纸、杂志、图书及其它载体,扩大科技知识的传播,传播的内容要兼顾先进性、实用性与易接受性。
(三)努力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
1、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政府应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医疗卫生服务计划。要建立和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增加对农村基本医疗卫生设施的资助,改善基层医院的医疗设施,充实医务人员,提供专项经费用于培训医务人员。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在农村的村一级要设立医疗站,使农民的一些常见病能及时就近得到治疗。
2、改善文化体育设施,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取缔赌博、封建迷信等一些损害农民身心健康的活动,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制订合理的营养计划,调整膳食结构,改善农民营养状况。
(四)促进农民思想观念更新。
要通过教育、宣 传、示范以及引导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等途径来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一些农村地区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与外界接触少,人们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对新事物反应迟钝。因此,应引导他们首先从封闭的环境中走出来,给予他们更多的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机会,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外面的世界,感受新事物,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转变思想观念。
(五)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推广站和农民技术协会的作用。
农技推广站承担着农业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在对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服务、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农民科技水平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首先要稳定和健全农技推广人员队伍。
(六)建立健全新的农村科技人才管理机制
1、采取适当措施,设法留住农业科技人才。要认真了解农业科技人才的需要,积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够安心工作,多做贡献。
2、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的示范作用。乡土人才指农村中有胆识、有技术、有创新精神的能人。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这对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收入分配对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很大。要建立一套能够调动人才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合理的激励机制应是一种能够促进“高素质----高效率----高收入”的良性循环的运转机制。
(七)加快信息工程建设。
1、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国家和地方应增加对广播电视基础设施的投资,保证村村有条件收听广播和收看电视。
2、加快通讯设施建设。政府应制订农村电信发展规划,增加投资,尽快实现信息交流的现代化。加快农村用户入网的步伐,使得农民能够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市场信息和科技知识。
(八)为农业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农业以外就业机会。
农业劳动力向外转移的过程也是他们对市场经济的规律进一步了解、学习和适应的过程。通过劳动力转移,可以使农民的视野从农业和农村扩展到更加广阔的外部世界,接触到市场经济中的各种新事物,对头脑中的传统思想观念产生强烈的冲击,促使他们由封闭保守向开放进取转化,朝着有利于步入市场 经济、适应现代化生产的方向发展。在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他们可以了解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风险 意识和经营管理方法,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生产技术和管理技
能,逐步适应现代产业活动和市场经济的要求。
(九)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 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与其它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要逐步建立起统一、开放、有序、规范、高效的劳动力市场,促使农村劳动力流动。
1、建立劳动力市场管理、市场监督、信息收集、整理、加工、传播、咨询、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劳动争议仲裁等机构,为劳动力的市场交易提供全程系列服务。
2、建立健全劳动力就业的法规体系,依法维护市场交易秩序,保护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保证市场正常运转,提高市场效率。
3、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市场中介组织,除了劳动部门和其它社会团体开办的市场中介机构外,应允许私人开办职业介绍机构,以扩大就业中介服务。
4、建立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体系,通过信息引导,促进劳动力流动有序化。应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一个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及时收集整理全国各地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及需求结构方面的信息,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介及时向社会公布,通过向劳动力提供信息服务,引导劳动力流动的去向和数量,避免大规模的盲目流动,使流动向有序化方向发展。
5、加强对流动劳动力的培训,并把培训同就业结合起来。学员经培训后即可直接去用工单位就业,把培训与就业结合起来,这样既可提高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又可节约劳动力供需双方的市场搜寻、谈判、交易成本。除了国家设立的培训机构外,还应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培训机构,并把这些培训机构纳人国家的规划之中。
第四篇:农民素质低(范文模版)
6、农民素质相对较低。由于“一免两补”政策的执行,种地收入相对提高,导致一些农户让孩子上到初二左右就辍学回家务农,能上高中或职业高中的更是凤毛鳞角,加之原来农民的总体文化水平较低,导致大部分农村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差,增收渠道窄。尽管政府和学校做了多项努力,效果也不太明显。
(四)思想认识僵化,生产经营活动形成不了活力
“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养鸭换油盐”的传统思想还普遍存在,缺乏农产品加工增值意识。农产品的附加值潜伏在流通过程和深加工的环节上,往往是农产品初级阶段价值的5至10倍。不少农民由于缺乏市场观念和农产品加工增值意识,看不到农产品加工增值的潜在效益和品牌效应,致使农业生产长期停留在产品生产阶段,比价效益低,丰产不丰收。以农户家庭分散经营为主,缺乏规模经营的传统[12]。而在目前市场充分竞争的形势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方式,存在以下缺陷,分散的生产经营,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因而不容易降低成本,而且分散的经营方式无法有效地聚集生产要素,无法统一经营项目,无法统一进行标准化生产,无法提高产品质量,也无法通过优化组织进行社会化生产。
一、思想僵化
滚滚而来的改革浪潮,带来了新的形势,新的形势呼唤着新型农民。而新的农民要适应新的形势,必须有新的观念,但是农民把改革开放看成是土地经营模式的转变,市场经营的自由,而没有带来思想观念的大转变,没有带来思想上、行动上的根本转移。
——生活方式上的“自满性”
凡事不求争上进,不求上台阶,求发展,“小富即安”、“知足者常乐”的小农经济意识,仍有相当大的市场。这表现在行动上为“养鸡为油盐,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填肚靠种田”的小农经营模式;表现在思维方式上为纵向思维多,横向思维少。在交谈中,部分农民总爱把现在的生活与父辈比,与祖父辈比,比来比去,比出了满足感,比丢了上进心,没有户与户、村与村、镇与镇之间比。
——作风上的“保守性”
一方面,“在家千般好,出门事事难”之古训根深蒂固。今年县委、政府组织2000名民工赴新疆摘棉,各级干部充分发动,但收效总是不明显。究其原因,无外乎出门受症,生活不好怎么办?赚不了钱怎么办?另一方面,对待新事物、新技术、新品种不敢积极接受,等待观望思想严重,缺乏“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能力和魄力。
——认识上的“局限性”
看事情、想问题不是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往往是以偏概全,以静制动,以个性掩盖共性,纠住枝节不放,咬住个性不丢。
——精神上的“享乐性”
近年来在部分农民群众中形成了一种追求享乐怕吃苦,追求清闲怕劳动的陋习,新知识不懂,新技术不会,新方法没有,上工怕日晒,出力怕流汗。加之,我们政策的影响,使一部分农民“吃粮靠救济,花钱靠贷款”,产生了“等、靠、要”思想,不去通过艰苦奋斗来致富。
——行动上的“盲从性” 市场经济,千变万化;眼睛一眨,乌鸡变鸭。农民因受教育程度的制约,对信息把握不准,往往在种什么、养什么、怎么种、怎么养、啥时种、啥时养等问题上,缺乏全面的理性思考,缺乏精确的科学判断,从而导致了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么一哄而上,要么一哄而下,抓得好的挣大钱,抓得差的赔了本。于是导致了部分农民在生产中,处于先看后动的经济观念,形成了人家能赚钱咱再干、人家赔钱咱就算的理念。往往失去机遇,影响收入。
二、诚信意识差
市场经济就是诚信经济。在经济社会要站稳脚跟,取得收益,就必须认识到诚信就是无形资产,诚信就是效益,诚信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生产力。这个道理,我们的多数农民认识上是有差距的。
——不履行诺言,把合同当儿戏。我县是个水果生产大县,在经营中,客商看中了某个果农的苹果,交了定金以后,就形成了交易合同,但过几天来装果时,假如苹果价格上浮,果农要么逼客商加价,要么就不卖给你;另一种情况是:果商一离开现场,就做些手脚,以次充好,以劣充优。这些群众从眼前看是得到了些实惠,但纸里包不住火,雪里埋不住尸。得罪一个客商,失去一片市场。孰重孰轻,从不考虑。
——在利益方面,放弃人格。部分群众不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办事情、作决策都是以个人利益为轴心。在每年的夏征工作中,都会遇到个别群众抗粮抗税,这些人不以此为耻,而以此为荣。由利益而引发的承包集体耕地,不交款还照耕不误;承包集体经济林不交钱也是照收不误等等。
——不是守法致富,勤劳致富。市场经济的建立,拓宽了人们交往领域。但有的人采用坑、蒙、拐、骗歪门邪道谋利,从而失去了信誉,失去了客商。失去了客商,就失去了与市场连接的桥梁。失去了桥梁,就失去了农民增收的前提和保障。
——法制观念淡薄,道德水准低下。个别农民群众一方面要求基层干部要有崇高的道德水准,要依法行政;另一方面他又不遵法,不守法。如一个群众多年不交农业税,机关干部、村组干部给他做工作,他不但不交,还耍戏干部,手拍口袋,说:“我有的是钱,就是不交,你能把我怎么样?”
三、经济意识弱
市场经济基础是竞争经济。要竞争,必须有一种“只争朝夕”和与日俱进的精神。然而在我们的农民身上却存在着:
——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差。南方人称“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益”,而我们北方人还在悠闲自得地认为火红的太阳永不落,怕什么?君不见街头巷尾聚集着一堆堆闲谈的人群;君不见大树旁,屋檐下那一群群甩牌的农民,等等。在部分农民中,有着“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之行为,缺少那种“争分夺秒”之精神。失去的都是效益,得到的均是叹息。
——效益比较观念差。经济观念差表现在农民身上,是外形经济收入看得重,算得切,隐性收入看不见;往往是期望值过高,“大钱赚不来,小钱不愿赚”,有些农民不进行效益比较,人家种果树,他也种果树,人家一亩地收入一半万元,他收入一半千元,甚至还赔钱,但是不总结经验教训,就象滚雪球一样,大雪球一圈,小雪球自豪地说“我也滚一圈”。岂不知,同样是一圈,周长就相差很大。
——和气生财观念差。在我们部分农民朋友中,遇事不是互谅互让,而是斤斤计较,岂不知,在计较中丢掉的是机遇,失去的是金钱。
——品牌意识差。我县是全市乃至全省的水果生产大县,但是我们的水果生产大县,但是我们的水果产业却大而不强;许多传统的名优产品(如马泉沟柿饼、向东百合)却强而无市。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创市场意识差。一方面多数农民还有一种“皇帝女儿不愁嫁”的观念,要么在家坐等客人上门,要么是达不到预期价格死活不卖。结果是错过时机,失去商机。另一方面,仍在延续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古训,不懂得“宣传也是生产力的道理,没有“酒香也要勤吆喝”的理念。当看着那堆积如山的农产品白白烂掉而怨天忧人之时,很少去想想花点广告费,支出点信息费,走向市场来推销自己的产品。
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来起作用。石头终究暖不出小鸡。要想农民增收,各级领导应尽职尽责,为改变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出力流汗,为提高农民素质奋力拼搏,为农民进市场创市场铺路搭桥。除此之外,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根本还在农民自已。
1)农民整体素质还不高,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突出表现:一是文化素质较低。据调查分析,农民劳动力中,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6%左右,初中文化程度的约占20%左右,高中文化程度的约占20%左右。二是思想僵化,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结构调整上,思路狭窄,不敢主动出击,存在等靠思想和过份依赖政府心理,瞻前顾后,怕担风险,不敢大胆地调整产品结构,不具备适应市场经济的应变能力。三是绝大多数农民对市场把握不准。从调查情况看,多数农民不了解和掌握市场行情,对市场需要什么,既不去研究,也不会去搞深入细致的调查,捕捉不到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在组织农业生产时,不是先看市场后抓生产,而是今年的生产看去年,对市场判断不准把握不准,造成的结果是“什么赚钱种什么,种出什么就赔钱”。
2.农民素质偏低,与农业现代化不相适应。在农民素质方面,我主要调查了以下四点:一是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8年,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占87%以上,高中文化程度只占9.8%。二是农民的科技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农民农业科技素质不高,进行农业活动大多依靠传统经验,接触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不足15%。三是思想观念。我县农民思想观念保守,缺乏进取精神,很多农民表示只要能够吃饱穿暖就别无所求,因此,很多农民仅依靠传统的种植业维持生计。四是农民对农业政策的关注力度。调查结果显示,有77.13%的农民从未关注过三农政策,19.7%的农民不知道三农指哪几方面,63.64%的农民仅靠听说获取农业政策信息。从这四方面来看,我县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一大障碍。
1.人的因素。突出表现为文盲半文盲的农民较多,劳动者素质不高。多数农民市场意识淡薄,适应市场的能力差,缺乏进市场、闯市场的劲头,满足现状,小富即安,不富也安;部分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还未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农村工作的要求,沿袭着传统的工作抓法,缺乏研究产品流通、研究市场、研究技术服务的本领。
4.农民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据统计,农村文盲半文盲的农民占绝大多数,即使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绝大多数缺少必须的技能。因此,在农村中,“无资金、无技术、无项目”的农民人数最多,“创业无心”、“创业无门”、“创业无能”的现象十分突出。
第五篇:农民经纪人与农村经济发展
农民经纪人与农村经济发展
泾源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孟宝瑜
一、正视现状,增强发展农民经纪人的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县农民经纪人队伍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壮大。截止目前,全县从事农副产品购销活动的农民经纪人已达200多人,经营范围包括禽蛋、牛羊、杂粮、水果、蔬菜、山菜、中药材、皮张、羊毛、土特产、淀粉加工、桑蚕、大麻、经济林木、饲草加工、山货、脱毒薯、粮油兑换、良种繁育等上百个品种;仅2001年交易额达2000万元以上;经营方式由单一的农副产品贩运发展到产供销一条龙,并自愿联合,成立专业协会,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服务;经营规模也逐步扩大,涌现出了一批“粮油贩运大户”、“种桑养蚕大户”、“牛羊养殖贩运大户”、“中药材种植贩运大户”等。这些人来自农民、服务农民,为缓解农产品卖难,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有益贡献。当前,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副产品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和地区性的过剩,农副产品卖难、价格下跌时有发生,对农民收入影响很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因此,急需组建农民经纪人队伍,拓展城乡市场,搞活民间流通,帮助农民解决卖难问题。但从我县农民经纪人队伍的现状看,还有许多不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地方,尤其是大部分农民经纪人处于无组织、分散经营的状态,资金不足、经营手段落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等。广大农民经纪人迫切要求组织起来,自我约束,自我完善,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在年初政府工作安排中,政府要求供销社积极培育农民经纪人,引导农民搞活流通,推动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希望广大农民经纪人不要辜负组织和群众的期望,通过你们的努力,繁荣城乡市场,促进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转变观念,确立农民经纪人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农民经纪人队伍是搞活农产品流通的重要市场中介,是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升级和供需矛盾的加剧,对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广大农村急需一支有组织,专门从事商品流通的农民经纪人队伍,解决农副产品卖难问题,增加农民收入。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关于积极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和农村民间流通组织帮助农民解决卖难问题的通知》中将“农民经纪人”这个概念定义为“活跃在城乡市场、从事商品流通、信息、传递、农副产品购销的农民”。农民经纪人队伍的最大优势是走家串户、活跃于交易市场,在传递市场信息、促进商品购销等方面表现出了相当的灵活性和主动性,能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多年的实践证明,农副产品能否顺利进入市场并提高商品化程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民经纪人的活跃程度。农民经纪人队伍的发展,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也是帮助农民解决卖难问题、实现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过去农村的“牛贩子”、“羊贩子”、“粮贩子”、“油贩子”实际上是农民经纪人,其特点是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无力进行规模化运作。今天,我县成立农民经纪人协会,既是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农民经纪人队伍加强自身建设的迫切需要。供销社作为农民经纪人协会的主管机关,要高度重视,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决摒弃“重生产、轻流通”、“重集体、轻个体”的传统观念,把发展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在为农服务上,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充实供销业务内涵,延伸供销服务链,充分调动农民经纪人的工作积极性,在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下,把调动和发挥农民经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供销业务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帮助农民经纪人组织起来共闯市场,维护农民经纪人的合法权益,积极搞活农村商品流通,努力成为党委、政府密切联系农民的桥梁和纽带。
三、加强管理促进农民经纪人队伍健康发展
农民经纪人队伍的成长壮大,离不开各级组织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自治区人民政府《通知》的精神,把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作为给农民办实事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自己的工作范围。加强扶持引导,热情服务、依法监管,努力促其规范和健康发展,发挥在农产品流通、解决农民卖难问题中的作用·。县供销合作社作为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是·活跃于农村流通领域的最大中介组织,要主动为农民经纪人大户、专业协会等农村民间流通组织做好服务,吸纳为成员,变昔日的竞争对手为今天的合作伙伴,使双方优势互补、互为支撑,以此推进供销社改革,为加快我县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作出积极贡献。要抓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闲置场所,发挥点多、面广的优势,吸收农民经纪人参与,建设好农副产品市场,使其成为农民接受市场信息、了解市场行情和出售大宗农副产品的场所。同时,要搞好信息服务,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研究分析网上信息,掌握准确的市场信息,及时捕捉商机,不断开拓市场,要通过加强对农民商品流通知识的培训,发展民间运销大户、农民经纪人队伍,鼓励农村能人创办流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流通方式o信用联社、农行等金融部门要实行平等的信贷政策,重点扶持具有还贷能力的农民经纪人大户,扩大信贷规模。农民经纪人可以依法相互担保和联合担保i贷款发展营销运输业。税务部门要对农民经纪人使用的土地、房产税按规定予以优惠照顾。计经、农牧、工商、公安、交通等部门也要认真落实有关政策,帮助农民经纪人协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工商部门要利用现有场地和供销社的闲置场地抓市场建设和管理,强化市场体系建设。重点培育和发展粮食、畜产品、蔬菜、水果、干果等大宗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规划建设几个具有一定规模、带动作用较强、标准较高、功能配套的农畜产品批发市场,组织产销定货会,促进农产品流通。通过全社会努力,为农民经纪人队伍创
造公正、平等、活跃、有序的发展环境。还要从政策教育和舆论宣传上为农民经纪人队伍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农民经纪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农村经纪人组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同时,也是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希望大家进一步认清形势,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紧紧围绕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为“西部大开发,泾源大发展”为目标,振奋精神,扎实工作,狠抓落实,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