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14年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

时间:2019-05-13 11:28: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2014年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2014年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

第一篇:2-2014年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

东北电力大学关于修订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

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为进一步深化我校硕士研究生创新教育改革,构建新形势下的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提高我校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切实提高我校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决定修订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为做好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特提出如下指导性意见:

一、指导思想

根据我国经济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加强基础理论、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创新能力、强化科研实践为原则,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科学规划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针对培养目标制订与之相匹配的研究生培养方案。

二、基本原则

(一)根据本学科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确定本学科研究生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从学科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需要出发,本着科学、系统、优化的原则,对本学科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设计,课程体系突出系统性、前沿性,特别注意避免因人设课的现象。

(二)培养方案应加强基础,同时能体现现代科技的最新发展,突出学科优势与特色,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要求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基本原则,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出发,科学、系统地设计课程学习、科学研究、论文工作和学术交流等培养环节。在课程设置上既注重基础性,又体现宽广性和实用性,开设一些反映当代学科发展趋势和前沿性最新成果的专题课程。

对具有一级学科授权的学科,新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应按照一级学科或“一级学科学位课平台+方向模块”制定;对于二级学科,应将二级学科进行有机的整合后,在所属一级学科范围内制定。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要重视课程教学对研究生创新思维和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改变课堂传授与科研实践脱节的理论学习方式,着力构建核心课程与相关课程结合,本专业课程与跨学科课程相结合的研究生课程体系。理工类研究

生要加强人文类课程教学,社会科学类、管理类研究生要加强自然科学类课程教学。

(三)应将硕士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设置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考虑,硕士生课程内容既要与本科生课程合理衔接,又要有其本身的深度和广度。要坚决杜绝研究生课程与相同或相近本科生专业课程重复的现象。

(四)体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培养的原则,充分发挥研究生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的自主性。培养方案应为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留有足够的空间,使研究生能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对课程选择、科研实践及学位论文选题等进行不同的规划安排。

(五)培养方案应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实施和考核;具有相对稳定性,以保证培养工作的有序性。

三、基本内容

培养方案应包括学科简介、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制与培养方式、课程设置与学分、学位论文与答辩等内容。

(一)学科简介

学科简介主要介绍本学科的师资队伍、科研情况、培养条件及学科特色,字数在500字左右。

(二)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应根据国家对学位获得者的基本要求,结合本学科的特点,阐明对本学科学位获得者在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方面应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科学研究能力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以及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各学科可在上述要求基础上,添加体现学科特色的内容,细化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三)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的设置要科学规范、宽窄适度、相对稳定、数量不宜过多。一级学科下的研究方向一般为5至10个,二级学科下的研究方向一般为3至5个。所设研究方向应属于本学科领域,且具有前沿性、先进性和前瞻性,并能体现本学科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充分反映本学科的发展趋势。

研究方向的设置应具备下列条件:

1、应有学术带头人及合理的学术团队;

2、应有一定的科研基础和科研成果;

3、应有培养研究生需要的基础条件;

4、应能开出本研究方向的学位课程和相关课程。

(四)学制与培养方式

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培养方式为全日制。

指导方式实行导师负责制。采取导师负责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可与有关科研部门、企业联合培养。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除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第一外国语外,其余课程一般以16学时为1学分。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所修课程的总学分一般为30-32学分。

课程分类及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公共基础课、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必修环节、辅修课四个类别。

1、学位课(15-23学分)

(1)公共基础课(7学分):政治理论课(3学分)、第一外国语(4学分)

(2)基础理论课(4-8学分)

(3)专业基础课(4-8学分)

学位课程成绩70分及以上为合格。

2、选修课(6-12学分)

选修课程成绩60分及以上为合格。

3、必修环节(3学分)

学术学位研究生包括学术活动(至少参加一次学术论坛)(1学分)、文献阅读与开题报告(1学分)、论文中期检查(1学分)。

必修环节的考核,按优、良、合格、不合格评定。

4、辅修课

少数跨专业或以同等学力考取的研究生必须辅修至少两门本专业本科生的主干课程,辅修课不计学分,应辅修而未辅修或者辅修成绩不合格者不能参加学位论文答辩。辅修课程成绩60分及以上为合格。辅修课程可在研究生入学后两

年内完成,由研究生所属学院统一安排。

要求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表中的每门课程必须编写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应包括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英文译名、学时、学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上课方式、考核方式、必读书目及参考书目等。所有课程教学大纲需经院分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报送研究生部培养科。

(六)学位论文与答辩

根据学术型培养类型特点,培养方案应对学位论文工作的全过程,如论文开题、论文中期检查、论文评阅和答辩的有关安排、学位论文字数、研究生在读期间要求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成果等分别提出具体要求。

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要对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硕士学位论文必须对所研究的课题在理论、技术方法、工艺制造等某一方面有新的见解,或用已有理论及最新科技成果解决社会或工程技术中的实际问题,在学术上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在实践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突出对理论研究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再创新能力的评价。

培养方案应对研究生在读期间要求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成果等提出具体要求。学术学位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在省级及以上正规刊物公开发表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一篇及以上(东北电力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作者署名在前两名,研究生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

四、工作程序

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由各学院院长负责,由主管院长具体组织落实。各学院应成立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小组,修订工作的主要内容必须由工作小组集体讨论决定。研究生培养方案应由本学科的全体研究生导师和任课教师集体讨论后定稿,经学院院长审核同意,院分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后,报送研究生部。

五、时间安排

本次修订的研究生培养方案自2014年秋季学期起执行。

具体工作日程

3月初:研究生部组织各学院召开第一次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协调会。3月份:各学院组织研究生导师和任课教师召开研讨会(不少于3次,需有会议记录和主管院长签字),形成本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讨论稿。

4月份:各学科培养方案定稿,提交院分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审批。

5月份:各学院将已审批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大纲等报送研究生部(文字材料和电子文档各一份)。

5月份:研究生部组织各学院召开第二次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协调会。对少数需进行修改的培养方案,研究生部将修改意见反馈到相应学院。

6月份:全校各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定稿。

7月初:研究生培养方案印刷成册。

7月份:研究生部组织进行优秀研究生培养方案评选。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文件,是研究生培养、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估的主要依据。它将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反映我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水平。希望各学院必须对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给予充分的重视,积极组织,高质量完成此项工作。

东北电力大学研究生部

二○一四年二月二十四日

第二篇:全日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全日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2009年05月20日 13:3

3来源: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全日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适用于法学专业毕业生)

一、培养目标

为法律职业部门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德才兼备、高层次的专门型、实务型法律人才。具体要求为:

(一)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公民素质,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律职业伦理原则,恪守法律职业道德规范。

(二)掌握法学基本原理,具备从事法律职业所要求的法律知识、法律术语、法律思维、法律方法和职业技术。

(三)能综合运用法律和其他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法律职业实务工作的能力,达到有关部门相应的任职要求。

(四)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专业外语资料。

二、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的法学专业毕业生。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培养方式

(一)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着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实务能力的培养。

(二)成立导师组,采取集体培养与个人负责相结合的指导方式。导师组应吸收法律实务部门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参加。

(三)加强教学与实践的联系和交流,聘请法律实务部门的专家参与教学及培养工作。

(四)必修课的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其中考试课不得低于总科目的80%。

五、培养工作

总学分不低于57学分。

(一)课程设置

课程按法学一级学科为主设置,课程结构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1、必修课(27学分)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学分)

(2)外语(3学分)

(3)法理学专题(2学分)

(4)中国法制史专题(2学分)

(5)宪法专题(2学分)

(6)民法学专题(3学分)

(7)刑法学专题(3学分)

(8)刑事诉讼法专题(2学分)

(9)民事诉讼法专题(2学分)

(10)行政法专题(2学分)

(11)经济法专题(2学分)

(12)国际法专题(2学分)

2、选修课(选满10学分)

各培养单位自行确定选修课程。

(二)实践教学(15学分)

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1年。

1、法律职业规范与伦理(3学分)

2、实践必修环节(6学分)

(1)法律文书(含起草合同、公司章程、起诉书、答辩书、仲裁申请书、公诉书、判决书、裁定书等的训练,由律师、检察官和法官讲授)(2学分);

(2)模拟法庭训练(分刑事、民事、行政三种任选,法官、检察官、律师三类型任选,由教师组织,法官、检察官、律师辅助指导)(2学分);

(3)法律谈判(2学分)。

3、实务实习(6学分)

在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机构、公证处等司法实际单位或政府法制部门、企事业单位法律工作部门实习不少于6个月。

(三)职业能力

采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开展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包括法律职业思维、职业语言、法律知识、法律方法、职业技术等方面的法律职业从业技能,培养内容主要表现为:

1、面对社会现象(包括各种事案),能够运用职业思维和法律原理来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

2、较熟练地运用法律术语;

3、较全面地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与法学知识;

4、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基本的法律解释方法,能够在个案中进行法律推理;

5、较熟练地把握各类诉讼程序,能够主持诉讼程序,进行调查与取证;

6、较熟练地从事代理与辩护业务,从事非诉讼法律事务(如法律咨询、谈判、起草合同)以及法律事务的组织与管理;

7、有起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般经验。

(四)学位论文(5学分)

学位论文选题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论文内容应着眼实际问题、面向法律事务、深入法学理论。重在反映学生运用一定的理论与知识综合解决法律实务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能力。导师组应根据学生的选题方向,确定具体的导师负责其论文的指导工作。

法律硕士学位论文应以法律实务研究为主要内容,但不限于学术论文的成果形式。提倡采用案例分析(针对同一主题的三个以上相关案件进行研究分析)、研究报告、专项调查等。学位论文的写作均应规范,字数在1.5万至2万字为宜。

论文评阅标准应当统一。

六、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必须由三名本专业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必须有一位校外专家或学者;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中,一般有一至两名实际部门或校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七、附则

本方案属于指导性培养方案,适用于法学专业毕业生。2011年招收法律硕士的院校名单 院校名称

所在省市

院校名称

所在省市

安徽大学

安徽省

吉林大学

吉林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省

延边大学

吉林省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省

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省

北京大学

北京市

吉林财经大学

吉林省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市

南京大学

江苏省

清华大学

北京市

苏州大学

江苏省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市

东南大学

江苏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市

河海大学

江苏省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市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省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市

扬州大学

江苏省

北方工业大学

北京市

南昌大学

江西省

北京工商大学

北京市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省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市

江西财经大学

江西省

中央财经大学

北京市

辽宁大学

辽宁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市

大连海事大学

辽宁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市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省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北京市

东北财经大学

辽宁省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市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辽宁省

中国政法大学

北京市

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自治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北京市

青海民族大学

青海省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北京市

山东大学

山东省

中共中央党校

北京市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省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市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省

厦门大学

福建省

青岛大学

山东省

华侨大学

福建省

烟台大学

山东省

福州大学

福建省

山西大学

山西省

兰州大学

甘肃省

山西财经大学 山西省

西北民族大学

甘肃省

西北大学

陕西省

甘肃政法学院

甘肃省

西安交通大学

陕西省

中山大学

广东省

西北政法大学

陕西省

暨南大学

广东省

复旦大学

上海市

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省

同济大学 上海市

华南师范大学

广东省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市

深圳大学

广东省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市

广东商学院

广东省

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市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东省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市

广西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市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上海市

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华东政法大学

上海市

贵州大学

贵州省

上海大学

上海市

贵州民族学院

贵州省

四川大学

四川省

海南大学

海南省

西南交通大学

四川省

河北大学

河北省

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省

河北经贸大学

河北省

西南财经大学

四川省

郑州大学

河南省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省

河南大学

河南省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四川省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省

南开大学

天津市

武汉大学

湖北省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市

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省

天津财经大学

天津市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湖北省

新疆大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省

云南大学

云南省

华中师范大学

湖北省

云南财经大学

云南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北省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省

中南民族大学

湖北省

浙江大学

浙江省

湘潭大学

湖南省

浙江工商大学

浙江省

湖南大学

湖南省

宁波大学

浙江省

中南大学

湖南省

重庆大学

重庆市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省

西南政法大学

重庆市

第三篇:苏州大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意见

附件1:

苏州大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意见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各学科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质量要求的具体体现,是指导研究生科学制订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进行研究生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依据。为做好本次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依据教育部有关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以下修订意见:

一、修订指导思想

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要深入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教研[2000]l号)和《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研[2005]1号)等国家相关文件要求为依据,正确把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学位[2011]11号)》(以下简称《专业目录》)(附件一)的内涵,本着优化学科结构、突出学科特色、提高办学效益、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原则,遵循研究生教育的自身规律,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培养条件,促进学科交叉,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为研究生创新研究提供更优良的环境条件,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各培养单位要认真总结自身的研究生培养经验,积极吸取有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各项研究成果,大胆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经验,进一步优化和规范研究生培养过程,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来。

二、修订培养方案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一级学科与二级学科的关系

本次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原则上按一级学科进行修订(从招生、培养到毕业、授学位均按一级学科名称)。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的名称以《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学位[2011]11号)为标准。鉴于国家新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目录》尚未统计编制完成,若涉及二级学科,其名称暂按照《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颁布)确定。

2、原学科与相应新学科的关系

培养方案按新学科专业进行调整修订。研究方向、课程设置等不应为原学科专业的简单叠加、组合或删减,应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角度,真正体现新学科专业的内涵和发展趋势,同时应保持原有的优势和特色。研究方向的设置不以求全为目标。

3、博士研究生培养与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关系

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专业,须处理好博士、硕士在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及其他环节上的相互关系,不但要体现层次的区别,而且要注意两者间的联系,优化培养过程,提高研究生培养效益。具备条件的单位,在合适的学科和一定的人才培养类型上,提倡实行硕-博连读。

4、正确处理培养方案与个性化教育的关系

培养方案的修订要体现因材施教的方针,注重发挥研究生个人才能和特长,开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途径。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可确定个性突出、有专长或特殊才能的研究生加以个性化培养,允许其培养计划中有50%的学位课程不受本学科培养方案的限制,而选择相关学科的学位或非学位课程。

三、培养方案的修订原则与要求

1、培养方案的修订要体现学校研究生教育的办学理念

认真总结各学科、专业的培养经验,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培养经验和模式,鼓励实行分类培养。分类培养采用培养单位自行申报的形式,培养方案可按学术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分别制定。学术研究型要力求创新性和前沿性,应用研究型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2、正确把握《专业目录》的内涵,优化研究方向,突出学科培养特色 各学科培养方案的研究方向设置要科学、规范,既要有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又能把握学科发展前沿,并能体现学科优势和培养特色。学校鼓励设置前沿性、应用性、交叉性研究方向。研究方向一般应在本一级学科内打破原二级学科界限重新组合而成;也可以是原来的二级学科;或新的学科生长点或交叉学科。

3、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式

各学科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应紧紧围绕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形成比较完整的、高水平的一级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正确处理好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三个层次的关系。优化课程结构,突出对基础素质、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各学科要积极采用先进的课程教学方式,学校倡导采用课程负责人负责制的方式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实施专题式教学,运用启发式、研究式、参与式学习方式,加大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研究性,建立先进的学习教学和研究制度。

4、建立相应的质量保障制度,加强研究生培养环节的监控

各学科要制定本学科文献必读书目,建立学科读书报告制度,由导师负责对其进行考核和评价。各学科要提出本学科研究生学术与实践活动的要求,研究生实践一般包括教学实践、科研实践、临床实践、社会实践等。学术与实践活动由导师负责对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价。

四、培养方案修订范围

本次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范围包括:学术型硕士生、学术型博士生。跨培养单位的学科应由学科负责人所在培养单位召集讨论制定统一的培养方案。

五、培养方案基本内容

(一)学科简介

简要介绍学科点的发展历史、主要研究领域和特色、师资队伍、科研条件以及已培养研究生情况及就业方向以及其它需要说明的情况。(400字以内)

(二)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和我校研究生培养总体目标的要求,一方面对研究生在思想品德、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独立工作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提出要求,另一方面要体现本学科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的理念和特色。(150字以内)

(三)主要研究方向

列出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应体现学科的特色。研究方向设置要科学、规范、精简、宽窄适度,相对稳定。研究方向一般应在本一级学科内打破原二级学科界限重新组合而成;也可以是原来的二级学科;或新的学科生长点或交叉学科。

(四)培养年限

1、博士学制三年,在职博士生相应延长一年(学制四年),学习年限最长可延至6年。

2、硕士生学制3年,学习年限最长可延至5年。

研究生申请提前毕业和延期毕业,具体按研究生部有关规定执行。

(五)学分要求和课程设置

1、硕士生 具体要求为:

(1)课程结构及总学分:硕士生应完成总学分不少于30个学分。课 程 名 称

学分

1、政治理论课 3学分

2、外国语 6学分

基础外语 3学分 应用外语 3学分

3、专业基础课 15学分

大类课程 9学分

跨大类课程 3学分

学术与实践活动 3学分

4、专业课(不少于2门)不少于6学分

(2)课程设置

①政治理论课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如下:

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开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36学时,2学分)“自然辩证法概论”(18学时,1学分)

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开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36学时,2学分)“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方法论”(18学时,1学分)②外国语

硕士研究生外国语包括基础外语和应用外语两个部分。基础外语:

硕士基础外语采用全校研究生统一授课形式,在入学一个学期内完成教学考核。基础外语实施部分研究生免修免考制,具体方案另行公布。

应用外语:

硕士应用外语开设专业外语(由各培养单位第一学期开设)、学术交流英语(人文社科类)和英语翻译与写作(二门课程均由外语学院第二学期开设)课程,所有学科必须从以上三门课程中选一门,作为应用外语必修课程。

③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分为大类课程、跨大类课程和学术与实践活动三个模块。学术活动:硕士生在学期间应至少选听15次公共讲座或学科进展类讲座,将书面记录和撰写的心得体会交导师签字认可,在答辩前一学期末将经导师签字后的书面材料交所在培养单位研究生秘书保管。

实践活动:硕士生在学期间应参加必要的实践活动,一般为教学实践、科研实践、临床实践、社会实践等,总结报告在答辩前一学期末交导师签字认可后交培养单位研究生秘书保管。

学术与实践活动计3学分。④专业课

专业课是按研究方向开设的必修课程。(3)说明

所有课堂课程学习一般应在入学一年内完成。

2、博士生 具体要求为:

(1)课程结构及总学分:博士生应完成总学分不少于15个学分。课 程 名 称

学分

1、政治理论课 3学分

2、外国语 4学分

基础外语 2学分 应用外语 2学分

3、专业基础课 6学分

大类课程 3学分

学术活动 3学分

4、专业课(不少于1门)不少于2学分

(2)课程设置

①政治理论课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均必修“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54学时/3学分),其中课堂学习为36学时,实践环节为18学时。②外国语

博士研究生外国语包括基础外语和应用外语两个部分。基础外语:

博士基础外语采用全校研究生统一授课形式,在入学一个学期内完成教学考核。基础外语实施部分研究生免修免考制,具体方案另行公布。

应用外语:

博士应用外语开设专业外语(由各培养单位第一学期开设)和学术交流英语(人文社科类)(由外语学院第一学期开设)课程,所有学科必须从以上课程中选一门,作为应用外语必修课程。

③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分为大类课程和学术活动二个模块。

学术活动:博士生在学期间应至少选听30次公共讲座或学科进展类讲座,将书面记录和撰写的心得体会交导师签字认可,在答辩前一个学期末将经导师签字后的书面材料交所在培养单位研究生秘书保管。

学术活动计3学分。④专业课

专业课是按研究方向开设的必修课程。(3)说明

所有的课堂课程学习一般应在入学半年内完成。

(六)文献阅读主要书目和期刊目录

各学科应对本学科硕士生、博士生文献阅读主要书目和期刊目录作出具体规定,并建立学科读书报告制度,由导师负责对其进行考核和评价。

(七)开题报告

研究生在撰写学位论文之前,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本人主攻研究方向的历史和现状,在此基础上确定学位论文研究题目,并作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生的开题报告原则上在第三学期完成,且开题报告审核通过后至少一年方可申请答辩。博士生的开题报告原则上在第二学期完成,且开题报告审核通过后至少二年方可申请答辩。

各学科应对本学科硕士、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和开题的基本要求及进行开题报告的方式等作出具体规定。

(八)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包括研究生自评总结、课程学习情况审核、学位论文进展情况检查以及导师对研究生政治思想表现、学习和科研能力的评定,最终由研究生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作出综合评定意见。

硕士生应在第四学期完成中期考核,根据中期考核评定意见,决定是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博士生应在第三学期完成中期考核,根据中期考核评定意见,决定是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各学科应对本学科硕士生、博士生中期考核作出具体规定。

(九)学位论文

除执行学校有关学位论文的规定以外,各学科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根据对硕士和博士的培养目标要求,对学位论文的质量(学术性、完整性、创新性、工程应用性、写作等)和评价标准作出具体规定,还应对论文阶段的进度考核作出具体规定。

(十)毕业与学位申请

研究生实行毕业与学位申请制。具体按研究生部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篇: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指导意见

太原理工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培养方案制订指导意见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进一步做好我校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依据教育部教研[2009]1号文“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学校决定制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核心,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整体规划、统筹协调、规范管理、分类指导、协同发展,以确保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准确把握定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能够较快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各培养单位应充分发挥本单位各专业的优势和特色,积极探索和开展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专业实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规范,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体现特色和差异。

二、培养模式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注重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限,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

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要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共分三个主要环节,即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其中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环节采用学分制进行量化考核,要求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其中课程学习环节不低于27学分,必修环节5学分(其中实践环节3学分)。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一般实行“双导师制”,即每名硕士研究生由1名校内导师和1名校外导师共同指导。

三、培养环节

(一)学制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3年.(二)课程分类与学习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分类与结构参照现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执行。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总学分(不含必修环节)最低要求27 学分,分基础理论课、专业课程、公共课程三种:

(1)基础理论课:以数学课程为主,全校设6门课程,由硕士生根据需要选修2门。

(2)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学位”和“专业选修”两类。其中专业学位类设若干门专业基础课程、若干门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专业选修类设置若干门课程,由硕士生根据需要选修。

(3)公共课程:分为“公共必修”和“公共选修”两类。其中:公共必修类课程

包括:政治理论课2门,外语1 门;公共选修类课程设置若干门,由硕士生根据需要选修。

(三)课程设置原则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要有别于我校现行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突出“应用型、实用性”的特点。为方便教学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名称原则上不应相同,名称相同的情况下,应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区别。

(四)教学要求

(1)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课程教学要有特色,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

(2)教学过程要重视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五)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教学和科研训练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各培养单位和指导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现场实践工作,主动与厂矿企事业单位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或联合培养基地,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为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奠定基础。

(1)专业实践时间

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应届毕业生应不少于一年。专业实践阶段可以在研究生完成全部课程学习计划后方开始,也可与课程学习穿插进行,但累计时间必须达到要求。

(2)专业实践组织方式

专业实践工作要贯彻和体现“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现场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原则。专业实践可采取以下的几种方式灵活进行。

① 由校内导师结合自身所承担的现场科研课题,安排学生的专业实践环节。② 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指导作用,利用现场的科研资源,由校外导师负责安排相应的专业实践环节。

③ 研究生本人结合本人的就业去向,自行联系现场实践单位。

④ 依托于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的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研究生培养基地,由学校统一组织和选派学生去现场进行专业实践。

研究生应于第1学期结束前与导师一起制订并上网提交《太原理工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和选题计划表》(简称“专业实践计划表”)。导师网上审核通过后方能开始实践环节。

(3)专业实践考核方式

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的考核采用学分制,总学分为3学分:实践计划与选题报告(置换选题报告)1学分,技能训练与专业实践(置换成绩单中的“教学实践与科研技能训练”)2学分。

专业实践活动结束后,研究生应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专业实践报告,并填写《太原理工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技能训练与专业实践”环节考核登记表》。

学院应组织由校内外专家、现场实践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专业实践专题报告会,由学生本人汇报本人的专业实践工作,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现场实践工作

量、综合表现及现场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按“百分制”评定并在网上录入成绩。

专业实践环节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个特色和重要环节,研究生不参加专业实践或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

(六)学位论文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形式。学位论文须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字数,可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特点和选题,灵活确定。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四、其它

(一)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规定的培养环节且满足要求,由学校颁发硕士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

(二)各培养单位应组织本单位导师及管理人员认真学习和领会教研

【2009】1号文《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精神,为培养方案的制订奠定基础。

(三)各单位主要负责培养目标的确定、主要专业及研究方向介绍、专业课程的设置等。学制、公共课、论文选题及学位论文工作等由学校统一规定。

(四)时间安排

2011年12月23前,启动布置

2011年12月26日-2012年3月23日,各单位制定

2012年3月26日-3月28日,各单位上报数据

2012年4月1日-4月30日,研究生院汇总数据

(五)本培养方案从2012级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起开始执行。

2011年12月19日

第五篇:全日制法律硕士(法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全日制法律硕士研究生(法学类)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为法律职业部门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德才兼备、高层次的专门型、实务型法律人才。

具体要求:

(一)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公民素质,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律职业伦理原则,恪守法律职业道德规范。

(二)掌握法学基本原理,具备法律职业所要求的法律知识、法律术语、思维习惯、法律方法和职业技术。

(三)能综合运用法律和其他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法律职业实务工作的能力,达到有关部门相应的任职要求。

(四)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专业外语资料。

二、培养对象

通过全国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统一考试并经学校复试选拔录取的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具有本科同等学力)的法学专业毕业生。

三、学习年限与培养方式

(一)采用全日制的学习方式,学制为三年。

(二)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着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实务能力的培养。

(三)成立导师组,采取集体培养与个人负责相结合的指导方式。导师组以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资格的正、副教授为主,并吸收法律实务部门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参加。学生可以选择专业方向,实行分方向培养。

(四)加强教学与实践的联系和交流,聘请法律实务部门的专家参与研究生的教学及培养工作。

(五)必修课的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其中考试课不得低于总科目的80%。考核办法灵活多样,重在考察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知识,发现、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和方法,减少对机械性记忆的考核。

四、培养工作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并获得学位,总学分不低于57学分。课程按法学一级学科为主设置。课程结构分为必修课、专业方向必选课(适用于选择具体方向的学生)、选修课和实践必修环节。其中必修课27学分,选修课10学分,实践必修环节15学分。

(一)课程设置与安排

1、必修课(必修 共计27学分。适用于所有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分类别)1

研究生)

编号课程名称开课时间总学时学分备注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402

2外语16033法理学专题16034中国法制史专题24025宪法专题14026民法学专题16037刑法学专题16038刑事诉讼法学专题14029民事诉讼法学专题240210行政法专题240211经济法专题240212国际法专题2402

2.专业方向必选课(8学分)

适用于财税金融法方向的学生:

编号课程名称开课时间总学时学分备注竞争法研究402金融法研究402证券法研究402财税法研究402

适用于国际商法培养方向的学生

编号课程名称开课时间总学时学分备注国际货币金融法研究402国际投资法研究402国际贸易法研究402国际商法402国际商事仲裁法研究402仲裁法研究402

国际商务仲裁法和仲裁法只能选修其中一门;国际商法和国际贸易法只能选

修其中一门

适用于民法培养方向的学生

编号课程名称开课时间总学时学分备注物权法研究3402合同法研究3402侵权行为法研究4402劳动法研究4402

适用于商法培养方向的学生

编号课程名称开课时间总学时学分备注公司法专题研究402票据法研究402海商法研究402保险法研究402

适用于诉讼法培养方向的学生

编号课程名称开课时间总学时学分备注证据法研究402 2 司法制度402律师实务4024 仲裁法研究402 适用于刑法培养方向的学生

编号课程名称开课时间总学时学分备注 1 刑事疑难案例研析4022 犯罪学研究4023 比较刑法学4024 刑罚基本理论专题402适用于知识产权法培养方向的学生

编号课程名称开课时间总学时学分备注 1 物权法研究4022 知识产权法研究4023 知识产权实务4024 工业产权法研究402

注:如选课人数有限制,本培养方向的学生对专业方向必选课有优先选修权。适用于无专业培养方向的学生

学生可适当选修本院研究生课程和其他院系的研究生课程,计入选修课学分。

3、任意选修课(有专业培养方向:2学分;无专业培养方向:10学分)

学生可适当选修本院研究生课程和其他院系的研究生课程.(二)实践必修环节(15学分)

(1)法律学科导论、职业伦理与职业生涯规划(3学分);

(2)法律文书课(含起草合同、公司章程、起诉书、答辩书、仲裁申请书、公诉书、判决书、裁定书等的训练,由律师、检察官和法官讲授)(2学分);

(3)模拟法庭训练(分刑事、民事、行政三种任选,法官、检察官、律师三类型任选,由教师组织,法官、检察官、律师辅助指导)(2学分)

(4)法律谈判课(2学分)

(5)法律实践课(在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机构、公证处等司法实际单位或政府法制部门、企事业大内法律工作部门实习至少1年,学生须提交一篇字数约4000字的实习报告,以及经实习单位审核评定的实习鉴定表)(6学分)

(三)职业伦理与职业能力

采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学生的法律职业伦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伦理包括法律职业道德与执业规则;职业能力包括法律职业思维、职业语言、法律知识、法律方法、职业技术五个方面。职业能力的培养内容主要表现为:

1、面对社会现象(包括各种事案),能够运用职业思维和法律原理来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

2、较熟练地运用法律术语;

3、较全面地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与法学知识;

4、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基本的法律解释方法,能够在个案中进行法律推理;

5、较熟练地把握各类诉讼程序,能够主持诉讼程序,进行调查与取证;

6、熟练地从事代理与辩护业务,从事非诉讼法律事务(如法律咨询、谈判、起草合同)以及法律事务的组织与管理;

7、有起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般经验。

以上内容应当融入各门课程之中,可通过课程教学、实践、专题讲座与研究等形式来培养,并注重这些技能的综合应用。

(四)学位论文(5学分)

学位论文选题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论文内容应着眼实际问题、面向法律事务、深入法学理论。重在反映学生运用所学理论与知识综合解决法律实务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能力。导师组应根据学生的选题方向,确定具体的导师负责其论文的指导工作。

法律硕士学位论文应以法律实务研究为主要内容,但不限于学术论文的成果形式,还可采用案例分析(针对同一主题的三个以上相关案件进行研究分析)、研究报告、专项调查等。

论文评阅标准应当统一,任何形式的学位论文写作均应当规范,达到以下七个方面要求:

(1)选题有意义并且题目设计合理;

(2)论文应当对国内同类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归纳,或者对同类课题在实践中的现状进行梳理和归纳。说明这个课题目前存在的争议焦点与未解决的问题;

(3)论文应当反映出作者已经合乎逻辑地研究并分析了这个问题的层次,即所谓的“分析深入”,“论证结构合理”;

(4)有充分的论证理由与依据,文字中能够反映出作者已经充分阅读过一定数量的相关文献资料。法律硕士学生在读期间至少应当阅读15部非教材类专业书籍,撰写学位论文应当研读过与论文主题相关的著作不少于5部。这个阅读量应当在学位论文的注释中反映出来,注释中必须显示学生已经阅读并理解了该领域国内代表性论著,参考文献应当列出相关的文献资料,并鼓励参考国外最新文献资料。即所谓的“资料充分”和“注释规范”;

(5)有研究方法意识,能够采取多样的研究方法,而不是盲目的无方法的所谓“研究”。方法包括:社会调查与统计方法,社会学分析方法,比较方法,规范实证方法,价值分析方法等等;

(6)在谨慎踏实的基础上有大胆创新的观点;

(7)语言与字数方面的要求。语言精练,符合汉字写作规范,字数以1.5万为宜,一般不超过2万。

五、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必须由三位本专业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必须有一位校外专家或学者;法律硕士论文的40%实行双肓评审制。学位论文答辨委员会成员中,应有一至两名实际部门或校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课程考试合格且论文答辩通过者,授予法律硕士专业学位。

下载2-2014年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2-2014年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