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热点--科学合理推进城镇化建设

时间:2019-05-13 11:26: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务员考试热点--科学合理推进城镇化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务员考试热点--科学合理推进城镇化建设》。

第一篇:公务员考试热点--科学合理推进城镇化建设

科学合理推进城镇化建设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大量农民工摆脱土地的束缚,开始在城镇工作生活,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对土地资源、人口资源的需求日益扩大,城镇化能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然而,当前我国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城镇化建设速度缓慢、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城市环境差、社会管理混乱等各种问题突出,严重制约城市化的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镇化建设一直是各界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是困难重重。究其原因,一是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二是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三是资金不到位,基础设施不完善。做好城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因此,应当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

推进城镇化建设,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格局。深化户籍改革制度,放宽中小城镇落户的条件,简化审核程序,缩短落户周期,保证转入城镇的农村人口享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权益。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提高对农民工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保的投入,保障农村人口在城镇的基本生活。加大教育投入,确保教育公平,通过完善教育设施和提高师资力量,给予农村孩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民增加就业。多渠道、多形式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推进城镇化建设,必须科学规划、合理实施。规划是城市建设的起点,城镇建设规划必须以“立足长远,科学合理”为原则,通过成立专家小组对城镇进行实地勘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规划,并进行详细评估,避免盲目建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加强工程监管,严格执行规划要求,确保符合规划要求。

推进城镇化建设,必须确保资金投入,完善软硬件设施。城镇化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大,必须确保资金投入的持续性、稳定性。做好资金的管理工作,专款专用,严禁挪用建设资金。合理分配资金的使用额度,加强财务管理,避免资金链断裂,拖延工程建设。在硬件方面,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完善水电、通信、交通、教育、卫生等设施,合理布局交通网络,以社区为平台,打造完善的居民娱乐文化设施。在软件方面,健全城镇管理制度,加强城市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推进城镇化建设,必须加大对农民的补助、保护农民的利益。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基础,离开了土地农民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保障。政府在收回土地使用权的过程中,应当提高对农民的补助,定期发放,保障农民基本生活。对于拆迁的农民,适当提高拆迁补助额,保障住房供应。

科学合理推进城镇化建设是党和政府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工程。通过实施各项措施,做好城镇化建设工作,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篇:公务员考试热点:城镇化不是产业化

公务员考试热点:城镇化不是产业化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片蓝海,然而一些地方在城镇化过程中照搬传统工业化老路,简单把乡村变城市、把农民变工人,引发了许多问题。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了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不仅起到定分止争的作用,也为走出一条城乡融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城镇化面对的客体主要是7亿农民、200多万个自然村。国家强调生态文明理念和城镇化战略有机结合,实际上就是要立足乡土社会内生的多样性来加强生态建设,在城乡统筹中推进城镇化。如果能够把投资重点转到“人的城镇化”而不是维持过剩的城市产业,通过生态恢复和乡土社会重建来改善地方治理,农民就不至于背井离乡,农村也能增强吸引力。这种城乡一体化当是未来方向。

客观上看,城镇化确实有利于化解产业资本过度集中的城市形成的生产过剩压力。一方面,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95%以上的行政村实现了五通(电、水、路、电话、网络),提供给中小投资者和城乡劳动者“搭便车”的机会,为内需型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中国有约3000个县级单位坐落在县级中心镇,还有约2万个建制镇,只需选择部分中心镇作为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建设投资重点,就足以打造城市之外的第二“资本池”,还可巩固农村作为传统“劳动力池”的作用。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但并不意味着就得继续以产业促进城镇化,更不能延续单纯追求GDP时期的亲资本政策。某种程度上,利益结构固化使我们对化解产能过剩的关注超过了对城镇化自身规律的考量,这是深化改革的障碍。

近代城市化本源于工业化阶段产业资本集中所催生的劳动力规模化需要,工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等内在特性,决定了产业集群要和城市带叠加在一起。而农村本来“十里不通风”,农业本身是个自然过程,因此,强行把农村和农业拽入工业化车道,国际社会公认的教训就是“双重负外部性”:环境污染和不安全食品等自然界对产业集中的大城市的反抗,我们每个人都深受其害。

事实上,工业文明时代向生态文明时代转变的基本原因,就在于产业资本过剩。中国在未来数十年将更加受制于资源高度短缺、环境非常紧张,尤其要注意汲取其他国家的重大教训。以巴西、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之路,其特征是“空间平移,集中贫困”,各地农村贫困人口移入大城市,造成贫民窟中的黄赌毒泛滥。比如巴西,虽然实现了80%以上的城市化率,但大多数是在贫民窟中受黑社会控制,甚至要用国防军来扫荡才能维持世界杯足球赛的安全。

因此,城乡一体化原则下的新型城镇化,绝非简单看城市增加多少人口。国家更不能任由短视的城市资本下乡去占领作为中国历次危机软着陆载体的农村。要在产能过剩、内需不足矛盾下开展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给出了一些指导性的政策原则,比如,按照城乡统筹原则给农民以平等待遇,以优惠政策重点扶持城乡居民在城镇创业,更加强调乡村可持续发展,把提高农民组织化作为改善地方治理的基础,等等。

始终应记住,改革,而不是资本,才是新型城镇化的真正动力。

第三篇:如何推进城镇化建设

如何推进城镇化建设

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为46%,与工业化国家70%的城镇化水平还差20多个百分点。如何利用这个空间,是未来二三十年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增长的动力所在。农村城镇介于乡村和大中城市之间,既有别于农村和大中城市,又具有农村和大中城市的某些特点。农村城镇化建设,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中间媒介作用,能够有效调节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和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有效路径之一。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实现农村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重视和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树立“以农为本”的农村城镇化建设理念。“以农为本”是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农村城镇化建设,一切都要以有利于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为前提,才能更好地实现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有效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进程,逐渐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二、要对农村城镇化建设进行充分论证和科学规划。科学规划决定了农村城镇化的未来发展空间。调研论证、科学规划要根据当地资源、产业、区位、文化等现实状况和优势特色,充分发掘未来发展的潜在能力,才能正确定位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明确城镇的功能定位。科学规划要有前瞻性,要具有对未来农村发展的可融性,同时又要考虑区域内的协调性。可融性就是要对未来发展的空间留有余地,区域协调性,就是要考虑一定半径之内区域的优势互补,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可融性和协调性将决定今后城镇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质量,决定未来农村城镇化道路能走多远的问题。

三、要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夯实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在我国工业化前期,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是农业贡献工业和城市,导致几十年来国家对农业农村投入严重不足。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达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已经势在必行。近几年农业自然灾害的频发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今年西南地区的大旱,再一次暴露了我们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欠账所要付出的沉重代价。2004年至2010年,中共中央连续七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并且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明确提出要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这既需要投入切实到位,也需要我们在建设中要结合当地现有的基础设施状况和未来的发展,对基础设施进行科学改造和完善,使投入产生最大的效益。

四、要有效解决农业人口就业和剩余劳动力转移,这是民生之本。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造成现有劳动力素质不能很好满足城镇化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出现了“需求人才短缺与现有劳动力过剩”的现象。这就要在城镇化进程中,除了贯彻落实好已经实行的户籍制度改革外,还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搭建就业平台;还要充分发挥本地的教育和科研优势,整合培训资源,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农民科学种田和就业创业能力。

五、要着力破解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制约因素,提高农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土地分散经营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瓶颈,极大限制了现代农业科技的普遍推广和应用,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降低了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资金短缺是制约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的又一因素。国家要进一步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为农民提供相应的法律服务,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对于资金短缺问题,今年中央的一号文件已经提出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但也要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市场,形成多元化融资渠道,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打造品牌农业,实现农产品的高效益,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快速转变。

六、要协调做好三产之间的发展,为城镇发展提供产业支撑。城镇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但产业的发展要以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为前提,发展低碳、节能、环保的绿色产业,绝不能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盲目发展。目前我国乡镇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科技含量不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等特点,要对现有的乡镇企业进行积极引导,通过合并重组,鼓励科技创新等方式提高企业的升级改造,提高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申请规划工业产业集中区,形成产业集聚群,同时也要制定相关政策,发展优质的服务业,创造好的发展环境,做到产业之间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七、要积极做好农村人口老龄化而出现的社会问题,切实提高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农村家庭现在已经到了独生子女的时代,空巢老人现象将在城乡普遍存在,农村老龄化现象使农村养老问题亟待解决。健全和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保障体系已经迫在眉睫,要解决和落实好城乡政策的衔接工作,保障城乡人员能够有保障的流动,不断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借鉴国内外解决人口老龄化方面的成功经验,在农村城镇进行试点,尽早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

要想稳步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加快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全面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产业水平和经济实力,特别是要提高城镇对人口和就业的吸纳能力。要以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与此同时,要高度重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吸纳人口和就业、带动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在国家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等方面要优先倾斜。

大力发展县城和重点镇。县城和重点镇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吸纳人口和就业方面更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快县城和重点镇发展,不仅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的合理布局,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还有利于农民就近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减少

跨区域流动带来的种种问题。县城和重点镇发展既不存在大城市成本高、交通、住房以及能源、水资源等方面压力大的问题,又可以通过产业的集聚、基础设施的改善形成明显的优势。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村道路、用水、用电条件,启动实施新一轮的农村电网改造,扩大农村户用沼气规模,增加对沼气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的补贴,开展农村清洁工程。抓住当前农村建房快速增长和建筑材料供给充裕的时机,把支持农民建房作为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建材下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农民依法依规建设自用住房。

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都必须坚决保护好耕地。城镇化必然要占用一定的土地,但我们的国情决定了城镇建设必须走节约集约用地的道路。所以,不论是推进城镇化还是新农村建设,都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都不能损害农民的土地权益。要保持土地利用规划、用地计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努力提高现有建设用地使用效率,防止盲目圈占土地。要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保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

农村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许多困难和问题,但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一定能够破解阻碍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难题,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篇:2013申论热点城镇化建设

2013申论热点城镇化建设 官方管点

1、李克强在《求是》杂志上发表文章说,推进城镇化,要努力在改革攻坚中破解深层次矛盾,“围绕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户籍和社会管理、资源支撑和生态环保等问题”。

2、李克强指出:“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城镇化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不能人为'造城',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 “要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提供市场,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对城镇化发展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的要求。4、18大提出要让人民更公平分享发展成果,科学发展观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城镇化建设应该“以农民为本”。

二、现现状问题状1.我国城镇化水平总体滞后

2.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发展

3.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

长期以来,城镇化被狭义地放大了城市(镇)房地产业的发展,出现了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趋势。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还出现了乱占耕地现象。也造成了大量的失地农民。

4.“伪城镇化”、“半城镇化”和“不完全的城市化”

具体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在城市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5.城镇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6.部分大城市快速发展出现了“城市病”的迹象

“城市病”是随着城市扩张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特殊病症。不仅危害市民的身心健康,降低市民的幸福感,同时也影响并制约城市的发展,加重社会管理成本,使城市发展处于两难境地。

城镇化健方式康发第一,城镇化过程要与工业化过程相适应,并形成互动格局;

第二,城镇化过程中要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第三,城市福利制度改革,即要在制度上确保公共服务均等化,使进城农民工和市民同等享受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第四,城镇化过程中要避免实现了交通拥堵、公共服务资源紧张、生活幸福感下降等“大城市病”。

第五,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即在农民进城过程中,确保他们的土地收益权,避免进一步廉价掠夺农民的土地。

第六,服务业准入的改革,未来几亿农民进入城市,首先要解决就业问题,而中国制造业对总就业的贡献已经逼近极限,未来最大的就业潜力在服务业。

四、典型案例

1、城镇化别让文化“边缘化”

案例:北京市回龙观文化居住区,作为规划面积800万平方米、居住人口超20万的超大社区,有成片的住宅,却少有影剧院、室内运动休闲场所,综合性书店、图书馆等文化场馆更是难觅踪影。名为“文化居住区”,文化设施却凤毛麟角,难怪人们批评说:文化居住区没“文化”,整个社区是个“睡城”。更遗憾的是,现在,尽管人们对文化服务有刚性需求,但随着居民的增多,想增加文化设施又苦于没有空间了。

案例:素有贵州“苗疆”之称的黔东南苗族地区,被划为经济开发区后,短短几年时间,经济收入增加了,农民融入到城镇生活中,但这个地方的苗族文化却陷入危机:苗乡侗寨被拆迁,苗族村落逐渐消失、苗族民间艺人越来越少……危机还在城镇化中蔓延:方言萎缩、地方戏后继乏人、民间音乐濒临失传.2、激活文化的“现代芯”

案例:胶东半岛东端的东楮岛村有一种被称为“海草房”的传统民居,极具沿海地域特色。全村现有海草房650间,其中最古老的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虽然古村落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载体走向整体衰败,但山东省工艺美术学院制定“废弃村落”保护计划,引入旅游文化企业,将古村落中的不可再生资源与当地旅游、演艺等产业相结合,以“活态”保护的方式激活文化遗产,使其获得新生。

3、城镇化须以保护农民权益为主 : 河南济源是个荒唐变形的城镇化版本。

河南济源地方政府热衷于大拆大建,盲目追求城市的扩张,在城市周边的11个村庄开始“大拆大建”对农民的房屋产权,没有丝毫的尊重。城镇化也就异化成了在当地政府主导下的一种非理性的造城运动,它把农民赶进城或赶上楼,剥夺农民参与土地增值的收益分配权;又驱使农民干最脏、最累的活,这就造成对农民的双重伤害。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

厉以宁强调:应走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城镇化道路。中国城镇化要分三部分走:老城区+新城区+农村新社区。即把老城区改变为商业区、服务区和适合人居住的居民区;新城区主要是现在的工业园区或开发区、小微企业试验区和物流园区;新社区就是现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城镇化不是简单盖楼的问题,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户口制度由二元变成一元,城区和农村不再有居民身份的差别,也不再有城乡居民权利的不平等,最后把“农民”两个字取消,中国城镇化才有余地。

厉以宁强调:宏观调控难以解决“社会阶层凝固化”。他举例称,现在社会上出现一种现象“社会阶层凝固化”。“以农民工为例,父亲是农民工儿子还是,说不定将来孙子也是,这就是职业世袭化。这种情况无法依

靠宏观调控解决。所以必须改变,改革内在机制,使社会流动渠道畅通,无论是水平流动还是垂直流动,都要畅通起来。”

城镇化将推“人地挂钩”新政。《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在扩大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本地区农村建设用地减少规模相挂钩的试点经验范围的基础上,探索实行“人地挂钩”的政策,即城乡之间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城定居的规模相挂钩,地区之间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外来人口定居的规模相挂钩。

把权力关进笼子,济源式城镇化才不“变形”,变形的城镇化政绩思维贻害民众。中国新型城镇化本质上不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改革问题,即要通过推动包括户籍制度在内的一系列配套改革,实现农民的真正市民化。换言之,城镇化不仅仅是要让农民进入城市,更是要打破农民与市民的身份界限,废除身份等级,从而使中国由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这是城镇化的关键和核心。

“化城”应以“化人”为先导 ——城镇化应凸显出人的主体地位

城镇化是由传统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的过程,也是人们对现代文明追求的集中体现。城镇的发展不仅意味着经济的增长、物质的丰富,更重要的是社会效益、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协调发展。而传统的城镇化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片面过度的发展,带来的是城乡的分化、贫富的差距以及劳资矛盾与阶层的对立以及城市弊病丛生。城镇化不是简单的行政区域划分、不是盲目“拆农居,建设区”,而是以人中心,彻底贯彻落实各项措施,真正让居民分享城镇化带来的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城镇化的核心是“化人”,因此城镇化的过程亟需凸显人的主体地位。

城镇化应突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切为了人,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是城镇化的基本原则和核心要求。城镇化可以带队城乡体制的改革,促进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的均等化,加速社会主义公共事业的发展,建立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然而公共服务体系并没有跟上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速度。虽然城镇化已初具规模,但与之配套的公共基础设施依然比较落后。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公用事业发展落后,成为困扰城市人生活的主要弊病,偏离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念。因此,尽快解决类似问题,突出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

转变城镇开发模式,保障居民核心利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曾是一代中国人对现代化、城市化的梦想。国家重城轻乡的发展战略,公共资源严重向城市倾斜,导致很多人对城市也有着特殊偏好。城镇化的推进,有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为城乡居民平等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镇化却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城镇化对土地的过度依赖导致农民失地的现象较为严重,加上配套措施不到位,征地补偿不合理、不及时、不到位的问题时候发生,让农民失地之后丧失基本生活保障的现象还时候发生。不转变城镇化的发展方式和开发模式,不解决征地破坏环境的集中矛盾,农民的核心利益始终得不到保障,就是严重背离城镇化的初衷和目的。积极推进农民市民化。城镇化不仅仅意味居住环境的简单变化,更重要的是农民身份和观念的转变。而身份和观念的转变,一个重要的依托就是解决好城镇

化过程中居民的就业问题,切实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做不到“化人”,城镇化只能是一个空壳,不仅失去了城镇化的实际意义,更是对资源的浪费和对人民的不负责。只有让农民穿上五件衣服,即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社保,才能让农民认可城镇化并在城市扎下跟,稳下心,开始在城市长期居住。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必然选择。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本的核心理念,转变城镇化的模式并注重对人民利益的保护。经济发展也好,社会进步也好,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人民更好的去体面和有尊严的生活,这是我们党做任何工作应把握的基本宗旨和目的。推进城镇化建设亦是如此,化城先化人,方可不会远离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初衷。

推进城镇化进程 切实改善农民生活

在城镇化继续锁定“三农”问题的背景下,全国各地在2010年掀起了一股新的城镇化热潮,这不但显示了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也体现了各地政府的积极作为。但是,在热潮激荡的同时,一些问题却暴露了出来,使得城镇化发展偏离了中央的要求,并限制了城镇化进程,尤其是造成对农民权益的侵害。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盲目规划,大拆大建,强制迁移,忽略农民主体地位等。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地方干部对城镇化理解的偏差。

中央一号文件锁定“三农”问题,把城镇化作为推动“三农”问题解决的重要动力,城镇化的目的在于促进农村发展,提高农民生活,因此必须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这要求城镇化建设需要做到“以城促乡”,尤其是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协调,共同发展。这就说明了城镇化不是单纯扩张城市,而是要立足农民问题的解决,以统筹城乡发展。

在城镇化进程中,对于农民的限制首先体现在户籍制度的限制上。户籍制度的改革将使农民工融入城市,和城里人一样工作和生活,并享受同样的权利和待遇,给他们以归属感,这将有效地推动城镇化的进程。在户籍改革的基础之上,再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逐步实现劳动报酬、子女入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赁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小城镇的建设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并且考虑到大城市的承载能力,我们首先要努力引导农民工在中小城市和大的集镇安家落户。同时,国际经验尤其是美国小城镇建设的成功做法为我们建设小城镇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们要充分重视小城镇对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并进行科学规划,提升管理水平,建设宜居的城镇环境。

城镇化的发展向我们预示着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的光辉前景,只要我们确保农民的主体地位,并以户籍改革和小城镇建设为抓手,这样的前景必将于不久的将来呈现于我们的面前。

推进新型城镇化 创造发展新动力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但是,传统城镇化的历史性弊端日益显现,而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资源制约也愈来愈显著,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势在必行。为进一步适应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给城乡建设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必须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创造发展新动力。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是促进资源要素集约开发的着力点。一方面,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影响着工业结构调整;城镇化积聚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影响着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带动区域发展,影响着区域结构优化;城镇化决定城乡一体化进程,影响着城乡结构完善。另一方面,城镇化是空间利用集约化最充分的体现,城镇化把资源要素、包括人聚集到一个载体,进行合理配置,形成放大功能。通过集约化发展,形成合理的城镇布局和形态,才能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才能有效地发挥城镇功能,也才能用较少的资源要素消耗,取得最大的效益。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选择,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目前,我国最大的内需是城镇化,最雄厚的内需潜力在城镇化,因为城镇化既能增加投资,又能拉动消费,是扩大内需的必然选择。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道路,有利于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就业,提升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扩大内需。长久以来,城乡二元结构不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经济结构内部失衡,经济发展缺乏动力。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钥匙。统筹城乡,必须把城市做大做强,把中心镇做大做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加快推进城镇化,使农村富裕劳动力从传统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推动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增加农民人均拥有资源量,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化率,还可以提升城镇经济实力,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坚持创新理念,科学发展,切实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学确定城镇发展定位和城镇化途径;坚持规划先行,集约发展,不断提高城镇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坚持生态优先,低碳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坚持城乡统筹,优化结构,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坚持深化改革,创新管理,切实保证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新型城镇化既是经济社会大转型、大变迁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类追求和谐、共享幸福的过程。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需呀我们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创造发展的新动力,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作出贡献。

第五篇:2014年山西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城镇化加速

2014年山西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城镇化加速

(山西考德上公培)

热点概述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至2010年,城镇人口由4.6亿增加到6.7亿,城镇化水平由36.22%提高到49.95%。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群、都市圈迅速崛起,现有城市657个,建制镇19?410个,由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构成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中国高度重视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质量。经过十年的努力,城镇和乡村的住房条件、绿化水平、环境质量、饮水条件等都有极大的改善,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10]2012年8月17日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报告显示,十六大以来我国人口总量低速平稳增长,人口生育继续稳定在低水平,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改善,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婚姻、家庭状况保持稳定。报告显示,2011年城镇化率达51.27%。模拟题

截至目前,中国的城镇化率首次超过了50%,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的转折。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解析

城镇化率超过50%,确实是中国社会结构的历史性转折。一个国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高度的城市化,也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中国社会现实的特殊性告诉了我们必须走出一条中国式的城镇化道路,进程过半验证了我们道路选择的正确性,也坚定了我们继续走下去的决心。我们在欣喜的同时,也应冷静地看到尽管我们国家朝着中国式的城镇化道路大踏步地前进,但是城镇化的提高意味着大量人口和资源向城市集中,农村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更加凸显,比如部分农村“空心化”的问题很现实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城市化是一个必然趋势,但是要避免出现农村“空心化”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还需要两个拳头同时出击:

一方面坚持走中国式的城镇化的道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仅是从“村民”到“非村民”的身份上的改变,更需要的是文化素质、生活方式等全方位的提升,同时户籍改革也要加快进行,彻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就是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除了在硬件设施上予以建设之外,更主要的是要在软件方面予以补充。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如发展本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村乡镇的经济发展方式。当然,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完善才能走好这条中国式的城镇化道路,保障全体国民能够共享改革和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

下载公务员考试热点--科学合理推进城镇化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务员考试热点--科学合理推进城镇化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美国如何推进城镇化建设(★)

    美国如何推进城镇化建设时间:2012-12-26来源:学习时报作者: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美国是世界上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国家,城镇化率高达85%,基本达到......

    公务员考试+社会热点+政府建设

    政府建设 一、行政审批改革 【听政】浙江省长李强:改革是赢得未来发展最大红利。浙江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就是要根据企业和百姓急什么、盼什么、缺什么,我们就尽力去改什么,敢......

    2018四川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018四川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四川公务员考试申论是测查从事公务员职业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考试科目。四川省考申论材料通常涉及特定社会问题或社会现......

    2014年河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十四 新型城镇化

    申论热点十四 新型城镇化 导语: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从现代化发展规律看,今后一二十年我国城镇化率将不断提高,每年将有相当数量农村富余劳动力......

    中央推进城镇化建设 A股

    中央推进城镇化建设 A股“五朵金花”最受益 据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12-13日在京召开,会议要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以有序实现市民化为首要任务,坚持绿......

    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全]

    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来源:郑州日报 05:39:33 时间:2012-02-17 [ 大 中 浏览次数: 小 ] 1047 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

    齐河加速推进城镇化建设

    齐河加速"城镇化" 计划8年50万农民搬新社区10月22日,在德州市齐河地产项目推介会上获悉,以争创全国新型城镇化示范县为目标的齐河县,正大力实施主城区改造、城南新区拓展和黄河......

    关于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情况报告

    我乡城镇化建设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四五五”跨越式发展思路,认真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