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近年来,我国各地贯彻城乡统筹发展具体做法的资料综述和分析(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近年我国各地贯彻城乡统筹发展 具体做法的资料综述和分析
[摘要]: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本文拟从“统筹城乡发展”的定义、意义以及深入分析苏州、昆山等地做法后,得出了一些启示,并且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乡统筹发展理性启示
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通盘考虑和配置各种资源。加大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从根本上突破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发展定义及其现实意义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将城镇与乡村纳入政府发展的总体战略中去考虑,打破城镇与农村的体制障碍,发挥政府经济在配置资源中的积极作用,并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解决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失灵的问题,使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要素合理流动。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把“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摆在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位置。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巾以人为本、解决人民生活问题的根本目的,也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中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2 各地实践城乡统筹发展的具体做法
2.1 建立“土地换保障”新机制,解除农民后顾之忧。
苏州和昆山认为统筹城乡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尤其是要善待农民这一社会相对弱势群体,要把让农民受益于城市化进程作为做好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基
本工作思路。基于这一思路,他们重点推行了四大举措,一方面使统筹城乡进程中不可避免的涉农土地拆迁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一方面以此为契机扩大了社会保险网,增强了社会保险的调节功能,同时加速了农民向市民的转变,推进了城市化进程。
一是拆迁一还一,让农民动迁致富拆迁安置,是被征地农民最关注的敏感话题,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苏州、昆山的办法是先规划好农民集中居住区,统一按规划建好安置住宅,按拆一还一的面积比,以成本价售给农民,而农民原住宅及宅基地全部交给政府,由政府统一清理后拍卖。
二是失地不失业,让农民就业有门就业是生存之本,只有生产有门路、就业有出路、生活有保障,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才算能解决。昆山积极实施“三有工程”,即通过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多方面、多渠道的努力,让失地农民“人人有工作、个个有技能、家家有物业”。
三是征地年薪制,让农民终身受益。昆山市从2001年开始,在过去征地安置补偿费一次性补偿金额每亩约2.16万元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了“三六九”年薪制补偿办法,让农民一直到老终身都受惠。细算下来,总共所得补偿金额要远远大于一次补偿所得。
四是土地换社保,让农民老有依靠。昆山市按照“低门槛、广覆盖”的原则,全面推行为全市农民办理基本养老保险的做法。具体出资办法是:个人出40%,市、镇两级政府各补助30%的保险金额;属于低保对象的农村居民个人只出资10%,市、镇两级政府各补助45%这些资金不够。从财政留成中补足。
2.2 激活集体建设用地,让农民获得增值收益。
昆山大胆探索“土地复垦整理产业化,净增耕地指标商品化”的土地复垦整理新机制,靠激活集体土地流转,让农民以地生财,以地致富。复垦的土地转让权不全归集体所有,农民自己也可以“单干”。在昆山市,村集体先通过复垦等方式获得一些非农建设用地的“额度”,然后向本村农户“招标”,由农户或由农民成立的合作经济组织投资修建标准厂房、商铺或打工宿舍楼向外来工商投资者出租。
2.3 推进村庄整并与宅基地流转,集约节约土地资源。
苏州在撤并行政村基础上,以园区建设、城镇建设、强村发展等项目的实施,带动村庄整理和村庄拆并,建设了一大批农民集中居住区和中心村。为了加强对进城农民原宅基地及房屋的产权管理,苏州市政府规定:进城农民的住宅可以出
售给符合宅基地享受条件的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符合规划的也可将宅基地征为国有,由宅基地使用权人补办出让手续并按土地评估价的40%向政府补缴土地出让金后入市交易;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兴建农民公寓住宅,进城农民自愿退出依法取得的宅基地使用权的,可与自购的农民公寓住宅用地等价置换。3 统筹城乡发展的理性启示
3.1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苏州、昆山强烈的“民本”意识是做好统筹城乡发展各项工作的前提,他们从平等对待农民出发,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运行机制,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提高农村社会保障的水平,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强烈的“民本”理念,才使两地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路、政策和工作都考虑得比较周全。
3.2 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土地换保障”新机制势在必行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土地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广大人民的利益特别是农民的利益息息相关。如果在征地过程中对农民的补偿安置解决不好,必将不可避免地引发突出的社会矛盾。事实上,我们现行的一次性货币安置的明显缺陷,就是难以长期保障失地农民的生活来源。建立“土地换保障”的征地新机制,可以有效地避免一次性支付征地费可能带来的后遗症。从稳定和发展的全局看问题,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城市化建设上规模水平是政绩,把失地农民安置好,让他们安居乐业同样也是政绩。采取以“土地换保障”做法,顺应民意,合乎情理,既能有效地解决失地农民的长期生活出路问题,又能达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双重目标。
3.3 “以土地换保障”,需要各相关部门通力协作
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的安置,涉及到国土、劳动、民政以及用地单位和被征地单位个人等方方面面,头绪复杂,单凭一两个部门孤军奋战,势单力薄,也很难奏效。必须要有各相关的单位和部门密切配合,步调一致,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严格依法办事,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来积极主动地做好征地安置工作,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土地被征用人员的长远利益。同时,“以土地换保障”是一项政策性极强的工作,必须从各区县实际情况出发,精心测算方案,认真组织实施。
3.4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严格规范土地管理政策
昆山的经验告诉我们,越是发展经济,越是要保护好土地资源,处理好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关系。土地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对开展统筹城乡工作有着重重要的作用,处理不好,不但造成资源的浪费还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此,必须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土地管理。
我们必须认识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将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绝不是仅仅为了提高农村收入,加快农村的发展,而是为了促进包括城市经济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其核心将是重新对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进行全局性和战略性调整,建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统筹城乡发展一定要打破传统观念,用‘跳出三农看三农’,‘从三农之外为农民找出路’的新思维,通过产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推进,减少农民、分流农民,致富农民,从而达到化解城乡壁垒,缩小城乡差距,达到共同富裕之目的。”
参考文献
[1] 马晓河,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及其政策建议,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6(4):145—150。
[2] 王利民,试论农业机械化在解决“三农” 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农机化,2004,(2):3-6。
[3] 王凤山等,发展市场经济推动农村建设,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第5期。
第二篇:统筹城乡发展与我国的城镇化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与我国的城镇化建设
概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中央在正确把握我国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矛盾、新挑战、新机遇和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创新性和针对性,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契机促进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城镇化建设是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伴随工业化进程的一种经济现象,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关键字:统筹城乡 城镇化 经济发展
正文
为什么要统筹城乡发展 ?
从一般的道理上讲,乃是因为农村和城市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农村发展、高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因此,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才能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城乡统筹不能简单理解为工厂下乡,让城市不容的工厂搬到乡下去;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农民工进城,让农民变居民。还是要从解放生产力的高度,去重新认识生产力要素的配置。要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认识城乡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去认识土地资源的重新配置,去认识新技术在城乡的推广,去认识社会资金在城乡的重新配置。还是要从改革生产关系的高度去重新看待农民工进城和城市人下乡。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从根本上解决新阶段“三农”问题、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客观要求。进入新世纪,我国市场化、国际化、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但农业增效难、农民增收难、农村社会进步慢的问题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地区差距扩大趋势尚未扭转,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完全突破,城镇化严重滞后,城乡分割的政策、制度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纠正,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致使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力不强,过多的劳动力滞留在农业,过多的人口滞留在农村。这种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和发展失衡状态,造成了“三农”问题的现实困难,农村小康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大的难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必须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必须突破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思想束缚,打破城乡分割的传统体制,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以工业化和城市化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城乡互补共促、共同发展的格局,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新时期实现新跨越的客观要求。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城乡关系、工农关系越来越密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显得更加紧迫,也更有条件。因此,我们必须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
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的一个大战略,进一步发挥城市化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和结构调整,形成城市与农村相互促进、农业与工业联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格局,走出一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
为什么要进行城镇化建设?
推进城镇化建设,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意义。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必然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的要求,在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基础上继续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矛盾,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关键就在于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建设,让更多的农民实现身份、职业和观念的全新转换,能够缩小社会成员在财富分配、发展机会、享受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增强社会认同感,促进社会和谐;加快城镇化建设,把大量的农村人口变为城市居民,既可以转变旧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收入水平,享受现代城市文明,也可以使留在农村的人口提高资源占有水平,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共同富裕。如何实现以城乡统筹为动力促进城镇化建设?
因势利导,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随着农民的流动和市场经济对资源,包括劳力资源配置的需求。城乡一体化的超势正越来越显,城镇化趋势也逐渐明显。农民流动的目的性和目的地都是相当明确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生产完善,城乡人民的大流动是必然还要再发生的现象,而且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动力,同时也将是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一种动力。因此,因势利导,适当疏导,使之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推进城乡统筹发展。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认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决定》给城镇一体化和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带来了春天迎来了大好的机遇。《决定》明确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原则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而基本目标任务定位是到二O二O年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要遵循的重大原则是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工以城带乡长效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统筹土地利用和城
乡规划合理安排市县域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水平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逐步实现农民工劳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改善农民工劳动条件保障生产安全扩大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尽快制定和实施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发挥好大中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统筹城乡发展: 理论与实践》周琳琅《统筹城乡发展--新乡探索与实践》许宝健
第三篇:旬阳县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旬阳县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邹俊杰
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任务。借鉴成渝两市统筹城乡发展经验,结合旬阳实际,我们按照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基本思路,加快城镇建设、工业扩张升级和农村人口转移步伐,始终把城乡统筹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抓手,推动县域经济社会率先突破发展。
一、舞活龙头抓城建
以城带乡的龙头在城镇。按照“规划引领,产业支撑,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理念和“打造生态太极城,推进三镇一体化,实现旬阳县改市”的目标定位,集中力量,加快以“三镇一体化”大县城为核心、万人重点集镇为骨架、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点的城镇体系建设。
加快中心县城建设。围绕“抓县城带集镇、抓集镇带农村”的工作思路,我们把全县45万人口按照县城、集镇、新村各15万人进行布局规划。以打造“世界罕见、中国唯一”的天然太极城和安康副中心城市为目标,推进白柳、城关、吕河“三镇一体化”大县城建设。先后高标准启动实施了旬阳大道、鲁家坝大桥、党家坝堤路、旬北大道、康华小区、力源小区、荷花小区、丽都家园等提高城市容量的项目,为农民进城定居创造条件。县城区规划面积达到10.5平方公里,县城现常住人口6.2万人,实现了人口扩容增量。并配套实施了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工程,进一步增强了县城承载力和吸引力,县城建设取得了实质性突破,获得“全国百佳最美县城”提名。
引导农民进镇定居。近年来,依托国家以工代赈生态移民工程,以集镇建设为重点,我们先后在金寨、麻坪等乡镇开展农民进镇定居试点。一方面抓好移民示范小区规划建设,鼓励农村能人进镇定居创业,一方面将国家生态移民补助建房资金,用以购买已迁入集镇户的闲置房屋,解决农村高山遍远贫困户的住房。通过采取“以房搭地、以房配林”的资源流转方式,既解决了农村中高山贫困户住房困难,又增加了耕地和林扒资源,改善其居住和生产条件,探索形成了适合陕南山区的“帮贫户下山、引能人进镇、促资源流转”城镇化模式。今年8个试点乡镇已征地175亩,移民小区建成后可搬迁农民3200人进镇定居。通过梯次推进,有序转移农民,全县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20.1%提升到31.2%。
完善城镇服务功能。在城镇化建设中,我们通过简化注册手续,放宽登记条件,优化发展环境,重点发展以宾馆、饭店、农家乐为主体的餐饮服务业,以商场、市场建设为重点的商贸服务业,提升县城和中心集镇服务功能,增强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近五年全县发展个体工商户5191户,随着城镇物流、资金流的不断增大,县城和集镇已成为全县农产品集散地和带动农村繁荣发展的平台。力争到十二五末,建成功能完善、设施配套、人口在万人以上的新型集镇10个,聚居500-1000人的农村新型社区30个。
二、夯实基础抓工业
以城带乡的基础在工业。我们牢牢抓住工业这个牛鼻子,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推进工业扩张升级,增加城镇就业岗位,带动三产服务业发展,承接农村劳动力转移。2009年全县实现工业产值
59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8%,财政贡献率达75%,工业已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引擎。
狠抓招商引资。推进工业化离不开大项目、大企业的支撑,我们突出全民招商,全县各级各部门分别承担招商引资任务,并纳入单位绩效考核。以“西洽会”为平台,以科技含量高和资金实力好的“双高”大企业为重点开展招商工作。2009年全县实现签约项目12个13.7亿元。近几年先后引进大唐电力、香港建溢集团、新华水利、尧柏公司、陕汽集团等一批大集团、大企业落户旬阳。
推进项目建设。我们通过狠抓“双五”(每年确定50个重点工业企业、50个重点工业项目实施领导挂联、部门包抓)、“1350”(13个能够新增工业产值50亿元的重点工业项目)工程,主攻“双百”企业(提供税收过百万、吸纳就业过百人的企业),先后实施了旬阳卷烟厂10万大箱卷接包、磷肥厂硫酸生产线、中科公司年产3000吨超细活性氧化锌等一批重点项目。随着尧柏水泥、科威生化、鑫源矿业、蜀河电站、保利机械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相继竣工投产,进一步拉动了全县工业经济增长。
扩张工业园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相继启动了旬阳生态工业园区、吕河现代产业园区和关口、红军、金寨、庙坪等工业小区建设。旬阳生态工业园区占地13平方公里,现已入园规模企业14家,在建扩建企业共23家,完成投资2.2亿元,工业园区化发展带动了以物流运输、物业仓储、电子商务等为重点的第三产业繁荣,近五年全县累计发展私营企业148户,实现三产增加值10亿元。
三、转移人口抓就业
以城带乡的核心在就业。围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突出抓好产业经营、劳务转移和全民创业等三大就业途径,确保进城定居农民不仅有房住,还要有事干、能增收,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发展产业促就业。我们把发展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稳固基础,坚持以改革促统筹,引导农村林地、耕地和水面向优势产业和大户集中,让农村静态资源动起来,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全县累计流转土地11万亩兴办产业,实现了农村土地资源规模流转集中、板块集约经营。已流转水面2.6万亩,发展养殖户500余户,年经营户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以上。目前已建成年均种植10万亩烤烟的“西北烟草第一县”,10万亩桑园的蚕桑基地县,生猪饲养量超过100万头的畜牧大县,魔芋、蔬菜、狮头柑等特色农产品超过10万亩,基本形成以烟、姜、桑、畜为支柱,以粮、林、果、菜为补充的产业化格局。
发展劳务促就业。按照“一个都不能少”的培训目标,我们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春蕾行动”等现有职教资源进行整合,实施劳务输出培训,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农外”转移。重点对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全面开展技能培训,实施人人技能工程。按为每户免费培训一人的目标,对农村特困家庭实施脱贫技能培训。同时充分发挥能人引领作用,先后与陕西鼎立建筑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创业建筑劳务有限责任公司等较大型公司签订务工合同,建立起比较稳固的劳务基地。现全县年劳务输出稳定在8万人左右,其中有组织输出5万人以上,实现劳务收入9亿元,劳务经济撑起城乡居民家庭收入的半壁江山。
全民创业促就业。县上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全民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旬阳县鼓励农民进城镇创业若干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政策。围绕不同创业主体类型,分类制定推进工作方案,落实部门帮扶责任。引导各类创业主体重点发展新型工业、特色产业和物流运输等现代服务业。通过开展“创业有功、致富光荣”活动,全县涌现出一批创业先进典型,带动了全民创业蓬勃开展。段家河镇退伍军人南君涛创办的天正酿造厂,年销售额40余万元,解决当地8人就业。
四、城乡一体抓统筹
以城带乡的关键在统筹。突出规划、发展、民生主题,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加速城乡融合步伐。
统筹城乡规划。按照“全域旬阳”理念和“规划先行”的原则,统筹规划城乡产业发展项目、重大公共事业项目、重大社会发展项目,合理布局居住建设空间、产业发展空间、生态保护空间和公共基础设施配置。立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我们先后组织修编了大县城发展规划和工业园区、物流园等十个行业规划。完善了区域中心集镇、15个乡镇数字化地形图测绘、30个新村建设规划。基本形成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统领,以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为基础,产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相互衔接、功能互补、定位清晰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规划体系。为到十二五末全县城镇化率提升到40%奠定了基础。
统筹城乡发展。依托产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产业,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做大支柱工业,发展现代农业和商贸服务业,努力实现工农对接、以工带农、城乡发展目标。通过大力实施“工业200亿”工程,初步形成了烟草食品、矿产加工、电力能源、水泥建材、生物制品五大骨干特色工业体系。通过实施“农业30亿”工程,推进以平定河流域城郊高效农业、冷水河流域水源地生态农业、大双河流域山地循环农业和大北环扶贫连片“四个开发区”建设。基本形成城镇板块以新型工业为主体、乡村板块以现代农业为主体、物流服务向县城和交通主干线沿线集镇聚集的产业空间布局。近三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量保持在500元以上。力争到十二五末,把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例缩小到3:1以内。
统筹城乡民生。围绕提升基层组织的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县上每年定期组织开展基层干部轮训,使之成为推进民生工程建设、维护大局稳定的中坚力量。我们抢抓铁路复线、高速公路、汉江旬河梯级开发、农村小流域治理等中省重大项目建设机遇,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城乡面貌。全县配套投入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就业再就业、住房保障等民生工程资金13550万元。近五年铺设县乡油路145.8公里,新修乡村道路919公里,铺水泥路1700公里,修便民桥298座,新建沼气6850口,实施安全饮水工程133处,60%的村完成了农网改造。本着优先发展教育的理念,在全市率先通过教育“双高普九”和省级教育强县的创建验收命名工作。全县新型合作医疗补偿标准人均提高到1605.3元。新建成5所乡镇敬老院、2所区域中心敬老院。逐步建起“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城乡民生保障体系。
第四篇: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实践的典型经验初探
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实践的典型经验初探
转载日期:2012-7-18 22:40:00 来源:人民网
统筹城乡发展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更是我省“十二五”期间的一场攻坚战。目前,统筹城乡发展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其中,影响最深远、最值得关注和最需要突破的,是传统体制的瓶颈制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由于我国意识形态和政策法规有着鲜明的统一性,而各地实际情况又有相当大的区域差异。在谋划陕西统筹城乡发展时,研究总结省内外成功经验并加以借鉴和推广应用,将有利于少走弯路,从而缩短在实践中重新摸索规律的时间,加快我省统筹城乡发展的步伐。
本文重点考察了我国统筹城乡发展领域制度创新的前沿动态,以及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配套改革实践中的典型经验、教训与启示,希望能为决策者、实际工作者和理论界提供某些有益的借鉴。
一、我国三大“试验区”综合配套改革的进展
1、上海浦东新区
上海浦东新区作为全国首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勇于改革创新,积极突破深层次的制度瓶颈。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浦东新区在开发开放20年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问题导向、需求导向、项目导向”来深化综合配套改革的新思路,他们强调要从当前企业、产业发展转型中的实际问题、实际需求出发来选择改革的突破口,追求具体问题的逐个突破,积小胜为大胜,用务实、管用的改革举措,促进科学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2、成都、重庆试验区
2007年6月,国务院批准成都、重庆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经验主要是:通过“六个一体化”(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市场体制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促进“三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推动“三化”(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初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实现了“三提速”(城乡发展、农民转移和土地流转提速)和“两提高”(土地效率和城乡居民幸福指数提高)的客观效果。
当前,重庆两江新区正在努力革除体制机制性障碍,力求在统筹城乡发展尤其是土地利用、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平等就业、健全城乡社保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探路。
3、天津滨海新区
2006年国务院发布《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标志着天津滨海新区正式成为
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根据国务院《关于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天津滨海新区确定了企业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涉外经济体制改革、金融改革创新、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体制改革、社会领域改革、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等管理制度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10多项改革任务,推进最快、最富成效的改革,是土地、金融、涉外经济体制的改革。
二、各地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典型经验
1、城镇化呼唤土地管理制度创新
城镇化是实现土地节约和农民市民化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人口减少了6000多万,村庄住宅用地却增加了2亿亩;城市转移和增加了4.2亿人口,建设用地只增加了5000万亩。可见,住在城镇比住在农村更节省土地。但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各地的城镇化显然都存在“钱从哪里来”和“地从哪里来”两大难题。解决两大难题的必由之路,是土地管理制度的创新。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所党国英研究员推算,全国通过农民迁村并居可以节约出上亿亩的土地,其中优质耕地在5000万亩以上。以山东德州市为例,按目前的规划,待村庄整治完毕后,扣除了新居住区占用的土地,可增加的土地占原耕地面积大约10%以上。
土地制度改革的潜力是巨大的。只要通过制度改革,将城中村的集体土地合法有序地转变为国有土地,就可以在化解土地供给瓶颈、实现土地收益和推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重大进步。
以西安市为例,仅二环内的57个“城中村”就有集体土地2.1万亩,基本为建设用地或建设预留地,若能快速转为国有土地,按每亩200万元计算,2.1万亩土地共可实现400亿的土地收益,再按1:2的投资拉动可带来800亿的固定资产投资收益,可为西安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土地的潜力支撑,成为拉动西安乃至陕西省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5年内,西安市将基本完成二环路以内72个城中村的改造工作,未来4年“城中村”改造建设面积将达到864万平方米,占全市住房供应总量的20%,供应量将超过西安市经济适用房供应规模,成为全市住房供应的新来源。
山东德州允许将村庄整治多出来的土地复垦后作为集体用地,将其收入作为农民住宅新区公共支出来源,由此减少了由“一事一议”办法解决公共支出问题的麻烦,各方对此举都比较认可。
2、成渝试验区的土地制度改革经验
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农民获得了“四证”。如今,成都市农村已经基本完成确权登记颁证任务,农民家家都有《集体林权证》、《耕地承包证》、《集体土地使用证(宅基证)》、《房屋所有权证》等“四证”。成都市。这“四证”体现了农民对林地、耕地、宅基地、房产的合法支配权,实现了凭证管地、持证用地,以及“资源”变“资本”的飞跃,促进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为统筹城乡科学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土地确权颁证后,成都、重庆两市兴起农村产权交易热。截至2009年,成都市承包地流转率43%,重庆市为29.5%。各类产权交易机构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市、县(区)、乡镇,依托原来的农经站,设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或土地流转站,促进农村产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国土房产局”统一负责城乡房产的登记和交易鉴证工作。2008年,成都市在确权颁证后实现农村产权流转共计34546宗,涉及金额15.35亿元,其中,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5003宗,8566.9亩,11.44亿元,占产权交易总量的74.5%。可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是农村产权交易的热点和重头戏。
随着产权明晰和交易日趋活跃,土地的潜在价值得以彰显,人们开始自觉进行整理土地,想方设法增加土地供给,在土地整理基础上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建立了以产权交易市场配置城乡土地资源的新机制,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互利交换和优化配置。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同时解决了城市发展“地从哪里来”和农村发展“钱从哪里来”两大最棘手的难题,堪称是农村支持城市、城市反哺农村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创新之举和共赢法宝。
3、天津: “宅基地换房” 的改革经验
天津滨海新区较早开展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试验,在有利于土地节约利用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前提下,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创新土地管理方式,加大土地管理改革力度,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土地收益分配的新路子,从而增强了政府对土地供应的调控能力。
天津滨海新区主动创新集体土地征收和农用地转用方式,从2005年起,推行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试点,以“宅基地换房”推进示范小城镇建设试点,有效破解了小城镇建设中缺土地和缺资金两大难题,天津滨海新区的实践经验对我省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宅基地换房”的基本做法是:在国家现行政策框架内,坚持承包责任制不变、可耕种土地不减和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高水平规划设计和建设有特色、适于产业聚集的新型生态宜居小城镇。农民以宅基地按规定标准换取小城镇住宅并迁入居住。小城镇除住宅区外,还规划出商务区和经济功能区以增加就业岗位,用出让土地的收入弥补小城镇建设资金的不足,为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产业基础。同时,将农户原有宅基地统一复耕,实现耕地总量不减、质量不降和占补平衡。
实践证明,“宅基地换房”完全符合确保耕地面积的基本国策,既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生存环境改变、生活质量提高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问题,又有效改变了原来农民宅基地布局分散、规模过大和使用效率过低的落后面貌。通过统一整理和复耕还田,实现了原有宅基地的节约、集约与高效利用,有效破解了耕地保护和农村小城镇建设土地短缺的瓶颈约束问题。“宅基地换房”新模式不仅促进了土地集约化的同时,而且创新了小城镇建设融资模式,实现了政府主导下以土地融资平台为主的多元化投资格局,为小城镇建设项目提供了开发资金保障,让农户得以免费迁居新型小城镇,并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值得关注的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议对未来农村土地管理改革提出了很好意见,但将其转变为法
规似乎有相当困难。专家建议,当前,我们应当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制定《土地基本法》、《土地规划法》、《土地使用权交易法》,并修改现有《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城乡规划法》中的涉地条款,尽快建立一个关于土地规划、管理和使用的完整的土地立法体系。
三、户籍制度改革的先行经验
1、郑州案例
郑州市的户籍改革从2001年开始,几乎取消了在郑州落户的所有“门槛”,不仅投资置业、购买住房、直系亲属投靠等条件可以入户,就连投亲靠友都可以入户。只要符合条件,交4元手续费,就可以迁入一个户口。这一“户籍新政”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关注,喝彩、质疑、嘲讽、批评等多种社会反应相伴始终。人口的急剧增加正在给郑州市财政带来巨大压力,同时也影响到政府公共服务的效果。大量入户的群众竟是冲着城市优越的教育资源而来,这令户籍改革决策者始料未及。
郑州市公安局的统计数字显示,从2001年11月到2005年5月,近40万外来人员在郑落户,其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学龄前儿童就达10万多人。有人为了让孩子进入郑州市比较理想的学校,把户口“空挂”在亲友的户籍簿上。
随着新增户籍人口数量的迅速膨胀,郑州市廉租住房资金缺口近2亿元。2004年8月,迫于城市管理的压力,郑州市停止了“按固定住所迁移登记、放宽亲友投靠”的“户籍新政”。
郑州“户籍新政”的教训在于:一是决策者高估了郑州市的人口容纳能力,户籍改革单兵突进“冲溃”了城市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二是仅仅改变对户口的称谓,而缺乏配套改革,无法打破具有浓厚歧视色彩的不公平的利益分配格局,最终必然导致户籍改革徒有虚名。
2、重庆经验
重庆市的户籍制度改革的特色经验是:聚焦于“消除附着在户籍上的城乡待遇差异”,摆脱了“就户籍改户籍”的思路,配套设计了土地、社保、教育、卫生等10个方面的配套制度体系。
重庆市允许租房落户,为多年在城镇务工经商而没有能力购房的农民工转户进城创造条件;对购房入户取消房屋面积和文化程度限制;对夫妻投靠、年老投靠分别取消结婚时间和年龄限制;乡镇落户全面放开,等等。凭借这些制度设计,重庆已成为全国城镇户籍准入条件最宽松的城市之一。
重庆市市长黄奇帆指出,户籍问题是城乡统筹一体化的核心问题。由于城市户口上捆绑了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就业“五件衣服”,农村户口则捆绑了宅基地、林权、承包地“三件衣服”,户籍改革要充分尊重农民转户意愿,让农村居民转户后,立刻享受城市社会保障的“五件衣服”,而对于在农村原来拥有的“三件衣服”,将在经过3年的过渡期之后逐步退出。
在成都、重庆的郊区,大部分地方的村委会已改制为居委会,村民身份转换成了居民。农村居民在社区享受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村村有社区服务中心,农民办事一般不出村就可以办好。“村改居”已成大势所趋。
3、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则
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一要淡化其利益分配功能,二要保留其人口登记功能。即随着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逐渐剥离附着在城市户籍上的各种利益,允许在城镇稳定居住和就业的外来人口,逐步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同样的权利,进而在全国实行城乡一元化的户籍制度,同时保留其人口登记的基本功能,这也是提供公共服务和进行社会管理的基础。
据笔者实地考察,日本东京虽然早就是人口过1000万的特大城市,但依然实行着迁徙自由的户籍制度,东京居民的“户口”对任何人都是开放的,无论哪国的公民,只要居住在东京,就可以平等享受东京发达的公共交通、图书馆、公民馆、免费公园等公共教育文化设施,但也需要平等地承受东京的高物价、高生活节奏、高工作压力和高素质挑战。同是东京居民,由于经济收入水平的差异,住房的性质、地点、上班距离和住房开支也有巨大的差异:从廉租团地到豪华公寓,从自购普通套间到自建独立别墅,从寸土寸金的商业中心,到首都圈的远郊县,大家既享有充分的选择自由,又都需要遵循“量力而行”和“适者生存”的市场法则。房东对外来租房者一律要求有可靠的高收入人士提供守法和偿还租房相关债务的担保。一旦收入水平下降,租房者就得尽快搬出房价贵、房租高的豪华公寓。东京的良好治安秩序,主要得益于完备的法律体系和警察系统强大的监视与执法能力。
4、城镇化“搁浅”案例的教训
我国发达地区的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的进程表明,如果缺少与城市化相适应的产业基础,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和深层次的市民化就必然失去依托,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总结各地试点经验的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最近10多年来,各地也有不少城镇化“搁浅”的败笔。例如:有些地方在城镇化过程中,积极有余、稳妥不足,超越当地经济、社会综合承载力,贪大求洋盲目扩张,吸纳就业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严重滞后,造成新市民的社会保障落空;还有一些地方以城镇化之名,行廉价卖地之实,急功近利、大拆大建,结果换来的只是一个个产业基础脆弱、市场萧条、耕地荒芜、徒有其名的所谓“小城镇”——既失去了农村的原有风貌和一大片耕地,又违背了由工商业繁荣发达孕育城市文明的本来逻辑,成为事与愿违的“萧条化、空心化”的“新城镇”,最终必然侵害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损害政府和干部的现象。这类因违背城市化规律和经济规律而受到惩罚的教训相当深刻,政府应当引以为戒,并采取得力措施,自觉避免类似城镇化“败笔”的再发。
四、统筹城乡发展的推进要领
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步骤,不仅是一项国家战略,更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艰巨
性的社会系统工程。古今中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如此浩繁的国家重大工程的顺利完成,一靠坚强正确的组织领导,二靠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三靠一支过硬的高素质干部和人才队伍。
1、统筹城乡发展需要一个统一的权威领导机构
上海浦东新区的经验表明,统筹城乡发展需要一个统一的权威领导机构。在对一个分属不同行政区且内有多个互不隶属的经济开发区的区域进行一体化开发时,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领导机构,极易出现城乡各方主体“各唱各的调”、“各自为政”的尴尬局面,无法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合力。此外,这个统一的领导机构须有较高行政级别和较大的职权,否则很难开展工作。1992年设立的浦东新区党工委和新区管委会,均为副省级。2000年设立浦东新区政府后,也是全面比照副省级配备机构与干部编制。如此高级别的权威领导机构是确保1990年代以来浦东新区高速发展的政治基础。笔者认为,浦东新区的这一经验,对我省的“西咸一体化”和“关天经济规划区”的实质性推进具有借鉴意义。
在成渝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组织协调主体是“统筹委”。2003年成都市委市政府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同发展繁荣”发展战略,当年设立分管领导牵头的领导小组办公室,2004年升格设立统筹城乡发展办公室(推进办),2007年再次升格为“统筹委”。“统筹委”设在党委,是党委政府双管机构。各区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加强统筹城乡工作的领导力度。统筹城乡的实施主体是区、镇(街)政府,市有关部门以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为依托,进行组织协调、政策指导和督促检查,从而形成上下配合、横向联动的组织推进机制。
2、统筹城乡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先行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坚持科学规划,以“土地产权清晰化,户籍管理一体化,社会保障均等化”为方向,积极创新投融资体制、土地和林权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区域合作机制、对口帮扶机制,尽快突破现行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中的瓶颈因素,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为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软环境。各级政府要制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具体措施,加强对外交流、激活城乡资源,充分发挥群众的创造力,努力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农民增收方式转变和农民实际收入提高,使城乡广大居民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热心参与者、得力推动者和最大受益者。
3、统筹城乡发展需有高素质的干部和人才队伍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大力加强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科学灵活的人才培养、使用、集聚的长效机制,尤其要围绕主导产业和重大项目优化人才配置、强化人才激励。要大力加强服务型政府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快建设精简、高效、廉洁的政府机构,培养和启用一大批政治成熟、业务出色、勤奋敬业、能打硬仗的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为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大业注入强大的创造活力和可靠动力。
(作者 文 明 系 经济学博士、陕西教育学院副院长)
第五篇:加快推进城乡客运统筹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加快推进**城乡客运统筹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入推进,加快城乡融合,推动交通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交通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逐步实现城乡交通基本服务均等化,已成为当前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已形成了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干支相联、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全市半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为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提供了基础条件,也为全市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但是,对照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和城乡客运统筹发展的总体要求,还要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全方位、多层次地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便捷、经济、高效的出行服务,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
一、统筹推进,完善网络,群众出行条件得到改善
近几年来,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市交通主管部门积极抢抓国家和省政策机遇,进一步拓宽投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加快客运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力实施客运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构建相对完善的客运网络。至目前,全市已建有各等级客运站10个,其中一级客运枢纽站1个,三级客运站4个,四级客运站4个,五级客运站1个,广大群众的出行条件大幅改善。
1、市际客运班线公司化经营改造成效显著。为了提高客运安全管理和运输组织集约化水平,科学合理地配置客运资源,进一步改善服务质量,提升车辆档次,方便广大市民安全便捷出行,从2005年开始,**强力推进市际客运班线公司化经营改造工作。至2011年底,累计投入6890多万元,共完成74条市际客运班线152辆车的公司化经营改造任务,市际客运班线公司化经营比率达90%以上,更新高档客车106辆,基本实现了市际客运的高档化、快速化、舒适化。
2、城市公交回购平稳实施。认真贯彻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更好地发挥城市公交的公益属性,全面落实各项惠民利民政策,2009年,投资近3000万元,成功回购昌平公共交通公司,组建了国有独资性质的泰通公共交通有限公司。结合新客站的搬迁,投入1500万元新购置50辆空调公交车投入营运,对城区公交线路重新进行规划布局,公交线网覆盖到各大型社区、学校、园区,城区公交300米半径覆盖率达到70%,500米半径覆盖率达到90%以上。同时,全面落实各项公交优惠政策。为10000多名老人和残疾人办理了免费乘车证,为2000多名老人和学生办理了优惠乘车证。随着公交线网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出行分担率大幅提升。
3、出租车提档升级改造全面完成。为了进一步提升城市品味,提高出租客运服务质量,努力把出租客运打造成城市流动的风景线,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市交通运输部门不断加快推进出租车升级改造工作。本着“统筹兼顾、标本兼治、总量控制、协调发展”的原则,对全市出租车公司进行了重组,将出租车挂靠经营转变为公司化经营。至2011年9月,593辆节能、环保、安全、便民、智能化管理的新型出租车全部更新到位。同时,投入470万元,建立出租车信息监控中心并开通962055服务热线,为乘客提供电话叫车、遗失物品查找等服务。扎实开展“五星级出租车”和“出租车经营行为规范提升年”等创建活动,建立出租车违章查纠新机制,强化信誉考核和路检路查,各类违章得到有效遏制,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4、市镇客运公司化改造规范有序。为了加快推进城乡客运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提升农村客运的组织化水平和服务层次,2011年,投入近3000万元,大力实施了市镇客运班线公司化经营改造,全面完成了21条市镇客运班线、288辆市镇客运班车的公司化改造,投入3250万元,购置了88辆燃气公交型空调客车投入营运,实现了统一站点、统一结算、统一车辆标识,规范了服务行为,促进了农村客运的快速健康发展。至2011年底,全市拥有市镇客运班线19条,投放车辆118辆,全市乡镇和行政村班车通达率已达到100%。
5、镇村公交开通有序推进。为了进一步方便广大农村群众出行,2011年,**积极抢抓被列为全省镇村公交开通试点县(市)的机遇,稳步推进镇村公交各项工作。2012年1月19日,首批9个乡镇正式开通了镇村公交,35辆镇村公交车正式启动运营,覆盖了221个行政村,全市镇村公交通达率已达到69%。镇村公交执行低票价制度,享受与城市公交同等优惠乘车政策,并给予市、镇(乡)两级财政补偿。预计到2012年底,全市将投入95辆全新空调公交客车上线营运,16个乡镇开通45条镇村公交线路,覆盖全市319个行政村,较好地满足城乡居民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需求。
二、对照目标,客观分析,城乡客运面临一些现实问题
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指标体系中,对交通发展提出了“镇村公交开通率达100%”和“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达26%以上”的明确要求。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市民对出行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对照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和群众的新期待,城乡客运统筹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主要表现在:
1、政策环境支撑尚未完全到位。实现城乡客运统筹发展,必须大力发展镇村公交,与城市公交相比,其服务对象是农村居民,服务的范围更广,受益人群更多,但同时运输成本更高、经济效益更差,因此要求政府给予的政策扶持更大,否则将直接影响镇村公交可持续发展。
2、城乡客运基础设施亟需完善。从城区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与建设中考虑公交因素明显不够,与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不相适应。市区主干道狭窄,上下班高峰、节假日期间特别拥堵,没有专门的公交车道。在农村道路条件方面,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约1800公里,其中,通村四级路1427公里,占农村公路总量的79%。农村公路仍存在断头路多、路面破损、路幅狭窄、危桥险桥等问题,难以符合客车通行的安全要求,制约了镇村公交的发展。
3、镇村公交运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镇村公交的宣传和引导力度不够,社会知晓度不高,加之部分线路设置尚不够科学合理,班次运行密度较低等诸多原因,导致镇村公交乘坐率低、经济效益差。同时,由于刚刚起步,镇村公交客运组织化程度和服务水平尚有欠缺,不能完全满足农村居民安全、便捷、舒适的出行需求。
4、安全管理长效机制需进一步探索。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道路交通安全环境日趋复杂,运行环境不佳,特别是在农村,由于农用车、拖拉机、低速货车、三轮车、电瓶车等非法载客行为较为普遍,乱开乱行现象十分严重,群众喜欢在自家门前堆放杂物,摆摊设点,随意停靠车辆,沿线缺少必要的交通安保设施,对市镇客运和镇村公交车辆安全运行构成极大威胁。
三、强化服务,完善机制,加快推进城乡客运统筹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必须要积极探索合理模式和途径,科学制定工作方案和实施步骤,努力形成资源共享、衔接有序、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三级客运网络”(市际客运网络为骨架、市镇客运网络为主线、镇村公交网络为补充),稳步推进城乡客运统筹发展。
1、实行基础设施建管机制常态化。至2012年底,**16个乡镇将全部开通镇村公交,但沿线道路、桥梁的通行环境较差,道路安保设施配套滞后,部分乡镇缺少农村等级客运站和回转场地,影响了镇村公交车辆的通行安全。城市公交港弯式站亭、首末站和回转场地偏少,群众出行换乘既不方便也不安全,城乡客运统筹发展的水平与群众出行需求还有不少差距。因此,必须要进一步加快农村道路“提档完善”步伐,加紧完善各类安保设施,加强定期巡查和养护,建立规范严格的基础设施管养质量跟踪督查制度,从而实行城乡客运基础设施建管机制的常态化。
2、落实财政政策保障机制常态化。城乡客运统筹发展是直接服务新农村建设、服务广大城乡居民安全便捷出行的民生工程,其公益性属性决定了政府在推进此项工程的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市、镇(乡)两级政府都必须要加大财政配套力度,在站场土地供应、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目前,**城市公交、镇村公交由于受低票价、承担社会福利性运输等因素的影响,亏损较为严重,各级政府需将车辆设施的投入与实际亏损纳入财政预算,由审计、财政、交通等部门定期开展财务审计,建立长效补贴机制,确保城乡客运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推行社会服务评价机制常态化。以文明优质、安全准时等为主要服务评价标准,监督客运企业建立严格的绩效考核机制,切实提高服务质量,确保车容车况良好,驾驶员文明服务。加快建设公交车辆智能化调度系统、IC卡售票系统和电子公交站亭,建立城乡客运服务网站,便于群众查询班次时间、线路走向、途径站点等内容。积极落实老年人、残疾人、学生的优惠乘车政策,依托辖区交管所,建立农村群众优惠乘车证办证点。通过96196交通服务热线,统一受理群众举报,及时处理服务质量投诉。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有关城乡客运发展的建议和提案,认真进行分析,及时加以解决,稳步提高群众对城乡客运发展的满意度。
4、促进部门联动管理机制常态化。城乡客运统筹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交流城乡客运运行状况,协调解决各类体制机制及源头性问题。集中执法力量,适时开展城乡道路通行环境综合治理,加大“五小”车辆的管控力度,查处交通违章和破坏路产路权的各类违法行为,为镇村公交和城市公交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