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民素质教育活动情况汇报
农民素质教育活动情况汇报
为了提升我镇经济社会综合竞争力,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素质,更好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提出的总体部署和城乡一体化战略决策,我镇于2004年开始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将包括机关干部、村干部在内的全镇人民群众纳入受教育范畴,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现将我们的工作做法汇报如下:
一、深化素质课堂教育,创建学习型社会 整合镇成职校、镇村两级党校、各村(企业)教育点的教育资源,成立“××镇农民素质教育学校”,由机关各办(所、中心)在年初制定教育计划,安排授课内容,由党政办综合安排授课人、时间,通过
邀请上级有关部门领导,邀请国土、公安、卫生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党政班子成员、机关干部等多种途径,对广大机关干部、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失地农民、农村剩余劳动力、普通群众、外来务工人员、企业负责人等各种不同对象,有计划、分层次开展市情乡情、政策法规、法律法纪、就业技能、思想道德教育。以镇广电站和党员教育活动点为阵地,把科技、文明、发展的新观念输送给农民。同时,开展巡回教育宣讲活动,镇党委理论宣讲团在各行政村开展了以“转变观念、加快发展”为主题的巡回宣讲,在党员、村民代表等农村骨干分子中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
二、创新文化活动载体,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1、建阵地,哺育文化体育骨干分子。积极打造“姚东之音”大型文艺演出品牌,从2004年起开始由外邀节目为主逐步转变为由群众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为主,突出“姚东民乐”的主题,上台表演
节目的当地群众上百人,观看演出的则达到2000多人,成为我镇众多群众民间文体团队向往的阵地。2005年开始,我镇开始举办全民运动会,全镇各行政村(居委)、部分企事业单位均组队参加角逐,参与群众近千人。同时,我镇在全镇各村选定并培育了20户文化中心户,发挥文体骨干业余专长,成为周围群众业余时间集中进行文化活动的场所。在此基础上,我镇已建立了高标准村落文化宫2个,健身路径5条,业余文体骨干队伍9支,室外篮球场3只,浦东公园、村落文化宫、篮球场成为吸引众多群众参与各类活动的主场所,社会上低俗的生活方式逐步得到转变。
2、创载体,铺开全方位宣传新局面。在浦东公园建造了长18米由16块版面组成的全市首个乡镇科普长廊,在各行政村设立科普窗,与市科协一起定期更换版面内容,全面开展科学发展观、健康生活等知识宣传;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有奖征集“陋习”活动,通过查找
身边陋习来改变落后的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邀请市创作专家创作了《杨梅缘》、《改陋习》、《××是好地方》等三个文艺节目,和其它宣传计划生育等政策法规的文艺节目一起在9个行政村中展演,使一万多名群众受到了面对面的教育。同时我镇修编了“前进中的××”成果展版,在机关和各行政村中展出,坚定了群众对本土的热爱和对发展的信心。
3、抓共建,共育村企精神文明之花。积极在全镇规模企业中建立党组织、工会、妇联、团委组织,建设外来员工俱乐部,给外来务工者一个坚实的依靠,搭建一个开展活动的平台。同时,积极开展村企共建活动,开展村企姐妹联谊会,通过文体活动提高外来务工者为第二故乡创业生活的信心,同时各村落文化宫的大门都向外来务工人员敞开,与本村群众一视同仁,受到了近万名外来务工者的欢迎。
三、奖励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热情
通过近几年经济的迅猛发展,我镇各村的社会经济各项事业有了明显发展,各行政村对精神文明创建的热情有了明显的提高。为此,我镇出台了创建省、市文明村、先进党组织等创建村以10万、5万元、3万元的奖励政策,大大提高了各村的创建热情。幸福、××等村每年投入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建设农村新环境,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建设文化业余团队,紧紧围绕文明村创建开展了卫生村、园林式村庄、科普村的创建活动,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农村的生活环境有了明显好转,城乡一体化进程有了实质性进展。去年有2个村成功通过了宁波市文明村检查组的验收,2个村通过了余姚市检查组的验收。今年又有10个村(企事业单位)申报了文明村(单位)创建,在全镇掀起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高潮。农民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对象明确但复杂,任务艰巨但大有作为。为此,我镇前阶段为更深一层展开该项工作,推出了《公民科学素质教育“4433”工程》,具体是建立4个教育阵地,即加强公民科学素质教育学校阵地建设,加强党员家庭教育点阵地建设,加强市政府网站、科普窗、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建设和加强村落文化体育阵地建设;强化4项教育内容,即强化形势任务和国情市情乡情教育,强化政策法规教育,强化就业技能教育和强化思想道德教育;建立3支教育队伍,即建立政策法规宣讲队伍,组建就业技能培训队伍和建立文化体育队伍;创新3项活动载体,即建立镇“流动图书馆”,修编“腾飞中的××”成果展12全文查看
第二篇:农民素质教育培训汇报
为了大地的丰收
湖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常宁市分校
湖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常宁市分校创建于1981年,现是一所隶属常宁市教育局管理的副科级农业职业中专学校。学校坐落于繁华市区的常荫路,交通便利、环境幽静、绿树成荫、空气清新,举目远眺,田园风光、叠翠山峦、城市楼群尽收眼底,是一所理想的教学场所。
学校占地面积10005平方米,教学楼、实验楼各一栋,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学生宿舍、食堂、操场、球场、跑道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拥有教学仪器设施50台(套),电脑、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摄像机、投影仪等办公设备齐全,拥有图书12000余册。学校领导班子精诚团结,锐意进取,教师团队素质优良,战斗办强。现有教职员工共49人,大专以上学历36人,其中研究生1名。校长刘朝晖同志先后18次被评为优秀教师,17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8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6次被评为服务“三农”先进个人。2004年荣获团市委“十大杰出青年”光荣称号,2005年出席常宁市九届党代会,2006年立三等功一次,2010年荣获市“十大杰出女性”光荣称号,2011年再次出席常宁市十一届党代会。
学校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办学方针,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法,采用部门联合、校企联合、校校联合、校村联合,多学科、多层次、多
形式的办学模式,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不同层次的农业科技人才。
大力举办函授学历教育。一是举办中专学历教育,先后开设了种植、养殖、会计、乡村综合管理、农业工程、农村经济管理等6个门类30个专业,已累计培养中专毕业生4295人,有1400余人成为我市乡、村干部和种养专业户。目前,学校已成为全市农村成人中等职业教育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二是实行联合办学举办大专本科函授学历教育。近十年来学校先后同湖南农大、湖南科大、湖南工学院、湖南医学院、南华大学、衡阳电大、西安财政学院等院校联合举办大专、本科学历教育,开设了农学、计算机、法律、经济管理、电器自动化等热门专业。共招收大专、本科学员1616人,已毕业1267人。现有大专、本科函授班8个,在校学员349人。
大力开展农民素质教育。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基础性的系统工程,近六年来,学校共举办各类农民素质教育培训班近1200余期,培训农业科技示范户和技术扶贫户3万余人次,发放培训资料近十万余份,推广农业新技术30余项。2000年、2004年、2008年、2011年、2012年五次被省委农村工作部农经委评为“农民素质教育先进单位”。
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培训”。自实施“阳光工程培训”以来,学校通过广泛宣传、规范管理、跟踪服务,共培训全市农村劳动力6449人。2007年被衡阳市阳光工程办公室评为“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先进单位”。2009-2012年,根据省市精神,实行一村一品、就地培训、就地转移的方针,共举办阳光工程培训58期,培训3731人,每年均
圆满完成培训任务。
大力开展各项其他涉农培训。在实施阳光工程培训的同时,学校还积极开展各类其他培训。内容涉及扶贫培训、农业综合开发培训、移民培训、生态家园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2010-2012年在全市27个乡镇(办事处)167个村实施的各项农民培训中,共推广现代农业先进技术26项,共培训农民1.8万余人次,创办农业经济实体示范样板基地28处,面积8800亩。
植根大地,天道酬勤。1998年学校被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指定为“全国四所重点示范分校之一”;2008年被湖南省授予“农民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县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办学水平评估A级校”;2010年被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评为“全国先进农广校”;2011年获中华农业科教基金农技推广奖。
为了大地的丰收,“常宁农广人”以农业科技之根,以强农惠民之魂,谱写了既无愧于学子,更无愧于大地的动人乐章。
第三篇:农民素质教育活动情况汇报
为了提升我镇经济社会综合竞争力,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素质,更好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提出的总体部署和城乡一体化战略决策,我镇于2004年开始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将包括机关干部、村干部在内的全镇人民群众纳入受教育范畴,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现将我们的工作做法汇报如下:
一、深化素质课堂教育,创建学习型社会
整合镇成职校、镇村两级党校、各村(企业)教育点的教育资源,成立“××镇农民素质教育学校”,由机关各办(所、中心)在年初制定教育计划,安排授课内容,由党政办综合安排授课人、时间,通过邀请上级有关部门领导,邀请国土、公安、卫生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党政班子成员、机关干部等多种途径,对广大机关干部、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失地农民、农村剩余劳动力、普通群众、外来务工人员、企业负责人等各种不同对象,有计划、分层次开展市情乡情、政策法规、法律法纪、就业技能、思想道德教育。以镇广电站和党员教育活动点为阵地,把科技、文明、发展的新观念输送给农民。同时,开展巡回教育宣讲活动,镇党委理论宣讲团在各行政村开展了以“转变观念、加快发展”为主题的巡回宣讲,在党员、村民代表等农村骨干分子中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
二、创新文化活动载体,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1、建阵地,哺育文化体育骨干分子。积极打造“姚东之音”大型文艺演出品牌,从2004年起开始由外邀节目为主逐步转变为由群众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为主,突出“姚东民乐”的主题,上台表演节目的当地群众上百人,观看演出的则达到2000多人,成为我镇众多群众民间文体团队向往的阵地。2005年开始,我镇开始举办全民运动会,全镇各行政村(居委)、部分企事业单位均组队参加角逐,参与群众近千人。同时,我镇在全镇各村选定并培育了20户文化中心户,发挥文体骨干业余专长,成为周围群众业余时间集中进行文化活动的场所。在此基础上,我镇已建立了高标准村落文化宫2个,健身路径5条,业余文体骨干队伍9支,室外篮球场3只,浦东公园、村落文化宫、篮球场成为吸引众多群众参与各类活动的主场所,社会上低俗的生活方式逐步得到转变。
2、创载体,铺开全方位宣传新局面。在浦东公园建造了长18米由16块版面组成的全市首个乡镇科普长廊,在各行政村设立科普窗,与市科协一起定期更换版面内容,全面开展科学发展观、健康生活等知识宣传;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有奖征集“陋习”活动,通过查找身边陋习来改变落后的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邀请市创作专家创作了《杨梅缘》、《改陋习》、《××是好地方》等三个文艺节目,和其它宣传计划生育等政策法规的文艺节目一起在9个行政村中展演,使一万多名群众受到了面对面的教育。同时我镇修编了“前进中的××”成果展版,在机关和各行政村中展出,坚定了群众对本土的热爱和对发展的信心。
3、抓共建,共育村企精神文明之花。积极在全镇规模企业中建立党组织、工会、妇联、团委组织,建设外来员工俱乐部,给外来务工者一个坚实的依靠,搭建一个开展活动的平台。同时,积极开展村企共建活动,开展村企姐妹联谊会,通过文体活动提高外来务工者为第二故乡创业生活的信心,同时各村落文化宫的大门都向外来务工人员敞开,与本村群众一视同仁,受到了近万名外来务工者的欢迎。
三、奖励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热情
通过近几年经济的迅猛发展,我镇各村的社会经济各项事业有了明显发展,各行政村对精神文明创建的热情有了明显的提高。为此,我镇出台了创建省、市文明村、先进党组织等创建村以10万、5万元、3万元的奖励政策,大大提高了各村的创建热情。幸福、××等村每年投入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建设农村新环境,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建设文化业余团队,紧紧围绕文明村创建开展了卫生村、园林式村庄、科普村的创建活动,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农村的生活环境有了明显好转,城乡一体化进程有了实质性进展。去年有2个村成功通过了宁波市文明村检查组的验收,2个村通过了余姚市检查组的验收。今年又有10个村(企事业单位)申报了文明村(单位)创建,在全镇掀起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高潮。
农民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对象明确但复杂,任务艰巨但大有作为。为此,我镇前阶段为更深一层展开该项工作,推出了《公民科学素质教育“4433”工程》,具体是建立4个教育阵地,即加强公民科学素质教育学校阵地建设,加强党员家庭教育点阵地建设,加强市政府网站、科普窗、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建设和加强村落文化体育阵地建设;强化4项教育内容,即强化形势任务和国情市情乡情教育,强化政策法规教育,强化就业技能教育和强化思想道德教育;建立3支教育队伍,即建立政策法规宣讲队伍,组建就业技能培训队伍和建立文化体育队伍;创新3项活动载体,即建立镇“流动图书馆”,修编“腾飞中的××”成果展版和创作文艺作品举行巡回展演。成立由主管党群工作副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工作小组,全面铺开公民素质教育工程。
&n
bsp;
第四篇:农民素质教育工作总结 文档
农民素质教育工作总结
2006年,在开发区党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培训新农民、建设新农村”为目标,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农业实用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圆满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主要工作成绩
2006年上级分配我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任务1050人次,引导性培训任务1000人次,职业技能培训任务400人次。一年来我区各级各有关部门紧扣开发区农村农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有条不紊地对农民开展了各种培训和教育工作。在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方面,农村工作局及两个办事处的农技、畜牧、农校等部门专门针对市里下达的1000亩春玉米示范片、省扶贫开发项目产业特种鸡鸭养殖内容、移民生产性开发、蔬菜产业开发、珍稀食用菌开发等几大项目,对当地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新技术的培训,共发放《农业实用技术读本》1000余册,其他技术资料500余份,共培训农业实用技术人才1200人次,超过任务150人次;在引导性培训方面,教育局、春元中学、大埠桥中学、大埠桥农校紧密配合,对农村两所中学的初高中毕业生、需要转移的失地农民开展转移前的培训工作,免费发放《务工指南》读本950份,培训农民和学生1082人,其中“9+1”、“12+1”培训342人次,农民740人次,超过市里任务82人次;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开发区劳动与社会保障分局、两个办事处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和失地农民创业、就业竞争能力,先后组织510名农民至省工业高级技工学校、市机电工程学校、市职业技术学院、开发就业与再就业培训中心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仅涟滨办事处茅塘、仙人桥、太保、高车等村失地农民就达310人,其中50人获得“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证书”,上述人员已在工业园就业人数达到480人。
二、主要措施
1、领导重视,各级各部门配合密切
针对我区失地农民较多、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开发区工业企业需要高素质农民工的特点,开发区党委、管委会高度重视农民素质教育问题,把“提高农民素质、掌握专业技能、拓宽就业门路、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项目来抓,召开了部门工作联席会议,建立了目标管理责任制。农村工作局主要针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局主要针对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引导性培训和“9+1”、“12+1”培训;劳动保障分局主要针对失地农民开展转移培训,财政、社会事务等部门主要为农村富余劳力寻找就业门路,充分保证每位学员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2、争取资金、加大培训力度
为保证农民素质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开发区各有关部门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上级项目资金,整合各项教育资源,安排了2万元专项工作经费,两个办事处专门安排此项经费0.5万元,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举办了多期免费培训工作,为开发区的工业企业和沿海经济特区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农民工。
3、创造条件、开展多种技能培训
为培养更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我区邀请了农业、林业、畜牧、果蔬、法制等方面的专家组建了农民素质教育讲师团,在大埠桥农校、春元中学、开发区就业与再就业中心成立专门的培训基地,把星明村蔬菜基地和百雄堂农业高科技公司作为农民素质教育示范点,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9+1”、“12+1”培训,并与省工业高级技工学校、市机电工程学校联系,组织多批农民参加焊工、钳工、机电维修、电子技术、计算机、服装制作、餐饮服务、管理等专业的技能培训。提高了农民的劳动技能,拓宽了就业渠道,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三、存在的问题
我区农民素质教育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农民素质教育队伍不专、机构不全。由于开发区实行的是小政府、大社会管理模式,各方面人员配备不全和相对不足,一人身兼数职的现象普遍,造成人手不够、精力不足、抓农民素质教育的同志不专等现象。
2、农民的思想认识有待提高。有些农民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对投资搞职业技能培训的认识不够深刻,只图眼前利益,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
四、二00七年工作思路
2007年,我区将针对广大农民和失地农民的需求,坚持以“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培训新技能、创造新职业”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会议精神,结合市里任务和开发区需要培训和转移的农民的实际情况,重点抓好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及三大培训工作,同时全面推进“三进村”各项工作,在创造有开发区特色的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工作中进行认真的摸索和实践,为我区的开发建设保驾护航和增加我区农民收入上继续努力。
第五篇:农民素质教育工作总结
· 2009年上半年,我区农民素质教育工作围绕全面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中心任务,着力解决我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的就业出路,按照省、市有关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全面开展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农民素质教育工作总结。现将情况简单汇报如下。
一、完善机构,继续加强组织领导
针对人事调整,及时调整和充实了农民素质教育工作领导机构,进一步明确了相关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责任。印发了《**经济开发区2009年农民素质教育工作方案》,在我区三个文明建设的考核目标中将农民素质教育工作列入了考评范围。领导小组成员召开了相关会议,重点研究和解决失地农民转移等问题。各相关部门及两办事处根据区方案的分工,形成由区农民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各涉农培训单位负责,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工作总结《农民素质教育工作总结》。
二、政企合作积极推进农民工培训您现在阅览的是本网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针对当前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人才素质低、农民用工矛盾等问题日益凸显的问题,为加强农民工和下岗职工素质教育、提升企业文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帮助企业主动应对危机,化解用工矛盾,开发区工会在党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总工会和市直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职工之家”的作用,积极组织协调,在百雄堂富厚创业与职业培训学校建立了开发区工会农民工培训基地,5月15日基地正式成立并举行了首届农民工培训班开学典礼。基地今年计划举办各类农民工培训班12期,完成培训任务600人次,保证80%以上的就业率,并切实做好就业跟踪服务,建立完善台帐管理制度,强化内部管理,提升教学质量,将基地建成为企业服务、为开发建设服务、为群众服务的劳动力平台。
三、注重对农民培训的经费投入
随着我区失地农民的不断增加,农民转移培训工作任务较繁重,为有足够数量的经费来保障完成任务,我办协同农业、教育、劳动等部门积极申请区财政支持,年初预算时按照省市有关文件要求及时向区管委会申请和报告,共安排专项经费2.5万元。区各有关部门都积极争取了一定的培训资金。
四、上半年农民素质教育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经过半年来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上半年共培训农民1760人次,其中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6次,共培训农民660人次,举办引导性培训班3次,共培训700人,其中“9+1”培训170人,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2期,共培训230人,发放示范教材600册,其中《农业实用技术手册》和《务工指南》各300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