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农民素质教育与农村发展解读
浅析农民素质教育与农村发展
调研背景:通过调查,了解我国农民素质的现状与农民素质教育的思路,其中我国农民六大核心素质状况是重要考察内容,针对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和存在主要问题,理解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提高农民素质的对策;分析并理解我国现行农民科技培训的方式和存在问题,掌握进一步提升农民科技培训的对策。调查方法:问卷调查,访谈法,参与式调查
主要内容:农民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农民素质教育的思路;农民基础教育与农民素质提高;农民科技培训与农民素质提高
第一节—农民素质提高对于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农民基础教育的现状分析
第三节—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与农民素质提高 一.农民素质提高对于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
农民素质的基本构成,农民素质是指农民在从事农业和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当中所表现出来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一般包括农民的身体素质,科技文化素质,经营管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农民的身体素质是指农民的健康水平,身体机能,卫生习惯,营养水平,科学技术水平,从事农业或非农业生产的劳动技能以及职业转换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是指农民在农业或非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所具备的经营能力,主要包括市场调查能力,经营决策能力,产品销售能力以及集团化管理能力: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指农民的思想意识状态。农民由于深受农村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和熏陶,其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品质,法制观念,婚育观念,环境观念,宗族观念等于城市居民相异。这四个素质之间并非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其中农民的身体素质是基础,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前提条件,经营管理素质是关键,思想道德素质是农民综合素质的根本保证。
新型农民应该具备的素质:有文化,指拥有一定的知识,能写会算,具有辨别是非能力;懂技术,指农民掌握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经验,掌握至 1 少一项以上从事相关产业的生产技能;会经营,农民具有一定的市场意识,品牌意识,信息接受和反馈能力,熟悉市场经济规律和运行特点,能够参与市场竞争,自主创业等;讲文明,主要是指农民以现代意识在社会生活,社会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思想观念,精神风貌,移风易俗,民族选举,提高修养方面;守法纪,主要是农民具备一定的法制观念。二.我国农民六大核心素质状况调查分析
我国农民六大核心素质包括: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制,讲风尚,爱健康。有文化,文化素质,特别是基础性的知识文化素质是新型农民应该具备的核心素质之一,它与农民的文化教育程度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的基础教育状况获得了较大的改善,尤其是具备初中教育水平的农村居民比率增长明显。懂技术,相对于“有文化”侧重于提升农民知识含量和基本素养的要求来说,“懂技术”则强调农民学以致用的实用技能和应用科技素质方面,与西部农村居民基础素质教育水平相对偏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懂技术”的科技和技能培训的水平在全国最高,反应出国家对西部的农民技术和技能开发的努力效果明显。但我国农村居民参与职业教育和技能认证的总体水平偏低,全国平均参与率仅6%左右。会经营,在当前社会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良好趋势下,农业产业的现代化,规模化和经营创新成为必然的发展方向。守法制,法律素质是新型农民所必备的核心素质,大力开发和提升广大农民群体的知法,守法,用法的素质,不仅是深入推进我国法制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人民守法乐业的重要保障。讲风尚,高尚的道德伦理和文明的生活风尚无疑是当代新型农民不可缺少的核心素质之一。爱健康,在“爱健康”的身体素质方面,我国农村居民的整体身体素质获得了持续的提高。三.新时期加强农民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
首先,要统筹城乡教育事业发展,教育是人才资源开发的基础性事业,在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全局中,应积极实施城乡教育均衡互动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把握发展与公平两条主线,紧扣公平抓发展的思路,在统筹发展中共建共享和谐教育,实现教育规划一体化,城乡教育管理体制一体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一体化,城乡师资队伍建设一体化,城乡教育批价体系一体化,城乡职业培训体系一体化,最终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为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 2 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
同样的,需要提高农民素质,也是建设新农村的合理要求。
一个民族文化素质的高低,和拥有人类社会财富的量成正比。“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素质问题。如何提高农民素质,是我们当前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那么农民亟待提高哪些素质呢?
1、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一是有些地方的农民集体主义观念淡漠,重权益,轻义务,主要体现在集体公益事业的一事一议方面,参加议事易,出工出钱难。二是个别地方宗族观念有所抬头,特别体现在村委选举中,只投票给本族本姓。三是有的青年农民追求享乐,贪图安逸,不思进取,拜金主义思想严重。四是传统封建思想严重,因循守旧、求神信邪、重男轻女、重农轻商。五是个别农民参加黄赌毒等犯罪活动。
2、农民的科技素质。邓小平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但在不少地方,农民们仍然主要使用传统的技术手段,农业的现代性还不明显。另外,我国农业主要以作物高产为目标,是数量型的增长方式,没有实现向“高产、高质、高效”的转变。
3、农民的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是最基本的素质,WTO背景下的农业,要求农民不但要掌握先进技术,而且要有文化、懂政治、经济、外语、计算机等等,会交际,善应酬,这样才能走出家门,寻找商机,迎接挑战。
4、农民的法制观念。个别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常因宅基地、承包地地界以及一些生活琐事,伤害他人身体。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个别农民不懂市场规则,违规违法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另外在自己权利受到侵犯时,也不知道用法律武器来维护正当权利等。
5、农民的市场观念。最大的是缺乏竞争意识、商品意识,缺少时效观念。
6、农民的政治素质。
作为政府,如何提高农民素质呢?
首先,要高度重视农民素质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农民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不能靠一个政治宣言和一个法令就可以立即实现的,靠形式主义更是不行的,农民教育最忌走形 3 式。其次,要搞好调查研究,制定教育规划。要十分注意对农村的实际情况做认真的调查,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力水平、科技推广水平、产品营销水平、农民思想状况、农村精神文明程度、民主管理程度等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规划。第三要通过教育、创建、培训、示范、宣传等途径来促进素质提高。
1、积极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可根据农民的特点和农村工作的实际,由相关部门编写出适于提高农民素质的专用教材,可分为初级本、中级本和高级本,采取按年龄段、时间段达标结业的方式颁发证书。
2、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农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十佳文明户、文明卫生户,“好媳妇、好婆婆”、五好家庭、五好老人、小康文明村,推进农民思想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增强农民的诚信意识、环保意识、公德意识、仁爱意识,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气。
3、重点进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做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实施者和推广者,针对农民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建筑业等不同行业的需要,编写通俗易懂的、趣味性强的和可操作性强的科技读本,按照农民素质发展纲要,使每个农民掌握2-3门科技知识。可邀请省和市有关专家举办农业、畜牧、水产、花木等各类讲座。也可以组织农民赴山东、浙江、福建等经济发达地区参观取经。在此基础上可以评定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并颁发证书和给予物质或精神方面的奖励。
4、发挥能人的典型示范作用。可以将全县从事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的致富典型总结出来,汇编成册,送给全县农民,身边的典型可以大大激发了农民致富的欲望,也可以组建“农民致富报告团”,到农村巡回演讲。可以根据本县实人实事,编排成戏,开展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娱活动,潜移默化地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
5、通过繁荣农村文化,开展农民教育。加快广播、电视、网络等通讯设施建设,提高农民教育覆盖率。政府要为小城镇、边远地区、山区电话网建设以及各类学校电脑网络建设、无线通讯技术的使用等提供专项补助资金,提高这些地区的电话普及率和电脑普及率,增强这些地区人口与外界的联系,提高他们利用信息的能力。增加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文化馆、图书馆和文化站、文化 4 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农民开展业余文化体育活动。
第四,要不断加大农民教育投入。各级财政都要安排专门用于农民教育培训的资金。为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教育效果,应由农民自主选择教育机构、教育内容和教育时间,政府对接受教育的农民给予一定的补贴和资助。
6、加强督促检查,并建立对农民教育单位教育效果的评价机制和奖惩长效机制。要将对农民教育工作列入领导班子和干部年度考核内容,建立对农民教育的奖惩规则,并做好先进经验的宣传推广工作。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农村一切目标的关键。“一石激起千层浪”,如果激活了亿农民这个最基本的细胞群体的活力,农业、农民将有大进步,国家将有大发展。国家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是指日可待。
另外,对于农民科技培训存在的问题也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
一、农民科技培训实效性不强的原因分析
1.师资力量不足
近些年,县级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科技教育部门严格控编,退的多,进的少,使得农民培训的教师资源相对缺乏,青黄不接;同时,因为2001年乡镇机构改革中撤销了“七站八所”,一些农技人员纷纷转行,使得农技推广和农民培训的师资出现断层。
2.教学手段落后
虽然目前各地在农民培训工作中普遍使用了笔记本电脑、投影仪等先进设备,但多数仅仅是代替了黑板和粉笔而已。诸如土壤的分析化验、病虫害防治机理分析等一些比较直观、群众急于求证的研究设备,由于配备不足或资源不能共享,导致农民培训仍然停留在一般的说教上。
3.实习基地缺乏
由于没有专项经费投入,使得当前农民培训的实际操作环节缺失,实习基地比较缺乏,教师和学员的动手能力差,培训效果得不到巩固。
4.受众层次偏低
由于受经济效益和传统观念的双重影响,现在在农村从事一线农业生产的人员大多年龄在40岁以上。每到举办培训班,前来听课的基本为中老年人。这部分 5 人的文化底子较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差,所以培训效果往往事倍功半。
5.培训形式单一
受考核办法(如参加人数)或表现形式(如照相录像)的束缚,当前农民培训的形式多是填鸭式教育或照本宣科,群众听不懂,嫌麻烦;多数群众还怕耽误时间,影响正常生产,缺乏参加培训的主动性。
6.工作动机不一
农民科技培训存在这种现象:培训机构愿意深入到群众中去;群众也欢迎农业科技下乡来;而镇村干部关注的是这项工作是否列入考核,干得不好是否扣分,能不能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由于三者主观愿望的差异,所以常常导致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流于形式。
二、增强农民科技培训实效性的对策和建议
1.坚持依法办事,将农民科技培训纳入大教育框架中
农民在中国总人口中占多数,同时农民又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因此,持续不断地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应该是当前和今后长时期内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对农业教育培训均有明确规定。所以,国家和各级政府在设计规划全民教育时应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纳入进去并适当增加政策、投入的比重。
2.多策并举,积极引导好农民科技培训工作
上世纪90年代,国家推行了绿色证书、蓝色证书等农民技术资格证书制度,并明确规定凡是获得资格证书的农民,在承包土地、经营鱼塘、开展养殖等方面享有优先权利或其它优惠政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政策要么失去了落实的先决条件,要么在实践中根本就没有得到真正落实,接受培训与否与农民的自身利益毫无联系。所以许多人对培训失去兴趣,培训机构成了剃头挑子一头热。鉴于此,建议有关部门研究出台与新形势相对应的鼓励农民参加科技培训的相关政策,让农民看到培训的好处,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把参加培训变成一种自觉行动。
3.增加投入,完善设施,强化队伍
应针对当前培训机构手段不硬、队伍不齐、设施不足以及返乡农民工增加的实际情况,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增加农民科技培训的资金投入。按照“群众点菜,政府买单”的要求,切实抓好教师队伍的再学习再充电,抓好教学实践基地的建立和配套,抓好培训网络的建立健全,使农民培训的机构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适应形势的发展和要求。例如2008年,山东省青岛市提出要于2010年底之前每2~3个镇建立一个农技推广中心站,这对于健全农技推广和农民培训的网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农广校要积极参与农技推广中心站组建工作,积极调研、详细规划,争取中心站的早日建成并尽快发挥作用。
4.创新形式,便民利民
基于村镇干部组织培训嫌麻烦,许多农民参加培训嫌耽误时间的实际情况,应该研究探讨建立农民培训的长效机制和有效形式,让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的农民都能接受培训。比如建立科技书屋,打造一块永不撤退的农民培训阵地;借鉴中央电视台七频道的“农广天地”、山东电视台的“乡村季风”、山东电视台农科频道的“山东农广校之窗”等栏目的经验和做法,在当地电视台创办针对农民科技培训的固定栏目,使培训内容结合农时,关注热点;让农民边干活边听课,躺在炕上也能看,吹风下雨也能学,最大限度地增加农民科技培训的深度和广度。
5.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联系农民紧密的特点,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作形式有利于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下一步,完全可以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的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各项服务,将农民科技培训工作融合进去,逐渐把村镇两级组织替代出来,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发展和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双赢。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二篇:农民、农村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议
无论是年中央一号文件,还是两会召开,“三农”问题都再一次提上国家工作日程,从上到下各级部门仿佛都把这些问题放在口头上,手头上,但农村的发展现状和政策落实二者之间的切合点以及前途脉络似乎并不清晰,本文旨在结合笔者自身的一些所见所闻来探讨一下当今农村的现代性困境,并在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提供部分尚待商榷的建议。⒈农村传统价值、习俗的退
让和殒失
“现在春节越来越没有年味了……”像这样的感叹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已经司空见惯了。春节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内涵意义渐渐被忽视掉了。不少人就把春节当作一个较长的假期,除了应付式的拜年和贴春联,其形式和实质都和平常休息时间无异。
按说,春节时期家人团聚,拜祭先祖,这只是形式;家族寻根,重温爱与亲情,联络因忙碌而陌生的血缘,秉承炎黄子孙的中华情结,这才是它的真正含义。可这些传统赋予的深刻意义却因为某些客观的变迁被无形遗忘了。
我们进一步来看一看它形成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后果,对这种现象的危害性就会有更深的理解。
()以爱与团聚为核心含义的春节,在乡土性逐渐淡薄的背后,是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因习俗冲击而仓促丢失的精神内质。()由此牵带了某些传统文化的遗失,民族记忆功能的退化。以前在家乡,春节时分热闹非凡,走高跷,舞龙舞狮,放烟花炮竹……而现在家家户户仿佛都以各自独立的方式庆祝,冷冷清清的氛围自然让新年的欢乐气氛大打折扣,只能在各种媒体上看到那些所谓的快乐的影子。我们不妨把这样的一种追寻心理解释为农民传统文化心理的失落感。
从原因上看:
一、新的就业观念使传统手艺的传承受到影响,各种各样的传统文化娱乐方式其实就是一种民族特色的技艺,但改革后的农村、乡镇过分地重视经济发展,造成了民间艺术的遗失。
二、经济利益的冲动使人们对公共利益事业淡漠或只采取观望态度。有利的并且是现实的、直接的活动才能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尽量从简,已经被越来越他们接受。
三、某些不科学的习俗被硬性扼杀。以禁鞭为例,这个措施本无可厚非,可不足之处就是有些地方并没有配套建立公共燃放区。冷清的氛围从客观上减少了传统节日的喜庆。
⒉农村社区建设的空白
现代意义的中国社区建设是发展较晚的,农村社区这一块在非理论领域就存在了更大面积的空白地带,如何在实际行动中有效地进行各个方面的改善值得大家深入研究和思考。第一、科教层面:()“科技下乡”来了又走。“送知识,送科技”下乡援农,其实质意义微乎其微。从受众对象来看,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程度很低,能否识字尚且不论,有点文化的都出外务工,即使留下来也难以理解理论性强的科普书籍,更不用说学以致用,实现农业科技化、产业化,走这种那种所谓的发展农业的道路。再者,从客观条件上讲,科技的普及和利用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与支持,可农村、农民现今的收入状况极大地桎梏了科技的有效落实。无论是“文字下乡”还是“科技下乡”,我们觉得最重要的不是“送”,而是授之结网、捕鱼的能力,并提供必要的物质资助。()教育心理的工具理性。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改革,绝大部分农村家庭都对教育提高重视,但其中为数不少的青年群体在完成义务教育之后就投入到打工行业。农村家庭教育资本的投向渐渐集中于回报率较高的艺术类、职业类。这种急功近利的心理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曲解了教育的本质目的,并在有些领域为农村以后发展埋下隐患,农村发展的后劲和生员动力都会受到恶性影响
第二、文化层面:()迷信思想依然保留者众。农村的乡土本性本身就具有一种天然的心理图腾崇拜。外出的打工一族虽然经历了部分现代都市文明的洗礼,但祈求在外平安的本能情愫使各类迷信活动有增无减。他们带来的较先进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部分旧弊陈规,可在另一些角度助长了新旧恶性价值观念的滋长。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也在农村社区有肆虐迹象。()赌博盛行。最近倍受媒体关注的“买码”**,在广大乡镇和农村也屡见不鲜,各类赌博行为遍布村头巷尾,一些农民在自己家中设立麻将馆,提供赌具,收取租台费用,以此谋取财富。
第三、社会保障体系层面:农民没有任何保障与福利,这是当今农村的现状。
()医疗卫生条件极差,医务室等机构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体制,没有规范器具、药物、医务人员,一些土郎中、土药方在广大农村地区依旧广泛存在。()灾害防治既缺乏预警机制,也缺乏防范措施,更缺乏协调补救、灾后援济方案。现在大部分农村的耕作模式除了在水利等方面有少许改观外,依然是沿袭传统。自然灾害的破坏往往让农民辛苦一年的血汗付之东流。()农民既没有购买人保的便利,也缺乏这种意识,更不愿意将钱花在此地。而在外部结构上,农民也无权享受低保。诸多条件的遏制使农民实际上成为一种“单纯人”,置立于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因此在遭受疾病或者以外伤害的时候就不堪一击,不能
第三篇:农民、农村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议
无论是年中央一号文件,还是两会召开,“三农”问题都再一次提上国家工作日程,从上到下各级部门仿佛都把这些问题放在口头上,手头上,但农村的发展现状和政策落实二者之间的切合点以及前途脉络似乎并不清晰,本文旨在结合笔者自身的一些所见所闻来探讨一下当今农村的现代性困境,并在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提供部分尚待商榷的建议。
⒈农村传统价值、习俗的退让和殒失
“现在春节越来越没有年味了……”像这样的感叹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已经司空见惯了。春节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内涵意义渐渐被忽视掉了。不少人就把春节当作一个较长的假期,除了应付式的拜年和贴春联,其形式和实质都和平常休息时间无异。
按说,春节时期家人团聚,拜祭先祖,这只是形式;家族寻根,重温爱与亲情,联络因忙碌而陌生的血缘,秉承炎黄子孙的中华情结,这才是它的真正含义。可这些传统赋予的深刻意义却因为某些客观的变迁被无形遗忘了。
我们进一步来看一看它形成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后果,对这种现象的危害性就会有更深的理解。
()以爱与团聚为核心含义的春节,在乡土性逐渐淡薄的背后,是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因习俗冲击而仓促丢失的精神内质。()由此牵带了某些传统文化的遗失,民族记忆功能的退化。以前在家乡,春节时分热闹非凡,走高跷,舞龙舞狮,放烟花炮竹……而现在家家户户仿佛都以各自独立的方式庆祝,冷冷清清的氛围自然让新年的欢乐气氛大打折扣,只能在各种媒体上看到那些所谓的快乐的影子。我们不妨把这样的一种追寻心理解释为农民传统文化心理的失落感。
从原因上看:
一、新的就业观念使传统手艺的传承受到影响,各种各样的传统文化娱乐方式其实就是一种民族特色的技艺,但改革后的农村、乡镇过分地重视经济发展,造成了民间艺术的遗失。
二、经济利益的冲动使人们对公共利益事业淡漠或只采取观望态度。有利的并且是现实的、直接的活动才能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尽量从简,已经被越来越他们接受。
三、某些不科学的习俗被硬性扼杀。以禁鞭为例,这个措施本无可厚非,可不足之处就是有些地方并没有配套建立公共燃放区。冷清的氛围从客观上减少了传统节日的喜庆。
⒉农村社区建设的空白
现代意义的中国社区建设是发展较晚的,农村社区这一块在非理论领域就存在了更大面积的空白地带,如何在实际行动中有效地进行各个方面的改善值得大家深入研究和思考。第一、科教层面:()“科技下乡”来了又走。“送知识,送科技”下乡援农,其实质意义微乎其微。从受众对象来看,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程度很低,能否识字尚且不论,有点文化的都出外务工,即使留下来也难以理解理论性强的科普书籍,更不用说学以致用,实现农业科技化、产业化,走这种那种所谓的发展农业的道路。再者,从客观条件上讲,科技的普及和利用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与支持,可农村、农民现今的收入状况极大地桎梏了科技的有效落实。无论是“文字下乡”还是“科技下乡”,我们觉得最重要的不是“送”,而是授之结网、捕鱼的能力,并提供必要的物质资助。()教育心理的工具理性。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改革,绝大部分农村家庭都对教育提高重视,但其中为数不少的青年群体在完成义务教育之后就投入到打工行业。农村家庭教育资本的投向渐渐集中于回报率较高的艺术类、职业类。这种急功近利的心理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曲解了教育的本质目的,并在有些领域为农村以后发展埋下隐患,农村发展的后劲和生员动力都会受到恶性影响
第二、文化层面:()迷信思想依然保留者众。农村的乡土本性本身就具有一种天然的心理图腾崇拜。外出的打工一族虽然经历了部分现代都市文明的洗礼,但祈求在外平安的本能情愫使各类迷信活动有增无减。他们带来的较先进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部分旧弊陈规,可在另一些角度助长了新旧恶性价值观念的滋长。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也在农村社区有肆虐迹象。()赌博盛行。最近倍受媒体关注的“买码”**,在广大乡镇和农村也屡见不鲜,各类赌博行为遍布村头巷尾,一些农民在自己家中设立麻将馆,提供赌具,收取租台费用,以此谋取财富。
第三、社会保障体系层面:农民没有任何保障与福利,这是当今农村的现状。
()医疗卫生条件极差,医务室等机构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体制,没有规范器具、药物、医务人员,一些土郎中、土药方在广大农村地区依旧广泛存在。()灾害防治既缺乏预警机制,也缺乏防范措施,更缺乏协调补救、灾后援济方案。现在大部分农村的耕作模式除了在水利等方面有少许改观外,依然是沿袭传统。自然灾害的破坏往往让农民辛苦一年的血汗付之东流。()农民既没有购买人保的便利,也缺乏这种意识,更不愿意将钱花在此地。而在外部结构上,农民也无权享受低保。诸多条件的遏制使农民实际上成为一种“单纯人”,置立于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因此在遭受疾病或者以外伤害的时候就不堪一击,不能获取补偿性保障。
农村社区建设重重困境的产生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
一、农村社区理论体系挖掘不足,对城市社区研究偏向过重。理论上尚未给有关部门提供具体可行的方案,要发展也无计可施。
二、对农村经济的重要性错误理解使社区整体发展产生失衡倾向。各部分之间没有在长远的指导下合理协调,最终经济没有上去,各方面也相互拖后腿,恶性循环。
三、农村经济建设缺乏实施载体。各基层政府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职能部门长期有效地给农村、农民科学指导。没有主导力量协调农民,也没有组织人员、科技人员引导发展方向和道路。从中央
到地方,上传下达,可将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往往却被文件宣读或会议开展代替了,起不了实质作用。“两卡一书”等政策是为了给农民借贷等提供方便,但农民不愿借钱欠债的传统心理使这样的措施往往成为一纸空文。
⒊乡村基层民主与权威
《乡土中国》中讲到中国农村是无为社会,是无讼社会,是长老政治。改革开放二三十年来,现代性的政治因素潜移默化地注入了农村的肌肤。本身起步就晚,脚步迈得依然很慢。农民(打工一族等一类经受现代文明影响的除外)的乡土本性没有改变,形式上的政治民主意识只是在思维表层波动。中国农民骨子里并没有民主情结,也因此他们不需要建立广泛的公共关系,尽管他们与和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东西摆脱不了干系,但他们的政治热情只是生之于外界,甚至谈不上什么政治热情的。
因此,基层选举中大多数农民对政治参与大多漠不关心,或者道听途说,或者敷衍了事,也正是这样的心态使不少地方“代票”行为数不胜数。
在权威方面,传统的长老、辈分等的影响逐步减弱,以经济精英、政治精英为代表的新型权威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其中经济精英尤为突出,这种现象的产生与物质生活需求不断增加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联系。农民的目光日益集中于那些依靠各种方式获得经济财富的人身上,并以这些人为目标来重新内化评判标准和价值追求。
年两会的召开正在进行当中,“和谐社会”的讨论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农村发展问题不是简单地加入现代化因素就可以解决,只有综合考虑到农村发展的传统因素,在传统和现在的合理交接处寻找科学方案,这些问题才能最终找到答案。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设计城市和农村的整体发展计划,和谐社会的道路才能有序铺开。
第四篇:农民素质教育工作总结 文档
农民素质教育工作总结
2006年,在开发区党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培训新农民、建设新农村”为目标,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农业实用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圆满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主要工作成绩
2006年上级分配我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任务1050人次,引导性培训任务1000人次,职业技能培训任务400人次。一年来我区各级各有关部门紧扣开发区农村农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有条不紊地对农民开展了各种培训和教育工作。在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方面,农村工作局及两个办事处的农技、畜牧、农校等部门专门针对市里下达的1000亩春玉米示范片、省扶贫开发项目产业特种鸡鸭养殖内容、移民生产性开发、蔬菜产业开发、珍稀食用菌开发等几大项目,对当地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新技术的培训,共发放《农业实用技术读本》1000余册,其他技术资料500余份,共培训农业实用技术人才1200人次,超过任务150人次;在引导性培训方面,教育局、春元中学、大埠桥中学、大埠桥农校紧密配合,对农村两所中学的初高中毕业生、需要转移的失地农民开展转移前的培训工作,免费发放《务工指南》读本950份,培训农民和学生1082人,其中“9+1”、“12+1”培训342人次,农民740人次,超过市里任务82人次;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开发区劳动与社会保障分局、两个办事处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和失地农民创业、就业竞争能力,先后组织510名农民至省工业高级技工学校、市机电工程学校、市职业技术学院、开发就业与再就业培训中心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仅涟滨办事处茅塘、仙人桥、太保、高车等村失地农民就达310人,其中50人获得“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证书”,上述人员已在工业园就业人数达到480人。
二、主要措施
1、领导重视,各级各部门配合密切
针对我区失地农民较多、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开发区工业企业需要高素质农民工的特点,开发区党委、管委会高度重视农民素质教育问题,把“提高农民素质、掌握专业技能、拓宽就业门路、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项目来抓,召开了部门工作联席会议,建立了目标管理责任制。农村工作局主要针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局主要针对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引导性培训和“9+1”、“12+1”培训;劳动保障分局主要针对失地农民开展转移培训,财政、社会事务等部门主要为农村富余劳力寻找就业门路,充分保证每位学员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2、争取资金、加大培训力度
为保证农民素质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开发区各有关部门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上级项目资金,整合各项教育资源,安排了2万元专项工作经费,两个办事处专门安排此项经费0.5万元,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举办了多期免费培训工作,为开发区的工业企业和沿海经济特区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农民工。
3、创造条件、开展多种技能培训
为培养更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我区邀请了农业、林业、畜牧、果蔬、法制等方面的专家组建了农民素质教育讲师团,在大埠桥农校、春元中学、开发区就业与再就业中心成立专门的培训基地,把星明村蔬菜基地和百雄堂农业高科技公司作为农民素质教育示范点,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9+1”、“12+1”培训,并与省工业高级技工学校、市机电工程学校联系,组织多批农民参加焊工、钳工、机电维修、电子技术、计算机、服装制作、餐饮服务、管理等专业的技能培训。提高了农民的劳动技能,拓宽了就业渠道,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三、存在的问题
我区农民素质教育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农民素质教育队伍不专、机构不全。由于开发区实行的是小政府、大社会管理模式,各方面人员配备不全和相对不足,一人身兼数职的现象普遍,造成人手不够、精力不足、抓农民素质教育的同志不专等现象。
2、农民的思想认识有待提高。有些农民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对投资搞职业技能培训的认识不够深刻,只图眼前利益,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
四、二00七年工作思路
2007年,我区将针对广大农民和失地农民的需求,坚持以“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培训新技能、创造新职业”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会议精神,结合市里任务和开发区需要培训和转移的农民的实际情况,重点抓好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及三大培训工作,同时全面推进“三进村”各项工作,在创造有开发区特色的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工作中进行认真的摸索和实践,为我区的开发建设保驾护航和增加我区农民收入上继续努力。
第五篇:农民素质教育工作总结
· 2009年上半年,我区农民素质教育工作围绕全面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中心任务,着力解决我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的就业出路,按照省、市有关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全面开展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农民素质教育工作总结。现将情况简单汇报如下。
一、完善机构,继续加强组织领导
针对人事调整,及时调整和充实了农民素质教育工作领导机构,进一步明确了相关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责任。印发了《**经济开发区2009年农民素质教育工作方案》,在我区三个文明建设的考核目标中将农民素质教育工作列入了考评范围。领导小组成员召开了相关会议,重点研究和解决失地农民转移等问题。各相关部门及两办事处根据区方案的分工,形成由区农民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各涉农培训单位负责,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工作总结《农民素质教育工作总结》。
二、政企合作积极推进农民工培训您现在阅览的是本网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针对当前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人才素质低、农民用工矛盾等问题日益凸显的问题,为加强农民工和下岗职工素质教育、提升企业文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帮助企业主动应对危机,化解用工矛盾,开发区工会在党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总工会和市直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职工之家”的作用,积极组织协调,在百雄堂富厚创业与职业培训学校建立了开发区工会农民工培训基地,5月15日基地正式成立并举行了首届农民工培训班开学典礼。基地今年计划举办各类农民工培训班12期,完成培训任务600人次,保证80%以上的就业率,并切实做好就业跟踪服务,建立完善台帐管理制度,强化内部管理,提升教学质量,将基地建成为企业服务、为开发建设服务、为群众服务的劳动力平台。
三、注重对农民培训的经费投入
随着我区失地农民的不断增加,农民转移培训工作任务较繁重,为有足够数量的经费来保障完成任务,我办协同农业、教育、劳动等部门积极申请区财政支持,年初预算时按照省市有关文件要求及时向区管委会申请和报告,共安排专项经费2.5万元。区各有关部门都积极争取了一定的培训资金。
四、上半年农民素质教育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经过半年来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上半年共培训农民1760人次,其中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6次,共培训农民660人次,举办引导性培训班3次,共培训700人,其中“9+1”培训170人,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2期,共培训230人,发放示范教材600册,其中《农业实用技术手册》和《务工指南》各300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