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农村城镇化建设
新农村,小城镇,大战略” —中小城镇特色商城统筹建设项目
项目名称
“新农村、小城镇、大战略”— 特色商城统筹建设项目
总投资额(万元)5000—100000万元(人民币)
总用地面积300—500亩拟用工人数待定
(人)
三、拟来投资的项目简介
我司与 政府指定或专门成立的国有企业(一般为城投公司)共同组建项目公司,汇业融资提供开发资金,合作开发特色商城统筹建设项目。政府负责对项目提供政策支持和税费优惠。
项目公司负责对目标地块进行统一规划和土地一级开发(包括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场地平整,适当的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将“毛地”或“生地”变成“熟地”。开发成熟的地块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后,将目标地块分割成5m*15m规格的小地块,出让给当地居民。当地居民受让土地后,根据政府统一规划和项目公司建设的建筑样本自主建设3-4层的商住两用商品房(底层商业,上层居住,不按规划建设的不予办理房产证),通过集聚发展形成区域特色商城。汇业融资全链条提供融资服务,不仅统筹建成特色商城,更致力于将特色商城“做活”。
咨询热线:李经理 ***
第二篇: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一、背景链接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大力扶持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
设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
2010年2月22日,福建省政府日前出台《关于加强综合改革试点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意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经省政府同意,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国土
资源厅关于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意见。
二、事件观点
(一)带动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激活农村经济。小城镇的发展可以在原有乡镇企业发展基础上,培育出大量上下游产业,不断吸引周边相关配套产业的集聚,还可以利用各种优势,吸纳外部资本进入,形成一
大批具有小城镇特色的产业品牌。
(二)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迁移到小
城镇,可以缓解过去的“过密化”为特征的人多地少矛盾,实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
(三)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医疗、养老、教育等社会保障能力,促进农村市场的消费。
(四)促进农村劳动力当地就业,解除外出务工之忧。农民进镇门槛、就业风险和生活成本较低,小城
镇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
三、对策措施
1、推进农民向中心镇、中心村集中居住,带动新农村建设。
2、促进农村造福工程从边远乡村向中心集镇转移。
3、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资金资源投入。在建设中心村镇的过程中,对修路、通电、通水、通信、建学校及医院等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可以一次投资,资源共享。
4、促进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建议城镇化要转变发展方式,走集约化发展路子。
5、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当地实际和发展优势,打破原有建制村区划界限,通过旧村改造、合村并点,推动居民及相关基础设施向小城镇聚集,促进小城镇发展。如,可建设小城镇中心学校、中心卫生院、中心电影院、中心俱乐部、中心文化站、中心集贸市场、中心养老院等,让村民共享,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6、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特别是要方便农村儿童就学。
7、提高农村农民文明程度和农民素质,促进农民转为居民,变成工人或市民,享受城镇居民待遇。
8、促进乡村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民居住环境,这不仅是从瓦房、土坯房变成套房、商品房,更重要的是要让社会治安稳定、生活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等。
9、节约农村土地,保护农村环境,合理规划、开发土地资源,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10、促进农村农民就地转移、就地就业,自主创业,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五德用人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我们党在选人用人问题上的基本原则和导向。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体现了我们党对干部德才关系认识的深化,进一步突出了德在选人用人中的地位,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全面把握、深入贯彻。
以德修身,就是要更加注重政治品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修养。一些干部出问题主要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少数干部的无德之行,损害党的形象、败坏社会风气,最终也使其本人身败名裂。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的带头人,其思想品德具有重要的示范性和影响力。领导干部只有坚持以德修身,不断加强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修养,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更好地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干事创业。
以德服众,就是以高尚的道德品质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我国自古以来就强调官员应以德服人。所谓“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以德服众,行胜于言。领导干部只有在思想品德上过得硬,工作上以身作则,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信服与支持。试想,如果每一名领导干部都能做到以德服众,汇聚起来将会是多么巨大的感召力!如果各级党组织都能把那些以德服众的干部用起来,汇聚起来将会是多么强大的凝聚力!
以德领才,就是始终坚持德比才重、德在才先的理念。我国古人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可见,与才相比,德始终是第一位的。重才轻德,历来是用人的大忌,也是个人成才的大忌。对于党组织来说,坚持以德领才,就是在选拔任用干部时要以德为先:同样是能力强的干部,谁在德的方面表现突出,就优先提拔重用谁;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坚持以德领才,就是始终不渝地把以德修身、立德为民放在首位,在不断锤炼道德操守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能力素质,以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以德润才,就是以德来激发、培育和支撑才能的增长。德不但是激发才能提升的重要动力,也决定着才能发挥作用的方向和成效。人们只有切实解决“为什么活着、什么是人生最大的价值”等德的基本问题,才能不计较个人得失和艰难险阻,恪尽职守、埋头苦干,不断创造一流的业绩。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做了一点工作就争名夺利,受到一点挫折就一蹶不振,说到底还是在德的方面没有过关。因此,领导干部要不断增长才干,并始终保持才能发挥的正确方向,就应充分发挥德的“方向盘”与“润滑剂”作用。
德才兼备,就是要做到德才俱佳、又红又专。强调以德为先,并不是否定才的重要性。有德无才,也难担大任。各级领导干部承担着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重要职责,肩负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重要使命,素质和能力必须过得硬。如果我们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提高能力、增长才干,就难以做好领导工作,就会贻误党和人民的事业。因此,一名称职的领导干部既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又要强学习、长知识、增才干;既要成为“模范型”领导干部,又要成为“专家型”领导干部。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建设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结合问题思考
出处:国家统计局
最近,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就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结合问题赴孝感市进行了专题调研。从调研的情况看,孝感市在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摸索了一些紧密结合的好路子。实践成果显现,越是城镇化程度高的地方,新农村建设步伐越快;越是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结合得好的地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就越大。在调研过程中深深感到,新农村建设只有与推进城镇化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城镇化对新农村的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动全市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取得互动互促、相得益彰的效果。
一、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紧密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
1、从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内涵看二者紧密结合的客观必然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新农村建设方针,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内容涵盖了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发展新产业,就是要打牢物质基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建设新村镇,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实现科学合理规划,城乡差别得以缩小;构筑新设施,就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包括清洁安全饮水、道路交通、电力、信息网络、医疗卫生体系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培育新农民,就是要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推进农村科技体系建设等,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树立新风尚,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社会主义新风尚得以形成。
城镇化是指社会生产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集聚的过程,体现出非农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重,是一个地方综合实力、文明程度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镇化率越高,其城镇工业化、信息化程度就越高,非农人口的比重就高,社会的现代化程度也就越高。城镇化具有阶段性的发展规律:发达国家的进程表明,当城镇化率达到20%以后,城镇化进展呈加快趋势,城镇化率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当城镇化率超过70%后,其速度又趋减缓,最终稳定在80%至90%之间。
二者内涵的目标同向,任务一致,目的相同,要求一样。因此,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伴随于我国现代化全过程,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战略支点,二者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2、从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具体实践看二者紧密结合的客观必然性。城镇化过程是农民不断向城镇迁移的过程,农村富裕人口转移到城镇,直接减少农民,达到富裕农民的目的。城镇化程度越高,城镇的二、三产业越发达,城镇的功能越键全,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就越强。而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是发展生产,主要解决农村增效、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问题。而城镇化必然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业现代化,吸纳和转移更多农村人口,减少农民,富裕农村,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从孝感市实际看,2007年农民人均耕地0.7亩地,农民人均收入3915元,其中非农收入占80%以上,可见,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减少农民,使富余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让大量农民进入城镇是一种必然。因此,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城镇化,城镇化建设离不开新农村的发展,二者结合越来越紧密,相互依赖越来越强。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已步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历史新阶段,城乡二元化的经济社会结构已经打破,城乡发展必须统筹,实行一体化推进。因此,处理好建设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的关系,统筹城乡,紧密结合,是实现两大历史战略的必由之路。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新世纪头20年的重大发展战略,犹如一对孪生弟兄,彼此之间没有主从之别,先后之分,它们相互关联,不可分割,互动互促,相伴而行,谁也离不开谁。城镇化发展需要从农村大量吸纳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新农村建设需要把更多的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去。加快新农村建设,为城镇化推进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之源,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反过来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二、新农村建设只有与城镇化紧密结合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近几年来,各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实践告诉我们,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突显城镇化的重要地位,加快城镇化步伐必须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使之相互促进,统筹协调,有机结合。不然,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都是一句空话。
通过调研剖析孝感市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紧密结合的典型,我们认为,要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使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紧密结合,必须高度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快产业拓展是二者紧密结合的重要基础。产业是新农村和城镇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拓展产业是调整农村结构,建设新农村的基本要求,也是城镇化的基本条件。汉川马口镇1993年镇区100万以上企业只有上十家,为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发展,马口镇依托3509工厂和当地民间纺织关联企业传统优势,积极发展城镇经济,通过三年努力,马口镇引进企业200多家,企业总投资达3亿多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6家,精纺装机总规模达85万锭,纺织工业产值、年销售收入分别达到37.6亿元和20多亿元。纺织产业迅猛发展,使城镇吸纳就业、集聚人口能力快速提升。目前,城镇常住人口5.33万人、流动人口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2%,是1993年的2倍,吸纳农民工2.8万人(月均工资1200元,纺织企业年工资开支2亿元),还带动了建筑、运输、餐饮、金融、商贸等产业的发展。全镇注册的个体工商户达到4000余家,其中大型超市、酒店、建材门店从业人员7359人。与此同时,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建设也在产业带动下加速发展。2005年以来,全镇用于水、电、路、讯及文体、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总投资达2亿多元,镇区面积由3平方公里扩展到6.2平方公里。
应城市汤池镇积极发展旅游业,引导周边农民围绕旅游业发展配套产业。近两年,农民投资兴建了300多家超市、餐饮、洗车、网吧、建材、手机、美容等服务业,在旅游产业的推动下,汤池镇常住人口由近2000人增加到5000多人,新增常住人口中60%是周边农民。去年汤池镇实现税收820万元,同比增加10倍。
由此可见,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都离不开产业的拓展、产业的调整、产业的提升、产业的延伸、产业的支撑、产业的对接。离开产业这个二者结合的基础,无论新农村建设还是城镇化都无从谈起。
2、加强统筹规划是二者紧密结合的重要前提。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镇化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二者要紧密结合,防止两张皮,务必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发展,突出超前性,体
现人文、产业特色,整体推进,使城乡统筹规划成为促进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紧密结合的重要抓手。一是突出重点抓好城镇规划。云梦县城区规划重点抓详规覆盖率的提高,重新修编以后的城区详规率达到93%;大悟县按照扩大规模、完善功能的原则,在对县城区总体规划重新修编的同时,加强指导宣化、河口、新城、芳畈等重点镇完成了城镇发展规划;安陆市按照突出重点、增强带动力的要求,整体规划体现出以市区为龙头的“市区―城郊经济圈―中心集镇―小集镇”的城镇圈放射层特点。二是突出重点搞好产业规划。云梦县对周边10公里范围内的城关、伍洛等6个乡镇农业产业发展实行统一规划,规划后的产业实行功能互补,结构布局更趋合理。三是突出重点搞好小集镇、中心村规划。农村小集镇和中心村(村庄集并点)是农村的新社区,也是未来城镇化的基础,各地按照体现特色,着眼长远的要求,高标准编制城乡统筹结合规划。上半年,全市已有200个重点村完成了详细的村庄规划。如汉川市重点村规划纳入全市统一编制,严禁在规划圈外乱搭乱建,农村耕地逐渐向大户集中,农民住宅逐渐向小集镇、中心村附近集中,对基础较差的村规划,由乡镇组织实施;安陆市针对农村有新房、无新村,居住分散的问题,在农村规划中,按推进城镇化要求,以政策、投入、基础设施优先配套建设为导向,引导社会公共资源向小集镇、中心村集中,吸引有建房意愿的农民向集镇和中心村靠拢,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有效结合。
调查表明,规划管长远,规划是前提。只有规划科学、合理、周密、严谨,落实,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目标才能实现。
3、提高农民素质是二者紧密结合的必要条件。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城镇化的主力,高素质的农民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尤为重要。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进程。农民素质的提高,除了强化培训外,务必实现两个转变,即由农村向城镇转变,由农民向居民转变,调整思维方式,改变生活习惯,增强谋生致富手段,从而达到在转变中改变,在改变中提高。今后要切实利用好“三大”平台,提高农民综合素质,逐步实现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农民向居民转化。一是利用好文化中心户创建平台,培养新型农民。应城市大力开展创建活动,建成村级活动室160多个;汉川市今年文化中心户达到600多户。通过大力推广文化中心户模式,推动了农民健康活动的开展。二是利用好“十星农户”创建平台,引领农民文明新风尚。以“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为载体,组织农民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如汉川福星村十年来坚持不懈地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对评出的“十星文明户”实行重奖,农民的公共道德、遵纪守法、公共卫生意识不断提高,该村还组建专业文艺团体,创作出《人在福中》等40多部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和歌曲,每年义务为群众演出上百场,引导农民培养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情趣。三是利用好农民“阳光工程”培训平台,提高农民技能。目前孝感市外输农村劳动力总规模有100多万人,年打工净收入达100多亿元,打工农民已成为市场条件下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的重要力量,打工经济已成为不少地方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为此,各地利用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加强了农民技能培训。今年前四个月,全市共培训农民2.7万多人,新增转移劳动力5万多人。
4、突出中心村镇建设是二者紧密结合的有效方法。中心村是新农村的未来,是小集镇的体现,是城镇化的基础。根据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和经济流向,循序渐进,稳步发展中心村,重点建设小集镇,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结合点。一是构建村镇群。对地理位置连接紧密,具有内在经济联系的中心村镇,在基础设施、公用设施、产业布局等方面实行一体化建设,相向发展,促进生产要素的聚集,形成小城镇板块。对沿汉江、京广线、汉丹线、长荆铁路、316国道、107国道、京珠高速和汉十高速等交通轴线的小城镇,以水陆大通道为纽带,推动沿线城镇串联式发展,大力发展城镇带。汉川市规划重点建设荷沙线城镇带,大悟县的芳畈―阳平―城区村镇线,孝昌县的小河―城区―周巷集镇走廊,应城市的“组团式”城市发展路子,云梦县的“6+1”的城镇建设,安陆市的城郊经济圈建设,成效显著,他们都已具备了发展城镇带的基础。二是发展一批产业规模镇。对具有一定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的城镇,加强以工业和商贸物流为重点,推动产业和人口上规模。把具有一定产业和人口规模的重点村镇建设成为一定区域的中心镇。全市5个国家级、9个省级和一批镇区人口过万人的重点镇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三是开发一批特色中心镇。挖掘特色资源,发展边界口子镇、旅游镇、大宗农产品(000061行情,股吧)生产加工镇。象汤池镇的温泉资源、王义贞镇的古银杏群落、小河镇的明清古建筑、宣化店镇的红色旅游等,都进行了必要的开发利用。经过前段的努力,目前,全市镇区人口过万人的建制镇发展到33个,其中,3万人口以上的镇达到6个(马口镇超过5万人);2万人口以上的镇达到7个,1万人口以上的镇达到20个。
运用试点带动的方式,促进了中心村社区功能不断提升。全市共有行政村2936个,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已确定近200个中心村试点朝着城镇化的方向发展。一是以企代村。如应城大普村、汉川福星村、安陆李园村等,企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安排,高起点规划和建设,村村道路硬化,家家电视通、电话通、宽带通、自来水通,卫生、教育、文体、医疗、超市等一应俱全,农民实现了职业非农化,生活城镇化。汉川福星村紧紧依托福星科技集团,集团10年投入村庄建设资金达到1.3个亿,4700个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的有4000人,去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5万元。二是产业兴村。如汉川长兴铺村、应城龚河村、云梦三赵村、安陆唐僧村等,依托当地资源,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农民很快富了起来,致富后的农民依靠自身力量,“产业兴村,我建我村”。安陆唐僧村集体开发板栗基地490亩,茶叶基地560亩,实施退耕还林976亩,去年集体经济积累达到105万元。近年来,这个村先后投资300多万元,新建桥梁,硬化通村道路,铺设彩色步砖,接通有线电视,建设文化广场,拉动村内循环公路,农村生活、生产环境,朝着城镇化的方向发展。三是生态强村。云梦四合村突出苗木和蔬菜基地特色,开发休闲观光农业,带动农民增收。一批北部山区村镇通过申报扶贫“整村推进”项目,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支持,开发生态旅游村,组织农民自发投工投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发展农村经济,村庄面貌发生巨变。四是开发新村。安陆白店村、汉川湾潭村通过运用市场机制和社会捐助的办法,统一开发建设村民住宅,完善新村基础设施,不仅节约保护了大量耕地,农村社区正朝着城镇社区标准看齐,城乡差距越来越小。中心村镇的快速发展必将加速全市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三、对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结合的几点建议
在看到孝感市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有效结合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二者结合中存在的问题。如城乡管理不对称,重城区,轻集镇;产业支撑力不强,特色不突出;城乡建设资金比较分散;镇村规划没有形成城乡一体化;体制政策调整和落实不到位等等。为了两大战略整体推进,真正达到“高效、协调、务实、加速”的要求,我们建议:
1、统筹领导力量。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推进,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搞“两张皮”。要把二者真正结合好,必须明确城乡一盘棋的整体思路,改变习惯传统的思维,建立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机制。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统一推进。切实改变两个摊子各搞各,多路力量散到撮的状况。从组织机构、领导力量、措施途径上搞好结合,统筹各方,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推动两大战略任务的实现。
2、统筹城乡规划。统筹城乡,规划一体是二者结合的必然要求。当前急切需要城乡结合、整体规划,从战略层面思考,突出超前,注重特色,切实改变目前城乡规划分割、建设分开、管理分治的状况,抓紧抓实编制城、镇、村一体化的规划。一是要突出产业规划重点。二是要突出特色和优势抓好一批重点镇的布局与规划。三是要按照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突出抓好一批中心村的规划和建设。
3、统筹政策支持。在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中,政策导向、政策牵引的作用十分重要。目前,在两大战略实施中的政策不一致、不同步、不平衡的问题较明显,已成为整合城乡资源、影响整体推进、不利紧密结合的政策障碍。今后在实现两大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政策的一致性。一是土地集约经营、开发利用政策的一致性。二是城乡公共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政策的一致性。三是城、镇、村管理方式,综合服务配套政策的一致性。四是农民居民户籍管理同等待遇的一致性。五是外引内转的优惠同等政策的一致性。如果做到城乡等同、政策一致,必将大大促进城镇化提高,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新变化。
第四篇: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
如何处理好与农村城镇化建设关系,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的是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把农村与城市、农业和工业、农民和市民作为有机统一的整体来统筹协调,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迈向小康目标。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初步实践看,我国城镇化总体趋势还在增强,对新农村建设构成巨大影响。特别是由于城镇化带来了农村劳动力资源减少,农村出现了“产业无人抓、项目无人做、房屋无人座”的现象,人们对城镇化与新农村关系认识上十分模糊。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的互动关系,为新农村建设找准着力点。
(一)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相互关联。实践表明,城镇化建设是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村现代必由之路,与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本质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城镇化大战略的一个重要补充或者重要组成部分。一是目标趋同。城镇化最终目标是要促进城乡之间的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同步及经济发展的协调,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四个融合”,即城乡人口、政治、经济、文明融合,以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重点仍然是改变“农村穷、农业弱、农民苦”的现状,通过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村社会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及城乡小城镇发展模式,以实现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二是利益相关。城镇化的对象是农民,将城市扩散到农村,满足农村城市生活条件或要素。从城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随着城镇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化水平会相应得到提高,又带动农村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城乡之间的“血缘关系”,决定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面的现代化,没有城市的城镇化、工业化向农村的幅谢,就不可能有农村的现代化和村镇的田园化。三是作用互动。农村最突出的矛盾就是人多地少,几亿农民难以靠种地富起来,解决“三农”问题,从根本上讲确实需要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最直接的效应是比较快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最后实现城镇—乡—村一体化。相反,农村的发展,农村产业的扩大,农民富裕程度的提高,为城镇化奠定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把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对立起来,而是要充分利用城镇化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促进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二)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相互促进。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城镇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农村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进步,城市的延伸、城镇化的浪潮又推动了农村全面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必然相互发生作用,共同促进。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城镇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工商业、交通、金融和信息中心,城市的这些要素,决定农村和农民在经济上要依赖城市,依赖工业和它的集中信贷,形成城市带农村的发展格局。列宁曾说过,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在我们重庆市,实行以现有大中城市带大农村,以县域城镇、百强镇或有条件的乡镇为基础,形成经济、文化、人口、服务中心,幅谢农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吸引农村剩劳动力转移,大部分农民离土不离乡,或既办土又工商,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正如有的农民曾形象地说,“一亩地刨不出新农村,穿草鞋走不出富裕路”、“困难困难,困在家里就难;出路出路,闯出去就是路”,这是城镇带农村的真实感受。同时,新农村建设为推动城镇化提供物质基础,农村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由农村产业化带动工业化,由工业化带动集镇化,从而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二是冲击农村社会结构。城镇化进程中,部分农民改变了自己的身份,一部分农民变成城市人,引起农村经济、社会、人口等结构的变化。新农村建设,发展新乡镇、新集镇、新村庄,将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城里人生活条件,带来农村社会结构的改变。三是释放剩余资源。城镇化的牵引力带给农民的是强烈的自我追求意识。农村长期落后,世世代代的农民渴望过上城市人的生活。对于
“原动力”,使农民为寻求更好的生活到城里去,带来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释放。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继续实行亦工亦农、城乡双向流动的政策,准城镇人口仍将维持在1亿人左右,并且有条件转为城镇居民的人口每年将维持在近千万人左右。人力资源的释放,满足了城市对劳动力需求,而城镇化的扩张,也向新农村建设释放资金、技术、人才、信息资源。四是提升人口素质。通过劳务输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让“农民工”进城,接受城市生活洗礼,向农民提供在城市掌握生产、经营、生活、学习技能的机会,使之“脱文盲,换脑筋”,增强闯荡市场的能力和本领,促进了农民工素质的提升,新农村建设,着力培育新型农民,又满足城镇化对高素质“农民工”的需求。五是思想观念更新。通过城镇化实践,城市的生活方式使农民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农民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及时尚追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人与城市人的意识、观念的落差逐步缩小。新农村建设,将新型农民输送到城市和乡镇企业,又影响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城市的整体进步。
(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相互制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有利于城市向农村幅射。另一方面,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他们在外面打工、跑运输、做生意,固定农民实际上变成了业余农民,留下“386199部队”在家里做农田,这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低、劳动能力弱、自我发展意识差,另一方面形成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难、观念更新难、技术推广难、群众组织难”的问题。长远来看,这一问题难以根本消除,比如,农民工子女随着农民的认识水平提高,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增大,基本上大都能受到良好教育,一部分还会考上大学,走出社会、走出农村;不能考上大学的,其受教育的程度,远远超过老“农民工”一代,不会减小“外流”趋势;已经营在外的农民工,有的一心向往和愿望是跳出农门,有的也想在农村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但他们把房子建好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不会固定在家居住,农村的产业可持续发展仍将受到制约。而城如果镇化发展滞后,农村大量人口仍留在农村,找不到出路,又会付加新农村建设成本,同时,城镇化的优势不能转化为表农村建设的动力,则会延缓新农村进程。
二、建设新农村必须认清与城镇化进程的认识误区
城镇化进程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决定在农村现代化必须合理、协调推进农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不能把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对立起来,在新农村建设中减缓城镇化进程,或者以城镇化简单代替新农村建设。着重应走出以下三个认识误区:
(一)“对立论”认识误区。有人说,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一对矛盾。农村城镇化,农民在农村的越来越少了,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出现了缺失,新农村建设要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庄、落实新保障、培养新农民、健全新组织,几乎无人来抓、无人来干、无人来享。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迫于生存和发展需要,农村人口锐减,如武隆县杨柳山贫困片区,原两个乡,3000多人,现为一个村,1300多人,在家几乎多半为老弱病残、妇女儿童,以致新农村的建设难以启动实施。但是,从全国来看,不论我们城镇化发展速度有多快,城市提供的就业机会还是很少,社会保障等也难以跟上,大量的农村人口仍然进不了城市,即使我们的城镇化程度达到60%,仍然有五六亿的人口留在农村。从农村的实际情况看,农民能够在城镇安家,定居下来仍是少数,大多数仍会离土不离乡,有的只是暂时性离开农村,城镇化不能解决农村的长期发展问题,必须通过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村面貌。同时,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有头脑、有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城镇化可以把农民变成农民工,把农民工变成“能人”,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不是“冤家”。
(二)“重叠论”认识误区。走农村城镇化道路和建设新农村,目的是要全面推进农村的现代化。有的同志片面理解,建设新农村内容涵盖了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建设、社会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方方面面。农村现代化,必然要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民主化,认为新农村的建设与城镇化建设在思路、目标、效果上是“重叠”的,担心新农村建设削弱
“镇不象镇”、“村不象村”,浪费国家资源,使新农村失去特色。实际上,城镇化一般来说是指我国的大中小城市和农村新型镇乡的城市化发展方向,建设新农村,建立新型村庄,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补充,两者不能互为“替代”。我认为,新农村建设主要是在村这一块探索集镇化建设道路,有利于解决农民既不离土、又不离乡部分农民跟上现代化问题,也是解决镇城化中乡镇难以解决的缺乏产业化支撑、农民进城可能恶化城市环境、增大城市压力等问题。
(三)“回避论”认识误区。由于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现代建设中的两大历史性任务,新农村建设更是千头万绪,在基层的一些干部思想中,对城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地位作用认识不足,有的产生了“回避”的念头。表现在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中,对镇乡规划与新村规划联动考虑不足,对城镇化带给农村的新问题参考不够,就新农村规划新农村,结果新农村建设规划失之可操作性或可持续发展性。问题是城镇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对建设新农村,必须考虑城乡统筹,联动发展,以城带乡,以工哺农,以农促工。如果忽视和离开城镇化谈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将难以真正实现农村现代化,如果离开新农村建设来谈城镇化,城镇化最终失农村根基。
三、建设新农村与城镇化进程互动结合的着力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然是现代化的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结合各地实际,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地,同步推进城镇化,努力把城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完美结合起来,做到相得益彰,这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应当注重落实的一项重要工作。实际工作,我们应在以下三个着力点上下功夫。(一)要在创新镇乡村发展思路上下功夫。城乡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也是新农村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重点是要理清发展思路,找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结合的新路子。一是要开发产业“新高地”。依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建设新农村,第一位是要发展新产业。只有发展富民产业,使农民增收致富有保障,才能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为城镇化和建设新村庄奠定产业基础。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关键要在培育一个或几个能给广大农民群众带来持续增收的主导产业上下功夫,围绕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立足特色资源和现有基础,明晰农业产业化的思路,做好主导产业的发展规划,着力培植具有特色优势、难免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同时,要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各种经济组织和产业协会,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有铲组织起来,根据市场需求去发展 “新品种、新技术、新组织”,并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将产业做大做强,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二是要开发资源“新洼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某种意义上说,农村在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上外于“低洼”地带,但建设“洼地”,可以挖深“洼地”,通过发挥政府主导、部门主帮、农民主体作用,鼓励资金、技术、项目、人才、信息向农村流动,把城镇化能量集聚到农村来建设“洼地”,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一些贫困山区,坚持走“富裕农民”而“减少农民”的路子,积极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广大农民在城镇化中增强了建设“洼地”的能力与本领。我们必须充分挖掘农民“原始”创造性,努力集聚社会各种资源,筑巢引凤,增强农村特有的吸引力,以建设新农村。三是要开发战略“新飞地”。农村向城镇转移、城市向农村扩张,对推进农村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单一转移农村劳动力,农村丰富而独特的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单一的城市向农村扩张,解决不了绝大多数农民的长期稳定发展和城镇化问题。建设新农村要走一条对现有资源充分利用、形成独特产业,并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飞地”型发展新路子。比如,武隆县提出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以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地为内涵,努力打造“南方喀斯特”名片,让这一名片起飞,建设全国旅游名县,带动新农村建设,与此相关,发展“一个城市、三个组团”农村新城镇,初具规模。各镇乡在建设新农村中,要围绕发展“飞地”型产业、围绕“飞地”型产业,建设“飞地”型新村庄、新集镇,示范带动周围的城乡发展。四是要开发基层“新阵地”。打牢农村组织基础,是新
农村,要在加强基础组织建设,发挥村镇党组织先锋“阵地”和党员活动“阵地”作用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宣传、思想、文化、教育、科普、社区等新阵地建设。比如,培植农村义务宣传队,改进宣传方式;发展党中心户,建立农村党员日常学习教育新阵地;建立农村文艺演出队、电影放映队、民间艺术队、农村手工艺人队,丰富农村生活;建立科普试验园、示范点,培训新技术;推进农村社区化,建立农村新型居住社区,完善党员干部进农村新社区机制,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
(二)要在探索镇乡村管理模式上下功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思路,改变过去行政治村、层级治村模式,来推进城乡之间空间结构的有效整合,促进城镇系统与乡村系统的一体化发展。要大力探索公司治村、能人治村、民主治村等新途径、新方法,促进新农村建设有效推进。一是发展公司治村。重点推进农村工业化,扶持发展农村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支持和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大户建立原料基地与加工基地,并走企业化管理农村、带动农村道路。依托公司企业,建立农村经济新的组织体制,发展农村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积极引导和扶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制定政策,鼓励各类公司、乡镇企业和私营业主,直接参与农村产业化建设,把农村人变为“农民工”。或者以农民土地入股分红等方式,把农民直接纳入企业管理。通过企业把农民有效组织起来,并享受国家、企业提供的养老保障、社会化服务,从而解决因城镇化带来的农村人口消减,劳动力资源贫乏等问题。二是发展能人治村。城镇化进程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了一批具有市场经济头脑、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创新能力强、不怕吃苦、勇于开拓,能与时俱进有超前思维的人,他们也是改革开放中先富群体,特别是党组织干部队伍、种养大户、营销经纪人、个体业主、返乡创业人员、能工巧匠等。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能人。依托他们建设新农村,必然会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如武隆县巷口镇城东村支部书记代元淑,带领全村建设新农村,去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全县669元;双何乡木根村的王国辉,去年种植蔬菜30亩,纯收入近9万元。全县另外还有各类农产品经经纪人200多人,外出打人员7万多人,其中具有一定组织能力或具有一技之长的能人约1.2万人。后坪乡白鹤村刘善斌,外出云南创业多年,有了自己的企业,2004年他先后为村上投入150万元,用于修公路、办学校、建村民活动中心等,还被村民选为村委主任,每月都要乘飞机回来为村里办事。新农村建设中,还可精心挑选一批优秀大学生、机关事业单位干部或技术人员到村任职,把城镇化积聚的能量,反馈到农村,推进新农村建设。三是要发展民主治村。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赋予村民的神圣权利,只有让村民真正享有这些权利,才能使其当家作主的地位得到维护和保障,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广泛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要针对新农村建设中,城镇化带来的一系列影响,要坚持落实好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实行重大决策村民代表表决制、财务活动联合会签制、重要事项定期公开制、党员进组务会制,变过去“统治型”、“家长式”管理为民主管理,把建设新农村的“话语权”交给群众,由群众对新农村建设作出决策和评判,从而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同步发展。
(三)要在推进镇乡村重点建设上下功夫。结合贫困山区农村特点,当前,在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中,需要在以下“四个加强”上下功夫。一是要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在贫困地区,重点要抓好城镇与农村衔接的交通、用电、饮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硬环境。二是要加强城乡集镇建设。要站在建设新农村的高度,重新审视和规划城镇建设规划。以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搞好大中小城镇建设,特别是小城镇建设中,要考虑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布局链接;在县级镇,要突出发展“飞地”的要求,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合理布局,突出新产业的区域性可持续发展,引领镇乡经济社会发展;在一般镇乡,要在合理归并的基础上,培育发展与新镇企业发展,增强镇乡经济发展对新农村的直接带动力、影响力;在农村,要大力开发农业小区、工业小区、农民新社区、移民新村庄等新村庄建设。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搞好新农村的新村镇规划,逐步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生活愿望、农村人口结构等相协调的新的村庄体系。形成不同等级、不同类别,并承担不同职能的城镇村、城乡村或城郊村。三是要加强城乡市场建设。城镇化向农村延伸,农村建设城镇化,市场是纽带。要在发展新产业的基础上,做大搞活城乡市场,把新农村建设发展起来的新产业推向市场。要加大对民营企业引导力度,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改进服务方式,建立中小企业指导服务中心,完善农村小额信贷,强化返乡农民工投资政策扶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生产销售信息平台,开展乡镇企业主和私营业主、农村经纪人培训等方式,把农村产业发展与市场真正联系起来。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农村产业化抵御市场风险的机制,增强抗风险能力,防止产业发展大起大落,损害农民利益。四是要加强城乡联动机制建设。要建立有利于促进城乡之间以及区域之间加强联系与沟通的新管理体制。要大探索合乡镇并村管理机制,大力实施精乡强村工程,对农村工业园区、农业开发园区,探索建立管理委员会,将管理职能从镇乡分解出来,进行体制试点,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工作的健康发展探索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要建立切实可行的政策机制,要在行政权、财政权、建设权方面,减少对镇乡和农村的束缚。比如一个村,综合实力和新本镇建设达到一定规模,就考虑提高其行政级别、待遇和权力;在财政上给予一定的倾斜,使它增强财力,扩大财权,享受一级财政;给予一些建设权,项目优先发展权,支持它发展快一些。又比如,适应城镇化需要,要制定政策,吸引农民进城,并在用工、干部招聘、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建立新的政策机制,把在家农民和返乡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因素性充分调动起来。同时,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劳动力转移、医疗就业、信贷投入,以及镇村干部考核任用、新农村建设绩效评价等机制,促进镇—乡—村联动发展,不断开创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第五篇: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并举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并举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2008-12-11要闻·评论
文/本报评论员 余牧
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直至消灭与城市居民收入的差距。一般工业化国家的做法是向城市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使农民进城创业、进城务工,不再成为农民。
1996年我国城镇化率是30.48%,2006年已经达到43.90%,年均提高1.34个百分点,即每年增加2000万以上城镇人口。
与之相适应,农民收入结构和增长来源发生了显著变化。改革初期,我国农民收入来源单一,以农业和粮食收入为主体,实物收入占很大比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深化,农民收入来源多元化和非农化的趋势明显。到2005年,农业收入与非农业收入的比重演变为45%和55%。可见,推进城镇化发展,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要看到,我国城镇化的水平还是初级的、不稳定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户籍制度是城镇化过程的严重阻碍。农村富余劳动力虽然进城工作了,但户口却不能进城,被称为流动人口。比如2003年底,在农村居住人口是76851万人,而农业户口人员总量还在93500万人以上,两者差距在1.66亿人以上。这些流动人口对所在城市没有归属感,产生了不少经济、社会问题,延续了城镇化进程。近几年来,许多城市实施城乡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行以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落户基本条件的户口准迁制度,但尚未在全国统一实行。
二、城镇经济实力不足,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有待提高。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历程说明,凡是小城镇形成规模的,都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有较强的产业支撑,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像这类城镇总体上还是少数。不少城镇建设属于地方政府推动型,定位于城镇现代化,规模扩张过快,建设超越发展阶段,但缺乏经济的支撑能力。三是城镇功能还不健全,供排水、交通、能源、信息及社会服务功能、居住服务功能不足,城市的教育设施、医疗设施、环境状况、园林绿化、居民小区停车场及防灾减灾机制等都不能适应城镇发展要求。中心城市对进城务工的农民提供求职和用人等方面的就业服务、生活服务,如住房、子女教育等社会保障方面也相当短缺。
可见,城镇化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我们要继续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多层次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增强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并为陆续离开户籍所在地、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逐步转变为市民创造条件。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口比美国多10亿,是日本的10倍多,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们不可能像美国、日本等国那样实现人口基本城镇化。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仍将有几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因此,应该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并行不悖地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