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镇化建设专题研修班学习报告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促进新型城镇化 在北京市长研修学院举办城镇化建设专题培训班的学习中,听专家教授讲课、现场参观和与同志们交流学习,让我思绪舞动,获益良多,结合工作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新型城镇化是梁平科学发展的必然之路
(一)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新型城镇化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面对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面对各地你超我干的竞争局面,面对群众求进思变的迫切愿望,我们必须顺应历史潮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建设。
(二)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事关当前、关系长远。必须突出前瞻思维,坚持科学规划,努力在塑造特色、彰显个性中选准坐标定位,明确发展目标。我们要抱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牢固树立“七分规划、三分建设”的理念,在规划上眼光要远、眼界要宽,科学论证,确定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布局形态和用地结构。
(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事关民生、牵动全局。必须突出精品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在统筹城乡、整体推进中拉开城市框架,打造建设精品。我们必须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在城乡建设中站位要高、谋划要远。坚持打造精品的原则,妥善处理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的关系。在坚持大手
笔开发、大气魄建设的同时,注重功能的完善和质量的提升。
二、财政支持新型城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资金缺口大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涵盖县乡城镇体系、涉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治理等多个方面的系统性工程,建设资金巨大。近年来,尽管财政不断加大新型城镇化建设支持力度,但我县仍属于典型的“吃饭财政”,财政只能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财力相对紧张,特别是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二)投融资不够活跃
我县投融资极不活跃,金融机构存贷比仅仅只有23%,排全市倒数几位,融资渠道单
一、融资能力低、融资结构不合理等方面。当前,我县城镇化建资金主要依靠土地运作或其它财政投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也主要面向大的国有商业银行采取银行贷款形式,融资平台由于资本不雄厚、主营业务不明确、缺乏稳定的资金流等问题,融资能力相对较低。另外,融资结构不合理,短期贷款所占比重大,长期贷款比重小,还款压力较大。总体而言,我县还没有走出一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筹措城镇化建设资金的路子。
(三)资金难以形成合力
以涉农资金为例,从规模上看各项涉农资金较为可观,2012年全县财政支出中的农林水事务支出达8亿元,而且递增幅度还在逐年加大。但是,涉农资金点多面广、管理分
散,难以形成合力,不利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尽管相关部门就整合涉农资金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出台了一些政策,但缺乏国家或市级层面的政策依据,整合涉农资金较难。
(四)产业支撑仍较薄弱
产业是立城之本,强城之基。加快推进产业化,不仅可以壮大城镇经济实力,而且可以促进城镇化和工业化互动发展。经过多年苦心经营,尽管我县在二、三产业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基础薄弱,我县仍然缺乏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结构性矛盾突出,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工业结构中能源原材料工业比重偏大,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的低端, 产业结构单
一、集聚度不高、发展模式粗放,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促进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能力较弱。
(五)对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入力度仍需加大
道路、供水、供电、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是新型城镇化的硬件要素,而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则是新型城镇化的软件要素,二者缺一不可。近年来,我县不断增加对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不断改善。但是,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相比,与周边兄弟区县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在基础设施上,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仍然不够,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跟不上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
房保障和就业等社会事业方面,历史欠账较多,人均保障水平较低,城乡差别较为明显,已成为制约梁平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瓶颈。
三、多渠道筹措资金,大力支持城镇化发展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137”战略部署,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多渠道筹集资金,大力支持新型城镇化。
(一)拓宽资金投入渠道
要创新筹资思路、大力改革、不断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努力形成全方位支持、社会共同参与的城镇化建设新局面。一是积极向上跑项争资。把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到见事早、谋事准、行动快,最大限度地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二是竭尽全力搞好融资。三是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只有“三资”并用,才能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二)创新融资机制
一是做大做强做实投融资平台。采取有力措施,做大做强做实新梁集团公司、工业园区公司等的投融资公司。二是进行直接融资。鼓励银行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梁平的信贷投放,加强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支持,建立财政性资金存放与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挂钩机制。三是强化土地运作。要强化经营城市、土地的理念,按照“总体规划、集中储备、分期出让”等原则,整合资金加大土地储备力度,力争3年之
内,在县城周边、双桂湖片区储备土地5000亩以上,一方面为城镇化建设做好铺垫,一方面为统筹城乡发展解决资金瓶颈难题。
(三)强化财税政策激励
制定相关财税政策,强化激励措施,促进城镇化加快发展。一是调整完善财政体制。调整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调动乡镇加快发展、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增强对乡镇财政城镇发展的保障能力。二是强化对统筹城乡示范区的激励。对统筹城乡示范区实行财政激励政策;对投资商在示范区内建设标准化厂房给予补助,对进入示范区的企业给予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给予奖励。三是强化对新型农村社区的激励。通过财政奖补促进乡镇对新型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鼓励农民把土地租出去,扶持“招商种地”,促进土地流转;通过财政补贴和贷款贴息办法,鼓励乡镇镇、社区农户购房、建房;制定完善乡镇、社区居民保障机制。
(四)探索财政资金整合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集中投入,形成合力”的原则,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统筹,集中财力办大事、办要事,力求办一件成一件。统筹各类涉农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各类城镇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统筹各类涉企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对产业集聚区入
驻企业的扶持。
(五)强化产业支撑
切实发挥财政资金和政策的引导、带动作用,促进产业优化配置,构建“分工明确、梯度有序、特色突出、集群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强化新型城镇化的产业支撑。促进相关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结合梁平实际,重点发展能源、光电、食品、旅游等产业;乡镇创造性地探索适合当地情况的产业发展模式,促进当地居民就业安居。继续加大对工业园区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扶持企业发展的财政资金优先安排用于支持工业园区企业;认真落实好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政策。
第二篇:“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题研修班”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题研修班”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2022年6月24日至31日,本人参加了组织部组织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题研修班”学习。时间虽短,但安排紧凑,师资强,我收获大,体会深。
一、城镇化需以工业化为支撑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毋庸讳言,对于当今中国而言,推进城镇化既能促进消费又能拉动投资,对于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的城镇化率与发达国家78%和世界平均49%的城镇化水平相比,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然要走出一条城镇化不断提高之路。
当前,人们普遍认为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但这基本上只是针对中国整体或者说城市而言的,对于数量众多的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则不然,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工业化才处于起步阶段。在缺乏工业化作为支撑的情况下,城镇的容纳能力必然有限,农村人口进城生活的积极性也肯定不高。实际上,多年之前我国就开始推进小城镇建设,从实际效果来看,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非常不理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工业化滞后,城镇范围的经济没有发展起来,城镇化建设也就成了无本之木。东部发达地区小城镇建设则效果显着,其原因就在于有较为发达的经济支撑,全国闻名的江苏华西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此,要推进城镇化,必须要加紧推动工业化建设,大力进行经济建设,使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促进、相互协调。
夯实城镇化的工业化基础,需要从两个方面着力。一方面,要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来改造传统农业,加快以产业化为基础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这就要改变农户小生产、小流通的半自给自足经营方式,使农业经营主体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导向,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现代化装备为条件,以先进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为手段,实现农业生产方式从自给自足转向专业化的商品生产,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在农村工业化发展改变了人们经济面貌的基础上,农村人口就有条件和动力进入城市生活。另一方面,要引导产业向小城镇集聚。城镇化建设不仅需要农村工业化发展,而且要城镇本身工业化发展,这就要进行产业引导,提高小城镇的集聚效应。
二、城镇化需以科学城乡规划为基础
规划是龙头。只有坚持规划先行,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的制定城乡规划,才能保证城镇化的科学性、合理性。一是找准城镇化发展定位。正确合理的发展定位是科学制定规划的前提,决定着城镇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二是要聘请高水平专家设计。规划水平决定着城镇建设水平,而设计师水平又直接决定着规划水平。知名专家和规划设计机构都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站得高、看得远、观念新,能够更准确把握城镇发展脉搏,量身制定城乡规划,同时,结合实际对城乡规划进行论证,确保城乡规划质量。三是要跳出本地看本地。在制定城乡规划中,除了要立足本地实际进行规划外,必须还要站在全局角度、更高位置来审视一个地区的发展,只有将本地规划融入地区发展大环境中,才能紧跟全局发展步伐,保证规划全面合理,长远超前。
三、做好征地拆迁工作是城镇化的关键
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热点,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却绕不开征地拆迁,而做好征地拆迁工作却是城镇化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征地拆迁难是当前影响城镇化的主要问题,难就难在利益难以平衡。所谓利益难以平衡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现行的土地补偿费比较低,如果简单地大幅度提高补偿标准,又会造成此前被征地农民的反弹。另一方面,有的农民在住房拆迁补偿中获取的利益比较多,而农户之间住房的拥有量不平衡,容易造成不公平。如何做好征地拆迁工作,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征地拆迁工作的顺利与否,离不开被征地拆迁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因此,征地拆迁职能部门要牢固树立“宣传先行”的工作理念,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征地拆迁政策宣传,公开征地拆迁计划和征地拆迁程序,使群众真正了解政策,了解自身合法权益,理解和支持征地拆迁工作。协调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加强对征地拆迁工作的正面引导。要宣传支持征地拆迁工作的先进典型,正确引导广大群众积极主动支持征地拆迁工作。要克服急躁和盲动心理,采取多种方式,多了解群众的想法,多分析群众的顾虑,站在他们角度考虑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群众的宣传、解释工作,要带着感情上门沟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家一户走访的方式进村入户进行宣传,要讲清讲透征地拆迁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要多为困难群众着想,以人性化的工作态度,柔性的工作方式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要树立支持征地拆迁工作就是服务经济发展的宣传理念,拓宽宣传渠道,多形式多层面正面宣传报道征地拆迁工作动态,增加对重点建设项目进展情况的报道量,以公正透明、公开阳光的工作方式,赢得全社会广泛支持的群众基础。二是完善征地相关政策。政府及征地拆迁部门要认真研究相关的法律法规,要吃透征地拆迁有关政策,科学比较新旧政策规定的差异,结合本地实际,在不违背上级精神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制定征地拆迁的相关规定,规范征地拆迁行为,统一征地补偿标准,严明工作纪律,划分职责义务,杜绝一地一价、随意提高补偿标准的现象发生。要做好征地拆迁的后续处理工作,要依法依规地介入征地拆迁补偿费分配方式,防止强势家族、强势分配的事情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新的矛盾纠纷发生。
三是通力协调统筹。
国土、规划、城建等部门,要密切协调,通力合作,根据城市发展和项目建设的需要,科学统筹规划;要树立大规划、大建设理念,防止上一个项目,就规划一个项目,再征地拆迁建设一个项目的工作方式;要根据量力而行的原则,分区划片,一片一片地征,做到“同地、同权、同价”,并作好公示,杜绝群众抢种、抢建,对违反规定的抢种抢建现象,要采取过硬措施予以处置。要妥善做好群众安置的规划工作,树立征地拆迁、安置先行的工作理念,尽可能地减少矛盾和阻力,使被征地拆迁群众有地方重建;要规范划分建筑的统一标准,防止强势群众多建乱建,引发新一轮的矛盾纠纷。四是着力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征地拆迁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做好充分细致的宣传解释工作,对群众提出的合理建议,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妥善解决;一时不能解决的,要耐心解释疏导,化解矛盾,不能因小节影响大局。对于个别人期望值太高,无理取闹甚至煽动闹事的,要运用行政和法律的手段坚决制止。要研究探索灵活多样的安置方式,积极解决被征地拆迁群众安居、就业及生活保障问题。在征地拆迁过程中,要相信绝大部分群众是明事理的,因此,从事征地拆迁的工作人员,要切实发挥务实的工作作风,在做好群众的思想宣传工作的同时,力所能及地帮助群众解决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特别是要组织协调好村与村、组与组之间的界址不清的遗留问题。要加大对征地补偿费特别是集体土地补偿费的分配方式的协调监管,避免不必要的后续矛盾和问题的出现,对被征地农民实行就业扶助,着力建立“统筹就业、政策引导、政府促进、市场调节、自主择业”机制,完善被征地农民的社会就业保障制度。健全完善劳动就业服务平台,为被征地劳动力提供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就业介绍等一系列的服务,鼓励被征地劳动力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有效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养老、医疗、就业、教育和生活等问题。要妥善解决征地拆迁历史遗留问题,本着尊重历史和事实的原则,认真加以研究并尽快解决。四、创新社会管理是城镇化过程中的新课题
快速发展的城镇化,有利于更好更快实现现代化转型,但也必须看到对社会管理带来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民工、留守人口和流动人口问题以及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劳资纠纷、债权债务纠纷等新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出了偏差,将延误发展,甚至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社会管理是城镇化面临的新课题。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创新社会管理。一方面,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是城镇化背景下社会管理的崭新课题。要以流动人口网格化本地化服务管理为重点,寓管理于服务中,在服务中延伸管理。完善人口信息采集动态管理体系,以公安人口信息为基础,融合计生、人社、房管、民政、教育、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信息资源,建立人口基础信息库,把以证管人与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结合起来,实现流动人口网格化本地化服务管理。另一方面,探索城镇化进程中新社区建设和管理。要以小城镇新社区建设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突破口,积极整合资源,加强社区服务中心或服务站建设。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居委会为主体、政法综治、群团组织为配套,构建低保救助、解困帮扶、平安法治建设于一体的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形成综合治理、社区警务、治安防范、纠纷调处、外来人员管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禁毒以及信息收集等于一体的社区管理新格局。同时,大力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配备充实社区综治专职干部、驻村民警、社区管理人员等。
第三篇: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题研修班学习考察报告
吐鲁番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题研修班
学习考察报告
*******
(2012.*****)
为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我有幸参加了组织部组织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期10天的专题研修班。在这次广东科技干部管理学院举办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学习生活中,我收获了丰富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从听课到参观考察,每时每刻,每个环节和细微处,都让我流连忘返,思绪舞动,重新审视和调整自己的认识和思路。加之与来自不同岗位的同志们聚集一堂,相互交流,借鉴工作经验、思想认识,全面系统地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获益良多。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根据所学、所获,谈一下我的认识和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工作思路。
一、从学习中体会认识
(一)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必须突出解放思想,坚持与时俱进,努力在把握大势、前瞻未来中消除各种疑虑,全面增进共识。城镇化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面对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面对各地咄咄逼人的竞争局面,面对上级领导的殷切期望,面对群众求进思变的迫切愿望,我们必须顺应历史潮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建设。
(二)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事关当前、关系长远,必
须突出前瞻思维,坚持科学规划,努力在塑造特色、彰显个性中选准坐标,定位明确发展目标。规划科学是最大财富,规划不好是最大浪费。我们要抱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牢固树立“七分规划、三分建设”的理念在规划上眼光要远、眼界要宽,要舍得花钱、敢于聘请高资质、高水平的专家来帮助设计、科学论证确定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布局形态和用地结构。
(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事关民生、牵动全局,必须突出精品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在统筹城乡、整体推进中拉开城市框架,打造建设精品。城市是凝固的艺术,一旦成型,便难以改动。我们必须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在城乡建设中站位要高、谋划要远。坚持打造精品的原则,妥善处理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的关系。在坚持大手笔开发、大气魄建设的同时,必须注重功能的完善和质量的提升。
(四)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三分靠建、七分靠管,必须突出精细理念,实施科学管理,努力在转变观念、学习先进中规范秩序,营造优越环境。“金规划、银建设、铁管理”是城镇化发展进步的“三部曲”。建设水平反映的是一个地方的经济实力,管理水平反映的则是当政者的工作能力。我们要拿出矫枉必须过正的决心和力度,彻底整顿规范城镇秩序,还广大群众一个整洁有序的城镇环境。
二、从认识中深化思考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核心是牢固树立城乡统筹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一是注重提高城镇化规划编制水平,完善城镇规划管理体系。实现城镇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有机衔接,加快构建以小城镇为骨干,中心村和新型社区为基础的现代化城镇体系。加快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进度,扩大规划覆盖面,建立健全规划编制修订公众参与制度,增强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是广开投入渠道,加大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镇功能。一要按照统一规划、适度超前、统筹兼顾、确保重点的原则,统筹城乡水、电、热、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承载力。二要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当引入市场机制,利用市场手段,按照投资主体利益化的要求,形成筹资渠道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设施使用商品化和政府管理规范化的新机制。一方面政府仍要继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多途径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三要充分利用国家各项支农政策,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支持。
三是深化配套改革,促进城镇化的发展。要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鼓励引导农民向城镇集聚。要改革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真正让农民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要广开就业门路,解决好群众就业难问题。进一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切实为群众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政策咨询、信息引导和就业服务,帮助他们实现转移就业。
四是加强对农民的政策宣传力度,积极发挥农民在城镇
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以政策为引导方向,通过对农村城镇化的方针政策宣传,进一步增强广大农民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强对规划的宣传,要让农民知道规划设计的根据和实现这个规划的可能性,明确实现宏伟蓝图的方法、措施;有重点、有针对性选择典型事例进行宣传,为农民提供可以模仿学习的榜样,激发他们的热情和信心。
三、在思考中创新思路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道路建设、廊道建设、住宅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同时,与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群众工作做不通,工作根本无法开展。我们唯有在工作中转变观念、创新思路,才能化解当前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困难。根据吐鲁番实际情况,以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为抓手,坚持政府引导、科学规划、群众参与通过网格化管理,建立责任明确、职能明晰的工作推进机制,逐步构建我地区合理的城镇体系、合理的人口分布、合理的产业布局、合理的就业结构,全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促进社会就业,帮助群众尽快富裕,实现群众居住环境城市化,走出一条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在围绕工作思路上,结合环卫本职工作,我们认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适应旅游城市环卫服务发展要求,促进专业工作更加精细化、规范化。
(一)道路清扫保洁工作
进一步扩大道路清扫保洁覆盖面,充分发展现有设备,通过逐年补充,增加机械清扫密度,实行多种设备相互配合的作业模式,合理、有效、最大限度发挥环卫机械的综合优势;转变作业形象,提高作业效率,将道路清扫保洁分开,实现作业专一化、保洁常态化。
一要将逐年扩大步道冲刷和快速保洁的覆盖面,逐步实现市区重点大街人行步道的冲刷率达100%,洗地车作业达到全市同期最高标准;同时,实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相结合的快速保洁全覆盖,提高保洁形象和速度,缩短污物滞留时间,提高保洁质量。
二要创新道路清扫保洁作业模式。根据道路情况,“因路制宜”安排适合的作业模式。重点大街、重要路段作业要打破现有模式,将人工清扫保洁、快速保洁、清掏果皮箱、冲刷果皮箱、冲刷步道等分开,使作业专一化,确保责任落实到位,各项作业高质量完成。
三要机械作业实现工艺配套。加大多功能机扫车等先进环卫作业设备的投入力度,作业模式上,将打破现行机扫模式,加强机械设备的管理,逐步从单一机械作业过渡到“洒水、清扫、冲洗”相结合的捆绑式综合机扫模式,使各种机械效能发挥最大化;同时,根据机械设备情况,逐步增加机械车辆巡回作业频次,最大限度缩短污物滞留时间,提高城市道路洁净度。
(二)垃圾收运及密闭式清洁站建设与改造
一要做好保障,提高垃圾分类运输率和资源化率。按照垃圾分类运输机制要求,在做好垃圾清运工作、实现日产日
清的基础上,积极做好新区垃圾分类运输工作,全力做好可回收物和餐厨(厨余)垃圾分类运输,逐步实现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二要实施改造,提升密闭式清洁站环保标准。将按照市、区要求,继续做好密闭式清洁站的升级改造,达到降尘、降噪、除臭、防漏的标准;建设密闭式清洁站数字监控系统,实现全区垃圾减量指标数字化监控,提升密闭式清洁站内设施设备形象。
三要加强新区规划,使密闭式清洁站布局更加合理化。按照建设部文件要求,密闭式清洁站服务半径不超过500米,建设面积不少于120平方米;要求按照区域划分,新区
A.B.C.D.E区就要设立五座密闭式清洁站。同时,全面完成老城密闭式清洁站改造,努力落实拆迁还建、配建工作,建设密闭式清洁站建设思路应为:以满足世界城市发展、建设为目标。
(三)公厕建设与服务
我市公厕建设、管理、服务工作将按照“三大理念”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文设计,通过公厕逐年技术升级,逐步解决公厕与紧邻居民间的矛盾;进一步提升公厕服务质量,实现全区达标公厕专人保洁、随时保洁。
一要建设“和谐公厕”,逐步解决公厕与紧邻居民间的矛盾,公厕技术升级采用全方位无缝防水作业方式对公厕进行改造,确保新建公厕的污水不渗漏,逐步解决公厕与紧邻居民间长期存在的矛盾冲突,实现和谐建厕、和谐用厕。
二要建设“人文公厕”,进一步提升公厕服务品质。在公厕配套设施建设上,将进一步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加强厕所除臭处理,在二类公厕内安装除臭设备,提升厕内卫生;加强二类以上公厕恒温改造,确保公厕温度均衡,使夏季通风、冬季保暖,为如厕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加强公厕无障碍设施改造,为如厕残疾人提供便利。
(四)环卫设施、设备整合随着环卫管理水平的提升,环卫作业标准化、低碳化、精细化要求将愈来愈高,这也要求环卫作业部门必须树立战略眼光,立足长远谋划,有效整合各类资源、高效调配车辆设备、统筹设施建设规划,以满足城市发展需求。
一要灵活调配、整合功能,大幅提高环卫机械利用率。要进一步加强环卫车辆间的协同配合,强调功能延展,在功能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使作业车辆一车多用,大幅提高环卫作业车辆的利用率和使用率。开发一车多用功能,使环卫车辆作业工艺更加配套,功能进一步整合。
二要统一调度、整合资源,有效提高环卫设备效能。进一步整合各环卫部门各类机械设备资源,通过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实现资源跨部门共享,车辆作业效能的最大化,为捆绑式综合作业奠定良好基础。
三要加强规划、整合建设,显著提高保障型环卫设施建设规模和速度。政府应利用旧城改造、新区建设等契机,建设一批保障型环卫设施。建设能容纳50辆和100辆左右的大型环卫综合停车场1座,以便于环卫作业车辆统一调度管理,解决专业作业车辆停车难的问题。
第四篇: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实现城镇化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县乡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全县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那么,在新形势下,乡镇城镇化道路究竟怎么走?结合工作实际,通过我们##区县政协小组的调查研究和深入思考,结合##区县城镇化建设实际谈一下对乡镇城镇化建设粗浅的看法。
一、##区县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在##区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城镇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许多镇政府所在地建设了广场,中心大街安置了路灯,大部分村也都修通了水泥路。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0.58%。村镇规划建设有序推进,小城镇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但在环境卫生等方面还存在以下一些实际问题:
一是环境卫生投入不足,卫生死角多。完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需投入大量资金,而镇村财力十分困难,存在资金缺口问题。
二是环境卫生监督力度不够。农村群众环境卫生意识较薄弱,人畜混居以及改厕不够全面,卫生环境差,垃圾乱扔乱堆的现象比较普遍,住在集镇所在地街道的居民,垃圾随手往路边扔,而居住在农村里的群众由于还没有建立垃圾填埋场,垃圾大部分往河里倒,造成水源污染,影响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三是原有村屯规划不合理。房屋建设杂乱无章,房屋、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没有统一规划,影响村容村貌,绿化率普遍低下,大多数村没有绿化带。但现要规划整治,没有资金来源。
四是个别群众对收取卫生费实行上门收集袋装垃圾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五是商品市场与周边地区发展不平衡,易受影响。
二、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领导机制,落实工作责任一是乡镇党委、政府成立村容村貌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分管卫生工作领导任副组长,党政办、村镇规划、城管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和部署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把任务分解到村到户,把责任落实到人,形成职能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二是落实村容村貌管理责任制。成立环境卫生监察组,由工作责任心强的干部担任,全面负责环境卫生监察工作,聘请专职保洁员和垃圾清运员,并与他们签订责任书,同时制定了乡镇村容村貌管理细则及垃圾清运
管理办法,将工作责任落到实处。三是各村配备土地与规划协管员,明确工作职责,配合乡镇职能部门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工作。
(二)宣传工作到位,营造浓厚氛围一是在干部大会、农村工作例会上,通过以会代训的形式,乡镇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宣传村容村貌整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统一镇村干部的思想,增强工作责任感,并进行周密布署,把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抓好落实。二是通过张贴标语、出板报、发放宣传材料以及驻村入户宣讲等形式,积极开展“乡镇是我家、美化靠大家”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不断增强干部群众的卫生意识、规划意识和环保意识,提高群众自觉参与村容村貌整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加大整治力度,改善人居环境
一是为提高环境卫生整治效果,建立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把环境卫生监管和环境卫生保洁工作彻底分开。成立环境卫生监察队,由正式干部任队长,专门负责环境卫生监管工作,不参与具体的卫生保洁工作。集镇范围内的环境卫生保洁工作发包给社会人员经营,由其聘请保洁员和垃圾清运员,具体负责环境卫生保洁、垃圾清运及农贸市场的日常管理工作。二是加大经费投入,不断完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上门收集袋装垃圾。在集镇街道按每户每月收取适当卫生费,单位则按垃圾量收费,每天上午8:00准时出车上门收集并清运垃圾,做到垃圾日产日清。进一步扩大集镇区域的垃圾收集和清运范围。
四是定期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活动。在重大节日期间,由乡镇政府统一部署,组织各村、各单位、中小学校进行环境卫生大整治,重点清理道路两边的暴露垃圾、卫生死角、废弃土以及乱张贴物等。
五是以点带面,促进农村环境卫生工作全面开展。把中心村确定为环境卫生整治重点村,推行袋装垃圾和集中填埋处理,彻底改善村容村貌,目前正积极做好这些村的垃圾填埋场选址等前期准备工作。
六是积极开展创建文明乡镇、文明单位、文明村及开展爱国卫生月等活动。居民住宅区、单位室内要求做到“六面光”;各沿街店面、住户实行“门前三包、门内达标”;统一组织除“四害”,确保群众的健康安全。
七是全面开展农村改厕工作,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
八是加强牲畜养殖业污染治理,要求建立沼气池等,引导立体种养,污染物达标排放,并严格把好规划和审批关,控制养殖规模,促进生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九是抓好新农村规划,严厉打击违法滥建行为。结合新农村建设,在重点村建立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另外针对环境卫生方面建议: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转变群众观念,提高他们的环境卫生和规划意识,增强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继续加大经费投入,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为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3、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一方面是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全面实行袋装垃圾、上门收集垃圾、集中填埋处理以及改厕工作,重点做好中心村村容村貌整治工作,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促进全镇村容村貌的改善。另一方面是加强新村规划建设,进一步做好新农村建设示点工作,统一规划,人畜分离,创建整洁、优美的农村环境。
第五篇:云南省城镇化建设报告
云南省城镇化建设报告
赵俊臣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近几年来,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推进城镇化工作,制定了科学的发展思路和有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带领全省各族人民群众砥砺奋进,城镇化建设进入提速提质新阶段。2012年末,云南省常住人口为4659.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831.5万人,城镇化率达39.31%,比上年提高2.51个百分点。但与全国城镇化平均水平相比低13.3个百分点,落后全国城镇化平均水平约10年左右。
一、发展思路及依据
(一)发展思路
2003年,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做强大城市、做优中小城市、做特乡镇、做美农村”的思路。同时提出了包括现代新昆明,玉溪、曲靖、大理、蒙自区域中心城市,州市所在地和设市城市,县城,中心集镇,边境口岸城镇6个层次的全省城镇体系建设构架。
2009年8月,省发改委公布了云南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年),规划对云南省的城乡发展的目标,要求到2020年,构筑滇中城市群和滇西、滇东北、滇东南、滇西南、滇西北城镇群,做强大城市、做大区域中心城市、做优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做精县城、做活边境口岸城镇、做特小城镇、做美乡村。全省每个县(市、区)均培育1~2个发展活力强劲、带动作用明显的特色小镇。
2011年1月,在省政府常务会议上,秦光荣书记强调云南城镇建设规划指导思想必须有一个重大调整,提出“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的思路,其目的是要推动城镇规划实现三个大的转变:一是从主要占用耕地、平地搞城镇建设,转变为向山地坡地要建设用地,实现城镇上山、工业上山;二是从“摊大饼”式建设城镇,转变为建设山地城镇、实现城市组团型发展;三是从粗放扩张向亲近自然、打造与自然地貌有机结合的城镇风貌转变,让“城在山中、山在城中、房在林中、人在绿中”的理念体现在现代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中。
2011年8月30日,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耕地保护促进城镇化科学发展的意见》(云政发[2011]185号),明确了“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的具体目标和要求。这年9月5日,省委、省政府在大理召开了全省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工作会议。国土资源部对这项工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将云南确定为首批全国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试点。大理市、麒麟区、红塔区、宜良县等一批试点项目进展顺利,探索出城镇上山10种类型,涌现出一批工业上山的典型。
2011年9月27日,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的意见》,提出今后一段时期云南省将重点在“放宽城镇户籍、同享城乡待遇、自愿有偿转变、分类协调推进”四个方面取得突破,让进城落户的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城市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的同时,还要让他们在一定时期内仍然保留农村原有的承包地、宅基地、林地、计划生育、集体经济资产分红等基本权益。为此,要创新政策措施,在一定时期内给予进城农民“城乡兼有”的特殊身份、盖上“城乡两床被子”,享有土地承包等五项保留,提供城镇住房等五大保障,满足农民保留退路的愿望、增强他们进城发展的资本,让他们愿进来,留得住。同时,坚持自愿有偿转变的核心理念,“把转户 居民利益摆在第一位,将选择权交给农民,坚决防止出现剥夺农民土地,使农民流离失所的现象。”
(二)发展思路的依据
1.云南省内山多地少的省情实际。山区、半山区占全省总面积的94%,坝子(盆地、河谷)仅占6%,其中,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有1557个,面积2.51万平方公里;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有375个,面积2.2万平方公里。云南的坝子周边荒山荒坡很多,潜力很大,且多为丘陵,地质条件、生态环境、景观效果都比较优越。显然,城镇上山是符合云南实际的城镇发展方式。因此,应推动工业项目、城镇建设尽量向山坡、丘陵发展,多利用荒山荒坡搞建设,少占或不占优质农田,努力实现“城镇朝着山坡建、良田留给子孙耕”的目标。建设山地城镇,并不是到陡峭的高山上去建城市,而是改变现在城市扩张过程中非要集中连片摊大饼占有良田的思路,坚持因地制宜,选择向山坡、丘陵等方向发展,通过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城区连接起来,实现组团发展。
2.云南城镇化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情实际。从城镇数量看,建制镇和建制市分别仅占全国总数的2.89%和2.96%。从城镇规模看,大部分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常住人口仅为10至30万人,县城多为2至5万人,建制镇多为1万人以下,城镇规模小、综合实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弱。从城镇化质量看,发展中“重地上轻地下”、“重硬件轻软件”、“重短期轻长期”等问题突出,城市功能不完善、不协调,城市管理水平相对滞后。
3.云南人口过度分散的省情实际。大量农民广布在近1.3万个行政村和13万个自然村,应逐步将分散的农村人口向城市、向宜居地集中,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富裕农民、发展农村的一个有效途径在于减少农民,让农民进城。
4.云南多民族和睦相处的省情实际。紧密结合各地优秀的文化传统,铸就城市的文化灵魂。充分借助云南已形成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以及保存的大量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历史建筑,努力营造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交融共生的城市文化。
二、主要任务与做法
(一)主要任务
1.城镇化率提升
2012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4659.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831.5万人,乡村人口2827.5万人,全省城镇化率达39.31%,比上年提高2.51个百分点。力争“十二五”期间每年实现120万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十二五”之后每年实现80万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逐步使新生代农民工能够全部转变为城镇居民,有条件的农民工大部分转变为城镇居民,农村籍大中专毕业生能够基本在城镇稳定下来并获得发展,地已用未转非人员的城镇居民身份问题能够得到妥善解决。到2020年全省城镇新增户籍人口1000万人,城镇户籍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36%左右,城镇化率达50%左右,基本实现全省城乡人口在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合理布局。
2.空间布局合理
加快建设以昆明为中心,包括曲靖、玉溪和楚雄的滇中城市经济圈,加快一体化步伐,努力成为带动云南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依托昆明至河内、昆明至皎漂、昆明至曼谷、昆明至密支那4条对外经济走廊,昆明-文山-广西北部湾-广东珠三角、昆明-昭通-成渝、昆明-丽江-香格里拉-西藏昌都3条对内经济走廊和沿边开放经济带建设,合理布局省域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发展,推动形成以曲靖、玉溪、大理、个(旧)开(远)蒙(自)、文(山)砚(山)丘(北)、昭(阳)鲁(甸)等省域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小城市和中心镇为依托的城镇集群。
沿主要交通干线和边境线,培育发展一批中小城市和城镇,加快发展芒市、瑞丽、景洪、河口、腾冲等边境口岸城市和一些口岸城镇。要把县级市、州府所在地和发展潜力大的县城、中心镇、特色小镇作为城镇化推进重点,提高规划建设标准,提升综合承载能力。
3.走出一条云南特色城镇化道路
围绕“两强(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一堡(面向西南的桥头堡)”建设,按照“做强大城市、做大区域中心城市、做优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做精县城、做活边境口岸城镇、做特小城镇、做美乡村”和“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总体要求,突出以建设山地城镇为特色、以发展中小城镇为亮点、以组团式发展为方式、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在“建得起、建得好、建得美、建出特色”上下功夫,努力走出一条云南特色城镇化道路。
(二)主要做法
1.规划先行。近两年来,全省城乡规划工作取得重要成果。《云南省城乡规划条例》于2013年颁布施行;《云南省城镇体系规划》按法定程序已上报国务院审批;滇中城市群、滇西城镇群、滇东北城镇群规划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滇东南城镇群和滇西南城镇群规划已经省级有关部门和专家审查;提前完成了13.15万个村庄规划编制任务。
2.建设一盘棋。统筹老城区、城市新区和产业园区协调发展。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建得再漂亮也是个“空壳”。不能把道路当成“拉链”随意开拉。使城市的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空气更清新、人民更开心。
3.管理一体化。现代城市是“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克服短期行为,不搞“一阵风”,不弄“花架子”,走出一条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的城乡管理新路子。运用信息化、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等现代管理手段,创新城市管理模式。从群众最关注的地方抓起,综合整治城乡人居环境,根治“脏、乱、差、堵”等问题,切实提高城乡群众的满意度。
三、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城镇化率提升
到2012年,全省城市发展到19个(包括1个特大城市、1个大城市、7个中等城市、10个小城市),建制镇发展到583个(包括118个城关镇),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458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1831.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9.3%,基本形成以昆明特大城市为依托,以玉溪、曲靖、大理、红河区域中心城市,州(市)政府所在地和设市的城市、县城、中心集镇、边境口岸城镇为基础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城镇功能逐步完善,城镇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人居环境、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二)进城农民落户加快
2011年,省委提出的十年新增城镇人口1000万(即:2011-2015年每年120万,共计600万;2016-2020年每年80万,共计400万)的目标和任务。省直公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人口计生、卫生、移民开发、农业、林业、住房城乡建设、民政、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也及时就转户过程中涉及的群众权益保障问题与国家有关部委进行了汇报请示、沟通协调,并结合云南实际认真研究制订了有关政策措施,为转户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据不完全统计,全省转户居民年新增带动消费达84亿元、年增加产值39亿元,土地流转、林权流转、土地集中分别达112万亩、61万亩、28万亩;全省共为转户群众48万人办理了城镇养老保险、8.4万人办理了城镇低保,共提供就业岗位15.6万个、保障性住房11.3万套,较好地保障了转户居民的各项权益。
(三)以滇中为代表的城市群初具规模
2011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打造具有云南特色的城镇群启动。其中滇中城市群进展较快。滇中城市群定位:“云南发展的核心区,连接东南亚南亚国家的陆路交通枢纽,面向东南亚南亚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区域性金融中心,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重要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烟草、旅游、文化、能源和商贸物流基地,以化工、冶金、生物为重点的区域性资源精深加工基地”。通过率先发展,协调发展,提升城市功能,保护性利用区域资源,优化人居环境,增强滇中城市群整体活力、竞争力和辐射力。重点极化发展昆明、曲靖、玉溪、楚雄及安宁、嵩明、宣威、会泽、通海、禄丰等中心城市。
(四)注重文化保护和历史传承
目前,我省共计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77个,其中: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0个、名镇名村48个、名街2个。建设中,充分借助云南已形成的具有本土区域文化特色的资源,以及保存的大量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历史建筑,努力营造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交融共生的城市文化。
(五)城镇化特色逐步鲜明
2011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即国发11号文件),标志着云南由中国对外开放末梢向开放前沿地位的转变。随着通道经济的迅猛增长,省内一些传统的城市转变为新兴的重要节点城市,例如腾冲县、隆阳区、景洪市、开远市、文山市等。同时,还扩大了技术溢出效应,带动了大批的新兴产业或产业的升级,特别带动云南旅游热持续升温、新兴的文化旅游业态不断的开发升级,如生态、度假、养生、文化消费等,而新兴的业态又加速了一个区域的城镇化,如翠云区、弥勒市、普者黑镇等。
早在2005年,省政府就提出了“发挥民族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建设旅游小镇,以旅游业推进城镇化,以旅游小镇促进旅游业提质增效,为农村加快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探索出新路,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的旅游小镇开发总体思路,并提出了重点打造60个旅游小镇的目标。2011年,省政府又结合全省乡镇发展的潜力和优势,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意见》(云政发〔2011〕101号),在60个旅游小镇的基础上,明确新增了150个特色小镇名单,其中包括:68个现代农业型,34个工业型,27个商贸型、12个边境口岸型,9个生态园林型,形成了6种类型的210个特色小镇。
四、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历史、经济、社会、自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云南省城镇发展水平较低的状况还远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一)城镇化发展水平总体滞后
从城镇人口数量看,目前统计的1835.3万城镇人口包括了427万在城市工作半年以上、户籍在农村的农民工及随迁人口,这部分人并未真正融入城镇、享受城镇居民的公共服务,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居民。从城镇数量看,建制镇和建制市分别仅占全国总数的2.89%和2.96%。从城镇规模看,大部分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常住人口仅为10至30万人,县城多为2至5万人,建制镇多为1万人以下,城镇规模小、综合实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弱。从城镇化质量看,发展中“重地上轻地下”、“重硬件轻软件”、“重短期轻长期”等问题突出,城市功能不完善、不协调,城市管理水平相对滞后。
(二)城镇化发展方式粗放
城镇化过程中过度依赖低成本的资源进行数量扩张,2001年至2011年,全省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90.09%、城镇人口增长30.78%,土地的城镇化大大快于人口的城镇化。一些城市发展超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人口、土地、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
(三)城镇空间分布不尽合理
云南省城镇空间分布呈现“T”形集聚型,中多边少、东密西疏。“T”形南北向城镇集聚轴主要覆盖昆明、曲靖、玉溪、楚雄、昭通、红河、文山、德宏等州市,设市城市比重达70%以上,总体呈现滇中地区城市多,周边城市少的基本格局。以云岭东侧和元江为界,东部有1个特大城市、1个大城市、6个中等城市和全省近2/3的城镇,滇西地区仅有1个中等城市和全省近1/3的城镇。
(四)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不强
云南省工业化不发达,而城镇化发展水平又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发展水平,导致工业化、城镇化与服务业的发展没有形成良性循环,产业集聚带动社会分工深化细化不够,人口城镇化滞后导致需求拉动力不强,一些中小城市、小城镇产业发展和集聚缺乏支持,造成产业发展吸纳就业的能力比较弱。
(五)城镇化过程中城乡矛盾突出
一些地方城镇化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一头重一头轻”,反哺农村力量薄弱,没有达到提升农业、富裕农民、建设农村的效果。2012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17元,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值差为15618元,城镇居民是农民的3.89倍。
(六)城镇化过程中缺乏历史和文化内涵
省委书记秦光荣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深刻揭示出昆明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一是作为城市发展内核的历史文脉被割裂;二是城市原有的大山大水空间格局被破坏;三是城市的人文之湖滇池受到严重污染;四是城市的街区和建筑风格没有特色缺乏个性;五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六是城市的管理缺乏文化视野和战略眼光。
(七)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破除
一些地方随意调整规划,规划的约束性不强。土地管理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滞后,制约公共资源在城乡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影响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
(八)城镇管理经营水平滞后
云南地处边疆,经济发展落后,对城市的经营、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必要的经验,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资源、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严重滞后,财政增收、社会就业压力增大。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镇供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运作才刚刚启动。
五、对策建议
(一)国家层面的建议
1.建议国家在城市土地建设指标上对云南倾斜
云南是边疆、山区、民族、贫穷“四位一体”的省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建议国家在城市土地建设指标上对云南倾斜。
2.尽快确定农民进城后享受市民待遇所需资金的中央财政应出比例,并对贫困地区予以倾斜。
(二)省级层面的建议
1.依法修改规划,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根据国家桥头堡及主体功能区的要求,依法修改城镇化规划,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云南得天独厚的江河、湖泊、山林、湿地等自然禀赋,保护、挖掘和创造城镇独一无二的个性、品质与形态,使城镇风貌、景观形态、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彰显和创造人与自然、城镇与环境的和谐之美,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加快建设以昆明为中心,包括曲靖、玉溪和楚雄的滇中城市经济圈,加快一体化步伐,努力成为带动云南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2.坚持城镇发展与产业成长“两手抓”,进一步促进产城融合。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坚持城镇发展与产业成长“两手抓”,把城镇化与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促进就业创业结合起来,实现“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联动、融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产业对接、城乡联动”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农业产业化作为工农衔接、城乡对接的有效形式,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低产田地改造、山区综合开发等重大举措,重点培育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产业,努力构建互补互惠的城乡产业格局。当前,要充分发挥云南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围绕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加强统筹规划,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尤其要把正在全力推进的十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和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建设一个旅游景区、一个旅游度假区、一个旅游小镇、一个现代新城的“四个一”要求,与当地旅游、餐饮、商贸、娱乐、地产等相关产业连动发展,做好“结合、整合、延伸”文章,努力形成产业链条,促进区域城镇化和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同步提升。
3.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强城镇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城镇综合交通体系的规划和建设,围绕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和区际交通骨干网络,强化滇中城市经济圈、城镇集群和山地城镇各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系,提升互联互通能力。把空中、地面、地下作为一个整体,将水务、道路、管网和社会服务系统等一体化设计,配套建设供水排水、能源交通、邮政通讯、信息网络、学校医院、文体场馆、防灾避险、农贸市场、垃圾污水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和提升城镇的整体功能。强化城乡基础设施延伸对接、衔接互补,做到布局统一规划、项目统筹安 6 排、功能同步发展,实现城乡基础设施联合共建、联接互通、联网共享。突出适度超前,在容量设计、功能标准等方面注重前瞻,防止刚建成就落后。
4.坚持公平原则,切实解决农民转户进城后享受市民待遇。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扎实推进农民转户进城工作,切实维护好转户居民原来在农村享有的承包地、宅基地、林地、计划生育、集体经济分红等权益保障,认真落实好转户居民在城镇的教育、医疗、社保、养老保险、住房保障、计划生育等权益,让转户居民“名副其实”成为市民,真正享受与当地市民同等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权益,促进农民工个人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
5.以旅游、边贸为依托,加快特色小城镇建设进程。
要以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桥头堡建设为契机,灵活运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依托大市场,发展大贸易、大流通,实现大发展,建成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示范城镇。做特小城镇。做活边境口岸城镇。继续发展旅游小镇,结合各地资源特点、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一批区位、产业和风貌等独具特色的省级重点镇,力争到2020年,全省每个县(市、区)均培育1-2个产业特征突出、功能配套完善、人居环境优美、发展活力强劲、带动作用明显的特色小镇。使部分经济实力较强、影响范围较广、示范带动作用突出的特色小镇成为“云南特色名镇”。在有条件的地方给予政策突破,科学引导特色小镇集群形成,助推集镇组团式、融合式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链条上的明珠。
6.继承城市发展的记忆脉络,保护和修复城市人文历史古迹。
除极少数新建城镇外,云南绝大数城镇都保留有或多或少的古城古街、古树古宅、古塔古庙、古雕古碑、名家名典等文物古迹。对这些文物古迹进行保护修复,延续人文文脉,恢复一批特色街区,充分继承城市发展的文化脉络,留住城市历史文化的记忆,是城市建设的体重之义。如昆明市当前就要加快这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恢复重建一批具有历史文化的古寺庙。重点要恢复建设长虫山的铁峰庵等历史文化古迹,恢复建设碧鸡山沿山的历史文化建筑和碧鸡寺,恢复重建金马山的金马寺等一批古文化建筑。二是要对一些重要历史遗迹进行修复,特别是翠湖片区文化走廊和城内其他名人故居、历史文物以及文化遗迹、标志建筑,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三是要依托昆明历史文化资源,重点建设好二战、护国、民主运动等近现代史上的一批文化资源项目。
7.建设宜居、安全、文明新城镇,让居民安居乐业。
充分利用自然山势、水系,形成高效的城市道路、供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避免大开大挖。依山就势,借助自然环境、景观特色,建设与自然面貌有机结合的城市环境,形成独特的城镇风貌。同时,做好城镇的绿化工作,动员和鼓励城镇居民绿化美化城镇环境。
建设具有公共安全的城镇。公共安全度是指城镇抵御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暴雨、温疫,防御和处理人为灾害如大**、恐怖袭击、突发公共事件等,确保城镇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能力。公共安全度是宜居城镇建设的前提条件,只有有了安全感,居民才能安居乐业。
8.克服“重建轻管”,坚持以先进的理念管理好城市。
克服“重建轻管”,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要素。要构筑“制度化”的“刚性”管理环境,进一步优化城市管理系统,加快建立从城市规划、建设施工、城市各功能运作体系的设计、运行、管理的一整套完整的体系。要结合大中小城镇的实际,深化信息通信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全面规划建设城市的数字化智能网络、平台,逐步实现管理数字化、信息化,分批建成智慧城市,做到城市管理的实时监测和快速反应。进一步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按照条块结合、统筹协调、合理分工、重心下移、以块为主、属地管理的原则,把城市管理的责任落实到最基层,下放到街道、办事处,使之成为管理责任主体,使各个片区和街道守土有责。参考文献
1.秦光荣;加强耕地保护 转变用地方式 努力探索具有云南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在全省“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秦光荣(2011年9月5日),云南日报2011年9月19日。
2.秦光荣在昆明城市规划建设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年9月6日),云南日报2013年10月8日。
3.李纪恒: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精神 积极探索有云南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社会主义论坛》2013年第1期。
4.罗应光:云南特色城镇化之路,云南省建设厅2013-04-12。
5.叶建成:以特色小城镇建设为重点,推进云南城镇化进程,郑州二七论文网2013-11-18。
6.记者 谭晶纯 李汉勇:云南采取系列举措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云南日报2013-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